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夏、商、西周的道德思想內容

第二章 先秦儒家道德觀的起源─從宗教意涵到人文理性

第四節 夏、商、西周的道德思想內容

原始人類沒有明顯的道德觀念,人民要經過暴君一次次殘暴剝削,苦不堪言後,

才開始意識到有德君王的重要性。並要等到新的統治者,透過革命的方式結束了暴虐 統治後,人們才開始對德政思想有了一個明確的期待。

77張殿奎、王瑩主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縱橫》(北京市:紅旗出版社,1991 年 10 月),頁 25。

78四庫全書電子版(南宋)衛湜撰《禮記集說》,卷二,頁 10、14。

79張殿奎、王瑩主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縱橫》(北京市:紅旗出版社,1991 年 10 月),頁 25。

80鄭開《德禮之間─前諸子時期的思想史》(北京市:三聯書店,2009 年,1 月),頁 279。

31

一 、夏、商時代以宗法為主之純樸道德概念

原始人類的道德觀是混沌不明的,沒有明顯的道德意識。到了夏朝、商朝時代,

在一般政治清明的年代,人民的道德觀決定於宗法觀念,以及對統治階層的服從,根 據張殿奎、王瑩的觀察:

奴隸階級道德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發揚了氏族社會成員的純樸道德觀 念。但由於奴隸不是新社會生產關係的代表,而且受奴隸主階級道德思想的消 極影響比較嚴重,所以,他們的道德思想仍摻染一些宗法觀念和對權威盲目服 從的習慣意識。81

張殿奎、王瑩認為一般老百姓在統治者的帶領下,只是平實地過著生活,自己並沒有 所謂的道德概念。在太平盛世時,張殿奎、王瑩的論點可以成立。而到了夏桀等暴君 出現時,情況就改觀了,人民被殘暴地剝削虐待後,對於君王的統治方式會開始反省,

德治的觀念一旦產生,道德意識也會開始萌芽。因此商湯發動革命,討伐夏桀後,商 朝的道德觀已萌芽,尤其是統治階級,對於德治的概念已有了大概的輪廓,張殿奎、

王瑩認為:

「德」、「禮」、「孝」等道德觀念,是我國古代傳統倫理的基本概念。……它們 淵源於氏族社會的原始宗教和原始道德意識,大約在商代,便形成了其最初的 觀念形態,並相應產生了用以表達這些觀念的語言和文字。82

「德」的觀念產生於商朝,而且「德」起源於統治階級對自我的要求:

肆上帝將復我高祖之德,亂越我家。朕及篤敬,恭承民命,用永地于新邑。83 這段詩句是商朝統治者盤庚對自我的道德要求,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德政思想。《詩 經》上說:

帝命不違,至于湯齊。湯降不遲,聖敬日齊。昭假遲遲,上帝是祗。帝命式 於 九圍。84

這段文字是讚美商朝初期的統治者商湯,商湯性格謙抑,而他的聖德如太陽升起,照 耀所有平民百姓。

經過了暴君的剝削、殘暴統治後,人民對德治開始有了隱約的概念,而新的統治

81張殿奎、王瑩主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縱橫》(北京市:紅旗出版社,1991 年 10 月),頁 28。

82張殿奎、王瑩主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縱橫》(北京市:紅旗出版社,1991 年 10 月),頁 28。

83屈萬里註譯《尚書今註今譯》,〈商書‧盤庚〉,(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 年 9 月初版,1984 年 10 月十版),頁 62。

84《新譯詩經讀本》滕志賢注譯,葉國良校閱,〈商頌‧長發〉,(臺北市:三民書局,2006 年 5 月初版 六刷),頁 1065-1066。

32

者商湯透過革命的方式結束了夏桀的暴虐統治後,在政治統治上有了德政的大概輪廓。

因此商朝初期的統治者會時時警惕自己以德治民的重要性,這一時期的道德概念基本 上是建立在對統治階級的要求,以及期許他們能以德治民上。「道德」還不是一組通用 的名詞,因為對老百姓而言,「道德」並不是拿來修身養性、砥礪品德的詞語。

二、周公奠定了西周時期完整的道德觀

《禮記》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書中所記載的觀念很多是來自於西周時期的禮儀 規範,從《禮記》一書中,可以回顧周朝人的禮儀習俗,以及當時人的思維想法。根 據《禮記‧禮運篇》對於道德的記載:

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是故夫禮必本於天,效於地,列於 鬼神,達於喪祭射御冠昏朝聘,故聖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85 對周朝人而言,「禮」統合起宗教祭祀和國家政治,藉由諸多禮儀制度的舉行,對上可 以通達上天及鬼神,對下可以統理萬民。西周初期的道德觀起始於「禮」,而此一時期 的「禮」有其濃厚的宗教與政治意涵。

(一) 從宗教禮儀到德政思維

「禮」的概念慢慢從宗教政治意涵發展出「禮義」一詞,象徵著道德意識的發揚,

如《禮記•禮運》篇記錄著:

故禮義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講信脩睦而固人之肌膚之會,筋骸之束也。所 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達天道順人情之大竇也。86

從「禮」過渡到「禮義」,象徵著西周時代的人們已從宗教政治的高視角,擴及到更寬 廣的視角,「道德」的概念不再只專注於統治者的德政,逐漸地對一般人也產生約束力。

不過這時候對一般民眾的道德要求,以及一般民眾對道德的概念還是很模糊的,應該 說這時期的道德意識還是和宗教禮俗、政治統治上的概念參雜混合,難以劃分清楚。

所以在《禮記》中才會說禮義是一個人最重要的部分,可以約束人,讓人學會講信修 睦,又說禮義可以用來事鬼神、達天道。《禮記》中對禮儀道德、宗教鬼神還有許多混 雜難分的描述,如下所載:

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故聖人作則,必以天地為本,以陰陽 為端,以四時為柄,以日星為紀,月以為量,鬼神以為徒,五行以為質,禮義 以為器,人情以為田,四靈以為畜。87

85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禮運第九〉,(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 年 12 月),頁 364。

86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禮運第九〉,(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 年 12 月),頁 383。

87四庫全書電子版(南宋)衛湜撰《禮記集說》,卷五十七,頁 16。

33

從《禮記》的記載中,可知當時的人們對鬼神之事已慢慢脫離原始宗教信仰的侷限,

而有了人文視野。雖然對鬼神之事仍然抱持著尊敬的信仰態度,但是鬼神已退居次位,

而以人為本位的立場則逐漸彰顯出來。

西周時代產生了宗教整合現象,由宗教概念出發,漸漸走向人文的統合,從重視

「禮」到以「德」為依歸。大概從西周時代開始,原始的宗教祭祀觀念已產生整合現 象。根據鄭開的觀察:

周初開闢的新氣象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就是把殷人的神祇、祖先納 入周代的祀典,重新整合商、周的神話與宗教。88

西周時代是透過革命的方式取得統治權,一個新的政權必須檢討並反思前朝的錯誤與 侷限,才能開展一條嶄新的權力之路。對於周朝的統治者來說,殷商時期的宗教信仰 太過狹隘侷限,在這樣的觀點下,周朝的統治者勢必會有一個更寬廣、更包容的態度,

並重新整合出一個涵括性更大的宗教觀。周朝統治者容許宗教多元化,目的是為了鞏 固政權轉移的合理性,在穩定民心後,讓周朝所統轄的子民能凝聚其向心力。鄭開對 此有詳細的描述:

周初以來形成的多元化、多層次的宗教信仰乃是整合不同的族群,彌合其間的 疏離,凝聚整個社會成為政治社會和文化的生活共同體之關鍵所在。在這種情 形下,「德」應運而生,豈是偶然?「惟德惟馨」命題本身出現於宗教語境中,

但它的意味更加廣泛深刻,簡單地說,它的出現,旨在從政治和宗教各個層面 推動整個社會的凝聚力。89

若與殷商時期的宗教觀點比較,周朝統治者的胸襟無疑是寬廣開闊的,周朝統治者願 意以多元化的宗教信仰去整合不同族群,以便讓社會各個組成分子凝聚向心力,也才 能產生良好的統治效果。另外,鄭開認為周朝人多元化的宗教觀點,其實來自於「德」

的概念,也是因為「德」才讓周朝的子民們在政治、宗教各方面有強大的凝聚力。接 著鄭開有更詳細的說明:

從殷周之際宗教傳統的適應與創新的角度看,「德」,作為制度創設和精神躍進 的「新意思」,一方面延伸了殷商宗教傳統裡天命觀念,一方面又催化了周初的 理性精神。90

鄭開認為周朝統治者在宗教觀點上有繼承,也有創新,在繼承與創新之間,是以「德」

的觀念作為重要的聯繫點。接著,鄭開對「德」與「宗教」之間的關聯有更詳細的論 述:

德的觀念裡糾結著錯綜複雜的脈絡,既折射了宗教傳統意識形態的殘餘,又濡

88鄭開《德禮之間─前諸子時期的思想史》,(北京市:三聯書店,2009 年,1 月),頁 249。

89鄭開《德禮之間─前諸子時期的思想史》,(北京市:三聯書店,2009 年,1 月),頁 249。

90鄭開《德禮之間─前諸子時期的思想史》,(北京市:三聯書店,2009 年,1 月),頁 250。

34

染了人文理性的風尚:足以展現西周以來「理性祛魅」和宗教傳統開展的早期 過程。……殷周之際的宗教傳統已超越了巫術和鬼神崇拜的原始階段,禮樂文 化和德禮體系佔據了主導地位,人文理性已然相當成熟。91

鄭開認為「德」是宗教崇拜與人文理性之間的連接點,也是從早期迷信的宗教觀過渡 到人文理性的重要關鍵點。另外,余敦康對「宗教」與「德」之間的關聯性提出了看 法,可以補充鄭開的觀點:

宗教祭祀的行為蘊含著一種廣義的文化秩序,涉及到價值觀念、政治制度、社 會組織、道德規範等各方面。92

余敦康認為宗教祭祀的禮俗、科儀、活動都與信眾們的價值觀、道德觀息息相關,若 能在不同的宗教觀上給予理解、包容,無形中也是對更多族群釋放善意,無疑有了容 納更多子民的可能。

從「宗教祭祀」到「德」的闡發上,可看到周朝統治者在政治統治策略上的運用。

另外,周朝統治者以祭祀禮儀聯繫起整個宗族、國族的策略,也是極為高明的。杜正 勝提到:

周代宗法的特色在於使人不「數典忘祖」,提醒周之子孫,族群的根源要追溯至 周王,所以尊祖、敬宗、收族三者相互為用。因為尊崇始祖,所以敬重宗族領 袖,又藉著宗廟與宗族活動來摶聚宗族成員……這是封建時代聯繫族人情感與 向心力的表現,其實一直到千百年後的傳統中國,宗族之間的聚合,雖然在細 節有別,但精神上仍是一貫的。93

周代宗法的特色在於使人不「數典忘祖」,提醒周之子孫,族群的根源要追溯至 周王,所以尊祖、敬宗、收族三者相互為用。因為尊崇始祖,所以敬重宗族領 袖,又藉著宗廟與宗族活動來摶聚宗族成員……這是封建時代聯繫族人情感與 向心力的表現,其實一直到千百年後的傳統中國,宗族之間的聚合,雖然在細 節有別,但精神上仍是一貫的。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