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校院資訊素養通識課程規劃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學校院資訊素養通識課程規劃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Graduate Institute of Library, Information and Archival Studies Master’s Thesis.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大學校院資訊素養通識課程規劃研究. ‧. A Study of Design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Courses for. sit. y. Nat. io. n. al. er.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楊美華 博士 研究生:張如瑩 撰 Adviser:Dr. Mei-Hwa Yang Author:Ju-Ying Chang.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六月 June, 2010.

(2)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本論文獲國立臺中圖書館碩士論文研究獎助.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謝辭 兩年前剛進入圖檔所時,跟自己說每天都要有新的發現;兩年過去後發覺, 這些日子其實是每天都有新的感謝。研究所兩年來,最感謝指導教授楊美華老師, 謝謝您教導我做學問和過生活的許多道理;感謝所上的王老師、蔡老師、薛老師、 陳老師、巧敏老師細心地指導;感謝萬能的傳萱助教隨時給予貼心的叮嚀。感謝 口試委員邱子恆老師與林麗娟老師給我論文寶貴的建議;感謝所有協助我進行問 卷和訪談的老師們。謝謝國立臺中圖書館獎助我的論文。 感謝研究所的大家:謝謝明雯學姐有求必應提供許多有用的資料給我;謝謝 文仁學長傳授我當數位課程助理的小技巧;謝謝青親一起吃飯打球,跟妳聊天就 會笑著笑著感到安心;謝謝蔡蔡、憶珊、鈺蕙(&馬克)、妮可,有你們的陪伴才. 治 政 農上課幫我借電腦下課幫我修電腦;謝謝 COS、東玫、西波、姵瑩、浚維、朵 大 立 拉、詒婷與我一起分享研究所兩年的時光。謝謝在傳圖時玲珠姐和麗美姐對我的 讓忙裡偷閒具有意義;謝謝欣儀陪我在論文上一起努力並給我許多幫助;謝謝雁. ‧ 國. 學. 照顧;謝謝毛姨像媽媽一樣地疼愛我。. 感謝親愛的當代夥伴們:謝謝西艾那跟我一起互相打氣、超英趕美、吃下午. ‧. 茶;謝謝小白毛每次見面都為大家帶來歡樂;謝謝電影明星麗莎貼心的關心;謝 謝姿瑩與我們玩在一起;謝謝費歐娜告訴我任何試煉都會輕盈地跨越;謝謝格元. sit. y. Nat. 一直關心我論文寫完了沒。好愛摸卡喔!. io. er. 感謝從高中到大學到研究所到以後的日子都陪著我的朋友們:謝謝詹詹在我 困惑時與我分享人生的哲理(也謝謝詹爸的先知和詹媽的關愛);謝謝蔡育如、洪. n. al. Ch. i n U. v. 大娘、張大樹、鄧花、何穎、喻珮常常與我不定期聚會;謝謝盈甄和苔勻的關心。 謝謝你們一直都在!. engchi. 感謝其他青春不可分類的好朋友們:謝謝遠在加州的瑋亭常給我陽光般的問 候;謝謝大王跟我分享有趣的生活;謝謝孟萱、詠清和傻妞與我同在圖書館美好 的日子裡;謝謝芝涵真誠地幫我禱告並祝福我;謝謝尋云的朋友們,好喜歡你們 給的滿滿的溫暖和愛。感謝一直為我加油打氣的人,我寫不完但全都記在心裡。 最後最最感謝我的家人,謝謝親愛的爸爸、媽媽和姐姐的包容和支持,謝謝 親愛的阿姨一直很愛我。因為有你們我才能堅定步伐,才能無所畏懼地克服每一 個挑戰。我在這個打開窗就看得到青山和藍天的地方將研究所的生活告一段落, 感謝這個世界充滿良善,感謝自己還充滿力量,感謝明天我們仍然會從簡單的地 方快樂,感謝我們還會朝更多的夢想前進。 張如瑩 謹誌 2010 年夏天.

(4) 摘要 近年來高等教育逐漸重視資訊素養教育,各大學校院陸續以通識課程的形式 開設資訊素養課程,期望在通識教育之精神下,培育學生具備問題解決的能力, 並能有效地與人溝通合作。然而,我國目前資訊素養通識課程,在各個學校的開 設有不同的名稱,且不同教師所教授的資訊素養課程內容亦有所分歧;這些課程 都是以提升學生資訊素養能力為教學目標,若能發展具有共識的課程內容、尋覓 適當的教學方式,應有助於協助教師規劃課程,改善大學生整體的資訊素養。 本研究之目的即在探討目前資訊素養課程開設之情形,以及授課教師對課程 規劃之看法,以提出資訊素養通識課程規劃之建議。本研究對我國九十七學年度. 治 政 卷和訪談調查資訊素養課程授課教師之教學模式與評量方法。 大 立. 資訊素養通識課程進行內容分析,瞭解資訊素養通識課程開設之現況;並透過問. 經調查顯示,大學校院資訊素養通識課程開課數量較往年有所成長,資訊素. ‧ 國. 學. 養教育已愈來愈受學校重視。而資訊素養通識課程名稱相當多元,課程內容以「查 找資訊資源」為資訊素養課程主要的核心,但亦包含建立知識背景、評估資訊資. ‧. 源等內容,較以往的課程更重視資訊的組織與呈現,以及資訊倫理和法律議題。. sit. y. Nat. 而從授課教師教學型態中發現,資訊素養課程已開始朝向數位學習發展,教師亦. io. 習成果。. er. 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活動與教材規劃課程,並從知識、技能與態度面來評量學生學. al. n. v i n Ch 由研究結果歸納建議,大學校院資訊素養通識課程在開設方面,應由通識教 engchi U. 育中心主動規劃,且可與圖書館共同合作發展課程,將其納入整個教學人力和資 源;在課程規劃方面,教師可以「圖書館和資訊素養」為課程名稱,並依《高等 教育資訊素養能力標準》為目標彈性設計課程、開發問題導向式學習教材、善用 數位學習教材輔助教學,並以數位學習認證規範開發課程與教材;在評量方面可 透過學習歷程檔案來評量學生學習成果。最後,應建立資訊素養教材資源交流的 平台,互相分享資訊素養課程教材,做為推動資訊素養教育之管道。. 關鍵字:資訊素養、資訊素養課程、通識教育. i.

(5)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has gain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Some universities offer courses about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general education program. With the spirit of general education, these information literacy courses enable students to solve problems independently, as well as communicate and cooperate with others efficiently. However, currently, each university adopts different course names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courses and each teacher teaches in different ways. Since the aims of these courses are to build up information literacy ability of students, a consensus on the course content and developing suitable teaching methods will help teachers in design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courses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skill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courses and to understand teachers’ perspectives on course design, and further make suggestions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courses planning.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information literacy course contents in general education program of 2008 School Year in Taiwan, and investigated teachers’ teaching model and assessment methods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 Findings show that the number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courses have been increased than that in last year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course has gotten more attention in universities. The name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courses are diverse. The content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courses mostly focus on information searching, but also emphasize on building background knowledge, evaluating information sources, organizing and presenting information, and recognizing issues of information ethics. n. er. io. sit. y. Nat. al. i n U. v. and information laws. The instructional pattern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courses have been moved toward e-learning style. Teachers use various activities and materials to design courses, and evaluate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knowledge, skills and attitudes.. Ch. engchi. Based on the result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1)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should offer information literacy courses initiatively. (2) Teachers could cooperate with the library to develop information literacy courses. (3) Use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as the course name. (4) Designing courses flexibly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 (5) Develop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 materials. (6) Use e-learning materials to support teaching. (7) Developing courses and teaching material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Learning Quality Certification. (8) Use portfolio to assess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 (9) Establishing an information exchange platform to share the resource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Keyword s:Information literacy、Information literacy courses、General education ii.

(6)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資訊素養的意涵與能力 ............................................................................ 7. 第二節. 大學校院資訊素養教育 .......................................................................... 14. 第三節. 資訊素養與通識教育 .............................................................................. 20. 第四節. 資訊素養課程之規劃 .............................................................................. 25. 第五節. 圖書資訊應用數位學習教材開發及課程實施計畫 .............................. 35.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 4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4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47.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 49. 政 治 大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43 立 第一節 研究方法 .................................................................................................. 43 ‧. ‧ 國. 學. y. Nat. 研究結果與討論.......................................................................................... 51. sit. 第四章 第二節. 問卷調查發現 .......................................................................................... 60. 第四節 第五章. al. v i n 教師訪談結果 .......................................................................................... 72 Ch U i e h n gc 綜合討論 .................................................................................................. 86 n. 第三節. er. 我國資訊素養相關通識課程內容評析 .................................................. 51. io. 第一節. 結論與建議.................................................................................................. 91. 第一節. 結論 .......................................................................................................... 91. 第二節. 建議 .......................................................................................................... 95. 第三節. 進一步研究之建議 .................................................................................. 98. 參考書目...................................................................................................................... 99 附錄一. 98 學年度大專校院名錄 ....................................................................... 105. 附錄二. 97 學年度大學校院資訊素養通識課程開課名單 ............................... 107. 附錄三. 大學校院資訊素養通識課程規劃研究:教師問卷 ............................ 111. 附錄四. 大學校院資訊素養通識課程規劃訪談問題大綱 ................................ 115. iii.

(7) 表目次 表 2-1. 高等教育資訊素養能力標準 ......................................................................... 9. 表 2-2. 學生教育科技標準 (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 ........... 12. 表 2-3. 圖書資訊應用五大主題 18 單元一覽表 ..................................................... 37. 表 2-4. 圖書資訊應用課程課堂活動 ....................................................................... 39. 表 2-5. 資訊素養與倫理五大主題 18 單元一覽表 ................................................. 40. 表 2-6. 資訊法律 18 單元一覽表 ............................................................................. 41. 表 4-1. 九十七學年度資訊素養相關通識課程名稱分類表 ................................... 52. 表 4-2. 九十七學年度資訊素養相關課程內容分析表(N=69) ............................... 56. 表 5-1. 教師個人基本資料分析表:性別 ............................................................... 61. 表 5-2. 教師個人基本資料分析表:年齡 ............................................................... 61. 表 5-3. 教師個人基本資料分析表:最高學歷 ....................................................... 61. 表 5-6. 教師個人基本資料分析表:學科領域 ....................................................... 62. 表 5-7. 教師教學型態分析表 ................................................................................... 63. 表 5-8. 教師使用數位學習平台情形分析表 ........................................................... 63. 表 5-9. 教師採用之教學活動分析表 ....................................................................... 64. 表 5-10. 教師採用之教學工具分析表 ..................................................................... 65. 表 5-11. 教師採用之教學策略分析表 ..................................................................... 65. 表 5-12. 教師採用之學習評量方法分析表 ............................................................. 66. ‧. ‧ 國. io. sit. y. Nat. er. 表 5-4. 學. 表 5-5. 政 治 大 教師個人基本資料分析表:教師資格 ....................................................... 62 立 教師個人基本資料分析表:隸屬單位 ....................................................... 62. al. 表 5-15. 教師對培養學生評估資訊資源能力之看法 ............................................. 69. 表 5-16. 教師對培養學生呈現資訊成果能力之看法 ............................................. 69. 表 5-17. 教師對教育部「圖書資訊應用課程」十八單元之看法 ......................... 71. 表 5-13. n. 表 5-14. v i n 教師對培養學生建立知識背景能力之看法 ............................................. 68 Ch U i e h n gc 教師對培養學生查找資訊資源能力之看法 ............................................. 68. iv.

(8) 圖目次 圖 2-1. 圖書資訊應用課程設計架構與流程圖 ....................................................... 36. 圖 2-2. 圖書資訊應用課程學習地圖 ....................................................................... 36. 圖 2-3. 圖書資訊應用課程單元教材畫面 ............................................................... 37. 圖 2-4. 圖書資訊應用課程單元架構圖 ................................................................... 38.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44. 圖 3-2. 研究流程圖 ................................................................................................... 45. 圖 3-3. 問卷設計架構圖 ........................................................................................... 47.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 i n U. v.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二十一世紀的全球化時代,資訊與通訊科技發展快速,網際網路促進資訊的 產生與流動,學習資源多元化,學習方式也突破時空和媒介的限制,愈趨多樣化。 進入以知識為領導之社會型態,我們需要不斷學習才能跟上社會的腳步;在資訊 時代,人人都需要培養資訊素養的能力,來提升運用資訊於學習上的效益。 資訊素養是一種運用資訊科技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一種對資訊資源選擇、 利用與評估的學習;資訊素養能力需透過適當的教育與訓練才能獲得,身為一個. 政 治 大. 資訊素養者應知道哪些資訊對自己有幫助,利用適當的檢索方法獲取資訊,並能. 立. 進一步解釋、評估、組織和傳播資訊。. ‧ 國. 學. 資訊素養能力是全民需具備的能力,我國在 1990 年代開始探討資訊素養的 概念,各家學者紛紛對資訊素養進行深入的探究,高等教育單位也開始重視學生. ‧. 資訊素養能力的培育。台灣的高等教育含蓋大學校院和技職校院,儘管體制上有. y. Nat. 所不同,但皆為知識文化傳播的重要場域;為有效提升學生的素質,各大學校院. er. io. sit. 皆開始在學校推行資訊素養的教育。. 一般在大學校園內進行的資訊素養教育,大致分成大一必修課程、通識學分. n. al. Ch. i n U. v. 課程、圖書館利用教育相關選修課程,以及由圖書館開設的資訊資源利用指導等. engchi. 模式。由圖書館開設的資訊資源利用指導一直以來是最為普遍的授課方式,但隨 著資訊素養能力變成一種基礎能力時,以一系列學習過程來建構資訊素養的概念 和技能愈顯重要,也更被重視。各大學校院陸續以通識課程或必修課程的形式開 設資訊素養課程,以期能全面性地落實資訊素養的教育。 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在 2003 年主辦的「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 會國際研討會」將會議主軸定為「資訊素養的最佳實務」,討論資訊素養融入各 級教育的教學經驗。魏令芳、謝寶煖(2003)在「高等教育資訊素養通識課程調 查研究」一文中指出,國內資訊素養相關課程已在各大學校院通識課程中展開, 但仍以電腦素養為主要內涵,與美國圖書館學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以下簡稱 ALA)界定之資訊素養內涵有所落差。為建立學生具備全面資訊素養 1.

(10) 的能力,大學資訊素養通識教育仍有待拓展,其課程內容規劃應能更為完善。 于第(2003)探討我國技專校院圖書館利用教育與資訊素養教育之相關課 程,其研究結果指出大部份的教師與學生都認為全校各系均應開設資訊素養選修 課程,此課程有加入通識教育地圖的必要。 資訊素養通識教育的概念在 2003 年已經漸趨成熟,然而經過五年,2008 年 邱子恆(2008)對台灣 164 所大學校院進行資訊素養相關課程的調查卻發現,雖 然台灣大學校院的資訊素養教育主要是由通識教育中心來主導,但只有 38 所學 校有開設資訊素養相關課程,比率甚低。此研究同時指出,在高教體系和技職體 系開設資訊素養課程的情形不同,大學與技職開課之差異值得進一步探究,可藉. 政 治 大 近年來教育部開始重視通識教育,一改以往教育「重專業、輕通識」的心態, 立. 此瞭解資訊素養在台灣高等教育中有什麼樣的發展空間。. ‧ 國. 學. 推動《96-99 年通識教育中程綱要計畫》 ,希望發展以能力導向為基礎的教學,實 踐以問題解決導向為基礎的學習,培養學生知識反思能力、知識整合能力、以及 知識創新能力,以提升我國整體國力及國家競爭力(教育部,2009)。通識教育. ‧. 中強調的「問題解決能力」和「知識創造能力」,即是資訊素養精神的一部分,. sit. y. Nat. 此連結更顯示出資訊素養通識課程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各大學在規劃資訊. io. er. 素養教育應考量的實施方式。. al. n. v i n Ch html)與技職院校課程資源網(http://course.tvc.ntnu.edu.tw/Web/Default.aspx)的 engchi U 根據大學院校課程資源網(http://ucourse.tvc.ntnu.edu.tw/NEWWEB/index.. 查檢,我國九十七學年度大學校院的資訊素養相關通識課程,共有 41 所學校 72 位老師開設 78 門課程,其中,在大學有 21 所學校 38 位老師開設 41 門課程,技. 職則有 20 所學校 34 位老師開設 37 門課程。課程內容大多以圖書與網路資訊為 主,但是不同學校所開設之相同名稱課程,其內容重點不盡相同,且不同教師所 教授的資訊素養課程內容亦有所分歧;這些課程都是以提升學生資訊素養能力為 教學目標,若能發展具有共識的課程內容、尋覓適當的教學方式,將有助於協助 教師規劃課程,改善大學生整體的資訊素養。 有鑑於整體性教材規劃的需要,教育部在 2008 年開始推動「圖書資訊應 用」 、 「資訊素養與. 倫理」與「資訊法律」等 大專校院通識課程數位學習教材開發. 及課程實施計畫,此計畫配合數位教材的開發,期望發展一套完善的資訊素養教 2.

(11) 材內容,嘗試利用數位學習的方式,給予學生更大的自學空間,讓教師可以依課 程需求搭配教學,供全國大學院校參考,落實提升大學生資訊素養能力的目標。 筆者曾參與「圖書資訊應用數位學習教材開發及課程實施計畫」之進行,並 實際於國立政治大學開設之《圖書資訊應用》人文通識課程中觀察學生的學習情 形,發現大部分大學生在課前對資訊素養的概念並不熟悉,但在接受一學期的課 程後,普遍都能瞭解資訊取用與評估的方法,並展現整合資訊的能力。資訊素養 課程能建立學生使用資訊的概念與能力,然而如何規劃一套完善的教材內容,仍 是目前急待解決的問題。 從 2003 年對資訊素養教育議題的深入探討之後,至今已過了七年,雖然資. 治 政 大 以往更為多元,且內容也更為廣泛。大學校院資訊素養教育的教學策略與方法很 立 多,開發資訊素養網路教學課程也成為資訊素養教育的趨勢之一,資訊素養課程. 訊素養教育在內容上仍以圖書館與各式圖書資源的利用為主軸,但課程目標已較. ‧ 國. 學. 的設計應納入新的元素,對學生學習評量的方式也與以往不同,故有再進一步研 究的必要性。. ‧. 為了能深入瞭解資訊素養課程的發展,本研究擬先歸納目前國內大學校院開. sit. y. Nat. 設資訊素養課程的現況,從課程名稱以及教學內容進行內容分析並探究其演變,. io. er. 接著調查授課教師在規劃課程時的考量,以及如何對學生進行評量,並進一步瞭 解教師對大學資訊素養教育的期許與看法,以研擬理想的教學內容應涵蓋的面. n. al. Ch. 向,作為未來資訊素養課程規劃的參考。. engchi. 3. i n U. v.

(1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大學校院資訊素養通識課程應如何規劃。主要研究目的 包括:瞭解當前各大學校院開設的資訊素養通識課程,在課程名稱、授課方式、 教學型態上的情況,以及資訊素養授課教師對資訊素養課程規劃和學習評量之看 法;探討理想的資訊素養教育通識課程應包含哪些教學內容;提出課程設計的建 議,建立各大學校院實行資訊素養教學課程上的參考。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具體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 大學校院開設的資訊素養通識課程開設之情形為何?. 政 治 大 三、 大學校院資訊素養通識課程之教學型態與授課方式為何? 立 二、 現今大學校院資訊素養通識課程涵蓋哪些內容單元?. ‧ 國. 學. 四、 大學校院資訊素養通識課程授課教師多利用哪些方式來評量學習成果? 五、 大學校院資訊素養通識課程授課教師對課程規劃的看法為何?. sit. y. ‧. 研究範圍與限制. Nat. 第三節. n. al. i n U. 修之資訊素養相關課程,暫不列入研究範圍。. Ch. engchi. er. io. 一、 本研究僅調查大學校院資訊素養通識課程,開設在各系所選修以及全校必. v. 二、 本研究分析之資訊素養通識課程資料,是於 2010 年 2 月 25 日利用大學校 院課程資源網與技職校院課程資源查檢,本研究之資訊素養通識課程資料僅 限定於該平台上所提供之資訊。 三、 課程查檢時限定以「圖書」、「資訊」、「網路」為課程名稱關鍵字查詢九十 七學年度上下學期通識課程。其中,圖書類別中以圖書館與圖書資訊相關課 程為主;資訊類別中以資訊資源應用為主,屬電腦應用方面課程者,如電腦 基本概念、作業系統、網路安全、多媒體製作課程等,不納入本研究統計範 圍;網路類別中的認定標準為與網路資源查找或應用的相關課程,有關網頁 設計等應用技能則不算在內。. 4.

(13)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大學校院 本研究所指大學校院包括一般大學和技職院校(科技大學、技術學院、專科 學校),一般大學指的是依大學法設立並授予學士以上學位之高等教育機構;科 技大學與技術學院以培養科技、工程及管理之高級技術專業人才為宗旨,專科教 育則偏重教導學生應用科學與技術,培養中級實用專業人才。. 二、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 政 治 大. 資訊素養是有效查找、評估與使用資訊的能力。美國圖書館學會將資訊素養. 立. 定義為「一個人能瞭解自己的資訊需求,並且能有效地查尋、評估、與使用所獲. ‧ 國. 學. 取的資訊。」(ALA, 1989)。. 三、通識教育. ‧. y. Nat. 通識教育是大學教育的主要組成成份之一,大學的「通識教育」(General. io. sit. Education)是要讓大學生培養在社會中個人與團體生存發展所須具備的基本知識. n. al. er. 與涵養的教育過程,內容著重人人必要的共同經驗與知識,如生存環境的認識、. i n U. v. 歷史經驗的覺醒、理性思考與道德批判能力。最終目標在於培養大學生的恢宏器. Ch. engchi. 識與人文素養,達到全人教育的理想(孫嘉鴻,2008)。. 四、資訊素養通識課程 本研究所定義之資訊素養課程,包括所有與資訊素養相關之課程,如圖書館 與資訊利用、資訊網路資源利用等課程;而定義之資訊素養通識課程,則專指開 設為通識科目者,不包括開設為共同科目或校定科目的資訊素養課程,惟世新大 學將資訊素養列為必修課程,故納入本研究討論之資訊素養通識課程的範圍。. 5.

(1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文獻探討在於瞭解大學校院資訊素養通識課程之規劃。首先概述資訊素 養的意義,和資訊素養者應具備的能力,接著探討資訊素養課程之規劃與學生學 習成果之評量,最後就資訊素養在大學校院通識教育中的發展情形進行探討。. 第一節 一、. 資訊素養的意涵與能力. 資訊素養的意涵. 治 政 大 Committee in Information Report of the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Presidential 立 Literacy) ,明確地定義出: 「一個具備資訊素養的人,應能瞭解自己的資訊需求, 1989 年,美國圖書館學會發佈《資訊素養委員會總結報告書》(The Final. ‧ 國. 學. 並且能有效地查尋、評估、與使用所獲取的資訊」(ALA, 1989)。此定義也成為 資訊素養的核心概念,日後各研究探討之資訊素養皆是以此概念為基礎,再發展. ‧. 出其他的意涵。. sit. y. Nat. 資訊不斷地以不同形式創造和呈現,資訊的查詢和取用較以往更為多元且複. io. er. 雜,McClure(1994)提出資訊素養除了傳統素養外,還應包含電腦素養、網路 素養與媒體素養,也就是要具備傳統圖書館利用能力、電腦操作與使用軟硬體能. n. al. Ch. i n U. v. 力、使用產生影像、文字、聲音等媒介物的能力以及網路的知識與技能,如此一. engchi. 來才是具備資訊尋求的各項能力。. Bruce(1997)提出資訊素養是各種資訊經驗的總合,應包括七個面向(seven face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分別為資訊科技的經驗(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xperience)、資訊來源的經驗(the information sources experience)、資訊處理的 經驗(the information process experience) 、資訊控制的經驗(the information-control experience) 、知識建構的經驗(the knowledg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知識延伸 的 經 驗 ( the knowledge extension experience ) 以 及 智 慧 經 驗 ( the wisdom experience) 。資訊素養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去擴展他們的這些經驗,以從中得 到更多的學習。. 7.

(16) 進入二十一世紀,各國開始以建立一個以人為中心、發展導向的資訊社會為 目標,讓個人或群體都可以創造、取用、分享資訊,並發揮潛能、適性發展,改 善生活品質。Campbell(2004)提出二十一世紀的資訊素養定義,強調資訊通訊 科技能力(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s)的興起,資訊素養的 內涵趨向「批判性思考和資訊覺知能力」(critical thinking and awareness of information) 、 「詮釋資訊的能力」 (decoding the packaging)和「適當使用資訊的 能力」(appropriate use of information)。 2008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Towards Information Literacy Indicators》一 書,指出資訊素養與國家發展、人類建康與福祉、公民社會、各級教育、工作與 經濟活動息息相關,資訊素養包含的要素為:辨識資訊需求(recognize their. 政 治 大. information needs)、查詢並評估資訊的品質(locate and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立. information)、儲存與檢索資訊(store and retrieve information)、有效且有道德地. ‧ 國. 學. 使用資訊(make effective and ethical use of information)以及應用資訊創造和交 流知識(apply information to create and communicate knowledge)(UNESCO,. ‧. 2008) 。此概念與 ALA 定義之資訊素養概念相去不遠,可見資訊素養的本質並沒 有隨著時代改變,而是其內涵的廣度與深度不斷增加。. y. Nat. io. sit. 由於資訊素養的內涵相當多元,故一直以來不斷強調資訊素養的概念不等同. n. al. er. 於電腦素養,然而當資訊的應用深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時,Hjørland(2007)認為. i n U. v. 「數位」素養已經從資訊素養中突顯出來,此兩種素養是資訊科學中重要的概. Ch. engchi. 念,須受到一樣的重視,雖然此兩者涵蓋的面向不盡相同,但其共同的核心皆強 調具備批判思考能力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不論資訊素養與數位素養、電腦素養、 科技素養、媒體素養、學術研究能力等概念如何連結,批判性思考都是其中不可 或缺的重要精神。 而一個具備資訊素養的人應該要有些什麼樣的能力,一直是被廣為討論的議 題,如同資訊素養的內涵隨著時代增進,資訊素養能力的範圍也不斷擴展,世界 各國紛紛制定相關能力指標,說明資訊素養能力應包括哪些內容,以做為在資訊 素養教育上的指導方針或評量依據。. 8.

(17) 二、. 資訊素養能力相關標準. 資訊素養是由各種素養能力構成,每個人都應具備邏輯思考和讀寫的基本能 力。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資訊科技進步、學習資源多元化及學習方式多樣化, 有資訊素養的人應具備的能力也隨之擴展;其中,在由科技居領導地位的資訊社 會下,除了應具備基礎資訊素養能力外,更要進一步熟悉資訊與通訊科技的運用 能力。 2000 年,美國學術與研究圖書館學會(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 簡稱 ACRL)訂定了《高等教育資訊素養能力標準》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說明一個有資訊素養的大學生應具. 政 治 大. 備的能力,包括決定所需資訊範圍、有效地取用資訊、評鑑資訊及其來源、融合. 立. 選擇的資訊進入個人知識庫、有效利用資訊達到特殊目的、瞭解資訊環境中經. ‧ 國. 表 2-1. 學. 濟、法律、社會議題並合理且合法地使用資訊(ACRL, 2000),如表 2-1 所示。. 高等教育資訊素養能力標準. n. 二、. Ch. sit er. io. al. y. Nat. 決定所需資訊的性質與範圍 1. 定義與描述資訊需求 2. 尋找和辨識各種類型的資訊來源 3. 考量取得資訊的成本和效益 4. 重新評估所需資訊的性質和範圍. ‧. 一、. 高等教育資訊素養能力標準. i n U. v. 有效地獲得需要的資訊 1. 選擇最適合的研究方法或資訊檢索系統進行資料查詢 2. 建構有效的檢索策略 3. 利用上網或親自進行等各種方式取得資料 4. 改進現有檢索策略 5. 摘錄、記錄、管理資訊和出處. engchi. 三、. 評估資訊和資訊出處並融合挑選的資訊進入自己的知識庫 1. 整理蒐集到的資料並歸納要點 2. 建立標準以評估資訊 3. 綜合主要思想建構新概念 4. 比較新舊知識,判斷資訊是否增值或矛盾或獨具特色 5. 判斷新知識對個人價值體系是否有影響,並避免分歧 6. 通過與他人學科專家的討論來驗證對資訊的詮釋 7. 決定是否需修改現有查詢 9.

(18) 四、. 有效利用資訊來實現特定目的 1. 應用新舊資訊來開發產品或創造新的表現 2. 修改創作過程 3. 有效地與別人進行成果分享. 五、. 熟悉資訊使用有關的經濟、法律和社會問題,並能合理合法獲取資訊: 1. 瞭解與資訊和資訊技術相關倫理、法律和社會問題 2. 遵守取用資訊的相關法律、規定、政策和禮節 3. 註明引用資訊的來源以茲感謝. 資料來源:“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 by 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 Retrieved May 1, 2009, from http://www.ftrf.org/ala/mgrps/divs/acrl/standards/informationliteracycompetency.cf m. 政 治 大 讓學生具備學習能力是大學教育的目標,學校透過培養學生推理和判斷思考 立 的能力,幫助學生建立自我學習的架構,並奠定學生成為社會公民角色的學習基. ‧ 國. 學. 礎。資訊素養增進學生評估、管理和使用資訊的能力,最終目的在於延伸學習的 觸角於課堂之外,掌握自我學習的方法以建立終身學習的技能。. ‧. 標準的制定有助於工作的推行,《高等教育資訊素養能力標準》設定的目標. y. Nat. sit. 是希望提供教師、館員以及資訊素養相關人員在課程設計與評估成效時的基本參. al. er. io. 考,其具體陳述資訊素養能力的範圍與細項,成為現今許多國家在推行資訊素養. v. n. 教育的依據。此了此標準之外,有些國家亦自行發展資訊素養能力標準。. Ch. engchi. i n U. 英國學院、國家與大學圖書館協會(Society of College, National and University Library, SCONUL)自 1999 年開始發展資訊素養的架構,制定七項資訊素養能 力,定義何謂資訊技能並指出其重要性(SCONUL, 2003),其能力分別為: 1.. 瞭解資訊的需求. 2.. 辨別與區別資訊. 3.. 建構資訊蒐尋的策略. 4.. 進行資料的蒐集與存取. 5.. 評估資訊. 6.. 組織應用和傳播資訊. 7.. 創造知識. 10.

(19) 澳洲與紐西蘭的教育學者及圖書館員在 2004 年共同訂定出第二版《澳洲與 紐西蘭資訊素養架構:原則、標準和實務》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framework: principles, standards and practice) ,做為紐澳實施資訊素養教育 的準則(ANZIL, 2004) 。在此架構中提到,身為一位資訊素養者應具備的六個標 準,包括: 1.. 應能辨識資訊需求、決定所需資訊的特性. 2.. 能有效地取得所需資訊. 3.. 能批判性地評估資訊以及資訊尋求的過程. 4.. 能管理蒐集或產生資訊. 5.. 能應用先前的資訊,建構新的觀念或創造新的理解. 6.. 在使用資訊時應瞭解文化、道德、經濟、法律及社會相關的議題.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為培養學生具備以上能力,資訊素養課程架構需涵蓋一般技能(generic skills)、資訊技能(information skills)以及價值與信念(values & beliefs)三面向的. ‧. 學習;培養學習者具備問題解決能力、合作及團隊工作、溝通和批判性思考、搜. io. sit. y. Nat. 尋資訊、應用資訊科技、合乎道德標準使用資訊並具有社會責任。. n. al. er. 2007 年 , 國 際 教 育 科 技 學 會 (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i n U. v. Education,簡稱 ISTE)公佈給學生的《教育科技標準與表現指標》(National. Ch. engchi.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NETS•S) and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Students) ,特別強調創新思考以及概念整合的重要性,其指出學生應具備的六項 能 力 分 別 為 : 1. 創 造 和 創 新 (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 2. 溝 通 和 合 作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 、3.研究和資訊流暢(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Fluency) 、4.批判性思考、問題解決和決策能力(Critical Thinking, Problem Solving, and Decision Making) 、5.數位公民素養(Digital Citizenship) 、6.科技運用與概念 (Technology Operations and Concepts)(ISTE,2007)。其詳細的能力標準見表 2-2。. 11.

(20) 表 2-2 學生教育科技標準 (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NETS•S)) 資訊能力標準. 標準能力細項. a. 從事創造性思考、建構知 b. 識、發展創新產品並懂得 c. d. 使用科技。. 應用現有知識將新想法、產品和方法做整合 能透過個人和團體的方式來創造作品 善用方法探討複雜的系統和議題 懂得觀察並預測趨勢. a.. 在不同的數位環境下和同儕、專家或其他團 體成員互動合作 有效地利用各種媒體向不同的對象溝通想法 和傳遞資訊 和不同文化的學習者合作,瞭解各種文化並 培養全球意識 和專案團隊一起解決問題,創造產品. 1.創造和創新:. 使用數位媒體和環境共 同溝通和合作,包括透過 b. 遠距學習等。 c.. d.. Nat. io. 4.批判性思考、問題解決和決 a. b. 策能力: 使用批判性思考技能展 c. 開研究、管理專案、解決 d.. n. 問題和組織決策。. Ch. a. 瞭解與人類、文化、社會 b. 議題等相關科技應用上 c. 的法律和道德行為 d.. 5.數位公民素養:. 6.科技運用的概念和能力. a. b. c. d.. 辨識和定義確切的問題 進行活動管理,解決問題並完成計畫 蒐集和分析資料以決定問題解決方法 使用各種方法和多樣化的角度思考解決問題 之道. y. c.. al. 定位、組織、分析、評鑑並合理使用各種媒 體資源 評鑑和選擇資訊來源以及符合工作需求的數 位媒材 分析資料並說明結果. ‧. ‧ 國. b.. 學. 運用數位工具查詢、評 鑑、使用資訊。. sit. 立. 3.研究和傳播資訊:. 政 治 大 a. 運用策略指導查詢 d.. er. 2.溝通和合作:. engchi. i n U. v. 合法合理地使用資訊和科技 以積極的態度使用科技,促進合作、學習和 生產力 培養個人終身學習的責任 發揮數位公民權 瞭解並使用科技系統 有效地選擇和使用應用程式 瞭解系統和應用程式的障礙排除方法 運用現有知識學習新科技. 資料來源:“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by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ISTE), Retrieved May 1, 2009, from http://www.iste.org/AM/Template.cfm?Section=NETS. 12.

(21) 歸納 2000 年到 2007 年各個資訊素養標準可以看出,資訊素養的概念愈來愈 多元,強調知識、技能與態度三方面的能力。在知識上,要能將舊知識與新知識 整合並創新;在技能上,要能有效地運用各種媒體管道取得資訊、傳遞資訊;在 態度上,要能批判性思考,並瞭解資訊使用上的社會道德議題。 然而,除了基本資訊素養能力外,若能以學科為基礎制定資訊素養能力標 準,讓各學科專業教師將各項評量指標落實在課程教學目標中,將有助於提高學 生的資訊素養能力。美國學術與研究圖書館學會設置多個專業學科組,依學科制 定出《科學與技術 領域資訊素養標準》(Information Literacy Standard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人 類學與社會學領域資訊素養標準》(Information Literacy Standards for Anthropology and Sociology Students)、《英美文學研究能 力指南》. 政 治 大. (Research Competency Guidelines for Literatures in English);而美國的專業學會如. 立. 美 國 化學 學會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簡稱 ACS )、美 國 心理 學學會. ‧ 國. 學.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 簡稱 APA)等,也 都制定屬於自己專業領 域學科應具備的資訊素養能力(陸敏、劉霞,2008)。有鑑於此,我國若能學習. ‧. 美國大學將《高等教育資訊素養能力標準》具體化,與各專業課程做結合,制定 學生資訊素養能力標準,將能連結學科內涵,發揮資訊素養的精神。.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3. i n U. v.

(22) 第二節. 大學校院資訊素養教育. 高等教育方針在於傳承知識與經驗,培養學生思考的能力,資訊素養教育在 大學校院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便是培育學生具備傳統素養、圖書館素養、媒體素 養、數位科技素養,瞭解資訊的價值和運用的方法。圖書館因擁有豐富的資訊資 源與參考工具,故肩負起訓練與指導讀者具備資訊素養能力的責任,在正式的資 訊素養教育發展之前,主要都是透過圖書館開設的利用教育指導讀者。圖書館利 用教育是指導讀者利用圖書館資源、設備與服務,達到解決資訊需求、擴大學習 領域、啟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以下就資訊素養在大學校院中的重要性以及國 外大學校院資訊素養教育進行探討。. 立. 資訊素養在大學校院中的重要性. 學. ‧ 國. 一、. 政 治 大. 以圖書館單獨開設課程或由館員在課堂中指導各種資訊的利用,是各大學校 院普遍用以教導資訊素養的方式。但隨著資訊素養能力成一種普遍需具備的基礎. ‧. 能力時,圖書館開始研究如何將資訊素養概念整合入大學課程中,學校也開始重. sit. y. Nat. 視獨立資訊素養課程的開設。. er. io. 認識圖書館以及圖書館相關資源仍是目前正式資訊素養課程的基礎內容,圖. al. n. v i n Ch 問題能力的獨立學習者為目標;然而此兩者在意義上仍有些差異,正式教授的資 engchi U. 書館利用教育與資訊素養教育息息相關,皆以指導學生成為具備批判思考與解決. 訊素養課程更強調一系列從辨識使用者資訊需求到取用與評估資訊的學習。. 為爭取「圖書館利用教育」的教學地位,中國圖書館學會學術圖書館委員會 曾於 1991 年 9 月,假國立交通大學,舉辦「圖書館利用教育課程座談會」 ,會議 中除了分享教學心得、工作經驗外,亦探討了圖書館利用教育做為一種通識課程 的意義與作法(楊美華、張如瑩,2009)。 我國有關大學校院資訊素養教育的研究逐漸增多之後,資訊素養在高等教育 中的重要性便被突顯出來。林麗娟(1998)在「大學生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研 究中指出,學生在大學階段所經歷的學習模式對未來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在各 種資訊充斥的環境下,大學生的學習環境愈來愈複雜,學校應藉由教學資源系統. 14.

(23) 的建立、強調資訊策略與資訊判斷能力並重的教學規劃,透過資訊利用教學以及 合作教學,提供學生豐富且受用的學習環境。 莊道明(2001)從資訊素養的角度,探討學習者應具備資訊素養的重要性與 資訊素養融入建構教學的必要性。其指出資訊素養是賦予學生如何主動向外探索 知識的學習策略,這種能力將隨著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的重複使用與練習累積經 驗,最後使得自我學習達到精鍊程度。而如何在正規教育體制下,培養學習者的 獨立學習能力,是終身教育極為重要的基礎。 魏令芳(2002)研究大學資訊素養教育,提出當前教育應發展學生獨立自導 資訊素養教育;推動大學資訊素養通識教育可塑造學生成為資訊素養者,建立校. 政 治 大 學生的學習動機影響學習成效,如何提升學生學習動機是教學設計中重要的 立. 園與社會創新的機制,達成全民學習的任務。. ‧ 國. 學. 考量。陳麗純(2008)利用Keller ARCS 動機模式要素分析大學生參與圖書館利. 用教育課程的學習動機反應高低情形,其指出學生的學習需求及興趣引發學習注 意力、課程內容結合學生相關學習經驗非常重要、課程教學安排與重點之掌握有. ‧. 利於信心之建立,學生因瞭解本身的學習需求及自身所需的知識,加上課程的安. sit. y. Nat. 排符合學生的學習期望,所以能在學習過程中建立學習之方向,並將所學知識加. io. er. 以運用。事先調查學生對於圖書 館利用教育課程的需求,或透過與各系合作的方 式,先 行瞭解各系所學生使用圖書館的情況與需求,從而針對學生的特質進行課. n. al. Ch. i n U. v. 程設計與修正。同樣地,在資訊素養獨立開設的課程中,也應運用學習者動機分 析來提升課程的成效。. engchi. 程秋萍(2008)調查臺 北商業技術學院在職學生資訊素養與職業技能之相關 性,研究在職學生資訊素養能 力自評分析結果指出,學生具備的資訊素養能力程 度依序為瞭解資訊倫理、有效利用資訊、評估/組織資訊、取用所需資訊、認知 資訊需求,且資訊素養教育課程的實施有助於提升在職學生資訊素養與職業技能 的表現。亦即,資訊素養能 力愈高的人在職業技能上的表現也愈佳。故在職學生 若能接受良好的「資訊素養教育」,不但可幫助他們培養專業知能,更可促進他 們有效地獲取適切性的資訊、處理與利用資訊、整合運用資訊能力,以完成職場 工作及解決生活問題。因此,學校應加強實施資訊素養教育課程,才能提升在職 學生的職場能力。 15.

(24) 資訊素養教育不論是在一般大學或是技職校院中,都有助於提升學生獨立思 考、自我學習的能力;瞭解如何運用資訊、養成知識,亦也助於提升職場工作的 能力。對大學校院而言,資訊素養無疑是奠定學生個人基礎能力的重要推手。. 二、. 國外大學校院資訊素養教育之推動. 資訊素養在大學教育中扮演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角色,為高等教育中不可或 缺的一個環節,歸納在大學校園內進行的資訊素養教育模式,大致可分成獨立開 設的選修課程、通識學分課程、大一必修課程等。而在資訊素養教學規劃中,應 瞭解學生之學習風格,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透過授予學分的必修與選修課程,. 政 治 大 隨著數位學習的興起,帶動圖書館線上指導課程的發展,圖書館與資訊素養 立. 促進學生選課的動機,進而增加學生修課的機會。. ‧ 國. 學. 課程開始運用「網路式指導」(Web-based instruction, 簡稱 WBI),創造有意義的 學習環境。透過線上學習能超越時空障礙,增加學習者自學的空間。資訊素養課 程也開始朝向數位化教學設計,將教材數位化並運用數位平台授課,在互動的學. ‧. 習情境中提供有系統的多元化教學。. y. Nat. sit. 國外大學與圖書館發展許多數位學習資訊素養課程,在全球性大學網路式資. er. io. 訊素養教材資料 PRIMO(Peer-Reviewed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Online)中,專門. al. n. v i n Ch 收錄在 PRIMO 資料庫中,以推廣和分享課程為目標,培養大眾在網路環境中發 engchi U 負責評鑑圖書館資源利用課程,將許多經同儕審閱後的圖書館資源指導數位課程. 現、取用並評估資訊的能力。PRIMO 資料庫中的網路式資訊素養課程內容涵蓋. 範圍廣泛,以教導工具類的主題為主,大多數的課程運用多媒體以增加課程的解 說力,每個課程均積極運用各種教學策略,並有效結合多媒體呈現出具有創意的 課程。PRIMO 委員會評鑑教材的標準分為 8 項,分別考量教學設計是否有清楚 陳述目標和範圍、科技的選用是否能提高學習經驗、是否運用科技提供創新的教 學、教材的內容和語言是否明確有效、教材內容是否正確、組織架構是否明確且 易於使用、教材是否有利用圖形例子或靈活的學習路徑達到互動效果,以及是否 能有效地提供給所有使用者使用(ALA, n.d.)。 國際圖書館學會聯盟(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簡稱 IFLA)則設有資訊素養工作小組(Information Literacy Section) , 16.

(25) 以促進國際合作推廣資訊素養為任務,推行《全球資訊素養計畫》 〈InfoLit Global Project〉(http://www.infolitglobal.info/en/),整理各國資訊素養課程資料、資訊素 養能力測驗、相關計畫與出版刊物等資訊於資料庫中,提供資訊素養教學者參 考。從課程中可見,美國大學圖書館在校園中扮演資訊素養教育的主要推動角 色,除了由圖書館主動推出的圖書館利用教育外,也開設正式的資訊素養課程, 並與通識教育結合,運用數位學習的方式,教導學生資訊素養的概念與技能。 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WSU)從 1995 年開始以 數位學習方式授予一個學分的「取用研究資訊」(Accessing Information for Research)課程;該課程起初利用錄影帶和網路演講等方式,指導研究生取用線 上資源的技巧,將資訊進行組織後運用於報告中,並以 e-mail 的方式繳交作業,. 政 治 大. 取得分數; 2006 年時,WSU 改用 Web-CT 平台提供課程,透過數位學習平台. 立. 給予教師和學生良好的互動環境,以《高等教育資訊素養能力標準》和批判性思. ‧ 國. 學. 考評量指標(critical thinking rubrics)為作業評分的基準,透過告知學生明確的 學習指引和評分標準,提升學生學習成效(Daugherty & Russo, 2007)。. ‧.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聖瑪可斯校區(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 San Marcos). y. Nat. 圖書館提供課程指引(course guides)將資訊素養融入各學科課程中,也將資訊. io. sit. 素養教育整合入通識課程,由館員安排六到八天的課程內容,使用 WebCT 平台,. n. al. er. 主要教授大學中應具備的基本研究能力,包括瞭解資訊需求、有效尋求資訊資. i n U. v. 源、資訊評估、運用資訊達成目標、合法使用資訊…等(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 San Marcos, 2009)。. Ch. engchi. 英國開放大學圖書館(Open University Library)開設遠距學習的學分課程 「MOSAIC」 ,使用英國學院、國家與大學圖書館協會(Society of College, National and University Library, SCONUL)的資訊素養模式為架構,共十二週的課程分七 個單元進行,其課程目標在於提升學生在學術研究和生活中所需具備的資訊素養 技能。課程內容包括:1、認識資訊;2、取用資訊;3、計劃查詢;4、資訊搜尋; 5、評估資訊;6、組織資訊與 7、討論資訊之傳播(Open University Library, 2009) 。 美國明尼 蘇達州 社區 與技術學院(Minneapolis Community & Technical College)開設「Information Literacy & Research Skills」兩學分課程,課程分 16 週進行,目標在教導學生有能力使用資訊與評估資訊、具備使用圖書館相關資源 17.

(26) 與分類系統的能力、瞭解知識對社會文化、政治、經濟各方面的影響,以及使用 資訊上應注意的著作權與隱私權議題(Minneapolis Community & Technical College, 2009)。 美國南猶他州立大學(Southern Utah University)授予一學分的資訊素養課 程「Information Literacy」 ,採用線上學習的方式,共八週的課程只有前二週是面 授課,剩餘六週依照課程進度由學生自行線上學習,並進行評量和繳交作業。該 課程宗旨在介紹研究的過程和檢索資料的方法,培養學生資訊素養技能,選擇所 需資訊並且能評估、組織和引用資訊。課程內容以達程以下學習成果為目標:1、 瞭解資訊素養的價值;2、檢視學術研究主題並產生研究問題;3、成功地使用印 刷和電子資源查尋與主題相關的資源;4、批判性地檢視和比較資訊的權威性、. 政 治 大. 正確性及時效性;5、使用 MLA 書目格式正確地描述研究資源;以及 6、瞭解如. 立. 何合理且合法地取用資訊(Southern Utah University, 2009)。. ‧ 國. 學. 紐約州立大學阿爾巴尼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Albany, SUNY) 的通識課程中要求,學生必須在大一或大二時修習一學分的資訊素養課程,其中. ‧. 可以選擇每一季由圖書館開設的課程(quarter courses taught by library faculty),. y. Nat. 或是學校開設的全學期個別學科課程(full-semester discipline-specific courses)、. io. sit. 大一資訊素養指導課程(the first-year experience program) ,或是生涯發展技能課. n. al. er. 程(developmental and career skills courses)。這些課程是由通識教育小組委員會. i n U. v. 通過,將資訊素養課程區分高階技能(upper-level)與低階技能(lower-level),. Ch. engchi. 分別授予不同的學分,在不同層級課程進行教學(Mackey & Jacobson, 2004)。 美國阿肯納斯學院(Aquinas College)授予一學分的資訊素養通識課程 「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Literacy」 ,共八週的課程,目標在讓學生瞭解真正的 資訊需求、有用且有效地取用需要的資訊、評估資訊來源,以及完成特定的目標。 課程內容包括:1、認識圖書館(Introduction & Tour) ;2、資料蒐集步驟(Seven Steps) ;3、定義主題(Topic Definition) ;4、資訊搜尋(Searching for Information) ; 5、參考工具書(Reference Books);6、使用線上目錄(TomCat);7、期刊資料 庫(Periodical Databases) ;8、期刊與期刊論文(Periodicals and Articles) ;9、網 路搜尋(Web Searching);10、學術道德(Academic Integrity)以及 11、引用資 源(Citing Sources)(Aquinas College, 2009)。. 18.

(27) 從以上課程可發現,由圖書館規劃資訊素養課程,開設具學分的選修課程, 已成為英美大學校園普遍推動資訊素養教育的方式。支持學校課程成為圖書館主 要的工作任務之一,其授課內容著重於培養學生取用資訊的能力,強調深度認識 資訊素養的概念,學生不僅要瞭解資訊的產生與傳播,亦需熟習各種使用資訊的 技能,養成良好使用資訊的態度。這些課程內容的安排涵蓋高等教育資訊素養標 準的概念,能有效教授學生具備基本的資訊素養能力。.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9. i n U. v.

(28) 第三節. 資訊素養與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的宗旨在於發展學生溝通、思考與批判的精神,培養學生具備跨領 域的知識;資訊素養的目標則在於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並學習問題解決的能 力。學校推動資訊素養課程有助於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而與通識教育連結更能培 養學生「學習如何學習」的能力。以下分別說明大學校院通識教育的精神,以及 資訊素養通識課程之開設。. 一、. 大學校院通識教育. 大學是國家人才培育的最高機構,扮演知識創造與傳承的角色,大學教育主. 政 治 大. 要由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兩部分構成,不僅協助學生專業知識與技能的養成,亦. 立. 增廣學生在各種文化上的深度。技職教育則是以培養國家各級各類的專業技術人. ‧ 國. 學. 才為宗旨,技職學生必須具備豐富的人文關懷,才能對人群社會有所貢獻;而人 文關懷與專業素養的結合,亦是通識教育的精神所在(黃榮村、廖述盛,2007)。. ‧. 台灣通識教育制度始於民國 73 年教育部頒佈之「大學必修科目表實施要. y. Nat. 點」,其第七點公佈「大學通識教育選修科目實施要點」之後,各大學院校紛紛. io. sit. 設立相關單位與展開課程規劃。民國 81 年教育部再公佈「大學共同必修科目表. al. n. 2006)。. er. 實施要點」,整合了共同必修與通識選修,展開「共通課程」的時代(王俊秀,. Ch. engchi. i n U. v. 通識教育有助於高等教育基礎品質之提升,其又可稱為通才教育(General Education)或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 ,目的在培育學生生活中必須具備的 基本知識與涵養,並經由跨領域基礎知識的學習,培養因應新事務、學習新知識 的能力,以成為現代社會的健全公民,促進社會整體的和諧與進步。 台灣的技職教育隨著時代變遷開始改變其教育方向,轉化過去訓練中級技術 人力之刻版目標,走向強調專業教育的人力培育。技職教育需兼顧國家社會的需 求以及學生的發展,在人才專業養成的教育中需同時兼具技術的獲得與人文的陶 冶;因此,技職教育必須以專業教育為起點,將通識教育的內涵融入專業教育中, 以擴展學生的學習向度(黃俊傑,1999)。 在大學教育中,由於高等教育之結構性、制度性的限制,使得大學通識課程 20.

(29) 出現零碎化與邊緣化的現象,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缺乏統整性的緊密連結。 台灣大學生所需學習的科目種類既多且雜,再加上大學生一入學就分屬特定系所 與班級的制度,使學生在知識的學習上受到區隔。通識教育能讓學生修習到具有 統整社會脈絡的各種知識和技能,亦可回應生活需求、豐富生活內涵,故大學應 能透過整體課程結構的重整,給予通識教育明確的定位(陳介英,2008)。 為改善通識教育實施上的問題,教育部於 96 年執行「以通識教育為核心之 全校課程革新計畫」,以「校」為單位,將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二者的關係重新 定位,規劃並開設跨通識及專業課程之整合型課程、建構全校課程地圖並開設地 圖上應有而未有之通識課程、建置優異通識課程學生學習檔案,並開設行動導 向、問題解決導向通識課程,以促進各知識領域之有效連結(教育部,2007)。. 治 政 大 從以上通識教育的內涵中可以發現,其宗旨在於培育學生具備各種素養,擁 立 有學習新知識的能力,發揮溝通、思考、批判的精神,在基本知識基礎上更進一 ‧ 國. 學. 步跨領域的學習。通識教育的目標與資訊素養中強調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學習問 題解決並妥善運用資訊的能力不謀而合。資訊素養可做為各大學通識課程地圖上. ‧. 之課程,藉此落實「學習如何學習」的概念於教育中,亦能實際引導學生培養知. y. sit. n. al. er. 我國資訊素養通識課程. io. 二、. Nat. 識管理與運用的技能。. Ch. i n U. v. 圖書館就是通識教育的象徵,因為圖書期刊是思想運用的重要依據,通識課. engchi. 程的目的之一,乃是培養學生善用人類知識的習慣,奠定博雅教育的基礎。圖書 館和資訊素養課程之開設,可以從「資訊素養」的觀點出發,在數位校園的氛圍 內,培育師生成為網路社會的「資訊消費者」,教導學生如何在資訊的瀚海中獲 取資訊、評估資訊,以及知覺他們的資訊需求,瞭解何種資源可以滿足他們的資 訊需求,和如何處理這些資訊(楊美華、張如瑩,2009)。 各國因國情與教育制度的不同,資訊素養與通識教育之結合方式也有所差 異。在美國,一般是由圖書館兼負起資訊素養教育的責任,將資訊素養技能融入 通識教育中執行;在我國,則多是開設獨立的資訊素養通識課程來教授資訊素養。 謝寶煖自 86 學年在臺灣大學開設「資訊與網路資源利用」課程,即自行設 計網頁以輔助教室上課;88 學年度時採用全程網路教學方式,將課程教材建於 21.

(30) VICAS 教學網站,藉此瞭解學生透過網路自我學習的成效。在此課程中,分十 四講介紹資訊素養概念,包含建立背景知識與研究主題、資訊資源的檢索利用以 及資訊組織與評估等內容(謝寶煖,2000)。98 學年度的《資訊與網路資源利 用》課程利用 Ceiba 平台以及建置課程部落格的方式,提供課程綱要、作業、公 告與討論溝通之橋樑;課程內容則以資訊五部曲設計,分為:首部曲:Focus 鎖 定研究主題、二部曲:Information 資訊策略、三部曲:Locate 搜尋策略、四部曲: Integrate 整合策略、五部曲:Present 呈現策略(謝寶煖,2009)。 羅思嘉(2000)發表其在成功大學開設的「圖書館通識」課程之成效。課程 的內容分為資訊需求分析、圖書館服務、館藏資料搜尋、參考服務與參考資料、 資料庫利用、和網際網路與資訊服務等六個單元;每一單元配合課程內容以課堂. 政 治 大. 講授、操作展示、實際演練等方式進行,課後以課堂練習、作業等方式加強學生. 立. 學習成效。期末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同學認為 館藏資料查詢、網路資源、和參考. ‧ 國. 學. 工具書這三個單元對其較有幫助,建議後續的課程規劃可以朝培養學生主動搜尋 資訊與利用的習慣、加強內容評估、批判性思考能力的訓練、智慧財產權教育及. ‧. 資訊倫理觀念的養成等幾個方向思考。. y. Nat. 魏令芳(2002)以內容分析介紹29門中美資訊素養課程,其中包括我國臺灣. io. sit. 大學「資訊與網路資源利用」、交通大學「工商情報」、清華大學「圖書館與網. n. al. er. 路資源利用」、成功大學「圖書館與資訊社會」、海洋大學「圖書館與資訊利用」、. i n U. v. 世新大學「資料蒐集與研究寫作」、中州技術學院「資訊檢索與利用」7門資訊. Ch. engchi. 素養通識課程,結果指出資訊素養教育以教導學生建立檢索策略技巧與獲取資訊 途徑的單元較多,瞭解資訊倫理議題與培養表達溝通能力的單元易被忽略。 在技專校院的課程實施方面,于第(2003)探討我國技專校院圖書館利用教 育之相關課程,其研究指出大部份的教師(55.6%)與學生(40.6%)都認為以 「全校各系均開設」最為理想,其次為「由通識中心統一開設」的方式。在教學 內容方面,教師認為需要培養學生具備的資訊素養能力,以「電腦素養」的需要 程度最高,其次是「研究素養」、「圖書館素養」、「網路與技學素養」,至於「媒 體素養」則最不需要;然而學生則認為自己最需要學習具備的資訊素養能力,以 「媒體素養」的需要程度最高,其次是「電腦素養」 、 「研究素養」 、 「網路與技學 素養」,至於「圖書館素養」的需要程度相較之下則最低。. 22.

(31) 94 學年度第 2 學期體育學院在通識教育「資訊應用教育」課程中,運用數 位化教材實施「網路資源應用」教學單元,內容架構主要以《高等能力資訊素養 標準》各指標為依歸,課程於教師講解之後隨即讓學生實機操作,接著上台講解 練習的結果,以實地比較學生之間檢索策略及檢索結果的差異性,並搭配兩次作 業檢視學習成果,著重於培養學生資訊檢索策略的應用能力。研究發現,學生們 在資訊軟體及網路操作與應用上有一定的程度,但資訊素養能力仍是相當不足, 故建議在實施資訊素養教育時,教學方法應考量學生之專業,建構以問題為導向 之教學策略,使用學習單確認每一單元之教學目標及預期成果;課程中亦可結合 圖書館的人力與資源,共同設計教學活動,與專業結合之實例引發學習興趣,達 到實質提昇學生資訊素養能力的目標(施碧霞,2007)。. 政 治 大. 有些學校則是以融入課程的方式教授資訊素養。以逢甲大學為例,查天佑. 立. (2007)針對逢甲大學之專任教師進行質性與量化之實證調查,以瞭解大學教師. ‧ 國. 學. 對資訊素養融入課程的看法與態度。研究發現,教師十分肯定資訊素養能力對於 學生學習的必要性;而學生在課業要求上,其資訊素養能力表現普遍低於教師的. ‧. 期望,可判知透過課程的引導應有施行的空間;雖然教師認同資訊素養融入課程 對學生的學習成效有助益,但考量課程本質、進度、整體的課程規畫、與學生的. Nat. sit. n. al. er. io. 有彈性的空間。. y. 學習態度,教師傾向選擇性地施行資訊素養融入課程,並期望在融入的方式上保. i n U. v. 亦有由圖書館開設之課程,淡江大學圖書館分別在 95、96 學年度開設資訊. Ch. engchi. 素養課程,96 學年度是針對教育學門及文學學門開設「教育學院必勝課-資訊 素養 Hot 到家」以及「文學院必勝課-資訊素養 Hot 到家」二門網路課程,課程 內容包括:訂定研究主題、檢索技巧、找期刊論文、資源評估等 11 單元,透過 WebCT 平台,以數位學習的方式教學、互動、並給予測驗,用以培育學生資訊 素養技能(淡江大學圖書館,2009)。 邱子恆(2008)蒐集臺灣164所大專校院的相關課程進行分析,以呈現資訊 素養教育在臺灣的大學校院之現況。其研究結果發現,164所大學校院中,僅有 38 所(23.2%)有開設資訊素養相關課程,且開設資訊素養相關課程的大學校院 中,高教體系多於技職體系,私 立學校多於公立學校 ;大學校院的資訊素養教育, 主要即由通識教育中心來主導,授課老師多為校內的教師或該校圖書館組長職級. 23.

(32) 以上的同仁來擔任;而大學校院的資訊素養課程,在內容上仍以圖書館與各式圖 書資源的利用為主;在決定資訊的性質與範圍、以及資訊相關議題方面的熟稔 度,仍需要加強教學上的設計。 由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大學校院資訊素養教育目標相當多元,且學習模式 多樣化。目前的資訊素養相關課程,在內容上以教導學生善用圖書與網路資訊資 源為主,在形式上已經利用數位學習的模式進行教學。資訊素養課程應發展一套 教學策略,以輔助課程內容和教學活動的設計,加強教學的效果。此外,資訊素 養課程目標與通識教育的精神相仿,各大學校院應將資訊素養課程納入通識學科 進行規劃。.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4. i n U. v.

(33) 第四節. 資訊素養課程之規劃. 二十世紀末教育改革帶來新的學習思潮,開始強調成人自我導向學習的能 力、建構教學法的學習以及獨立學習能力的培養。終身學習理念受到重視,各國 開始改革傳統教育與創新教學,而學習者在學習轉型過程中,應加強學習的認知 策略與資訊素養兩方面的能力。而在建構式學習環境下,教師則應提供有利於學 生主動建構知識的環境,幫助學生自我學習與成長(莊道明,2001)。 資訊素養課程主要建構學生資訊尋求與詮釋資訊的能力,在此學習過程中, 應透過有規則的課程設計來訓練學生思考,發揮知識管理的自主能力。以下就資 訊素養之課程設計,以及教師教學評量和學生學習成果評量進行探討。. 立. 資訊素養課程設計. 學. ‧ 國. 一、. 政 治 大. 資訊素養和資訊需求息息相關,資訊素養課程是一種兼具理論與實務的設 計,主要在教導學生進行資訊尋求行為所需具備的知識與技能,希望透過各種資. ‧. 訊資源的學習,培養學生建立良好的資訊使用行為,並成為終身學習者。一個好. sit. y. Nat. 的課程設計應要能達到:確認學習者的學習需求、瞭解學習者的先備知識和個別. io. er. 差異、說明課程目標、具體呈現教學內容、提供延伸學習的資源、掌握有效的教 學原則、並擬訂評量方式與標準。. al. n. v i n Ch 在理論面的發展上,Doyle(1992)利用疊慧法瞭解專家學者對資訊素養概 engchi U. 念之看法,提出資訊素養模式,具體指出一個資訊素養者應具備的十項能力,而. 這些能力可運用於資訊素養教育中的課程規劃,教授學生應具備的資訊素養表 現。此十項能力分別為: 1.. 瞭解自己的資訊需求;. 2.. 瞭解正確與完整的資訊是明智決策的基礎;. 3.. 依據資訊需求產生問題;. 4.. 辨識潛在的資訊資源;. 5.. 發展成功的搜尋策略;. 6.. 取用電腦和其他科技資訊資源;. 7.. 評估資訊;. 25.

(34) 8.. 組織資訊並能實際運用;. 9.. 整合新資訊於既有的知識之中;. 10. 以批判性思考和問題解決的角度使用資訊。 在實務面的技能培育上,資訊素養課程設計時常被拿來參考的準則是 Eisenberg 和 Berkowitz(1999)提出的資訊素養六大技能訓練,稱為 Big6 Skills, 是一套解決問題的過程,此搜尋資訊經歷的六個步驟可以強化資訊問題的解決。 此六階段分別為: 1.. 定義問題:定義資訊問題並瞭解資訊需求。. 2.. 資料查詢策略:決定可能的資訊範圍並選擇最適合的資源。. 3.. 取用資料:找尋資訊,並在其中找尋延伸的資訊。. 4.. 使用資訊:以讀、看、聽使用資訊,並摘要資訊內容。. 5.. 學. ‧ 國. 6.. 政 治 大 綜合整理:組織各種來源的資訊並有效展現資訊。 立 檢討評估:評估找到的成果和查詢資料的過程。. 這一系列思考活動適用於各學科和各類型問題,以過程為導向訓練學生的問 題解決技巧,並培養學生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 而隨著資訊素養教育愈來愈正式,圖書館員從「指導」的角色轉為「教學」. y. Nat. sit. 的角色,圖書館利用教育漸漸演變成為資訊素養教育,並運用教學理論來設計課. er. io. 程。莊道明(1999)將資訊素養教學理論模式歸納為「教學認知模式」和「資訊. al. n. v i n Ch 機、知識水準與情境等影響因素,提供學生所欠缺的知識,而學生具備監視、控 engchi U 技能教學模式」,在教學認知模式裡,老師具備專業的知識,根據學生的學習動. 制與使用學習認知的基本能力,能覺知到資訊的需求,因而形成找尋資訊的動 機,透過資訊素養能力發揮,形成找尋資訊的策略與流程。而在資訊技能教學模 式中強調資訊判斷、資源操作、語意與邏輯使用等技能。在規劃資訊素養教學時, 需配合適當的教學媒體,在考量學生認知歷程與能力之下設計教學方式,在課堂 講授時提出學習問題、給予學生學習回饋,引導學生進行新舊知識的重組,並且 最終目的在於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轉化學生從被動學習為主動求知。 美國學術與研究圖書館學會公佈給教師和行政人員的資訊素養手冊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Faculty and Administrators)指出,資訊素養課程應該要 包括工具素養(Tool literacy)、資源素養(Resource literacy)、社會架構素養 (Social-structural literacy) 、研究素養(Research literacy)以及出版素養(Publishing 26.

(35) literacy)五部分,教導學生有能力去使用印刷和電子資源、瞭解並使用各種形式 的資訊資源、知道資訊的生命週期以及學術出版的過程、運用資訊資源進行研 究、以文字或多媒體形式呈現研究成果(ACRL, 2003)。 香港教育統籌局(2005)資訊素養架構發展專責委員會透過文獻分析各國資 訊素養標準,將資訊素養按四大學習層面分類,分為認知層面、後設認知層面、 情感層面及社會文化層面。其指出資訊素養教學架構應落實以下四個目標,透過 過程導向的指導方針,培養學生全面的學習技巧: 1.. 讓學生掌握必要技能,藉以理解、找尋、分析、審慎評估及綜合資訊, 以及運用知識作出適當決定及解決問題;. 2.. 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俾能在變化急速的資訊環境下規劃、思考及控制 其求知過程;. 學. 4.. ‧ 國. 3.. 政 治 大 使學生了解到自主學習能力有助個人發展,增加學習的樂趣,有助終身 立 學習; 使學生在自習及群體學習的過程中,增強資訊運用的自主能 力,承擔更 多社會責任。. ‧. 王梅玲(2006)探討大學生資訊素養課程之規劃,提出資訊素養課程應採用. y. Nat. 多元活潑的教學法,整合適當的資訊科技和多媒體資源,以學生中心,讓學生在. io. sit. 既有知識基礎上將資訊素養概念與生活經驗結合。而資訊素養課程教學策略有許. n. al. er. 多種,除了問題導向學習外,亦包括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自我導向學習、資. i n U. v. 源導向學習、能力本位教育,以及實證學習(Evidence-based learning)等,以教學. Ch. engchi. 策略配合課程進行教學設計,將深化資訊素養的教育的效果。 Bruce, Edwards 和 Lupton(2006)提出資訊素養教育的六個架構(Six Frames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每個架構著重於資訊素養特殊的面向,可運 用於課程設計之中,其六個資訊素養架構如下: 1.. 內容架構(The Content Frame):視資訊素養為一種知識,課程重點在 於教導學生認識主題和資訊素養概念。. 2.. 能力架構(The Competency Frame):視資訊素養為一種技能,課程重 點在於教導學生應該具備的資訊尋求能力。. 3.. 學習架構(The Learning to Learn Frame):視資訊素養為一種學習如何 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實際運用資訊來解決問題,課程重點在於讓學生在 學習的過程中建構自己的知識。 27.

數據

表 2-2  學生教育科技標準  (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NETS•S))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8 Teachers should take every opportunity to attend seminars and training courses on special education to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tudents’ special needs and

In view of the large quantity of information that can be obtained on the Internet and from the social media, while teachers need to develop skills in selecting suitable

If the students are very bright and if the teachers want to help prepare these students for the English medium in 81, teachers can find out from the 81 curriculum

Corpus-based information ― The grammar presentations are based on a careful analysis of the billion-word Cambridge English Corpus, so students and teachers can be

This study aims at evaluating the learning effects on the part of students from the teacher-designed concrete vector classroom-teaching approach in Plane Vector course on the basis

Menou, M.著(2002)。《在國家資訊通訊技術政策中的資訊素養:遺漏的層 面,資訊文化》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Nationa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

• 參考「香港學生資訊素養架構」 參考「香港學生資訊素養 架構」 參考「香港學生資訊素養架構」 *,推行全校參與方 式 推行全校參與方式 的校本資訊素養 課程 ,例如 ,例. 如

Purposes of which are to build a cumulative record of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assist teachers in monitoring student’s progress and modifying teaching programs to adap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