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兒園教師不同引導方式對幼兒繪畫表現與繪畫內容影響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幼兒園教師不同引導方式對幼兒繪畫表現與繪畫內容影響之研究"

Copied!
15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魏美惠 博士. 幼兒園教師不同引導方式對 幼兒繪畫表現與繪畫內容 影響之研究. 研究生:黃淑慧 撰. 中華民國一Ο二年五月.

(2) 謝 誌 轉眼間,已到了提筆寫謝誌的時間,研究所三年的學生生涯是喜悅、幸福 與充實的。還記得時常熬夜閱讀堆滿書架上的文獻、反覆撰寫與修改論文、統 整與分析各種研究資料的過程,有挫折、有失落、也有每完成一個章節的歡欣 以及研究發現的成就感,這段旅程單憑一己之力是無法完成的,謝謝陪在我身 邊共同走過的每一個人。 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美惠老師在我埋首論文、身陷迷濛與固著的思維,抑 或面對我慢吞吞的論文進度時,總能帶著親切的笑容、清晰的思緒,給予精準 的剖析與建議將學生拉出困境,偶爾提醒我要「樂在其中、開心的做研究」 , 每次和老師的面談討論之後,總能為我快竭盡的能量注入活水並恢復信心。謝 謝細心的姿儀老師與親切的秀才老師擔任口試委員,對我的研究論文提出具體 性的建議與正向的鼓勵。 感謝家人的支持,時時關切我的健康、傾聽情緒的宣洩,並帶著我走向大 自然舒壓,親愛的家人是最穩固的靠山,讓我可以無後顧之憂專心於研究、再 接再厲堅持下去。在研究的路上謝謝同學婷微的相伴,我們一起討論資料、分 享幼兒繪畫作品,面對瓶頸時互相扶持打氣,也謝謝同事的體諒與協助、朋友 的鼓勵與關心,以及共同參與繪畫研究的十五名可愛寶貝們所帶給我的珍貴回 憶。 因為有你~ 我才能順利完成這份研究論文,真誠祝福我生命中的每一位 貴人。. 淑慧 于 2013.05. II.

(3) 幼兒園教師不同引導方式對幼兒繪畫表現與 幼兒園教師不同引導方式對幼兒繪畫表現與繪畫內容 繪畫內容影響之研究 內容影響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幼兒園教師不同引導方式對幼兒繪畫表現與繪畫內容的 影響。研究者以任教幼兒園十五名大班幼兒為研究對象,蒐集三種引導方式交 叉循環下、六個繪畫主題,總計兩百七十幅幼兒繪畫作品。本研究以幼兒繪畫 內容進行質性分析,統計套裝軟體 SPSS12.0 進行幼兒繪畫作品的數據統計分 析,主要發現如下: 一、不同引導方式下幼兒繪畫表現具有顯著性差異。以圖畫書引導幼兒畫 畫,在圖畫內容與繪畫整體表現均顯著優於臨摹引導,且以直接經驗引導幼兒 畫畫在圖畫內容上亦顯著優於臨摹引導。 二、不同引導方式下男女幼兒繪畫表現具有顯著性差異。三種引導方式下, 女生繪畫作品的線條多樣性、色彩變化及繪畫整體表現皆顯著優於男生;當以 圖畫書引導幼兒繪畫時,女生的圖畫內容亦顯著優於男生。 三、不同引導方式對幼兒繪畫內容產生影響。以臨摹與圖畫書引導的方式, 幼兒所畫的主題圖像較大、細節較為豐富;以圖畫書引導的圖畫內容,幼兒畫 畫時會融入故事情節、有較多的虛擬性表現;以直接經驗引導的方式,幼兒畫 畫時會出現較多人物。 四、本研究分析結果顯示幼兒繪畫內容會出現共同性。男女幼兒在詮釋圖 像時會呈現性別刻板印象;幼兒作品亦會有個人特色或裝飾性圖像出現;且幼 兒會將舊經驗或新知識重組並遷移到其它繪畫作品。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發現,對幼兒園教師、家長及未來研究者提供建議。. 關鍵詞:幼兒、引導方式、繪畫表現、繪畫內容. I.

(4) II.

(5) A Study of How Different Inspirational Teaching Methods of Pre-school Teachers Can Affect Young Children's Drawing Performance and Drawing Content Abstract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effects different inspirational teaching methods applied by pre-school teachers can have on young children's drawing performance and drawing content. A pre-school class, consisting of fifteen children taught by the researcher, was chosen as the subjects for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implemented cross-repetition of three different inspirational teaching methods and six types of drawing topics, then collected drawings made by the children, totaling 270 drawings in all. This study used the children's drawing content as the basis for qualitative analysis, along with the statistical software package SPSS12.0 for data statistics analysis for each of the children's drawing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 Different inspirational teaching methods led to noticeable differences in young children's drawing performance. Using picture books as inspiration to teach children how to draw, the resultant content and overall drawing performance was evidently better compared to when teachers encouraged children to draw using imitation as inspiration. Furthermore, the learning by direct experience inspirational method of teaching also allowed the children to produce better drawing content compared to the imitation inspirational teaching method.. 2.. Different inspirational teaching methods also led to prominent differences in drawing performance between boys and girls. All three inspirational teaching. III.

(6) methods produced consistent results in that the girls' drawings displayed more abundant line usage, color variation, and better overall drawing performance than boys. Also, the drawing content of the girls' drawings in the class were markedly better than the boys' when the teacher used the picture book inspirational teaching method. 3.. Different inspirational teaching methods did affect the drawing content of young children. When the teacher used the imitation or picture book inspirational teaching method, the main subject of the children's drawings tended to be larger and drawn with greater detail. Using the picture book inspirational teaching method, the children had a tendency to become immersed in the story of what they are drawing, which led to greater displays of their imagination. When the teacher utilized the learning by direct experience inspirational teaching method, the children had a tendency to show more use of people in their drawings.. 4..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e young children's drawings all have certain aspects in common. Both young boys and girls showed the usage of gender stereotypes when drawing, as well as added displays of individual creativity and decoration. In addition, the young children demonstrated an ability to combine prior experience and new knowledge together and applied them to other drawings. In the end,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the author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preschool teachers, parents and the future researchers. Key words: young children, inspirational teaching method, drawing performance, drawing content IV.

(7) 目 錄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 ................................................... I 英文摘要 ................................................. ................................................. III 目 次 ...................................................... ...................................................... V 表 次 .................................................... .................................................... VII 圖 次 ................................................... ................................................... VIII VIII.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幼兒繪畫發展理論 ........................................ 11 第二節 幼兒繪畫引導方式 ........................................ 18 第三節 幼兒繪畫表現 ............................................ 3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方法 ...................................... 43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 49. V.

(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51 第四節 研究流程 ................................................ 55 第五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 .......................................... 59 第六節 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 62 第七節 研究倫理 ................................................ 6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65 第一節 引導方式對幼兒繪畫表現之分析 ............................ 65 第二節 不同引導方式對幼兒繪畫內容的影響 ........................ 9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1 第一節 結論 ................................................... 121 第二節 建議 ................................................... 128. 參考文獻 ................................................................................................ 133 附錄一 自由畫活動檢核表 ....................................... 144 附錄二 家長同意書 ............................................. 145. VI.

(9) 表 次 表 2-1-1 兒童繪畫發展能力分期比較表 ............................ 17 表 2-2-1 傳統教育與開放教育的差異性 ............................ 20 表 2-2-2 圖畫書與繪畫相關研究 .................................. 29 表 2-3-1 幼兒繪畫表現分析表 .................................... 33 表 3-1-1 繪畫主題與引導方式順序表 .............................. 46 表 3-1-2 直接經驗實施場地與方式 ................................ 47 表 3-2-1 研究對象 .............................................. 49 表 3-3-1 三種引導方式使用的教學媒介物 .......................... 52 表 3-4-1 三種引導方式與繪畫主題實施期程 ........................ 57 表 3-5-1 文字稿內文代號對照表 .................................. 61 表 3-5-2 研究資料編碼與代表意義對照表 .......................... 61 表 4-1-1 不同引導方式下幼兒繪畫表現之比較表 .................... 82 表 4-1-2 不同引導方式下男女幼兒繪畫表現之比較表 ................ 83 表 4-1-3 不同引導方式對幼兒繪畫表現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85 表 4-1-4 不同引導方式下男女幼兒繪畫表現之獨力樣本 t 考驗分析摘要表 ............................................................. 88 表 4-2-1 不同引導方式對幼兒繪畫內容影響之統整表 ............... 119. VII.

(10) 圖 次 圖 2-3-1 二十種基本亂線 ........................................ 39 圖 2-3-2 線條種類仿畫 .......................................... 39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 43 圖 3-2-1 水蜜桃附設幼兒園校園平面圖 ............................ 50 圖 3-2-2 水蜜桃附設幼兒園教室平面圖 ............................ 50 圖 3-4-1 研究流程圖 ............................................ 55 圖 4-1-1. 不同引導方式下圖畫內容之百分比分析 ................... 67. 圖 4-1-2. 臨摹引導方式下的圖畫內容-人物類 ...................... 68. 圖 4-1-3. 不同引導方式下男女生圖畫作品出現人物類之平均數 ....... 68. 圖 4-1-4. 臨摹引導方式下的圖畫內容-動物類 ...................... 69. 圖 4-1-5. 不同引導方式下男女生圖畫作品出現動物類之平均數 ....... 70. 圖 4-1-6. 臨摹引導方式下的圖畫內容-自然界 ...................... 70. 圖 4-1-7. 不同引導方式下男女生圖畫作品出現自然界之平均數 ....... 71. 圖 4-1-8. 臨摹引導方式下的圖畫內容-無生命事物 .................. 71. 圖 4-1-9. 不同引導方式下男女生圖畫作品出現無生命事物之平均數 ... 72. 圖 4-1-10 不同引導方式下的圖畫內容-虛擬類 ...................... 72 圖 4-1-11 不同引導方式下男女生圖畫作品出現虛擬類之平均數 ....... 73 圖 4-1-12 不同引導方式下的圖畫內容-其它 ........................ 73 圖 4-1-13 不同引導方式下男女生圖畫作品出現其它類之平均數 ....... 74 圖 4-1-14 不同引導方式下空間構圖之百分比分析 ................... 75 圖 4-1-15 不同引導方式下男女生圖畫作品畫面豐富飽滿度之平均數 ... 76 圖 4-1-16 空間構圖-作品中出現天空線或基底線 ................... 77. VIII.

(11) 圖 4-1-17 不同引導方式下男女生圖畫作品出現天空線或基底線之平均數 77 圖 4-1-18 不同引導方式下圖畫作品單一或同時出現天空線、基底線 ... 78 圖 4-1-19 不同引導方式下線條多樣性之百分比分析 ................. 80 圖 4-1-20 不同引導方式下男女生圖畫作品線條多樣性之平均數 ....... 80 圖 4-1-21 不同引導方式下色彩變化之百分比分析 ................... 81 圖 4-1-22 不同引導方式下男女生圖畫作品色彩變化之平均數 ......... 82 圖 4-1-23 同一個繪畫主題不同引導方式的繪畫作品比較 ............. 86 圖 4-1-24 不同引導方式下不同性別幼兒的繪畫作品比較 ............. 89 圖 4-2-1. 繪畫作品出現裝飾性的表現方式 ......................... 91. 圖 4-2-2. 繪畫作品中以形狀、顏色、線條為裝飾的表現 ............. 91. 圖 4-2-3. 顏色、蝴蝶結與睫毛是不同性別的象徵 ................... 92. 圖 4-2-4. S11 繪畫作品具有個人特色-彩虹般色彩或色塊 ............ 93. 圖 4-2-5. S4 繪畫作品常應用大量黃、綠色的個人特色 ............... 94. 圖 4-2 6. S9 繪畫作品常出現太陽戴墨鏡的個人特色 ................. 94. 圖 4-2-7. S6 繪畫作品常使用蝴蝶結裝飾的個人特色 ................. 94. 圖 4-2-8. 不同引導方式的繪畫作品 ............................... 96. 圖 4-2-9. 鳥的圖像再現到不同主題的繪畫作品 ..................... 96. 圖 4-2-10 幼兒舊經驗遷移的圖畫內容 ............................. 97 圖 4-2-11 幼兒舊經驗遷移的圖畫內容 ............................. 97 圖 4-2-12 幼兒舊經驗遷移的圖畫內容 ............................. 97 圖 4-2-13 不同引導方式下的「魚」主題圖像比較 ................... 98 圖 4-2-14 不同引導方式下的「蜘蛛」主題圖像比較 ................. 98 圖 4-2-15 三種引導方式下的「大樹」主題圖像 ..................... 99 圖 4-2-16 臨摹引導的繪畫作品主題圖像注意細節的描繪 ............ 100. IX.

(12) 圖 4-2-17 臨摹與圖畫書引導的繪畫作品主題圖像注意細節的描繪 .... 101 圖 4-2-18 臨摹與圖畫書引導的繪畫作品主題圖像注意細節 .......... 101 圖 4-2-19 臨摹引導下的主題圖像呈現與照片一樣的顏色與樣式 ...... 103 圖 4-2-20「魚」臨摹照片 ....................................... 103 圖 4-2-21「腳踏車」臨摹照片 ................................... 103 圖 4-2-22 臨摹引導下的主題圖像呈現與照片一樣的顏色與樣式 ...... 103 圖 4-2-23 圖畫書插畫「蜘蛛」 .................................. 104 圖 4-2-24 圖畫書引導的主題圖像呈現與插畫一樣的顏色、樣式與線條 104 圖 4-2-25 圖畫書插畫「魚」 .................................... 105 圖 4-2-26 圖畫書引導的主題圖像呈現與插畫相似的顏色、樣式與線條 106 圖 4-2-27 繪畫作品受圖畫書影響出現粉紅色 ...................... 106 圖 4-2-28 跳脫現實的圖畫內容 .................................. 107 圖 4-2-29 童趣感的圖畫內容 .................................... 107 圖 4-2-30 生動性的圖畫內容 .................................... 107 圖 4-2-31 圖畫書引導方式的繪畫作品內容豐富融入圖畫書情節 ...... 108 圖 4-2-32 圖畫書引導方式的繪畫作品融入插畫元素或故事情節 ...... 109 圖 4-2 33 動物類擬人化的表現 .................................. 110 圖 4-2-34 自然界擬人化的表現 .................................. 110 圖 4-2-35 動物類出現人類行為的表現 ............................ 112 圖 4-2-36 三種引導方式的媒介物 ................................ 113 圖 4-2-37 直接經驗引導繪畫作品出現的人物類 .................... 113 圖 4-2-38 直接經驗引導繪畫作品出現的人物類 .................... 113 圖 4-2-39 體驗過程的人事物融入圖畫內容 ........................ 114 圖 4-2-40 體驗過程的人事物融入圖畫內容 ........................ 114. X.

(13) 圖 4-2-41 體驗過程的人事物融入圖畫內容 ........................ 114 圖 4-2-42「大樹」主題直接經驗引導過程 ......................... 115 圖 4-2-43 直接經驗引導的「大樹」圖畫內容多元 .................. 116 圖 4-2-44 「魚」直接經驗引導過程 .............................. 117 圖 4-2-45 直接經驗引導的「魚」圖畫內容多元 .................... 118. XI.

(14)

(15) 第一章 緒論 J´ai mis toute vie à savoir dessiner comme un enfant. 窮此一生,我都在研究怎麼樣才能畫得跟小孩子一樣。 ~巴布羅‧畢卡索 幼兒如同一張白紙,用五感體驗這個世界,將收集的視覺印象儲存於腦海 心象中,隨著自由思緒統整、組合,不經修飾、最初顯現的幼兒圖畫是最珍貴 的。幼兒圖畫的魅力在於純真、童稚的筆觸與不受限制的想像力,天馬行空依 著腦海中的心象表現與創作,他的筆觸會落在何處?下一筆會創造出什麼形體 與符號,會呈現何種類型的內容是個未知,總帶給人意想不到的驚喜,因此, 幼兒圖畫更顯神祕與迷人。 本章共分四節,依序說明為第一節研究動機與重要性、第二節研究目的與 研究問題、第三節名詞釋義、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一、研究動機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因為旅行讓我有更多機會去接觸許多藝術家的作 品,書本上的名畫不再是那麼遙遠而是近在眼前,還記得第一次看到達文西「蒙 娜麗莎的微笑」時發現觀賞者不論處於畫作的任一視野,都能感受到蒙娜麗莎 的眼神隨時注視著你,真實體驗帶給研究者驚訝與高度的好奇心,透過近距離 觀賞與導覽解說,讓研究者更能了解畫家創作時的心思與用意。舉凡落筆的線 條、光線明暗、佈局構思都蘊藏著某種涵義,例如:夏卡爾「生日」畫作中人 物高興的飛舞在半空中的表現,與運用大量紅色代表畫家當時沉浸在幸福氛圍 中;再者夏卡爾畫作中常出現不像真實動物的公雞、牛及一幢幢的房屋潛藏在. 1.

(16) 畫中的某個角落,那代表著他對故鄉深深的懷念。又如:慕夏「茶花女」畫作 中以粗、細線條勾勒出有刺藤蔓緊抓著一顆心,代表著茶花女對愛情的心情, 慕夏巧妙運用裝飾線條隱喻種種劇情,有強化主題或主角的效果,帶給觀賞者 更深層的感受。每一幅圖畫有著畫家想要透露、傳遞的訊息,值得觀賞者去細 細品味,欣賞畫與了解畫作中隱藏著的寓意深深的吸引著研究者。 幼兒如同是位小小藝術家,繪畫作品包含腦袋中想要表達的各項訊息,靜 心聆聽會看到幼兒指著畫紙上的各種顏色、未知的圖形、符號或一團線條,侃 侃而談述說著: 「那是去散步、烤肉、放煙火…」 。透過言語互動,幼兒表示那 是曾經和家人去看過或經歷過的事,圖畫內容呈現幼兒的生活經驗、觀察事物 體驗到的感受、也有幼兒情緒的透露。曾聽過幼兒指著疊在一起的色塊說: 「那 是一隻頭被用斷的動物,我要拿刀子去刺它」。幾次畫作均表現殺戮與暴力內 容,研究者與媽媽溝通後才發現原來家中有暴力問題存在,成人一直不願透露 的問題,卻在幼兒的繪畫中真實表現出來,繪畫就如同是幼兒的第二語言。 Nichols(1992)與 Raines(1990)均提到教師和幼兒照顧者可以透過討論, 協助幼兒使用語言或圖畫來再現自我的經驗。耐心欣賞幼兒的畫、聆聽幼兒的 話,讓幼兒藉由繪畫宣洩情緒與增進語言表達能力,觀賞者也能透過幼兒繪畫 中的筆觸、顏色、符號、主題等表現,適時的提供關懷與支持。 塗鴉是幼兒成長過程中會經歷的一個階段,手中的材料隨著肢體運動會呈 現多樣化的線條,只要幼兒有動機、興趣,舉凡牆壁、沙地、紙張、窗戶,透 過筆、手指、樹枝、小磚塊,處處都可以是作畫的工具與素材;幼兒的好奇心 與勇於探索的行為並不是無意義的活動。 「試探的喜悅」也是「幼兒畫的萌芽」 (鄭明進,1987,P25) 。每個小圓圈、大大小小的點、各式各樣的直線或曲折 線,甚至是一團錯綜糾結的線條,從幼兒的視覺、觀點來看都有代表的意義。 當幼兒完成作品後會開心的帶領你觀賞並向你解說: 「你看……」 ,幼兒的神情. 2.

(17) 中透露著興奮與喜悅,顯露出滿足的愉悅。 繪畫對孩子來說是多麼開心的一件事,但是在研究者教學場域中有時會聽 到幼兒說:「我不會畫」「老師你畫給我看」。當老師示範畫一次後就會發現有 幾位幼兒會臨摹老師的畫,失去了自己的創意和童真,也出現過幼兒一直看著 畫紙發呆,隨著時間流逝最後畫紙仍是一片空白的情況產生。幼兒對繪畫主題 無法表現的因素,大部分是因為動機匱乏所引起的(潘元石,1996) 。面對「我 不會畫」這種反應的幼兒,老師應和孩子有良好的互動,協助幼兒運用想像力 或回溯記憶將想畫的東西聚集成影像、形狀(許宗義,1981)。如何將幼兒過 去的知覺、儲存的記憶喚醒或是建構新的影像,是幼兒繪畫的一個起始點。 研究者班級從 2010 年 2 月~6 月,開始向「愛的書庫」借閱書籍進行班級 圖畫書共讀,圖畫書閱讀結束後讓幼兒自由選擇最喜歡的一張圖片或角色進行 繪畫活動,剛開始仍有「我不會畫」的聲音出現,但漸漸的出現該聲音的次數 變少了,看著畫紙發呆的孩子也能動手開始嘗試,幼兒的繪畫表現與態度均出 現了轉變。研究者在 2010 年 11 月~12 月以「引起動機對幼兒繪畫表現之影響」 的研究為初探,透過圖畫書引起動機後去觀察、記錄幼兒繪畫表現的變化。結 果發現當幼兒對主題沒有經驗時,幼兒繪畫顯得較無自信、所呈現的內容較空 洞、線條較簡略,而圖畫書引導後的繪畫過程,幼兒能自信明快的下筆、在構 圖、線條、用色方面有進步,顯示圖畫書引導方式對幼兒繪畫表現是有幫助的, 透過圖畫書引導的經驗,也提升了研究者觀察與分析幼兒繪畫表現的能力。 依據 Vygotsky「潛在發展區域」而來的鷹架理論,認為幼兒的潛藏能力若 透過教師、成人、同儕之間的幫助或引導獲得激發,將能擴大幼兒的發展空間 (陸錦英,2009;鄭碧招,2004)。研究者思考著圖畫書引導方式能提升幼兒 繪畫表現,倘若運用不同的引導模式對幼兒繪畫又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3.

(18) 二、研究重要性 Eglinton(2003)與多位學者認為老師的教學觀念、合宜的引導與態度, 在培養幼兒藝術美學歷程中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引自魏美惠、林思騏,2010) 。 視覺藝術學習藉由教學者以圖片、討論、繪本閱讀分享、音樂肢體活動等多面 向的引導,可幫助幼兒建立新經驗並與舊經驗整合,呈現具有創造力的作品(胡 郁珮、魏美惠,2010)。 美術對幼兒來說是個重要的活動,能培養審美觀、增進想像力與觀察力, 幫助幼兒順利獲得適應環境所需的能力(陳武鎮譯,1991)。幼兒園裡的遊戲 或自由時間常可看到幼兒將樹葉當成菜來炒、拿著樹枝假裝是鍋鏟、將掃把當 馬騎、把剛割完的草屑堆一堆說那是小昆蟲的家,幼兒的想像力無窮。幼兒豐 富的想像力時常運用在遊戲與藝術發展過程(黃秋玉等人譯,2004) 。在 Gardner (1980)提出藝術發展的「U 型曲線」(U-shaped curve)中,指出學齡前幼兒 是創造力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幼兒獨特的想法透過繪畫表現出來,所以繪畫 作品顯得特別有生命力、創造力,但隨著年齡漸長,幼兒創造力將呈現趨緩現 象(引自陳朝平、黃壬來,1995) 。 近年來教育改革趨向開放,幼兒藝術活動規畫不再只是以教授繪畫技巧為 首要目的,而是以多元智能理論為基石融合不同領域的活動,讓幼兒藉由藝術 創作的歷程獲得更多樣化的知識與經驗 (魏美惠、林思騏,2010) 。Gardner(1999) 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中將人的智能分為八大類,強調應注重每個學生的個別差 異,採取多樣化引導方式啟發學生的優勢智能,開發平時較少出現的潛藏智能 (引自鄭博真,2009)。幼兒園裡幼兒有許多繪畫的機會,可隨心所欲不受限 制的自由畫、表現情緒感受的心情畫、讀完圖畫書後的閱讀畫、戶外教學的觀 察畫、幼兒經驗圖表……等。研究者在幼兒繪畫過程中觀察到,幼兒接受同樣 的引導行為下,有的孩子繪畫內容豐富描繪細膩、能長時間專注、有的孩子則. 4.

(19) 是草草幾筆就結束顯得不耐煩。藝術可以統整各領域的知識影響學習效果,研 究指出常接觸藝術領域的學生,擁有較佳的創造力、對自己的表現更有信心, 能提升表達想法、思索問題解決與專注的能力(張華芸,2003)。美術在幼兒 教育裡佔有重要的一部分,能增進右腦的訓練、兼顧理性與感性的能力發展, 在美術領域之中繪畫是最好呈現的方式;幼兒繪畫發展與認知發展有密不可分 的關係,但也受家庭、學校教育以及文化等因素影響(蘇振明,2002a)。 在過去的文獻中,研究者搜尋國內碩博士論文網站,以引導方式對幼兒繪 畫表現為主題的相關研究,獲得梁政道(2007) 、黃錦凰(2002) 、賴秋露(2005) 探討以影像或實物為媒介,對國小兒童繪畫表現影響之量化研究。學齡前幼兒 多以圖畫書引導方式進行繪畫活動,如:郇小春(2008) 、涂金鳳(2007) 、謝 正瑜(2005),以不同引導方式對幼兒繪畫表現之相關研究較少。 在其它幼兒繪畫表現的相關研究中,林思騏(2010)探討五~八歲不同族 群兒童、年齡與性別在創造力、人物繪畫及自由繪畫能力上的表現,採用量化 研究分析,但由於只收集同一位幼兒的人物畫與自由畫各一張,所以對於個人 的繪畫表現無法進行更深入性的探究。張耿彬(2006)採取質性研究方式收集 同園所二個班級,四~六歲一般幼兒與平地原住民幼兒自由畫進行分析,結果 發現幼兒發展、繪畫發展、學校課程、文化因素等對幼兒繪畫內容並沒有太大 的影響,而幼兒性別、教師引導、同儕間模仿則會在幼兒繪畫內容產生差異。 上述研究是在不同學習環境、不同引導者與研究對象不同的情況下進行,無法 實際觀察幼兒繪畫歷程。 研究者有十六年的幼教經驗,目前在位於鄉下純樸地區的幼兒園任教,在 教學場域常將繪畫融入各項活動,如:日記畫、閱讀畫、自由畫,並運用不同 的引導方式(圖畫書、圖片、口頭討論、角色扮演、遊戲)進行繪畫,繪畫可 以讓研究者了解幼兒的先備經驗與個人的想法。基於此,研究者想以自己的班. 5.

(20) 級進行研究,了解幼兒園教師不同的引導方法對幼兒繪畫表現與繪畫內容的影 響。 之前關於引導幼兒繪畫的研究,多以圖畫書單一引導方式為主,本研究將 採取三種引導方式來探究幼兒的繪畫表現與內容,日後可提供幼教夥伴進行幼 兒繪畫活動時的參考,此為本研究重要性之一。另一方面對於繪畫表現之相關 研究,除了塗金鳳(2007)的研究是以圖畫書導賞前、後比較同一位幼兒的繪 畫表現,其餘的研究皆比較不同成長環境或文化背景下幼兒的繪畫表現,如: 林思騏(2010) 、郇小春(2008) 、張耿彬(2006) 、謝正瑜(2005) 。然而,這 些研究無法有效的控制幼兒來自不同的背景變項之因素,包括是否接受課後美 術才藝課程、個人優勢智能等。本研究比較幼兒園教師不同引導方式之下幼兒 的繪畫表現,以臨摹、直接經驗、圖畫書三種引導方式為控制變項,研究對象 在同一場域接受同一位幼兒園教師的引導,並以幼兒自身的繪畫作品進行比較, 屬於單一重複受試樣本的研究設計。換言之,本研究以幼兒個人的繪畫表現為 基準點進行比較,將在相同的學習環境下,觀察幼兒接受不同引導方式後的繪 畫表現差異、以及對繪畫內容的影響,此為本研究重要性之二。. 6.

(2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幼兒充滿童稚、自然揮灑的繪畫是一幅幅充滿趣味性、生活性與神祕性的 創造,基於所闡述之研究動機,本研究主要在探討不同引導行為對幼兒繪畫表 現與繪畫內容之影響,茲將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擬定如下: 一、研究目的 (一)比較不同引導方式進行繪畫活動,全體幼兒與不同性別幼兒繪畫表現之 差異性。 (二)分析不同引導方式進行繪畫活動,對幼兒繪畫內容的影響。 二、研究問題 (一)比較不同引導方式(臨摹、直接經驗、圖畫書)進行繪畫活動,全體幼 兒與不同性別幼兒繪畫表現(圖畫內容、空間構圖、線條多樣性、色彩 變化)之差異性為何? (二)分析不同引導方式(臨摹、直接經驗、圖畫書)進行繪畫活動,對幼兒 繪畫內容的影響為何?. 7.

(22)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幼兒 發展心理學一書將人類生命分為九個時期,幼兒期是指三~六歲(蘇建文 等人,1991)。盧素碧(1990)把幼兒期定義為一歲多到六歲的時期。本研究 欲探討學齡前幼兒的繪畫表現,所指的幼兒為幼兒園大班五歲幼兒。 二、引導方式 Sternberg(1996)提到老師藉由學習環境中的引導方式、討論、提問,師 生之間的對話,可促進幼兒邏輯思考能力(引自陳冠潔,2002)。本研究的引 導方式是指老師在同一個繪畫主題下,以三種方式進行繪畫活動。引導方式為 1.臨摹-全體幼兒觀察與模仿同一張照片進行繪畫活動;2.直接經驗-幼兒藉 由戶外教學、實物觀察、遊戲等方式獲得親身實際體驗再進行繪畫活動;3.圖 畫書-以圖畫書為媒介,幼兒透過觀察、欣賞、討論後再進行繪畫活動。 三、繪畫表現 賞析一幅幼兒的繪畫作品可從主題內容、空間表現(基底線、X 光式畫法 或背景)、線條特色、色彩、形狀特徵開始(蘇振明,2002a)。繪畫表現指的 是一項藝術作品能被賞析者看到的部分,包含繪畫內容、構圖、素材使用、空 間規劃、色彩應用,以及傳達圖像表現的能力(陳玉花,1996)。美感經驗可 以經由文字、空間、聲調、線條、形狀、色彩、動作等,以藝術創作方式顯現 (王德育,1990,P365)。本研究的幼兒繪畫表現所指的是圖畫內容、空間構 圖、線條多樣性、色彩變化。 四、繪畫內容 幼兒圖畫中的繪畫內容可以定義為幼兒在畫中透露的經歷、想傳達的想法 或認知性概念的呈現,並藉由口語陳述被記錄下來(張耿彬,2006)。本研究. 8.

(23) 的幼兒繪畫內容是指幼兒圖畫中出現的各種圖像 (人物類、動物類、自然類等) 、 空間構圖、線條與色彩、生活經驗、個人特色的表現,以及幼兒向研究者口述 畫畫內容的記錄。. 9.

(2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主要藉由教師不同引導方式,探討幼兒繪畫表現與繪畫內容。依據 研究目的,界定出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針對幼兒繪畫表現與內容進行深入性了解,以兒童繪畫發展理論、 繪畫教學為基礎,透過文獻與相關研究分析幼兒繪畫表現,並作為本研究繪 畫表現的參考依據。研究場域為混齡班,中大班幼兒共同參與不同引導方式 的教學過程,但中班幼兒在引導過程的表現將不納入研究資料。本研究是以 研究對象個人的繪畫表現為基準點,透過不同引導方式後所產生的差異性進 行比較,所以不將研究對象是否參加過任何美術課程、幼兒家庭社經地位或 其它影響因素納入考量。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基於人力與物力因素限制,選取水蜜桃國小附設幼兒園的五歲大班 幼兒進行研究,因此研究結果僅能提供幼教現場教師及後續研究之參考,不宜 過度推論至其他幼兒身上,此為研究限制之一。 本研究使用蘇佑芳(2012)依據林思騏(2010) 「自由創作繪畫活動檢核 表」進行修訂的「自由畫活動檢核表」進行幼兒繪畫表現評分,並沿用該檢核 表的評分者一致性為.84~.96,本研究並未重新檢測評分者信度,此為研究限 制之二。. 10.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引導方法對幼兒繪畫表現與內容的影響。本章第一節 探討幼兒繪畫發展理論,第二節整理幼兒繪畫引導方式,第三節論析幼兒繪畫 表現。. 第一節 幼兒繪畫發展 幼兒繪畫發展理論 發展理論 幼兒繪畫發展會受到生理、心理、環境的影響,但仍如同踩階梯般,循著 既定的順序一步一步前進,從無意識的肢體動作揮灑,到有意義的圖象表徵, 每個階段次序不變但進展有個別差異。以下將對 Lowenfeld、Gardner 之幼兒繪 畫發展理論進行說明。 一、 Lowenfeld 兒童繪畫發展理論 Lowenfeld 繪畫發展理念提到幼兒心智發展的變化會影響美術,幼兒的需 求與能力是會改變的,沒有任何一種引導方式對幼兒來說是絕對適宜的,教師 應掌握幼兒的發展與需求來改變引導方式,對幼兒來說學習歷程會比一件作品 的完成更具有影響力(王德育譯 ,1990)。 不同年齡層幼兒會有不同的繪畫特徵,Lowenfeld 將幼兒繪畫發展分為塗 鴉期、前圖式期、圖式期、寫實萌芽期、擬似寫實期、決定期共六個階段。本 研究的研究對象為五歲幼兒,屬於 Lowenfeld 繪畫發展中的塗鴉期與前圖式期 ,但陳芬美(1994a)針對我國三~七歲幼兒繪畫能力發展的研究中發現,我國 幼兒繪畫的發展較 Lowenfeld 的發展階段為快,所以研究者將圖式期階段的發 展一併納入說明。茲以研究者收集的相關資料予以統整,進行幼兒繪畫發展的 前三個階段探討如下(王德育譯,1990;林思騏,2010;呂燕卿,1996;侯禎 塘,2004;陳朝平、黃壬來,1995;潘元石,1996) :. 11.

(26) (一)塗鴉期(Scribbling Stage) :二~四歲 此階段幼兒的塗鴉行為只是一種肢體運動,拿著畫筆的手隨著身體大動作 的移動,在紙上留下線條紀錄。圖畫中最大的特徵是線條塗鴉,因此也稱為「錯 畫期」 。 1. 隨意塗鴉 幼兒塗鴉是因為無法協調性的掌握肢體動作,所以畫出的線條不明顯、凌 亂且無秩序感,畫在紙上的線條與生活的環境沒有相關性,幼兒只是將它當作 一種遊戲盡情的揮灑。 2. 縱橫線塗鴉或控制的塗鴉 幼兒已有掌握自己肢體動作的能力,會重複上下或左右方向的手部肢體動 作,所以在紙上會有直線或橫線重複出現的現象。幼兒也會逐漸發現當自己的 肢體移動時和紙張上的線條有某些相關性。 3. 圓圈塗鴉 當幼兒察覺到手部的移動與線條的產生是有相關性的時候,會嘗試改變並 朝向更繁複的動作,所以會重複畫出不同方向沒有開口的圓形線條。由於幼兒 控制肢體動作的協調度越來越好,所以塗鴉中出現的大圓圈會慢慢縮為小圓圈 ,並將各種線條畫在紙上,幼兒畫圖時會喃喃自語,將情緒宣洩在塗鴉過程。 4. 命名塗鴉 幼兒的塗鴉開始融入自己的生活經驗,會將畫出的點、線條、圓形形狀作 連結,並賦予意義或名稱。但是幼兒對塗鴉內容的陳述或解釋並不符合邏輯, 同一個塗鴉圖像可能產生好幾種不同的意義與名稱,例如:畫一個圓圈代表蘋 果、再畫另一個圓圈代表爸爸。. 12.

(27) (二)前圖式期(Schematic Stage) :四~七歲 此年齡層幼兒的認知發展處在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模式,有著豐富的想像 力、好奇心與創造性。幼兒漸漸察覺到繪畫和真實生活環境之間的相關,會以 自己的主觀想法與環境接觸並做解釋,當幼兒所接觸的環境領域漸漸拓展,會 試著將自己體驗到的經驗或認識的事物表現在繪畫中。此時期顯著的特徵是幼 兒會嘗試改變符號去代表同一項物體,例如:以圓形、半圓形、光芒狀來代表 太陽;幼兒亦不會使用固定的顏色,所畫的顏色和實物、環境沒有關係,喜歡 什麼就用什麼,由幼兒的情緒和興趣支配。 此階段的繪畫開始出現人物畫,幼兒會用圓圈代表頭,直、橫線代表身體 的四肢,應用線條組合成為一個人的形體但大小不符合比例。幼兒的塑造性大, 對於人的特徵與概念能發展到什麼程度,則有賴外界給予的刺激。幼兒早期繪 畫作品中的物體是各自分布於畫面上,彼此無秩序感和關係存在,全憑個人的 想法來做決定。第一個空間關係出現大多是受情感與價值觀所影響,呈現出幼 兒的經驗,例如:幼兒最喜歡和妹妹玩,所以會將自己和妹妹畫得特別靠近。 (三)圖示期(Schematic Stage) :七~九歲 這一個階段的幼兒是畫他儲存於心中的影像或對某件事物的認知,而非畫 他所看到的事物,仍維持幾何線條的應用。此時期幼兒很容易去模仿他人作品, 或受他人影響而改變自己的作品。當幼兒開始發現人與所處生活環境的關係之 後,會重複出現相同的圖形,直到有特別經驗想表達時才會改變圖形,也就是 說幼兒會重複畫某一種圖像,造成某種物體的樣式固定化,直到加入新經驗後 才會改變已固定的樣式,例如:幼兒畫螞蟻最初的圖像表現是畫兩個圓、四隻 腳,直到真正觀察後發現螞蟻是由頭胸腹三個部分組成、有六隻腳的特徵,才 會畫出三個圓與六隻腳的新組合圖像。. 13.

(28) 幼兒開始發覺顏色和生活中的物體是有相關性的,慢慢建立起色彩的意義 與經驗,並重複運用同一種顏色來表現同一個物體,直到幼兒有不同經驗的感 受才會改變,例如:繪畫內容中蘋果一律都是紅色,直到自己吃過青蘋果後, 才會有綠色蘋果的出現。此階段開始出現清晰且重複的人物圖像,當幼兒想要 表現特別經驗或最受他注目的焦點時,會以誇張的方式來呈現所要表達的圖像 部分,忽略不重要的細節,人物沒有正確的大小比例,例如:媽媽炒菜時拿鍋 子的手掌特別大、幼兒吃東西時嘴巴誇張的和頭一樣大。, 此時幼兒開始在紙上畫出基底線,代表他已經了解自己與環境的關聯,大 多是在畫紙上畫一條線區分天和地,例如:在畫面中畫一條線,線上有房子、 人,而線下則是畫出螞蟻窩;幼兒本身的經驗會改變基底線的使用方法。此階 段的空間表現有以下幾種方式: 1. 摺疊-將圖像畫在基底線或與其它圖像垂直,會有上下方向顛倒的情形 產生,例如:幼兒為了畫出小朋友二人面對面手牽手的圖像,在畫完自己這一 個方向的小朋友圖像後,會轉動畫紙去畫另一個小朋友圖像,從畫面上看來兩 個小朋友的腳是連在一起的。 2. 平面和垂直面的混合-在同一張繪畫作品中呈現側面與正面的兩個形體, 也就是以不同角度的視覺經驗來呈現圖像的表現,例如:畫魚的側面時應該只 有一隻眼睛,但幼兒會畫出兩個眼睛同時出現在魚的一側。 3. 空間與時間的表現-幼兒關心某種事物的專注度降低了他對時間的認知, 所以會在同一個繪畫作品畫面出現不同時間點發生的事物,產生接續性情節。 4. X 光畫-把不能在同一個時間點看到的視覺經驗,或是從所處的位置無法 看到裡面的物品,依照自己的想法一起畫出內、外的表現,例如:畫媽媽懷孕 去醫院躺在床上產檢,也把現實生活中無法看到媽媽肚子裡的胎兒和臍帶相連 的內容畫出來。. 14.

(29) 二、 Gardner 繪畫發展理論 Gardner(1980)認同幼兒從早期到青少年時期都是經歷了相同順序的藝術 發展過程(引自吳武烈譯,2003)。學齡前幼兒是充滿著好奇心、富有想像力 的階段,幼兒繪畫具有無限想像、不受拘束的表現力與吸引人的特性。隨著年 紀的增長,這種特別的表現力有明顯減少的趨向,原因在於幼兒開始有模仿實 物的表現方式,以致失去繪畫創作的興趣而進入藝術創作的「潛伏期」 (latency age) 。經過這個階段之後,幼兒的理解力與對他人創作作品的接受力與反應力 會慢慢增長,爾後在青春期前期因為有想要突破寫實框架的慾望,表現力將能 再度獲得提升,這段藝術發展歷程被稱做「U 型曲線」 (U-shaped curve) (林玉 山,1993) 。位於 U 型曲線兩端高點的學齡前幼兒與藝術家,在進行藝術活動 時皆能隨著心中自由意志發揮,不被傳統或制式規定束縛,因此作品能呈現出 自由、生命力以及獨創特性(陳朝平、黃壬來,1995;蘇月霞 2009) 。 Gardner 在 Artful Scribbles 這本書中列出一些幼兒的繪畫作品,表示幼兒 的繪畫發展呈現相同的歷程順序(引自林玉山,1993)。Lovano-Kerr 與 Rush (1982)將 Gardner 幼兒繪畫發展中每一階段的特質整理如下(引自林玉山, 1993) : (一)塗鴉階段(Scribbling) :出生~四歲 幼兒生命中的前兩年,是經由他的感覺與行動來了解世界上的人、事、物 (Gardner,1982) 。當幼兒開始運用某一種特定符號來表示物體時,會出現「語 言表達者」與「視覺表現者」兩種類型。「語言表達者」所畫的組合形狀與肢 體動作少,但能運用口語滔滔不絕的說明繪畫內容;「視覺表現者」所畫的組 合形狀與肢體動作較多,但口語敘述相對的比較少。. 15.

(30) (二)圖示階段(Schemas) :四~八歲 此階段幼兒開始認識與掌握本身文化的代表符號,會運用符號來表現所獲 得的知識。等到認識與了解社會中所需遵守的規矩之後,逐漸減少以自我為中 心的作品,傾向新的創作、寫實的呈現方式。圖示階段的幼兒因無法將心中理 想的圖像表現於繪畫中,所以會造成心理的負擔、獨特性也漸漸消失。此時需 要針對幼兒的情況提供適當的引導,或許能提升幼兒的理解能力與對藝術的感 受力。 (三)寫實階段(Realism) :九歲以後 幼兒在這個階段的能力與想法,經過時間的淬煉會有變化,也開始在放棄 與堅持中抉擇。秉持個人理想、有驅動力的人技巧越臻成熟、作品的表現能力 提升,到青少年階段恢復了原有的創作力,進而成為藝術工作者。 綜觀 Lowenfeld、Gardner 對幼兒繪畫發展能力的看法,幼兒繪畫是經由塗 鴉期、圖示期、寫實期的歷程(表 2-1-1) ,發展有快慢但前一個階段是後一個 階段的基礎,兩位學者皆認同幼兒繪畫發展受到年齡、認知、與環境的互動所 影響。幼兒繪畫都是從肢體運動的無意識塗鴉開始,隨著與環境的接觸、視覺 刺激的增加和經驗的累積,進展到有意義的命名塗鴉,再出現各式的線條與形 狀組合、開始有人物與符號表現,並運用象徵符號來顯現所獲得的知識與經驗 。在空間部分則由於自我中心概念的生理因素,所以圖畫會有無秩序的畫面、 忽視整體而誇張某部分、擬人化的表現,爾後隨著年齡增長轉變為有關聯性的 圖像構圖。在色彩部分並沒有特別的好惡與意義而是隨心所欲自由運用。學齡 前幼兒充滿著好奇心、想像力與創造力,是以自己所知道的事物來當作繪畫內 容,而不是將所看到的事物畫出來。. 16.

(31) 表 2-1-1 兒童繪畫發展能力分期比較表 兒童繪畫發展能力分期比較表 年齡 研究者 Lowenfeld. Gardner. 1. 2. 3. 塗鴉期. 塗鴉階段. 4. 5. 6. 7. 前圖式期. 8. 圖式期. 圖示階段. 9. 10 11 12 寫. 實. 萌芽期. 擬. 13 14 15. 似. 寫實期. 決定期. 寫實階段. 資料來源:修改自涂金鳳(2007) 。艾瑞 艾瑞‧ 資料來源 艾瑞‧卡爾( 卡爾(Eric Carle) Carle)圖畫書插畫導賞 與幼兒繪畫表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頁 59),國立臺北教育大 與幼兒繪畫表現關係之研究 學,臺北市。. 17.

(32) 第二節 幼兒繪畫引導方式 幼兒繪畫引導方式 隨著時間巨輪的轉動,世界地球村型態的崛起,社會發展由封閉走向多元 化,教育改革由傳統走向開放,幼兒繪畫活動中教師與幼兒的角色漸漸轉移, 由早期傳統教育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發展到開放教育以幼兒為中心的教學。 一、傳統教育與開放教育對幼兒學習的主張與差異性 (一)傳統教育與開放教育的主張 傳統教育主要以「吸收論」(Stimulums-Response Theopy)為主,其中以 Thorndike與Skinner為代表人物,認為教師只要將規劃好、系統性的知識傳遞給 幼兒,藉由連續性訓練,幼兒即能獲得學習效果。傳統教育亦被稱為斯巴達教 育,注重倫理、認為人性本惡、強調團體而忽略個人的自主性,將團體利益擺 放於個人慾望需求之上,主張循規蹈矩的道德規範,要養成幼兒堅強的毅力必 須施以嚴謹紀律,會運用體罰的手段讓幼兒順從(林玉体,2008;魏美惠,2005b)。 傳統教育以教師為中心,教學上多由老師主導,不注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學生 是被動學習的角色,師生之間互動少、學習氣氛肅穆,強調學生學習的成果(高 廣孚,1988;張振成,1999;蔡振昆,2001) 。 開放教育起源於英國二次世界大戰,當時由於學校、教室與教材的供應短 缺,因採直接取用戶外素材、從生活環境中學習的應變方式,結果師生之間的 交流更密切,也讓學生有更多空間與機會去探索,此教學方式後來由美國宣揚 取代了傳統教育。由開放教育理念中引導出數種有別於傳統的課程或教學法, 包含發現學習法、大單元教學、角落與學習區、主題課程、方案教學。強調以 幼兒為中心、鼓勵幼兒主動嘗試,以生活經驗為基礎融入學習活動、注重個別 化差異與學習的歷程,教師的角色具有觀察者、引導者、示範者等多重的身份 (邱志鵬,2000) 。. 18.

(33) 開放教育主要以Piaget的「建構論」(Constructivism)和Vygotsky的「社會 建構論」 (Social-Constructivism)為理論基礎,兩者均視幼兒為主動的學習個體, 藉由與環境互動充實知識,學習歷程中重視實物操作與多元的學習環境,教師 是一名輔導者、觀察者(魏美惠,2005a)。開放教育秉持人本主義的精神, 注重自由學習、對學生自主性的尊重,認為學生如何學習比老師如何教更為重 要,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興趣為基礎,教師要從主導者改為引導者的角色, 提供多元化的活動、彈性運用學習空間,引導學生建立主動探索與學習的能力; 使用的教材多以實物教學為主,學習與教育的場所除了教室或學校,也可以結 合自然環境、社區……等,讓學生寓學習於生活中(陳伯璋、盧美貴,1993; 張振成,1999)。 (二)傳統教育和開放教育的差異性 鄭世仁(2000)提到傳統教育注重並考慮到未來的需求,以教師為中心、 注重知識性學習並將幼兒當作小大人,認為人是需要藉由外在力量管束「惡」 的本質,會採取嚴厲的行為規範。開放教育則是以現在的需求為考慮重點,以 幼兒為中心、接受幼兒能力發展上的差異性,尊重幼兒自由的探索與學習,認 為人都具有善良的本質可以自我管理。 傳統教育認為教育與學習的重點在於獲取知識,以智育為導向重視學習結 果,教師在固定場域中指導學生。開放教育則認為自我的實際體驗與直接經驗 (參觀、活動融入)是另一種學習方式,以學生為中心並達到全人教育的目標 ,啟發學生的學習、重視學習的過程,教師在有彈性、豐富的環境以輔導者立 場引導學生進行更多活動(張振成,1999;徐宗林,1988) 。. 19.

(34) 研究者整理傳統教育與開放教育的差異性,如表2-2-1(徐宗林,1988; 張振成,1999;鄭世仁,2000;盧美貴,1988) : 表 2-2-1 傳統教育與開放教育的差異性 方法 傳統教育 項目. 開放教育. 理論依據. 吸收論. 建構論與社會建構論. 學習主體. 成人 / 學科本位. 幼兒 / 學生本位. 教育目標. 智育. 全人教育 / 均衡發展. 教師角色. 主導. 輔導、觀察. 教學方式. 指示幼兒被動學習. 引導幼兒主動學習. 教學重點. 教師教學方式 / 重視結果 學生學習方式 / 重視過程. 學習氣氛. 肅穆. 開放. 人性觀點. 人性本惡需外力管束. 人性本善能自主管理. 資料來源:修改自張振成(1999) 。開放教育的內涵與迷思。教育資料文摘 教育資料文摘, 資料來源 教育資料文摘, 43(5) ,157-165。 43 傳統教育能流傳至今必有其可取之處,其教學方式側重在口語表達,倘若 能與實物教學配合,親身體驗正在學習的事物以獲得直接經驗,將可得到更佳 的教學效果(盧永山譯,2001)。開放教育重視、尊重幼兒,強調做中學的教 育觀,深受教育界的推崇,傳統教育和開放教育就像是兩面鏡,對幼兒的學習 各有其利弊,教師應發揮本身對幼兒身心發展狀況的瞭解,針對不同學習領域 與目標,審慎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才能帶給不同個性與學習能力的幼兒最適 宜的學習方式。 在傳統教育與開放教育之下的美術教育又呈現著什麼樣的面貌呢?中國 圖畫教育在光緒二十九年頒布的《奏定初等小學堂章程》 、 《奏定高等小學堂章. 20.

(35) 程》提到,圖畫教育主要讓學生去觀察實物與範本臨摹,並由教師傳授技巧以 達到手、眼練習的目的。台灣早期承襲日本圖畫教育理念,在《總督府令第 75 號》第 16 條提到「圖畫科之內容為臨畫、寫生畫、考案畫」 ,當時幼兒臨摹的 範本是來自於教科書 (引自林曼麗,2000,P90)。 Jolley 與 Zhang(2012)提到西方國家的美術教學比較開放,中國方面傾 向老師畫好再由幼兒臨摹的方式,所以西方幼兒美術作品的創造力與想像力能 夠不受干擾的自由發揮。由於西方開放教育引入,美術教育也由臨摹漸漸進入 「自由畫」教育時期,1968 年國小美術科課程標準強調造形活動的重要性,主 張經由觀察後引起動機的方式,將生活中的事物當作造形活動中的素材,此時 期的美術教育受到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改革潮流所影響(林曼麗,2000) 。在 幼兒教學領域裡,單元活動強調教學應由引起動機(圖片、影片、實物、參觀 、經驗分享)的步驟開始(盧素碧,2003) 。方案教學中老師扮演引導者角色, 可以藉由討論、角色扮演、戶外觀察引導幼兒探索環境與激發好奇心,同時了 解幼兒的舊經驗,注意到幼兒的個別差異(吳嫈華,2003;王均安,2004) 。 陳冠潔(2002)在主題活動課程研究中,將引導行為分為情境中的引導與 討論中引導,其中情境引導是利用戶外教學來提供幼兒有關主題的實際經驗, 再藉由學習區的多樣性資源來發展主題,教師由主導者轉化為引導者角色;討 論中引導則是透過團體討論發掘幼兒的舊經驗,或經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來 發展主題。許芷靈(2004)在主題教學中以教師示範、圖畫書插畫、戶外教學、 實物觀察體驗、語言引導、成品分享等六項教學策略,引導幼兒的造形表現能 力。由上述文獻可以了解,以開放教育為核心的教學方式較重視引起幼兒的學 習動機。 在開放教育的影響下,學前教育打破各領域的學習,重視引導行為理念的 方式也運用在幼兒美術教育中。在研究者的教學經驗裡,引導方式對幼兒來說. 21.

(36) 是一個學習的起始點,開放教育的引導方式強調透過各項刺激增加幼兒的經驗 ,運用在幼兒繪畫活動中可以啟發孩子的創造性想法。傳統教育的引導則強調 循規蹈矩、一個步驟一個步驟的學習,面對自信心不足的幼兒來說,這也是另 一種學習的途徑。本研究以幼兒個人的繪畫表現為評分基準點,研究者採用傳 統教育中的臨摹方式,開放教育中的直接經驗、圖畫書教學為引導方式,欲了 解幼兒繪畫表現與繪畫內容的變化。 二、多元引導方式帶領孩子進入繪畫世界 幼兒美術教育是希望能夠透過藝術鼓勵幼兒對事物多觀察、多思考,藉由 繪畫過程讓幼兒多動腦思索、用心體驗、並增進手的協調性與靈敏度(蘇振明, 2000) 。Rose、Jolley 與 Burkitt(2006)提到教師和家長會影響幼兒的繪畫經驗 與表現。幼兒個別能力的差異會產生多樣化的繪畫表現,不一樣的引導與學習 方式將會產生不同的作品(呂燕卿,1996)。幼兒階段的繪畫引導,主要在喚 起幼兒腦海中的影像,建立與增進幼兒對創作表現的喜愛,經由不同形式的刺 激誘發幼兒的創作意念,才能產生具有創造性的繪畫(潘元石,1996)。教師 引導幼兒繪畫可採用以下六個歷程進行創作(郭榮瑞,1996;陳瓊花,1997): 1.觀察-以感官察覺生活環境的事物,建立直接或間接經驗。 2.體驗-個人親自去感受實際物體,或接觸某項事物的過程所獲得的真實經 驗。 3.想像-以舊經驗為基礎串連新經驗,激發出新的想法。 4.選擇-透過直接或間接方式獲得的經驗與印象,加以篩選成為創作素材。 5.組合-將篩選後的創作素材重新排列。 6.表現-完成的作品展現。. 22.

(37) 繪畫活動強調以多元的引導方式來增加幼兒的生活經驗,研究者綜觀相關 文獻後將引導幼兒繪畫方式區分為臨摹、直接經驗、圖畫書。本研究將以下列 三種引導方式進行研究。 (一)臨摹與繪畫 封建制度下藝術創作是循著固定的模式,追隨前人所遺留下來的作品規格 ,不重視自由創造與個人表現,當時藝術教育旨在訓練該領域所需要的技巧。 傳統繪畫教育中構圖是很重要的一個元素,包含顏色的使用與形狀的組合,台 灣在 40-50 年代的美術教育是採用臨摹範本與寫生兩種方式,以練習描畫技巧 為目的,由老師示範或運用掛圖方式讓幼兒模仿,此時幼兒的學習沒有自由可 言。臨摹分為兩種,一種是依照老師提供的範例完全複製畫下來,強調技巧的 練習與獲得;另一種是自由模仿,運用範例加上個人的自由意念延伸,所以具 有創造元素在內(劉振源,1983) 。 傳統的藝術教育以成人為中心,教師是掌握主權的角色,以臨摹為引導方 式,主張跟著範例重複性練習技巧,以達到相似性的作品狀態,幼兒的學習受 到較多拘束(李恆,2008)。鄭明進(1963)提到小時候的美術教育都是臨摹 畫家的範本,畫得和範本越像就能得到高分,好像在訓練孩子成為一位小畫家 (引自李恆,2008)。1970 年代經濟起飛時期,家長開始將幼兒送進幼稚園, 此時的美術教學仍以繪畫技巧為主,大多透過臨摹、示範方式學習,導致幼兒 繪畫作品產生一致性的比例很高(林哲誠,1989;魏美惠、林思騏,2010)。 許芷靈(2004)的研究中發現透過「示範」教學後,老師所示範的圖像會成為 幼兒的臨摹對象,而教師示範會對幼兒的造形能力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取決於 老師的引導態度與幼兒本身的個別差異。 依研究者的教學經驗發現,若未曾就學或在家很少有繪畫經驗的新生,面 對首次的繪畫活動時會出現「我不會畫、老師你畫給我看」的比例相當高,經. 23.

(38) 由老師的示範圖像,給予範例讓幼兒臨摹繪畫的方式,是幼兒最容易接受的方 式。爾後,隨著繪畫次數的增加與教師的鼓勵,幼兒會建立起信心,需要老師 示範的聲音會慢慢減弱。本研究進行臨摹教學時,老師會引導幼兒注意照片內 容的豐富性、形狀組成、線條變化與色彩的應用,讓幼兒依自己的想法進行繪 畫。 (二)直接經驗與繪畫 在西方教育思想中,感官唯實論者認為「感官」 (Sense organs) ,即視覺、 聽覺、味覺、嗅覺、觸覺是獲取知識的管道,強調實物教學的重要性。倡導感 官唯實論的學者威夫斯(Juan Luis Vives)提到,學習是藉由感官接觸形成想 像、再到心靈的歷程,所以教師的教學規劃要順應幼兒以感官為主的學習需求 (林玉体,2008) 。 柯門紐斯(Comenius)是改革幼兒教育與注重 實物教學的先驅,認為教育 應以幼兒為中心,使用感官學習並協助記憶;教學應循著自然順序,實物教學 的具體經驗能加深幼兒的印象,效果勝於文字教學,倘若實物教學有困難,也 可用標本或圖片替代(林玉体,1990,2008;盧美貴,1988) 。盧梭(Rousseau) 承襲唯實論的觀點,強調幼兒在自然中成長須透過感官去接觸實物,知識存在 幼兒生活周遭的真實性事物。學齡前階段應讓幼兒多去接觸環境中的真實物體 ,並藉由繪畫過程增加幼兒的觀察力、肢體靈活度及感官能力(林玉体,2008; 盧美貴,1988)。學齡前幼兒透過探索與接觸新事物可以幫助幼兒獲得整合性 的知識,將四~五歲幼兒隨機放在素描圖片、實物、圖畫書三個不同條件的環 境進行探索,結果發現在實物條件的環境裡能夠引起幼兒最長時間的討論與互 動(Evangelou, Dobbs-Oates, Bagiati, Liang,&Choi, 2010) 。 透過實物或真實的體驗能幫助幼兒思考能力、推理能力的發展並建立概念, 所以感官經驗是抽象概念發展的基石(呂憶皖,2009)。輔導幼兒繪畫的方式. 24.

(39) 依幼兒能力發展而有不同的作法,四歲半以後的幼兒可以讓他自己決定繪畫題 目,或以幼兒生活中的經驗為主題,教師也能提供場域讓幼兒藉由直接觀察方 式、實際體驗的方式,加深他們對事物的感受性與印象後再進行繪畫活動(盧 素碧,1990)。 生活中有實際體驗或親眼看到實物而產生經驗的幼兒,繪畫內容會比僅憑 記憶模仿或沒有實際經驗的作品更具生動性(陳輝東,1990;陳穎彬,1996; 蔡金柱、李叡明譯,1993)。要引起幼兒的繪畫動機,應帶領幼兒去觀察與繪 畫主題相關的東西,透過直接經驗引導幼兒繪畫活動是很好的方式(侯禎塘, 2004)。藉由實際的體驗,幼兒較能畫出具有生動感的內容,直接觀察可以分 為 1﹒看-用眼睛去觀察某樣物體後再回教室畫出相關主題;2﹒接觸-經由碰 觸所觀察的事物而得到的經驗;3﹒實物觀察-將真實物體放在幼兒眼前邊看 邊畫(黃采蓉,1990)。 繪畫可以結合與主題內容相關的活動,如音樂、遊戲(胡寶林,2002)。 讓幼兒藉由實際參與去體驗遊戲的真實性與趣味性、從遊戲中觀察,幼兒的繪 畫內容會富有變化;去摸一摸、聞一聞物體的真實形狀、觸感與味道,幼兒會 發覺小細節或從前沒看到的部分,間接激發幼兒的感受力,引發幼兒的創作泉 源(潘元石,1996)。遊戲是幼兒的生活要素,從遊戲中幼兒可以探索、發現 問題、觀察有興趣的事物,透過遊戲可以增加自己與外界事物親身接觸的機會, 提升生活經驗,並培養幼兒的專注力、觀察力、表達能力,讓想像力也可以得 到發揮(盧素碧,1990) 。 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中的美感領域課程目標與學習指標提到,讓 幼兒藉由感官去覺察與探索生活中的變化,透過日常生活或遊戲的引導可以拓 展幼兒個人的創作表現(教育部,2012)。所以透過感官與遊戲是喚起幼兒腦. 25.

(40) 海印象、豐富幼兒真實體驗的一種學習管道,也是增進幼兒美感能力的一種方 式。 學齡前幼兒較缺乏理解能力,學習應著重運用感官能力接觸環境中的具體 實物與事物,透過親身體驗增加對生活周遭的理解能力,進而了解半抽象乃至 抽象的文字與概念。研究者在校外教學或體能活動結束後,會讓幼兒在學習單 畫上印象最深刻的經驗,從孩子的畫中可以發現每個人看的焦點不盡相同,可 能只是個大大的帳篷、圍個圓桌排排坐吃東西、甚至是天花板上的一個垂吊物, 因為是孩子自己的體驗所以能頭頭是道的說明畫中的線條、構圖與象徵,繪畫 內容顯得生動、豐富。 (三)圖畫書與繪畫. 日本著名的美術教育家熊本高工先生曾說:「在幼兒的心靈中,能培 養知識及情操的事物有千百種,但是,適合幼兒看的圖畫書,才是真正的 命脈,因為,圖畫書是幼兒文化資產的主食」(引自蘇振明、鄒品梅、鄭 明進、方朱憲、陳明華,1998,P74)。. 兒童畫是通往幼兒內心世界的途徑之一,現在的幼兒美術教育注重幼兒身 心健全的發展,鼓勵幼兒將內在的感情表達出來;引導五~七歲幼兒對藝術作 品有興趣的方法,是由自己與同儕的作品欣賞開始,或是從圖畫書插畫、電視 、平面的廣告宣傳品、有特色的建築物等培養幼兒的欣賞能力(鄭明進,1987 ,1989)。在幼稚園進行的活動有時受限於人力、物力與經費的考量,無法帶 幼兒親臨現場給予幼兒真實性的感官接觸與體驗,退而求其次的方法是運用圖 畫書豐富的內容元素,帶給幼兒視覺刺激與感官的經驗。. 26.

(41) 圖畫書(picture books),也稱為「繪本」 ,是以圖為主搭配淺顯文字,或 是只有圖畫沒有文字的書籍,具有讓人一看就了解的視覺傳遞效果,插畫版面 大、有幫助文字與凸顯主題的功能,可以吸引幼兒的興趣與好奇心(林敏宜, 2000;蘇振明,2002b) 。圖畫書應用最簡單的文字代表複雜的思想,而插畫家 則是構思插畫配合文字來呈現最有特色的部分,可以帶領幼兒跨越文字的限制 、藉由「讀」畫而了解圖畫書要表達的意思(郝廣才,1998;彭懿,2006)。 學齡前幼兒認字能力有限,學習的媒介多以圖片為主 (蘇振明等人,1998)。 圖畫不受空間與時間限制,是遠古到現代、東方到西方都能相通的一種「視覺 語言」 ,對於識字有限的幼兒來說,透過優質的圖畫書可以拓展幼兒生活領域, 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學習有關美的欣賞與體驗(徐素霞,2002)。當我們 閱讀或欣賞一本圖畫書的同時,也就沉浸在一個充滿想像力的天地(宋珮譯, 2006) 。 林敏宜(2000)與蘇振明(1998,2002b)提到圖畫書具有以下特質:1. 兒童性-圖畫書的文字簡單易懂,插畫的構圖、顏色搭配以及內容呈現生動性、 容易吸引幼兒注意;2.藝術性-圖畫書中的插畫呈現趣味性與創新構思,獨樹 一格的繪畫技巧、協調的版面設計、精緻的印刷、涵蓋美的特質等元素,可以 帶領幼兒愉悅的踏入美術領域;3.教育性-圖畫書包含自然科學類、心靈成長 類、藝術類等多元的知識領域,能影響幼兒的潛在能力;4.傳達性-透過文字 的描述與插畫視覺效果的呈現,兩者相輔相成,可以讓幼兒更容易感受到圖畫 書想要傳達的意念(曹俊彥,1998);5.趣味性-松居直(1973、1981)強調 圖畫書對幼兒而言是快樂的來源,一本充滿趣味性的圖畫書能在幼兒記憶中留 下深刻印象(劉滌昭譯,2000) 。 圖畫書中的視覺元素包含:1.線條-橫線有平穩的感受、對角線有動感效 果、曲線則有韻律感;2.顏色-色調、明亮度和飽和度會產生不同的顏色變化;. 27.

(42) 3.形狀-是由顏色和線條組合而成,能表現情緒感受;4.質感-插畫透過粗糙、 光滑等具有差異的呈現方式,會帶給閱讀者不同的感覺;5.組成-插畫中的比 例、協調性、視覺重點……等構圖方式,會影響插畫的整體效果 (林敏宜,2000) 。 圖畫書裡的插圖可以潛移默化提升幼兒的美感能力,因此當幼兒注視插圖時, 可引導幼兒多運用感官觀察畫面中的線條、顏色與細節的組合(黃慶惠, 2005) 。 Mira 提到圖畫書有圖像、文字、情節與文化意涵,幼兒閱讀時透過視覺感 官吸收書中所蘊含的文化知識,再將知識連結生活經驗呈現於藝術創作中(王 世樵譯,2009)。透過圖畫書欣賞能提高幼兒藝術與創造性思考,尤其是拼貼 系列圖畫書(Hsiao,2010)。幼兒的生活經驗有些需要透過親自體驗與操作才 能明瞭,有些則不需要就能理解;人的一生有限,某些事物因為空間、時間因 素,造成不可能或不應該親自體驗的限制,可以透過圖畫書這種間接經驗傳遞 的變通方法,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曹俊彥,1998;謝正瑜,2005) 。 圖畫書教學對於幼兒繪畫表現具有正向的效果。圖畫書彷彿擁有一股魔力 ,接觸過的人就會被它所吸引,生動充滿趣味性、神祕性、藝術性的圖畫通常 是讀者首先注視的焦點,而充滿高低起伏的情節緊扣讀者的情緒與思緒,進行 圖畫書教學時孩子的專心度與期待性透露著他們對圖畫書的喜愛程度,有時在 鴉雀無聲中發現孩子的臉龐隨著情節表露出喜、怒、哀、樂、緊張的情感流露, 有時則是隨著師生互動式的對話產生歡聲雷動的氣氛樂趣無窮,孩子深深的沉 浸在圖畫書所營造出的氛圍中。 (四)引導方式與繪畫表現相關研究 國內對於不同引導方式對幼兒繪畫表現的相關研究,目前有梁政道(2007) 、黃錦凰(2002)、賴秋露(2005)探討以影像或實物為媒介,對國小兒童繪 畫表現影響之量化研究。學齡前階段的繪畫表現研究,側重以圖畫書為引導方. 28.

(43) 式,針對臨摹與親身體驗為引導方式的研究較少,因此研究者以圖畫書對幼兒 繪畫表現之相關研究進行整理,以下分別依作者、發表年代、研究主題、對象、 方法與研究結果歸納如表 2-2-2: 表 2-2-2 圖畫書與繪畫相關研究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李棉絲 運用圖畫 (2011) 書導賞引 導幼兒繪 畫表現.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4-5 歲幼兒 (質性研究). 郇小春 運用圖畫 4-6 歲幼兒 (2008) 書導賞教 學提昇幼 (行動研究) 兒藝術創 意思考與 繪畫表現 之行動研 究 涂金鳳 艾瑞‧卡爾 5 歲幼兒 (2007) (Eric Carle) 圖畫書插 (質性研究) 畫導賞與 幼兒繪畫 表現關係 之研究. 研究結果 1. 有組織引導幼兒觀賞圖畫書, 可提升幼兒觀賞與繪畫表現能 力。 2. 運用科技將圖畫放大,可增加 幼兒的專心度與觀察力。 3. 以幼兒繪畫能力為基礎,運用 多元媒材、教學策略,能讓幼 兒從創作中累積信心增加色彩 與內容的豐富度。 1. 圖畫書導賞教學課程須考量幼 兒繪畫能力。 2. 幼兒繪畫表現中班以「顏色」 、 「創作表現」較好,大班以「顏 色」 、 「空間」 、 「創作表現」 、 「細 節」 、 「情意美感」表現較好。. 1. 圖畫書導賞活動能促進幼兒在 繪畫造型較具體、有變化,注 意小細節。 2. 圖畫書導賞活動能提升幼兒創 造力、色彩認知與應用。 3. 圖畫書導賞活動能提升幼兒聯 想力,增進繪畫內容的結構性 與創意性的口語表達。. (續下頁) 29.

(44) 表 2-2-2 圖畫書與繪畫相關研究(續) 圖畫書與繪畫相關研究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林妹靜 圖畫書應 (2006) 用於幼兒 藝術教學 之研究─ 以色彩遊 戲為例 謝正瑜 兒童圖畫 (2005) 書的圖像 語言表現 賞析教學 對兒童繪 畫表現影 響之研究. 吳惠娟 以圖畫書 (2002) 引導兒童 審美與表 現的教學 研究 李怡靜 兩個小畫 (2000) 家--小律 和小媃圖 畫背後的 故事.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4-6 歲幼兒 (行動研究). 研究結果 1. 圖 畫 書 適 合 發 展 幼 兒 色 彩 教 學。 2. 透過圖畫書引導色彩教學,能 促進幼兒對色彩的認識與應 用;提升幼兒興趣與創作表現。. 桃園縣 8 所小 學與 5 所幼稚 園 6~9 歲兒童 共 20 名. 1. 圖畫書圖像語言賞析在六歲兒 童繪畫表現有顯著差異部分為 -角色描繪會注意小細節與整 體趣味性、運用不同色彩表 現、空間配置適宜、圖像描述 (實驗研究法) 切合主題內容且有想像力表 現。 2. 未達顯著差異部分為-角色描 繪表情流露、構圖形式具有張 力與作品整體完整度。 三年級 (行動研究). 3 歲幼兒 2 名. 1. 圖畫書的圖像融合各種視覺藝 術的表現形式,能啟發兒童的 美感知覺與藝術學習。 2. 圖畫書有藝術特質,引導教學 後可提升美感與表現能力。. 幼兒繪畫表現的成長除了與時間 的變化有關以外,也與教室裡進行 (質性研究法) 的主題內容、繪畫活動的情境、畫 畫前老師的引導、以及老師和孩子 在作品上的分享等因素有直接的 關係。. 資料來源:研究者根據文獻歸納製表 資料來源. 30.

(45) 綜合以上圖畫書與繪畫相關研究,研究者分別從研究主題、研究對象、研 究方法、研究結果加以討論分析,以供本研究實施之參考依據。 1. 研究主題 研究者所歸納的研究主題,包含圖畫書引導對幼兒審美與繪畫表現的影響、 圖畫書應用於幼兒色彩教學。由此可以發現圖畫書的引導與幼兒藝術表現有密 切的關係,幼兒的創造力表現亦可以從繪畫中顯現。李怡靜(2000)提到幼兒 的繪畫表現受時間、教學環境與主題、教師引導等因素所影響。因此本研究以 圖畫書作為幼兒繪畫活動的引導方式之一,希望能了解透過圖畫書的引導,幼 兒繪畫表現與繪畫內容的變化。 2. 研究對象 從以上幼兒繪畫表現相關研究來看,國內研究對象年齡涵蓋四~九歲,以 中大班幼兒為研究對象的比例較高。學齡前幼兒的繪畫發展雖有個別差異,但 都依循著由塗鴉期進入前圖式期的步驟前進。研究者考量四歲幼兒有的仍處於 塗鴉階段及口語表達能力之因素,因此本研究以研究者任教班級十五位大班幼 兒為對象,以個人繪畫表現為基準點,希望藉此研究了解大班幼兒在不同引導 方式下的繪畫表現與繪畫內容。 3. 研究方法 依上述幼兒圖畫書與繪畫表現相關文獻中可發現,國內關於幼兒繪畫研究 大多是質性與量化並重的研究方法,量的分析是以實驗研究法進行,質性研究 部分則以教學觀察記錄、教學省思札記、訪談師生、家長問卷等文字資料、幼 兒繪畫作品進行分析。其中郇小春(2008) 、吳惠娟(2002)是採取行動研究。 相關研究中對於幼兒繪畫表現多數是以幼兒圖形創作、色彩能力、幼兒繪畫表 現(色彩、空間、細節描繪)、審美能力與美感知覺等內容為評分要項。. 31.

(46) 4. 研究結果 綜合上述相關研究結果,李棉絲(2011)、涂金鳳(2007) 、林妹靜(2006) 的研究中發現,運用圖畫書導賞能增加幼兒繪畫作品色彩與內容的豐富度。郇 小春(2008)的研究結果顯示,圖畫書能提升幼兒作品的「顏色」 、 「空間」 、 「創 作表現」 、 「細節」 、 「情意美感」等繪畫表現。謝正瑜(2005)研究中發現,應 用圖畫書圖像語言賞析教學,幼兒繪畫內容的角色描繪會注意小細節與整體趣 味性、色彩有變化、空間配置適宜、圖像描述切合主題內容且有想像力表現。 吳惠娟(2002)的研究顯示圖畫書視覺藝術的表現形式,能啟發兒童的美感知 覺與藝術學習。. 3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Boston: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The Nature of

Using the EVVR Composer, teachers can distribute VR content and create their own teaching materials..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owner of the VR content, teachers will be given

Therefore, this study is focusing on designing the bicycle traffic safety Lesson Plan to enhance the bicycle riding safety of students.. Through the pre-teaching test and the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need of walking to school for middle-grades students and designs related teaching plans.This study firstly conducts a questionnaire

(計畫名稱/Title of the Project) 提升學習動機與解決實務問題能力於實用課程之研究- 以交通工程課程為例/A Study on the Promotion of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Practical

附錄二十一 主題「一起愛地球」幼兒校外教學-繪畫作品的表現 附錄二十二 主題「地球我的家」幼兒校外教學-繪畫作品的表現 附錄二十三

Leung, Shuk-Kwan S.; Chou, Hui-Chi(2012).A Survey Study on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fo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Proceedings of the 36th Conference of

Leung, Shuk-Kwan S.; Chou, Hui-Chi(2012).A Survey Study on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fo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Proceedings of the 36th Conference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