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先秦儒家對於生存基本欲求的看法

第四章 先秦儒家對「欲」、「富」、「利」的觀點

第二節 先秦儒家對於生存基本欲求的看法

許慎在《說文解字》一書中,認為「情」與「欲」是相關聯的:「情,人之陰氣有 欲者也。」意思是:情,是内心有所欲求的隱性動力。248人的內心世界是隱微、不容 易看見的,但是人內心的欲求若集聚到一定程度就會顯發出來,會以七情六欲的方式 表現在外。

在《禮記‧禮運篇》中也提出這樣的觀點:「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

欲,七者,非學而能。」249一般人就是生活在有歡喜、憤怒、悲哀、恐懼、愛好、厭 惡、欲望這些情緒和欲求的過程中。

雖然人類都生活在情緒與欲望的追求中,不過也會因為人們居住的地方不同,語 言不同,對欲望本身的需求強度也不同。因此《禮記‧王制篇》才會提出「五方之民,

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這樣的觀點。以下即論先秦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這三位代表 性人物,對人們的生存基本欲求的看法。

一、孔子的觀察與看法

遠在兩千五百多年的春秋時代,至聖先師孔子即觀察到「欲」在人身上產生的影 響: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 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250

孔子觀察到富貴是人人都渴望擁有的,有了財富就代表物質欲望能獲得最大的滿足,

飲食、衣飾、住所、交通上都可以不虞匱乏,若再加上有了權貴的階級身分,那享有 高級氣派的物質享受,更是唾手可得之事。

不過孔子在《論語‧堯曰篇》中對欲望也提出了補充,他要人們「欲而不貪」。只 要身而為人就會有欲望,這是正常的,但不能太貪心,讓欲望超過了正常範圍,因為 貪心會讓人失去分寸,而帶來災禍。

二、孟子的觀察與看法

到了戰國時代,政治更混亂,人們的生活面臨比春秋時代更為嚴峻的考驗,儒家

248 (漢)許慎 撰/(清)段玉裁 注/(民國)魯實先 正補《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 公司 1994 年 7 月十一版),頁 506。

249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禮運第九〉,(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 年 12 月),頁 376。

250 (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卷二〈里仁〉第四,(臺北市:大安出版社,1999 年 12 月第一版),頁 93。

90

的亞聖孟子對人與「欲」提出了他的見解:

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

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251

孟子知道人有感官欲求,每個人都希望口腹之欲能獲得滿足,但最後是否真能如自己 所願,這是有命定的成分在,不是想要享受奢華,就有享受奢華,因此君子不會把這 些感官欲求視為人的本性,所以不會強求在生活中要得到各種物質享受、去追求富貴 逸樂的滿足。孟子又說:

飢者甘食,渴者甘飲,是未得飲食之正也,飢渴害之也。豈惟口腹有飢渴之害?

人心亦皆有害。人能無以飢渴之害為心害,則不及人不為憂矣。252

本章言飢渴欲得飲食之正,人心亦不可陷於物慾而失其正。孟子不但承認欲望存在每 個人的身上,還進一步肯定讓欲望適度的滿足是很重要的。人如果將欲望一直壓抑著,

沒讓內心的欲求得到滿足,甚至將它壓抑到極點,欲望不但不會消失,反而會讓人對 原本渴望的事變得更想要,這時人反而會變得飢不擇食,而深受欲望的傷害。

三、荀子的觀察與看法

荀子著名理論為性惡說,荀子認為人性的本質是惡的,人性和欲望之間的關係依 荀子的觀察如下:

今人之性,飢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253

荀子也同樣觀察到人對欲望的感受和需求在本質上是類似的。生理的需求是很實際的,

就像渴了要喝水,餓了要進食,冷了要穿衣,這些基本需求一定要先獲得滿足,生命 才能繼續維持下去。

人的基本需求滿足後欲望就停止了嗎?荀子並不這麼認為,荀子說:

夫人之情,目欲綦色, 耳欲綦聲,口欲綦味,鼻欲綦臭,心欲綦佚。 此五綦 者,人情之所必不免也。254

「綦」就是「極」,人在生理需求獲得基本滿足後,還會進階到更高層次的需求,眼睛 要看最好看的事物,耳朵要聽最美妙的樂音,嘴巴要吃最好的食物,鼻子聞到馨香的 味道,甚至連心都要追求最舒適的狀態,這是人性的本質,多數人都有相似的情形。

251 (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十三〈盡心下〉,(臺北市:大安出版社,1999 年 12 月 第一版),頁 519。

252 (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十三〈盡心上〉,(臺北市:大安出版社,1999 年 12 月 第一版),頁 501。

253 (戰國)荀子著,北大哲學系注釋《荀子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83)〈性惡〉第二十三,頁 470。

254 李滌生著《荀子集解》(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 年 2 月)〈王霸篇〉第十一,頁 240。

91

人有必要為了這些欲望感到羞愧嗎?荀子認為這不但是人類相似的特質,也說明 欲望是天生自然、與生俱來的,看《荀子‧性惡篇》是這麼說的:

若夫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是皆生於人之情性 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後生之者也。255

欲望是天生的本能,不需後天學習就會了,欲望會因為身分地位的貴賤而受到影響嗎?

荀子以地位低下的守門人和身分尊貴的天子做對比,提出看法:

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欲者,情之應也。以所欲為可得而求之,

情之所必不免也;以為可而道之,知所必出也。故雖為守門,欲不可去,性之 具也。 雖為天子,欲不可盡。256

人的本性,是天生自然的,而欲望也是人性的本質之一,一般人會認為欲望可以被滿 足,而汲汲營營在欲望中追逐,這是一般世俗人的情形。不過欲望不會有完整地被消 除或滿足的時候,即使是職位低下貧賤的守門人,仍然無法消除欲望,這是因為欲望 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而即使貴為天子,傾其所有權力、財富也不可能有滿足自身所 有欲望的一天。如果欲望是與生俱來,且人人都有類似的情形,則人們一不注意就會 聽任體內欲望的呼喚了,荀子在此提出了重要的補充:

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 欲雖不可去,求可節也。所欲雖不可盡,求者猶近 盡;欲雖不可去,所求不得,慮者欲節求也。道者,進則近盡,退則節求,天 下莫之若也。257

欲望雖然不可能讓它全部竭盡,不過有讓它接近止盡的方法,雖然無法讓欲望全部去 除,但是可以透過方法去節制。若是物質條件不充分,無法滿足欲望時,就要節制對 欲望的追求,如果懂得如何去節制人民的欲望,不讓欲望永無止盡地氾濫,這就是懂 得治國之道的人了。

第三節 先秦儒家對道德需求的看法

人類滿足了口腹之欲、生理需求後,會往更高階的需求發展,這也是人類有別於 其他動物的地方,先秦儒家對此也提出深入的見解。

255 李滌生著《荀子集解》(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 年 2 月)〈性惡篇〉第二十三,頁 544。

256 (戰國)荀子著,北大哲學系注釋《荀子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83)〈正名〉二十二,頁 457。

257 (戰國)荀子著,北大哲學系注釋《荀子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83)〈正名〉二十二,頁 457。

92

一、孔子對道德欲求的觀察與看法

孔子在《論語‧子罕篇》、《論語‧衛靈公篇》一再提到「吾未見好德者如好色者」

這樣的觀念。孔子肯定人類愛好高層次的道德,也會盡量去提升本身的道德涵養,不 過對於一般人而言,追求道德提升的需求要放在生理、情欲需求之後。

關於道德的追求,在《論語‧憲問篇》有這樣一段記載:

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 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258

蘧伯玉派使者訪問孔子,孔子問使者:「蘧先生最近在做什麽?」使者回答:「他想減 少錯誤,但沒辦法做到。」使者出去後,孔子讚嘆地說:「好個使者!」孔子一生的學 問就是追求道德修養的功夫,也知道人要戰勝自身各種欲求,進而提升道德涵養是很 不容易的事,而蘧伯玉派來的使者已經注意到道德層次的問題,這是很難得的。而蘧 伯玉想要減少自身的過錯,卻無法如願,這也顯示出道德層次的進階是很不容易的事,

所以孔子在這邊都給予肯定。

二、孟子對道德欲求的觀察與看法

戰國時代是個政局變動劇烈的年代,人心追逐欲望的程度更勝於春秋時期,儒家 代表人物孟子已不得不正視人心追逐欲望、追求名利這個大命題。

首先,孟子觀察到人類的基本欲望在大方向上有其相似性:

口之於味也,有同耆焉;耳之於聲也,有同聽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至 於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259

因為人類的基本需求類似,所以可以用同理心去了解彼此心裡的想法,如心就有同然 於禮義的情況。孟子與齊宣王對話時,直接問齊宣王「王之大欲」的問題:

(孟子)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王笑而不言。曰:「為肥甘不足於口與?

輕煖不足於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不足使令於 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曰:「否。吾不為是也。」曰:「然 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 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260

258 (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卷七〈憲問〉第十四,(臺北市:大安出版社,1999 年 12 月第一版),頁 216。

259 (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十一〈告子章句上〉,(臺北市:大安出版社,1999 年 12 月第一版),頁 462。

260 (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一〈梁惠王上〉,(臺北市:大安出版社,1999 年 12 月

93

對齊宣王來說,口腹之欲的享受已到達人世間的極至了,因此齊宣王此刻追求的最大 願望是想要擴張國土,使秦、楚這些大國都前來朝貢,讓自己能君臨天下,並有能力 安撫四方落後的夷狄。齊宣王在基本的生理需求達到滿足後,追求的是一個為政者理 想的實現。但是孟子直接向齊宣王點明若以齊宣王當時想用快速的方法,直接以武力 制人,那想實現君臨天下的願望如同緣木求魚,永遠不可能有實現的一天。

孟子提到,人的基本生理欲望滿足後,會想要滿足更高層次的欲望,這欲望即是 更高的道德層次,孟子以遠古時代的舜帝為例:

天下之士悅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憂;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

天下之士悅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憂;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