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Item 987654321/6538
全文
(2) ii.
(3) iii.
(4) iv.
(5) 論 文 名 稱 : 嘉義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對身心健康影響之研究 -兼論休閒參與的調節效果 總 頁 數 : 144頁 院系所組別: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運動管理學系碩士班 畢 業 時 間 及 提 要 別 : 101學 年 度 第 1學 期 碩 士 學 位 論 文 提 要 研究生:黃雅蘭 指導教授:林房儹博士. 中文摘要 本 研 究 旨 在 探 討 嘉 義 縣 國 小 教 師 工 作 壓 力 和 身 心 健 康 之 現 況 及 影響‐‐兼論休 閒參與的調節效果,並比較不同人口背景變項之嘉 義 縣 國 小 教 師 於 工 作 壓 力、休 閒 參 與 及 身 心 健 康 之 差 異 性。本研究以嘉 義 縣 國 小 教 師 為 研 究 對 象,採 用 分 層 隨 機 抽 樣 方 式 進 行 問 卷 調 查,總 計 發 放 450份 問 卷,回 收 有 效 問 卷 409份,有 效 回 收 率 達 90.9% 。 依 據 實 際 調 查 回 收 資 料 , 進 行 描 述 性 統 計 、 重 複 量 數 單 因 子 變 異 數 分 析 、 單 因 子 多 變 量 變 異 數 分 析 、 雪 費 ( Scheffe’s) 事 後 比 較 、 徑 路 分 析 及 典 型 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嘉義縣國小教師在整體工作壓力的感受屬中等偏高程度, 以「 工 作 負 荷 」感 受 較 高;在 休 閒 活 動 的 參 與 屬 中 等 程 度,以 從 事「 個 人 閒 逸 型 」活 動 較 多 ;在 整 體 身 心 健 康 屬 中 上 程 度,以「 焦 慮 反 應 」的 健 康 情 形 較 不 理 想。結 論:不 同 人 口 背 景 變 項 在 工 作 壓 力、休 閒 參 與 及 身 心 健 康 上 有 顯 著 差 異;工 作 壓 力 對 身 心 健 康 具 有 負 向 影 響;工 作 壓 力 及 身 心 健 康 之 間 有 典 型 相 關 存 在;中 度 工 作 壓 力 之 下,休 閒 參 與 對 身 心 健 康 具 有 調 節 作 用。本 研 究 並 依 研 究結果提供教育相關單位參考建議,協助教師因應並減緩其工作壓力。 關鍵詞:教師工作壓力、身心健康、休閒參與. i.
(6) Title of Thesis: A Study of Impact on Working Stress and Health Condi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Chiayi County--Moderate effect of Recreation Participation Name of Institute: Department of Sport Managemen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Graduate Date: January 2013 Name of Student: Huang Ya-Lan. Degree Conferred: M.P.E. Advisor: Lin Fang-Tsan.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aimed to investigate current status and impact of job stress on health condi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Chiayi County, and discussed the moderate effect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als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variability of different demographic variable on job stress,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health condition. The data was collected by questionnaires survey with which the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was managed to select from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Chiayi County. 450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nd 409 were valid responded corresponding with a 90.9% of return rat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e-way ANOVA repeated measures, one-way MANOVA, Scheffe’s methods, path analyze and canonical correlation were utilized for analyzing the dat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job stress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Chiayi County as sensed was considered to be middle-high level, particularly in “work load”. The leisure participation was considered to be middle level, particularly in “personal leisurely type”. The health condition was considered to be in middle-high level, especially in“anxiety reaction”. Conclution: job stress,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health condition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variable demographic; job stress had a negative effect on health condition; there existed canonical correlation among job stress and health condition; while under moderate job stress , leisure participation had moderate effect on health condition. As the concluding remarks, we suggest several future research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al units that can help teachers cope with and reduce job stress. Keywords:Teacher job stress, Health condition, Leisure participation. ii.
(7) 謝誌 當年因為結婚生子而中斷研究所進修學分,隨著家中三個稚子日漸成長,終於重拾我校園 學習之路,也如願能於最短的時間取得碩士學位。這都要感謝運管所的師長們給予嚴謹的課程 培植研究能力,更要感謝指導教授林房儹博士,在他嚴肅的外表下有著一顆親切的心,總是不 厭其煩切中要點給予我論文寫作的指導;同時感謝口試委員黃彦翔系主任、澎科大張良漢院長, 在口試時給予愷切的指導與建議,使本論文能更臻完整,在此致上誠摯的謝意! 回想在運管所一年半的求學期間,就如同林文郎學務長所言,經過「天堂路」的千錘百鍊, 堅持下去,最後終能登峰造頂一窺世界丰采,箇中滋味,猶如浴火重生般的狂喜與豁達。一路 走來,感謝同窗好友的相互鼓勵與協助:慶瑩、俊杰、惠娟、俊榮、雅玲、薏媃、明傳、采君、 美吟、長發、金峰、正敏,深厚的情誼就像沙場上的戰袍,同生共死完成不可能的任務,在我 的人生留下永恆美好的回憶! 最後,要感謝的是我的外子志成,若不是他的鼓勵與支持,今日也無法完成我唸研究所的 心願;也要感謝三個寶貝兒女:妃茜、恆冠、妃涵,能體諒我假日從缺無法陪伴他們;更要感 謝我的父母,永遠是我心靈上的最大支柱,我一定會努力也終於做到自己的理想;衷心感謝所 有幫助過我、鼓勵過我的人!. 黃雅蘭 謹誌 2013 年1月. iii.
(8) 目錄 中文摘要............................................................................................................................................................. í 英文摘要............................................................................................................................................................ ii 謝誌....................................................................................................................................................................iii 目錄...................................................................................................................................................................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ix.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名詞解釋及操作性定義............................................................................................................. 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教師工作壓力理論及相關研究 ............................................................................................... 7 第二節 休閒參與理論及相關研究 ......................................................................................................21 第三節 身心健康理論及相關研究 ......................................................................................................32 第四節 教師工作壓力、身心健康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 .........................................................39 第五節 本章小結.................................................................................................................................................... 45. 第參章 研究方法....................................................................................................................................47 第一節 研究架構......................................................................................................................................47 第二節 研究假設......................................................................................................................................48 第三節 研究流程......................................................................................................................................49 第四節 研究對象......................................................................................................................................51 第五節 研究工具......................................................................................................................................53 第六節 資料分析方法.............................................................................................................................64 iv.
(9)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67 第一節 受訪者基本資料分析 ...............................................................................................................67 第二節 工作壓力之分析 ........................................................................................................................70 第三節 休閒參與之分析 ........................................................................................................................76 第四節 身心健康之分析 ........................................................................................................................81 第五節 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之徑路分析.........................................................................................87 第六節 休閒參與對身心健康之調節性分析 ....................................................................................91 第七節 研究假設之驗證 ........................................................................................................................93 第八節 綜合討論......................................................................................................................................96.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106 第一節 結論............................................................................................................................................ 106 第二節 建議............................................................................................................................................ 107. 參考文獻.................................................................................................................................................... 116 中文部分 .................................................................................................................................................. 116 英文部分 .................................................................................................................................................. 131. 附錄 .............................................................................................................................................................. 135 附錄一:預試問卷 ................................................................................................................................ 136 附錄二:正式問卷 ................................................................................................................................ 141. v.
(10) 表目錄 表 2-1-1 壓力的定義彙整表 ......................................................................................... 9 表 2-1-2 工作壓力的定義彙整表 ............................................................................... 10 表 2-1-3 教師工作壓力的定義彙整表 ....................................................................... 11 表 2-1-4 教師工作壓力來源彙整表 ........................................................................... 16 表 2-1-5 教師工作壓力來源構面因素統計表 ........................................................... 18 表 2-2-1 休閒的定義彙整表 ....................................................................................... 22 表 2-2-2 休閒參與的定義彙整表 ............................................................................... 24 表 2-2-3 國小教師休閒參與相關研究彙整表 ........................................................... 28 表 2-3-1 教師身心健康研究向度分析統計表 ........................................................... 36 表 2-4-1 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之關係 ....................................................................... 40 表 2-4-2 休閒參與對工作壓力、身心健康關係之影響 ........................................... 43 表 3-4-1 預試樣本之抽樣分配表 ............................................................................... 51 表 3-4-2 正式問卷之抽樣摘要表 ............................................................................... 53 表 3-5-1 工作壓力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 55 表 3-5-2 工作壓力因素分析與信度分析摘要表 ....................................................... 57 表 3-5-3 休閒參與類型量表 ....................................................................................... 59 表 3-5-4 身心健康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 61 表 3-5-5 身心健康因素分析與信度分析摘要表 ....................................................... 63 表 4-1-1 正式問卷受試者原始基本資料分佈表 ....................................................... 68 表 4-1-2 正式問卷受試者基本資料組別合併後分佈表 ........................................... 69 表 4-2-1 工作壓力之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70 表 4-2-2 受訪者工作壓力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 71 表 4-2-3 不同性別教師工作壓力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71 表 4-2-4 不同年齡教師工作壓力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72 表 4-2-5 不同年齡教師工作壓力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72 vi.
(11) 表 4-2-6 不同年齡教師工作壓力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 73 表 4-2-7 不同婚姻狀況教師工作壓力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73 表 4-2-8 不同服務年資教師工作壓力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74 表 4-2-9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工作壓力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74 表 4-2-10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工作壓力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75 表 4-2-11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工作壓力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 75 表 4-2-12 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工作壓力之驗證結果總表 ........................................... 76 表 4-3-1 休閒參與之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77 表 4-3-2 受訪者休閒參與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 77 表 4-3-3 不同性別教師休閒參與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78 表 4-3-4 不同性別教師休閒參與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78 表 4-3-5 不同性別教師休閒參與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 78 表 4-3-6 不同年齡教師休閒參與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79 表 4-3-7 不同婚姻狀況教師休閒參與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79 表 4-3-8 不同服務年資教師休閒參與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80 表 4-3-9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休閒參與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80 表 4-3-10 不同背景變項教師休閒參與之驗證結果總表 ........................................... 80 表 4-4-1 身心健康之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81 表 4-4-2 受訪者身心健康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 82 表 4-4-3 不同性別教師身心健康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82 表 4-4-4 不同性別教師身心健康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83 表 4-4-5 不同性別教師身心健康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 83 表 4-4-6 不同年齡教師身心健康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83 表 4-4-7 不同婚姻狀況教師身心健康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84 表 4-4-8 不同服務年資教師身心健康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84 表 4-4-9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身心健康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85 vii.
(12) 表 4-4-10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身心健康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85 表 4-4-11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身心健康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 86 表 4-4-12 不同背景變項教師身心健康之驗證結果總表 ........................................... 86 表 4-5-1 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之徑路分析摘要表 ................................................... 87 表 4-5-2 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 90 表 4-5-3 高度工作壓力組教師休閒參與於身心健康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91 表 4-5-4 中度工作壓力組教師休閒參與於身心健康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92 表 4-5-5 中度工作壓力組教師休閒參與於身心健康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92 表 4-5-6 中度工作壓力組教師休閒參與於身心健康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 93 表 4-5-7 低度工作壓力組教師休閒參與於身心健康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93 表 4-7-1 研究假設驗證結果彙整表 ........................................................................... 95. viii.
(13) 圖目錄 圖 2-1-1 Kyriacou & Sutcliffe 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14 圖 2-1-2 Tellenback, Brenner & Lofgren 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 15 圖 2-3-1 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健康系統相互影響圖 ..................................... 33 圖 2-3-2 壓力與工作表現曲線圖 ................................................................................. 40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 48 圖 3-3-1 研究流程圖 ..................................................................................................... 50 圖 4-5-1 控制變項之徑路分析圖 ............................................................................... 87 圖 4-5-2 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之典型相關分析圖 ................................................... 90. ix.
(14) 第壹章 緒論 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具前瞻性的國家為提高國民素質培 養 人 力 資 源 , 均 積 極 致 力 於 教 育 的 改 革 ( 教 育 部 , 1995) 。 學 校 教 育 的 成 功 , 首 賴 優 良 的 教 師 ( 張 春 興 , 1992) , 教 師 對今日教育制度的不確定性、對教學品質提升的無力感,課 程與教學之間產生了質變與量變,因而眾多教師產生前所未 有 的 壓 力 ( 林 憶 華 , 2002) 。 教 師 工 作 壓 力 會 影 響 教 師 的 身 心 健 康 及 教 學 品 質 ( 毛 國 楠 , 1 9 9 5; 張 美 華 、 簡 瑞 良 , 2 0 0 6 ; Engel Brecht, Oswald Mswald, Swart and Eloff, 2003) 。 Godbey(1994)認 為 休 閒 不 僅 會 提 高 個 人 的 幸 福 感 , 同 時 也 可 降低生活中之壓力,維持身心健康。因此,教師需要合適之 休閒活動以幫助調適及均衡工作上的壓力,已成為現代教師 提 高 生 活 品 質 、 紓 解 工 作 壓 力 、 促 進 身 心 健 康 的 重 要 課 題( 董 國 安 , 2003) 。 本 章 共 分 為 六 節:第 一 節 是 研 究 背 景 與 動 機,第 二 節 是 研 究目的,第三節是研究問題,第四節是名詞操作性定義,第 五節是研究範圍與限制,第六節是本研究重要性。.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992 年 聯 合 國 將 工 作 壓 力 稱 為 「 二 十 世 紀 的 流 行 病 」 ; 世 界 衛 生 組 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則 將 工 作 壓 力 稱 為 「 世 界 流 行 病 」 ( 呂 淑 妤 , 2006) 。 隨 著 經 濟 、 社 會 結構的變遷及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身心疾病日益增加, 尤 以 壓 力 所 引 起 的 困 擾 或 疾 病 更 形 複 雜 ( 郭 明 德 , 2004) 。 1.
(15) 現代人的生活事件中,最大的壓力源來自工作的壓力(黃松 元 、 劉 俐 蓉 , 2005) , Kyriacou(2001) 認 為 教 師 是 目 前 許 多 工作壓力較高的職業之一,社會大眾對教師所賦予的期望與 使命相當重大,不僅要教化學生、作育英才,更要提升國民 素質。當學生在社會上出現重大偏差行為,社會往往將責任 指向學校教師,而且教師的工作壓力有逐漸升高趨勢(黃義 良 , 2001) , 尤 其 是 推 動 教 育 核 心 事 務 的 國 小 基 層 教 師 , 所 感受到的工作壓力更大,問卷調查發現,國小教師壓力指數 高 達 71.6% ( 金 車 教 育 基 金 會 , 2006) 。 雖 然 適 度 的 工 作 壓 力 可 以 激 勵 個 體 工 作 表 現 (Glemelch,1982), 然 而 過 度 的 壓 力 若 沒 有 適 當 的 紓 解 , 不 僅 對 身 體 有 負 面 的 影 響 、 產 生 疾 病( 蕭 鵬 卿 、 湯 玉 英 , 2004) , 同 時 也 會 影 響 到 工 作 職 場 的 發 展 與 表 現 品 質 ( 李 金 泉 、 陳 俊 瑜 、 陳 俊 良 , 2006; 陳 宥 蓁 、 徐 明 儀 、 尹 裕 君 、 林 麗 英 、 張 淑 真 , 2012) 。 因 此 , 探 討 國 小 教 師的工作壓力程度是本研究動機之一。 研究發現,壓力對一般人所造成的影響是全面性的,包 含 生 理、心 理 及 行 為 的 困 擾,而 休 閒 可 使 情 感 獲 得 正 常 紓 解 , 使 身 心 健 全 發 展 ( 李 銘 輝 , 1991; Moracco & 1982; Riddick &. Mc Fadden,. Stewart, 1994) 。 賴 威 岑 ( 2005) 調 查 發. 現,與其他職業相較,中小學教師的憂鬱感最高;國外研究 也 指 出 , 過 大 的 工 作 壓 力 使 教 師 精 神 衰 弱 (Munt, 2004)。 當 教師知覺到很大的工作壓力時,短期內的身心健康較差(蘇 國 興 , 2003) ; 當 教 師 知 覺 到 有 長 期 工 作 壓 力 時 , 會 產 生 長 期 的 身 心 健 康 問 題 (Tse, 1999) 。 教 師 的 工 作 具 有 深 遠 的 使 命,教師在社會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社會大眾對教師的 要求很高,擁有身心健康的教師是必要的。因此,探討國小 2.
(16) 教師身心健康狀況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生 活 中 的 壓 力 源 非 常 多 面 (Albrecht, 1979), 壓 力 的 因 應 更是重要。近年來,休閒的角色與地位、功能與價值,受到 世人的肯定與重視。從事休閒活動就是一種最簡單的紓壓方 式 ( 張 春 興 , 1983; 周 文 祥 , 1996) , 可 以 滿 足 個 人 生 理 、 心 理 及 社 會 的 需 求 , 達 到 身 心 健 康 的 效 果( 林 晏 州 , 1 9 8 4 ) 。 Shivers指 出 , 休 閒 已 成 為 生 命 中 的 重 要 元 素 , 無 論 在 學 校 、 工作場所、家庭或社區,休閒都扮演著槓桿的作用(引自鄧 建 中 , 2002) 。 教 師 從 事 休 閒 活 動 不 僅 有 助 於 精 神 壓 力 的 紓 解,對於教學品質的改善、教師專業知能的成長都有莫大的 幫 助 , 也 更 能 達 到 教 學 目 標 ( 陳 中 雲 , 2001) 。 因 此 , 探 討 國小教師平日休閒參與情形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Coleman and Iso Ahola(1993)發 現 休 閒 參 與 可 幫 助 人 們 調適壓力;休閒不僅會提高個人的幸福感,同時也可降低生 活 中 之 壓 力 , 維 持 身 心 健 康 ( 郭 秀 娟 , 2005; 陳 邵 綿 、 高 筱 婷 、 陳 建 和 , 2009) 。 因 此 , 探 討 國 小 教 師 休 閒 參 與 對 工 作 壓力、身心健康之影響,以期提供教育當局、學校或教師之 參考,此為本研究動機之四。.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之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瞭解嘉義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休閒參與及身心健康之 現況及其差異性。 二、瞭解嘉義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對身心健康之影響。 三、瞭解嘉義縣國小教師休閒參與對工作壓力、身心健康關 3.
(17) 係之調節效果。.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之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之問題如下: 一、探討嘉義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休閒參與及身心健康之 現況及其差異性為何? 二、探討嘉義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對身心健康之影響為何? 三、探討嘉義縣國小教師休閒參與對工作壓力、身心健康關 係之調節效果為何?. 第四節 名詞解釋及操作性定義 一、國 小 教 師 本研究的「國小教師」係指嘉義縣國小現任合格教師,含 級任 教 師及科任教師,不包括兼任行政工作之組長、主任、實習 教師、代理(課)教師、特教教師、幼稚園教師。 二、教師工作壓力 本 研 究 所 指 教 師 工 作 壓 力,係 指 教 師 於 學 校 工 作 環 境 中 , 為因應職務之需與人、事、物互動歷程中,因外在環境與教 師內在能力交互作用下,覺知超乎自己所能處理的狀況,導 致其身心失衡而產生的負面反應。其操作性定義係指受試者 在 研 究 者 修 編 之「 教 師 工 作 壓 力 量 表 」所 得 的 分 數 , 得 分 愈 高 , 表示其感受的工作壓力愈大,反之則愈小。經探索性因素分析 發展的構面內容包含工作負荷、專業知能、學生行為及行政支 4.
(18) 持等四個構面。 三、休閒參與 本研究將休閒參與定義為,個體在自由的時間下,自主 選擇參與非工作性質的活動之頻率和過程。量之計算方式採 用相對頻率法之語意差異方式,表達個人在某一時期內(一 天、一週、一個月、一季或一年)所參與某項活動的頻率。 其操作性定義係指受試者在研究者自編之「休閒參與量表」所 得的分數,得分愈高,表示對該類活動的參與頻率愈高,藉 此來瞭解嘉義縣國小教師參與休閒活動情形。經主觀分析法 分類為運動健身型、個人閒逸型、知識藝文型及社交休憩型 等活動。 四、身心健康 本研究對身心健康的定義為,健康是整體性的,個體必 須同時兼具身、心健康沒有疾病症狀,還要有良好的社會適 應能力,能因應環境的改變而加以調適,在生理、心理及社 會層面都能達到安適的狀態。其操作型定義係指受試者在研 究 者 修 編 之「 教 師 健 康 狀 況 調 查 表 」所 得 的 分 數 , 得 分 愈 高 , 表 示 其 自 覺 的 身 心 健 康 狀 況 愈 差,反 之 則 愈 佳。經 探 索 性 因 素 分析發展的構面內容包含憂鬱反應、身體不適、焦慮反應等 三個構面。.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 、 本 研 究 以 嘉 義 縣 100 學 年 度 轄 內 124 所 公 立 國 民 小 學 正 式教師為研究對象,但不包含校長、主任、組長、實習 5.
(19) 教 師 、 代 理( 課 )教 師 、 特 教 教 師 、 幼 稚 園 教 師 及 職 員 。 二、本研究所探討之變項,除人口背景變項外,尚包括工作 壓力、休閒參與及身心健康等三部分。 三 、 本 研 究 僅 就 嘉 義 縣 100 學 年 度 轄 內 124 所 公 立 國 民 小 學 正式教師為研究對象,對於不同地區、不同教育階段的 推論為本研究限制。 四、本 研 究 採 用 問 卷 調 查 法,惟 無 法 控 制 填 答 者 情 緒、認 知 、 態度等主客觀的影響,故研究結果應容有測量誤差;而 本研究之身心健康為主觀性身心健康狀態之自我評量, 因此經由實際精密儀器測試不納入本研究中。. 6.
(20)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探討嘉義縣國小教師的工作壓力、休閒參與及 身心健康等相關文獻,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教師工作 壓力理論及相關研究,第二節為休閒參與理論及相關研究, 第三節為身心健康理論及相關研究,第四節為工作壓力、休 閒參與及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第五節為本章小結。. 第一節. 教師工作壓力理論及相關研究. 根據研究顯示,人若長期處於壓力之下,則會造成許多 負 面 影 響 , 如 焦 慮 、 易 怒 、 降 低 工 作 績 效 (Robbins, 2003)、 降 低 組 織 承 諾 (Wasti, 2005), 在 生 理 上 及 心 理 上 也 會 造 成 極 大傷害,所以我們絕不可忽視壓力對教師所產生的危害(郭 明 德 , 2004) 。 一、壓力的定義 壓 力 (stress)一 詞 ,最 早 源 自 於 物 理 學 與 工 程 學 所 使 用 之 名詞,其意指物體受到外力作用時,所產生的一種抗力(張 德 聰 , 1992)。 Can n o n g 首 先 於 1932 年 將 壓 力 的 概 念 應 用 於 生物學,提出壓力觀念和個體回復平衡之關係,之後由他的 學 生 Selye(1956)將 壓 力 應 用 到 社 會 科 學 領 域,認 為 壓 力 乃 是 「身體為滿足需要所產生的一種非特定性反應」。不同的研 究者對於壓力有不同的看法,國內外學者對壓力之定義可歸 納成三大類: 7.
(21) ( 一 ) 刺 激 取 向 (response-based approach) 持此觀點的學者認為,壓力會引起不愉快的經驗,強調 社會與外在環境變化對人的影響,指出令人改變行為和習慣 的外在因素或環境改變,能視為壓力的刺激事件,心理學稱 之 為 壓 力 源 (stressor)。 然 而 相 同 事 件 對 不 同 個 體 而 言 , 並 不 一定會形成壓力,此取向觀點過度強調外界刺激對個體的影 響,忽略了不同個體對壓力認知與感受程度的差異,會有不 同 的 認 知 歷 程 與 處 理 方 式 ( 盧 雅 萍 , 2006) 。 ( 二 ) 反 應 取 向 (stimulus-based approach) 持 此 觀 點 的 學 者 認 為 , 壓 力 是 一 種 整 體 性 的 反 應 。 Selye(1976)認 為 壓 力 是 個 體 面 對 任 何 要 求 時 , 身 體 所 產 生 的 一種保護自己對抗有害物質的一般性反應。社會、文化、生 物和環境的刺激,都可能會導致個體引發壓力的反應。然而 此取向忽略了每一個體對壓力的感受程度不同,所產生的反 應也具有差異性,個體可藉由知覺、評估而形成對環境的認 知 , 進 而 避 免 壓 力 的 產 生 ( 陳 文 俊 , 2001) 。 ( 三 ) 交 互 作 用 取 向 (interactional approach) 持 此 觀 點 的 學 者 認 為 , 壓 力 除 了 強 調 個 人 與 環 境 的 關 係,還必須考慮到個人特質與環境的特性,壓力是人與環境 持 續 互 動 適 應 的 一 種 歷 程 ( 蘇 美 卿 , 2004) 。 壓 力 不 只 是 刺 激或反應,而是一個歷程;在此歷程中,個人是主動積極的 行為者,能經由行為、認知及情緒的策略來處理或調適壓力 源。因此,刺激事件是否會形成壓力,壓力下會產生什麼樣 的反應,常是取決於個體本身的作為(周文欽、孫敏華、張 德 聰 , 2004) 。 8.
(22) 表 2-1-1 壓力的定義彙整表 學者. 年份. Selye. 1956. 壓. 力. 之. 定. 義. 身 體 為 滿 足 需 要 所 產 生 的 一 種 非 特 定 性生理反應。. Kaplan &. 1984. Stein Greenberg. 個 人 知 覺 到 環 境 的 要 求 具 有 威 脅 性 而 引起生理與心理緊張的情緒。. 1997. & Baron. 個 體 面 對 外 界 壓 力 源 時 , 情 緒 、 認 知 和 生 理 三 方 面 的 交 互 作 用 所 產 生 的 反 應模式。. 張春興. 2000. 個 體 生 理 或 心 理 上 感 受 到 威 脅 時 的 一 種 緊 張 狀 態 , 此 種 緊 張 狀 態 會 使 人 在 情緒上產生不愉快甚至痛苦的感受。. 林銘科. 2003. 個 體 面 對 內 外 在 環 境 需 求 , 依 據 其 人 格 特 質 、 過 去 經 驗 或 信 念 系 統 認 知 評 估 後 , 知 覺 到 能 力 與 資 源 無 法 滿 足 需 求 而 產 生 生、心 理 反 應 不 平 衡 的 現 象 。. 莊淑灣. 2005. 呂錘卿. 個 體 面 對 內 在 心 理 需 求 與 外 在 環 境 變 化 等 壓 力 源 時 , 因 個 人 能 力 無 法 應 變 與 資 源 不 足 而 導 致 身 體 疾 病 或 心 理 上 挫折、緊張、衝突與壓迫的反應。. 林冠州. 2010. 個 體 與 環 境 互 動 中 , 生 理 或 心 理 感 受 到 威 脅 時 的 一 種 緊 張 狀 態 , 個 體 知 覺 其 能 力 與 環 境 不 能 平 衡 時 所 做 的 身 心 調 適 , 而 這 些 反 應 隨 著 個 人 過 去 的 經 驗 、 人 格 特 質 或 心 理 認 知 歷 程 而 有 所 差異。.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9.
(23) 綜合上述,本研究採取交互作用取向之觀點,將「壓力」 定 義 為:當 個 體 面 對 內、外 在 環 境 期 望、要 求 或 特 定 事 件 時 , 依據個人特質、過去經驗及認知評估後,知覺到其能力與資 源無法負荷時,所產生的心理或生理不平衡之現象。 二、工作壓力的定義 工 作 壓 力 (work stress) 乃 自 壓 力 的 定 義 衍 生 而 來 , 從 壓 力是刺激的觀點而言,工作壓力是指工作情境中所覺知會引 起壓力的任何事件;就壓力是反應的觀點而言,工作壓力是 指對於情境持以如生氣、沮喪等消極性反應;就壓力是互動 的觀點而言,工作壓力是指對負面的工作環境條件覺知後, 轉 變 成 一 種 反 應 與 行 為 ( 謝 菊 英 , 2002) 。 茲 將 國 內 外 學 者 對 工 作 壓 力 之 定 義 整 理 如 表 2-1-2: 表 2-1-2 工作壓力的定義彙整表 學者. 年份. Caplan Cobb & Pinnean. 1975. Jamal. 1990. 工. 作. 壓. 力. 之. 定. 義. 由 工 作 情 境 中 的 某 些 特 性,對 個 體 產 生 一 種 脅迫的現象。 個 人 對 於 可 能 威 脅 其 本 身 之 工 作 環 境 的 反 應。. 吳榮福. 2002. 個 體 在 工 作 環 境 處 理 人 、 事 、 物 互 動 過 程 中 , 引 發 心 理 穩 定 狀 態 的 改 變 及 生 理 的 變 化,進而產生負面的情感反應或行為。. 周佳佑. 2005. 在 工 作 情 境 中,與 工 作 有 關 的 任 何 內、外 在 因 素,造 成 個 人 身 心 的 負 荷 加 重,使 身 心 產 生不舒服、不愉快的反應。. 馮世昌. 2006. 指 人 與 環 境 交 互 作 用 的 動 態 觀 點,當 個 體 面 10. (續下頁).
(24) 對 具 有 威 脅 性 或 挑 戰 性 的 工 作 情 境,因 一 時 無 法 消 除 威 脅、脫 離 困 境 而 產 生 的 一 種 被 壓 迫感或緊張狀態。 林麗娟. 2010. 個 體 在 工 作 情 境 中,面 對 環 境 的 變 化,因 其 具 有 的 認 知、經 驗 與 能 力 不 足 以 應 付 工 作 的 需求與變化所產生的感受為負面傾向者。.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綜 合 上 述 , 本 研 究 將「 工 作 壓 力 」定 義 為 : 個 體 在 工 作 情境中,面對環境的變化與需求,因其具有的認知、經驗與 能力,覺知不足以應付工作所需,造成個體在生理、心理方 面產生失衡狀態。 三、教師工作壓力的定義 教師工作壓力的概念源自於工作壓力的相關研究,其相 關 研 究 自 1970 年 代 中 期 以 後,就 大 量 湧 現。尤 其 現 代 的 教 師 因社會的快速變遷、教育制度的改革開放及傳統尊師重道觀 念的薄弱,教師已屬於高壓力的上班族群。茲將國內外學者 對 教 師 工 作 壓 力 之 定 義 整 理 如 表 2-1-3: 表 2-1-3 教師工作壓力的定義彙整表 學者 年份 教 師 Kyriacou and Sutcliffe. 1978. 工. 作. 壓. 力. 之. 定. 義. 是一種由教師工作角色中施加於教 師身上的要求而產生教師負面的情 感 反 應( 例 如 憤 怒 、 焦 慮 或 沮 喪 ), 而且可能伴隨致病的生理改變。. Pithers. 1995. 教師壓力之產生來自於外在工作要 (續下頁) 11.
(25) 求、本身所參與的角色、大量工作 與期望等所引發的負面情緒。 Kyriacou. 2004. and Chien. 教師在工作方面不愉快之消極的消 極情感(如憤怒、挫折、憂慮、沮 喪與緊張)。. 周立勳. 1986. 教師在教學情境中,工作表現受威 脅或阻礙而產生負面的情感反應。. 盧雅萍. 2006. 教師在從事教學工作時,因教學情 境中,如:工作、人際、行政、教 學、個人發展等因素產生困擾,經 由個人知覺其造成身體、心理或行 為的負面反應。. 林麗娟. 2010. 國小教師在學校工作環境中,個人 能力不足以應付在教學或與學生、 家長、同事的互動過程中所產生個 人不愉快的負面情感,致使生理、 心理產生不良的適應,如焦慮、挫 折或苦惱的反應。.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綜合上述,本研究將「教師工作壓力」定義為:教師於 學 校 工 作 環 境 中,為 因 應 職 務 之 需 與 人、事、物 互 動 歷 程 中 , 因外在環境與教師內在能力交互作用下,覺知超乎自己所能 處理的狀況,導致其身心失衡而產生的負面反應。 四、教師工作壓力的相關理論 教師工作壓力源自於教師所從事的教學及行政工作而產 生 的 壓 力 。 Kyriacou and Sutcliffe (1978)首 先 提 出 教 師 工 作 12.
(26) 壓 力 模 式 , 如 圖 2-1-1 所 示 。 他 們 認 為 教 師 工 作 壓 力 的 可 能 來源包括物理與心理因素,經由個人認知、個人特質及適應 能力進行評估,是否對個人自尊或安全造成威脅,進而形成 實際的壓力源。教師對於實際的壓力源會透過個人適應機轉 的運作,以期減少壓力的威脅感受。若是壓力無法減低,就 會產生教師的負向情緒,即在生理、心理及行為方面的壓力 反 應。而 長 期 持 續 的 壓 力 影 響 下,將 會 形 成 慢 性 的 壓 力 症 狀 , 如身心症、心臟病及心理疾病等。教師的個人特質及非職業 的壓力源則屬中介變項,個人特質影響教師個人對壓力源的 評 估 、 適 應 機 轉 的 運 作 及 教 師 因 壓 力 形 成 的 身 心 及 行 為 症 狀,而非職業的壓力源則影響教師個人對壓力的評估和慢性 壓力症狀的產生。. 13.
(27) 教師個人特質:屬性變項、人格 需求、適應. 可. 評估對. 實. 適應機. 教師壓. 慢性壓力. 能. 個人安. 際. 轉:減. 力:負向. 症狀:身. 的. 全、自. 的. 少壓力. 情緒含心. 心症、心. 壓. 尊是否. 壓. 的威脅. 理、生理. 臟病、胃. 力. 造成威. 力. 感受. 和行為反. 潰瘍、心. 源. 脅. 源. 應. 理疾病. 非職業 性壓力 圖 2-1-1. Kyriacou and Sutcliffe 教 師 工 作 壓 力 模 式. 資 料 來 源 : Kyriacou,C., and Sutcliffe,j. (1978). A Model of Teacher Stress. Educational Studies, 4, 1-6. Tellenback, Brenner and Lofgren (1983)根 據. Kyriacou. and Sutcliffe 的 教 師 工 作 壓 力 模 式 稍 做 修 正 如 圖. 2-1-2 所. 示,指 出「 學 校 鄰 近 地 區 特 質 」( N e i g h b o r h o o d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 對壓力源的影響。由於各個學校特性不同,如:學校所在地 區、學校規模、校長的領導風格及學校的組織氣氛等學校社 會特質的差異,都可能是教師的壓力源,甚至成為實際的壓 力源。 14.
(28) 學校 社會 可能. 實際. 一般. 身心. 退出. 的壓. 的壓. 性緊. 健康. 工作. 力源. 力源. 張. 損害. 教 師. 圖 2-1-2. 非職業. 評. 適應. 性壓力. 估. 機制. Tellenback, Brenner and Lofgren 的 教 師 工 作 壓 力 模式. 資 料 來 源 : Tellenback,S., (1983).. Brenner,S.D.,. Teacher. and. Lofgren,H.. Stress : Exploratory. Model. building.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sychology, 56, 19-33. 綜上所述,可以歸納出教師工作壓力的幾個特性: 1. 教 師 的 工 作 壓 力 源 是 多 面 向 的 。 可 能 來 自 於 學 校 或 學 校 外 在的社會環境及其他非職業之壓力源(如:家庭因素), 彼此交互作用而形成。教師必須評估來自於各層面的壓力 刺激會對自己帶來何種影響和結果,才能對壓力有正確的 認知。 2. 教 師 的 工 作 壓 力 及 處 理 方 式 是 有 個 別 差 異 的 。 教 師 必 須 透 過 適 應 機 轉 讓 壓 力 減 輕 或 消 除 , 如 果 依 然 對 教 師 造 成 壓 力,那麼就會產生負向情感,長期累積下來就會影響身心. 15.
(29) 健康,甚至影響教師的教學工作。 3. 評 估、適 應 機 轉 受 個 人 之 人 格 特 質、經 驗、價 值 觀 的 影 響 , 對於壓力也會有不同的感受。教師的個人特質是感受壓力 威脅程度的重要因素,包括教師的人格需求、適應信念、 態度、價值系統及教師的屬性變項等因素。 根據上述理念模式,提供本研究探討研究對象的背景變 項及界定工作壓力源之理論基礎,並據以探究教師工作壓力 之現況及對身心健康所產生的影響,提供給相關人員及教育 主管單位提出有效策略及方法,以紓解教師工作壓力並促進 其身心健康。 五、教師工作壓力的來源 由教師工作壓力模式的論述,可以了解教師工作壓力來 源十分多元,面對學校、學生、家長多元化的需求及社會環 境的變遷,教師角色的挑戰性日益增加,為師者必須適時知 道自己的壓力來源之所在,否則在面對問題時,將感到焦慮 挫折。隨著研究對象、研究時間、研究區域的不同,不同研 究者對於教師工作壓力來源有不同的看法,茲將近年來國內 學 者 的 看 法 整 理 如 表 2-1-4: 表 2-1-4 教師工作壓力來源彙整表 學者 (年 代 ) 張郁芬 ( 2001). 研究對象. 教. 師. 工. 作. 壓. 力. 來. 源. 雲 嘉 地 區 國 工 作 負 荷、行 政 干 涉、學 生 教 學 、 小教師. 個 人 發 展、人 際 關 係、違 反 教 育 原 理。 (續下頁) 16.
(30) 呉宗立. 高 高 屏 三 縣 人 際 關 係、專 業 知 能、工 作 負 荷 、. 林保豊. 市 國 小 教 師 時 間 壓 力、適 應 變 革、自 我 期 望 。. ( 2002) 郭耀輝 ( 2004). 屏 東 縣 、 高 學 生 行 為、時 間 支 配、工 作 負 荷 、 雄縣國小教 行政支持、專業發展。 師. 蔡玉董 ( 2006). 台 南 縣 市 、 學 生 行 為、人 際 關 係、專 業 知 能 、 高雄縣市國 工作負荷、變革適應。 小教師. 吳晨妤 ( 2006). 台北縣國. 工 作 負 荷、人 際 關 係、角 色 壓 力 、. 小教師. 行 政 支 持、生 涯 發 展、專 業 知 能 、 家長參與。. 鄭志成 ( 2008) 朱名之 ( 2009) 林冠州 ( 2010) 鄭翠蓉 ( 2010) 吳懿芳 ( 2011). 屏東縣國. 工 作 負 荷、人 際 關 係、學 生 行 為 、. 小教師. 行 政 支 持、專 業 知 能、適 應 變 革 。. 桃 園 縣 國. 變 革 適 應、學 生 行 為、工 作 負 荷 、. 小教師. 專業知能、人際關係。. 嘉 義 縣 國. 工 作 負 荷、人 際 關 係、學 生 行 為 、. 小教師. 專 業 知 能、心 理 衝 突、政 策 變 革 。. 臺 中 縣 市. 人 際 關 係、工 作 負 荷、專 業 知 能 、. 國小教師. 時間、角色期許。. 雲 林 縣 國. 專 業 知 能、工 作 負 荷、行 政 支 持 、. 小教師. 角色衝突。.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7.
(31) 表 2-1-5 教師工作壓力來源構面因素統計表 工 專 人 學 作 業 際 生 負 發 關 行 荷 展 係 為. 政 策 變 革. 生 涯 發 展. 張 郁 芬 ( 2001). º. º. º. º. º. 呉 宗 立 ( 2002). º. º. º. º. º. 郭 耀 輝 ( 2004). º. º. 陳 怡 如 ( 2005). º. 蔡 玉 董 ( 2006). º. 吳 晨 妤 ( 2006). º. º. º. º. º. º. º. º. º. º. º. º. 鄭 志 成 ( 2008). º. º. º. º. º. 朱 名 之 ( 2009). º. º. º. º. º. 林 冠 州 ( 2010). º. º. º. º. º. 鄭 翠 蓉 ( 2010). º. º. º. 吳 懿 芳 ( 2011) 總計. º 11. º 10. 9. 時 間 支 配. 6. º º º º. º º. º º. 3. º. º. 4. º 4.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由上表得知,教師工作壓力相關之研究向度,多數採用 工作負荷、專業發展、人際關係、政策變革、學生行為、生 涯發展、時間支配、角色衝突及學校行政等面向。本研究以 其 中 最 常 被 探 討 之 五 項,即 工 作 負 荷、人 際 關 係、專 業 發 展 、 學 生 行 為、政 策 變 革,作 為 本 研 究 教 師 工 作 壓 力 之 研 究 構 面 。 茲說明如下: (一)工作負荷:指教師在教學環境中執行各項工作,包括 教學工作、行政事務、業務考評及其他額外交辦事項。因 工作份量太多無法在一定時間內如期完成,或因個人能力 18. 學 校 行 政 º. º. 8. 角 色 衝 突. º 5.
(32) 所不及而產生心理負擔,所感受到的工作壓力。 (二)人際關係:指在學校大環境中,教師與他人互動之各 種關係,包括與校長、行政人員、其他教師及家長的 互動溝通情形。 (三)專業發展:指教師在提昇專業地位所感受到的壓力, 包括教學知能、課程設計、教材選擇、教學安排、進 修研習、專業法令、專業成長等方面所產生的工作壓 力。 ( 四 )學 生 行 為 : 指 教 師 個 人 教 學 技 巧 或 學 生 個 人 學 習 困 難 、 學生行為管教,造成師生甚至與家長之間的衝突等因 素,讓教師所產生的工作壓力。 (五)政策變革:指教師面對教育政策的制定與執行、未來 學校組織結構的轉變、上級單位及學生家長對教師與 日劇增的要求,所產生的壓力感受。 六、教師的背景變項與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 從前述之工作壓力理論模式及來源,得知個人特質是影 響工作壓力的重要因素,茲就國內外以教師為主的研究中, 從個人背景變項與工作壓力之關係,再做進一步分析整理如 下: (一)性別與工作壓力 多 數 的 研 究 顯 示,性 別 變 項 在 教 師 工 作 壓 力 上 並 無 顯 著 差 異 ( 蘇 美 玉 , 2011; 朱 名 之 , 2009; 鄭 振 丞 , 2007; 盧 雅 萍 , 2006; 邱 姮 娟 , 2005) 。 但 亦 有 研 究 持 不 同 看 法 , 認 為 不 同 性 別 在 教 師 工 作 壓 力 有 顯 著 差 異 ( 馬 美 鏈 , 2008; 官 湘 玲 , 2 0 0 5; 何 柔 慧 , 2 0 0 3 ); 張 嘉 茹( 2 0 0 9 )、 官 湘 玲( 2 0 0 5 )、 19.
(33) 蔡 孟 珍 ( 2001 ) 指 出 , 男 性 教 師 工 作 壓 力 大 於 女 性 教 師 。 Klassen( 2010) 、 莊 維 仁 ( 2007) 、 陳 怡 臻 ( 2006) 、 莊 淑 灣 ( 2005) 、 何 柔 慧 ( 2003) 指 出 女 性 教 師 工 作 壓 力 大 於 男 性教師。 (二)年齡與工作壓力 研 究 結 果 顯 示 並 不 一 致 , 蘇 美 玉( 2 0 1 1 )、 陳 怡 如( 2 0 0 5 ) 何 永 川 ( 2004) 、 何 柔 慧 ( 2003) 、 邱 義 烜 ( 2002) 研 究 指 出,教 師 年 齡 與 教 師 工 作 壓 力 並 無 顯 著 差 異。陳 勇 全( 2 0 0 9 )、 鄭 振 丞 ( 2007) 、 官 湘 玲 ( 2005) 、 何 柔 慧 ( 2003) 發 現 年 輕教師比年長教師有較高的工作壓力;但也有研究顯示,年 長 教 師 比 年 輕 教 師 有 較 高 的 工 作 壓 力 ( 呂 幸 珠 , 2007; 莊 淑 灣 , 2005; 李 彥 君 , 2002) 。 (三)婚姻狀況與工作壓力 陳 勇 全 ( 2009) 研 究 發 現 , 未 婚 敎 師 的 「 專 業 知 能 」 工 作 壓 力 大 於 已 婚 教 師 。 張 嘉 茹 ( 2009) 則 有 不 同 看 法 , 已 婚 教 師 之 工 作 壓 力 高 於 未 婚 教 師。蘇 美 玉( 2 0 1 1 ) 、邱 姮 娟( 2 0 0 5 ) 邱 義 烜 ( 2002) 則 認 為 婚 姻 狀 況 對 教 師 工 作 壓 力 沒 有 差 異 。 (四)服務年資與工作壓力 多數研究顯示,服務年資與教師工作壓力有顯著差異, 服 務 年 資 愈 淺 , 教 師 工 作 壓 力 愈 大( 蘇 美 玉 , 2 0 1 1; 陳 韻 如 , 2010; 陳 勇 全 , 2009; 陳 怡 臻 , 2006; 莊 淑 灣 , 2005) ; 但 邱 義 烜 ( 2002) 研 究 發 現 , 資 深 教 師 的 工 作 壓 力 高 於 資 淺 教 師 。 另 外 , 陳 怡 如 ( 2 0 0 5 )、 李 彥 君 ( 2 0 0 2 ) 則 持 不 同 看 法 , 認為服務年資與教師工作壓力並無顯著差異。 20.
(34) (五)學校規模與工作壓力 蘇 美 玉 ( 2011) 、 呂 幸 珠 ( 2007) 、 官 湘 玲 ( 2005) 、 陳 素 惠 ( 2005) 研 究 指 出 , 學 校 規 模 與 教 師 工 作 壓 力 有 顯 著 差 異 。 邱 姮 娟 ( 2005) 指 出 學 校 規 模 工作壓力高於. 25 班 以 上 之 國 小 教 師. 12 班 以 下 之 國 小 教 師 ; 張 嘉 茹 ( 2009) 研 究. 發 現 學 校 規 模 在「 工 作 負 荷 」因 素 , 規 模 1 2 班 以 下 教 師 之 工 作壓力大於. 61 班 以 上 教 師 。 陳 怡 如 ( 2005) 研 究 發 現 學 校. 規模大小對工作壓力無顯著差異。 綜 合 以 上 文 獻 探 討 資 料 可 知,影 響 教 師 工 作 壓 力 的 因 素 複雜且多元,研究結果也不一致,因此不同背景變項之嘉義 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如何?有待進一步探究。. 第二節 休閒參與理論及相關研究. 一、休閒的定義 休 閒 (leisure)一 詞 最 早 源 自 於 古 希 臘 字 源. schole, 其 原. 義是指精神上毫無束縛的自由情境;拉丁文的休閒為. licere. 意 思 是 指 「 被 允 許 的 」 (to be permitted); 在 中 文 的 詞 句 中 , 以莊子的「逍遙」最貼近休閒的古典意義,其涵意為自由自 在 、 悠 閒 、 無 憂 無 慮 、 從 容 自 在 、 無 所 羈 絆 的 心 態 和 境 界( 葉 智 魁 , 2003) 。 隨 著 時 間 的 演 進 , 人 們 賦 予 其 不 同 的 意 義 , 在 5 0 及 6 0 年 代,休 閒 被 視 作 是「 非 工 作 時 間 」( t i m e o f f w o r k ) 或 「 做 完 義 務 所 剩 餘 的 時 間 」 ; 70 年 代 開 始 重 視 「 非 工 作 時 間 」 在 生 活 中 休 閒 行 為 的 本 質 , 也 就 是 參 與 活 動 的 動 機 (motive)和 利 益 (benefit); 80 年 代 轉 向 強 調 心 理 層 面 , 包 含 知 覺 自 由 以 及 主 觀 向 度 的 探 索;90 年 代 則 強 調 休 閒 品 質 的 內 21.
(35) 涵 及 現 象 學 的 休 閒 體 驗 ( 許 伯 陽 、 吳 崇 旗 , 2007) 。 茲 彙 整 中 外 學 者 對 休 閒 之 定 義 如 表 2-2-1: 表 2-2-1 休閒的定義彙整表 學者 年份 Neulinger. 1974. 休. 閒. 之. 定. 義. 一種心理的狀態,或是一種存在、 存有的狀態,在沒有限制或壓迫下 從事任何的活動;是一種主觀情緒 與心理上的產物。. 程紹同. 1997. 1.時 間 觀 : 扣 除 勞 務 時 間 後 所 剩 餘 且 可 供 自 由 支 配 的 閒 暇 時 間 。 2.活 動觀:除了工作、義務外,可依個 人 自 由 意 識 所 從 事 的 活 動 。 3.經 驗 觀:一種存在狀態、心靈體驗、理 想的生活意境,有活出自我、自我 超 脫 的 心 情 感 受 。 4.行 動 觀 : 一 種 開創性的行動以實現人生理想。. 廖允涵. 2006. 個人在其自由時間內,自發性地選 擇從事任何形式的活動,且不為了 任何外在報酬,僅為了獲致愉悅感 或覺其有意義和有價值。. 林炳煌. 2011. 個體在自由時間內,依個人興趣喜 好 , 主 動 參 與 室 內 及 室 外 各 項 活 動,以達身心靈放鬆之目的,並從 中獲得自我成長與滿足。.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2.
(36) 綜上所述,休閒具有無意義的特質,包含自由的本質, 是個體自我選擇的過程,帶有積極正向的意義,讓個體達到 放鬆與滿足的目的。本研究以多向度觀點來定義休閒,指個 體在工作以外的自由時間,依其個人喜好選擇,主動從事各 項活動,以達身心靈放鬆紓解壓力,並從中獲得滿足感促進 身心健康之過程。 二、休閒的功能 隨著工商社會進步,休閒在工作之餘,成為伴隨著人類 文 明 發 展 過 程 中 一 項 很 重 要 的 社 會 現 象 (Kelly,. 1996) 。. Godbey(1994)認 為 休 閒 對 於 個 人 生 理 、 心 理 、 家 庭 及 社 會 文 化各層面,皆有其正面的效益與幫助,除了可減輕壓力所帶 來的負面影響外,還可使個體放鬆心情、產生愉悅感,幫助 個體維護身心健康。休閒可幫助抵抗壓力、減少疾病、維持 身體和心理的健康,且休閒在壓力增加時,為一預防疾病的 行 為 (Coleman, 1993)。 因 此 , 休 閒 參 與 已 是 現 代 人 生 活 中 不 可 或 缺 的 一 部 分 。 綜 合 中 外 學 者 (Burrus Bammel & Bammel, 1 9 9 2; 周 文 慶 , 2 0 0 9 ; 張 宮 熊 , 2 0 0 2; 余 嬪 , 2 0 0 2 ; 黃 金 柱 , 1 9 9 9; 余 嬪 , 1 9 9 9 ) 的 觀 點 , 可 從 七 個 面 向 來 探 討 休 閒 的 功 能 如下: 1.生 理 功 能 : 促 進 健 康 的 體 適 能 、 恢 復 身 體 健 康 、 改 善 身體健康等功能。 2.心 理 功 能 : 消 除 負 面 的 心 理 情 緒 , 心 靈 受 創 者 也 有 舒 緩、培養積極的人生觀等功能。 3.放 鬆 功 能 : 娛 樂 、 降 低 壓 力 、 鬆 弛 身 心 等 功 能 。 4.教 育 功 能:啟 發 智 慧、激 發 創 造 力、補 充 學 校 之 功 能 、. 23.
(37) 個人成長、擴大生活視野等功能。 5.社 會 功 能 : 控 制 犯 罪 、 發 展 並 維 持 人 際 行 為 、 發 展 群 體感、建立家庭和諧、改善人際關係、促進情感交流 等功能。 6.工 作 功 能 : 增 進 工 作 技 能 、 提 昇 工 作 服 務 效 能 、 紓 解 工作壓力、獲得工作以外的滿足等功能。 7.美 學 功 能 : 提 昇 個 人 生 活 品 質 、 文 化 創 造 、 豐 富 精 神 生活、促進藝術與文化交流、社會的創新等功能。 三、休閒參與的定義 Ragheb and Griffth (1982) 指 出 , 休 閒 參 與 為 「 個 體 參 與某種休閒活動的頻率或個體參與的休閒活動類型」。休閒 參與通常是指參與活動的種類與參與活動的頻率,而所參與 的活動是指非工作性質的活動,且各種活動是可以自由選擇 參 與 或 不 參 與 ( 吳 文 銘 , 2001) 。 茲 將 國 內 外 學 者 對 休 閒 參 與 之 定 義 整 理 如 表 2-2-2: 表 2-2-2 休閒參與的定義彙整表 學者. 年份. Ragheb & Griffith. 1982. 張春興. 1983. 休. 閒. 之. 定. 義. 個 體 參 與 某 種 活 動 的 頻 率 或 個 體 參 與 的休閒活動類型。 工 作 的 相 對 詞 , 指 不 工 作 、 休 息 的 意 思;是閒暇,個人可自由支配的時間; 是個人應付生活的一種幽雅心境。 (續下頁). 24.
(38) 程紹同. 1997. 1.時 間 觀:扣 除 勞 務 時 間 後 所 剩 餘 且 可 供 自 由 支 配 的 閒 暇 時 間,重 點 在 於 如 何 善 用 時 間 以 紓 解 工 作 壓 力 。 2.活 動 觀 : 除了工作、義務外,可依個人自由意識 所 從 事 的 活 動,重 點 在 於 從 事 個 人 喜 愛 的 活 動 。 3.經 驗 觀 : 一 種 存 在 狀 態 、 心 靈 體 驗 、 理 想 的 生 活 意 境 , 有 活 出 自 我 、 自 我 超 脫 的 心 情 感 受 。 4.行 動 觀 : 一種開創性的行動以實現人生理想。. 廖允涵. 2006. 個 人 在 其 自 由 時 間 內,自 發 性 地 選 擇 從 事 任 何 形 式 的 活 動,且 不 為 了 任 何 外 在 報 酬,僅 為 了 獲 致 愉 悅 感 或 覺 其 有 意 義 和有價值。. 林炳煌. 2011. 個體在自由時間內,依個人興趣喜好, 主 動 參 與 室 內 及 室 外 各 項 活 動,以 達 身 心 靈 放 鬆 之 目 的,並 從 中 獲 得 自 我 成 長 與滿足。.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綜 合 上 述 各 種 不 同 觀 點 的 休 閒 參 與 定 義,雖 然 各 學 者 說 法不一,但可歸納出時間與活動這兩個因素在休閒參與研究 有其重要性,因此,本研究之休閒參與定義,是指個體在自 由 的 時 間 下,自 主 選 擇 參 與 非 工 作 性 質 的 活 動 之 頻 率 和 過 程。 四、休閒活動類型 休 閒 活 動 的 內 容 非 常 廣 泛 , 其 分 類 標 準 依 其 研 究 的 目 的、時間的演進或社會生活的變遷,而衍生不同的類型,可 25.
(39) 依項目、內容、場所、負責機構、時間、對象及性質等加以 區 分 ( 謝 政 諭 , 1990) 。 一 般 研 究 者 在 進 行 研 究 時 , 所 採 用 的 分 類 方 式 有 三 ( 陳 彰 儀 , 1989) , 說 明 如 下 : ( 一 ) 主 觀 分 析 法 (subjectivity analysis) 研究者依個人主觀判斷,把相同性質的休閒活動進行歸 類及命名。優點是可以依照研究主旨來進行分類,可以兼顧 周延又互斥的原則;缺點是分類時易受個人主觀判斷影響, 因 此 為 克 服 此 法 的 客 觀 性 不 足 問 題 , 宜 配 合 專 家 效 度 法 實 施 。 例 如 : 劉 佩 佩 ( 1999) 便 依 照 主 觀 分 類 法 將 休 閒 活 動 分 成 八 類 : 1.社 交 型 : 指 能 增 進 人 際 關 係 、 促 進 人 群 互 動 的 活 動 , 如 朋 友 聚 會 、 社 團 活 動 等 。 2.運 動 型 : 指 從 事 體 能 、 健 身 或 競 技 的 活 動 , 如 慢 跑 、 打 球 等 。 3.嗜 好 遊 戲 型 : 指 從 事 收 集 物 品、玩 有 規 則 性 或 具 挑 戰 性 的 活 動,如 集 郵、下 棋 等 。 4.觀 賞 型 : 指 欣 賞 表 演 節 目 或 觀 賞 自 然 景 觀 的 活 動 , 如 看 電 影、參 觀 名 勝 古 蹟 等。5.藝 文 手 工 型:指 從 事 藝 術 文 學 創 作 、 動 手 操 作 的 活 動 , 如 寫 作 、 室 內 佈 置 等 。 6.指 從 事 充 實 個 人 知 識 及 參 與 學 習 課 程 的 活 動 。 7.戶 外 遊 憩 型 : 指 走 出 戶 外 接 觸 大 自 然 的 活 動 , 如 郊 遊 、 野 餐 、 河 邊 釣 魚 等 。 8.閒 逸 型 : 指從事放鬆心情、打發消磨時間的活動,如看電視、聽音樂 等。 ( 二 ) 因 素 分 析 法 (factor analysis) 將研究對象可能從事的休閒活動製作成量表,運用訪問 或測驗的方式蒐集資料,並以統計分析的程序,透過因素分 析將休閒活動分類,並且依此分類的叢聚特性來為休閒活動 命名。優點是量化且客觀;缺點是無法整合各個休閒類型的 26.
(40) 特 性 , 造 成 各 個 類 型 間 的 關 係 不 清 楚 。 例 如 Lu and Hu(2002) 針對國內大學生所做的質性開放式團體討論研究,將常見的 35 種 休 閒 活 動 畫 分 成 五 大 類 型 : 1.興 趣 型 , 例 如 繪 畫 、 玩 樂 器 等 ; 2.運 動 型 , 例 如 游 泳 、 球 類 運 動 等 ; 3.社 交 型 , 例 如 聚 會 、 聊 天 等 ; 4.室 內 型 , 例 如 看 電 視 、 上 網 等 ; 5.戶 外 型 , 例如旅遊、散步等。 (三)多元尺度評定法. (multidimension scaling). 將休閒活動兩兩配對,由受試者依其自身對此兩種活動 的相似性加以評定,並說明其相似處。此法所得之分類結果 較為簡單,可以清楚瞭解每一活動類型的特性,及各類型之 間的關係,且由受試者本身來分類,效度較高;缺點是活動 項 目 有 限 ( 林 春 鳳 , 2005) , 且 問 卷 較 為 複 雜 也 較 難 填 答 , 通 常 較 少 人 採 用 ( 劉 泳 倫 , 2003)。 例 如 Brent(1975)的 四 分 類 : 主 動 /被 動 、 個 人 /團 體 、 心 智 /非 心 智 、 戶 外 /非 戶 外 。 綜合上述,休閒活動分類並沒有一定的方法,不同的分 類就有不同的結果,各有其優缺與價值。本研究採主觀分析 法,國內許多學者依據此方法做為休閒活動分類標準(連婷 治 , 1998; 張 翠 珠 , 2001) , 以 活 動 內 容 為 標 準 , 將 休 閒 活 動進行分類,茲將國內學者針對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之相關研 究 整 理 如 下 表 2-2-3:. 27.
(41) 表 2-2-3 國小教師休閒參與相關研究彙整表 研究者 研究對象 休 閒 (年份) 李國華 ( 1993). 台灣地區 國小教師. 參. 與. 情. 形. 經 常 參 與 的 休 閒 活 動 依 序 為 : 電 腦 遊 戲、聊天、喝茶、社會服務、攝影、觀 賞電視、書畫學習、球類運動、閱讀書 報、郊遊、園藝活動等。. 陳中雲 ( 2001) 尤逸歆 ( 2004). 台 立 師 高 國. 北縣公 國小教 高屏 小教師. 較 常 參 與 頻 率 依 序 為 : 知 識 性 、 社 交 性、體能性、休憩性、服務性等。 較 常 參 與 頻 率 依 序 為:散 步、健 行、慢 跑、羽球、騎自行車、游泳、桌球、呼 拉圈、登山、跳繩等。. 陳柏青 ( 2008). 雲林縣 國小教師. 較 常 參 與 頻 率 依 序 為:大 眾 媒 體、嗜 好 活 動、社 交 活 動、文 化 活 動、戶 外 活 動 、 運動活動等。. 施進義 ( 2009). 高高屏 國小教師. 較 常 參 與 頻 率 依 序 為:閒 逸 娛 樂 類、藝 術文化類、體育運動類、戶外活動類、 知識類、社交類等。. 朱立夫 ( 2009). 屏東縣 國小教師. 較 常 參 與 頻 率 依 序 為:玩 樂 器、露 營 、 球 類 活 動、休 息 /小 睡、寫 作、聽 演 講 、 參加社團活動、參觀展覽等。. 吳懿芳 ( 2011). 雲林縣 國小教師. 較 常 參 與 頻 率 依 序 為:閒 逸 娛 樂 類、藝 術文化類、知 識類、戶外活動類、體育 運動類、社交類等。.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8.
(42) 綜 合 上 述 研 究 發 現,國 小 教 師 經 常 從 事 閱 讀 書 報、觀 賞 電視、聽音樂廣播、打球、散步、慢跑、騎自行車、喝茶聊 天、參加社團活動等休閒活動,因此,本研究採用主觀分析 法 , 並 且 配 合 專 家 效 度 法 將 教 師 休 閒 參 與 歸 納 分 為 四 大 類 型:運動健身型、個人閒逸型、社交休憩型、知識藝文型。 五、休閒參與的衡量 休閒參與衡量為探討休閒參與的重要指標之一,藉此可 瞭解個體參與休閒活動的涉入程度。休閒參與是可具體衡量 的 , 高 俊 雄 ( 2004) 提 出 二 種 衡 量 個 體 休 閒 參 與 的 方 法 : 1.時 間 運 用 法 : 將 個 體 一 天 二 十 四 小 時 中 , 每 個 時 段 從 事 的活動加以記錄。 2.參 與 頻 率 法 : 將 個 體 在 某 段 期 間 ( 如 一 天 、 一 週 、 一 個 月或一年)參與某項活動的頻率。 本研究以個體所參與之休閒活動的項目及頻率來定義休閒參 與,因此採用參與頻率法。又測量頻率的工具有相對頻率與 絕對頻率兩種: 1.相 對 頻 率:受 訪 者 依 據 不 曾 參 與、很 少 參 與、偶 爾 參 與 、 經常參與的其中一種情形回答,依其所勾選的參與頻率 給分,頻率越高得分越高。 2.絕 對 頻 率 : 個 人 於 一 段 期 間 ( 如 一 天 、 一 週 、 一 個 月 或 一年)當中,以數字表達參與休閒活動的次數,依其所 勾選的參與次數給分,次數越多得分越高。 就相對頻率和絕對頻率二者相互比較,使用相對頻率對受試 者而言,比較易於回答,但與實際情形可能有所落差;而使 用絕對頻率對受試者而言,與實際情形較為符合,但因回答. 29.
(43) 時需回朔以往的參與情形,造成回答時的困難或不完整(楊 怡 寧 , 2007) 。 本 研 究 主 要 在 於 瞭 解 教 師 對 自 己 本 身 休 閒 參 與的感受情形,所以採用相對頻率法。 六、教師的背景變項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 影響教師對於休閒參與的因素非常多,茲就國內外以教 師為主的研究中,從個人背景變項與休閒參與之關係,再做 進一步分析探討整理如下: (一)性別與休閒參與 男女因生理狀況不同與傳統性別角色期待觀念的影響, 在 休 閒 活 動 的 參 與 會 有 很 大 的 差 異 。 Kimberly(2008)研 究 顯 示,婦女的休閒參與最常受到的限制因素,不外乎為照護小 孩和缺乏時間。根據大部分的研究結果顯示,男性教師確實 在整體的休閒參與及運動型的休閒參與高過於女性教師(林 雪 如 , 2 0 0 7; 嚴 詠 智 , 2 0 0 6; 呂 佩 珊 , 2 0 0 5; 謝 天 助 , 2 0 0 3 ; 許 志 賢 , 2002) , 而 在 靜 態 的 活 動 方 面 則 女 性 教 師 高 過 於 男 性教師;但亦有研究顯示兩者之間並無顯著差異(樓慕豪, 2011; 柯 政 利 , 2007; 孫 謹 杓 , 2006; 陳 艷 麗 , 2003) 。 因 此教師的性別是否會影響休閒參與,有待進一步探究。 (二)年齡與休閒參與 S e a r l e ( 1 9 8 5 ) 研 究 指 出,人 類 的 休 閒 行 為 會 隨 著 年 齡 而 逐 漸 減 少 。 Iso-Ahola, Jackson and Dunn(1994)研 究 生 命 週 期 與 休閒活動的發展,發現人類的休閒活動會隨著年齡增加成倒 U型,減少活動性高的休閒,轉而追求個人興趣及居家型的 休閒活動。根據大部分的研究顯示,不同年齡變項的教師, 30.
(44) 在 休 閒 參 與 上 確 實 有 顯 著 差 異( 林 雪 如,2 0 0 7;呂 佩 珊,2 0 0 5; 梁 玉 芳 , 2004; 朱 淑 儀 , 2003; 許 志 賢 , 2002) , 但 亦 有 研 究 顯 示 兩 者 之 間 並 無 顯 著 差 異 ( 柯 政 利 , 2007 ; 孫 謹 杓 , 2006) 。 因 此 教 師 不 同 的 年 齡 是 否 會 影 響 休 閒 參 與 , 有 待 進 一步探究。 (三)婚姻狀況與休閒參與 Kelly (1996)指 出 結 婚 會 改 變 休 閒 的 選 擇,尤 其 當 個 體 期 望與配偶或家人建立一種連結關係時,會減少個人平常所從 事 的 休 閒 行 為 。 Hansen(2001)發 現 帶 小 孩 的 母 親 從 事 休 閒 活 動 的 限 制,主 要 來 自 家 庭 結 構 以 及 意 識 型 態 ( 譬 如:對 母 親 的期待)。而根據大部分的研究顯示,未婚教師在休閒參與 頻 率 上 明 顯 高 於 已 婚 教 師 ( 林 雪 如 , 2007; 梁 玉 芳 , 2004; 朱 淑 儀 , 2003; 陳 中 雲 , 2001; 修 慧 蘭 、 陳 彰 儀 , 1987) ; 但 亦 有 研 究 顯 示 兩 者 之 間 並 無 顯 著 差 異 ( 柯 政 利 , 2007; 呂 佩 珊 , 2005; 陳 艷 麗 , 2003) 。 因 此 教 師 的 婚 姻 狀 況 是 否 會 影響休閒參與,有待進一步探究。 (四)服務年資與休閒參與 李 文 題 ( 2001) 研 究 指 出 , 教 學 年 資 對 國 中 教 師 在 休 閒 參與頻率上有顯著差異,資深者較資淺者愈重視生活品質和 身 心 健 康 狀 態 , 此 與 梁 玉 芳 ( 2004) 、 陳 艷 麗 ( 2003) 研 究 結 果 相 同 。 另 外 許 志 賢 ( 2 0 0 2 )、 林 清 崎 ( 2 0 0 2 ) 研 究 發 現 , 不同服務年資之國小行政人員在整體休閒活動參與上並無顯 著差異。因此嘉義縣國小教師的服務年資是否會影響休閒參 與,有待進一步探究。. 31.
(45) (五)學校規模與休閒參與 本 研 究 之 所 以 採 用 學 校 規 模 為 背 景 變 項,主 要 是 因 為 不 同學校規模的教師數有所不同,在學校規模較大的學校,由 於教師數較多,教師有較多的休閒夥伴選擇,因此可能也是 影響教師休閒參與的一個因素。而在相關文獻中,使用學校 規 模 為 變 項 的 休 閒 參 與 研 究 較 少 , 陳 中 雲 ( 2001) 的 研 究 顯 示,不同學校規模的教師在休閒參與有顯著差異,但柯政利 ( 2007) 研 究 則 無 顯 著 差 異 。 因 此 教 師 服 務 的 學 校 規 模 是 否 會影響休閒參與,有待進一步探究。 綜 合 上 述 文 獻 可 知,在 背 景 變 項 方 面,幾 乎 都 達 到 顯 著 差 異 , 多 數 人 從 事 休 閒 活 動 的 類 型 及 頻 率 會 隨 著 年 齡 的 增 長、性別的不同、個人婚姻狀況、服務年資、學校規模的不 同而有所差異;但亦有持不同看法。嘉義縣國小教師在不同 背景變項下之休閒參與如何,有待進一步探究。. 第三節 身心健康理論及相關研究 健康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本要素,其影響不僅僅是個 人,還包含社會甚至整個國家層面。就學校教育而言,為使 學生能有優質的教育品質,除了教師需有豐富的專業知能及 教學技巧外,擁有健全的人格與健康的身心也是不可或缺的 ( 康 純 怡 、 林 文 郎 , 2001) 。 一、身心健康的意義 健 康 的 意 義,常 隨 時 空、背 景 與 環 境 的 不 同 而 有 所 差 異 。 過去醫療照護不佳的時期,一般人對健康的觀念,常停留在 32.
(46) 沒有病就是健康的看法,較偏重於身體的健康;隨著醫學的 發 達 , 國 人 的 平 均 壽 命 逐 年 增 高 為 7 9 . 1 8 歲( 內 政 部 統 計 處 , 2011) , 現 代 人 的 文 明 病 , 如 失 眠 、 焦 慮 、 憂 鬱 等 心 理 方 面 的症候群反倒成為威脅健康的主因。從「身心一體」的概念 來看,健康會受到個人所思所為而影響,有健全的心理,才 有健康的身體。 世 界 衛 生 組 織 ( W H O ) 於 1 9 4 8 年 對 健 康 所 做 的 定 義 為「 健 康是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的最佳安適狀態,而不僅是沒有 疾病或虛弱而已。」. 世界. 個人. 社會健康系統 心理健康系統 生理健康系統. 圖 2-3-1. 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健康系統相互影響圖. 資 料 來 源 : 蕭 仁 釗 、 林 耀 盛 、 鄭 逸 如 譯 ( 1 9 9 7 )。 健 康 心 理 學 , 26。 臺 北 : 桂 冠 心 理 叢 書 。. 美 國 健 康 體 育 休 閒 舞 蹈 協 會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AAHPERD)從 適 能 的 觀 點 提 出 健 康 的 整 體 性 概 念 , 健 康 是 由 五 個 成 份 的 安 適 狀 態 構 成 : 1.身 體 適 能 ; 2.情 緒 適 能 ( 含 思 考 清 晰 、 情 緒 穩 定 、 成 功 的 調 適 壓 力 、 保 持 自 制 自 律 ) ; 3. 33.
(47) 社 會 適 能 ( 含 關 心 週 遭 的 人 、 積 極 的 與 他 人 互 動 和 發 展 友 誼 ) ; 4.精 神 適 能 ( 含 尋 找 個 人 生 命 的 意 義 、 設 定 人 生 的 目 標 、 擁 有 愛 人 與 被 愛 的 能 力 ) ; 5.文 化 適 能 ( 注 意 文 化 和 社 會 事 件 、 接 受 公 共 事 務 的 責 任 )。 這 五 個 安 適 狀 態 相 輔 相 成 , 並 進 而 影 響 個 人 的 生 活 型 態 與 品 質 ( 引 自 蘇 國 興 , 2003) 。 David, Michael and Frank(1997)則 認 為 真 正 的 健 康 安 適 需 在 精神的、社會的、身體的、情緒的、智能的、職業的與環境 的等七種安適成分,不斷的保持平衡。 綜合上述論點,健康應該是整體性的,本研究對身心健 康的定義為:個體必須同時兼具身、心健康沒有疾病症狀, 還 要 有 良 好 的 社 會 適 應 能 力 , 能 因 應 環 境 的 改 變 而 加 以 調 適,在生理、心理及社會層面都能達到安適的狀態。 二、亞健康狀態的意義 亞 健 康 狀 態 (subhealth)也 稱 「 第 三 狀 態 」 , 乃 是 介 於 健 康狀態與疾病狀態之間的一種灰色狀態。一般人常常認為, 人只有健康和患病之分,但新的醫學研究表明,人體健康與 患病之間還存在著一個過渡的中間狀態,即第三狀態。根據 世界衛生組織對於健康的定義:健康是一種身體、精神和交 往上的完美狀態而不只是身體無病。研究人員經過調查統計 發現,在一般人群中真正健康(第一狀態)和真正患病(第 二 狀 態 ) 者 不 足 2 / 3, 還 有 1 / 3 以 上 人 群 處 於 第 三 狀 態 , 亦 稱 為 亞 健 康 狀 態。這 些 人 主 要 症 狀 有:食 慾 不 振、易 怒、頭 痛 、 疲乏失眠等,透過醫院的檢查化驗雖不能發現疾病,然而個 體 可 以 主 觀 感 覺 到 自 己 身 體 不 舒 服 , 困 擾 著 人 們 的 正 常 生 活 , 往 往 也 是 許 多 疾 病 的 前 兆 ( 曹 桂 芝 , 2003) ( 亞 健 康 研 34.
相關文件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sign the bus- related lesson plans based on the need of the students of the 3 rd to 6 th grade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remote
The campus of an existed elementary school was this object of research which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evaluation tables of biodiversity, greenery and on-site water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hospital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based 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also determine the moderating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the emerging fraudulent crime and to conduct a survey research through empirical questionnaires, based on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is study i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and correlative between job characteristics and job satisfaction for employees in the Irrigation Associations, by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of the food quality and service quality for the quantity foodservice of the high-tech industry in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