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民眾生活型態與防災素養關係之研究---以臺中縣市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民眾生活型態與防災素養關係之研究---以臺中縣市為例"

Copied!
14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民眾生活型態與防災素養關係之研究

---以臺中縣市為例

指導教授:吳忠宏 博士

研 究 生:洪瑜君 撰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七月

(2)

謝誌

三年的研究過程最要感謝的是指導教授吳忠宏老師,從論文計畫的雛形, 到架構組織的形成,一遍又一遍的予以引導和斧正,才能讓這本論文得以呈 現。再者,感謝王志宏老師以及黃文雄學長,事務繁忙中,仍然不厭其煩在論文 的統計分析給予指導。 感謝林素華老師、林明瑞老師以及劉思岑老師在環教所兩年課業的指導,所 辦品詩學姐的鼓勵和支持;感謝王鑫教授、張子超教授、陳麗文教授撥冗審視問 卷的內容;感謝葉欣誠、黃章展、劉湘瑤口試委員教授細審論文的用心,並在口 試過程中給予寶貴的意見,使這本論文更臻完善;感謝賀翔、榮仁同學一直的相 挺;耀堂、坤修學長、田老師、欣瑜、玥泠學姐以及學弟妹等,在論文發展的一 路上提供了很多意見,在口試期間的所有的鼓勵與協助。 身為在職生,必須得在學校工作和研究所課業、論文中來回奔波,總是無 法時時兩者兼盡完美,但我何其幸運擁有這麼一群支持我的工作伙伴,由衷感 謝學校同仁、家長、以及班上所有孩子們的懂事和包容體諒,讓我減輕不少心 裡的壓力。同時也感恩臺中縣市的國小教育同仁協助論文問卷的發放及回收, 真的感謝你們! 感謝親愛的爸爸媽媽對我無止境的付出,在我疲累受挫時永遠提供無條件 關懷的臂彎;感謝親愛的妹妹們,在我分身乏術時,幫忙分擔許多生活上的雜 務事以及傾聽心事;感謝一直都在的好友們,美麗的明信片、三不五時的關懷 與激勵、深夜的長談;感謝親愛的男友柏宏,給予我精神上最大的支持和最窩 心的體貼,你們的存在,是我堅持下去的強大力量。 一本論文的完成,對我而言,收穫最多的是瞭解到整個研究的步驟和學習 的過程,僅佔一頁篇幅的謝誌無法載盡我所有的感謝……謝謝所有幫助過我的 人,有你們的幫忙及肯定,才有這篇論文的存在!祝福大家平安喜樂! 洪瑜君 謹誌

(3)

II

民眾生活型態與防災素養關係之研究

---以臺中縣市為例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中縣市地區成人生活型態與防災素養之關係,並藉此瞭 解臺中縣市地區成人生活型態與防災素養的現況,以提供政府單位及防災教育 機構辦理活動及課程規劃之參考。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臺中縣市地區的成人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為 「成人生活型態與防災素養調查問卷」,並依據所得資料進行相關統計分析:臺 中縣市地區成人生活型態共有「知識藝文」、「家庭中心」、「積極自信」、「安定保 守」、「時尚潮流」、「社群參與」、「儉樸生活」等七構面以及「居家簡約型」、「流 行新奇型」、「積極熱心型」三大類群,以「積極熱心型」為最多,「居家簡約型」 次之、「流行新奇型」最少;臺中縣市民眾防災素養中,在「防災技能」面表現 最佳,而「防災知識」不甚理想,「防災態度」中庸偏向積極;不同背景變項如 性別、婚育狀況、有無救災行動、年齡、職業、教育、月收入的臺中縣市民眾的 防災素養、生活型態構面及類群有顯著差異;臺中縣市民眾越傾向家庭中心生活 型態者,其防災態度越佳;越傾向時尚潮流生活型態者,其防災知識、技能表現 越差;積極熱心族在防災知識上表現程度較居家簡約族好。積極熱心族以及居家 簡約族在防災態度上表現程度較流行新奇族好。 研究建議政府相關單位未來在防災知識及態度層面更需投注心力,特別針對 國中學歷以下之民眾,佐以較易理解的圖示法進行知識的傳授,並結合各類傳播 媒體方式加強宣導。此外,研究亦發現個體在尋求溫飽之餘,才有能力與心思去 顧及災害的防範,因此建議相關單位應協助社會中經濟較為弱勢族群,以達提升 防災意識並保障全體民眾之居住安全。 關鍵字:臺中縣市、防災素養、生活型態

(4)

The Research of Disaster Prevention Literacy as related to

Lifestyles of adults in Taichung County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s to develop the plan for pursuing the surveys of the real situation of disaster prevention literacy and lifestyle,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both of them among the adults in Taichung county.

In order to afford some suggestions for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to plan their curriculum activities. This study used the questionnaires to collect 536 useful data from 11 administration areas in Taichung county were randomly sampled for investigating their disaster prevention literacy and lifestyle.

In the study,seven factors including fashion life, family-oriented, knowledge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positive self-confidence, conservative stability, community involvement, and frugal living are identified by the factor analysis of lifestyle variables in the database and are named as Domestic Group,Fashion Group,Enthusiastic Group to conduct the cluster analysis. The number of Enthusiastic Group is the most, and the second is Domestic Group, Fashion Group in the least.

Taichung county adults have quite well disaster prevention skills,and so is it’s disaster prevention attitude,but disaster prevention knowledge of Taichung county adults is not good.

Adults’s demographic backgrounds will make difference toward disaster prevention literacy and adults’s lifestyle group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dult lifestyle and their disaster prevention literacy showed a moderate correlation,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knowledge and skills is a low or negative correlation.

Enthusiastic Group in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knowledge performance level is higher than the Domestic Group. Enthusiastic Group and Domestic Group in disaster prevention attitude performance level are higher than the Fashion Group.

In conclusion, in order to raise awarenes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protection of all people living, we can accompanied the icon method which is easier to understand for less educated people and help the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groups in society.

(5)

IV

目錄

謝誌 ... I 中文摘要 ... II ABSTRACT ... III 目錄 ... IV 表目錄 ... VI 圖目錄 ... V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6 第三節 研究流程 ... 7 第四節 重要名詞界定 ... 9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災害與防災 ... 11 第二節 防災教育 ... 16 第三節 防災素養 ... 23 第四節 生活形態 ... 32 第五節 生活形態與防災素養之相關性研究 ... 4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44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44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47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 49

(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53 第五節 資料處理及分析 ... 5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63 第一節 受試者基本資料分析 ... 63 第二節 臺中縣市民眾防災素養現況 ... 68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民眾其防災素養之差異分析 ... 74 第四節 臺中縣市民眾生活型態現況 ... 78 第五節 不同背景變項民眾其生活型態之差異分析 ... 81 第六節 生活型態類群與背景變項分析研究 ... 86 第七節 防災素養與生活型態關係之分析 ... 9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4 第一節 結論 ... 94 第二節 建議 ... 100 參考文獻 ... 102 附錄一 防災素養量表初稿構面及題項對照表 ... 112 附錄二 生活型態預試問卷初稿 ... 115 附錄三 專家名單 ... 117 附錄四 專家學者意見表 ... 118 附錄五 預試問卷 ... 121 附錄六 正式問卷 ... 127

(7)

VI

表目錄

表1 中部重建七縣市人口現況及人口密度表 ... 4 表2 「防災科技教育改進計畫」具體成果 ... 20 表3 環境素養四大領域及其內涵 ... 26 表4 社會大眾所具備的防災素養之能力指標 ... 29 表5 社會大眾所具備的防災素養之內涵 ... 30

表6 Wells and Tigert 之 AIO 構面及其內涵 ... 35

表7 Plummer 之 AIO 構面及其內涵 ... 35 表8 樣本分配與發放說明 ... 52 表9 防災素養量表項目分析結果 ... 58 表10 防災素養量表各構面題項處理情形 ... 59 表11 生活型態量表項目分析結果 ... 61 表12 問卷之施測對象及回收情況 ... 62 表13 受試者基本資料分析 ... 65 表14 受試者災防災活動及災害經歷分析 ... 66 表15 防災知識類別統計 ... 68 表16 防災知識各題平均數及標準差 ... 69 表17 防災技能類別類別統計 ... 70 表18 防災技能各題平均數及標準差 ... 70 表19 防災態度類別統計 ... 71 表20 防災態度各題平均數及標準差 ... 72 表21 民眾背景變項與防災素養之差異檢定分析表 ... 75 表22 生活型態因素分析摘要表 ... 79 表23 臺中縣市民眾生活型態分析摘要表 ... 80

(8)

表24 民眾背景變項與生活型態因素之差異檢定分析表 ... 82 表25 民眾生活型態類群分析檢定表 ... 86 表26 民眾背景變項與生活型態類群實際與期望統計表 ... 89 表27 「背景變項-生活型態類群」卡方百分比檢定差異表 ... 90 表28 防災素養層面與生活型態之相關係數表 ... 92 表29 民眾生活型態類群與防災素養因素之差異分析檢定表 ... 92

(9)

VIII

圖目錄

圖1 研究流程圖 ... 8

圖2 Hungerford and Tomera(1985)環境教育素養模式 ... 24

圖3 防災素養模式圖 ... 27

圖4 研究架構圖 ... 44

(10)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為四節,首先說明本研究之背景與動機,其次說明研究目的,接著 對重要名詞提出界定,最後說明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 研究背景

臺灣地理環境特殊,位處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洋板塊交錯地帶,地震頻 繁,氣候方面則屬於副熱帶季風區,每年的梅雨季及颱風,不僅帶來豐沛雨量, 近年來瞬間降雨強度的增加,也常招致都市洪災、山區土石流(詹錢登,2004)。 921 地震過後,臺灣地質環境更加敏感,而全球暖化使得亞洲極端氣候更明顯(游 保杉,2004;陳永明,2005),又加上高度的都市發展,更加重對環境的干擾,經 常導致可觀的經濟損失及人員傷亡。在2005 年,由世界銀行所發行的《天然災 害要覽之全球風險分析》(Natural Disaster Hotspots—A Global Risk Analysis)便指 明臺灣曝露於三種以上天然災害(地震、颱洪、坡地災害)下的土地面積是 73%, 面臨災害危險的人口數也達73%,均是世界之冠(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2007)。 綜合來說,臺灣的氣候、地理及地質等特殊因素造就敏感的環境,先天抗災 能力薄弱,加上過度人為開發,使得環境更加不堪一擊,因而無法避免各類天然 災害的衝擊。除了天然災害之外,臺灣近年來人為災害所跨及的領域隨著經濟的 發展變得更為廣泛,發生頻率也極高,其中人為災害損失約占總體災害損失的 40%,人為災害中以火災、爆炸(60%)為主,其次是交通運輸事故(何興亞、王聖 文,2007)。這些人為災害,儘管在規模上小於天然災害,卻因不良習慣或人為蓄 意、疏忽同樣對人類社會造成傷害與損失(蘇昭郎,2006)。天然或人為災害雖然

(11)

2 難以預測,卻可藉由災害防救工作來發揮預防與減災的功效。但由於社會變遷與 經濟發展快速,防災工作只能緊追在後,社會大眾對於災害的認識、預防能力及 災害來臨時該如何應對仍有所不足(防災白皮書,2004),而教育在災害防救工作 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防災教育改進計畫,2004),因此,透過教育宣導,讓社 會大眾認識正確的防災知識、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並能落實防災工作,才能防範 災害於未然。 有鑑於教育對於防災素養的重要性,國科會於1997 年結合災害防救相關單位 成立「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分別於西元2000 至 2001 年、2002 年至 2006 年進 行兩期計畫,執行國內的防災研發以及推動工作。在「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中, 教育部為負責民眾防災訓練及宣傳的執行機構,因此,教育部於2002 年提出 2003 ~2006 年「防災科技教育改進計畫」,2004 年完成的防災教育白皮書開啟防災教 育政策之先端,同時也代表政府對防災教育的重視意涵。2006 年的「防災科技教 育人才培育計畫」,將防災教育更細分為教學推動與落實機制規劃、教案發展及 推廣實驗、防災教育種子師資培育、校園災害防救計畫範例建立、數位學習網站 建置、防災教育創意與宣導活動等數個子計畫進行。綜合上述可知,政府期待民 眾之防災意識、防災態度及技能,能透過教育途徑,來達到「防災科技教育改進 計畫」提昇社會整體防災意識與抗災能力之計畫目標。

二、研究動機

防災的最終目的在於減輕人民與社會的災害風險,如何將傷害降到最低程 度?我們不僅需要科技作為後盾基礎,更需要社會與個人的合作協調與正確的 態度、認知及應變能力,「預防勝於治療」可說是防災教育的重要觀念(防災教育 白皮書,2004b)。也就是說,要預防災害的發生,需要從防災教育做起。 國內近年來積極推展防災教育,防災教育已經成為重要的施政重點,教育 部於「2004 年度防災科技教育改進計畫」中,對九年一貫、高中職、大專及社會

(12)

成人四類教育對象,發展防災教育教材,擬定防災素養架構及內容,並建立和 定義防災素養評量細目(葉欣誠、劉湘瑤、于蕙清,2007),而其中的社會成人階 段,並無明確指出定義為何,但由其發展課題內涵看來,應指各學習階段(國 小、國中、高中及大專院校)外之一般成人民眾。防災教育白皮書中對於此階段 的防災教育的未來展望為:災害發生時,成人民眾能以家庭或社區為中心,正確 迅速做出判斷與因應,以確保自身與家人、鄰居安全。 回顧前人對防災教育、防災素養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多以傳統人口變項如 性別、年齡、職業等來調查研究對象的素養狀況,然而社會大眾所包含的對象 相當廣泛、特性亦有所不同,在日新月異的社會環境中,人口變項也有一定程 度的改變,若要尋求較為穩定的影響因素,可加入生活型態等較為穩定的內在 結構因素進行探討,不僅可豐富樣本屬性資料之資訊,對研究對象加以分類, 更可有效掌握其外顯行為特性(Francese & Piirto, 1990)。簡單來說,單純人口變項 提供的訊息有限(郭昱均、高淑貴,2003),在說明個體行為上的差異上有所不足 (Wind & Green, 1974),因此,同時包含人口統計變項及豐富多面向的心理特性之 生活型態量測量方法(Plummer, 1974),在許多領域受到重視,運用範圍相當廣泛, 如:管理、醫學、教育、社會學、女性研究、健康研究、資訊科技等,以生活型 態概念對相關研究進行探討或連結,尤其以生活型態作為外生變項,用以解釋消 費行為、學習成就等內生變項,已成典型之研究方法(譚大純、陳正男、賴孟 寬,1999)。 我國為提高地方競爭力,「縣市合併」為政府對行政區劃的規劃主軸,打造 臺北、臺中、高雄成為可以與國際接軌、具國際區域競爭力的三大都會區。首要 計畫便是在 2010 年合併臺中縣市升格為直轄市。臺中縣市的合併,意味著以臺 中市為核心的中部都會生活圈已經形成(陳華昇,2009),然而中部地區在 921 後,每年仍須面對土石流等天然災害威脅(吳輝龍,2002),更有研究指出將升格 直轄市的臺中縣市之災害統計指數更高於臺北、高雄兩大直轄市(吳杰穎、江宜

(13)

4 錦,2008),未來將發展為一個國際級都會的規模下,擁有中部最多人口及最高 人口密度的臺中縣市 (如表 1),一旦災害發生,若無良好的防災素養,對社經發 展及個人皆造成重大傷害與損失,研究此區域的民眾防災素養便有其重要性。 表1 中部重建七縣市人口現況及人口密度表 資料來源:整理自內政部統計處都市人口與密度(2009) 經由文獻回顧,綜觀前人對防災教育、防災素養研究,多針對國小至大專 院校學生、教師族群,進行其認知、態度、行為、教學效能以及素養狀況之調 查(林宜德,2000;林秀梅,2000;;劉侑青,2001;譚至皙,2001;黃皇明, 2002;顏志文,2006;吳燿任,2006;江宛容,2007),少數研究對象為特定民 眾(林潤榮,2005;王 清 賢 、 陳素珠,2006),然而防災教育對象之一的一般成人 民眾防災素養研究卻付之闕如,因此將以一般成人大眾為研究對象。為了具體 界定研究對象以便於研究進行,在綜合考量防災素養內涵以及成人法源定義 下,以民法涵意較為適用:民法對於行為能力的定義為「以意思能力為前提,人 的行為可以發生法律上效果的資格」稱之,而意思能力之有無,應該以行為人有 無處理一般事物判斷力為標準判斷,而素養是個人行為能力之綜合表現,與民 法中行為能力意涵不謀而和,但由於此種能力抽象不易認定,便以一般人容易 地區 現況人口數 (人) 現況人口密度 (人/平方公里) 苗栗縣 560,548 308 臺中市 1,067,366 6,548 臺中縣 1,558,862 759 彰化縣 1,312,975 1222 南投縣 531,733 129 雲林縣 723,449 561 嘉義縣 548,352 289

(14)

認定的年齡做為標準。民法第十二條規定,滿二十歲為成年,且擁有行為能 力,也就是認定年滿二十歲(含)以上民眾能自由表達其意思,在有判斷能力前 提下表現其行為並且負責有效的社會行為(戴野,2002)。因此,本研究中社會 成人之定義為年滿二十歲之民眾。 綜合上述,政府積極推動各類防災教育,而其成效為何?可由調查其防災素 養得知,然而過去防災素養的研究僅以人口變項為解釋變項,缺乏具體深入的探 討,並且缺乏一般成人防災素養研究,再者成人大眾廣泛,程度各有差異,從教 育部在北中南東四區進行的社會大眾天然及人為災害試教計畫(湯堯、盧光輝、楊 明德、林基源、陳怡萍、夏冠群、宋佩瑄,2005)反應得知,民眾對教材的適切難 易度看法不一,教育相關單位如何因應不同族群來落實防災教育目的,研究者認 為瞭解社會大眾群體更有其必要性,而災害頻仍的臺中縣市將合併升格為直轄 市,其民眾防災素養更有其研究之重要性。因此,研究者欲以臺中縣市成人民眾 為調查對象,以生活型態為區隔基礎來探討不同的生活型態群體在防災素養上之 差異情形,並試圖檢驗民眾的生活型態與防災素養之間的關係,研究者期待本研 究,能藉由生活型態的區隔來提供後續規劃一般大眾及宣導防災教育時之相關建 議,進而提昇社會整體防災意識與抗災能力,此乃促成本研究之研究動機。

(15)

6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將針對臺中縣市成人民眾,以問卷調查研 究方式瞭解其防災素養現況、生活型態類型,以及兩者間的關係,以期能提供後 續對一般大眾規劃及宣導防災教育時相關建議,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 瞭解臺中縣市成人民眾防災素養現況 二、 瞭解臺中縣市成人民眾生活形態類型。 三、 分析不同人口背景變項的臺中縣市成人民眾在生活形態與防災素養上的差 異。 四、 探討臺中縣市成人民眾生活型態與其防災素養之關係。

(16)

第三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根據所擬定之研究方法,設計研究進行之步驟。研究流程如圖1,步 驟分別說明如下: 一、研究準備階段 (一)構思相關研究主題。 (二)本研究依據研究主題,閱讀相關文獻形成研究背景與動機,進而訂定研究 題目,形成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三)相關文獻蒐集、歸納與分析。 (四)依據研究目的與欲解決的問題擬定研究方向,蒐集國內外環境教育、防災 教育、素養研究、生活型態等相關文獻,進行探討和分析。 二、問卷發展階段 (一)編製問卷 根據文獻探討與分析進行問卷編制。 (二)問卷預試 於臺中縣市發放140 份進行預試。 (三)預試樣本進行信度分析 防災素養之知識、技能量表信度以KR20 公式考驗其信度;防災態度量表、 生活型態量表以Cronbach α 係數考驗其內部一致性。 (四)依據分析的結果進行預試問卷的修正,形成正式施測問卷。 三、問卷施測階段 (一)問卷正式施測

(17)

8 依照樣本比例於臺中縣市共發放600份。 (二)問卷回收 回收正式問卷,剔除無效廢卷後進行分析。 四、資料分析階段 正式施測結束後,回收的問卷以統計軟體SPSS 12.0 版統計軟體進行分析。 圖1 研究流程圖 編制預試問卷 編制正式問卷 寄發 回收 問卷資料分析 提出結論與建議 構思相關研究主題 蒐集並閱讀相關研究主題 與指導教授討論後確定研究主題與問題 進行相關文獻與理論回顧 寄發 回收 檢核 修正

(18)

第四節 重要名詞界定

本節將對本研究中重要名詞作一界定。 一、 防災素養 防災素養指的是個人面對災害時,將所學習到的防災知識概念、技能和價值 觀,直接反應在行為上的具體表現,也是檢視防災教育成效最有力的依據(葉欣 誠、吳燿任、劉湘瑤、于蕙清,2006)。本研究以教育部於2004年所提出的《防災 教育白皮書》中將防災素養分為「防災知識」、「防災技能」、「防災態度」三 個向度作為問卷編寫的依據。 二、 生活型態

生活型態定義因學者之觀點不同而有所差異,Wells and Tigert提出的AIO (Activity-Interest-Opinion)模式是目前衡量生活型態最常見的方法。Wells and Tigert於1971年對生活型態所提出的定義為:生活型態為研究人們在日常生活中 對各種事物實際的活動(Activity)、興趣(Interest)與意見(Opinion)。因此,本研究 將生活型態界定為一般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所具的特徵與型態,以瞭解民眾在日常 生活型態的活動、興趣和意見。 三、 臺中縣市成人民眾 本研究中所指的臺中縣市成人民眾,係指設籍在臺中縣市地區,年滿二十歲 以上民眾為本研究之研究對象。

(19)

10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之範圍與限制,分別說明如下列兩點: 一、 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臺中縣市地區為研究範圍,以設籍在臺中縣市年滿二十歲以上民眾 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 二、 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採用自編之「防災素養與生活型態調查問卷」進行調查,而災 害類型涵蓋廣泛,限於研究人力與資源無法全數囊括,必有一定之誤差,但仍盡 可能涵括天然與人為兩大常見災害。另外,調查所得與分析結果僅限於本研究問 卷中所列舉的區域範圍,未必能推論至其他地區。 (二)本研究因受限於時間、經費及人力資源,透過學校管道進行問卷發放, 回收分析後雖發現與其他相同發放方式之研究結果一致,但與實際性別比例仍有 差距,而本研究出現男性在防災知識上優於女性的現象,亦可能為樣本所造成之 結果,此為本研究之研究限制。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基於研究目的,於本章進行文獻探討,分做五節討論:第一節探討 災害與防災;第二節對防災教育與環境教育之間的關連作一說明;第三節探究 防災素養與環境素養之關係,其定義及內涵;第四節說明何謂生活形態;第五 節整理生活形態在認知、態度行為上的研究。

第一節 災害與防災

一、災害 國 內 外 學 者 對 災 害 的 定 義 各 有 其 論 述 , 而 災 害 英 文 可 作 Hazards 及 Disaster,兩者在文獻中時常並用,但由於意涵範圍有所區別,因此歸納國內外 學者論述作一說明: (一)國內學者及相關論述定義: 1. 王志鏞(1997)認為:Disaster是直接或間接地對人類的生命、財產、 甚至產生危害或損害的自然現象。 2. 馬士元(2001)對災害的解釋為「因危害的發生,導致了人類生命財產 或環境資源大量的損失。」 3. 《防災教育宣導手冊》(2004)中,生活中的危機因疏忽造成生命、財 產的損失稱之為災害。 (二)國外學者及相關論述定義: 1. Nigg(1995)指出:Hazards造成的破壞範圍較小和死傷的人員較少, 一般是指小規模區域的損失;Disaster指的是大規模的災害損傷,其

(21)

12

範圍與規模具有毀滅性質(引自劉建華,2004)。

2. Manuel表示當人們佔據了危險(Hazards)區域時,Hazards就會變成 Disaster。也就是說,Hazards只是表示一種自然災害;而Disaster已 經實際影響到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引自劉建華,2004)。

3. 比 利 時 流 行 疾 病 災 害 研 究 中 心(Centre for Research on the Epidemiology of Disasters, CRED) 所 建 置 的 緊 急 災 害 資 料 庫 (Emergency Events Database, EM-DAT),則將災害定義為「單一事 件的發生或造成的情況,超出當地社群所能應付的能力,而必須尋 求全國性幫助或國際間的外援」(EM-DAT, 1992)。此外,同樣對 Disaster作出類似定義的還有聯合國國際減災策略署(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Disaster Reduction, ISDR):「事件的發生造成生命、物 質、經濟與環境的損失,使得社會體制運作急速的崩解,超出社會 體制自有資源所能應付的能力(ISDR, 2004),以及歐洲環境協會 (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社會結構的嚴重瓦解,導致普遍 的人類、物質或環境損失,並且超過所受影響的社會自身能力無法 應付的程度。」(EEA, 2007)。 綜合上述所論,Hazards與Disaster各自代表的意涵在影響人類社會程度上有 所不同,為因應本研究需求,採取「Disaster」作為災害之英譯以作為蒐集相關文 獻上之準則。簡言之,災害即為災難所造成之禍害(災害防救法,2000)。 影響人類且產生危害的災害類型有許多種,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在1989年對災害做了三種分類:地質上的事件(如地震及火山爆 發);氣候相關的問題(如颶風、龍捲風、熱浪、冷的環境與洪水)以及人類造的 問題(如糧食缺乏、空氣污染、工業災害、火災及原子爐意外)。而根據災害防救

(22)

法(2000)對災害的分類為: (一) 風災、水災、震災、旱災、寒害、土石流災害等天然災害。 (二) 重大火災、爆炸、公用氣體與油料管線、輸電線路災害、空難、海 難與陸上交通事故、毒性化學物質災害等災害。 林秀梅(2000)指出災害本身及人類為災害的兩大要素,因此簡單來說,直 接或間接威脅人類生存環境及空間的危害,便可定義為災害(教育部,2004; EEA, 2007)。 由上述看來,災害種類因災害性質之不同因而名稱各異,簡單可區分為天 然(Natural)與人為(Man-made)兩種災害類型。但災害類型的劃分,沒有絕對歸類 成自然或人為因素,由於科技的發達,人類開始大規模利用環境敏感地區。因 人類不當活動而激化的自然災害,不論在規模、幅度和頻度上,都比以往的自 然災害增加許多(黃朝恩,1991),使得天然災害與人為災害兩者間日漸難以區 別,也讓防災的工作變得複雜又困難(吳燿任,2006)。 了解災害特性,有助於防災工作的進行。災害有五大特性:空間性、時間 性、連鎖性、累積性、複雜性(趙剛,1998)。從上述所示,前兩者與災害發生的 作用力有關,人類不易掌控,卻是決定災害嚴重程度的關鍵。此外,Burton 等 人在《The Environment As Hazard》(1978)一書中,指出評估環境災害的量度參 數,也是以災害的時間性與空間性為基準。後三者則與人類的活動有關,尤其 是在人口密集的都市地區,因為都市的土地利用方式提高了都市環境的脆弱 性,都市居民的抗災能力也隨之下降。另外過份依賴現代科技的都市生活方 式,一旦遭遇災害,對生活必造成重大影響。

(23)

14 二、 防災 俗語說:「預防勝於治療」正是防災工作最佳的註解,防災即是「對於災害 的防範與準備」(魏明通,1997),如何對災難加以有效防範,可以從災害發生過 程加以探討。災害發生之過程可分為減災(Mitigation)、備災(Prepared-ness)、應 變(Response)、復原(Recovery)四個階段(災害防救法,2000),其中以減災最為重 視,是根本而長期性的災害管理措施。而對災害的管理則必須包含這四個階 段,以下分別說明其內涵(行政院水土保持局,2007)。 (一)減災(Mitigation) 主要是透過政策管理、各種因應措施,防止災害之發生或減輕災害之 影響,可分為結構性減災、非結構性減災與基礎建設減災。結構性減災是指 強化建築物或構築設施以降低對人傷害的風險;非結構性的減災是指運用政 策與措施,分散居住的民眾以降低災害發生時傷亡的風險,例如立法禁止高 風險地區居住民眾,以優惠稅率鼓勵低風險地區設置住宅,或利用共同保險 措施以降低災害損失;而基礎建設減災則是強化供水供電設施以減少災害發 生時,因缺水缺電或管線破裂所造成的傷亡。 (二)整備(Preparedness) 指的是災害來臨前的準備,使其有足夠的能力熟悉運作程序、減少災時 的損失。包含災害分析、預警系統的建置、專業防救災人員的訓練和居民的 教育訓練等。 (三)應變(Response) 災害發生時的因應措施,須有急迫性之行動,依事先擬定之災害應變計 畫,動員救災人力並啟動緊急醫療救護系統,於第一時間搜尋、搜救人民及 保護財產的安全,並迅速疏散、收容與撤離災民,以及緊急道路的構築、臨 時水電的供應與架設等。 (四)復原(Recovery)

(24)

復原重建行動為重建公共建設、讓社會與經濟恢復正常運作之長期政 策,並配合減災行動使災害後恢復至災害前的措施。包括短期的維生所需系 統的修復,長期產業、生活機能的重新規劃與建設,損毀建物的拆除與重建 等。 在災害防救法中,將災害管理四階段中之「減災」及「備災」兩階段合併為 「災害預防」,並將災害防救區分為災害預防、災害應變及災後復原重建等三個 部份,因此,防災可以廣義解釋為「災害之預防、災害發生時之應變措施及災後 之復原重建。」(災害防救法,2000)。

(25)

16

第二節 防災教育

一、 防災教育 「防災教育」全名為防治災害教育,主要在傳達災前預防、災害發生時的應 變及災害發生後的處理與重建之正確知識,培養正面積極的防災態度與價值 觀,並能以實際行動參與、預防和解決災害問題,以減少災害帶來之精神和物 質上的損失(葉欣誠等,2006)。 (一)防災教育的目的及內涵 Sorensen(1983)表示「對於發生頻率不高的自然災害,僅提供文宣資料並無 法增進民眾防災行為,因此為了能達到較佳防災效果,除了大量印製文宣資料 外,更需要教育活動的配合。」強調了教育在防災效能上的重要性,而防災教育 目的,便是透過教育,讓民眾具備有關災害及災害防救的知識與技巧,進而改 變行為,促使民眾更積極準備減災工作,以降低災害帶來的損失(林秀梅, 2000;郭俊欽、莊翰華、康良宇,2007)。 而防災教育的內涵,不僅是期望能訓練出具有正確防災觀念的人民,更重 要的是要訓練出能主動採取正確防護行動的人民。防災教育若以學習者的角度 而言,應涵蓋下列五項原則(Whitehead, 1996): 1. 覺知自然與人文環境中,對人類社群可能造成傷害的因子。 2. 發展有關自然與人文環境系統如何被天然災害影響的知識。 3. 獲取與可能發生災害地區有關的技術、社會、文化、政治和經濟的知 識。 4. 發展積極「探索」與「解決問題」的技巧,以及適當的價值觀,引導處 理減災和共同安全的行為。 5. 能被鼓勵應用行動策略去維持共同安全與環境品質間的平衡。

(26)

一般而言,大眾對防災教育的認知,都是與防災演習劃上等號。然而,防災 演習只屬於防災教育過程的一部份。事實上,從防災教育的內涵看來,所涵蓋 的面向相當廣泛, 舉凡與災害防治相關的知識、技能、訓練過程等都可納入防 災教育的範疇(林秀梅,2000)。 (二) 防災教育的理念 防災教育其根本的理念並非企圖控制災害發生,而是減緩災害發生時或之 後對人類所造成的傷害(林秀梅,2000)。防災教育發展的重點在於建立安全的文 化與深植安全的觀念,正確的安全觀念建立之後,便能避免讓個人產生危險的 行為或是陷入危險的情境,進而減少傷亡。在教育部所提出的《防災教育白皮 書》中,提到了四個防災教育的基本理念(教育部,2004): 1. 深植預防重於治療的觀念 災害發生的時機與嚴重程度,有時是無法預測的,而分析災害發生的原 因,多數是與人們不安全的行為與不安全的環境有關,因此,若要降低災害所 造成的影響,第一步就是要先對災害有一定程度的認知,避免不安全的行為, 其次便是要對環境周遭可能存在的危險因子進一步的瞭解與確認,提出改善的 方案與實施。 2. 防災教育導向永續發展 教育是一個持續發展的歷程,在發展的過程當中,會朝向於兩個重心發 展,一個是人格行為的發展,一個是社會的進步,如果完整且正確的防災理念 藉由教育的推行,其成效可以從個人行為特質發展出來,並帶動社會的進步與 環境的改變,進而建構人類生存之永續發展的環境。 3. 建立主動積極的安全文化 防災教育理念的推廣並非一蹴可幾,唯有防災教育主動持續的推行,才能 喚醒一般民眾的覺知,逐漸提高大眾對於安全的警戒心,達到具體積極的成 效。

(27)

18 4. 邁向零災害的願景 災害的發生是無法避免的,因此落實減災的工作,做好與風險共存的準 備,以降低災害所帶來的危害。防災教育需從基層做起,並由學校內部推展至 社會,使得全民皆具備防災與緊急應變的常識與能力,如此才能讓災害的發生 降至最低。 二、防災教育與環境教育之關係 防災教育推行的目的,是為了要因應災害的發生,而災害的發生並不會停 止,教育大眾學習如何與災害共處及減低災害,才能保障生命財產的安全(林秀 梅,2001),如何減低災害,與自然和平共處,首先要從對災害的認知、觀念及 防範方法著手,也就是必須由環境教育著手(蔡慧敏,2000)。 1972年, 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為環境教育設定三階段目標:第一階段: 從環境中教學;第二階段:有關環境的教學;第三階段:為環境而教學(楊冠 政,1997)。就防災教育而言,學習自然災害的發生現象及人類的反應,可視為 「從環境中教學」;另一方面探討災害成因及直接衝擊,可視為「有關環境的教 學」;引導探討永續減災和耐災策略,進而建構個人與社區的環境素養,則應視 為「為環境減災而教學」(蔡慧敏,2000)。 由 此 可 知 , 防 災 教 育 與 環 境 教 育 於 推 行 上 擁 有 相 似 的 目 標(吳 燿 任 , 2006),防災教育可以說是廣義環境教育的一環(郭俊欽等,2007)也就是說,防 災教育的目標,可透過環境教育的方法來達成。 三、 我國防災教育現況 近年來國際上發生不少重大災害,如2004年南亞地震所引發的海嘯、2005 年喀什米爾規模 7.6 的大地震及造成三千億美元經濟損失的美國卡翠娜颶風,另 外還有歐洲熱浪、中國等地的大雪和酷寒、日本重大電車事故、中東恐怖攻擊事

(28)

件及四處蔓延的國際性傳染病(如狂牛症與禽流感)等。重大災害事件不斷發生, 迫使各國政府不得不把大規模天然與人為災害,視為亟需妥善面對的重要課題 (何興亞、王聖文,2007)。而臺灣向來經常面臨許多天然災害,如2008年發生的 后豐斷橋事件、2009年的八八水災亦造成慘重傷亡,災害防治工作之重要性更是 無庸置疑。我國政府自1982年起便推動許多大型防災計畫,國科會也於1997年成 立「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2000年「災害防救法」更再次強調:「為減少災害 發生或防止災害擴大,各級政府應依權責實施災害防救教育、訓練及觀念宣 導」。 教育部為掌管我國教育最高指導單位,為有效達成防災教育推廣落實之目 的,教育部顧問室於2002年3月提出「防災科技教育改進計畫」四年中程綱要計 畫,2003年開始參與「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正式推動「防災科技教育改進計 畫」,且自2005 年起,為配合教育部人才培育整體計畫執行策略,將計畫名稱改 為「防災科技教育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邀集各地區具有災害防救相當經驗之 學術機構共同參與,推動對象包含國中小、高中職、大專院校及社會成人,涵蓋 天然災害(包括地震、颱洪及坡地)及人為災害(以火災、化災為主)兩大災害類別(李 文正,2007)。以下就四年計畫(2003-2006)具體成果整理如表2所示:

(29)

20 表2「防災科技教育改進計畫」具體成果 資料來源:整理自黃宏斌(2007) 重點項目 具體成效 一、 教學推動與落 實機制規劃 z 完成防災教育服務團的運作機制。 z 對國內現行課程綱要提修正建議。 z 完成防災教育納入九年一貫課程與高中職課程之領域時數及防災素養 指標之對照表,並提出配套措施與建議事項。 二、 教案發展及推 廣實驗 z 防災教育白皮書及宣導手冊編撰。 z 完成九年一貫學生(區分為1~3年級、4~6年級及7~9年級)及教師、高 中職學生、大專學生(區分為一般性及專業性)等對象之不同知能程度, 分別制定對應之素養內涵,並同時進行素養檢測。 三、 防災教育種子 師資培育 z 完成防災教師之分級(包括研習時數80小時之縣市級防災教師、研習時 數16小時之在校級防災教師)及三類培訓課程(包括集中培育、各區培育 及網路自學)。 四、 校園災害防救 計畫範例建立 z 完成各級學校(國小、國中、高中職及大專)校園地震災害防救計畫之示 範光碟。 z 完成鄉村型及偏遠地區型幼教及特殊教育學校災害防救計畫擬訂與試 行演練。 z 完成校園災害防救計畫編撰指南。 五、 數位學習網站 建置與營運 z 完成「防災e學院」網站建置及九年一貫數位學習8堂範例課程(分地震、 颱洪、坡地、人為等四類製作)。 z 規劃執行防災素養線上檢測及「2003~2005年度防災教育網站與知識庫 建置計畫」。 六、 防災教育創意 與宣導活動 z 辦理全國性富創意與宣導性防災教育課程與教案發展活動。 z 辦理各項防災教育相關創作競賽。 z 舉辦結合防災觀念相關科學實作與競賽。 七、 全國各級學校 災害潛勢資料 規劃與建置 z 建置「學校災害潛勢資訊管理系統」。

(30)

「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於2006 年底完成階段性任務結束退場,由「防災科 技教育深耕實驗研發計畫(2007~2010 年)」接續。旨在試行、檢討、修正、驗證 其前身計畫豐碩之成果,當計畫成果達成熟後將所完成之防災教育教材、所培 育之專業師資、所開發之教學模組以及各級學校之災害防救計畫,移轉至教育 部內各司處。因此,2009 年「防災科技教育深耕實驗研發計畫」在原有的基礎之 上,進一步規劃與建構更為完整和切合實務需求的「防災教育數位學習平台」, 用以輔助提升包括:幼兒、九年一貫、高中職、大專學生與教師(授)、以及一般 社會大眾等的防救災常識、知識、技能、態度之水平,並利用3D 動畫、線上遊 戲等互動式內容,提高學習的興趣。計畫目的包含(防災教育數位平台,2010): (一)教育體系防救災管理:協助提升學校體系之災害管理能力(災前減災與整 備、災中應變、災後復原與重建)。 (二)防災教育計畫成果整合:彙整與管理夥伴計畫之相關產出,以發揮資源整 合綜效,與成果之維護與經驗傳承。 (三)「防災科技教育深耕實驗研發計畫」計畫管理整合樞紐:平台系統未來亦 可彈性延伸發展成為防災教育相關計畫管理平台系統,以利計畫之管考與 成效評估。 (四)防災教育數位學習平台之維運經驗與評估建議:藉由本計畫平台維護期間 所獲得之經驗以及相關問題與平台資料之分析,可提供國內防災數位學習 平台與內容在發展與規劃上之參考,以及國內防災知識與觀念之有效學習 與推廣,並提出未來平台移交教育部之運用模式建議。 綜合上述,我國在推行防災教育上不遺餘力,進行防災教育之教材教法設 計,更積極推動試教活動、宣導研習以促進各學習階段對象在防災素養上的增能 與成長。防災教育雖然主要透過教育體系,此外還有各防災相關主管機關的教育 宣導活動來推動實施,如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經濟部水利署、內政部消防署,以

(31)

22 及臺北市防災科學教育館、臺南市防災教育館、基隆市防災教育館、環保署、臺 灣防災教育協會等。但由於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快速,防災工作難以追隨大環境 變化的腳步,特別是大眾防災教育普及方面。社會大眾缺乏對災害的認識、對事 前災害預防能力也不足、更缺乏災害發生時應變處理的相關諮詢。因此,從事防 救災教育,加強民眾對災害的認識、事前災害的預防以及災害發生時的應變處 理,是推動防救災工作之基本要務(羅俊雄,2003),也是各國政府積極正視的國 家政策之一。

(32)

第三節 防災素養

環境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在於培養具有環境素養的公民,同樣的,防災教 育目的之一,也在培養具有良好防災素養的民眾(防災白皮書,2004)。廣義而 言,防災教育可說是環境教育之一環(郭俊欽等,2007),因此葉欣誠等(2006)學者 便以參照環境素養模式來發展防災素養架構及內涵,由於環境素養與防災素養 的緊密關係,以下先對環境素養的定義、組成要素進行回顧及整理,進而延伸至 防災素養之定義及內涵,最後說明防災教育與防災素養之相關研究。 一、環境素養之定義 環境素養(Environmental Literacy)一詞最先為美國學者Roth(1992)所提出, 指的是個人對環境與環境議題所擁有的相關知識和態度、具備對環境問題解決 的技術與動機,所從事的行動維持生活品質與環境品質之間的動態平衡。 聯合國出版之環境教育通訊中,對全人類環境素養的描述為:全人類環境 素養為全人類基本的功能性教育,它提供基礎知識、技能和動機,以配合環境 需要,並有助於永續發展(楊冠政,1993)。 Marcinkowski(1990)綜合文獻研究,認為環境素養之意義包含如下: (一) 對環境的覺知與敏感性。 (二) 尊敬自然環境的態度,關切人類對自然的影響。 (三) 自然系統如何運作的知識,以及社會系統如何干擾自然系統的知識。 (四) 瞭解各種環境相關問題(地方的、地區的、國家的、國際的、全球的)。 (五) 能使用初級或次級的資料來源,藉以分析及評量環境問題資訊。 (六) 全力投入,負責主動得以尋求環境問題解決。 (七) 具有補救環境問題的策略知識。 (八) 主動參與各階層工作以補救環境問題(引自蔡慧敏,2000)

(33)

24 綜合上述之環境素養,若將「環境」二字皆替換為「自然災害環境」,則可 做為「對自然災害之環境素養」(蔡慧敏,2000),此說法近似於「防災素養」,因 此,葉欣誠等(2006)將防災素養定義如下:對於可能造成人類生存威脅及生命危 害的各類災害,具備一定程度的認識與正確的知識,並能主動的擷取災害相關訊 息,對災害產生知覺且對防災具有正面積極的態度,及具備相當程度的能力與技 能面對災害威脅。 二、環境素養之內涵

Hungerford and Tomera(1985)所設計用來預測環境行為的環境素養模式中, 認為環境素養是由八個要素組成(如圖2),即問題的知識、生態學概念、環境行 動策略、態度、價值觀、信念、環境敏感性和控制觀等;其中有三項「認知」性 質的要素:環境問題的知識、生態學概念和環境行動策略,四項「態度」性質的 要素:態度、價值觀、信念與環境敏感性(楊冠政,1997)。

圖2 Hungerford and Tomera(1985)環境教育素養模式 美國測驗協會(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 ASTM)

經由得懷術(Delphi Method)制訂環境素養的定義,對環境素養所下的定義為:個 人能將其所學的環境概念、技能和價值觀表現在可觀察的行為上(引自楊冠政,

(34)

1993) 。 而 素 養 發 展 是 循 序 漸 進 的 , 分 三 階 段 發 展 : 名 詞 性 素 養 (Nominal Environmental Literacy)、功能性素養(Functional Environmental Literacy)及操作性 環境素養(Operational Environmental Literacy)分別解釋如下:

(一)名詞性環境素養 名詞性素養指的是個人與他人交談時能使用有關環境的名詞與術語,具備 自然系統如何運作,以及人類社會為何與之互動的知識,同時也發展出環境的 覺知與敏感性。 (二)功能性環境素養 具備功能性素養的人能顯示出對自然以及人類社會與自然系統的互動,有 廣泛的知識與瞭解,他們知道並關切所產生的負面活動,並具有分析、綜合與 評估資訊的技能,他們能憑藉著證據及個人價值觀評估環境問題與課題。 (三)操作性環境素養 具有操作型素養的人其知識與技能的深度均超越功能性素養,並能收集、 綜合有關的資訊,選擇替代方案,並能採取行動以維持或加強健康的環境,強 烈投入責任感來阻止環境惡化。 美國環境素養評量小組綜合各學者對環境素養的定義後(Marcinkowski & Rehring,1995),將環境素養分為四大領域:知識、技能、情意與行為,並發展 其內涵(如表3)。

(35)

26 表3 環境素養四大領域及其內涵 資料來源:引自楊冠政(1993) 综合以上述整理得知環境素養以「知識」、「情意」、「技能」、「行為」 為構成要素,這是依據環境領域的特性,給予其特有的分類方式,有別傳統教育 領域對於基本能力以「知識」、「態度」、「技能」來進行分類的方式,但所有 的素養項目與教育目標均仍能歸類為「知識」、「態度」或「技能」。因此在防 災的領域中,防災素養內涵也可以參照環境素養發展模式,以「防災知識」、「防 災態度」與「防災技能」為架構基礎(葉欣誠、劉湘瑤、于蕙清,2006)。 環境素養領域 內涵 知 識 領 域 1.有關生態學與環境科學的知識 2.有關自然與人為系統彼此間交互作用的知識 3.如何去確認、分析、調查和評估環境議題的知識 4.有關環境行為策略的知識 情 意 領 域 1.環境敏感度 2.正向的環境態度和價值觀 3.強烈的內控觀(認為透過個人或集體的行動,可以有效改善環境 問題) 4.對環境抱持的責任感 5.採取負責任的環境行為之意願 技 能 領 域 1.能確認、分析、調查和評估環境議題的技能 2.能提出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案,並加以評估之技能 3.採取環境行為策略的技能 行 為 領 域 1.生態管理 2.消費者/經濟行為 3.說服 4.政治行動 5.法律行動

(36)

三、防災素養之定義與內涵 教育部防災科技教育先導型計畫中將防災素養定義為「對於可能造成人類生 存威脅及生命危害的各類災害,具備一定程度的認識與正確的知識,並能主動的 擷取災害相關訊息,對災害產生知覺且對防災具有正面積極的態度,及具備相當 程度的能力與技能面對災害威脅。」而其架構如圖3所示,包括「防災知識」、 「防災態度」與「防災技能」三大類別,在防災素養三大類別下可再細分為八個 項目 (葉欣誠等,2006),以下針對三類別八細項分敘之: 圖3 防災素養模式圖 (一)「防災知識」指的是對於災害相關知識知悉與了解的程度,包括能了 解生活環境中可能發生的災害種類、性質與因果關係,以及災害對於人類傷害的 程度,並具備災害預防措施與災害應變行動的知識等。 1.「災害認知」為個人對於災害認識與了解的程度,包含對各類災害的了解、

(37)

28 災害成因的理解,以及災害可能造成的危險和傷害等相關知識。 2.「防災知識」為個人對於災害防範與防治所具備的知識,包含了解如何防 範災害發生、災害發生前的準備工作、如何降低災害所造成傷亡與損失等。 3.「應變知識」為個人對於災害發生時應變與災害發生後處置所具備的知 識,包含對於災害發生時應變方法與災害發生後處理程序的了解等。 (二)「防災態度」指的是對於災害關心的程度、災害嚴重性的知覺程度,對 防災救災所抱持的信念與價值觀,以及對於防災的責任意識等,包括能具備積極 之防災態度與對災害的警覺性,能主動吸收防災相關之訊息,並參與防救災工作 與防災演練。 1.「防災警覺性」為個人對於自身與他人安全的關心程度,包含能意識到環 境中的危險因子,主動察覺周遭環境的改變,以及警覺環境可能發生的災害等。 2.「防災價值觀」為個人對於災害與防災工作所抱持的信念,包含對自身與 他人生命安全的重視程度,能體認災害發生的必然性與肯定防災工作的重要等。 3.「防災責任感」為個人對於防災工作應盡職責的認同程度,包含能認同並 積極主動承擔防災工作責任,及履行承諾完成防災準備工作等。 (三)「防災技能」指的是具備災前準備、災時應變以及災後復原的能力與技 術,包括災害發生前的各項準備工作,災變時的因應行動,以及災後復建工作的 執行等。 1.「準備行動」為個人對於災害未發生前各項準備工作的執行能力,包含災 前準備工作與防災救災演練的落實,以及規劃防災計畫及擬定減災策略的能力 等。 2.「應變行為」為面對災害發生時與災害發生後,個人能產生正確的因應行 為與應變行動,包含正確的避災動作與應變措施,以及災後復原復建工作的執 行等。 防災素養的整體表現可以反應出防災教育的成效,早在1982年起政府便推動

(38)

許多大型防災計畫,國科會更於1997年成立「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2000年「災 害防救法」更再次強調:「為減少災害發生或防止災害擴大,各級政府應依權責 實施災害防救教育、訓練及觀念宣導」。而教育為掌管我國教育最高指導單位, 為有效達成防災教育推廣落實之目的,自2003年開始參與「防災國家型科技計 畫」,正式推動「防災科技教育改進計畫」,2004年完成中小學、高中職、大專、 社會大眾防災素養之調查與編訂;2005年訂定防災科技教育工作重點為防災教材 編製及防災計畫;2006年則強調示範教學及師資培訓,持續積極進行防災教育之 推廣工作。其中2004年由教育部所提出的《防災教育白皮書》中,整合了2003年 與2004年「防災科技教育改進計畫」執行的成果,歸納出中小學、高中職、大專 與社會成人的防災素養。而本研究以社會成人為研究對象,因此針對成人防災素 養作一介紹如下。 表4 社會大眾所具備的防災素養之能力指標 素養類別 項目 對應之素養內涵 防災知識 災害知識 能綜合分析災害的定義與各類型災害發生的原因. 能解釋災害對人類及環境所造成的影響與傷害。 防備知識 能籌劃減災的方法。 能設計減災、災前整備的工作要項。 應變知識 能判定災害發生時應變的步驟。 能規劃災害發生後救援與救護措施。 防災態度 防災警覺性 能綜合評鑑四周環境並留意環境中的潛在災害。 能對災害相關訊息做主動綜合分析。 防災價值觀 能宣導防災救災工作與避難疏散計畫的重要。 能解釋防災工作與社會成本之間的關係。 防災責任感 能規劃學校與社區防災宣導工作。 能規劃學校執行疏散避難計畫與收容安置作業。 防災技能 準備行動 能籌劃因應災害之逃生路線與避災地點。 能籌劃與參與防災救災之演練及講習。 應變行為 能在災害發生時保護自身安全並協助他人避災。 能配合避難計畫進行並主動疏散與收容安置的工 作。 資料來源:出自教育部防災科技改進計畫(2004)

(39)

30 表5 社會大眾所具備的防災素養之內涵 資料來源:出自教育部顧問室計畫(2007) 四、防災教育與防災素養之相關研究 經由文獻回顧,防災教育相關研究並不少,研究內容可歸納為以下類型: (一)防災教育課程成效研究、課程內容分析研究(林秀梅,2000;陳靜 德,2005;林曉君,2005;吳惠雯,2006;趙 家 民 、張宏仁,2007;陳玉青, 2007;許 民 陽 、 王 郁 軒 、 梁 添 水 , 2008)。 (二)防災知識概念、態度、行為中單一或兩兩變項之研究(譚至皙,2001; 黃皇明、許 民 陽 ,2003;吳佳蓉,2003;陳盈霖,2004;林潤榮,2004;劉建 學習階段 社會大眾 類別 綜合型 宗旨 自助服務 目標 1. 建立社會大眾對於災害與防災的應用知識 2. 培養社會大眾對於防災工作之積極態度 3. 培養社會大眾防災的技能與主動參與社區防災體系的能力與習慣 項目 能力指標 防災知識 對災害 的認識 瞭解災害的種類、原因、可能造成之危險及地區災害特性 具備平時應進行災害預防工作的認知 瞭解災害對於環境、社會及經濟層面造成的影響 對防災 常識的 瞭解 知道一些可以減輕災害所帶來損失的預防方法 瞭解災害發生時,保護自身安全應具備的應變方式 知道災害發生前後可以尋求資訊與支援的方式 防災技能 瞭解因應災害之逃生路線與避難地點 災害事件發生時能夠保護自身安全,並協助家人及鄰居進行應變與避 難。 防災態度 能認知災害發生的必然性,並以正向態度面對災害的發生 知道宣導防救災工作的重要性並重視各類宣導內容 知道防災演習及社區防災活動的重要性,並能配合或協助活動之進行

(40)

華,2005;顏志文,2006;陳素珠、王 清 賢 ,2006),而其中針對整體防災素養 的研究卻僅有數篇(劉侑青,2000;葉欣誠、劉湘瑤、于蕙清,2006;吳燿任,2006; 江宛容,2007)。 在上述針對防災素養的研究中,多以人口背景變項來探討防災教育人員及教 育對象之素養現況,研究結果發現不同的人口因素,如「年齡」、「性別」、「婚 育狀況」、「城鄉」、「居住地區」、「參加預防災害之研習或活動」、「受災 經驗」、「參與防災教育實驗計畫」等,其防災素養呈現顯著差異,因此,研究 者參考整理上述變項,作為本研究解釋防災素養之背景變項之依據。

(41)

32

第四節 生活形態

生活型態(Lifestyle)的概念起源於認知心理學,根據 Kelly(1955)個人認知 結構理論(Theory of Personal Constructs)而來,主要在解釋一個人如何在其內心組 織自己的世界,以及隨著外在環境的改變,如何改變其內心世界。一個人的內 心世界乃是由其認知建構所形成,每一個人根據他個人的認知建構去解釋及預 測事件並且採取適當的行為,亦即每個人應該會盡量求取外在行為與內在認知 結構的一致性,以減少內心的不安與衝突。 生活型態理論即是將生活型態視為認知結構體系(Construct System),對於生 活世界認知與選擇的過程,不僅能反映個人的內在世界、也能以實際認知的語 言來描述個人的生活型態,而每個人的認知結構體系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生活 型態,不同個體對於經驗解釋方式的相似性程度、以及個人為了能扮演好別人 所期待的行為,所進行的認知調適過程,是群體生活表現的型態(簡南山, 2003)。 1960年代後的研究潮流,採用量表形式進行生活型態調查研究,Reynold and Darden(1974)認為Kelly的個人認知結構理論是生活型態量表衡量的理論基 礎,在生活型態的研究中,研究者利用量表,試圖找出一個群體生活型態的共 同構面,藉此為依據去瞭解一個群體,並分析此群體,進一步去預測以後可能 發生的行為或偏好 (Reynolds & Darden,1974;Sirgy,1982)。人口統計變數可以幫助 研究者將研究對象劃分成不同的群體,而Zins(1998)認為把生活形態作為區隔群 體的工具,相較於一般人口統計變數或社會經濟變數,更能夠提供我們豐富、 有用的訊息與解釋能力。以下分別就生活型態之定義內涵、量表及構面作一說 明。

(42)

關於生活形態的定義,持不同觀點的學者有各自的定義。以下做一介紹: (一) Wells and Tigert(1971)認為生活型態研究的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 各種事物實際的活動(activity)、興趣(interest)與意見(opinion)。

(二) Assael(1987)提出:「生活型態被廣泛的定義為一種生活模式(mode of living)而這種模式可藉由以下的方式來辨認:人如何使用他們的時間(活動, activity);什麼是他們生活周遭環境中的重要事情(興趣,interest);他們對他 們本身以及周遭環境的看法(意見,opinion)。」

(三) Kotler and Armstrong(1994)認為生活型態是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就是 他表現在外的活動、興趣與意見,描述個人整體如何與周遭環境產生互動。 (四) Kotler(1998)認為生活型態就是個人在真實世界中,表現個人的活動 (activity)、興趣 (interest)與意見(opinion)的生活模式,生活型態代表個人與 週遭環境之互動,在某一方面反應出其超越社會階級,另一方面也超越人格 特質。 (五) 原本是社會學與心裡學所探討的概念,指的是個人特定的生活方 式,主要被用來探討各種社群或社會階層的生活模式以及其流動性(別蓮 蒂,2000)。 簡單來說,生活形態乃是一個人的生活方式,我們常以一個人的活動、興趣 及意見(AIO)來描述一個人的生活形態(榮泰生,1996),一般來說,生活形態被視 為心理統計變項的同義詞,而文獻中定義生活形態的重點多在個人的行為、興趣 及意見這三方面(鄭健雄、劉孟奇,2003)。 二、生活型態的構面及量表 一般而言,生活形態的衡量方式有兩種(別蓮蒂,2000;鄭健雄、劉孟奇, 2001;鄭健雄、劉孟奇,2003): (一) 一般生活形態:

(43)

34 針對廣泛消費者日常的活動、興趣、意見等生活樣貌,藉以找出某 些共同價值,並將類似者歸為一類,做為市場區隔的基礎。這種一般化 的生活形態研究可以全面性瞭解社會上的消費者類型,如1971年Well and Tigert的AIO量表以及1983年Mitchell所發展的VALS量表,國內則有 東方廣告公司與政大企研所學術合作所發展之臺灣成年消費者及青少年 消費者生活型態量表(E-ICP)。 (二) 特殊生活形態: 著重消費者對特殊產品或活動相關的反應,研究對象針對特定群 體。一個特殊產品類別或特定消費習慣的生活形態研究,會以部分一般 化生活形態題目加上針對主題之問題組合成一份問卷,如鄭健雄、劉孟 奇學者於2001年建構之臺灣本土化渡假生活型態量表、2003年的國人休 閒生活型態量表,方紀蘋2007年建構的美感生活型態量表等。 這兩種方式各有其優缺點,前者對於個人整個生活型態有較深入的瞭解, 後者在於預測消費者實際選擇產品時最佳。採用何種方式是依照研究目的及需 求而定。而本研究擬調查一般民眾生整體生活型態情形,並無針對特定群體或主 題,因此採用一般生活型態的衡量方式。以下就具代表性之一般生活型態量表 (AIO量表、VALS量表、E-ICP量表)做一說明。 (一)AIO量表

Wells and Tigert(1971)是最早提出以AIO心理計量來衡量生活型態 的學者,建議衡量生活形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詢問消費者的活動、興趣 和意見(即AIO,見表6),Wells and Tigert發展出一個300個AIO問題的量 表,這份量表成為日後生活型態研究者的一般化問卷。而生活型態AIO 構面最被廣為採用的是Plummer在1974的彙整建議,目前在國外相關研 究中最常被參考應用(Stanton, Etzel & Walker,1994)。

(44)

表6 Wells and Tigert 之 AIO 構面及其內涵 AIO構面 AIO內涵 活動(Activitiy) 一種具體明顯的活動,如看電視、購物等。 興趣(Interest) 指人們對於某些事物或主題產生的興奮程度,能吸引一個人特 殊且持續的注意。 意見(Opinion) 指一個人對外界環境的刺激所產生的問題,以及給予口頭上或 文字上的回應。 資料來源:引自別蓮蒂(2000) Plummer(1974)將生活型態的衡量從活動(Activity)、興趣(Interest)及 意見(Opinion)三方面著手,並將其與人口統計變項結合而整理成三十六 個生活型態層面(如表7),包含了生活型態中每一個重要的向度,「生活 型態」研究者可根據研究的需求挑選最切合研究目的的層面。 表7 Plummer 之 AIO 構面及其內涵 資料來源:引自別蓮蒂(2000) 活動 興趣 意見 人口統計變項 工作 家庭 自我 年齡 嗜好 家族 社會議題 教育 社交 職業 政治 收入 假期 社區 商業 職業 娛樂 消遣 教育 家庭人數 社團 時髦 產品 住所 社區 食物 未來 地理區 購物 媒體 經濟 城市大小 運動 成就 文化 家庭生命週期

(45)

36

然而Hawkins認為原始AIO量表太過狹隘,內在與外在兩大因素都會影 響我們的生活型態,因此現在的生活型態應包含以下要素:態度、價值 觀、活動與興趣、人口統計變數、媒體型態、使用率 (簡貞玉,1996) 。

(二)VALS量表

1978 年,美國史丹福研究機構(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SRI) 的Arnold Mitchell在原本的AIO構面之外,加入價值觀的概念。Mitchell 對價值觀定義為:一個人的態度、信仰、意見、希望恐懼、偏見、需 求、冀望等綜合構成之行為,發展出一份超過800題問項的「價值觀與 生活型態量表」(Value and Lifestyle scale,VALS),之後於1989年進行 修正VALS,整合「生活形態」、「價值觀」和「時間金錢資源」三大 概念,VALSΠ內容包括35題態度相關問題和4題背景資料,成為非常 基本且廣為引用的量表(Hawkins, Best,&Coney ,1998)。

(三)E-ICP(Eastern Integrated Consumer Profile)

是由東方廣告公司與政大企研所學術合作,為求更實際反應現今 臺灣人的生活形態,自 1988 年起每年持續進行的臺灣消費者消費行為 與生活型態調查,題項蒐集自國內碩博士論文所使用的生活形態量表、 AIO 量表,並兼顧周延、互斥、時事融入等原則下刪選題項(譚大純、 陳正男、賴孟寬,1999)。2008 年 E-ICP 調查內容內容涵蓋人口統計、 生活型態、日常休閒、媒體接觸及商品消費實態五大架構,其中關於 生活型態調查有 166 題,除了一般生活意見與態度外,另有如健康、 流行、科技、理財及環保態度等時事意見與態度調查。生活形態題項 分為活動(Activity)、興趣(Interest)、意見(Opinion)及其價值觀(Value)和 金錢及時間資源(Resource)五個構面。

(46)

綜觀上述量表內涵,生活形態量表中 AIO 量表、VALS、VALSΠ 量表於國 外皆被廣泛應用於生活型態研究,而國內在生活形態的研究中,大多是直接翻譯 或修改自國外 AIO 量表、VALS 量表。鄭健雄、劉孟奇學者(2003)認為題項內容 會因國情、文化的差異容易造成解讀上的偏誤,此外,不少生活形態研究者多以 直覺判斷來抽取量表題庫的部分題項進行調查,同樣造成偏誤。因此發展一套符 合我國適用的生活型態料庫有其必要性(譚大純等,1999)。E-ICP 即是國內所發 展的生活形態資料庫,題項完備,表面效度及周延性佳為其優點,然而譚大純等 學者對1991-1997 年之 ICP 資料庫中進行內容分析後,發現其內部一致性不佳, 量表題項並無明確的構念屬性,使得後續研究者很難去精確選取其中題項。 有鑑於生活型態使用的諸多問題,簡南山在台灣生活形態量表效率的後設分 析研究中(2003)便指出:隨著社會的多元化,生活型態量表題數反而減少,反映 了歷年生活型態量表研究並沒有完全涵蓋日常生活中主要的自我表述題項。如果 受限於總題數,無法以大量的題項進行相關研究,那麼預先設定有效的生活構 面,從歷年的實證研究結果,匯集主要、有效的題項內容來編製量表,也許能從 題項內容組合的層面來提升量表效率。 經由回顧生活型態相關研究文獻發現,生活型態量表建構有以下幾種方式: 引用VALS 量表,如吳淑鶯 (2001)生活型態區隔在廣告效果上之差異性研究;以 Plummer 之 AIO 構面為架構,從中抽取與該研究目的與需求之相關變數作為研擬 量表內容之依據,如Tai and Tam (1996)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consumers in asian markets、Napoli 及 Ewing(2001)The net generation: An analysis of lifestyles, attitudes and media habits、姜柏丞(2002)的生活型態與都會型 Spa 接受程度關聯性 之研究、陳靖怡(2003)對居民永續生活型態之研究、白滌清、洪毓甡、張馨月 (2008)探討台灣地區生活型態與消費趨勢;此外,同樣以 Plummer 之 AIO 量表為 架構,但採用 EICP 資料庫來建構其量表問項,如陳永坤、謝翠芳、馬貝姿、黃 俞評、黃淑茹、劉佩瑩、吳淑慈(2006)的關係行銷、生活形態對顧客忠程度之關

(47)

38 聯性研究;近年更有研究(謝玉柔,2006;莊雅婷,2007)直接以 EICP 資料庫進行 生活型態及其研究主題分析;除上述之外,亦有研究者綜合整理國內外相關領域 研究之AIO 量表,請教專家學者進行問卷編制,如鄭健雄等(2001)建構之台灣本 土化渡假生活型態量表、臺灣本土化休閒生活型態量表;郭昱均與高淑貴(2003) 之高齡者生活型態量表;林敬銘(2007)公務人員生活型態量表;林素惠(2008)之成 人生活型態量表等。 生活型態量表編制方法各有不同,最終原則還是以達其研究目的為主。本研 究採用簡南山(2003)生活型態量表編制建議:從實證研究去匯集有效構面與題 組,綜合歸納Tai and Tam (1996)、楊靜(1999)、林敬銘(2007)、林素惠(2008)等編 制之成人生活型態量表作為本研究之生活型態量表。

Tai and Tam (1996)”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consumers in asian markets” 認為成人生活型態應包含六個類型,包括:家庭中心、環保意識、消費意識、 文化及傳統價值、自信、對現有工作之滿意度 楊靜(1999)《臺灣地區家庭生活型態與耐久產品評價之研究》所編製的生 活型態量表,認為成人生活型態應包含七個類型,包括:善理家務、顧家和 樂、消費衝動、時尚品味、儉樸惜物、保守平庸、重視金錢 林敬銘(2007)《臺中市公務人員生活形態與休閒運動參與程度之研究》所 編製的生活型態量表,認為成人生活型態應包含六個類型,包括:家庭型態、 知識型態、自信領導、人際型態、健康型態、保守型態。 林素惠(2008)《嘉義地區成人生活型態與學習參與關係之研究》所編製的 生活型態量表,認為成人生活型態應包含六個類型,包括:知識藝文型、資訊 追求型、積極創新型、保守被動型、家庭中心型、社群參與型等。

進一步深究其內涵後發現:楊靜(1999)、林素惠(2008)、Tai and Tam (1996)、林敬銘(2007)皆提出「家庭或家務」相關的構面;林敬銘(2007)、 Tai and Tam (1996)、林素惠(2008)亦有「自信或積極」相關構面;此外,林敬

數據

圖 2 Hungerford and Tomera(1985)環境教育素養模式  美國測驗協會(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 ASTM)
表 6   Wells and Tigert 之 AIO 構面及其內涵  AIO構面 AIO內涵  活動(Activitiy)  一種具體明顯的活動,如看電視、購物等。  興趣(Interest)  指人們對於某些事物或主題產生的興奮程度,能吸引一個人特 殊且持續的注意。  意見(Opinion)  指一個人對外界環境的刺激所產生的問題,以及給予口頭上或 文字上的回應。  資料來源:引自別蓮蒂(2000)  Plummer(1974)將生活型態的衡量從活動(Activity)、興趣(Interest)及 意
表 10 防災素養量表各構面題項處理情形
表 11  生活型態量表項目分析結果  題 項  Cr 值  項目與總分相關  校正項目總分相關 項目刪除後 α 係數 因素負荷量  備註 B1 4.53 ** .413  .060 .667 .068  刪除 B2 4.02 **  .496  .343 .549 .665  修改 B3 4.11 **  .496  .332 .550 .644  修改 B4 5.33 **  .619  .442 .512 .705  保留 B5 3.99 ** .410  .103 .633 .135  刪除 B6
+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community, including the students, teachers, support staff (counsellors, social workers);.. parents and board of governors, are involved in confronting the issue

prevent cruelty and alleviate suffering, and through education to cultivate a deep respect for life in the community so that all living creatures may live.. together

Caring for kids after trauma, disaster and death: A guide for parents and professionals (2nd ed.). New York University Child

Because of path planning and refuge activity for a community shelter will cause disaster increasing and result second disaster, hence it has a great relationship between refuge

It finds the water-leaking factors for structures, and then discusses prevention methods and measures from design and constructional point of views.. It was found that

Through the study found that religious orientation, vegetarian attitude, health knowledge Orientation, animal protection Orient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rientation

The government, under pressure from the public, gave the central task of disaster relief, at this time and in the future, to the military and in July 2010

But, literacy is an important learning target, and it can measure the quality of nationals, so it can not being ignored.A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typed w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