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案例教學法應用於性別平等、人權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國中公民教材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案例教學法應用於性別平等、人權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國中公民教材為例"

Copied!
24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 劉恆妏 博士. 案例教學法應用於性別平等、人權教育之行動研究 -以國中公民教材為例. 研究生 : 林博寰 撰 中華民國 108 年 7 月.

(2) 謝誌 本論文得以順利完成,首先要先感謝劉恆妏教授這一兩年來耐心指導與 配合,老師豐富的學識與提點,總是如一盞明燈般,幫助我找到新的方向, 此外本身一邊教書一邊讀研究所,時間本就不好挪移,幸虧老師在百忙之中, 還是擠出時間與我一同探討論文,真是辛苦老師了!在這裡還是要再次十分感 謝老師的幫忙,給予我許多引導,讓我少走了許多彎路,特於此致上誠摯的 謝意。 再者,研究者要感謝鄧毓浩與林佳範兩位口委教授,感謝他們以自身豐 富的經驗,除了論文研究、撰寫等方面給予指正外,也提供讓本論文研究價 值延續的方向,促使我精益求精。在二階口試時,再次感謝三位老師對研究 論文的肯定和給研究者的鼓勵,讓我感到這一年多的努力,著實沒有白費, 更激勵我未來持續精進教學的動力。 第三,研究者要感謝自己任教兩班的學生,若沒有他們,研究者的研究 無法順利完成,而且學生從對教學方法的陌生到最後的喜歡,溢於言表,最 後看到學生對整體教學的回饋後,令研究者非常感動,或許教育的樂趣正在 於此,能看到學生各面向的成長,感到十分充實。 第四,研究者要感謝協同教師康老師,本身也正在從事行動研究,在整 個行動研究過程中與我一同設計、調整和討論,研究者感到十分慶幸能遇到 這麼一個好夥伴,在撰寫論文期間能互相勉勵彼此,讓研究過程減少了不少 壓力。 第五,研究者要特別感謝好兄弟奎翰和女友佳恩,謝謝奎翰情義相挺, 在一階口試特別從新竹過來幫忙,還抽空幫忙打逐字稿,不愧是我的好麻吉; 不得不說在整個研究過程中,謝謝佳恩一直與我相伴,做我的精神支柱,並 在各方面提供支援,很謝謝你總在我最繁忙的時候能體諒我,並配合著我, ii.

(3) 接下來就換我來做你的依靠囉! 最後一定要感謝父母親對於我的養育栽培之恩,謝謝他們從小到大給予 我愛與所需的一切,從沒讓我感到孤寂,也總是願意協助我,並相信我終能 自己解決問題。若沒有以上的支持與鼓勵,我沒有辦法這麼順利產出論文, 感謝所有幫助我、我愛和愛我的人,謹以此獻給我最愛的你們。. iii.

(4) 中文摘要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取徑,以研究者任教的臺北市國中七年級兩班學生作 為研究對象,研究過程聚焦於如何將性別平等教育和人權教育融入公民教材 中,並以案例教學法施行之。經由研究歷程,本研究獲致下列結論: 壹、實施後結果、發現問題及其解決方法 一、性別平權教育之案例教學設計實施在七年級上學期是可行的 二、性別平權案例挑選和設計上,盡量越貼近真實社會情境的案例 且存在爭議的情境,效果越好 三、案例學習單問題設計,應考量七年級學生過去的學習經驗,習慣追求 標準答案,故在設計上應循序漸進,先由封閉性問題開始,再加深到 開放性問題設計 四、案例教學實施可能遭遇的困難與問題,及其解決方式與途徑 (一)班級教學時間有限問題,除事先發放學習單當作業外,案例相關補 充資料也可於前一堂課發放供學生預習,並可建立個人和小組加扣分 獎懲制度以管控秩序,妥善利用有限的時間 (二)性別平等、人權案例事件具有社會爭議,於課堂討論存在敏感性問 題,教學者實施前須先評估時局對實施課程可能的影響,並設法因 應之 (三)七年級學生不熟悉案例討論方式,並容易產生過程中的秩序問題, 須事先擬定明確的教學指導語,思考如何引導七年級學生如何進行 案例討論的教學模式,最好能引領全班先示範討論一次 (四)學生重視參與程度與小組責任分配等公平性問題,除教師巡迴外, 可設計有具體指標的「互評表」,讓組員間互相填寫來制衡之 五、案例文本侷限,學生先備知識不足的情況,可於案例討論前一節課,另 外提供其他案例相關資訊連結,以助後續的討論 六、案例學習單提問重疊問題,所以未來設計完後,宜自行擬答,並尋求其 他師生一同擬答,以有效改善學習單設計問題. iv.

(5) 貳、學生的學習和進步 一、認識社會存在的性別議題,並增強對性別平權理念的了解 二、能覺察並同理他人困境的能力 三、尊重他人、理性討論和自行建構知識的學習. 基於上述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 壹、教學方面的建議 一、108新課綱的七上公民教材,適合融入性別平等與人權教育議題 二、七年級上學期課程應採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 三、教師可尋求他科協同教師共同發展跨學科、領域的素養導向課程 四、案例教學課程實施應建立小組加扣分機制和設計組員分工互評表 五、案例教學課程宜配合適當影音設備並可設計小遊戲評量活動 貳、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一、性別平權案例教學可嘗試實施在新課綱下的八年級課程 二、未來可研發新的性別平權教學案例,以因應時事法令的變遷. 關鍵字: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育、案例教學法、行動研究. v.

(6) Executive Summary This study adopts action research and explores how to incorporate gender equality and human rights education in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materials in Citizen & Society Course. The tentative designed materials were implemented in the form of case-method teaching to seventh graders from two classes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And the results are demonstrated as follows: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blems and solutions 1.. The implementation of case-method teaching regarding gender equality in the first semester of seventh grade is workable.. 2.. It is more effective when a gender equality case designed is close to real-life situations and involves controversy.. 3..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s, such as the habit of pursuing a standard answer,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designing worksheet questions. It is suggested that closed questions may be followed by open questions.. 4..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case-method teaching, some difficulties showed up. However, possible solutions were also raised in this study.. (1) To deal with time limitation, besides handing out worksheet as homework beforehand, other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could also be given to students one class before for them to preview. To manage students’ learning process, group reward systems could be established to foster their learning motivation. (2) When discussing some controversial issues regarding gender equality and human rights, teachers need to evaluate some possible influences the society may have on course implementation. (3) Seventh graders were not familiar with case-method teaching, which led to their being ill-disciplined in class; thus teaching directives should be clear and concise. It is even better for teachers to demonstrate the whole process in front of the students. (4) It was noticed that students cared about peer participation and work distribution among group members. Thus, besides teachers walking around in the classroom, “peer evaluation sheet” could be designed to take peers’ feedback into consideration. vi.

(7) 5.. Students lacked prior knowledge of the case discussed. To solve this, teachers could provide related information one class before, which may foster group participation and discussion in class.. 6.. There were some repetitive questions on the worksheet. Reflecting on this, teachers may review the worksheet and try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on their own or resort to other teachers and students for suggested answers in order to polish the discussion questions presented on the worksheet. Students’ learning and progress. 1.. Students learned some gender issues existed in the society, which may improv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gender equality.. 2.. Students were able to show their empathy toward others’ difficulties.. 3.. Students were able to respect others, discuss rationally, and build up the knowledge dependently and independently.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several suggestions are presented as follows: Suggestions for future teaching. 1.. Learning materials of Citizen & Society Course under 108 curriculum guidelines are suitable to incorporate issues regarding gender equality and human rights.. 2.. Teaching methods could be diversified in the first semester of the seventh grade.. 3.. Teachers could resort to other colleagues to develop cross-interdisciplinary, competence-oriented curricula.. 4.. Group reward systems and peer evaluation sheet could be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perfect case-method teaching.. 5.. Audiovisual equipment could be provided in case-method teaching class, plus, teachers could design activities to evaluate students’ learning.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y. 1.. Case-method teaching on gender equality could be implemented in the eighth grade under 108 curriculum guidelines.. 2.. More gender equality cases could be developed to keep pace with social changes. Keywords: gender equality in education; human rights education; case method; case-method teaching; action research vii.

(8)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性別平等教育的意涵、理論與實施 .......... 9 第二節 人權教育的意涵、理論與實施 ............. 33 第三節 案例教學法的意涵、理論與實施 ........... 46 第四節 性別、人權教育實施於國中課程相關研究 .... 63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 71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者 ....................... 73 第三節 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 75 第四節 教學案例之研發 ......................... 79 第五節 案例教學之實施歷程 ..................... 86 第六節 研究倫理之關注 ......................... 87. viii.

(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教學過程記錄與省思 ..................... 89 第二節 教學成效之分析與討論 .................. 11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 188 第二節 建議 .................................. 200.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二、西文部分. 附錄 附錄一 性別平等、人權教育融入之分段能力指標﹒﹒﹒﹒﹒﹒207 附錄二 教學活動設計教案(簡案) ﹒﹒﹒﹒﹒﹒﹒﹒﹒﹒﹒﹒﹒﹒209 附錄三 案例學習單一﹒﹒﹒﹒﹒﹒﹒﹒﹒﹒﹒﹒﹒﹒﹒﹒﹒﹒﹒﹒221 附錄四 案例學習單二﹒﹒﹒﹒﹒﹒﹒﹒﹒﹒﹒﹒﹒﹒﹒﹒﹒﹒﹒﹒225 附錄五 案例學習單三﹒﹒﹒﹒﹒﹒﹒﹒﹒﹒﹒﹒﹒﹒﹒﹒﹒﹒﹒﹒227 附錄六 教學日誌、師生訪談大綱﹒﹒﹒﹒﹒﹒﹒﹒﹒﹒﹒﹒﹒﹒229 附錄七 家長通知單﹒﹒﹒﹒﹒﹒﹒﹒﹒﹒﹒﹒﹒﹒﹒﹒﹒﹒﹒﹒﹒234 附錄八 課程回饋單﹒﹒﹒﹒﹒﹒﹒﹒﹒﹒﹒﹒﹒﹒﹒﹒﹒﹒﹒﹒﹒235. ix.

(10) 表次 表 2-1 國民中小學性別平等教育課程綱要能力指標概念架構表﹒﹒﹒﹒﹒24 表 2-2 本研究實施課程所涵蓋之單元主題、內容與分段能力指標﹒﹒﹒﹒26 表2-3社會領域學習表現的構面及項目共同架構﹒﹒﹒﹒﹒﹒﹒﹒﹒﹒﹒﹒28 表 2-4 本研究實施案例教學課程-學習表現之構面、項目與條目﹒﹒﹒﹒﹒29 表 2-5 本研究實施案例教學課程-學習內容之主題、項目與條目﹒﹒﹒﹒﹒31 表 2-6 本研究實施課程所涵蓋之單元主題、內容與分段能力指標﹒﹒﹒﹒44 表 2-7 國內外學者對案例的定義﹒﹒﹒﹒﹒﹒﹒﹒﹒﹒﹒﹒﹒﹒﹒﹒﹒﹒47 表 2-8 選擇案例的原則和具體指標一覽表﹒﹒﹒﹒﹒﹒﹒﹒﹒﹒﹒﹒﹒﹒55 表 2-9 案例教學法的七種實施方式﹒﹒﹒﹒﹒﹒﹒﹒﹒﹒﹒﹒﹒﹒﹒﹒﹒58 表 3-1 編碼系統表﹒﹒﹒﹒﹒﹒﹒﹒﹒﹒﹒﹒﹒﹒﹒﹒﹒﹒﹒﹒﹒﹒﹒﹒78 表3-2 與教學單元搭配之案例名稱﹒﹒﹒﹒﹒﹒﹒﹒﹒﹒﹒﹒﹒﹒﹒﹒﹒79 表4-1 案例教學順序修改示意圖﹒﹒﹒﹒﹒﹒﹒﹒﹒﹒﹒﹒﹒﹒﹒﹒﹒﹒88 表4-2 甲班案例學習單二之第一題內容分析表﹒﹒﹒﹒﹒﹒﹒﹒﹒﹒﹒﹒114 表4-3 甲班案例學習單二之第二題內容分析表﹒﹒﹒﹒﹒﹒﹒﹒﹒﹒﹒﹒115 表4-4 乙班案例學習單二之第一題內容分析表﹒﹒﹒﹒﹒﹒﹒﹒﹒﹒﹒﹒116 表4-5 乙班案例學習單二之第二題-對B敘述的內容呈現﹒﹒﹒﹒﹒﹒﹒﹒118 表4-6 乙班案例學習單二之第二題-對C、D、E、F、G敘述的內容呈現﹒﹒118 表4-7 兩班「個人」對案例學習單二之第一題答案內容比較表﹒﹒﹒﹒﹒119 表4-8 兩班「小組」討論後彙整案例學習單二之第一題答案內容比較表﹒119 表4-9 甲班案例學習單三之第三大題內容分析表﹒﹒﹒﹒﹒﹒﹒﹒﹒﹒﹒122 表4-10 甲班案例學習單三之第一大題內容分析表﹒﹒﹒﹒﹒﹒﹒﹒﹒﹒﹒123 表 4-11 甲班-題目:「康康在人際相處有什麼困難? 」-學生回答類別統計 125 表4-12 甲班-題目:「你覺得他在家庭成長經歷中,學到了什麼? 」-學生回 答類別統計﹒﹒﹒﹒﹒﹒﹒﹒﹒﹒﹒﹒﹒﹒﹒﹒﹒﹒﹒﹒﹒﹒﹒﹒﹒﹒﹒126 表4-13 乙班案例學習單三之第三大題內容分析表﹒﹒﹒﹒﹒﹒﹒﹒﹒﹒﹒128 表4-14 乙班案例學習單三之第一大題內容分析表﹒﹒﹒﹒﹒﹒﹒﹒﹒﹒﹒129 表 4-15 乙班-題目:「康康在人際相處有什麼困難? 」-回答類別統計﹒﹒131 表4-16 「你覺得他在家庭成長經歷中,學到了什麼? 」-回答類別統計﹒132 x.

(11) 表4-17 題目:「康康在人際相處有什麼困難? 」-甲、乙班學生回答類別統計 比較表﹒﹒﹒﹒﹒﹒﹒﹒﹒﹒﹒﹒﹒﹒﹒﹒﹒﹒﹒﹒﹒﹒﹒﹒﹒﹒﹒﹒﹒133 表4-18 題目:「你覺得他在家庭成長經歷中,學到了什麼? 」-甲、乙班學生 回答類別統計比較表﹒﹒﹒﹒﹒﹒﹒﹒﹒﹒﹒﹒﹒﹒﹒﹒﹒﹒﹒﹒﹒﹒﹒134 表4-19 乙班-第一大題-子題一、二內容分析表﹒﹒﹒﹒﹒﹒﹒﹒﹒﹒﹒﹒136 表4-20 甲班-第一大題-子題一、二內容分析表﹒﹒﹒﹒﹒﹒﹒﹒﹒﹒﹒﹒137 表4-21 乙班-第一大題-子題三內容分析表﹒﹒﹒﹒﹒﹒﹒﹒﹒﹒﹒﹒﹒﹒138 表4-22 甲班-第一大題-子題三內容分析表﹒﹒﹒﹒﹒﹒﹒﹒﹒﹒﹒﹒﹒﹒138 表4-23 乙班-第二大題-子題一、二內容分析表﹒﹒﹒﹒﹒﹒﹒﹒﹒﹒﹒﹒139 表4-24 甲班-第二大題-子題一、二內容分析表﹒﹒﹒﹒﹒﹒﹒﹒﹒﹒﹒﹒140 表4-25 乙班-第一大題-子題三內容分析表﹒﹒﹒﹒﹒﹒﹒﹒﹒﹒﹒﹒﹒﹒141 表4-26 甲班-第一大題-子題三內容分析表﹒﹒﹒﹒﹒﹒﹒﹒﹒﹒﹒﹒﹒﹒141 表4-27 題目:「面對這樣的困境,你覺得他心理會怎麼想?」-甲、乙班學生 回答類別統計比較表﹒﹒﹒﹒﹒﹒﹒﹒﹒﹒﹒﹒﹒﹒﹒﹒﹒﹒﹒﹒﹒﹒﹒144 表4-28 題目:「你覺得他想獲得什麼?」-甲、乙班學生回答類別統計比較 表﹒﹒﹒﹒﹒﹒﹒﹒﹒﹒﹒﹒﹒﹒﹒﹒﹒﹒﹒﹒﹒﹒﹒﹒﹒﹒﹒﹒﹒﹒﹒145 表4-29 題目:「你覺得在工作中,長官內心是如何看待葉繼元的?」-甲、乙 班學生回答類別統計比較表﹒﹒﹒﹒﹒﹒﹒﹒﹒﹒﹒﹒﹒﹒﹒﹒﹒﹒﹒﹒147 表 4-30 題目:「他如此懲戒的原因為何?」-甲、乙班學生回答類別統計比較 表﹒﹒﹒﹒﹒﹒﹒﹒﹒﹒﹒﹒﹒﹒﹒﹒﹒﹒﹒﹒﹒﹒﹒﹒﹒﹒﹒﹒﹒﹒﹒149 表4-31 乙班-第三大題-子題一內容分析表﹒﹒﹒﹒﹒﹒﹒﹒﹒﹒ ﹒﹒﹒151 表4-32 甲班-第三大題-子題一內容分析表﹒﹒﹒﹒﹒﹒﹒﹒﹒﹒﹒﹒﹒﹒152 表 4-33 乙班-第三大題-子題二內容分析表﹒﹒﹒﹒﹒﹒﹒﹒﹒﹒﹒﹒﹒﹒153 表 4-34 甲班-第三大題-子題二內容分析表﹒﹒﹒﹒﹒﹒﹒﹒﹒﹒﹒﹒﹒﹒154 表 4-35 甲、乙班回饋單-「教學方式」部份問題一的統計結果﹒﹒﹒﹒﹒157 表4-36 甲、乙班回饋單-「教學方式」部份問題一的填答類別統計﹒﹒﹒157 表4-37 甲、乙班回饋單-「教學方式」部份之問題二的統計結果﹒﹒﹒﹒158 表4-38 甲、乙班回饋單-「教學方式」部份問題二的填答類別統計﹒﹒﹒159 表4-39 甲、乙班回饋單-「教學方式」部份之問題三的統計結果﹒﹒﹒﹒160 xi.

(12) 表4-40 甲、乙班回饋單-「教學方式」部份之問題四的統計結果﹒﹒﹒﹒161 表 4-41 甲、乙班「教學方式」部份之問題四-學生所遭遇困境問題的類別統 計﹒﹒﹒﹒﹒﹒﹒﹒﹒﹒﹒﹒﹒﹒﹒﹒﹒﹒﹒﹒﹒﹒﹒﹒﹒﹒﹒﹒﹒﹒﹒161 表 4-42 甲、乙班「課程內容」部份之問題一的回饋統計﹒﹒﹒﹒﹒﹒﹒﹒164 表 4-43 甲、乙班「整體評價」之問題一的回饋統計結果﹒﹒﹒﹒﹒﹒﹒﹒166 表 4-44 甲、乙班學生對課程設計與實施之建議類別統計表 ﹒﹒﹒﹒﹒﹒168 表 4-45 學生受訪者的資料與訪談時間表﹒﹒﹒﹒﹒﹒﹒﹒﹒﹒﹒﹒﹒﹒﹒170. 圖次 圖2-1 轉化式課程設計流程圖﹒﹒﹒﹒﹒﹒﹒﹒﹒﹒﹒﹒﹒﹒﹒﹒﹒﹒﹒23 圖2-2 體驗學習圈理論之環形結構圖﹒﹒﹒﹒﹒﹒﹒﹒﹒﹒﹒﹒﹒﹒﹒﹒51 圖2-3 統整過程模式與範例﹒﹒﹒﹒﹒﹒﹒﹒﹒﹒﹒﹒﹒﹒﹒﹒﹒﹒﹒﹒65 圖 3-1 研究流程圖﹒﹒﹒﹒﹒﹒﹒﹒﹒﹒﹒﹒﹒﹒﹒﹒﹒﹒﹒ ﹒﹒﹒﹒72 圖4-1 甲班案例討論分組配置圖﹒﹒﹒﹒﹒﹒﹒﹒﹒﹒﹒﹒﹒﹒﹒﹒﹒﹒91 圖4-2 案例討論指導圖﹒﹒﹒﹒﹒﹒﹒﹒﹒﹒﹒﹒﹒﹒﹒﹒﹒﹒﹒﹒﹒﹒95 圖4-3 家庭暴力事件-「同理心」心智圖﹒﹒﹒﹒﹒﹒﹒﹒﹒﹒﹒﹒﹒﹒﹒98 圖4-4 配合案例學習單一之文本一教學展示圖﹒﹒﹒﹒﹒﹒﹒﹒﹒﹒﹒﹒106 圖4-5 配合案例學習單一之文本二教學展示圖﹒﹒﹒﹒﹒﹒﹒﹒﹒﹒﹒﹒106 圖4-6 配合「整體評價」問題一之案例名稱編號示意圖﹒﹒﹒﹒﹒﹒﹒﹒166. xii.

(13)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說明本研究的背景與動機;第二節說明本研究的目 的與問題;第三節闡釋本研究相關名詞的定義;第四節說明本研究的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性別平等教育在公民教育裡佔有極為重要之地位,其主旨在與透過教育讓人 們了解到公平與正義,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不應因性別差異而以性別刻板印象來衡 量一個人的能力與價值。然則在人類歷史裡,依生理性別來看,不管在東、西方 的主流社會中,大部分的時間裡生理男性掌握的權力與地位皆明顯高於女性,不 過這樣的情況隨著十八世紀啟蒙運動開始,許多啟蒙思想家鼓吹「天賦人權」, 促使許多女性開始追求自身的權利,在有志之士前仆後繼的努力之下,性別的人 權議題浮出檯面,也使得性別不平等的情況逐漸有所改善。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1948 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世界人權宣言」 ,明確指出 人生而自由,任何人都應該被平等對待,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才開始逐漸在 法律上明確保障性別間的權利。隨著時代的變遷,我國也開始重視性別平權的重 要,並以教育方式傳遞人權的理念,促使過往在傳統父權體制形成的性別刻板印 象被重新檢視,探討性別概念的本質問題,到底性別刻板印象是如何形成的,其 如何對家庭、婚姻、工作與法律等各層面產生影響,而在批判傳統父權體制的同 時,與女性一樣長期被壓迫的族群包括同性戀、雙性戀等的權利,也逐漸被納入 性別平等教育的範疇中。 近年來我國對於性別議題的討論風雲起湧,先是因幾年前有同性伴侶至戶政 事務所登記結婚受阻,爾後在窮盡一切救濟途徑失敗後毅然聲請釋憲,民國 106 年大法官釋憲結果出爐,釋字第 748 號解釋要求政府應於兩年內保障同性婚姻自 由權益,因而致使民國 107 年我國舉行的全國性公民投票中,共十個議案裡就有 五個議案與性別平權相關,此五案也分別代表兩種立場,分別是第 10、11、12 案屬於反同志婚姻、教育立場,和第 14、15 案持支持同志立場,於公投案公告 後,歷經數月社會各方人士於公聽會上激烈辯論,最後在 107 年 11 月 24 號的公 1.

(14) 投結果出爐,結果為第 10、11、12 案通過,而第 14、15 案被否決,此結果除了 影響同性婚姻權益外,也直接影響學校教授性別平等部分內容的正當性。今年 108 年 5 月我國政府在不違背憲法精神和公投結果的情況下,於 17 日正式通過 保障同性婚姻的專法,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這一系列劇烈的 社會變遷,皆會直接影響我國未來性別平權教育的施行。 我國性別平等、人權教育奠基於九年一貫課程,已行之有年。在舊的課程綱 要中早已揭示性別平等教育並不只等同於性教育,其教育理念涵蓋更廣,除教導 學生了解性別上的生理特徵,性別平等教育更重要的是藉由教育,讓學生不只從 生理上認識自我,而是能從性別社會化的角度去思考社會如何去建構性別印象, 並認識到社會中某些人因「性別刻板印象」而致使人權受到壓迫,難以發揮自我 的潛能。為讓教學達到以上目的,研究者認為當教材能呈現上述情境問題,並融 入人權教育的理念,方可真正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思考,去破除性別刻板印象,消 除對不同性別的負面認識與行為,響應世界人權宣言精神,在未來繼續建構尊重 任何性別權益的平等社會。. 貳、研究動機 研究者本身在國中擔任公民教師,已習慣在教學上運用各出版社之教科書來 進行,對國中教材七、八、九年級的課程皆以重複教過兩輪,並自製講義、PPT 和各種多媒體教材以配合教學,對於教學現場學生的情況已有一定的經驗。正因 如此,研究者在校園中仍會發現部分學生對於性別和人權相關的議題有所誤解與 迷茫,並表現在行為上。 雖然現代學生從小到大皆被教導性別平等的觀念,要懂得互相尊重與包容, 且在國際教育成就評鑑協會主持的「2016 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計畫」(ICCS 2016)裡,更顯示出台灣學生對於性別平權的支持度高於國際平均值,和丹麥並 列第二。然而對性別平權的認知與情意態度高,但在實際行動上,研究者認為卻 並非人人都能知行合一,在生活中仍時常發現部分同學對性別存有一些刻板印象 與歧視,譬如研究者曾在校園行走間耳聞一些同學在嘲笑性別氣質較為陰柔的男 同學很奇怪、認為同性戀的存在會導致世界毀滅等說法。或是某些同學認為現代 社會在各方面已經實踐,無法認識到社會上仍然存在性別不平等的結構性問題, 例如:八年級課程在講解基本人權-平等權,我國有關合理差別待遇的制度,課本 2.

(15) 1. 常以立法委員選舉 中不分區立委的婦女保障名額為例時,還是有某些同學認為 這樣就是對男性不公平。 的確,女性參政權早就落實,並有許多菁英女性參與政治,但以性別結構組 成的角度來看,總體上男性還是佔據優勢地位,目前女性參選立委雖然相對於男 性當選機率為高,但這是建立在立委選舉第六屆前修法的婦女保障名額,況且即 2. 便有此名額,仍可發現男性當選者佔據多數 。從上述例子來看,很多學生對性 別平權在認識似乎仍停留在表層,而無法深入理解社會有關性別平權的制度成 因。有鑑於此,研究者也一直在思考要如何去改善這樣的情況,以深化學生對於 性別議題的思考層次。 近年來教育改革如火如荼,除了一再呼籲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更強調 「問題導向」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從問題延伸自己去思考答案,從每次課堂中習 得「帶得走的能力」,而 108 新課綱的頒布,預計在 108 年 6 月各家出版社正式 定版的七年級公民教材也將迎來一番改變。基於上述原因,正好 107 學年度本校 輪到研究者去教授七年級課程,研究者認為這是一個不錯的契機,激勵我重頭去 思考一套不同以往的教學方法,以契合未來公民教材的革新。 依研究者與本研究協同教師之教學經驗,皆認為若要進行性別平等與人權教 育議題的融入,在目前七年級上學期公民教材中,第二、三、四單元之課程內容 皆非常適合將性別平等、人權教育議題融入進去。由於第二單元-和諧的性別關 係,課文除了提到性別權益相關概念,還有我國公權力為促進性別平等而制定的 相關法律,而在第三單元-家庭生活和第四單元-家庭協奏曲的課文,主軸皆放在 家庭議題,談到家庭議題本身就必然會提到與性別相關之家庭問題,例如:我國 民法之修正、家庭暴力防治法的實施、家務勞動的分工等有關性別平權的內容, 皆與性別平等、人權教育等我國重大議題,十分契合。 因此研究者打算嘗試以這三個單元來進行行動研究,經文獻探究後,決定採 用案例教學法來進行教學活動。案例教學法透過實際案例情境,讓學生藉小組活. 1. 以立委選舉來舉例,因聯合國開發計畫署於 2010 年創編性別不平等指數(GII,Gender Inequality Index),從女性的「生殖健康」 (Reproductive Health) 、「賦權」 (Empowerment) 與「勞動市場」 (Labour Market)三個面向,來衡量一個國家因性別不平等所造成的人類發展損 失,其中賦權就是以國會議員兩性比率和中等以上教育程度者占 25 歲以上的人口比率為指標。 2 以第九屆立法委員選舉來看,女性占總立委比例約占三成多,而出來參選的女性總數相對於男 性候選人要少,加上不分區立委的婦女保障名額,故看起來女性當選機率比男性來的高。 3.

(16) 動先找出問題爭議點,並進行批判思考與尋求解決方法的討論,期望透過這樣的 教學方法能讓學生不僅在認知上能夠成長,更期望讓學生藉由案例情境的深入討 論過程,認識到現代社會情境下仍有性別刻板印象的問題,並培養有關性別平權 的意識,「性別平等」非僅僅是口號標語,更需要社會所有人身體力行以捍衛如 此價值。 綜上所述,研究者身為教育第一線的基層教師,希望能與學校一同加強性別 平等、人權教育的推動,促使性別平權的價值觀能深深扎根在學生心中,並落實 於日常生活中。研究者也希冀藉由行動研究的實施,來找出實際運作上可能發生 的問題,並與協同教師合作找出更好的方式解決,在不斷精益求精的過程中,實 現性別平等、人權教育的核心精神,所以特以此做為論文研究方向。.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壹、研究目的 研究者所任教科目為社會學習領域的公民篇部分,本研究依七年級上學期第 二、三、四單元之主要教學概念,並融入性別平等、人權教育議題以設計相關案 例,希冀能透過案例教學活動的課程,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思考、澄清價值,深化 課程的內涵,讓學生對於性別平權議題有更深刻的思考,並非僅僅只是書中的知 識而已。本研究以案例教學活動的課程進行行動研究,探討學生經歷案例教學活 動後的影響,並從中不斷發現並改善教學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問題。研究者希望由 此研究能夠達到以下目的: 一、探討性別平等和人權教育議題之案例教學融入國中公民課程之可行性。 二、藉由案例教學活動的實施,幫助學生反省傳統性別刻板印象與偏見對個人與 社會制度帶來的影響,以突破社會對特定性別角色的侷限,並懂得相關法律 知識以保障個人之權益。 三、發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並讓學生以小組討論方式學習,培養學生 發覺問題、批判思考、自行建構知識和尋求解決之道的能力。 四、根據此行動研究的過程與結果,為未來規劃性別平等、人權教育課程提供參 考建議。. 4.

(17) 貳、研究問題 為達到上述研究目的,研究者須先探討如何在七年級上學期公民課程裡,融 入性別平等、人權教育議題,並應用案例教學法實施之,以了解實施過程將遭遇 的困難與問題,進而找出解決的方法,最後根據本行動研究的過程與結果,作為 未來規劃課程之參考。本研究擬提出下列四點為研究問題: 一、如何在七年級上學期社會學習領域公民課程裡,融入性別平等、人權教 育議題,並應用案例教學法施行之? (一)七年級課程中,何種案例適合學生討論?教師又該如何設計性別平等、 人權教育案例的學習單問題呢? (二)教師應如何進行案例教學,並引導學生進行討論? 二、以案例教學法實施融入性別平等、人權教育之七年級社會學習領域公民課程 時,可能遭遇哪些困難與問題,及其解決方式或途徑? (一)教學實施過程,經教師、協同教師觀察和學生回饋所發現的教材內容和 課程問題有哪些? (二)可以如何解決所遭遇的困難與問題呢? 三、議題融入之案例教學課程的實施成效為何,可以培養學生哪些方面的學習和 進步? 四、本研究可以提出哪些建議,作為未來以案例教學法進行性別平等、人權教育 課程之參考?. 5.

(18) 第三節 名詞解釋 壹、 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case method)是一種運用生活中真實案例或改編案例作為教 學內容,以敘事體的方式呈現案例,透過學生主動學習與課堂小組互動討論,學 習與教學主題相關的概念,並增進學生高層次思考3與問題解決能力的教學方 法。案例教學法可讓學習與真實生活充分結合,落實「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經 驗為重心」的教育理念,並培養學習者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增 進學生批判思考和行動能力的教學方法。. 貳、 性別平等教育 依據《性別平等教育法》總則說明此法之目的乃: 「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 等,消除性別歧視,維護人格尊嚴,厚植並建立性別平等之教育資源與環境」。 因此,現行國中小學在課綱施行下,力求消除社會上的性別歧視的現象,並從根 本的性別觀念做起,一個人的價值觀的形成,與從小之教育息息相關,遂我國性 別平等教育依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規定之目標,在於讓學子從小就了解 性別角色形成的社會原因,並涵蓋對不同性別、性傾向、性別認同、性別氣質、 性別刻板印象、性別偏見等概念的教學,更希冀使學生能自由自在的表現自我特 質,展現自我特色以成長發展,進而打破社會性別所造成的種種限制,達到消除 性別刻板印象,建構性別平權社會之教育目的。. 叁、 人權教育 根據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揭示,人權是人與生俱來的基本權利,不 論其性別、宗教、種族、黨派和社會階級皆應享有的權利,任何人皆不得任意剝 奪、侵犯,並應積極提供個人表達和發展的機會,以達到尊重個人尊嚴及追求美 好生活的目標。因此,人權教育實際上是關乎人類尊嚴的教育,也就是幫助我們. 3. 高層次思考是指藉由比較、判斷和推理等心理過程,呈現出批判思考力、創造思考力、問題解 決力等面向。有別於經由感官或操作實物而得的直接經驗,其常見的特徵如:運作方式不固定、 過程複雜且無法直接觀察、可獲得多種解決方式、使用多重且可能相衝突的標準、具不確定性、 自我調節而非依命行事、能由紛亂中尋出意義及較耗費心力等(定義取自:教育大辭書)。 6.

(19) 瞭解「人之所以為人」所應享有的基本生活條件,並透過人權教育環境的營造以 及「經驗式」 、 「互動式」 、 「參與式」的教學方法與過程,協助學生澄清價值與觀 念,引導學習者理解人權的知識內涵,內化人權的價值與精神於己身,進而願意 實踐與保護自己及他人人權的教育歷程。. 肆、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乃是一種為了解決實務問題的一種方法,顧名思義,行動研究 結合了「行動」與「研究」,透過科學方法的應用,從診斷問題、設計解決方案、 實施操作、反省、重新設計方案、再操作等方式,不斷循環再循環,然則此法得 出之結果並不一定能類推適用到各種場域,但卻有助於研究者在面對各種不同情 境條件,因地制宜的研究問題解決之道。近年來,此法經常被教學現場的教師所 應用,用以解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實際遇到的問題, 在大多數行動研究中, 教師本身為主要參與者,故行動研究參雜個人主觀問題,一向為人所質疑,然則 行動研究所重視的本為解決研究者所發現情境中急待解決之問題,並非探詢適用 於所有客觀環境的解決方法,所以本不宜過度深究之。.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 研究範圍 本研究欲透過行動研究的方式,以探討案例教學法應用於性別平等、人權教 育融入之公民教材的可行性,促使學生深化對性別平權議題的思考層次,並期望 學習生的行為上能達到知行合一的效果,研究者也將經由實施過程中找出問題, 慢慢尋找解決改進之方,以提升研究者之教學專業知能。考量七年級上學期研究 者被分配負責教導 10 個班級並對七年級各班皆不熟悉,而目前各校皆是採用常 態分班的方式編班,因此研究者擬先將研究過程中,有放到假的班級先排除,再 將剩下班級隨機抽樣選出 2 個班級以實施,以利行動研究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貳、 研究限制 一、 行動研究的限制 本研究方法有著兩大限制,一者為研究者的主觀性,一者為類推適用上的困 境。首先,行動研究強調課程變革中心人物為學校教師,教師為課程研究發展者, 7.

(20) 握有課程決策的自主權,而行動研究意旨課程發展經由自我評估而繼續改變和發 展的過程(林佩璇,2004)。 由上可知,行動研究具有一定的主觀性,研究核心就是研究者本人,身兼課 程設計、操作、反省、再操作的不斷循環過程,研究者必然就是研究情境的參與 者之一,且與其他研究參與者直接互動。因此再實施過程難免因主觀或操作偏誤 而產生限制,過程中研究者可透過行動、反省、循環和再循環的方式,來避免以 上缺失(秦麗花,2000);其二,行動研究類推適用上的困境,傳統研究假設實務 問題一致的,具有通用的解決之道,所依循的是科學理性,然則在教學現場每位 教師所面臨的情況雖有類似,但其實各不相同,包括:環境氛圍、學生特質、教 師同儕互動等,其研究過程將受到研究者之主觀意識、教學習慣和研究現場情況 所影響,故研究結果在類推上勢必有所限制(周新富,2007)。 結合以上所述,可知行動研究固然有研究主觀性與類推情境的限制,但每一 次的行動研究都是獨一無二的,其所重視的就是解決研究者發現所處情境中急待 解決之問題,並非追尋唯一真理,故不宜過度陷入科學理性的漩渦,而輕視自身 之研究成果。. 二、 時間的限制 由於國中七年級的教學時數有限,本校七年級公民每週僅有一堂課,若遇到 放假將嚴重影響教學上之進度,不便進行研究,因此在挑選班級前已先將會遇到 放假之班級排除再隨機抽樣兩班進行研究。另外,由於本研究著重在將性別平 等、人權教育議題融入現行七年級公民上學期教材中,並呈現在第二、三、四單 元裡,每單元進行一次案例教學活動,所以將設計三張案例學習單以利教學的實 施。國中公民上課時間一週僅有一節共 45 分鐘,因此為了緩和時間上的壓力, 讓學生有充分時間討論,每次案例教學活動實施前,擬在前一堂課先發下案例學 習單並解說,接著開放各組學生先行閱讀進行簡單地討論,並讓學生將學習單帶 回家思考,各組可自行利用非課堂時間討論整合成果,留待第二堂課再進行各組 發表討論,希望藉由非課堂時間來減輕七年級課堂時間的限制,以達到以學習者 為中心的教學目的。. 8.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主要探討如何以案例教學法實施國中七年級融入性別平等、人權教育 議題之公民課程,因此在文獻探討部份,分為以下四個部分進行文獻探討:性別 平等教育、人權教育、案例教學法和性別、人權教育實施於國中課程相關研究。. 第一節 性別平等教育的意涵、理論與實施 壹、性別平等教育的意涵 社會中有關性別議題的教育稱謂繁多,主要包括有性教育、性別教育和性 別平等教育等,本研究稱之為性別平等教育,乃採納教育部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之見解,其指出性別教育即為性別平等教育,因性別教育的宗旨,本就在構築性 別平等的社會。而綜觀歷來修訂之課程綱要內容,將性別平等教育議題的課程內 容根據三大主題軸發展,分別是「性別的自我瞭解、性別的人我關係、性別的自 我突破」,其知識內涵即涵蓋性教育之內容,因此,以下本研究探討皆稱為「性 別平等教育」。. 一、性別平等教育的意義與目的 首先無分性別皆是人,既然是人那麼皆應享有平等的人權,然而在人類漫長 的歷史裡,可以發現不同性別間並非時刻處於平等的狀態,不同社會中佔據較多 資源的性別群體,因握有較多的資源更加深其優勢,並漸漸形成性別刻板印象, 導致某一性別受到長期壓迫,而失去發展自我潛能的機會,例如:在漢人儒家社 會裡,男性長期佔據優勢,逐漸形成父權體制社會,凡事以男性思考為主,女性 則成為男性的附庸,產生男優於女的性別刻板印象。當人類社會產生性別刻板印 象會迫使人們順應社會對該性別的期待發展,而非檢視自身能力去選擇適合自己 的發展方向,致使人們失去可發展個人特質或創造力的機會。因此當我們能打破 性別刻板印象時,或許我們就能讓不同性別獲得較為自由平等的選擇機會,去發 展自己的人生,此乃性別平等教育實施的重要意義。 依據《性別平等教育重大議題課程綱要》所揭示,性別平等教育的課程目標, 主要著重於認知、情意、行動三層面。在認知層面,藉由瞭解性別意義、性別角 9.

(22) 色的形成與發展,來探究性別的關係;在情意面,發展正確的性別觀念與價值評 斷;在行動面,培養批判、省思與具體實踐的行動力。整合三個層面,可以推衍 出以下六項課程目標: (一)瞭解性別角色發展的多樣化與差異性。 (二)瞭解自己的成長與生涯規劃,可以突破不同性別的社會期待與限 制。 (三)表現積極自我觀念,追求個人的興趣與長處。 (四)消除性別歧視與偏見,尊重社會多元化現象。 (五)主動尋求社會資源及支援系統,建構性別平等之社會。 (六)建構不同性別和諧、尊重、平等的互動模式。(教育部,2012,4) 從課程綱要可知,性別平等教育除一般性別知識教導外,更看重學生認知個 人成長發展,經由認識性別社會化的歷程,並與不同性別者互動,以實現性別角 色的學習與突破,從而認同自我性別特質,並培養尊重包容不同性別者的生活態 度。 洪如玉(2006)指出性別平等教育的主旨在透過教育讓學生理解性別生理意 義與社會文化的影響,幫助學生能認同自我性別,並懂得尊重包容他人性別的選 擇,重點在於破除性別刻板印象,使性別歧視逐漸消失在社會中,其關注重點不 僅僅是女性權利,還包括其他因性別而受壓迫的族群,如:同性戀者、雙性戀者 等。洪玉如認為性別平等教育的意義如下: 性別平等教育的深層意義在於:反思個人與社會既定的傳統、文化 與價值觀是否符合平等、自由、尊重、多元、包容的真義、對於性傾向 不同於主流社會的人是否給予同等尊重與包容? 性傾向不同於社會大 眾的人的權利-包括其婚姻家庭權、隱私權、工作權、表達自由權、教 育權、不受歧視的權利等-是否受到平等的尊重、維護與保障?如果有任 何人因為性傾向的不同而受到差別待遇,就表示性別人權仍有待加強。 (洪如玉,2006,71-72) 故性別平等教育的目的可總結為下述幾點: (一)促進對性別概念在生理意義與文化意義的理解。 (二)加強對性別權利內涵的理解。 (三)鼓勵消除個體或社會群體與性別相關之刻板印象、成見與歧視。 (四)致力推動性別權利之平等,尊重並保障每一個人性傾向與性選擇 的權利。 (五)建構尊重每個人性別權利的平等、多元社會。 (洪如玉,2006,72). 10.

(23) 葉肅科(2011)認為性別平等的絆腳石為性別刻板印象,所以性別平等教育核 心精神在於突破性別刻板印象,而課程內容並不單單只教導性別平等的觀念,而 是應從性別社會化的視野出發,探討性別角色社會化的形成,並超越「兩性關係」 來探討,書中強調落實性別平等教育應儘量避免過度主張男女分立與敵對概念, 方能化解性別刻板印象,當性別結構障礙倒下後,社會上有更多活動去性別化 後,不同性別個體將可自由去追求適合其能力與意願的活動發展之,換言之,透 過性別平等教育強化對不同性別的認識,才有可能帶來更加平等的社會。 何春蕤(1998)指出性別平等教育的意義,除了注意性別要檢討現行教材內的 刻板印象外4,更需注意到學校現場所承襲的社會偏見,促使學生間造成不平等 的情況。而在實施過程中,教師放下權威,建構一個讓學生樂於表達意見教學氣 氛,尤為重要。學生是敏感善於觀察的,當學生發現教師一聽到有違主流社會的 性別言論就嚴加制止與批評,久而久之學生將避免與教師衝突而沉默,營造出不 利於學生學習的場域。性別教育既然是一種平等教育,教室當然也必須是個民主 化的教學空間。. 二、從法規來看性別平等教育的意義與目的 我國憲法第七條規定:「中華民國人民,無分男女、宗教、種族、階級、黨 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開宗明義的指出我國人民無分男女應享有同等的權 利,可視為性別平等教育的濫觴5。 根據我國政府 2004 年公布的性別平等教育法的第一條規定: 「為促進性別 地位之實質平等,消除性別歧視,維護人格尊嚴,厚植並建立性別平等之教育資 源與環境,特制定本法。」和第二條第一項規定:「性別平等教育:指以教育方 式教導尊重多元性別差異,消除性別歧視,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等。」可知此 法主旨在於建立性別平等的的教學場域,讓學子能懂得性別間的平等與差異,學. 4. 性別教材內的圖文本身可能含有刻板印象,像是教材圖片上媽媽充滿愛心的燒菜持家、剛毅果 敢的男性警察,可能間接強化性別刻板印象。教師若能利用圖片來進行機會教育,例如:提問爸 爸能不能燒得一手好菜呢?我國現在有沒有女性加入警察的行列呢?提供學生不一樣的性別印象。 5 唯我國憲法在民國 36 年公布,囿於當時年代的觀念限制,當時對於其他性別者,如:同性戀與 雙性戀者的認識不足,因此條文內寫的是男女而非性別,但研究者認為無損於其傳遞保障不同性 別平等權利的概念。 11.

(24) 習如何去尊重包容多元性別的選擇,為建構實質平等的社會努力。 性別平等教育法的第二條除揭示性別平等教育的主要目的外,在其第三項到 第七項也明確指出性別平等教育的內容,包括引導學生認識性侵害、性騷擾、性 霸凌、性別認同與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等內涵。具體來說,性別平 等教育之課程、教材與實施上,則在法規第十七條至第十九條明確指出其要旨, 研究者整理歸納如下: (一) 學校之課程設置及活動設計,應鼓勵學生發揮潛能,不得因性別而有差別 待遇,教師應鼓勵學生修習非傳統性別之學科領域。 (二) 學校應發展符合性別平等之課程規劃與評量,教材之編寫、審查及選用, 應符合性別平等教育原則,並能平衡反映不同性別之歷史貢獻及生活經驗,以呈 現多元之性別觀點。 (三) 教師使用教材及從事教育活動時,應具備性別平等意識,以引導學生破除 性別刻板印象,避免性別偏見及性別歧視。 以上要旨顯現我國性別平等教育的教學意義與目的。另外,我國早於 2002 年也公布了性別工作平等法,其第一條明確點出:「為保障性別工作權之平等, 貫徹憲法消除性別歧視、促進性別地位實質平等之精神,爰制定本法。」,依條 文內容判斷可知,其主旨也在保障性別平等,只不過該法重在保障性別工作權上 的平等,而實質目的在於消除工作場域中出現的性別歧視現象。 我國有關性別平等概念的主要法規,皆點出要實踐性別平等的理念,重點在 於消除性別歧視的現象。為達成以上目的,性別平等教育在教學內容順序上,會 帶領學生思考性別刻板印象的建構過程,而在認識刻板印象之前,學生必須先理 解何謂「性別」,當認識到性別分為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後,才能深刻體悟到性 別雖有差異,但性別社會化使個體逐漸建構出性別刻板印象,讓這樣的差異誇大 化,反而造成個人發展潛能的阻礙。因為當一個人產生性別刻板印象後,如遇到 他人做出不符合其刻板印象的行為舉措,即可能產生性別偏見與做出性別歧視的 行為。 綜上所述,在性別平等教育的教學順序上,先帶領學生認識「性別」的意義, 再探討性別社會化下如何產生性別刻板印象,方能達到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 第二條的目的:「性別地位之實質平等,指任何人不因其生理性別、性傾向、性 別特質或性別認同等不同,受到差別之待遇。」,所以研究者認為性別平等教育 12.

(25) 之重點在徹底打破性別刻板印象,使每個人都能認同自己的性別並能自由、公平 的發揮個人的潛能與做選擇,方為治本之道。. 貳、性別平等教育的理論 要消除性別刻板印象,需理解性別刻板印象是在社會化下漸漸形成的,而性 別角色社會化的過程,在不同的場域中,可能有不同的結果,而這樣的過程是在 人生中是不斷進行的,其影響原因相當複雜,所以無法用一種理論去完全解釋社 會中性別角色是如何產生的。因此,以下內容將探討影響性別認同、性別角色形 成與性別刻板印象化的相關理論,以助本研究教學設計,而相關理論觀點介紹順 序如下:生物學觀點、心理學觀點。. 一、生物學觀點 (一)性別生理上的差異 邱紹一與洪福源(2009)認為生理性別的差異的早在精子與卵子結合後融為 受精卵的那一瞬間就決定了,而影響個體性別發展軌跡的不同,主要可分為染色 體因素與荷爾蒙因素來解釋之。 1. 染色體因素 直到 20 世紀初,科學家發現了人體細胞內的染色體後,才進一步掀開了性 別的奧秘,原來生男生女是由受精卵中的一對「性染色體」決定的。 「染色體是絲狀的結構,存在於人體的細胞核內,每一個細胞共有 23 對染色體,也就是說每個細胞會有 46 個染色體,染色體中內含基因, 這是遺傳的基本單位,決定了眼睛、頭髮的顏色、體型等身體特徵,以 及決定了禿頭、色盲、血友病等傾向。在精子與卵子製造過程中,精子 與卵子均只有 23 個染色體,其中第 23 對染色體決定了個體成為男性與 女性,也就是所謂的性染色體,由 X、Y 等兩種性染色體所組成,一般 來說,當各具有一半染色體的精子與卵子結合時,女性卵子的性染色體 均為 X,男性精子可能帶有一個 X 或一個 Y 的性染色體,若男性的精子 帶有 Y 性染色體,與女性 X 性染色體結合,那麼受精卵即為男性(XY), 若男性的精子帶有 X 性染色體時,與女性的 X 性染色體結合,那麼受精 卵的性別即為女性。」(邱紹一、洪福源,2009,72) 23 對染色體中一半來自父親,另一半來自母親,其他 22 對染色體男女都一 樣,並沒有性別差異。所以生理性別差異主要在性染色體的不同,男性的 1 對性 染色體由 X 和 Y 染色體組成(XY) ,女性的 1 對性染色體均為 X 染色體(XX) 。邱 13.

(26) 紹一與洪福源(2009)指出一般受精卵染色體數正常,生理上男女將正常發展,但 當染色體數變少或變多時,將呈現異常發展,特別常見的兩種性染色體不全症狀 即為克林菲爾特症候群(Klinefelter. syndrorome)6和特納氏症候群(Turner. syndrorome)7。前者通常發生在男性身上,主要是染色體多了一個 X,性染色體 的呈現為 XXY;後者則是發生在女性身上,主要是缺乏一個 X 性染色體,性染色 體的呈現為 XO。由此可知,從生物學來看,性染色體的不同,將生理性別分為 男性與女性,而當染色體異常,生理上男女所產生的症狀也將各不相同。 2.荷爾蒙因素 生理男女的的性別差異,根據研究指出在母體懷孕第一週男女性的生殖腺是 相同的,一般來說,兩性生理的差異是從懷孕第六週後,如前述具有男性 XY 基 因的個體其生殖腺組織將慢慢發展成睪丸;而具有女性 XX 基因的個體其生殖腺 組織會發展成卵巢。當睪丸與卵巢成形,這些生殖腺就會開始釋放性荷爾蒙,產 生生物上的性別分化。 邱紹一與洪福源(2009)指出男性的生理結構是男性荷爾蒙分泌而成,女性則 因沒有 Y 性染色體,所以其生理結構將形成不同之女性生理結構。而這樣的生理 性別分化歷程將在第十二週完成,生理男性可以在身上看到陰莖與陰囊,生理女 性則可以發現陰蒂與陰唇,形成明顯性別生理上的差異。至此我們可以藉由生殖 器的外觀判定自己與他人的性別,而形成生物上的性別認同(邱紹一、洪福源, 2009,73)。. (二)演化心理學理論 此理論又名為生物社會學理論,就人類性別生理差異而進一步去解釋性別行 為的不同,其理論認為人類跟動物沒什麼區別,在人類社會裡所強調的「人性」, 其主要是人類長期進化遺傳自然選擇適應的結果,個體在出生時其「人性」就已 經決定,並影響其後天行為發展。該觀點舉例如下:. 6. 克林菲爾特症候群是由於男性有兩條或兩條以上的 X 染色體所導致的疾病。該疾病的主要特徵 是不孕。通常症狀都很輕微;有些時候症狀會非常顯著,可能會出現肌肉虛弱、身高較高、運動 協調差、體毛稀少、外生殖器偏小、男性女乳症與缺乏性慾。 7 特納氏症候群是女性個體因 X 染色體部分或完全缺失而引發的疾病。一般來說,特納氏綜合症 患者沒有月經、乳房不發育而且不孕,且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糖尿病以及甲狀腺功能低下症的概 率較正常人高。 14.

(27) 由於男女兩性的演化造成生理差異,致使男性主要扮演狩獵與戰鬥 的角色,較可能發展出攻擊等工具性特質。相對的,女性因生理特質會 懷孕與照顧孩子,所以,較可能演化出照顧與溫暖等情感性特質。在婚 姻與生殖上,男性為了產生更多後代與求取生存,因此,性行為會較主 動、濫交,而且有較多性對象,至於女性,為了養育子女,則需要男性 提供穩定的支持。所以較可能尋求有穩定承諾的關係。(葉肅科,2011, 31) 因此,此理論承載達爾文的天擇說,認為動物或人類行為無法完全以文化或 環境來解釋,其先天生理結構早已決定個體未來的發展走向。故從演化心理學的 角度來看,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反映出生理男女兩性的真正差異。 (三)小結 藉由認識生物學觀點對於性別的研究,可知生理兩性在母體時就已分化,因 染色體與荷爾蒙分泌的影響,各自形成不一樣的生殖腺與生理性徵,可知性別間 本有所差異,這是在探討性別平等前不可否認之處。然則這樣的生理差異是否就 一定如演化心理學理論的舉例所述,演化生理差異導致男性發展出攻擊性特質, 而女性則發展出照顧與溫暖的情感性特質,研究者認為此番論述則過於武斷。 許多演化心理學理論的批評者認為其觀點並未得到許多研究支持,反而此觀 點可能合理的被當成強化性別歧視的基礎,並間接導致弱勢性別的素質與能力被 原本強勢性別銓釋為較為劣等的(葉肅科,2011)。從人類歷史上也可以發現某些 社會的女性發展是較具有侵略攻擊性的,如古希臘的亞馬遜人戰士部落,所以演 化心理學所認為的性別心理特質或許可以說是過去大部分人類社會演化發展上 的傾向,但是不是一定皆為如此呢? 目前主流論述認為人之性格與思維模式主要 來自於後天環境影響的結果,透過教育人類一代一代傳承文化,發展成現代的文 明社會,若如演化心理學所說「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反映出生理男女兩性的真正差 異。」,但現在全世界人類社會越來越重視性別平等議題,似乎人類這種生物的 演化方向與其理論不符。 研究者以為雖然演化心理學說備受許多學者批評,不受現代主流學說認可, 不過其價值在於替性別平等教育找到一個實踐的方向,那就是先理解先天性別生 理差異,再幫助學子打破原有社會的性別刻板印象,方為解決之道。那性別刻板 印象是如何產生的呢?以下就心理學觀點探討之。. 15.

(28) 二、心理學觀點 以下透過認識心理學派與個人建立性別概念的相關理論-心理分析理論、社 會學習理論、認知發展理論和性別基模理論,以了解社會上性別刻板印象是如何 形成的,而每個社會中性別角色的塑成並非恆一,此番探討希冀為研究者實施性 別平等教育提供理論基礎,並在尋找與設計性平案例教學上得到靈感,以利教學 上引導學生破除自身存在的性別刻板印象,以實踐性別平等教育的宗旨。. (一)心理分析理論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ismund Schlomo Freud)是心理分析學派大師,其人 格發展理論為後世心理分析理論之根本基礎,佛洛伊德認為性別分化則是透過個 體認同過程而漸漸形成,而構成個體學習性別分化之主要差異是個體是否具有 「陰莖」 ,陰莖的有無不僅僅是生理性別的分化,更是性別心理特質發展的差別。 佛洛伊德指出性慾是每個人天生的本能,幼兒會對於自身性器官有所發覺與 興趣,約三歲的小男孩會對母親產生戀母情結,而小女孩則會對父親產生戀父情 結,在成長過程中,小男孩因為擔心父親懲罰的「閹割恐懼」心理,因此在性別 認同上的壓力較小女孩大。 於是,在潛意識上,他有被閹割的恐懼(castration anxiety)。是 故,他乃認為父親是優越者,轉而認同父親的角色,接受男性認同,並 且放棄對母親的迷戀,以解決戀母情結的問題。至於小女孩,會認為母 親是爭取父親之愛的競爭者(宋鎮照,1997,373)。 因此,小男孩基於「強者認同」的心理,而開始較認同父親以其為模仿對象, 逐漸成為男性化角色;而小女孩則因為缺乏可看見的器官,所以會漸漸產生「陽 具羨慕」的心理,當發現母親與她相同時,則開始認同母親,慢慢成為女性化角 色,但潛意識裡以為這是次佳的選擇。 佛洛伊德為幼兒性別分化的成因以心理學觀點提出解釋,但研究者認為其未 能證明為何小女孩會有「陽具羨慕」和小男孩的「閹割恐懼」心理。這樣的觀點 可能囿於當時社會處於父權體制之下,社會中的男性較女性相對處於優勢地位, 而這樣觀點除了幼兒自身漸漸發現之外,在往後的人生歷程社會又是如何影響個 體的呢?以下繼續討論之。. 16.

(29) (二)社會學習理論 愛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77)認為人類行為大都經由學習而來, 而人類學習是個人與社會環境持續交互作用的歷程。換言之,在社會環境中,環 境、個人認知和個人行為三者彼此交互作用下,最終才形成個人之行為,遂環境、 個人與行為三項因素被稱為社會學習理論的三元取向,又稱為「三元學習論」。 王俊健(2005)提及社會學習論認為個體可以透過觀察模仿來學習有關社會 中性別的相應行為,不過行為能否會成為個體長期的行為,端看個體行為在成長 經歷中是不是經常受到增強而定。 例如:兒童會模仿父母親在家中的行為,利用洋娃娃玩扮家家酒, 但當男童玩洋娃娃卻被父母制止,或改由提供小汽車、積木等其他玩具 時,男童會被引入屬於其性別的特定事物,而學習表現符合自己性別的 行為。除此之外,兒童的玩伴也會透過口頭上的贊成與否,來傳遞性別 角色規範。例如一群男孩子在玩機器人時,若某位女童想要加入,則會 被其同伴勸說「那是男生玩的」或「哪有女生玩機器人的」等負向回饋, 以制止不符合性別角色的行為產生。(王俊健,2005,2) 邱紹一與洪福源(2009)指出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個體的性別認同是經由觀察 與模仿社會中所遭遇之人的行為舉止而得到增強的,例如:男孩子從小若學習父 親的穿著言行會受到讚賞,若模仿母親的穿著打扮則被要求改正。除了在稱讚孩 8. 子的形容詞上也有所不同外 ,孩童成長過程的學習楷模如:父母、同儕、新聞媒 體……等性別楷模,也深刻影響個體的性別認同。因此,可以說性別認同並不只 限於受到先天生理條件而定,而是深受所處社會環境與文化影響,如下所述: 事實上性別角色的學習會隨社會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的,Mead(1935) 於 1930 年代拜訪了三個新幾內亞的部落並且加以觀察發現,阿拉帕許 (Arapesh)的人們被教導應該要與他人合作、對他人的需求要給予回 應;相反的德昌布利(Tchambuli)的女性較具支配性、男性則較順從; 與我們的社會相反,蒙杜古馬(Mundugumor)部落的人們則多具有無情、 攻擊性等男性陽剛的特質。由這個例子可知,性別角色學習是社會與文 化環境的產物。其他接近現代的性別角色學習例子,例如印度教與回教 女性,在這兩種文化當中的女性均較為卑屈的,妻子與先生講話時不得 凝視。用餐時,女性必須等到男性吃飽後才能用餐,出外時,妻子必須 尾隨先生 (邱紹一、洪福源,2009,75-76) 。. 8. 大多對女孩的稱讚以美麗、可愛、溫柔和纖細……等為形容詞,對男孩的稱讚則是強壯、堅強、 勇敢和剛毅……等為主要形容詞。 17.

(30) 從 Mead 於 1930 年代拜訪三個新幾內亞的部落的發現裡,可以得知性別角 色的認同是在環境、個人認知和個人行為三者彼此交互作用下而來。研究者認為 可以此例來反駁生物學觀點的演化心理學理論,的確先天性別確實對該個體的發 展軌跡有些許影響,然一切皆非先天而定,個體在後天所接觸社會環境與個體認 知的彼此作用之下,個人的性別認同方漸漸形成。 葉肅科(2011)則指出社會學習理論與心理分析理論不同之處在於其強調社 會與文化因素對性別角色的影響,性別社會化過程中,父母、學校、語言、同儕 團體和大眾傳播媒體等社會化機構是其理論關注重點,並進一步指出個體經由性 別社會化而學習到的行為,並非完全無法改變。根據社會學習理論的觀點,性 別角色刻板化行為是經由社會所給予的懲罰或獎賞、觀察或模仿等社會學 習方式習得。許多證據已證明藉由從小對生理兩性的教養方式,將引導其對自 我的性別認同,而這一連串的學習歷程都是社會性的,所以被稱為社會學習理論。 (三)認知發展理論 勞倫斯·柯伯格(Lawrence Kohlberg,1966)的認知發展理論奠基於皮亞傑認 知發展理論,認為性別角色的形成有其認知發展過程,更強調兒童對於自我性別 分類的覺醒,進行鞏固性別認同與行為。Shaffer(1996)進一步指出兒童藉由觀 察所接觸到的人際關係現象,從中抽取性別刻板印象,逐步開始模仿符合自身性 別的行為,這樣的認知能力有其階段性,分別是二歲以前的「基本性別認知期」、 三歲左右的「性別穩定期」、六、七歲時才有的「性別恆定期」等三個階段,個 體要慢慢等到發展出抽象的認知能力之後,才能有能力突破性別刻板印象,認識 到雙性化的性別角色。透過 Shaffer 的研究,讓研究者了解到兒童是如何進行性 別角色社會化,一般兒童要等到六、七歲方才進去性別恆定期,可知性別刻板印 象的形成在六、七歲時便漸漸開始發展。 邱紹一與洪福源(2009)則指出柯伯格的認知發展理論吸收了生物與社會學 習的觀點,認為兒童認知的發展會影響其如何反饋外在環境的刺激。例如大約 30 個月時,兒童就能辨識與男性、女性有關的社會與心理特質,這個時期的兒 童就能將男性的玩具分給男生,能將女性的玩具分給女生(邱紹一、洪福源, 2009,77)。 葉肅科(2011)整理出認知發展理論裡將認知發展區分為三個層次前俗例道 德發展期、俗例道德發展期和後俗例道德發展期。前俗例道德發展期,簡言之, 18.

(31) 孩童尚處於對性別楷模的學習階段,基本上是趨樂避苦,順從性別角色的行為以 獲取讚美與獎勵,並避免懲罰;俗例道德發展期代表個體開始關注世俗角色的道 德價值觀,特別在初期格外重視「重要他人」9對其表現的反饋, 並漸漸開始注 意到社會道德規範的存在,學習到順從規範下的性別關係以獲得社會的認同;後 俗例道德發展期則是個體人格成熟最高層次,對於性別角色的差異與規定,並不 一昧地遵守,而是認為可以改變與修正的,並尋求符合自我認同且普世皆準的價 值體系。 認知發展理論對本研究的幫助在於了解個體對性別角色的學習並不完全是 增強或模仿成人文化環境的結果,孩童學習性別角色的過程深受自我認知發展影 響,經歷三個時期後才會形塑出初步完整的性別角色概念。柯柏格乃針對心理分 析理論及社會學習理論之不足之處,進一步提及自我認知對性別認同各階段的影 響,從六、七歲開始對於性別有恆定的認識,知道性別是不會隨意改變的,發展 過程中在重要他人身上觀察模仿行為,並逐漸意識到社會規範的存在,遵循規範 以求社會認可。 然而當抽象認知能力越趨成熟後,自我開始懂得反思性別議題的爭議,譬 如:認識人權平等與尊嚴的意義,開始自主突破既有的性別刻板印象而行。認知 發展理論提醒本研究設計性平課程的具體目標,在於引導學生跳脫原本的性別刻 板框架,達到認知發展階段的第三個層次-後俗例道德發展期,而在學習歷程中, 教師也需先對於學子過去性別經驗有所了解,方能帶領學生從認知發展第二層次 朝第三層次發展之。 (四)性別基模理論 珊卓拉.班姆(Sandra Bem,1985)提出性別基模理論,涵蓋了社會學習理論 與認知發展理論的觀點,更強調文化對於個人性別認同的影響,班姆認為個體的 基模10是經過兒童時期主觀認知與社會文化影響下的產物。基模存在於心中有組 織的行為型態,透過組織有關性別基模的訊息,孩童開始發展出何謂男性或女性 的概念,例如:生活中男女穿不一樣的衣服、使用洗手間的不同、爸媽給予孩童. 9. 重要他人:影響個人社會化過程中具有重要性的人,例如:父母、兄弟姊妹、師長與同儕團體等。 基模:心 理 學 者 在 研 究 發 現 基 模 是 個 體 用 來 認 識 周 圍 世 界 的 基 本 模 式 , 此 模式是由個體習得的各種經驗、意識、概念等構成一個與外界現實世界相 對應的抽象的認知架構。 10. 19.

(32) 的玩具也不同等。 邱紹一與洪福源(2009)指出組成男性與女性的性別基模概念,是個人與社會 環境互動而學習而來的。性別基模會影響一個人如何處理所獲得的訊息,並強調 處理訊息時認知結構的角色(邱紹一、洪福源,2009,77)。因此,性別基模從幼 兒時期開始形成,隨年齡的增長逐漸鞏固,遇到不同的人們,依其身上的性別差 異特徵以判斷其性別﹐並學習社會所期待的性別角色行為,逐步調整了自己的態 度和作為。其中,性別基模理論認為社會文化的刻板印象更強化了個體性別角色 的刻板印象(Sheryl&Stiehl,1999) ,例如:傳統儒家文化認為女性遵守「三從四 德」11,因此,個體從小在性別刻板的文化環境下成長,其性別基模形成的程度 將越明顯。 葉肅科(2011)則指出性別基模理論集合了社會學習理論與認知發展理論的 觀點特徵,以性別基模概念點出「性別刻板印象」的起源,並對相應性別角色之 行為提出解釋,性別角色的分化源自於模仿個體生活中同性別性別角色楷模而 成。 (五)小結 綜上所述,雖然眾理論對性別角色的形成各有不同的觀點,但仍有共通之 處。心理分析學派主張天生性慾的驅使是影響幼兒性別分化的關鍵,引導後續性 別角色模仿的發展方向;社會學習理論則主張個體的性別角色發展是經由觀察、 模仿社會中所遭遇之人的行為舉止而得到增強以形成差異;認知發展理論認為性 別角色認同的形成有其認知發展階段,並強調個體認知能力發展的影響;性別基 模理論以基模的概念,來解釋性別角色行為模板的建構,點出「性別刻板印象」 的起源,並強調文化對於個人性別認同的影響。 共同之處在於四種理論均認同性別角色的分化與發展皆與模仿同性別楷模 有關,而性別楷模的塑成,則與所處社會環境有關。換句話說,不同的社會形塑 出不同的性別角色,將產生不一樣的「性別刻板印象」。因此,在性別平等教育 的實施過程中,要讓學生理解這一點,並進一步帶領學生深思社會所期待的性別 角色氣質與行為是不是一定就要如此。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不管. 11. 「三從」即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藉以體現女性在倫常秩序中的依附性地位,在後 世轉而直接指代女性要服從男性;「四德」是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20.

(33) 是先天還是後天都有不一樣的際遇,所形成的人格也皆不相同。因此,性別角色 社會化的過程中應避免只給予學子單一性別角色的楷模,阻礙個人發展,每個人 應當學習認識自我特質,並勇於展現個人特色。. 參、性別平等教育的實施 性別平等教育是教育重大議題之一,更是確保不同性別者在社會能得到平等 待遇,保障基本人權的基礎,於教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以下就我國性別平 等教育成為重大議題的發展歷程與性別平等教育的融入與實施探討之。. 一、我國性別平等教育列入重大議題的發展歷程 綜合學者與課程綱要的觀點(李淑菁,2015;教育部,2012;游美惠、蔡麗 玲,2010;洪久賢、湯梅英,2001),我國性別平等教育的發展歷程,如下: 我國開始推行性別平等教育之起源可追溯至1988年婦女新知基金會檢視中 小學語文與人文社會學科教科書,認為其中充滿性別刻版印象,並且出版《兩性 平等教育手冊》 ,而《人本教育札記》也於1989年刊登〈教育中的性別意識〉 ,以 分析學校教育存在的性別刻板印象與偏見,此即性別教育議題受到廣泛關注之先 聲。爾後,經過婦女新知基金會、主婦聯盟和人本教育基金會等民間團體的不斷 呼籲與倡導,雖然直到1995年教育部出版《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 紀的教育願景》中的教育規劃方向仍未出現性別議題,但到了1996年,一切彷彿 水到渠成,政府響應民間的強烈訴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率先將兩性平 等教育的主張注入教育改革理念,發表《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建議落實「兩 性平等教育」,性別教育議題才首次出現在我國教育政策中。 在民間團體與政府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國陸續制定與修改性別平等相關法 規,並於1997年頒布「性侵害犯罪防治法」,明文規定中小學課程須實施兩性平 等教育相關課程;1998年教育部於「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中,將 兩性教育列為重大議題,以「融入式」進入七大學習領域中實施;終在2001年的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將「兩性教育」列入重大議題之一,訂有明 確的課程綱要內容,使性別平等教育理念貫徹實施,得以向下扎根(教育部, 2012)。 21.

(34) 2000年發生的葉永鋕性別霸凌事件,更促使臺灣社會反思我國性別教育的 討論,隨著案子的日漸明朗,並在民間團體持續的支持聲浪下,立法院從2000 年開始研議校園性別的相關法規,並於2004年總統正式公布《性別平等教育法》 , 總則中說明其目的主要為:「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等,消除性別歧視,維護人 格尊嚴,厚植並建立性別平等之教育資源與環境」 。至此, 「兩性教育」正式更名 為「性別平等教育」,希冀性別平等教育之實踐能更有法源依據及強制力,我國 性別教育政策也從傳統兩元的兩性教育延伸轉化成為更具普遍性的性別平等教 育。 李淑菁(2015)指出性別議題在1998年雖然如水到渠成得以進入課程綱要,然 而在實際進入七大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仍然有很大的困難,像是各學科本身既有 的強大知識權力結構與性別盲問題,隨即顯露而來,因此表層上性別平等教育的 水到渠成,暗藏著各學科內知識結構的抵抗,在無數次的開會討論過後,最後才 彼此妥協以類似第八領域的模式,將當時課綱內包括性別等六大議題放在七大領 域課程綱要後面,才正式進入課程綱要裡頭。下面將繼續討論我國性別平等教育 如何以融入方式實施。. 二、性別平等教育的融入與實施 (一)性別平等教育的「融入式」課程 目前我國性別平等教育雖歷經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和十二年國民教育課程綱 要的數次修改,其仍被列為重大議題,並以融入方式進入各大學科領域的原則並 未改變。在課程融入以前,我國先修訂出《性別平等教育重大議題課程綱要》, 綱要內容詳述其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分段能力指標、學習內容、融入學習領域 之建議和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融入七大學習領域之對應表,以方面教學者設計課 程。像我國課綱即明文指出中小學性別平等教育目標為三項主題軸-核心能力: 「性別的自我瞭解」、「性別的人我關係」、「性別的自我突破」,在這三項核 心能力下各列出了 12 個主要概念,其下再分為 23 個次要概念,依此架構,課綱 裡總共有 69 個分段能力指標等,提供給各學科領域參考與建議,並依需求自行 融入所設計的課程中。. 22.

(35) 性別平等教育課綱建議,課程議題融入的方式應以「轉化取向」為主。性別 平等教育之課程內涵,涵蓋家庭、學校與社會生活所發生的性別議題,重點在透 過教學方法上以引導學生對性別議題所呈現的性別刻板印象進行批判思考分 析,以避免負面的性別關係生成,而欲進行轉化取向前,教學者需正確解讀能力 指標的意涵,才得以融入,課綱建議具體轉化方式如下: 將性別平等教育目標與各學習領域目標重新概念化,統整並建構學 習目標,藉以設計課程內容。如此將兩種不同課程領域的原有結構解 體,再緊密的加以統整,促使其課程目標、課程內涵或教學計畫都重新 加以組織與整合為一體。(教育部,2012) 透過轉化式課程取向,方能將不同課程的能力指標整合,並確保能徹底統整 成概念性知識,並設計出符合兩者課程目標的教學活動,下圖為課程所建議的轉 化式課程設計流程圖,本研究根據此圖來擬訂整合性教學目標。. 圖 2-1 轉化式課程設計流程圖 資料來源:教育部(2012)。性別平等教育重大議題課程綱要。頁 28。. 依上所述,目前課綱仍將性別平等教育視為四大重要議題之一12,並建議教 學者應以「轉化取向」融入課程,其意涵為不單獨設科,而是請教師自行融入各 科教材與彈性安排課程時間。如此安排主要是認為重大議題均與現代生活與環 境有密不可分的關連性,彼此間亦有著環環相扣的關聯性。故就課程統整的 觀念來看,議題融入可以在正式課程中推展,也可由非正式課程實行,甚至. 12. 依十二年國民教育課程綱要規定,四大重要議題為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育、環境教育和海洋 教育;一般議題則為品德、生命、法治、家庭、防災、 安全、國際、科技、資訊、能源、生涯 規劃、多元文化、閱讀素養、 戶外、原住民族…等教育內容,共 15 項。 2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被告為教育人員之性侵害刑事案件,其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或所屬學校得於

督導考核各學 校及機構推展 性別平等教育 情形,以建立 性別平等教育 氛圍,提升本 市市民及學校 教職員工生性 別平等教育觀

 In the context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STEM education provides impetus for the choice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materials and design of learning

• To enhance teachers’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grammar in context through the use of various e-learning resources in the primary

Teachers may encourage students to approach the poem as an unseen text to practise the steps of analysis and annotation, instead of relying on secondary

(b) reviewing the positioning of VPET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n Hong Kong, exploring the merits of developing profess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 at the degree

人權教育(Human Rights Education)的目的,是要使人們了解「作為人 與保持作為人的權利」(the rights to be human and remain human),並且依 世界人權宣言第

運用 Zuvio IRS 與台日比較文化觀點於日本文化相關課程之教學研究 Applying Zuvio IRS and Perspective on 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 to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