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先秦儒家道德觀對現代問題的啟示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先秦儒家道德觀對現代問題的啟示"

Copied!
31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博士學位論文. 先秦儒家道德觀對現代問題的啟示. Some Inspirations by the Pre-Chin Confucian Moral Insights on Contemporary Actuality. 指 導 教 授:劉錦賢 Chin-hsien Liu 研. 究. 生:卓素絹 Shu-chuan Cho. 論文完成日期:中華民國一零三年十二月.

(2)

(3) 摘要. 當代新儒家可分為三代四群,根據前輩學人們的研究成果,已對儒學的現代化有 一番探勘性的研究資料,並肯定了儒家道德觀對資本主義所帶來的現代化弊端有能力 提出有力的箴言與建議。前輩學人們也將儒家思想與西方哲學做了系統性的比較,並 找出東西方哲學的對話空間。因此本論文將主題定為「先秦儒家道德觀對現代的啟示」 , 嘗試找出先秦儒家道德觀的內容意義中是否有能力對在資本主義下的現代弊病給予有 力的建言。 本論文的第一章為緒論,表明本論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項,分別為:詮釋法、 文獻法、文化比較研究法;第二章到第四章探討先秦儒家道德思想攸關欲、富、利思 想,因此有能力適應商業社會,第五章到第六章探討先秦儒家道德觀與欲、富、利觀 點由司馬遷〈貨殖列傳〉繼承與轉化,間接證明先秦儒家思想可以與現代經濟對話; 第七章探討先秦儒家道德思想從西漢董仲舒以後產生轉化所造成的弊病及影響,以證 明回復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第八章到第十章嘗試讓先秦儒家道德觀與對西方現代化 現象有深入觀察的重要學者及理論作對話,以證明先秦儒家道德觀可以對現代化弊病 提出有意義的啟示。 經由以上各章節的論述後發現,先秦儒家道德觀能給予現代人心靈的啟示,讓現 代人在價值觀混亂、眾聲喧嘩中,在講究速度、利益的生存環境中安頓身心、和諧人 倫。而在政治、經濟上雖然也給予一聲聲震聾啟聵的提醒,其立論基礎也能與現代西 方經濟學家作對話,更有其出色優異處,不過都只是在觀念的提醒上有所助益,至於 在具體作法上確實有其不足之處,這部分亦是先秦儒家道德觀的限制。. 關鍵詞:先秦儒家、道德、倫理、資本主義、現代問題. i.

(4) Some Inspirations by the Pre-Chin Confucian Moral Insights on Contemporary Actuality The trend of 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ism, across three generation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ings. On one hand, thinkers and scholars of this trend by far have done many scholarships and affirmed that the Confucian view of morality could give powerful and positive advice and answer to the problems of modernization brought by capitalism. Scholars have, on the other hand, made systematic comparison of Confucian thinking and the western philosophy in order to find out a possible dialogue between the two. In this context, the thesis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itled as ‘Some Inspirations by the Pre-Chin Confucian Moral Insights on Contemporary Actuality’, which is supposed to interpret the content and possible implications of Pre-Chin Confucian moral views, and to find out whereby whether and how the latter can give essential proposals and solution to the contemporary disadvantages inherent in modern capitalism. Chapter 1 is an introduction which presents three approaches about methodology: hermeneutic, documentary, and culture comparative method. Chapter 2 to 4 firstly investigate the way the Pre-Chin Confucianists conside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orality and desire, wealth, and utility, and secondly argue that this way of thinking can be compatible with the commercial society. Chapter 5 and 6 deal with how Sima Qian(司馬遷) accepts and transforms in his The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the heritage of the Pre-Chin Confucian discussion about desire, wealth and utility. Meanwhile, a possible dialogue between the Pre-Chin Confucianism and modern economic thinking would be indirectly proved in these chapters. Chapter 7 demonstrates how the Pre-Chin Confucian moral insights are in one sense abused and distorted by the turn of Dong Zhongshu(董仲 舒). By doing so the chapter shows that the return to the Pre-Chin Confucian origin is all the more necessary and emergent. Chapter 8 to 10 try to initiate a dialogue between the Pre-Chin Confucian moral thinking with the theorizing about modernization and its problems. It will be shown that Pre-Chin Confucianism can inspire us much o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modern way of life. The discussion above will show that we as modern people can benefit a lot from the Pre-Chin Confucian moral thinking and teaching. The Pre-Chin Confucian insights are what we need in such turmoil of value chaos and the disorientation of speed and utility. While many valuable ideas of the Pre-Chin Confucianism are discussed and highly proposed, some limitations of it are also pointed out, especially about the concrete way it is put into practice.. ii.

(5) Key words: Pre-Chin Confucianism, morality, ethics, capitalism, problems of modernization. iii.

(6) 目錄 _.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當代新儒學概況................................................................... 1 第二節 論題的界定 .......................................................................... 3 一、「先秦儒家」.................................................................................................... 4 二、「現代」的定義................................................................................................ 8 三、先秦儒家道德觀對現代的啟示...................................................................... 9.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10 一、詮釋法............................................................................................................ 10 二、文獻法............................................................................................................ 12 三、文化比較研究法............................................................................................ 14. 第四節 研究架構及說明................................................................. 14 第二章 先秦儒家道德觀的起源─從宗教意涵到人文理性 ............................. 19 第一節 原始社會的宗教道德觀 ...................................................... 19 一、從多神崇拜到重視祖先祭祀........................................................................ 19 二、上古時代人類適應群居生活的純樸道德觀................................................ 20. 第二節 夏、商、西周之人文主義道德觀的萌芽 ............................. 23 一、殷商以前的統治權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23 二、周朝從統治權的正統性萌發道德觀念........................................................ 25. 第三節 從夏、商、西周時代人民的反抗意識看人文道德觀的啟蒙 . 27 一、夏朝、商朝、周朝人民的反抗意識............................................................ 28 二、周朝吸取歷史教訓,統治者開始學習愛民、敬德.................................... 29. 第四節 夏、商、西周的道德思想內容 ........................................... 30 一、夏、商時代以宗法為主之純樸道德概念.................................................... 31 二、周公奠定了西周時期完整的道德觀............................................................ 32. I.

(7) 第五節 春秋時代道德觀的崩壞與重整 ........................................... 36 一、工商業的興盛改變社會、政治環境............................................................ 37 二、社會紊亂,政治盟約失守............................................................................ 38 三、宗法制度的崩壞,階級流動的產生............................................................ 39 四、前諸子時代奠定了新的倫理觀、道德觀的重建基礎................................ 39. 第六節 小結 .................................................................................. 47 第三章 先秦儒家道德觀的內涵 ................................................................................ 49 第一節 先秦儒家道德觀的根據 ...................................................... 49 一、孔子所提出的「仁」之內涵........................................................................ 49 二、孟子繼承孔子的思想,並將「仁」十字展開............................................ 53 三、荀子從「仁」外轉出「禮」,成為儒家的歧出學派.................................. 57. 第二節 先秦儒家道德觀的實踐意義 ............................................... 61 一、發揮撥亂反正的功用.................................................................................... 62 二、從道德實踐中去觀察、印證人真正的道德修養........................................ 63 三、先秦儒家的道德觀是生命的學問................................................................ 63 四、先秦儒家對於「德福一致」問題的探討.................................................... 65. 第三節 先秦儒家道德觀在倫常關係中的運用 ................................. 70 一、絕對尊親........................................................................................................ 71 二、君臣關係不是絕對的.................................................................................... 75. 第四節 先秦儒家道德觀在政治上的運用 ........................................ 77 一、透過教育的方式迂迴前進............................................................................ 78 二、先秦儒家的德政思想.................................................................................... 79. 第五節 小結 .................................................................................. 85 第四章 先秦儒家對「欲」、 「富」、「利」的觀點 ................................................ 87 第一節 「欲」之必要 .................................................................... 87 第二節 先秦儒家對於生存基本欲求的看法 .................................... 89 一、孔子的觀察與看法........................................................................................ 89 II.

(8) 二、孟子的觀察與看法........................................................................................ 89 三、荀子的觀察與看法........................................................................................ 90. 第三節 儒家對道德欲求的看法 ...................................................... 91 一、孔子對道德欲求的觀察與看法.................................................................... 92 二、孟子對道德欲求的觀察與看法.................................................................... 92 三、荀子對道德欲求的觀察與看法.................................................................... 94. 第四節 儒家對富與利的看法.......................................................... 94 一、孔子對富利的看法........................................................................................ 95 二、孟子對富利的看法........................................................................................ 97 三、荀子對富利的看法...................................................................................... 101. 第五節 小結 ................................................................................. 106 第五章 司馬遷對先秦儒家「道德」、 「欲」、 「富」 、「利」觀點的繼承與轉 化 ......................................................................................................................................... 109 第一節 司馬遷的家學淵源與個人成長歷程 ................................... 109 第二節 《史記》與《春秋》的關係 .............................................. 111 一、孔子著《春秋》有微言大義...................................................................... 111 二、《史紀》繼承《春秋》.............................................................................. 112 三、《史記》內容思惟多崇尚儒家.................................................................. 113. 第三節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理想 ....................................... 114 一、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 114 二、司馬遷對「天人感應」說的質疑.............................................................. 116 三、司馬遷強調「人事」包含「民心所歸」與「掌握時機」...................... 117 四、司馬遷對「通古今之變」的獨到見解...................................................... 119 五、推崇德政,重視民生經濟.......................................................................... 120. 第四節 司馬遷的義利之辨 ............................................................ 123 一、國以民為本.................................................................................................. 124 二、體認社會各階層對財富的追求實屬正常現象.......................................... 125 三、以禮義防於利.............................................................................................. 126 四、司馬遷的「義利之辨」是活化的經濟觀念.............................................. 129 III.

(9) 第五節 小結 ................................................................................. 130 第六章 從先秦儒家道德觀看司馬遷〈貨殖列傳〉中的商道精神………..133 第一節 貨殖的意義與時代 ............................................................ 133 第二節 民生經濟與道德禮義之間的關係 ....................................... 135 一、眾人都竭力賺取利潤財富.......................................................................... 136 二、財富帶來權勢與地位.................................................................................. 136 三、經濟地位決定了人們的道德觀念.............................................................. 137 四、經商營利之道──智、勇、仁、強.......................................................... 138. 第三節 〈貨殖列傳〉中呈現的商業精神 ....................................... 139 一、國治則民富,民富則國治.......................................................................... 140 二、經濟策略要符合實際考量.......................................................................... 140. 第四節〈貨殖列傳〉中經商致富之道與現代商業模式的對照 ......... 141 一、累積資本...................................................................................................... 141 二、人才庫的重要性.......................................................................................... 141 三、只要適度合理的利潤.................................................................................. 142 四、產品週期...................................................................................................... 143 五、市場供需關係.............................................................................................. 144 六、各行業間互相依存...................................................................................... 144 七、經濟地理位置.............................................................................................. 145 八、供需理論、待乏原則、物流觀念.............................................................. 148. 第五節 東周與秦時期之富商與現代企業經營者遙相呼應 .............. 149 一、范蠡─從輔佐賢臣到紅頂商人.................................................................. 150 二、子貢──跨國商業鉅子.............................................................................. 151 三、白圭.............................................................................................................. 152 四、烏氏倮.......................................................................................................... 153. 第六節 西漢貨殖人物與現代企業經營者可相呼應之處 .................. 155 一、蜀卓氏.......................................................................................................... 155 二、宛孔氏.......................................................................................................... 157 三、曹邴氏.......................................................................................................... 158 四、刀間.............................................................................................................. 159 IV.

(10) 五、師史.............................................................................................................. 160 六、宣曲任氏...................................................................................................... 161 七、無鹽氏.......................................................................................................... 163. 第七節 小結 ................................................................................. 164 第七章 董仲舒對先秦儒家德政思想的繼承與轉化 ......................................... 167 第一節 漢朝儒學與現代政治的關係 .............................................. 167 第二節 董仲舒與政治儒學的淵源 ................................................. 170 一、 董仲舒將儒學政治化................................................................................ 170 二、 董仲舒以《春秋》經建構出政治儒學.................................................... 172. 第三節 董仲舒建構政治儒學的進路 .............................................. 174 一、 二、 三、 四、. 讓天道觀念具體落實................................................................................ 174 融入當時顯學,建構出新的儒學架構.................................................... 177 重視君王對百姓的教化............................................................................ 179 董仲舒援儒家經典以入司法領域──《春秋》經決獄........................ 180. 第四節 董仲舒對先秦儒學的繼承 ................................................ 183 一、董仲舒對《禮記》的繼承與轉化.............................................................. 183 二、董仲舒對《詩經》的繼承與發揮.............................................................. 184 三、董仲舒持中等性說,肯定儒家的人性中有善質...................................... 185. 第五節 董仲舒的政治儒學所帶來的弊病 ....................................... 186 一、董仲舒性格過於偏激之處.......................................................................... 186 二、讓君主擁有政教合一的基礎...................................................................... 187 三、董仲舒給了執政者扭曲儒學的機會.......................................................... 188 四、設五經博士反而讓五經學術趨向空虛敗壞.............................................. 189 五、三綱五常變成後代上位者對下位者思想控制的工具.............................. 190. 第六節 董仲舒天道觀真實概念之釐清 .......................................... 191 一、建立在天人同類、同類相感的基礎上...................................................... 192 二、人倫體現天道精神...................................................................................... 192 三、天道可回應、獎懲人間善惡...................................................................... 193 四、人可累積道德獲得天之授命...................................................................... 194. 第七節 先秦儒家與董仲舒思想的差異 .......................................... 195 V.

(11) 一、先秦儒家重視人道精神,不假天道.......................................................... 195 二、先秦儒家強調的是「道」的尊位性,且儒者可為君之師...................... 196 三、孟子要求讀書人奉行君子之道,不能為求官從政而對君王妥協.......... 197 四、孟子提出道德優於君王,甚至提出革命思想.......................................... 198. 第八節 小結 ................................................................................. 198 第八章 先秦儒家道德觀對現代化國家在經濟、政治上的啟示──從亞 當‧斯密的《國富論》到資本主義時代 .............................................................. 201 第一節「現代化」所面臨的挑戰 ................................................... 201 一、從資本主義到現代化國家.......................................................................... 203 二、在資本主義下國家的意義被解構.............................................................. 204 三、在資本主義下人的異化問題...................................................................... 205. 第二節 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與資本主義的關係 ..................... 205 一、亞當‧斯密在經濟學上的歷史地位.......................................................... 206 二、亞當‧斯密以資本主義為基礎所建立的「理想國」.............................. 207 三、亞當‧斯密在資本主義基礎下營造出來的政治...................................... 208 四、亞當‧斯密所認為的合理政治.................................................................. 211 五、亞當‧斯密與「社會契約」論.................................................................. 213 六、政治與道德.................................................................................................. 217 七、從「亞當‧斯密問題」看先秦儒家的德政思想...................................... 218. 第三節 先秦儒家道德觀與亞當‧斯密在政治、經濟上的相似之處 219 一、儒家思想在現代政治上的缺席與重新受矚目.......................................... 220 二、儒家的德治思想.......................................................................................... 220 三、儒家的民本思想.......................................................................................... 223 四、儒家的富民思想.......................................................................................... 225. 第四節 先秦儒家道德觀面對現代政治、經濟的檢討 ..................... 226 一、傳統儒家「內聖外王」缺乏現代化.......................................................... 227 二、儒家政治哲學復興的疑慮與考驗.............................................................. 228 三、儒家政治哲學的現代意義及其復興.......................................................... 228. 第五節 小結 ................................................................................. 230 第九章 先秦儒家道德觀的理性思想對現代人的啟示──與韋伯的《基督 VI.

(12)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對話 ............................................................................ 233 第一節 文明與文化 ....................................................................... 233 第二節 宗教 ................................................................................. 235 一、宗教的定義.................................................................................................. 235 二、儒家可稱為儒教.......................................................................................... 236. 第三節 宗教理性與人類理性......................................................... 237 一、宗教理性的發展歷程.................................................................................. 238 二、理性圓滿的宗教教義.................................................................................. 239 三、東西方宗教對圓教的詮釋.......................................................................... 240. 第四節 從基督新教的理性觀到資本主義理性觀的建立與崩解 ....... 241 一、基督新教的宗教理性觀開啟了資本主義精神.......................................... 241 二、韋伯對東方儒教與商業行為的看法.......................................................... 243 三、資本主義的理性觀...................................................................................... 244 四、資本主義偏離了基督新教的制欲精神...................................................... 245 五、現代資本主義理性的崩解.......................................................................... 245. 第五節 回歸理性 .......................................................................... 247 一、人類理性...................................................................................................... 248 二、從工具理性到道德理性.............................................................................. 249. 第六節 小結 ................................................................................. 251 第十章 先秦儒家道德觀對現代人心靈的啟示 ──從道德兩難及倫理的 孤獨談起 ........................................................................................................................... 253 第一節 道德的定義 ....................................................................... 253 一、「道德」的現代觀點.................................................................................... 253 二、 先秦儒家對「道德」的觀點.................................................................... 255. 第二節 道德與良心的關係 ............................................................ 257 一、「良心」的現代定義.................................................................................. 257 二、「良心」與個體的依存關係...................................................................... 259 VII.

(13) 三、「良心」受環境影響.................................................................................. 260. 第三節 倫理的定義 ....................................................................... 261 一、「倫理」的現代觀點.................................................................................. 261 二、 先秦儒家對「倫理」的觀點.................................................................... 262. 第四節 從道德兩難談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 ............................ 265 一、道德兩難...................................................................................................... 265 二、 柯爾伯格(Kohl berg.)的道德發展理論 ..................................................... 266. 第五節 道德兩難的情境與倫理的孤獨 .......................................... 271 第六節 道德判斷標準會依環境、時空做改變 ................................ 273 第七節 先秦儒家給予現代人心靈的啟示 ....................................... 278 一、慎獨.............................................................................................................. 279 二、以「誠」來補充「慎獨」.......................................................................... 281 三、以「正心」來補充「誠」、「慎獨」.......................................................... 282. 第八節 小結 ................................................................................. 283 第十一章 結論 ............................................................................................................... 285 參考書目 ........................................................................................................................... 294. VIII.

(14) 表目錄 表 1………………………………………………………………………………………………………………………………….1 表 2………………………………………………………………………………………………………………………………127 表 3………………………………………………………………………………………………………………………………150 表 4………………………………………………………………………………………………………………………………155 表 5………………………………………………………………………………………………………………………………267. 圖目錄 圖 1………………………………………………………………………………………………………………………………..17 圖 2………………………………………………………………………………………………………………………………..53 圖 3.....................................................................................................................................66 圖 4………………………………………………………………………………………………………………………………..78. IX.

(15) 第一章 緒論 本章說明的是本研究的思考邏輯,分別以下列四節做說明:一、前人研究成果探 討。二、本研究問題意識的提出,以及題目所涉及的名詞定義及解釋。三、研究方法 說明。四、研究架構設定與說明,藉由第四節的討論,期能讓本研究更符合社會科學 邏輯的理路。. 第一節 現代新儒學概況 二十世紀的儒學發展狀態大致可以根據劉述先所提出的架構──「三代四群」 ,以 及陳鵬補充的第三代第五群、第四代第六群,作為探討新儒學研究概況的重要參考指 標。「代」指的是出生年代,「群」可以理解為學術風格,不過在新儒學領域裡對陳鵬 提出的第五群、第六群的說詞還有許多不同的意見,本文採取保守說法,將之以表格 方式整理出二十世紀儒學發展的「三代四群」1資料如下: 表1 第一代. 第一群. (20-40 年代). 第二群. 第二代. 第三群. (50-70 年代). 梁漱溟(1893-1988). 熊十力(1885-1968). 馬一浮(1883-1967). 張君勱(1887-1969). 馮友蘭(1895-1990). 賀麟(1902-1992). 錢穆((1895-1990). 方東美(1899-1977). 唐君毅(1909-1978). 牟宗三((1909-1995). 徐復觀(1903-1982). 港台新儒學 第三代. 第四群. 余英時(1930-). 1. 劉述先(1934-). 本表格參考:劉述先〈現代新儒學研究之省察〉 ,收錄於《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 20 期,(2002 年 3 月)。 以及陳鵬《現代新儒學研究》(福建市:人民出版社,2006 年 6 月第一版),頁 4-5。. 1.

(16) (70-80 年代). 成中英(1935-). 杜維明(1940-). 新儒家第一代梁漱溟發表了《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對西方在現代化的過程 中強調科學至上、資本主義帶來的機械化物質文明進行了批判與反思,並提出儒家之 道做為對治之道。自此,梁漱溟被推崇為現代新儒學的創始者。之後到了 1923 年張君 勱發表了〈玄學與科學〉一文,引發了大規模的科玄論戰,在這過程中張君勱強調道 德意識對人類的重要性。1932 年,熊十力出版了《新唯識論》,提出逆覺體證的性智 方法論,用來提醒吾人,東方哲學的生命實證體驗與西方往外探求的知識論與唯物論 系統是有所區別的。馬一浮於 1937 年才公開講學,主要表達的論點是:人性本已具足, 仁即為吾人性德之體。不過馬一浮的治學方法較為傳統,講學範圍也侷限於傳統書院, 直到近年來現代儒學興盛後,其思想言論才引起學術圈的關注。1936 年,方東美出版 《科學哲學與人生》 ,書中援引西方著名哲學家懷特海、尼采、叔本華等人思想與中國 哲學相互印證,凸顯出儒家剛健不息的創生精神。1939 年馮友蘭發表《新理學》一書, 嘗試用理性、理想來解釋道德,而非傳統的以超驗的本體解釋之,成為現代新儒學的 重要理論方向。1941 年賀麟發表〈儒家思想的新發展〉一文,闡述自己重建儒學志業 的決心,賀麟認為儒家思想的開展需要面對現代政治、社會等實際問題,並對儒學的 現代考驗給予明確回應。1949 年,錢穆與唐君毅等人來到香港創立新亞書院,其宗旨 為:「以人文主義教育為宗旨,溝通世界中西文化」,後來美國耶魯大學給予支持後, 新亞書院成為向歐美介紹、傳播中華文化一個重要的溝通橋樑。1958 年,牟宗三、徐 復觀、張君勱、唐君毅四人聯名發表〈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一文後,也代 表港台新儒家學派業已形成。1949 年後,中國大陸的學術發展在馬克思一元獨尊的思 想下,難以發揮,此時新儒學在港、臺兩地反倒顯現出生機蓬勃的榮景。 第二代是從唐君毅為發端,在 1944 年唐君毅發表《道德自我之建立》奠定其思想 核心──道德自我後,確立了唐君毅學問的重點在思考道德自我之本體,如何展開成 多元層次的生命活動及文化活動。與此同時,牟宗三也是這時期的重量級人物,牟宗 三對於新儒家現代哲學的視野與方法梳理居功厥偉,並分析出儒家思想的精華,完成 道德形上學的現代重建。另外,徐復觀對現代儒學的貢獻也不容小覷,徐復觀肯定儒 家的德治理念蘊含著現代民主精神,以此立論,重建儒家的政治哲學理路,並以此關 注、批判現實政治情況。 對於第三代新儒學的發展狀態,劉述先有精闢的解說: 第三代新儒家由港台流寓海外,受過嚴格西方學術訓練……他們不再像上一代 那樣護教心切,極欲突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獨一無二的地位。他們只需要在世界 眾多精神傳統之中站穩一席之地。……所謂立足本位,擴大自己,放眼世界, 自然而然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國際視野。2. 2. 劉述先〈現代新儒學研究之省察〉 ,收錄於《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 20 期,(2002 年 3 月)。. 2.

(17) 第三代新儒家代表人物有:余英時、杜維明、劉述先、成中英,這幾位新儒家代表人 物的學術、立論基礎都是得利於西方正統訓練,因此有能力從西方學術觀點,來與東 方儒家學說作對話。在這樣的背景下,第三代新儒家在世界的舞臺中更具能見度與接 受度。余英時認為在知識與價值多元化的現代,儒家傳統從內聖通往外王的理想必須 打破,因此提出新儒學發展的進路要從重視人倫日用、重視生活實踐為主。余英時是 2014 年第一屆唐獎「漢學獎」得主,透過這個獎項,世人肯定了余英時在推動儒家思 想之卓越貢獻。杜維明認為新儒學的基本精神應該是一種包容性的人文主義精神,並 強調新儒學在人文資源和價值取向上的文化影響。另外,杜維明也期望儒家知識分子 除了要在生活中實踐儒家之道,也要注重建構儒家理論意涵。劉述先對新儒學的貢獻 在於明確標示出新儒學在後現代的價值與意義,他警覺到現代化資本主義所帶來的種 種危機,並提出東方儒家思想可以提供現代人一些問題解答的可能性。成中英則努力 建構一個更具客體化、知識化的體系,以符合現代西方知識論系統,因此他在儒學的 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上進行一系列探索與建構。李澤厚以工具本體和心理本體為 基礎,重視個體生存的獨特性,重新建構「內聖外王」之道。 從第三代第四期之後的新儒學發展以臺灣為大宗,尤其是以牟宗三的弟子群為主 體,逐漸發展出成鵝湖儒學。而中國大陸的儒學發展成果,根據陳鵬的說法是「從種 種情形看,儒學在祖國大陸的發展仍有不少困境」3,若以此論點看來,第四代新儒學 的發展在中國大陸地區直到目前還沒有清晰圖像,及代表學者和獨特又有影響力的理 論成型。 以上是諸位前輩學者們對新儒學所做的努力與貢獻,本研究站在諸位新儒學前輩 們的基礎上繼續往前進,得以從眾人輝煌的的研究成果中汲取知識的養分,深感幸運。. 第二節 論題的界定 根據當代新儒家們的研究成果,已對儒學的現代化有一番探勘性的研究資料,並 肯定了儒家道德觀對資本主義所帶來的現代化弊端有能力提出有力的箴言與建議。4前 輩學人們也將儒家思想與西方哲學做了系統性的比較,並找出東西方哲學的對話空間。 5 站在前輩學人們知識的肩膀上受益良多,因此本研究將主題擬定為「先秦儒家道德觀 對現代的啟示」 ,嘗試找出在先秦儒家道德觀的內容意義中是否有能力對在資本主義下 的現代弊病給予有力的建言,在此問題意識下必須探究先秦儒家對於人性追求欲望、 富貴、利益又持什麼樣的意見?在此脈絡下繼續探詢對於現代人追求慾望、富貴、利 益的情形,先秦儒家又可以給予什麼樣的箴言。在研究開始前,本文擬先對相關名詞 3. 陳鵬《現代新儒學研究》(福建市:人民出版社,2006 年 6 月第一版),頁 25。 這部份李澤厚有深入的探討,參見: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 年)。李澤厚《歷史本體論‧己卯五說》,(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年)。 5 這部分方東美、牟宗三、唐君毅都有深入分析,參見:方東美《方東美全集‧中國哲學精神及其發展 (上) (下)》(臺北市:黎明文化,2005 年 8 月)。牟宗三《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臺北市:臺灣學生 書局,1996 年 3 月 2 刷)。成中英《文化‧倫理與管理─中國現代化的哲學省思》 ,(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1 年 4 月初版)。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 ,(臺北市:中正書局,1994 年二版)。 4. 3.

(18) 做出明確定義,以便釐清本研究的範圍及其限制。. 一、「先秦儒家」 (一) 關於「儒」的身分意義 談到「儒家」 ,就必須先對此一名詞下定義,其實歷來對「儒家」一詞有幾種不同 的認知情形,以下分別討論之。 1.儒者的祭祀身分 墨子在〈非儒篇〉中提到了儒者曾經從事喪禮祭祀的工作,並從此得到微薄收入 以維生: 富人有喪,乃大說喜曰,此衣食之端。6 不只墨子將儒者身分與喪禮祭祀者之工作串連在一起,現代學者徐仲舒從詞源方面做 考察,並提出甲骨文中的「需」 ,就是「儒」 ,而「需」的本意是「濡」 ,也就是沐浴濡 身。而古代的儒者在處理喪祭儀式等宗教禮俗前,都要先齋祭沐浴,所以徐仲舒認為 「需」字不但有沐浴濡身的意思,也代表著儒者在古代扮演著祭祀者的身分。7從以上 兩個論據顯現出儒者與喪禮祭祀有關。不過我們卻不能以此反推,認定所有儒者都是 從事喪禮祭祀工作。合理地說,我們知道有一部份儒者為了生活所需,會為富人的喪 禮從事祭祀禮儀的服務,馮友蘭也提出了相似的看法: 8. 儒為儒家所自出,儒家之人或亦仍操儒之職業,但兩者並不是一回事。. 馮友蘭認為儒者是廣泛的語詞,而從事喪禮服務的儒者是從源自儒家這一系統,但是 不能將所有儒家全部看作從事喪禮服務的工作者。 2.儒者的教師與文化人的身分 儒家中有一部分的人與從事喪禮祭祀工作有關聯,但是也有一部分人成為幫助帝 王教化萬民之師,而這群為師者本身的德行學問被要求要能繼承六經的道統精神,也 被期待要持續做相關學術研究,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有如下的論說: 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 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9. 6. 李漁叔註譯《墨子今註今譯》 〈非儒〉下第三十九篇,(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2 年 5 月初版七刷),頁 277。 7 參考:徐仲舒〈甲骨文中所見的儒〉 ,收錄於《四川大學學報》 ,1975 年第 4 期。 8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原儒墨》(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 年增訂臺一版)附錄,頁 1047。 9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漢)班固《前漢書》卷三十,頁 24。. 4.

(19) 「司徒」是周代掌管教化的官職,也就是隸屬於官方的教師,可知班固認為儒者的身 分原為官方教師。另外,唐賢秋提出更細膩的見解: 古代官師不分,但是後來周室衰微,天子失官,儒便流散到民間,仍操其舊業, 從事私家講學。10 唐賢秋認為在西周王室衰微前,儒者的身分是尊貴的官師,而周王室衰微後,這群官 師失去了原先的官方保障,流落民間,仍以講學為業,成為在私家講授學問的教師。 從以上論述已確認儒家的教師身分,那麼身為儒家的教師講授學問的內容為何? 東漢時代的鄭玄認為,「儒」是指那些精通六藝並以此知識技藝傳授於人者: 《周禮‧天官‧太宰》曰:儒以道得民。鄭玄注: 「諸侯保氏有六藝以教萬民者。」 11. 另外在《周禮‧大司徒》中詳列了「六藝」的具體內容分別為: 「禮、樂、射、御、書、 12 數。」 《周禮‧保氏》:「保氏掌諫王憲,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 錢穆也提出了相似的說法: 柔乃儒之通訓,術士乃儒之別解。……術士者,術云通習六藝之士耳。13 錢穆認為儒生是一群持有專門技術的術士,而儒生的專門技術是來自於對六種技藝的 嫻熟,這六種技藝即是「六藝」 。 「六藝」是儒家的六種學科,是儒生必學的六種技能, 還點出這六種技藝不只是生活知識技能而已,最重要的是藉由這六種技藝培養學生最 主要的核心價值──「德行」 。徐克謙認為儒者不但是傳授知識的師者,若依現代的定 義,也可稱為文化人: 在西周之前,官府中就有一類叫「儒」的官員,他們掌管教化,通習禮樂之道。 西周末年禮崩樂壞之後,這些人便流落到了民間。但由於他們都掌握著某種專 門的知識技能以教書相禮為生,成為社會上最早一批從事自由職業的文化人。14 徐克謙深入先秦時代做探查後,肯定儒家在西周時代以前是官方掌管教化的官員,熟 習各種禮樂制度;等到西周王室衰微後,這些儒者雖然流落民間,還能夠以他們原先 的知識技藝謀生,有一些人「相禮」維生,即前文所述的為富人操辦喪事禮儀者,另 一些人則以「教書」維生,即為私人講學的教師。不論是相禮維生,或是教書維生, 這些流落民間的儒者都是有專業技能以謀生的人,而其專業技能都深具文化意涵與素 質,以現代的角度而言,可稱為文化人。 10. 唐賢秋《道德的基石─先秦儒家的誠信思想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年 11 月),頁 48。 轉引:唐賢秋《道德的基石─先秦儒家的誠信思想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年 11 月), 頁 47。 12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明)柯尚遷《周禮全經釋原》〈周禮通今緒論〉篇,頁 10。 13 錢穆《古史辨》第四冊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頁 1。 14 參考:徐克謙《先秦儒學及其現代闡釋》(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年),頁 13。 11. 5.

(20) 3.從「小人儒」到「君子儒」 不論是相禮或教書的儒者,雖然都有專業技能,也深具文化素養,但是儒家的六 藝與文化素養的核心內涵是「德行」 ,若缺少了「德行」這一核心內容,只剩下謀生的 專業知識,那充其量只能稱之為「小人儒」,孔子對此也提出了看法: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15 依孔子上述的言論,我們可以推測,小人儒應該就是所謂的喪禮服務,只為謀生營利, 對於繼承道統、尊崇德行的部分興趣缺缺,是一群胸無大志之人,因此孔子以帶有貶 抑味道的「小人儒」稱之。那麼與之相對的「君子儒」又有何涵義?在《論語‧衛靈 公》孔子篇有如下的描述: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6 「君子儒」強調的是一位儒生不只要有專業技能,最重要的是要修養內在德行,這些 德行包含:以義為內在本質,為人要謙遜、要守信,與人相處要懂禮儀。另外荀子在 〈儒效〉篇對「君子儒」也有生動的描述: 儒者法先王,隆禮義,謹乎臣子而致貴其上者也。人主用之,則埶在本朝而宜; 不用,則退編百姓而愨,必為順下矣。雖窮困凍餧,必不以邪道為貪。無置錐 之地,而明于持社稷之大義。嘄呼而莫之能應,然而通乎財萬物,養百姓之經 紀。埶在人上,則王公之材也;在人下,則社稷之臣,國君之寶也。雖隱于窮 閻漏屋,人莫不貴之,道誠存也。17 荀子對「君子儒」的要求不只是要繼承道統、注重內在德行的修持,當富貴與道義兩 者只能擇選其一時, 「君子儒」會把道義放在富貴之前。所以「君子儒」為了維持自身 道德,即使身處於陋巷中,也能甘之如飴。荀子稱這些「君子儒」為「大儒」 ,還具體 例舉了兩位儒家人物,分別是孔子及弟子仲弓,荀子在〈儒效〉篇對「大儒」有如下 的論述: 彼大儒者,雖隱于窮閻漏屋,無置錐之地,而王公不能與之爭名;在一大夫之 位,則一君不能獨畜,一國不能獨容,成名況乎諸侯,莫不愿得以為臣。用百 里之地,而千里之國莫能與之爭勝;笞棰暴國,齊一天下,而莫能傾也。是大 儒之征也。其言有類,其行有禮,其舉事無悔,其持險應變曲當。與時遷徙, 與世偃仰,千舉萬變,其道一也。是大儒之稽也。其窮也俗儒笑之。其通也英. 15. (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卷三〈雍也〉第六,(臺北市:大安出版社,1999 年 12 月 第一版),頁 117。 16 (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卷八〈衛靈公〉第十五,(臺北市:大安出版社,1999 年 12 月第一版),頁 231。 17 熊公哲註譯《荀子今註今譯》 〈儒效〉篇第八,(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5 年 4 月修訂版七第五刷),頁 115-116。. 6.

(21) 杰化之,嵬瑣逃之,邪說畏之,眾人媿之。通則一天下,窮則獨立貴名,天不 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18 荀子認為大儒能超越世俗名利的拘束,雖然他們當時沒有獲得人世間的名位,但其卓 立的人格卻受到世人永久的景仰,就像孔子、仲弓就是這類大儒者,荀子除了對「君 子儒」、「大儒」表示肯定之意,也對「俗儒」、「小儒」有貶斥的描述: 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得委積足以揜其口,則揚揚如也;隨其長子,事 其便辟,舉其上客,億然若終身之虜而不敢有他志:是俗儒者也。19 「俗儒」即是「小儒」 ,這些人為了求得衣食所需,外表裝成儒生的樣子,開口閉口也 是談論先王道統,乍看之下好像是正統儒生,實際上他們只是以儒家的禮儀侍奉君上、 為富人或貴族服務,卻胸無大志,對儒家道統的繼承沒用太多心思,對內在道德修養 也是輕忽怠惰。 另外,荀子也指出俗儒、大儒在政治作為上有很大的差別: 故人主用俗人,則萬乘之國亡;用俗儒,則萬乘之國存;用雅儒,則千乘之國 安;用大儒,則百里之地,久而后三年,天下為一,諸侯為臣;用萬乘之國, 則舉錯而定,一朝而伯。20 身為一國之君要掌管國家大事,在派官任才上也要特別注意,從西周時代前,儒者原 本就具有官員身分,輔佐國君教化萬民,甚至也是君王的老師,因此儒者大多有在朝 為官的機會,雖然國君用的是儒者,但是用「俗儒」與「大儒」的效果卻千差萬別, 只有真正重視道德修養的「大儒」可以幫君王安定天下、治理萬民。不論孔子或荀子 都強調儒者重視德性修養的重要,也只有重視德行修養的大儒才能真正幫助君王治國 安邦。 因此本研究的「儒家」所定義的是一群重視道德修養的儒生,這些儒生不只是要 繼承道統、注重內在德行的修持,當富貴與道義兩者只能擇選其一時,會把道德放在 富貴之前。 (二) 「先秦儒家」的定義 本研究的主題是「先秦儒家」 ,前文已界定出儒家的定義,緊接著要將「先秦」的 範圍界定出來。馮友蘭指出了「儒」和「儒家」是有差別的: 孔子不是儒之創始者,但乃是儒家之創始者。21 18. 熊公哲註譯《荀子今註今譯》 〈儒效〉篇第八,(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5 年 4 月修訂版七第五刷),頁 133。 19 熊公哲註譯《荀子今註今譯》 〈儒效〉篇第八,(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5 年 4 月修訂版七第五刷),頁 133-134。 20 熊公哲註譯《荀子今註今譯》 〈儒效〉篇第八,(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5 年 4 月修訂版七第五刷),頁 134。 21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原儒墨》(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 年增訂臺一版)附錄,頁 1072。. 7.

(22) 儒在西周前是官師,之後淪為民間里巷中以教書為業的專業知識者。不過本研究討論 的對象是「儒家」 ,指的是由孔子創始後的儒家,孔子前的儒者不在本研究的範圍,而 關於「先秦儒家」的終點,可參考劉振維的說法: 「先秦儒家」顧名思義是就時間段落而言的,但恰巧也是學理思路上的一大段 落,因為「天人感應」著稱的漢代大儒董仲舒代表了儒學新發展的成熟階段, 也標示先秦儒學的終結。22 不只是劉振維指出了董仲舒的出現,可做為先秦儒家的一個終結時間,韓養民也提出 了相似的意見: 董仲舒的思想體系實是以儒學為綱,廣攻百家之說,成為戰國到漢初百家爭鳴、 文化融合的一次大總結。23 劉振維與韓養民都認為先秦儒家到了董仲舒後就失去了原來純正的學說體系,已經融 合了當時各家各派的學問精華,歷經文化大融合後的儒家思想內容不在本研究討論範 圍,是故本文所討論的先秦儒家代表者即以孔子、孟子、荀子三人為主,另闢一章討 論董仲舒對先秦儒家思想的轉化,以清楚分別出董仲舒與先秦儒家思想的不同。. 二、「現代」的定義 關於「現代」一詞歷來有很多種界定的方式,本論文以資本主義所帶來的經濟及 衍伸的政治問題與弊病為討論主題,因此只聚焦在重商主義、資本主義所帶來的現代 化弊病作為討論主軸。 (一) 重商主義 人類的生活是從遠古的畜牧時代到農業時代,之後才到商業貿易年代,不同的時 代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根據《現代經濟常識百科全書》對資本主義所帶來的商業貿易 生活有如下的描述: 自十六、七世紀開始,中古自給自足的封建制度逐漸為商人資本主義所取代, 城市數目增多、規模擴大,貨幣使用開始普遍,交易活動亦逐年增多。同時, 由於航海技術的改進,展開了偉大的地理發現,在各種因素共同刺激下,貿易 逐漸展開,社會步入重商主義時代。在重商主義的思想下,人們重視貿易順差 24. 以獲取財富。 22. 劉振維《中國學術思想史輯刊十三編第六冊─論先秦儒家思想中禮的人文精神(上)》(新北市:花木 蘭文化出版社,2012 年 3 月),頁 6。 23 韓養民《秦漢文化史》(板橋:駱駝出版社,1987 年),頁 71。 24 現代經濟常識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現代經濟常識百科全書》 ,(臺北市:長河出版社,1980 年 12 月), 頁 883-884。. 8.

(23) 從十六、十七世紀開始,資本主義逐漸發展,商業貿易也日漸熱絡,人類從安土重遷 的農業莊園時代,進入了重視財富利益的商業時代,商業時代重視效率以及財富的累 積,也因此打破農業時代的封建保守狀態。 (二) 資本市場 當資本主義愈來愈興盛後,人口聚集的城市慢慢取代古老的大莊園,在城市中有 更多的商業交易,更多的交易,也帶來了更多的財富,而形成了更成熟的資本市場。 關於「資本市場」,《現代經濟常識百科全書》有這樣的描述: 長期金融市場,又稱為資本市場,是以從事長期資金融通交易為主。工商企業 需求長期資金供給生產、擴充設備,而一般社會大眾則有游資,資本市場透過 發行股票,進行證劵交易等媒介,而使長期資金的供給與需求獲得適當的調 配。……這類信用工具由於期限較長,風險性也較大,在轉讓方面較貨幣市場 慢,例如股票、公司債、政府長期公債或長期承兌票據,一般長期投資大多以 此類信用工具為對象。25 資本市場所代表的是一個交易非常熱絡、市場非常成熟的商業時代,這時候已出現長 期資金的需求。為了取得長期資金,就需要有人願意將龐大的資金借貸出去,以賺取 利潤。而這借款者除了要付出利息外,還要有基本的信用,保證自己有償債的意願和 能力。因此我們可以發現資本主義年代眾人在追求利潤的同時,最重要的平臺還是要 建立在守信用與道德之上。可惜現代人往往追求快速致富,信用與道德的衡量方式與 標準也失去均衡,而造成現代人主體性迷失,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問題連帶出了狀 況。. 三、先秦儒家道德觀對現代問題的啟示 先秦儒家產生於春秋末年,這是一個禮樂崩壞的年代,而先秦儒家學說以道德為 核心思想,認為道德是亂世裡的一帖良藥,更特別的是,先秦儒家所提出的道德觀是 在重視人性有欲望、追求利益與富貴的基礎下建構出來的。 先秦儒家的學問不只是在個人的內在修養功夫上能發揮積極的效用,對外在的政 治層面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這影響力是透過道德力量,在思想部分產生潛移默化 的作用。對此,杜維明有深刻的見解: 儒家的政治影響常常是通過道德的力量;所謂道德力量當然就是道德影響。所 以說,權力必然有強制性,而影響常常發揮一種潛移默化的功能。26. 25. 現代經濟常識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現代經濟常識百科全書》 ,(臺北市:長河出版社,1980 年 12 月), 頁 661-662。 26 杜維明《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96 年 2 月初版),頁 425。. 9.

(24) 儒家對政治的影響力是透過道德思想為主要力量,而不是直接提出具體方針與辦法。 資本主義所帶來的現代化問題,也就是人在追求效率與利潤中遺失道德、迷失自我, 而衍伸出來的種種問題,也是屬於思想層面的問題,那麼先秦儒家道德觀是否可以提 供有力箴言?杜維明換個視角,從西方角度來做說明: 如果僅僅接受從韋伯以來的現代精神所謂的專業分工的理論,把我們的價值領 域很清楚地分為幾個不同的範疇,如宗教的、藝術的、科學的、道德的,而讓 不同的領域獨立地發展,這種解決的途徑我想可能是一廂情願。韋伯本人對這 種現代性即抱著悲觀的態度。27 杜維明先引用西方著名思想家韋伯對現代性太強調分工的擔憂,反證現代精神強調專 業分工,造成價值割裂的問題,值得現代人重視。另外杜維明再提出他對先秦儒家此 刻面臨的新任務有所期待,那就是對現代性問題的弊端要扮演一個重要角色: 在了解儒家傳統這個生命型態的時候,應該強調他在人與人交通問題上的全面 合理性,並以這個合理性為基礎重新建構、定位儒家傳統在新的人文世界中間 應該體現的價值和扮演的角色。28 杜維明認為現代化強調的分工造成了斷裂問題,而儒家思想卻具有溝通各領域、溝通 人際關係的功能,因此本論文擬回到先秦儒家道德觀,探究其本源與內容,並透過與 西方最具代表性的政治、經濟大思想家做思想對話,並比較其思想異同,再探究先秦 儒家道德觀,在現代在面對現代性問題時,又會如何給予一些智慧的箴言與心靈的啟 示。. 第三節 研究方法 本論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項,分別為:詮釋法、文獻法、文化比較研究法,以 下分別詳述之。. 一、詮釋法 中國哲學的方法論與西方現代實體主義的方法論差異甚大,雖然西方實體主義的 方法論為我們帶來極高的研究效率,值得我們學習,不過中國哲學的思想體系中有自 己豐富的形上學思考方式。郭齊勇教授認為: 中國哲學是一種機體主義的存在哲學、生命哲學、人生哲學,有它自己獨到的 形上睿智。……把關於形上本體的追溯與人生的現實活動和價值目標、理想人 27 28. 杜維明《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96 年 2 月初版),頁 430。 杜維明《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96 年 2 月初版),頁 430。. 10.

(25) 格和理想境界之實現結合起來,貫通形上與形下,貫通超越與內在,貫通理想 與現實,最終圍繞著「人」而展開,而啟迪人們體驗生命,提升境界,超越自 我,解放心靈,爆發出創造精神。29 依郭齊勇的看法,中國哲學不只是具有抽象的理論基礎,也涵蓋了實際人生的應用與 落實,不同於西方純理論的哲學體系。郭齊勇還更詳細地分析出東方哲學與西方哲學 細部的差異: 中國人的宇宙觀,中國人的思維、行為、審美方式走著另一條道路,與西方實 體主義的個體性、間斷性、有形性、結構性、組合性、機械性、思辨性等有明 顯差異。……西方希臘、中世紀、近代的形式實體觀或物質實體觀強調主客體 之間的分裂與緊張,強調精神實體或物質實體的絕對性和靜止的自立性,以認 識主客體的對立作為尋求世界本體的前提,把人與世界分割開來,把人、人生、 生活的意義與目的排斥在這一學說之外。30 郭齊勇教授提出的意見或許太過一分為二,不過卻也清楚地點明東方哲學有其獨特性, 不只重視思辨性,更重視將思辨後的哲學內容落實到真實人生,這些特點都不同於西 方主客體獨立的理論系統。是故研究中國哲學時就不能完全依照西方社會科學的研究 方法,而是要回到經典文獻重新閱讀,並參照文獻作者的生平事蹟做檢驗考察,以期 更貼近中國哲學最真實的理論意義與面貌。因此本研究從西方的社會研究方法中尋找 出一個最適合中國哲學特性的方法──詮釋學,作為本研究的研究方法。關於「詮釋 學」的定義如下: 詮釋學(hermeneutics)──源自於十九世紀的一個關於意義的理論。……就字 面的意思來說,是指把模糊不清之處弄明白。詮釋學大多見之於人文學科(哲學、 藝術、歷史、宗教研究、語言學,與文學評論),著重在詳細的閱讀或檢視文稿 內容(text),文稿內容可以是一席對話、書面文字,或圖片。研究者進行「閱 讀」,以揭露隱藏於文稿內容中的意義。……當研究文稿內容時,研究者/讀者 試著吸收或進入文稿內容中所提出的整體觀點,然後發展各部分與整體之間的 關聯性。換句話說,真正的意義很少表面看起來究簡單易懂、一目了然。只有 透過詳盡地研究文稿內容,思索它所傳遞出來的多種訊息、尋找各部分的關聯 性,方才能夠得知。31 那麼來自於西方的「詮釋學」研究方法又如何應用在中國哲學研究?林安梧於 2014 年在中興大學所開設的課程「先秦學術思想研究」的課堂講義〈《論語》一書中所呈顯 的「本體詮釋學」問題之探討〉一文中,已提出了明確的意見: 29. 郭齊勇〈中國哲學史上的非實體思想〉,頁 1008-1009, 《哲學與文化》二十六卷第十一期,1999 年 11 月。 30 郭齊勇〈中國哲學史上的非實體思想〉 ,頁 1006, 《哲學與文化》二十六卷第十一期,1999 年 11 月。 31 W.Lawrence Neuman 著/朱柔若譯《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 ,(臺北市:揚智文化,2002 年 2 月初版三刷),頁 134。. 11.

(26) 以「人」為核心來說, 「人」詮釋了「經典」 , 「經典」經由「人」的詮釋,而通 極於道。另方面, 「人」揭發了「道」 , 「道」經由「人」的揭發,而開顯於「經 典」之中。以「經典」為核心來說,「經典」豐潤了「道」,「道」經由「經典」 的豐潤而又啟發了「人」。另方面,「經典」教養了「人」,「人」經由「經典」 的教養而通極於「道」。「道」與「人」之間有其相互的詮釋與循環的關係,而 這兩端之對比而形成一「辯證的歷程」 ,此即「經典」 。 「人」與「經典」之間有 其相互的詮釋與循環的關係,而這兩端之對比而形成一「辯證的依歸」 ,此即「道」。 「經典」與「道」之間有其相互的詮釋與循環的關係,而這兩端之對比而形成 一「辯證的核心」,此即「人」。「人」之為三者辯證的核心,上通於「道」,下 及於「經典」,人性中自有其歷史性在,而歷史性中亦自有其人性貞常者在。32 林安梧認為中國哲學重視的是「人」、「經典」、「道」三者的關係,也就是說中國哲學 談論的哲學之道是要透過人──包含自己和大多數的群眾──去實踐,在實踐的過程 中證明道的意義和真實性,如此道才有存在的價值。而道除了透過具體的實踐產生了 意義,也必須透過經典的紀錄和保存,才能讓道通過時間、空間的限制被完整的呈現 出來。那麼吾人在研究中國哲學又該採取怎樣的立場和方法呢?林安梧對此有更詳盡 的解說: 當然,經典之詮釋之要角是人,人必得經有「文獻的佐證、歷史的考證」 ,對於 文本相關者有一脈絡之深入,進一步,因之而有「心性的體證、理論的辯證」。 層層回溯,自也層層開顯,由「語句」的認知,進到「結構」的把握,再由此 進到「圖象」的想像,進而「意趣」的體會,終而可以進到「道」的證悟。學 問之道,本無定法,只是「真積力久」,自可「契入」。33 本論文探查西方詮釋學方法,並參考林安梧的「本體詮釋法」意見後,認為本研究「先 秦儒家道德觀」符合經典詮釋的條件,因此本論文會以先秦儒家相關的經典文獻為詮 釋的文本,由文字段落的意義分析,契入先秦儒家的思想旨趣。至於本論文有幾個章 節也涉及與現代西方幾位重要學者做對話,這部份則參考西方的社會研究方法中的「文 獻法」、「文化比較研究法」為主。. 二、文獻法 《科學方法百科辭典》對「文獻法」做了如下的定義: 文獻法又稱文件分析法(document method),是指人們用文字、圖形、符號、聲 頻和視頻等手段記錄下來的、具有歷史價值的圖書資料。文獻可分為一次文獻、 32 33. 原文詳見: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網站 http://chinese.nchu.edu.tw/app/news.php?Sn=1061 原文詳見: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網站 http://chinese.nchu.edu.tw/app/news.php?Sn=1061. 12.

(27) 二次文獻。凡原始的資料……也稱為第一手資料。對一次文獻加工整理後形成 的系統文獻……也稱為第二手資料。由於原始資料可靠性比較大,研究者主要 使用一次文獻。對文憲進行分析的方法,主要是內容分析法。內容分析法是就 是對文憲內容作系統的、數量化的客觀統計分析,從而驗證研究者的假設或證 明某種論斷。34 本論文對於「先秦儒家道德思想」的部分將採用一級資料分析法,從朱子《四書集注》 中蒐羅關於孔子、孟子的言論,並分析其思想內容,荀子部分則採用王先謙的《荀子 集解》、熊公哲、李滌生等不同版本的《荀子今注今譯》,從荀子留下的文字內容推論 出荀子思想核心。至於「現代」的部分,涉及了西方幾位重量級思想家的學說比較, 本論文採用的是二級資料法,經由深具代表性翻譯學者的翻譯文字,進入西方學者的 學術論點,並推論其思想核心。另外本研究還參考,並引用諸位學術前輩們的研究論 文、專書進行比對、分析、討論,以期更清楚地掌握本研究的論據。 不過本論文對上古史資料不採取全面從甲骨文、金文、訓詁等部分著手,有別於 其他重視文字學、字源探究的方法。對此,余英時有過這樣的論述: 近代研究士的起源問題的學者,每好從文字訓詁下手,更喜引甲骨文、金文為 證,真所謂各家各異其說,令人無所適從。35 余英時不贊成近代學者在研究方法上直接從文字、訓詁學上著手,認為會產生眾說紛 紜、莫衷一是的現象,而陳來也提出相似的看法: 盡可能地利用古文字學者的研究成果,對古史研究固然是一合理的要求;而要 求非古文字專業的學者強作字源學的研究,則並非合理。……古文字學者往往 各異其說,令人無所適從。……古文字研究應用於思想史研究之限制,亦當瞭 解,蓋一字之用,在上古並非一義,但造字則只能取其一象;且即使造字時該 字仔語言中只有一義,此字之用在以後何時發展出其他不同的意義,亦很難斷 定。所以,我們並不能將一字在商代的意義任意用於西周春秋的任何語句之中。 36. 陳來認為中國文字向來有一字多義的現象,因此在研究中國古代歷史時,不能只從單 方面的文字字義強做解釋,否則會產生以偏概全的弊端。況且若研究者本身不是文字 學專家,更容易犯了詮釋上的錯誤,因此本研究不以文字學分析方法為主要研究方式, 只有在必要的時候才會以此一方法做為補充的論證。. 34. 王海山主編《科學方法百科辭典》 ,(臺北市:恩楷股份有限公司,1998 年 7 月初版,2003 年 2 月二 版),頁 235。 35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古代知識階級的興起與發展》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年),頁 3。 36 陳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臺北市:允晨文化,2006 年 1 月),頁 358。. 13.

(28) 三、文化比較研究法 《科學方法百科辭典》對「文化比較研究法」做了如下的定義: 文化比較研究法(cross-culture approach)以全世界各種不同民族文化樣本進 行比較研究的方法。又稱跨文化研究法。19 世紀 70 年代,由英國人類學家泰 勒(E.B.Tylor)所倡議。文化比較研究的基本假設是,雖然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 文化內容,但在不同的文化內容中可以發現能適合於一切文化內容的根本結構, 及普遍的文化模式。文化比較研究就是比較這些普遍文化模式,如語言、家庭 與社會制度、經濟活動、政府等。……文化比較研究對象於理解人類行為和各 民族的文化交流有著重要意義。37 本論文的主旨是「先秦儒家道德觀對現代的啟示」,先秦儒家是東方思想,且距離 現在有二千多年之遙,而現代是經由西方資本主義所形成的一種經濟、社會狀態, 兩者不論在時間、空間上都有極大差異。但是根據「文化比較研究法」的立論根據, 本論文的研究主旨是可以成立的。雖然不同的社會環境,會有其獨特的文化內容, 但在不同的文化內容中,還是可以發現能適合於一切文化內容的根本結構,及普遍 的文化模式,因此先秦儒家所提出的道德觀,可以對應於現代人的生活、心靈狀態。. 第四節 研究架構及說明 本論文第一章先做名詞定義、解釋,再說明研究方法;第二章探討先秦儒家 道德觀的起源;第三章說明道德觀的內涵;第四章是個重要的銜接點,說明先秦儒家 道德觀不是抽象的概念、空泛的教條,實可以符合資本主義下的現代社會;因為先秦 儒家道德觀可以與人性中的「欲」、「富」、「利」並存不悖。 本論文第五章、六、七章的安排較為特別。第五章討論的是司馬遷對先秦儒家「欲」 、 「富」、「利」的繼承與轉化,先秦儒家指的是從春秋戰國時代,到秦朝之前的儒者。 秦朝國祚短暫,隨即來到一個大時代──西漢。本論文認為先秦儒家道德觀延續到西 漢時有兩大主軸:在經濟部份要探討的是司馬遷、在政治部分則以董仲舒為探討對象。 先秦儒家道德觀能放諸商業上運用,要歸功於司馬遷的〈貨殖列傳〉 ,司馬遷繼承了先 秦儒家「義利之辨」的道德觀,並明確將之轉化到商業決策、商人道德的領域。司馬 遷在〈貨殖列傳〉中詳錄當時重要的富商經商致富之道時都不忘重申「義利之辨」的 重要性,而其分析的經商致富之道,又與現代資本主義下所討論的經濟策略,有很多 不謀而合之處,因此本論文加入司馬遷的〈貨殖列傳〉 。以此證明先秦儒家道德觀與現 37. 王海山主編《科學方法百科辭典》 ,(臺北市:恩楷股份有限公司,1998 年 7 月初版,2003 年 2 月二 版),頁 240。. 1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ang Lin’ s Ming Bao Ji (Retribution after Death), which is written in the Early Tang period, to examin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erception of animal since

 The IEC endeavours to ensure that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is presentation is accurate as of the date of its presentation, but the information is provided on an

Beauty Cream 9001, GaTech DVFX 2003.

Life in Paints, GaTech DVFX 2003.. Tour

Digital Visual Effects Special effects (physical effects).. Special effects (make-up) Special

To convert a string containing floating-point digits to its floating-point value, use the static parseDouble method of the Double class..

Therefore, this study is focusing on designing the bicycle traffic safety Lesson Plan to enhance the bicycle riding safety of students.. Through the pre-teaching test and the

The Peunayong Downtown area is in need of rejuvenation because this area considered as the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CBD) of Banda Aceh city which in turn sup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