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運用「邁向藝術」課程原理於國小四年級音樂學習之個案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運用「邁向藝術」課程原理於國小四年級音樂學習之個案研究"

Copied!
20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 立 臺 中 教 育 大 學

音 樂 學 系 碩 士 班 音 樂 教 育 組 論 文

運 用 「 邁 向 藝 術 」 課 程 原 理

於 國 小 四 年 級 音 樂 學 習 之 個 案 研 究

A Case Study of Using the Arts PROPEL

Curricular Rationales into the Fourth Grade

General Music Classroom

指導教授:莊敏仁

博士

研究生:林佳穎

(2)

本研究旨在探討運用「邁向藝術」課程原理於國小四年級音樂學習之情形, 針對個案班級之課程模式與學生在感知、產出、省思之學習情形加以探討。本研 究設計採個案研究,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選取台中市華麗(化名)國小四年級一 個班級為研究對象,共計26位學生,每週進行四十分鐘研究課程,共二十週。研 究工具為研究者自編之音樂課程、「音樂概念成就量表」以及「學生省思單」, 並透過拍攝教學錄影、訪談個案班級導師、家長、校外教師等方式蒐集研究資料。 研究資料包含「音樂概念成就量表」施測結果、訪談逐字稿、「邁向藝術」檔案 夾、教學錄影光碟以及研究者實地札記等。利用相依樣本 t 考驗進行量化資料 之分析,使用質性資料分析軟體NVivo分析質性資料。 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邁向藝術」課程原理經轉化後可運用於國小四年級音樂課程及其他領域。 二、運用「邁向藝術」課程原理所設計的音樂課程,能強化學生的音樂學習。 三、以「邁向藝術」檔案夾做為國小四年級學童音樂學習歷程與成果展現為可行 之方式。 四、運用「邁向藝術」課程原理於國小四年級音樂學習,能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與 成就感。 五、運用「邁向藝術」課程原理能促使「PEARL」理論形成。 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亦針對未來研究者、音樂教育工作者、師資培育單位 提出若干建議。 關鍵詞:邁向藝術、國小音樂課程、檔案評量、省思

(3)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and describe the use of Arts PROPEL rationales transferring into the 4th grade general music classroom. The focus of this study includes establishing the model of music curriculum and students’ learning on perception, production, and reflection. This is a case study. The researcher and

purposively invited one 4th-grade class (n=26) from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to participate in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developed music curriculum, Music Concepts Learning Achievement Test, and Student Reflective Journal. The instruction period included 20 weeks, class meeting 40 minutes per week. Research Data

included teaching video recordings and classroom teacher, parents, other teachers interviews. In addition, results of Music Concepts Learning Achievement Test, Arts PROPEL portfolios, and the researcher’s field notes were included. Paired t-test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quantitative data, and qualitative data were analyzed with Nvivo. It can be concluded:

1. The curricular principles of Arts PROPEL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the 4th grade general music curriculum and other learning domains.

2. The curriculum can enhance students’ music learning.

3. It is feasible for 4th grade students demonstrating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and achievement through developing and using Arts Propel portfolios.

4. The curriculum can promot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enjoyment and achievement.

5. The PEARL theory is built in this study.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made several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ers, music educators, and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

Keywords: Arts PROPEL, elementary general music curriculum, portfolio assessment, reflection.

(4)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9 第五節 研究者個人背景與信念---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邁向藝術」課程原理與架構---13 第二節 「邁向藝術」國內外相關文獻---29 第三節 四年級學童音樂能力與國內外課程標準分析---4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5 第一節 研究設計---57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59 第三節 研究工具---60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72 第五節 研究步驟與時程---74 第六節 研究信度與效度---76 第七節 研究者角色---79 第八節 研究倫理---81

(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發現

---83 第一節 研究脈絡---84 第二節 運用「邁向藝術」課程原理於國小四年級音樂學習之課程模式---90 第三節 個案班級學生感知之成長---96 第四節 個案班級學生產出之成長---101 第五節 個案班級學生省思之成長---127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39 第一節 研究結論---140 第二節 檢討與改進---149 第三節 研究建議---153

參考文獻

---157 一、中文部分---157 二、翻譯書目---158 三、西文部分---159

(6)

附錄

---163 附錄一:音樂概念成就量表---164 附錄二:研究課程設計---166 附錄三:音樂要素與概念成就量表專家評量表---172 附錄四:校長與班級教師同意書---175 附錄五:學生個人省思單---177 附錄六:學生小組省思單---178 附錄七:教師札記---179 附錄八:研究課程設計專家評量表---180 附錄九:學生省思單專家評量表---182 附錄十:研究編碼情形---186

(7)

表2-2-1 國外非音樂教育領域之「邁向藝術」相關論文與期刊---32 表2-2-2 國外音樂教育領域之「邁向藝術」相關論文與期刊---37 表2-2-3 國內音樂教育領域之「邁向藝術」相關論文與期刊---42 表2-3-1 國民小學四年級各版本教科書音樂能力標準---46 表2-3-2 美國九大音樂教育內容標準與成就標準---47 表2-3-3 國民小學四年級學童成長型態、學習能力與音樂能力發展---50 表2-3-4 四年級學童應具備與可發展之音樂概念---52 表3-3-1 研究對象一般音樂課程歌唱教材整理---64 表3-3-2 本研究「邁向藝術」課程原理之應用與轉化---69 表3-4-1 研究資料代號一覽表---73 表3-5-1 研究時程表---75 表4-3-1 個案班級學生進行課程實施前、後測驗比較---97

(8)

圖2-1-1 「邁向藝術」認知過程關係圖---14 圖2-1-2 「邁向藝術」檔案夾進程圖---15 圖3-1-1 研究流程圖---56 圖3-3-1 實驗課程進程圖---71 圖3-6-1 本研究之三角檢測---77 圖4-2-1 「邁向藝術」檔案夾進程圖---90 圖4-2-2 本研究計畫階段之「邁向藝術」檔案夾進程圖---91 圖4-2-3 本研究實施階段之「邁向藝術」檔案夾進程圖---92 圖4-2-4 本研究之運用「邁向藝術」課程原理於國小四年級音樂學習課程模式---95 圖4-4-1 視覺訊號範例1---102 圖4-4-2 視覺訊號範例2---102 圖4-4-3 個案班級學生分組情形圖---104 圖4-4-4 暴力棒球隊音樂導聆圖卡第一、四張圖---106 圖4-4-5 暴力棒球隊音樂導聆圖卡第二張圖---107 圖4-4-6 暴力足球隊音樂導聆圖卡第三張圖---107 圖4-4-7 暴力棒球隊音樂導聆圖卡第一、三張圖---108 圖4-4-8 暴力棒球隊音樂導聆圖卡第二張圖---108 圖4-4-9 暴力棒球隊音樂導聆圖卡第四張圖---109 圖4-4-10 暴力棒球隊音樂導聆圖卡第五張圖---109 圖4-4-11 鳳凰隊音樂導聆圖卡第一張圖---111 圖4-4-12 鳳凰隊音樂導聆圖卡第二張圖---111 圖4-4-13 鳳凰隊音樂導聆圖卡第三、五、七、九、十一張圖---112

(9)

圖4-4-16 懶懶熊隊音樂導聆圖卡第一張圖---114 圖4-4-17 懶懶熊隊音樂導聆圖卡第二、四張圖---114 圖4-4-18 懶懶熊隊音樂導聆圖卡第三張圖---115 圖4-4-19 懶懶熊隊音樂導聆圖卡第五張圖---116 圖4-4-20 懶懶熊隊音樂導聆圖卡第六張圖---116 圖4-4-21 懶懶熊隊音樂導聆圖卡第七張圖---116 圖4-4-22 六杯雞隊音樂導聆圖卡第一、四、七張圖---117 圖4-4-23 六杯雞隊音樂導聆圖卡第二、五張圖---118 圖4-4-24 六杯雞隊音樂導聆圖卡第三、六張圖---118 圖4-5-1 個案班級學生回顧《布蕾舞曲》評量活動---130 圖4-5-2 《布蕾舞曲》評量活動之投影片畫面---130 圖4-5-3 個案班級學生以文字回顧課程---130 圖4-5-4 個案班級學生以圖畫呈現研究課程外之音樂學習---131 圖4-5-5 個案班級學生呈現師生與小組互動---132 圖4-5-6 個案班級學生第一次個人省思單之圖畫---133 圖4-5-7 個案班級學生第二次個人省思單之圖畫---133 圖4-5-8 個案班級學生於音樂導聆圖卡中所設計之圖畫---133 圖5-1-1 「邁向藝術」課程原理示意圖---145 圖5-1-2 本研究之應用與發現示意圖---146 圖5-1-3 PEARL理論架構圖---147

(1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國民教育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將「藝術與人文」納為七大學習領域之一,並 重視跨領域統整教學,期望能透過廣泛而全面的藝術教育,使兒童和青少年在參 與各類藝術活動中,學習創作和表達觀念與情感,分析、瞭解、批判、反省作品 所涵蓋的感受與經驗所象徵的意義,進而認識藝術作品的文化背景與意涵(教育 部,2003a,2003b)。以「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中的音樂學習而言,學習的內 容包含了基本能力、演唱、演奏、創作與鑑賞,學習的範圍則強調以生活化、人 性化、統整化的方式呈現(教育部,2003b);因此在設計、架構整體課程之過程, 需有詳盡、仔細的規劃,才能將學習內容與範圍融入,呈現音樂的一貫性與應有 之深度,並考量學生的能力、文化特色與資源,實施對音樂教學有正面助益、能 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培養興趣的評量活動(林公欽,2002)。近幾年來,在教育 政策的推動與現場的實施下,學校中的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課程已帶領學生結 合藝術與當代社會、文化,也改變了過去僅偏重技巧的訓練教學;然而,教學活 動豐富、熱鬧卻欠缺嚴謹思維導致學生學習能力淺化,以及過於關注能力指標、 統整目標,忽略行為目標與評量方式,而導致教學目標模糊等現象,卻令藝術教 育工作者憂心,進而思考相關解決之道(王彥嵓,2006)。 有鑑於上述現象與應行之解決之道,國內之藝術教育開始關注及研究美國所 發展的「邁向藝術」(Arts PROPEL)(王秀苓,2006;林小玉,2005;徐珮瑜, 2005;徐端娌,2003)。「邁向藝術」為藝術與人文領域中一種教學與評量的方式,

(11)

教師與行政人員所結合發展、實徵研究的合作案,具有健全的教育理論與實務 (Winner, Davidson & Scripp, 1992)。「邁向藝術」課程原理最主要的任務是觀察、 瞭解此課程如何影響學生之藝術學習情形,並設計適切的、可提升學習的評量。 一開始由核心教師與行政人員執行教學與研究,隨著每年參與教師人數的增加, 「邁向藝術」課程原理開發了一些在藝術與人文領域富啟發性的教學範例,以及 能夠加深加廣學生學習的評量方式 (Winner, et al, 1992)。 「邁向藝術」藉著哈佛零計畫在藝術發展以及藝術教育方面之主題研究、教 育測驗中心在評量方面的專業、以及在匹茲堡公立學校教師與行政人員的實務經 驗與知識,廣泛地影響了教育、發展心理學、認知心理學、教育測驗與評量等領 域中的研究與思考;「邁向藝術」再次考量教師、學生在學習與評量方面所扮演 的角色,無論在哪一領域,「邁向藝術」將教師視為知識的助長者,而非知識的 分配者,主張學習過程中應統整產出 (production)、感知 (perception) 與省思 (reflection),以產生更有效的藝術學習,並將評量視為可以幫助學習的過程,而 以「邁向藝術」檔案夾蒐集學生之學習證據,從中檢視完整的學習與發展 (Winner, et al, 1992)。 由上述可知,「邁向藝術」課程原理重視學生之學習過程與結果,並設計了 適切、可提升學習的評量,雖然美國之「邁向藝術」研究案所發展之教學方式在 於視覺藝術、創意寫作以及音樂等領域,其教學方式又是為美國中學階段所設 計,但參與研究的人員相信,「邁向藝術」所研發與呈現的教材也能對其他學科 有清楚明確的啟發,如:社會研究、歷史、數學和生物 等,其課程原理也得以 調整應用於小學各年級的學生 (Winner, et al, 1992)。研究者搜尋網際網路,從「邁 向藝術」開始實行至今,美加地區與「邁向藝術」相關之學位論文有13篇,其中 有六篇為音樂教育領域,然國內在音樂教育領域之「邁向藝術」相關學位論文與 期刊論文各有兩篇;因此研究者希望能以探索性研究之精神與方式,嘗試設計「邁 向藝術」課程原理運用於國小四年級音樂學習之課程模式,選定九年一貫藝術與 人文學習領域第二階段之四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以整合感知、產出、省思之教

(12)

學活動來設計各單元與領域計畫課程,以「邁向藝術」檔案夾蒐集學生成長軌跡, 進而瞭解學生之學習情形,並透過蒐集教學紀錄與相關人員的意見,以探究其可 行性、效益與可檢討改進之處,提供國內音樂教育另一個課程設計與運用之思考 方向。

(1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本研究旨在探討運用「邁向藝術」課程原理於國小四年級音樂學習之情形, 針對個案班級之課程模式與學生在感知、產出、省思之學習情形加以探討。 依據此研究目的,研究者提出下列待答問題: 一、運用「邁向藝術」課程原理於國小四年級,音樂學習之課程模式為何? 二、以「邁向藝術」課程原理所設計之音樂學習課程運用於國小四年級,學生之 音樂學習情形為何? 2-1 以「邁向藝術」課程原理所設計之音樂學習課程運用於國小四年級,學 生在感知方面學習之情形為何? 2-2 以「邁向藝術」課程原理所設計之音樂學習課程運用於國小四年級,學 生在產出方面學習之情形為何? 2-3 以「邁向藝術」課程原理所設計之音樂學習課程運用於國小四年級,學 生在省思方面學習之情形為何?

(1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邁向藝術」

「邁向藝術」,是一為期五年 (1986-1991),有關教學與評量的合作案;參 與合作機構有:哈佛大學零計畫 (Harvard Project Zero)、教育測驗服務社 (ETS-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以及匹茲堡公立中小學 (Pittsburgh Public Schools)。在這項合作案中,原訂的範例課程是為國高中學生所設計的,應用於 音樂、視覺藝術、創意寫作課程的教學與評量活動。此合作案的目標為:尋求重 新審視音樂、視覺藝術、創意寫作教學現場的教學與評量,使學生的學習更為顯 著,並讓評量過程本身促進學習。 「邁向藝術」的研究者與參與者主張,最完整、確實的學習在於學生能產生 作品、敏銳地觀察、感受,以及具有批判性地思考自己所產生的或所接觸到的作 品。以上三個過程就是「邁向藝術」中三個重要的課程精神:產出 (production)、 感知 (perception) 與省思 (reflection);統整此三個過程能產生更有效的學習。「產 出」、「感知」與「省思」之原文字首與「學習」,構成了「邁向」的原文—PROPEL (PRO來自production,PE來自perception,L為學習learning)。 「邁向藝術」的研究者與參與者將評量本身視為有效的學習活動,並以進行 領域計畫 (domain project) 來執行對學習與評量的理念;領域計畫著重於發展 「產出-感知-省思」,並包含了多樣化的方法以評量學生的發展。 「邁向藝術」檔案夾 (PROPEL portfolios) 能為學生的成果建檔;它不只是 儲藏處,更是一個動態的收集物,是進行著的成果評量、學生能參與其中,並會 隨著時間有所發展。「邁向藝術」檔案夾的內容可能是學生成果的範例、可能展 現課程的寬度,也可能展現某一階段特殊的計畫。 本研究將以「邁向藝術」中關於學習與評量的理念與架構設計音樂課程,並

(15)

期使研究對象能有效的產出與省思,在本研究中將先安排感知活動,增加研究對 象對音樂概念之感受與理解,以強化產出與省思活動,因此將「邁向藝術」課程 原理中三個重要的精神順序轉化為感知、產出、省思。

二、感知 (perception)

在《「邁向藝術」音樂手冊》中,對於perception的定義為:意識到音樂作品 本身或音樂作品之間的關聯並辨別其異同。林小玉(2005)將perception譯為「知 覺」,在進行「邁向藝術」課程模式下的國小五年級學童音樂編曲知能之研究中, 視其為注意音樂作品中的元素感受與辨識;徐端娌(2000)指出,知覺為分辨一 種藝術形式中的差異表現,即能以一種藝術方式作思考;王秀苓(2006)闡釋, 知覺是指知覺上的識別力,或指社會性或人際方面的能力,如接受他人的評論或 提供給別人評論。在本研究中以「感知」表示對於音樂作品中音樂要素與概念的 感受與理解。

三、產出 (production)

在《「邁向藝術」音樂手冊》《Arts PROPEL: A Handbook for Music》中,對 於產出的定義為:排演、表演、即興、創作、設計、或其他任何與建構音樂有關 的行為。林小玉(2005)於編曲創作知能的研究中定義,產出為編曲、排練、演 唱奏特定研究歌曲非加長版與加長版改編作品;徐端娌(2000)指出,產出為作 曲或演奏、著色或畫圖、參與富想像力或創造力的寫作;王秀苓(2006)闡釋, 產出指的是演奏、演唱、創作、記譜以及欣賞音樂時所書寫的心得。在本研究中, 將產出定義為對於音樂要素與概念的表達與應用,可透過音樂表現、即興、創作、 描述等方式呈現。

(16)

四、省思 (reflection)

在《「邁向藝術」音樂手冊》中,對於reflection的定義為:對於創作或回應 音樂作品的過程進行思考,發生於進行時或事後回顧。林小玉(2005)將reflection 譯為「反思」,依該研究之目的與範圍定義反思為思考有關編曲作品的創作過程, 或在過程中作回顧;徐端娌(2000) 將reflection譯為「省思」,並做以下之闡 釋:從自己或別人的理解、產出中退後一步,以領會這些理解和產出中的目標、 方法、難處與成效;王秀苓(2006)將reflection譯為「反思」,意指個人理解自 己或他人作品的自覺及自評。在本研究中以「省思」表示對於自己與他人創作或 回應音樂作品的過程進行思考與評鑑。

五、課程原理

本研究所採用之用詞「課程原理」意指“principles of curriculum”,乃依據黃 炳煌(1981)譯之《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譯自Ralph W. Tyler之《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課程原理之範圍涵蓋教學目標、組織(包

含學生需求、教材、教法、教學活動設計)、學習經驗、評量(莊敏仁,2008;

黃炳煌,1981)。本研究之課程原理範圍涵蓋教學目標、學生能力與需求、教材、

教法、教學活動(含設計),與評量。

六、音樂要素與概念

Boardman、Andress、Pautz與Willman以及Haas皆提出音樂要素 (music elements) 與音樂概念 (music concepts) 是音樂課程、教學與評量的主體,教師 若能提供學生充分機會,例如以律動、聽音作畫、或配合樂曲提示卡欣賞等方式, 使其感受音樂要素與概念,將可幫助學生更確切掌握音樂的結構性,進而促成學

(17)

音樂要素與概念之內涵與項目眾說紛紜;林小玉(2001) 指出音樂要素即 是聲音的組織章法,其中包括單一概念的音樂要素:音色、力度、節奏、速度、 曲調、語法、織度,以及整體概念的音樂要素:表現、時地風格、曲式,共計十 種音樂要素,單一概念音樂要素的組合方式、結構與發展程序會影響整體概念音 樂要素。Deutsch (1999) 則認為音樂的要素為音高、和聲、旋律,與節奏。Hackett 與Lindman (2004) 所界定之音樂要素為:旋律、節奏、和聲、曲式與音樂表情; 此五項音樂要素構成音樂概念,並依身心發展,在不同學習階段皆有應具備與可 發展之音樂概念,例如,四年級學生在音樂要素中的旋律方面應具備「音有高有 低」之音樂概念,而可藉由教學發展出「音可以級進方式往高處進行或低處進行」 之音樂概念。基於上述有關音樂要素與概念之定義與重要性,本研究聚焦於 Hackett與Lindman所界定之音樂概念,依研究對象之身心發展與學習階段進行課 程與相關研究工具之設計,以探究研究對象之音樂學習情形。

(1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運用「邁向藝術」課程原理於國小四年級音樂學習之情 形,針對個案班級之課程模式與學生在感知、產出、省思之學習情形加以探討。 研究結果受到研究範圍,與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等研究限制之影響,茲將本研究 之研究範圍與限制分述如下:

一、研究範圍

音樂學習之成效受到生理、心理、環境、學習方式等眾多因素影響,本研究 根據研究動機、目的與文獻探討,選擇以「邁向藝術」課程原理設計之教學活動 為研究變項,探討其運用於國小四年級音樂學習之情形;由於音樂學習之情形範 圍廣博,本研究將評定研究對象之音樂能力聚焦於音樂概念之學習情形與成就, 評定工具以本研究邀集之專家認定,此為本研究之研究範圍。 本研究因為研究學校所同意安排之研究時間為每週二、三之晨光時間,而一 般音樂教學於研究班級課表排定之音樂課程時間進行,由學校排定之音樂任課教 師授課,因此本研究僅針對「邁向藝術」課程中研究對象之學習情形加以探討, 研究對象於一般音樂教學之學習情形不在本文探討範圍。

二、研究限制

在研究對象方面,本研究受限於時間、人力等因素,僅選擇臺中市華麗國小 (化名)四年級一班學童為研究樣本,因此研究結果不宜推論至其他年級或其他 地區的國小學童。 在研究工具方面本研究以研究者運用「邁向藝術」課程原理自編的教學活動

(19)

第五節 研究者個人背景與信念

研究者在取得教師資格後,即進入特殊理念學校任教,在服務期間,依循學 校所主張之理念,以自編的音樂與藝術課程進行教學,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有 多元的體驗、發揮創意的空間,以及思考自己學習的機會。在兩年的教學經驗中, 研究者接觸了不同成長階段的學童,小至幼稚園小班,大至國小六年級,而從中 深刻體會到,音樂教師對不同階段學童之特性與音樂能力應有所瞭解,才能訂出 適切的教學目標,進而設計相關教學活動;然而,研究者深覺自己缺乏有關音樂 教育心理學、課程與評量方面之理論基礎,因此至研究所進修,希望能讓自己的 教學更有系統與學理根據。 在研究所修習之課程中,研究者接觸了「邁向藝術」教學原理,並有幸在指 導教授的引導下,對其有進一步的瞭解,並在2008年四月得到國家科學委員會補 助赴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參加國際音樂教育評量研討會,接觸到美國學者專家對音 樂教育評量之理念,而重新認識何謂有效之學習途徑,重新衡量教學與評量的關 係,並重新思考學生與教師在學習中所扮演的角色。研究者從中認識了音樂的學 習不僅只有個人演奏唱技巧方面的精進,更要具備敏感的感知能力,來領會教 師、同儕、其他演奏者所呈現的音樂要素或特質,具備省思能力,來回顧、思考 自己的學習或演奏,再將經由感知與省思活動所獲得的能力與知識運用至音樂呈 現;而評量與教學的關係應該是相輔相成,甚至可以融入教學當中,隨著教學目 標,讓學生在多元的評量項目與方式中,獲得更有效的學習,而非僅是傳統的紙 筆測驗或是單一分數的評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位居著主角的地位,教師在學生 學習中所扮演的角色應為助長者,而非全然的領導者。 在就學期間,研究者參與了「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部卓越教學計劃方案13 『觸動心靈』音樂欣賞教材研發方案」,在研發與製作音樂欣賞教材的過程中, 研究者體驗到音樂要素與概念的學習是音樂學習的核心,並應運用視覺、動覺等

(20)

多元的感官途徑來輔助音樂的感受與學習。在「邁向藝術」課程原理與「觸動心 靈」音樂欣賞教材的激盪下,研究者有感於現今學校教育中,藝術與人文學習領 域音樂方面的上課方式依舊多以傳統的講授式教學為多,評量方式亦多為紙筆測 驗、單一分數的評量,因此期望自己能將所學之理論以及所設計之教材,運用於 實際的課程與教學中,觀察與記錄學生之學習情形,並從實行的過程中發現問 題、尋求問題解決的方法,讓希望在教學方法上有所創新與嘗試的音樂教育工作 者,能有可參考的經驗與資料。

(21)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運用「邁向藝術」課程原理於國小四年級音樂學習之情形, 針對個案班級之課程模式與學生在感知、產出、省思之學習情形加以探討。本章 將於第一節先探討「邁向藝術」課程原理與架構,第二節依據「邁向藝術」國內 外相關文獻進行整理與分析,以做為本研究課程與工具之設計理論;第三節再依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理論與實務、四年級學生音樂能力與課程標準分析作相關 文獻探討,以做為本研究課程與工具之內容依據。

第一節 「邁向藝術」課程原理與架構

「邁向藝術」,原文為Arts PROPEL,是一為期五年有關教學與評量的合作 案 (1986-1991),參與合作機構有:哈佛大學零計畫 (Harvard Project Zero)、教 育測驗服務社 (ETS-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以及匹茲堡公立中小學 (Pittsburgh Public Schools) 的教師與行政人員。在這項合作案中,範例課程是為 國高中學生所設計的,結合教學與評量的音樂、視覺藝術、創意寫作課程。在此 根據Winner在1991年出版的《「邁向藝術」介紹手冊》《Arts PROPEL: An Introductory Handbook》與Winner、Davidson和Scripp在1992年出版的《「邁向藝 術」音樂手冊》《Arts PROPEL: A Handbook for Music》之內容,分別針對「邁 向藝術」課程原理概說、「邁向藝術」領域計畫、「邁向藝術」檔案夾,以及「邁 向藝術」原理之相關教育理論做相關介紹:

(23)

感知 (perception) 與省思 (reflection)(Winner, et al, 1992)。統整此三個過程能產 生更有效的學習,其關係圖如圖2-1-1:

圖2-1-1 「邁向藝術」認知過程關係圖

(資料來源:Arts PROPEL: A handbook for music (pp.6), Winner, E., Davidson, L. & Scripp, L, (1992), U.S.: Harvard College.)

評量 (Assessment) 是從開始執行「邁向藝術」時不可或缺的要素。「邁向 藝術」的教師與學者將評量本身視為有效的學習活動,評量在「邁向藝術」中可 建立學生以下的覺知:自己所經歷的學習、自己在這方面的成就、以及自己在學 習中所扮演的角色。評量還可以向課程以外的人展現學生學習的本質與廣度 (Winner, et al, 1992)。 「邁向藝術」以進行領域計畫 (domain project) 來執行對學習與評量的理 念。以音樂領域為例,領域計畫是為了組織、建檔以音樂為中心的課程而設計的 一系列計劃或活動。所有的領域計畫著重於發展「產出-感知-省思」,並包含了 多樣化的方法以評量學生的發展 (Winner, et al, 1992)。 執行「邁向藝術」時有一重要義務,就是追蹤學生在課程中對成果的省思; 這樣的義務需要新形式的評量方法。研究與實行「邁向藝術」的學者們認為,當 領域計畫加入了特定的省思元素,要鼓勵學生養成省思的習慣,需要透過一些額 外的支援,有非正式途徑 (informal means),如:教師持續性的提問、班級討論、 簡短小型的討論會…等以增強助長省思過程;以及正式途徑 (formal means), 如:日誌、問卷、同儕訪談單、引導學生自評的學習單 等以記錄省思。非正式 的活動可幫助學生們形成獨特的觀點與全面性的發展,若將時間運用於討論與撰

產出

感知

省思

(24)

寫成果紀錄,就不會被視為將時間浪費在排演、創作或聆聽;而透過撰寫正式的 省思工具,學生可以在一般課程之外的時間透過日誌的使用來回顧與自省課程之 內容與表現、持續提出問題或評鑑自己的進步,而教師則可透過發展教師日誌幫 助自己持續觀察與記錄學生的感知 (Winner, et al, 1992)。 而「邁向藝術」檔案夾 (PROPEL portfolios) 能為學生的成果建檔;它不只 是儲藏處,更是一個動態的收集物,是處於不斷進行中的成果評量、學生能參與 其中,並會隨著時間有所發展。「邁向藝術」檔案夾的內容可能是學生成果的範 例、可能展現課程的寬度,也可能展現某一階段特殊的計畫。在音樂方面的「邁 向藝術」檔案夾 (PROPEL music portfolios) 是一個蒐集特定學習證據的成果(可

包含紙本與影音檔),不管是學生獨立完成的、還是同儕訪談的一部分,或是教

師對學期的成果、學習概況的回顧與剖析,都可以是其內容 (Winner, et al, 1992)。 「邁向藝術」檔案夾蒐集進程如圖2-1-2:

(25)

貳、「邁向藝術」領域計畫

領域計畫為一系列有次序性、整合性的活動,使學生以開放式的方法處理特 定領域之中心概念或問題,並透過整合產出、感知與省思的活動使學生致力於過 程以及一次次地修正。例如,學生在視覺藝術中可能花幾周的時間做表情的素 描、嘗試著多種媒材與技法、鑽研藝術家的素描,並依前幾周所學到的原理與技 能為基礎完成最後的作品。從草稿到最後的成果都是領域計畫所重視的,並加上 形成檔案夾最基本的素材:省思與感知紀錄,這些在領域計畫中形成的日誌為學 生的檔案夾提供許多資源 (Winner, 1991)。 在「邁向藝術」各領域手冊中,提供了國高中階段領域計畫與評量的模式範 例。然而,教師們應該跳脫各領域手冊中領域計畫的範例,以自己班級學生的特 質與需求為中心來設計領域計畫、設定教學目標;由於每個學生理解與探索概念 的方法隨著個別發展與經驗有所不同,領域計畫最好依特定的心智年齡設計。小 學階段之領域計畫將與中學階段有很大的不同,可能較短小、架構更清楚,也需 要教師提供更多的引導。除此之外,在評量方面,也需要注意到評量範圍的年齡 適切性,較小的學生也許需要轉化為較小規模的評量 (Winner, 1991)。 「邁向藝術」在音樂、視覺藝術、想像寫作領域計畫之主要特色如下: 一、 領域計畫為聚焦於該領域議題之長程計畫。 二、 領域計畫將感知、省思統整至產出中。 三、 領域計畫強調過程與結果,因而包含了大量的修正、實驗與探究機會。 四、 領域計畫提供了許多自我評量、同儕評量與師生評量的機會。 以上特色將分述如下 (Winner, 1991):

(26)

一、領域計畫為聚焦於該領域議題之長程的、開放式的計畫

「邁向藝術」領域計畫相對於許多傳統的「學校任務」,而將教學計劃設計 為藝術家、作家、音樂家實際上會面對的任務與挑戰。 學校任務通常是零碎的。由於班級教學進度的限制,學生經常被要求在有限 的時間內完成任務,例如,一堂課的時間。在這樣零碎的狀況下,除非教師特別 地引導學生,否則學生們可能無法覺察不同計畫或是不同階段之間的關聯性。 相對的,成熟的藝術家、作家、音樂家在面臨任務、解決問題時,並非將自 己的時間清楚地劃分為一個個的四十分鐘。他們所遇到的任務通常需要花費一段 長時間,需要在過程中專注於許多步驟,可以用多元的方式解決問題,並且奠定 於先前的學習基礎上;因此沒有特定的時間限制、持續的研究都可以加深學生對 任務的理解。 領域計畫需要無特定時間限制的工作、研究,以及許多導向最後成果的統整 活動。這樣的本質,使領域計畫能確保學生有機會探索某個構想的深度或寬度、 看見自己的發展並整合技能和知識,以及將教師與同學的回饋結合、運用於自己 的工作與研究中 (Winner, 1991)。

二、領域計畫將感知、省思統整至產出中

領域計畫需要產出、感知與省思間的整合與交互作用。雖然不同的教學活動 的焦點不同,此三項要素是不能被區隔或分開的。 (一)產出的角色 產出是每個領域計畫的中心活動,和感知與省思活動一同產生與導向最後的 產出成果。在視覺藝術與寫作領域,產出表示創作;在音樂領域,產出表示作曲

(27)

每個領域計畫將學生設定在明確且詳盡的難題 (problems) 中,如:無論是 以海報、拼貼畫或抽象畫瞭解繪畫之力量、描寫自然聲音的開放式對話、團體創 作旋律…等。透過面對這些難題,能鼓勵學生發現或創造解決的方法 (Winner, 1991)。 領域計畫以產出活動為中心的理由有二:第一,產出是藝術的核心,並且應 該在藝術教育中保持中心的地位;第二,當學生發展出自己的作品,感知與省思 將成為更有意義的活動。當學生熱衷於自己解決問題,他們將更加地注意與學習 其他人對於同樣難題的解決之道。 「邁向藝術」有一理念:若希望學童成為參與音樂、美術、文學的大人,必 須在教育中加入音樂、美術、文學的表演或創作 (Winner, 1991)。 (二)感知的角色 在「邁向藝術」領域計畫中,學生持續的增進感知能力,密切的觀察著所接 觸的作品、素材,以及自然與人為環境。 1. 研究藝術作品 在音樂課中,學生聆聽自己與他人表演的影音檔案,並參與音樂會;感知活 動可能出現在領域計畫的任何時刻,無論是開始、過程中或結束。 感知活動提供探索其他藝術家工作的機會,這些藝術家在其他同儕間也可能 同樣知名。以此方法,學生領悟到其他地區或文化的藝術家以及自己文化中的當 代藝術家也同樣遇到藝術上的難題。 對密切觀察的技巧與興趣自然而然地引發了產出,也引發了學生研究他人作 品的動機,因為學生有一目標:理解藝術家如何解決與他們所遭遇到的相似問題。 對於藝術工作的密切觀察增益學生對於這個世界與他們作品創作的經驗;學 生可以認識有關自己作品的新觀點以及更廣的視野,還可能觀察自然環境中與自 己作品相關但從來沒注意到的事物 (Winner, 1991)。

(28)

2. 觀察作品素材 學生被要求仔細地辨識領域中的素材:軟性炭筆的濃淡、樂器的音色、力度 的大小…以及他們所沒注意過的事物。 3. 觀察自然與人為的世界 在「邁向藝術」中,學生並不僅在研究藝術工作,他們更觀察著周遭的世界 與藝術世界的連結。例如:注意音樂中的重複型態與日常生活語言間的相似之處 (Winner, 1991)。

三、領域計畫強調過程

「邁向藝術」強調過程與最後的成果。過程是指學生對藝術創作的學習,而 結果則是指有關於潛在過程與最終成果的工作評鑑。因此,教師必須觀察在領域 計畫中與學生創造過程有關的草稿、修正,並在省思、感知活動中尋找過程的證 據 (Winner, 1991)。 例如,領域計畫通常包含了省思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設計是為了鼓勵學生思 考有關他們自己的產出作品以及他們在過程中做過的嘗試與修正。學生經常被要 求敘述自己在創作作品與檢視過程中所作的決定,例如:你做了這個修正的原因 為何?做了這個修正後能改善你的作品嗎?如果能,又是如何改善的呢?。問題 可能在許多情況下被提出,包含在領域計畫進行中或完成後的師生討論會、同儕 訪談、評論會,以及日誌撰寫 (Winner, 1991)。 「邁向藝術」強調過程,但並不表示不重視最後成果的重要性。完整的成果 需要複雜的決定、判斷、感知技能,與努力。因此,「邁向藝術」秉持著「最終 成果來自於過程」的理念 (Winner, 1991)。

(29)

四、領域計畫的評量

透過評量,能強化教學的目標,藉著教學目標可明確地指出學生應該學習的 範圍與標準;教師們就依據這些目標與透過評量過程所建立的標準來學生的表現 (Winner, 1991)。「邁向藝術」將評量分成以下幾個要點: (一)特定的評量範圍 「邁向藝術」相信評量並非只是測量,而是學習的一部分,因此,被評量的 範圍應該是重要的,就算有些範圍或面向不容易被評量;除此之外,學生應該能 在評量過程中有所學習。 範圍的建立有以下幾個步驟,首先,教師必須清楚什麼是希望學生學習的。 此學習目標將成為學生工作表現的評量範圍。因此,若「學生學習冒險嘗試」是 目標之一,而冒險嘗試就必須被評量 (Winner, 1991)。 第二,和學生一起工作的教師,必須確認學生的工作範圍以決定評量範圍是 否適切,教師必須確定評量範圍能否掌握學生工作的重要特點,以及確定是否發 展了不在評量範圍中,但卻重要的學習。多次評量、驗證學生的工作,也許甚至 會讓教師回頭修正原本的教學目標 (Winner, 1991)。 每個「邁向藝術」領域計畫的評量依多元面向來敘述學生的表現,但在明確 的描述學生工作特性的用詞上,可能會面臨一些困難與挑戰;使用像「天賦」這 樣不明確的範圍對學生並無幫助,然而,使用太狹隘或太強硬的範圍對學生亦無 幫助。「邁向藝術」並不希望使每個領域計畫的評量都特別地獨一無二,或是使 評量範圍皆無法跨越年級階層。「邁向藝術」已嘗試發展跨領域計畫的評量模式, 並以特定的領域計畫活動為基礎。在設計出評量模式後,教師們就要向學生公 開;學生可經由與教師的討論瞭解自己被評量的模式要素與範圍 (Winner, 1991)。

(30)

(二)設定標準 國小階段音樂領域之學門技能內容與高中音樂領域之學門技能內容是很不 一樣的。運用「邁向藝術」的教師與研究人員,都在調查著不同年段、不同經驗 的學生學習情形,並試著建立在不同階段中發展的層級或預期表現,以這些範例 來建立評量學生之標準。 (三)判斷與報告工作 學生工作之判斷與報告在「邁向藝術」中以多樣的形式呈現,包含語言描述、 數字量表、圖表等。 無論報告為何種特殊形式,「邁向藝術」領域計畫之評量有幾種穩固的特徵: 第一,這些報告與教學目標連結。第二,每個評量報告皆聚焦於學生多元的表現; 因此,領域計畫的結果分析是支持、引導學生完成檔案夾,而非只是單一的總分。 第三,每個評量計畫的發展皆將學生視為自我評量者。事實上,在學生與教師對 於作品提出異議、意見與討論時,將展現不可思議的教學良機 (Winner, 1991)。 總結此段,「邁向藝術」領域計畫的重要概念可歸納為以下五點: 1. 領域計畫由一系列強調過程的相關聯活動所組成,需要修正與省思,並 允許學生運用多元層級的技巧技能。 2. 領域計畫是具有多元解決方法的開放式計畫,它引導學生發現與創造屬 於自己的解決方法,並探索他人的解決之道。 3. 領域計畫將產出視為中心活動,而感知與省思活動從過程中持續發展, 並影響產出的成果。 4. 領域計畫的評量並不只是完成產出作品,更為了學習之成長與發展,以 及強化、增長原有的理解。 5. 領域計畫帶來難題以刺激學生在定義他們所追求的難題中增加自己的角

(31)

參、「邁向藝術」檔案夾

在「邁向藝術」教室中,學生蒐集領域計畫進行過程所完成的作品。有時, 「邁向藝術」檔案夾是由學生所蒐集的部份作品所組成的;有時則是全部的作 品。「邁向藝術」檔案夾包含最初的草稿與最後的成品、優秀的作品與薄弱的作 品,早期的作品與後期的作品。「邁向藝術」檔案夾還包含了學生日誌,以及其 他幫助作品形成的資源,例如:其他的藝術作品、報章雜誌上的文字或圖像、音 樂會節目單等。簡言之,在一般藝術課程中容易被忽略的草稿、省思、改編與修 正,在「邁向藝術」課程中被視為瞭解學生學習的重要證據 (Winner, 1991)。 學生不僅要蒐集檔案夾中的資料,更要經常檢視檔案夾中的作品與省思。他 們可能是自己檢視,也可能是與其他同學或甚至是教師一起檢視。當學生檢視自 己的檔案夾,能引發他們思考自己的作品是如何隨時間改變,以及未來將如何發 展。教師常引導或增強這樣的省思過程並偶爾指派要求學生回顧從前作品或日誌 的任務以培養參照與思考檔案夾素材的習慣。定期的進行檔案夾相關活動能在學 習環境中提供定期對話與意見交換的機會,進而促進教室中工作坊氛圍的發展 (Winner, 1991)。以下將針對「邁向藝術」檔案夾的內容、用途與益處加以說明:

一、「邁向藝術」檔案夾的內容

「邁向藝術」檔案夾包含著許多該領域常見的特點。如上面所提到的,「邁 向藝術」檔案夾包含過程的軌跡與成品,而這些過程與成品皆具有感知與省思的 證據,可能是以日誌、其他文字紀錄、影音檔案、視覺活動等方式紀錄。除此之 外,「邁向藝術」檔案夾應該包含一些對作品之環境、脈絡、背景的描述,才能 讓授課教師以外的人進行評量。 在選擇放置哪些素材時,有幾種常見的模式,有些實例是全然交由學生選擇 與決定,有些則是由教師扮演主要的引導角色,還有一些嘗試著由教師與學生一 同決定。在素材的選擇上,沒有絕對正確的方式,每種模式也都有其優缺點;例

(32)

如,採用全然由學生選擇的模式可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性,但若學生遺漏了重要的 作品片段,學生的能力或表現可能被低估。另一方面,學生的選擇與決定通常都 能引發學生學習 (Winner, 1991)。 在「邁向藝術」檔案夾建置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所設立的原則下握有主要 的掌控權。例如,教師可設立選擇素材的原則,要求學生放置自己最滿意的作品, 然而作品的選擇權還是在學生身上。使用這個模式,教師可以引導檔案夾的基本 架構,但賦予學生大部分的選擇權。這個模式保留了學生選擇的過程,並將此過 程視為學習的重要時刻。無論學生是如何選擇、選擇了什麼,說明與解釋自己的 決定是很重要的,說明與解釋自己所選擇的作品能讓學生展現他們自己的學習 (Winner, 1991)。

二、「邁向藝術」檔案夾的用途

「邁向藝術」檔案夾不僅是簡單的儲藏箱,而是學生與教師探索學習、觀察 發展,與探問彼此有關創造過程重要問題的工具。在「邁向藝術」課程中,檔案 夾經常成為學生的靈感來源或是觀察自身發展的基礎。「邁向藝術」教師使用許 多成功的技巧,包括允許學生評量自己某部份的作品,學生可自己評量自己的檔 案夾,也可與同儕或教師,學生可以從檔案夾中找到學習的證據,關聯性(如個 人風格、主題)與改變(如寫實風格轉變為印象派風格的草稿)的證據,以及自 我挑戰的證據。「邁向藝術」教室中通常都會有定期的、非結構性的檔案夾訪談, 以及偶爾的、至少一學期一次的結構性訪談 (Winner, 1991)。 教師亦可藉著與學生共同檢視檔案夾並詢問有關過程或目標的問題來幫助 學生運用檔案夾刺激學習,指出素材中的優勢與弱勢,並幫助學生辨認與表達他 們在作品中所做的決定;透過這樣的問題,學生學習如何檢視作品、如何詢問有

(33)

組活動等方式來進行檔案夾互動則是較為可行的 (Winner, 1991)。

三、建置「邁向藝術」檔案夾的益處

在一天天的教室生活中,教師看見許多珍貴的,但稍縱即逝的時刻;「邁向 藝術」檔案夾展現了深刻的觀察與領悟、問題的發現、在團體計畫中對作者觀點 的理解,或是在經歷挫折後在困難技巧上的提升,這些片段是在日復一日的教室 生活中很容易被遺漏的;學生可能沒有足夠的觀察力而不懂得這些學習時刻的保 存價值;除此之外,沒有定期參與教室活動的家長與行政人員也沒有管道來瞭解 這些重要的學習時機 (Winner, 1991)。 傳統的評量形式並沒有關注這些教室生活的細節,而「邁向藝術」檔案夾是 描寫發展與記錄過程,並因此提供評量學生真正勝任工作的方法。此外,「邁向 藝術」檔案夾讓學生與教師更清楚這些時刻是學習的重要部份。 「邁向藝術」檔案夾與建置檔案夾的活動建立了完全不同的教室結構,許多 研究者與實行者稱之為「檔案夾文化」;「檔案夾文化」中的學生可看到以下幾種 特性 (Winner, 1991): 1. 學生專注致力於長期計畫中 建置檔案夾與追蹤自己的進展能激勵學生跨越長時間來完成計畫,學生 開始領悟到創作與重新創作的價值,並且由多樣的觀點中追蹤到藝術議 題。 2. 學生察覺到自己的發展而更深入的學習 藉由建置檔案夾,以及定期的瀏覽與檢視,學生察覺了他們作品的發展 史—從最初的舞台到中間被接受或否定的過程,再到最後的成品;他們 也同時在他們早期與後來的作品中看到了相關性與非相關性。學生因此 意識到其中的意義而獲得在領域中的精熟。就像有學生在「邁向藝術」 實施的課堂中分享:「當你看了這一年你所做的所有紀錄,你看到了你自 己的學習。」

(34)

3. 學生察覺到自己的發展而更有自我意識 學生察覺到他們自己獨特的地方;他們發覺與自己相關的主題、自己的 風格、自己的優點與缺點。 4. 學生成為主動學習者 學生開始意識到自己是掌控自己作品的主動學習者,而非僅是實行教師 教學計畫的被動學習者;學生透過省思,探索藝術家或其他同儕是如何 發展作品,進而為自己設定計畫。這不會是一夜之間或一個單元的課程 就能看到的改變,而是逐漸的改變為:教師使教室氣氛發展成鼓勵研究、 對話與實驗,學生開始將省思與感知內化於產出當中。在「邁向藝術」 教室中,許多學生跳脫被指派的任務,而開始發展屬於自己的作品 (Winner, 1991)。

肆、「邁向藝術」課程原理之相關教育理論

「邁向藝術」由美國教育學者Howard Gardner所提倡與推動,其著作《心智 的架構》(Frames of Mind) 為討論多元智能理論之重要書籍 (Alexander, 1992); 多元智能理論主張人有音樂、身體動覺、空間…等八大智能,應有多元的學習途 徑才能使個體有完整全面的發展 (Radocy, Rudolf & Boyle, 2003)。而「邁向藝術」 基於「學生乃是知識的建構者 (constructors of knowledge)」的理念,相信知識並 不單純的只是從教師的口中傳遞給學生,而是學生詮釋訊息、運用之前的理解統 整這些訊息,並建構新的理解;對於學生是知識建構者這樣的觀點,來自於一些 心理學與教育研究重要的學者:杜威、皮亞傑,以及維高斯基 (Winner, 1991)。

(35)

一、杜威 (John Dewey, 1859-1952) 與「邁向藝術」

杜威認為,在人類面臨了生活上的問題後,會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因 此形成經驗,進而產生知識與思考;因此知識是從實際活動與其中的經驗而來, 是心智活動的一種表現,也是人類對環境作用的體認(詹棟樑,1993)。通常所 謂的「經驗」,其內涵包括下列各項:1. 經驗主體的主觀傾向(內在的行為)與 動作(外部的行為);2. 經驗主體交互作用 (interact) 的環境,也就是被經驗的 一切人、事、物;3. 經驗主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然而杜威所說的經驗, 其範圍是非常廣泛的,不僅是指一個事件的結果,同時也包含事件的過程,以及 構成此一事件之所有因素;杜威更認為,由於過去與現在的聯繫,個人經驗的內 容才能不斷成長與發展,社會文化的內容才能不斷傳承與累積(李常井,1985)。 杜威在其著作《藝術即經驗》《Arts as Experience》中提及,經驗與藝術是 息息相關的。若要發現藝術品生產過程的本質,以及發現美感認知中愉悅的本 質,就必須在不被一般人視為具有藝術性的經驗中,尋找核心和根底;找到這些 充滿生命力的根源種子後,或許我們就能隨著其生長的路徑,進入完滿與純粹藝 術的最高形式。因此,真正的生活過程 (process of living) 預示著藝術的存在。 當「所感知到質素控制著製作過程所發生的問題」此一特質存在時,而且當感知 到的結果具有此一特質時,做或製造之物就是藝術 (Dewey, 1934)。 在「邁向藝術」課程原理中,學生從產出作品的過程中經歷實際藝術活動, 並從中獲得經驗、形成知識,是杜威所主張的知識來自於實際活動與其中的經 驗;杜威更認為過程與結果具有同等的地位,過去與現在是具有連續性的,進而 主張尋求藝術作品形成的經驗以瞭解其真正的內涵,這些觀點都與「邁向藝術」 檔案夾所主張、蒐集、呈現的內容相符,由此可知「邁向藝術」課程原理運用了 杜威之教育哲學理念。

(36)

二、皮亞傑 (Jean Piajet, 1896-1980) 與「邁向藝術」 皮亞傑認為人類天生就是主動、試探性的資訊處理者;人類會建構 (construct) 自己的知識,對周遭環境發展出自己的理論,對經驗或教學的反應並非套用現成 的知識,並且透過內在的對話和自己辯論,而從事知識延伸和知識精修的活動, 不斷驗證自己所建構的理論 (Good & Brophy, 1995)。 因著人類主動建構知識之理論,皮亞傑認為,教育活動的基本任務是為學生 創造一系列能夠自在於其中活動的情境,教師在這環境中主要的任務是啟發學 生、引導學生進行活動,不事先強加規則和建議現成的結果;教師不僅是傳授知 識者,也是創新者和研究者(杜聲鋒,1997)。皮亞傑更提出,在經驗的活動和 自發的探究中,如果沒有人與人之間的自由協同、合作,真正的智力活動是無法 構成的;人與人之間的協同與合作不僅存在於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 的協同與合作更是重要。智力活動不僅需要相互之間不斷的刺激作用,也特別需 要人與人之間互助督促和對批判精神的磨練,只有這種互相的督促和批判精神才 能引發個人客觀性與邏輯論證的能力(杜聲鋒,1997)。 「邁向藝術」課程原理之領域計畫主張讓學生於開放式的環境中面對開放式 的問題與解決,並藉由觀察藝術家、師長、同儕創作元素的感知活動中與其他人 互動交流;定期檢視「邁向藝術」檔案夾,更是師生、同儕,甚至親師生間相互 合作與刺激的機會,因此「邁向藝術」教學原理能營造出符合皮亞傑所主張之教 育情境。

三、維高斯基 (Lev Semenovich Vygotsky, 1896-1934) 與「邁向藝術」

維高斯基認為,兒童在他們自身的發展中扮演著「積極行動者」 (active agents) 的角色,藉著與別人合作進行有意義的文化活動,創新內在的心智過程。兒童與

(37)

心智能力 (Berk & Winsler, 1995)。 在一些依據維高斯基觀點所做的研究中發現,最重要的不是合作之成員為成 人或是兒童,而是同伴如何組織這種聯合活動;不同意見被解決的程度、同伴共 同承擔責任、對話所反應的合作,和彼此的尊重等內涵,遠比反對與衝突對促進 發展的重要性來得重要。而最有效刺激兒童認知成長的社會經驗型態,應是「引 導的參與」(guided participation);引導的參與是指,兒童能在同伴不同的知識結 構、技巧、處事方法的引導、支持,和挑戰之下,積極參與在文化結構的行動中。 這種能幫助兒童發展關係的特質可運用特定的名稱—「鷹架」(scaffolding),鷹 架的意義就是一種支持兒童運作、發展的系統,且非常敏感的融入兒童的需要。 成人調整對兒童目前能力所需要的溝通,供給兒童精熟活動所需要的協助,並且 在他們能力逐漸增加時,要他們負起更多的責任 (Berk & Winsler, 1995)。

「邁向藝術」課程原理鼓勵學生養成省思的習慣,並透過教師的提問、師生 或同儕間的討論與回饋等非正式途徑的省思活動來培養與引導學生,使其具有獨 特觀點對話之能力以及全面性的發展;而透過撰寫日誌、省思單等正式途徑的省 思工具,學生可以使用自己的日誌於課程之外的時間持續提出問題或評鑑自己的 進步,而教師或同儕則可藉此給予回饋。「邁向藝術」課程原理中這些透過師生、 同儕間互動而使學生成長的活動,皆可成為學生之鷹架,如同維高斯基所主張, 進而使學生建構出新的心智能力。「邁向藝術」課程原理擁有清楚詳細的架構, 其教育理念更有教育哲學與教育心理學方面之基礎,值得更深入探討其相關研 究,並嘗試調整與應用於國內之音樂教學。

(38)

第二節 「邁向藝術」國內外相關文獻

「邁向藝術」課程原理近年來在國內外被運用於藝術教育、視覺藝術教育、 藝術評量、兒童寫作等非音樂教育各領域,以及一般音樂教學、器樂教學、音樂 團體、音樂師資培訓等音樂教育各領域;在此,研究者分別依據國外非音樂教育 領域、國外音樂教育領域、國內音樂教育領域三部份進行與「邁向藝術」相關之 論文與期刊之探究,做為本研究之參考資料。

一、國外非音樂教育領域論文與期刊

研究者運用「Arts PROPEL」為關鍵字查詢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 與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s,從中發現相關的論文與期刊有15篇,其中與音樂 教育領域相關的有6篇,其他領域則有9篇。

在視覺藝術教育領域方面,Schneider (1997) 以美國垃圾桶畫派 (The Ash Can School) 之重要藝術作品為研究工具,建立其相關之國小階段視覺藝術課程 發展。在研究發現中指出,視覺藝術教育之地位已被驗證,無論是「學門本位藝 術教育」(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 或是「邁向藝術」,這些藝術教育討論 中的重要觀點能提供國小階段藝術教育基本題材的確認與選擇;描繪日常生活的 藝術作品可選為國小階段視覺藝術之題材;以及,所有學校視覺藝術教育的題材 必須透過批判地驗證另類標準 (alternative criteria) 的運用,以確定其精確性與適 宜性。

Rich (1997)分析Howard Gardner與Elliot Eisner的著作與他們所監督的藝術教 育課程:「邁向藝術」與學門本位藝術教育,以驗證教育心理學對當代藝術教育 的影響。研究發現,「邁向藝術」所依據之理論可見於認知科學,如:螺旋式課

(39)

術」中,產出是中心活動並且所有的學習發展來自學生自己的經驗;在學門本位 藝術教育中,產出活動僅佔課堂中四分之一的時間。「邁向藝術」為藝術教育提 升了新評量方法的使用,如檔案評量;而學門本位藝術教育則僅有輕微地改變目 前教育的評量方法。近年學門本位藝術教育在藝術教育的實驗更接近「邁向藝 術」;且Howard Gardner的方法較Elliot Eisner贏得了更多的支持與運用。

Fowler (1996) 以「邁向藝術」檔案夾、觀察紀錄與訪談逐字稿分析大學階 段使用檔案夾於視覺設計課程之教學過程。於研究結果中以音樂上的記分形式設 計一資料展示方式以顯示學生在產出、感知與省思每個設計問題中交互作用的變 化歷程,並將學生工作與文字之展現做為驗證學生學習過程之脈絡。

Davis (1993) 以觀察、訪談、問卷、計畫紀錄,與評鑑紀錄等方式,為1992 至1993年加州藝術教育協會 (the California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學生評量 計畫所執行之檔案夾評分過程建檔;建檔過程中,學生表現之標準是依據加州公 立學校之視覺與表演藝術架構,並以哈佛大學之計畫:「邁向藝術」為計畫模式。 研究結果除了為國小、國中、高中階段之視覺藝術領域設計出可評分的檔案夾評 量之外,尚獲得了評分規準的使用、評量標準與檔案夾任務的搭配,與評定者的 訓練程序等相關知識;並發現了相較於國中與高中,國小階段之評定者一致性較 低。其所提出之未來研究相關的建議包含縱向的更大的檔案夾樣本數、驗證評定 者訓練與基準選擇程序,以及實施教室中與區域性的視覺藝術檔案夾。 Cassa (1992) 為了呈現並深度探討「學門本位藝術教育」與「邁向藝術」此 兩個運用於青春初期之藝術教育理論範例,而透過西北海岸跨奎特印第安部落特 殊的面具、民俗舞蹈等藝術作品與文化的介紹,比較與對比二理論之應用;並在 探討與分析後建議中學階段之藝術教學應結合此二理論。 Blaikie (1992) 以英國及美國幾個有公信力之大規模評量模式分析與比較英 美高中藝術課程常見之評量模式,其分析與比較之評量模式有:英國的中學資格 考試 (The General Certificate in Secondary Education)、東倫敦考試 (the London East Anglian Examining Board);美國的高等分班課程 (Advanced Placement)、「邁

(40)

向藝術」、國際學士資格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研究之結果研討分析出 評量策略中有特色之相似結構有:標準、常態分配、藝術教育者之專業之評量意 見。除了「邁向藝術」,多數皆建議透過調整以增加信度。東倫敦、國際學士、 與「邁向藝術」評量聚焦於過程與結果。所有的策略都是與學生個人相關,因此 由他們自己決定工作坊研究之主題內容。這些評量方法皆被驗證為得以適應在多 元的教學脈絡中,因此其模式皆適合於地區性或國際性之評量。 在兒童寫作領域方面,Seidel (1995) 運用研習會議之逐字稿與個別研究對象 在每次會議將結束時之省思文字,分析國小教師在以評量研討會合作草案 (The collaborative assessment conference protocol;此草案以「邁向藝術」模式運作) 為 架構下進行之研討會成果。研究結果顯示,此草案雖然富挑戰性並且不穩定,卻 以讓研究對象滿意與著迷的方式進行合作、探討關於課程、教學法與評量等嚴肅 且複雜的的議題;並以深入的會議描述與談話紀錄分析重要的研究發現。

在期刊方面,Olson (1988) 於教育週刊 (Education Week) 發表《在匹茲堡: 藝術軌跡的新評量方式》,文中介紹「邁向藝術」為一音樂、視覺藝術、創意寫 作的研究計畫,由哈佛零計畫、教育測驗服務處與匹茲堡公立學校所提倡,並已 被驗證。此計畫之目標為創造更適合學生藝術學習與成長之課程與評量方式。 Wolf (1987) 於教育領導 (Educational Leadership) 發表《開放中的評量》簡介「邁 向藝術」為一匹茲堡的藝術教育計畫。此計畫之目標為訓練教師更加成功地在課 程中整合計畫、檔案夾與省思面談。

研究者針對以上論文與期刊之研究者與研究題目、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 究領域、研究目的、研究工具、研究結果與發現,列舉運用「邁向藝術」於非音 樂教育領域之國外論文與期刊如表2-2-1:

(41)

表2-2-1 國外非音樂教育領域之「邁向藝術」相關論文與期刊 研究者與 研究題目 研究 對象 研究 方法 研究 領域 研究 目的 研究工具 研究結果與發現 Schneider, S. A. (1997) 國小階段之垃 圾桶畫派繪畫 與視覺藝術 國 小 藝 術 教 育 課 程 文 獻 分 析 視 覺 藝 術 教 育 敘述垃圾桶畫派 藝術家繪畫精 選,並分析出與其 相關之國小階段 視覺藝術課程發 展。 垃圾桶畫派藝術家 繪畫精選與相關 1. 視覺藝術教育之地位已被驗證,無論 是「學門本位藝術教育」

(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 或 是「邁向藝術」,這些藝術教育討論 中的重要觀點能提供國小階段藝術 教育基本題材的確認與選擇。 2. 描繪日常生活的藝術作品可選為國 小階段視覺藝術之題材。 3. 所有學校視覺藝術教育的題材必須 透過批判地驗證另類標準的運用,以 確定其精確性與適宜性。 Rich, M. C. (1997) 以迦納 與艾斯納之著 作探究認知心 理學對藝術教 育的影響 迦 納 與 艾 斯 納 之 著 作 文 獻 分 析 視 覺 藝 術 教 育 驗證教育心理學 對當代藝術教育 的影響 Gardner與Eisner的 著作與所監督的藝 術教育課程: 「邁向藝術」與學 門本位藝術教育 (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 簡稱 DBAE) 1.「邁向藝術」所依據之理論可見於認 知科學,如:螺旋式課程;然而學門 本位藝術教育則與行為主義較接 近,如:次序性的學習架構。 2. 此兩課程有關產出(創作)活動之時 間分配亦有很大的不同。在「邁向藝 術」中,產出(創作)是中心活動並 且所有的學習發展來自學生自己的 經驗。在學門本位藝術教育中,產出 (創作)僅佔課堂中四分之一的時間 3.「邁向藝術」為藝術教育提升了新評 量方法的使用,如檔案評量。而學門 本位藝術教育則僅有輕微地改變目 前教育的評量方法。 4. 近年學門本位藝術教育在藝術教育 的實驗更接近「邁向藝術」;且 Gardner的方法較Eisner贏得了更多 的支持與運用。 Fowler, M. R. (1996) 分析高 等教育視覺設 計教學之學生 檔案夾 大 學 學 生 調 查 、 分 析 視 覺 藝 術 教 育 分析大學階段使 用檔案夾於視覺 設計課程之教學 過程 1.「邁向藝術」檔案 夾 2.觀察紀錄 3.訪談逐字稿 1. 以音樂上的記分形式設計一資料展 示方式以顯示學生在產出、感知與省 思每個設計問題中交互作用的變化 歷程。 2. 將學生工作與文字之展現做為驗證 學生學習過程之脈絡。 Seidel, S. (1995) 成就完 整:教師閱讀兒 童寫作之個案 研究 國 小 教 師 個 案 研 究 語 文 教 育 分析運用評量研 討會合作草案(以 「邁向藝術」模式 進行)方式進行之 研討會成果 研習會議之逐字 稿、個別研究對象 在每次會議將結束 時之省思文字 1. 此草案雖然富挑戰性並且不穩定,卻 以讓研究對象滿意與著迷的方式進 行合作、探討關於課程、教學法與評 量等嚴肅且複雜的的議題。 2. 以深入的會議描述與談話紀錄分析 重要的研究發現。 Davis, T. M. (1993) 加州藝 術教育協會學 生評量計畫所 執行之視覺藝 術檔案夾評分 過程之發展與 運用 一 評 量 計 畫 過 程 過 程 紀 錄 分 析 視 覺 藝 術 教 育 為1992至1993年 加州藝術教育協 會 (the California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簡稱 CAEA) 學生評量 計畫所執行之檔 案夾評分過程建 檔。 觀察、訪談、問卷、 計畫紀錄,與評鑑 紀錄。 1. 為國小、國中、高中階段之視覺藝術 領域設計出可評分的檔案夾評量。 2. 相較於國中與高中,國小階段之評定 者一致性較低。 3. 獲得了評分規準的使用、評量標準與 檔案夾任務的搭配,與評定者的訓練 程序等相關知識。 4. 對未來研究相關的建議包含縱向的 更大的檔案夾樣本數、驗證評定者訓 練與基準選擇程序,以及實施教室中 與區域性的視覺藝術檔案夾。

(42)

Cassa, K. E. (1992) 青春初 期之藝術教育 青 春 初 期 藝 術 教 育 文 獻 文 獻 分 析 視 覺 藝 術 教 育 呈現並深度探討 兩個運用於青春 初期之藝術教育 理論範例。一為 「學門本位藝術 教育」 (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 簡 稱DBAE),二為 「邁向藝術」。 透過西北海岸跨奎 特印第安部落特殊 的面具、民俗舞蹈 等藝術作品與文化 的介紹,比較與對 比此二理論之應 用。 建議中學階段之藝術教學應結合此二 理論 Blaikie, F. Mary. (1992) 英美高中藝術 課程評量固有 之架構與價值 英 美 常 見 之 評 量 模 式 模 式 分 析 視 覺 藝 術 教 育 分析與比較英美 高中藝術工作坊 常見之評量模式 對以下評量模式的 驗證 英國:中學資格考 試 (The General Certificate in Secondary Education)、東倫敦 考試 ( the London East Anglian Examining Board) 美國:大學先修課 程 (高等分班課程 Advanced Placement)、「邁向 藝術」、國際學士 資格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1. 研討分析出評量策略中有特色之相 似結構:標準、常態分配、藝術教育 者之專業之評量意見。 2. 除了「邁向藝術」,多數皆建議透過 調整以增加信度。 3. 東倫敦、國際學士、與「邁向藝術」 評量聚焦於過程與結果。 4. 所有的策略都是與學生個人相關,因 此由他們自己決定工作坊研究之主 題內容。 5. 這些評量方法皆被驗證為得以適應 在多元的教學脈絡中,因此其模式皆 適合於地區性或國際性之評量。 Olson, L. (1988) 在匹茲堡:藝術 軌跡的新評量 方式(期刊) 介紹「邁向藝術」為一音樂、視覺藝術、創意寫作的研究計畫,由哈佛零計畫、教育測驗服務處與匹茲 堡公立學校所提倡,並已被驗證。此計畫之目標為創造更適合學生藝術學習與成長之課程與評量方式。 Wolf, Dennie Palmer. (1987) 開放中的評量 (期刊) 此篇文章簡介「邁向藝術」為一匹茲堡的藝術教育計畫。此計畫之目標為訓練教師更加成功地在課程中 整合計畫、檔案夾與省思面談。 綜觀以上非音樂教育領域之國外論文與期刊,可將「邁向藝術」之運用歸類 為幾種類別:(一)將「邁向藝術」與「學門本位藝術教育」或其他地區性、國

家性的課程與評量模式進行比較與驗證 (Blaikie, 1992; Cassa, 1992; Rich, 1997; Schneider, 1997),由此可知「邁向藝術」課程原理受到高度重視,其地位與重要

(43)

Wolf, 1987),由年代與作者可得知,此兩篇為「邁向藝術」實施初期由核心研究 設計者、參與者所撰寫之介紹文章,可再次驗證與確立「邁向藝術」實施之理念 與方法。

二、國外音樂教育領域論文

研究者運用「Arts PROPEL and music education」為關鍵字查詢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與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s,從中發現與音樂教育領域 相關的論文有6篇。 Smith (2002) 以準實驗研究中的等組前後測實驗設計比較兩種教師培訓方 法:「邁向藝術」與教師導向教法的成效;在此研究中,使用了Colwell音樂成就 測驗、Tunks態度行為階層、依據美國國家音樂教育標準之自編測驗為研究工具, 測驗項目包含讀譜與記譜、個人驗證技能量表、歌唱與直笛表演評量,「邁向藝 術」組別並較教師導向組多了初期、中期、末期之歌唱直笛自評、歌唱直笛合奏 排練評論與同儕訪談。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在讀譜記譜、樂器認知、歌唱、態度與 技能覺察等方面皆有顯著的進步。實驗組最顯著的改變在音程辨識,控制組在節 拍辨識。「邁向藝術」實驗組在讀譜與視譜上較控制組有更大的改善,在其他方 面則無顯著差異。 Stevens (2001) 以合唱排練評論、期初問卷、同儕評論影音、學生日誌、訪 談影音、「邁向藝術」省思記分指導,以及依Perkin與Swartzs之理論自編的思考記 分指導等工具,運用音樂語彙做為高中學生合唱團員音樂省思與練習可測量的指 標,研究發現,有音樂經驗的學生較沒經驗的學生產生更多的省思並運用更多音 樂語彙,年齡並非預測省思能力的指標,曾接受過個別聲樂課程的學生在省思的 質與量上都較無接受過個別聲樂課程的學生高,學生以言語方式進行的省思較以 書寫方式進行的省思要長,檔案評量工具是學生較喜愛的省思方法。建議可運用 電子資料蒐集方式改善檔案建製方法,並建議應增進教師培訓與提供未來的研究 方向。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upplementary notes to 2.3.4 The Senior Secondary Curriculum and Suggested Time Allocation and Appendix 7 in Booklet 2 Learning Goals, School Curriculum Framework and Planning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 Music

Infusing higher-order thinking and learning to learn into content instruction: A case study of secondary computing studies in Scotland. Critical thinking: What it is and why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Peter Senge教授,於1990年 出版「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和實 務」(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for Enhanc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and

11 釋 聖 嚴,《 明 末 佛 教 研 究 》;Chün-fang Yü, The Renewal of Buddhism in China: Chu-hung and the late Ming Synthesi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經過小學四年級輔助課程四十多小時密集式的活動,組員有不同程度及層面的學習和參

It provides ethnic minority parents (hereafter referred to as “parents”) with useful information including Hong Kong’s education system, major education polic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