•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伍章 深度訪談內容分析

透過與 28 位參與受訪者的深度訪談,研究者每結束一次訪談就會 感受到一股精彩且充滿活力的奮鬥力量。無論為了生活還是為了理 想,從充滿泥土味及生命力的原鄉,走向一個佈滿水泥、鋼筋、陌生 氣息的都會地區,每一個原住民朋友的每一段就業過程,都彷彿是其 對於自身生命的淬鍊。28 位參與受訪者與本研究分享的奮鬥史,將在 研究者以兩種社會資本(黏著性與架接性)交互觀察的角度下,用一 種連續、動態性的觀念,裁切、整理出具有階段式的就業歷程,而予 以詳細分析。由於原住民離開原鄉後,其工作場所不必然都集中於臺 北都會地區,也可能於臺灣地區其他都會地區如臺中、高雄等處,或 是經由各該地區而轉進入臺北都會地區;為配合本研究之研究焦點,

原住民至臺北都會地區就業歷程將被區分為三大階段,由「偏鄉僻野 飄飄何所適」到「從原鄉到陌生城市28中之輾轉飄搖」及「落腳於臺北 都會地區打拼」三階段,再透過每一階段之內涵來進行有關社會資本 運作之探討。

第一節 偏鄉僻野飄飄何所適

「從平原到高山 從高山到平原 在流離的路上 深刻著無數的苦難 這苦難正 是生命天註的憂患 它在族人期盼的眼中慢慢滋長 它在無常的人世間鍊礪尊嚴

29」—我們不再看見黑暗(莫那能)

俄國詩人杜斯妥夫斯基曾說︰「我只害怕一件事,我怕我不值得自己所受的 苦。」

我國於 1953 年起,因為政府開始實施第一期臺灣 4 年經濟建設,

       

28基於相對於臺北都會地區以外之地區,本研究將以「陌生城市」名之,除了因地名不甚重要而 不擬予細分各該城市名以外,以陌生城市名之,也擬藉以凸顯該等城市相對於原鄉帶給原住民 之感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國內經濟結構逐漸由農業生產轉為工商業,都市的製造業、輕工業甚 至漁業、礦業等勞力密集行業,不僅大量吸引農村人力,更擴及山地 社會之人口,進入都市求職成為原住民改善生活之方式。當時離開原 鄉進入各大都市的原住民也就成為臺灣各大都市篳路藍縷之移民先驅

(林金泡,1983)。從原鄉到臺北都會地區找工作,無疑是一段從偏鄉 僻野輾轉到既陌生且五光十色的城市的飄流歷程。在離開原鄉的原因 裡,原鄉本身大環境所呈現的經濟困境,對於原住民個人的推移確實 發生作用,然而,除了原鄉缺乏適當就業機會以外,尚有其他許多社 會性、文化性及家庭性因素影響。而其中根植於原鄉或原住民家庭本 身所擁有之社會資本,對於原住民要留駐原鄉或要離開原鄉之抉擇 時,該社會資本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因素。其影響軌跡擬從以下 說明予以分析。

一、在原鄉尋職的第一步

由於本研究之主旨在探討原住民到臺北都會地區工作之歷程,並 設定研究對象需在原鄉完成相關教育者(如國民義務教育),是以,在 完成相關教育後,參與受訪者在尋職的第一步顯得相當慎重。但在本 研究中,曾在原鄉找過工作或在原鄉工作過者之人數比例並不高。其 中或許因為原鄉缺乏工作機會或是即便有工作機會,但該工作就其酬 勞而言,並不是一個適宜的工作。是以,造成相當比例之原住民,其 在初始尋找工作時,即未將重心放於「原鄉」,未曾嘗試在原鄉尋找過 工作。因此,當個人之學校基礎教育結束之後,似乎即已注定其必須 踏向遠離山林、長期告別家鄉的飄流旅程。

28 位參與受訪者對於其如何看待原鄉工作機會的答覆,幾乎差異 不大,茲摘錄某一參與受訪者(P6)堪稱經典及完整的答覆。

這問題的問題點是在於就業機會,原鄉有沒有就業機會,決定在兩邊就業 機會給你的金錢多寡,他付給你的錢有沒有辦法讓你負擔起家裡狀況,原 鄉的工作穩定性也不夠,當然不會留在那個地方,你到其他地方工作,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對的金錢的穩定性比較夠,認識的人也比較多。我的想法是錢夠、人脈夠,

以後這些東西是可以帶回原鄉的,我的想法是不一定要留在原鄉,才能造 就原鄉或是照顧到原鄉。」

若就曾在原鄉就業者分析,其中約可分為兩類︰1.受教育過程中 之回饋、綁約因素影響,而需留在部落或派到原鄉工作者(如師院畢 業或護校畢業需回鄉服務)。這些工作情形也都在服務期滿之後而轉換 工作地點;2.曾在原鄉工作過之經驗,但其工作時間都相當短暫、工 作性質亦相當不穩定,此類工作情形僅出現於 7 位參與受訪者。

高中畢業之後就去考代課老師,回○○當了兩年代課老師教國小。因為家 中排行老三,兩個姊姊都出嫁了,嫁在當地,不知道要跟誰來臺灣,沒有 親人在身邊,那時候覺得因為還年輕,覺得都市裡很多誘惑 沒有人在身邊 會覺得不敢。所以,雖然以前讀書時,曾經跟姊姊到臺灣本島暑期打工過,

但是我畢業時,反而想留在○○。我那時候也很煩惱,一直禱告,不知道 畢業之後要做甚麼,剛好遇到當地國小的校長,他是一個○○族的校長。

問我是不是當地人,我說是,剛畢業,他問我有沒有興趣考代課老師,那 時候有兩年的兵缺,因為代課老師每年都要去考一次,要續聘要重考,只 有保障那兩年的兵缺,我想說我剛從學生的身分變成老師的身分,我不敢,

很怕生,他鼓勵我去考考看,一個月有兩萬多的薪水,又可以留在故鄉,

我覺得很好。那個校長跟○○縣政府說他的缺不發出去,內定我們,所以 我們就沒有被分派,直接到○○去服務。之後,國小那邊教完書之後,我 還有去○○鄉公所做主計的助理,做了一年多。」(P 16)

高職學校畢業在外面工作 1 年左右之後,因為受傷,我就回鄉下去幫忙做 事等當兵,那時是做別人的工作,…………當兵之後,我去做保險約 3、4 年,………之後我又回山上。當時我覺得保險市場對我個人而言是一個瓶 頸,此外因為我剛結婚,我們家孩子都還沒有結婚生小孩,我父母很喜歡 小孩,所以我就想回鄉下。其他兄弟都有工作,也有弟弟留在鄉下,有幾 個因素離開保險啦。所以,我就回鄉下,回去了約 3、4 年。在原鄉期間,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我去接了一個社會教育工作站,教育站全省都有,我去接了那工作,是做 一些寫東西的工作。教育站的站長是我朋友,是一個親戚、族人,所以我 去那個站工作。之後議員也就僱我去當助理,因為我會寫寫東西。之後也 當過社區發展協會的秘書,社區協會是因為我本身當過理事,所以理事長 就找我去幫助她處理一些事情。因為我還有被用的空間啦,因為我也當過 議員助理,那個工作性質要看一些企畫案之外,也要陪他出去接觸人家。

(P 22)

「當完兵之後大約民國 67 年。我就留在鄉下跟弟弟一起蓋房子,蓋好沒多 久我就結婚,就留在鄉下工作。因為我會水電,在鄉下工作 4 年做水電,

比如人家蓋房子我就幫他們做水電,但是因為都是親戚關係,都只拿一點 點錢或是因為她小孩很久沒拿錢回家所以就欠帳。所以幾乎是有做沒錢拿 啊,我老婆也常問我怎麼有去做卻沒有錢拿?我想想這樣也不是辦法,就 跟著朋友跑到臺北。」(P 27)

我也在臺東待下,為了生活我就在臺東做事,前夫家人有介紹工作但都是 山上農作,如採山蘇採小米等,當時都靠我自己在做,當時覺得生活有一 些退步,全是一個一個小圈子,我們住在太麻里,離臺東有些距離。」(P 17)

「高商念完就開始找工作,原本在故鄉那邊找,可是你知道鄉下求職機會沒 那麼多,之後在那邊做了一年是隔壁工廠的水泥廠, 他們自己會找上門,

後來我覺得不能長期這樣下去,就在學妹畢業後跟著上來臺北找工作,其 實我也不希望待在家裡。」(P 26)

「我曾在臺東知本○○飯店打工跳舞,當時是第一批舞者,到高中才沒跳,

換我弟妹他們接手,團長是我表姊。我高中時也曾經休學一年,也是在知 本○○飯店上班。讀高職夜校時,白天有時候打工或是就是玩。」(P 28)

以上包括原鄉的代課老師及鄉公所助理、原鄉教育站及社區發展 協會秘書屬於文化、教育性質,再則為水電工、山上農作、水泥廠及 飯店打工舞者。訪談資料顯示其皆是透過老師、親戚及原鄉朋友等獲 得該工作,但不僅工作期間短暫,也可以看到從事者對於該工作之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意度並不高。

此外,研究中所提到的各類農會、教會等原根基於原鄉社會中的 社會資本,意外的竟沒有發生任何作用,在訪談中,參與受訪者之反 應相當直接。

「同鄉的族人幫很多忙,但鄉里的教會、農會沒幫上忙。鄉下的教會沒有什 麼啦,沒有什麼工作可以給你做啊,只是星期天聚會,就是去求平安啊,反而是 要捐錢給教會,那是從以前到現在都沒有改變。」(P 11)

二、離開原鄉因素的分析

根據訪談資料發現,原住民離開原鄉前若有在原鄉工作經驗,收 入穩定者則約略多為擔任衛生所護士、小學老師、代課老師及警察等,

至於其他者可能留在家裡協助家裡農務收成等。大部分參與受訪者在 完成學校基礎教育之後,即展開其離開原鄉之旅程。而其離開原鄉之 主要因素包括如下︰

(一)原鄉經濟發展緩慢及家庭經濟匱乏因素

原鄉由於經濟發展緩慢,缺乏工作機會,除了少數工作(原鄉的

原鄉由於經濟發展緩慢,缺乏工作機會,除了少數工作(原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