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定之經濟收入成為其能否留在都市之主要決定因素,否則極可能重返 原鄉,而彼等在人地生疏的都市環境中,尤其在與本身文化、傳統不 同以工、商業為主之漢族社會中,如何找到安身立命之基礎,其中哪 些與社會資本有關之因素影響著彼等就業狀況則為本文所擬探討者。

進一步言之,如將我國原住民遠離原鄉進入臺北都會地區就業視為一 種較小範圍之人口移動、視為一種勞動流動過程、視為一種個人做出 決策之過程、視為一種次文化適應過程,則在這個時間漫長、過程複 雜的進程中,原住民在原鄉所擁有之社會資本或是原住民個人在就業 過程中所孕育出來的社會資本,是如何發生其影響?或是產生了什麼 影響?即是本研究所感興趣的。

相對於我國以漢族為主之社會,關注原住民進入都市就業時,其 族群及族群認同如何影響其社會資本之過程,在國內相關研究不足之 情況下,做為一個探索性研究,本研究應能產生學術研究上之價值。

第二節 研究目的

臺灣原住民歷年來人數漸增,但有將近 4 成離開原鄉改居住於都 會地區,統計資料(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1)亦指出 44 歲以下 的原住民以居住在非原住民鄉鎮市、臺北市及高雄市之比例為高,而 大量遷徙之驅使力量,主要是一種勞工移動(labor migration)現象,

是一種為了生計尋找工作之現象。學界在探討勞工流動時經常聚焦於 決策過程和機制、人力移轉的選擇、人力移轉的效率、對勞動市場及 資 本 市 場 之 影 響 、 流 動 人 口 之 調 適 等 問 題 ( Lansing and Mueller,1967;Long,1988;Star,1991;林季平、柯音如,2004)。而 國內對於原住民就業狀況之研究情形,一般而言都專注於討論如何提 升其教育、技能或文化習慣;即便是關心原住民就業困難現象,也僅 是從幾個角度進行分析,如我國加入 WTO 之後,外勞對於原住民就業 所帶來之影響3、或是探討知識經濟、資訊時代對於原住民就業所帶來        

3我國在1980 年代以前,外勞雖然早已存在於我國勞動市場但人數不多,也沒有外勞引進的法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之影響、或是以相對排除概念,進行原住民就業現象之瞭解等,總而 言之,缺乏對於原住民在就業市場上之社會資本等相關討論。是以,

本研究之重點將集中在原住民獲得就業信息和尋找工作時動用的社會 資本,及社會資本對於原住民就業意向、選擇過程與決策過程中的作 用和影響。

基此,本研究之主要研究目的有五:

一、探討離開原鄉之原住民到臺北都會地區尋找工作階段,社會資本 如何對其就業途徑發生作用以及發生何種功能?

二、探討離開原鄉之原住民到臺北都會地區就業時,其就業狀況、就 業適應甚至轉業時,社會資本如何對其發生作用及對其發生何種 功能?

三、探討離開原鄉之原住民到臺北都會地區就業時,社會資本是否會 因為其類型之不同產生不同影響,且各自影響為何?

四、探討離開原鄉之原住民到臺北都會地區就業時,社會資本之構成、

運作方式與結合之模式為何?

五、對於原住民就業之個人、微觀分析與宏觀之政府政策結合,藉由 研究結果提出對於政府部門之具體建議,作為其施政參考。

依據前述資料背景,本研究擬發展及檢證以下假設︰

一、在原鄉所建構之社會資本,對於原住民到臺北都會地區就業,產 生有助於就業的效應。

二、原住民到臺北都會地區就業,大多依賴就業過程中形成之社會資        

或政策,之後由於我國經濟發展進入勞力密集階段,許多製造業需要勞動力參與,由於當時沒有 外勞管理或引進依據,主管機關大都採取不告不理的態度,至1980 年代後期因零星外勞事件陸 續引發社會大眾注意,許多雇主也開始向政府提出勞動力短缺、引進外勞需求,1990 年政府開 放外勞引進,但規定外勞雇用項目僅限於本勞不願意投入之工作類別。又政府在外勞輸出國(如 印尼、菲律賓等)要求下,保障來臺從事製造業、營造業及漁業外勞之最低薪資符合我國勞動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本的協助。

三、原住民到臺北都會地區就業,就業過程中形成之社會資本,具跨 部落、跨族群、跨宗教等異質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貳章 文獻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