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教育改革二十年(1994-2013)高等教育科系別教育報酬率之分析─分量迴歸分析之應用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灣教育改革二十年(1994-2013)高等教育科系別教育報酬率之分析─分量迴歸分析之應用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1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吳政達 博士. 治 政 大 臺灣教育改革二十年(1994-2013)高等教育科系 立 ‧ 國. 學. 別教育報酬率之分析─分量迴歸分析之應用. Higher Education Disciplines Returns to Education. ‧. n. al. y er. io. sit. Nat. in Taiwan. Ch. engchi. i n U. 研究生:王書敏 撰 中華民國 104 年 7 月. v.

(2) 謝誌 感謝指導教授吳政達教授的悉心教導與修正建議,讓學生得以不斷提升論 文品質。除了在學業上的幫助外,亦在學生行為處事、行政業務與未來就業方 面,帶給學生許多啟示。感謝郭昭佑教授與閻自安教授在學生的論文口試上不 吝給予疏漏指正與珍貴的真知灼見。感謝在求學期間指導我的所有教授,讓我 不只在教育領域上獲益良多,也習得了許多寶貴的生活經驗與待人處事之道。 另感謝闕金治助教在行政上給予極大的幫助與平日給予的關心問候。. 政 治 大 師長、好的同學與朋友。謝謝教育所 102 級的同學對我的耐心與包容,在系所 立 選擇新的領域需要很大的勇氣,感謝我在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遇到了好的. 活動中互相支持鼓勵,期許未來能再度相聚。好姊妹們雅芸、孟庭、誼芳,有. ‧ 國. 學. 幸能在政大與你們相識是我最寶貴的回憶,感謝你們帶給我的深深情義。研究. ‧. 夥伴宗盛學長、雅婷學姊、佳蓁學姊、品瑩、于甄,與你們共事獲益良多,感. sit. y. Nat. 謝平時學長姐的悉心指教。. al. er. io. 感謝在政大研究所裡有一群最好的同伴陪伴,每次的碰面都代表離別的日. v. n. 子逐漸接近,希望在未來再度相聚時能共同回憶這兩年的時光。最後,感謝一. Ch. engchi. i n U. 直給予我鼓勵的父母,雖然長期不在身邊,但父母背後的支持是我最大的精神 支柱。 感謝自己堅持下去達成目標,準備迎接下一個挑戰!. 王書敏 2015 年 7 月 謹志于政大. i.

(3) 臺灣教育改革二十年(1994-2013)高等教育科系別 教育報酬率之分析─分量迴歸分析之應用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等教育科系別教育報酬率之分析。研究採用次級資料分 析法,以 SRDA 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所發布的原始資料為樣本,根據人力資本 理論及相關研究篩選所需變項,假設運算模型,以 Gretl 統計軟體進行分析。統 計分析方法採用分量迴歸分析進行資料的分析與處理,據以了解高等教育報酬. 政 治 大 等教育比例與女性勞動者穩定成長; (二)二十年高等教育報酬率呈現下降趨 立. 率之現況與科系別差異情形。本研究主要研究結論:(一)平均薪資報酬、受高. ‧ 國. 學. 勢;(三)教育程度、工作經驗與性別變項與薪資報酬有正向顯著關係;婚姻狀 態與薪資報酬沒有顯著關係;(四)平均以法、文與軍警科系報酬率較高;高薪. ‧. 資報酬之勞動者選擇醫類科系較佳。最後,依據研究結論針對高等教育行政機. sit. y. Nat. 關及後續研究提出參考建議. n. al. er. io. 關鍵字:高等教育科系、高等教育報酬率、分量迴歸分析. Ch. engchi. ii. i n U. v.

(4) Higher Education Disciplines Returns to Education in Taiwan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higher education disciplines returns to education. The study use secondary data analysis as research method, using the raw data from Survey Research Data Archive as samples, and select the variables that the study need according to Human Capital Theory and other surveys. Using Gnu. 政 治 大 the samples according to the 立Mincer model, and ge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of returns. Regression, Econometrics and Time-series Library and quantile regression to analysis. ‧ 國. 學. to education between disciplines.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Average wage, workers with higher education background and female workers. ‧. growing steadily. 2. After twenty years higher education returns to education. sit. y. Nat. gradually decreased. 3. Education degree, work experience and sex variable is. n. al. er. io. positively related to worker’s wage. 4. In average legal department, literature. i n U. v. department and military/police department are the highest higher education. Ch. engchi. disciplines; workers choose medical department will have better wage. The study will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authoritie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disciplines, Returns to education, Quantile regression. iii.

(5)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7. 政 治 大.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0. 立. 第一節 高等教育報酬率的理論與模型 ................................................................ 10. ‧ 國. 學. 第二節 高等教育發展階段與教育報酬率相關研究 ............................................ 17. ‧. 第三節 高等教育科系與教育報酬率相關研究 .................................................... 30. sit. y. Nat.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36. io. er.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6. al. 第二節 研究資料.................................................................................................... 38. n. v i n Ch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9 engchi U 第四節 實施程序.................................................................................................... 46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48.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 52 第一節 人力資源變項基本統計分析 .................................................................... 52 第二節 分量迴歸分析 ............................................................................................ 56. iv.

(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77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 ........................................................................................ 77 第二節 建議 ............................................................................................................ 79 參考文獻...................................................................................................................... 81 【附錄一】102 年人力運用調查 過錄編碼簿 ........................................................ 86 【附錄二】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第 9 次修訂版) ......................................... 97 【附錄三】中華民國職業標準分類(第 6 次修訂版) ......................................... 98 【附錄四】1994 年至 2013 年教育報酬率分量迴歸趨勢圖 .................................. 99. 政 治 大. 【附錄五】不同分量之科系別教育報酬率分析 ................................................... 103. 立. 【附錄六】0.25、0.75 分量下科系別教育報酬率分析 ........................................ 110.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 i n U. v.

(7) 表目錄 表 2-1 私人報酬率與教育的社會報酬率公式 .......................................................... 14 表 2-2 高等教育不同發展階段的內涵及差異 ......................................................... 18 表 2-3 1994 年至 2013 年臺灣高等教育機構數量 ......................................................... 22 表 2-4 1994 年至 2013 年各級學生學校結構之教育節構圖表 ............................... 26 表 2-5 大專校園學科三大分類(人文、社會、科技)之歸納表 ......................... 31. 政 治 大. 表 3-1 高等教育勞動者之 Mincer 薪資報酬模型變數說明表 ................................ 44. 立. 表 4-1 1994 年至 2013 年臺灣人力資源敘述統計表 ............................................... 53. ‧ 國. 學. 表 4-2 1994 年至 2013 年高等教育報酬率分量迴歸分析 ....................................... 57. ‧. 表 4-3 2013 年高等教育報酬率分量迴歸分析表(截選)........................................... 59. y. Nat. er. io. sit. 表 4-4 0.5 分量下科系別報酬率分析 ........................................................................ 63 表 4-5 1994 年與 2013 年不同分量之科系別教育報酬率分析 ............................... 64. n. al. Ch. engchi. i n U. v. 表 4-6 2013 年高等教育科系別報酬率回歸分析 ..................................................... 65 表 4-7 1994 年高等教育科系別報酬率回歸分析 ..................................................... 67 表 4-8 0.05 分量下科系別報酬率分析 ...................................................................... 70 表 4-9 0.95 分量下科系別報酬率分析 ...................................................................... 71 表 4-10 0.5 分量下高等教育科系別教育報酬率排序 .............................................. 73 表 4-11 高等教育科系別之教育報酬率排序 ........................................................... 76. vi.

(8) 圖目錄 圖 1-1 1994 年至 2013 年高等教育畢業人數 ............................................................. 3 圖 1-2 研究流程圖 ....................................................................................................... 6 圖 2-1 1994 年至 2013 年高等教育在學率(粗在學率、淨在學率)變化趨勢圖..... 23 圖 2-2 World Bank 全球 1994 年至 2012 年高等教育淨在學率變化趨勢 .............. 24 圖 2-3 1994 年至 2013 年高等教育機構佔總教育結構比例之趨勢變化 ............... 27. 政 治 大. 圖 3-1 研究架構模式圖 ............................................................................................. 37. 立. 圖 3-2 研究執行圖 ..................................................................................................... 47. ‧ 國. 學. 圖 4-1 平均薪資報酬趨勢圖 ..................................................................................... 54. ‧. 圖 4-2 受高等教育之勞動者比例趨勢圖 ................................................................. 55. y. Nat. er. io. sit. 圖 4-3 性別比趨勢圖 ................................................................................................. 55 圖 4-4 1994 年至 2013 年高等教育報酬率分量迴歸趨勢圖 ................................... 58. n. al. Ch. engchi. i n U. v. 圖 4-5 2013 年分量迴歸趨勢圖 ................................................................................. 60 圖 4-6 高等教育科系排序趨勢圖 ............................................................................. 74. vii.

(9)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以「臺灣教育改革二十年(1994-2013)高等教育科系別教育報酬率之 分析─分量迴歸分析之應用」為題,進行相關研究與探討。首先,針對高等教 育報酬率進行文獻探討,作為理論基礎;接著以實證分析探究現況,驗證理 論;再依研究結果進行討論與結論;最後提出研究發現與建議。 在本章緒論共分五節,分別從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名詞釋 義、研究方法與步驟與研究範圍與限制五方面加以闡述。. 治 研究動機. 政 第一節. 大. 立.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等教育科系別報酬率之估計。茲將研究動機敘述如下:. ‧ 國. 學. 教育,被認為是對個人經濟狀況與社會成就重要的因素,亦被認定為發展. ‧. 人力資本的主要關鍵。教育能帶動提升的不只是勞動者工作中的勞動生產力與. sit. y. Nat. 效率,也可以透過教育投資創造出高度專業的人力資源帶領國家經濟持續發展. al. er. io. 與成長(Afzal, 2011)。教育投資影響勞動市場運作最直接的方法,為利用勞動者. v. n. 教育程度的提升來增加個人的薪資報酬,也就是增加勞動者個人的生產力,使. Ch. engchi. i n U. 勞動者有機會進入社會地位或是所得報酬較高的行業。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國家的高等教育體制都在高等教育擴張的階段, 臺灣隨著全球趨勢也開啟了教育改革的歷程,使高等教育機構面臨數量以及結 構上的快速變遷。Trow(1973)探討歐洲與美國的高等教育制度後,根據不同年 齡層的在學率(enrolment rate)將高等教育擴張分成三個階段,包括:菁英型 (elite)、大眾型(mass)與普及型(universal)。區分不同高等教育擴張等級的標準 為,當高等教育在學率低於 15%時為菁英型;高等教育在學率介於 15%至 50% 時為大眾型;高等教育在學率高於 50%時為普及型。根據教育部最新統計數 據,臺灣高等教育粗在學率已於 1999 年(50.52%)達到普及型態,高等教育淨在 1.

(10) 學率也於 2004 年(53.20%)達到目標。 教育部(2014)統計指出 1994 年受高等教育學生人數為 720,180 人,在 2014 年增加至 1,339,849 人,教育改革二十年來,臺灣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增長 約六十一萬人,這個漲幅代表了四一零教育改革對於臺灣高等教育擴張趨勢的 影響。四一零教育改革針對高等教育訂定了短期、中等與長期的目標,分述如 下:短期目標為設立高等教育審議委員會;中期目標為建立高等教育評鑑制 度,並放寬學費限制,增加獎助學金與助學貸款;長期目標為將公立大學法人 化,發展各具特色之高等教育機構。從教育改革目標中可得知高等教育機構透. 政 治 大 加,甚至超出市場需求。勞動市場過度教育現象係除了臺灣外,各個已開發國 立 過政策的制定持續擴張,所造成的直接影響就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勞動者迅速增. ‧ 國. 學. 家正面臨的問題,並開始尋求其中升學競爭問題的解決之道。 高等教育的快速擴張,讓勞動市場面臨高學歷勞動者過度飽和的狀態,造. ‧. 成近幾年學齡人口在高等教育的觀念上也產生了明顯轉變。學生與家長認為大. y. Nat. sit. 學高中化,研究所大學化,學歷嚴重貶值,質疑高等教育的價值,並認為就讀. n. al. er. io. 高等教育的投資報酬率未如預期來的高。經過調查,許多畢業生認為高等教育. i n U. v. 學歷對於未來求職上的幫助是有限的,而企業雇主也承認在碩士、博士勞動者. Ch. engchi. 的薪資報酬差異並不大。因此探究從四一零教育改革開始,1994 年至 2013 年,這二十年來高等教育報酬率是否會隨著市場逐漸飽和而漸趨下降,為本研 究動機之一。 圖 1-1 為 1994 年至 2013 年高等教育畢業人數的變化趨勢,可得知接受高 等教育人數已不再呈現穩定成長,而略有下降的趨勢。. 2.

(11) 圖 1-1 1994 年至 2013 年高等教育畢業人數 400000 350000 300000 250000 200000 150000 100000. 立. 2013. 2012. 2011. 2010.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政 治 大.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1994. 0. 2009. 50000.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2013)。中華民國教育統計民國 102 年版。臺北市:. ‧ 國. 學. 教育部。. 除了高等教育學歷貶值,許多產業地位也面臨嚴峻的考驗,對於學齡人口. ‧. 來說,許多大學科系的價值一再的下降,畢業後的求職之路未必順遂。流浪教. y. Nat. sit. 師、流浪律師等新興名詞的大量出現反應了特定科系市場飽和的情況,因此造. n. al. er. io. 成畢業生就業困難。求職不順也造就了現今社會創業風氣興盛,許多學生寧願. i n U. v. 創業或轉換專業領域,選擇與大學就讀專業不相關的工作以求得就業保障,因. Ch. engchi. 此探究不同高等教育科系對教育報酬率之差異情形,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目前有關臺灣教育報酬率的相關文獻大多以經濟學者的角度去研究報酬率 的計算,並且統計時間較為久遠。因此本研究以教育研究者的角度,結合經濟 學理論把實證模型時間設定於教育改革至今二十年的範圍,探討教育改革對於 教育報酬率的變動趨勢,並進一步了解教育改革的高等教育擴張發展影響。接 著,比較不同高等教育科系的薪資報酬差異情形,檢視臺灣近年來,何種高等 教育科系在未來就業存有較大之優勢,以作為本研究之動機。. 3.

(12) 第二節 壹、.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研究目的. 依上述之研究動機,本研究先進行臺灣高等教育報酬率之文獻探討,建構研 究理論與架構,再進一步探討高等教育科系別對高等教育報酬率之差異。 一、探討 1994 年至 2013 年教改二十年間高等教育報酬率之變化情形。 二、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下高等教育報酬率之變化情形。. 政 治 大. 三、釐清不同高等教育科系別對高等教育報酬率之差異情形。. 立. 四、釐清不同薪資水準下的教育報酬率差異情形。. ‧ 國. 學. 五、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高等教育行政機關以及後續研究做參考。. ‧. 貳、. 待答問題. y. Nat. er. io. sit.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等教育科系別報酬率之估計,依據研究動機與研究目 的,以下提出本研究之待答問題。. n. al. Ch. engchi. i n U. v. 一、探討 1994 年至 2013 年教改二十年間高等教育報酬率之變化情形為 何? 二、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下高等教育報酬率之變化情形為何? 三、釐清不同高等教育科系別對高等教育報酬率之差異情形為何? 四、探討不同薪資水準下的教育報酬率差異情形為何?. 4.

(1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使本研究所探討之問題能有一明確的概念,並避免混淆,使本研究範圍 明確化,茲將本研究涉及之重要名詞界定說明如下:. 壹、. 高等教育科系 (higher education disciplines). 本研究所指之高等教育科系係指 SRDA 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人力運用擬 ─追蹤調查」,將人力資源部分之主修科系變項分為 10 類,分別為:文類科 系、法類科系、商、管理類科系、理類科系、工類科系、農類科系、醫類科. 政 治 大. 系、軍警類科系、教育類科系與其他類科系。. 立. 教育報酬率(return to education):. ‧ 國. 學. 貳、. 教育報酬率(return to education) 為學校教育與教育程度具備獨立性,且機. ‧. 會成本僅為就學時所損失的年收入情況下,每年所增加的勞工薪資報酬率,可. y. Nat. sit. 視為邊際收入的概念,代表教育經濟收益的計量。本研究中教育報酬率區分為. n. al. er. io. 私人報酬率與教育的社會報酬率,限於資料來源及其他因素,採取的是私人報. i n U. v. 酬率的計算,將其視為臺灣的高等教育報酬率。私人報酬率定義為於未來與投. Ch. engchi. 資相關的實際利益和成本的折現率,檢視個人多接受一年的教育所引起的收入 變動。本研究採用 Mincer 薪資報酬模型計算,模型如下: lnY = a + 𝑏𝑏1 𝑆𝑆 + 𝑏𝑏2 𝐸𝐸 + 𝑏𝑏3 𝐸𝐸 2 + 𝜀𝜀. 5.

(1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研究透過圖書館資源及電子資料庫,廣泛蒐集國內外文獻資料,初步統 整高等教育報酬率之文獻,確認研究方向與研究主題。整理研究主題定義、內 涵及相關研究,確認各個變項的面向後,選擇適當的研究工具,進行實證分 析。根據數據統計結果分析與討論,依文獻探討之立論提出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實證部份分成兩階段討論,第一階段以 Mincer(1974)的薪資報酬模 型分析 1994 年至 2013 年教育改革二十年來的臺灣高等教育機構之教育報酬. 政 治 大 二階段分析與比較不同高等教育科系別之間的高等教育報酬率,探討不同的科 立 率,以及報酬率的趨勢與變化情形,探討影響高等教育報酬率變化之因素。第. 系對於高等教育報酬率的影響情形。資料分析使用 Gretl(Gnu Regression,. ‧ 國. 學. Econometrics and Time-series Library)統計軟體進行迴歸分析,圖 1-2 為本研究之. ‧. 研究流程圖。. n. al 整 C 理 h. er. io. sit. y. Nat. 圖 1-2 研究流程圖. 蒐 集 文 獻 資 料. 確 定 研 究 主 題. 分 析 文 獻. 選 擇 研 究 工 具. 資 料 分 析 處 理. engchi. 6. iv 撰 n U 寫 研 究 論 文. 完 成 論 文 報 告.

(1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以文獻分析法與實證分析法二種研究方法為主,針對臺灣地區各大 專院校畢業生之就業情況進行研究分析,有關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說 明如下:. 壹、. 研究範圍. 一、. 研究對象與資料來源. 政 治 大 查資料庫與 SRDA 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Survey Research Data Archive)。背景變 立. 本研究資料來源主要取自教育部「中華民國教育統計」、主計處人力資源調. 項等資料來源參考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總體統計資料庫」、勞動部「勞動統計. ‧ 國. 學. 資料庫」與行政院主計總「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研究資料範圍為 1994 年至. ‧. 2013 年共二十年,研究對象為 SRDA 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所蒐集之問卷受試. y. al. n. 研究內容. sit. io. 二、. er. 以介紹。. Nat. 者,並篩選其中為 15 至 65 歲之勞動者,其他相關樣本篩選會在後續章節會加. Ch. engchi. i n U. v. 本研究以實證分析法探討高等教育科系別報酬率之估計,研究內容包含: (一) 背景變項:包括人力資本變項(教育程度、工作經驗、企業規模、行 業別與職業別)與個人變項(性別與婚姻狀態)。 (二) 高等教育報酬率:包括私人報酬率與教育的社會報酬率。私人報酬率 是一個邊際概念,檢視個人多接受一年的教育所引起的收入變動,為 投資教育時間的成本─報酬比率概念。教育的社會報酬率測量的是根 據不同的生產力所產生的社會成本與收益差異,用來評估高等教育公 共開支的收益。 7.

(16) (三) 高等教育科系:包括文類科系、法類科系、商、管理類科系、理類科 系、工類科系、農類科系、醫類科系、軍警類科系、教育類科系與其 他類科系,總共十個科系別。 三、. 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次級資料分析法,依據 SRDA 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所發布的原. 始資料為依據,接著以人力資本理論及相關研究篩選所需變項,並假設運算模 型以統計軟體進行分析。在資料篩選上,選取所需變項之樣本,刪除資料欠缺 者以進行統計分析。. 立. 研究限制. 學. ‧ 國. 貳、. 政 治 大.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等教育科系別報酬率之估計。研究方法採用次級資料研究 法,雖在研究架構上力求完整與客觀,但受限於國內相關研究資料不足,人文現. ‧. 象之複雜等因素,因此仍有若干限制,茲分述如下:. y. Nat. io. al. sit. 資料蒐集之限制. er. 一、. v. n. 本研究之樣本資料取自教育部「中華民國教育統計」、主計處人力資源調查. Ch. engchi. i n U. 資料庫與 SRDA 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數據來對本研究主題進行實證探究的社會 研究法,屬於次級資料研究分析。從人力資本變項及個人變項來預測薪資報酬 的結果,並進一步分析在不同高等教育科系情況之下的高等教育報酬率變化情 形。因採取資料庫檔案分析,無法實際參與資料蒐集過程,故僅依照樣本特性 與變項性質選取所需資料,再進一步分析符合自己研究主題之項目。因此會產 生主管機關資料蒐集目的及用處與研究主題不符合、資料蒐集過程控制程度不 明等限制。. 8.

(17) 二、. 研究方法之限制 由於時間與經費有限,研究方法只採取實證分析法,在蒐集資料數據時,. 可能受到其認知、調查誤差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而出現不符實際之數據。因 此,在內容分析或結果之解釋上容易產生誤差。 三、. 研究結果推論之限制 本研究係以 1994 年至 2013 年資料庫所提供之數據為研究樣本,研究結果. 推論以 1994 年至 2013 年之資料庫數據為限,並且本研究之樣本以目前臺灣地. 政 治 大 至其他時間及精進樣本資料的準確度,尚待進一步驗證。 立. 區勞動力人口為主,不包含於海外具臺灣國民身分之勞動人口。是否可以推論.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9. i n U. v.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高等教育報酬率的理論與模型;第二節為高等 教育發展階段與教育報酬率相關研究;第三節為高等教育科系與教育報酬率相 關研究。. 第一節 高等教育報酬率的理論與模型 壹、. 高等教育報酬率的基本理念. 政 治 大 回報率」,為學校教育與教育程度具備獨立性且機會成本僅為就學時所損失的年 立 教育報酬率(rates of return to education)又稱「教育投資收益率」、「教育投資. ‧ 國. 學. 收入情況下,每年所增加的勞工報酬比率(Mincer, 1974)。從人力資本理論角度 而言,教育報酬率為反映教育投資經濟的一項指標,代表教育經濟收益的計. ‧. 量,其數據在相當程度上反映出教育投資的優劣(石才良、馮靜,2006)。經由. sit. y. Nat. 教育程度提昇對於個人經濟報酬的影響效果,可分私人(private)和社會(public)類. al. er. io. 別作為進行教育投資決策時之參考意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v. 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簡稱 OECD, 1998)將教育報酬率區. Ch. engchi. i n U. 分為私人報酬率與教育的社會報酬率,認為私人報酬率會影響個體尋求更高程 度教育的動機,因為私人報酬率是直接測量在教育程度影響之下的個人所得; 而教育的社會報酬率會影響的是對教育的社會投資,教育的社會報酬率是在衡 量社會投資對於教育的外部效益。 教育的經濟報酬率可以從微觀及宏觀的角度來進行探討。微觀角度的分析 是在測量個體估計透過教育可提高的邊際收入程度;宏觀角度的分析是在總體 面向下教育程度與經濟發展的相關性(Fleischhauer, 2007)。以人力資本理論為基 礎,有關教育報酬率的研究可以追溯到 1950 年,經歷半個世紀的研究後可以發 現有關教育報酬率的定律。整理出五點教育報酬率的定律,分別為: 10.

(19) 1.初等教育的報酬率(無論是私人或是教育的社會報酬率)都是所有教育 階段中報酬率最高的。 2.在高等教育階段,私人報酬率通常會優於教育的社會報酬率。當有私人 報酬率低於教育的社會報酬率的情況時,導致此現象的原因並非因為社會對教 育投資低落,而是制度性障礙的存在讓受教育者報酬偏低。 3.所有教育投資的報酬率都為正值,通常教育報酬率會達到 10%以上,優 於投資資本的機會成本。 4.開發中國家的教育報酬率通常比已開發國家的教育報酬率來得高,同時. 政 治 大 象的原因為與高收入的國家相比,中低收入的國家中具備專業技能與高教育程 立 中低收入國家的教育報酬率會較高(Psacharopoulos & Patrinos, 2004)。導致此現. 度的高收入勞工較為稀少(Psacharopoulos, 1994)。. ‧ 國. 學. 5.於私人企業就業的勞動者,教育報酬率會優於公家機關就業的勞動者,. ‧. 公家機關的工資收入較受政府政策的影響,因此對於教育價值的評價往往會低. sit. y. Nat. 於市場價值(石才良、馮靜,2006)。. al. er. io. 但近期教育報酬率的一些定律開始受到了質疑。Teal(2001)對於私人報酬率. v. n. 的研究發現,非洲的私人報酬率呈現的結論與當初 Psacharopoulos(1994)所訂下. Ch. engchi. i n U. 的定律不相等,Psacharopoulos 認為在開發中國家的私人報酬率曲線應為凹陷 狀,但 Teal 經過實證結果發現,現今隸屬於開發中國家的非洲私人報酬率曲線 為外凸狀,外凸狀的曲線顯示出對於擁有較高教育程度的個體而言,其邊際報 酬率會優於擁有較低教育程度的個體。Teal 的理論獲得了 Nsowah-Nuamah, Teal 與 Awoonor-Williams(2012)和 Rankin, Sandefur 與 Teal(2010)對於迦納和坦桑尼 亞兩個開發中國家的研究結果支持。在 1980 與 1990 年期間,許多國家的收入 不均衡現象增加,使教育報酬率的估算有必要重新測量,許多研究認為生產過 程中系統性的變化會導致勞動力對特定職業類型有一定的需求(Schultz, 1975), 例如一些新興的高科技產業的運作,可能須要具備符合產業需求專業技能的勞 11.

(20) 動者來執行,此現象也會造成高等教育報酬率的提升。 Kahyarara 與 Teal(2008)認為個體間教育報酬率的差異係在教育體系中所取 得成就的不同所造成。Venniker(2000)認為私人報酬率與教育的社會報酬率間之 差異可以刺激政府對教育投資做出貢獻。同時,確認不同教育階級所能獲得的 教育報酬率也是必要的,各國政府可以根據教育報酬率有效擬定各級教育的政 策(World Bank, 2000)。許多學者認為在教育報酬率方面的研究,對於私人報酬 率的了解與分析是多過於教育的社會報酬率的。 一、. 教育報酬率的內涵. 政 治 大 (一) 私人報酬率(private return of education) 立. ‧ 國. 學. Blondal, Field 與 Girouard(2002)將高等教育的私人報酬率定義為未來與投資 相關的實際利益和成本的折現率。私人報酬率是一個邊際(marginal)概念,檢視. ‧. 個人多接受一年的教育所引起的收入變動,為投資教育時間的成本─報酬比率. sit. y. Nat. 概念。Venniker(2000)指出對於私人報酬率的預期可以鼓勵個體增加其教育程. al. er. io. 度。Partinos, Ridao-Cano 與 Sakellariou(2006)認為私人報酬率在擁有較少人力資. v. n. 本的國家會比擁有較多人力資本的國家相較之下較平均分布,因為擁有較多人. Ch. engchi. i n U. 力資本的國家,其獎勵系統容易偏向一些特定群體。Weale(1993)認為各國政府 通常會給予高等教育機構一定的補助經費,所以在學學生實際所需支付的教育 成本會低於社會成本,導致教育的私人報酬通常會高於社會報酬。 OECD(1998)認為要測量人力資本中的私人報酬率比測量教育的社會報酬率 來的容易,通常私人報酬率不等於教育的社會報酬率(Pissarides, 2000), Psacharopoulos 與 Patrinos(2004)認為造成私人報酬率與教育的社會報酬率有差 異的原因在於,要測量個體的外溢效應 1(spillover effect)較為困難。. 1. 外溢效應(spillover effect):為接受教育後所產生的效果,不僅由受教者個人所承受,也 可以讓第二者或社會大眾獲得利益。 12.

(21) 私人的教育投資可以為投資者帶來物質與非物質方面的利益,並且有明顯 的外部性特點,也就是個人教育投資所帶來的利益可以被投資者以外的個體或 是單位獲得,所以在計算私人報酬率時,如果忽略了這些外部因素,容易低估 其私人報酬率。 (二) 教育的社會報酬率(social return of education) 教育的社會報酬率是評價教育公共投資效率的重要指標(Moretti, 2004),是 從社會角度評估的一種內部報酬率(Sianesi & Reenen, 2003),也是判斷此項投資 對於社會貢獻的一項指標。教育的社會報酬率為私人報酬率與外部(external)報. 政 治 大. 酬率的總和,教育的外部報酬率為受教育者總收入的增加扣除受到私人報酬率. 立. 影響所增加的收入(Moretti, 2004)。高等教育的社會報酬率測量的是根據生產力. ‧ 國. 學. 差異所產生的社會成本與收益,涉及學生是否有實際支付教育費用,來評估高 等教育公共開支的收益(Psacharopoulos, 2009)。一般而言,研究認為私人報酬率. ‧. 與教育的社會報酬率主要差異可以歸因於教育的直接成本(Sianesi & Reenen,. er. io. sit. y. Nat. 2003)。. 歐洲委員會(2005)於教育經濟學計畫書中提及,教育帶給勞動者最直接的. al. n. v i n 益處為技術能力的提升與薪資報酬的增加,認為教育可以透過三種方式替個人 Ch engchi U. 與社會帶來效益,分別為:1.使勞動者更貼近市場需求;2.使勞動者就業機會較 為穩定;3.使擁有高技術高學歷之勞動者薪資報酬優於較低技術學歷之勞動 者。歐洲委員會於計畫書中將高等教育私人報酬率與教育的社會報酬率以表 2-1 公式呈現之。. 13.

(22) 表 2-1 私人報酬率與教育的社會報酬率公式. 個人效益. 個人成本. ─. (Private Benefits). (Private Cost). + 公司與社會中 累積的獲益. + 公司與社會中 產生的成本. (Benefits accruing to firms and society). (Costs incurred by firms and society). ∥. 立 ─. 社會效益 (Social Benefits). 私人報酬率 =. (Private Rate of Return). 政 ∥治 大 社會成本 (Social Cost). 教育的社會報酬率. =. ‧ 國. 學. (Social Rate of Return). 資料來源:取自 European Commission. (2005). User’s Guide of Youth Programme.. 教育報酬率的計算方式. io. sit. y. Nat. 貳、. ‧. Retrieved from http://europa.eu.int/comm/youth/program/guide05_en.pdf. n. al. er. 本研究中評估教育報酬的研究方法為教育直接收益法(the direct returns to. Ch. i n U. v. education approach),針對教育為私人與社會帶來的報酬收入,衡量接受高等教. engchi. 育可以造成的報酬差異,藉以發現此階段教育的直接收益(陳麗珠,2000),也 就是探究私人及社會的教育直接報酬。在計算教育報酬率時,通常會以教育對 個人的薪資報酬貢獻為主,其他非經濟面的效益不易用量化計算因此忽略不 計。參考過去研究發現教育報酬率常見的計算方式有三種。第一種是內部報酬 率(成本─報酬比率)模型,根據不同教育層級的成本與報酬計算教育的內部 報酬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第二種為捷徑法,計算兩個不同教育層級的平均 年薪差異,扣除每人平均教育成本後可得一個教育報酬率的估計值;第三種為 Mincer 薪資報酬模型,計算勞動者多接受一年高等教育可以帶來收入成長的百 分比,主要檢測高等教育的邊際效益。私人報酬率與教育的社會報酬率可用相 14.

(23) 同的計算方式,差異只在運算符號所代表的意義與資料範圍不同。 本研究因受限於資料來源及其他因素,採取的是教育私人報酬率的計算, 將其視為臺灣的高等教育報酬率。評估上述三種教育報酬率模型如下,篩選出 對於本研究最洽當之計算方式: 一、. 內部報酬率(成本─報酬比率)模型(Internal rates of return, IRR) 𝑚𝑚+𝑛𝑛. 𝑚𝑚. 𝑚𝑚+𝑛𝑛. 𝑗𝑗=𝑚𝑚+1. 𝑗𝑗=1. 𝑗𝑗=1. 𝑌𝑌𝑗𝑗 𝐶𝐶𝑗𝑗 𝑋𝑋𝑗𝑗 � –� = � (1 + 𝑖𝑖)𝑗𝑗 (1 + 𝑖𝑖)𝑗𝑗 (1 + 𝑖𝑖)𝑗𝑗. 政 治 大 數,i 為利率水準。利用教育折現後的收入和成本相符合的計算方式較為客觀, 立 內部報酬率計算公式如上,其中,m 為接受高等教育年數,n 為工作年. ‧ 國. 學. 但在成本與收益的計算部分較為困難,需區分其收入與成本各來自什麼階段的 教育,才可得到更為精確的教育報酬率(Cohn & Hughes, 1994)。內部報酬率法. ‧. 可以最準確的估計出教育報酬率,但因其計算資料與變項多為不易蒐集的數. sit. n. al. er. 捷徑法(Short-cut method):. io. 二、. y. Nat. 據,如受試者工作之利率水準,因此在實證上容易產生差異。. i n U. 𝑦𝑦𝑐𝑐 − 𝑦𝑦ℎ r= = [(𝑦𝑦𝑐𝑐 ⁄𝑦𝑦ℎ ) − 1] 𝑦𝑦ℎ. Ch. engchi. v. 其中,𝑦𝑦𝑐𝑐 為計算層級畢業生的平均薪資,𝑦𝑦ℎ 為低於計算層級一級畢業生的. 平均薪資。此方法是在當橫斷面或縱斷面的收入(earnings)資訊無法取得,但有 各教育程度的平均收入資料的情形下所使用的分析方法。Psacharopoulos 提出 每一年額外增加的教育報酬率(r)可以由此計算,將不同層級教育別之平均年薪 差異除以平均每人成本,即可求出教育報酬率。此方法的優點為計算簡單,只 需要平均值即可,常使用於缺乏個人年齡別所得資料時,但也因此估計較不精 確。. 15.

(24) 三、Mincer 薪資報酬模型 (Mincer Method) lnY = a + 𝑏𝑏1 𝑆𝑆 + 𝑏𝑏2 𝐸𝐸 + 𝑏𝑏3 𝐸𝐸 2 + 𝜀𝜀. 其中,Y 為個人薪資所得,S 為受高等教育年數,E 為工作經驗年數 (年紀 – 受教育年限 – 就學年齡),a 為截距項(沒受教育情況下的基本收 入),ε 為殘差項。𝑏𝑏1 為教育報酬率,可視為多受一年教育對於薪資的邊際收入 影響。為計算教育報酬率時最常被使用的方法。因計算時不考慮到貨幣的時間 價值與受高等教育的直接、間接成本等,發展完善多用於有關教育報酬率之研 究上。. 政 治 大. 雖然 Mincer 薪資報酬模型只適用於私人報酬率之計算,但本研究因受限於. 立. 資料來源及其他因素,採取的是教育私人報酬率的計算,因此使用 Mincer 薪資. ‧ 國. 學. 報酬模型來估計 1994 年至 2014 年期間之高等教育報酬率較為合適。.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6. i n U. v.

(25) 第二節 高等教育發展階段與教育報酬率相關研究 壹、. 高等教育的發展階段. 1900 年開始,全球進入了高等教育發展擴張的階段,於 1900 年代約有五 十萬的人口接受過高等教育,僅佔同齡人口的百分之一。經過大約百年的時間 到了 2000 年,全球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成長了兩百倍,約過一億的人口接受過高 等教育,占全球人數的百分之二十(Banks, 2001)。Vandycke (2001)認為,影響高 等教育發展的因素有三,分別為:1.國民所得:當人民平均國民所得越高時,. 政 治 大 機會的保障。3.區域:針對不同區域的地方會給予不同程度的資源,資源越豐 立 越有機會可以接受高等教育。2.族群:國家政策會針對弱勢族群給予一定就學. ‧ 國. 學. 富的區域所能獲得的教育機會越高。高等教育擴張的主要目的在於維持社會的 公平性,教育可以最有效的解決人民所得不均衡的問題。. ‧. 全球高等教育發展趨勢帶動了各地教育改革的歷程,想要成功有效的執行. y. Nat. sit. 教育改革,必須提高學生的學習成就做為改革核心,並協調與統整課程、評. n. al. er. io. 鑑、人事、行政和財政等教育措施,找出最適合學校的教學與行政策略,達成. i n U. v. 預定的教學目標(許添明,1998)。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全球化知識經濟爆裂和. Ch. engchi. 新自由主義經濟市場時代的來臨,許多國家的高等教育體制都在經歷高等教育 擴張的階段。Trow(1973)在探討歐洲與美國的高等教育制度後,根據不同年齡 層的在學率(enrolment rate)將高等教育擴張分成三個階段包括:菁英型(elite)、 大眾型(mass)與普及型(universal)。. 17.

(26) 表 2-2 高等教育不同發展階段的內涵及差異 菁英型 一、 系統規模 (高等教育在學率). 二、 就讀主張 三、目標與功能. 四、課程與教學. (elite) 高等教育在學率於 15%以內;學生人數 約 2~3 千人 少數人的特權 培育菁英,以人格培 育為主要目標. 大眾型. 普及型. (mass) 高等教育在學率介於 15%~50%之間;學生 及教職員人數約 3~4 萬人 大多數國民的權利 培育菁英,以知識及 技術的傳遞為主要目 標 半結構化課程:多人 數式的講課方式. (universal) 高等教育在學率超過 50%以上;學生人數 無限制. 治 政 大 高度結構化課程:重 立 視個人指導及師徒個 ‧ 國. 高中畢業後直接升學. ‧. Nat. 八、決策主體. 少數菁英團體. 九、學術水準 十、甄選方式. 相對高 社經背景為主要影響 因素,亦有憑恃英才 能力就讀的學生 大學教師兼任管理 者,為兼職的管理人 員;支配者為資深教 師. er. n. al. sit. 共同性高 封閉的高教機構. io. 六、機構性質 七、學校與社會關係. 十一、學校內部管理. 高中畢業後直接升 學,但延遲就學比率 增加 呈現多樣型態 開放的高教機構. y. 五、入學模式. 學. 別關係. Ch. i n U. v. 菁英團體,利益團體 及政治團體 多變的 除了能力為甄選標準 外,更增加弱勢團體 的教育機會 專職大學教師及大批 行政人員負責學校管 理,為專職管理人員 員;支配者為資深教 師、資淺教師及學生. engchi. 所有國民的義務 培育適應產業社會的 全體國民 非結構化課程;可透 過其他教學輔助系統 進行教學 高中畢業後,具有工 作經驗後再升學的人 數居多 極度多樣型態 與社會融為一體的高 教機構 社會大眾 沒有一定規準 人人皆可就讀. 全職的專業人員負責 學校的管理. 資料來源:轉引自陳昭穎(2001) 。從菁英走向大眾-台灣高等教育擴充過程之政策分 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 18.

(27) 以下根據 Trow(1973)的高等教育擴張三階段分別對美國與臺灣的高等教育 發展進行分析: 一、. 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 美國高等教育發展同樣歷經了「菁英型-大眾型-普及型」三階段。1862. 年以前的美國高等教育為菁英階段,強調接受教育為少數貴族的特權,為身份 地位的象徵,實施的是貴族式博雅教育。高等教育機構為當時美國人民維持及 獲取社會地位的手段,透過教育區分上流社會與普羅大眾(王順平,2008),於 此階段大學的就讀率不及美國總人口數千分之一。. 政 治 大 19 世紀 60 年代到 20 世紀 60 年代中期美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透 立. 過莫里爾法案(Morrill Act)宣布美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莫里爾法案旨在促進美. ‧ 國. 學. 國農業技術教育發展,規定聯邦政府依照每州參加國會的議員人數撥給每人 3. ‧. 萬英畝土地,並將這些贈地所得的收益在每州至少資助開辦一所農工學院,主. y. Nat. 要講授有關農業和機械技藝方面的知識,為工農業的發展培養所需的專門人. er. io. sit. 才。大眾化階段利用教育培養國家所需的專業人才,於二次世界大戰後,全球 經濟與科技競爭劇烈、戰後人口數量大幅增加等因素使人民認為高等教育不再. n. al. i n 是特權,並將高等教育視為解決社會問題的重要手段。 Ch engchi U. v. 1960 年代末期以後,美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當時民權運動對於社 會思想產生了重大影響,對高等教育而言,強調機會均等,人人教學平等。然 而美國高等教育雖在學率之提升進入普及化階段,但其就學情況不甚平衡,少 數民族包含非裔美洲人、拉丁美洲人完成高等教育比例偏低,為美國未來高等 教育發展需改善之現象。. 19.

(28) 二、. 臺灣高等教育的發展 臺灣高等教育發展藉由兩次教育改革的變動後,大致上的架構已經定型,. 但是不管是臺灣還是世界各地,經濟發展趨勢都是隨著整體環境在變動。根據 文獻研究,吳佾其(2007)將臺灣高等教育發展分為五個時期,文獻統整歸納 如下: (一) 草創停滯期 1945-1959 年(菁英階段) 1949 年中央政府遷臺時,全臺灣僅有四所高等教育機構,為國立臺灣大. 政 治 大 五千餘人(王順平,2008),社會上僅有少數菁英可以接受高等教育。 立. 學、省立臺北商專、省立臺中農專與省立臺南工專(胡歐蘭,2007),學生總數. ‧ 國. 學. (二) 成長期 1960-1972 年. 1960 年代,由於政治與經濟趨近於穩定,國內社會對於技術勞動力有迫切. ‧. 需求,因此政府開始重視高等教育發展,促進高等教育機構成長。. y. Nat. er. io. al. sit. (三) 整頓限制期 1973-1987 年(大眾化階段). v. n. 此時期高等教育發展趨向分化,成長數量也較為緩和,國家仍以經濟發展. Ch. i n U. engchi. 需求為導向培育高等教育人才。高等教育較具功利性及工具性色彩。1976 年根 據教育部「中華民國教育統計」高等教育粗在學率 2達 15.4%,臺灣高等教育於 此時期進入了大眾化階段。. 2 2.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定義,高等教育在學率為受高等教育之學生數與 18 至 21 歲人口總數之比 率,高等教育在學率還可以區分為粗在學率與淨在學率。 高等教育粗在學率:. 高等教育學生人數 高等教育相當學齡人口數 高等教育淨在學率:. × 100. 高等教育相當學齡學生人數 高等教育相當學齡人口數 20. × 100.

(29) (四) 開放擴充期 1988-1993 年 臺灣於 1987 年宣布解嚴,社會民主意識逐漸崛起,在國內經濟持續成長、 人民薪資報酬與生活素質提升之下,對於高等教育參與及需求意願相對增加。 (五) 多元變革期 1994 年迄今(普及階段) 從 1994 年開始,臺灣高等教育發展進入了四一零教育改革的階段,根據行 政院教育改革委員會(1996)的總諮議報告書說明,四一零教育改革的目標為 矯正體制中的弊病,並建立新的秩序與價值,主要有四點,包括:1.達成現代. 政 治 大 體系的改造。從以上四點可得知,此次教育改革一項重要的目標是希望可以達 立. 化教育的目標;2.滿足個人與社會的需求;3.邁向終身學習的社會;4.促成教育. 到教育鬆綁的理念,也是就是進行高等教育擴張的歷程,包含解除針對教育的. ‧ 國. 學. 一些不當管制,促進教育體系現代化、重整中小學教育行政政策與教學、鼓勵. ‧. 高等教育多元化與放寬私人教育限制等。. sit. y. Nat. 1994 年開啟臺灣教育改革至今二十年歷程,台灣的高等教育機構從 1994. al. er. io. 年的 130 所到 2014(最新)年持續增加為 159 所。根據教育部最新的統計數. v. n. 據,臺灣高等教育粗在學率已於 1999 年達到 50.52%,高等教育淨在學率也於. Ch. engchi. i n U. 2004 年達到 53.20,臺灣高等教育發展進入了普及階段。. 21.

(30) 表 2-3 1994 年至 2014 年臺灣高等教育機構數量 年份. 總計. 公立. 私立.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130 134 137 139 137 141 150 154 154 158 159 162 163 164 162 164 163 163 162 161 159. 45 50 51 51 49 50 53 53 53 54 54 54 55 55 53 54 54 54 53 52 51. 85 84 86 88 88 91 97 101 101 104 105 108 108 109 109 110 109 109 109 109 108. n. engchi. y. sit er. io. Ch. ‧. Nat. al.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i n U. v.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2013)。中華民國教育統計民國 102 年版。臺北市:教育 部。. 教育改革期間,高等教育快速擴張,主要是受到社會開放風氣與民間團體 力量推動,另一方面是政府在面對國際競爭壓力時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教育經費 來擴充高等教育的在學率(張芳全,2011)。影響高等教育在學率的因素眾多, 包含人口成長率、國民所得與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毛額比率等(張芳全、余民 寧,2002)。當人口增長快速,高等教育在學率會受其影響,無法提供更多就學 機會給人民,因此有負向關係;當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毛額比率增加時,則可 將教育經費投入教育建設增加高等教育在學率。圖 2-1 為 1994 年至 2013 年臺 22.

(31) 灣高等教育在學率(粗在學率、淨在學率)變化趨勢圖。 World Bank (2015)教育統計資料庫統計了 248 個區域至 2012 年的高等教育 淨在學率,扣除資料不完整及數據明顯有誤差的區域,在剩餘的 50 筆資料中顯 示出各個國家的高等教育在學率都呈現成長趨勢。下圖 2-2 呈現了 World Bank 統計包含低收入國家、中等收入國家、高收入國家、OECD 國家與世界整體於 1994 年至 2012 年的高等教育在學率發展趨勢,從圖中可得知全世界的高等教 育在學率都在穩定的成長中。 圖 2-1 1994 年至 2013 年臺灣高等教育在學率(粗在學率、淨在學率)變化趨勢圖 90. 立. 80. y. al. n. 0. io. 10. sit. 20. Nat. 30. er. 40. ‧. 50. ‧ 國. 60. 學. 70. 政 治 大. Ch. i n U. v. 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 e n g c h i高等教育淨在學率. 高等教育粗在學率.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2013)。中華民國教育統計民國 102 年版。臺北市:教育 部。. 23.

(32) 圖 2-2 World Bank 全球 1994 年至 2012 年高等教育淨在學率變化趨勢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 Low income. 政 治 大 Middle income. OECD members. 立. High income. World. ‧ 國. 學. 資料來源:World Bank (2014). 2014 World Bank Development Indicators. Retrieved from : http://data.worldbank.org/news/release-of-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2014. ‧ sit. y. Nat. 教育主要可以增加勞動生產力與薪資報酬收入,而人力資本的培養更與國. al. er. io. 家發展有顯著的關係。近期臺灣人口的變遷與社會風氣觀念的變化,導致教育. v. n. 市場呈現高學歷勞動者過度飽和的現象,也就是過度教育問題。此現象不斷持. Ch. engchi. i n U. 續延續,是否會影響到勞動者教育報酬率成為了一個疑問。透過教育報酬率的 計算可以知道教育對於個人與國家經濟的影響情況為何,所以本研究將分析教 育改革二十年來教育報酬率之變化趨勢,以利瞭解受到高等教育發展教育政策 擴張下的高等教育報酬率影響。. 24.

(33) 貳、. 高等教育發展的影響. 教育改革已實施整整二十年,薛承泰(2004)認為政府雖然於 1994 年成立 「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並於兩年後的總諮議報告書當中提到促進高等教育鬆 綁等政策,主張除研究型大學外,高等教育容量應繼續增加,以及高等教育學 府的類型和功能多元化;可是政府制定教育改革政策時並沒有注意到學齡人口 結構的變遷。 現今人口成長趨勢與二十年前已大不相同,少子化效應直接衝擊了教育市. 政 治 大 動力供給都會產生巨大的改變與影響(涂肇慶、原新,2002)。人口結構的構成 立 場。在人口數量與結構變化影響之下,對一個國家或是地區的經濟發展以及勞. 早在數十年前已經形成,政府的政策制定與規劃亦會影響未來的人口結構變. ‧ 國. 學. 化,人口結構的變化不只包含年齡與性別結構,還包括婚姻家庭、教育程度、. ‧. 行業別、職業類別等變項。在現今知識經濟的時代,人力資源取代了能源資源. y. Nat. 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而其中影響人力資源素質最重要的因素即為教育. 口素質提升,可以使得人口階層產生流動與變化。. n. al. Ch. engchi. er. io. sit. (佟新,2000)。教育讓國家發展和社會變化得以繼續前進,而受高等教育讓人. i n U. v. 表 2-4 為 1994 年至 2013 年各級學生學校結構之教育結構圖表,圖 2-3 為 1994 年至 2013 年高等教育機構占總教育結構比例之趨勢變化圖。臺灣人口結 構顯現出少子化與高齡化的趨勢,因此人口結構對於高等教育的發展與分配將 會產生巨大衝擊。從圖 2-3 表 2-4 中可得知,雖於前期高等教育機構呈現穩定 成長趨勢,但在入學率逐漸抵達頂峰的情形下,造成後期於勞動市場中高學歷 勞動者市場飽和的現象,高等教育機構也面臨招生危機,並開始出現了機構縮 編現象。. 25.

(34) 表 2-4 1994 年至 2013 年各級學生學校結構之教育結構圖表 學年. 總計. 幼兒 園. 國小. 國中. 高中. 高職. 專科. 大學 以上. 其他.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4.46 4.60 4.54 4.44 4.58 4.44 4.58 4.60 4.49 4.47 4.41 4.22 3.82 3.66 3.59 3.59 3.70 3.91 9.18 9.22. 38.53 37.72 37.27 36.68 36.63 36.77 36.32 35.96 35.67 35.52 35.06 34.44 34.02 33.46 32.47 31.45 30.60 29.98 27.43 26.69. 22.32 22.14 21.59 20.68 19.35 18.26 17.53 17.48 17.79 17.78 17.81 17.88 18.01 18.18 18.43 18.72 18.52 17.97 16.87 17.12. 4.66 4.89 5.16 5.60 5.98 6.33 6.72 6.93 7.13 7.31 7.62 7.91 7.93 7.91 7.87 7.96 8.07 8.27 8.04 8.09. 9.93 10.02 10.02 9.80 9.45 8.91 8.06 7.06 6.32 6.05 6.07 6.23 6.35 6.48 6.71 7.00 7.30 7.54 7.38 7.42. 7.18 7.55 7.95 8.35 8.67 8.72 8.38 7.60 6.46 5.37 4.30 3.40 2.91 2.55 2.28 2.14 2.07 2.08 2.03 2.09. 6.47 6.82 7.37 8.13 8.89 10.25 12.22 14.58 16.61 18.22 19.64 20.97 21.94 22.74 23.61 24.24 24.99 25.74 25.04 25.60. 6.44 6.26 6.09 6.31 6.45 6.33 6.19 5.80 5.53 5.27 5.08 4.95 5.02 5.03 5.04 4.89 4.74 4.51 4.03 3.76. n. engchi. y. sit. er. io. Ch. ‧. Nat. al.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i n U. v.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2013)。中華民國教育統計民國 102 年版。臺北市:教育 部。. 26.

(35) 圖 2-3 1994 年至 2013 年高等教育機構佔總教育結構比例之趨勢變化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立.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政 治 大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1994. -. 2008. 5.00.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2013)。中華民國教育統計民國 102 年版。臺北市:教育. ‧ 國. 高等教育發展與教育報酬率的相關研究. Nat. y. ‧. 參、. 學. 部。. sit. 有關臺灣教育報酬率研究,目前實證資料來源大多為主計處人力運用調查. n. al. er. io. 所提供的數據資料。有關教育報酬率議題已獲眾多研究者長期以來的重視,在. i n U. v. 國內外都有不少學者進行與台灣相關之高等教育報酬率研究,但普遍資料較為. Ch. engchi. 久遠。本研究著重於高等教育發展之教育改革二十年期間的教育報酬率變化。 四一零教育改革二十年(1994-2013)期間有關臺灣教育報酬率國內外重要研究期 刊與論文資料如下: 符碧真(1996)探討 1976 年至 1990 年(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連續十五 年臺灣的教育報酬率變化趨勢,發現十五年間,臺灣的私人報酬率雖略有下 降,但是下降幅度比研究者預期的較小,可見教育投資報酬率並未隨人口教育 年數的增加而大幅下降。研究亦證實了教育報酬率是隨著國家各級教育的階層 擴張,高等教育報酬率獲利較高之情形為後期之現象,與世界銀行傳統研究之 27.

(36) 假設不同。 Baraka(1999)估計了臺灣 1979 年至 1995 年(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之教育 報酬率,結果顯示此段期間內高等教育報酬率呈現成長趨勢,表示受高等教育 後能收到的回報逐漸增加。即使勞動者的受教程度呈現了劇烈的變化,但勞動 者所獲得的教育報酬率仍然呈現穩定的增長。Baraka 認為臺灣的高等教育在學 率受到了出生率的影響,年輕一代的就學率明顯高於前一個世代,而此現象還 是出現於政府政策尚未對高等教育鬆綁的情況下。 Vere(2002)觀察了臺灣 1979 年至 1998 年(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教育報. 政 治 大. 酬趨勢變化,認為臺灣的教育結構在此階段有顯著的變化,原因在於勞動者的. 立. 受教程度。在 1945 年左右出生的臺灣人民有超過半數只受過六年國民義務教育. ‧ 國. 學. 或是沒受過教育,而後 1965 年出生的人民則有過半數受過九年國民義務教育。 Vere 認為人口的教育程度結構變化的會比其年齡構成來的迅速。. ‧. y. Nat. 吳慧瑛(2002)探討 1978 年至 2001 年(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二十年來. er. io. sit. 的教育報酬率變化與原因,並發現臺灣的教育報酬率約在 5.0%–7.8%之間,雖 然在 1987 年至 1994 年期間有略微下降的趨勢,但長期結果而言,高等教育報. al. n. v i n 酬率呈現上升狀態。研究結果顯示,臺灣的教育報酬率隨著教育程度而增加, Ch engchi U 雖然高等教育持續不斷擴張,但其教育報酬率仍是高居不下。臺灣若能維持產 業升級及經濟成長狀態,對於具備高學歷勞動者的需求也會持續增加,即可維 持高等教育的報酬率。 林倩如(2007)探討 1991 年至 2004 年具有研究所學歷以上之勞動者的教 育報酬率,認為勞動者對於研究所以上的高等教育投資,可以獲得比大學教育 程度的勞動者更多的薪資報酬。發現 2001 年的教育報酬率有下降的趨勢,到了 2004 年降至 5.31%,低於估計出來的歷年平均薪資報酬率(6.58%),認為原因在 於政府執行之高等教育擴張政策,導致高知識人才供給人數增加,每年畢業人 28.

(37) 數上升快速,對勞動市場產生了衝擊。 黃鴻儒(2014)探討 2000 年至 2012 年(高等教育普及階段)臺灣各級的 教育報酬率,認為現今臺灣的產業結構尚未有明顯的變動,因此教育擴張造成 高等學歷勞動者的增加會對個人薪資報酬部份產生負向影響。雖然擁有高學歷 之勞動者的實質薪資有明顯下降的趨勢,但因排擠效果關係所以教育報酬率並 未受到影響。 從上述研究中可得知教育報酬率雖不明顯,但一直有在成長,範圍多集中 於百分之五間。本研究根據之前研究為基礎,分析近二十年教育報酬率之變化. 政 治 大. 情形,進一步以分量迴歸探討教育報酬率在不同分量之差異。.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9. i n U. v.

(38) 第三節 高等教育科系與教育報酬率相關研究 壹、. 高等教育科系的基本理念. 臺灣高等教育機構通稱「大專院校」,根據教育部公告分為兩部份,分別為 公立類別與私立類別。公立部分包含大學校院、技職校院與軍警校院;私立部 分包含大專校院、技職校院與宗教研修校院。 根據行政院教育改革委員會總諮議報告書(1996),為配合二十一世紀社會 的特點與變遷方向,教育應符合主體性的追求,反映出人本化、民主化、多元. 政 治 大. 化、科技化與國際化。高等教育在人力資源供需評估下,須受到嚴格的數量管. 立. 制,例如學校與科系所的設立增減。在革新課程與教學的建議上,應該積極統. ‧ 國. 學. 整課程,減少學科之開設,避免過分強調系統嚴謹之知識架構,以落實生活教 育與學生身心發展的整體性。. ‧. y. Nat. 2007 年教育部實施「中華民國教育程度及學科標準分類(第 4 次修正)」,. er. io. sit. 將高等教育學門,包含教育、藝術、人文、設計、社會及行為科學、傳播、商 業及管理、法律、生命科學、自然科學、數學及統計、電算機、工程、建築及. al. n. v i n 都市規劃、農業科學、獸醫、醫藥衛生、社會服務、民生、運輸服務、環境保 Ch engchi U. 護、軍警國防安全及其他等 23 學門分成三大類,分別為人文、社會與科技類組 如下表 2-5。. 30.

(39) 表 2-5 大專校院學科三大分類(人文、社會、科技)之歸納表 三分類. 學門 教育學門 藝術學門 人文學門. 人文類. 設計學門 軍警國防安全學門. 立. 其他學門 治 政 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大 傳播學門. ‧ 國. 學. 商業及管理學門. 社會類. 法律學門. ‧. 社會服務學門. y. 生命科學學門. n. al. 自然科學學門. er. io. sit. Nat. 民生學門. Ch. i n U. v. 數學及統計學門. e n g c電算機學門 hi 工程學門. 科技類. 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農業科學學門 獸醫學門 醫藥衛生學門 運輸服務學門 環境保護學門.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2013)。中華民國教育統計民國 102 年版。臺北市:教育 部。 31.

(40) 根據 SRDA 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人力運用擬─追蹤調查」,再將高等教 育學門做整理,將人力資源部分之主修科系變項共分為 10 類,分別為:文類科 系、法類科系、商、管理類科系、理類科系、工類科系、農類科系、醫類科 系、軍警類科系、教育類科系與其他類科系。SRDA 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之分 類法為本研究所採用之主修科系分類。 主修科系根據教育部統計處「大專院校學科標準分類」將各類科系定義如 下: (一) 文類科系:屬於該類科之系所培育語文等之研究、文學、創作、應用人. 政 治 大. 才,並結合資訊科技,使學生具有厚實的文化涵養、提升文化學術、配合. 立. 國家人力需求與就業導向,實踐社會關懷。以文化為主,並包含語言、歷. ‧ 國. 學. 史、宗教和哲學等方面。. ‧. (二) 法類科系:屬於該類科之系所除了培育基礎的法律人才,可特別針對民刑. y. Nat. 事法律、公法、財經、海洋法學、資訊及科技法律學、文教等各專業領域. er. io. al. sit. 法律,培育各種法律專業人才。. v. n. (三) 商、管理類科系:屬於該類科之系所培育具有外語能力之商學專業管理、. Ch. engchi. i n U. 研究等相關人才,提供進修管道,提升學術研究能力。商業類包含基礎的 文書管理、會計、企業管理、貿易行銷、財務金融、銀行保險、運籌與物 流及其他管理。管理類順應全球化、現代化之趨勢,因應社會需要與國家 產業政策及地方產業發展特色,融合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產業經營管 理、行銷管理、財務管理、生產與作業管理及資訊科技等專業知識,促進 學生使用電腦輔助軟體及外語能力,加強學術研究水準的提升,提供建教 合作及推廣教育,俾與企業界互動結合,培養具商業經營、企業管理知 識、技能之全方位人才。. 32.

(41) (四) 理類科系:屬於該領域之學類系所訓練學生進行有關生命科學、自然科 學、數學、統計學或電算機科學的理論及實務之學習。 (五) 工類科系:屬於該領域之學類系所訓練學生進行有關各類工程學、工業技 藝或建築學的理論及實務之學習,包含測量、化學、材料、木工、環境、 工業、礦冶、機械、生物、紡織和核子等工程學類。 (六) 農類科系:屬於該領域之學類系所訓練學生進行有關各類農業、林業、漁 業、畜牧業或獸醫的理論及實務之學習。包括農林漁牧業,結合科技與商 業經營,應用於植物保護、農業經濟、農業化學、園藝系、食品科學、水. 政 治 大. 土保持,使產業升級。培育具技術與理論兼備之農園藝研究、生產、科技. 立. 創新與應用、推廣及產銷企業人才。. ‧ 國. 學. (七) 醫類科系:屬於該領域之學類系所訓練學生進行有關各類醫學、藥學、衛. ‧. 生學或各類社會服務的理論及實務之學習。包含各項醫學人才與復健、衛. y. Nat. 生、護理、醫事檢驗與藥師等與醫療相關人員。培養在自然醫學、運動醫. er. io. sit. 學、中醫、中西醫結合、生物醫學、急重病、流行病、預防學、熱帶醫 學、遺傳學、生理學、神經科學、解剖學等各方面之專業醫學人才。. n. al. Ch. engchi. i n U. v. (八) 軍警類科系:屬於該領域之學類系所訓練學生進行有關各類服務業的理論 及實務之學習,培養各類警政和軍事人員。軍事類培訓軍事相關人員使能 擁有軍事技能以達成軍事目的。警政類培養警政相關人員,包括犯罪防治 研究、安全政策分析及情報、刑事警察、水上警察、外事警察、國境警 察、鑑識警察等。 (九) 教育類科系:屬於該領域之學類系所訓練學生學習所有專注在與學習和教 學有關的理論、實務及相關的研究、行政及支援服務。依對象可分成學前 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依科目則包含綜合教育、普通和專業科目, 以及教育行政、科技應用於教學。 33.

(42) (一. ) 其他類科系:所有無法分類之系所或不分系(碩)學士班。例如:人 〇 類性學研究所、老年學研究所、通識中心語師資培育中心等。 本研究將科系別分類如上,針對每一個科系分析勞動者的薪資報酬差異,. 探討教育改革二十年各個科系類組的教育報酬率差異。. 貳、. 高等教育科系與教育報酬率的相關研究. 目前臺灣教育報酬率之估計研究大多以教育階層做區分相比較,較少鑽研 於高等教育報酬率此單一教育階層,並針對科系別間進行比較。本研究著重於. 政 治 大. 高等教育科系間之教育報酬率估計與變化趨勢。有關臺灣教育報酬率重要研究. 立. 資料如下:. ‧ 國. 學. 林倩如(2007)以 Mincer 的薪資報酬模型,針對擁有大學教育程度以上之 勞動者為研究對象,實證探討臺灣地區 1990 年~2004 年間高等教育勞動者與薪. ‧. 資報酬間的關係。在針對主修科別方面,認為相對於主修為「農、林、漁、. y. Nat. sit. 牧」的學門,除了主修科別為「法」學門的估計係數為負向影響外,其他學門. n. al. er. io. 類的勞動者與都擁有比較高的薪資報酬,又以主修科別為「工」學門的勞動. i n U. v. 者,所得到的薪資報酬最多,原因可能來自臺灣科技產業的發展的蓬勃與高科. Ch. engchi. 技技術勞工的需求有關。亦有其他變數因子會影響個人薪資報酬,包括個人在 學間主修科目與工作地點、行業與職業選擇等,都可以產生勞動者在相同教育 程度下的薪資水準差異,所以若勞動者為了獲取更高的薪資,除了重視教育程 度的選擇,也必須注意其他可以增加個人薪資水準的影響因素,才能比其他相 同教育程度的勞動者擁有較高之薪資報酬。 張芳全(2011)以 Mincer 的薪資報酬模型,分析臺灣大學程度以上畢業生 之教育報酬,並以大學類科區分。研究結果發現臺灣勞動者的教育年數、工作 經驗對薪資報酬有正向顯著影響,而且受高等教育畢業生的教育報酬率不會因 34.

(43) 為高等教育擴充而下降,反而是增加。在臺灣高等教育在學率擴充下,文科、 商管與教育類科畢業生的教育報酬有增加,而法學、理科、農業及醫學類畢業 生則有下降情形。觀察性別部分,男性教育報酬率最高的類科為醫學,最低為 教育類科;女性則以法學類科的教育報酬率最高,其次為文科畢業生,最後為 醫學類科畢業生。 黃鴻儒(2014)探討 2000 年至 2012 年教育因素對於薪資報酬的影響,研 究族群為研究所之畢業生,並進行學院間的報酬分析與比較。根據實證結果研 究發現,法學院、醫學院及商學院為研究所畢業生教育報酬率最高的三個科. 政 治 大 醫學院及商學院之報酬率變為顯著之負值。推論原因為臺灣近幾年教育擴張下 立 別,但若為大學畢業生之勞動者教育報酬率最高之學院為法學院及教育學院,. ‧ 國. 學. 大學廣設醫學院及商學院,濫竽充數現象發生,進而拉低學院的平均報酬率。 本研究以上述研究為基礎,進行科系間之比較,探討不同專業之勞動者教. ‧. 育報酬之差異情形。.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35. i n U. v.

(4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等教育科系別報酬率之估計,在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 同時採取文獻分析法和實證分析法,用以探究先前所羅列之待答問題。本章共 分為五個節次,以下即就研究架構、研究資料、研究工具、資料處理與統計分 析與實施程序,茲就各節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高等教育科系別報酬率之估計,係以主計處人力資源. 政 治 大. 調查資料庫與 SRDA 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做為主要研究母群樣本,進行教育報. 立. 酬率之相關研究。SRDA 資料庫於民國八十三年十一月成立,針對台灣地區學. ‧ 國. 學. 術調查資料進行有系統的蒐集、整理、保管與釋出工作。為使台灣地區已累積 豐富且得之不易的調查資料,能夠有系統且集中的妥善保管,資料庫不斷地拓. ‧. 展資料的蒐集來源,並建立資料保管、整理與釋出的各項制度。在資料蒐集來. y. Nat. sit. 源方面,逐漸擴充至蒐集政府單位和其他學術機構之學術調查資料,為使其所. n. al. er. io. 蒐藏的資料更廣為人知與利用,隨時更新網站資訊,利用新的網路技術上載資. i n U. 料,期使資料庫豐富的蒐藏內容能及時在網站上呈現。. Ch. engchi. v. 根據研究架構,將樣本資料的背景變項區分為人力資本因素與個人因素, 分別進行不同高等教育學門與教育報酬率間之研究,其中人力資本變項包含教 育程度、工作經驗、企業規模、行業與職業等;個人變項包含性別與婚姻狀態 等。本節依據前述之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及綜合文獻探討的結果為基礎,提 出以下研究架構圖 3-1 所示。. 36.

(45) 圖 3-1 研究架構模式圖.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37. i n U. v.

(46) 第二節. 研究資料. 本研究樣本資料取自教育部「中華民國教育統計」、主計處人力資源調查資 料庫與 SRDA 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擷取 1994 年至 2013 年數據資料。主要人力 資本與個人資料整理行政院主計總處之人力運用調查原始數據,並進行整理與 重新定義。調查問卷(102 年度版,詳見附錄一)共分兩個部分,人力資源部 分總計 23 大題;人力運用部分總計 18 大題。篩選本研究有用資訊如性別、婚 姻狀態、教育程度、主修科系(學歷或考試之科系)、行業(主要工作的工作場 所:主要產品或業務)、企業規模(主要工作的工作場所:從業員工人數)、職. 政 治 大. 業別(主要工作職務)、薪資報酬(主要工作的每月收入是多少?)等動態變動. 立. 進行分析。其中行業別以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第 9 次修訂版,詳見附錄二). ‧ 國. 學. 為基準;職業別根據中華民國職業標準分類(第 6 次修訂版,詳見附錄三)為基 準。. ‧. y. Nat. 本文主要目的為探討臺灣二十年來高等教育報酬率的逐年變化趨勢,與不. er. io. sit. 同高等教育科系對教育報酬率的差異情形。在資料篩選上,選取 15 至 65 歲勞 動者,學歷須為大學或大學以上畢業之勞動者,刪除相關資料欠缺者之樣本,. n. al. 再進行統計分析。. Ch. engchi. 38. i n U. v.

(47) 第三節. 研究設計. 本節將上述文獻所採用的 Mincer 薪資報酬模型作為基礎加以延伸,進而設 定出實證模型,期望更能解釋本研究主題,以分析探討 1994 年至 2013 年來高 等教育報酬率的變化。本研究採教育部「中華民國教育統計」、主計處人力資源 調查資料庫與 SRDA 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來對本研究主題進行實證探究的社會 研究法,為次級資料研究分析,主要試圖控制人力資本變項及個人變項來預測 薪資所得結果,分析在不同高等教育學門之教育報酬率的差異情形。. 政 治 大 較性且完整的資料;3.因資料具有完整性且永續性因此可進行縱貫性的研究。 立. 次級資料研究法之優點為:1.節省資源,資料數據取得迅速;2.提供具有比. 但使用次級資料研究也有其限制:1.資料蒐集之目的及用處與研究主題不符. ‧ 國. 學. 合;2.資料蒐集過程品管控制程度不明;3.資料取得困難及須付出龐大代價等。. ‧. 因採取資料庫檔案分析,無法參與資料蒐集過程,故依照樣本特性與變項性質. sit. y. Nat. 索取所需資料,並利用這些資料進行分析符合自己研究主題之項目。. al. er. io.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 1994 年制 2014 年受高等教育之勞動者教育報酬率. v. n. 之變化情形與趨勢,共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先利用 Mincer 薪資報酬模型. Ch. engchi. i n U. 來估計受高等教育勞動者其教育報酬率以及歷年變化情形。第二階段為探討不 同高等教育學門對於教育報酬率的差異。因此本研究實證分析部分如下:. 3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二、本案中等師資類科學生(特教系以外之學生)修習之「教育專業課程版本」應為106年11月17日教育部臺教師(二)字第

(d) While essential learning is provided in the core subjects of Chinese Language, English Language, Mathematics and Liberal Studies, a wide spectrum of elective subjects and COS

Arts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five ess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s in the overall aim of education set out by the Education Commission: “To enable every person to attain all-

The new academic structure for se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 Action plan for investing in the future of Hong Kong.. Hong Kong: Education and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藝術教育組 Arts Education Sec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stitute.

SSPA Secondary School Places Allocation (中學學位分配/中一派位機制) 3+3+4 The New Academic Structure for Se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Higher

將STEM 教育元素注入高中通識教育科 - 科學數據的應用... STEM

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 HKBUAS Wong Kam Fai Secondary and Primary School.. 教育局藝術教育組 Arts Education S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