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教師宗教信仰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小教師宗教信仰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

Copied!
14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南. 華. 大. 學. 宗 教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國小教師宗教信仰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 -以南投縣為例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us Beliefs and the Well-being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 Case Study of Nantou County. 研 究 生:李育憲. 指導教授: 指導教授:陳美華 博士. 中華民國 一OO 年十二月 十二月二十九日 二十九日.

(2)

(3) 謝誌 到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所進修的這三年半來,每週總有一至二天要往返於南投 草屯與嘉義大林之間。對於一個有家庭、有小孩,還要兼顧國小教師教學工作、 道場裡的固定執事,以及研究所學業的我來說,各方面的壓力和內心的煎熬與掙 扎,真的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這種內外身心承受頗大的壓力下,若不是有 我的皈依師──聖嚴法師──的各種佛法開示錄音 CD,在開車往返的路途中陪伴 著我,給予我心靈上和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或許我這條進修研究所的路是走不 下去的。所以,首先要感恩的是我的師父──聖嚴師父。 再者,我的論文指導教授陳美華老師,總是不厭其煩的給予我各方面的包容 與建議,讓我深深感受到她對我的尊重與關愛;更重要的是,我從她身上見識到 一個治學嚴謹的學者風範,並且引領我進入學術殿堂,一窺學術殿堂的莊嚴與廣 闊。此外,論文口試委員林本炫與齊偉先老師,對我的論文提出非常具體和寶貴 的意見,使我感受到他們二人對我深刻的期許與厚愛。當然,宗教所的其他師長, 呂凱文老師、何建興老師、黃國清老師、如念法師、蔡昌雄老師、尤惠貞老師, 也給我各方面的諸多啟發和照顧。同時值得懷念的是管理學院的于健老師,帶領 我進入統計學的領域,協助我順利學會統計分析軟體的操作與應用,俾利我能完 成論文的寫作。凡此,都是我非常感謝且永難忘懷的師長們。 最後,還要感謝我的終生伴侶文君,在我進修期間照顧家庭、小孩,讓我無 後顧之憂;也要感恩我的父母親,總是能夠諒解我沒能好好陪伴他們;還有感謝 我家的小公子浩宇,很乖巧也很懂事,總不用我花太多的心思去為他擔心。當然, 時常在我遇到論文寫作難題時,為我提供解答的同事彥超;屢次幫助我處理一些 瑣事的學妹云心;協助問卷填寫的諸多認識與不認識的樣本教師等,我也在此一 併致謝,沒有您們的幫忙,我是無法順利完成研究所的學業的。 我研究所的學業即將告一段落了,雖然沒能窮透精通宗教研究的各種領域與 面向,卻也對宗教研究有了些許的基礎認識與了解。雖說一路走來有些辛苦與掙 扎,卻是我人生中一段特別難忘的學習歷程。我想,我還是來對地方了──南華 宗教所,後會有期了! 李育憲 謹誌. 2011/01/04. 南投草屯.

(4) 中文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國小教師的宗教信仰與幸福感之現況及其關係。為達 成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南投縣的公立國小教師為調查對象,取 樣以學校規模採分層隨機抽樣,共發出問卷 602 份,回收 490 份,回收率 81.3﹪, 其中有效問卷 479 份。研究工具結合嚴景惠(2007)之「宗教信仰量表」與林子 雯(1996)之「幸福感量表」而成之「國小教師宗教信仰與幸福感量表」對教師 進行施測,以了解國小教師之宗教信仰與幸福感的現況及關係。 依據統計分析結果,本研究獲得以下結論: 一、國小教師宗教信仰的現況屬中下程度。 二、國小教師幸福感的現況屬中上程度。 三、國小教師之宗教信仰因個人背景變項不同而有差異。 四、國小教師之幸福感因個人背景變項不同而有差異。 五、國小教師的宗教信仰與幸福感有顯著正相關。 六、國小教師的宗教信仰對幸福感有顯著的預測力。 本研究並根據研究結論,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國小教師、未來研究提出多項 建議。. 關鍵詞:國小教師、宗教信仰、幸福感. I.

(5)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present statuses of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religious beliefs and their well-being.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e adopted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using Nantou County’s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s subjects and using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as a sampling method according to school size. A total of 602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nd a total of 490 questionnaires were returned, with a return rate of 81.3%. A total of 479 questionnaires were valid. The present study used the research tool,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religious beliefs and well-being scale”, which is a combination of Yan’s (2007) “religious beliefs scale” and Lin’s (1996) “well-being scale”, to conduct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teachers and to understand the present statuses of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religious beliefs and their well-being.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statistical analyses, we come to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The present status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religious beliefs i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level. 2、The present status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ell-being is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level. 3、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religious beliefs vary as personal backgrounds vary. 4、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ell-being varies as their personal backgrounds vary. 5、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religious beliefs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ir well-being. 6、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religious beliefs can significantly predict their well-being. Based on the above conclusions, this study proposed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schools,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religious beliefs, well-being. II.

(6) 目次 中文摘要 ...................................................................................................................... I ABSTRACT................................................................................................................II 目次 ........................................................................................................................... III 表次 .............................................................................................................................V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待答問題與假設....................................................................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6 第四節 文獻探討....................................................................................................8 第五節 名詞界定與研究架構..............................................................................12 第六節 研究工具與樣本......................................................................................16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21 第八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22 第二章 宗教信仰的意涵與探討 ..............................................................................25 第一節 宗教與信仰的定義..................................................................................25 第二節 宗教的要素與功能..................................................................................29 第三節 宗教信仰的量化研究工具......................................................................35 第四節 台灣地區宗教信仰概況..........................................................................37 第五節 國小教師的宗教信仰探討......................................................................40 第三章 幸福感的意涵與探討 ..................................................................................51 第一節 幸福感的定義..........................................................................................51 第二節 幸福感的相關理論..................................................................................58 第三節 幸福感的量化研究工具..........................................................................63 第四節 國小教師的幸福感探討..........................................................................65 第四章 宗教信仰與幸福感關係之統計結果分析及討論 ......................................75 第一節 個人背景變項、宗教信仰及幸福感之現況分析與討論......................75. III.

(7) 第二節 個人背景變項在宗教信仰各層面的差異分析與討論..........................83 第三節 個人背景變項在幸福感各層面的差異分析與討論..............................94 第四節 宗教信仰與幸福感的相關情形及預測力分析與討論........................10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11 第一節 結論........................................................................................................111 第二節 建議........................................................................................................114 參考文獻 .................................................................................................................. 119 附錄 ..........................................................................................................................131 附錄一 國小教師宗教信仰與幸福感調查問卷................................................131 附錄二 宗教信仰問卷同意使用授權書............................................................135 附錄三 幸福感問卷同意使用授權書................................................................136. IV.

(8) 表次 表 一-1 國內宗教信仰與幸福感關係之相關研究摘要表.......................................... 10 表 一-2 宗教信仰問卷因素名稱、題數、題號、信效度一覽表.............................. 17 表 一-3 幸福感問卷因素名稱、題數、題號、信效度一覽表.................................. 18 表 一-4 抽樣學校一覽表.............................................................................................. 19 表 一-5 各學校規模抽樣分配一覽表.......................................................................... 20 表 一-6 問卷發出與回收情形統計表.......................................................................... 20 表 二-1 多位學者對宗教成立基本條件的觀點.......................................................... 30 表 二-2 台灣各種宗教信仰人口統計表...................................................................... 38 表 二-3 教師與宗教信仰相關研究摘要表.................................................................. 40 表 三-1 社會學家的幸福感定義一覽表...................................................................... 55 表 三-2 幸福感的相關名詞與其定義歸納表.............................................................. 55 表 三-3 幸福感不同層面對照表.................................................................................. 57 表 三-4 判斷理論派別分析摘要表.............................................................................. 61 表 三-5 幸福感各派理論優缺點對照表...................................................................... 62 表 三-6 國內外幸福感量表內涵向度一覽表.............................................................. 64 表 三-7 國小教師與幸福感相關研究摘要表.............................................................. 66 表 四-1 有效問卷樣本個人背景變項資料統計表...................................................... 79 表 四-2 國小教師宗教信仰現況分析摘要表.............................................................. 81 表 四-3 國小教師幸福感現況分析摘要表.................................................................. 82 表 四-4 不同性別國小教師在宗教信仰整體及各層面之差異分析表...................... 84 表 四-5 不同年齡國小教師在宗教信仰整體及各層面之差異分析表...................... 85 表 四-6 不同婚姻狀況國小教師在宗教信仰整體及各層面之差異分析表.............. 87 表 四-7 不同教育程度國小教師在宗教信仰整體及各層面之差異分析表.............. 88 表 四-8 不同服務年資國小教師在宗教信仰整體及各層面之差異分析表.............. 90 表 四-9 不同擔任職務國小教師在宗教信仰整體及各層面之差異分析表.............. 91 表 四-10 不同宗教信仰類別國小教師在宗教信仰整體及各層面之差異分析表.... 93 表 四-11 不同性別國小教師在幸福感整體及各層面之差異分析表........................ 95 表 四-12 不同年齡國小教師在幸福感整體及各層面之差異分析表........................ 97 V.

(9) 表 四-13 不同婚姻狀況國小教師在幸福感整體及各層面之差異分析表................ 98 表 四-14 不同教育程度國小教師在幸福感整體及各層面之差異分析表.............. 100 表 四-15 不同服務年資國小教師在幸福感整體及各層面之差異分析表.............. 101 表 四-16 不同擔任職務國小教師在幸福感整體及各層面之差異分析表.............. 102 表 四-17 不同宗教信仰類別國小教師在幸福感整體及各層面之差異分析表...... 104 表 四-18 宗教信仰與幸福感積差相關分析一覽表.................................................. 107 表 四-19 宗教信仰對幸福感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09 表 五-1 研究假設考驗結果一覽表.............................................................................112 表 五-2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教師在宗教信仰各層面差異之分析摘要表.............113 表 五-3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教師在幸福感各層面差異之分析摘要表.................114. VI.

(10) 圖次 圖 一-1 研究流程圖 ........................................................................................................ 6 圖 一-2 研究架構圖 ...................................................................................................... 13. VII.

(1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的主旨在於探討國小教師的宗教信仰與幸福感之現況及其關係,並且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提供教育主管機關、學術界、宗教界與教育界及後 續研究之參考。本章總共包括八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 的、待答問題與研究假設;第三節為研究方法與步驟;第四節為文獻探討;第五 節為名詞釋義與研究架構;第六節為研究工具與樣本;第七節為資料處理與分析; 第八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由於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在科技上的突飛猛進,使得登陸月球已不是困難之 事,更進而將觸角伸向太陽系中較遠的星球,甚至於已能對本銀河系以外的星系 作觀察和研究;更因為基因工程的科技在近年來也有突破性的發展,使得人類已 能夠用無性生殖的方式來複製生命,並且對生物的遺傳基因作改變,人類儼然已 經取代上帝創造生命的角色了。因此,人類似乎對未來充滿了十足的信心,幾乎 沒有不可能的任務了。然而,儘管人類能發明許多的事物,包括以人工技術來複 製生命,但在現實的生活中仍然遭遇到諸多嚴厲的考驗和挫敗,諸如各式各樣的 天災(如地震、水災、火災、風災、海嘯、氣候暖化等)和人禍(如戰爭、恐怖 攻擊、核子威脅等),都可能使全世界和全人類的文明趨於毀滅。凡此種種現象, 都使得人類不得不自我反省並試圖探究「人」在宇宙之中到底扮演著何種角色? 人類的終極命運為何?宇宙的實相為何?要探究上述的這些議題,當然有很多種 途徑,諸如哲學、天文學、物理學、生物學、考古學、人類學……,然而宗教或 神學也是其中的一種途徑。 陳潔明(1998:150)認為宗教是人類最古老的活動之一,它甚至於比哲學和 科學的起源還早,大概只有藝術可以與之並稱為同樣古老的人類活動之一,所以 二者是經常結合在一起的。金澤(2001:1)則表示,生物界之中只有人創造了宗 教,宗教使人超越了飲食和生殖的需要,而有了「文化」的意義;而且考古發現, 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就有宗教跡象了。因此可知,自有人類以來,就有宗教現象的 存在,而且只有人類社會才有宗教現象的存在;人類的日常生活和各種活動,處 1.

(12) 處都與宗教思想和宗教行為息息相關。例如每年農曆七月的中元普渡活動,幾乎 是家家戶戶都會參與的大事;台灣每年的大甲媽祖遶境活動,也是所有媒體爭相 報導的盛事。又如佛教徒初一、十五吃齋唸佛;基督教徒禮拜日上教堂做禮拜; 伊斯蘭教徒每日要向聖地麥加朝禮的習慣或規定等等,都可說明宗教信仰與活動 跟人們的生活早已打成一片。因此,西方著名的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 (Malinowski)曾說,凡有文化產生必連帶著產生宗教,總而言之,宗教的產生是 根植於人類的基本需求,以及滿足這些需求的一種文化表現形式(引自張志剛, 2003:105)。 此外,國內學者李亦園(1999:26)亦指出,從宗教心理的需求層面來看, 當人們有疾病或遭受痛苦時,會自動尋求宗教上的支持,並找尋另一種更超然的 意義體系;瞿海源(1988:247)研究指出台灣地區的居民也有高達百分之九十一 都自我認定為具有某種宗教信仰;國內二十歲以上人口無宗教信仰只有 9﹪(瞿海 源,1986:75)。同時,根據 1988 年《大英百科全書》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Book of the Year)的統計調查,全世界信仰宗教的人口佔了全世界總人口數的百分之八 十(若水譯,1992:13)。上列各種不同的調查報告數據或許有些差異性存在, 但由上列的調查數據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宗教是人類社會的重要現象,幾乎人人都 有宗教信仰或寄託的心理需求,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研究者本身是一位國小的教師,從 1994 年開始擔任國小教育工作。在剛擔任 教職的前幾年間,因為學生的行為偏差問題、學生學業成績低落問題及來自學生 家長給予的教學工作壓力等各方面的窘境,讓研究者產生教學的無力感,更曾有 一度萌生離職他就的念頭。後來經由尋求宗教信仰的途徑,在透過佛教教義及修 行觀念和方法的學習和練習後,讓研究者慢慢拾回對教育工作的熱誠和信心,並 對教育的神聖使命給予極高的評價。後來研究者又有幸到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進修,在其間接觸並認識了更多不同宗教的教義和思想理念,同時也結交了許多 信仰各種不同宗教的好朋友;發現雖然彼此的宗教教義和信仰對象或許不同,但 是卻有極多的共通點,諸如慈悲與愛的教導、勸人努力向善、勉勵人助人為樂、 甚至於宣揚四海一家、宇宙一體的理念,凡此種種都有不謀而合之處。因此,激 發研究者想要了解目前國小教師的宗教信仰情形為何,以及宗教信仰是如何影響 其日常生活和職場工作。這是研究者選擇此一研究主題的第一個動機。. 2.

(13) 此外,教師是教育工作的基石,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重責大任就 落在教師的肩上。林清江(1999:4)亦表示,教師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扮演著舉 足輕重的角色,可說是教育改革成敗的最關鍵因素,因此說教師是推動「教育搖 籃」的手,並不誇張。但賴威岑(2002)的研究發現,中小學教師的憂鬱感卻是 所有職業中最高的,現代人生活壓力很大,身為教育第一線的教師似乎也不例外。 同樣地,於 2003 年進行的「大台北地區教師憂鬱指數調查」中也發現,有憂鬱傾 向的教師比率竟高達百分之四十八(吳清山、林天佑,2003:154)。由此可見, 台灣教師的不快樂指數正逐年升高,而且似乎已到了不得不加以重視和設法因應 的地步了。 國外學者 Jesus 和 Conboy(2001:132)指出,假如我們希望下一代有更好 的教育品質,首先我們就必須關心教師的心理健康與幸福感,因為只有提升教師 的心理健康與幸福感,才能造就一位健康並且有工作效能的教師,使教師具有能 力去改善學校,讓學校更好。國內學者葛道明(1984:1)也同樣指出,有怎樣的 老師,就有怎樣的學校;有怎樣的老師,就會教出怎樣的小孩,由此可見教師素 質的重要性,教師心理健康不僅對兒童的身心發展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也會決 定學校發展的好壞。 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Seligman 也指出,心理學首先應該協助人們擁有快樂、健 康的情緒;因為預防總是勝於治療,假如人們都擁有健康的心理,也都能過得很 快樂,那麼就不必再花大量的資源去治療憂鬱症或是其它的心理疾病了(引自洪 蘭譯,2003:78) 。在心理學研究中,幸福感是評估心理健康的一項重要指標,因 為擁有較高幸福感的人,通常心理都會比較健康(管秋雄,1991:189)。因此瞭 解現代教師的幸福感受狀況,及提昇教師的幸福感都是非常重要的議題,這成為 研究者選擇此一研究主題的第二個動機。 同時有研究指出,具有宗教信仰的人因為擁有較佳的生活習慣,和沒有宗教 信仰的人比起來較不容易罹患憂鬱症(易之新譯,2001:36)。Koenig(1997: 183-186)曾對美國社克大學醫學中心內的 298 位病人作過調查,結果發現當他們 有生病或是痛苦時,有百分之六十七的病人認為他們最重要的支持力量來自宗教 信仰;研究也指出越是有嚴重疾病的人,越會傾向藉由宗教信仰的力量渡過難關。 Pittman 亦指出有宗教信仰的人通常表現得比較快樂,因為宗教信仰會給人一種安 全感,有信仰生活的人,也會遵循一套正確的生活規範,使人覺得生活有目標、 3.

(14) 有意義(引自黃秀媛譯,1999:78)。由上述的研究得知,宗教信仰讓人們感到 較多的快樂和滿足,也能使人們在面臨疾病和痛苦時更堅強,更有勇氣度過難關, 同時也比較不容易罹患憂鬱症等精神疾病。那麼,國小教師在面臨重大教學壓力 時,具有宗教信仰與否,以及具有何種宗教信仰,對其幸福感是否有影響,就成 為研究者選擇此一研究主題的第三個動機。 如前所述,近年來天災人禍頻擾,再加上經濟發展衰退、社會風氣奢靡,文 化呈現一種物質主義與虛無主義的狀態。雖然具備社會安全瓣及人心淨化角色的 宗教團體已在歷次災難中推動人溺己溺、慈善佈施的工作,成爲安定社會的一股 巨大之民間力量;但目前台灣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識份子卻反而受到幾十年來的科 學主義和世俗人文主義教育的影響,而未能正視宗教在現代社會的積極功能,對 宗教文化的深層內涵亦少有瞭解。此外,台灣更因「政教分離」的意識型態根深 蒂固,始終未能在各級學校設立有關宗教知識的相關課程(陳美華,2001:11)。 在上述的前提下,到底台灣的國小教師之宗教文化背景如何?其所具備的宗教文 化背景是否能增進其自身的幸福感?宗教文化背景與幸福感之間具有何種關係? 凡此種種都是研究者想要探究的問題。. 第二節 研究目的、待答問題與假設 一、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的研究動機,為求了解國小教師宗教信仰的現況如何,並明析與幸 福感的關連性何在,遂提出本研究的目的。茲就其具體目的臚列如下: (一)了解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教師的宗教信仰現況與差異情形。 (二)了解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教師的幸福感現況與差異情形。 (三)了解國小教師的宗教信仰與幸福感之相關程度。 (四)了解國小教師的宗教信仰對幸福感之預測程度。. 二、待答問題 根據以上所述之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所欲探討的問題敘述如下: 4.

(15) (一)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教師的宗教信仰現況如何? (二)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教師的幸福感現況如何? (三)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教師宗教信仰的差異情形如何? (四)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教師幸福感的差異情形如何? (五)國小教師的宗教信仰與幸福感之相關程度如何? (六)國小教師的宗教信仰對幸福感之預測程度如何?. 三、研究假設 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提出以下之研究假設,並以實證方法驗 證之: 假設一: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教師在宗教信仰上有顯著差異。 1- 1 不同性別之國小教師在宗教信仰上有顯著差異。 1- 2 不同年齡之國小教師在宗教信仰上有顯著差異。 1- 3 不同婚姻狀況之國小教師在宗教信仰上有顯著差異。 1- 4 不同教育程度之國小教師在宗教信仰上有顯著差異。 1- 5 不同服務年資之國小教師在宗教信仰上有顯著差異。 1- 6 不同擔任職務之國小教師在宗教信仰上有顯著差異。 1- 7 不同宗教信仰類別之國小教師在宗教信仰上有顯著差異。 假設二: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教師在幸福感上有顯著差異。 2- 1 不同性別之國小教師在幸福感上有顯著差異。 2- 2 不同年齡之國小教師在幸福感上有顯著差異。 2- 3 不同婚姻狀況之國小教師在幸福感上有顯著差異。 2- 4 不同教育程度之國小教師在幸福感上有顯著差異。 2- 5 不同服務年資之國小教師在幸福感上有顯著差異。 2- 6 不同擔任職務之國小教師在幸福感上有顯著差異。 2- 7 不同宗教信仰類別之國小教師在幸福感上有顯著差異。 5.

(16) 假設三:國小教師的宗教信仰與幸福感有顯著相關。 假設四:國小教師的宗教信仰對幸福感有顯著的預測力。.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藉由文獻的探討,以及採取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首先針對宗教信仰 與幸福感的理論及其相關研究進行探討及分析。其次,以問卷調查的方式蒐集國 小教師宗教信仰與幸福感之相關資料。最後,藉由統計分析加以瞭解國小教師宗 教信仰與幸福感的關係。. 二、研究步驟 本研究之實施程序包括擬訂研究計畫、文獻探討、決定研究工具、選定問卷 對象、進行問卷調查、資料整理統計與分析、提出結論與建議等七個步驟(如圖 一-1),茲分述如下。. 擬定研究計畫 文獻探討. 決定研究工具. 選定問卷對象. 進行問卷調查. 資料整理統計與分析. 提出結論與建議 圖 一-1 研究流程圖 6.

(17) (一)擬訂研究計畫 先針對研究動機,閱讀相關文獻,以確定研究主題。接著進行評估研究計劃 的可行性、修正及釐清問題概念。然後參考相關資料,排定研究步驟與進度,撰 寫研究大綱與計畫。 (二)文獻探討 依據研究主題,利用文本、數位電子等訊息管道,蒐集國內外相關書籍、期 刊、論文等資料,並研讀相關文獻,分析文獻資料作為本研究之理論依據,及研 究工具設計之參考。 (三)決定研究工具 以上一步驟所得之文獻資料為依據,在資源及適用性的考量下,開始尋找相 關且信效度皆良好而適用的問卷。最後在時間、資源、經費與適用性的考量下, 決定使用嚴景惠(2007)之「宗教信仰量表」與林子雯(1996)之「幸福感量表」 作為研究工具。此二份量表問卷題目符合先前所決定測量的範疇、內涵,並符合 相關理論。 (四)選定問卷對象 本研究之對象為南投縣公立國民小學之教師,抽樣方式係採取分層隨機抽樣 法(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抽取研究樣本。 (五)進行問卷調查 本研究係以南投縣的國民小學教師作為研究對象,依選定之樣本進行問卷調 查。寄發正式問卷至施測樣本學校後,由委託人請學校教師填寫問卷並回收。 (六)資料整理統計與分析 等問卷回收後,先剔除無效問卷再加以整理。然後接著進行編碼並輸入電腦, 輸入完畢後則加以校對,並進行統計分析與假設檢定,並根據統計結果加以分析 討論。作統計分析時,確實遵守每個統計要求的基本條件。 (七)提出結論與建議 7.

(18) 依據調查結果歸納出結論,並提出研究發現及具體建議,完成論文之撰寫。 經論文口試,請指導教授及審查委員指正,並依指正意見加以修改後,將論文付 梓。. 第四節 文獻探討 本節內容主要在探討宗教信仰與幸福感之關係以及相關之研究成果。首先探 討國外相關研究成果,其次探討國內相關研究成果。. 一、國外相關研究成果 Argyle(l987:11-14)指出,當我們討論到宗教信仰與個人之關係的問題時需 要考慮到幾個假設。首先,是由宗教支持及促進者所提出的,宗教信仰對於個人 身體、快樂和心靈的和平很有貢獻。第二種假設是,宗教信仰本身是精神病理學 的表徵,篤信宗教是精神病理學的一種反映。第三個可能性為情緒上有困擾的人 會求助於宗教幫他們解決問題。之所以引入此三種假設是因為宗教與個人身心之 間有著密切的關係,但因個人、團體或學者研究領域的觀察切入點之不同,所以 導致對宗教信仰與個人的關係有不同的觀點產生。 Campbell、Converse 和 Rogers(1976:63-64)的研究發現,與幸福指數相關 的生活領域主要是:業餘活動、家庭生活、生活水平、工作以及婚姻。其他還有 幾個因素與幸福指數有正相關,它們是:朋友數、空閒時間、家庭收入、智力、 健康及宗教信仰。Johnson 和 Duke(l984:66)在研究時,將宗教態度與宗教信 仰分開研究,發現宗教信仰包含四個因素,分別是愛的服務、真理、整合、精神 的幸福。Diener(1984:560)的研究顯示,經常接近教會及參加宗教活動的群體 與幸福感有正相關。McFadden(1995:170)的研究亦顯示宗教活動的參與與幸福 感有正向關係存在。 Ellison(1991:97-98)發現人們若有堅定的信仰,即「存在的確定性」 ,與教 堂出席率、個人投入程度無關,但與生活滿足感有相關,特別對於老年人和受教 育較少的人來說,更是如此。Pollner(1989:101-103)發現信徒們的「與上帝的 親密關係」和幸福之間是相關的,但和教堂出席率則無關。Inglehart(1990:65-68) 的研究發現,那些一週去教堂一次或更多的人中,有 85%的人覺得他們「非常滿. 8.

(19) 意」自己的生活,而那些從不去教堂的人之中,只有 77%的人這麼認為,所以教 會對幸福有正面積極的影響,且在老人群中更為突顯。 Beit-Hallahmi 和 Argyle(l997:132-134)提出對於宗教信仰所帶來的好處有 以下兩個理論:首先,宗教信仰會帶來人生意義、目標與整合。許多宗教心理學 的學者也接受這個理論,並從個案研究與實證當中找到支持的證據。因此 Tan Siang-Yang(2000:43)的研究調查指出,有宗教信仰的人比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更. 健康快樂,因為信仰宗教的人會有一種歸屬感,覺得生活有意義。第二個理論則 認為,顯而易見地,教會是社會支持的一個來源。當一個人依據第一個理論而找 到了對人生意義的整合與價值觀時,在教會中也往往可以得到教友們的支持。雖 然美國針對「今日心理學」讀者所進行的大型研究中,參加教會與幸福感並不存 在直接的相關;然而這個研究也發現,當一個人覺得他的生命有意義且有方向, 並且對引導人生方向的價值觀有強烈信心時,會覺得自己比較幸福(引自 Argyle, 1987:112)。由上述這些研究可發現幸福感與宗教信仰大致上具有正相關。 但是也有相當多的研究顯示了完全不同的結果。Wulff(1997:106)研究發現, 宗教態度居中者其幸福感較高;反之,宗教態度過高或過低者其幸福感則偏低。 Argyle(1987:63-69)將有關宗教及個人適應的文獻整理後發現:Dittes 利用適應 量表來對美國學生做研究,結果通常是有宗教信仰的人較易焦慮、自我認同較低, 感覺上適應程度較低;Dreger 在加州不同大學中 490 個學生裡,選出 30 個宗教信 仰態度最傳統的學生,以及 30 個信仰態度最開放自由的學生來做各種投射測驗, 結果前者有比較多的自我防衛及依賴性。Rokeach(1973:44)也發現,宗教態度 高的學生比沒有宗教信仰的學生較常抱怨壓力及睡不安穩等問題,且他們也較緊 張焦慮。 此外,Campbell(l976:89-93)等人的「美國生活品質」研究發現,有 38% 的人認為虔誠的宗教信仰是極端重要的;而另外 22%的人認為有宗教信仰是重要 的。但實際在控制其他因素後,宗教滿意與整體生活滿意之間的相關仍然相當微 弱。Tellis-Nayak 於 1982 年對老年人的研究也顯示宗教承諾與幸福感並沒有關連性 (引自 McFadden,1995:173) 。綜合上述,國外對宗教信仰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 似乎沒有一致的研究結論,令人莫衷一是。研究者推測,之所以會導致這麼分歧 的研究結果,可能和本小節開頭所提到的三種假設有關係,因此,此議題值得再 進一步研究。 9.

(20) 二、國內相關研究成果 有鑒於近年來我國國小教師進修博碩士學位的風氣相當鼎盛,因此很多有關 國小教師的相關議題,逐漸演變為博碩士之學位論文。基於此,研究者在針對國 小教師宗教信仰與幸福感的議題作探討時,最容易取得也是資料最豐富的,應屬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中的博碩士論文了。但是研究者在此資料庫以 「宗教」—「幸福」這兩個關鍵詞來搜尋相關研究論文,直至 2011 年 6 月為止, 僅有 5 篇論文的主題和「宗教」—「幸福」有直接的相關(參見表 一-1)。 由此可見,和國外的研究成果比起來,國內這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對地比較少, 而本文正可對這項議題作進一步的探討。這 5 篇論文皆以問卷調查為主要研究方 法,與本文擬採用的研究方法相同。其研究對象分別為 65 歲以上的老人、基督教 長老教會與靈糧堂教友、日蓮正宗基金會信徒、高雄縣市之成人和高雄縣市高中 職之在學青少年;但未見以本文擬探討的「(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者。此 5 篇 論文之研究成果,大致上皆顯示宗教信仰與幸福感呈現正向相關的結論,其中又 以「基督教」和「天主教」信仰者之幸福感受,顯著高於本土宗教與無宗教信仰 者;唯葉筱貞(2010)研究中顯示「幸福感愈高之基督徒在教義瞭解程度上則愈 低」之研究成果,與一般人的直覺認知相違,值得進一步探討其原因。 表 一-1 國內宗教信仰與幸福感關係之相關研究摘要表 論文題目 研究對象/方 研究者 法 (發表 時間) 古育臣 宗教活動與宗教信 六十五歲以 (2010) 仰對老年憂鬱情緒 上的老人/問 與幸福感之影響 卷調查. 葉筱貞 基督徒宗教參與與 (2010) 幸福感之研究-以 長老教會、靈糧堂為 例 羅華容 宗教信仰與幸福感: (2007) 以日蓮正宗基金會 信徒為例 陳毓茹 高雄縣市成人宗教 (2005) 態度、家庭支持與幸 福感之關係研究 曾貝露 青少年宗教態度、價 (1999) 值導向與幸福感關 係之研究. 427位基督教 長老教會與 靈糧堂教友/ 問卷調查 647位日蓮正 宗基金會信 徒/問卷調查 520位高雄縣 市之成人/問 卷調查 743名高雄縣 市高中職之 在學青少年/. 研究結果. 1、 信仰基督教者之幸福感受,顯著高於本土 宗教與無宗教信仰者。 2、 越無宗教信仰,其幸福感受愈低。 3、 信仰帶來的束縛感愈低,幸福感受愈強, 而促成利他傾向愈高,幸福感受愈強。 1、 長老教會之教友幸福感受力高於靈糧堂 教友。 2、 幸福感愈高之基督徒在教義瞭解程度上 則愈低。 信仰實踐為幸福感重要預測因子,對於幸福 感呈現正向顯著相關,顯見信仰實踐力越 強,其幸福感亦受到正向之影響。 1、 就「幸福感」而言,以「基督教」、「天 主教」的感受力最大。 2、 信仰宗教的力量能提升幸福感的感受力。 1、 青少年宗教態度愈高者,其幸福感愈高。 2、 宗教態度與幸福感的呈正相關。 3、 宗教態度高低與幸福感有顯著的差異。 10.

(21) 問卷調查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 囿於直接以「宗教」—「幸福」為研究主題的博碩士論文實在太少,研究者 於是將搜尋範圍擴大到其他相關的期刊和專書,因而有較多的研究成果呈現。賴 秋華(199l:37)指出「心理健康」是個人適應生活的一套信念取向,一種具有持 續性的內在狀態,其內涵包括:對自我的瞭解、情緒的穩定、獨立與自主、人我 的關係、生活的適應、宗教與心靈等。尹美琪(l988:59)也指出心理上的障礙確 實會導致信仰上建立信任、親密的困擾;但當信仰生活中注入對自我的自覺,提 昇了心理健康的程度,也會相對的提高了信仰上的滿意程度。薛保綸(1995:8) 認為自古以來的人類,不論他是何種民族,或他的文化屬於何種層次,宗教信仰 常是人類精神生活最重要的一部份,也是安定人心,使人感到幸福的重要因素。 另有研究發現,宗教可以幫助人解脫生命中的煩惱與痛苦,使人勇敢、樂觀 的活在今生,並在面臨死亡時,懷著來世的盼望(傅佩榮,1998:50)。因為一 個有信仰的人,不會詛咒黑暗,反而會將人的生活中所面臨的苦難和挫折,當成 修練自己的身心(鍾智龍,2002:112)。尹美琪(1988)將 Allport 等人的量表譯 成中文後,以大學生為對象從事研究;結果發現,關於心理健康與宗教趨向多有 明顯的影響,內發性宗教取向與焦慮和憂鬱兩個指標呈負相關,也發現內發性宗 教趨向者人生意義感較強,顯示內發性宗教趨向高者心理較為健康。陳得添(2006) 發現有宗教信仰的國中教師之整體幸福感比沒有宗教信仰的國中教師為高。由上 述這些研究也可發現幸福感與宗教信仰大致上具有正相關。 但是也有一些研究顯示了完全不同的結果。黃正鵠、楊瑞珠與許明松(l998) 以全台灣各縣市的大學院校與技職院校 259l 位大專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 並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大專生在「生活感受量表」上的差異情形,結果發現:不同 宗教信仰大專生幸福感並無差異。黃國城(2003)研究指出不同宗教信仰的醫院 志工在幸福感各層面上均沒有顯著差異。蔡坤良(2004)對小琉球的老人作研究, 發現不同宗教信仰者在幸福感各層面上均沒有顯著差異。 綜合上述研究顯示,國內對宗教信仰在幸福感上的差異情形之研究,與國外 的研究成果相同,呈現兩極化的結果,並未獲得一致性的結論。況且整體來說, 國內對於宗教信仰與幸福感之關係的相關研究成果,雖已有一些文獻可供參考, 但這方面的研究數量和成果仍相當的有限,尤其是以(國小)教師之宗教信仰與 11.

(22) 幸福感關係為直接的探討主題之論文更是付之闕如,可見這個領域實在需要也值 得作更多和更深入的探究。而且國小教師乃國民基礎教育之奠基者與執行者,其 人格特質健全與身心狀態之穩定與否,對下一代的思想觀念和人格發展影響頗 巨;因此,深入了解目前國小教師宗教信仰與幸福感之相關樣態,乃非常必要之 事。由此可見本研究的重要性,同時預期本研究將可為這個領域增加一些研究成 果。所以本研究想要對此議題再作進一步的探討,以釐清這兩者間的關係,提供 教育主管機關、學術界、宗教界、教育界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第五節 名詞界定與研究架構 一、名詞界定 為了明確定義本研究之研究主題,因此有需要對某些關鍵的名詞加以說明, 並清楚界定其意涵與範圍,茲說明如下: (一)國小教師 本研究所指的國小教師是指:服務於南投縣公立國民小學的正式教師,包括 國民小學一到六年級的級任老師、主任、組長等兼任行政人員的教師,亦包含科 任教師及特教老師等沒有班級任務的老師,但不包含校長。 (二)宗教信仰 本研究所稱的「宗教信仰」,是指國小教師個人對某一宗教,經歷某些宗教 儀式,並且參與該宗教之活動及對該宗教所抱持之態度。本研究引用嚴景惠(2007) 所編的「宗教信仰問卷」為測量工具,其中包含「宗教參與」、「宗教實踐」、 「宗教功能」以及「宗教信念」四個構面。而在本研究中所指稱「宗教信仰」之 操作型定義,係指受試者在本研究「宗教信仰問卷」五點量表的得分狀況,在「宗 教參與」得分愈高,表示參與該宗教相關的活動愈多;在「宗教實踐」、「宗教 功能」與「宗教信念」得分愈高,表示受試者愈同意該項陳述、對該宗教愈認同、 受到該宗教啟發改變的程度愈大;得分低者反之。 (三)幸福感. 12.

(23) 本研究所稱的「幸福感」是指國小教師在生活上、工作上與身心上感受到舒 適愉悅的程度。為瞭解研究國小教師的幸福感高低情形,本研究引用林子雯(1996) 所修訂之「幸福感問卷」。而在本研究中所指稱「幸福感」之操作型定義,係指 國小教師在整體「生活滿意」、「人際關係」、「自我肯定」、「身心健康」四 個構面上之滿意程度,亦即研究對象在此「幸福感問卷」五點量表的得分狀況, 得分愈高,表示幸福感愈高;得分愈低,表示其幸福感愈低。. 二、研究架構 本研究依據研究動機與目的,蒐集相關文獻資料,以文獻分析作為研究開展 的依據,並根據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擬定研究架構圖,作為研究之藍圖。其研究 架構如圖 一-2 所示。. 個人背景 1. 2. 3. 4. 5. 6. 7.. 性別 年齡 婚姻狀況 教育程度 服務年資 擔任職務 宗教信仰類別. B. 幸福感 1. 2. 3. 4.. A. 宗教信仰 1. 2. 3. 4.. 宗教參與 宗教實踐 宗教功能 宗教信念. C. 圖 一-2 研究架構圖 13. 生活滿意 人際關係 自我肯定 身心健康.

(24) 由架構圖 一-2 可知,本研究以個人背景、宗教信仰以及幸福感為主要變項, 進而分別探討其差異性與關聯性,以下就各研究路徑分別說明之: 路徑 A:瞭解個人背景變項在宗教信仰上之差異情形。 路徑 B:瞭解個人背景變項在幸福感上之差異情形。 路徑 C:瞭解宗教信仰與幸福感的相關程度,以及宗教信仰對幸福感的預測力。 以下就各變項的內容作進一步的說明: (一)個人背景變項 個人背景變項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教育程度、服務年資、擔任職 務、 宗教信仰類別等 7 項。 1、性別:(1)男性(2)女性 2、年齡:(1)21-30 歲(2)31-40 歲(3)41-50 歲(4)50 歲以上 3、婚姻狀況:(1)已婚(2)未婚(3)離異(含分居、喪偶) 4、教育程度:(1)師專(2)大學(3)研究所以上 5、服務年資:(1)1-10 年(2)11-20 年(3)21-30 年(4)30 年以上 6、擔任職務:(1)教師兼主任(2)教師兼組長(含導師、科任教師兼組長)(3) 級任導師(4)科任教師 7、宗教信仰類別:(1)基督宗教(含天主教及基督教)(2)佛教(3)道教(4) 一貫道(5)民間信仰(6)伊斯蘭教(7)其他宗教信仰(8)無宗教信仰 (二)宗教信仰類別 本研究有鑒於以往相關研究中對「宗教信仰類別」的劃分和定義含糊籠統, 讓人有誤解之虞,因此研究者參考吳寧遠(1998:63-65)對各宗教所整理的分類 指標,特別將本研究宗教信仰類別給予明確地劃分和定義。茲將此八種宗教類別 之定義分述如下: 1、基督宗教(含天主教及基督教)徒:必須正式受洗。 2、佛教徒:必須正式皈依三寶(佛、法、僧),或是有親近出家法師、佛教道場 修行者。 3、道教徒:必須正式皈依三清(玉清天寶君之道寶尊、上清靈寶君之經寶尊、太 清神寶君之師寶尊)。 14.

(25) 4、一貫道徒:必須經過點傳師正式給三寶,信奉無極老母(明明上帝)。 5、民間信仰者:是指同時信仰不同的神明或其中之一(如媽祖、三太子、土地公、 關公、三山國王、清水祖師等等)。 6、伊斯蘭教徒:必須經過正式的入教儀式,承認阿拉(Allah)是宇宙唯一真神, 並在生活上嚴守五功(Pillars)等。 7、其他宗教信仰者:是指宗教信仰非上述之一者。 8、無宗教信仰者:是指無任何其他宗教信仰者。 (三)宗教信仰變項 此變項包括:宗教參與、宗教實踐、宗教功能以及宗教信念四個構面。茲將 各構面之定義說明如下: 1、宗教參與:係指個體參與該信仰之宗教相關的活動頻率情形。 2、宗教實踐:係指個體在信仰了某宗教之後,將該宗教教義落實在日常生活中的 情形。 3、宗教功能:係指個體在信仰了某宗教之後,受到該宗教各方面的影響或啟發, 導致生活各層面產生正向變化之情形。 4、宗教信念:係指個體對該信仰之宗教的主要信仰對象(如上帝、神、佛菩薩等) 及相關教義之認知程度或信仰態度。 (四)幸福感變項 此變項包括:生活滿意、 人際關係、自我肯定以及身心健康四個構面。茲將 各構面之定義說明如下: 1、生活滿意:係指個體對其整體生活各個層面的評估結果,感覺到喜歡、滿意的 程度。 2、人際關係:係指個體在人我互動的關係上,如與親人、朋友、同事或陌生人等 相處時,所產生良好的感受程度。 3、自我肯定:係指國小教師對其自身的存在價值、人生意義、生活目標,認同、 肯定、接受的程度。 4、身心健康:身心健康係指國小教師在身體與心理二方面健康狀態的良好程度。. 15.

(26) 第六節 研究工具與樣本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為節省研究所需的經費與時間,在取得研究工具編製者同意的情形 下,採用結合嚴景惠(2007)之「宗教信仰量表」與林子雯(1996)之「幸福感 量表」而成之「國小教師宗教信仰與幸福感量表」 ,作為本研究的研究工具。此外, 本研究基於下列理由採用現成之量表作為研究工具:其一,此二份量表編製過程 嚴謹,參考國內外多種量表編製而成,同時各具有良好之信、效度,故值得加以 採用(量表之信、效度詳細說明如下文) 。其二,此二份量表編製完成後,又經多 位研究者陸續採用以作為研究之工具,而且皆獲致良好結果(分別於第二章第三 節和第三章第三節之宗教信仰與幸福感的量化研究工具詳細說明) ,因此可見此二 種量表之可用性頗高。 茲將此二種量表之題目分配概況、題目給分情形與信、效度說明如下: (一)宗教信仰量表 本研究係使用嚴景惠(2007)之「宗教信仰量表」,茲將此量表之構成因素、 給分情形與信效度說明如下: 1、題目分配概況與給分情形 本量表共 24 題,分為四個構面:宗教參與、宗教實踐、宗教功能、宗教信念。 量表全部題項為正向題,採五點尺度計分方式,選項依序為「非常符合」 、 「符合」、 「普通」 、 「不符合」 、 「非常不符合」 ,分別給予 5 分至 1 分之分數;得分愈高表示 宗教參與程度及認同度越高(宗教信仰量表詳見附錄一) 。 2、信度 本量表採 Cronbach’s α 值考驗宗教信仰量表中各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各分量 表的 Cronbach’s α 值分別為: 「宗教參與」為.850、 「宗教實踐」為.922、 「宗教功能」 為.889、「宗教信念」為.890,總量表為. 944(嚴景惠,2007) ,顯示量表具有相當 高的內部一致性,信度良好。 3、效度. 16.

(27) 本量表經由因素分析共取得四個因素:宗教參與、宗教實踐、宗教功能、宗 教信念。其解釋變異量分別為:18.910﹪、17.940﹪、16.077﹪、15.687﹪,而總 變異量為 68.614﹪,表示本量表之「建構效度」良好。 為了方便閱讀和便於進行統計分析起見,研究者已將原問卷之題號重新編排 過。茲將宗教信仰問卷因素名稱、題數、原問卷題號、重編之題號、信效度整理 如表 一-2。 表 一-2 宗教信仰問卷因素名稱、題數、題號、信效度一覽表 因素名稱. 題 數. 原問卷題號. 重編之題號. 分量表 α值. 宗教參與. 5. 1、2、3、4、5. 1、2、3、4、5. .850. 18.910﹪. 宗教實踐. 7. 10、13、14、15、 6、7、8、9、10、 .922 16、18、22 11、12. 17.940﹪. 總量表 α值. 解釋變異 量. .944. 總變異 量. 68.614﹪. 宗教功能. 6. 17、19、20、21、 13、14、15、16、 .889 23、24 17、18. 16.077﹪. 宗教信念. 6. 6、7、8、9、11、 19、20、21、22、 .890 12 23、24. 15.687﹪. (二)幸福感量表 本研究係使用林子雯(1996)之「幸福感量表」 ,茲將此量表之構成因素、給 分情形與信效度說明如下: 1、題目分配概況與給分情形 本量表共 24 題,分為四個構面:生活滿意、人際關係、自我肯定、身心健康。 量表全部題項為正向題,採五點尺度計分方式,選項依序為「非常符合」 、 「符合」、 「普通」 、 「不符合」 、 「非常不符合」 ,分別給予 5 分至 1 分之分數,得分愈高表示 幸福感愈高(幸福感量表詳見附錄一) 。 2、信度 本量表採 Cronbach’s α 值考驗幸福感量表中各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各分量表 的 Cronbach’s α 值分別為:「生活滿意」為.872、「人際關係」為.844、「自我肯定」 為.820、「身心健康」為.791,總量表為. 933(林子雯,1996) ,顯示量表具有良好 的內部一致性,信度良好。 3、效度 17.

(28) 本量表經由因素分析共取得四個因素:生活滿意、人際關係、自我肯定、身 心健康。其解釋變異量分別為:19.15﹪、17.77﹪、16.52﹪、10.69﹪,而總變異 量為 64.13﹪,表示本量表之「建構效度」良好。 為了方便閱讀和便於進行統計分析起見,研究者已將原問卷之題號重新編排 過。茲將幸福感問卷因素名稱、題數、原問卷題號、重編之題號、信效度整理如 表 一-3。 表 一-3 幸福感問卷因素名稱、題數、題號、信效度一覽表 因素名稱. 題 數. 原問卷題號. 重編之題號. 生活滿意. 7. 3、4、7、12、 13、16、18. 1、2、3、4、5、6、 .872 7. 19.15﹪. 人際關係. 6. 10、11、14、15、 8、9、10、11、12、 .844 13 19、23. 17.77﹪. 分量表 α值. 總量表 α值. 解釋變 異量. . 933. 總變異 量. 64.13﹪. 自我肯定. 6. 1、6、9、20、 21、22. 14、15、16、17、 .820 18、19. 16.52﹪. 身心健康. 5. 2、5、8、17、 24. 20、21、22、23、 .791 24. 10.69﹪. 二、研究樣本 本研究採分層隨機抽樣法,研究範圍為南投縣公立國民小學之正式教師。依 據一 00 學年度南投縣教育入口網站所公佈之國小名單,一共有 147 所公立國民小 學,總計 1729 個班級(南投縣教育處全球資訊網,2011) 。另依班級數與教師數 1: 1.5 之比例換算,約可得教師母群數 2594 人。研究對象為服務於南投縣國民小學 的主任、組長、級任導師和科任教師,但不包含校長、代理代課教師、一般行政 職員。 (一)抽樣學校 由於南投縣國民小學學校數較多,乃決定每個鄉、鎮、市之國民小學均為抽 樣對象,然後考慮各鄉、鎮、市之國民小學校數及班級規模,採分層隨機抽樣方 式抽取國民小學,使不同鄉鎮、不同規模的學校、不同職務的人都有被抽取的機 會,以達到抽樣之代表性。南投縣共有 147 所國民小學,抽取其中 50 所國民小學, 如此抽樣數約佔學校總數的三分之一強。 18.

(29) 本研究在研究樣本的選取上,按照學校所在地區及班級數,將南投縣公立國 民小學分成 6 班(含)以下、7-12 班、13-24 班、25 班(含)以上等四組。其中 6 班(含)以下的國民小學 57 校抽取 19 校,7-12 班的國民小學 60 校抽取 20 校, 13- 24 班的國民小學 16 校抽取 6 校,25 班(含)以上的國民小學 14 校抽取 5 校, 合計 50 校。於 100 年 9 月中旬進行問卷寄發工作,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抽取樣本 學校,但是填答者之選取則是委由各學校代為選樣,於 9 月下旬回收問卷,進行 統計處理。抽樣學校一覽表如表 一-4。 表 一-4 抽樣學校一覽表 學校規模 抽樣學校數 6 班(含) 19 以下. 7-12 班. 20. 13-24 班. 6. 25 班(含) 5 以上 50 總計. 抽樣學校校名(班級數) 平靜國小(6) 、富山國小(6) 、清水國小(6) 、過溪國小(6) 、 隘寮國小(6) 、田豐國小(6) 、秀峰國小(6) 、爽文國小(6) 、 東光國小(6) 、北山國小(6) 、郡坑國小(6) 、神木國小(6) 、 中正國小(6) 、潭南國小(6) 、內湖國小(6) 、長福國小(6) 、 大鞍國小(6) 、和平國小(6) 、新民國小(6) 鹿谷國小(12) 、中寮國小(11) 、新城國小(9) 、福龜國小(7) 、 成城國小(11) 、同富國小(9) 、仁愛國小(8) 、光榮國小(12) 、 中峰國小(12) 、新庄國小(12) 、社寮國小(9) 、永昌國小(12)、 名崗國小(11) 、文昌國小(8) 、永樂國小(7) 、頭社國小(7)、 長流國小(7) 、新興國小(7) 、信義國小(8) 、親愛國小(7) 康壽國小(23) 、育英國小(18) 、僑光國小(23) 、延平國小(24)、 弓鞋國小(18) 、魚池國小(17) 水里國小(26) 、南投國小(57) 、埔里國小(73) 、炎峰國小(63)、 竹山國小(41). (二)樣本人數選取 敘述研究的樣本需佔母群體的 10%(王文科,2001:192) 。本研究共計抽出 602 人,約佔母群體 2594 人的 23.2%;整體來看,本研究在樣本數的抽取上符合 慣例且具有代表性。並根據專家學者建議:地區性的研究平均樣本數約在 500 至 1000 人之間(吳明清,1991:157),而本研究屬於地區性之研究,研究抽樣的人 數 602 人亦屬合理。 至於各類型學校之抽樣人數,因囿於國小班級數與教師數 1:1.5 之法定比例 限制(例如全校班級數 6 班的國小,其全體教師不包含校長在內,最多僅為 6×1.5 =9 人) ,故每一所學校依規模大小,由小型學校至大型學校分別分配 8 份、9 份、 20 份、30 份問卷,其樣本人數分配結果為: 1、6 班(含)以下:每校抽取 8 位,共 19 所學校。 2、7-12 班:每校抽取 9 位,共 20 所學校。 19.

(30) 3、13-24 班:每校抽取 20 位,共 6 所學校。 4、25 班(含)以上:每校抽取 30 位,共 5 所學校。 總計共抽取 602 名,各學校規模抽樣分配一覽表如表 一-5 所示。 表 一-5 各學校規模抽樣分配一覽表 項目 母群學校 班 數 級 數. 母群比例 (%). 抽樣學校 數. 樣本比例 (%). 各校發放 問卷數. 總問卷數=抽 樣學校數×各 校發放問卷數. 6 班(含)以下. 57. 38.77. 19. 38.00. 8. 152. 7-12 班 13-24 班 25 班(含)以上 總計. 60 16 14 147. 40.82 10.88 9.53 100.00. 20 6 5 50. 40.00 12.00 10.00 100.00. 9 20 30. 180 120 150 602. (三)問卷回收統計 本研究針對各分層學校之教師進行抽樣,並將問卷以郵寄方式寄發,總計抽 50 所國民小學,寄發 602 份問卷。問卷寄發 2 週內,陸續有問卷寄回,針對回收 之問卷,進行註記與分類。總計回收 490 份,剔除無效及填答不全樣本,合計有 效樣本 479 份,回收率為 81.3﹪,可用率為 97.7﹪。茲將問卷發出與回收情形整 理如表 一-6。 表 一-6 問卷發出與回收情形統計表 抽樣 各校發 班 學校 放問卷 目 級 數 數 數. 總問卷數=抽 樣學校數×各 校發放問卷數. 回收問 卷數. 有效問 卷數. 回收率 (﹪). 可用率 (﹪). 6 班(含)以下. 19. 8. 152. 127. 125. 83.5. 98.4. 7-12 班. 20. 9. 180. 165. 162. 91.6. 98.1. 13-24 班. 6. 20. 120. 79. 74. 65.8. 93.6. 25 班(含)以上. 5. 30. 150. 119. 118. 79.3. 99.1. 總計. 50. 602. 490. 479. 81.3. 97.7. 20.

(31)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當問卷回收後,先剔除無效問卷,再將有效問卷進行編碼、記分,然後輸入 電腦建立資料檔,並用統計軟體 SPSS for Windows 17.0 加以處理。茲將本研究所 採用之統計考驗方法說明如下。. 一、描述統計 描述性統計是樣本基本資料的描述。分別針對所有受試者在個人背景變項上 以及在「國民小學教師宗教信仰與幸福感問卷」之得分,求各層面及整體之平均 數、標準差,以瞭解受試者個人背景資料的分布情形和國民小學教師宗教信仰與 幸福感之現況。. 二、t考驗(t-test) 運用 t 檢定,以個人背景變項中的教師性別為自變項,宗教信仰、幸福感之整 體與各層面為依變項,比較兩母體間的平均數,考驗不同性別的國民小學教師在 宗教信仰、幸福感各層面及整體上是否有顯著差異,即考驗研究假設 1-1、2-1。. 三、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 除性別以外之教師背景變項為自變項,宗教信仰、幸福感之整體與各層面為 依變項,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教師不同背景變項,在宗教信仰與幸福感 各層面及整體上是否有顯著差異;若變異數分析整體考驗的 F 值達到顯著,則進 一步以薛費法(Scheffé method;S 法)進行事後比較,進一步瞭解各組群之間的 差異,即考驗研究假設 1-2、1-3、1-4、1-5、1-6、1-7、2-2、2-3、2-4、2-5、2-6、 2-7。. 四、Pearson 積差相關(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相關分析是用來測量二個變項間的關係強度,本研究以 Pearson 積差相關分析 國民小學教師宗教信仰與幸福感各層面及整體的相關,用以考驗研究假設三,可 瞭解教師宗教信仰與幸福感的相關程度。. 五、逐步多元回歸分析(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21.

(32) 採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法,以「宗教信仰」各面向為自變項, 「幸福感」整體為 依變項進行分析,來了解國小教師宗教信仰對幸福感是否有顯著的預測力,用以 考驗研究假設四。. 第八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茲將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分述如下:. 一、研究範圍 (一)研究地區 由於研究者地利之便有助於發放問卷,本研究以南投縣公立國民小學為取樣 範圍。 (二)研究對象 係以任教於南投縣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本研究的問卷調查對象,包含教師兼 任主任及教師兼任組長等行政人員,但不包含校長,並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取樣。 (三)研究內容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教師的宗教信仰與幸福感二方面的關係,其他變項 則不在本研究中探討。至於在個人背景變項方面,本研究僅探討國民小學教師的 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教育程度、服務年資、擔任職務及宗教信仰類別等 7 種 變項,其他個人背景變項則不在本研究探討的範圍內。 (四)研究時間 本研究自九十九年七月至一 00 年十二月為止,期間由研讀文獻、蒐集資料、 選定適當問卷、實施問卷調查、問卷的回收、及問卷整理與分析,以達整篇論文 的完成。. 二、研究限制 (一)就研究地區而言. 22.

(33) 本研究是以南投縣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樣本,故研究結果可能無法推論到其 他縣市。 (二)就研究變項而言 本研究在個人背景變項的取捨上,以南投縣公立國民小學教師之性別、年齡、 婚姻狀況、教育程度、服務年資、擔任職務、宗教信仰類別等 7 方面為重點,來 探討國民小學教師的宗教信仰與幸福感的關係;在研究的廣度及深度方面,以一 般性、同質性為主,較無法顧及樣本的個別特殊因素,如個人特殊疾病史、子女 人數……等。 (三)就研究內容而言 國民小學教師在宗教信仰與幸福感的有關層面相當廣泛,而本研究在宗教信 仰方面,僅從「宗教參與」、「宗教實踐」、「宗教功能」與「宗教信念」等四 個構面來探討;而在幸福感方面,亦僅從「生活滿意」、「人際關係」、「自我 肯定」與「身心健康」等四個構面作分析;無法兼顧所有層面,如原生家庭宗教 傾向、經濟狀況……等。 (四)就研究工具而言 因研究者人力與時間上的限制,採量化調查為主的方式來進行,無法兼重質 性研究面向。而問卷填答以教師自陳方式來填答,填答時可能因心理防衛或社會 期許效應的因素而有所保留,未必與真實的情形完全符合,可能使研究結果產生 測量誤差的存在。. 23.

(34) 第二章 宗教信仰的意涵與探討 本章的主旨在對宗教信仰作相關的探討。研究者將從最基礎的概念來作鋪 陳,因為研究者認為唯有從基礎的概念來逐一耙梳,才能抽絲剝繭,從中發現宗 教信仰與幸福感兩者之間的關係。本章一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宗教與信仰的定 義;第二節為宗教的要素與功能;第三節為宗教信仰的量化研究工具;第四節為 台灣地區宗教信仰概況;第五節為國小教師的宗教信仰探討。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宗教與信仰的定義 從地球上有人類以來,就有宗教的存在。不同宗教信仰所形成的人與超越界 的關係,讓人們產生出不同的世界觀、宇宙觀與人生觀,也塑造出人類各種不同 的行為模式。然而,不管在任何族群的社會中,對宗教的需求都是同樣重要的。 就如涂爾幹(Émile Durkheim)所言:「沒有一個宗教是虛假的,都有各自為真的 方式,雖然只是以不同的方式,但都對人類既存的經驗現況提供了解答。」(引 自張慧端譯,1996:23)。由此可知,宗教對人類的重要性是不可抹滅的。茲將 「宗教」與「信仰」的定義分別作一說明。. 一、宗教的定義 談到「宗教」的定義,就像世上宗教種類和現象的錯綜複雜般,眾說紛紜, 各有獨到之處,也可以說有多少種宗教就有多少種宗教的定義,實在無法用一種 宗教的定義作為全部宗教的解釋。例如在基督教中對「神」的定義就未必適用於 佛教中對「神」的觀點。國內外學者對於「宗教」一詞的定義與詮釋,長久以來 即有諸多不同的觀點,以下列舉幾位中外學者的觀點略作說明。 (一)國外學者之觀點 被稱為宗教學創始人的謬勒(F. Max. Müller)認為宗教就是對某種無限存在 實體,亦即是「無限者」(the infinite)的渴望、信仰與崇慕(引自陳觀勝、李培 茱譯,1989:18)。美國著名宗教心理學家詹姆斯(James,1991:105)認為: 宗教就是個人在他孤單獨處的時候,與某種被他視為神聖的對象有所連繫,因而 發生的感情、行為和經驗。英國宗教學者 John Macquarrie 認為宗教中最根本的東 25.

(35) 西就是人與神的聯繫和溝通(引自何菠莎、周天和譯,2006:5)。而宗教人類學 家泰勒(Tylor,1871:37)則認為宗教是人們對於某種精神存在(靈性實體)的 信仰。上述這些學者們都是以信仰為主體來界定宗教的本質內涵,是以信仰者個 人主觀的感受和宗教經驗為中心來論述。 基督教神學家田立克(Tillich,1959:102-105)從宗教與文化的相互關係來 定義宗教,他認為人類文化的統一性在於宗教,宗教構成一切文化的內部差異, 宗教是文化的實質核心,文化則是宗教的外在表現形式;因此人類的宗教與文化 是同時形成的,缺一不可。同時,他說:「宗教體現了人的終極關懷,人只有通 過深層的『意義』才能實現自我存在的真實性」(引自金澤,2001:3)。此外, 宗教人類學者 Clifford Geertz 也從文化角度來定義宗教,他認為文化是一個有系統 的意義網絡,而宗教就是一種文化系統;所以他對宗教的定義如下:「宗教是一 套象徵系統,它設定一些觀念以說明存在的一般秩序,並建立起一些廣泛的、有 力的、持久的情緒和動機,又配合這些概念提供事實的根據,使得整個情緒和動 機特別具有真實感」(引自劉承宗,2004:5)。 Frederick J. Streng(1985:59-63)則從現實生活的實用層面立論,他的宗教定 義是將終極實體(神聖的象徵物)和其實際作用結合,他認為宗教是實現「根本 轉變」的一種過程和方法;而所謂的根本轉變是指人們能夠從一般的困擾,如罪 惡、無知中,徹頭徹尾地轉變為能夠在最深刻的層次上,妥善地處理這些生活上 的困擾,進而能駕馭生活,使人們可以體驗到一種最深刻的和最可信的終極實體。 Louis Dupre 指出宗教是人類心靈與實在界之間一種極為複雜的辯證關係,因為它 總是不停地否定既得的立場,以致「為人類生命開拓了一個新的向度」(引自傅 佩榮譯,2006:216)。 社會學家則是以宗教的社會功能來界定宗教的本質。涂爾幹認為宗教是一種 與神聖事物有關的「信仰」與「儀式」組合而成的體系,所有認同這些信仰和儀 式的人結合在「教會」的道德社群內。對涂爾幹而言,宗教信仰的信念與行動是 宗教與其他領域最不同的地方(引自芮傳明、趙學元譯,1992:157-160)。Lenski (1963:121)認為宗教是一種信仰體系,宗教團體裡的成員可根據這個信仰體系 而對決定人們命運的偉大力量和運作方式有所了解和掌握。Yinger(1970:77)則 認為宗教是一群有同樣信念的人依靠其體系來應付人類生命中的終極層面問題, 這些終極層面問題包括了苦難和死亡、不公義和邪惡、生命的真正目的等面向。 26.

(36) 以上的學者們傾向於把宗教的社會功能視為宗教的本質,易言之,只要與宗教有 相同社會功能的文化現象都可被稱為宗教。 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佛洛伊德對於宗教的看法和上述的學者們有很大的差 異,他的觀點可說是較為特殊的。他是以精神分析為出發點來看待宗教,他認為 宗教、道德、社會和藝術之起源都導因於伊底帕斯情結,所以他認為宗教是一種 集體的精神分裂症,上帝象徵人類對父親權威的投射,對應至個人超我的情感, 而展現於宗教當中。他指出宗教是一種幻覺,人類文明發展到最後一定是科學獲 得勝利,宗教隨著科學的發展終會消失(引自張愛卿譯,2000:238-241)。 (二)國內學者之觀點 劉昌博(1997:21-23)論及所謂的宗教,即凡是利用人類對於宇宙、大自然、 人生中的各種神秘現象所產生的恐怖、模擬、奇異、希望的種種心理,構成一種 勸善懲惡的教義,並用來教化別人,使別人信仰的一種思想和形式叫做宗教。鄭 志明(2006:26)則認為宗教是人類自古以來流傳的一種精神文明,雖然其形式 五花八門,因而形成教派林立的現象,但其內在本質則是反映人類心理本能中共 有的信仰情操。唐君毅說:「宗教生活的核心就是要尋找『安身立命之所』,借 助人心的修養以便使自己成為『真正的』人」(引自金澤,2001:3)。 釋慧開(2004:253-255)認為人類的宗教需求與探索是人們面對宇宙人生各 種不解的現象時的本然反應,也是探求究竟真實與追尋徹底解脫的終極關懷。他 綜合各家義理及其個人的體驗與心得,以中國儒、道、釋三家共通的心性體認為 本位的哲理意涵與生死觀照,對宗教一詞提出如下的詮釋:「宗教不只是信仰的 依歸,其旨趣是以圓滿人生的自在解脫為目的;宗教不只是勸善的說教,其內涵 是以觀照人心的真妄虛實為極致;宗教不只是知識的探究,其行持是以理想人生 的實踐證悟為課題」。 綜上所述,宗教的定義可以從多方面來加以討論,而且中外學者詮釋的內容 也各有其獨到之處,除了佛洛依德的觀點較為特別外,大體而言,認為宗教強調 人類對於超自然力量的崇敬、臣服與內在體驗,導致人們最深層的心靈與生活方 式受此力量影響及掌控。透過這個超自然力量的實體化,形成一種信仰與實踐的 體系,並且凝聚所有對這個體系認同的人,使之團結在同一個社群裡;同時宗教. 27.

(37) 也提供人類心靈最深層的存在意義渴求感的滿足,使人得以找到一個安身立命的 精神寄託,進而發掘人生的真諦。. 二、信仰的定義 劉承宗(2007:1)認為信仰是指對某種主義、思想、或神的旨意的信服和遵 從,並把它奉為個人的行為準則。信仰是對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選擇和堅 持,信仰體現人生價值、人生意義的可靠真實。陳迺臣(1997:21-22)的觀點, 認為信仰涉及信念的建立,信念(beliefs)是人所具有的抽象思考方式,是一種思 考和想像的過程,會影響個人對外在真實世界的解釋和評估,進而成為個人行為 判斷的準則。神學家田立克說:「就形式的定義而言,信仰就是終極關懷。」根 據他的觀點,真正的宗教信仰是一種面對宇宙人生的終極關懷,它超越世俗與物 質層面」(引自釋慧開,2004:97)。 綜上所述,信仰是對某種思想主義或超越界的神的旨意的一種信念,這種信 念創造出不同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進而成為個人行為的準則。而宗教信 仰則是對某個宗教的終極實體和因其教導而衍生的教義的一種信念,透過這些教 導或教義,每個宗教都創造出不同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信仰者則形成其宗教的人 生觀,並透過這些教導或教義來生活和行動。 接著,研究者擬從上述各家學者對宗教與信仰的論點中,萃取出宗教信仰與 人們幸福感受之間的關聯,以便和本論文的主題相呼應。首先從宗教談起,然後 再談論信仰。在宗教部分,謬勒、詹姆斯與泰勒強調宗教是對某種無限者的渴望, 簡言之就是渴望與神的聯繫和溝通,而且宗教就是個人在他孤單獨處的時候,與 某種被他視為神聖的對象有所連繫的狀態,而這些或許就是宗教能消除人們孤獨 無助的心理恐慌之原因。其次是田立克與 Clifford Geertz 的觀點,他們說明了宗教 能提供人們自身和宇宙存在的秩序觀,並對此觀點建立起有力和持久的情緒,同 時宗教也提供實現自我存在的意義,達成對人們終極的關懷。研究者認為若能解 決人們內在的孤獨感和提供人們自我實現的意義,應對人們的幸福感受有所助益。 然後談到 Frederick J. Streng 的觀點。他認為宗教能夠把人們從罪惡、無知中提 升到能妥善地處理這些生活上的困擾,進而能駕馭生活,達成他所謂的「根本轉 變」;而 Louis Dupre 則認為宗教能為人類生命開展新向度。接著談到社會學家們 的觀點,涂爾幹認為宗教透過信仰和儀式把人們結合在教會的社群內;Lenski 則 2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simple information, ideas,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opinions on familiar topics with some elaboration.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information, ideas,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Kiyozawa’s philosophy is deeply grounded in religious belief, which is fundamentally a philosophy of self-exertion. That is, Kiyozawa’s early philosophy is

Fritz Buri, The Buddha-Christ as the Lord of the True Self: The Religious Philosophy of the Kyoto School and

SS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for the Ethics and Religious Studies Curriculum Ethics and Religious Studies Curriculum Enhancement of Assessment Literacy:?. Designing and Marking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ho promote Gratitude Education by using Gratified Dream Savings Notebook

The study applies Discriminate Analysis to discuss the aspec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ving Adjustment Scale and then develops a scale to be the standard of Juni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