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董仲舒以《春秋》經建構出政治儒學

第七章 董仲舒對先秦儒家德政思想的繼承與轉化

第二節 董仲舒與政治儒學的淵源

二、 董仲舒以《春秋》經建構出政治儒學

董仲舒傳承的是儒家的今文經學派,六經中他所擅長的是《春秋公羊傳》,深入這 部經典後將儒家學問融會貫通,在《諸子百家大辭典》中對董仲舒有如下的介紹:

董仲舒(西元前 179~前 104)是西漢著名今文經學大師……專治《春秋公羊 傳》……漢武帝時舉賢良文學之士,在對策中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 主張,為武帝所接受。從此儒家思想便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449 董仲舒精通《春秋公羊傳》,以此成為博學鴻儒,也以此帶領儒家走上政治舞台,這除 了因為今文經有其開創性之外,和《春秋公羊傳》這部經書的特色也密不可分,《諸子 百家大辭典》中對此有精闢的見解:

漢武帝時,採納董仲舒、公孫弘的建議,表彰儒家經典,建立經學博士,所用 的都是今文經籍。出於當時政治上的需要,著重發揮經文的「微言大義」,以鞏 固封建的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因而特別重視公羊家的春秋學。450

今文經之所以深受漢武帝重視,是因為符合當時政治需要。因為今文經有其開創性,

重視經書所傳達的旨意更甚於經書字句的解釋,尤其公羊家的春秋學強調的「微言大 義」更能跳脫文字的表面意義,能給予解經人更大的詮釋空間,更符合政治策略上的 運用。

不過脫離了文字的約束後,經書的意義是否能如實地把握住,這部分就令人質疑 了,劉國民、徐復觀對此都提出了疑義。劉國民說:

董仲舒之《公羊學》的獨特內容(天道與災異),說明其公羊學是對孔門傳承《公 羊傳》之思想的轉折;另一方面又指出董仲舒對《春秋》經傳的解釋表現出強 烈的主觀性,是「過度詮釋」,這成為漢代今文經學解釋的一般特徵。451 董仲舒能利用今文經學派的《春秋公羊傳》來為政治服務,他掌握了文本的開創性特 質,並從中建構出寬廣的詮釋空間,以此做為他「天」的哲學系統的基礎,這是因為

《春秋》、《公羊》的文本特徵。

不只董仲舒對《春秋》的微言大義力求探索本源,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春秋》

的微言大義也有相似的描述,如:《春秋》推見至隱452。可見《春秋》具隱旨密意的特 徵已成為一項獨特的意義,在西漢時期已廣為周知。只是董仲舒又將《春秋》經的微

449劉冠才、林飛、廖化、徐建華主編《諸子百家大辭典》 (北京:華齡出版社,1994 年 6 月),頁 138。

450劉冠才、林飛、廖化、徐建華主編《諸子百家大辭典》 (北京:華齡出版社,1994 年 6 月),頁 3。

451這是劉國民總結徐復觀對董仲舒的評論。詳見:劉國民〈先秦儒家思想發展的重要轉折──徐復觀對 董仲舒「天的哲學」的解釋〉,《齊魯學刊》2010 年第 2 期,總第 215 期,頁 29-34。

452天津古籍出版社《史記全注全譯》卷一百一十七〈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北京:新華書店),頁 3067。

173

言大義特徵做了更誇示的闡揚,在《春秋繁露‧精華》篇中,董仲舒說道:

今《春秋》之為學也,道往而明來者也,然而其辭體天之微,效難知也。弗能 察,寂若無;能察之,無物不在。453

董仲舒認為《春秋》經涵蓋了天下至理,因此隱密細微,更需要讀經人細膩地體會,

只要懂得解讀,就能透過《春秋》經解掌握天道人間所有事理。董仲舒更明確的提到 讀《春秋》經時要細膩地體察經意是很重要的:

《春秋》記天下之得失,而見所以然之故,甚幽而明,無傳而著,不可不察也。

夫泰山之為大,弗察弗見,而況微眇者乎!故按《春秋》而適往事,察其端而 視其故。454

《春秋》經透過隱微的密意傳達至大至深的道理,所以需要讀經人用心去體察,若能掌 握經書的意旨就能判斷是非,可以治理天下,董仲舒將《春秋》經看成政治治理的寶 典,地位和《易經》相等:

《易》本天地,故長於數,《春秋》正是非,故長於治人;能兼得其所長,而不 能偏舉其詳也。455

董仲舒肯定《春秋》經對政治管理的重要性,也強調此書的文本特徵包含天下至理,

可惜過於隱微細密,需要讀經人細膩體察。因此董仲舒認為讀經時要有能力突破《春 秋》文詞的框架限制,才能深入體察孔子著述此經時的思想意涵:

《春秋》無達辭456

《春秋》無通辭,從變而移457

辭不能及,皆在於指,非精心達思者,其孰能知之!……由是觀之,見其指者,

不任其辭。不任其辭,然後可與適道矣。458

從這幾段文字可知董仲舒認為《春秋》一書的文本特徵是文辭敘述無法通達順暢的表 達所有內涵,所以對《春秋》一書的解釋可以有權變空間,這也就提供了董仲舒對《春

453賴炎元註譯《春秋繁露今註今譯》卷第三〈精華〉第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4 年 5 月初版,1992 年 11 月第三次印刷),頁 83。

454賴炎元註譯《春秋繁露今註今譯》卷第二〈竹林〉第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4 年 5 月初版,1992 年 11 月第三次印刷),頁 42。

455賴炎元註譯《春秋繁露今註今譯》卷第一〈玉杯〉第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4 年 5 月初版,1992 年 11 月第三次印刷),頁 25-26。

456賴炎元註譯《春秋繁露今註今譯》卷第三〈精華〉第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4 年 5 月初版,1992 年 11 月第三次印刷),頁 81。

457賴炎元註譯《春秋繁露今註今譯》卷第二〈竹林〉第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4 年 5 月初版,1992 年 11 月第三次印刷),頁 33。

458賴炎元註譯《春秋繁露今註今譯》卷第二〈竹林〉第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4 年 5 月初版,1992 年 11 月第三次印刷),頁 34。

174

秋》經的詮釋權力,以及套用到政治管理時可以有權變的理由。董仲舒甚至耗費半生 心血,將他對《春秋》經的詮釋著述成一部重量級書籍──《春秋繁露》,此書日後也 成功地幫助儒家走入政治舞台,成為顯霸一方的官學,班固對這段歷史做了如下評述:

仲舒所著皆明經術之意,及上疏條敎凡百二十三篇,而説春秋事,得失、聞舉、

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屬,復數十篇十餘萬言,皆傳於後世,掇其切當世 施朝廷者著于篇。459

孔子以微言大義的方式作《春秋》,表達聖人對當時政治人物的褒貶之意,書成後亂臣 賊子畏懼,董仲舒透過《公羊傳》熟悉《春秋》經文的內涵,將此經的微言大意特徵 寫成《春秋繁露》,並將之引用到政治管理,且發揚得淋漓盡致,不過這其中確實有太 多董仲舒為了政治目的,而自己建構出來的創意詮釋。

第三節 董仲舒建構的政治儒學進路

董仲舒以儒者的身分,揉合當時的顯學及陰陽五行觀念後,建構出一個獨特的天 道觀,及漢王朝的政治體系基礎。雖然在整個過程中儒學已重新被解構、再建構了,

並產生一些弊端,但這套三綱五常、陰陽五行的天道觀,卻到今天仍舊纏繞著中國人 的思想。

一、 讓天道觀念具體落實

董仲舒可以將儒家之道重新包裝,讓儒家站上政治舞台,成為官方首席之學,這 和董仲舒建構出來的「天道觀」有密切的關聯。董仲舒依西漢當時的社會、政治環境,

重新塑造一條儒學進路,讓儒家思想進入政治倫理核心,並讓天道觀念具體落實。張 灝說: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基本上是在陰陽五行的觀念架構中展開。……超越的天道,

經過實化,與人世秩序的核心制度──王治結合起來,由此王治變成人世秩序 與宇宙秩序銜接的樞紐。460

董仲舒所建構出來的宇宙論並不屬科學知識的層次。為了建構儒學的人倫價值,他運 用了大量的宇宙天文名詞,再加上宗教神祕性預言,而有了一套人倫秩序,這套秩序 暗合於儒家精神,因此馬勇說:

從表面上看,董仲舒以符瑞、災異為主要內容的譴告說,是荒誕不經的,然而

459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漢)班固《前漢書》卷五十六,頁 28。

460張灝〈政教一元還是政教二元〉,《思想─儒家與現代政治》(台北:聯經,2012 年 1 月),頁 121。

175

只要揭開它的神秘面紗,我們就會發現他的真實用意在於人事而不是神事。461 為了建構人倫秩序,董仲舒特別強調天的尊位性及重要性:

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462

董氏並藉由祭天的儀式,凸顯天道與人間緊密的關係,而且強調君王祭天儀式不能因 為任何因素而終止:

春秋之義,國有大喪者,止宗廟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以父母之喪廢事天地 之禮也。……是故天子每至歲首,必先郊祭以享天,乃敢為地,行子禮也;每 將興師,必先郊祭以告天,乃敢征伐,行子道也。463

天子祭天等同祭父,不只賦予君王尊貴的統治階級身分,也間接肯定君權神授,保障 天子執掌政權的身分地位。然而這只是董仲舒檯面上的手法,在董仲舒思想深處還有 另一層隱幽微細的心思,既然天子重視祭天的儀式,也就表示天子之上還有天帝的存 在。透過祭天的儀式,肯定天帝的意志影響人間秩序,也將無限的君王權力收攝在代 表道德意識的天意。

董仲舒建構了天帝的概念,並配以陰陽五行及天人感應說,認為世人應依天道行 事,人應該與天合德:

天地之常,一陰一陽,陽者,天之德也;陰者,天之刑也。464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為冬,金為秋,土為季夏,火為夏,木 為春。春主生……由此觀之,父授之,子受之,乃天之道也。故曰:夫孝者,

天之經也。此之謂也。465

董仲舒利用大自然現象,歸納出五行相生相剋的原則,以五行相生概念建構出人倫關 係。接著,君臣、父子的關係也被套用進來,成為有上下位階的絕對性關係。

以現代的科學觀點重新予以檢討時,不可諱言仲舒之學充滿了荒誕不實,及太多 個人主觀認定的問題,不過董仲舒所建構的理論基礎中卻不能抹滅其「道德價值」的 立場,這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

董仲舒建構出的「天道觀」,其中最重要的在於「道」而非「天」,董仲舒希望民 眾與君王言行舉止都能符合「道」。而董仲舒塑造出來的「天」是神位階級,具意志力,

董仲舒建構出的「天道觀」,其中最重要的在於「道」而非「天」,董仲舒希望民 眾與君王言行舉止都能符合「道」。而董仲舒塑造出來的「天」是神位階級,具意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