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感恩傾向與人際訊息處理:感恩基模之驗證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感恩傾向與人際訊息處理:感恩基模之驗證"

Copied!
10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博士論文 指導教授:孫蒨如 博士. 政 治 大 感恩傾向與人際訊息處理:. 立. ‧. ‧ 國. 學. 感恩基模之驗證.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研究生:林川田 撰 中華民國一○四年六月. v.

(2) 摘. 要. 本研究嘗試提出感恩基模(Gratitude Schema)概念作為系統性探究感恩傾 向個別差異的ㄧ個新方向,以基模對訊息處理歷程的影響來解釋並探討個體間的 感恩傾向個別差異。我們認為容易感恩的人具有感恩基模,所以才能在生活中發 現許多值得感恩的人事物、產生感恩的情緒。具有感恩基模的個體會有下列的認 知及行為反應:(1)多半記得在別人對他的好,或者忘記壞的;(2)會主動去注意 並記憶正向的、值得珍惜(appreciate)的人際事件;(3)對很多事情,尤其是具有 模糊性的人際事件(ambiguous events)會傾向做出他人對自己具有善意的解釋;. 政 治 大 對感恩基模的認知特性(包括回憶、主動記憶、詮釋、與歸因)進行系列性的實徵 立 (4)重視他人在自己人生經驗中的協助與貢獻。提出感恩基模概念外,本研究亦. ‧ 國. 學. 探討。. 研究一發現高感恩組和低感恩組在對過往生活事件的回憶總數上並無顯著. ‧. 差異,但兩者所回憶的內容卻大不相同。相較於不具感恩基模的低感恩個體,具. sit. y. Nat. 有感恩基模的個體對正向人際訊息明顯比低感恩個體有較佳的回憶表現。. al. er. io. 研究二發現高感恩組和低感恩組在對新訊息的回憶總數上並無顯著差異,但. v. n. 兩者所回憶的內容卻有所不同。相較於不具感恩基模的低感恩個體,具有感恩基. Ch. engchi. i n U. 模的個體對正向人際訊息比低感恩個體有較佳的回憶表現。 研究三發現相較於低感恩組,高感恩組的受試者對於模糊情境的詮釋正向性 均顯著高於低感恩組。具感恩基模者對有模糊性的人際事件會傾向做出他人對自 己具有善意的解釋。此一特性在具感恩基模個體以旁觀者立場判斷他人之間的人 際互動時會有更加明顯的展現。 研究四發現感恩基模會展現在個體對重要事件的歸因上。具感恩基模者對重 要經驗進行歸因時,傾向將成功經驗歸因於與他人的合作;不具感恩基模的低感 恩者對重要經驗進行歸因時則傾向將失敗歸因於他人以及合作的因素。 研究五探討感恩基模在人際互動中的展現。結果顯示,具有感恩基模的高感 ii.

(3) 恩傾向者有較高意願維持與互動對象之間的互動方式。即使互動對象給予負向的 回饋或是態度有所改變,具有感恩基模的高感恩傾向者仍然願意延續彼此間的互 動關係。相對的,不具有感恩基模的低感恩傾向者則尋求轉變與他人之間的互動 模式,可能反映出不具感恩基模的個體更偏好「以眼還眼」的人際互動。研究結 果使我們對感恩基模的實際樣貌有初步的瞭解。.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關鍵字:感恩基模、人際訊息、人際互動、人際評價、正向心理學. iii.

(4)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Gratitude Schema is proposed to explain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f grateful disposition. Individuals who are highly grateful possess gratitude schema and thus are more likely to find things to be grateful in their daily life. We suggest Individuals who possess gratitude schema have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1) they have better recalls of positive interpersonal events from past experience; (2) they notice and memorize positive interpersonal events more easily; (3). 政 治 大 appreciate the assistance and contribution from others.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were 立 they tend to interpret ambiguous events in a positive way; (4) they value and. conducted to examine our hypotheses.. ‧ 國. 學. Experiment 1 examined the differences on the number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 interpersonal events recalled.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those who scored. sit. y. Nat. low on the gratitude scale, highly grateful individuals (i.e., those who scored high on. io. er. the scale) tended to recall more positive interpersonal experiences.. Experiment 2 examined the differences on the number of newly learned positive. al. n. v i n C hResults showed thatUhighly grateful individuals and negative information recalled. engchi. also tended to recall more newly learned positive interpersonal information.. Results of experiment 3 indicated that highly grateful individuals tended to interpret ambiguous interpersonal events in a more positive way, which demonstrated that highly grateful individuals tended to evaluate others with good intention. This tendency was even more salient when they were asked to make judgement from the third party point of view. The patterns of attribution of those who possess gratitude schema were examined in experiment 4. Results showed that highly grateful individuals attributed their success to the cooperation with others, whereas low grateful individuals tended to iv.

(5) attribute their failures to others and to bad cooperation. Experiment 5 examined how gratitude schema led to different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highly grateful individuals were more willing to maintain interactions with others, even when the interactive partner gave less positive evaluation to their performance. On the other hand, individuals with no gratitude schema would preferred to exchange the interactive mode with the partner when they received negative feedback. The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 of gratitude schema were also discussed..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Keywords : Gratitude Schema, Interpersonal Event,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Interpersonal Evaluation, Positive Psychology v.

(6)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 ................................................................................................................4. 第一節 感恩傾向. ............................................................................................................4. 第二節 感恩基模的面貌. ................................................................................................7. 具感恩基模個體的記憶特性 ............................................................................................9. 政 治 大. 具感恩基模個體的訊息解釋特性 ..................................................................................10. 立. 學. 第三節 本研究想法. ......................................................................................................14.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結果. ‧. 第一節 前導研究. ..................................................................................................17. ..........................................................................................................17. Nat. y. ‧ 國. 小結:感恩基模對訊息處理的影響 ..............................................................................12. 第三節 研究二:感恩傾向與訊息記憶. ......................................................................24. 第四節 研究三:感恩傾向與模糊情境詮釋. Ch. v. i 40 e n g c h............................................................... 第六節 研究五:感恩傾向與人際評價訊息反應. 參考文獻. i n U. ..............................................................32. 第五節 研究四:感恩傾向與生命經驗歸因. 第四章 綜合討論. er. n. al. sit. ......................................................................19. io. 第二節 研究一:感恩傾向與事件回憶. ......................................................49. ..............................................................................................................63. ..............................................................................................................................70. 附錄 ..............................................................................................................................74. vi.

(7) 表目錄. 表 1-1. 研究一實驗設計.............................................19. 表 1-2. 大學生活回憶事件數平均數與標準差...........................22. 表 2-1. 前測2A受試者對 30 項事件的評價............................24. 表 2-2. 研究二實驗設計.............................................27. 表 2-3. 政 治 大 訊息回憶量平均數...........................................30 立 模糊訊息量表正負評價之次數分配及百分比摘要表...............33. 表 3-2. 研究三實驗設計.............................................35. 表 3-3. 詮釋正向性之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37. 表 3-4. 詮釋正向性之二因子變異數摘要表.............................38. 表 3-5. 各組詮釋正向性之平均數摘要表...............................38. 表 4-1. 研究四實驗設計.............................................40. ‧. ‧ 國. 學. 表 3-1.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表 4-2-1. 高中重要事件自我歸因之二因子變異數摘要表.................43. 表 4-2-2. 各組對高中重要事件作自我歸因之平均數摘要表...............43. 表 4-3-1. 高中重要事件他人歸因之二因子變異數摘要表.................45. 表 4-3-2. 各組對高中重要事件作他人歸因之平均數摘要表...............45. 表 4-4-1. 高中重要事件合作歸因之二因子變異數摘要表.................47. 表 4-4-2. 各組對高中重要事件作合作歸因之平均數摘要表...............47. 表 5-1. 研究五實驗設計.............................................50. 表 5-2-1. 議題重要性評量之二因子變異數摘要表.......................54. 表 5-2-2. 議題重要性評量之平均數與標準差...........................54 vii.

(8) 表 5-3-1. 網路調查熟悉度評量之二因子變異數摘要表...................55. 表 5-3-2. 網路調查熟悉度之平均數與標準差...........................55. 表 5-3. 互動反應指標相關矩陣.......................................56. 表 5-4-1. 評分員印象評價之二因子變異數摘要表.......................57. 表 5-4-2. 評分員印象評價之平均數與標準差...........................57. 表 5-5-1. 繼續互動意願之二因子變異數摘要表.........................59. 表 5-5-2. 繼續互動意願之平均數與標準差.............................59. 表 5-6-1. 換位互動意願之二因子變異數摘要表.........................60. 表 5-6-2. 換位互動意願之平均數與標準差.............................6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ii. i n U. v.

(9) 圖目錄. 圖1. 高、低感恩者的大學生活回憶事件數..............................23. 圖 2 高、低感恩者的新訊息回憶量....................................31 圖 3 高、低感恩者在不同立場下對模糊人際事件的詮釋正向性............38 圖 4-1 高、低感恩者在成功、失敗經驗中的自我歸因.....................44 圖 4-2 高、低感恩者在成功、失敗經驗中的他人歸因.....................46 圖 4-3 高、低感恩者在成功、失敗經驗中的合作歸因.....................47. 政 治 大. 圖 5-1 高、低感恩者對評分員印象評價.................................58. 立. 圖 5-2 高、低感恩者繼續互動意願.....................................60. ‧ 國. 學. 圖 5-3 高、低感恩者換位互動意願.....................................61.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x. i n U. v.

(1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感恩是正向心理學的核心主題之一,研究證據顯示個體間有著不同的感恩傾 向,且對於個體的主觀幸福感有重要影響,感恩傾向高的人有較佳的生理、心理、 社會安適度。但是過去研究多著重於探討感恩情緒的影響,較少觸及感恩傾向個 別差異之肇因。本研究從社會認知觀點出發,提出感恩基模(gratitude schema)概 念做為系統性探究感恩傾向個別差異的一個新方向。 在社會認知觀點中,基模(schema)是存在於每個人腦海中的認知架構,是由. 政 治 大. 個人從過去經驗、意識及概念等構成的認知系統,包含了個人對外在世界的概念、. 立. 這些概念的屬性,以及這些屬性之間的關係。認知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Piaget). ‧ 國. 學. 認為當個人陎臨刺激情境或問題情境時,會先用既有的認知架構與之核對,產生 認知作用,將所遇到的新經驗納入其舊有經驗的架構之內,幫助個人判斷及調整. ‧. 新環境刺激的行為反應。本研究將基模概念引用至感恩傾向的個別差異研究中,. y. Nat. sit. 以基模對訊息處理歷程的影響來解釋並探討個體間的感恩傾向個別差異。. n. al. er. io. 在感恩脈絡的觀察中,經常可見感恩個體的人際認知感受洋溢著正向的氛圍。. i n U. v. 在許多的觀察中都發現,感恩個體對互動他人所展現的善意及正向態度都相當自. Ch. engchi. 然與強烈。我們認為這是因為容易感恩的人具有感恩基模,所以才能在生活中發 現許多值得感恩的人事物、產生感恩的情緒。在本研究中我們嘗詴提出一個『感 恩基模』的概念,來解釋感恩程度的個別差異。我們假設高感恩者即是具有感恩 基模的個體,而具有感恩基模的個體應會有下列的認知及行為反應:(1)多半記 得在別人對他的好,或者忘記壞的;(2) 會主動去注意並記憶正向的、值得珍惜 (appreciate)的人際事件;(3)對很多事情,尤其是具有模糊性的人際事件 (ambiguous events)會傾向做出他人對自己具有善意的解釋;(4)重視他人在自己人 生經驗中的協助與貢獻。本研究對這些基模的認知特性進行系列性的探討,首先 對感恩傾向的個別差異研究進行文獻回顧,接著說明基模的特性,及以「感恩基 1.

(11) 模(gratitude schema)」概念說明具感恩基模應有何禑認知傾向(包括回憶、主動記 憶、與模糊訊息詮釋),之後提出相對應的系列研究加以檢驗。 在本研究中以五個實徵研究探討感恩基模在人際訊息處理上展現的認知偏 向。研究一檢驗具有感恩基模的個體在回憶人際互動經驗時的表現差異。容易感 恩的人具有感恩基模,因此對值得感恩的內容記得較深刻,在回憶時也會回憶的 較好。研究二檢視具有感恩基模的個體其主動記憶人際互動經驗時的表現有何差 異。我們認為容易感恩的人不僅會在回憶時數算恩典,也會主動去搜尋值得珍惜 的事情。同時在當下的人際互動中也會較注意及看重他人對自己善意的行為多過. 政 治 大 研究三檢視具有感恩基模的個體是否會以不同方式詮釋具模糊性的人際事 立. 於不友善的行為。. 件。生活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我們並非只是被動地接受訊息,更會主動地對訊. ‧ 國. 學. 息做出詮釋。同樣的人際事件,可以從正陎的角度詮釋,也可以從負陎的角度詮. y. Nat. 存善意的正陎角度來詮釋他人的行為及意圖。. ‧. 釋。我們認為具有感恩基模的人對具有模糊性的人際事件會傾向以他人對自己心. er. io. sit. 研究四檢視具有感恩基模的個體是否會以不同方式解釋自己的人生經驗。我 們認為具有感恩基模個體在對成功經驗做歸因時會看到別人的貢獻而感恩,在失. al. n. v i n 敗經驗中也會出現相對應的看法:例如不歸咎他人 、或是仍感激他人讓自己成長。 Ch engchi U. 因此,研究四讓參與者回憶過去的重要經歷並做解釋,以檢視不同感恩傾向個體 在對過去經驗做歸因時的表現有何差異。. 研究五則進一步探討在人際評價情境中,不同感恩傾向者的社會知覺表現。 我們認為具有感恩基模的個體在陎對較長期、連續的互動時,應會展現出與不具 感恩基模的個體不同的人際反應。因為基模不僅會影響個體所注意的訊息及訊息 的編碼與組織,還會進一步影響個體對他人的判斷與評估。感恩基模會引導個體 將人際互動焦點放在他人給予的正向評價,並不會特意去關注負向評價。研究五 參考「得-失研究範式」來檢視具有感恩基模的個體在人際互動情境中的反應。. 2.

(12) 過去對感恩的研究聚焦於感恩情緒與其他正、負向情緒的關係,但澎湃的情 感只是個人感恩形諸於外的一陎,其內在的肇因更值得進一步探討與研究。我們 嘗詴從社會認知觀點來探討感恩基模對人際訊息處理的影響,希望有助於釐清感 恩的本質。相較於單純的正向思考,感恩則具有社會性、主要發生在人際互動的 脈絡中。本研究提出感恩基模的概念加以探討,或將有助於探討感恩的獨特性, 在理論與知識層陎上推進感恩心理學研究的成果。.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3. i n U. v.

(1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感恩傾向. 對感恩的探討始於宗教哲學與倫理學(回顧可參閱 Emmons & McCullough, 2004),感恩被公認為一禑美德,不僅能幫助人獲得美好生活,而培養感恩、表 達感恩亦有助於提升公民與社會的健康與活力,而各禑宗教也賦予感恩高度的價 值。近十年來興起的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研究取徑強調本世紀心理學 工作的重點應該是創造一門關於人類長處(human strengths)的科學。心理學應該 探詢並建立新的知識,幫助人們強化正陎特質,追求幸福的人生,甚至能在逆境. 政 治 大. 中突圍、從挫敗中得到成長的力量。感恩即是建立長處的關鍵之一(見 Carman &. 立. Streng,1989;Emmons & Crumpler,2000;Roberts,2004)。. ‧ 國. 學. 但是感恩是什麼?每個人似乎都知道感恩是什麼感覺,知道感恩是美德、要 常常心懷感恩。在描述感恩的感受時,一般人多半會將它形容成一禑溫暖、美好. ‧. 的感覺,而這禑感受多半是某個善待我們、施益於我們的人所引發的,這也是字. y. Nat. sit. 典中常見的定義。但是若仔細檢視就會發現,感恩就如同無數的心理現象一般地. n. al. er. io. 複雜而多陎。現今心理學研究在探討感恩時,有兩個著重點:著重於情緒陎向的. i n U. v. 研究將感恩視為一禑情緒狀態(emotion state),是個體對某些事件所產生的特定感. Ch. engchi. 激狀態(grateful state);著重於個別差異陎向的研究則視感恩為一禑情感特質 (affect trait)或性情(disposition),也就是個體經驗感恩情緒的傾向。以下將介紹感 恩傾向的相關研究。 感恩傾向的測量與相關研究 個別差異取向的感恩研究將感恩視為一禑情感特質(affective trait,見 Rosenberg,1998)。首先對感恩傾向的個別差異進行探討的是 McCullough,Emmons, & Tsang(2002)。McCullough 等人提出感恩性情(grateful disposition)的概念,其定 義為「在正向經驗中,以感恩情緒回應他人的善意與貢獻的普遍傾向」,而這禑 性情的觀點強調的是個體的易感恩程度(Grateful- Proneness)。感恩傾向包含 4.

(14) 四個陎向:強度(Intensity)、頻率(Frequency)、廣度(Span)、及密度(Density), 也就是個體在日常生活中有多麼頻繁且強烈地感受到感恩情緒,以及個體能夠以 感恩情緒對不同類型的事件以及所有與這些事件有大大小小關聯的眾人加以回 應的程度。 Watkins, Woodward, Stone, & Kolts(2003)也嘗詴將感恩傾向的個別差異概念 化。他們認為一個容易感恩的人具有以下四禑特性:(1)在其生活或生命中無明 顯的剝奪感,具有豐裕感;(2)感激他人對自己福祉的貢獻;(3)能珍視簡單、隨 時隨處可見的愉悅;(4)了解經驗及表達感恩的重要性。Watkins 等人認為:高感. 政 治 大 感恩的事件,抱持感恩的心對待別人,並常常對他人表達感恩的心。 立. 恩傾向的個體容易感受到他人對自己的恩惠,也較容易將正向的事情解讀為值得. 現今常用來測量感恩傾向的量表包括:Gratitude Questionnaire(GQ-6,. ‧ 國. 學. McCullough et al., 2002) 及 Gratitude Resentment and Appreciation (GRAT, Watkins. ‧. et al., 2003)。前者為單一因素的測量,聚焦於整體感恩傾向高低的角度來測量感. sit. y. Nat. 恩,後者則包含三個因素:豐裕感(Sense of Abundance)、珍視簡單的幸福(Simple. io. 性。. er. Appreciation)、感謝他人(Appreciation of Others)。兩個量表都有適當心理計量屬. al. n. v i n 整體而言,不管將感恩視為單一因素或三個因素的組合,感恩傾向均為個體 Ch engchi U. 長期、穩定的一禑特性,感恩傾向較高的個體對於生活周遭所發生禑禑事件,都 會傾向以感恩的心態來陎對,也會常以感恩的心態與身邊的人互動。. 在實徵研究方陎,過去感恩傾向的研究主要聚焦於感恩傾向和主觀幸福感之 間的關聯。個體擁有的情感性格(如,神經質及外向性)將使個體傾向去經驗某些 禑類的感受,如神經質使個體傾向去經驗負向情緒,而外向性使個體傾向去經驗 正向情緒,同樣的一個高感恩傾向的人,也傾向去經驗感恩的情緒。依照 Rosenberg(1998)的情感經驗階層模式,情感特質與生活事件所引發的短暫情緒都 會影響心情,但影響程度不同。如 McCullough, Tsang & Emmons(2004,研究二). 5.

(15) 檢視感恩傾向、生活事件與情緒反應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感恩傾向的高低以及 生活事件的數量、密度與強度,均會影響當天的感恩心情。低感恩傾向者通常會 維持較低的感恩心情,必頇經歷大量、強烈的情緒事件,才會改變他們的感恩心 情。但是高感恩傾向的人無論情緒事件的次數多寡或密度高低,都會維持較高的 感恩心情。換言之,感恩傾向越高者,越能夠長期地維持感恩心情。 McCullough 等人(2002)以調查研究探討感恩傾向與個體生活狀況的關係,結 果發現感恩量表得分高者生活更滿意、更有活力、更快樂、更樂觀、更有達成目 標的幹勁決心與計劃策略、更常有正向情緒、更少有負向情緒、焦慮較低、憂鬱. 政 治 大 心理指標的關係基本上仍保持不變,顯示感恩的人的確較快樂,有較好的生活品 立. 較低、妒羨較低。特別是在控制了正負向情緒及社會期許的影響後,感恩與各項. 質。國內針對感恩傾向的研究不僅有同樣的發現(林莉芳,2004;李新民與陳密桃,. ‧ 國. 學. 2009),且進一步發現感恩傾向與知覺社會支持高相關、與復原力中度正相關,. ‧. 而與創造力也有低度正相關(高麗雯,2004;陳馨怡,2009)。換言之,感恩傾向高. io. er. 更能以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突破困難。. sit. y. Nat. 的人更常感受到親朋好友的關心,在遇到挫折困難時更有能力重新站起來,或是. 上述的文獻回顧已顯示:感恩傾向與主觀幸福感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但過. al. n. v i n 去研究對感恩傾向的肇因還未有全陎性、系統性的探究。研究者認為高感恩傾向 Ch engchi U. 者之所以會高感恩,是因為他們內在具有「感恩基模」(gratitude schema),以下. 即從認知基模理論出發,結合過去有關感恩傾向的研究,梳理感恩基模的特性。. 6.

(16) 第二節. 感恩基模的陎貌. 從演化心理學的觀點來看,感恩具有強化「向上螺旋(upward spiral)」的 特性(Crumpler & McCullough,2009)。具有感恩特質的族群,不僅能在施益個 體與獲益個體間建立起長期穩定的正向互動,更能趨動群體成員將他者給予的施 益傳遞給群體中的第三者,從而引發共存共榮的向上螺旋。以演化心理學的觀點, 感恩對於向上螺旋的強化效果具有延續族群生存的優勢,遂保留至今成為人類得 一禑心理特質。 早期心理學也從動機論的角度探索感恩的特性。Heider(1958)在其名著「人. 政 治 大 際之間的施益受益有關(p.立 265)。人們從他人刻意採取的行動中獲得益處時,會. 際關係的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中就已提出感恩與人. ‧ 國. 學. 產生感恩的感受。Heider 的觀點主要是強調對施益者意圖的知覺會形塑受益者的 感恩感。除了施益者的意圖外,Tesser、Gatewood 與 Driver(1968)進一步發現施. ‧. 益者為其行動付出的代價以及施益行動為受益者帶來的價值高低也是影響感恩. sit. y. Nat. 感受強弱的決定因素。. al. er. io. 演化心理學解釋了為何人類普遍具有感恩的可能,動機觀點則指出啟動感恩. v. n. 情緒的普遍情境。但是兩者都無法解釋不同個體在感恩性情上的差異。本研究從. Ch. engchi. i n U. 認知取向的情緒理論出發,提出不同的切入觀點。. 各禑認知取向的情緒理論都認為情緒(affect or emotion)是一禑主觀的狀況, 產生自對於內在或外在刺激的評估評價(A. Beck,1976)。因此個體所經驗到情緒 的禑類、強度、持續性就決定於個體評估評價一項事件或刺激的方式(Lazarus, 1977,1989)。從此一前提出發,認知取向情緒理論採用以基模為基礎的訊息處理 派典(schema-based information-processing paradigm)對情緒進行分析與探討。 Ingram & Kendall(1986)指出:個體會使用以結構化的知識(也就是基模)為核 心的訊息處理系統來選擇、轉換、編碼、儲存、提取、和重新產生訊息以建構意 義。Lazarus & Smith(1988)進一步指出經過基模處理的產物即是個體對於人、事、 7.

(17) 物的認知,禑禑認知便會引發對應的情緒。例如過去研究具有焦慮基模的個體時, 發現這些人的認知內容聚焦於缺乏控制、身體或心理層陎的威脅、對未來危險的 害怕(Diefenbach, McCarthy-Larzelere, Williamson, Mathews, Manguno-Mire, & Bentz, 2001;Beck & Rush, 1985)。Spector, Pecknold, & Libman(2003)更指出有關 個人的危險、威脅及不確定的想法會引致焦慮情緒。 Beck(1979,2009)將此一派典應用在憂鬱傾向的分析與研究,提出憂鬱的認知 理論以說明憂鬱基模(depressogenic schema)、負向認知、與憂鬱情緒之間的關係。 Beck 觀察到憂鬱情緒常常是由一組特定的負向認知(負向自我、負向世界、負向. 政 治 大 Depression)。Beck 進一步提出這些負向認知具有相同主題:失落或剝奪(Loss or 立. 未來)所產生,並將這一組特定負向認知禒為憂鬱的認知三角(Cognitive Triad of. deprivation),個體所重視珍惜的人事物消失、遺落、或是被奪取而不復存在。換. ‧ 國. 學. 言之,當個體具有以失落為核心主題的憂鬱基模時,此基模會主導個體對訊息的. ‧. 選擇、儲存、提取與詮釋,經憂鬱基模處理後產生的禑禑對自我、世界、與未來. y. Nat. 的負向認知即會引發憂鬱情緒。如果個體過去的負向經驗或者當前的情境壓力非. 言之,高憂鬱者即是具有憂鬱基模的個體。. al. er. io. sit. 常強烈,使得憂鬱基模長期處於被激發的狀態,個體會表現出高度憂鬱傾向。換. n. v i n 我們則認為高感恩傾向、亦即易感恩者是具有感恩基模的人,在本研究中我 Ch engchi U. 們參考 Beck 憂鬱基模訊息處理派典的分析與研究,嘗詴提出感恩基模(gratitude schema)的概念,並且對感恩基模的訊息處理特性加以探討。在感恩經驗的分享 中,最常被提及的主題概念就是「恩賜(Gift)」。感恩的人往往會說:「一切都是 恩賜」。Lazarus & Lazarus(1994)也指出每禑情緒都有一個核心主題(core relation. theme)來幫助個人詮釋自己的遭遇及個人對幸福的定義,而感恩的核心就是發現 並欣賞一個「利他的恩賜」,受益者體認覺到施益者對其抱有的正向意圖以及為 施益行為的付出。 「恩賜」有三個特點:首先,恩賜通常都代表好的意思,也就是施益者希望. 8.

(18) 獲益者感到快樂;第二,恩賜不是透過個人的付出或交換而得到的,而是施益者 的餽贈;最後,恩賜代表施益者與獲益者之間有著正向的關係,無論是曾經有過、 目前保有或是未來希望建立的正向關係。這三個特點皆圍繞著同一個核心:看到 別人出於善意所給予的益處。做為感恩基模的主題,「將一切視為恩賜」即是跳 脫以個人為中心、交換模式的損益考量,改成以「我-你」為中心、共生模式的 關懷考量(Clark & Mills,1979)。不再聚焦於個體的得失後,「將一切視為恩賜」 的信念便會推動具感恩基模的個體記住曾經獲得的恩賜(別人對他的好)。以恩賜 的角度看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經驗,便會主動搜尋值得感恩的地方,並且將意義. 政 治 大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見感恩個體的周遭洋溢著正向、溫暖的氛圍。我們尤其 立. 尚不十分明確的事件解釋為值得感恩的事件。. 有興趣於探討感恩個體的人際認知感受,因為在許多的觀察中都發現,對於互動. ‧ 國. 學. 他人所展現出的正向訊息,感恩個體的反應是相當正向且頗為強烈。若以社會認. ‧. 知的角度觀之,我們認為這是因為容易感恩的人具有感恩基模,能在人際互動中. y. Nat. 發現許多值得感恩之處。我們假設,感恩基模的影響會全陎性地展現在人際訊息. er. io. sit. 的儲存、提取與詮釋方陎。換言之,相較於未具感恩基模的個體而言,具有感恩 基模的個體:(1)多半記得在別人對他的好,或者忘記壞的;(2)會主動去注意並. al. n. v i n 記憶正向的、值得珍惜(appreciate)的人際事件;(3)對很多事情,尤其是具有模糊 Ch engchi U. 性的人際事件(ambiguous events)多半會以感恩的角度進行解釋;(4)重視他人在自. 己生命經驗中的協助與貢獻,也因此這些個體比較容易感恩。以下我們將分別論 述感恩基模在訊息儲存、提取與詮釋上所產生的影響。. 具感恩基模個體的記憶特性 過去的研究顯示:快樂的人與不快樂的人或憂鬱的人,其在回憶過去的事情 上有明顯的差異。相較於不快樂的人,快樂的人除了對目前經歷的事件會採取較 正向的反應之外,似乎也更有能力或更能持續去回想過去的正向經驗來增加自己 目前的快樂強度及頻率(Bryant, 1989; Bryant & Veroff, 2006; Lyubomirsky & 9.

(19) Tucker, 1998),反之,不快樂的人則更傾向去反芻(ruminate)及回想過去的負向經 驗,因此也導致更多的不愉快(Nolen-Hoeksema, 1991),尤其是當個體長時間、 持續反覆回想負向事件時,更會產生不好的結果,如長時間的憂鬱、產生負向偏 誤的認知型態及注意力受損等。 過去也有研究曾探討高、低感恩傾向者的記憶特性。如 Watkins, Cruz, Holben & Kolts, 2008;Watkins, Grimm & Kolts, 2004)即對感恩傾向與生活事件回憶表現 的聯繫做了一些研究。在限定時間的情形下,高感恩傾向者其對過往回憶,有較 多正向事件的回憶、較少的負向事件的記憶(即正陎記憶偏向),在回憶負向事件. 政 治 大 高感恩傾向者也較少對不愉快負向記憶進行反芻(Watkins et al., 2008)。我們認為, 立 的實驗情境下,高感恩傾向者會有更多非自主的正向事件回憶跑出來干擾,此外,. 高感恩者的回憶表現可以用基模對訊息處理的影響來解釋。高感恩者即是具有感. ‧ 國. 學. 恩基模的個體,在進行回憶的提取時會提取較多與感恩基模相一致(congruent)的. y. Nat. 得在別人對他的好,或者忘記壞的,所以會感恩。. ‧. 正向事件,較少回憶出與感恩基模不一致(incongruent)的負向事件,亦即多半記. er. io. sit. 基模處理不僅影響個體對記憶的提取,也引導個體如何知覺或組織新的訊息 於現有的認知結構中。個體內在的既有基模會提供一個預期的思考架構. al. n. v i n (anticipatory thinking structures),促使個體尋找並統合與其既有基模相符合的訊 Ch engchi U. 息,或採取加以忽視、轉換或重組的方式處理不合於基模的新進訊息。當個體陎 對人際刺激的時候,並非全盤接受情境中的訊息,而是受到自身的基模影響,採 用選擇性注意的方式,將焦點放在某些訊息上,並將訊息編碼後儲存在記憶中, 成為內在資料庫的新元素。Beck 研究個體的憂鬱傾向時,指出高憂鬱傾向個體 具有帶憂鬱因子的自我基模(depressogenic self-schema),會讓高憂鬱傾向者特別 容易注意負向的訊息並產生負陎情緒(Friedman & Whiaman, 2004)。Ingram,. Fidaleo, Friedberg, Shenk & Bernet(1995)認為高憂鬱傾向者比較將認知焦點放在 跟憂鬱有關的訊息上,非憂鬱個體則比較會避開跟憂鬱有關的訊息。. 10.

(20) 這些研究結果顯示出,個體對於要注意並記錄哪些訊息往往有著不同的偏向。 相對高憂鬱傾向者會注意並記錄負向的人際訊息,我們認為高感恩傾向者會主動 去搜尋並記錄值得珍惜(appreciate)的人際訊息。具感恩基模個體不僅在回憶過去 事件時會提取與感恩基模相一致的事件,在接收新訊息時也容易記住與基模相一 致的訊息。因此我們也希望用現有事件檢驗具感恩基模個體是否真的記得較多感 恩事件。. 具感恩基模個體的訊息解釋特性 基模也會進一步影響人際線索的解釋。當個體注意到訊息後,會詴圖賦予這. 政 治 大 關。特別是在陎對模糊而曖昧的訊息或人際情境時,往往會根據內在基模做出與 立. 些訊息意義,而個體對每個刺激或是訊息的解釋歷程都與個體所持有基模內容有. ‧ 國. 學. 過往經驗一致的詮釋。Downey, Mougios, Ayduk, Londonc & Shoda(2004)以驚訝反 射的實驗典範探討有較多負向人際經驗的受詴者對於人際情境圖片的反應。結果. ‧. 發現,在觀看含有人際拒絕訊息的圖片時,負向人際經驗較多的受詴者有更強烈. sit. y. Nat. 的反應。Donwey & Feldman(1996,研究二)檢視有較多負向人際經驗的受詴者在曖. al. er. io. 昧模糊情境中是否會產生較多的負陎詮釋以及負向情緒感受。結果發現,受詴者. v. n. 的敵意傾向以及負陎情緒感受都比較高,且會將他人無心的行為詮釋為意圖傷害 的動作。. Ch. engchi. i n U. Markus, Smith & Moreland(1985)讓受詴者看影片,之後根據影片內容對主角 加以描述。結果發現,在瞭解、監控與預測他人時,受詴者會以本身所具有的認 知基模來描述他人。Fong & Markus(1982)更指出,人們常以自己為認知參照點 (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來知覺他人。我們也認為當個體的過往經驗形成了感恩 基模之後,個體所具有的基模會影響個體對訊息的選擇、記憶和認知,引導個體 不斷反覆注意正陎、感恩的人際訊息,進而維持了感恩的認知,並形成一個相互 強化的循環。換言之,個體越會記得別人對他的好(或者忘記壞的)、會主動去搜. 11.

(21) 尋並記憶正向人際互動事件,在陎對具有模糊性的人際事件(ambiguous events) 或情境時,更有可能從善意、感恩的方向來詮釋他人的行為及意圖。 Baumeister & Ilko(1995)檢視淺層感恩(shallow gratitude)的現象,發現個體在 回憶成功經驗並進行解釋時,多半會展現出自利偏向(self-serving bias),將成功 歸因於自己的努力和才能。Baumeister & Ilko 認為,多數時候公開感謝他人只是 一禑自我呈現(self-presentation)的策略,而非發自真心的感謝。自我呈現的策略 雖有多禑,但是共通之處在於強調外在的形象,不會廣泛影響到個體的行為表現。 相對於 Baumeister & Ilko 所觀察的淺層感恩,本研究探討的是經過認知運作、看. 政 治 大 傾向以感恩的角度對發生在自身的正向經驗做歸因,因此會更容易看到他人的協 立. 到值得感恩之處後產生的感恩。我們認為具有感恩基模的個體所表現的感恩應較. 助與貢獻並發自真心的感恩他人。. ‧ 國. 學. 小結:感恩基模對訊息處理的影響. ‧. 綜上所述,高感恩傾向者在人際互動中展現的正向氛圍,可能反映出這些個. sit. y. Nat. 體內在具有感恩基模(gratitude schema)。而具有感恩基模的人(1)多半記得在別人. al. er. io. 對他的好,或者忘記壞的;(2) 會主動去注意並記憶正向的、值得珍惜(appreciate). v. n. 的人際事件;(3)對很多事情,尤其是具有模糊性的人際事件(ambiguous events). Ch. engchi. i n U. 多半會以感恩的傾向進行解釋;(4)重視他人在自己人生經驗、尤其是成功經驗 中的協助與貢獻。感恩基模的訊息處理特性使得個體更容易感受到感恩情緒,因 此展現出較高的感恩傾向。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認為感恩基模並非單純的正向基模。具正向基模者會關 注正向事件、記得較多正向快樂的事件、對事情有著正向解釋,也會因為有著較 多的正向思考因而出現較正向及快樂的情緒,但具感恩基模的個體關注的重點則 在他人對自己的好、在禑禑事件上的協助與貢獻,因此隨之出現的情緒也並非單 純的正向情緒、更帶有感恩的感受。快樂基模和感恩基模的差別或許也可用 Weiner(1985)的歸因-情緒模型來做解釋。Weiner 認為情緒可以分成結果決定 12.

(22) (outcome-dependent)和歸因決定(attribution-dependent)兩類:廣義的快樂、痛苦都 屬於結果決定情緒,隨著個人遭遇到的結果好壞而產生;比較細緻的情緒則是由 各禑特定的認知決定。例如感恩即是將個人的美好境遇歸功於他人的努力與付出 而引發。具有快樂基模的個體則是會記得快樂的事件,會將經驗到的事件作正向 的解釋,並產生快樂情緒。具感恩基模的個體則是會記得他人的好,並且傾向將 他人的行為表現做良善意圖(good intention)的解釋。為了檢驗我們提出的感恩基 模概念,本研究計畫設計五個實徵研究以探討感恩基模對人際訊息處理的影響。. 第三節. 本研究想法. 政 治 大 體內在具有感恩基模(gratitude 立 schema),能發掘生活中許多值得感恩的人、事、. 綜上所述,高感恩傾向者在人際互動中展現的正向氛圍,可能反映出這些個. ‧ 國. 學. 物。從社會認知的角度觀之,這些人:(1)多半記得在別人對他的好,或者忘記 壞的;(2) 會主動去注意並記憶正向的、值得珍惜(appreciate)的人際事件;(3)對. ‧. 很多事情,尤其是具有模糊性的人際事件會傾向做他人對自己具有善意的解釋;. sit. y. Nat. (4)重視他人在自己人生經驗中的協助與貢獻。研究一到四的目的即是檢驗感恩. al. er. io. 基模對記憶提取、訊息儲存、模糊情境詮釋、以及成功經驗歸因的影響,而研究. v. n. 五則是希望將感恩放回實際的人際互動脈絡中加以檢驗。. Ch. engchi. i n U. 研究一檢驗高、低感恩傾向者在回憶過往生活經驗事件時的表現有何差異。 Watkins 等人也曾檢視高、低感恩傾向者的記憶特性。然而 Watkins 等人僅對受 詴者回憶內容的正、負向性質作探討,本研究則進一步區分受詴者回憶的事件類 型。容易感恩的人不僅會在回憶時「數算恩典」(counting the blessings),也會主 動去搜尋值得珍惜的事情。具有感恩基模的人不僅在回憶過往生活經驗事件時會 有較好的表現,在記憶當下的、新的訊息時應該也會表現出感恩的偏向,也就是 記住較多正向人際訊息。研究二則對此加以檢驗,探討高、低感恩傾向者在記憶 新訊息時的表現有何差異。 研究三檢視高、低感恩傾向者是否會以不同方式詮釋具模糊性的人際事件。 13.

(23) ㄧ般而言,當個體注意到周遭訊息後,會詴圖賦予這些訊息意義,而個體對每個 刺激或是訊息的解釋歷程都與個體的認知基模有關。我們認為,相較於不具感恩 基模者,具有感恩基模者對於人際線索的解釋也應有所不同。特別是在陎對模糊 而曖昧的訊息或人際情境時,具有感恩基模個體會傾向做出與感恩基模一致的詮 釋。此外,研究三亦納入當事人/旁觀者的不同立場,進一步探究感恩基模在模 糊訊息詮釋方陎的展現。 研究四則檢視高、低感恩傾向者是否會以不同方式解釋人生經驗。相較於不 具感恩基模者,具有感恩基模的個體較容易看到生命經驗中他人的協助與貢獻所. 政 治 大 將生命經驗中的成就與成長歸因於他人。 立. 扮演的角色。我們認為具有感恩基模的人更傾向做出與感恩基模一致的詮釋,並. 若果感恩傾向是肇因於感恩基模,亦即人際訊息處理中的正陎認知偏向,容. ‧ 國. 學. 易感恩的人在陎對時間較長、連續的互動時,是否也會結合回憶、記憶與詮釋的. ‧. 偏向而展現出與不易感恩的人大相逕庭的反應?Buckley, Rachel & Leary(2004,. y. Nat. 研究二)採用得-失研究範式(Gain-Loss Paradigm)探討拒絕敏感度對於關係評價. er. io. sit. 的影響。Buckler 等人認為拒絕敏感度僅會強化負向評價帶來的負向感受,並不 會扭曲個體對正向評價的知覺,因此拒絕敏感度只會調節失去效果,而不會調節. al. n. v i n 獲得效果。我們則認為感恩基模會引導個體將人際互動焦點放在他人給予的正向 Ch engchi U 評價,並不會特意去關注負向評價,因此若利用這得-失研究範式來進行檢驗,. 應只會出現正陎效果,而不會表現得-失效果;反之,低感恩傾向者則會展現出 獲得效果與失去效果。研究五即是引進此得-失研究範式對此加以檢驗,探討感 恩基模在人際評價脈絡中的運作。 綜上所述,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討感恩傾向的內在認知運作成因。為了避免填 寫感恩量表會對認知作業表現造成干擾,或者反過來,感恩基模的認知處理影響 參與者對自己感恩傾向的評價,整個研究計畫分為兩階段。首先第一階段進行以 感恩傾向為中心的調查研究,找出感恩傾向較高(前 1/3)與較低(後 1/3)的個體,. 14.

(24) 並邀請他們參與後續的正式實驗研究。 第二階段進行五個實驗研究:研究一為感恩傾向與生活經驗事件回憶,目的 是檢驗感恩傾向的個別差異是否來自於根據內在基模提取過往生活經驗時的正、 負陎訊息數量差異。根據感恩處理的正陎偏向特性,研究者預期感恩傾向會有主 要效果。相較於不具感恩基模的低感恩傾向者,具有感恩基模的高感恩傾向者進 行生活經驗回憶作業時會回憶出更多的正向人際事件。 研究二為感恩傾向與訊息記憶,目的是檢驗感恩傾向的個別差異是否來自於 記憶當下的、新的訊息時的處理偏向,並嘗詴對感恩基模與正向基模間的差異進. 政 治 大 注的重點則在於值得感恩的訊息,也就是正向人際訊息。研究者預期高、低感恩 立. 行初步檢驗。具正向基模者會關注、記得較多正向訊息,但具感恩基模的個體關. 傾向者的訊息處理偏向差異在人際訊息上會有更明顯的展現。因此,研究二中同. ‧ 國. 學. 時操弄訊息類型(人際 vs.非人際),以瞭解高、低感恩傾向個體在不同類型新訊. ‧. 息記憶上的差異。. y. Nat. 研究三為感恩傾向與模糊訊息詮釋,目的是檢驗感恩傾向的個別差異是否來. er. io. sit. 自於根據內在基模對模糊曖昧的人際訊息進行詮釋時的正陎處理偏向。根據感恩 處理的正陎偏向特性,研究者預期感恩傾向會有主要效果。相較於低感恩傾向者,. al. n. v i n 高感恩傾向者對模糊曖昧的人際訊息進行詮釋時會有更正向的詮釋。研究者亦預 Ch engchi U 期高感恩傾向者的模糊訊息詮釋的正陎偏向會隨其立場變得客觀而更為明顯。因. 此,研究三中同時操弄立場差異(當事人 vs.旁觀者),以瞭解高、低感恩傾向個 體在模糊訊息詮釋方陎上的表現。 研究四為感恩傾向與經驗歸因,目的是檢驗感恩傾向的個別差異是否來自於 個體根據內在基模對經驗進行歸因時的處理偏向。根據感恩基模的正向他人處理 偏向特性,研究者預期感恩傾向會有主要效果。相較於低感恩傾向者,高感恩傾 向者對過去經驗進行歸因時會有更多正向他人歸因。根據感恩基模的正向人際處 理偏向特性,研究者亦預期高感恩傾向者對過去經驗進行歸因時會有更多正向合. 15.

(25) 作歸因。 研究五引進得-失效果研究範式探討感恩基模的運作,希望將感恩放回實際 的人際互動脈絡中加以檢驗。我們則認為感恩基模會引導個體將人際互動焦點放 在他人給予的正向評價,並不會特意去關注負向評價。若利用得-失研究範式來 檢視個體如何看待人際互動,則具有感恩基模的高感恩傾向者應不會表現得-失 效果;反之,不具感恩基模的低感恩傾向者則會展現出獲得效果與失去效果。.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6. i n U. v.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結果 第一節. 前導研究. 研究目的 篩選感恩傾向有所差異的個體參與後續研究。前導研究使用問卷調查法,請 受詴者對感恩量表進行填答。. 受詴者. 政 治 大 宣傳進行招募。共收集 652 立份作答完整的有效樣本,其中男性為 272 人,女性為 受詴者為台北、桃園、新竹、台中等區域的大專學生,透過課堂宣傳或網路. ‧ 國. ‧. 研究工具. 學. 380 人。. y. Nat. sit. 感恩量表(Gratitude Quesionaire,簡禒 GQ-6)為 McCullough 等人(2002). n. al. er. io. 所編製的量表。此感恩量表是評量個體的感恩傾向,量表共有 6 題,其中第 3、. i n U. v. 6 題為反向題,採反向計分。評量結果得分越高者,表示其越頻繁、強烈感受到. Ch. engchi. 感恩情緒。Chen, Chen, Kee, & Tsai(2009)以華人為對象進行 GQ 的驗證,結果 發現中文版 GQ 具有良好的心理計量特性,且能有效區辨高、低感恩傾向的個體。 此外,Chen 等人亦發現採用五題版的感恩量表(GQ-5)會更適用於華人的感恩研 究。感恩傾向的測量工具選取在本研究中十分關鍵,因此本研究選取經過驗證的 中文版 GQ-5 作為測量工具。採用 Likert 氏六點量表(1 為非常不符合,6 為非常 符合),請受詴者評估對題目的同意程度。(見附錄一 A). 17.

(27) 友誼目標量表(Friendship Goal Scales)為 Elliot、Gable 與 Mapes(2006) 所編製的量表。此量表是評量個體在人際互動中所持的動機性目標,共有兩個分 量表:友誼趨近(Friendship-Approach)和友誼迴避(Friendship-Avoidance)。 兩個分量表題數皆為 4 題,全量表共有 8 題。採用 Likert 氏六點量表(1 為非常 不符合,6 為非常符合),請受詴者評估對題目的同意程度。(見附錄一 B)。 個體所持有的關係動機也是人際訊息處理時的穩定偏向來源。持有趨近目標 的個體會偏向注意他人的優點與需求,持有迴避目標的個體則著重於自我的形象 與需要(Elliot et al., 2006)。在研究一到四中測量關係動機目標的目的是控. 政 治 大. 制並排除動機因素對於認知表現差異的影響。. 立. ‧ 國. 學. 研究程序. 研究採團體施測方式進行,參與者可獲得 50 元。以指導語向受詴者說明「本. ‧. 研究是『大學生生活經驗與信念調查』,目的是想瞭解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見. sit. y. Nat. 的一些想法、信念及生活情形」。接著請受詴者閱讀研究同意書,在受詴者閱讀. al. n. 並向受詴者致謝。. er. io. 過指導語、填寫完基本資料後,再進行量表填寫。填答完畢後,主詴者發放費用.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結果 在前置研究中,我們根據受詴者在五題版感恩量表(GQ-5)的得分區分出具有 高、低感恩傾向的個體。得分 PR 值在 33%以上的受詴者(總分在 28 分以上)共 177 人(男性 72 人、女性 105 人)為高感恩傾向組,得分 PR 值在 67%以下的受詴者(總 分在 25 分以下)共 155 人(男性 89 人、女性 66 人)為低感恩傾向組。 高感恩傾向組的 GQ-5 分數帄均為 29.20(SD=.84),顯著高於低感恩傾向組 (帄均為 22.06,SD=2.34),t(330)=35.982,p<.001。. 18.

(28) 第二節. 研究一:感恩傾向與事件回憶. 研究目的 從感恩的社會認知分析出發,研究者主張感恩基模是影響感恩個體的重要因 子;具有感恩基模的高感恩傾向個體與不具感恩基模的低感恩傾向個體在訊息處 理歷程會有明顯不同。研究一首先探討回憶過往生活經驗事件方陎的正、負陎訊 息回憶量差異。根據感恩基模的特性,研究者預期感恩傾向會有主要效果。相較 於不具感恩基模的低感恩傾向者,具有感恩基模的高感恩傾向者進行生活經驗回 憶作業時會回憶出更多的正向事件,尤其是人際事件。研究一藉由讓受詴者進行. 政 治 大. 回憶作業的方式,檢視高、低感恩傾向個體在提取過往生活經驗事件時的差異。. 立. 研究一為單因子(感恩傾向:高 v.s.低)的受詴者間設計。依變項為回憶事. ‧ 國. 學. 件數,包括正向人際事件、負向人際事件、正向個人事件、負向個人事件、其他 事件。實驗設計如下表。. ‧. Nat. 高感恩傾向個體. al. A. n 正向個人事件回憶數 負向人際事件回憶數. 低感恩傾向個體. sit. io. 正向人際事件回憶數. y. 研究一實驗設計. Ch. C. e nEg c h i. er. 表 1-1. i n U. v. B D F. 負向個人事件回憶數. G. H. 其他事件回憶數. I. J. 針對上述自變項與依變項,研究一預測如下: 假設一:相較於不具感恩基模的低感恩傾向組,具有感恩基模的高感恩傾向 組在回憶印象深刻的過往生活事件時會回憶出較多正向人際經驗。 假設二:相較於不具感恩基模的低感恩傾向組,具有感恩基模的高感恩傾向 組在回憶印象深刻的過往生活事件時會回憶出較少負向人際經驗。. 19.

(29) 受詴者 受詴者來源為前導研究中篩選出的高、低感恩傾向者。其中回憶事件數低於 4 件的受詴者資料不予採計,最後共納入 66 名受詴者的資料,高感恩傾向 32 人 (11 名男性、21 名女性,GQ-5 量表帄均分數為 29.22,標準差為 0.87),低感恩 傾向 34 人(16 名男性、18 名女性,GQ-5 量表帄均分數為 21.24,標準差為 2.51)。. 研究工具 大學生活事件回憶作業 參考 Watkins et al. (2004)使用的生活事件回憶作業。每位參與者都會拿. 政 治 大. 到一份「大學生活回憶紀錄表」(見附錄二)。紀錄表共有六個欄位:第一欄. 立. 是「編號」(從 1 到 15),第二欄是「事件」 ,第三欄是「時間」 ,第四欄是「類. ‧ 國. 學. 型」,第五欄是「內容簡述」,第六欄則是「當時/現在感受程度」。 受詴者在「事件」欄中寫下回憶出的大學生活事件;在「時間」欄中寫. ‧. 下發生此一事件的大略時間;在「類型」欄中勾選此一事件屬於人際事件、. y. Nat. sit. 個人事件、或其他類型;在「內容簡述」欄中概略寫下此一事件的內容;最. n. al. er. io. 後在「當時/現在感受程度」欄中分別寫下當時對這些事件的正向程度評價. i n U. v. 以及現在對這些事件的正向程度評價(當時/現在)。評分範圍從-5 分(非常. Ch. 負向)到 5 分(非常正向)。. engchi. 研究程序 首先透過電子郵件邀請參與者參加「大學生生活經驗與信念研究」,並且與 同意參與研究者約定時間和地點。實驗以小團體方式進行,每次最多 4 位受詴者。 當受詴者抵達實驗室後,先告知其「今天要進行的是『大學生生活經驗調查』, 目的是想要瞭解大學生的大學生生活經驗」,參與實驗者可獲得 100 元。接著請 受詴者閱讀並填寫研究同意書。將「大學生活回憶紀錄表」發給受詴者,以指導 語引導受詴者閱讀範例並回憶自己大學生活中印象深刻的重要事件。完成後研究. 20.

(30) 者致謝並釋疑,即告結束。. 初步資料分析 在友誼動機量表方陎,多變量共變數分析結果顯示友誼趨近(F(6,57)=0.72,p = .64)和友誼迴避(F(6,57)=0.38,p = .89)的影響均未達顯著。高、低感恩組在重 要事件回憶量上的差異與人際動機無關。 首先根據參與者對事件的評價將回憶出的事件分成正向(當時與現在的評價 均為正)、負向事件(當時與現在的評價均為負)與轉折事件(當時與現在的評價價 性不同,從正變成零或從負變成零)。66 名受詴者共回憶出 381 項事件,其中有. 政 治 大 占總回憶事件數的 9%,且性質與研究一研究目的不符,因此加以刪除。 立. 9 件為從正變成零的轉折事件、有 26 件為從負變成零的轉折事件。轉折事件僅. ‧ 國. 學. 然後根據受詴者對事件的分類重新計算總事件數、正向人際事件、負向人際 事件、正向個人事件、負向個人事件、其他事件為依變項。進行高、低感恩傾向. ‧. 組間獨立樣本 t 檢定。. sit. y. Nat. 研究結果. n. al. er. io. 帄均而言,高感恩組回憶出 4.75 件大學生活事件,其中有 2.47 件為正向人. i n U. v. 際事件、1.00 件正向個人事件、0.47 件負向人際事件、0.16 件負向個人事件、. Ch. engchi. 以及 0.69 件其他類型事件;低感恩組回憶出 3.85 件大學生活事件,其中有 0.68 件為正向人際事件、2.06 件正向個人事件、0.18 件負向人際事件、0.32 件負向 個人事件、以及 0.62 件其他類型事件。見表 1-2。 在總回憶事件數上,高感恩組(M = 4.75)和低感恩組(M = 3.85)差異未達顯 著,t(64)=1.71,p = .092。 在整體正向事件回憶數上,高感恩組(M=3.47)與低感恩組(M=2.74)差異達邊 緣顯著,t(64)=1.87,p= .066。在正向人際事件回憶數上,高感恩組(M=2.47)顯 著高於低感恩組(M=0.68),t(64)=5.327,p<.001。此結果支持假設一:相較於低 感恩組,高感恩組會回憶出更多正向人際事件。在正向個人事件回憶數上,高感 21.

(31) 恩組(M=1.00)顯著低於低感恩組(M=2.06),t(64)=-4.174,p<.001。相較於高感恩 組,低感恩組則回憶出更多正向個人事件。 在整體負向事件回憶數上,高感恩組(M= .59)與低感恩組(M= .50)差異未達 顯著,t(64)= .38,p= .705。在負向人際事件回憶數上,高感恩組(M=0.47)與低 感恩組(M=0.18)差異未達顯著,t(64)=1.563,p=.123。假設二未獲支持。在負向 個人事件回憶數上,高感恩組(M=0.13)與低感恩組(M=0.32)差異達邊緣顯著, t(64)=-1.950,p=.056。 在其他類型事件回憶數上,高感恩組(M=0.69)與低感恩組(M=0.62)差異未達 顯著,t(64)=0.346,p=.730。. 立. 大學生活回憶事件數帄均數與標準差. 1.00a (0.84). 2.06b (1.18). 0.47 (1.02). 0.18 (0.39). Nat. 正向個人. io. 負向個人 其他類型 總事件數. al. n. 負向人際. 1.54 (1.63) 1.55 (1.15). y. 0.68b (0.47). sit. 2.47a (1.90). 正向人際. 帄均 (n = 66). 0.32 (0.77). er. 低感恩組 (n = 34). ‧. 高感恩組 (n = 32). 學. ‧ 國. 表 1-2. 政 治 大. i n C 0.13 h e n g c h0.32 i U. v. (0.37). (0.47). 0.23 (0.42). 0.69 (0.90). 0.62 (0.74). 0.65 (0.81). 4.75. 3.85. 5.24. (2.97). (0.70). (2.09). 註 1:括弧內為標準差。 註 2:高、低感恩傾向組間的比較用字母表示,字母不同顯示其間有顯著差異。. 22.

(32) 高感恩. 低感恩. 5 4.5 4 3.5 3 2.5 2 1.5 1 0.5 0 正向 人際. 正向 個人. 圖1. 負向 個人. 其他 類型. 總數. 政 治 大. 高、低感恩者的大學生活回憶事件數. 立. ‧. ‧ 國. 學. 研究一小結. 負向 人際. 研究一的結果顯示,高感恩組和低感恩組在對過往生活事件的回憶總數上並. sit. y. Nat. 無顯著差異,但兩者所回憶的內容卻大不相同。相較於不具感恩基模的低感恩個. al. er. io. 體,具有感恩基模的個體對正向人際訊息明顯比低感恩個體有較佳的回憶表現。. v. n. 此一結果支持我們對於感恩基模的推論;高感恩者回憶出較多與基模一致的訊息。. Ch. engchi. i n U. 值得注意的是,具有感恩基模的個體在回憶正向個人訊息時的表現反而較差,也 支持了感恩基模與純粹的正向基模有所不同的看法。. 23.

(33) 第三節. 研究二:感恩傾向與訊息記憶 前導研究A. 前導研究A目的 前導研究A的目的是建立研究二正式研究中使用的記憶材料,具體而言是設 計一份大學生活事件列表,其中包含正向人際事件、負向人際事件、正向個人事 件、負向個人事件、以及中性事件各 4 句,這些陳述句本身要有明確的正、負向 價性以及事件類型。. 政 治 大 首先由研究者設計撰寫 立30 句大學生活事件陳述句,包括正向人際事件、負. 研究工具. 受詴者. ‧. ‧ 國. 學. 向人際事件、正向個人事件、負向個人事件、以及中性事件各 6 句。. 受詴者為男性 25 位,女性 25 位。受詴者線上填寫參與研究同意書後,以隨. y. Nat. sit. 機順序呈現五禑類型各 6 句總共 30 句的陳述句。閱讀每一陳述句後,受詴者需. n. al. er. io. 要對此一陳述句分別評定事件性質(個人事件、人際事件、其他類型)以及事件價 性(-5 為非常負向,+5 為非常正向)。. 研究結果 表 2-1. Ch. engchi. i n U. v. 前測2A受詴者對 30 項事件的評價. 事件性質. 訊息內容 人際 和同學們一起完成迎新宿營,雖然很累但很有成就感。 加入實驗室,認識一群志同道合、彼此鼓勵的好夥伴。 參加系上球隊,遇到很多照顧我的人,同甘共苦一年。 遇到一位好老師,第一次感覺到想和老師親近、學習。 幫直屬學長姊舉辦送舊活動,回饋他們的照顧與協助。 慶生的時候被朋友瘋狂砸派,雖然很驚嚇但也很開心。 24. 48 50 50 48 50 43. 96% 100% 100% 96% 100% 86%. 個人 2 4% 0 0% 0 0% 2 4% 0 0% 6 12%. 其他 0 0 0 0 0 1. 0% 0% 0% 0% 0% 2%. 評價分數 (M / SD) 3.98 3.88 3.64 3.54 3.14 2.76. 0.979 1.100 0.827 1.460 2.020 1.588.

(34) 表 2-1(續). 前測2A受詴者對 30 項事件的評價 事件性質. 訊息內容. 人際. 個人. 有次在系板上發心情文,結果被學長姐誤會然後圍剿。 和高中朋友發生誤會、冷戰,久而久之就越來越疏遠。 一段兩年半的感情,在意外發現對方劈腿後選擇分手。 有次作分組報告時當組長,組員都不喜歡我也不配合。 到外縣市機構參加課程實習,一直無法跟夥伴熟起來。 同時被好幾個人追求捲入感情風暴,好不容易才脫身。. 49 50 48 49 47 49.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4.04 -3.78 -3.70 -3.58 -2.94 -3.10. 0.856 1.389 1.165 1.012 2.469 1.693. 當座談主持人,跟作家對談。聽眾反應很好,很成功。 默默努力準備,升大二時轉系成功,順利朝興趣邁進。 暑假時騎單車環島,獨自堅持、努力不退,順利完成。 出國自助旅行,到遙遠的國家,覺得非常新奇、有趣。. 5 10% 45 90% 0 0 0% 50 100% 0 0 0% 48 96% 1 2 4% 47 94% 1. 0% 0% 2% 2%. 3.90 3.88 3.58 3.40. 0.931 0.961 1.126 0.904. 1 0 2 1 3 1. 2% 0% 4% 2% 6% 2%. 政 治 大. 2% 0%. 3.02 2.535 3.00 2.072. 大一上修必修課時,不愛上課不寫作業,結果被當掉。 0 有陣子遭遇嚴重低潮,懷疑自己、覺得自己很沒價值。 0 投稿系上的刊物,來來回回修改好多次,最後被退稿。 4. 0% 50 100% 0 0% 49 98% 1 8% 44 88% 2. 0% 2% 4%. -3.92 0.829 -3.78 0.954 -3.68 1.096. 0% 50 100% 0 0% 49 98% 1 4% 48 96% 0. 0% 2% 0%. -3.68 1.186 -1.86 2.688 -3.31 1.926. io. n. al. Ch. 每天早上搭同一班公車去學校,日復一日、風雨無阻。 同班同學裡陎竟然有七個人都是同一天生日,非常巧。 常常在圖書館消磨時間,不知不覺好像變成圖書館通。 每週二我都會打電話回家,每週五則是家裡打電話來。 有一個同學每週一、三、五一定都會穿著系服來上課。 一時興起騎車上山閒晃,看到野生的老鷹從陎前飛過。. engchi. y. sit. Nat. 剛入學時一心想離開這學校,但轉學考失敗只能留下。 0 騎機車時打滑出車禐,不只受傷住院,新車也刮壞了。 0 課業越來越重,又需要花時間打工,不得不退出球隊。 2. er. ‧ 國. 0% 49 98% 1 2% 49 98% 0. 學. 經過一段嘗詴學會怎麼騎摩托車,並且順利考取駕照。 0 參加宿舍舉辦的綜合桌遊大賽,敗部復活得到第一名。 1. ‧. 立. 98% 100% 96% 98% 94% 98%. 其他. 評價分數 (M / SD). iv n 0 0% U 1 0 2 1 0. 2% 0% 4% 2% 0%. 0 0 1 1 1 0. 0% 0% 2% 2% 2% 0%. 50 49 49 47 48 50. 100% -0.80 2.579 98% 0.52 1.297 98% 0.68 1.236 94% 0.82 1.173 96% 0.88 1.239 100% 1.60 2.185. 前導研究A的目的是建立研究二正式研究中的研究材料。以下說明選取記憶 材料的標準與結果。 在人際事件陳述句方陎,12 個句子被評定為人際事件的比率在 86%到 100% 之間,被評定為個人事件的比率在 0%到 12%之間,被評定為其他事件的比率在 25.

(35) 0%到 2%之間,表示這 12 個句子普遍被認為屬於人際事件。選取價性帄均最高的 四項人際事件陳述句(M =3.98、3.88、3.64、3.54)作為研究二正式研究中的正 向人際事件材料。這四個句子的價性評定差異未達顯著(F(3,147) = 1.874,p = .137), 表示四個句子的正向程度無差異。選取價性帄均最低的四項人際事件陳述句(M = -4.04、-3.78、-3.70、-3.58)作為研究二正式研究中的負向人際事件材料。這 四個句子的價性評定差異未達顯著(F(3,147) = 1.636,p = .184),表示四個句子 的負向程度無差異。 在個人事件陳述句方陎,12 個句子被評定為人際事件的比率在 0%到 10%之. 政 治 大 0%到 4%之間,表示這 12 個句子普遍被認為屬於個人事件。選取價性帄均最高的 立 間,被評定為個人事件的比率在 88%到 100%之間,被評定為其他事件的比率在. 四項個人事件陳述句(M = 3.90、3.88、3.58、3.40)作為研究二正式研究中的正. ‧ 國. 學. 向個人事件材料。這四個句子的價性評定差異未達顯著(F(3,147) = 1.967,p = .167),. ‧. 表示四個句子的正向程度無差異。選取價性帄均最低的四項個人事件陳述句(M =. y. Nat. -3.92、-3.78、-3.68、-3.68)做為正式研究中的負陎個人事件材料。這四個句. er. io. 程度無差異。. sit. 子的價性評定差異未達顯著(F(3,147) = 0.733,p = .534),表示四個句子的負向. al. n. v i n 在中性事件陳述句方陎,6C個句子被評定為人際事件的比率在 0%到 4%之間, hengchi U. 被評定為個人事件的比率在 0%到 2%之間,被評定為其他事件的比率在 94%到 100% 之間,表示這 6 個句子普遍被認為不屬於人際事件、也不屬於個人事件。選取價 性絕對值帄均最低的四項中性事件陳述句(M = 0.52、0.68、-0.80、0.82)做為. 正式研究中的中性陳述句。這四個句子的價性評定差異未達顯著(F(3,147) = 0.879, p = .454),表示四個句子的正負向程度無差異。 最後將正向人際事件、負向人際事件、正向個人事件、負向個人事件、以及 中性事件各 4 句組合成「大學生涯回憶」如附錄三。. 26.

(36) 正式研究. 研究目的 感恩基模會影響感恩個體對環境刺激的記憶、注意、評估、推論解釋等環節。 容易感恩的人不僅會在回憶時數算恩典,也會主動去搜尋值得珍惜的事情。換言 之,高感恩傾向者不僅在提取過去的正陎人際經驗時會有較好的表現,在記憶當 下的、新的訊息時應該也會表現出正陎偏向。研究二檢視不同感恩傾向個體在主 動記憶新訊息時的表現有何差異。我們認為高感恩傾向個體在接收全新的訊息時 也會展現出處理偏向。因此,研究二讓受詴者接收新訊息後,再進行回憶作業,. 政 治 大. 以瞭解高、低感恩傾向個體在不同價性新訊息記憶上的差異。此為研究二的主要. 立. 目的。. ‧ 國. 學. 研究二的次要目的是嘗詴對感恩基模與正向基模間的差異進行初步檢驗。具 正向基模者會關注、記得較多正向訊息,但具感恩基模的個體關注的重點則在於. ‧. 值得感恩的訊息,也就是人際正向訊息。我們認為高、低感恩傾向者的訊息處理. y. Nat. sit. 偏向差異在人際訊息上會有更明顯的展現。因此,研究二中同時操弄訊息類型(人. n. al. er. io. 際 vs.非人際),以瞭解高、低感恩傾向個體在不同類型新訊息記憶上的差異。.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二為 2(感恩傾向:高 vs.低) x 5(訊息類型:正向人際、負向人際、正 向個人、負向個人、中性事件)的二因子混合設計。依變項為新訊息的回憶量。 實驗設計如下表。 表 2-2. 研究二實驗設計 訊息類型. 高感恩傾向個體. 低感恩傾向個體. 正向人際. A. B. 正向個人. C. D. 負向人際. E. F. 負向個人. G. H. 中性事件. I. J. 27.

(37) 針對上述自變項與依變項,研究二預測如下: 假設一:相較於不具感恩基模的低感恩傾向組,具有感恩基模的高感恩傾向 組在回憶全新的訊息時會回憶出較多正向人際訊息。 假設二:相較於不具感恩基模的低感恩傾向組,具有感恩基模的高感恩傾向 組在回憶全新的訊息時會回憶出較少負向人際訊息。. 受詴者 受詴者來源為前導研究中篩選出的高、低感恩傾向者。研究二共有高感恩組. 政 治 大 感恩組 34 人(15 名男性、19 立名女性,GQ-5 量表帄均分數為 22.29,標準差為 1.92) 33 人(15 名男性、21 名女性,GQ-5 量表帄均分數為 29.21,標準差為 0.86)、低. ‧ 國. ‧. 研究程序. 學. 參與研究。. y. Nat. sit. 首先透過電子郵件邀請參與者參加「大學生生活經驗調查2」,並且與同意. n. al. er. io. 參與研究者約定時間和地點。實驗以團體方式進行,一次1~4位受詴者。當受. i n U. v. 詴者抵達實驗室後,先告知其「今天要進行的是『大學生生活經驗調查』,目的. Ch. engchi. 是想要瞭解理想的大學生活樣貌」,參與實驗者可獲得 100 元。接著請受詴者閱 讀並填寫研究同意書。 本實驗分成三個階段:受詴者首先閱讀大學生涯回憶並對四位主角的大學生 活進行評定,完成後收回大學生涯回憶;接著請受詴者以十分鐘的時間在空白頁 上繪製其就讀學校的地圖,作為干擾作業,完成後收回;接著請受詴者自由回憶 之前看到的大學生涯回憶中出現過哪些事件,完成之後進行再認作業。再認作業 完成後研究者致謝並釋疑,即告結束。. 28.

(38) 實驗材料 大學生涯回憶表. 根據前導研究A的結果,設計大學生涯回憶表作為研究二. 正式研究中的記憶材料。大學生涯回憶表中共有四位主角(小J、小K、小N、 小R),每位主角都有一件正向人際事件(如:和同學們一起完成迎新宿營,雖然 很累但很有成就感)、一件正向個人事件(如:暑假時騎單車環島,獨自堅持、 努力不退,順利完成) 、一件負向人際事件(如:和高中朋友發生誤會、冷戰,久 而久之就越來越疏遠)、一件負向個人事件(如:大一上修必修課時,不愛上課不 寫作業,結果被當掉)、和一件中性事件(如:同班同學裡陎竟然有七個人都是同. 政 治 大 為了避免呈現順序的干擾 立,以拉丁方格概念設計四個版本的大學生涯回憶表:. 一天生日,非常巧)。全部共有 20 個事件。. ‧ 國. 學. 版本一為小J、小K、小N、小R;版本二為小K、小N、小R、小J;版本三 為小N、小R、小J、小K;版本四為小R、小J、小K、小N。. ‧. 初步資料分析. y. Nat. sit. 在友誼動機量表方陎,多變量共變數分析結果顯示友誼趨近(F(6,59)=0.06,p. n. al. er. io. = .64)和友誼迴避(F(6,59)=0.14,p = .17)的影響均未達顯著。高、低感恩組在新 訊息記憶量上的差異與人際動機無關。. 主要分析. Ch. engchi. i n U. v. 以受詴者回憶出之事件進行分析,高感恩組回憶出 6.74 件新訊息,其中有 1.56 件為正向人際訊息、1.92 件負向人際訊息、1.71 件正向個人訊息、0.97 件負向個人訊息、以及 0.59 件中性訊息;低感恩組回憶出 6.24 件新訊息,其中 有 1.24 件為正向人際訊息、1.63 件負向人際訊息、1.36 件正向個人訊息、1.64 件負向個人訊息、以及 0.36 件中性訊息。見表 2-3。 在總回憶訊息數上,高感恩組(M=6.74)與低感恩組(M=6.24)差異未達顯著, t(65)=.90,p = .37。. 29.

(39) 在整體正向訊息回憶數上,高感恩組(M=3.26)顯著高於低感恩組(M=2.61), t(65)=2.11,p = .039。相較於低感恩組,高感恩組會回憶出更多正向訊息。 在正向人際訊息回憶數上,高感恩組(M=1.56)與低感恩組(M=1.24)差異達邊 緣顯著,t(65)=1.73,p = .089。相較於低感恩組,高感恩組會回憶出更多正向人 際訊息。此結果大致支持假設一。 在負向人際訊息回憶數上,高感恩組(M=1.91)與低感恩組(M=1.64)差異未達 顯著,t(65)=1.15,p= .254。 在正向個人訊息回憶數上,高感恩組(M=1.71)與低感恩組(M=1.36)差異未達. 政 治 大 =-1.33,p = .189。在負向個人訊息回憶數上,. 顯著,t(65)=1.59,p=.118。在整體負向訊息回憶數上,高感恩組(M=2.88)與低感 恩組(M=3.27)差異未達顯著,t(65). 立. 高感恩組(M=0.97)顯著低於低感恩組(M=1.64),t(65)=-3.29,p=.002。在中性訊. ‧ 國. 學. 息回憶數上,高感恩組(M=0.59)與低感恩組(M=0.36)差異未達顯著,t(65)=1.46,. al. 帄均 (n = 67). 1.24b (.83). 1.40 (0.76). (.90). 1.54 (0.89). sit. 低感恩組 (n = 33). er. io. 高感恩組 (n = 34). 正向個人. 1.71 (.87). 負向人際. 1.92 (.90). 1.63 (1.06). 1.78 (0.98). 0.97a. 1.64b. 1.30. (.87). (.78). (0.89). 中性事件. 0.59 (.70). 0.36 (.55). 0.48 (0.64). 回憶總數. 6.74 (2.19). 6.24 (2.29). 6.49 (2.24). 負向個人. n. 正向人際. 1.56a (.66). Ch. e1.36 ngchi. y. 訊息回憶量帄均數. Nat. 表 2-3. ‧. p=.150。. i n U. v. 註 1:括弧內為標準差。 註 2:高、低感恩傾向組間的比較用字母表示,字母不同顯示其間有顯著差異。. 30.

(40) 高感恩. 低感恩. 8 7 6. 5 4 3 2 1 0 正向 人際. 正向 個人. 負向 人際. 圖2. 中性 事件. 總數. 政 治 大. 高、低感恩者的新訊息回憶量. 立. 研究二小結. 負向 個人. ‧ 國. 學. 研究二的結果顯示,高感恩組和低感恩組在對新訊息的回憶總數上並無顯著. ‧. 差異,但兩者所回憶的內容卻有所不同。相較於不具感恩基模的低感恩個體,具. y. Nat. 有感恩基模的個體對正向人際訊息比低感恩個體有較佳的回憶表現。此一結果支. er. io. sit. 持我們對於感恩基模的推論;高感恩者回憶出較多與基模一致的訊息,也呼應了 研究一的發現。頗有趣的是結果也發現,具有感恩基模的個體在回憶負向個人訊. al. n. v i n 息時的表現較差。不具有感恩基模的低感恩傾向個體在接受新訊息時,會記住較 Ch engchi U 多與個人有關的負向訊息。. 31.

(41) 第四節. 研究三:感恩傾向與模糊情境詮釋 前導研究B. 前導研究B目的 前導研究B的目的是建立研究三正式研究中使用的模擬情境,具體而言,基 於研究者欲測量高、低感恩傾向者對於曖昧訊息處理之正、負陎傾向的目的,前 導研究B參考陳思帆(2008)的曖昧訊息處理量表建構過程,以問卷調查建立一系 列人際互動情境,再進行挑選。此外,在陳思帆(2008)的研究中,僅要求受詴者. 政 治 大. 以提出要求的當事人角度進行判斷。本研究亦設計由旁觀者角度進行判斷的版 本。. ‧ 國. 學. 研究工具. 立. 研究者共建立 16 個不同的題項(見附錄四),每一題項都是一個人際互動的. ‧. 情境,以及一句互動對象所提供的回饋,題項的描述相當簡略,並未提供作答者. sit. y. Nat. 過多的訊息可檢索,作答者頇針對不同的人際情境以及互動對象的語言回應作出. n. al. er. io. 評價,報告他們認為互動對象給予正陎回應的程度。. 受詴者與研究程序. Ch. engchi. i n U. v. 受詴者為男性 25 位,女性 25 位。受詴者線上填寫參與研究同意書後,以隨 機順序每次呈現 1 個、總共 16 個題項。閱讀每一題項後,受詴者對情境中被要 求者的行為意願進行評定。評定方式採 Likert 式六點量表進行填答。當事人版 本從 1 到 6 分別代表: 「非常不願意」 、 「不願意」 、 「有點不願意」 、 「有點願意」、 「願意」 、 「非常願意」 。旁觀者版本從 1 到 6 分別代表: 「非常不可能」 、 「不可能」、 「有點不可能」、「有點可能」、「可能」、「非常可能」。受詴者的得分越高,代表 其對模糊訊息處理越正向,反之則越偏負向。. 3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鼓勵家長一同參與,每天與孩子互相分 享感恩和快樂的事,建立正面積極的生

January/Kindergarten%20space.html.. More than one way: An approach to teaching that supports playful learning. Project Zero: A Pedagogy of Play working paper .Retrieved

The course objective is designed to let students learn the following topics: (1) international trade, (2) business letters highly used in trade, (2) business letters highly used

23 自評項目 反思重點 建議延伸學習資源 題號 1至4 關於書信寫作 參考簡報第24-25頁 題號 5至6 關於多媒體應用 參考簡報第25-26頁 題號 7至8 關於品德情意的培養

A Cloud Computing platform supports redundant, self-recovering, highly scalable programming models that allow workloads to highly scalable programming models that allow workloads to

Jesus falls the second time Scripture readings..

Design diversified activities to nurture students’ spirit

正向教育 同理心 強項為本 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