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創新密集服務業政策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創新密集服務業政策研究"

Copied!
6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ˇ 成 果 報 告

□期中進度報告

創新密集服務業政策研究

計畫類別:

ˇ

個別型計畫

□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NSC

94-

2416

H -

009 -

006

執行期間:

94

8 月

1 日至

95

7 月

31

計畫主持人: 徐作聖

共同主持人:

計畫參與人員:

成果報告類型(依經費核定清單規定繳交):

ˇ

精簡報告 □完整報告

本成果報告包括以下應繳交之附件:

□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及發表之論文各一份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書一份

處理方式:除產學合作研究計畫、提升產業技術及人才培育研究計畫、

列管計畫及下列情形者外,得立即公開查詢

□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一年□二年後可公開查詢

執行單位: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九十五

十二

月 十八

(2)

摘要

創新密集服務平台是由經營平台的企業以其核心技術能力(包括供應 鏈上其他各項組成要素)與其外部專業互補資源、技術與客戶介面整合而 成。強調以高科技服務業為主體概念,運用產品創新、製程創新、組織創 新、結構創新及市場創新五種基本型態的創新定位,並以一般型客製化、 特定型客製化、選擇型客製化及專屬型客製化四類主要策略走向的客製化 服務方式提供客戶完整的解決方案。 本研究提出一套創新密集服務業的分析架構,討論企業的創新定位、 策略方向、內部核心能力、外部資源,產業的環境條件、技術系統,與國 家的創新政策,三大構面間配合與互動的情況。本研究亦選擇具備創新密 集服務業特質的無線辨識系統(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產業作 為該分析架構的實證研究案例。 本研究先由次級資料瞭解RFID產業創新服務之內容與特性;釐清RFID 創新服務業各層面的關係與環境條件;再經由專家訪談確定本研究所提出的 創新服務業分析架構,將產業創新需求要素、企業所需之內部核心能力及企 業外部資源之關係做出聯結,從中可經由創新系統的環境條件與技術系統得 出產業內企業需要的產業需求要素,並透過產業需求要素與政策工具的聯結 ,推論政府所應施行的政策工具。 關鍵字:創新密集服務業、創新密集服務平台、國家創新系統,創新政策, RFID

(3)

Abstract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and business strategy for Innovation Intensive Services (IIS). To analyze the IIS entire framework, three-tier approach is used, namely, the government level, the environmental and technological levels, and the firm/industry levels. A case study of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is reported to verify IIS feasibility,to providelinking strategy to thepromotion Taiwan’sexisting industries.

An IIS framework is to be developed to elucidate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policy issues and business strategy. A platform approach of IIS is us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s which will influence national and industrial

competitive advantages. It is believed that a platform strategy is most efficient to address the network interactions among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the three tiers. With this framework, strategic requirements at the level of national and industrial levels can be revealed, and the interface implications at the firm level also are studied in details.

A case study on an emerging industry, the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is also used to demonstrate the validity of this analytical framework.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services and its manufacturing counterparts is also given to characteriz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ervice and the corresponding manufacturing sectors.

Key words:Innovation Intensive Service, Platform Strategy,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Innovation policy, RFID.

(4)

(一)、前言

近年來知識密集服務業(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 KIBS)的概念,已逐漸 被討論 (如:Miles et al., 1994;Gallouj and Weinstein, 1997;den Hertog and Bilderbeek, 1998; Sirilli and Evangelista, 1998;Antonelli, 1998;Muller and Zenker, 2001)。den Hertog and Bilderbeek (1998) 認為KIBS 是私人企業或組織,其營運幾乎完全依賴專業知識(即具備特 定領域技術或相關技術能力背景之專家),經由提供以知識為基礎的中間產品或服務而生 存。KIBS 企業的核心單位,提供可傳播的科學與技術資訊系統,提供具有連結性及可接 納性的平台給部門及廠商,可視為知識所有者,供給資訊、知識和技術的統整系統(Antonelli, 1998)。Sirilli and Evangelista (1998)提出,將技術創新以服務的方式擴散,並找出服務業在 創新過程中與製造業許多異同;創新的擴散更是可以創造新的市場,故創新服務業在新興 產業中絕對是重要的角色。他們皆認為創新是KIBS 最重要的一個要素,而KIBS 在創新活 動中之運作

是最受關注的子題之一。

然而,KIBS包含創新密集服務業(Innovation intensive service, IIS)、週邊支援服務及專 業服務等(OECD, 1999),本研究將探討KIBS中的IIS部分,特別在IIS平台式的經營模式(如: Antonelli, 1998)。創新密集服務平台是由經營平台的企業以其核心技術能力(包括供應鏈上 其他各項組成要素)與其外部專業互補資源、技術與客戶介面整合而成。適合發展創新密 集服務平台的產業須具備以下特質:知識涵量高、營運委外(out-sourcing)、資訊科技使用 率高、沉沒成本高,邊際成本低、跨領域人才、智財權管理(徐作聖,2003)。 企業的創新是國家科技發展的原動力,但風險極高,而在全球競爭的情勢中,投資創 新的回收率又有極高的不確定性,尤其是IIS以提供整合系統或高科技產品,故政府適時的 介入有其必要性。根據先進國家之經驗,最有利於創新的條件在於:開放民主的法治社會、 良好的國家創新系統(包括教育、資本市場、技術擴散機置、自由競爭的市場、交通通訊系 統等)、及適當的政府干預(Shyu and Chiu, 2002)。此時,政府干預的目的在於積極促進 科技知識的擴散、維持市場經濟的運作及其公平性,並確保創新活動不與公共利益相抵觸。 在未來全球競爭的環境中,政府在提升創新活動的任務更顯得重要。IIS需要的政策工具是 否有別於現有的服務業或製造業,而又是哪些政策工具有助於發展,這是本研究的主要目 的。 本研究提出一套IIS的分析架構,欲討論企業的創新定位、策略方向(前兩者為策略意 圖)、內部核心能力、外部資源,產業的環境條件、技術系統,直到國家的創新政策,三 大構面間配合與互動的情況。架構組成內容將詳述於研究內容。本研究亦選擇具備IIS產業 特質的無線辨識系統(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產業作為該分析架構的實證研究 對象。本研究先藉由國內外文獻資料的整理、回顧,用以瞭解RFID產業創新服務之內容與 特性;釐清RFID創新服務業各層面的關係與環境條件。再經由專家訪談確定本研究所提出 的創新服務業分析架構,將產業創新需求要素、企業所需之內部核心能力及企業外部資源 之關係做出聯結,從中可經由創新系統的環境條件與技術系統得出產業內企業需要的產業 需求要素,並透過產業需求要素與政策工具的聯結,得知政府所應施行的政策工具。

(5)

(二)、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背景與動機,具體而言,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1. 建立創新密集服務平台之三大構面系統架構。 2. 討論企業與產業、產業與國家之介面,研究創新密集服務平台之互動與運作機 制。 3. 瞭解台灣RFID 產業內企業的核心能力和外部資源、創新系統與創新政策之配合 情形。 4. 針對台灣RFID 產業建立創新密集服務平台,提出適合的創新政策工具。

(三)、文獻探討

本章將針對知識密集服務業與產業創新系統之相關文獻進行整理回顧,透過文獻的探 討與整理,協助本研究之理論模型建構。

3.1 知識密集服務業

3.1.1 知識經濟

「知識經濟」的觀念自經濟合作發展組織(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於 1996 年首次將「知識經濟」( knowledge-based economy, KBE )定義 為「建立在知識和資訊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上的經濟」後,開始為世人所重視。OECD 認 為知識將是未來新世紀經濟發展的核心( OECD, 1996 ),其價值在於知識與資訊的創造、擴 散、流通和利用之經濟活動與體制,透過知識的累積與創新,企業與產業以此累積其競爭 實力,創造高附加價值。 在 APEC( 2000 )的研究中,將「知識經濟」的概念繼續延伸;除了一開始「建構在知 識上的經濟基礎( knowledge-based )」的基本解釋與定義外,更彰顯了「以知識為驅動力量 帶動經濟成長、財富累積、與促進就業」等「經濟驅動」( knowledge-driven )的特質。知識 經濟不僅包含「新經濟」與「資訊經濟」的概念,對台灣而言,更是從高科技產業轉型為 高附加價值之知識經濟服務體系的基礎盤石。

3.1.2 知識密集服務業

3.1.2.1 服務業定義、特性與分類 相較於有形產品的生產與銷售,服務的概念以及其所產生的價值直到資訊時代的來臨

(6)

才逐漸被確認與重視。就古典經濟學家的理論,服務並不具生產力,也不具有價值,因其 無法有任何具體的產出可作為事後的交易。服務仍是某個經濟或非經濟個體的活動,透過 此活動可導致另一經濟或非經濟個體本身或其所屬之物狀態的改善。改善或者是形而下的 物質改善,或者是形而上的精神面;但不論是物質或精神上的改善,服務所創造的價值並 不低於有形的物品交易,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故服務業的特性有服務的對象明確、會生產無形的價值、服務提供者與接受者必須接 觸,以及服務業為集中性產業等之特性。服務業涵蓋的經濟活動非常多元,因此在分類上 並無一定的版本,較具代表性的有國際標準分類系(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faction System )、EC 的經濟活動統計分類、Browning and Singelmann ( 1975 )以及 Miles ( 1995 )依 服務功能分類,其中又以 Browning and Singelmann ( 1975 )最為廣泛使用,他們將服務業分 為四類( 薛立敏,1993 ): 1.分配型服務業: 包括商業、運輸、通訊、倉儲等,此種服務之特性為它是一種網路型的,透過此網路 把貨物、人及資訊從一地運送到另一地,或從一人傳遞給另一人; 2.生產型服務業: 包括金融、保險、法律工商服務、經紀等,其特性為它是知識密集型的,為顧客提供 專業性的服務; 3.個人型服務業: 包括家事服務、個人服務、餐旅、休閒等; 4.社會性或非營利服務業: 包括教育、醫療、福利服務、公共行政服務等,其特性為提供者通常是政府或非營利 機構。也有學者稱之為集體型( collective )服務。 表 1 服務業的分類 分類方式 涵蓋範圍 國際標準分類系統 躉售與零售交易、旅館與飯店 運輸、倉儲與通訊 金融、保險、房地產與工商服務 4.社區、社會與個人服務 EC(NACE Rev.1) 公共事業 生產者服務 3.消費者服務

Browning and Singelmann 分配性服務業

2.生產性服務業

Miles`

物質服務 人文服務

(7)

資料來源:張素馨( 2001 ),周鈺舜( 2004 ),本研究整理 3.1.2.2 知識密集服務業定義與特性 相較於傳統的服務業觀念,與知識及創新相關的服務乃是近來最重要的服務業觀念, 同時也是先進國家經濟成長重要驅動因素之一。「知識密集」可以從服務提供者與服務購 買者兩方對服務的知識密集要求來解釋:在服務的提供者方面,企業傾向因行業本身的特 性以及服務需求者持續對行業知識程度的提升,使服務提供者傾向提供高知識密集型服務 的趨勢,以不同客製化程度滿足市場需求,同時也提升企業本身的價值;在服務購買者方 面,需求者則在此供需關係下,具有獲取高知識密集的服務之需求的傾向。「知識密集」 的程度即由服務提供者與服務需求者兩者對特定要求的表示、傳輸及吸收能力之關係所決 定( Hauknes and Hales, 1998 )。OECD 則將知識密集服務業( 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KIBS )視為知識密集產業之一種,涵蓋運輸倉儲及通訊、金融保險不動產、工商 服務、社會及個人服務業。 Miles ( 1995 )則是提出了兩種形式的知識密集服務業:1.傳統的專業服務:以管理系統 的知識或社會事件為主;2.以新技術為基礎的新服務:關於技術知識的轉移和產品。Hertog and Bilderbeek ( 1998 )則認為知識密集服務業是:1.私人企業或組織;2.其營運幾乎完全依 賴專業知識(即具備特定領域技術或相關技術能力背景之專家);3.經由提供以知識為基礎的 中間產品或服務而生存。OECD ( 1999 )定義知識密集產業為技術及人力資本投入密集度較 高的產業,其區分為兩大類:1.知識密集製造業,包括中、高科技製造業;2.知識密集服務 業兩大類,涵蓋一些專業性的個人和生產性服務業。Tomlinson ( 2000 )定義 KIBS 為通訊業 及商業服務業。Muller and Zenker ( 2001 )認為 KIBS 為顧問公司,主要為其他廠商執行服 務,其服務包含高附加價值的知識,Muller and Zenker ( 2001 )提出 KIBS 的三大特徵:1. 提供知識密集的服務給客戶( 以區別其他型態的服務業 );2.諮詢的功能( 表示有解決問題 的功能 );3.提供的服務與客戶有強烈的交互作用。 國內學術研究中,王健全( 2002 )將 KIBS 定義為:以提供技術知識( know-how )或專利 權為主,並支援製造業發展之服務業,或具技術背景之服務業,據此 KIBS 之特徵有 1.研 究發展密集度高( 因為知識主要來自研究發展的投入 );2.產品( 有形、無形 )以供應製造 業的使用為主,或具技術背景的服務業;3.技術、研究發展人員相對於行政人員的比重高, 以及專上學歷以上之員工比例高。徐作聖、周鈺舜則延續 Browning and Singelmann ( 1975 ) 的定義,「知識密集型的服務業,為顧客提供的服務是具有專業性的」;知識密集服務業 為介於工商業與服務業兩種產業之間,是一種以專業知識為基礎的產業,提供廠商專業諮 詢服務,並互相溝通與學習,以提昇雙方生產力效益、累積服務經驗。 3.1.2.3 知識密集服務業的範疇 Miles ( 1995 )研究指出,KIBS 主要有兩種型式:傳統的專業服務及新技術為基礎的 KIBS。傳統的專業服務通常是新技術的使用者,而非新技術的發展及擴散者;新技術為基 礎的 KIBS 包括了新服務與技術的連結及新技術的知識生產與移轉;技術為基礎的 KIBS ( technology-based KIBS, t-KIBS )具有和第一級的知識基礎建設( first knowledge

(8)

移轉、創造及結合的中心角色,方式主要是透過直接的服務提供及間接透過高度受教育的 人員流動。 表 3 為本研究所蒐集 KIBS 產業定義與範疇之相關文獻。 表 2 知識密集服務業定義與範疇一覽表 作者 定義 範疇 Miles (1995) 提出二種形式的知識密集 服務業: 傳統的專業服務:以管理 系統的知識或社會事件為 主。 以新技術為基礎的新服 務:關於技術知識的轉移 和產品。 行銷/廣告、訓練課程(新技術除外)、 設計(涉及新技術則除外)、金融(如: 債券、股票交易等活動)、辦公服務(涉 及新辦公設備、體力服務如清掃服務 則除外)、建築服務(例如:建築風格、 測量、結構工程,但不包括涉及新資 訊技術設備的服務,如建築能源管理 系統)、管理諮詢(涉及新技術除外)、 會計及記帳、法律服務、環境服務(不 包含新技術,如環境法規;不是以舊 技術為基礎,如初級的垃圾處理服 務)等服務。 網際網路/telematics (如 VANs,線上 資料庫)、電信(尤其新商業服務)、軟 體、其他電腦相關服務(如設備管 理)、新技術訓練、關於新辦公設備 的設計、辦公服務(主要是關於新資 訊技術設備,如建築能源管理系 統)、涉及新技術的管理諮詢、技術 工程、關於新技術的環境服務(如矯 正、監督、科學/實驗室服務)、研發 顧問及高科技精品店等服務。 Hertog and Bilderbeek (1998) 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為: 私人企業或組織。 其營運幾乎完全依賴專業 知識(即具備特定領域技 術或相關技術能力背景之 專家)。 經由提供以知識為基礎的 中間產品或服務而生存。 會計記帳、建築營建、金融保險、電 腦電訊、設計創意、環保技術、設計 管理、技術訓練、法律顧問、企業管 理、市場分析、行銷廣告、新聞媒體、 研發顧問、房地產服務、電訊、技術 工程及技術訓練。 OECD 定義知識密集產業為技術 及人力資本投入密集度較 高的產業,其區分為兩大 知識密集製造業涵蓋:航太、電腦與 辦公室自動化設備、製藥、通訊與半 導體、科學儀器、汽車、電機、化學

(9)

知識密集製造業,包括 中、高科技製造業。 知識密集服務業兩大類, 涵蓋一些專業性的個人和 生產性服務業。 業。 知識密集服務業涵蓋:運輸倉儲及通 訊、金融保險不動產、工商服務、社 會及個人服務等服務業。 Tomlinson (2000) 定義 KIBS 為通訊業及商 業服務業。 銀行與金融、保險業、附加金融服 務、不動產經紀、法律服務、會計服 務、其他專門技術服務、廣告、電腦 服務、其他商業服務、郵政服務、電 信等服務業。 Czarnitzki and Spielkamp (2000) 認為 KIBS 具有連結創新 的功能,原因有三: 購買者:商業服務業購買 製造業或其他服務業的知 識或設備、投資商品。 提供者:商業服務業提供 服務或知識給製造業的公 司或服務部門。 合作者:商業服務業傳送 知識或服務,使製造業的 產品或其他服務業完整。 --Muller and Zenker (2001) 廣義言之,KIBS 可定義 為顧問公司,更一般來 說,KIBS 是主要為其他 廠商執行服務,其服務包 含高附加價值的知識。 KIBS 具有雙重角色: KIBS 是外部知識的來 源,且在創新方面對客戶 有貢獻; KIBS 扮演內部創新的角 色,提供高品質的工作場 所,且對經濟的成長與成 果有貢獻。 KIBS 的三大特徵: 提供知識密集的服務給客 戶( 以此區別其他型態的 服務業); 諮詢的功能(表示有解決 問題的功能); 強烈的交互作用或提供的 認為 Miles (1995)將 KIBS 的職業分 為兩類只是一般的區分,且有重疊的 地方。

(10)

服務有與客戶相關特質。 王健全 (2002) 以提供技術知識 (know-how)或專利權為 主,並支援製造業發展之 服務業,或具技術背景之 服務業。 通訊服務業、金融服務業、工商服務 業、教育服務業、醫療保健服務業、 資訊服務工程及專門設計服務業、個 人服務業、環境衛生及污染防治服務 業、運輸倉儲服務業及研究發展服務 業。 徐作聖 ( 2004 ) 延續 Browning and Singelmann (1975)的定 義,「知識密集型的服務 業,為顧客提供的服務是 具有專業性的」;知識密 集服務業為介於工商業與 服務業兩種產業之間,是 一種以專業知識為基礎的 產業,提供廠商專業諮詢 服務,並互相溝通與學 習,以提昇雙方生產力效 益、累積服務經驗。 1.創新密集服務業 2.週邊支援產業 3.專業服務產業 註:「--」表示文中並無明確界定 資料來源:周鈺舜( 2004 ),本研究整理。 本研究將採用徐作聖、周鈺舜對於知識密集服務業之定義:「知識密集型的服務業, 為顧客提供的服務是具有專業性的;知識密集服務業為介於工商業與服務業兩種產業之 間,是一種以專業知識為基礎的產業,提供廠商專業諮詢服務,並互相溝通與學習,以提 昇雙方生產力效益、累積服務經驗」。

3.2 國家競爭優勢

3.2.1 鑽石體系四大要素

Michael Porter 於「國家競爭優勢」中所提出之鑽石理論模型( 圖 3 ),認為國家是企業 最基本的競爭優勢,因為能創造並持續企業的競爭條件,國家不但影響企業所做的決策, 也是創造並延續生產與技術發展的核心。一個國家內的某些產業為什麼能在激烈的國際競 爭中嶄露頭角,必須從每個國家都有的四項環境因素( 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與支援 性產業及企業策略、企業結構和競爭程度 )來討論。這些因素可能會加強本國企業創造競 爭優勢的速度,也可能造成企業發展遲至不前的原因。四項環境因素之各細項可彙總如表 4 所示。 企業策略

(11)

圖 1 PORTER 之鑽石體系

資料來源:MichaelE.Porter,“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s”,FreePress,1990 1.生產要素( Factor Conditions ) 一個國家所提供某特定產業競爭中與該產業生產投入方面有關之表現。包括: (1)人力資源:包括勞動人口、技能、人事成本、標準工時和工作倫理等。 (2)天然資源:包括國家土地、水力、礦產及林產之豐富程度、品質、獲取之容易性及成 本等。另外,氣候及國家土地面積亦應包括。 (3)知識資源:國家所儲藏與所提供之產品與服務有關之科學、技術和市場等方面之知識。 (4)資本資源:可投資於產業之資金數量與成本。 (5)基礎建設:係指會影響競爭狀況之基礎建設,其型態、品質和使用成本等因素,此基 礎建設包括運輸系統、通訊系統、郵電系統、付款和轉帳方式及健康保險等。 2.需求條件( Demand Conditions ) 本國市場對該產業所提供產品或服務之需求規模及需求型態等。包括: (1)國內市場的性質:國內客戶的需求型態和特質,包括需求的區隔結構、國內客戶複雜 程度和需求特性及是否有預期型需求之購買者等變數。 (2)國內市場的需求規模和成長速度:包括國內市場需求規模、客戶的多寡、國內市場需 求的成長率、及國內市場是否有先發需求或提前飽和等變數。 (3)國內市場需求國際化情形:是否具有機動性高或跨國型之本地客戶及對國外市場之影 響。

3.相關與支援性產業( Related and Supporting Industries )

這項產業之相關產業和其上、下游產業之國際競爭力強弱。包括: (1)該產業之上中下游結構、發展情形及其競爭優勢;

(2)該產業與其相關產業之關連性、發展情形及其競爭優勢等。 4.企業策略、企業結構和競爭程度( Firm Strategy, Structure, and Rivalry )

(12)

企業在一個國家的基礎、組織和管理型態,以及國內市場競爭對手之表現。包括: (1)國內該產業廠商之策略、管理型態及組織結構 (2)國內該產業廠商之企業目標:公司目標決定於股東結構、股東企圖心、債權人的態度、 公司管理階層的本質及公司誘因如何激勵資深管理者等變數。 (3)國內該產業廠商所屬員工之個人事業目標 (4)國內該產業之競爭情形

5.機會角色( The Role of Chance )

形成機會並影響產業競爭之情況,大致是透過下列各項因素影響生產要素、需求條件、 相關與支援產業及企業策略、企業結構和競爭對手等構面: (1)基礎科技的發明 (2)傳統科技出現斷層 (3)輸入成本突然提高 (4)全球金融市場或匯率重大變化 (5)全球或區域市場需求增加 (7)外國政府的重大決策 (8)戰爭

6.政府角色( The Role of Government )

政府亦會經由補貼、教育、保護、制訂標準及創造需求等政策影響生產要素、需求條 件、相關與支援產業及企業策略、企業結構和競爭對手等構面。 表 3 鑽石體系各細項因素之彙總表 生產要素 需求條件 相關及支援性產業 企業策略、結構和競爭 程度 人力資源 1.人力成本 2.人力素質 3.勞動人口 4.工作倫理 天然資源 1.地理位置 2.土地品質 3.可利用土地之多 寡 4.土地成本 5.電力供應 6.原物料資源 7.氣候條件 國內市場的性質 1.國內客戶需求型 態和特質 2.國內市場的需求 區隔 3.具內行而挑剔型 客戶 4.國內市場較國際 之先發性需求 5.國內市場的需求 飽和 國內市場的需求規 模和成長速度 1.國內市場規模 支援性產業競爭優 勢 相關性產業競爭優 勢 民族文化對企業管理 模式之影響 1.企業內部之教育訓 練 2.領導者導向 3.團隊與組織關係 4.個人創造力 5.決策模式 6.廠商與客戶之關係 7.公司內部合作能力 8.勞資關係 9.組織創新能力 企業之國際觀 1.對國際化的態度

(13)

知識資源 1.大學院校 2.政府研究機構 3.私人研究單位 4.職業訓練機構 5.政府統計單位 6.商業與科學期刊 7.市場研究機構 8.同業公會 資本資源 1.貨幣市場 2.資本市場 3.外匯市場 4.銀行體系 5 風險性資金 基礎建設 1.運輸系統 2.通訊系統 3.郵政系統 4.付款、轉帳系統 5.醫療保健 6.文化建設 7.房屋供給 寡 3.國內市場的需求 成長 國內市場需求國際 化情形 1.國外市場與國內 市 場 需 求 是 否 一 致 2.跨國經營公司總 部 設 於 國 內 之 客 戶 3.國外需求規模及 型態 企業目標 1.股東結構 2.股東企圖心 3.債權人的態度 4.公司管理階層的本 質 5.公司誘因如何激勵 資深管理者 個人事業目標 1.報償制度 2.冒險精神 3.對職業、技能訓練 之態度 民族榮耀與使命感 對產業的忠誠度 國內市場的競爭程度 1.競爭者多寡 2.競爭者規模 3.產業朝城市和區域 集中現象 4.競爭型態 5.產業擴散效應 6.公司的多角化 資料來源:MichaelE.Porter,“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s”,FreePress,1990,

本研究整理

3.2.2 國家競爭優勢的啟動

產業的競爭優勢,是國內各關鍵要素彼此長時間強化而衍生出來,他是一個動態系統, 產業要維持既有競爭優勢,有賴關鍵要素的互動、強化,方能形成其他國家難以仿效的產 業環境。為求簡單起見,以單向關係來說明其間所可能存在之因果關係,但實際上,在競 爭優勢形成過程中,各要素之因果關係逐漸模糊,切他們很少只是單向關係。 1.生產要素創造的模式 如圖 4 所示,一群本地廠商彼此激烈競爭,往往會帶動專業型基礎建設的創造,而相 關科技與專業人力資源也會快速發展。廠商因為害怕落後,必然會單獨或以組成同業公會 的方式進行專業條件的投資。本地企業競爭也會使當地學校和大學開設專業課程,政府也 會投資支持設立訓練中心、建教合作計畫、市場情報組織和其他相關機構等。當所有競爭 對手主要集中於某一城市或區域時,對於生產因素創造之影響更為顯著。 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會刺激專業型生產因素的創造與升級,而這些生產因素通常可轉 換為其他產業所使用。且當幾種產業組成產業聚落時,所形成共同技術和環境條件時,也

(14)

會促使政府、教育機構、企業和個人對於生產因素的創造投入更多的資源。

當國家或地方市場對某項產品具有大量超額需求或需求型態特別挑剔時,往往導致社 會或企業對相關領域的投資,因而創造出專業型的生產因素。

圖 2 生產要素創造的模式

資料來源:MichaelE.Porter,“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s”,FreePress,1990 2. 對需求組合和規模之影響 圖 3 其他要素對需求組合和規模之影響 國 內 競 爭 者 群 集 現象,會刺激生產 要素之創造 相關與支援性創造 或刺激可轉換生產 要素之創造 意 識 到 國 家 所 遭 受 的挑戰,而刺激生產 要素的創造 國內需求影響投 資生產優先順序 企業策略 企業結構 競爭程度 生產要素 需求條件 相 關 與 支 援性產業 激烈的競爭使 國內需求增加 因 世 界 及 相 關 和 支 援性產業的形象,而 使產業獲益 因生產互補性產品之產業在國 際上的成功,會牽引國外對此 產業所生產產品之需求 複雜生產要素創造之機制會吸 引 外 籍 學 生 和 國 外 廠 商 之 參 與,而拉高本國產品地位 企業策略 企業結構 競爭程度 生產要素 需求條件 相 關 與 支 援性產業

(15)

一個產業的國內市場需求條件會受該國人口、氣候、社會規範、以及經濟體內其他產 業的性質所影響。他與其他關鍵要素之間的關係如圖 5 所示。 這其中以本地廠商的競爭形式對需求條件影響最大。企業競相投入在國內市場行銷 上,且藉由價格、搶先上市及有系統的提供多樣化選擇來爭取或維持國內市場佔有率。且 當國內市場基本需求被挑起,不但會迅速擴張,隨之而來的國內市場飽和又會引發更具攻 擊力的國際化競爭。 因為國內廠商競爭激烈,客戶更敢要求廠商提供更高品質的產品,進而會提昇國內市 場水準,且會因此為該國打出名號,進而吸引國外客戶將該國產品列為可考慮採購來源。 另一方面,相關產業具競爭力時,亦會藉由「拉拔」效應,創造國際性需求。 3. 相關與支援性產業之發展 國家要有雄厚具國際競爭實力的相關產業,同樣需要其他關鍵要素的表現搭配。如圖 6 所示。 一個產業的生產要素,尤其能創造產業競爭力的專業型生產要素,會藉由擴散效果, 而影響相關及支援性產業發展。當國內對於某產業需求暢旺時,其相關及支援性產業必然 會蓬勃發展,以填補產品發展需要、取代進口。 發展相關及支援性產業時本國市場的競爭亦是重要的影響因素。若某產業國內市場出 現激烈競爭時,上游產業也會主動配合或受其需求廠商之壓力,創造出符合下游產業需求 的產品與服務。且當本國某產業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時,會帶動其上、下游及支援性產業 供應商的國際化。 圖 4 其他要素對相關與支援性產業發展之影響

資料來源:MichaelE.Porter,“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s”,FreePress,1990 4. 對於國內競爭程度之影響 大規模和成長中的國內 市場會刺激供應商成長 和深化 專 業 型 生 產 要 素 可 移 轉 至 相 關 和 支 援 性產業 一群國內競爭者 會鼓勵更專業供 應商和相關產業 的形成 企業策略 企業結構 競爭程度 生產要素 需求條件 相 關 與 支 援性產業

(16)

國內產業結構同樣會受到其他關鍵因素的影響,如圖 7 所示。 當國內客戶尋求多樣化的產品來源或國內市場需求規模龐大時,這種需求條件會吸引 國內新廠商或國外大廠商加入,因此會產業注入新的競爭者及管理觀念,而刺激國內市場 的競爭程度。 相關或支援性產業的表現亦會直接或間接影響該產業的表現。若產業上、下游技術不 難克服且攸關本身發展時,一些高度挑剔的客戶會基於策略因素的考量,而親自加入競爭, 使下游產業競爭態勢丕變,且因此其所產生之產業競爭優勢最為驚人。 另外專業型生產因素的創造、運作,會吸引多半不曾創業的產業新面孔加入。他們多 半是從世界頂尖學校、研究機構中出來,自組公司加入產業競爭。 圖 5 其他要素對於國內競爭程度之影響

資料來源:MichaelE.Porter,“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s”,FreePress,1990

3.3 技術系統

在過去古典經濟學家將技術視為國家總體經濟成長的外生變數。因此,經濟學家對於 技術改變與經濟成長關聯描述不多,瞭解也不深。而 Carlsson 和 Stankiewicz 等人認為忽略 技術在經濟成長所扮演之角色無法有效解釋國家經濟成長的原因,且他們由過去歷史經驗 分析得知,技術創新在國家經濟成長中扮演一重要角色,因此他們試圖利用技術系統來解 釋科技創新對國家經濟成長的貢獻。 依據 Carlsson 和 Stankiewicz 的定義,技術系統係指在一特定技術領域中,許多機構 (Agent)所交互形成之網路結構,以產生、擴散和利用該領域之技術。此一網路結構包含 企業、R&D 基礎結構、教育機構及政策制訂團體等所形成;此系統主要探討知識及能力之 流通,而非一般產品或服務的流通現象。技術系統可被視為連結知識基礎的部門與在期間 產 品 滲 透 導 致 市 場 擴大,進而引來新進 入者 從相關和支 援性產業崛 起新進入者 充 沛 或 專 業 的 生 產 要 素 創 造 機 制 會 引 來新進入者 企業策略 企業結構 競爭程度 生產要素 需求條件 相 關 與 支 援性產業

(17)

Carlsson 和 Stankiewicz 對於技術系統二項基本假設: 1. 以整個系統為分析單位,而非以系統內個別組成單位為分析對象;亦即強調系統內 各機構間的互動與相依之關係;而系統的主要功能在於技術獲得、擴散、增強與外 溢等。 2. 動態:此技術系統並非靜態。因為系統內各組成單位之角色會隨時間轉變,因此為 有效描述事實,因此採取動態觀點。

3.3.1 技術系統一般分析架構

依據 Carlsson 和 Stankiewicz 研究瑞典四產業( 工廠自動化產業、電子及電腦產業、生 物科技產業及火藥產業等 )之技術系統,其歸納技術系統之一般分析架構如表 5 所示四構 面。

1. 知識本質和擴散機制( Nature of Knowledge and Spillover Mechanisms )

任何技術領域所牽涉之知識本質決定了其擴散的可能性和機制。假使在特定領域之知 識其本質屬與內隱( Tacit )特性,則在知識的移轉過程中即需要藉由人員的傳授才可達成, 因此實際的接觸及較高的接收者能力即變的相當重要;反之,若其知識領域之本質屬於外 顯( Explicit )特性,則在知識移轉過程則只要藉由知識之閱讀即可達成,因此較為容易。假 使重要的知識是存在於系統中個別的元件而非較結構性存在於系統中,則傳遞知識的媒介 則需要較多且分散。又假使知識是較具體( Embodied )存在則接收者所需能力較低。 2.技術接收能力( Receiver Competence ) 接收者能力係指選擇、開發、接收全球技術組合的能力。亦即對於存在於全球之技術 機會,技術系統內之某些機構或企業會扮演對該特定技術開發、接受之首動者( Prime Mover )。通常這些機構或企業需具備較高的接收能力,因此會藉由 R&D 的投入來達成此 一要求。經由這樣的活動,這些機構或企業因此可提昇其自身能力,且因可對產業產生相 當程度的擴散效果。 分析接收者能力通常牽涉到探討誰先介入技術之開發、系統內各機構在技術開發與接 收過程中所扮演之角色、科技政策等問題。 3.產業網路連結性( Connectivity ) 技術或其所牽涉之相關知識的擴散效果通常決定於該技術系統內各機構之連結層度。 一技術系統若呈現較密且高的網路連結特性,通常能獲得較佳的技術擴散效果;另一方面, 若在某個區域呈現較密的網路連結特性,通常技術擴散效果亦較佳。 每一技術系統會存在有重疊或相關的多樣化網路連結型態。一般而言主要有下列三種 網路連結型態:(1)購買者與供應商間的連結;(2)技術的問題與其解答間的網路;(3)各團體 間非正式的網路關係等三種。為了要描述技術系統內網路連結特性,通常牽涉系統內呈現 那些網路連結型態、參與者有那些及群集現象或地域關係在期間所扮演之關係等問題。 4.多元化創新機制( Variety Creation Mechanism )

(18)

技術系統之活力通常亦決定於新競爭者之多寡及其所帶來之挑戰。若產業內之競爭者 所提供之產品或服務相似程度較高,且對於變革所呈現之阻力較大時,則會導致廠商持續 投資在現有事業,直到投資不再有利潤為止,因此產業內競爭者將因為利潤減少而減少, 亦會降低對全球技術組合開發的機會。因此創造多元化的機制是阻止此技術系統逐漸損毀 所需具備之要素。此時最重要觀念是去檢視技術系統其封閉或開放的程度、系統內主要成 員視野之寬廣程度及過去經驗所給予之影響、新競爭者加入所獲得之鼓勵程度及系統內各 機構和科技政策所扮演之角色等。 表 4 技術系統之一般分析架構 知識本質與擴散機制 技術接收能力 知識系統定義 知識本質 內隱或外顯 個別或結構性存在 具體或無形 擴散機制 擴散機制之組成成員 知識擴散路徑 首動者 最先察覺者 最早採取行動者 創業家精神 創造關鍵性的機制 克服市場失敗/阻礙之機制 機構及科技政策所扮演之角色 風險性資金之角色及來源 資本市場的角色 學術界的角色 教育政策的角色 國際間的連結 網路連結性 多元化創新機制 地域性集中的重要性及其意義 使用者與供應商間的關係 技術問題與解答間的網路 網路特性 網路建構者 中介機構 商業團體所扮演之角色 系統內成員之視野及其特性 競爭者相似性程度 進入與退出障礙 國際間的衝擊 政策所扮演之角色

(19)

- 政策所扮演之角色 非正式或個人間的網路

資料來源:Bo Carlsson,“TechnologicalSystemsand IndustrialDynamics”, Kluwer Acadmic Publishers, 1997

3.4 國家創新系統

Chris Freeman 首先藉由國家創新系統 ( National innovatin system )的概念,描述並解釋 日本為何能成為戰後經濟最成功的國家。後續並有兩個研究小組專注於此領域之研究。第 一個小組,是由在 Aalborg University Centre 的 Bengt-Åke Lundvall 所領導,主要分析國家 創新系統中組成分子之研究,包括探究使用者、公共部門,及財務機構所扮演的角色。第 二個則是由 Richard Nelson 居中協調的小組,主要以個案描述形式,分析高、中、低所得 國家創新系統的特質。近來,經濟合作暨開發組織(OECD)開始研究國家創新系統的觀 念,嘗試從指標的蒐集與分析來研究各國之創新系統。尤其,他們的分析著重在財務面、 各機構間的相互聯繫,以及國家機構間消息的分布。

根據 Freeman 與 Lundvall 等人之定義國家創新系統(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在國 家創新系統中,有不同的組織或制度,以合作或單一型式出現以助新技術的發展與擴散, 因而提供政府一基本架構以利政策形成與執行,進而改進創新的程序。它將焦點主要集中 於國家層面之科學與技術機構和科技政策的角色,他包括大學、研究機構、政府部門和政 府政策等。此一觀點最適合於在一特定時間內分析、比較二個國家。

依據學者 Daniele Archibugi 和 Jonathan Michie 彙整 Chris Freeman、Bengt-Åke Lundvall 及 Richard Nelson 等學者之研究成果後,認為國家創新系統在界定及解釋國家的行為方面, 應包含下列各構面: 1.教育與訓練 教育與訓練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構成要素。儘管國際間教育普及,學生至國外大學就讀 的數目增加,但教育的範圍仍以本國為主。各國間教育體系所存在的實質差異,可由相近 年齡族群實際就學比率比較分析而得。 2.科學與技術能力 各國投入正式研究發展及其他創新相關活動(如設計、工程等)的資源,代表國家創 新系統的基本特性。世界上大多數的研發活動是在工業先進國家完成,而開發中國家只在 全球研發活動中扮演少部份的角色。另一項差異則關於研發費用如何在公共部門及事業部 門做劃分。太空、國防及核子技術的大型國家計劃,常可使國家科學與技術系統的完整結 構具體化。 3.產業結構 廠商是技術創新動力的來源。國家的產業結構能決定其創新活動的本質。大型廠商較 適合負責基礎的研究計劃,也較有能力做回收期限長,且極度地不確定的創新活動投資。

(20)

公司在國內市場所面臨的競爭程度,也對公司研發投資扮演重要的角色。 4.科學與技術的長處與弱點 每個國家在不同的科學與技術領域有自己的長處與弱點。有些國家長於尖端技術之研 究,有些國家則長於衰退產業之經營。此外,有些國家傾向於高度專精在少數利基市場上, 另外一些國家則使其資源平均投入各領域中之科學與技術活動。國家的科學與技術專門化 有幾個決定因素,包括國家的大小、市場結構,以及勞工國際部門。科學與技術專門化的 結果可能影響一個國家未來的經濟績效,由於技術強大的國家較有可能獲利,因此也較有 能力擴展他們發展技術及產品能力。 5.創新系統間的互動 各國在協調不同特性機構間活動及其參與者互動關係普遍存在差異。這些協調及互動 常能讓國家所從事之創新效果倍增,並可增加技術普及率。反之,若國內各機構間缺乏互 動,會阻礙供科學與技術資源在經濟上的效力。 6.海外技術能力之吸收及合作 在考慮國家創新系統不同層面的運作中,必需將考慮國際環境列入考慮。戰後,許多 國家已從鼓勵國際間知識擴散及合作中獲利。 上述概略的列舉並不十分完整,國家創新系統應上包含其他構面。但前面所描述之構 面,以能闡釋國家創新系統之概念,並能提供各國國家創新系統之比較基礎。當與其他國 家不論是定性或定量比較時,這些構面是相當實用。 而技術系統,根據 Carlsson 與 Stankiewicz 等人之定義為,在特定的結構性基礎上,為 達到技術的創造、擴散與利用,在每個特定科技領域中由組織或經濟個體所形成的網路關 係。如以系統來考量其完整性,這兩者基本之概念是相當類似。但國家創新系統與技術系 統在許多方面仍有重大的差異,主要有以下幾點: 1. 技術系統強調技術的擴散( Diffusion )與運用( Utilization ),而國家創新系統著重於 新技術的創造。新技術的開發可帶動生產與提高生產或增加市場機會,但技術的效 益不只是開發而己,它還必須被大眾了解且有效率地使用,否則並不具任何的經濟 效益。 2. 即使在相同的國家中,各科技領域之科技系統也會有很大的差別。舉例來說,在不 同領域中,組成份子之數目、特徵與其互動關係、結構性的基礎結構( Institutional Infrastructure )、集中度與國際化的程度也不同。一個國家可能同時具有很強與很弱 的技術系統。因此,日本在電子、電機方面,具有極強的技術系統。但在其他的製 造產業,如化學業並不具有明顯優勢。 3. 技術系統是以技術分類,而無國界之分。雖然文化、語言及其他環境可能影響系統 中各單位聯繫,但技術系統並不受國界的限制,具有國際化的特質。

(21)

4. 就國家科技發展而言,國家創新系統著重於對整體科技發展的影響,而技術系統是 針對特定科技領域或產業。從影響層面來看,國家創新系統對特定產業或科技領域 的發展是以間接性的方式,而技術系統則是較直接的方式影響產業發展。 另外,就系統的範圍而言,國家創新系統包含各特定產業之技術系統及其產業發展相 關環境,如 Porter 之「鑽石體系」所強調。故我們認為國家創新系統之內涵應包含技術系 統、Porter 之「鑽石體系」之兩大組成份子,合稱為產業創新系統與政府政策工具。因為我 國尚屬開發中國家,政府政策工具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技術系統與「鑽石體系」之形成與發 展。所以,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政府政策工具直接影響到產業的競爭力。

3.5 產業政策

3.5.1 產業政策之基本理念

Rothwell及Zegveld(1981)將「科技政策」與「產業政策」兩者合稱為「創新政策」, 也就是,政府為提升人民福祉,不僅該著重「發明(invention)」,更應協助「商品化 (commercialization)」之應用,此乃「創新」之定義。創新不僅只有開發出新的方法或技術, 更重要的是將該技術商品化。就政府施政而言,科技政策是為協助企業從事「發明」的活 動,而產業政策則是協助企業進行「商品化」的應用,並解決其在過程中所遭遇的風險與 困難。 至於創新政策的概念,林建山(1995)指出,根據美國、日本、德國、法國等先進國 家採行之產業政策及經驗,政府對產業活動採行的政策原則,從自由放任主義到積極干預 主義之間,可分為三種基本理念:「塑造有利環境論」(favorite environment promotionist)、 「積極鼓勵創新導向」(innovation pushers)、「結構調整論」(structure adjusters)。以下探討 此三種基本理念:  塑造有利環境論:政府機構的功能應侷限於塑造並促進產業發展所需的有利環境,故 採行之產業政策應著重於促成穩定的經濟環境、增進市場有效競爭,甚至包括刻意低 估本國匯率。  積極鼓勵創新導向論:政府的干預措施必須激發創新,也就是說,政府應有能力選取 並有效地培育明星工業,使其成為經濟成長的動力。此種理論的基礎在於,肯定政府 機構能力,以選定及培育具有發展潛力的產業,並促進國家經濟的成長。  結構調整論者:此類學說認為政府干預應著重於產業結構的調整,也是此三種理論中, 主張政府應當干預最深之學說。其主要理念是,基於市場機能,政策必須加以調整, 才可確保經濟活力與成長。當需求面發生重大改變之際,政府必須針對供給面來進行 有效的結構轉變。

(22)

許多研究自由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政府對於產業的干涉越少越好,但是根據下述幾 項理由,一般仍認為政府應介入並發展相關之政策: 一、基礎性科技技術具有外部性經濟的特性,加上研發所需資訊的公共財特性,以及研發 活動的不確定性與不可分割性(經濟規模),導致企業投資的資源低於最適水準,有 必要由政府支持該活動; 二、依據動態比較利益理論,在其它國家投入新興產業科技研發時,本國若未採產業政策 誘導企業從事研發而改變企業在學習曲線的位置,本國企業則將居於競爭劣勢; 三、依據產業組織理論,凡具備相當程度規模的企業組織,若從事研究發展應可獲得某些 成果。但對多數規模小且資金不足的企業而言,這些企業並無能力進行快速變動及高 風險之技術發展,因此須由政府藉政策協助; 四、此外,保護主義、幼稚工業理論和不平衡成長理論者,則主張政府應介入經濟活動, 引導相關產業發展方向。 因此,基於外部效果、經濟規模、動態競爭和保護幼稚工業等理由,政府應對新興產 業制定相關之政策,以協助其順利發展。

3.5.2 創新政策工具

從產業的觀點,政策是政府介入科技發展的具體手段。無論從資源投入、研究發展, 到市場規範,政策都會對企業以及產業產生影響;Rothwell及Zegveld於研究政府之創新政 策中,指出創新政策應包括科技政策及產業政策。若以政策對科技活動之作用層面分類, 則將政策分為12項政策工具(如表7),並可將之歸納為下列三類:  供給面(Supply)政策:政府直接投入技術供給的三個因素,如財務、人力、技術支援、 公共服務等。  需求面(Demand)政策:以市場為著眼點,政府提供對技術的需求,進而影響科技發展 之政策;如中央或地方政府對科技產品的採購,以及合約研究等。  環境面(Environmental)政策:指間接影響科技發展之環境,即專利、租稅及各項規範 經濟體之法令制訂。

(23)

Rothwell及Zegveld在另一研究中指出,政策的形成主要在於政策工具的組合,而政策 工具依其功能屬性,分財務支援、人力支援與技術支援,其作用在科技創新過程與生產過 程中扮演創新資源供給的角色。例如,政府的技術合約研究、公共採購等政策,其影響分 別發生於企業的創新與行銷上,因此是為創造市場需求的政策工具。此外,建立科技發展 的基礎結構,以及各種激勵與規範的法令措施,可鼓勵學術界、企業界進行研究發展、技 術引進等活動,故為提供創新環境的政策工具。 許多經濟學家指出,成功的創新端賴技術「供給」和市場「需求」兩方因素之良好組 合。在科技研究和發展上,就供給面而言,新產品開發和其製程端視下列三種投入要素之 適當程度而定:一、科學與技術之知識及人力資源;二、有關創新的市場資訊及確保成功 研究發展、生產和銷售所需的管理技術;三、財力資源。 圖6表示政府之政策如何影響產業之創新。從供給面的角度來看,政府本身可以透過直 接參與科學與技術過程,或透過改善上述三要素,亦或是間接地調整經濟、政治與法規環 境,以符合新產品創新之需求;而從需求面的角度,政府亦可經由需求面的政策影響創新 過程,政府可經由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改變國內市場,亦或選擇改變國際貿易大環境等方式, 來改善需求面條件(如可藉由關稅、貿易協定,或建立國家商品海外銷售機構等)。

產業創新

1.公營事業 12.海外機構

政府

政策工具

2.科學和技術開發 3.教育與訓練 4.資訊服務 11.貿易管制 9.政府採購 國內市場 R&D . 10.公共服務 供給 生產 需求 技術可行性 與R&D相關之 經濟、政治和法 規環境 經濟、政治和法規 環境(產業結構) 國際貿易所需面 臨的經濟、政治 和法規環境 國際市場 5 . 財 務 金 融 6 . 租 稅 優 惠 7 . 法 規 與 管 制 8 . 政 策 性 策 略 技術知識 人力資源 市場資訊 管理技巧 財力 資源 市場可行性

產業創新

(24)

圖 6 政策工具對產業創新之影響

資料來源:Rothwell R. and Zegveld W.(1981).“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Public Policy, preparing for the 1980s and the 1990s”,Frances Pinter

表5 政策工具分類 分類 政策工具 定義 範例 1.公營事業 指政府所實施與公營事業成 立、營運及管理等相關之各項 措施。 公有事業的創新、發展新興產 業、公營事業首倡引進新技 術、參與民營企業 2.科學與技術 開發 政府直接或間接鼓勵各項科學 與技術發展之作為。 研究實驗室、支援研究單位、 學術性團體、專業協會、研究 特許 3.教育與訓練 指政府針對教育體制及訓練體 系之各項政策。 一般教育、大學、技職教育、 見習計劃、延續和高深教育、 再訓練 4.資訊服務 政府以直接或間接方式鼓勵技 術及市場資訊流通之作為。 資訊網路與中心建構、圖書 館、顧問與諮詢服務、資料庫、 聯絡服務 5.財務金融 政府直接或間接給予企業之各 項財務支援。 特許、貸款、補助金、財務分 配安排、設備提供、建物或服 務、貸款保證、出口信用貸款 等 6.租稅優惠 政府給予企業各項稅賦上的減 免。 公司、個人、間接和薪資稅、 租稅扣抵 7.法規與管制 政府為規範市場秩序之各項措 施。 專利權、環境和健康規定、獨 占規範 8.政策性策略 政府基於協助產業發展所制訂 各項策略性措施。 規劃、區域政策、獎勵創新、 鼓勵企業合倂或聯盟、公共諮 詢與輔導 9.政府採購 中央政府及各級地方政府各項 採購之規定。 中央或地方政府的採購、公營 事業之採購、R&D 合約研究、 原型採購 10.公共服務 有關解決社會問題之各項服務 性措施。 健康服務、公共建築物、建設、 運輸、電信 11.貿易管制 指政府各項進出口管制措施。 貿易協定、關稅、貨幣調節

(25)

12.海外機構 指政府直接設立或間接協助企 業海外設立各種分支機構之作 為。

海外貿易組織

資料來源:Rothwell R. and Zegveld W.(1981).“IndustrialInnovation and PublicPolicy, preparing forthe1980sand the1990s”,Frances Pinter

(26)

(四)、研究方法

1、初級與次級資料之分析 本研究先藉由國內外文獻資料的整理、回顧,用以瞭解RFID 產業創新服務之內容與 特性;釐清RFID 創新服務業各層面的關係與環境條件。再經由專家訪談確定本研究所提 出的創新服務業分析架構,將八項產業創新需求要素與六項企業所需之內部核心能力(服 務設計、測試認證、市場與行銷活動、配銷、售後服務、支援活動)及七項企業外部資源 (互補資源、基礎研究、產品技術、產品製造、服務提供、 市場行銷、其他客戶)之關係做出聯結,從中可得出產業中企業需要的產業需求要素,並 透過產業需求要素與政策工具的聯結,得知政府所應施行的政策工具。 2、統計分析 為整理出各產業之產業創新要素與進行創新服務業,本研究將利用T-test 與多變量分 析,處理問卷調查所得資料。 3、研究限制  時間因素 由於產業競爭環境、政經制度不斷變化,因此本研究的結果僅以過去到現在產業發展 現況與目前政經情勢為主要分析內容,若干競爭條件將會隨著時間的改變而有所變動,因 此,後續研究者可根據不同時間調整研究構面,以掌握環境的變化。  研究對象 創新政策的效力及各子分類(需求面、 環境面、供給面 ),將會隨研究產業不同而 有變化,本研究以台灣RFID 產業為例,相關的結果僅適用於上述產業。

(27)

(五)、結果與討論

5.1 RFID 系統服務商產業創新系統需求

在進行創新密集服務業之企業層級策略分析後,本研究將針對企業層級之分析研究結 果進行產業層級的產業創新系統推導,同時配合 RFID 產業創新系統的內容細節,建構 RFID 系統服務廠商在創新密集服務業思維下之產業創新系統。

5.1.1 RFID 系統服務廠商目前定位下之產業創新系統需求

表 6 台灣 RFID 系統整合服務商創新密集服務產業創新系統需求 U S R G P1 IE1,TS2,TS3, TS4 P2 O S IE2,IE4,TS3 M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RFID 系統服務商目前的定位在於產品創新下之選擇型服務,在此定位下,跟據「創新 密集服務業與產業創新系統整合模式」之分析,可協助廠商提升關鍵服務價值活動與外部 資源的產業創新系統構面,影響程度最大的為產業環境構面之 IE1.「生產要素」與技術系 統構面之 TS2.「技術接收能力」、TS3.「網路連接性」、TS3.「多元化創新機制」;產業環境

構面之 IE2.「需求條件」、IE3.「相關與支援性產業」、IE4.「企業策略、結構與競爭程度」;

以及技術系統構面之 TS1.「知識的本質與擴散機制」同樣對於企業之服務價值活動與外部 資源之掌握程度提升有所幫助,但影響較小,較有侷限性。 表 7 RFID 系統服務廠商目前定位下之產業創新系統需求 產業創新系統構 面 各構面分析要素 IE1 生產要素 人力資源 人力成本

(28)

人力素質 勞動人口 天然資源 電力供應 政府研究機構 市場研究機構 知識資源 同業公會 資本市場 金融機構 資本資源 風險性基金 運輸系統 基礎建設 通訊系統 國家教育與訓練系統 RFID 產業相關研發組織 TS2 技術接收能力 RFID 產業內創業家精神與創新機制 RFID 產業相關技術流通網路結構 RFID 產業上中下游連結程度 TS3 網路連結性 國內 RFID 產業與國際間之合作連結程度 RFID 產業內廠商之經營型態 RFID 產業進入與退出障礙 RFID 產業國際間之衝擊 TS4 多元化創新機制 RFID 產業相關政策所扮演之角色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5.1.2 RFID 系統服務廠商未來定位下之產業創新系統需求

RFID 系統服務商未來的定位將走到結構創新下之一般型服務,在此定位下,跟據「創 新密集服務業與產業創新系統整合模式」之分析,可協助廠商提升關鍵服務價值活動與外 部資源的產業創新系統構面,影響程度最大的為產業環境構面之 IE2.「需求條件」、IE4.「企 業策略、結構與競爭程度」與技術系統構面之 TS3.「網路連接性」;產業環境構面之 IE1. 「生產要素」、IE3.「相關與支援性產業」;以及技術系統構面之 TS1.「知識的本質與擴散 機制」、TS2.「技術接收能力」、TS4.「多元化創新機制」同樣對於企業之服務價值活動與 外部資源之掌握程度提升有所幫助,但影響較小,較有侷限性。 表 8 RFID 系統服務廠商目前定位下之產業創新系統需求 產業創新系統構面 各構面分析要素 RFID 產業國內客戶需求型態和特 質 國內市場的 性質 RFID 產業國內市場的需求區隔 RFID 產業國內市場規模 IE2 需求條件 國內市場的

(29)

成長速度 國內市場需 求國際化情 形 RFID 產業國外需求規模及型態 RFID 產業內企業所採之策略 RFID 產業內企業之組織型態 RFID 產業內企業之規模 IE4 企業策略、結 構與競爭程 度 RFID 產業內競爭程度 RFID 產業相關技術流通網路結構 RFID 產業上中下游連結程度 TS3 網路連結性 國內 RFID 產業與國際間之合作連結程度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5.1.3 RFID 系統服務廠商關鍵成功要素之產業創新系統需求

由企業層級之策略分析,可得知 RFID 系統服務廠商在定位下,現階段掌握程度與未 來有所落差之關鍵成功要素如下表 91,其中 C1、C3、E5、E7 等構面在目前與未來定位同 樣為重要之關鍵成功要素,而 E2、E3、E4 構面則是目前廠商在經營上扮演階段性任務, 廠商同樣不能偏廢。由此推得可協助廠商提升服務價值活動與外部資源關鍵成功要素之產 業創新系統構面,依影響因子的範圍的大小決定其重要性,整理如表 9; 表 9 關鍵成功要素創新系統構面需求統計表( 目前 ) 關鍵成功要素 配合之產業創新系統 C1-1 掌握規格與創新技術 IE1,IE2,TS1,TS2,TS4 C1-4 服務設計整合能力 IE1,IE2,TS1,TS2,TS4 C1-6 解析市場與客製化能力 IE1,IE2,TS1,TS2,TS4 C3-2 掌握目標與潛在市場能力 IE2,IE4,TS3,TS4 C3-4 顧客需求回應能力 IE2,IE4,TS3,TS4 E2-1 研發知識擴散能力 IE1,TS1,TS2,TS4 E3-2 技術商品化能力 IE1,TS1,TS2,TS3,TS4 E3-5 引進技術與資源搭配程度 IE1,TS1,TS2,TS3,TS4

(30)

E4-1 價值鏈整合能力 IE1,IE3,TS2,TS3 E4-4 與供應商關係 IE1,IE3,TS2,TS3 E4-5 整合外部製造資源能力 IE1,IE3,TS2,TS3 E5-2 整合內外部服務活動能力 IE2,IE4,TS3 E5-4 委外服務掌握程度 IE2,IE4,TS3 E7-2 多元與潛在顧客群 IE3,TS4 E7-3 相關支援產業 IE3,TS4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表 10 產業創新系統構面重要程度( 目前 ) 產業創新系統構面 重要程度 TS4 多元化創新機制 最重要 IE1 生產要素 TS2 技術接收能力 TS3 網路連接性 重要 IE2 需求條件 TS1 知識的本質與擴散機制 普通 IE3 相關與支援性產業 IE4 企業策略、結構與競爭程 度 最不重要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同樣的,在透過企業層級之策略分析後,可以得知在 RFID 系統服務廠商欲達成未來 定位下,必須提升掌握程度之關鍵成功因素如下表,由此推得可協助廠商提升服務價值活 動與外部資源關鍵成功要素之產業創新系統構面,依影響因子的範圍的大小決定其重要

(31)

表 11 關鍵成功要素創新系統構面需求統計表( 未來 ) 關鍵成功要素 配合之產業創新系統 C1-1 掌握規格與創新技術 IE1,IE2,TS1,TS2,TS4 C1-4 服務設計整合能力 IE1,IE2,TS1,TS2,TS4 C1-6 解析市場與客製化能力 IE1,IE2,TS1,TS2,TS4 C2-2 彈性服務效率的掌握 TS1 C2-3 與技術部門的互動 TS1 C3-2 掌握目標與潛在市場能力 IE2,IE4,TS3,TS4 C3-4 顧客需求回應能力 IE2,IE4,TS3,TS4 C4-3 服務傳遞能力 IE1,TS3 C5-4 售後服務的價格、速度與品質 IE2,IE4,TS3 C5-5 通路商服務能力 IE2,IE4,TS3 C6-4 資訊科技整合能力 IE4 E1-3 國家政策資源應用能力 IE1,IE3,TS2 E1-4 基礎建設充足程度 IE1,IE3,TS2 E5-2 整合內外部服務活動能力 IE2,IE4,TS3 E5-4 委外服務掌握程度 IE2,IE4,TS3 E6-2 消費者特性 IE2,IE4,TS3 E6-3 產業供應鍊整合能力 IE2,IE4,TS3 E6-7 顧客關係管理 IE2,IE4,TS3 E7-2 多元與潛在顧客群 IE3,TS4

(32)

E7-3 相關支援產業 IE3,TS4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表 12 產業創新系統構面重要程度( 未來 ) 產業創新系統構面 重要程度 IE2 需求條件 最重要 IE4 企業策略、結構與競爭程 度 TS3 網路連接性 重要 IE1 生產要素 TS4 多元化創新機制 普通 IE3 相關與支援性產業 TS1 知識的本質與擴散機制 TS2 技術接收能力 最不重要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其中,IE2.「需求條件」為最重要的產業創新系統構面,可協助提升最多數的關鍵成功 因素;其次為 IE4.「企業策略、結構與競爭程度」與 TS3.「網路連接性」,可協助提升多數 的關鍵成功因素。 由於 RFID 系統服務業正處於萌芽成長階段,不論是服務價值活動與外部資源其關鍵 成功要素現階段與未來之掌握程度普遍皆有落差,因此以「創新密集服務-產業創新系統矩 陣」所推導出之產業創新系統需求與由企業層級策略分析關鍵成功要素所推導出之產業創 新系統需求有一致的結果,落差不大。

5.1.4 實證意義

由以上三小節可得知,TS3.「網路連接性」不管在目前定位或未來定位下皆為重要之 產業創新系統構面。「網路連接性」之分析因素包括「RFID 產業相關技術流通網路結構」、 「RFID 產業上中下游連結程度」、「國內 RFID 產業與國際關之合作連結程度」。 在目前定位下,IE1.「生產要素」、TS2.「技術接收能力」、TS4.「多元化創新機制」為

(33)

人口」、「電力供應」、「大學院校」、「政府研究機構」、「市場研究機構」、「同業公會」、「資 本市場」、「金融機構」、「風險性基金」、「運輸系統」、「通訊系統」;「技術接收能力」之分 析因素包括「國家教育與訓練系統」、「RFID 產業相關研發組織」、「RFID 產業內創業家精 神」;「多元化創新機制」之分析因素包括「RFID 產業內廠商之經營型態」、「RFID 產業進 入與退出障礙」、「RFID 產業國際間之衝擊」、「RFID 產業相關政策所扮演之角色」。 而在未來定位下,IE2.「需求條件」與 IE4.「企業策略、結構與競爭程度」為重要之產 業創新系統構面。就 RFID 產業而言,「需求條件」之分析因素包括「RFID 產業國內客戶

需求型態和特質」、「RFID 產業國內市場的需求區隔」、「RFID 產業國內市場規模」、「RFID

產業國內市場需求成長」、「RFID 產業國外需求規模及型態」;「企業策略、結構與競爭程度」

分析因素包括「RFID 產業內企業所採用之策略」、「RFID 產業內企業之組織型態」、「RFID

產業內企業之規模」、「RFID 產業內競爭程度」。 以 RFID 系統整合服務廠商的觀點而言,目前 RFID 未能在市場上獲得普及的應用,關 鍵還在於技術與規格仍在發展階段,包括系統的穩定性與安全性仍未能得到百分之百的保 證,成本也還沒能夠壓低到顧客所能接收之水準。因此現階段供給面的技術議題仍是系統 整合服務廠商發展之關鍵,需要產業環境構面中生產要素以及技術系統中的技術接收能 力、網路的連結性、多元化創新機制的配合,協助廠商提升相關技術與規格的掌握程度。 其中,生產要素構面的人力資源相關構面、天然資源相關構面、知識資源相關構面、資本 資源相關構面、基礎建設相關構面等,皆為提供 RFID 系統整合服務商最為基礎的發展資 源,協助其在較完善的產業發展環境下進行企業之經營。 在目前定位下技術系統扮演重要角色,包括技術接收能力、網路連結性、多元化創新 機制等皆為現皆段之重點。技術接收能力如國家教育與訓練系統、RFID 產業相關研發組織 等強調的都是在產業發展初期,台灣 RFID 產業所擁有的知識、技術與研發能量,系統整 合服務商若能完整利用這些相關資源,將既有的產業知識與技術加以整合,為現階段系統 整合服務商最重要的經營課題之一。同時,在產業發展初期,多元化創新機制也有助於刺 激技術之發展,協助創新的產生。多元化創新機制包括 RFID 產業內廠商不同的經營型態, 系統整合服務廠商與元件商本身便有不同的經營型態,同時也會有不同的進入與退出障 礙;因此所強調的技術發展重點將會不同,只要系統整合廠商同時在技術接收與網路連結 構面的輔助下,扮演好資源整合者的角色,將可創新系統整合服務廠商之競爭優勢。技術 與創新的刺激同時還會受到兩個面向的影響,包括外在國際面的影響以及相關政策所給予 產業之幫助,同時可提升 RFID 系統整合服務廠商之多元研發能量。 此外,RFID 系統整合服務商相較於元件廠商而言更強調各元件的整合,在此條件下, 就技術系統構面而言,「網路的連結性」對廠商之服務價值活動與外部資源掌握程度之提升 影響程度最大,包括 RFID 技術流通網路系統的建構、RFID 上中下游廠商的整合、台灣廠 商與國際廠商的策略聯盟合作等,此一技術環境構面對於對於目前與未來的系服務廠商而 言至關重要;系統整合服務商必須整合內外部資源與相關軟硬體技術,提供顧客需要的解 決方案,因此必須建構完整的技術流通系統與上下游關係;而以目前台灣 RFID 系統服務 整合廠商而言,軟硬體整合技術仍為台灣之弱勢,必須加強與國際大廠的合作,提升廠商 之技術整合與應用能力。 而就 RFID 系統整合服務廠商的觀點而言,在追求顧客導向的經營模式下,產業環境

(34)

的「需求條件」對廠商之服務價值活動與外部資源掌握程度之提升將有很大的影響作用, 包括 RFID 全球與國外未來市場的成長,以及 RFID 不同需求類型的區隔等,此一產業環境 構面的掌握對於未來系統服務廠商而言至關重要;系統整合服務廠商的顧客與業務可在市 場規模成長的帶動下一同成長,同時,確認顧客並選擇顧客區塊及客製化程度對於顧客導 向的系統整合服務商而言為獲利成長的關鍵,必須確認國內外客戶的需求區域、型態與特 質,都是廠商創新競爭優勢的來源。 RFID 產業目前市場仍處於萌芽階段,除了規格與技術仍不成熟外,系統服務廠商同時 也還在不斷摸索市場營運獲利模式,由於 RFID 應用泛圍廣泛,同時對現在的許多產品與 技術會產生革命性的衝擊,包括汽車業、零售通路業、汽車業等產業在市場與產業結構未 來將會有重大的商業模式( Business Model )創新;產業環境的「企業策略、結構與競爭程度」 構面對廠商之服務價值活動與外部資源掌握程度之提升將有很大的影響作用;在未來的競 爭模式下,RFID 系統整合服務廠商未來最重要的策略思考即在於提出能在市場上獲利的商 業模式,創造 RFID 產業競爭優勢。

5.2 政策工具與產業創新系統關聯性分析

在確定台灣 RFID 產業之產業創新系統各構面及其細項後,本節即探討 12 項政策工具 對產業創新系統之作用情形。本研究參考 Rothwell 與 Zegveld 所提出政策工具分類及概念, 經由專家訪查,逐項探討 12 項政策工具與產業創新系統之關係,並將之彙整於表 23 至表 30。 此政策工具與產業創新系統為整個實證研究結果之關鍵,為求嚴謹,本研究實地訪查 多位產業界專家及學者,將諸位專家及學者之意見匯總。諸位專家分別來自工業技術研究 院系統與航太技術發展中心、台灣積體電路公司、艾迪訊科技、信邦電子、經濟部技術處、 聯陽半導體、永康元科技等 RFID 產業相關單位,以求問卷結果兼具廣度及深度。 本研究將政策工具與產業創新系統(包括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及支援性產業、 企業策略、企業結構及競爭程度、知識本質與擴散機制、技術接收能力、網路連結性及多 元化創新機制等八構面)分列於矩陣的兩軸,以進行政策工具對產業創新系統之影響研究。 在定義連結時,本研究將此連結定義為直接相關,對於間接相關者,則不在本研究的討論 範圍內。透過此連結,本研究將可獲得發展 RFID 產業時,政府政策工具對產業環境構面 及技術系統構面之影響作用。 本研究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經由問卷(見附錄一)找出政策工具與產業創新系統 的關聯性(見附錄二),有效回收問卷 19 份。第二階段經由深度專家訪談探討各關聯的意 義以及政策細部實施細節,深度專家訪查 5 人。 表13 生產要素與政策工具之關聯性探討

數據

圖 2 生產要素創造的模式
圖 6 政策工具對產業創新之影響
表 11 關鍵成功要素創新系統構面需求統計表( 未來 ) 關鍵成功要素 配合之產業創新系統 C1-1 掌握規格與創新技術 IE1,IE2,TS1,TS2,TS4 C1-4 服務設計整合能力 IE1,IE2,TS1,TS2,TS4 C1-6 解析市場與客製化能力 IE1,IE2,TS1,TS2,TS4 C2-2 彈性服務效率的掌握 TS1 C2-3 與技術部門的互動 TS1 C3-2 掌握目標與潛在市場能力 IE2,IE4,TS3,TS4 C3-4 顧客需求回應能力 IE2,IE4,TS3,TS4 C4-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為配合政府推動六大新興產業及十大重點服務業之發展與開拓就業

如未確實遵循資通系統 設置或運作涉及之資通 安全相關法令,可能使 資通系統受影響而導致 資通安全事件,或影響 他人合法權益或機關執

鑑於政府及業界之採購招標模式、設計競圖、送審請照、合約、施工、監造

顏秘書:目前 單次服務每小時約 250-300 元、包月制 ( 以每週定期 1 次為標準 ) 每月約 4,000 元、年終大掃除每次 (4 小時 ) 約 1,600 元,每日洗衣、打 掃、煮飯「三合一」每月約

得附加核配比率 5%以下、超過 5%至 10%以下及超過 10%至 15%以 下,並分別外加尌業安定費依次為新臺幣(以下同)3,000 元、5,000

First, this research integrates academic literature from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strategic management,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theories, based on

,提供轄區內受影響之各該產業之事業單位、勞工有關 訓練諮詢服務,並加強輔導各產業從業人員參訓,持續

為配合政府推動六大新興產業及十大重點服務業之發展與開拓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