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兩性在婚前戀愛關係不公平下的儲存公平策略選擇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兩性在婚前戀愛關係不公平下的儲存公平策略選擇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陳婉真博士.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兩性在婚前戀愛關係不公平下的 儲存公平策略選擇.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研究生 徐子晨. 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三月.

(2) 誌謝辭 每每閱讀他人的論文,開頭的誌謝辭都是最充滿感情的,希望我的誌謝辭 也能真實的傳遞我的感謝之意。首先感謝的是指導教授婉真老師的悉心指導, 並且在論文完成的過程中給予我諸多鼓勵;再來感謝口試委員林邦傑教授、修 慧蘭教授寶貴的意見,使我的論文能夠更豐富完整。還有透過電子郵件給予諸 多指教的中研院周玉慧研究員,非常感謝她總是耐心且細心地回答我的疑問。 最後,也要感謝隱藏幕後指導我的林沛樺、林偉翔,感謝兩位一路相伴,幫忙 我解決論文的各種疑難雜症。. 治 政 但是,這份高度仰賴問卷才得以完成的論文,更必須感謝幫忙我發放問卷 大 立 的朋友們。首先,感謝總是最幫忙我的岫天,由於他的諸多協助和居中牽線, ‧ 國. 學. 讓我獲得 AeSL 實驗室廣大人脈的鼎力相助:感謝聯合大學黃元巨老師、輔仁. ‧. 大學董惟鳳老師、淡江大學解燕豪老師、淡江大學張瑋倫老師和世新大學謝沛. sit. y. Nat. 宏老師,感謝岫天和 AeSL 實驗室,讓我能夠順利發放大多數的問卷。再來,. io. er. 感謝各方相助的朋友們:外交系的同學們,其睿、苡嵐、馨婷;還有研究所的 同學們,宇慧、雅雯、佳恬、玲慧、依玲;以及課務組的同事們,恭良、宜潔、. al. n. iv n C 至剛、明龍;還有高中同學文心、小阮、怡廷,國中同學乙銓、郁霖、祥宇, hengchi U 以及國小同學奕丞、偵妤、裕國;還有我的妹妹子晴和表妹姵均;國青團的力 行、智瑋、曉錚、宣佑和芝含;師大心輔所的宛儒和鍾穎學長;最後是政大擊. 劍隊的隊友們,函燊、千雅(和韋廷) 、子茵、雅琪、欣玫、見峰、依白、淙仁。 除了親朋好友之外,還感謝台灣科技大學的張瀛太教授、東吳大學的劉惠 琴教授和國北教大的劉遠禎教授,雖然素昧平生,卻都願意讓我發放問卷,令 我非常感動,也非常感謝他們的不吝相助。 最後,感謝每一位幫我填寫問卷的人們,寫論文的過程中,感受最深刻的 就是朋友的溫情,希望未來我也有能力幫忙人們,也希望研究結果能幫助我們 更了解一點點愛情的奧秘。. I.

(3) 摘要 「公平」概念始於西方的社會交換和公平理論,據目前研究,已知公平感乃 維繫親密關係滿意的關鍵。當個體覺得親密關係愈公平,會愈滿意、快樂,關係 也會趨於穩定;而當個體在關係中因不公平而感到痛苦時,會尋求能提升公平感 的因應方式,此即「儲存公平」。然目前西方與台灣皆尚未發展出儲存公平的量 化工具,本研究係針對此點,以台灣未婚的大學生和研究生作為研究對象,回顧 中西相關文獻,歸納出「和諧忍讓」 、 「直接溝通」 、 「自我成長」 、 「放棄關係」四 個儲存公平策略,並編製成量表,經預試及正式施測後,量表的內部一致性α. 時,兩性所採取的「儲存公平策略」是否產生差異。. 學. ‧ 國. 治 政 為 .820,解釋變異量百分比達56.718%,顯示信效度俱佳。本研究以儲存公平策 大 立 略量表為工具,探討中華文化脈絡中的年輕未婚學生族群在面臨各種不公平情形 ‧. 本研究以1200份問卷進行正式施測,以周玉慧和謝雨生(2009)的「夫妻支. sit. y. Nat. 持授與受量表」篩選出340位不公平的樣本進行統計分析。本研究沿用原量表的. io. er. 分類方式,將不公平的狀態分為「情緒不公平」 、 「實質不公平」 、 「資訊不公平」, 研究者並增設「整體不公平」。本研究發現,研究樣本在「情緒」、「實質」、「資. al. n. iv n C 訊」三向度不公平的感受程度具有顯著差異,在實質和資訊向度感覺最不公平。 hengchi U 而男、女兩性對於不公平的感受程度沒有顯著差異;而在儲存公平策略選擇方面, 男性在所有的不公平情境下,選擇「自我成長」與「和諧忍讓」傾向顯著最高; 然而,女性在「整體不公平」和「資訊不公平」的情況下,選擇「自我成長」的 傾向升為首位,「和諧忍讓」退至第二選擇。 整體而言,本研究的貢獻乃發展儲存公平策略量表,研究結果並可供諮商 輔導實務領域參考,而研究者也提出具體建議,供未來相關研究參考。. 關鍵字:不公平、儲存公平。. II.

(4) Gender Choices of the Equity Restoring Strategies in Underbenefited Premarital Romantic Relationships Hsu, Tzu-Chen. Abstract Equity theory unveils the important role of equity – people rely on equity to decide whether to leave or stay in relationships. Many researches had already proved. 政 治 大. that “equity” is connected to satisfaction and happiness. Furthermore, “inequity”,. 立. according to social support theory, can be classified to emotional, tangible and. ‧ 國. 學. informational, simulates people to find solutions to balance their relationships; and. ‧. the solutions to gain equity are called “equity restoring”. This study aims to develop “Equity Restoring Strategy Scale” to discover how people cope with unequal. y. Nat. n. al. er. io. differences exist.. sit. situations in premarital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nd to investigate if gender. Ch. i Un. v. Equity Restoring Strategy Scale is consisted of four strategies, which refer to. engchi. self-growth, tolerance, leaving the field and communication. Analysis results exhibit that gender differences exist in strategy choosing. Male prefer both self-growth and tolerance in all kind of inequities, whereas female choose only self-growth when dealing informational inequity and global inequity.. Key words: inequity, equity restoring.. III.

(5)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研究動機…………………………………………………… 研究目的與研究設………………………………………… 研究限制…………………………………………………… 名詞釋義…………………………………………………….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公平相關理論基礎………………………………………… 第二節 儲存公平相關策略………………………………………… 第三節 兩性在不公平下的選擇……………………………………. 立. 政 治 大.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 國. 學. 第一節 研究對象…………………………………………………… 第二節 研究工具…………………………………………………… 第三節 資料處理……………………………………………………. 第四章 研究結果…………………………………………. 1 8 10 11 12 12 32 41 46 46 49 58. y. 59 59 61 64 66 67. 討論………………………………………………. 75. n. al. er. sit. 儲存公平策略量表正式施測分析結果…………………… 不公平之現況與儲存公平策略的選擇分布……………… 不公平與儲存公平策略的相關性………………………… 性別在不公平中程度之差異……………………………… 性別與儲存公平策略在四種不公平情況之交互作用情形. io. 第五章. Nat.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1. Ch. engchi. i Un. v. 第一節 儲存公平策略量表正式施測結果………………………… 第二節 不公平之現況與儲存公平策略的選擇分布………………. 75 77. 第三節 不公平與儲存公平策略之相關…………………………… 第四節 性別在不公平中程度之差異……………………………… 第五節 性別與儲存公平策略在四種不公平情況之交互作用情形. 79 81 82. 第六章. 研究建議與未來研究方向………………………. 第一節 結論………………………………………………………… 第二節 研究貢獻與未來研究方向…………………………………. IV. 87 87 89.

(6) 參考文獻……………………………………………………. 93. 附錄一 受訪者訪問內容分析……………………………. 99. 附錄二 預試問卷…………………………………………. 101. 附錄三 正式問卷…………………………………………. 10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 i Un. v.

(7) 35. 表 2-2-2 適應策略的分類………………………………………………. 37. 表 2-2-3 本研究整合之儲存公平策略…………………………………. 40. 表 3-1-1 預試樣本背景資訊……………………………………………. 47. 表 3-1-2 正式樣本背景資訊……………………………………………. 48. 表 3-2-1 夫妻支持授受量表描述性統計分析…………………………. 51. 表 3-2-2 夫妻支持授受量表-受………………………………………. 52. 表 3-2-3 夫妻支持授受量表-授………………………………………. 52. 表 3-2-4 儲存公平策略量表項目分析…………………………………. 政 治 大 表 3-2-5 儲存公平策略量表初步因素分析…………………………… 表 3-2-6 預試儲存公平策略量表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結果………… 立. 53. 表 3-2-7 儲存公平策略相關係數表……………………………………. 58. 表 4-1-1 正式儲存公平策略量表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結果…………. 60. 表 4-2-1 研究樣本在不公平各向度平均數和標準差…………………. 61. 表 4-2-2 三向度不公平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2. 表 4-2-3 研究樣本在儲存公平策略中各向度平均數和標準差………. y. 63 63. ‧. ‧ 國. 學. 表 2-2-1 衝突調適的不同歷程…………………………………………. sit. 表次. Nat. io. er. 表 4-2-4 四儲存公平策略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6 57. 表 4-3-1 不公平與儲策略間相關………………………………………. 65. 表 4-4-1. iv 性別與不公平 T 檢定………………………………………… n Ch engchi U 性別在情緒不公平下之儲存公平策略描述性統計量摘要表. 66. 表 4-5-2 性別和儲存公平策略在情緒不公平下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8. 表 4-5-3 性別在實質不公平下之儲存公平策略描述性統計量摘要表. 68. 表 4-5-4 性別和儲存公平策略在實質不公平下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9. 表 4-5-5 性別在資訊不公平下之儲存公平策略描述性統計量摘要表. 70. 表 4-5-6 性別和儲存公平策略在資訊不公平下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0. 表 4-5-7 混合設計單純主要效果考驗-資訊不公平…………………. 71. 表 4-5-8 性別和儲存公平策略在整體不公平下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2. 表 4-5-9 性別在整體不公平下之儲存公平策略描述性統計量摘要表. 73. 表 4-5-10 混合設計單純主要效果考驗-整體不公平…………………. 74. n. al. 表 4-5-1. VI. 67.

(8) 圖次 圖 2-1-1 公平計算數學方程式…………………………………………. 28. 圖 4-5-1 資訊不公平下性別對儲存公平策略交互作用………………. 71. 圖 4-5-2 整體不公平下性別對儲存公平策略交互作用………………. 7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I. i Un. v.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為本研究的序幕,本章將依序介紹本研究的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 研究假設、研究限制,以及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在愛情關係中的二個人,究竟是否會衡量自己和伴侶對彼此的付出,二人 之間是否公平嗎?歌手蕭賀碩在 2007 年的歌曲「不公平」中唱及: 付出的一切值不值得. 永遠不會有答案. 政 治 大. 只有天知道我有多麼愛你. 立. 愛的深也傷的深. 一顆心屬於我自己. 在愛情裡什麼算公平. 學. 是不是催眠了自己. 愛情裡找不到公平. 而當你最後選擇了逃避. ‧. ‧ 國. 一顆心屬於一個人. 我學會不公平. y. Nat. io. sit. 「不公平」一曲的歌詞,簡潔扼要地點出本研究之主題-愛情中的公平性。. n. al. er. 歌詞中提及的「付出的一切值不值得」 ,指出在愛情中,人們會在意對感情的「付. Ch. i Un. v. 出」能否得到預期中的回報,而人們的「付出」與得到的「回報」則構成了知. engchi. 覺公平與否的關鍵。西方社會對於「公平」的研究,最早始於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該理論提出,在人際交往關係中,個體和關係中的對象會 交換彼此的資源(resources) ,此資源可為有形或無形之物,個體對於人際關係 投注的資源,可視為付出,當個體對關係付出後,也得到了關係中的成員給予 自己的資源,資源的流轉現象即為社會交換。當個體對於關係中資源的交換感 到滿意時,個體感到值得而會願意繼續付出。Adams(1965)延續社會交換理 論的觀點,發展出公平理論(Equity Theory) ,他主張當關係中的人們獲得的酬 賞(rewards)與投注的付出(inputs)比率都相同時,即構成公平(equity); 而當報酬與付出的比率不同時,即為不公平(inequity) ,不公平分為二種類型:. 1.

(10) 受惠過多(overbenefited)與受惠不足(underbenefited),前者意為個體的報酬 與付出比率大於另一個體,後者意為個體的報酬與付出比率小於另一者。不論 處於哪一種不公平,個體都會感覺極大的痛苦。社會交換理論學者 Blau(1968) 更提出人們最終都會選擇和「值得」的對象在一起,因人們都希望從一段交往 關係中獲得利益,因此個體惟有在關係中獲得足夠的好處,才會願意繼續停留 在一段關係中。Adams(1965)發展的公平理論通常應用於組織行為的場域中, 後 Hatfield1等學者(Hatfield, Rapson, & Aumer-Ryan, 2008; Hatfield, Traupmann, Sprecher, Utne, & Hay, 1985; Hatfield, Traupmann, & Walster, 1979; Traupmann, Peterson, Utne, & Hatfield, 1981; Walster, Berscheid, & Walster, 1973; Walster,. 治 政 Walster, & Berscheid, 1978)將公平的概念應用至親密關係場域,研究結果顯示 大 立 公平對於親密關係的維持非常重要,當個體感到公平時,在關係中會感覺快樂、 ‧ 國. 學. 滿意,交往關係也易趨於穩定、親密;反之,當個體感到不公平時,會覺得痛. ‧. 苦,並且會極力尋求能夠使自己感到更公平的方法。. sit. y. Nat. 中華文化強調和諧、趨避衝突,在集體文化脈絡下(王叢桂,2005;楊國. io. er. 樞,2005a;黃囇莉,2005),「不計較」是隱而不宣的規範(劉惠琴,1995), 乍看之下,台灣社會的人們似乎不在意公平的概念,然而,公平實則以隱形規. al. n. iv n C 範的方式存於吾人的社會中,此規範即「關係」 h e n g c h ,華人社會以關係為本位(黃光 i U 國,2005a),根據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位置,作為衡量自我應該付出多少人情、 應該期待得到多少報的準繩。黃光國(1985,1987,2000,2005a)的人情與面 子模型將人際關係區分為情感性關係、混合性關係、工具性關係三種類別,並 將個人在不同關係情境中使用的公平準則分為需求法則、人情法則、公平法則, 情感性關係指個人和家人的關係,混合性關係指個人和親戚、朋友等較親近的 關係,工具性關係則是為了獲取資源而和陌生人建立的關係;需求法則是個體 非常重視對方的發展和福祉,不強調彼此必須互惠,對於回報的期望低,不要. 1. Elaine Hatfield 在早期的研究中,名為 Elaine Walster,與其夫婿 George Walster 聯名發表公平 的相關研究,至離婚後才恢復使用原姓 Hatfield。. 2.

(11) 求關係必須公平;人情法則是雙方重視彼此的和諧關係,重視互惠,對於關係 中公平的要求,乃以過去交往的人情為基礎,自己付出多少人情則要求多少回 報;公平法則是雙方只考慮彼此的角色,對於公平的標準要求最嚴格。本研究 所關注的樣本-未婚的大學生、研究生,在黃光國的人際關係分類中,屬情感 性高、但兼具工具性的混合性關係(陳秉華、李素芬、林美珣,2008) ,雙方會 顧及情感需要,但也強調關係中的公平,因此,本研究所關心的樣本,其所適 用的中華文化「關係」脈絡與對應之「公平」的準則,正與西方公平理論所定 義的公平原則相似,個體期待伴侶的回報乃依據自己的付出。 台灣目前已有學者使用社會交換理論、公平理論為基礎,以「社會支持」. 治 政 (social support)作為交換的資源,衡量夫妻間相互給予的支持是否公平的研 大 立 究(周玉慧,2009;周玉慧、謝雨生,2009) ,社會支持並分為三個向度「情緒」 ‧ 國. 學. (emotional)、「實質」(tangible) 、「資訊」(informational),以三向度的支持,. ‧. 測量夫與妻對彼此給予支持的程度。目前西方的學者並未將公平的概念切割成. sit. y. Nat. 不同的向度,多直接詢問受試者對於整體親密關係的公平感受(Hatfield et al.,. io. er. 1979; Sprecher, 1986; Traupmann et al., 1981; Walster et al., 1978) ,但因直接回答 對於整體關係的付出成本實屬不易(劉惠琴,1995) ,因此研究者參考社會支持. al. n. iv n C 的向度分類,當個體在「情緒」、「實質」或「資訊」的向度中,自我付出的支 hengchi U. 持比伴侶多的情況下,即為「不公平」狀態,而不公平又依據社會支持的層面, 分為「情緒不公平」 、 「實質不公平」 、 「資訊不公平」 ,和對於整體關係感受的「整 體不公平」 。國內學者(周玉慧、謝雨生,2009)的研究結果顯示,不論丈夫抑 或妻子,在情緒、實質、資訊向度之中,都是實質向度的不公平程度最高;而 本研究欲以未婚的大學生和研究生為研究對象,比較當研究樣本不是夫妻時, 未婚之大學生與研究生在情緒、實質、資訊向度之中,所感受的不公平情況與 國內研究結果之異同。 由於本研究的研究對象適合參照之關係層次與其對應之公平準則,與西方 的公平理論相同,在關係中的個體期待自己的付出會得到相應的回報,由此推. 3.

(12) 論,當個體感到不公平時,愈會尋找使自己感到更公平的方式,以提升個體的 公平感和對親密關係的滿意程度,此即「儲存公平」的方式,在目前西方的文 獻中,直接提及關於儲存公平的方式共有六種(Adams, 1965; Canary & Stafford, 2001; Walster et al. , 1973; Walster et al., 1978) ,分別是:改變個體的付出(altering one’s own inputs) 、改變個體的酬賞(altering one’s outcomes) 、從認知上重新定 義付出或酬賞以扭轉不公平的感受(cognitively distorting the inequity by changing values attached to inputs or outcomes, or both)、離開場域(leaving the field)、改變個體比較的基準(changing one’s bases for comparison)、懲罰伴侶 (punishing the partner)。另一方面,間接提到可能促進關係公平的相關策略,. 治 政 則有:後設溝通(Canary & Stafford, 2001; Davis, 1973; 大 Stafford, 2003; Stafford & 立 Canary, 2006) 、宣洩情緒(Davis, 1973; Miller & Perlman, 2009) 、儲存心理公平 ‧ 國. 學. (Miller & Perlman, 2009)、正向錯覺(Gagné & Lydon, 2003; Holmes, 2004;. ‧. Karney & Frye, 2002; Murray, Holmes, & Griffin, 1996; Newby-Clark & Ross,. sit. y. Nat. 2003)、自我成長(Mills & Clark, 2001; Miller & Perlman, 2009; 洪蘭,2008)。. io. er. 而在台灣本土方面,雖然針對未婚的大學生、研究生樣本尚未發展出儲存 公平的策略,但是在婚姻方面,已發展出許多關於婚姻衝突的因應(李良哲,. al. n. iv n C 1996;周玉慧,2009;劉惠琴,1999a,1999b,2003) h e n g c h i U,以及婚姻關係的適應(利 翠珊,1995,2005,2010;張思嘉,2001)之論述,從本土的婚姻衝突因應和 婚姻適應策略相關文獻,較可能間接推論出本土脈絡之下的研究樣本在因應不 公平時採取的處遇。在婚姻衝突方面,以周玉慧(2009)的研究為代表,她整 合多位學者的研究,發展出「理性溝通」、「隱瞞冷戰」、「忍耐避讓」、「嘮叨爭 吵」、「傷己傷物」、「親友協調」、「委婉懷柔」七策略,但「傷己傷物」和「親 友協調」使用較低;而婚姻調適方面,利翠珊發展出「忍耐克己」 、 「大事化小」、 「迂迴繞道」、「直言不諱」、「公平互換」五個原則,並特別研究「忍」對於台 灣夫妻相處的影響;張思嘉則以「積極-消極」、「個人內-個人外」二面向分 析夫妻適應策略。. 4.

(13) 西方文獻所提出的儲存公平策略,乃建立在西方個人主義的文化脈絡之上, 而台灣屬於集體主義文化,因此西方的儲存公平策略恐不能與台灣本土發展出 的婚姻衝突因應、婚姻調適策略完全相容,且本研究欲發展出適用於台灣文化 的儲存公平量表,故研究者以台灣本土所發展之婚姻衝突因應、婚姻調適策略 為主、西方的儲存公平策略為輔,參考東、西二方的重要概念,篩選出四個概 念-「和諧忍讓」 、 「直接溝通」 、 「自我成長」 、 「放棄關係」 。和諧忍讓的概念是 結合集體文化下華人因應衝突最慣常採取之「和諧」和「忍」的方式,以及西 方所提出從心理方面扭轉不公平的感受、製造正面錯覺的方式以增加自己的公 平感;直接溝通乃理性溝通與情緒宣洩二種策略之結合,二者都是本土與西方. 治 政 夫妻常使用之溝通方式;自我成長雖然在台灣方面文獻較少,但受到現代化影 大 立 響之下,開始從集體主義轉向重視個人化(王叢桂、羅國英,2010) ,因此參考 ‧ 國. 學. 西方的概念,收錄自我成長策略;而放棄關係雖然不在台灣本土的婚姻衝突因. ‧. 應、婚姻調適策略中,但由於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皆為未婚的大學生和研究生樣. sit. y. Nat. 本,相較於已踏入婚姻,離開一段不公平的關係較為容易,因此將西方重視的. io. er. 「離開場域」、「減少自我付出」整合成為放棄關係。本研究期望抽取此四概念 發展成為儲存公平策略量表,同時,關注受惠不足的大學生和研究生樣本對於. al. n. iv n C 儲存公平策略的選擇情形,此乃本研究的研究動機之一。除此之外,本研究還 hengchi U 欲驗證公平理論所闡明的原則-「當個體在關係中感覺不公平時,會尋找讓自 己更公平的方式」 ,當個體的「情緒不公平」 、 「實質不公平」 、 「資訊不公平」或 「整體不公平」程度愈高時,所採取的儲存公平策略是否如公平理論所揭示, 使用「和諧忍讓」、「直接溝通」、「自我成長」、「放棄關係」四個策略的傾向也 愈高,此乃研究動機之二。 而研究動機之三,則欲探討「性別」變項,瞭解男性與女性在面臨不同的 不公平狀態時,其不公平的程度是否產生差異。在「情緒不公平」方面,男、 女性對於揭露情緒的不同態度,可能導致所知覺的不公平程度產生差異,女性 認為表現情感很重要,希望伴侶多表現情感,因為那代表親密的表徵,但男性. 5.

(14) 卻認為表現情感是一種示弱的方式,不太願意展露自己的情感(Gottman, 1999) , 因此,在情緒不公平中,女性可能認為自己情緒不公平的程度較男性高;在「實 質不公平」方面,東、西方的研究皆顯示女性在家庭中負起更多的家務、養兒 育女的責任(周玉慧、謝雨生,2009) ,雖然本研究的樣本為未婚之伴侶,但因 女性天性的同理能力較男性高(Barash & Lipton, 2002) ,較能理解伴侶的需要, 因此在實質不公平中,女性感受到的受惠不足的程度可能較男性高;在「資訊 不公平」方面,根據國內外一致的研究顯示(Barbee, Gulley, & Cunningham, 1990; 周玉慧、謝雨生,2009) ,丈夫提供的資訊性支持會高於妻子,因此在資訊不公 平中,男性知覺到的不公平程度可能較女性高;最後,在「整體不公平」方面,. 治 政 由於婚姻中的妻子多數知覺來自丈夫的整體支持較少,而丈夫也認為自己獲得 大 立 來自妻子的整體支持比較多(周玉慧,2009) ,因此,在整體不公平中,女性知 ‧ 國. 學. 覺到的整體不公平程度可能較男性高。. ‧. 研究動機的第四點則續探討「性別」對於儲存公平策略之影響。首先,當. sit. y. Nat. 兩性在面臨不公平的情況時,哪一方會比較積極採取改變呢?一般而言,都認. io. er. 為女性較可能會採取比較多的儲存公平方式以追求更多公平。依據「要求-撤 離」 (withdraw-demand)模式,國外研究顯示女性在婚姻中感到不滿時,會採. al. n. iv n C 取較積極的「要求」態度,和伴侶提出改變現況的要求(Gottman, 1999; hengchi U. 周玉. 慧,2009) ,因此,在面臨不公平的情況時,女性所採取的儲存公平策略積極程 度可能比男性高,本研究欲驗證性別的主要效果是否顯著。 其次,本研究想探討的是,在面臨不公平的情況時, 「和諧忍讓」 、 「直接溝 通」、「自我成長」、「放棄關係」四個儲存公平策略的選擇情況是否有所差異? 鑑於本土對於婚姻衝突的因應(周玉慧,2009;劉惠琴,1999a,1999b,2003) 以及婚姻關係的適應(利翠珊,1995,2005,2010;張思嘉,2001)都強調忍 耐以及和諧的概念,因此在多數不公平情況下, 「和諧忍讓」策略可能是傾向較 高的選擇,本研究欲驗證儲存公平策略的主要效果是否顯著。 其三,本研究關注「性別」在四種不公平的情況下,其選擇之儲存公平傾. 6.

(15) 向是否產生不同。首先在「情緒不公平」方面,由於女性容易察覺情緒,發覺 關係的問題比男性敏感,因應衝突情境時,傾向採取情感性的方式表達(李良 哲,1996),而男性較不傾向揭露情感(Gottman, 1999),也受到傳統刻板印象 影響,使男性可能選擇忽略情感的需求(周玉慧、謝雨生,2009) 。在「資訊不 公平」方面,由於社會支持因支持種類、支持來源的特殊性而有差異,支持種 類分為情緒性、實質性、資訊性,支持來源則是提供社會支持之對象(周玉慧、 楊文山、莊義利,1998) ,由於資訊性支持之特殊性,當女性對於男性提供的資 訊性支持不滿足時,會尋求其他能提供支持的人際網絡,然而,男性的工具性 取向可能大於資訊性支持特殊性的影響,男性崇尚理性、獨立、競爭、成就(李. 治 政 良哲,1996;劉惠琴,1999c),對於自己能夠提供比伴侶更多的資訊性支持, 大 立 會感到自己的功能感提升,因此男性可能會忽略此一不公平;在「整體不公平」 ‧ 國. 學. 方面,兩性對於整體不公平意義的詮釋,可能造成在儲存公平策略選擇的不同,. ‧. 女性的人際性取向(expressive)特質,使其對自己所處關係的評斷,來自他人. sit. y. Nat. 的認同(李良哲,1996;劉惠琴,1999c),當女性對整體關係的評估,是沒有. io. er. 獲得伴侶的重視與認同時,對關係會感到失望與不滿足,而女性對關係的不滿 意常成為預測關係結束的有效指標(劉惠琴,1995) ,因此,女性一旦對整體的. al. n. iv n C 關係感到不滿足時,可能不再試圖補救不公平的關係,而男性則因工具性取向 hengchi U 的價值傾向,不願和女性爭取更多的公平,因為爭取公平等於承認了自己在整 體交往關係中是不公平的一方,此一意義經男性詮釋,可能轉譯成示弱、失敗 的表現,因此,兩性對整體不公平意義的詮釋可能導致策略選擇的差異。而在 「實質不公平」方面,在華人集體主義的親密關係中,隱然存在不要太計較付 出的規範(劉惠琴,1995) ,而忍又與自我修養密不可分(李敏龍、楊國樞,2005), 使得不論性別,對於實質不公平都可能採取忍耐壓抑、忽略的方式,因此集體 文化的價值觀可能會強於性別的差異,造成性別在儲存公平策略的選擇無明顯 不同。綜合上述,性別在多數不公平情況下,對於儲存公平策略選擇皆可能存 在差異,惟獨實質不公平在性別在儲存公平策略的選擇無明顯不同。. 7.

(16)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假設. 綜合第一節所闡述的研究動機,產生五個研究目的: 壹、發展出儲存公平策略之量化工具。 貳、探究目前台灣未婚學生樣本之不公平現況與儲存公平之選擇傾向。 参、探討不公平程度與使用儲存公平策略之傾向。 肆、探究性別在四種不公平的情況所感受的不公平程度差異。 伍、探討性別在四種不公平的情況所選擇之儲存公平策略差異。. 治 政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的假設如下: 大 立 ‧ 國. 學. 研究假設一:不公平程度與儲存公平策略相關顯著。 1-1 三向度不公平皆與整體不公平呈顯著正相關。. ‧. 1-1-1 情緒不公平與整體不公平呈顯著正相關。. sit. y. Nat. 1-1-2 實質不公平與整體不公平呈顯著正相關。. n. al. er. io. 1-1-3 資訊不公平與整體不公平呈顯著正相關。. i Un. v. 1-2 儲存公平中的四個策略皆與策略總分呈顯著正相關。. Ch. engchi. 1-2-1 自我成長與儲存公平策略總分呈顯著正相關。 1-2-2 直接溝通與儲存公平策略總分呈顯著正相關。 1-2-3 和諧忍讓與儲存公平策略總分呈顯著正相關。 1-2-4 放棄關係與儲存公平策略總分呈顯著正相關。 1-3 不公平向度與儲存公平策略呈顯著正相關。 1-3-1 情緒不公平與儲存公平策略呈顯著正相關。 1-3-2 實質不公平與儲存公平策略呈顯著正相關。 1-3-3 資訊不公平與儲存公平策略呈顯著正相關。 1-3-4 整體不公平與儲存公平策略呈顯著正相關。. 8.

(17) 研究假設二:性別的不公平程度差異顯著。 2-1 女性的情緒不公平顯著高於男性。 2-2 女性的實質不公平顯著高於男性。 2-3 男性的資訊不公平顯著高於女性。 2-4 女性的整體不公平顯著高於男性。. 研究假設三:在不公平之下,性別與儲存公平策略交互作用顯著。 3-1 在情緒不公平中,性別與儲存公平策略交互作用顯著。 3-2 在實質不公平中,性別與儲存公平策略交互作用未達顯著。. 政 治 大. 3-3 在資訊不公平中,性別與儲存公平策略交互作用顯著。. 立. 3-4 在整體不公平中,性別與儲存公平策略交互作用顯著。.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9. i Un. v.

(18) 第三節. 研究限制. 壹、本研究探討之變項僅「性別」一項 本研究僅探討「性別」對於選擇儲存公平策略之影響,但實則影響個體在 不公平之下,選擇儲存公平策略的影響因素,恐有其他干擾變項,此乃本研究 之限制,需待未來相關研究探討之。 貳、本研究之結果無法應用於其他樣本與場域 本研究施測之樣本僅限台灣的未婚大學生、研究生,研究結果之應用有其. 政 治 大. 限制,研究結果所了解的不公平現況不適合預測婚姻樣本的不公平現況。. 立. 参、本研究發展之儲存公平策略量表應用限制. ‧ 國. 學. 本研究發展之親密關係儲存公平策略量表,乃專為婚姻前之個體設計,無. ‧. 法應用於婚姻後的親密關係。.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0. i Un. v.

(19) 第四節. 名詞釋義. 壹、不公平(inequity) 本研究依循華人關係主義的脈絡,以西方的社會交換理論、公平理論為框 架,使用社會支持做為親密關係中流轉的資源,當親密關係中的個體給予伴侶 的社會支持多於伴侶提供自己時,其狀態為「受惠不足」,即為「不公平」。本 研究並使用周玉慧、謝雨生(2009)所編製的「夫妻支持授與受量表」作為判 定受試樣本不公平之工具,此量表分「受」和「授」二個子量表,題目分為「情. 政 治 大 持」 (即「受」)減去其對交往對象「付出之支持」 (即「授」) ,當各向度中的「受」 立. 感性」、「實質性」、「資訊性」三向度,在各向度中分別計算受試者「獲得之支. ‧ 國. 學. 減「授」小於 1 時,即分別轉化為「情感不公平」、「實質不公平」、「資訊不公 平」,本研究並將三不公平的得分加總,整合為「整體不公平」。. ‧. 貳、儲存公平(equity restoring). sit. y. Nat. io. er. 儲存公平意義為提高個體在親密關係中的公平感受,特別發生於處於受惠 不足狀態的個體,由於處於受惠不足狀態的個體會感到痛苦,因此會尋求提升. al. n. iv n C 親密關係的公平感受、增加親密關係中的滿意感的方式,個體提升自己在親密 hengchi U 關係中公平感受的方式,即為儲存公平。. 11.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第一節分別從西方和中華文化的角度介紹公平,再以目前親密關係領 域對公平已知之概念,突顯公平之於親密關係的重要性;本研究並參考國內學 者使用「社會支持」衡量夫妻關係中付出的方式,作為度衡親密關係公平之工 具。第二節則探討西方和台灣在親密關係領域中面對不公平之因應策略,發展 本研究之儲存公平策略。第三節則探討性別在親密關係中,對於不公平感受上 的差異,以及男性和女性在不公平時,所採取之儲存公平策略的不同。. 第一節. 立. 公平相關理論基礎 治 政 大. 本節將先介紹西方的公平概念,從社會交換理論說明,個體從人際間、與. ‧ 國. 學. 他人的資源交換,衡量自己在關係中的付出和酬賞,評估此段關係是否對個體 有利,從而決定是否維持關係,接著以公平理論續說明公平對於個體的影響,. ‧. 當個體感到公平時,對關係最滿意;再從東方中華文化的角度檢視華人文化中. y. Nat. io. sit. 的公平觀,與西方的公平概念相對照,了解中西對於公平的最大差異,在於中. n. al. er. 華文化的公平標準重視關係的親疏。 壹、公平概念相關理論. Ch. engchi. i Un. v. 公平理論源自於西方,核心觀點為個體衡量其在關係中所獲得之「酬賞」, 以及個體對關係之「付出」 ,以決策是否繼續維持其所處之人際關係,此決策的 概念,乃源自社會交換理論。因此先闡述社會交換理論,次介紹公平理論,以 說明公平的概念,二理論實不可完全切割。 一、社會交換理論 西方學者喜愛用「社會交換」的角度來思考如何維繫婚姻品質,也比華人更 重視夫妻之間的愛與情感,而研究指出,「酬賞」是多數人選擇留在婚姻中的主 要原因(利翠珊、蕭英玲,2008),由於本研究欲了解未婚的大學生和研究生如. 12.

(21) 何因應不公平而維繫親密關係,因此,瞭解社會交換理論乃本研究必備之鑰。社 會交換理論主要發展學者為Homans(1961, 1974) 、Blau(1964) 、Thibaut和Kelley (1959)。社會交換理論主張個體在人際關係中的目標為獲取最大的自利 (self-interest),但此自利非指剝削他人,而是指個體在所欲的關係中,獲得對 個體而言最佳的結果。社會交換的意義,即一個體在二造間的關係(dyadic)中, 自願地將「資源」移轉給予另一個體,並且獲得另一個體給予的資源,而形成資 源交換。促使個體產生與他人資源交換的動力,即源於自利,因個體欲追求獲得 之酬賞減付出之成本的利益最大化(Homans, 1961)以及美好的結果(Thibaut & Kelley, 1959)。Burns(1973)將社會交換理論的主要的假設整合為四點:. 治 政 (一)、個體的社會行為能以酬賞解釋之,酬賞的定義為商品或服務, 大 立 有形或無形的、能滿足個體的目標或需求之物。 ‧ 國. 學. (二)、個體會試圖使報酬達致最大,使損失和成本最小化。. ‧. (三)、當他人掌控了具有價值的、能夠酬賞個體的資源時,將產生社. sit. y. Nat. 會互動。個體為了促使他人提供酬賞,將提供資源做為交換。. io. er. (四)、社會互動是互相酬賞的行為,當一方接受具有價值、其欲求之 資源時,將立即提供資源以做為回報。. al. n. iv n C 社會交換理論強調,資源乃二個體在關係中形成交換的要素,可為任何能 hengchi U 透過人際間的交換行為移轉之物。Foa 和 Foa(1976)將資源區分為六種類型: 愛、地位、服務、商品、資訊,以及金錢。愛是感情、溫暖、舒適的傳遞;地 位是認同、聲望,或自尊的展現;服務包含與個體的身體或其所有物相關的活 動;商品則是實體的物品或材料;資訊的形式為建言、意見或是指示;金錢指 稱貨幣或任何能夠以社會系統標準衡量單位價值之物。Emerson(1976)則認 為,資源是一種能力、持有物、或是一個體賦予另一人能夠獎勵或懲罰他人之 能力。Miller 和 Steinberg(1975)認為,個體和他人產生人際接觸,目的在獲 得欲求之酬賞,Thibaut 和 Kelley(1959)定義酬賞為個體所享受的愉悅、滿意 和感謝。除了酬賞之外,「付出」和「個體屬性」(individual attributes)也是可. 13.

(22) 交換的資源,付出的定義為個體在人際關係中的實質貢獻(contributions),例 如對關係的努力程度,對關係投注之時間;個體屬性是個體自身的條件,該條 件會影響個體對於關係中將得酬賞的期待,如年齡、職業類別、社會地位,外 觀吸引力、教育程度、成就等皆然(Cook & Yamagishi, 1983)。 Knapp(1978)認為,個體藉由衡量關係中的潛在酬賞和付出,選擇是否 繼續維持、或結束其所處之人際關係,Knapp 的觀點指出個體如何「決定」自 己在所處的人際關係中是否公平,以下以公平理論續介紹之。 二、公平理論. 政 治 大 泛應用於各種人際間的關係,如家庭、友誼,親密關係也是其中重要領域之一。 立. 早期探討公平的研究,多關注組織行為的領域,近期則開始將公平理論廣. ‧ 國. 學. 公平理論主張,個體以「人際關係中獲得之報酬」 ,和「個體對關係之付出」二 者之比率,決定個體所處之人際關係對自己是否公平。公平理論以「酬賞」和. ‧. 「付出」的比例,進一步定義三種公平狀態:當關係中每位参與者皆從關係中. sit. y. Nat. 得到相對獲益,酬賞與付出的比率與他人相同時,即達公平;當個體的酬賞與. n. al. er. io. 付出比率,小於他人之比率時,為受惠不足;當個體的酬賞與付出比率大於他. i Un. v. 人之比率時,則為受惠過多(Adams, 1965; Hatfield et al., 1985; Walster et al., 1973; Walster et al., 1978)。. Ch. engchi. 關於公平狀態對人們的影響,Hatfield 與其同事(1973, 1978, 2008)依據 Adams 的公平理論所發展的四個假設,能更進一步預測,人們在人際中對公平 的信念,以及處於不同公平狀態的感受: (一)、不論男性或女性,皆會追求最大的快樂、最少的痛苦,個體會 追求「酬賞」與「付出」相減之最大值。 (二)、社會藉由鼓勵人們表現公平的行為,而使社會獲得既得利益 (vested interest)。團體會獎勵公平對待他人的成員,並懲罰對 待他人不公平的成員。. 14.

(23) (三)、當個體認為自己得到應得之酬賞時,會感到最快樂。相反地, 若個體發現自己處於一段不公平的關係時,會感到痛苦,個體所 知覺到的不公平與痛苦指數成正比。不公平的痛苦分為兩種,若 個體認為自己受惠過多,會產生罪惡、羞愧之感;若個體感覺受 惠不足,則感到憤怒、傷心、怨恨。 (四)、當個體發現自己所處之關係不公平時,會感到痛苦,並會尋求 儲存公平的方式,消除不平等帶來的痛苦。 從上述的四個假設,可一窺公平對於人們的感受影響至深,當個體認為關 係公平時,會產生開心、滿意的感覺;相反地,當個體處於受惠不足、受惠過. 治 政 多此二種不公平狀態時,會產生不滿意、不愉快的情緒狀態,都使個體感到痛 大 立 苦。 ‧ 國. 學. 然而,個體對公平之認定標準,除了酬賞必須依照個體的貢獻程度成比例. ‧. 之外,更依據個體過去獲得報酬的「經驗」、對未來報酬的「期待」,而使公平. sit. y. Nat. 的認定標準產生差異。個體的經驗和期待對酬賞分配的影響,可從社會比較. io. er. (social comparison)進一步解釋:社會比較即個體以內在標準(internal standard), 比較自己與他人在關係中付出和酬賞之比率,內在標準的運作,由個體的「過. al. n. iv n C 去經驗」(history)和「當下」(contemporaneous)二方資訊所決定。過去經驗 hengchi U. 即個體依據過去在人際間獲得酬賞的經驗,決定個體對未來酬賞的期待,此期 待決定個體評估在關係中所得酬賞是否公平;內在標準的運作還依據當下的三 個特質:個體目前擁有地位之特質(possessing status characteristics) 、個體的能 力水準(ability level)、個體的實際表現(actual performances)(Berger, Fisek, Norman, & Wagner, 1983) 。換言之,個體所感受到的公平,乃由社會比較而來, 非由個體實際所獲得的結果所決定(Blau, 1964),當個體以內在標準評估自己 與他人獲得的結果皆公平時,才為個體所感受到的公平。 公平理論揭示,個體會評估自己在人際關係中,付出、酬賞是否成比例, 再經由社會比較的過程,評估個體感受的分配酬賞是否公平,當個體感覺公平. 15.

(24) 時,會感到滿意;相反地,不公平時,個體感到痛苦。 小結: 社會交換理論說明個體在資源交換的過程中,傾向追求最利己之結果,並 評估人際間的資源交換是否公平。公平理論則說明個體在人際交往中,期待從 關係中獲得之「酬賞」與個體對關係投注的「付出」二者成比例,並經由社會 比較,衡量自己在所處之人際關係中是否公平:若個體感到公平,則滿意且願 意繼續維持關係;若個體感覺不公平,則感覺痛苦,且會尋求能夠使個體感覺 更公平的方式。 貳、中華文化中的公平. 立. 政 治 大. 一、華人在人際網絡中期待的互惠模式. ‧ 國. 學. 在中華文化的人際交往中,是否重視公平?首先,從公平在個體主義、集. ‧. 體主義的差異性談起。在個體主義社會中,公平是普遍、絕對而抽象的,社會. sit. y. Nat. 成員認為生來就應該受到公平的對待;而相對的,在集體主義的社會中,由於. io. er. 認定自己屬於團體中的一員,公平是特殊、相對而具體的(張志學,2005) 。華 人學者們皆公認,華人文化的價值觀,較傾向集體主義(王叢桂,2005;楊國. al. n. iv n C 樞,2005a;黃囇莉,2005) 。傾向集體主義的中華文化強調為公的「大我」 、 「不 hengchi U. 自私」 ,主動為自己爭取權益會被認為是自私自利的,因此要倚賴他人來完成自 己內心的願望,而自己的行為多半著重在完成他人的期待,表面上是為集體的 大我而行動,但雙方實際上是依賴對方來完成自己小我的願望(楊中芳、彭泗 清,2005)。 其次,集體主義之下的人際關係是互相依賴的,而「人情」是人們表示情 感、所使用交換的資源。人情是兩人之間應該有的情感,此義務性情感因人而 異(楊中芳、彭泗清,2005) ,人情也泛指兩人交往中情感表達時所使用的憑藉, 如禮物、面子、恩惠、幫助之資源(金耀基,1980) ,人情同時是一套交往法則, 人情的交換和交流依照「有來有往」的原則,重點在於追尋「報」 ,而報是中國. 16.

(25) 人的互惠觀(Yang,1957),二造之間的關係是彼此互惠的,例如夫妻和柔互 惠,兄弟友恭互惠,角色間的互惠則不限於實質表現,如理性算計,有些乃隱 性互惠,如情緒性互惠、精神性互惠、行為性互惠、實質性互惠、物質性互惠, 甚或道德約束(楊國樞,2005a;常向群,2010)。 在楊中芳(1995,2005)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際交往模式中, 進一步說明了華人在集體主義文化中,個體期待自己在交往關係中的付出,能 夠獲得相對應的回報。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模式中,雙方以相互合作、 相互幫助、相互依賴的精神,交往模式看似相互禮讓、相互體貼、相互回報, 以關懷、滿足對方私下的心願為目的,但這個以忠、恕為基本價值的禮讓系統,. 「交換」系統(楊中芳、彭泗清,2005)。. 學. ‧ 國. 治 政 實際上的運作是透過交往之中內隱、含蓄的溝通方式,期待對方完成自己的私 大 立 下心願作為回報,此模式建立了一個以相互滿足對方小我需求為目的的工具性 ‧. 從楊中芳(1995)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際交往模式,可窺見華. sit. y. Nat. 人在人際交往中,實際上是期待付出能夠獲得對方的回報,這點與西方的公平. io. er. 理論核心概念是相符合的。而趙志裕(1991)也認為,中國社會中調節群體行 為的原則,與分配公平有緊密的聯繫,中國人傾向與同一群體中的其他成員分. al. n. iv n C 擔責任,而社會期望人們在分配資源時,將成員對團體的貢獻納入考慮,此一 hengchi U 特徵與公平理論中分配資源的概念相符。 二、儒家文化中的公平意涵 目前已知集體主義的華人文化中,個體在人際關係中表面上雖以大我為重, 實則期待人情的互惠滿足小我的需求。在儒家的文化中, 「義」代表了社會的正 義觀(張志學,2005) 。西方的公平理論重視付出與酬賞的平衡,個體在意分配 與貢獻的均等性,然而儒家的義是人倫秩序,與人交往時必須履行自己的角色 義務,分配資源時除了考慮貢獻,更重要的是角色和地位,即便貢獻不同,分 配也不會嚴格遵守公正法則(張志學,2005;趙志裕 1991),依照的標準就是. 17.

(26) 人倫秩序,此人倫秩序乃儒家文化所依歸的公平準則。當個體置身不同的角色、 不同深度的關係時,應致力於角色應有的付出,同時個體所期望的回報也依角 色而不同。孔子思想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倫理觀即說明了角色責 任。因此,華人的公平觀與「人際關係」密不可分,在華人社會中,個體與他 人交往時,乃先判斷自己與對方的關係,從而以符合社會期待的行為舉止相待 之(嚴奇峰,1993;張志學,2005) 。儒家主張不仁則不義,仁是儒家的正義標 準,但由於個體彼此之間關係不同,使得行仁的準則也不同,個體則依對象、 關係的差異,採取不同的正義標準(黃光國,2005b)。 因此,華人雖然期待能透過隱而不宣的方式,達到人際交往中的人情互惠,. 治 政 但是儒家的「義」先設置了人倫秩序的角色期待,個體在關係之中,必先端視 大 立 ,繼而決定自己的付出以及所能期待的回報, 「倫常角色期待」和「關係親疏」 ‧ 國. 學. 倫常角色期待和關係親疏乃華人行為準則,也是決斷公平的關鍵。. ‧. 三、「關係」在公平準則中扮演之角色. sit. y. Nat. 從儒家文化的「義」所強調的人倫秩序,已知「關係」乃中華文化中決定. n. al. er. io. 公平的關鍵。 「關係」是華人社會特有的現象,也是影響華人行為準則之關鍵(楊. i Un. v. 中芳,1999;楊中芳、彭泗清,2005) ,而中國人凡事以關係為依歸的「關係本. Ch. engchi. 位」 ,使華人對於人際間公平認定的標準、社會交換的期待,依循關係的差異而 有所不同(楊國樞,2005a;楊國樞、葉明華,2005)。黃光國(1985,1987, 2000,2005a) 、楊國樞(2005a)將中華文化所強調的關係,置入西方的公平理 論、社會交換理論框架之下,檢視在不同關係層次下,華人所重視的公平標準 與報酬的期待。以下分別介紹之。 黃光國(1985,1987,2000,2005a)以中華文化的關係脈絡,結合西方的 公平理論、社會交換理論,建構了人情與面子理論模型。此模型假設個人在與 他人交往時,會考量付出的代價(cost)與對方可能的回報(repay) ,並計算交 易的後果(outcomes) ,在關係中互動的雙方為請託者(petitioner)及資源支配. 18.

(27) 者(resource allocator),但是二者的角色是互換的,交往的二方輪流扮演此二 角色,在關係中不能只予不給。作者並借用社會交換學者(Foa & Foa, 1976) 對於資源的定義,將行動中交換的資源分為愛情、地位、服務、資訊、物品、 金錢六種。此理論模型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情感性成分」(expressive component)和「工具性成分」(instrumental component)構成關係的比例,將 人際關係分為三大類:「情感性關係」、「混合性關係」、「工具性關係」。情感性 關係指個人和家人的關係,混合性關係指個人和親戚、朋友等較親近的關係, 工具性關係則是個人為了獲取資源,和陌生人建立的關係。在不同場合和不同 關係的對象交往時,採取的正義標準也不同,黃光國綜合三種人類最常使用的. 治 政 正義觀:「需求法則」、「人情法則」、「公平法則」,以此三種法則為基準,做為 大 立 個體的決斷公平標準。 「需求法則」是個人與他人有非常親密的同一關係,重視 ‧ 國. 學. 對方的發展和福祉;「人情法則」是個體重視彼此之間和諧關係的維繫;「公平. ‧. 法則」則是互動的個體只考慮彼此的角色關係,著重工作效率。在人情與面子. sit. y. Nat. 理論模型中,在三種深度不同的關係(情感性關係、混合性關係、工具性關係). io. er. 之下,所因應的正義觀也會隨之不同(需求法則、人情法則、公平法則)。 除了建構出依關係層次與之相對應的公平觀,黃光國(2005b)更進一步闡. al. n. iv n C 明華人的「關係」與西方之「正義理論」之間的關係:他認為依照儒家的觀點, hengchi U 在人際互動的場合,應先依照儒家「尊尊」的原則,解決「程序正義」的問題,. 決定何者是「資源支配者」 ,資源支配者有權決定分配或交易的方式;再由他根 據「親親」的原則,決定資源分配或交易的方式。此理論建構更加強調了中華 文化中,關係的親疏層次之於資源分配的合理性。 而楊國樞(2005a)則特別探討社會交換理論與「關係」、「華人社會互動」 之間的關係。與黃光國(1985,1987,2000,2005a)的人情與面子模型相似, 楊國樞也將社會互動的人際關係依親疏分成三種層次: 「家人關係」 、 「熟人關係」、 「生人關係」 ,在家人關係中,二造講求責任原則,不期望對方作同等回報,社 會交換的預期最低;而在熟人關係中,彼此講求人情原則,以過去雙方對待彼. 19.

(28) 此、累積的既有人情為基礎,作為人情來往的參考,因無血緣關係,人情的賒 欠有限度,較會期待對方回報,社會交換的預期為中等;而生人關係中,因無 血緣關係,也無人情關係,較會精打細算,對於給予以及獲得之公平與否較為 在意,對於回報的期望很高,社會交換的預期最高。 張志學(2005)整理多位華人學者針對同一群體、二造之間的公平分配研 究,研究結果皆表明:華人對於社會正義的評估,會因判斷者與當事者的親疏 關係,而呈現差序性差異,此結果與黃光國的人情與面子模型、華人關係主義 的理論建構,以及楊國樞對華人社會取向之分析一致。 小結:. 治 政 在華人文化中,處於團體(大我)中的個人(小我) 大,期待人情的互惠往來, 立 使自己的付出獲得相對的回報。中華文化與西方對於公平的需求看似相同,然 ‧ 國. 學. 而最大的差異在於儒家重視「義」 ,人倫秩序,也即「倫常角色期待」和「關係. ‧. 親疏」,此二者乃中華文化公平之關鍵。. 一、西方公平概念應用於親密關係. al. er. io. sit. y. Nat. 参、親密關係中的公平概念. n. iv n C 公平的概念始於西方,社會交換理論、公平理論學者近來將公平概念延伸 hengchi U 應用至親密關係領域,研究結果顯示,親密關係中的酬賞和付出,乃公平之關 鍵,並且影響親密關係的穩定性和滿意程度。以下將分別說明社會交換理論延 伸發展出的「相互依賴理論」 (Interdependent Theory)和「投資理論」 (Investment Theory)在親密關係的應用,以及公平理論在親密關係的相關研究,闡明公平 在親密關係的重要性。 (一)、社會交換觀點在親密關係領域之應用 相互依賴理論和投資理論皆關注個體在親密關係中的付出和酬賞如何影響 個體對於關係維持與否的決定,相互依賴理論著重討論酬賞以及個體的其他選 擇,投資理論則著重討論付出成本的影響,以下分述之:. 20.

(29) (1) 相互依賴理論: Kelley 和 Thibaut(1959)依據社會交換的觀點,提出相互依賴理論,關注 關係中二造的相互依賴程度。相互依賴之意為二個體依賴對方的付出、而獲得 酬賞的程度,當其一個體依賴伴侶給予自己酬賞的程度愈高,其依賴性愈高, 個體在關係中的權力愈小,影響伴侶的程度愈低,個體愈傾向不會離開目前的 親密關係,依賴是形成親密關係最基礎的一環,依賴代表個體需要伴侶的程度、 伴侶影響個體幸福的程度、伴侶給予個體酬賞重要之程度。 相互依賴理論特別強調,酬賞是牽動親密關係穩定性、對關係滿意程度的 關鍵,原因有三:. 治 政 1. 個體會被能給予自己高酬賞的對象吸引,或是個體會被能夠獲得 大 立 高於預期酬賞的對象吸引。 ‧ 國. 學. 2. 當個體處於一段親密關係時,而個體在關係中獲得之酬賞,高於. ‧. 個體原本的預期時,個體會感到滿意,且使關係穩定。. sit. y. Nat. 3. 當個體處於一段親密關係時,若個體認為自身的條件與特質,能. io. er. 吸引比目前的交往對象、更有能力給予自己更高酬賞的對象時, 個體對目前的關係會感到不滿意,二人關係呈現不穩定,個體可. al. n. iv n C 能會脫離目前的親密關係而尋找更能給予更高酬賞的對象。 hengchi U. 相互依賴理論說明親密關係中伴侶給予個體的「酬賞」 ,乃決定個體對親密 關係自我滿意程度、以及個體的親密關係穩定與否的關鍵。 (2) 投資理論: 西方學者(Rusbult, Olsen, Davis, & Hannon, 2001)從相互依賴理論而發展 出投資理論,並且提出投資的重要性,當個體在決策是否要離開目前的親密關 係時,會將個體對目前親密關係所付出的投資納入考量的因素,此投資分為實 體和無形二種,實體如金錢、努力等;無形如心理上的受惠,例如愛、尊重、 陪伴、承諾。 Rusbult 與其同事(2001)以三個項目,說明相互依賴、投資二者影響個體. 21.

(30) 對親密關係的依賴程度: 1. 當個體對目前的親密關係感到高度滿意,或個體的伴侶能滿足個 體的重要需求,則個體對親密關係的依賴程度高。 2. 倘若個體離開目前的親密關係後,能替代個體伴侶的選擇對象少, 或者僅有目前的親密關係能滿足個體的重要需求,則依賴程度 高。 3. 個體對親密關係的付出程度高,意即投資程度大,或對個體重要 的其他資源,皆與其親密關係緊緊牽連,若關係結束,則其資源 和投資也將付諸流水,則依賴程度高。. 治 政 投資理論以「對個體而言重要的需求被滿足與否」 大、以及「個體是否已對親 立 密關係投資重大付出」 ,二者解釋個體對親密關係產生不同依賴程度之原因。而 ‧ 國. 學. 個體對親密關係投資的概念,以及實體與無形之二種投資形式,與公平理論對. ‧. 人際關係「付出」的概念相似,從投資的觀點能進一步解釋付出對親密關係的. y. sit. io. (二)、西方公平理論在親密關係之應用. al. er. 密關係。. Nat. 影響:當個體對目前的親密關係已投入許多付出時,較傾向不會離開目前的親. n. iv n C 早期公平理論探討的對象為不熟識的二個體,應用場域為企業組織以及市 hengchi U 場,後來逐漸將應用場域修正為各種人際間的關係,許多學者也開始將公平理 論運用於親密關係中(Canary & Stafford, 1992, 1993, 2001; Hatfield et al., 1979; Hatfield et al., 1985; Hatfield et al., 2008; Stafford, 2003; Stafford & Canary, 2006; Walster et al., 1973; Walster et al., 1978) ,研究結果發現,公平對於親密關係至關 重要,研究結果有以下六點: (1) 當個體的社會偏好特質愈高時(具吸引力、長相漂亮、具知名度、 富有的、自信、智力、教育程度) ,個體期待伴侶具備的社會偏好 特質也愈高。. 22.

(31) (2) 當二個體認為雙方的社會偏好特質條件勢均力敵時,愈容易墜入 一段交往關係中,也愈容易停留在該段關係,而停止追尋新的伴 侶。 (3) 在親密關係的發展進程中,處於公平關係的情侶、夫妻,比起不 公平者愈可能往更親密的關係階段發展。 (4) 在公平關係中的男性、女性,皆感覺滿意、快樂、幸福;相反地, 在不公平親密關係中的個體感覺痛苦、氣憤、焦慮、充滿罪惡感。 (5) 公平的親密關係比不公平者更穩定,因為關係中的個體以長久的、 長程發展的(long-term)眼光發展該段關係,且雙方皆想要對彼 此忠誠。. 立. 政 治 大. (6) 公平是決定親密關係能否持久的關鍵,當個體認為自己對關係投. ‧ 國. 學. 注的付出與伴侶對個體的付出不相稱時,個體會認定伴侶不值得. ‧. 自己繼續付出,此個體繼續維持親密關係的動力將會消失。. sit. y. Nat. 從以上公平與親密關係關聯之論述中,社會交換的觀點強調的是個體期待. io. er. 自己的付出能獲得相應的回報,而當關係能給予相對應的酬賞時,個體會愈依 賴該段關係;公平理論則強調「公平」決定個體對於關係的滿意感,也決定親. n. al. 密關係的持久性與穩定性。. Ch. engchi. i Un. v. 二、中華文化親密關係中的公平屬性 中華文化脈絡的公平觀,先決條件為「倫常角色期待」 、 「關係親疏遠近」, 此二者決定了公平之標準,以及個體對於付出的預期回報,因此,若要探究本 研究所關注之親密關係中的公平,必先澄清親密關係在「倫常角色期待」和「關 係親疏」中所屬之定位,才能決定親密關係的公平標準。因此將以黃光國(1985, 1987,2000,2005a)的人情與面子理論模型、以及楊國樞(2005a)針對社會 互動的人際關係分類方式,澄清本研究界定的親密關係所屬之「倫常角色期待」 、 「關係親疏」層次。. 23.

(32) (一)、本研究適用之「倫常角色期待」和「關係親疏」層次 首先,以黃光國(1985,1987,2000,2005a)的人情與面子理論模型檢視 本研究定義之親密關係。陳秉華等人(2008)的研究中認為,兩性未婚的伴侶 關係在黃光國的人際關係分類中,乃情感性高、兼具工具性的混合性關係,在 此種關係中,雙方會顧及情感需要,但也強調關係中的公平。由於本研究樣本 為尚未踏入婚姻的大學生、研究生,因此適用於陳秉華、李素芬和林美珣的分 類方式,本研究樣本屬於兼具情感性、工具性的混合性關係,因此預期付出會 獲得回報,此一模式與公平理論中之假設相同,個體期待預期之回報與付出相 同。. 治 政 接著以楊國樞(2005a)對人際關係界定之公平標準,檢視本研究之親密 大 立 「家人關係」講求責任原則,不期望對方作同 關係適用標準。楊國樞的分類中, ‧ 國. 學. 等回報; 「熟人關係」講求人情原則,因無血緣關係,會期待對方回報;而「生. ‧. 人關係」因無血緣關係,也無人情關係,對於回報的期望很高。與黃光國(1985,. sit. y. Nat. 1987,2000,2005a)的人情與面子模型相似,因本研究定義之樣本為未婚的學. io. 回報。. er. 生,故適合之原則為熟人關係和人情原則,期望自己對關係付出的人情能獲得. al. n. iv n C 以黃光國(1985,1987,2000,2005a)和楊國樞(2005a)對關係之定義 hengchi U. 和公平適用原則,本研究定義之親密關係因尚未發展成為家人層次,與西方之 公平標準尚符,期待付出能獲得相應的回報。 (二)、親密關係之公平向度 在華人學者探討婚姻中雙方對彼此付出的研究中(周玉慧、謝雨生,2009), 以公平理論為框架,並使用「社會支持」為基礎,探討夫妻之間,對彼此付出、 接收支持的程度,與夫妻親密情感、夫妻品質的關係。社會支持成為度衡夫妻 之間流轉的資源,當夫妻中其一方提供對方的社會支持的程度,與接收配偶支 持的程度相同時,則為授受均衡;若接受支持的程度多於提供配偶支持的程度, 則為過多利益(受惠過多) ;若提供配偶支持的程度多於接收支持的程度,則為. 24.

(33) 過少利益(受惠不足)。 在社會支持理論方面,主要發展理論者為 Caplan(1974, 1976) ,他定義社 會支持為個體從一正式或非正式的關係中,與關係中緊密的他人身上,獲得克 服挫折與壓力情境所需之支持來源,並且定義社會支持的類別為「情緒」、「實 質」、「資訊」,從 Caplan 伊始,許多學者沿用他對於社會支持的分類方式,如 Cobb(1976) 、House(1981) 、Thoits(1985, 1995)等人,而 Caplan 對於社會 支持的三大分類也獲得了國際學術界的共同認可(陸洛,1985) 。由於社會支持 授受的研究多採用公平理論的觀點,認為社會支持是一種人際間相互交換的資 源(周玉慧,2009) ,因此本研究將採取「情緒性支持」 、 「實質性支持」 、 「資訊. 治 政 性支持」作為本研究探討親密關係公平之資源,並且將個體在此三類支持下的 大 立 受惠不足情形轉化成為「情緒不公平」 、 「實質不公平」 、 「資訊不公平」 ,以下詳 ‧ 國. 學. 細介紹之:. ‧. (1) 情緒不公平:情緒性支持是能使個體感受到心靈舒適、幫助個體. sit. y. Nat. 分擔情緒壓力之行為表現,具體感受如快樂、安心、自信、滿意、. io. er. 勝任、尊敬、關愛,而情緒性支持最重要的功能,是使個體感受 到自己被愛著、有自尊、感受到自己屬於某個網絡的安全感,並. al. n. iv n C 和提供支持的對象是互相支持的關係 (Barrera, Sandler, & Ramsey, hengchi U 1981; Caplan, 1974, 1976; Cobb, 1976; House1981; Thoits, 1985, 1995) 。情緒性支持在親密關係的場域中,即為愛、關心、陪伴, 而當個體在親密關係中,感覺自己對伴侶提供的情緒性支持較多, 而伴侶提供給自己的較少時,即為情緒不公平。 (2) 實質不公平:實質性支持是能夠幫助個體解決實際困難的實質物 品、服務,實質性支持能幫忙分擔個體的工作和任務,透過提供 具體的金錢、物質、工具、技巧、認知,實際幫助個體改善困境 (Caplan, 1974, 1976; Cobb, 1976; Cohen, 1988; House1981; Thoits, 1985, 1995)。在親密關係的場域中,實質性支持為具體、即時、. 25.

(34) 無價、無形或有形的協助,當個體感覺自己對伴侶提供的實質性 支持較多,而伴侶提供給自己的較少時,即為實質不公平。 (3) 資訊不公平:資訊性支持能連結個體與外在世界,幫助個體了解 生活環境與世界,以及促進個體趨向社會調適、解決當前的問題, 資訊的形式如告知訊息、知識分享、給予忠告或建議等(Caplan, 1974, 1976; Cobb, 1976; Cohen, 1988; House1981; Thoits, 1985, 1995) 。在親密關係的場域中,資訊性支持為建議、客觀的意見、 能協助其解決困境的資訊,當個體感覺自己對伴侶提供的資訊性 支持較多,而伴侶提供給自己的較少時,即為資訊不公平。. 治 政 周玉慧與謝雨生(2009)的研究以公平理論為框架,研究台灣夫妻對彼此 大 立 間付出與獲得的程度,並以社會支持理論中的三大向度分別探討夫與妻在情緒 ‧ 國. 學. 性支持、實質性支持、資訊性支持的公平關係。由於周玉慧與謝雨生的研究乃. ‧. 公平理論與親密關係結合之本土化研究,因此本研究將採納其在親密關係中針. sit. y. Nat. 對社會支持向度的分類,並將三向度受惠不足的情況轉化成為情緒不公平、實. io. er. 質不公平、資訊不公平,而由於本研究也關注個體對於整體關係的公平性,因 此增加「整體不公平」,本研究將以此四個向度討論親密關係之不公平。. n. al. 小結:. Ch. engchi. i Un. v. 西方的社會交換理論、公平理論主張當個體在親密關係感到公平時,個體 會感到愉快、滿意,關係愈穩定,也愈會往更親密的階段發展;相反地,當個 體處於不公平的狀態中,不論是受惠過多亦或受惠不足,皆會感到痛苦,凸顯 公平之於親密關係之重要性。而在華人的關係差序格局中,婚姻前親密關係中 的個體期待自己的付出能獲得同等回報,而親密關係之不公平向度可細分為情 緒不公平、實質不公平、資訊不公平,和整體不公平。. 26.

(35) 肆、衡量親密關係公平之方式 一、西方公平理論計算公平之方式 (一)、Adams(1965)計算公平之方式: Adams(1965)為最早發展出計算公平方式之學者,他以 A、B、C、D 的 數學式衡量人際關係間結果的公平。A,意指個體之關係對象的付出;B,指個 體得到的結果;C 指個體付出;D 指關係對象獲得之受惠。當 B/C-D/A= 0 時,二者的關係達到公平。然而,當 B/C 與 D/A 相減小於 0、或大於 0 時, 個體與其對象獲得的關係結果都是不公平;小於 0 時,個體的受惠與付出比小. 治 政 於伴侶,此狀態稱之為受惠過少;大於 0 時,個體的受惠付出比率大於伴侶, 大 立 稱之為受惠過多。 ‧ 國. 學. (二)、Walster、Walster 和 Berscheid(1978)發展之公平計算方程式:. ‧. Walster 等學者(1978) ,續發展 Adams 的公平計算方式,發展計算公平的. 或. =. y ,指數. Ch. 和 =. 代表 A 和 B 從關係中獲. n engchi U. iv. ,指數. 和. ,端視 A 和 B 的付出、獲得的正負屬性,獲得由結果減付出的. 正負關係所決定(即 (. al. n. 代表. =. io. 得的結果。指數. 代表 A 和 B 付出之絕對值;而. sit. 和. er. 付出,. Nat. 數學方程式,如圖 2-1-1。 和 代表關係中的二位參與者 A 和 B 對關係投注的. )。例如,倘若 為正值,則為取 為. )相減後為負值,則取(. )為. ,指數. 即為(. ,若 ) (-1). 。「付出」的定義是 A 和 B 對於彼此關係付出的觀點,由個體自我決定. 付出是令其愉快的酬賞抑或是令其憎惡的付出,可為實體的事物或是無形的情 感。 「結果」則定義為關係中正面和負面的結果,由個體從關係中接收的回饋減 去付出決定之。個體將其從關係中獲得的結果減去付出,得到淨得(net gain) 或淨損(net loss),或得損抵銷。當結果大於付出時,為淨得,結果小於付出 時,為淨損,結果等於付出時,損益相銷。當公平計算結果 A(計算式左側結 果)小於 B(計算式右側結果)時,則稱二人關係間的結果分配不公平,A 稱. 27.

(36) 為受惠不足方,B 稱為受惠過多方。反之,當 A 大於 B 時,二人關係仍為分配 不公平,但 A 成為受惠過多方,而 B 為受惠不足方。 = 圖 2-1-1 公平計算數學方程式 資料來源:Walster, E., Walster, G. W., & Berscheid, E. (1978). Equity: Theory & Research, p. 10.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二、西方計算親密關係公平之方式 (一)、Hatfield 發展之三種親密關係公平測量方式. 政 治 大. Hatfield 和她的同事(Hatfield et al., 1979; Sprecher, 1986; Traupmann et al.,. 立. 1981)是最早發展出計算親密關係公平的先驅者,她發展出三種測量親密關係. ‧ 國. 學. 公平的方式,以下分別介紹之:. (1) Hatfield 整體公平測量(The Hatfield Global Measure of. ‧. Equity/Inequity) :Hatfield(19792)認為計算親密關係之公平最有. y. Nat. io. sit. 效的方法,即直接詢問受試者對於公平的感覺(…to simply ask. n. al. er. men and women directly how fair their relationship is.) ,因此僅以單. Ch. i Un. v. 題請受試者衡量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的付出與酬賞,回答自己與伴. engchi. 侶孰獲得較多(Sprecher, 1986)。. (2) Walster 整體公平測量(The Walster Global Measures of Equity/Inequity: Participants’ Perceptions of Inputs, Outcomes, and Equity/Inequity) :此即 Walster3等學者(1978)發展的公平測量方 程式之應用,共四題,四個題目的得分即分別為 Walster 公平計算 方程式中的四個子算式,請見圖 2-1-1,受試者填答前,施測者會. 2. Hatfield 最早發表 Hatfield 整體公平測量的時間為 1978 年,1979 年時在 Love and attraction: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一書中重新再發表,本研究的參考文獻為 1979 的再版。 3. 即 Hatfield,此時她尚未離婚,名為 Elaine Walster。. 2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非營利組織的使命與政府公共政策的目的在創造「公共利益」 ,切忌論述到最

索隆目前蒐集了5個玩具公仔,魯夫目前蒐集了25個玩具公仔,從下個

在成年期,大多數人都想尋求穩定和 滿足的關係。為了得到愛、安全感和 一個伴侶,有些人會選擇結婚。生兒 育女令 一 些人更 懂 得愛護

聯合國於 6 月 4 日公布「永續發展目標性別指數報告」,顯示目前並沒有國家

在選擇合 適的策略 解決 數學問題 時,能與 別人溝通 、磋商及 作出 協調(例 如在解決 幾何問題 時在演繹 法或 分析法之 間進行選 擇,以及 與小組成 員商 討統計研

明龍計算一題兩個數相加的數學題目,不小心算成了相減,所得到的答

•  三分搜在有水平線的情況下,如果可以確定水平線的地方一定是 答案的話,才可以用三分搜找極值。..

在選擇合 適的策略 解決 數學問題 時,能與 別人溝通 、磋商及 作出 協調(例 如在解決 幾何問題 時在演繹 法或 分析法之 間進行選 擇,以及 與小組成 員商 討統計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