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電腦硬體裝修對於高職資訊科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學習成效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電腦硬體裝修對於高職資訊科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學習成效之研究"

Copied!
7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 鴻 仁 博士

電腦硬體裝修對於高職資訊科學生問

題解決能力學習成效之研究

The Study of the Efficacy of Computer Maintenance Training Courses on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Problem-solving Ability of Students from Information Department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研究生:吳連益 撰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六月

(2)

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學生參加「電腦硬體裝修乙級技能檢定」的訓練學習 後其問題解決能力、學習成效與檢定通過率之關係,並探討不同學科能力學生在 電腦硬體裝修乙級技能方面表現的差異性。因此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方式,並分 成實驗組與控制組兩組進行。以電腦硬體裝修乙級技術士檢定量表為依據作為研 究工具,以進行統計考驗。在量表設計上,以問題解決能力為基礎,涵蓋電腦軟 體與硬體操作單元。 根據研究結果歸納結論如下:一、電腦硬體裝修乙級技術士檢定訓練課程的學 習可提高學生檢定的通過率。二、高職資訊科學生參與電腦硬體裝修乙技術士檢 定訓練課程學習,以故障判別讓學生最感困難,原因在於這個項目學生較少接觸 且學校無法提供整套的故障電腦讓學生訓練,再加上高職學生普遍對英文有恐懼 感,所以對英文的故障訊息不懂。三、學科能力強之學生普遍在學習電腦硬體裝 修乙級技術士檢定訓練的課程,所遇到的困難較少,當有困難時也較會主動提問, 且通過檢定的成果也較佳。本研究建議:(一)、加強與電腦相關之英文專有名詞 的學習。(二)、檢定場地設備應常常更新以維護學生學習權益。(三)、善用教學 媒體等資源,以提升教學效率。(四)、早日全面推動職業證照制度以落實證照效 能。 關鍵詞:電腦硬體裝修、技能檢定、問題解決能力、學習成效

(3)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roblem-solving ability,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test pass rate of the student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of Class B Skill Category of Computer Maintenance after training courses. On the other hand, it was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 of skill performance among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academic abilities. Therefore I conducted the study by means of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method, dividing the subjects into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The research tool was based on the scale of technician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of the Class B Skill Category of Computer Maintenance, and it employed the statistical techniques with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and independent samples t test. Besides, the design of the test scale was focused on problem solving, covering the operation of software and hardwar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summarized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First, training courses could raise the test pass rates of the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of the Class B Skill Category of Computer Maintenance. Second, fault identification was the most difficult for students from the information department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who took part in the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of the Class B Skill Category of Computer Maintenance during the training courses. It was because the student rarely reached the topic of fault identification, and the school failed to provide a whole set of broken-down computers for them to practice fault identification. To make matters wors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generally had an English- phobia, which made them fail to understand the fault message in English. Third, on the whole, the better academic performance the students had, the fewer difficulties they encountered during the training courses for the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of Class B Skill Category of Computer Maintenance. Whenever they had problems, they wouldn’t hesitate to consult the teachers, and therefore they had far better results of the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Based on the above conclusions, the study makes some suggestions. First, enhance computer-related terminology learning in English. Next, to safeguard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students, the equipment of the test site should be frequently updated. Third, teachers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instructional media resources available to improve their teaching efficiency. Last but not least, in order to put the certification efficacy into effect, the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system should be implemented as early and fully as possible.

Keywords: computer maintenance,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of skill category, problem solving, learning effectiveness

(4)

謝誌

「恭喜你畢業了」當口試委員說出時,這三年研究所的壓力終於釋放出來, 心中的感受真是百感交集、筆墨無法形容。 在這段與課業及論文搏鬥的日子中,最要感謝的就是指導教授陳鴻仁老師, 在你耐心的指導之下,讓我受益匪淺。從訂定題目開始、緒論、文獻探討、研究 方法到論文計畫口試結束,再從 SPSS 的操作設定、研究結果分析等等,一步一步 耐心的帶領著我走向正確的研究方向,對我這個離開學生生涯已經二十多年的人 來說,真是如黑暗中的明燈一樣,對於老師的鼓勵與耐心的指導,我心中實在有 無限的感謝與感激。 同時也要感謝徐典裕教授與劉世雄教授二位口試委員,能在百忙之中抽空評 審論文,在詳細的審視之後給予寶貴的意見及修正方向,才讓本篇論文在各方面 都能注意到及更嚴謹更具完整性。 另外也要感謝曉芬、志浩、登儀、誌偉、香雯、倉欣、榮村等幾位同學,適 時的給予指導、幫助、鼓勵與打氣,幫助連益在研究過程中解決問題,無助時打 氣,資料缺乏時的援助,尤其是倉欣、榮村我們三位老同學彼此的承諾要「三個 一起畢業」,結果我們真的辦到了,要畢業了除了自己興奮也替你們高興。 在這場家庭、學業與工作的拔河中,還要感謝學校長官的體諒及同事進益、 孟烈、素蘭、秀玲、沂源的鼓勵與督促,當然最要感謝的是我的太太翠伶,在累 的時候照顧我,心灰意冷時支撐我,偷懶時警惕我向上,把家庭照顧好讓我能無 後顧之憂的作研究,我要說有妳真好。 最後在此,謹向每一位伴我走過這條路的人,致上我最深的感謝之意。 吳連益 謹誌於

(5)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4 第三節 研究目的... 4 第四節 研究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電腦硬體裝修技能檢定之緣起與意義 ... 7 第二節 問題解決能力 ... 14 第三節 學習成效相關研究 ... 23 第四節 小結 ...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7 第二節 研究流程... 28 第三節 研究設計... 30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0 第五節 實施過程... 31 第六節 資料分析... 33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 34 第一節 不同教學方式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 ... 34 第二節 不同的參與時間對學習成效的分析 ... 36 第三節 不同能力水準學生之學習成效的分析 ... 39 第五章 結論和建議 ... 46 第一節 結論 ... 46 第二節 建議 ... 47 參考文獻 ... 49 中文部份 ... 49 英文部份 ... 52

(6)

表次

表 2-1 技能檢定相關研究摘要表 ... 12 表 2-2 問題解決能力相關研究摘要表 ... 20 表 2-3 研究學習成效之相關層面列表 ... 25 表 4-1 為不同教學方式對硬體裝修第一站學習成效測驗之敘述統計摘要表 ... 34 表 4-2 「第一站績學習成就測驗」之變異數相等的 Levene 檢定摘要表 ... 35 表 4-3 為不同教學方式對硬體裝修第二站學習成效測驗之敘述統計摘要表。 . 35 表 4-1 為不同教學方式對硬體裝修第一站學習成效測驗之敘述統計摘要表 ... 34 表 4-2 「第一站績學習成就測驗」之變異數相等的 Levene 檢定摘要表 ... 35 表 4-3 為不同教學方式對硬體裝修第二站學習成效測驗之敘述統計摘要表。 . 35 表 4-4 「第二站學習成就測驗」之變異數相等的 Levene 檢定摘要表 ... 36 表 4-5 為不同參與時間對硬體裝修第一站學習成效測驗之敘述統計摘要表。 . 37 表 4-6 「第一站績學習成就測驗」之變異數相等的 Levene 檢定摘要表 ... 37 表 4-7 為不同參與時間對硬體裝修第二站學習成效測驗之敘述統計摘要表。 . 38 表 4-8 「第二站績學習成就測驗」之變異數相等的 Levene 檢定摘要表 ... 38 表 4-9 為不同學科能力水準學生對硬體裝修第一站學習成效測驗之敘述統計摘要 表。 ... 39 表 4-10 「第一站績學習成就測驗」之變異數相等的 Levene 檢定摘要表 .... 39 表 4-11 為不同學科能力水準學生對硬體裝修第二站學習成效測驗之敘述統計摘要 表。 ... 40 表 4-12 「第二站績學習成就測驗」之變異數相等的 Levene 檢定摘要表 .... 40 表 4-13 實驗組學習滿意度問卷調查結果摘要表 ... 42 表 4-14 實驗組學習滿意度問卷調查結果分析表 ... 440

(7)

圖次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28 圖 3-2 研究流程圖 ... 29 圖 3-3 教學活動照片-1 ... 32 圖 3-4 教學活動照片-2 ... 32 圖 4-5 電腦硬體裝修乙級學習滿意度網路問卷調查 ... 41

(8)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成四小節,首先說明研究背景、研究動機。依據此前提接著說明本研究目 的,最後是說明研究範圍及限制,各節依次敘述如下,期能闡明本研究之研究精神。

第一節 研究背景

自從二十世紀發明電腦以後,科技的進步改變人類的生活形態,更促進了工業結構 的變遷。現今各行各業更是在電腦科技的孕育下,迅速走出傳統大步邁向新的紀元。在 二十世紀末期,電腦從學校逐漸走入了生活週遭,每個人的身邊不時都圍繞著這些科技 產品,再加上通信科技與電腦及網路的結合,這股各種科技結合電腦及網路的熱潮,儼 然已經成了人民必備的產品。同時多媒體電腦因為結合了文字、聲音、影像、圖形、動 畫以及影片等功能。所以利用多媒體電腦來學習,可使學習的過程更生動也更有趣。根 據盧秋如學者研究調查資料得知,利用視聽媒體來學習,比用講述及觀察來學習,其記 憶的保持率至少高五倍以上。而在學習者理解程度來說,不用視聽媒體者,比使用視聽 媒體者要多花十二倍的時間來學習。同時如果在一定的時間裡去學習,則比不使用視聽 媒體者之理解度高出十五倍之多(盧秋如, 2004)。 教學過程是整個教育活動中的一個核心部份,包含老師的教授與學生的學習,而這 兩者其實都有其個別的一致性與整體性。其中教學方法就是指教師的講授方式、教學的 內容、學生的個別學習行為及所使用的媒體和週遭環境等多種因素混合在一起;在這整 個的教學過程當中,各因素之間都是會相互影響及環環相扣的。學生學習的成效不彰, 以及如何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長久以來都是每位教師存在的問題。所以到底何種 教學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才是最有幫助的,一直都是每位老師急欲解答的難題,因而在教 學方法的設計上也不再只是著重於傳統中教師的「教」而已,同時也應該多注意學生的

(9)

學習成效,所以本研究所討論的「電腦硬體裝修乙級技術士檢定」的教學當然也不例外(盧 秋如, 2004)。 採用虛擬學習社群之網路讀書會的合作學習方式,乃利用電腦多媒體的功能,可不 受地點與時間的限制,能隨時與其他學員共同分享彼此的心得與經驗,以達到經驗交流、 知識傳播、資訊互通與資源共享的目的,有助於學習者增廣見聞、且能縮小城鄉之間的 差距與活絡校際之間的交流,有效地提升學生閱讀之學習成效 (杜春梅, 2006)。在探討 問題解決模式對高職汽車科學生汽車實習課程學習之成效中指出,問題解決能力的學習 成就表現方面,可發現實施問題解決教學模式之實驗組明顯優於控制組。且實施問題解 決教學模式之實驗組的學生在學習意見調查分析當中,顯示出較高的學習滿意度。高職 汽車修護科領域之學生在術科檢修能力的課程,亦可拿來作為了解學生檢修能力,及後 續發展專業問題解決能力工具之基礎(黃銘福, 2004) 。 在同樣是技術性質的體育教學 課程當中應用電腦作為基礎,所設計的多媒體教學方式,在運動技能的學習上,能提供 較為明確的技能學習模式,使學習者在觀察動作結構的聯結與連貫性時更容易且更清 楚,對於學習者學習動機的提高及學習效果的增進,其價值是肯定的。 許東華(2002)在探討國小六年級學生,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或一般問題解決融入教 學策略後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影響之研究中指出。學生藉由網路學習界定問題、蒐集、 判斷和使用資訊來執行解決方案與評估解決方案。研究中發現接受網路化問題解決融入 數學教學的實驗組學生比控制組的學生,具有較高的問題解決能力。後測結果顯示對於 高學習能力學生則沒有顯著差異,但對於低學習能力學生之問題解決能力則有顯著的差 異。同時也發現接受「應用全球資訊網之問題解決教學方案」的學生比接受「一般問題 解決教學方案」的學生,具有較高的尋求最佳方案之能力,且具有較強的問題解決信心。 全球資訊網因為具有豐富的資源與互動的特性,如能透過良好的教學方案設計將其融入 教學之中,則有助於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郭伯銓, 2001)。 美國電腦教育家伯克(Bork)於 1978 年即預測:「到西元 2000 年時,各級學校及幾

(10)

乎各類學科的主要學習方式,將會是以透過電腦互動的方式來進行學習」。時至今日 (2010)雖然電腦互動學習尚未完全取代教師成為主要的學習方式,但是電腦輔助教學 除了可以給學生個別化的教育或者補救教學外,也可以減少教師重覆的講授課程。在實 際教學工作中,資訊類科在校生丙級「電腦硬體裝修」學科檢定的學習,可利用電腦輔 助教學以協助學生通過丙級學科技能檢定。在探討電腦輔助教學的效益,以了解對於高 職學生參加在校生丙級技能學科檢定的影響,實驗結果顯示實驗組平均分數高於控制 組,由此可發現電腦輔助教學確實能夠提升學生技能檢定學科的成績(吳昭邦, 2003)。 從多媒體電腦問世之後,電腦科技一年比一年更加的成熟且便利,使用者能藉由電腦接 觸到各種聲音、圖形、影像等聽覺與視覺,並且可以連結相機、錄放影機、藍光光碟機、 高畫質液晶、LED 電視等多采多姿的視聽多媒體。 現今科技進步的速度,可說是一日千里,隨著電腦軟、硬體的進步及價格大眾化, 電腦輔助教學的推展也越來越普遍。遠距教學這種提供學習者跨越時空的學習方式,已 經徹底顛覆了傳統的教學模式,這些都是全賴電腦蓬勃發展之所賜,顯示電腦不僅已經 走入家庭、學校,更扮演起老師的角色。 這種種的事實明確的顯示出電腦在家庭、學校、 社會以及產業界已舉足輕重,且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說現代人與電腦之間 已經到了密不可分的地步(郭利彰, 2004)。然而電腦的裝修並非一般人都可以為之,而 是需要具有電腦的軟硬體專業知識,因此在高職中就讀電子、資訊類科者為數眾多且與 日劇增,學生莫不期盼能習得電腦之相關知識,其中尤其是電腦硬體裝修,更是當今電 子、資訊科學生最想學習之知識與技能。所以電腦軟、硬體在高職電子、資訊類科中的 教學與學生的學習及碰到問題時對問題的解決能力當然也就相對變的格外重要,且有予 以研究及討論的必要與價值,本研究即是要針對高職資訊科學生在電腦硬體裝修課程在 學習的前後,紀錄及探討學生對問題的解決能力及其學習的成效。

(1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美 國 的 國 際 教 育 技 術 協 會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ISTE) 所訂定之國家教育科技標準(National EducationalTechnology Stan- dards,NETS),目的在描述上大學之前各個成長階段應具備的技術素養,並明白點出科 技問題解決與決策工具的重要性。在科技問題解決能力方面, 更是科技素養中極重要的 一環(Savage & Sterry, 1990 ; Vincent,1994)。在未來科技的創新發展中,問題解決 能力的培養是成功的關鍵。因此現今學校教育不只是要教授學生各類學科的知識,培養 學生問題的解決能力更是現職教師首要任務之一(張育禎, 2008)。 電腦硬體的組裝對現今高職資訊類科的學生來說,在三年的資訊課程學習過程及耳 濡目染下,絕大多數都已具備了基本的概念。然而通過丙級電腦硬體裝修的檢定不失為 現今公私立高職資訊相關科別當作其教學成效的指標。目前有關電腦硬體裝修對高職資 訊科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學習經驗與教學的成效,少有學者提出這方面的研究及其觀 點,然而電腦硬體裝修的課程在高職資訊科已教授多年,所以從教育部、學校、學生到 家長對其的重視程度是無庸置疑的,由此可知,培養學生具備問題解決能力及電腦硬體 裝修能力,使其能適應未來多變的科技化社會,已經是當前重要的教育目標,所以電腦 硬體裝修的重要性不言可喻,然而電腦硬體裝修對高職資訊科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及學 習成效在此之前少有人做過研究,基於以上之緣故,研究者乃順應當前社會之需要及未 來教育的潮流作此研究。

第三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針對高職資訊科學生在學習電腦硬體裝修後對問題解決能力的影響, 與學習 成效表現之間的相關性, 供其他任課教師在課程設計上的參考依據。期盼在未來的教學 能透過課程的安排,有效地培養學生之科技問題解決能力。本研究僅以研究者任教之高

(12)

職資訊科學生為探討的對象。總結來說,本研究目的可歸納為以下四點: 一、暸解不同教學方式對高職資訊科學生學習電腦硬體裝修問題解決能力之差異。 二、暸解不同學習時間因素對學習電腦硬體裝修問題解決能力之差異。 三、暸解不同學科能力因素的高職資訊科學生學習電腦硬體裝修之差異。 四、暸解高職資訊科學生學習電腦硬體裝修之學習滿意度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由於客觀因素限制下,雖在研究過程上力求周延,但還是難免有些限制: 一、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在考量時間、人力、物力與財力等因素下,實驗樣本取自研究者任教之高職 資訊科學生,故本實驗所得的各項數據結果,只限於研究層面的解釋,而不宜做廣泛推 論。 二、研究時間方面 在學校行政的考量之下,將教學時間安排為十週。根據文獻探討中得知問題解決教 學實施不易於短期有成效,因此要從十週的實驗過程中獲得極顯著之成效,恐有其限制 存在。 三、研究工具方面 本研究所使用之「電腦硬體裝修乙級技術士檢定」測驗,受試者在測驗時可能會因 個人情緒、認知、情境、家庭及社會期望等諸多因素而影響其內在的反應及表現,故量 表測得之結果難免有測量誤差存在。 四、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限於學校行政因素無法將受試者隨機分派,故採用「準實驗設計」方法,故 研究結果類推時有其限制,只能推論至類似情境之高職資訊科學生。

(13)

第五節 名詞解釋

不同學科能力:乃採計所有上「電腦硬體裝修乙級技術士檢定」課程之六十三位學生前 一學期所有學科學期成績為依據,以平均七十分為分割點,分成高學科能力組與低學科 能力組。 不同學習方法:將所有上「電腦硬體裝修乙級技術士檢定」課程之六十三位學生分為實 驗組學生33位,控制組學生30位,實驗組學生除採一般傳統教學再以電腦硬體裝修 教學網站學習為輔而控制組學生則只採一般傳統教學。 不同參與時間:將33位實驗組學生以進入教學網站學習時間為依據,並以17小時為 分割點,分為高參與時間組16位與低參與時間組17位。 學習成效:是以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於上完「電腦硬體裝修乙級技術士檢定」課程後以 電腦硬體裝修乙級技術士檢定第一站(附錄一)與電腦硬體裝修乙級技術士檢定第二站 (附錄二)之評審表測驗所得之分數。

(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電腦硬體裝修對高職資訊科學生問體解決能力之學習成效。本章之 文獻探討將針對本研究之主題進行相關文獻的探討與整理。首先第一節探討電腦硬體裝 修技能檢定之緣起與意義,並在第二節進行問題解決能力相關理論的文獻整理與說明, 接著在第三節則對於學習成效文獻的整理,並於第四節提出研究者在文獻探討之後所得 的看法。

第一節電腦硬體裝修技能檢定之緣起與意義

一、技能檢定之緣起

民國六十一年二月公佈之「職業訓練金條例」第七條:內政部應制訂技能檢定及發 證辦法,員工於職業訓練後實施技能檢定,凡經技能檢定合格者發給證書。內政部於民 國六十一年九月公佈「技術士技能檢定及發證辦法」,辦法明確規定中央與地方主管機關 的權責分工,報檢資格、實施方式,以及經費等籌編及發證等各種事項。政府從民國六 十二年開辦技能檢定以來,對於技能檢定之推動及落實職業證照制度不遺餘力,也為促 進產業技術升級及提昇國家競爭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職訓局,2003)。 教育部為落實及發展我國之技職教育、重建技職體系學生的尊嚴,近年來積極鼓勵 技職學生參加各種技能檢定,並為提高其參加之意願,訂定辦法採取檢定合格之畢業生 給於升學考試加分。教育部八十三年十月修正發佈「中等以上學校技(藝)能優良學生 甄試及甄審保送入學辦法」,自八十四學年度起將獲有技術士證照人員納入准予參加甄試 保送資格範圍,並給予加分優待。同時自八十五學年度起,為鼓勵資深在職人員再進修, 以提昇在職人員專業素質,在技術學院進修部、專科學校夜間部之在職班於招生入學考

(15)

試時,對於持有證照之人員依證照等級於專業科目給予加分優待,加分比例為甲級 15 %、乙級 10%、丙級 5%,顯示政府各單位對於技能檢定之重視(職訓局,2003)。 我國技能檢定於民國六十二年起開始實施,民國六十四年開始辦理職校生專案檢 定,因部分學校走偏了方向,要求學生整天操練檢定試題,以致於影響正常教學,職校 專案檢定於民國六十八學年度暫停辦理,至民國八十一年,當時擔任行政院長的郝柏村 先生於視察勞委會業務時,發現我國技能檢定開辦十八年以來,只發出三十萬張的技術 士證照,比起鄰近的國家低許多,於是當場指示積極推動技能檢定,希望在五年後能發 出一百萬張技術士證照之目標,於是職校生專案檢定又重新開辦。經政府不斷的努力至 民國九十二年十月已發出證照數目達到 2,731,094 (職訓局,2003)。 以建立終身學習和生涯訓練的觀念來看,接受職業教育與參加職業訓練乃是進入勞 動市場之前的必經過程,也是獲得職業保障和職位升遷的必要條件。而如何使職業教育 與職業訓練達到預期的目標,並使其切合實際需要,以及如何使已在職場工作之成員增 進既有的工作知能,技能檢定在當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透過技能檢定的全面實施, 一方面可以評鑑職業教育與職業訓練的利弊得失,另一方面也可以穩定證照制度整體的 架構,進而使政府與企業可以掌握人力市場發展之品質,更以促進經濟持續發展為主要 目標。

二、技能檢定之意義

根據政府公訂的技能檢定工作規範(Job specification),對專業及技術人員所需 具備的知識與技能,依一定的程序予以測驗,並由相關權責機關對測驗合格者發予證書, 藉以證明其專業知識與技能的一種制度。(楊啟棟,1980)認為,技能檢定為一個國家對 其技能勞動者所實施的測驗,並公證其具有之技能程度的全國性制度。其目的除可以衡 量職業訓練的成效,也可提高技能勞動者的技能水準,促使其奮發向學,以協助其提昇 社會地位,進而貢獻所能,促進國家經濟與社會之發展(陳陹,1980;蕭錫錡,1993; 施能仁,1994)。

(16)

康自立(1993)認為技能檢定是按一定的標準模式,透過學科與術科的測驗,對各 類各級技術人員所具有技能的專精程度加以測定。綜合以上所述,將技能檢定定義為以 公平公正的評量標準,對技術從業人員所必需具備的專業知識、技能及職業態度,實施 測定的一種公開測驗。技能檢定(Skill test)係指公開的利用社會共同承認的標準來 考驗某些技術人員之技術水準,並給予證明的過程。對於已經在職的員工取得與本身工 作有關的技術證照者,應按其等級予以晉升或者提高待遇(楊朝祥,1984)。技能檢定係 一種技能衡量的測驗,其目的在測出受試者的技能是否已經達到某一預設的水準,而這 預設的水準是由該行業的專家所制定(Ushiyama,A, 1992)。 依特性的不同評量可以分為常模參照與效標參照兩種,而常模參照通常應用於學校 教師對學生的考核評分,以同一測驗,評量學生之間相對的關係。效標參照則不以學生 之間作比較,而是以預定的效標(技能熟練的程度),直接評量學生是否通過或及格(李 大偉,1986)。依照實施技能檢定之定義,是要評定參加檢定者的技能水準是否達到某一 程度以上。因此,依照既定的檢定規範編製試題,對應檢者進行施測,來評定參檢者是 否達到預設的技能水準,所以技能檢定乃是屬於效標參照評量(蕭錫錡,1992)。一般技 能檢定除了「正確性」之外,「速度」及「精確性」也是一種能力的指標。若受試者在預 定的時間之內正確做完,則稱其具有這個項目的標準能力,否則就視為未完成而不具有 該項能力 (Harrow,1969) 。

三、證照制度

職業證照是未來社會的趨勢,因為職業證照制度是提昇人力資源,發展計畫的工作 目標,也是一項極為重要的社會政策。如能普及且貫徹實施可以導正國人偏差的職業觀 念,確保公共財產及國人生命的安全,提昇產業的服務水準,更能促進產業技術水準的 升級。是故各先進國家如德國、英國、日本及瑞士等,無不確定職業證照的法定地位, 視證照為該項專業能力的取得而予以肯定,社會大眾亦因而肯定其在行業中的價值與地 位。例如:職業學校技術及專業教師甄審登記遴聘辦法第五、六條規定,具有乙級以上

(17)

技能檢定合格證照,為職業學校遴聘技術及專業教師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林江風, 1994)。 「職業證照」(Vocational certificate)是根據公訂的工作規範,對於技術人員所 具有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依一定的程序予以測驗,合格者由政府機關頒發技術士證照, 以作為從業的憑證,並依法在就業時得到某種程度的保障(職訓局,1994;湯惠誠,1993; 王文娟,1993)。上述證照制度,是指經由技術檢測評量後所授予之適當技術憑證的一種 保障系統的架構,技能檢定與證照制度二者之間相輔相成。工作分析及效標參照的評量 則是幫助證照制度建構的理論根據(張波鋒,1993),歐美現代化國家實施證照制度相當 完備,分析證照制度對國家社會之貢獻,陳陹堃(1992)指出下列幾點:(1)能確定國 家技職教育和訓練的方向。(2)能提昇產業界人力資源的品質。(3)能維護公共安全和 衛生。(4)能提昇技術勞動者的社經地位。(5)能促進經濟發展和現代化。 丁文生(1994)指出,職業證照制度乃是世界各先進國家為提高勞動生產力,加強 大眾安全以及保障國民就業的重要措施之一。工業先進國家均已建立完善的職業證照制 度,其成功的要素可歸納為:(1)證照職類涵括之範圍甚廣,發證數量龐大。(2)企業 界能積極參與證照制度的建立工作。(3)均訂有完備之法令作為實施的依據。(4)技能 檢定均具有公信力及權威性。(5)職業教育與訓練和技能檢定密切配合。(6)證照制度 普遍獲得社會各界的認同與支持。 所以基於我國之國情,加以諸多因素實施證照制度相關法令尚未完備,社會仍未普 遍施行技術士職業證照制度,其原因與改善方向:(1)相關法令未盡周全是為主要原因, 應早日立法,確保持證者之權益。(2)社會大眾對職業證照觀念尚未普遍,有待建立。(3) 技能檢定內涵未盡完全符合各企業界的需求,應邀請企業單位參與共同推動技能檢定與 證照制度。(4)領取證照之職類與數量仍嫌不足,目前勞委會正與教育部配合實施在校 生技能檢定。

(18)

四、在校生技能檢定的意義與功能

我國在民國六十三年至七十二年間,由當時之台灣省教育廳及台北市教育局負責規 劃與推動在校生技能檢定之措施,據文獻顯示,當時在校生技能檢定對職業教育具有正 面的影響為:強化技能教學、充實實習設備,以及具有導正職業觀念之功能(丁文生, 1994)。在校生技能檢定自民國六十四年開辦至民國七十二年停辦,而停辦之原因,據(陳 陹堃,1980)之研究,主要是有些學校對於技能檢定之結果過於重視,甚至走火入魔, 捨去學校各科之教材,僅以技能檢定之單一技能作為其教學之內容,失去職業教育之原 義。 另據(劉寶貴,1994)之研究指出,當時技術士證照制度未受社會大眾之重視,有無 技術士證照,對學生而言並無差異。因此政府衡量技職教育之本質及技能檢定制度之實 施概況,認為職業學校實施技能檢定有必要予以重新檢討,遂決定暫時停止辦理職業學 校在校生之技能檢定。及至民國八十一年,行政院勞委員會奉當時行政院郝柏村院長之 指示積極辦理技能檢定政策,以建立國家職業證照制度,並期於近年內達到核發百萬張 證照的目標。勞委會為達成此一目標,乃協調教育部透過技職教育體系,再度開始辦理 高職在校生丙級技術士專案技能檢定。 為避免再發生六、七十年代高職學生技能檢定之情形,勞委會職訓局與教育部確立 辦理的三大原則(劉寶貴,1994):(1)技能檢定不得影響學校的正常教學。(2)技能檢 定證照需維持在一定的品質。(3)在校生技能檢定職類需擴大辦理,使高職每一類科的 學生皆有適當的職種可以報檢,以作為全面推動證照制度之基礎。並提出「高級職業學 校在校生技能檢定實施要點」。同時也確立四項重要原則(職訓局,1993):(1)勞委會 職訓局為因應教育政策的需要,與教育部合作擴大辦理高職在校生專案技能檢定,使技 職教育與技能檢定能充分相互配合,相輔相成,以利高職畢業學生畢業後之就業。(2) 職訓局優先開辦職校建議急需辦理技能檢定之新職種,使技職教育體系各類科學生都能 有可參加之職種。(3)擴大辦理職業學校的技能檢定、技能鑑定設備、機具、場地之評

(19)

鑑,以充分利用學校現有之場地及設備,期能增加術科測驗之標準測驗場地,並建立職 校術科測驗場地評鑑合格的資料檔案,以配合擴大辦理技能檢定之需要,方便職校學生 能就近應檢。(4)高職在校生專案技能檢定,學術科均應依照技能檢定相關規定實施, 試題均應採自勞委會職訓局所公佈之題庫,且監評人員應本迴避之原則,並應涵蓋職訓 界、教育界及事業單位人員來組成,以確立公信力。 (孫仲山,1994)進一步就教育、經濟、社會三方面的觀點分析職業學校在校生技 能檢定的效益中提到。若將技能檢定視為一項總結性的學習評量,則技能檢定乃是提供 學生改進技能缺失的具體建議,提供學校提昇教育績效,以及提供學生進入職場前的模 擬情境。在經濟方面的觀點效益有:技能檢定是為工作人力的素質提供一個客觀的指標, 為服務品質或產品提供有力的保證。技能檢定的社會效益包括有安定工作市場的人力、 維護人力供需的秩序及建立職業平等的觀念。

五、技能檢定的相關研究

表 2-1 技能檢定相關研究摘要表 作者(年代) 研究主題 主要研究結果 朱富裕(2001) 我國工業配線職類丙級技術士技能檢 定規範適切性之研究 現行工業配線丙級技術士技能檢定規 範中相關知識仍達重要程度,惟須增加 一些工作項目,並在各項目的命題比重 應做適當調整,以因應目前業界的需 求。 徐明輝(2002) 我國技能檢定制度改革之研究 1.技能檢定制度法規制定部分: 84.7% 贊成另外訂定「技能檢定法」。 2.技能檢定制度組織架構部分: 61.5% 贊成勞委會中部辦公室將技能檢定業 務以委託的方式辦理。 3.開發技能檢定職類的工作,可以委託 「技職學校」辦理。

(20)

表 2-1 技能檢定相關研究摘要表(續) 作者(年代) 研究主題 主要研究結果 吳昭邦(2003) 電腦輔助教學系統建置與效能分析- 以高職學生參加「電腦硬體裝修」丙級 技能檢定為例 實驗對象將資訊科兩班學生分成兩組 即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採用自行研 發的電腦輔助教材,而對照組則採取傳 統式教學方法,實驗結果,實驗組平均 分 數 74.02 , 高 於 對 照 組 平 均 分 數 61.86,顯示出電腦輔助教學能夠提升 學生技能檢定學科成績。 郭利彰(2004) 高職資訊類科學生參與電腦硬體裝修 丙級技術士訓練與檢定之研究 1.高職資訊類科學生參與電腦硬體裝 修丙級技術士訓練對課程學習難易度 普 遍 認 為 以 磁 碟 作 業 系 統 的 相 關 知 識、及編寫 DOS 下的開機批次檔案、及 設定多重開機模式最感困難,原因在於 開機批次檔案較長背誦較為困難。 莊雅如(2005) 以 Weblog 為基礎的合作學習之研究 1.合作學習法可提升學習成就,並且提 升小組整體能力 2.合作學習法可提升學習動機 3.合作學習法適合用在創新教學上。 4. Weblog 可做為合作學習的工具 劉名峰(2005) 電腦評分系統應用於教學之研究-以 高職生參加「電腦軟體應用」丙級技能 檢定術科為例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參加「電腦軟體應 用」丙級技能檢定術科文書處理的能力 上達到顯著的差異,表示出「電腦軟體 應用文書處理評分系統」能夠提升學生 技能檢定術科成績。

(21)

表 2-1 技能檢定相關研究摘要表(續) 作者(年代) 研究主題 主要研究結果 曾璽佳(2008) 指導教師領導行為對高職學生學習滿 意度影響之研究─以全國商科技藝競 賽文書處理職種選手為例 1. 參 與 技 藝 競 賽 文 書 處 理 職 種 之 選 手,接受訓練的時間大多不足,每週練 習總時數偏低,且大多選手僅已取得丙 級技術士證照。 2.在技藝競賽選手對於指導教師領導 行為中,以「作之親」之感受最高,「作 之君」之感受最低。 3.在技藝競賽選手對於接受訓練期間 學習滿意度中,以「教師與課程」的滿 意度最高,「自我學習與發展」的滿意 度最低。

六、本節結語

由本節之文獻探討後可以得到以下之幾點結論: 1、技能檢定為提昇人力素質的重要政策,更是目前政府推動經濟建設所必須,透過技能 檢定的全面實施,使職業教育與職業訓練建立一個公平合理的評鑑制度。 2、推行證照制度是政府致力於躋升現代化工業國家之林的必要手段,配合證照制度的全 面實施,落實人力需求管控,以期能再創另一個經濟奇蹟。 因此鼓勵技職體系的學生,參加技能檢定是每位技職教師的責任也是義務,也是本 研究目的之所在。

第二節 問題解決能力

何謂「問題」(Problem)?國內學者邵瑞珍與皮連生(1989)認為廣義的「問題」 是指個人無現成的反應可以利用或有目的欲完成的刺激情境。而狹義的「問題」是指個 人不能運用現有的規則和概念來達到目標,必須尋找或發現新的規則才能達到目標的刺

(22)

激情境。張春興(1996)認為「問題」是指個人在有目的待追求而未能找到適當的手段 時所感到的心理困境。鄭昭明(1997)認為「問題」就是兩個狀態的差異或衝突,第一 個狀態是「呈現狀態」,而第二個狀態是「目的狀態」,即我們所希望達成的狀態。國外 學者 Kahney(1993)則認為「問題」是一動態歷程,在目標達成的過程中,若因缺乏資 源或知識而受阻,便表示有問題存在。Mayer 則於 1993 年根據大多數心理學家所認同的 定義,指出「問題」必定有下列幾項的特徵:(1)條件(Given):問題起始階段包含的 條件及對象等訊息。(2)目標(Goals):問題預定達到的階段,解題就是要將問題由起 始階段移至目標階段。(3)障礙(Obstacle):由問題的起始階段至目標階段,解題者並 不一定就能馬上知道解決的方法為何。換言之,對解題者而言目前沒有直接與明確的方 法可用來將問題由起始階段移至目標階段。 由上述的各家學者討論中,研究者發現,問題是一種主觀認知與客觀存在的狀態或 事件,產生問題的主要原因乃是因為個人無法找到有效的方法解決目前的疑難,而引發 心理困境,因此欲尋求新的方法以達成目標,並解除其心理困境。 國內學者吳培安(1995)的研究指出,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科技教育教學, 其中最適當之教學模式,則是莫過於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科技教育教學模式。相關 的從業人員在許多工作方面將遭遇到新奇、不清楚的問題,為使其組織維持競爭的優勢, 如何協助其找到具有創造性解決的辦法,將會是關鍵性的因素。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需要 廣泛與鍥而不捨的認知程序,大多數組織在發生問題時,往往處於錯綜複雜的現象以及 不甚了解狀況之情境,這更需要藉由擴展其認知程序才能予以適當解決(Reiter-Palmon & Illies, 2004)。研究者現就問題解決的內涵及問題解決模式,分述如下。

一、問題解決的內涵

國內外學者對於「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的說法可謂眾說紛紜,詹秀美與 吳武典(1991)定義「問題解決」是指個人以既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運用邏輯思考 及推理能力,解決現實情境或日常生活中所面臨之各種問題的能力。張春興(1996)認

(23)

為問題解決是指個人在面對問題時,能綜合運用知識技能以期達到解決目的之思維活動 歷程。Krulik 與 Rudnick(1996)則認為「問題解決」是個人運用既有的知識與經驗, 重新組織規則,使用較高層次的思考技巧以解決目前情境發生的問題。學者對「問題解 決」的看法,有多派說法,研究者根據文獻探討的結果, 列出較具代表者,並將其觀點 歸納為下列兩點: 1、認知的觀點:認知學派的學者將問題解決視為一種認知的過程,並認為思考、認 知及問題解決是可互換的名詞,而且問題解決是朝向目標,而且目標不確定時的理性步 驟。Heppner 與 Krauskopf(1987)認為問題解決是認知訊息處理的過程,包括認知、情 感與行為的活動,因此可以說是個人認知、情感與行為的管理。Guildford 認為問題解 決是一種認知或外顯的行為,亦即對各種問題情境產生各種有效的方法,並能從各種可 能解決方法中選擇有效之反應(簡真真,1981)。結合多位學者的觀點,可知所謂問題解 決能力是指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到問題並積極解決問題,以其先備的知識或經驗為基 礎,運用思考以連結經驗或知識,來產生新的組織與規則,進而解決生活情境中問題之 能力。 2、能力結構的觀點:採此觀點的學者認為問題解決是一種多向度的能力,Guildford 與 Hoepfer 於 1971 年以實證性研究探討問題解決的基本要素,結果發現分類能力、推 演先前肇因能力、屬性間關係能力與列出和目標有關各種屬性之能力為問題解決之四要 素(簡真真,1981)。此外,D’zurilla 與 Nezu(1987)提出日常生活之問題解決能力 包括有下列五個層面:(1)察覺並辨識問題存在的敏感度:亦即能敏銳地察覺問題的存 在,並且辨認出問題的性質及與環境的關係。(2)設法解決問題的能力:亦即能針對問 題產生多種解決的方法,並能從中選擇最佳之方法來解決所面對的問題。(3)逐步解決 問題的能力:形成可以成功地解決問題的逐一步驟。(4)預期後果的能力:對於所設想 出來或準備付諸行動的解決方法能預知其後果。(5)察覺行為動機的能力:能察覺到影 響他人與自己行為的動機因素。

(24)

解決問題時,有賴於能正確掌握到問題的重心,進而分析與確認問題的表徵結構, 以利於在心智結構中的問題空間搜尋相關的訊息。欲達此目標,需突破在解決問題時的 功能固著與思考僵化之限制,才可功能變通(黃幸美,1993)。面對真實性的問題解決時, 應不會突然出現解決問題之方法,其必然經由累積一定能量在準備及理解的工作上,才 能產生出良好的問題解決想法(Isaksen, 1998)。日常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問題,而對這些 問題總要想辦法採取措施來加以解決。問題解決是一種複雜的心理活動,包括認識過程、 情緒反應和意志活動,而其中思考活動是最關鍵性的部份(張進輔、馮維,2002)。心理 學家指出人類智力最重要的指標為實用的問題解決能力。因此,當人們面對問題情境時, 會採取何種心智活動與歷程,用以達成解題目標,早於二十世紀初期即受到心理學者 Gestalt 的重視(黃幸美,1993)。且現代認知發展心理學普遍認為在知識的每塊領域裏, 都會顯示個別項目的認識爭議,因此,大都強調有關事實和問題解決方面的能力(Pichat &Ricco, 2001)。 Holyoak 在 1990 年的研究指出,如果以認知心理學觀點中的訊息處理來詮釋人類智 力的表現,則問題解決能力可說是智力中很重要的一種成分 (楊坤原,1999)。為了成功 的解決一個問題,首先需要正確地將問題理解清楚,其次,須針對問題其內部的涵義加 以發展(Fulcher, 2003)。Suzman (1997)等人的研究指出,在大多數重要技能中,問題 解決能力是許多領域達到成功的一種功能行為(例如:學業、日常生活技能及社會),以 及提供大多數複雜行為的一般性思考的來源。當學生問題解決能力方面有受損傾向時, 其面對問題將會展現不完整的分析。問題解決能力低,通常和一開始的困難點、禁止其 發問、轉換固定點及朝向錯誤的解題方向有所關聯。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降低,通常和 以相同的方法去解決不同的問題、受到干擾、注意力、視覺、記憶能力的減弱有關,以 上各列事項都會使解題能力變得更差。 一般來說,「問題」又具有多種不同的類型,個人或群體必須進入情境當中,才算真 正發生「問題」。而所謂「問題解決」,就是對於不同情境下所遭遇的問題,能提出解決

(25)

的方案,並加以解決(吳培安,1995)。王雅奇(2003)綜合多位學者的看法,發現影響問 題解決的關鍵要素包括個體的知識領域、認知風格、認知複雜度(記憶的組織與運用、問 題解決的技巧與策略等)、後設的能力(自我監控、計畫等)、態度(動機、興趣與努力) 以及問題的本質及隱含的概念等。張振松、黃萬居(2003)更進一步指出,問題解決是個 人運用個別的知識能力、個別技能、認知經驗和所獲得之資訊,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 以減少所處的情境與目標狀態之間差異的過程。而問題解決的歷程模式則為:首先要能 發現問題、了解問題,接下來則是表徵問題,之後為想辦法解決問題並評估解決方法, 最後則要回顧看看問題是否真的解決了。 問題解決法的基本精神是運用個人的思考及組織能力,以循序且合於邏輯的方式去 達成某一目標。因此,它必須允許學生能思考,並且有能力去組織、消化其本身的構想, 進而能達到更為有效的問題解決(林人龍,1996)。學生經由多次地解決問題中學到了許 多經驗,透過解決問題,學生得以不斷地自我發展。此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 必須要發展自己的解決方法,而不僅僅是模仿他們曾經聽到或是依賴早已熟練的例行方 法。因此,解決問題的歷程也可以凸顯學生認知中獨一無二的特徵(林美珍,1996)。綜 合上述,研究者整理問題解決能力的幾項重要內涵,分述如下: 1.是一種心智結構的運作歷程。 2.適合多數領域達到成功目標的功能行為。 3.能提供大多數複雜行為的一般性思考。 4.須透過自已的先備知能,以有效地解決問題。 5.身處問題的情境,找出解決的方案,進而予以解決問題。 因此,以問題解決的教學模式作為傳授有關技能概念的方式,已是現今推展技能教 育的主要教學活動型態。

二、問題解決模式

具有洞察力的問題解決,可能在任何情境下發生,有時也會因此而導致在知識方面

(26)

有驚人的發展。如何能看出一個重要問題,並藉助組織解決的模式而加以處理,是值得 發起的行為(Dominowski & Dallob, 1995)。Osborn 於 1963 年,在其「應用的想像」書 中,提出三階段的創造性問題解決模式,玆分述如下(郭有遹,1991)。 一、尋求事實: (一)問題的界定:包括澄清問題及根據地點、目的、材料、時間、設計予以分析。 (二)準備工夫:包括資料的收集與分析。 二、尋求觀念:包括觀念的產生與觀念的發展。 三、尋求解答:這個過程需要依靠評鑑與採納。評鑑需要結果驗證,採納則需要依 靠決定與實現最後的解答。 Swartz 和 Perkins(1990)研究指出,教師進行教學活動乃為使學生發展其思考能 力,進而成為最好的決策者或最佳的問題解決者。其分析結論亦說明了決策和問題解決 之間確實是有重疊。因此,如何做出更好的決策和更有效地解決問題將是相當重要的議 題。自 1970 年以後,在管理科學的領域裡,對於正確地解決問題層面,已經受到愈來 愈多學者承認是極為重要的。其中強調將有效的解決技巧、工具和技術三者加以結合, 就可以理解人們對問題解決之概念。且會使如何擴散「有解決的思考」的觀念受到鼓勵, 進而達到迅速排除問題(Büyükdamgac,2003)。其相關創造性的過程包括認識的風格,認 識的策略,和影響其應用的人格變量。而工作動力方面則包括態度和內在的動機。大多 數學者同意創造性問題的解決模式,其核心處理價值是問題的標識和建構、相關訊息的 鑑定、新想法的產生以及這些想法的評估。前三個過程通常被視為想法產生時被觀察的 階段,後者則已經考慮到實施階段之部分,亦即解決辦法的實際實施(Reiter-Palmon & Illies, 2004)。 在認知科學方面,舉凡觀察孩子、計算機解決、分析字義性質、理解問題及研究大 腦神經等相關學理原則均包含再其中,是過去幾十年來重要的智力發展之一,因此又稱 為心的科學(Stillings et al, 1995)。而在認知科學的基礎上,O'Neil(1999)建議以

(27)

CRESST 的學習模式當架構,因其具有特殊問題解決的定義。該國際中心主要在從事標 準、評鑑和學生檢測方面的研究,其學習的模式中包括了五種問題解決的認知學習元素, 而此認知學習的五個元素包含合作、交流、內容理解、認知轉變和問題解決。

三、問題解決能力的相關理論與研究

人的一生都在面對問題,也一直都在解決問題,而問題解決能力屬於高層次的認知 思維,雖然我們每天所面對的問題不盡相同,所認定的問題也因人而異,但能將面臨的 每個問題都圓滿的解決則是人人的夢想,因而問題解決能力的具備實屬必要。本節先闡 述問題解決能力的內涵及問題解決的步驟,進一步探討問題解決能力的相關研究。 表 2-2 問題解決能力相關研究摘要表 作者(年代) 研究主題 主要研究結果 林麗惠(2000) 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學 童的認知風格、推理表 現與問題解決表現 1.相較之下,問題解決能力與認知風格間的關 係似乎比與推理能力間的關係還要密切。 2.原住民籍學童傾向場地依賴的認知風格類 型,非原住民籍學童較傾向場地獨立型的認知 風格類型。 郭伯銓(2001) 應用全球資訊網培養 國中學生問題解決能 力之實驗. 1.實驗組學生,在「整體問題解決能力」、「提 出想法」、「問題察覺」及「尋求最佳方案」 能力方面,顯著優於控制組學生。 2.實驗組學生與控制組學生在「問題再定義」、 「原因推測」能力方面並無顯著差異。 徐崇城(2005) 問題本位學習教學模 式對國二學生問題解 決能力與合作學習之 影響 1.在問題解決模式方面,Gp-a 組屬於獨裁統整 式學習類型,其原因為小組成員未脫離被動的 學習心態,無法進行分散式學習的目標,解題 的任務只好由小組內特定的學生一人獨自扛 起。Gp-e 組屬於同儕指導式學習類型,其形成 原因為分工機制的確實,小組成員各司其職。

(28)

表 2-2 問題解決能力研究摘要表(續) 作者(年代) 研究主題 主要研究結果 2.在合作學習模式方面,Gp-a 組屬於依賴式學 習類型,其原因為參與討論人數未過半,而且 只限定某些人,小組內有特定成員會自動扛起 責任,獨自完成學習任務。而 Gp-e 組屬於協商 式學習類型,其形成原因為參與討論人數逐漸 增加,在討論上的互動對答情形,小組容易達 成共識,且小組內有較正面的人際關係,使小 組成員有較佳的向心力。 黃銘福(2005) 問題解決教學模式之 成效─高職汽車實習 為例 1.在問題解決能力學習成就表現方面,實施問 題解決教學模式之實驗組學生優於控制組學 生。。 2.實施問題解決教學之實驗組學生在事後學習 意見調查分析,顯示出較高滿意度。 吳嘉峰(2006) 電腦化科學問題解決 測驗的發展與應用 1.對於常模學生而言,測驗平均得分率為.51, 其中「多媒體應用解題」較困難,而「探索」 較容易。 2.學生在 CSPST 的表現與科學探究能力測驗、 在校自然與生活科技及數學相關約在.4 至.5 間,呈現中度正相關。 3.在構念效度證據蒐集上,經檢核多項評鑑指 標後發現理論模式和觀察指標呈現中上適配程 度。 陳美芳(2007) 高職學生使用網路遊 戲與問題解決能力及 社會適應能力關係 1.無網路遊戲經驗者其問題解決能力顯著優於 有網路遊戲經驗者;然而有網路遊戲經驗者 中,常接觸即時戰略之網路遊戲者其問題解決 能力之察覺行為動機面向表現顯著優於使用角 色扮演及動作之網路遊戲者。 2.在網路遊戲與高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之關係 上,有網路遊戲經驗者其社會適應能力顯著優 於無網路遊戲經驗者,且其社會適應能力之人 際關係及批判思考面向表現顯著優於無網路遊 戲經驗者,然而具有網路遊戲經驗者其社會適

(29)

表 2-2 問題解決能力研究摘要表(續) 作者(年代) 研究主題 主要研究結果 應能力之行為成熟面向則較無網路遊戲經驗者 不佳。 沈怡伶(2008) 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學 習風格與問題解決能 力之研究 1.樣本屬於「行動者」最多,接著依次為「理 論型」、「思考型」及「實用型」。 2.科學問題解決能力三項思考智能中,創造思 考力、批判思考力和推理思考力之間,兩兩呈 中低程度的顯著相關 (p<.01) 。 3.男、女學童在科學問題解決能力測驗的得分 表現上沒有顯著差異 (p>.05) 。 張育禎(2008) 國中生之經驗學習歷 程與科技問題解決能 力之關係 1.國中生在經驗學習歷程表現偏向抽象概念與 主動實驗。 2.國中生普遍皆能將問題解決,但是較不重視 結構的製作。 3.本研究所測得的科技問題解決品質與科技問 題解決態度呈現正相關。 蔡宗信(2008) 以科學遊戲增進學生 問題解決能力之行動 研究 1.設計科學遊戲以增進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原 則:以「好玩」引起學生學習動機、過程需融 合遊戲規則和競賽的機制、主題活動難度由簡 入深、要有充分的討論和體驗時間。 2.而運用問題本位學習的部分必需掌握佈題技 巧、小組討論與小組合作學習情境、引導學生 評量。 3.實施科學遊戲後發現研究對象的問題解決能 力有略顯進步的現象,但在各分項的表現則有 所不同。

四、本節結語

由本節問題解決能力文獻探討得到以下幾點結論: 1、問題解決是運用個人思考及組織能力再以循序及邏輯的方式去達成某一目的。 2、創造性的問題解決模式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尋求事實 2.尋求觀念 3.尋求解答。

(30)

3、解決問題時須掌握問題的重心,確認與分析問題,突破僵化的思考與固有的限制,累 積經驗,如此才能產生良好的問題解決法。

第三節 學習成效相關研究

Kolb(1984)經驗學習理論的理論基礎,主要來自經驗學習的三大傳統, 其一爲 Dewey 的「經驗與教育」之教育論, 屬於實用主義。其二爲 Lewin 的「場地理論」與 「行動研究」,是社會心理學的範疇。其三為 Piaget 的「認知發展論」,屬於認知的發 展理論, 皆強調「經驗」在學習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所以 Kolb 所提出的經驗學習理論, 是以統整性的觀點來探討學習理論,架構完整,目前也已經有許多研究結果與數據來支 持其論點, 這也是本研究採用的原因之一。Kolb(1984)界定學習是由經驗的轉換進而創 發知識的過程。也就是說,學習活動是一種連續性的歷程,而學習歷程分為以下四個階 段: (1)具體經驗(concrete experience) , (2)省思觀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 , (3)抽象概念(abstractconceptualization),(4)主動實驗(active experimentation)。 學習者在這四個階段不斷地循環進行學習活動,因此形成個體內在的新知識與新經驗, 學習行為便成為動態的連續活動。Kolb 會將學習活動分為此四階段,是依據學習者的學 習方式來做為區分,由於風格特性與個別差異,學習者會在不同的學習歷程中產生不同 強弱的反應,這也是影響學習者之學習成效的重要因素。 如果老師能將學生所學的東西與他們的生活經驗及其周遭環境相結合,那麼學生才 會對所學的東西感興趣,並覺得學習有意義。學生如果相信學習是生活上所必需的時候, 他就會努力去學習,老師想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就要盡可能的使學生明瞭課業的立即 價值。大部分的學生會將對老師的喜歡或厭惡投射到老師所教授的學科上,進而影響到 他們對學習那門學科的興趣,因此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係是絕對必要的。此外,與老 師關係良好的學生比較容易建立自信,對學習也會比較有信心。陳慧青學者指出:「幽默 式創意數學教學」能激發學生創造潛能與創造幽默的能力,提高學習的興趣,引發正向

(31)

的情緒,降低考試壓力,有助於數學的學習,並願意將幽默感運用至日常的生活中(陳慧 青,2004)。 課業不理想的學生在求學期間,多半會產生某些情緒或行為問題,許多課業變差的 學生常衍生抗逆行為,由於他們課業表現有違師長期許,所以飽受苛責,一再重複的負 面回饋將使孩子受挫不已,最後終於展開報復。學生之所以舉止失當,通常都離不開以 下四項原因:報復心理、希望獲得關注、企圖掌控、自我放棄。成績差的學生常感懊惱, 以致常常藉由行為達到上述目的(戈爾茲坦、馬瑟 1999)。在一種黑暗、骯髒、壓抑的 氣氛,可以阻礙普通人。學生在一種明亮爽快的氣氛中,更容易對他們的課業感到興趣, 而輕快的氣氛易於排除壓抑及學習的緊張。所以老師要力求有一個愉快的教室,學習無 須嚴肅,學生在愉快的心情中將學得更好,舉凡歡笑、有趣、幽默、合作、愉悅都可以 使教室成為一愉快的地方。文藝復興學者,德斐爾特稱他的學校為「快樂之家」,就像我 們引起動機方法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力求使我們的教室成為快樂教室。 列斯克所說,我們很少看到商人用侮辱顧客的方法以出售其商品。教學亦是如此, 我們所希望的就是學生們獲得所學,所以不能使學習者討厭。該讓學生有動機學、快樂 學、迫不及待學,老師可以專業教,家長熱心助學。然而沒有壓力就是快樂的學習嗎?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而沒有動力學習起來就容易有頭沒尾。有 了適當的壓力,就會有目標,有了目標加上快樂的心情,學習起來就比較容易成功有效。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老師林秀珍副教授指出:只有快樂讀書,讀書才能長久,創 造力才能激發。減少一點課業壓力,增加一點創造思考,為人父母、老師者若能體會其 中的道理,當能幫助孩子從中發現學習的意義,改進學習成效。黃冰梅學者指出家長全 力為孩子創造各種條件,希望把他們培養成材,卻忽視了孩子的情感,沒考慮到孩子的 感受和興趣,更沒有想過這麼做孩子是否快樂?快樂是一種心情,需要人親身體驗才能 獲得。童年的快樂來自於天性的舒展,來自於被尊重和被理解的感覺、被接納和被肯定 的開懷。家長如能給孩子一個輕鬆的家庭氛圍,你會發現,孩子是那樣的快樂、那樣的

(32)

健康,而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又會是那麼的豐富 (黃冰梅,2006)。以下是學習成效之 相關列表。 表 2-3 研究學習成效之相關層面列表 作者(年代) 研究對象 研究學習成效相關之層面 翁甄薇 (2001) 大學生 工業設計 ,多元化入學 ,學習 成效 ,人格性向 王秋光 (2004) 國中生 原住民國中生、體育選手、學習 成效 陳銘偉 (2004) 高職生 「問題本位學習」 ,教學模式 , 合作學習 盧秋如 (2004) 大學生 多媒體輔助教學、學習動機、學 習成效 徐慧佳 (2005) 小學生 課程內容、人際關係、環境設備、 學習成果 謝美雲 (2006) 小學生 教師教學、學習成效、同儕關係、 教學行政 杜春梅 (2006) 小學生 虛擬學習社群、學習管理系統 、 兒童網路讀書會 林曉雯 (2006) 小學生 Moodle線上教學、混合式教學、 學習態度 李財福 (2007) 小學生 師資教學、人際關係、學習成果 張育禎 (2008) 國中生 經驗學習歷程 、 科技問題解決 能力 黃憲政 (2008) 小學生 網路化問題導向學習、生物的繁 殖概念 徐慶雲 (2008) 小學生 科學遊戲 、行動研究

(33)

一、本節結語

由本節學習成效相關文獻探討得到以下幾點結論: 1.經驗學習的三大傳統有 1.Dewey 的「經驗與教育」之教育論 2.Lewin 的「場地理論」 與「行動研究」3.Piaget 的「認知發展論」。 2.營造快樂的學習情境有助於提升「學習成效」。

第四節 小結

本章從電腦硬體裝修談到問題解決能力, 再延伸至學習成效理論。Kolb(1984) 經 驗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歷程包含具體經驗、省思觀察、抽象概念與主動實驗四個階段, 以 循環的方式持續學習; 但由於個別的差異性, 每個人在四個階段會有不同的強弱表現。 問題解決是認知的訊息處理過程,包括認知、情感與行為的活動,因而可說是個人認知、 情感與行為的管理。結合多位學者的觀點,可知所謂問題解決能力是指個人在日常生活 中遭遇到問題並積極解決問題,以先備的知識或經驗為基礎,運用思考以連結知識或經 驗,產生新的組織與規則,進而解決生活情境中的問題之能力。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以準實驗研究法來探討高職資訊科學生的電腦硬體裝修乙級技術士技能 檢定課程, 再延伸至對問題解決能力及學習的成效,本章主要說明整個實驗的方法與過 程,共分為研究架構、研究流程、研究設計、研究工具、實施過程及資料分析等六節。

第一節 研究架構

依據研究的動機與目的以及相關文獻探討,本研究所採用的研究設計,是準實驗研 究法(quasi-experiemental method )之「實驗組控制組後測設計」,以兩個班級為實 驗對象,其中一班為實驗組除進行傳統教學法,另外輔助實施硬體裝修網站教學;另外 一班則為控制組則只進行傳統教學法,教授電腦硬體裝修乙級技術士檢定術科,即未實 施硬體裝修網站教學。目的是探討不同教學法是否對學生的硬體裝修學習成效造成影 響,並探討不同學科能力的學生在不同的教學法之下,學習成效是否有所差異。在進行 教學實驗之前,先調查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上一學期之學科平均分數,以此分數做為高 學科能力與低學科能力組之依據,之後以相同單元進行教學。教學後,對實驗組與控制 組學生進行學習後成就測驗,並對兩組學生進行硬體裝修教學後的滿意度調查。本實驗 設計之研究架構,如圖 3-1 研究架構圖所示:

(35)

圖 3-1 研究架構圖

第二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以高職資訊科學生電腦硬體裝修學習需求為導向,以知識管理相關理論及概 念為基礎,結合網路技術,建置ㄧ個可供學生學習之硬體裝修網站教學系統,並進行實 際教學效果的評估,探討高職資訊科學生電腦硬體裝修課程與解題能力學習成效之影 響。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如圖 3-2 所示: 自變項:教學法 一般傳統教學 硬體裝修網站教學 控制變項 教學時間、學習方式 參與時間、控制組 依變項 學習後成就測驗 教學滿意度 1.不同教學方法之問題 解決能力 2.不同學科能力水準學 生之學習成效 3.不同參與時間學生之 學習成效

(36)

圖 3-2 研究流程圖 相關文獻蒐集探討 建立研究架構 選定研究對象 資料分析、數據統計 研究背景及動機 教學實驗處理 實驗組:應用網站教學 學習成就測驗 教學滿意度 教學實驗處理 控制組:傳統教學 學習成就測驗 研究發現與論文撰寫

(37)

第三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實驗處理以不同教學方式為自變項,分為使用電腦硬體裝修網站教學加上傳 統講授教學(實驗組)及只有傳統講授教學(控制組),主要目的在探討使用「電腦硬體裝 修網站」對電腦硬體裝修與問題解決能力學習成效之影響。 在實驗組方面,並針對受試者上網使用電腦時數、學科能力水準高低進行資料分析, 進一步探討其對受試者電腦硬體裝修與問題解決能力學習成效之影響。本研究有關之變 項說明如下: 一、自變項 教學法: 分為電腦硬體裝修網站教學(實驗組)及傳統講授教學(控制組)。實驗組除採由教師 講授電腦硬體裝修為學習主體外,引導學生以電腦硬體裝修網站為輔,進行電腦硬體裝 修課程教學。而控制組則採傳統全班由教師講授、投影片輔助之教學方式,進行電腦硬 體裝修課程的教學。 二、依變項 1、「電腦硬體裝修學習成就測驗」成績指受試者在接受本課程的教學實驗後,研究者參 考勞委會職訓局規定編製的電腦硬體成就測驗後測試卷上的得分。 三、控制變項 1、教學者:實驗組及控制組均由研究者自行授課,以減少因教學者之不同而造成之差異。 2、教學時間:整個實驗教學活動設計為十週,每週四小時。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研究工具有:電腦硬體裝修乙級技術士第一站成就測驗試題(附錄三)、 電腦硬體裝修乙級技術士第一站成就測驗評審表(附錄一)、電腦硬體裝修乙級技術士第 二站成就測驗試題(附錄四)、電腦硬體裝修乙級技術士第二站成就測驗評審表(附錄 二)。

(38)

一、電腦硬體裝修第一站成就測驗及電腦硬體裝修第二站成就測驗 1、擬定題目 電腦硬體裝修第一站成就測驗及電腦硬體裝修第二站成就測驗是研究者根據勞委 會職訓局電腦硬體裝修乙級技術士檢定的規定所編製。 2、進行測驗 依據勞委會職訓局規定整個測驗分成第一站及第二站,每站測試時間包含零件及 儀器檢測時間為210分鐘,第一站包括測試卡製作及程式編寫、連線測試。第二站 則包含電腦硬體拆裝、故障檢測及網站架設。 3、信度、效度分析 為了決定測驗的整體堪用程度,一般都會將正式測驗題目進行Cronbach α信度係 數考驗,以確定問卷的內部一致性,若α信度係數愈大,表示題目之間的一致性愈高, 但因本測驗乃勞委會職訓局規定之測驗題目所以就不再進行信度、效度之分析。

第五節 實施過程

本研究教學實驗之實施,實驗組及控制組均進行相同的教學活動,使用相同的教材。 其實施時間及實施過程描述如下。

一、實施時間

本研究配合學校課程安排,教學實驗實施時間由98 年10 月24 日開始進行,因為實 驗過程中有兩週為學校段考時間,無法上課,因此實驗一直進行到99 年1 月9日才全部結 束,共計十二週時間,但是實際進行教學實驗的週數為十週。

二、實施過程

第一週至第四週:針對實驗組及控制組學生實施電腦硬體第一站的教學,內容為測試 卡製作及程式編寫、連線測試,實驗組學生再輔以電腦網站教學,第五週進行電腦硬體第 一站成就測驗。 第六週至第九週:針對實驗組及控制組學生實施電腦硬體第二站的教學,內容為電腦 硬體拆裝、故障檢測及網站架設,實驗組學生一樣再輔以電腦網站教學,第十週進行電腦 硬體第二站成就測驗。

三、教學活動設計

本研究以研究者自行編印之教材為教學課程內容,內容主要分為第一站「個人電腦介 面卡製作」、「Visual Basic 程式撰寫」及第二站「電腦硬體拆裝」、「電腦故障檢測」、「區 域網路規劃與架設」二個活動主題,再根據單元目標及教材內容,將實驗組及控制組的課

(39)

程內容設計成教學活動,實驗組除一般傳統教學外輔助電腦網站教學。控制組則以一般傳 統教學為主。教學內容由研究者及指導教授評估後實施,教學活動照片如下圖3 - 3、3 - 4。

圖 3 -3 教學活動照片-1

數據

表 2-1 技能檢定相關研究摘要表(續)  作者(年代)  研究主題   主要研究結果  吳昭邦(2003)  電腦輔助教學系統建置與效能分析-以高職學生參加「電腦硬體裝修」丙級 技能檢定為例  實驗對象將資訊科兩班學生分成兩組即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採用自行研發的電腦輔助教材,而對照組則採取傳 統式教學方法,實驗結果,實驗組平均分 數 74.02 , 高 於 對 照 組 平 均 分 數61.86,顯示出電腦輔助教學能夠提升 學生技能檢定學科成績。  郭利彰(2004)  高職資訊類科學生參與電腦硬體裝修
表 2-1 技能檢定相關研究摘要表(續)  作者(年代)  研究主題   主要研究結果  曾璽佳(2008)  指導教師領導行為對高職學生學習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全國商科技藝競 賽文書處理職種選手為例  1
表 2-2 問題解決能力研究摘要表(續)  作者(年代)  研究主題   主要研究結果  2.在合作學習模式方面,Gp-a 組屬於依賴式學 習類型,其原因為參與討論人數未過半,而且 只限定某些人,小組內有特定成員會自動扛起 責任,獨自完成學習任務。而 Gp-e 組屬於協商 式學習類型,其形成原因為參與討論人數逐漸 增加,在討論上的互動對答情形,小組容易達 成共識,且小組內有較正面的人際關係,使小 組成員有較佳的向心力。  黃銘福(2005)  問題解決教學模式之成效─高職汽車實習 為例  1.在問題解決能力
表 2-2 問題解決能力研究摘要表(續)  作者(年代)  研究主題   主要研究結果  應能力之行為成熟面向則較無網路遊戲經驗者 不佳。  沈怡伶(2008)  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學習風格與問題解決能 力之研究  1.樣本屬於「行動者」最多,接著依次為「理論型」、「思考型」及「實用型」。  2.科學問題解決能力三項思考智能中,創造思考力、批判思考力和推理思考力之間,兩兩呈中低程度的顯著相關 (p&lt;.01) 。  3.男、女學童在科學問題解決能力測驗的得分 表現上沒有顯著差異 (p&gt;.05) 。
+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develop and investigat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dynamic geometry software GeoGebra (GGB) into eleventh grade students’.. learning of geometric concepts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students in learning in inequalities with one unknown, as well as to collect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and errors in problem solving..

(計畫名稱/Title of the Project) 提升學習動機與解決實務問題能力於實用課程之研究- 以交通工程課程為例/A Study on the Promotion of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Practical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hospital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based 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also determine the moderating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searcher’s 19 years learning proc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martial arts as a form of Serious Leisure and then to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xplore the learning performance of grade 7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competencies during mathematics problem posing instruction.. Accor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