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誰被排斥在外?誰沒有得到社會資本所帶來之利益?

第三節 相關實證

由於社會資本具有廣泛的多樣化意義,且具有能讓研究者將焦點 放在日常生活中所熟悉之形成社會性、經濟性接觸之因素(familiar day-to–day factors),是以,社會資本經常被運用於組織經濟及社 會經濟之領域上(Dannreuther and Dolfsma,2003),一般而言可歸納 有 7 個研究領域,包括社會理論與經濟發展、家庭和青年行為回顧、

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共同體生活、工作和組織、民主和政府治理、

集體行為問題的普遍性案例等(Woolcock,2002)。近年來國內外相關 論文研究成果中與本研究相關者包括:

1.在家庭經濟方面:研究資料顯示人力資源及社會資本對於克服經濟 困境有其影響力,然而,彼此之相對影響則視其彼此自身之程度

(level)及先前貧窮之程度而定(Seo,2005)。

2.在健康方面:研究運用 Bourdieu 之社會資本論去分析鄰里性的社會 資本與個人居住情形的互動(透過鄰里間接觸方面之測量)情形對 於成年人健康狀況之影響(如吸菸、喝酒、精神健康狀況及自我評 估之健康等)。所謂鄰里指涉其社會經濟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簡稱 SES)、社會凝聚力(social cohesion)及社會資本,

而個人層面之測量則為個人與鄰里之接觸及社會人口特質(socio demographics)。此外,鄰里性的社會資本又包括各種類型(如社會 支持、社會重疊、非正式社會控制及組織參與等形式)。研究結果顯 示鄰里間所架構出來之社會資本可視為健康方面的一個決定因素,

不論居民接觸鄰里網絡之路徑為何,愈高層次的社會資本與愈好的 健康狀況有關聯(Carpiano,2004),此外,運用美國 2004 至 2005 年資料所作之研究指出,社會資本也與輕微憂鬱症狀有某些關聯

(Jun,2009),而國內本土研究亦有類似結論(陳敏麗、施春合、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有關環境主義在空間背景下社會資本之決定因素:研究者指出社會 學研究經常認為社會與環境之互動基本上立基於一個前提,即人口 受環境之影響,而該研究認為人不僅與環境連接,環境也將人跟其 他人連接在一起(bond people to one another)。社會資本代表社 會中的資源如信任、訊息及社會規範,這些資源都鑲嵌在社會網絡 中(Marie,2008)。

4.社會資本與犯罪之因果關係︰針對美國都市之長期研究雖然指出,

傳統上以為社會資本對於社會問題有緩解效果之觀念,其實有些錯 置了(misplaced),但學者研究仍然認為,社區內不同層次之社會 資本會影響社區內成員與其他成員之互動方式,亦會因而影響犯罪 之程度(Alexandria,2009)。

5.政府相關之就業調查︰依據行政院主計總處 2010 年人力運用調查 顯示,國內就業者獲得現職之求職方式共計 11 種,其中包括(1)

1

託親友師長介紹、(2)學校就業輔導室介紹、(3)向公立就業服務 機構登記求職、(4)向私立就業服務機構登記求職、(5)工會介紹、

(6)應徵廣告、招貼、(7)上網路尋職、(8)參加政府考試分發、

(9)同一企業不同場所間的職位調動、(10)自家經營及(11)其 他等。而依據該調查報告資料顯示,由 1980 年起至約 2004 年「託 親友師長介紹」一直是就業者獲得現職之最主要方法、其次為「自 家經營」,然至 2004 年起,「應徵廣告、招貼」方式則漸漸取代「自 家經營」方式,成為第 2 重要尋職方式。於 2005 年起「應徵廣告、

招貼」方式已躍居為最主要方式。至於 2010 年之調查,以「應徵廣 告、招貼」及「託親友師長介紹」為最主要 2 種方式,分占 73.62

%及 58.25%(方式可以不只一種,故合計超過 100%),但自家經 營仍然維持為重要方式之一。此外,若依據年齡及教育程度區分,

年齡愈長者及教育程度愈低者,其以託親友師長介紹方法尋職比率 愈高;又以 2010 年青少年(15-24 歲)之就業調查為例,亦以應徵 廣告、招貼(含網路尋職)及託師長親友介紹之方式最多,分為 45.0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及 35.21%(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11),而高達 45.60%之失業 原住民其求職管道亦為託親友師長介紹,但「自我推薦及詢問」之 比例於 2011 年則躍升為首位之 57.89%7(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1),綜言之,官方各種統計資料一致顯示非正規之勞動市場資訊 系統,包括親友介紹、自家經營等之方式在臺灣目前之職場上深具 重要性。

6.學歷高低和個人取得出初職、現職與收入多寡之關係:國內研究顯 示兩者間有顯著影響,亦即個人學歷高低所代表之人力資本雖然具 有其解釋力,然而,用何種介紹方式與介紹人交情深淺,都不如介 紹人本身的社會地位來得有影響力,又以非正規勞動市場資訊系統 而言,包括親友介紹、自家經營等方式較具有舉足輕重之地位(劉 韻僖及陳心田,2006;蔡芬芳,2007;陳怡靖,2009)。

7.非營利組織與社會資本關係:研究指出(1)非營利組織對於社會資 本之「生成」和「轉化」有重大貢獻,個人參與非營利組織之過程 中會生產出種種的「公共財」並於分享中轉化成為社會資本,而這 種社會資本對於社會成員普遍的互信與合作有形塑之作用;(2)非 營利組織是社會資本「流通」和「運用」的重要通路,除了經濟領 域之外,諸多的社會交往,包括同好聯誼、宗教慈善、文化休閒等,

大多不以「營利」形式進行,是以現代社會逐漸經由「組織化」與

「制度化」,使得大量社會交往之基礎不再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信 任,而是屬於「系統信任」的運作範圍,此時非營利組織本身即是 社會信任與社會資本流通的場域,構成公共信任之主要支柱;(3)

非營利組織是社會資本「集中」和「累積」的承載單位,臺灣在解 嚴之後,傳統社會關係不斷被改造的進程中,非營利組織所集中和 累積的社會資本也就增進了能產生公共效益的信任與合作關係(顧 忠華,200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人際網絡與經濟活動之關係:本土研究中以傳銷商之網絡研究(藍 佩嘉,2000)顯示,傳銷的例子是一個網絡化的歷史過程,將人際 網絡如何被動員、轉化為經濟活動腹地之情形鮮活呈現出來,也彰 顯出人際關係之形式、意義和內容,如何在「商品化」的過程中被 重組與建構。而其中更指出,當社會網絡被整合進經濟活動時,人 情與利益之間並非理所當然的成為相輔相成之加權關係,行動者必 須在此鑲嵌過程中克服調解其中可能的衝突與緊張,也就是必須對 於人際關係持續的進行重組與改造,而這一個過程是一個制度環境 改造的過程、也是一個社會意義重塑的過程。

9.社會資本與知識分享之關係:研究(林鉦芩、王政智,2005)顯示 3 個結論:社會資本愈高愈會影響成員之知識分享;社會資本會透 過信任的中介機制正向影響知識分享;及社會資本會透過交易成本 的中介機制負向影響知識分享。由於組織信賴氣候是經由長期互動 彼此信賴個體所發展出來之社會資本,當連結網絡關係愈強時,將 有助於個體進行資訊資源之交換與結合(Tsai and Ghoshal,1998)。 10.跨族群交友之社會生活方面:研究指出,1980 年代末期,族群議題

在臺灣社會裡扮演重要地位,然而,對於生活在臺灣社會的人來說,

族群是否仍是重要的社會界限,影響著人們的交友行為?研究者以 為影響參與受訪者跨族群交友的主要因素有二:首先為參與受訪者 與其跨族群朋友間兩者聯繫之特質(如彼此之同質性、聯繫強度、

接觸場合、社經地位差序等變項);其二為屬於參與受訪者個人之特 質(如個人所屬世代、族群、教育程度等變項及個人跨族群交友偏 向程度)。而研究結果顯示,個人特質較兩者聯繫之特質具有影響 力,更具影響跨族群聯繫形成之可能性(唐經硯,2010)。此外,Blau

(1977)曾指出社會接觸機會對於聯繫形成的重要性,而此研究認 為當參與受訪者的社會網絡異質性愈高時,便對參與受訪者之工具 性網絡提供了豐富的異質性,這些異質性也暗示了參與受訪者將具 有別人可能沒有的工具性資源以及鑲嵌於參與受訪者個人網絡中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能動用之社會資本,於焉也促進參與受訪者達到工具性的目的。

11.社會資本與就業方面:聚焦於青壯年志願役退休軍人之就業研究(丁 華,2010),在進行該類民眾如何運用其社會資本之近身觀察時發 現,眾多退伍軍人在社經地位上表現不佳,卻也對照出有相當比例 之退伍軍人表現得不錯,此時,社會資本概念展現對此差異現象之 解釋力,即個人之社會資本因素影響退伍軍人於就業表現上呈現兩 極化現象。在退伍初期由於退伍軍人在社會資本的面向上具有類似 之特徵(如連結對象之同質性高、連結網絡之廣度與深度有其侷限 等),在就業或轉業需求上僅能發揮社會資本之消極功能,如提供訊 息而非直接之影響。隨著進入職場時間之遞增,如果個人(因其人 力資本之提升)能進入到高層級之社經地位後,於此階段之社會資 本則會出現加乘作用(multiplier),無論在訊息傳遞及直接影響上 發生積極功能,更能出現以經濟資本作為回報之現象;而此作用在 低階層的社經地位中,雖然也見到社會資本之累積,卻出現該社會 資本僅能在相同階層中平行流動,是以,該階層中之社會資本缺乏 推動使其垂直向上流動之能力,是以,社會資本顯現出其在影響社 經地位上之差異,而這種情形,研究者形容為一種幾近「贏者全拿」

(winners take all)之兩極化現象。

12.以「社會網絡」角度分析者,則包括在就業表現方面:探索在求職

12.以「社會網絡」角度分析者,則包括在就業表現方面:探索在求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