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來自日語的同形詞對日本漢語學習者的影響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來自日語的同形詞對日本漢語學習者的影響之研究"

Copied!
19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博士論文. 來自日語的同形詞對日本漢語 學習者的影響之研究 A Study of Influence of Japanese Loanwords in Chinese on Japanese Learners of Chinese. 指導教授:曾金金博士 研 究 生:下元宏展 撰 中華民國 一○二年七月.

(2)

(3) 謝 辭 終於完成論文了!感謝所有幫助我鼓勵我的師長同學們。 從2004年開始念華研所,歷經休學三次、好幾次幾乎差一點放棄,但 最後還是完成了! 特別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曾金金老師不斷地鼓勵我繼續念書,讓我能夠 堅持到最後,如果沒有曾老師的關懷與鼓勵,無法完成博士論文。 也非常感謝華研所的授課老師們在課堂上的教導,信世昌教授、葉德 明教授、鄭錦全教授、鄧守信教授。 感謝華研所蕭惠貞教授熱心地提供我很有幫助的資料。感謝口試委員 孫紀真教授、陳俊光教授、陳純音教授、陳淑娟教授很用心看論文並給予 我建議使我受益良多。 感謝華研所的學長姐、學弟妹給我許多幫助。特別感謝樂大維與我在 東京築地討論投稿論文的事,龍潔玉幫忙我紀錄口試委員給予的建議,林 秋翠細心幫忙修改我的中文。 感謝參與問卷調查的日本受試者與老師以及幫我找日本受試者的老師 們。 最後將我的研究成果獻給我的家人,特別是我老婆,人瑜。感謝她的 支持與鼓勵,使我能堅持完成博士論文。. 宏展 謹誌 2013年9月.

(4)

(5) 來自日語的同形詞對日本漢語 學習者的影響之研究 中文摘要 關鍵字:日語借用詞、同形詞、詞類、及物性、句法 筆者針對從日文借用到中文裡的部分共通詞彙進行研究。實藤惠秀(1982)提 供的《中国人が認めた日本語来源の中国語(中國人認定來自日語的現代漢語詞 彙)》一覽表包含 784 個詞。由該表中三個字或四個字構成的詞彙,大部分是雙 字詞的前面或後面加一個字,或是兩個雙字詞的組合。但本論文只針對雙字詞, 以 600 多個詞為對比分析範圍。利用網路上的中文語料庫「中央研究院平衡語料 庫 4.0 版(現代漢語標記語料庫 4.0 版)」與日文語料庫「現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 コーパス」,分析哪些詞彙在漢日語上詞類、及物性、句法上相同或類似;哪些 詞彙在詞類、動詞及物性、句法上有差異。. 經 過上述漢日語裡的同形詞的對比分析,筆者挑選出漢日語同形詞來 測試,進而分析日本受試者造成同形詞偏誤的原因。挑選出的詞彙總共17 個,出28題中文句子,以是非題方式作答,針對以日語為母語的漢語學習 者進行問卷調查,受試者共有44人,初級程度14人,中級程度14人,高級 程度16人。 測試調查 結果顯示 ,對於某些 漢日語中 詞類不同的 同形詞的 題目, 初、中、高級學習者都選錯的比率高,可能受到負遷移影響。另外,對於 及物性差異很大的同形詞的題目,初、中、高級學習者選錯的比率也高。 同時同形動詞的及物性差異也造成句法上的差異,因此日本受試者容易將 日語同形詞的句子結構套用到漢語上,換句話說,在句法差距大的同形動 詞的使用上,容易受到母語的負遷移影響。. i.

(6)

(7) A Study of Influence of Japanese Loanwords in Chinese on Japanese Learners of Chinese Abstract Keywords: Japanese loanword, isomorphic word, part of speech, transitivity, syntactical structure This dissertation compares some isomorphic words by using a Chinese corpus, Academia Sinica Balanced Corpus of Modern Chinese, and a Japanese corpus, Balanced Corpus of Contemporary Written Japanese. These words analyzed in this paper are Japanese loanwords in Chinese. They are examined and compared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art of speech and transitivity of verbs. The results show some differences as well in some of these isomorphic words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Based on these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part of speech and verb transitivity, 17 isomorphic words were selected and 28 Chinese sentences were made in order to test native Japanese speakers ’ judging ability about isomorphic words used in Chinese. 51 subjects were surveyed in this research. All of them were Japanese native speakers who were studying or have studied Chinese. 14 subjects were categorized as elementary level learners of Chinese, 14 were intermediate level learners, and 16 were advanced level learners. The results of this survey indicate that the differences in part of speech in some isomorphic words between Japanese and Chinese have interfered with learners’ correct use of these isomorphic words in Chinese.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differences in transitivity in isomorphic words have caused learners’ misjudgement about grammatical use of these words in Chinese because the transitivity differences widen the gaps in s yntactical structur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When Japanese native speakers learn Chinese, it is necessary for them to know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in isomorphic word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in oder to avoid negative transfers from Japanese.. iii.

(8)

(9) 目錄 目錄……………………………………………………………………………………..v 表目錄………………………………………………………………………………...viii 圖目錄…………………………………………………………………………………..x 第一章 前言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 2 第三節 術語解釋 ........................................................................................................ 3 一、同形詞 ............................................................................................................... 3 二、詞類 ................................................................................................................... 3 三、及物性 ............................................................................................................... 3 四、華語/漢語 .......................................................................................................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5 第一節 來自日語的同形詞 ........................................................................................ 5 一、來自日語的同形漢字詞彙 ............................................................................... 5 二、同形詞的字形異同 ........................................................................................... 6 三、日語詞類 ......................................................................................................... 10 四、漢日語詞類對比 ............................................................................................. 13 第二節 漢日語同形詞之偏誤 .................................................................................. 15 一、母語影響 ......................................................................................................... 15 二、同形詞的誤區 ................................................................................................. 17 第二節 漢日語語義對比 .......................................................................................... 20 一、同形詞分類 ..................................................................................................... 20 二、同形詞之類型比率 ......................................................................................... 21 三、小結 ................................................................................................................. 25 第三節 漢日語詞類與及物性對比 .......................................................................... 27 一、詞類對比 ......................................................................................................... 27 二、詞類異同與句法差異 ..................................................................................... 30. v.

(10) 三、動詞之句法異同 ............................................................................................ 32 四、及物性高低之要素 ........................................................................................ 34 五、小結 ................................................................................................................ 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2 第一節 研究對象 ...................................................................................................... 42 一、以日語為母語者 ............................................................................................ 42 二、以華語為母語者 ............................................................................................ 45 第二節 測試詞彙來源 .............................................................................................. 45 第三節 研究步驟 ...................................................................................................... 47 一、問卷設計 ........................................................................................................ 47 二、前測 ................................................................................................................ 48 三、問卷發送與收回 ............................................................................................ 4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1 第一節 漢日語對比 .................................................................................................. 51 一、詞類的異同 .................................................................................................... 51 二、及物性的異同 ................................................................................................ 56 第二節 測試結果 ...................................................................................................... 61 一、詞類異同 ........................................................................................................ 62 二、及物性異同 .................................................................................................... 74 第三節 小結 .............................................................................................................. 86 第五章 華語教學應用.................................................................................................. 88 第一節 生詞表 .......................................................................................................... 88 一、《現代の台湾》 ............................................................................................ 89 二、《青春遊學:日本人學華語》 .................................................................... 92 第二節 句型 .............................................................................................................. 94 一、《青春遊學:日本人學華語》 .................................................................... 95 二、辭典 ................................................................................................................ 98 第六章 結論................................................................................................................ 106 第一節 總結 ............................................................................................................ 106. vi.

(11) 第二節 研究限制 .................................................................................................... 106 第三節 未來研究方向 ............................................................................................ 107 參考文獻 ...................................................................................................................... 110 中文 .......................................................................................................................... 110 日文 .......................................................................................................................... 111 英文 .......................................................................................................................... 112 華語教科書 .............................................................................................................. 112 工具書 ...................................................................................................................... 113 參考網頁 .................................................................................................................. 113 附錄一 問卷(針對以日語為母語者) ......................................................................... 117 附錄二 問卷(針對華語老師) ..................................................................................... 123 附錄三 來自於日語的漢語詞彙表 ............................................................................ 127 附錄四 中央研究院中文詞類標記表 ........................................................................ 174 附錄五 《現代の台湾》課文 .................................................................................... 176 附錄六 《現代の台湾》生詞 .................................................................................... 177 附錄七 《青春遊學:日本人學華語》生詞 ............................................................ 179 附錄八 《青春遊學:日本人學華語》句型 ............................................................ 180. vii.

(12) 表目錄 表二-1 日文漢字與中文漢字(簡體字)之字形比較 (馬鳳如,2009)..........................7 表二-2 漢日語同形詞的漢字差異.................................................................................8 表二-3 漢日語詞類對比...............................................................................................13 表二-4 HSK 大綱甲乙丙三級裡的漢日同形詞比率(劉富華,1998)........................22 表二-5 二字中日同形音讀語(曲維,1995) ...............................................................25 表二-6 S、O、D三種同形詞的分類.......................................................................25 表二-7 及物性高低之要素 (Hopper & Thompson, 1990: 252)..................................34 表二-8 漢日同形詞的詞類與及物性對比分類(一)...............................................39 表二-9 漢日同形詞的詞類與及物性對比分類(二)...............................................39 表三-1 日本受試者的漢語學習年數分布...................................................................42 表三-2 CEFR、TOCFL、TOP 以及日本中檢的分級相關關係.................................43 表三-3 CEFR、新版 HSK 以及舊版 HSK 分級對照表..............................................44 表三-4 考試分級原則(張莉萍、陳鳳儀,2008).........................................................44 表三-5 華語教師的對外華語教學年資的分布...........................................................45 表四-1 來自日語的漢日同形詞(644 個)按照漢語詞類分類之統計.........................51 表四-2 漢語詞類為名詞,日語詞類為動名兼類的同形詞.......................................54 表四-3 漢語詞類為動詞,日語詞類為名詞的同形詞...............................................55 表四-4 漢語「經驗」與日語「経験」.......................................................................55 表四-5 體驗、指導、支持、出席、反對、抗議、意識、作用...............................57 表四-6 漢語「悲觀、樂觀」與日語「悲観、楽観」...............................................61 表四-7 日本受試者的正確作答率分布.......................................................................62 表四-8 第 22 題:以「會話」為名詞用法.................................................................63 表四-9 第 3 題:以「會話」為動詞用法(病句) .......................................................63 表四-10 第 13 題:以「講義」為名詞用法...............................................................63 表四-11 第 18 題:以「講義」為動詞用法(病句) ...................................................63 表四-12 第 23 題:以「會計」為名詞用法...............................................................63 表四-13 第 8 題:以「會計」為動詞用法(病句) .....................................................64. viii.

(13) 表四-14 第 4 題:以「體操」為名詞用法.................................................................64 表四-15 第 19 題:以「體操」為動詞用法(病句) ...................................................64 表四-16 第 17 題:以「信用」為名詞用法...............................................................64 表四-17 第 5 題:以「信用」為動詞用法(病句) .....................................................64 表四-18 第 14 題:以「經驗」為動詞用法(病句) ...................................................64 表四-19 第 7 題:以「作戰」為動詞用法.................................................................65 表四-20 第 25 題:以「作戰」為名詞用法(病句) ...................................................65 表四-21 第 6 題:「體驗 + N」.................................................................................74 表四-22 第 11 題:「支持 + N」...............................................................................75 表四-23 第 21 題:「指導 + N」...............................................................................75 表四-24 第 16 題:「意識」(病句).......................................................................75 表四-25 第 12 題:「出席 + N」...............................................................................75 表四-26 第 26 題:「到 + N + 出席」(病句) ..........................................................75 表四-27 第 10 題:「反對 + N」...............................................................................75 表四-28 第 28 題:「對 + N + 反對」(病句) ..........................................................76 表四-29 第 15 題:「抗議+ N」.................................................................................76 表四-30 第 24 題:「對 + N + 抗議」(病句) ..........................................................76 表四-31 第 2 題:「作用」(病句)..........................................................................76 表四-32 第 1 題:「悲觀」的不及物狀態動詞(形容詞)用法...................................77 表四-33 第 20 題:「對 + N + 悲觀」(病句) ..........................................................77 表四-34 第 27 題:「樂觀」的不及物狀態動詞(形容詞)用法.................................77 表四-35 第 9 題:「樂觀 + N」(病句) .....................................................................77 表四-36 詞類題目與及物性題目的日本受試者的答對比率.....................................86 表四-37 以為「*介詞 + N + 動詞」正確的日本受試者的人數與比率..................87 表五-1 日文「を格」句型與中文句型的對應關係 (張善實,2007) .....................99 表五-2 日文「に格」句型與中文句型的對應關係 (張善實,2007) .....................99 表五-3 在北京大學現代漢語語料庫裡的「對~有 N」.........................................105. ix.

(14) 圖目錄 圖二-1 漢日語同形詞的語義異同之分類 (小森和子,2010)...................................20. x.

(15) 第一章 前言. 第一章 前言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日本近代將西洋語言翻譯成日語時,有的專家學者會參考一些中外及 1. 外中字典 ,並用漢字創造新的日語漢字詞彙。在日本用漢字所創造出的新 詞彙,因為符合漢語構詞方式,所以有一部分的詞彙在漢語裡也逐漸地被 開始使用,時至今日這些詞彙也依然被廣泛的使用。這些日語與漢語共通 詞彙的存在,對以日語為母語的漢語學習者而言,雖然在詞彙學習方面有 很大的幫助,但有時也是他們學習華語時感到混淆的原因。即使大部分共 通詞彙的用法、意義等相同或類似,但少部分詞彙在用法、意義上仍然有 所差異。這些差異可能導致他們在使用上發生錯誤,或是誤解原本中文所 要表達的意思,在學習漢語時產生負遷移。 2. 在日本最近出版的漢日同形詞的學習參考書不少 ,但是這些書重視解 釋詞義的異同,卻幾乎沒有解釋同形詞的詞類、動詞及物性、語法、句型 等相關的參考書。方麗娜(2003)指出:. 過去的詞彙教學,都偏重在詞語意義內涵的解釋,而忽略這些詞語 在表情達意上的實際功能。換句話說,只注意「字義」或「詞義」 的解釋,而忽略了「詞性」、「詞類」或「詞用」的研究。(方麗 娜,2003,7頁). 但,確實已有些學者(如,王順洪(1999、2008)、吳麗君(2002)等)指出 詞類的混淆或誤解也是以日語為母語的漢語學習者在漢日語的同形詞的使 1 2. 除了日外及外日字典以外,他們也參考中外及外中文字典。 在網路書局amazon.co.jp找尋的結果如下:《日中同形異義語辞典》(王永全、許昌 福、小玉 新次郎,2007年12月出版)、《日中常用同形語用法作文辞典》(曹櫻、佐 藤晴彦,2009年5月29日出版)、《中日同形語小辞典〈甲〉》(関西大学中国語教材 研究会,2011年3月出版)、《日中同形異義語1500―日本語と中国語の意味をより深 く理解するための》(郭明輝、谷内美江子、磯部祐子、小谷俊介,2011年3月24日出 版). 1.

(16) 來自日語的同形詞對日本漢語學習者的影響之研究. 用上容易犯的偏誤。筆者的母語是日語,看這些學者的論文之後,才發現 在自己學習漢語的過程中,並沒有很仔細地考慮過漢日語的同形詞的詞類 異同,因此筆者想研究漢日語裡的同形詞詞類的異同及其對以日語為母語 的漢語學習者的影響。 另外,在利用語料庫比較漢日語裡的同形詞詞類時發現有些動詞在漢 日語裡的及物性有差異,因此筆者想調查這些動詞及物性之異同如何影響 以日語為母語的漢語學習者在同形詞理解或掌握上的偏誤。 本研究主要利用漢語語料庫〈中央研究院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4.0版 3. 〉與日語語料庫「現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BCCWJ: Balanced 4. Corpus of Contemporary Written Japanese) 進行詞類比較與分類,歸納出在 5. 漢日語裡的部分 同形詞的詞類比較表,希望本研究成果能教授以日語為母 語者的學生時詞彙教學上的參考,使教學者能更清楚、更有系統的說明詞 彙的差異,也使學習者能更有效地掌握這些相同的漢字在中華語中的不同 之處。另外,從同形詞教學的角度來觀察現有的漢語教材以及工具書,希 望能為改進現有的漢語教材及工具書提出建議。. 第二節 研究問題 以下三點為筆者在本研究中想要探討的題目:. 1. 通過語料庫的比較,進行來自日語的漢日語詞類對比,從日語來的 漢語同形詞在漢語裡詞類分布如何。 2. 通過漢日語同形詞的詞類與及物性之異同對比分析,設計測驗推論 3 4. 5. 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kiwi1/mkiwi.sh 總詞數4,892,324,總字數7,949,851。 「KOTONOHA 現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 中納言」 http://chunagon.ninjal.ac.jp/ 最新版(2012年3月30日)總詞數: 長單位83,585,665,短單位104,911,464。(長單位 短單位會因為日語詞的計算單位而異,故請參照以上網頁。) 本論文研究的同形詞基於さねとう・けいしゅう(実藤恵秀)(1981)提供的《中国人が 認めた日本語来源の中国語(中國人所承認來自日語的現代漢語詞彙)》一覽表。關 於這些同形詞,參閱第二章第一節之一。. 2.

(17) 第一章 前言. 有哪些是以日語為母語的漢語學習者之學習誤區。 3. 利用上述的對比分析結果測試以日語為母語的漢語學習者,他們在 同形詞的詞類與及物性上的判斷有哪些誤區。 4. 對教材及工具書編寫建議。. 第三節 術語解釋 一、同形詞 本論文所要研究的詞彙為日語裡由漢字所構成的詞,可能在歷史上歷 經多次改變,但是只要其來源在康熙字典裡為相同的字,不論現今其字形 為何,本論文皆定義為同形字。. 二、詞類 詞類就是詞性,亦即日語的「品詞」(ひんし:hinshi)。漢語詞類包 括: 名詞、動 詞、形容 詞、數詞、 量詞、代 詞、副詞、 介詞、連 詞、助 6. 詞、象聲詞、嘆詞 。日語詞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数詞、助数詞 (相當於漢語的量詞)、代名詞、副詞、接続詞(相當於漢語的連詞)、助詞 7. 8. 9. 、感動詞(相當於漢語的嘆詞)、連体詞 、助動詞 。. 三、及物性 是指在句子中,「施事」(agent)的動作、狀態、變化影響到「受事」 10. (patient)、「範圍」(range)、「目標」(recipient) 之程度。換句話說,在. 6. 漢語詞類出自《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劉月華、潘文娛、故韡(1996))。 亦稱「後置詞」,有些是格位標誌(case marker),有些相當於漢語的語氣助詞。 8 修飾名詞的詞,與形容詞不同,不能當述語。 9 例如,「です」、「だ」。名詞後加助動詞成為述語。 10 「施事」(agent)、「受事」(patient)、「範圍」(range)、「目標」(recipient), 這些術語來自鄧守信(1984)。 7. 3.

(18) 來自日語的同形詞對日本漢語學習者的影響之研究. 「主語 + 動詞 + 名詞」句型裡,如果「主語」影響到「名詞」的程度高 的話,其「動詞」的及物性高。另外,及物動詞,在結構上,動詞後出現 直接受詞。. 四、華語/漢語 指以官話為基礎的漢族的共同語言,在中國又稱普通話,在台灣又稱 國語。因為本論文不討論方言,所以在此「中文」意指華語/漢語。 在日語裡「漢語(かんご:kango)」指的是由漢字構成的詞,並且其念 法 用 漢字 當初 傳 入日 本時 的日 式 古代 漢語 發 音「 音読 み (お んよ み:onyomi)」。本論文裡的漢語意指中文/華語。. 4.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來自日語的同形詞 一、來自日語的同形漢字詞彙 1. 沈國威(1994: 62-64)介紹高名凱和劉正埮《現代漢語外來詞研究》 裡 「日語借用詞」的三種分類:. 1) 純粹的日語詞 場合、場面、支配、體驗、取締、取消、…等91個 2) 中國古代詞,但日語 再賦予了新意義2 之詞 革命、文學、演說、保險、…等67個 3) 近代的新翻譯詞 美術、抽象、…等301個. 但沈國威指出「支配、體驗、取消」等詞彙是日本接觸外來的概念而 產生的,所以這些詞被翻譯出來的可能性很高。他總結高名凱和劉正埮所 分類的「純粹的日語詞」裡,有些詞其實與「中國古代詞,但日語再賦予 新意義之詞」或「近代的新翻譯詞」之間有關聯性、共通性。 陳力衛(2012)在《和製漢語と中国語》裡提到來自日語的漢字詞彙包 3. 含「和語 (わご:wago) 」(例如,取締、組合、立場、入口、出口、広. 1. 該書包含1,126個外來詞,其中來源於日語的詞是459個,佔三分之一以上。. 2. 沈國威(1994: 25)也指出考證誰何時更新或附加意義是不容易的。例如,根據日本辭 典《改訂新版新字源》,「経済」的定義1說明是「経世済民」之省略寫法,定義2 說明是現代的「経済」(economy)的意義,但沒有說明何時附加economy之意。. 3. 「日本原本使用的固有辭彙」,和語有的能用漢字寫出,但有的不能。而用漢字寫出 的和語應念成訓讀。「訓讀(日語:訓読み kun-yomi),是日文所用漢字的一種發音 方式,是使用該等漢字之日本固有同義語匯的讀音」。「相對的,若使用該等漢字當. 5.

(20) 來自日語的同形詞對日本漢語學習者的影響之研究 4. 場、打消、引渡、場合、見習、紫陽花)與「国字(こくじ:kokuji) 」 (例如,「腺、瓩、竍、竏、竓、竕、竰、糎」),這些詞則彙屬於上述 的「純粹的日語」。 根據さねとう・けいしゅう(実藤恵秀)(1981)和實藤惠秀(1982) (譚 汝謙、林啟彥譯),研究指出在明治時代(1868年~),「當西洋新文化傳 入之際,[明清兩朝]西洋人所作的漢譯,在日本頗受歡迎」。 江戶時代 末期(~1867年)及明治維新(1866~1868年)時期,「日本除了通過中 國學習西洋文化之外,開始直接從荷蘭、英國、法國、德國等地努力輸入 新文化」。而日本人用漢字創造新的詞彙,因為符合漢語構詞方式,於是 有部分詞彙在漢語中裡開始使用,至今仍繼續使用。 實藤提供的《中国人が認めた日本語来源の中国語(中國人所承認來 自日語的現代漢語詞彙)》一覽表包含784個詞,但本論文只針對雙字詞進 行研究。該表裡由三個字或四個字所組成的詞彙都不列入研究範圍,是因 為這些詞都是雙字詞前面或後面加一個字所構成的,或是兩個雙字詞的組 合。另外,該表中的「由於、基於、對於、關於、成為、視為、認為」都 是與日語接觸後所翻譯創造出來的詞彙,因此也不列入來自日語的漢語雙 字詞彙裡。這個表包含高名凱、劉正埮與王立達三名中國學者. 所認定來. 自日語的詞彙,但有些中國學者對這些詞彙之認定持反對的意見。例如, 邵榮芬主張,「服從、希望、記錄、命令、破產、解放、假設、交易、算 數、絕對、試驗、宿舍、新聞、材料、軍事、法則、關係、刑法、交流、 供給、鐵道、消化、相對」等詞彙是中國古代的詞彙,並非由日本人所創 造的。本論文的主要目的非考證詞彙的來源,因此邵榮芬主張的正當性與 否,不列入本論文的討論之中。. 二、同形詞的字形異同 何 寶年 (2010:24)以 中文 漢字 「每 、天 」與 日文 漢字 「毎 、天 」為. 4. 初傳入日本時的漢語發音,則稱為音讀」。(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模仿漢字的字構創造的日式漢字,如「峠、榊、畑、辻、膵、腺、腟、瓩、鞄」等。. 6.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例,字形並不是完全相同,因此對這些有微小差異的字提出疑慮,不知是 5. 否能分類到同形字 。另外,陳晨、許文平(2009)亦指出,在漢日語裡的漢 字字形的微小差異(如,中文簡體字的「反对」/日文的「反対」、中文 簡體字的「代表团」/日文的「代表団」)不容易引起重視,卻反而更容 易出現書寫上的偏誤。 在漢日語裡的漢字字形異同方面,馬鳳如(2009)按照字形的異同將漢 6. 日語的漢字 字形分為7種,統計出各種類差異的字數,提供之統計數據如 下:. 表二-1 日文漢字與中文漢字(簡體字)之字形比較 (馬鳳如,2009) 種類. 字數. 百分比. 1. 相同. 1054. 54.2%. 2. 類似. 192. 9.9%. 3. 中文漢字簡化,日文漢字沒有簡化. 409. 21%. 4. 日文漢字簡化,中文漢字沒有簡化. 58. 3%. 5. 異體字. 60. 3%. 165. 8.5%. 7. 0.4%. 1945. 100%. 6. 簡化方式不同 7. 日本的「国字(こくじ:kokuji) 7 」 合計. 上條厚(1996)較中文漢字(簡體字)與日語漢字的異同。根據他的說 明,《新華字典》(商務印書館,1988年新訂第6版 )與日本的《常用漢字 表》的字體都使用明朝體,因此他按照漢日語漢字的明朝體異同,統計同. 5. 6. 7. 因為中日漢字之字形不同,因此何寶年以「同根語(どうこんご:dôkongo)」這術 語分析中日詞彙。 馬鳳如比較的漢字是1965年1月30日中國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與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聯 合發布的《印刷通用漢字子形表》中的漢字和1981年10月1日日本內閣公布的「常用 漢字表」中的漢字(共1945字)。2010年6月7日,文化審議會改訂常用漢字,現在共 2136字。 「国字(こくじ:kokuji)」是在日本新創的漢字,表裡的7個是「込働峠畑塀匁枠」。. 7.

(22) 來自日語的同形詞對日本漢語學習者的影響之研究. 形字,總共有692個。根據他的統計數字,在日本《常用漢字表》裡的漢字 中,與中文漢字(簡體字)相同的同形字只有35.58%,其他64.42%不是 同形字。根據馬鳳如提供的數據(表 二-1),在日本《常用漢字表》裡的 漢字中的55.8%不是同形字。 如果用完全相同的同形字的標準來定義同形詞的話,可以做為研究對 象的同形詞變得很少。如果要找中文繁體字、中文簡體字、日文漢字三者 都相同的同形詞更是少之又少。再加上,本研究受試的日本漢語學習者, 有的受試者只熟悉中文繁體字,有的受試者只熟悉中文簡體字。因此,本 論文不考慮這些微小差異,只要其來源在康熙字典裡為相同的字,不論其 字形為何,本論文皆定義為同形字。因此,下列詞都是同形詞。. 表二-2 漢日語同形詞的漢字差異 中文. 中文. 日文. 中文. 中文. 日文. 繁體字. 簡體字. 漢字. 繁體字. 簡體字. 漢字. 廣場. 广场. 広場. 共產. 共产. 共産. 現實. 现实. 現実. 集團. 集团. 集団. 藝術. 艺术. 芸術. 意圖. 意图. 意図. 義務. 义务. 義務. 總體. 总体. 総体. 規範. 规范. 規範. 會話. 会话. 会話. 傳統. 传统. 伝統. 樂觀. 乐观. 楽観. 除了上述中日文漢字簡化的差異之外,還需考慮日語裡漢字詞彙新舊 寫法的差異。日本的國語審議會在1956年發表「同音の漢字による書きか え(同音漢字的代替寫法)」報告指出「當用漢字」之外的漢字詞彙以同音 8. 漢字代替的寫法方針 。. 8. 根據網頁《維基百科[Wikipedia中文版](http://zh.wikipedia.org/)》,「當用漢字」是. 8.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因此,有些同形詞的詞彙產生寫法上的差異。例如:. A. 中文簡體字與日語新寫法一致 中文. 日文. 中文. 日文. 繁體(簡體). 舊寫法→新寫法. 繁體(簡體). 舊寫法→新寫法. 防禦(防御) 防禦→防御. 日蝕(日食) 日蝕→日食. 註解(注解) 註解→注解. 颱風(台风) 颱風→台風. 讚美(赞美) 讃美/讚美→賛美. B. 中文與日文新寫法不一致,但漢字的中文發音一致. B1 中文漢字與日文新寫法漢字有共同的部件 中文. 日文. 中文. 日文. 繁體(簡體). 舊寫法→新寫法. 繁體(簡體). 舊寫法→新寫法. 侵蝕(侵蚀) 侵蝕→侵食. 稀薄(稀薄) 稀薄→希薄. 訓誡(训诫) 訓誡→訓戒. 保姆(保姆) 保姆→保母. 拇指(拇指) 拇指→母指. 聯絡[連絡]. 聯絡→連絡9. (联络[连络]). B2 中文漢字與日文新寫法漢字沒有相同的部件 中文. 日文. 中文. 日文. 繁體(簡體). 舊寫法→新寫法. 繁體(簡體). 舊寫法→新寫法. 交叉(交叉) 交叉→交差. C. 9. 編輯(编辑) 編輯→編集. 中文與日文新寫法不一致,而漢字的中文發音也不一致. 「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投降後,在同盟國的佔領下,於1946年(昭和21年)11月16 日由日本內閣發佈的《當用漢字表(当用漢字表)》中所公佈的漢字,共計1850 字。」後來,「以1981年10月1日,日本內閣公布的「常用漢字表」中的漢字為標 準。」(共1945字)。2010年6月7日,文化審議會改訂常用漢字,現在共2136字。 中文的「聯絡(联络)」與「連絡(连络)」都存在於中文語料庫裡,因此跟日文新 寫法的「連絡」是同形詞。繁體字的「聯絡」、「連絡」的數量,各為241、80個(中 央研究院平衡語料庫4.0版),簡體字的「联络」、「连络」的數量,各為5476、42個 (北京大學現代漢語語料庫)。. 9.

(24) 來自日語的同形詞對日本漢語學習者的影響之研究. C1 中文漢字與日文新寫法漢字有共同的部件 中文. 日文. 中文. 日文. 繁體(簡體). 舊寫法→新寫法. 繁體(簡體). 舊寫法→新寫法. 諷刺(讽刺) 諷刺→風刺. 輪廓(轮廓) 輪廓→輪郭. 屍體(尸体) 屍體→死体. 短篇(短篇) 短篇→短編. 輔導(辅导) 輔導→補導. 智慧(智慧) 智慧→知恵. C2 中文漢字與日文新寫法漢字沒有相同的部件 中文. 日文. 中文. 日文. 繁體(簡體). 舊寫法→新寫法. 繁體(簡體). 舊寫法→新寫法. 毀損(毁损) 毀損→棄損. 障礙(障碍) 障礙/障碍→障害. 鞏固(巩固) 鞏固→強固. 崩潰(崩溃) 崩潰→崩壊. 饒舌(饶舌) 饒舌→冗舌. 尖端(尖端) 尖端→先端. 抽籤(抽签) 抽籤→抽選. 腐爛(腐烂) 腐爛→腐乱. 睿智(睿智) 叡智→英知. 偏頭痛(偏头痛) 偏頭痛→片頭痛. 在如上的詞彙裡,本文的漢日語共同詞包含A類的詞彙(中文簡體字 與日文新寫法相同的詞彙)。B1類的詞彙(中文與日文新寫法不一致,但 漢字的中文發音一致,並且中文漢字與日文新寫法漢字共有共同的部件)分 為「準同形詞」,納入測試詞彙。原因是B1類的詞彙裡中文漢字與日文 新寫 法的漢字 有相同的 部件,筆者 認為B1 類的詞彙在 中日之間 容易辨 識。上述的分類與難易度,對學習者而言是否恰當,筆者認為這也值得未 來再深入探討。. 三、日語詞類 李于錫 (2002)進行日語和韓語之間同形漢字詞彙的詞類研究。他在決 定日語漢字詞彙的詞類時,參考四本日語詞典,若這四本日語詞典之間有 詞類認定上的差異,再經過網路上的日語報紙「毎日新聞」和搜尋引擎日 文版「Infoseek」和「Goo」的驗證來判斷。李于錫(2002:52-55)日語漢字詞. 10.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彙的詞類認定方式如下(筆者將原文翻譯成以下的中文):. 1) 名詞性 a. 能加格位後置詞 10「を(o)」、「が(ga)」、「に(ni)」等 愛情を. 愛情が. 愛情:名詞. *独特を. *独特が. 独特:不能當名詞. b. 能直接修飾後面的名詞,即修飾後面的名詞時不需要加「な(na)」 有名歌手. 有名選手. 有名:可當名詞. *偉大人物. 偉大な人物. 偉大:不能當名詞. c. 能加後綴「的(てき:teki)」11 良心的. 穏健的. 良心、穏健:可當名詞. *果敢的. *切実的. 果敢、切実:不能當名詞. 2) 動詞性 a. 能加「する(suru)」變成動詞 移動する. 歓迎する. 移動、歓迎:可當動詞. *幸福する. *名人する. 幸福、名人:不能當動詞. b. 詞彙意義有「動作、作用」之意. 10 11. case marker/postposition, 日語一般稱為「助詞(じょし:joshi)」 後綴(suffix)「的(てき:teki)」能接在由漢字所構成的名詞或準名詞(有名詞性的詞)之 後。. 11.

(26) 來自日語的同形詞對日本漢語學習者的影響之研究. 常習する[上癮/習慣成癮]. 3) 形容詞性 a. 能當「ナ(na)形容詞」,即有詞尾變化「な(na)、に(ni)、で(de)」 等 自由な表現[自由的表達方式]. 自由:形容詞. *約束な時間. 約束:不能當形容詞. 約束の時間[約定的時間]. b. 能當「タリ(tari)形容詞」,即有詞尾變化「たる(taru)、と(to)」 確固たる信念[堅定的信念/信心] *発展たる社会. 確固:形容詞. 発展する社会[要發展的社會] 発展:不能當形容詞. c. 詞彙意義有「性質、狀態」之意 安定[穩定/安定/平穩]. 倹約[節儉/節約/節省]. 4) 副詞性 a. 即使沒有「に(ni)」、「と(to)」也可修飾謂語 全然分からない[完全不懂]. 全然:副詞. 今日は特別暑い[今天特別熱]. 特別:副詞. b. 有副詞用法 最近結婚した[最近結婚了]. 最近:可當副詞. 全部食べた[全部吃了]. 全部:可當副詞. 12.

(2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論文的日語漢字詞彙的詞類認定方式,除了使用日語語料庫的詞類 標誌以外,也參考李于錫的這份研究結果與詞類認定方式。同時,也利用 電子辭典「CANON wordtank G90」 裡的日語、日中、日英辭典等和搜尋 引 擎 日 文 版 「 Yahoo!」 、 「 Google 」 和 中 文 繁 體 版 ( 台 灣 ) Yahoo!、 Google認定。. 四、漢日語詞類對比 漢語詞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副詞、介 12. 詞、連詞、助詞、象聲詞、嘆詞 。日語詞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 数詞、助数詞(相當於漢語的量詞)、代名詞、副詞、接続詞(相當於漢語的 13. 14. 15. 連詞)、助詞 、感動詞(相當於漢語的嘆詞)、連体詞 、助動詞 。下面表 二-3表示漢日語詞類的對應關係。. 表二-3 漢日語詞類對比 漢語詞類 名詞 代詞 數詞 量詞 動詞 形容詞. 日語詞類 名詞 代名詞 数詞 助数詞 動詞 形容詞 形容動詞 副詞 (擬音語/擬声語) 接続詞 感動詞. 副詞 象聲詞 連詞 嘆詞. 12 13 14 15. 漢語詞類出自《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劉月華、潘文娛、故韡(1996))。 亦稱「後置詞」,有些是格位標誌(case marker),有些相當於漢語的語氣助詞。 修飾名詞的詞,與形容詞不同,不能當述語。 「です」、「だ」。名詞後加助動詞成為述語。. 13.

(28) 來自日語的同形詞對日本漢語學習者的影響之研究. 助詞 結構助詞 動態助詞 語氣助詞 介詞 ---------------. --------------助詞(終助詞) 助詞(格助詞) 連体詞 助動詞. 關於名詞,有些日語的分類法將代名詞(相當於漢語「代詞」)、数 詞(相當於漢語「數詞」)、助数詞(相當於漢語「量詞」)分為名詞。 日語「形容動詞」是形容詞之一種,與日語「形容詞」變化不同,因 此有區分。在日語教學語法上,一般來說,「形容詞」叫做「い形容詞」, 「形容動詞」叫做「な形容詞」。 相當於漢語「象聲詞」的日語「擬音語/擬声語」在日語詞類分類上是 「状態副詞」之一種,屬於副詞。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1996)將漢語的助詞分類成三種:結構助詞、 動態助詞、語氣助詞。之中,漢語的語氣助詞與日語的 助詞之一「 終助詞」 相似,都表達語氣。觀察下面例子:. (1) 你是林先生吧? (2) あなたは林さんですね?. 漢語的介詞 (preposition:前置詞)跟 日語助詞之一種的「格助詞」 (postposition:後置詞)相似。先觀察下面例子:. (3) 從台北到高雄可以坐飛機去。 (4) 台北から高雄まで飛行機で行ける。. 14.

(2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漢語 的介詞放 在名詞前 ,但「格助 詞」放在 名詞後。因 為放在名 詞後的 「格助詞」表達該名詞在句子裡是甚麼格位,因此「格助詞」亦稱格位標 誌(case marker)。 日語「連 体詞」是 修飾名詞的 詞,與日 語形容詞不 同,沒有 詞尾變 化,也不能當述語。 日語「助動詞」必須接在其他詞之後才表達某種意義,無法單獨構成 句子。. 第二節 漢日語同形詞之偏誤 一、母語影響 吳麗君(2002)研究日本學習者對漢語詞彙偏誤,她將詞彙偏誤現象及 產生的原因分類成三種,母語影響、已有的語言知識的干擾、迂迴表達。 關於母語影響,她提到同形詞、異形詞、文化習慣的影響。她更進一 步地將漢日同形詞分為同形不同詞性(詞類) 、同形近義、同形異義、同形 16. 詞搭配、同形詞的色彩 來進行分析。 關於同形不同詞性(詞類),吳麗君指出這一類偏誤是比較隱性的。因 此,她主張:. 因為,學生們很容易被詞形詞義迷惑,而忽略了詞性差異。日本學生 在學習時要加強詞性的辨析,否則,受日語詞性的影響,很容易產生 偏誤。(吳麗君,2002,113頁). 吳麗君舉日本漢語學習者的使用「經驗」一詞所產生病句:. 16. 此處所謂的「色彩」意指褒義與貶義、書面語與口語的差異。. 15.

(30) 來自日語的同形詞對日本漢語學習者的影響之研究. (5) *這四年間,我經驗了很多事,也得了很多好朋友們。. 她指出「經驗」在漢語裡只能作名詞使用,但是日語的「経験」的詞 類是動詞與名詞的兼類,因而在本句應將「經驗」改為「經歷」。 她提到魯健驥(1999)在《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詞語偏誤分析》的結果: 「曾對學過半年多漢語的日本學生的口語作業作過一個調查,發現詞彙偏 誤占 80%左右」。同時她引用潘鈞的《關於中日同形詞語法差異的一次考 察》的結果「僅就基本詞彙來說,中日同形詞之間詞類上有差異的就占近 三分之一之多」。她得出的結論是「日本學生受日語詞詞性的影響,在運 用中按日語詞性來套用漢語,出現差錯在所難免。」 她另外舉日本學生在中文詞彙上犯錯的例子:. (6)*導演是世界上有名的斯皮爾伯格,他從來攝影很有名的電影。. 她指出,「攝影」是「V+O」結構,這類結構的詞在中文裡一般不 帶賓語,所以應該將「攝影」改為「拍攝」。筆者認為日本學生學習漢語 的時候也應該學習構詞結構的知識,學習正確的詞類概念以及語法。筆者 也同意她的分析,除了中日同形詞之間詞類上有差異以外,也需要強調及 物動詞與不及物動詞等涉及語法的差異。 吳麗君描述中日同形近義詞很「容易使人迷惑」。吳麗君舉的日本學 生在中文詞彙上犯錯的例子如下:. (7) *因為「好吃」這個詞兒一般用於食品,所以「好吃的生活」不可以 說正確的日語表現。. (8) *我來中國多年,所以很熟悉中國的情報。. 16.

(3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應 將 「 表 現 」 改 為「 表 達 」 , 應 將「 情 報 」 改 為 「國 情 」 或 「 情 況」。她指出:. 因為 這類漢字詞 在學生頭 腦裡已根深 蒂固,在初 學時很難與 漢語詞 區分開來,因而學生需要表達某種意思時常常會不假思索地直接使用 這類詞,引起偏誤。(吳麗君,2002,115). 關於同形異義詞,吳麗君舉的日本學生在中文詞彙上犯錯的兩個例子 如下:. (9) *下課以後我去超市買了很多野菜,有油菜、西紅柿什麼的。. (10) *因為北京有很多沒看過的東西,而且有歷史上我知道的名勝古 跡的實物,我看了以後覺得非常感激。. 應將「野菜」改為「蔬菜」,應將「感激」改為「感動」。吳麗君指 出日語的「野菜(やさい)」等於漢語的「野生的菜/山菜」、日語的「感激 (かんげき)」等於漢語的「感動」。她分析這些錯誤原因是受到「先入為 主的母語影響,稍不注意,也會形成偏誤」,但她沒有提到這種偏誤是學 習哪一個程度的日本學習者常犯的錯誤。. 二、同形詞的誤區 王順洪指出:. 17.

(32) 來自日語的同形詞對日本漢語學習者的影響之研究. 在漢日同形詞中,同義詞所佔比重相當大,約達三分之二以上,而且,主 要是名詞。……但是,切不可忘記,漢日同形同義詞對日本人學習語 言,還存在著極其隱蔽的誤區。這就是,有一小部份漢日同形同義詞 對,雖然在寫法與意思上,漢語與日語相一致,但詞性並不一致。( 王. 順洪 ,1999,19頁). 1. 同形同意詞的詞類差異 王順洪(1999)舉出一些來說明「日本學習者只知道漢日同形同義,而未 注意其中詞性的差別,仍按動詞使用,結果出現了偏誤」。舉的另一個病 句為例:. (11) *在北大,因為充實生活,我們都愉快。 (在北大,因為生活充實,我們都愉快。). 王順洪指出「充實」的漢日語意思雖然完全相同,但在這句子裡,應 該做為形容詞使用,而「充實」在日語裡並不是形容詞,而是動詞。王順 洪(2008)舉的另一個病句例子如下:. (12) *在中國經驗了許多事情。 (在中國經歷了許多事情。). 他指出漢語的經驗只能當名詞使用,但日語的「経験」可以當名詞使 用, 也可以當 動詞使用 ,因此以日 語為母語 的漢語學習 者容易將 漢語的 「經驗」作為動詞而誤用. 2. 漢日同形近義詞中的誤區. 18.

(3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王順洪將同形近義詞分類成三種:. a)漢語詞的內涵和適用範圍大於日語。 例如:培養、對象、意見、緊張。. b)日語的內涵和適用範圍大於漢語。 例如:地方、兄弟、講師、茶碗、移動、情報。. c)日語與漢語含義相近但並不重合。 例如:講義、表現、提出、質問、批評。. 3. 漢日同形異義詞中的誤區 王順洪舉的例子如下:. 手紙、愛人、汽車、娘、役人、料理、馬鹿 、注文、先輩、後輩、進 出、留守、結構、檢討、試驗、丈夫、新聞 、便宜、勉強、近代、出 身、主人、家內、研究生、監督、就職、組合、約束、用意、是非、下 流、社員、野菜、用心。. 根據王順洪(1999:24)的說明:. 因為這 類漢日 同形詞 所包 含的漢 語與 日語意 思的反 差太大 了,……所以,儘管日本人初學漢語時容易進入這個誤區,但一 旦明白了這些詞彙的漢語意思與日語意思的差別是如此之大,就 會極為深刻地印在腦海中,容易保持高度警覺,不再重蹈誤區。. 19.

(34) 來自日語的同形詞對日本漢語學習者的影響之研究. (王順洪,1999,24). 他更進一步說明,由於形同義同但詞性不同所造成的誤區最為隱蔽, 不易識別,但涉及的詞彙量不大。同形近義詞中的誤區涉及的詞彙量,出 現頻率最高,誤入者最多。同形異義詞中的誤區最明顯,比較容易引起注 意。筆者也同意王的看法,但如果有比較明顯的數據則更有說服力。. 第二節 漢日語語義對比 一、同形詞分類 小森和子(2010: 32-38)為了研究以中文為母語的日文學習者的同形詞 的認知處理,介紹日本文化廳(1978)的日文漢字詞彙跟中文詞彙的分類, S、O、D、N四種分類。首先,N類詞(Nothing)是在日文裡有,但中 文裡沒有的詞彙,因此N類詞不是漢日同形詞。S類詞(Same)是漢日語 語義幾乎相同的同形同義詞。D類詞(Different)是漢日語語義完全不同 的同形異義詞。O類詞(Overlapping)是漢日語語義部分重疊的同形近義 詞。漢日語同形詞的S、O、D三種分類的圖如下(以灰色表示「共同語 義」):. 圖二-1 漢日語同形詞的語義異同之分類(小森和子,2010). S類詞. D類詞. 20.

(3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O類詞(1). O類詞(2). O類詞(3). O類詞可分為三種。O類詞(1)是日文語義範圍比中文語義範圍大,因 此O類詞(1)的詞日文詞有中文沒有的「特有語義」。O類詞(2)是中文語 意範圍比日文語義範圍大,因此O類詞(2)的詞中文詞有日文沒有的「特有 語意」。至於O類詞,三種之間哪一種難度高,還無法決定。O類詞(3), 除了「共同語義」之外,漢日語各有「特有語意」。根據小森和子的文獻 探討,從語義的角度來看,難度最高的是O類詞,接下來是D類詞,不難 的是S類詞。關於O類詞,三種之間哪一種難度高,還無法決定。. 二、同形詞之類型比率 劉富華(1998)從語義角度將漢日同形詞分成三類:第一類同義同形詞 為S(Same)類,第二類異義同形詞為D(Different)類;第三類是語義異同 交錯的同形詞為O(Overlap)類。. (1) S類:同義同形詞 劉富華提供的在漢語水平考試(HSK)大綱甲乙丙三級裡的漢日同形詞的 比率如下:. 21.

(36) 來自日語的同形詞對日本漢語學習者的影響之研究. 表二-4 HSK大綱甲乙丙三級裡的漢日同形詞比率 (劉富華,1998) 中日同形詞 中日同形詞 個數. 百分比. 甲級單詞數. 1101. 634. 乙級單詞數. 2017. 1083. 53.69%. 丙級單詞數. 2140. 1186. 55.42%18. 三級單詞總數. 5258. 2991. 56.88%. 57.58%17. 劉富華也覺得從嚴格意義的角度來看,在漢日語兩種語言裡,語義完 全相同的詞彙幾乎不存在,「即使兩個詞概念意義相同,在色彩意義或語 用上 總會有所 不同。」 因此,他將 語義相近 的詞也歸到 S類(同 義同形 詞)中日同形詞範圍,同時舉例如下:. S類甲級詞:教育. 今年. 民族. 教室. 健康. 文學. 成績. 出發. 電話. 動物(等594個). 物理. 將來. 體育. 團結. [占S類甲級日中同形詞( 634個)的93.69%]. S類乙級詞:結婚. 教授. 保險. 報告. 本質. 全場. 傳統. 具體. 絕對. 封建(等103個). 成功. 成果. 景色. 貨幣. [占S類乙級日中同形詞( 1083個)的9.51%]. 17 18. S類丙級詞:百貨. 背景. 才能. 倉庫. 赤道. 島嶼. 副食. 觀念. 製作. 蛋白質(等987個). 地震. 電器. 劉富華提供的百分比是65%,筆者計算後修正。 劉富華提供的百分比是50%,筆者計算後修正。. 22. 傳說. 代理.

(3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占S類丙級日中同形詞( 1186個)的83.22%]. 劉富華也討論D類(異義同形詞)與O(語義異同交錯的同形詞), 但是沒有提供其個數與百分比。括號[]裡的百分比是筆者由表二-4的數據 計算得出。 劉富華指將S類詞(同義同形詞)分成三種;A同義不同語義範圍、B 同義不同語義重點、C同義不同用法。根據劉富華,「 雖然同義同形詞的. 概念義和色彩義基本相同,但絕不能因此而視之為相等,其間的同中之異 很多。 」因此,他強調需要在對外漢語詞彙教學上,以漢語的角度說明清 楚漢日語裡的同形詞即使在同義的情況下也有其不同之處。他舉的例子如 下,「不同語義範圍」、「不同語義重心」、「不同用法」、「不同詞性 及不同義位搭配」、「不同語用對象」等。. (2)D類:異義同形詞 關於D類(異義同形詞),劉富華說明:. 分析D類詞的異中之同和同中之異,有助於我們把握這些詞與漢語的 內在聯繫與區別,從而更準確更深刻地認識和領會詞義,使漢語詞彙 教學不但是詞彙量的增加,而且深入到漢語的構詞特點,漢語與其母 語的聯繫與區別的層面。(劉富華,1992,42頁). 另外,雖然他提到這D類同形詞的數量不多,但沒有提供數據。. (3) O類:語義異同交錯的同形詞 劉將O類(語義異同交錯的同形詞)分成下列三種作分析:. 23.

(38) 來自日語的同形詞對日本漢語學習者的影響之研究. A. 漢語( H)日 語(R) 共有某些 義項, 漢語又另 外具有 日語. 所沒有的義項。 例子:對象(乙級). HR:客體、認識或行為的目標 H:戀愛的對象. B. 漢語(H)日語(R)共有某些義項,日語又另有義項與漢語. 不同。 例子:單位(乙級). HR:數量基準、部門、組織 R:學分. C. 漢語(H)日語(R)既共有某些義項,互相統一,同時漢日. 語又各自別有義項互相對立。 例子:意見(甲級). HR:意見、想法 H:不滿、不同看法 R:勸告. 根據中日同形詞的詞義,曲維(1995)將中日同形詞分為以下三大類:. A類. 中日詞義基本相同的. B類. 中日詞義局部相同的. C類. 中日詞義完全不同的. 曲將 《日本語 教育指導 参考書:日 本語教育 基本語彙七 種比較対 照表》. 24.

(3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9. (日本國立國語研究所編,1982)中的「二字中日同形音讀語 」上面A、 B、C的標準加以分類之後,計算出各類詞所占的百分比,如下:. 表二-5 二字中日同形音讀語 (曲維,1995) 詞義. 詞數. %. A 基本相同. 1085. 87.53. B 局部相同. 206. 9.95. C 完全不同. 52. 2.52. 2063. 100.00. 合計. 三、小結 日本文化廳(1978)的日文漢字詞彙跟中文詞彙的分類,S、O、D三 種同形詞分類與各學者(小森和子(2010)、劉富華(1998)、曲維(1995)) 的分類的相關關係如下:. 表二-6 S、O、D三種同形詞的分類 學者. 小森和子. 劉富華. 曲維. 分類. (2010). (1998). (1995). S類. S類. S類A. A類. (Same). 漢日語語義幾乎 相同的同形同義 詞. 同義不同語義範圍. 中日詞義基 本相同的. (同形同義詞). S類B 同義不同語義重點. S類C 同義不同用法. 19. 「音讀,是日文所用漢字的一種發音方式,係保留該等漢字當初傳入日本時的漢語發 音。相對的,若使用該等漢字之日本固有同義語匯的讀音,則稱為訓讀。」(來自 音讀-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二字中日同形讀音語」是用音讀構成的雙字漢 日同形詞。. 25.

(40) 來自日語的同形詞對日本漢語學習者的影響之研究. O類. O類(1). (Overlapping) 日文語義範圍比 (同形近義詞). 中文語義範圍大. O類B. B類. 漢語日語共有某 些義項,日語又 另有義項與漢語 不同。. 中日詞義局 部相同的. O類(2). O類A. 中文語意範圍比 日文語義範圍大. 漢語日語共有某 些義項,漢語又 另外具有日語所 沒有的義項。. O類(3). O類C. 除「共同語義」 外,漢日語各有 「特有語意」. 漢 語日 語既 共 有 某 些義 項, 互 相 統 一, 同時 漢 日 語 又各 自別 有 義 項互相對立。. D類. D類. D類. C類. (Different). 漢日語語義完全 不同的同形異義 詞. 異義同形詞. 中日詞義完 全不同的. (同形異義詞). 關於D類,三位學者的分類相同,就是同形異義詞。關於O類,曲維 不將O類同形詞分類,但小森和子與劉富華從漢日語的詞義異同的角度將 O類同形詞來分類為三種。 關於S類同形詞,小森和子與曲維沒有將S類同形詞分類,但是劉富 華分三種,劉富華提供的各類的例子如下:. S類A(同義,不同語義範圍): 概念意義相同,在語用上語義所指範圍不盡相同。 例:兄弟 「兄弟」漢語指男性同輩關係,而日語不僅指男性同輩女性也 可稱兄弟。. 26.

(4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S類B(同義,不同語義重點): 概念意義相同,但語義重點在不同義項或不同義位上。 例:住 例如「住」,日語語義重心是長久居住,(短住為 「泊」),漢語「住」 語義重心是「停留」、「停止」,長住短 住都可以用「住」。. S類C(同義,不同用法): 同義同形詞的義項及各義項語義內容完全相同,在具體用法上又不 盡相同。 例:運動 「運動」在概念意義上[漢日語]兩詞相同。「運動員」在日 語指為競選者拉選票的人,[這種]用法漢語沒有。. 劉富華將概念意義與語義、義項分開做出上面的S類同形詞(同形同 義詞)的分類,與原來的日本文化廳(1978)的分類不同。按照小森和子的 分類,上面的劉富華舉的例子「兄弟、 住、 運動」都可以分類為O類 (1) (日文語義範圍比中文語義範圍大)同形詞。從漢語學習者的角度來看, 將概念意義與語義、義項分開並不是很簡單、實用,因此本論文在詞義方 面採用小森和子的分類。如果劉富華舉的例子「兄弟、住、 運動」分為S 類同形詞(同形同義詞),學習者有可能忽略漢日語同形詞的異同而容易 誤解或誤用。. 第三節 漢日語詞類與及物性對比 一、詞類對比 27.

(42) 來自日語的同形詞對日本漢語學習者的影響之研究. 范淑玲(1995)指出日語中的漢字詞大部分是名詞,兼類詞也多,大部 分的名詞後面帶「する」構成動詞,因此漢日語同形詞在詞類方面的不同 錯綜 複雜。根 據漢日語 同形詞的詞 類差異, 她將日語同 形詞分為 兩大類 (一)詞性不完全相同、(二)詞性完全不同,再將該兩大類各別予以分 類:. (一)詞性不完全相同 1.. 在日語中是名詞,後續「する」構成動詞,而在漢語中只具備. 動詞性能。這類詞很多也很複雜,主要有兩類: (1)日語中是名詞,後續「する」構成「自動詞」(不及物詞), 而漢語中卻是「他動詞」(及物動詞)。如: 「交流、出現、抵 抗、迷惑、痛恨、同意、勉勵、適合、出席、影響」等。 (2)日語中是名詞,後續「する」構成自動詞,而漢語中兼有 「自動詞」和「他動詞」的特性。如:「發展、發生、流行、 調和、逃避、成立、瓦解、感染、武裝、動搖」等。. 2.. 在日語中是名詞,後續「する」構成「自動詞」,而在漢語裡. 是形容詞兼動詞。如:「突出、繁榮、活躍、安定、同情、普及、 親近、充實、孤立、分散」等。. 3.. 日語中是名詞,後續「する」構成動詞,在漢語中是名詞。如:. 「會議、電話、經驗、戰爭、決心、信心、信號、設備、司令、意 圖」等。. 4.. 在日語中僅是名詞,而漢語中既具有名詞的語法特點又具有動. 詞 的 特性 。 如 :「 打擊 、 需要 、參 考 、根 據、 經 歷、 病、 銹 、習 慣、圖、規範」等。. 28.

(4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在日語中僅是名詞,而漢語中是名詞兼形容詞。如: 「左、精. 神、策略、科學、道德、標準、現實、民主、理智、理想」等。. (二)詞性完全不同 1.. 日語中的「漢字詞」除名詞、名詞兼動詞外,名詞兼「形容動 20. 詞」、「形容動詞 」等為數也不少。 (1)日語中是「形容動詞」,漢語中是形容詞。如:「明朗、深 刻 、激烈 、新鮮 、貴重、 奇妙、 溫順、 流暢、 唐突、 穩當」 等。 (2)日 語 中 是 名 詞 兼 「 形 容 動 詞 」 , 漢 語 中 是 形 容 詞 。 如 : 「 正直、 壯麗、 健康、明 確、親 切、熱 心、複 雜、簡 單、尖 銳、輕快」等。 (3)日語中的名詞兼「形容動詞」或「形容動詞」在漢語中具 有 副 詞 的性 能 。如 :「 確實 、 的確 、 徐徐 、 同樣 、 非常 、極 端、恰好」等。. 2.. 日語中是名詞,後續「する」構成動詞,而在漢語中是形容詞。. 如 :「 緊張 、 熟練 、興 奮 、緊 迫、 超 脫、 勤奮 、 糊塗 、樂 觀 、溫 存、悲觀」等。. 3.. 日語中是名詞,漢語中是形容詞,如:「積極、消極、客觀、. 正統、壯觀、美觀、反動、景氣、下賤、平常」等。. 20. 范淑玲說明「日語中的「形容動詞」表示事物的性質、狀態和漢語的形容詞具有相同 的語法機能,所以大部分「形容動詞」在漢語中幾乎都有形容詞的性能,也有少量的 相當於副詞的詞。」可以算形容詞之一,亦稱「な形容詞」。. 29.

(44) 來自日語的同形詞對日本漢語學習者的影響之研究. 4.. 日語中是名詞,漢語中是動詞。如:「想念、危害、平衡、憐. 憫、娛樂、催眠、犧牲、賄賂、自治、衝擊」等。. 范范淑玲主張日漢「同形詞」存在的差異,是學習者必須去學習並了 解的,如果學習者能夠充分地掌握其差異性,相信在學習時就能更快、更 確實地了解其涵意進而也更能正確的表達出心中所想。. 二、詞類異同與句法差異 吉田雅子(2011)研究以漢語為母語的日語學習者的日語「漢語サ変動 21. 詞 」使用偏誤時,介紹石堅、王建康(1983)的漢日語同形詞的「句法的差 異」(日語「文法のズレ」)分類:. A. 形容詞(中文)←→ 不及物動詞(日文). 例:「緊張,腐敗,衰弱,憔悴,熟練,繁栄,昂揚,興奮,混 雑,老成,徹底,一致,謙遜,一貫」. B. 副詞(中文)←→ 動詞(日文). 例:「徹底,連続,一貫,一致」. C. 22. 形容詞(中文)←→ 形容動詞 (日文). 例:「純潔,健全,豊富,明確」. 21 22. 「由漢字字音構成的詞 + する」形式的動詞 可以算形容詞之一,亦稱「な形容詞」。. 30.

(4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D. 及物動詞或不及物動詞(中文)←→ 不及物動詞(日文). 例:「撤退,分裂,成立,顛倒,瓦解,分化,通過,発展, 武装,普及,団結,激怒,感動,満足,降伏,動揺,大敗, 餓死,凍死,焼死」. E. 及物動詞(中文)←→ 帶「に格」的不及物動詞(日文). 例:「反対,侵入,感謝,加入,潜入,命中,迎合,報復, 同情,同意,投降,着手,適応,注意,対抗,賛成,従事, 出席,参加,接近,感染,順応,信服,抗議,干渉,違反,満 足」. F. 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中文)←→ 名詞(日文). 例:「打撃,損害,参考,犠牲,根拠,危害,関心,負債」. G. 其他. H. 名詞(中文)←→ 動詞(日文). 吉田雅子重新分類,並比較石堅、王建康提供的以漢語為母語者容易 犯錯的漢日語同形詞的詞類,她推論對以漢語為母語者來說,詞類的差異 容易產生偏誤,在上面分類裡,特別需要注意H類(中文是名詞,但日文 23. 是動詞)、A類(中文是形容詞 ,但日文是不及物動詞)的同形詞。. 23. 吉田雅子特別強調需要注意非謂語形容詞。. 31.

(46) 來自日語的同形詞對日本漢語學習者的影響之研究. 三、動詞之句法異同 河村靜江(2005)從「句法的差異」(日語「文法のずれ」)的觀點,選 出一些漢日同形詞動詞來測試以華語為母語的日語學習者。她所說的「句 法的差異」就是「不及物動詞」 (日語「自動詞」)與「及物動詞」 (日語 「他動詞」)的差異,也可以說論元的差異。她根據上面的定義舉例,下面 是沒有「語法的差異」的例子:. (13)教師は学生の発音を矯正した。. 教師矯正了學生的發音。. 在 上面 的例 子 裡, 日語 動詞 「矯 正 」帶 賓格 (accusative case :を 格),是「 SOV」句型。漢語則是「SVO」句型,漢語動詞「矯正」也帶賓 語,因此漢日語的論元一致。下面是有「句法的差異」的例子:. (14) その会社は多くの問題が発生した。 *那家公司很多問題發生了。. (15) *その会社は多くの問題を発生した。 那家公司發生了很多問題。. 根據河村 靜江的說 明,在上面 的例子裡 ,日語動詞 「発生」 帶主格 (nominative case:が格),則帶主語,在日語中是「SV」句型。但是,漢 語動詞「發生」帶賓語,漢語是「SVO」句型,因此論元不一致。但,例句 中的「發生」是移位的問題(主詞後置的問題),不是賓語的問題。 從「句法的差異」(論元差異)的觀點,她將測試的日語動詞分類:. 32.

(4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 在漢日語句法上沒有差異 a. 日語帶賓格(accusative case:を格),漢語是「SVO」 句型。「逮捕、予約、解雇、祝福、尊敬、治療、信頼」 b. 日語帶主格(nominative case:が格) ,漢語是「SV」 句型。「故障」 24. c. 日語帶與格(dative case:に格) ,漢語是「S + 介詞 + O + V」句型。 「求婚、自首」. 2. 在漢日語句法上有部分差異 a. 日語帶賓格(を格),但在漢語裡「SV」與「SVO」兩種句 型都可以。「修理、矯正、浪費、発揮、発明、確認」 b. 日語帶與格(に格) ,但在漢語裡「SVO」與「S + 介詞 + O + V」兩種句型都可以。「移民、接近、出兵、着陸、 熱中」 c. 日語帶主格(が格) ,但在漢語裡「SV」與「SVO」兩種 句型都可以。「発展、安定、餓死」. 3. 在漢日語句法上有大差異 a. 日語帶主格(が格) ,但在漢語裡只有「SVO」句型。 「発生、流行、焼死」 b. 日語帶與格(に格) ,但在漢語裡只有「SVO」句型。 「参加、加盟、抵抗、違反、当選、感染、従事、反対、出 席、同情」. 24. 「對、向、跟、給、到、在」等對應日語的「に」的介詞。. 33.

(48) 來自日語的同形詞對日本漢語學習者的影響之研究. 受試者需要判斷上面的38個動詞搭配「を,が,に」的日語句子是否正 確。河村靜江預測如果「句法的差異」大的話,受試者判斷的正確率低, 但實際測試的結果並非如此。. 四、及物性高低之要素 木村裕章(2004)討論漢語的「不及物動詞」與 「及物動詞」之分類 時 , 介紹 Hopper & Thompson(1990) 的及 物性 高 低之 要素 的觀 點( 表 二7)。表二-7下面是木村裕章解釋漢語動詞的及物性的說明以及例句:. 表二-7 及物性高低之要素 (Hopper & Thompson, 1990: 252) High. Low. A Participants. 2 or more participants. 1 participant. B Kinesis. action. non-action. C Aspect. telic. atelic. D Punctuality. punctual. non-punctual. E Volitionality. volitional. non-volitional. F Affirmation. affirmative. negative. G Mode. realis. irrealis. H Agency. A hing in potency. A low in potency. I Affectedness of O. O totally affected. O not affected. J Individuation of O. O highly individuated. O non-individuated. A 參與者 Participants 如果動詞帶賓語,就有主語與賓語兩個論元,因此其動詞是及物動 詞。也可以說只有一個論元的一元動詞的及物性低。. B 動作性 Kinesis. 34.

(4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動作性動詞比非動作性動詞及物性高。他舉例來說明,「毆打」、 「修理」等表達動作、行為的動詞比 「安慰」、「擔心」等表達 心理活動的動詞及物性高。可用被動句來確認這個現象,例如:. (16) 哥哥修理好了那個鍋爐。 (17) 那個鍋爐被哥哥修理好了。. (18) 母親一直擔心著孩子的前途。 (19) *孩子的前途被母親擔心著。. C 體貌 Aspect 表示心理活動的「愛好」、「喜歡」等動詞不能帶表示完成(telic) 的體貌詞(aspect marker) 「了」,因此可視為及物性低的動詞,例 如:. (20) 他愛好足球。 (21) *他愛好了足球。. D 瞬時性 Punctuality 表 示 瞬間 動作 的動 詞 (「 毆 打」 等 )比 表示 繼續 狀態 的 動詞 (「愛 好」、「喜歡」等)及物性高。. E 意圖性 Volitionality 表 示 有意 圖 性的 動作 的 動詞 比非 意 圖性 的動 詞 (「愛 好」 、 「喜 歡」等)及物性高。. 35.

(50) 來自日語的同形詞對日本漢語學習者的影響之研究. F 肯定 Affirmation 木村認為肯定(affirmative)、否定(negative)的參數與及物性無關, 但也解釋是否能作否定形(是否能附加「沒」、「不」等)與動詞 的及物性或許有關。. G 語氣 Mode/Mood 木村認為實現(realis)、非實現(irrealis)與及物性無關,但也解釋參 數與(C) 體貌或許有關聯。. H 施動者/施事者 Agency 這項 目基本上 與(E)意 圖性相同 。關於不 及物動詞 ,如果施 事者 (施動者:agency)有自主性可以在句首,如果施事者沒有自主性 (如,表示存在、出現、消失),在句子裡的位置在動詞後面。例 子如下:. (22) 他在前排坐著。 (23) 前排坐著幾個人。. I 影響度 Affectiveness 對賓語的影響度可以用被動句或把字句來測試,例如:. (24) 警察把學生毆打了一頓。 (25) *母親把小孩的前途擔心著。. 36.

(5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J 個別化 Individuation 個別化就是賓語的限定性,可以用修飾賓語的成分是特定或不特定 來測試,例如:. (26) 警察逮捕了一名罪犯。 (27) 警察逮捕了這名罪犯。 (28) 警察逮捕了他。. (29) 那邊來了一個人。 (30) *那邊來了那個人。 (31) *那邊來了他。. 因為「來」是不及物動詞,沒有及物性,因此上面句子裡的「來」 不能帶「那個人」、「他」等特定的詞。. 以上是木村裕章解釋漢語動詞的及物性的說明。關於項目D「瞬時性 Punctuality」,他沒提供例句,因此筆者造出下列例句:. (32) 他們正在歐打那個人。 (33) *他們正在愛好和平。. 根據木村裕章的說明,「毆打」是「瞬間動詞」,「愛好、喜歡」等表示. 3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On the other hand, Japanese Buddhist scholars tend to point out the basic contradiction or inconsistency embedded in the śīla/vinaya system of Sinitic Mahāyāna tradition--that

8 The most pertinent information about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texts that extoll the three pilgrims who traveled to India in search of the dharma and translat- ed sacred

In our Fudoki myth, the third, sociological, “code” predominates (= the jealous wife/greedy mistress), while the first, alimentary, code is alluded to (= fish, entrails), and

Teachers may consider the school’s aims and conditions or eve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approach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 and ability; or develop

Grant, ed., The Process of Japanese Foreign Policy (London: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97), p.119.

Alldritt, “The Burakumin: The Complicity of Japanese Buddhism in Oppression and an Opportunity for Liberation,” Journal of Buddhist Ethics 7 (2000).

 Authorized by the State Education Ministry,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CTCM) was established in 1992 within TUTCM..  It is in TUTCM where

DVDs, Podcasts, language teaching software, video games, and even foreign- language music and music videos can provide positive and fun associations with the language f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