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史記》與《春秋》的關係

第五章 司馬遷對先秦儒家「道德」、「欲」、「富」、「利」觀點的繼承與轉

第二節 《史記》與《春秋》的關係

在司馬遷眼中,《春秋》不只是一部單純的歷史紀錄簿,也是一部包含著社會政 治與道德褒貶的百科全書,這是孔子在亂世中對是非善惡標準所做的一番評判準則,

對後世影響甚大。司馬遷身為太史,對歷史發展、帝王將相、英雄佞人各種人物都要 詳實記述。在敘述評論時,心中要有一把衡量的尺規,做為評判的標準,而這套尺規 正是孔子所著的《春秋》。

一、孔子著《春秋》有微言大義

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說: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 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316

《春秋》一書,往上追溯其內涵,可以遠溯到三代君王的治理之道,往下推衍,可以 作為辨正人事的綱紀要領,對人世間的疑惑、是非取捨可以做出分別、判斷,可以做 為吾人立身處世的方針。《春秋》一書還可以用來獎善懲惡,褒揚賢能君子、貶抑不 肖佞人,讓滅亡的國家繼續生存下去,使斷絕的世系延續下去,對國家衰敝的補救、

廢弛的振興,都能發揮一定的功效。《春秋》一書記載的就是聖王之道。《太史公自 序》又說:

《春秋》辯是非,故長於治人。是故《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 道事,《詩》以達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

316司馬遷原著,韓兆綺編著《史記選注匯評》〈太史公自序〉(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3 年 4 月),頁 562。

112

於《春秋》。《春秋》文成數萬,其指數千,萬物之散聚皆在《春秋》。317

《春秋》一書可以作為辨別是非、論斷對錯的參考佐證,是可以提供吾人做為治人之 道的重要書籍。熟讀《春秋》這部書,就可以幫助吾人在判定是非善惡時有一定的準 則做為參照,在亂世中想要平定亂源,讓國家恢復正道,沒有什麼比深入《春秋》、

了解《春秋》的微言大義更貼切、更有效。《春秋》一書言簡意賅,通篇不過數萬字,

但是其要旨就可以羅列出數千條,人世間的離散聚合、萬物萬事的發展變化都匯集在

《春秋》一書之中。

二、《史紀》繼承《春秋》

司馬遷的《史記》一書繼承的不只是儒家的義理精神,傳承了史官世家秉筆直書、

詳錄史實的理想。司馬遷直言:

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 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 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318

司馬遷記得父親曾告訴過他:從周公去世後五百年,才有孔子誕生,孔子死後又經過 五百年了,應該要有人能繼承孔子遺志,讓人世間的教化昌明,重新整理《易傳》、

續寫《春秋》,讓《詩》、《書》、《禮》、《樂》的功能彰顯出來,讓人世的倫常 治道如實運轉。司馬遷推測父親希望他有意於此,而身為人子的司馬遷也想要繼承父 親的遺志,於是承接起撰寫史書的重責大任。

除了心態上有意識的繼承《春秋》一書的寫作理想,在寫作時間上,司馬遷也有 意的模仿孔子,魏聰祺以孔子所著《春秋經》與司馬遷《史記》寫作的起迄時間做出 一個比較,凸顯出司馬遷的《史記》有意追隨孔子之志,繼承孔子以史書針砭時事的 傳統:

孔子的《春秋經》起迄時間,是始於魯隱公元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西狩獲 麟」。司馬遷的《史記》,其起迄時間雖是始於〈五帝本紀〉的黃帝,終於漢 武帝太初年間。但司馬遷為了效法孔子《春秋經》,也曾在〈太史公自序〉中 說「於是卒述陶唐以來,至于麟止。」欲以堯舜禪讓為開始,以武帝元狩元年 獲麟而止。可見效法比附之跡,非常明顯。319

另外,阮芝生也觀察到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雖然不可避免地要明言世人追求

317司馬遷原著,韓兆綺編著《史記選注匯評》〈太史公自序〉(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3 年 4 月),頁 563。

318司馬遷原著,韓兆綺編著《史記選注匯評》〈太史公自序〉(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3 年 4 月),頁 562。

319魏聰祺《從伯夷列傳論司馬遷竊比孔子》大葉大學通識教育學報第七期,頁 16。

113

富與利的過程、方法,正如《貨殖列傳》中司馬遷要對經商致富成功者做一番考察分 析,並對經商致富的成功之道描述詳實,但司馬遷不忘提出「以禮義防于利」的主張,

也正是這樣的主張,讓司馬遷與孔子的《春秋經》產生了義理上綿密的關聯,阮芝生 說:

司馬遷主張「以禮義防于利」,其最大的本原則在孔子的《春秋》,他說:「《春 秋》者,禮義之大宗也。」這是史公作史大義之所本,也是《史記》之繼《春 秋》處。320

從寫作理念、寫作時間、以禮義防於利的價值觀念,我們可以發現司馬遷的《史記》

在很大的程度上延續了孔子《春秋》經的史家理想與淑世精神。

三、《史記》內容思惟多崇尚儒家

司馬遷在《史記》的內容撰述中,讓儒家佔據諸多篇幅,可見《史記》具有崇儒 觀點,以下分述之:

清潮的龔自珍稱司馬遷為「漢大儒司馬氏」321,而近代學者梁啟超也明白指說司 馬遷與孔子的關係:「太史公最通經學,最尊孔子」。322這兩位學者把司馬遷與儒家 精神聯繫起來,而他們立論的基礎就在於司馬遷的長篇巨著《史記》一書。

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表達了對孔子無限的敬意,他將沒有任何爵位身分的孔 子由〈列傳〉提昇至〈世家〉,且在《孔子世家》中司馬遷也流露出對孔子無限景仰:

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

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

余祗迴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 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 謂至聖矣。323

從這些文字的敘述,我們不難看出司馬遷對孔子有崇高的敬重之意。而且在《史記‧

儒林列傳》中,司馬遷明白記載儒家《詩》、《書》、《禮》、《易》、《春秋》的 學術傳承,並且除了立〈孔子世家〉外,又另立了〈仲尼弟子列傳〉、〈孟子荀卿列 傳〉、〈儒林列傳〉來敘述儒家自先秦以來的學術流變。近代研究司馬遷的學者阮芝 生,在〈論史記中的孔子與春秋〉一文中提到,《史記》一百三十篇中有五十二篇、

一百二十九條提及孔子,他將〈孔子世家〉及〈仲尼弟子列傳〉兩篇都只各算一條,

若分別條列,則全書稱引孔子次數將多達五百條,稱引孟子有十次,稱引老子僅二十

320 阮芝生〈試論司馬遷所說的「通古今之變」〉,《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三》(臺北:華世出版社,1985 年 2 月),頁 215。

321 清‧龔自珍:《龔自珍全集》〈陸彥若所著書序〉,(台北:河洛出版社,國 64 年),頁 197。

322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讀書分月課程〉,(上海:中華書局,民國 30 年)第十五冊,頁 3。

323 司馬遷撰《史記》〈孔子世家第十七〉,(台北:洪氏出版社印行,1959 年 7 月),頁 1947。

114

二次。324

司馬遷的《史記》可謂替儒學立下一系列周全的學術史,篇幅之大是其他各家、

各學派都無法與之匹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