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學射箭選手成績之心理變因:特質性焦慮與狀態性焦慮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學射箭選手成績之心理變因:特質性焦慮與狀態性焦慮"

Copied!
7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中學射箭選手成績之心理變因: 特質性焦慮與狀態性焦慮. 研 究 生:魏盛霖 指導教授:楊梓楣. 中華民國 102 年 7 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i.

(3) 中學射箭選手成績之心理變因: 特質性焦慮與狀態性焦慮. 摘 要 焦慮是誘發個體覺醒升高的心理來源因素之一,如果沒有焦慮激發適度覺醒之狀態 下,可能造成運動成績表現不如預期之結果,而特質性焦慮是個人人格因素之一,其高 低也會影響個體對於外在環境與社會評價威脅程度的感受,同時誘發同水準的狀態性焦 慮。一般認為,特質性焦慮高的人比較容易反應出狀態性焦慮的症狀,因為他們能接收 較多範圍的刺激,且在認知中容易將刺激視為一種威脅。本研究的目的就聚焦在:探討 特質性焦慮、狀態性焦慮與運動表現之關係。研究方法採用文獻分析與問卷調查法蒐集 資料,以特質焦慮量表與狀態焦慮量表作為研究工具,以 2013 年全國青年盃射箭錦標 賽之國、高中選手為研究參與者,共發下 400 份問卷,經問卷回收後剔除無效問卷 42 份,有效問卷為 358 份,回收率為 89%。首先進行資料整理後,再以套裝軟體 SPSS 20.0 中文版執行 Pearson 積差相關、t-test 統計分析與階層迴歸分析,探討兩份量表的分數之 間的相關性與對運動表現的預測情形。研究結果如下:(一)、中學射箭選手的狀態焦慮 與特質焦慮間具有顯著相關性。(二)、國中射箭選手在狀態焦慮與特質焦慮的表現上比 高中射箭選手來的明顯。(三)、簡單迴歸分析結果,國中射箭選手的特質焦慮、狀態焦 慮可以有效預測射箭分數。(四)、簡單迴歸分析結果,高中射箭選手的特質焦慮、狀態 焦慮無法有效預測射箭分數。(五)、階層迴歸分析結果,國、高中射箭選手特質焦慮、 賽前狀態焦慮無法有效預測射箭分數。. 關鍵詞:焦慮、特質性焦慮、狀態性焦慮、運動表現 ii.

(4) Variables in high school archer performances: Trait anxiety and state anxiety. Abstract Anxiety is one of the factors that could induce individuals’ arousal level. Without proper anxiety, the performances in sports may not be expected. Trait anxiety on the other hand is one kind of personalities. The level of trait anxiety could affect one’s perception of the threat of the environment as well as social appraisal. It also can induce the some level of state anxiety. It is commonly agreed that people with a higher level of trait anxiety may more easily show symptoms of state anxiety. This study aims to discover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rait anxiety, state anxiety, and sport performance. The method included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 The study conducted 400 questionnaires on the participants of 2013 National Archery Youth Cup in junior high and senior high levels. Valid questionnaires are 358 and 42 invalid questionnaires. The effective response rate is 89%.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cores in two questionnaires and their prediction on sport performances. The result shows: 1.There i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rait anxiety inventory and state anxiety inventory. 2. Junior archers showed higher state anxiety and trait anxiety than senior ones. 3. The trait anxiety, state anxiety can effectively predict archery scores in junior archers. 4. The trait anxiety and state anxiety cannot effectively predict archery scores in senior archers. 5.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high school students’ trait anxiety and state anxiety cannot effectively predict archery scores.. Key words: anxiety, trait anxiety, state anxiety, sport performance. iii.

(5) 謝 誌 步入職場數年,有幸重回學校當學生學習,在自身的學校工作、家庭 的雙重壓力下,任誰都需要鼓起極大的勇氣來面對這個全新的挑戰。三年 的求學生活,起初的確顯得有些不適應, 深感體力、腦力不甚負荷, 所 幸在指導教授楊梓楣的耐心指導下及威銘、英人同學的叮嚀與督促,終使 才疏學淺的盛霖順利完成學業,求學期間師長們的研究精神及治學態度令 人動容,讓我在學術研究的方法上獲得啟發,得以進入這個學術殿堂再次 學習,心中滿是感激。 本論文得以完成首要感謝指導教授楊梓楣博士及口試委員林啟賢博 士、梁嘉音博士的批閱斧正並提供許多寶貴的建議,使本論文得以更臻完 善,特置卷首,敬申謝意。研究期間亦承蒙射箭界各單位的全力配合, 讓 本研究問卷得以順利填答與收齊,在此特表感謝之意。 最後感謝全家人的支持及職場同仁的協助,尤其是老婆雅之在懷孕期 間,仍不時給予我鼓勵,加上媽媽、岳母無微不至的照顧,使盛霖無後顧 之憂,不致因新成員書廷的加入而耽誤學業。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 謹以 此論文獻給所有愛護、關心我的師長及朋友們。謝謝你(您)們!. 魏盛霖 謹致 一零二年六月 iv.

(6) 目. 次. 論文通過簽名表-------------------------------------------------------------------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謝誌 --------------------------------------------------------------------------------- iv 目次 ---------------------------------------------------------------------------------- v 表次 -------------------------------------------------------------------------------- vii 圖次 ------------------------------------------------------------------------------- viii 第壹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7 第三節 名詞解釋 ----------------------------------------------------------------------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特質─狀態焦慮的相關理論機制 ----------------------------------------- 9 第二節 特質焦慮與運動表現的關係 ---------------------------------------------- 23 第三節 狀態焦慮與運動表現的關係 ---------------------------------------------- 26 第四節 本章總結 --------------------------------------------------------------------- 30 第五節 研究問題 --------------------------------------------------------------------- 31 第六節 研究假說 --------------------------------------------------------------------- 31.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3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34 v.

(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34 第四節 研究流程 --------------------------------------------------------------------- 3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37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37. 第肆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 39 第一節 結果分析 --------------------------------------------------------------------- 39 第二節 討論 --------------------------------------------------------------------------- 45.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 48 第一節 結論 --------------------------------------------------------------------------- 48 第二節 建議 --------------------------------------------------------------------------- 48. 參考文獻 ---------------------------------------------------------------------------50 中文部分 ---------------------------------------------------------------------------50 英文部分 ---------------------------------------------------------------------------54 附 錄 -------------------------------------------------------------------------------59. vi.

(8) 表次 表 1 國、高中射箭選手特質性焦慮之t - test分析摘要表 -------------39 表 2 國、高中射箭選手狀態性焦慮之t - test分析摘要表 -------------39 表 3 高中射箭選手Perason積差相關分析結果摘要表 -----------------40 表 4 高中射箭選手以運動表現為效標變項之線性迴歸摘要表 ------40 表 5 國中Perason積差相關分析結果摘要表 ------------------------------42 表 6 國中射箭選手以運動表現為效標變項之線性迴歸摘要表 ------42 表 7 高中射箭選手階層迴歸分析結果摘要表 ---------------------------43 表 8 國中射箭選手階層迴歸分析結果摘要表 ---------------------------44. vii.

(9) 圖次 圖 1 Martens 壓力過程因 -----------------------------------------------------18 圖 2 四階段壓力歷程 ----------------------------------------------------------18 圖 3 特質焦慮與狀態焦慮的交互關係 ------------------------------------30 圖 4 研究架構圖 ----------------------------------------------------------------33 圖 5 研究流程圖 ----------------------------------------------------------------36. viii.

(10) 1. 第壹章. 緒論. 近年來,臺灣從 2001 年射箭亞錦賽奪金後,又於 2004 年雅典奧運奪得一銀一銅, 並列為我國奧運「黃金計畫」奪牌的重點運動項目,也是我國現今能與其他國家競爭奪 牌的亞奧運正式運動項目之一。然而,最近兩屆的奧運 (北京、倫敦),射箭隊拿足全額 的參賽資格,卻都在最後關鍵時刻無法克服高競爭的比賽壓力,以致無法發揮平日水準 而錯失晉級乃至奪牌機會。如此更顯現了心理素質於高競技比賽的情境下,左右勝負的 重要性。 然而,心理狀態變化、環境、生理反應等因素會改變運動表現成績,特別是心理關 係的探討,因此本研究重點在探討特質性焦慮與狀態性焦慮交互作用下,對運動表現可 能的影響。本章內容分為三個部份來敘述:一、研究背景;二、研究目的;三、名詞解 釋。. 第一節 研究背景 所有賽事攸關勝負的關鍵時刻,總讓人有種窒息的感覺,例如:棒球的兩好三壞滿 球數、籃球的罰球線上罰球、足球十二碼球、射箭場上的對抗賽等,總是最扣人心弦的 一幕,場外觀眾已經緊張的喘不過氣來,更何況身歷其境的選手們,運動競賽本身就是 一種壓力的情境,不論在比賽的前中後都有焦慮的情緒存在,因為競爭激烈的運動賽場 上冠軍只有一個,獲得冠軍的人,有時不一定是實力最強的人,但一定是整體表現發揮.

(11) 2 最好的人。而所謂發揮最好的人,也就是在身體素質、技術層面達最佳水準之外,競賽 時的心理素質更是勝負的最後關鍵。影響運動競技運動表現的因素,除應具備良好的體 能與技術之外,心理技能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劉照金,2002)。換句話說,運動員 要爭取好成績,主要靠實力,但也要靠良好的心理狀態來促使技術、戰術以及身體潛能 的充份發揮 (黃美珍,2002)。另一方面,在運動比賽的壓力情境下往往可以觀察到運動 員出現許多恐懼或緊張焦慮的現象,並妨礙到有效率的運動能力表現 (黃金柱,1987)。 在教學或是比賽過程中,影響成績表現的歷程,一般均歸因於焦慮所造成情緒上的不穩 定。如:害怕成績失常、成績表現是一種潛在性威脅等現象,因而造成阻礙專注力、和 導致成績表現不佳 (許樹淵,2000)。運動競賽時,一方面希望降低心理壓力以提昇較佳 狀態與心理情緒;另一方面則擔心因心理壓力所伴隨的動作協調失衡而導致運動表現欠 佳,因此減低選手賽前及賽中的心理壓力是改善運動表現的重要一環 (盧俊宏、卓國 雄、陳龍弘,2005)。 以競技運動的最高殿堂-奧運會為例,榮幸參與盛事的選手,皆是在自己國家當中 最頂尖者才有資格代表出賽,技術層面上當然都已達到一定的水準,甚至最後進到決賽 的幾位選手,在技術上幾乎相差無幾,因此最後勝負取決於臨場的心理素質。據統計 55% 的運動員都會受到比賽壓力的影響,並產生不利於奪取好成績的心理活動。雖然焦慮常 被一般人視為是一種負面的情緒,但是在運動世界裡,競賽焦慮未必對表現全然不利, 因為優秀運動員或是比賽經驗豐富的選手,堅信適度的競賽焦慮會激勵自己創造最佳的 表現 (黃英哲,2002)。總括來說,運動員在比賽中不可能沒有心理壓力,有效將情緒放.

(12) 3 輕鬆並對自己將要做的動作保持適度的興奮,將促進和激活相關的內分泌,使肌肉和神 經系統達到最高的效能。 任何運動競賽的勝敗都是生理及心理技能綜合表現的結果,而根據研究顯示,心理 技能的影響至少佔了 50%,而一些需要高穩定性及專注的運動項目,其影響的程度更高 達 80%~90% (Weinberg & Gould, 1999)。網球名將康諾斯認為,當運動員的體能與技術 已達最佳狀態時,比賽的勝負有百分之九十五是取決於臨場的心理狀態 (Weinberg, 1988)。因此,運動競賽的成功與否,端看選手當天的心理狀況與臨場的抗壓性表現, 也唯有在心理狀態穩定之下,才能完全展現應有的技術水準,並獲得勝利,想要提升選 手的競賽水準並增進運動表現,唯有從強化選手的心理技能來加以訓練 (周文祥,1998)。 射擊、射箭等精準運動項目,若要有優異的表現,需要有高度的注意力和穩定性, 執行動作必須穩定專注且放鬆,情緒必須不能有太大的起伏和干擾 (洪聰敏,2005)。閉 鎖性的技能是在穩定、可預測的環境中執行 (Lidor & Singer, 2003);射箭屬於閉鎖性的 運動,其特性是站在發射線上時,是比較不受外在環境影響而獨立完成射出的動作;因 此在動作的執行上,注意力的焦點易受個人當下的想法影響;運動當下心理狀態的調整 就很重要,許多學者認為運動執行前幾秒鐘時間,執行者的心理狀態是影響技能表現的 關鍵 (Boutcher, 1992; Hatfield, Landers, & Ray, 1987; Salazar et al., 1990),而在一場高水 準的射箭比賽中,如:奧運場上它需要精確的動作、高度穩定性及技巧性,此時的心理 狀態就是決定勝負的關鍵性技能。 1988 年開始擔任我國國家級教練的韓國教練金亨鐸曾提起:目前執世界射箭運動之.

(13) 4 牛耳的韓國,之所以能在國際箭壇稱霸的秘訣之一就是除了日常正規的技能、體力的訓 練之外,更重視心理技能課程。據了解,韓國隊的教練及選手,在國小階段的訓練目標 是培養興趣與基本動作的養成;國中階段則著重技術及體能層面的訓練;高中階段開始 加入心理技能訓練;大學階段則是將技能、體能及心理技能的統合訓練,做全力衝刺。 我國的選手,大多明顯起步較晚,幾乎都從國中才開始接觸射箭,更甚者是於高中才開 始接觸。訓練方面也較著重於技術、體能方面,對成績的提昇更是重視,在心理訓練方 面則有明顯的不足,甚至是沒有心理訓練的課程。 然而若如上述多位學者專家的論點,運動員的心理素質是否強健,往往是致勝的重 要因素,因此若要提昇我國的射箭成績水準,首當之要就是深入瞭解射箭選手的心理狀 態,如:特質焦慮、狀態焦慮的關係,同時要加強心理訓練,以解決「練習一條龍,比 賽一條蟲」的問題,以便在未來再度面臨高競賽的賽事時,選手與教練都可以有更足夠 的應對措施去因應各種比賽狀況。 陳冠旭與劉從國 (1966)指出射箭運動是一種屬於閉鎖性的運動,以奧運局的方式進 行 70M 選手並立的對抗賽,這是非常強烈的互動。而影響射箭運動準確性的因素極多, 其原因不外乎有天候環境因素的干擾,如風的強度、風向的轉變,致影響瞄準方位及判 斷上的準確性;其次,選手亦會受到臨場比賽氣氛或自我期許過高,而產生緊張、害怕 等心理的變數,干擾了射箭動作的穩定性及正確度;另外如射箭選手於瞄射時間的長 短、拉弓伸展動作、平衡控制能力等都可能影響箭著位置而左右比賽成績的好壞。儘管 影響因素眾多,倘若選手各方面已準備好,最後仍必須獨自去面對現今愈來愈高強度及.

(14) 5 龐大壓力情境下所進行的奧運局射箭對抗賽,心理層面的因素就影響著臨場所需的高度 專注力與 (低)適度覺醒,此為優秀選手特質,因此;焦慮產生對射箭成績表現是一項重 要訊息。 關於焦慮的分類,學者 Spielberger (1966)提出特質一狀態焦慮理論,將焦慮區分成 特質性焦慮與狀態性焦慮。特質性焦慮是一種動機或後天環境形成的行為傾向,使個體 容易將許多客觀的非危險環境視為威脅,或是對客觀危險環境產生更強烈的狀態焦慮反 應。除了一般的特質焦慮外,因為情境的特殊性,也區分出特殊情境的焦慮,像是社會 特質焦慮、考試特質焦慮、運動競賽特質焦慮等。而狀態焦慮則是一種改變中的心情狀 態 (changing mood state),另一個解釋是主觀地、有知覺地感到不安與緊張,而且伴隨 著自主神經系統的激發或覺醒的一種情緒狀態。 另外,學者 Weinberg (1975)發現運動競賽特質焦慮高的人會因知覺到競賽情境中的 威脅,而動員或組織較多的肌肉能量來做動作表現,比低運動競賽特質焦慮的人使用較 多無效的神經肌肉能量。Weinberg and Genuchi (1980)也發現低運動競賽特質焦慮組比 中、高運動競賽特質焦慮組有較好的運動表現。高運動競賽特質焦慮的選手,在運動競 賽情境中產生較高的狀態焦慮,此種傾向使選手本身狀態焦慮提高而造成運動競賽表現 不佳。也就是說,一位高特質焦慮的選手會比低特質焦慮的選手感到較高的威脅而引發 焦慮 (李佳穎,2007)。一般認為,特質性焦慮高的人比較容易反應出狀態性焦慮的症狀, 因為他們能接收較多範圍的刺激,且在認知中容易將刺激視為一種威脅 (林建得,2003)。 陳惠華 (2000)以性別與自覺能力對運動狀態性焦慮與運動完美之影響,以大學籃球.

(15) 6 隊員 (投籃得分)和射箭隊員 (射箭分數)為受試對象。研究發現:具較高認知性焦慮者, 導致影響成績表現不佳的假設獲得支持,而狀態性焦慮對成績表現具有負面的相關。宋 景宏 (2004)以配對假設的放鬆訓練理論對跆拳道精英選手賽前狀態焦慮與技能表現的 影響,對於選手賽前狀態性焦慮的因應有正面改善的功效,也提昇了選手的運動表現。 從上述文獻分析了解,特質焦慮與狀態焦慮對運動成績的影響意味深遠,是複雜 的,且是否增強成績表現或產生負面效果是頗值得注意的運動訊息。指導者或學習者必 須對焦慮的意義與焦慮水準多加認知,進而對焦慮情境作適切的心理處置策略。狀態性 焦慮是個體在不同的情境因素中,所產生的生理或心理反應。不同的特質焦慮型態所產 生的影響也不盡相同。籍由適當的測量技術了解焦慮的不同徵狀,才能有效的施予對應 的放鬆技巧,如此將有助於技能表現的提升。 目前取得的狀態焦慮與特質焦慮的相關研究雖豐富,卻也存在不足。目前對狀態焦 慮與特質焦慮型態的定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焦慮產生的原因,有時為了能更清楚呈現研究 結果而走向將兩種焦慮完全分離、割裂的極端,弱化和忽略了它們作為焦慮的兩個方面 和兩種型態的內在聯繫和不可分割性。 所以本研究嘗試同時以「狀態性焦慮」與「特質性焦慮」這兩個變項,以問卷調查 的研究方式來探討特質焦慮與狀態焦慮間的關係,對中學射箭選手的運動成績可能造成 的影響,以獲得更進一步的釐清和證實它們之間存在的關聯性,亦是本研究的研究動 機,希望本研究能夠對射箭以及其相關性的閉鎖性項目,在心理層面上有所助益。.

(16) 7. 第二節研究目的 根據研究的問題背景,本研究的目的為: 一、探討特質性焦慮與賽前狀態性焦慮之相關情形。 二、探討國、高中射箭選手於特質焦慮與狀態焦慮之差異情形。 三、探討國、高中射箭選手特質性焦慮、賽前狀態性焦慮對於運動表現之預測情形。. 第三節 名詞解釋 一、特質性焦慮 特質焦慮是人格的一部份,是後天養成的行為傾向或性格,使個人傾向將大多數客 觀上對身心無危險的環境視為威脅而產生狀態焦慮,或是對客觀上危險環境產生過度的 狀態焦慮反應或水準 (Spielberger, 1966)。本研究以鍾思嘉與龍長風 (1984)將 Spielberger, Gorsuch, & Lushene (1970)所編製完成之「情境─特質焦慮量表 (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 STAI)」中的特質焦慮量表譯成之中文版為測驗工具,總得分越高表示特質焦 慮越高。 二、狀態性焦慮 是指個人對壓力的主觀了解和感覺,並引發自主神經系統的活動激發或覺醒的一種 情緒狀態。這種情緒狀態是暫時的、持續變化的,是主觀地、有意識地知覺到不安與緊.

(17) 8 張 (Spielberger, Gorsuch, & Lushene, 1970)。本研究採用黃崇儒、張智傑、許勝凱與洪聰 敏 (2008)翻譯的競賽狀態性焦慮-2R 版量表。此量表共有 17 題,包括三個分量表:認 知焦慮、身體焦慮、和自信心,本量表採四點 Likert 式量尺 (1 ~ 4, 一點也不~非常同意)。 總得分越高表示狀態焦慮越高。 三、運動表現 運動表現是個體從事運動所需的一般性能力如跑、跳、擲、踢、攀等 (李源昇,2001)。 而其構成要素如: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平衡感、協調性、敏捷性、瞬發力、速度等 身體的功能,因專業領域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詮釋,在「臨床醫學領域」稱之為身 體功能的構成要素;在「體育競技領域」稱之為運動表現、運動能力、競技體適能、運 動體適能、技巧體適能、基本體能或專項體能的構成要素。本研究所指的運動表現,是 以 2013 年全國青年盃射箭錦標賽中學射箭選手,在資格賽成績的表現來代表其運動表 現。 四、中學射箭選手 中學射箭選手是指進入國、高中後,接受一週至少五天,每天至少三小時之有組織、 常態性的訓練與練習,並代表學校參賽之校隊或社團。本研究是指參加「2013 年全國青 年盃射箭錦標賽」之國、高中選手。.

(18) 9.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是在探討特質焦慮以及狀態焦慮有關的理論和研究,並從其中得到與本研 究相關且有助益的重要訊息。主要內容如下:一、特質─狀態焦慮的相關理論機制;二、 特質焦慮與運動表現的關係;三、狀態焦慮與運動表現的關係;四、本章總結;五、研 究問題;六、研究假設。. 第一節. 特質─狀態焦慮的相關理論機制. 一、焦慮的定義 Spielberger (1966)認為焦慮 (anxiety)的產生乃是個體因受到壓力的刺激,且知覺到 這項壓力具有危險 (是一種威脅),Spielberger (1970)認為焦慮是指個人對緊張和壓力的 主觀了解和感覺,並引發自主神經系統的活動作用,史氏並提出焦慮的過程模式:壓力 -認知威脅 (危險)-焦慮反應。張春興 (1991)指出:焦慮是由緊張、不安、焦急、憂 慮、恐懼等感受交織成的情緒狀態。盧俊宏 (1999)對焦慮的註解是:焦慮是影響個體覺 醒高低最主要的一種心理,它和壓力一詞相同。 在醫學上對焦慮的註解是,生理與心理現象之各種組合,非肇因於實際危險,呈陣 發性或持續狀態,且名為焦慮性精神官能症 (anxiety neurosis),依 1980 年美國精神醫學 會,所出版的臨床診斷,又將焦慮細分兩類,一類為:廣泛性焦慮症 (generalized anxiety.

(19) 10 disorder), 另一類是恐慌焦慮症 (panic nxietydisorder),而廣泛性焦慮症,在運動生心 理學中,較常採用作為受試者,運動競賽前評量項目。 廣泛性焦慮症之診斷準則,包括下列四類症狀 (李明濱,1992): (一)身體運動機能系統的緊張狀態:顫抖、肌肉緊張、坐立不安、躁動等。 (二)自律神經系統機能亢奮:呼吸短促、心跳急速、口乾、流汗、胃部不適等。 (三)不安的期待:擔心、焦慮、害怕、反覆惦念等。 (四)過度警覺的外顯動作症狀:過度注意以致分心、失眠、緊張兮兮、易激動、缺 乏耐心等。 盧俊宏 (1991)指出:焦慮是個體在面臨情境的刺激時,因為本身自覺無法或不足以 應付情境需求,而產生之一種反應,它也可說是一種正常且是有好處的反應,因為焦慮 可以告訴我們採取策略以應付情境中所產生之不利因素。它通常包含兩個基本元素組 成: (一)精神特質 (mental features),如:憂慮、懼怕、專注力無法集中等。 (二)身體症狀 (physical symptoms),如:心跳急速、呼吸短促、四肢發抖、流汗 等。 焦慮是內心的一種情緒狀態 (馬啟偉、張力為,1996),但從外表上可以顯現出來;如: (一)表情觀察:臉部表情顯得僵硬,或是一般所稱之面無表情。 (二)肢體語言觀察:雙手緊握,做出握拳狀,且眼神異於平常自然狀態。 (三)思考能力此時會停止或出現障礙:問東問西?.

(20) 11 (四)無法快速回答或體會他人的話語。 (五)容易生氣、遷怒他人。 (六)會經常性出現偏頭痛、胃痛等生理現象。 綜合上述學者對焦慮所作之解釋,可以明瞭焦慮是個體處於不同情境因素中,對所 面臨不同現象而引發的一連串心、生理反應,而狀態性焦慮呈現的症狀,如:注意力不 集中、擔慮、沒信心、心跳急促、呼吸短淺、軀體顫抖、冒汗、口吃、思考出現障礙、 暴躁、或血壓上升等現象;一種心、生理感受交織而成的複雜情緒狀態。 二、焦慮的分類 焦慮給人的印象是不好且太過緊張的生心理狀態,至於焦慮的形成原因,心理學家 McGrath 解釋,讓我們了解人們有許多壓力或焦慮的產生,是個體的自覺能力及客觀情 境無法配合所致 (盧俊宏,1994)。至於焦慮的分類,馬啟偉 (1996)根據表現內容分成 現實性焦慮 (objective anxiety)、神經過敏性焦慮 (nervous anxiety)及道德性焦慮 (moral anxiety);根據穩定性分類成特質性焦慮 (trait anxiety)與狀態性焦慮 (state anxiety);根 據人的反應特徵則分成認知性焦慮 (cognitive anxiety)及身體性焦慮 (somatic anxiety)。 這三種分類中,又以學者 Spielberger (1966)提出特質─狀態焦慮理論,將焦慮區分成特 質焦慮和狀態焦慮最為常見。特質焦慮是一種動機或後天的行為傾向,使個體容易將許 多客觀的非危險環境視為威脅,或是對客觀危險環境產生更強烈的狀態焦慮反應。除了 一般的特質焦慮外,因為情境的特殊性,也區分出特殊情境的焦慮,像是社會特質焦慮、 考試特質焦慮、運動競賽特質焦慮等。Martens (1977)特別針對運動特殊情境的特質焦慮.

(21) 12 定義為運動競賽特質焦慮,它是在運動競賽情境下傾向將情境知覺視為具威脅的並對此 情境感到憂慮和緊張的反應。高運動競賽特質焦慮的個體在運動競賽情境中較可能產生 高的狀態焦慮,此種特質傾向讓個體難以降低狀態焦慮對自身的影響,而造成運動競賽 表現不佳。而狀態焦慮則是一種可變的心情狀態 (changing mood state),有意識地、主 觀地承受到不安與緊張,此種知覺與自律神經系統引起的激發或覺醒水準伴隨或聯合產 生。主要分為認知狀態焦慮與身體狀態焦慮,在運動情境中,前者通常指引發擔憂或干 擾視覺意象的負面預期與自我評價,後者是因生理覺醒誘發的生理與情緒反應 (Martens, Burt- on, Vealey, Bump, & Smith, 1990)。 三、焦慮相關的理論機制 (一)倒 U 字型理論 此理論認為運動表現和競賽焦慮呈一倒 U 字型的曲線關係,當個體激發水準較低 時,即壓力或焦慮較小時,表現通常不會太好,而當激發水準上升到最適當的程度時會 造就最佳的運動表現,一旦激發水準超過適當程度的時候,運動表現也會相對的遞減。 由此理論可發現不同運動項目需要不同程度的激發水準,即不同運動項目對於激發水準 具有個別差異 (Oxendine, 1970)。各項目的選手,其狀態性焦慮也會有所不同,也必須 要有適當的激發水準。Parfitt and Hardy (1993)認為運動焦慮的研究應該將生理激發水準 以及運動項目的工作需求加入討論,比較生理激發和身體焦慮對表現預測的效果以及不 同的工作需求的最佳預測指標是否有所不同。 (二)多向度焦慮理論.

(22) 13 Martens 等人 (1990)提出了這個理論,此理論主張狀態焦慮是由身體焦慮及認知焦 慮兩個因素所交會形成,然而這兩種型態的焦慮會以不同的方式去影響運動表現。身體 焦慮則是被定義為個體的焦慮成分中因生理覺醒誘發的生理-情意(physiological-affect elements)反應,其徵狀包括心跳加快、肌肉緊張、呼吸急促、手掌冒汗和胃部不適等; 而認知焦慮被界定為對表現的負面預期與負面的自我評價,其性質與擔憂 (worry)類 似。多向度競賽狀態焦慮論學者普遍認為認知焦慮和身體焦慮彼此有不同形態的前因變 項,運動心理研究者假設認知焦慮的前因變項是和運動員對成功預期有關的一些因素, 包含運動員對自己和對手的能力知覺;而身體焦慮的前因變項則被假設為非評價的,短 時期的制約反應,諸如更衣室內的準備工作或賽前的例行性熱身活動等 (Gould, et al., 1984; Martens, et al., 1990)。多向度競賽狀態焦慮的研究,在美國著名運動心理學家 Martens 與其同僚發展出具有良好信效度的『第二代競賽狀態焦慮量表』 (Competitive State Anxiety Inventory-2, CSAI-2)後,提昇了有關多向度競賽狀態焦慮的研究品質與數 量。除了發展測量工具之外,Martens 等人並提出多向度競賽狀態焦慮各成分與運動表 現關係的預測,他們認為:認知焦慮與運動表現是呈負向的直線關係;而身體焦慮與運 動表現則是呈倒 U 字型的曲線關係;而自信心則是與運動表現呈正向的直線關係。許多 研究發現多向度競賽狀態焦慮有個人差異的前因變項,例如性別和技術水準;以及在情 境上的前因變項包括有運動類型和比賽的接近性等 (Jones, Sawin, & Cale, 1991; Martens, et al., 1990)。而一些研究也支持了認知焦慮和身體焦慮彼此有不同類型的前因變項 (Gould et al., 1984; Jones, Sawin, & Cale, 1990)。.

(23) 14 (三)情緒與壓力的關係 Lazarus (2000)認為情緒是具有多層面的要素,瞭解運動員的情緒狀態,可以穩定監 控運動表現。壓力的產生,會造成不同的情緒狀態與感受,而不同的情緒是由不同的壓 力所引起的,在此時個體對外在事物的認知評估是十分重要的。Lazarus 指出,壓力有 兩種,一為「生理壓力」,另一為「心理壓力」,當我們從事激烈運動或競賽時,我們 的身體便承受著壓力,因為此時我們的身體正感覺消耗力氣、流汗、疲憊並且心跳與血 壓均上升,此時身體正在變化,而產生了「生理壓力」,但是我們不一定會感覺到有壓 力,端看當時自身的情緒是如何去感受這些變化,這些生理變化是我們身體對各種生理 需求所做的適應性反應,它們與因應心理壓力的過程是相同的,在因應之後需要有疲勞 的休息期,這樣生理壓力才能獲得平衡,若無法適當的獲得恢復,將會因此累積,轉變 成「心理壓力」。 當我們感覺到焦慮、憤怒、恐懼、羨慕及忌妒等情緒狀態時,會經由心理因素產生 一些身體變化,這其中許多的轉變和生理需求的變化是一樣的,而這些生理反應以及心 理因素可稱為「心理壓力」。心理壓力與生理壓力的因素通常會在相同的情境中合而為 一。因此,當我們在運動競賽中受到威脅時,我們可能會感受到憤怒或焦慮的情緒;當 然,我們也會因獲勝而得到喜悅的情緒。另一方面,當我們從事像慢跑、休閒健身的身 體活動,卻不一定會產生情緒反應,因為情緒純粹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 (洪若懷,2003)。 在比賽環境中包含許多壓力因子,例如觀眾、裁判和選手本身的負面思想等因素,這些 在平時訓練環境裡可能未曾發生,因為在這個情境中,選手大都長時間處於無壓力的狀.

(24) 15 態下練習,但在真正競賽的狀態下,就會處於壓力因子和比賽競爭兩者之中,而對比賽 壓力環境不習慣就容易產生焦慮,其結果會影響心理、生理和專業技能的處理,以致嚴 重的損害技能表現 (林清和,2001)。 (四)特質─狀態焦慮理論 過去的心理學家並未劃分焦慮是個體情境狀態中當場的焦慮反應或者人格傾向上 的焦慮反應。一直到 Spielberger (1966)才提出「特質─狀態焦慮理論 (Trait-State Theory of Anxiety)」,將焦慮分為「狀態性焦慮 (state anxiety)」和「特質性焦慮 (trait anxiety)」。 Spielberger 將焦慮分為狀態與特質焦慮: 1.特質焦慮:是一種動機或後天的行為傾向,使個體容易將許多客觀的非危險環境 視為威脅,或是對客觀危險環境產生更加強烈的狀態焦慮反應。 2.狀態焦慮:有意識地、主觀地感受到不安與緊張,此種知覺與自律神經系統引起 的激發或覺醒水準伴隨或聯合產生。主要分為認知狀態焦慮與身體狀態焦慮,在運動情 境中,前者通常指引發擔憂或干擾視覺意象的負面預期與自我評價,後者是因生理覺醒 誘發的生理與情緒反應 (Martens et al., 1990)。 Spielberger (1966)以下列的假設為基礎,提出「特質—狀態焦慮理論」: 1. 刺激人知覺到外在或內在的一種威脅並喚起狀態焦慮的反應。不愉快的知覺經 驗和認知的回饋機制經驗造成高水準的狀態焦慮。 2. 知覺到愈大的威脅有愈強的狀態焦慮反應。 3. 知覺到愈久的威脅有愈久的狀態焦慮反應。.

(25) 16 4. 和低特質焦慮的人相比,高特質焦慮的人知覺到較多的威脅情境、有較強的狀 態焦慮反應。證據顯示心理方面的威脅像是自尊的缺乏或失敗比對身體有害 的情境更有深遠的影響。一個人特質焦慮的高或低是由過去的經驗而來。 5. 高昇的狀態焦慮具有刺激和驅力的特性,此狀態焦慮可能會直接的表現在行為 上或可能會起動在過去曾經有效降低狀態焦慮的心理防衛機制。 6. 經常遭遇到壓力的情境可能造成一個人去培養減低狀態焦慮的特殊心理防衛機 制。 「特質—狀態焦慮理論」包含了特質焦慮和狀態焦慮二個概念,這二個概念有別 於喚起狀態焦慮反應的刺激情境和對抗狀態焦慮的防衛。「特質—狀態焦慮理論」假設 狀態焦慮的覺醒包含了一連串有先後順序的事件,此事件顯現在當一個刺激在認知上被 評估為是危險時,狀態焦慮反應就被喚起。這個狀態焦慮反應可能接著造成一連串的避 免危險情境的行為,或喚起改變情境的認知評估之防衛策略。特質焦慮的個別差異決定 什麼樣的刺激會被評估為威脅。 特質性焦慮是人格傾向中的一個重要特質,是指在焦慮傾向上的相對穩定個別差 異,乃個人人格特質之一部份,和個人潛在的內在因素包括人格特質、個性或經驗有很 大的關係,造成對事物或情境之不同壓力的反應,而狀態性焦慮是瞬間立即當下產生 的,所以情緒狀態的變化是持續性的形成。 一般認為,特質性焦慮高的人比較容易反應出狀態性焦慮的症狀,因為他們能接收 較多範圍的刺激,且在認知中容易將刺激視為一種威脅 (林建得,2003)。Martens (1990).

(26) 17 指出:「當個體對客觀情境的要求視為威脅,且這種威脅主要是個體知覺自己的能力無 法達到因應情境的需求時,狀態焦慮就因此產生」。運動表現會隨著激發水準的提高而 進步,一直到激發水準達到最適當的程度,運動表現將會達到最高峰,而超過這個水準, 運動表現反而退步。Atkinson (1964)認為,激發水準太高會影響運動表現,是因為個體 對失敗產生恐懼而引起的,因此,個體本身的知覺足以威脅到自信心的情境,而產生較 高的狀態性焦慮,在這種情況下,特質性焦慮高者,又比特質性焦慮低者,更容易產生 較高的狀態性焦慮,而狀態性焦慮較高者也容易因情境的挑戰而產生較高的激發水準。 焦慮是誘發個體覺醒升高的心理來源因素之一,如果沒有焦慮激發適度覺醒之狀態下, 可能對運動成績表現也會不如預期之理想,而特質性焦慮是個人人格因素之一,其高低 也會影響個體對於外在環境與社會評價威脅程度的感受,同時誘發同水準的狀態性焦慮 (盧俊宏,1999)。Martens (1977)將其二人的壓力或焦慮過程而成特有的運動競賽過程, 他認為在客觀競賽情境下,個體的競賽特質焦慮會影響對威脅的知覺,而產生狀態焦慮 反應。 (五)狀態性焦慮的內涵 Martens (1987)認為壓力產生之過程,和狀態性焦慮的產生有關。這個過程利用客觀 的要求、感覺威脅和出現狀態性焦慮來解釋壓力的過程,客觀的要求是代表加在運動員 身上的情境是一種刺激,但個體是否視其為一種威脅,則依其主觀判斷或人格特質中的 特質性焦慮而定。.

(27) 18 客觀情境和反應之間為一種不平衡關係,即是當運動員感覺到他的能力不足以應付 此一客觀的情境,那麼他就會出現壓力,當一位選手參加了一項競賽之後,便有可能因 特質性焦慮而將該情境視為是具有威脅性,而導致狀態性焦慮的產生。 Martens (1987)對壓力過程的描述如圖 1: 客觀的要求(刺激). 威脅(中介物). 狀態性焦慮(反應). 圖 1 Martens 壓力過程 季力康 (2012)對壓力過程的描述如圖 2:. 階段一 環境要求. 階段二 個體對環境要求的. 階段三 壓力反應. 階段四 行為結果. 主觀知覺 圖 2 四階段壓力歷程 因此可看出「狀態性焦慮」的形成是因為個體對情境的需求,以及自覺與反應間無 法取得平衡所致,也就是說個體會主觀的去對週遭環境認定是具有威脅或危險的認知, 而焦慮產生的過程就是預期如果無法達到理想的目標,將產生不良的後果。此外,激發 是一種個體身心理準備反應的警覺狀態,激發常因焦慮心理,尤其是狀態性焦慮的心理 而產生,激發與狀態性焦慮不同的地方,是個體無論面臨正面或負面的情境時,激發都 會提高;然而狀態性焦慮則是只有負面的心理反應。因此,無論在何種情境下,我們都 要能控制適當的激發水準,擁有適當程度的焦慮狀態,才能幫助運動員創造良好的運動 表現。.

(28) 19 賽前狀態焦慮的來源如下: (一)自尊心 自尊心意指個人對自我價值及自我能力的看法,自尊心低的選手,比較擔心自己的 能力無法達到既定的目標,因此,其焦慮水準較高。 (二)特質焦慮 特質焦慮高者,知覺情境對自己的威脅較大,則狀態焦慮較高。因此,家長或教練 應事先了解選手的特質焦慮情形,較能掌握或預期比賽時可能會產生的壓力問題。 (三)認知評估方式 選手對比賽結果的期望情形,受到個人認知評估方式的影響。通常對比賽結果或表 現,如果期望較低,往往其狀態焦慮較大。 (四)超出選手能力範圍 如果賽前選手擔心比賽會超出自己能力範圍,或知覺到要比上次表現佳的情況下, 較容易產生狀態焦慮。 (五)擔心辜負成人的期望 家長介入對選手的壓力增大,擔心未能達到家長或教練所期望的成績亦為焦慮來 源。Brustad (1992)研究發現,少年籃球員知覺到父母給的壓力高時,則比賽時的狀態焦 慮也跟著提升;相反地,如對其表現的滿意度高或多屬正面的介入,則選手的壓力也跟 著減少。 (六)比賽的重要性.

(29) 20 比賽的重要性亦為壓力來源,重要性可以是選手客觀的知覺,如決賽或冠軍賽,也 可以是主觀的知覺,即選手的認知評估歷程,一旦認定比賽是重要的,則焦慮就會逐漸 上升。 由上述理論及研究可得知,選手焦慮的產生是多向度的,所以教師、教練,甚至家 長應多從旁協助選手控制並減輕壓力,塑造正向的練習與比賽環境,並用積極且正面的 態度來協助、解決選手的缺點,不要太著重比賽的輸贏,對選手的努力或進步要給予肯 定,並不段的加以鼓勵。此外,有關壓力控管的一些放鬆技巧,如自生訓練法、呼吸放 鬆法、系統減壓法或肌肉漸進放鬆法、生物回饋法,乃至心智訓練法等,對選手的壓力 舒緩及焦慮降低皆有助益。 四、焦慮之測量 焦慮形成的心、生理反應,可透過觀察與追蹤生理指標,如:呼吸率、皮膚電流反 應心跳率、血壓、大腦皮質活動 (EEG)、肌肉張力等,除此之外,目前運動心理學家在 研究與探討運動和焦慮時,多數會使用自陳式量表為施測的工具,分為測量特質性焦慮 與狀態性焦慮。 (一) 特質焦慮的測量: 1.泰勒簡易焦慮量表 (Taylor Manifest Anxiety Scale,簡稱 TMAS):Taylor (1951)抽 出明尼蘇塔多項人格測驗的相關焦慮之項目編制完成。泰勒簡易焦慮量表總共有五十題 是非題,在一九五○年代,泰勒簡易焦慮量表是最普遍、常用的焦慮測驗工具,本測驗.

(30) 21 另外也編制了一套兒童專用的測驗量表,叫兒童簡易焦慮量表 (Children’s Manifest Anxiety Scale,簡稱 CMAS)。 2. 史匹柏格特質焦慮量表 (Speilberger Trait Anxiety Inventory):Speilberger, Gorsuch, and Lushene (1970)所共同編製,其目的在測驗施測者平時一向的知覺和感受。 目前有成人和兒童二版,共有 20 題的施測題項,以李克特量表(Likert-type Scale)來測 驗施測者之反應,目的在測量一般情境下長期的焦慮。 3.運動競賽焦慮測驗 (Sport competition Anxiety Test,簡稱 SCAT):Martens (1977) 修訂史匹柏格特質性焦慮問卷 (STAI)後,設計了另一動於競賽情境專用的焦慮測驗量 表。本測驗共分成人和兒童專用測驗量表兩種版本,其中有十五題,是以三點式的力氏 量表法 (幾乎沒有、偶而有和常常有)來測驗施測者的反應。運動競賽焦慮測驗被認為最 適用於測驗某選手於運動競賽情境中的特質性焦慮。 (二)狀態焦慮的測量: 1.史匹柏格狀態性焦慮問卷 (Speilberger State Anxiety Inventory,簡稱 SAI):由有成 人版和兒童版二種,共有 21 題,目的在測量某特定時間內的焦慮感覺,以李克特量表 選擇其對某一問題反應的程度。 2.第二代競賽狀態性焦慮問卷 (Competitive State Anxiety Inventory-2 簡稱 CSAI-2 ):Martens, Burton, Vealey, Smith, and Bump (1981)共同製作完成。本測驗旨在測驗一位 選手在競賽狀態性焦慮各層面 (包括身體的、認知的、自信的等)焦慮。本測驗共有二十 七道題目,以李克特量表分成四種等級的反應來測量選手。.

(31) 22 3.激動-厭動檢查表 (Activation-Deactivation Check List,簡稱 AD-ACL):Thayer, (1967)發明,最主要的目的在測量激動的四個層次,一般性激動 (general activation)、 一般性厭動 (general deactivation)、高度激動 (high activation)以及厭動-睡眠 (deactivation-sleep)。每一層次皆有數各形容詞來描述受試者激動和狀態性焦慮水準, 每一個形容詞以力氏量表法分為四種得分,其中「一定是」得四分,「有一點」得三分, 「不太確定」得二分以及「決不是」得一分。 4.自我知覺問卷 (Autonomic Perception Questionnaire, APQ):Mandler and Urviller, (1958)所設計。本測驗共分三部份,第一部份自由回答,由測驗者本身提出問題,自由 回答並描述個人憂慮和快樂時的各種感覺。第二部份是三十題描述身體活動 (心跳率、 呼吸、溫度變化、流汗、食慾或腸胃方面困擾、肌肉張力和血壓等)的問題。第三部份 則為額外三十四題詢問有關身體知覺的題目。 5.朱克曼情意形容檢查表 (Zuckermans Affective Adjective Check List,AACL): Zuckerman (1960)所發明,是第一個專為測量狀態性焦慮而設計的測驗。本測驗共分二 十一題;十一題是正面形容焦慮的題目,十題為負面形容焦慮的題目。受試者根據題意 選擇自己在某段時間內的感覺焦慮情形的答案,實驗者根據受試者在這兩類題目的選擇 分別得分,每選一道題目該類就得一分。 6.競賽狀態性焦慮問卷 (Competition State Anxiety Inventory, CSAI):由史氏等人所 設計之狀態性焦慮問卷演進而來,其中有十道題目與競賽情境有關。Gruber and Beauchamp (1979)認為本測驗適合反覆測驗一位選手在競賽環境的狀態性焦慮。.

(32) 23 7.競賽狀態焦慮量表第二版修正版 (Competitive State Anxiety Inventory-2R 簡稱 CSAI-2R):黃崇儒、張智傑、許勝凱與洪聰敏 (2008)翻譯的競賽狀態性焦慮-2R 版量表, 原量表源自 Cox、Martens, and Russell(2003)發展的 CSAI-2R,其針對 CSAI-2 在心理計 量上的缺點,利用較嚴謹的驗證性因素分析以及不同樣本,重複檢驗構念效度,發展出 信效度不錯的修正版本,而且題目也較 CSAI-2 少,最後的版本即為 CSAI-2R。 以上測量焦慮的工具樣本中,然並非所有的情緒、對象皆符合,因此,研究者要判 斷分析自己研究屬性、項目,爾後再選擇適用的研究工具,如此才不會造成研究內容上 的偏誤。而本研究是使用史匹柏格特質焦慮量表量測特質焦慮,以及改編自第二代競賽 狀態性焦慮問卷的競賽狀態性焦慮-2R 版量表測量狀態焦慮。. 第二節特質焦慮與運動表現的關係 本研究以 Spielberger (1966)特質一狀態焦慮理論為架構,進行運動員在運動情境下 特質焦慮、狀態焦慮發生的過程,來進一步探討特質一狀態焦慮理論。在前一節中我們 已提及特質一狀態焦慮理論,接下來我們對特質焦慮、狀態焦慮對運動表現的影響,進 一步了解特質一狀態焦慮理論。 特質性焦慮因性別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存在,女性運動員的特質性焦慮高於男性運動 員 (盧俊宏,1990;陳惠華、洪新來,2000)。男女選手之特質焦慮和運動競賽特質焦慮 呈中度相關;女性運動員之特質焦慮高於男性運動員 (李佳穎,2007)。Weinberg and Hunt.

(33) 24 (1976)的研究以大學生為對象,分成高特質焦慮與低特質焦慮兩組進行網球擲準的測 驗,結果發現高特質焦慮組有較高狀態焦慮,再者從肌肉電位活動 (EMG)的紀錄中也 發現高特質焦慮組因狀態焦慮增加使得投擲前、中、後皆消耗較多的肌肉能量,進而導 致較差的投擲表現。賽前自信心與運動表現成正相關,而運動表現與認知性焦慮、身體 性焦慮呈負相關 (黃淑貞,2002)。賽前自信心與運動表現成正相關,而運動表現與認知 性焦慮、身體性焦慮呈負相關 (林建得,2003)。高特質焦慮組在羽球短發球成功率低於 低特質焦慮組,而在認知焦慮、身體焦慮皆高於低特質焦慮組 (蔡閔、賴世烱,2010)。 綜觀文獻可了解,焦慮對運動表現呈負相關,焦慮程度越高運動表現也就越低。特 質性焦慮方面顯示,女性運動員顯著高於男性運動員,高特質焦慮者在認知焦慮、身體 焦慮、賽前狀態焦慮會高於低特質焦慮者。就目前運動領域有關運動員的運動表現與選 手特質性焦慮的相關研究,仍顯不足。在不同性別、排名及運動歷程之優秀運動員其心 理變項的差異情況仍然有再探討的空間,雖由一些的相關研究可以得知,影響運動表現 的因素是多層面的,在所有可能影響因素無法全盤納入做研究的情況下,本研究的重點 是先就眾多的可能影響因素中,取其中特質、狀態焦慮等變項與運動表現的相關性來做 研究,期望研究結果能進一步了解射箭運動員的特質焦慮、狀態焦慮,進而提升射箭運 動員之成績表現。 另外,由於運動相關研究有限,以下就其他領域的相關研究做一探討。周路平與孔 令明 (2010)高特質焦慮組風險迴避得分高於低特質焦慮組,男生風險迴避得分低於女 生。徐芳芳 (2010)高特質焦慮的特徵即對威脅信息的注意偏向,也就是對威脅會特別注.

(34) 25 意且無法適當調整並降低焦慮水準。姜宏、王志紅、嚴進與劉濤生 (2006)考試應激對不 同特質焦慮者注意穩定性的影響不同。高特質焦慮者是應激管理的重要人群。考試是學 生生活事件中最常見的應激源。適度的考試應激可以提高個體注意力和工作效率,利於 考試的發揮。但是,持久而強烈的應激則會給機體帶來很多不利影響,注意力下降便是 其中之一。此與運動場域中所提適度激發水準有助運動表現的論點似乎吻合。特質焦慮 高的學生對情境壓力的變化更為敏感,隨情境壓力的加大,其狀態焦慮水準明顯上升, 可以判定特質焦慮與狀態焦慮之間有密切關係 (許暉,2010)。特質焦慮、抑鬱、焦慮緊 張、軀體症狀、軀體化、性適應不良及自卑傾向等諸多因素間的交互作用可能是焦慮障 礙發生的病理心理學基礎,特質焦慮與焦慮情緒的關係更為密切 (曹素霞、李恒芬、張 勇、李幼輝,2008)。 綜合上述其他領域的研究,大致可以推論出,特質焦慮屬於人格特質的一種,亦是 常被視為一種壓力易感性人格特質,故高特質焦慮在許多場域,只要是個體處於競爭或 在意的情境時,似乎會表現出相同表現特徵。如:狀態焦慮上升、沒自信、負向思考、 注意力不集中等。因此,無論何種情況下,只要處於競爭情境下的場域,特質焦慮似乎 對於面臨情境下的行為、心理、因應策略等都有相當程度的影響。所以,在運動場域, 乃至射箭比賽,是否有可以由特質性焦慮來預測狀態性焦慮的可能情況,在訓練與競賽 過程中,藉由有效的心理以及壓力管理技巧的練習,來削減與降低在競賽時,因高特質 性焦慮所誘發的高狀態性焦慮。另外,於賽前多給予精神喊話、心理建設,以增進自信 心進而降低狀態性焦慮而有好的運動表現。.

(35) 26. 第三節狀態焦慮與運動表現的關係 在病理學研究上發現,當焦慮所帶來有害的作用大於好處時,就構成了病理上的焦 慮、或焦慮性疾病,對個人穩定性運動成績表現是不利的 (邱春吉,1999)。在教學或是 比賽過程中,影響成績表現的歷程,一般大多歸因於焦慮所造成情緒上的不穩定。如: 害怕成績失常、成績表現是一種潛在性威脅等現象,因而造成阻礙專注力、和導致成績 表現不佳 (許樹淵,2000)。任卓偉 (1997)以大專和研究生 (男性 16、女性 14)為受試對 象,隨機分派至實驗組與控制組,做高塔跳傘焦慮情境之實驗,研究發現:狀態性焦慮 對反應時間的中樞訊息處理系統、和身體伸展執行速度的影響。結果顯示:狀態性焦慮 會延緩反應時間、以及伸展動作之協調性與正確性、亦無法適時做偏差動作的修正。這 一研究結果和射箭放箭瞬間,手指勾弦部位、瞄準晃動之穩定、呼吸調節等協調適切與 否?對知覺偏差動作訊息處理反應速度、正確與否?兩者間是具有相同情境關聯性。 劉鎮國 (1998)針對參加世界大學運動女子排球代表隊運動員,狀態性焦慮之研究發 現:球員與不同實力球隊比賽,賽前並無明顯差異,對實力弱的球隊比賽,球員賽前焦 慮略低於對實力強的球隊。Spielberger (1970)的運動員成績表現和焦慮之研究,研究結 果發現:個人性運動項目的選手,臨場表現較佳的選手,對情境焦慮、和覺醒度控制訊 息處理較水準低的選手高,差異達顯著水準。這項研究與具高水準射擊成績表現之學習 者焦慮低於一般學習者 (張宏亮,2001)結論一致。射擊運動是屬閉索式無協力與交互作 用關係之個人運動項目,高度專注力與 (低)適度覺醒是優秀選手特質,因此;焦慮產生 對射箭成績表現是一項重要訊息。在射擊過程中的擊發、呼吸與瞄準圖精準的瞬間,必.

(36) 27 須將此完美的協調動作適時輸出,而達命中目標,否則將產生視力模糊、疲勞等負面作 用而影響成績表現 (林登松,2000)。在射擊訓練過程中,除了強調射擊技能方面認知與 操練外,若能提供相關射擊運動心理學之認知予學習者。如;認知策略、自我能力和學 習動機、覺醒、放鬆訓練、壓力管理策略、焦慮之產生與適時調適等,指導學習者從正 向與負向的學習預測。如此,將會有效助益射擊成績提升。狀態性焦慮的產生,如:呼 吸急促、手臂顫抖、專注力分散..等外顯動作在射擊學習過程中,常出現在學習者肢體 伸展行為表現上 (林登松,2000),這種焦慮所產生外顯憂慮、不舒服的表徵,即屬於狀 態性焦慮,在射擊過程中是會影響射擊成績的表現。射擊、射箭等精準運動項目,若要 有優異的表現,需要有高度的注意力和穩定性,執行動作必須穩定專注且放鬆,情緒必 須不能有太大的起伏和干擾 (洪聰敏,2005)。 因此,從上述學者及實證性研究中可以得知,同屬閉鎖性運動項目的射箭,其焦慮 的產生與控管對於射箭選手是一項必須確實充分了解與掌握的訊息。王梅子 (2001)研究 跆拳道選手在對焦慮訊息處理過程中發現:利用適度焦慮喚醒適度覺醒,在跆拳道選手 施展攻擊與防備動作上有明顯增強之效果。由於過度的焦慮會影響到人體運動的操作, 使高度之激發水準導致肌肉張力增加、注意力的寬度變窄,專注與切換能力也會被鎖死 等失常現象,因此直接影響成績表現 (張宏亮,2000);莊英萬與張宏文 (2002)指出, 當選手的自我能力知覺較強時,即自認為實力明顯高於對手時,比較不會感受到焦慮。 在射箭訓練過程中,焦慮現象之呈現若無法與以適切處理,使其轉化為提昇成績表現之.

(37) 28 助力時,則易造成學習上之阻礙,而過度的焦慮會影響到人體運動正常操作及過度覺 醒,而引發肌肉張力增加、注意力無法集中,而影響運動成績之表現 (盧俊宏,1999)。 Lander, Furst, and Danies (1981)以手槍、飛靶、步槍、飛鏢等項目研究發現:產生狀 態性焦慮選手,在外在與內在刺激過度負荷時,即產生無法將注意焦點集中,而影響射 擊成績之表現 (張宏亮,2000)。Gould and Spremen (1983)以不同運動項目之選手為研究 對象,並以自我威脅,為引發運動競賽焦慮的兩個重要因素,研究發現:選手在賽前之 心理認知與心理處理技巧,教練須於平時即訓練並加以指導,選手在內、外控情境中, 才能適時適切將焦慮轉化為提昇競賽成績表現之助力。莊英萬與張宏文 (2002)指出,當 選手的自我能力知覺較強時,即自認為實力明顯高於對手時,比較不會感受到焦慮。 Klavora (1977)以 145 位高中男子籃球選手為受試對象,探討籃球選手之賽前狀態焦慮 與成績表現的關係。結果發現,當選手賽前狀態焦慮水準在中等程度時,選手的成績表 現最好;當選手的成績表現是普通或很差時,選手的賽前狀態焦慮則呈現很高或很低的 水準。Sonstroem and Bernado (1982)以 60 位大學女子籃球運動員為受試對象,探討狀態 焦慮及特質焦慮對成績表現的影響,受試者依狀態焦慮及特質焦慮的高、低程度分為三 組。結果發現,三組受試者其特質焦慮與成績表現未達顯著性相關,而狀態焦慮與成績 表現之間呈倒 U 字型的關係。 另外 Lewthwaite and Scanlan (1989)以 9-14 歲的青少年摔角選手為受試對象, 探討青少年運動選手其運動競賽焦慮反應之表徵。結果發現青少年運動競賽焦慮的表徵 為低自尊傾向,當成績表現不佳時會引發更大的不安並有逃避運動競賽的情形;而在認.

(38) 29 知焦慮反應的表徵則為擔憂失敗而引發父母、教練負面的評價及指責,進而使成績表現 更為低落。Martens (1980)的研究結果發現:賽前狀態焦慮與高爾夫球的成績無顯著相 關;而 Gould, Petlichkoff, and Weinberg (1984)的研究結果也發現:身體焦慮、認知焦慮 與摔角選手的運動表現在部分比賽有顯著相關。甚至在 Gould (1984)以大學男子角力選 手為對象,探討賽前狀態焦慮水準與對比賽得分的預測。結果只有賽前認知焦慮水準是 比賽勝負的顯著預測變項。Gould, Petlichkoff, Simons, and Vevera (1987)以 39 位警察大 學學生為研究對象,驗證賽前狀態焦慮與射擊表現的關係。結果發現:身體焦慮與表現 呈二次曲線關係,認知焦慮卻與表現無顯著的關係,但是自信心卻與運動表現呈現負向 的直線關係。 焦慮是誘發個體覺醒升高的心理來源因素之一,如果沒有焦慮激發適度覺醒之狀態 下,可能對運動成績表現也會不如預期之理想,而特質性焦慮是個人人格因素之一,其 高低也會影響個體對於外在環境與社會評價威脅程度的感受,同時誘發同水準狀態性焦 慮 (盧俊宏,1999)。焦慮對人的穩定度是會產生影響;而人的覺醒狀態是為了確定完整 的心理與生理穩定歷程,只有在最佳的覺醒狀態下,才能維持良好的注意力、清晰的感 知,對訊息的輸入、整合、記憶、儲存和整理,才能作出正確的判別與決定,這種覺醒 狀態就是醫學中所稱的「意識清晰」 (徐俊冕,1997)。.

(39) 30. 第四節本章總結 運動員的整體情緒管控機制是否良好,是影響著運動表現的,而賽前的正向思考, 更是創造顛峰表現所不可或缺的一種心理因素,選手的情緒與壓力對運動表現均有極大 的影響,無論兩者哪一個出了問題,都易引發焦慮而影響運動的表現造成損害。季力康 (2012)的焦慮的交互作用模式,即顯示特質與狀態是一複雜的交互關係 (圖 3)。. 個人因素 特質焦慮. 情境因素 個人×情境 重要性. 自尊. 交互作用 不確定性. 社會體型焦慮 狀態焦慮/覺醒. 圖 3 焦慮的交互作用模式 倘若選手自覺能力無法應付所面臨的情境時,競賽壓力就會形成,進而產生狀態性 焦慮,而特質性焦慮偏高者,又比特質性焦慮偏低者,易容易產生狀態性焦慮。隨著個 體激發水準的漸漸升高,運動表現就會跟著進步,而激發水準提高到最適當的程度,運 動表現將會達到最高峰,而超過這個水準,運動表現反而退步。儘管許多研究與理論都 支持適當激發水準才能與運動表現好畫上等號。而射箭是需高度專注力與 (低)適度覺醒 的項目,過度焦慮產生對射箭成績表現似乎助益極小。對於焦慮方面的研究不多,因此,.

(40) 31 探討狀態性焦慮與射箭成績之相關,選手與教練必須對焦慮的範圍與意義有通盤的認知 和了解,才能進一步對所面臨之焦慮情境做適當之心理因應策略,目的是增加射箭動作 伸展時的順暢、穩定與準確性。焦慮與運動成績表現之間的奇妙關係,由文獻分析可發 現,是錯綜複雜與值得注意的運動訊息。. 第五節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的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本研究問題為: 一、特質性焦慮與賽前狀態性焦慮的相關性為何? 二、國中與高中射箭選手在特質性焦慮、賽前狀態性焦慮是否有所差異? 三、高中射箭選手之特質性焦慮與賽前狀態性焦慮能否有效預測運動表現? 四、國中射箭選手之特質性焦慮與賽前狀態性焦慮能否有效預測運動表現?. 第六節研究假設 根據上述的研究問題,本研究假設為: 一、特質性焦慮量表與賽前狀態性焦慮量表有顯著相關。 二、國中與高中射箭選手在特質性焦慮、賽前狀態性焦慮有顯著差異。 三、高中射箭選手之特質性焦慮與賽前狀態性焦慮能有效預測運動表現。.

(41) 32 四、國中射箭選手之特質性焦慮與賽前狀態性焦慮能否有效預測運動表現。.

(42) 33.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研究在探討特質性焦慮與狀態性焦慮對中學射箭選手運動成績之影響。將採用兩 份量表來予以施測,然後再做比較分析。本章內容為:一、研究架構與設計;二、研究 對象;三、研究工具;四、研究流程;五、研究範圍與限制;六、資料處理與分析。. 第一節研究架構 本研究的研究架構主要是在探討特質性焦慮與狀態性焦慮對中學射箭選手運動成 績之影響,受試者人數為 400 人。受試者共須填寫兩份量表,分別為『情境特質焦慮量 表-特質焦慮部分』與『賽前狀態性焦慮量表』。 本研究的變項如下: 一、預測變項:特質性焦慮、賽前狀態性焦慮。 二、結果變項:中學射箭選手的運動表現。 本研究架構如圖 4 所示: t-test 積差相關. 特質性焦慮. 狀態性焦慮. 階層迴歸. 階層迴歸. 運動表現 圖 4 研究架構圖.

(43) 34.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 2013 年全國青年盃射箭錦標賽國、高中選手為研究參與者,本次賽會一 共有 51 個來自各縣市的學校報名,本次的研究共發下 400 份問卷,經問卷回收後剔除 無效問卷 42 份,有效問卷為 358 份,回收率為 8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一、情境-特質焦慮量表 情境-特質焦慮量表 (State- Trait Anxiety Inventory, STAI)是由 Spielberger、 Rgorsuch, and Lushene (1970)共同編訂之兩份量表中的特質焦慮量表。起初,這兩份量 表是為了研究一般正常人焦慮現象而編製的研究工具,而後被廣泛運用於臨床情境,且 已證實具有良好的信度與效度 (Spielberger, 1970)。中文版狀態性與特質性焦慮量表則由 鍾思嘉與龍長風 (1984)修訂而成,適用於國中、高中及大學的男女學生和成人。 本量表之信度經楊淑蘭 (1990)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立師院學生,共 220 人 進行信度考驗,結果 Cronbach'a 係數為.93、折半信度為.89、施布係數為.94,此外另以 國立臺灣師大學生 62 名,進行八週的重測信度考驗為.519。在效度方面,楊淑惠 (1990) 以臺北市立師院 64 名學生為對象,使用「曾式心理健康量表」的焦慮分數為效標,其 同時效度全量表為.687。張霖家 (1992)國立政治大學籃球代表隊員作為 Spielberger STAI.

(44) 35 問卷施測的對象,得到再測信度係數 r=.86,達到顯著水準 (p<.01)。並建立同時效度, 與 SCAI 的相關為.67。 二、狀態焦慮量表 本研究採用黃崇儒、張智傑、許勝凱與洪聰敏 (2008)翻譯的競賽狀態性焦慮-2R 版 量表,原量表源自 Cox、Martens, and Russell (2003)發展的 CSAI-2R,其針對 CSAI-2 在 心理計量上的缺點,利用較嚴謹的驗證性因素分析以及不同樣本,重複檢驗構念效度, 發展出信效度不錯的修正版本,而且題目也較 CSAI-2 少。競賽狀態焦慮量表-2R 版共 有 17 題,三個分量表包括認知焦慮、身體焦慮、和自信心,為四點 Likert 量尺 (1 ~ 4, 完全沒有~非常多)。量表中文化後三個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 Cronbach’s α值,分別為 認知焦慮 .83、身體焦慮 .88、和自信心 .91;效度樣本則為.81、.81 和.86。. 第四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是根據過去文獻而導出相關待確認之問題,進而擬出初步構想,再與指導教 授討論定案後,即展開搜集相關文獻及資料,在決定研究方向及選擇所需的研究量表 後,即開始著手進行研究。本研究以 2013 年全國青年盃射箭錦標賽參賽選手,共 400 名選手為研究參與者,在徵求研究參與者的同意後,先由研究者對他們詳細說明實驗的 相關步驟內容與注意事項,於 2013 年 1 月選手之非比賽期間先進行『特質焦慮量表』 之施測,填答的時間為 15~20 分鐘,之後回收量表予以編號存放;再於比賽當天選手第.

(45) 36 一場比賽前的 30 分鐘進行『賽前狀態性焦慮量表』的施測,填答的時間為 15~20 分鐘, 之後回收量表予以編號存放。將所有量表回收歸類後,剔除無效之問卷不予計算,整理 出有效的樣本,然後實施量化比較分析,將所得資料歸納出結論與建議。此問卷施測是 由研究者委託熟識的教練或是老師輔助施測。 研究流程如圖 5 所示:. 確定研究方法. 搜尋相關文獻資料,並加以統整歸納. 選定適當研究工具. 實施特質焦慮量表、賽前狀態焦慮量表測試. 回收量表並給予編碼. 收集比賽結果,並以統計軟體分析選手的運動表現. 歸納出研究結論與建議. 圖 5、研究流程圖.

(46) 37. 第五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以 2013 年全國青年盃射箭錦標賽的中學射箭選手為研究對象,以『特質性焦 慮』與『賽前狀態性焦慮』兩份量表測試每位研究參與者的心理狀態,並且觀察兩份量 表之間的關連性以及量表預測運動表現的情形。本研究僅探討運動領域方面的特質焦慮 與狀態焦慮,至於其他非運動領域方面的特質焦慮與狀態焦慮的情形,則不在本研究探 討的範圍之內。在施測期間,可能面臨教練或選手因恐影響賽前的情緒狀態調整而拒測 的情形,故假設的施測數量或許會與實際施測數量有所出入,因此仍以實際回收數量來 進行研究。.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根據本研究的研究假設,進行下列分析,而本研究之顯著水準訂為α= .05。 一、以皮爾遜積差相關來探討特質性焦慮與賽前狀態性焦慮之相關情形。 二、以 t-test 檢定探討國、高中射箭選手於特質焦慮與狀態焦慮的差異情形。 三、以簡單線性迴歸分析來分別探討國中射箭選手特質性焦慮、賽前狀態性焦慮對於運 動表現之預測情形。 四、以簡單線性迴歸分析來分別探討高中射箭選手特質性焦慮、賽前狀態性焦慮對於運 動表現之預測情形。.

(47) 38 五、以階層迴歸分析來探討國、高中射箭選手特質性焦慮、賽前狀態性焦慮對於運動表 現之預測情形。.

(48) 39. 第肆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本章就研究所獲得的資料,分析其結果並加以討論。全章共分二節;第一節結果分 析;第二節為討論。. 第一節 結果分析 為瞭解特質性焦慮與狀態性焦慮兩者間之關係,本研究利用 Pearson 積差相關來考 驗其顯著性,再用階層迴歸探討特質性焦慮、狀態性焦慮量表對運動表現的預測情形。 經過 Pearson 積差相關,國、高中特質性焦慮與狀態性焦慮達顯著正相關 (r=.328**, p<.05;r=.437**,p<.05),亦即,特質性焦慮愈高則狀態性焦慮愈高;反之,特質性 焦慮愈低則會影響狀態性焦慮也愈低。 表 1、國、高中射箭選手特質性焦慮之 t - test 分析摘要表 平均數 組別.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的標準 誤. t. p. 高中. 157. 46.65. 6.791. .542. -2.138. .033. 國中. 201. 48.09. 5.932. .418. 特質 焦慮. p<.05*, <.01** 由表 1 國、高特質性焦慮之 t 考驗分析摘要表, 國、高特質性焦慮的感受上有顯 著差異 (t =-2.138, p =.033< .05)。表示國中生表現特質焦慮 (48.09)的情形比高中生 (46.65)明顯。.

(49) 40 表 2、國、高中射箭選手狀態性焦慮之 t - test 分析摘要表 平均數 組別.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的標準 誤. 高中. 157. 36.03. 5.556. .443. 國中. 201. 37.80. 5.565. .393. t. p. -2.987. .003. 狀態 焦慮. p<.05*, <.01** 由表 2 國、高中狀態性焦慮之 t 考驗分析摘要表,國、高中狀態性焦慮的表現上有 顯著差異 (t=-2.987,p=.003<.05),表示國中生表現狀態焦慮的感受 (37.80)比高中生 (36.06)略高,國、高中在狀態焦慮方面達到顯著差異。 表 3、高中射箭選手 Perason 積差相關分析結果摘要表. 射箭分數 Pearson 相關. 特質. 射箭分數. 特質. 狀態. 1.000. -.152. -.039. 1.000. .473. 狀態 射箭分數 顯著性(單尾). 特質. 1.000 .057. .632 .000. 狀態 p<.05* ,<.01** 由表 3 結果,特質焦慮與射箭分數未達顯著相關 (p=.057> .05),而狀態焦慮對射箭 分數未達顯著相關 (p=.632≧.05)。射箭分數與特質焦慮呈負相關 (r=-.152,p<.05).

(50) 41 。也就是特質焦慮愈高,射箭分數愈低。反之,特質焦慮愈低,射箭分數愈高。而狀態 焦慮因未達顯著水準,雖負相關,但在統計上不具意義。. 表 4、高中射箭選手以運動表現為效標變項之線性迴歸摘要表. F. 標準化 迴歸係數 ( β ). t. VIF. p. .017. 3.664. -.152. -1.914. 1.000. .057. -.005. .231. -.039. -.480. 1.000. .632. 多元相關 (R). 調過後的 (R²). 特質. .152. 狀態. .039a. p<.05*, <.01** 由表 4 可得知,特質焦慮與狀態焦慮對射箭分數的多元係數分別為.152、.039,決 定係數 R²分別為.017、-.005,變異數顯著性考驗的 F 值分別為 3.664、.231,特質焦慮、 狀態焦慮與射箭分數的標準化 Beta 值分別為-.152、-.039 可得知,狀態焦慮、特質焦慮 對射箭分數有著負向影響,狀態焦慮、特質焦慮愈高,射箭分數愈低,反之愈高。迴歸 係數顯著性考驗的 t 值分別為-1.914、-.480。VIF 值均為 1.000 小於 10 來看,並不存在 共線性問題。雖然由上述顯示並無共線性問題,然而由狀態焦慮與特質焦慮的 p 值 (p=.057≧.05,p=.632≧.05),表示整體解釋變異量未達顯著水準,高中的特質焦慮與 狀態焦慮並無法單獨對射箭分數做出有效預測。.

(51) 42 表 5、國中 Perason 積差相關分析結果摘要表. 射箭分數 Pearson 相關. 射箭分數. 特質. 狀態. 1.000. -.184. -.185. 1.000. .328. 特質 狀態. 1.000. 射箭分數 顯著性(單尾). .. .009. .009. 特質. .000. 狀態 p<.05* ,<.01** 由表 5 結果,特質焦慮、狀態焦慮與射箭分數均達顯著相關(p=.009≦.05),特質焦 慮、狀態焦慮對射箭分數呈負相關 (r=-.184、-185,p<.05)。也就是特質焦慮、狀態焦 慮愈高,射箭分數愈低。反之,特質焦慮、狀態焦慮愈低,射箭分數愈高。 表 6、國中射箭選手以運動表現為效標變項之線性迴歸摘要表. F. 標準化 迴歸係數 ( β ). t. VIF. p. .029. 7.000. -.184. -2.646. 1.000. .009. .029. 7.060. -.185. -2.657. 1.000. .009. 多元相關 (R). 調過後的 (R²). 特質. .184. 狀態. .185. p<.05* ,<.01** 由表 6 可得知,特質焦慮與狀態焦慮對射箭分數的多元係數 R 分別為.184、.185, 決定係數 R²分別為.029、.029,變異數顯著性考驗的 F 值分別為 7.000、7.060,特質焦 慮、狀態焦慮與射箭分數的標準化 Beta 值分別為-.184、-.185 可得知,狀態焦慮、特質 焦慮對射箭分數有著負向影響,狀態焦慮、特質焦慮愈高,射箭分數愈低,反之愈高。.

(52) 43 迴歸係數顯著性考驗的 t 值分別為-2.646、-2.657。VIF 值均為 1.000 小於 10 來看,並 不存在共線性問題。由狀態焦慮與特質焦慮的 p 值均為 (p=.009 <.05),表示整體解釋變 異量達顯著水準,國中的特質焦慮與狀態焦慮可以單獨對射箭分數做出有效預測。 接著本研究透過階層迴歸分析原理,本研究認為特質性焦慮與狀態性焦慮在影響運 動表現屬於不同層次,因此在模式一先投入特質性焦慮,模式二控制了特質性焦慮,分 析狀態性焦慮的單純影響效果,分析結果如下所示: 表 7、高中射箭選手階層迴歸分析結果摘要表 運動表現 模式一. 特質性焦慮. 模式二. 標準化 β 值. p. VIF. 標準化 β 值. p. VIF. -.152. .057. 1.000. -.172. .058. 1.288. .043. .636. 1.288. 狀態性焦慮 R. .152. .157. Adjusted R². .017. .012. ∆R². .001. F. 3.664. 1.935. p. .057. .148. p<.05* ,<.01** 由表 7 可得知在模式一,自變項特質性焦慮對運動表現整體迴歸模式並沒有達到顯 著影響(F=3.664, p=.057),標準化 Beta 值為-.152,對運動表現未達顯著影響,整體解 釋力決定係數 Adjusted R²為.017,在模式一雖可以發現特質性焦慮對運動表現為負向影 響,表示特質性焦慮越高,運動表現會越低,但是並沒有達到統計上的意義。在模式二, 加入了狀態性焦慮預測運動表現,根據結果發現,整體迴歸模式並未達到顯著影響.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二) 依【管道一】複選鑑定,數學及自然性向測驗成績兩科均達平均數正 2 個標準 差或 PR97,且數理實作評量成績達參加複選學生平均數負

複選通過標準:國語文性向測驗成績達平均數正 2 個標準差或 PR97 以上,外 語文性向測驗成績達平均數正 1.5 個標準差或 PR93

(二) 依【管道一】複選鑑定,數學及自然性向測驗成績兩科均達平均數正 2 個標準 差或 PR97

(二) 依【管道一】複選鑑定,國語文性向測驗成績達平均數正 2 個標準差或 PR97 以上,外語文性向測驗成績達平均數正 1.5 個標準差或 PR93

 1932 年提出李克特量表( Likert Scale ),是一種 心理測量量表,通常用於問卷設計,為目前最受調查 研究者廣泛使用的測量方法.

學校管理層有責任了解和監察 教師選取或編訂 的 教材的內容和質素 ,並要考慮到教材是否切

Harrington (1994) 認為倫理規範的目的在闡明責任,其研究透過責任的否 認 (Denial of Responsibility, RD) 這項人格特質與倫理規範的互動來進行測 量,並以資訊系統相關的軟體盜拷

學習活動扼要描述: 學生以兩種感受:觸覺和視覺去分辨水與冰的不同,從而認識 水的溫度改變(觸覺)形態亦會改變(視覺) 。學生選出圖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