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創作動機、沉浸體驗對個人創意表現、創作滿意度、再創作意圖之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創作動機、沉浸體驗對個人創意表現、創作滿意度、再創作意圖之影響"

Copied!
14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高雄大學經濟管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 創作動機、沉浸體驗對 個人創意表現、創作滿意度、再創作意圖之影響 Investigation the Influence of Creative Motivation and Flow Experience on Personal Creative Performance, Creation Satisfaction and Re-Creative Intention. 研究生:林靜宜 撰 指導教授:林杏子 博士.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

(2) 誌 謝 終於,到了尾聲,此時,我的人生播映「未完・待續」的畫面,即將展開一 個新的人生旅程。回想兩年前,怨嘆落腳於高雄大學,如今,卻感到相當值得。 因為,我遇上一個人生中重要的影響人物,那就是我的指導教授-林杏子老師。 在拜師學藝的時光裡,老師使我成長了許多,包括嚴謹的行事風格,待人處事技 巧,欣賞每一個人的特點等,也讓我更認識自己。在兩年的光陰裡,還有許多初 體驗,這些點點滴滴都充實了我的研究所生活,也為未來的我寫下最美好的回 憶。老師,真的很感謝您,跟隨您,是我來高大最美好的遇見。此外,我還要謝 謝師丈吳盛老師,在出國發表及平時,常給予我一些寶貴的建議和加油打氣。 再來,特別感謝口試委員周斯畏老師及吳毓麒老師,認真審閱我的長篇論 文,給予我許多建設性的意見,和不同的洞見,使我的論文更臻完整。以及,郭 英峰老師、李揚所長兩年來的關懷。 另外,我還要感謝我的好朋友宏文、文琴、紹志,總在我最低落時,當我的 垃圾桶和打氣筒,讓我充滿力量努力下去。還有,謝謝昆憲時常給予我鼓勵和意 見,很有耐心地幫我看論文,聽我練習簡報;也謝謝陪我四處野放的 Chuck,使 我能完全放鬆自己;以及,謝謝好友羿雯和元智妹盛鳳忙裡抽空幫我發放問卷。 也謝謝我的同門-悶騷型男志嘉、設計達人安迪及實驗室的東建、佑寧、齊祥, 同窗戰友:小梅、明選、雅芬、盈儀、舜昱、冠程、德耀、詣宸、佳穎,因為有 你們,讓我研究所生活充滿歡樂,使我能適時放鬆自己,而不至於成日將自己鎖 在研究塔裡。當然,也謝謝昱欣和啟銘的不定期提供食補、關懷與叮嚀。 最後,我要深深感謝我那愐腆的父親、堅強且可愛的母親、與我共享喜怒哀 樂的妹妹和弟弟、小阿姨、三阿姨,以及神的使者-外公、外婆,謝謝你們大力 支持倔強的我完成心願。我今日所擁有的成功,都歸因於你們的親情相挺,你們 一個微小的動作、字句都是豐盛的戰用補給來源,使我充滿力量,我愛你們。 林靜宜. 謹誌. 于國立高雄大學. 電子化暨行動化策略管理實驗室 2008 夏.

(3) 創作動機、沉浸體驗對個人創意表現、創作滿意度、 再創作意圖之影響 指導教授:林杏子 博士 國立高雄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學生:林靜宜 國立高雄大學經濟管理所 摘要 21 世紀是創意經濟的時代,創意與創新成為企業及國家因應快速變動時代 的關鍵因素。從 1997 年英國開始,許多國家逐漸重視創意文化運動的推行,時 至今日,創意文化產業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產業之一。2002 年台灣也開始將「創 意台灣」規劃為未來施政的目標與願景。 有鑑於創造力已然成為個人、企業,甚或國家的重要資源,本研究依據學者 Ford 於 1996 年提出的創意行動理論(theory of individual creative action),認為動 機決定了個人從事創造表現或依循習慣的行動;其中,能力信念(capability beliefs) 與情感乃是重要的動機因素。因此,本研究著眼於探討創作動機(包含不同層次 之自我效能、正負向心情)、個人創作時的沉浸體驗,對個人創造力表現、創作 滿意度與再創作意圖之影響。 本研究以台灣創作者為研究對象,包括自願性創作者(創意市集工作者)與半 自願性創作者(系統開發者),透過田野調查法蒐集資料,總共發出 486 份問卷, 有效樣本數為 396 筆(81.5%)。 研究結果發現,在自願性創作者(創意市集工作者之有效樣本數 241 筆)中, 不同層次的自我效能間具有正向關係。創意自我效能、正向心情、沉浸體驗會正 向影響個人的創意表現。正向心情、創意表現會正向影響個人的創作滿意度、再 創作意圖。沉浸體驗會正向影響個人的正負向心情。另外,在半自願性創作者(系 統開發人員之有效樣本數 155 筆)中,除了恢復力自我效能對任務自我效能之關 係不顯著之外,不同層次的自我效能間具有正向關係。創意自我效能、正向心情 會正向影響個人的創意表現。創意表現、創意自我效能、正向心情會正向影響個 人的創作滿意度。創意自我效能、正向心情會正向影響個人的再創作意圖。沉浸 體驗會正向影響個人的正負向心情。綜合來說,個人的創意自我效能、正向心情 和沉浸體驗愈高,愈能有創意表現,創作滿意度、再創作意圖也愈強,故應培養、 提昇個人的創意自我效能、正向心情和沉浸體驗,以促進個人的創造力、創作滿 意度和再創作意圖。 關鍵字:創造力、自我效能、沉浸體驗、創意表現、創作滿意度、再創作意圖. I.

(4) Investigation the Influence of Creative Motivation and Flow Experience on Personal Creative Performance, Creation Satisfaction and Re-Creative Intention Advisor: Dr. Cathy S. Lin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National University of Kaohsiung. Student: Ching-Yi Lin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tional University of Kaohsiung. ABSTRACT The 21st century is called the era of creative economy, the concept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are the key factors responding to the rapidly changing enterprises and countries. Since 1997, the Great Britain and many other countries began pursuing the movement of creative cultural, consequently, the creative culture industry nowadays have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dustries in the world. Recently in Taiwan 2002, the theme of "Creative Taiwan" is treated as the new vision in planning the future government. While the creativity is the important resource to individuals, enterprises, and countries,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individual creative action that is proposed by Ford (1996), motivation will determinate whether the individuals behave creatively or habitually; therein, the capability beliefs and emotion are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motivation. Therefore, this study explores individuals’ creative motivation (including different levels of self-efficacy, positive and negative mood) and flow experience, and their impact on ones’ creative performance, creation satisfaction, and re-creative intention. A survey was conduct to a total of 486 subjects, which is comprised of two different populations: one is the voluntary creators (creators of from fashion market) and the semi-voluntary creators (systems developers), resulting in 396 valid samples, for an overall response rate of 81.5%.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group of volunteer subjects (valid subjects N=241), five kinds of self-efficacy established a hieratical II.

(5) relationship; the creative self-efficacy, positive mood, and flow experience have positive impact on individuals’ creative performance. Positive mood and creative performance have positive influence on creation satisfaction and re-creative intentions. Flow experience influence on ones’ positive and negative mood. As for the semi-voluntary group (N=155), the hierarchal relationships of self-efficacy are significant excep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lience self-efficacy and task self-efficacy. Creative self-efficacy and positive mood have positive impact on creative performance. Creative performance, creative self-efficacy and positive mood have positive influence on ones’ creation satisfaction. Creative self-efficacy and positive mood have positive impact on re-creative intention. As for the flow experience has impact on positive and negative mood. Altogether, the higher level of creative self-efficacy, positive mood and flow experience in creation can lead to a higher level of creative performance, creation satisfaction, and re-creation intentions. The implications to academics and business are discussed. Keywords: Creativity, Self-efficacy, Flow experience, Creative Performance, Creation Satisfaction, Re-Creative Intention. III.

(6) 《論文目錄》 第壹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1 第二節、研究動機................................................................................................3 第三節、研究目的................................................................................................4 第四節、研究流程................................................................................................5 第貳章、文獻探討 .......................................................................................................6 第一節、創造力的研究(CREATIVITY)..................................................................6 第二節、創作滿意度(CREATION SATISFACTION) ................................................12 第三節、再創作意圖(INTENTION TO RE-CREATED) ............................................13 第四節、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14 第五節、心情(MOOD) ........................................................................................26 第六節、沉浸體驗(FLOW EXPERIENCE) .............................................................34 第七節、研究架構..............................................................................................38 第參章、研究方法 .....................................................................................................39 第一節、研究變項..............................................................................................39 第二節、研究對象..............................................................................................41 第三節、前導研究(PILOT STUDY) ......................................................................42 第四節、資料分析方法與工具..........................................................................42 第肆章、資料分析 .....................................................................................................43 第一節、資料蒐集..............................................................................................43 第二節、敘述性統計..........................................................................................45 第三節、衡量模式(MEASUREMENT MODEL)分析 ..............................................54 第四節、結構模式(STRUCTURAL MODEL)分析 .................................................70 第五節、人口統計變項......................................................................................82 第六節、延伸分析..............................................................................................86 第伍章、結論與建議 .................................................................................................92 第一節、研究結果..............................................................................................92 第二節、研究貢獻............................................................................................106 第三節、研究限制............................................................................................109 第四節、未來研究方向....................................................................................109 第陸章、參考文獻 ................................................................................................... 111 附錄…………………………………………………………………………………124 附錄一、研究問卷 ...........................................................................................124 附錄二、研究變項之交叉負荷........................................................................131. IV.

(7) 《表目錄》 表 2-1、一元論的研究取向………………………………..……………………… 8 表 2-2、多元論的研究取向………………………………..……………………… 9 表 2-3、創造力的衡量方法………………………………..……………………… 11 表 2-4、心情與創造力之關係整理表…………………………..………………… 31 表 3-1、自我效能的操作型定義及問項來源…………………..………………… 40 表 4-1、各群樣本資料的發放時間、樣本發放及回收數(率) …………………… 44 表 4-2、問卷發放方式………………………………………..…………………… 45 表 4-3、人口統計變項之敘述性統計………………………..…………………… 47 表 4-4、研究變項之平均值與標準差………………..…………………………… 52 表 4-4、研究變項之平均值與標準差(續)………………………..………………. 53 表 4-5、兩群樣本之差異性檢定……………………………………………..…… 54 表 4-6、KMO 及球形檢定結果…………………………………………………… 55 表 4-7、感受狀態之因素負荷量……………………………………………..…… 56 表 4-8、自我效能之因素負荷量……………………………………………..…… 58 表 4-9、依變項之因素負荷量………………………………………………..…… 59 表 4-10、不同樣本群之研究構念信度分析結果………………………………… 60 表 4-11、所有樣本(N=396)之信效度檢測結果………………………………….. 62 表 4-11、所有樣本(N=396)之信效度檢測結果(續)………….………………….. 63 表 4-12、所有樣本(N=396)之相關係數及平均萃取變異量(AVE 值) ………… 64 表 4-13、自願創作者(創意市集樣本)(N=241)之信效度檢測結果…………...… 65 表 4-13、自願創作者(創意市集樣本)(N=241)之信效度檢測結果(續)……….… 66 表 4-14、自願創作者(創意市集樣本)(N=241)之相關係數及平均萃取變異量 (AVE 值)…………………………………………………………………………… 67 表 4-15、半自願創作者(系統開發樣本)(N=155)之信效度檢測結果…………... 68 表 4-15、半自願創作者(系統開發樣本)(N=155)之信效度檢測結果(續)………. 69 表 4-16、半自願創作者(系統開發樣本)(N=155)之相關係數及平均萃取變異 量(AVE 值) ………………………………………………………………………... 70 表 4-17、所有樣本(N=396)之結構模型分析結果……………………………….. 74 表 4-18、自願創作者(創意市集樣本)(n=241)之結構模型分析結果…………… 76 表 4-19、半自願創作者(系統開發樣本)(n=155)之結構模型分析結果………… 78 表 4-20、研究構念之解釋變異量(R Square 值)………………………………… 80 表 4-21、總樣本(N=396)、自願創作者 (N=241)、半自願創作者 (N=155)之 總效果整理表……………………………………………………………………... 82 V.

(8) 表 4-22、性別之差異性檢定……………………………………………………… 83 表 4-23、年齡之差異性檢定……………………………………………………… 84 表 4-24、創作資歷之差異性檢定………………………………………………… 85 表 4-25、畢業科系之差異性檢定………………………………………………… 86 表 4-26、防衛性悲觀與策略性樂觀對照………………………………………… 87 表 4-27、防衛性悲觀特質………………………………………………………… 89 表 4-28、策略性樂觀及防衛性悲觀者之研究構念平均值比較表……………… 90 表 4-29、防衛性悲觀的調節效果分析…………………………………………… 90 表 5-1、自願創作者和半自願創作者之路徑係數比較結果表………………….. 95. VI.

(9) 《圖目錄》 圖 1-1、研究流程圖…………………………..…………………………………… 5 圖 2-1、社會認知的三元互動觀點………..……………………………………… 15 圖 2-2、概化程度不同的自我效能……………..………………………………… 16 圖 2-3、Gibsons & Weingart (2001)的不同層次之自我效能………….………… 17 圖 2-4、不同層次的自我效能…………………………………………………….. 18 圖 2-5、不同層次的情感………………………………………………………….. 27 圖 2-6(a)、環狀圖…………………………………………………………………. 28 圖 2-6(b)、情緒環狀結構圖………………………………………………………. 28 圖 2-7、技能與挑戰的權衡……………………………………………………….. 36 圖 2-8、研究架構………………………………………………………………….. 38 圖 4-1、所有樣本之結構模式分析結果………………………………………….. 71 圖 4-2、創意市集樣本之結構模式分析結果……………………………………. 75 圖 4-3、系統開發樣本之結構模式分析結果…………………………………….. 77 圖 5-1、不同效能間的關係比較………………………………………………….. 93 圖 5-2、不同層次自我效能與沉浸體驗之關係(N=396) ……………………….. 96 圖 5-3、不同層次自我效能與正向心情之關係(N=396) ……………………….. 97 圖 5-4、不同層次自我效能與負向心情之關係(N=396) ………………………... 98 圖 5-5、不同層次自我效能與創意表現之關係(N=396) ………………………... 99 圖 5-6、創作動機與依變項之關係比較………………………………………….. 100 圖 5-7、負向心情的子構面與創意表現之關係(N=396) ………………………... 102 圖 5-8、沉浸體驗與創意表現、心情之關係(N=396) …………………………… 103 圖 5-9、創意自我效能與創意表現、創作滿意、再創作意圖之比較…………… 104 圖 5-10、情緒自我效能與心情之關係…………………………………………... 105. 《公式目錄》 公式 1……………………………………………………………………………... 94. VII.

(10) 第壹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背景 21 世紀是創意經濟的時代,創意、創新是企業及國家因應快速變動時代的 關鍵競爭優勢,所以講求創意已經演變為一種全球運動。而在注重創意的榮景之 下,其幕後推手乃是個人的創造力。因為個人的創造力,使創意得以展現,凝聚 眾人的創意,讓創新付諸實行。因此,創造力是拉動全球朝向創意時代的火車頭, 瞭解創造力是現今最重要的議題之一。 創造力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對我們的影響力無所不在。舉例來說,目 前當紅的議題-全球暖化、糧食短缺、油價飆漲等,這些問題彼此間環環相扣, 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深深影響我們居住的環境和生活品質,因此,就像以往科 學家發明燈泡、疫苗研發、蒸汽火車和飛機等改造、促進我們的生活一樣,現在 也極需人類展現創造力,找出替代能源、減緩暖化等方法,解決當前的危機。除 了大環境的改變需要人類發揮創造力之外,個人也能透過創造力讓生活富有趣 味,或用以解決問題、處理生活大大小小的事情,進而提昇自己的生活品質和心 靈感受。舉例來說,像最近幾年開始盛行的創意市集活動,許多人將自己手工製 作的物品拿出來販售,並且透過市集活動、社群的聯繫,彼此交流、分享創意的 思維。另外,有些人會利用汰舊的衣服重新剪裁出具有獨特、個人風味的包包或 鞋子,也有人會改良家中不要的瓶罐或日用品等,重新賦予它新的功能,如收納 等,這些都能讓資源有效再利用,也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樂趣;甚至還有人 利用手機震動的特性來製作外出餵魚器,解決出外旅遊不能餵魚的困擾。由此可 知,創造力是我們生活的得力助手,讓我們對生活更加滿意。 由於全球對創造力重要性的體認,因此,從 1997 年英國開始,許多國家紛 紛推行創意文化產業,時至今日,創意文化產業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產業(文建 會, 2008)。像英國從 1997 至 2005 年,創意產業每年成長 6%,而在這段期間, 英國的總體經濟每年僅成長 3%(DCMS, 2007),僅次於美國為全球第二大創意產 1.

(11) 業出口國。在瑞典,創意產業就業人口佔 9%,創意產業平均年成長率為 20%; 同樣的盛況,也發生在芬蘭、澳州、紐西蘭、日本、韓國等國(文建會, 2004)。 由此可知,各國的創意產業都佔該國經濟成長的重要影響地位。而台灣亦於 2002 年開始將「創意台灣」規劃為未來施政的目標與願景,並擬定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計畫為六年國家發展計畫中之重點。文化創意產業係指「源自創意或文化積累,. 透過智慧財產的形成運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潛力,並促進整體生活環境 提升的行業」(文建會, 2002),定義中突顯出個人創造力與文化累積是創意發展 的基石,是以,同年教育部也開始推行「創造力教育白皮書」,展開一系列計劃 積極培育個人的創造力,營造創意空間。 政府的推波助瀾,使得台灣的創意活動變得相當活絡,每年都有許多創意活 動、競賽等在全台各地舉行。例如:教育部舉辦的「全國校園軟體創意設計競賽」 、 工研院的「U19 獎創意闖未來」、「數位創意大賽」等。或企業主辦的競賽,如 Yahoo!舉辦的「全國大專院校電子商務創意競賽」、Kiehl's「2008 環保創意大 賽」、趨勢科技的「網路軟體百萬程式競賽」等。另外,在台灣北、中、南都有 類似「波西米亞商人」交流的創意市集活動,像是台北的紅樓創意部落、敦南誠 品創意市集、高雄的藝術市集等。不只在實體環境中,在部落格、Vlog、Youtube 等虛擬社群中,也有許多人大方將自己創作的動畫、音樂、漫畫、插圖等上傳分 享。不論在實體或虛擬情境中,我們可以看到個人以各種形式釋出內心潛藏的創 意元素,從他人的作品中也鼓燥人們內心蠢蠢欲動的創意因子,但是並非所有人 都會受到創意的感召,展現有創意的行動,還是有些人喜歡按部就班、採取保守 的行為。而有些人則是樂於從事創作,對創作非常有興趣,他們認為創作能帶來 成就感、滿意、有價值的人生,所以,他們投入相當多的心力在創作活動上,甚 至願意持續不斷地再創作,或做些富有創意的事。俗話說: 「一樣米養百樣人」, 有些人喜歡創作,有些人則喜歡安份度日;愛創作的人也有程度差異,有的人非 常投入做到廢寢忘食,即使受到反對、打擊,仍然持續創作的初衷,有的人則很 隨興,被拒絕就放棄。像天文學家哥白尼即使遭逢教派的反對,依舊堅持自己的 2.

(12) 「地球繞日說」;萊特兄弟不斷地嚐試發明飛機,摔再多次、被他人嘲笑也不氣 餒;愛因斯坦面對被火吞噬的實驗室,還戲謔地道出讓過去的失敗都付之一炬。 卻棄這些歷史偉人不談,看看台灣的口足畫家謝坤山、楊恩典,雲門舞集創辦人 林懷民、導演李安等,甚至於我們身旁的一些創作者,他們可能都曾遇到一些瓶 頸、不如意的事,是什麼內在的趨力支持個人從事創作,創作體驗如何影響個人 的創造力,他們的生活滿意程度、持續創作的意願強度又是如何,這些都是相當 有趣且值得探究的議題。. 第二節、研究動機 創造力是個人及企業的重要資源,是當今研究的顯學之一。過去學者在研究 創造力時,經常以脈絡或組織因素來探討組織或個人的創造力(cf., Oldham & Cummings, 1996; Woodman et al., 1993),例如:主管支持、獎酬、工作複雜度等 因素;或結合脈絡因素和個人因素來研究(cf., Madjar et al, 2002; Shalley et al., 2004),像人格特質、認知型態等;有些學者則以個人的自我概念來研究創造力 (cf., Jaussi e al., 2007),例如自我效能、認同等。不論是以什麼觀點出發探索創造 力這頭研究巨象,由於動機趨使個人的行為,會影響個人付出的努力和投入程 度,以及持續力,所以瞭解個人創作的動機是必要的。 在 Ford(1996)所提出的創意行動理論(theory of individual creative action)中, 他認為動機決定了個人會進行創造或依循習慣的行動,而能力信念(capability beliefs)、情感是重要動機因素之一。其中,能力信念係源自 Bandura(1977)所提 出來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概念,許多學者都認為自我效能對個人創造力的成 果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力(cf., Tierney & Farmer, 2002; Choi, 2004; Beghetto, 2006)。 然而,自我效能是一個會隨情境而有變動的構念,依據概化程度(generality)而具 有不同的層次,這些不同層次的能力信念彼此間有什麼關連性,目前仍尚未被學 者們實證,極需被驗證。另一個重要的動機因素-情感,經常伴隨人類的能力信. 3.

(13) 念評估和行為而生(Ford, 1996; Lackaye et al., 2006),也是影響個人創造力的重要 因素之ㄧ,至於會如何影響創造力則尚未定調。情感可分成正向和負向心情,有 些學者認為正向心情會正向影響個人的創造力,負向心情則會負向影響個人的創 造力;有些學者的看法剛好完全相反;另外,也有學者證實負向心情不會影響個 人的創造力。為何會有如此分歧的研究結果,心情與創造力間關係為何仍有待進 一步釐清(Amabile, 1996, p.239; Hirt et al., 1997, p.606)。有鑑於此,本研究以自我 效能、心情做為個人創作的動機來進行研究。 Csikszentmihalyi (1996)在訪談許多創作者後,發現他們在創作時都有類似的 體驗和經歷,在創作過程中都會非常專注、全神投入,也清楚知道自己該做什麼, 他將這種創作過程中的最優體驗稱為沉浸體驗(flow experience)。在創作時,經常 會有沉浸體驗產生(Csikszentmihalyi, 1996; Fisher, 2000),而個人沉浸的程度將有 可能影響其創作成果,因此,探討個人的沉浸體驗是必要的。 有許多受訪的創作者在提及創作能帶給他們的意義時,他們經常會回答創作 能使他們對生活感到滿意,讓他們生活變得有意義。Fisher(2000)亦認為創造力 能帶來滿足、樂趣等感受。然而,過去學者鮮少探討從事過創作的人對於自己生 活滿意的評價如何;或在創作任務結束後,他們繼續從事創作的意願強度如何? 自我效能、心情兩種創作動機又會如何影響他們的生活滿意度和再創作意圖?創 作滿意度、再創作意圖兩種創作後的後續情感評估和行為意圖在創造力的研究領 域中鮮少被探究,因此,本研究除了探討個人的創造力,亦將探索個人的創作滿 意度及再創作意圖。. 第三節、研究目的 基於前述的研究背景、動機,本研究以創作動機,包含自我效能、心情,和 沉浸體驗來探索它們與個人創造力、創作滿意度及再創作意圖之影響關係,其 中,自我效能依概化(genernality)程度,可再被劃分為不同層次之自我效能。因. 4.

(14) 此,本篇的研究目的依自我效能、心情、沉浸體驗分別為: 一、不同概化層次的自我效能之相互關係,及自我效能(在本研究中,效能依概 化層次差異又包含察解問題自我效能、恢復力自我效能、任務自我效能、情 緒自我效能和創意自我效能五種)對個人創造力、創作滿意度、再創作意圖 的影響。 二、心情對個人創造力、創作滿意度、再創作意圖的影響。 三、沉浸體驗對個人創造力的影響,以及與正向、負向心情間的關係。. 第四節、研究流程 本研究後續的章節舖陳,將先進行文獻探討,瞭解過去學者在創造力及其他 構念的研究,以利研究架構與假設的形成。第三章為研究方法,說明研究變項之 操作型定義、研究對象、資料蒐集方式、資料分析工具及方法。第四章為資料分 析,陳述樣本特性、樣本資料之統計檢定等分析。第五章提出結論與建議、學術 和實務意涵、研究限制及未來研究方向。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如圖 1-1 所示。. 文獻探討. 建立研究假說與模型. 研究方法. 資料蒐集. 資料分析. 結論與建議 圖 1-1、研究流程圖. 5.

(15) 第貳章、文獻探討 在文獻探討的部份,將先介紹創造力、創作滿意度和再創作意圖。接著,將 依序說明個人創作動機-自我效能、心情兩個要素,以及創作時的沉浸體驗,並 推導本研究假說,最後形成本篇的研究架構。. 第一節、創造力的研究(Creativity). 當我作曲時,我完全被一個「靈魂」所控制,並默寫出其賦予的音樂。. 貝多芬. 在森林王子的書、印度偵探小說《基姆》(Kim)和兩本普克山精靈的書中都有我的精靈的 影子。而我連走路都小心翼翼地,深怕他消失。但我知道他並沒有離開或消失,且一直在我 的左右。因為,當那些書完成時,他們說自己就像是水龍頭一下子關起來那一剎那,在水管 裡還有重而有勁的衝力…..當你的精靈接手工作時,千萬別思考。讓他領著你,等待,並照著 做(p.162)。. 英國作家吉卜寧(Kipling). 在西元前,古希臘哲學家便開始談論與創造力有關的看法。例如:Plato 認 為人是一個容器,盛裝希臘繆斯女神(Muse)(掌管詩人、藝術家等的創意靈感、 文泉等之女神)所賦予的靈感,接著將靈感流瀉完成不朽的創作。即便至今,有 許多創作者也都會用繆斯來形容其創作的靈感,像貝多芬、吉卜寧都表達出自己 在創作時,亦步亦趨緊跟著精靈流瀉於創作之中。Aristotle 則認為靈感是人類內 心深處心智運作的結果,並非來自神的介入,個人發揮靈感使曠世著作得以產 生。然而,無論是個人或神所賦予的力量觀點,創造力都被披上一層神秘的袈裟。 爾後的幾世紀,創造力仍是一種抽象的概念,經常與天才、才能、獨創性、想像 力等概念一起被探討。到 18 世紀末學者才體認到創造力應獨立自成一個研究體 系,致力朝此目標努力;又過了 150 年,創造力才抽離前述的混淆概念,從一個 心理概念變成一門研究體系(Albert & Runco, 1999)。雖說如此,但是當時以創造 力為主題的研究仍是相當的少,所以,Guilford(1950)在擔任美國心理學會 (American Psychology Assignment, APA )理事長的致辭演說中,就呼籲學者關切創 6.

(16) 造力的重要性,於此,創造力的研究大約從 1950 年開始逐漸興起(Sternberg & Lubart, 1996)。從 1950 年至今,創造力的研究已過半個世紀,學者對於創造力的 定義與衡量卻仍然沒有一定的共識,因此存在許多不同的研究取向,這些研究都 試圖以不同角度來瞭解創造力的運作,這也突顯出創造力是一個相當複雜、具有 多重面向的心理構念,需要更多的研究來闡釋創造力的風貌。在此,本研究將依 序闡述何謂創造力、創造力的研究取向及創造力的衡量方式。 一、創造力的定義 創造力的定義本身就是一個研究議題,學者們至今對此議題仍存在爭論 (Lubart, 2003)。像 Ambile(1983)認為創造力是個人創作具(1)新穎性(novel),(2) 實 用性(useful)的作品能力。Csiksentmihalyi(1996)認為創造力不僅是個人的心智活 動展現,而是個人思維與社會文化互動之結果,因而提出創造力的系統模式,該 理論模式認為創造力是領域(domain)(例如:資訊系統領域,提供一套抽象的規則 和步驟)、學門(field) (領域內的專家)和個人(individual person)交互作用的結果。 奠基於 Ambile(1983)和 Csiksentmihalyi(1996)的創造力系統模式,Ford(1996)認為 (1)創造力是個人完成作品的特性,具創意性的產品是包含個人表達自己的構 想、對自己作品的判斷等過程。(2)創造力是由領域內的專家對作品的主觀判斷, 評估作品是否具有新穎性、價值。(3)創造力是具有領域特定性(domain-specific), 隨領域不同而有不同的標準,在同一領域中,也會依時間的變動有差異。因此, 創造力是具有領域特定性,對特定行動的結果之新穎性、價值的主觀評價(Ford, 1996)。由上所述,Ford(1996)對創造力的定義,除了包括 Amabile(1983)新穎、 實用之條件外,還強調創造力的時空、領域特定性,更臻精確完整,爾後,一些 學者亦採用 Ford(1996)對創造力的定義(如:Tierney & Farmer, 2002 等)。因此, 本研究沿用 Ford(1996)之觀點,將創造力定義為:個人在特定領域內,製作一項 具有新穎性、實用性的成果能力。 二、創造力的研究取向 在創造力的研究上,過去學者用許多不同的觀點切入瞭解創造力,有些學者 7.

(17) 以人格特質、認知因素等單一觀點,有些學者則結合兩種以上的因素研究創造 力,因此,也造就多樣化的創造力研究取向。Sternberg & Lubart (1996)回溯過去 學者們的創造力研究,認為其大抵可分成兩大類:一元論(unidisciplinary)和多元 論(multidisciplinary),兩種類型的研究取向又包含許多不同的子類別研究取向, 茲分述如下: (一) 一元論(unidisciplinary) 此類型的學者在創造力的研究,往往都以自己為本位,傾向將所看見的部份 視為整體,亦稱為單一專業式研究,例如:創作者的人格特質、創造性思考歷程 等。一元論的研究取向只瞭解創造力之一隅,有些能相輔相成,增進創造力的認 識,有些則使創造力成為研究孤兒。這類的研究包含 (1)神祕研究取向(mystical origins):認為創造力是謎樣的、(2)實用研究取向(pragmatic approaches):較著重 於啟發創造力、 (3)心理動力研究取向(psychodynamic approaches):主張創造力 與 意 識 有 關 、 (4) 著 重 以 紙 筆 測 驗 衡 量 創 造 力 的 心 理 計 量 取 向 (psychometric approaches)、(5)探討創造力思考歷程的認知取向(cognitive approaches)、(6)從社 會 環 境 或 個 人 的 人 格 特 質 來 研 究 創 造 力 的 社 會 人 格 取 向 (social-personality approaches)等共六種研究取向,各類的研究取向整理如表 2-1。. 表 2-1、一元論的研究取向 研究取向. 敘述. 研究學者釋例. 神祕取向. 認為人類的創造行為是由於神的介入得以 Plato 完成。. 實用取向 心理動力取向. 著重在創造力的開發,例如腦力激盪法等。 De Bono 認為創造力是來自潛意識、現實意識。 Freud、Kris(1952). 心理計量取向. 以紙筆測驗進行創造力的研究。. 認知取向. 研究焦點在創造性思考的心理表徵和歷程。 Finke et al (1992) 認為人格特質、動機和社會文化環境是創造 Amabile(1983)、 力的來源。 Barron(1968)等. 社會人格取向. 資料來源:Sternberg & Lubart (1996). 8. Torrance.

(18) (二)多元論(multidisciplinary) 此類型的研究學者認為創造力並不是單一(single)、一元(unitary)的概念 (Barron & Harrington, 1981),若採用單一觀點,將使創造力的全貌扭曲。就好比 瞎子摸象,摸到象腿的人,認為象就好比一根柱子,摸到象鼻的人,覺得象是類 似巨蟒的動物。因此,隨著創造力的研究發展,近 20 年來有許多學者開始試圖 整合多元的因素,像是動機因素、情感因素、知識與能力、人格特質、認知因素 等來瞭解創造力,故滙合取向的創造力研究逐漸發展而成。採取滙合觀點的學 者,包含 Gruber(1981)的演化系統模式(evolving-systems model)、Amabile (1983) 的創造力成分模式(componential model)、Woodman & Schoenfeldt (1990)的互動觀 點(interactionist model)、Sternberg & Lubart(1991)投資理論觀(investment theory)、 Csiksentmihalyi (1996)系統觀點(systems model)、Ford(1996)的個人創意行動理論 (theory of individual creative action)等,各種研究取向整理如表 2-2。. 表 2-2、多元論的研究取向 研究取向. 敘述. 研究學者. 演化系統模式. 認為個人的目的、知識和情感會隨時間 Gruber(1981) 而成長,擴大個人面對的歧異,進而使 創意的作品產生。. 創造力成分模式. 以內在動機、領域相關的知識和能力、 Amabile(1983) 及技能探討創造力。. 互動觀點. 結合人格、認知、社會心理互動觀點探 Woodman & 討個人的創造行為。 Schoenfeldt (1990) 認為創造力由心智能力、知識、思考形 Sternberg & 態、人格、動機和環境因素滙合而成。 Lubart(1991). 投資理論觀 系統觀點 個人創意行動 理論. 認為創造力是領域、個人、學門三者之 Ciskszentmihalyi 間的互動而產生。 (1996) 以理解演譯、動機因素、知識及能力探 Ford(1996) 討個人選擇從事慣性或創意行動。. 資料來源:Sternberg & Lubart (1996)、Woodman & Schoenfeldt (1990)、Ciskszentmihalyi (1996)、 Ford(1996)。. 9.

(19) 三、創造力的衡量 承如前述,創造力沒有一個清楚、明確的定義,且創造力的研究取向又相當 分歧,因而創造力的衡量方式也大相逕庭。Hocevar & Bachelor(1981)整理過去學 者用來衡量創造力的工具,認為創造力之衡量可分成七大類:(1)擴散式思考測 驗 (tests of divergent thinking) , (2) 態 度 和 興 趣 量 表 (attitude and interest inventories),(3)人格特質量表(personality inventories),(4)傳記量表(biographical inventories),(5)他人評定(nominations),(6)產品判斷(judgments of products),(7) 名 人 研 究 (the study of eminent people) , (8) 創 意 活 動 和 成 就 的 自 陳 法 (self-reported)。本研究將各種衡量方法的概述,以及衡量量表釋例整理在下表 2-3。. 10.

(20) 表 2-3、創造力的衡量方法 衡量方法. 敘述. 量表或指標釋例. 擴 散 式 思 考 透過創造力測驗衡量受測 Guilford Battery、Torrance Tests、 測驗 者的創造力。 TTCT*、Criticism of divergent thinking tests(Treffinger et al.,1971) 態 度 和 興 趣 認為創作者會展現有助於 Guilford-Zimmerman Interest 量表 創意活動的態度和興趣。故 Inventory(1963)、Preconscious 以態度和興趣來評定個人 Activity Scale(Hollan & Baird, 1968)、Runner Studies of Attitudinal 的創造力。 Patterns 的一系列相關量表 人 格 特 質 量 認為創造力的特色是人格 Personality Inventory、Myers-Briggs 表 特質因素集合。以人格特質 Type Indicator、NEO Five Factor 做為衡量個人整體創意潛 Personality Inventory、Projective 力的指標。 Tests、Rorschach Inkblot Test 傳記量表. 他人評定. 認為一個人現在的行為乃 Alpha Biographical Inventory 基於過去經驗。故以傳記量 (創造力行為研究機構, 1968) 表評估個人的創意才能。 Biographical Inventory (Schaefer, 1970) 由社會脈絡中一或多位主 以流暢性、適應性、原創、精製、 管、教師、同事、專家等人, 創造性、遠見、有價值等指標來評 依據研究者給的標準或(和) 估個人的創造力。 問項,評定某一特定人物的 (e.g., Yamamoto, 1963; Nelson, 創造力。 1963;Specher, 1964). 產品判斷. 從受測者完成的任務成果、 以流暢性、適應性、原創性標準來 產品、專利權、技術報告等 判斷產品或成果(Foster, 1971) 進行評核。. 名人研究. 研究得獎過的作家、科學家 Institute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等知名人物的創作表現。 and research(IPAR)等. 自陳法. 讓受測者依據自己的情況, Starkweather Creativity Test(1971)、 勾選或回答問項。 Ideal Pupil Checklist (Torrance, 1975). * TTCT(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 Torrance, 1966) 資料來源:Hocevar & Bachelor(1981). 11.

(21) 上述七類衡量工具各自有其不適用之處,像名人研究法,僅限於名人的創意 表現行為。他人評定法、產品判斷兩種方法,時常會有評定者不能區別創造力和 其他特質(例如:原創性等)的情況產生。因此,名人研究法、他人評定法、產品 判斷,並不適合被用來衡量個人的創造力。 擴散思考測驗、傳記量表、態度和興趣量表、人格特質量表四者是最佳的創 造力衡量方法,不過,僅能用來預測,不能直接衡量個人的創造力。例如:較常 以擴散式思考的人,相較於非擴散式思考者,較有可能會有創意表現產生,但並 不能保證他們具有絕對創意的行為,只能預測而已。 Hocevar & Bachelor(1981)認為自陳法是最直接、簡單,且最佳的衡量工具。 因此,本研究的創造力衡量方式,將採用自陳法,由受測者自行評估其能產生具 創意、實用性作品之行為表現程度。而在後續章節中,本研究將交互使用創意表 現(creative performance)、創造力(creativity)兩種名詞。. 第二節、創作滿意度(Creation satisfaction) 過去學者經常從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的觀點來談滿意度(e.g., Biswas-Diener & Diener, 2006; Ryan & Deci, 2001; Carruthers & Hood, 2004; Park et al., 2004),認為滿意度是個人對於某事物及相關活動的整體評價。例如:個人 的整體生活滿意度,它包含個人在不同社會脈絡,像家庭、學校;或扮演不同角 色時,例如為人師表、子女等各種特定情境下的整體滿意評價。另外,有些學者 對滿意度的看法則略為不同,他們認為滿意度是(1)個人對某特定事物的情緒或 認知回應總合(Giese & Cote, 2002),像是愛、驚喜、興高采烈等感受。(2)期望差 距(expectation discrepancy),個人將當前事物與他(她)的期望、價值觀和先前的經 驗相比之下的評價(Shin & Johnson, 1978; Diener & Lucas ,2004)。若當前現況與個 人所希冀等心中所設立的標準相當或高於標準時,個體對自己目前的生活型式感 到滿意,超出程度愈大滿意感也愈高。從這些不同的定義中可發現,滿意度依據. 12.

(22) 評價標的的概化程度可再細分,包括較一般的(general)滿意度,即個人對多樣領 域活動的評價,和特定的(specific)滿意度,像工作滿意度、婚姻滿意度、退休滿 意度、消費滿意度等,個人對自己所參與的特定活動、任務之評價。然而,本研 究欲探究的是個人對於創作的評價,因此,應由創作滿意度來衡量之。創作滿意 度是個人對於創作活動的滿意度評價,是以,相較於整體生活的評價,屬於具特 定性的滿意度。在本研究中,將創作滿意度定義為個人對於自己所從事的創作, 以及與創作相關活動的整體評價。 過去學者發現創造力能為個人帶來樂趣、滿足感、富撓創作者的人生 (Csiksentmihalyi, 1996; Sternberg & Williams, 1996; Fisher & Williams, 2004)。此 外,Seligman(2002)認為創造力是個人的長處(strength)(為個人達到智慧、正義等 美德的方式)之一,若個人在工作中,或在生活中展現其長處,將能使個人更喜 歡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或過的生活,帶給個人滿足感,提昇對該事的滿意感。綜合 而言,當個人發揮其創造力於創作活動中,他(她)將會更喜愛從事創作任務,感 到滿足,進而對創作產生正向的評價,對創作愈感到滿意。故本研究提出假說如 下: 【H1】:個人的創意表現會正向影響其創作滿意度。. 第三節、再創作意圖(Intention to re-created) 過去學者在談論行為的意圖時,經常採用 Fishbein & Ajezn(1975)的理性行動 理 論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 或 計 劃 行 為 理 論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Fishbein & Ajezn, 1980)。在理性行動理論、計劃行為理論中,說 明個人對行為的態度、主觀規範、知覺控制會影響行為意圖,接著,知覺控制、 行為意圖會影響個人的行為。近年來,許多學者基於此理論概念,將行為時間軸 往後挪,認為先前的行為會影響未來行為的意圖(Bagozzi, 1981; Bentler & Speckart, 1981; Fredricks & Dossett, 1983, Trafimow & Borrie, 1999),未來行為的. 13.

(23) 意圖會影響未來行為,例如:購買經驗對再購意圖、行為之影響;遊客體驗對重 遊意圖、行為等。而所謂的未來行為意圖,依據 Fishbein & Ajezn(1975)的行為意 圖概念,係指個人未來持續從事該行為的意願強度。在本研究中,欲探討個人持 續從事創作的意圖,因此,以再創作意圖來衡量,並將再創作意圖定義為「在未 來,個人願意繼續從事創作的意願強度」 。 應用未來行為意圖的概念於本研究中,對於過去曾經參與過創作活動或目前 正在從事創作活動的人而言,基於先前的創作行為,個人對於創作已具有一定的 知識和技能,且由於對創作過程已有經驗,因此,曾從事創作的人,未來較有可 能繼續參與創作活動。舉例來說,一個曾經參與陶瓷創作的學生,由於先前創作 的經驗,使他(她)對於陶瓷創作過程有一定的瞭解,且相較於從未創作過陶瓷的 人,他(她)對陶瓷創作也較得心應手,因此,若要該名學生未來再製作類似作品, 他(她)的意願會比從未創作過陶瓷的人還要高。是以,本研究認為愈是認為自己 過去或當前創作的行為有創意的人,基於先前創作的經驗,使他(她)在未來愈有 可能持續去從事創作活動。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說如下: 【H2】 :個人的創意表現會正向影響其再創作意圖。. 第四節、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自我效能係由 Bandura(1977)所提出,其乃創意生產力(creative productivity) 和發現新知識的必要條件(Bandura, 1997)。在 Ford(1996)的創意行動理論(theory of creative action)中,提及能力信念是創作的重要動機因素之一,而此處的能力 信念與 Bandura(1977)的自我效能概念一致。Sternberg & Williams(1996)和 Fisher & Williams(2004)亦認為自我效能在個人創造力的培育、發展中佔重要地位。因 此,自我效能對個人創造力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力。在此節中,我們將先依序介紹 自我效能、自我效能的構面、不同層次的自我效能和假說推導。. 14.

(24) 一、自我效能的定義及來源 自我效能源自於 Bandura 所提出的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 SCT)。社會認知理論認為人類的行為運作是個人內在因素(internal personal factor)、行為(behavior)和環境(environment)三者間交互影響的結構。而自我效能 在個人、行為與環境交互關係中扮演核心的角色(Bandura, 1977; 1997)(如圖 2-1 所示)。Bandura(1977)將自我效能定義為個體在達成某特定任務的過程中,對於 自己組織、執行行動方案以達成該項任務的能力信心。 個人. 自我 效能 行為. 環境. 圖 2-1、社會認知的三元互動觀點(Bandura, 1977). 二、自我效能的構面 自我效能會隨著社會脈絡或個人所從事的活動不同而改變,因此,它是一個 動態的個人能力判斷,具有多重的面向(Gist & Mitchell, 1992; Bandura, 1997; Kashdan & Roberts, 2004)。 Bandura(1997)依據三個構面來區分具有不同表現意涵的自我效能:(1)層次 (level),依據個體所面臨的挑戰和障礙程度不同,會有不同層次的自我效能產 生。例如:效仿畢卡索等名畫畫家所繪的畫,和依照自己心中構想的輪廓畫畫, 個體在從事兩種畫作時,做前者的自我效能可能就較後者高。(2)強度(strength), 弱的自我效能容易受到不確定的體驗而否定,強的自我效能使個體會持續努力以 克服困難和障礙。因此,擁有強的自我效能者,在面對困難、障礙時有較高的持 15.

(25) 續力去堅持奮鬥,能促進任務完成的可能性。(3)一般性(generality),係指效能信 念涵蓋範圍的廣狹。有些自我效能適用的活動、脈絡範圍較廣,屬於一般性的基 本能力信念;有些自我效能則是僅在某一領域、活動中才會有的能力信心。並且, 自我效能是一個連續的面向(continuum)(圖 2-2),其能力信念的範圍從適用較廣 的 一 般 自 我 效 能 (general self-efficacy; GSE) 到 範 圍 較 狹 隘 的 特 定 自 我 效 能 (specific self-efficacy;. SSE)。一般自我效能是相對穩定(stable)、普遍(global)出. 現的能力信念,屬於類特質(traitlike)的心理構念;隨著特定性增加,效能就漸漸 轉移為類狀態(statelike) 的特定自我效能。. 一般. 特定. (General self-efficacy). (Specific self-efficacy) 圖 2-2、概化程度不同的自我效能. 三、不同層次之自我效能 Gibsons & Weingart (2001)認為Bandura(1997)的自我效能中,一般性構面可 依跨時間與情境的穩定性(stability),及跨任務或領域的集成(aggregation)程度, 由低至高再細分為三種層次(見圖 2-3):(1) 特定事件 * (task-specific)自我效能, 是個體在特定情境下,從事特定活動的能力評價,例如:創意自我效能。 (2)特 定領域(domain-specific)自我效能,係為個體執行某特定領域工作、事件的能力評 價,例如:任務自我效能、情緒自我效能。(3)一般自我效能,係指穩定、普遍 出現在許多情境或活動中的能力信心,例如:察覺及解決問題的察解問題自我效 能。. *. 為避免與任務自我效能混淆,本研究在此將task譯為「事件」而非「任務」。 16.

(26) 跨任務領域的集成程度低 跨時間情境的穩定性低 特定事件 自我效能 特定領域 自我效能. 一般自我效能. 跨任務領域的集成程度高 跨時間情境的穩定性高. 圖 2-3、Gibsons & Weingart (2001)的不同層次之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包括一般性、強度、層次三種不同構面,由於特定情境下需要特定 的自我效能,因此,以往學者在應用自我效能時,多半探討範圍較狹窄、類狀態 (statelike)的特定自我效能,像是電腦自我效能等;或者只著重在探討自我效能中 的強度、層次構面(e.g., Gist & Mitchell, 1992; Bandura, 1997; Chen et al., 2001)。 另外,有些學者則對一般自我效能相當感興趣(e.g., Eden, 1988; Gardner & Pierce, 1998; Judge et al., 1997),並認為一般自我效能、特定自我效能皆為個人達到某特 定成果的能力信心(Chen et al., 2001)。即然如此,在探討個人創作時的能力信心, 就必須同時討論個人的一般自我效能、特定自我效能。然而,過去在創作的研究 中,學者們至多僅探討特定自我效能,像 Tierney & Farmer(2002)只研究個人的 創意自我效能和任務自我效能。而在創作的歷程中,需要匯集不同的能力,個人 對不同能力的信心,又有可能影響其對自我的創意能力評價。因此,本研究將同 時探討三種不同概化程度的自我效能,依一般性程度低至高分成特定事件自我效 能、特定領域自我效能、一般自我效能,不同層次之自我效能下,又分別以子類 目 自 我 效 能 來 代 表 之 ( 見 圖 2-4) , 各 類 自 我 效 能 逐 一 說 明 如 下 。. 17.

(27) 一般. 特定. (General self-efficacy). (Specific self-efficacy). 一般自我效能. 察解問題自我效能 恢復力自我效能. 特定領域自我效能. 任務自我效能 情緒自我效能. 特定事件自我效能. 創意自我效能. 圖 2-4、不同層次的自我效能. (一) 特定事件自我效能(task-specific self-efficacy) 特定事件自我效能是集成程度(aggregation)、跨時間和情境的穩定性最低的 效能,屬於個人在特定情境下,對於從事特定活動之能力信心(Gibsons & Weingart, 2001)。個人從事創作活動時,需要一系列與該創作有關的能力和知識,像是構 想新點子、探索新知識、克服阻撓等能力。然而,在創作時,經常會面臨一些障 礙,此時就需要個人的能力信心,使創作者能有效運用自己的能力,克服所遭遇 到的挑戰。故本研究的特定事件自我效能,以僅限定於創作活動的創意自我效能 來衡量。創意自我效能(creative self-efficacy)是 Tierney & Farmer(2002)結合自我 效 能 和 創 造 力 的 概 念 , 採 用 Gist & Mitchell(1992) 的 自 我 效 能 發 展 模 型 (self-efficacy development)而提出的概念。Tierney & Farmer(2002)將創意自我效能 定 義 為 :「 個 人 相 信 自 己 能 產 生 有 創 意 成 果 的 能 力 信 念 」。 從 Tierney & Farmer(2002)的觀點反映出,創意自我效能是個人對於自己能產生有創意的構想 或作品的能力信心,隱含著個人對自己創意表現的期望,或是個人對自我的形象 或定位。Tierney & Farmer(2002)更進一步的指出創意自我效能會影響個人的認知 (像是資訊的搜尋、回憶等)、持續為創意表現的努力程度,和個人產生新點子的 啟發知識、採用獨特觀點的信心、風險的承擔、在沒有他人支持下,繼續創作的 決心等與創作相關的因素。由此可推知,一個創意自我效能高的人,將自己視為 一座創意活泉,他們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產生創意的人,因此,他們會傾向於去以 18. 本研究所探 討之自我效能.

(28) 獨特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比較會思考新穎的點子,改變、推動現有的產品、環境 之不足或缺乏,努力將自己的創意構想付諸執行,並且不斷地去從事和創意相關 的活動,作為展現創意能力的出口。 過去學者皆認為創意自我效能與創意表現具有顯著的關聯性。Tierney & Farmer(2002)以民生消費品公司的製造部門員工和高科技公司的操作部門員工為 研究對象,探索員工的創意自我效能與前導因子、創意表現之關係,其中創意自 我效能的前導因子包括工作相關知識(包含工作經驗、教育程度)、主管支持(角色 模範、口語說服)、工作自我效能、工作複雜度。該研究結果發現主管支持(角色 模範、口語說服)、工作自我效能、工作複雜度會正向影響創意自我效能。創意 自我效能會正向影響創意表現,且其影響效果比工作自我效能還要高。當創意自 我效能高時,工作自我效能在創意自我效能與創意表現的調節效果存在。而工作 相關知識對創意自我效能的關係,僅在製造部門員工樣本中具顯著影響效果。另 外,在 Choi(2004)探討個人特性、脈絡因素與學生創意表現關係之縱向研究中, 該研究以創意自我效能、創意意圖做為中介變項,其個人特性以內在、外在動機、 人格特質、創意能力來衡量,脈絡因素則包括領導者的支持、開放的團隊氣氛。 結果發現創意自我效能、創意意圖和創意表現呈正相關,且創意自我效能、創意 意圖在個人、脈絡因素與創意表現關係之中介效果亦存在。在 Jaussi et al. (2007) 以 創 意 個 人 認 同 (personal identity) 、 創 意 自 我 效 能 、 應 用 跨 領 域 經 驗 (cross-application of experiences)探討其對保險業高階主管創造力的影響研究中, 他們發現創意個人認同、創意自我效能、跨領域經驗應用三者對個人的創造力會 有正向影響,跨領域經驗能增強創意個人認同和創造力之間的關係。根據上述學 者的研究結果可發現,不論樣本對象為何,創意自我效能皆會正向影響個人的創 意表現。故本研究認為,在創作過程中,個人的創意自我效能愈高,愈能有創意 行為表現,故提出假說如下: 【H3】 :個人的創意自我效能會正向影響其創意表現。. 19.

(29) 另外,過去學者認為個人從事某項活動的能力信心,會影響個人做該事的滿 意度。例如:在心臟病患者身上,自我效能與生活滿意度的正向關係亦存在(Waltz & Bandura, 1988)。在疾病研究領域中,背脊損傷者因應生活緊急事件(exigency) 的能力信念與他們的生活滿意度有正向關係(Hampton & Marshall, 2000)。在職場 研究中亦然,Judge & Bono(2001)在探討個人特質與工作滿意度、工作表現關係 的彙整研究中,該研究的個人特質包含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控制感、情緒的穩 定性。其一般自我效能的定義為個人因應、執行、成功完成工作上的任務之信心。 該研究結果發現四種個人特質都會正向影響個人的工作滿意度和工作表現,且一 般自我效能影響工作滿意度的效果最大,自尊對工作表現的影響效力最大。另 外,Lu et al.(2005)以中國 450 家企業的管理者為對象,探討壓力、管理自我效能 (managerial self-efficacy)對他們的工作張力(job strains)之影響關係,該研究的工 作張力以工作滿意度、生理和心理緊張來衡量。管理自我效能的定義為管理者成 功完成管理任務的能力信念,例如部門間的協調、給予下屬意見回饋等。其研究 結果發現壓力、管理自我效能是工作滿意度、生理和心理緊張的決定因素,且管 理自我效能會調節壓力和生理緊張之間的關係。 根據上述學者的研究,本研究認為在創作活動中,個人相信自己能有創意完 成作品的信心也會影響其創作滿意度。創意自我效能愈高的人,較有信心能產生 獨特的思維、完成自己的創作理念或作品模樣,較能有效處理創作時所面對的困 難,當遇到挑戰時,他們持續力亦較高,願付出較多的努力追求或達成預期的創 作成果,因此他們較有可能實現有創意的成果,並從創作中獲得良好的評價。故 本研究提出假說如下: 【H4】 :個人的創意自我效能會正向影響其創作滿意度。 此外,Bandura(1997)認為自我效能代表個人「能做(can do)」某項任務,並 非指個人「願意做(will do)」該項任務,且「能(can)」是個人的能力判斷, 「願意 (will)」則是意圖的表達,而自我效能是意圖的主要決定因素,並且會直接或者 是透過意圖而影響個人的行為(p.43)。延續 Bandura(1997)的論述,本研究認為自 20.

(30) 我效能應該亦會影響個人未來持續再從事某行為的意圖及實際行為,因此,個人 的創意自我效能應是個人持續再創作及其意圖的決定因子。再者,從 Tierney & Farmer(2002)的研究中,亦隱約說明個人相信自己有創意,將有可能使其持續從 事創意活動。因此,本研究認為創意自我效能愈高的人,愈有信心自己是一個能 構想新穎點子、完成具創意性作品的人,因此,未來持續展現創意表現的意願程 度也會較高。相反的,一個創意自我效能愈低的人,對自己產生有創意的點子或 想法較沒信心,對於自己創意能力表現的期望較低,也容易對自己能否有創意產 生質疑,因此,基於對自己創意能力缺乏信心,他們未來也較不願意再繼續從事 創作相關的活動。故本研究提出假說如下: 【H5】:個人的創意自我效能會正向影響其再創作意圖。. (二) 特定領域自我效能(domain-specific self-efficacy) 特定領域自我效能是個體參與一系列活動的能力信心,介於特定事件和一般 自我效能之間,相較於一般自我效能是一個易變的(changeable)特質,但和特定 事件自我效能相比又具有一定的持續性,跨時間情境的穩定性亦較高,且是會隨 著經驗的累積而有所改變的個人特性(Gibbons & Weingart, 2001)。 在 Tiernery & Farmer(2002)的創意自我效能研究中,亦探討工作自我效能, 其工作自我效能的定義是個人完成工作的整體信心評價,與工作表現、創意自我 效能有關。將此概念應用至本研究,在本篇中,亦探討個人有效完成創作任務的 任務自我效能。由於,任務自我效能是限定於完成創作任務的能力信心,因此, 本研究將其歸為特定領域自我效能。 另外,Bandura(1989; 1993)認為自我效能是人類動機、情感和行動的重要決 定因素,且會透過認知(cognitive)、動機(motivational)、情感(affective)歷程影響 個人的行動。並且, Bandura(1989; 1993)的文章論述中隱含著不同的歷程中,會 引發不同的能力信念,進而影響人們的行為;像在認知歷程中,隱約說明察覺並 解決問題的能力信念會影響個人的思考型態,進而影響行為。在動機歷程中,恢 21.

(31) 復力自我效能和面對障礙、挑戰時的努力程度、持續力有關。在情感歷程中,情 緒自我效能有助於個人處理負向情緒。綜合而言,個人在認知、動機、情感歷程 中的情緒自我效能、察解問題自我效能和恢復力自我效能,會影響人類的行為。 前述三種自我效能中,情緒自我效能是個人對於自己處理情緒的能力信心,專屬 於因應情緒反應的信念,故本研究亦將其歸為特定領域自我效能。綜合而言,本 研究的特定領域自我效能將以任務自我效能和情緒自我效能來衡量,並將兩者分 述如下。 (1)任務自我效能(task self-efficacy) 任務自我效能是個體把某一特定社會脈絡或情境中的任務做好之能力信 心。例如個人在從事運動時,任務自我效能即指他們執行、完成與該運動相關的 事項之能力信心,像遵循或跟上教練的指導、做好該運動的基本動作、練習等 (Rodgers et al., 2002)。而在本研究中,任務自我效能係指個人對於自己有效完成 或做好創作任務的信心評價。任務自我效能和創意自我效能的概念不同,前者是 個人把創作任務「做好(well)」的整體信心評價,而後者則是「有創意地(creatively)」 完成創作任務之信心(Tierney & Farmer, 2002)。舉例來說,許多人可能會畫油畫, 但不一定就可以畫出像米勒的「拾穗」、達文西的「蒙娜麗莎的微笑」等具創意 性的油畫。 Bandura(1997)認為概化程度不同的自我效能間是存在關聯的,愈一般性的自 我效能會影響或形塑愈特定性的自我效能。而在 Chen et al.(2001)探討一般自我 效能對特定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中,他們也認為一般自我效能可以預測特定自我 效能,且特定自我效能是一般自我效能的重要結果之一。由此可知,一般自我效 能應會影響特定領域自我效能,而特定領域自我效能會影響特定事件自我效能。 依循此觀點,Tierney & Farmer (2002)認為工作自我效能是個人創意自我效能的 前趨,為個人形塑創意自我效能的必要條件。據此,本研究認為在創作過程中, 個人有效執行任務的能力是創意能力的先導因子,而個人的任務自我效能是創意 自我效能的必要條件。再者,若個人對於自己有效或成功地完成某項作品都沒有 22.

(32) 信心,更遑論他(她)會有信心製作出一個具有創意的成果。而且,由於個人有創 意地完成創作任務的信心有可能會源自於其熟習的創作經驗(Bandura, 1997),若 個人對創作的過程有一定的概念,對完成創作有信心,表示他們對於該如何完成 作品等製作過程有一定信心和瞭解,較有可能去發現目前成品有哪裡不足,有待 改進,或較知道哪裡可以再修改,因而,他們也會較有信心去求新、求變。是以, 本研究提出假說如下: 【H6】 :個人的任務自我效能會正向影響其創意自我效能。 (2)情緒自我效能(emotional self-efficacy) 依據 Muris(2001)的定義,所謂情緒自我效能係指個體因應負向情緒的能力 信心,例如當個人感到不快樂時,能讓自己開心起來;當感到害怕時,讓自己保 持冷靜等能力信心。以往,情緒自我效能經常被用在疾病相關的研究上,例如: Han et al. (2004)探討情緒自我效能、社會支持與腦癌患者的醫療互動之研究,該 研究將情緒自我效能定義為腦癌患者應付癌症所產生的情緒之能力信心,像在等 待回診結果時能保持平靜、在必要時能向親人密友尋求支持等。該結果發現具有 較高的情緒自我效能患者,較能掌控疾病所帶來的情緒挑戰。另外,Bacchini & Magliulo (2003)研究青少年的自我形象(self-image)與自我效能在性別等人口統計 變項之差異。該研究採用四種自我效能,包含學術自我效能、社會自我效能、自 律效能(self-regulatory)和情緒自我效能。其中,情緒自我效能的定義為個體因應 和調整情緒反應的能力信念。研究結果發現職校男生的自我形象較職校女生佳。 而女生的學術及自律效能較高,但情緒自我效能較低。然而,鮮少學者將情緒自 我效能應用在個人的創造力研究中。在創作過程中,創作者有時會碰到想不出一 個合適、有新意點子的瓶頸;或有時當創作者將自己的構想告訴別人時,卻遭到 他人潑冷水,要他(她)打消這個念頭。創作並不一定總是順利的,難免會碰到一 些不如意的事,像是被退件等,當遇到這些不利的情況時,創作者應付伴隨而生 之負向情緒的能力就相當重要。因此,本研究沿用 Muris(2001)的情緒自我效能 觀點,將情緒自我效能定義為個人相信自己能有效處理創作時所產生的負向情緒 23.

(33) 之信念。 依據 Bandura(1997)和 Chen et al.(2001)的論述,特定領域自我效能會影響特 定事件自我效能。因此,本研究認為個人因應負向情緒的信心,能增強他們對於 自己產生創作成果的能力信心,例如對自己因應負向情緒有信心的人,他(她)相 信自己能有效地處理那些使他們沒有能力產生新構想,或沒有辦法有創意地解決 問題的害怕、焦慮感,較有可能鼓舞自己、給予自己精神喊話,消弭讓個人對自 己創意能力信心產生質疑、降低的負向情緒。故本研究提出假說如下: 【H7】 :個人的情緒自我效能會正向影響其創意自我效能。. (三)一般自我效能(general self-efficacy) 察解問題自我效能(awarness and problem-solving self-efficacy)和恢復力自我 效 能 (resilience self-efficacy) 亦 是 影 響 人 類 行 為 的 因 素 之 一 (Bandura, 1989; 1993),這兩種自我效能是普遍適用於不同情境、任務的能力信心,因此,本研 究中的一般自我效能將以此兩種效能來衡量。在 Karademas(2006)探討保險業工 作者的自我效能、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中,該研究以樂 觀(optimism)做為中介變項,社會支持則分成情緒 (emotional)社會支持和工具性 (instrumental)社會支持。幸福感則以生活滿意度(satisfaction with life)和沮喪徵狀 (depressive symptoms)代表。而自我效能採用問題解決自我效能(problem-solving self-efficacy)、恢復力自我效能(resilience self-efficacy)。問題解決自我效能的定義 是個人有效處理,和解決問題、有壓力情境的能力信心。恢復力自我效能是個人 因應負向結果、面對問題時能保持冷靜等的能力信心。該研究結果發現問題解決 自我效能與沮喪徵狀呈負相關;恢復力自我效能透過樂觀與沮喪徵狀亦呈負相 關。恢復力自我效能、情緒社會支持兩者透過樂觀與生活滿意度呈正相關;但恢 復力自我效能與生活滿意度的直接效果為負相關;工具性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 呈正相關。而本研究的察解問題自我效能和恢復力自我效能定義係採用 Karademas(2006)所提出的概念。察解問題自我效能係指個人在創作過程中,察 24.

(34) 覺現有狀況或事物不足、令人不滿意或有問題的地方,且能分析問題存在的可能 原因,並規劃有效解決問題或改進不足之處的方案等能力信心。恢復力自我效能 則指個人在創作過程中,面對挫折、失敗時,能夠沉著應付、以平常心看待,設 法克服阻礙的能力信心。 依據 Bandura(1997)和 Chen et al.(2001)的論述,愈是一般性的自我效能會影 響愈特定性的自我效能,故一般自我效能會影響特定領域自我效能。因此,本研 究認為察解問題自我效能和恢復力自我效能會影響任務及情緒自我效能。在對任 務自我效能的影響關係部份,本研究認為個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信心愈 高,對於他(她)評估該任務的困難度、解決或完成任務的能力信心之建立愈有幫 助,使個人愈能正確衡量任務的挑戰與自身能力是否相當,也愈有自信心能如期 完成作品。所以,察解問題自我效能愈高,任務自我效能應會愈高。而恢復力自 我效能愈高的人,愈有自信成功克服任務執行過程中遭遇的困難或瓶頸,面對挫 折時較能迅速回復平時水準,使個人愈有信心自己能排解阻撓,有效完成作品。 是以,恢復力自我效能愈高,任務自我效能應會愈高。故本研究提出假說如下: 【H8】:個人的察解問題自我效能會正向影響其任務自我效能。 【H9】:個人的恢復力自我效能會正向影響其任務自我效能。 在一般自我效能對任務自我效能的影響關係部份,本研究認為察解問題自我 效能愈強的人,憑藉著他們發現問題的成因、解決問題的能力信心,他們會較能 找出負向情緒發生的原因,並且設法解決它,如此將有助於增強他們處理負向情 緒的能力信心。而恢復力自我效能愈高的人,愈能在面對挫折、失敗等不利事件 中,使自己保持冷靜、平覆心情或振作起來,進而面對並設法處理負向情緒。因 此,本研究提出假說如下: 【H10】:個人的察解問題自我效能會正向影響其情緒自我效能。 【H11】:個人的恢復力自我效能會正向影響其情緒自我效能。. 25.

數據

表 2-3、創造力的衡量方法  衡量方法  敘述  量表或指標釋例  擴 散 式 思 考 測驗  透過創造力測驗衡量受測者的創造力。
表 2-4、心情與創造力之關係整理表  與創造力的關係  正向心情  負向心情  呈正相關  認為正向心情能  1.  聯想更多擴散的刺激元 素、使用較廣的類目。 2.  在不同的刺激要素中看 到較多的關聯性。  3
圖 2-7、技能與挑戰的權衡(Csikszentmihalyi, 1996)
表 3-1、自我效能的操作型定義及問項來源  層次  自我效能  操作型定義  問項來源  察解問題  自我效能  在創作時,發現問題、瞭解問題發生的原因、有效解決問題的能 力信心。 一般  自我效能  恢復力  自我效能  當創作過程中遇到挫折等負向事件時,能保持或恢復到平常水準 的能力信心。  Karademas(2006)  任務  自我效能  創作者能把作品有效完成、做好的能力信心。  Rodgers et al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中彰 投分署、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附屬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鄭宇峯 豫洋科技有限公司.

由三位選手共同集體創作一套事先公開且具創新功能之機械

主題論文一: : :善用 : 善用 善用 善用「 「 「小報 「 小報 小報 小報」 」 」 」創意 創意 創意 創意、 、 、 、開展 開展 開展「 開展 「 「 「大報 大報 大報」 大報 」 」新局

從小到大都在台中唸書,大學就讀 ○○ 大學國貿系,學習國際貿易方面的專業知識。後

憑填寫完整求職登記表並至小資創業分享區,由 工作人員確認完成滿意度調查表,即可兌換潮州

Note: Except for Applied Learning (Vocational English) or otherwise specified, all taster programmes will be conducted in Cantonese (supplemented by English, if applicable)... Code

從物料、媒介和 形式的選擇、技 術掌握、及個別 作品的處理,以 判斷所表現的創. 意及想像力

達、創意及思 維,透過音律 的演繹,具體 地展現. 靈活運用在創 作上,樂曲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