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臺北縣某國中學生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中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臺北縣某國中學生為例"

Copied!
12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為六節,包括研究動機與重要性、研究目的、研究問題、 研究假設、名詞釋義及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由於醫藥衛生的進步,臺灣地區的疾病型態已由過去的急性病轉 變為慢性病。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的統計資料,民國 97 年國人十大主要 死亡原因前五位依序為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肺炎及糖 尿病(行政院衛生署,2009)。 1974 年,加拿大衛生暨福利部長 Lalonde 在「加拿大人的健康新 展望」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Health of Canadians)中指出,影響健 康的四大要素包括人類生物學、環境、生活型態及健康照護體系 (Lalonde, 1974)。而後 Dever(1976)提出影響疾病死亡率的因素, 其中生活型態佔 43%、人類生物學佔 27%、環境佔 19%、健康照護體 系佔 11%。此報告書揭櫫了造成慢性疾病的最主要原因並非健康照護 體系,而是個人的生活型態。 1978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於阿 1.

(2) 拉 木 圖 ( Alma-Ata ) 召 開 國 際 基 層 醫 療 照 護 會 議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imary Health Care)中,宣示了阿拉木圖宣言,重申了 健康是人類的基本權利,且人們有權利及責任參與個人的健康照護計 畫,會議中提出了「公元2000年全民健康」 (Health for All in the Year 2000)的目標,並指出基層醫療照護在促進健康上的重要性。 因此,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疾病型態已轉變成慢性病的型態,而 個人生活型態對於其健康影響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視的。在非傳染病 的時代,健康促進是國民健康的新方向(江東亮、余玉眉,1994) 。Ewles 和 Simnett(1985)指出,從健康促進的觀點看來,應從小開始加強正 向健康的活動以投資健康並期望未來有健康之所得。 世界衛生組織自 1995 年起,即在各國積極推動「健康促進學校計 畫」,我國教育部也於 2001 年開始推動,將與學生健康相關的人事物 納入健康促進學校六大範疇中,包括學校衛生政策、學校物質環境、 學校社會環境、社區關係、個人健康技能及健康服務等(臺灣健康促 進學校,2008)。 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的健康行為養成,較成年之後的行為改變更能 建立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Alexander,1994)。國中學生正處於青少年 階段,青少年時期是人生中一個獨特的階段,充滿特別的挑戰和機會;. 2.

(3) 青少年不再是孩童,亦非成人,青少年階段所做的關於健康之重要抉 擇 、 態 度 的 發 展 及 健 康 的 實 踐 將 會 持 續 到 成 人 階 段 ( Ozer, Park, Brindis & Irwin, 2003) 。國中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養成對於其成年 後的健康行為及健康狀況影響甚大,然目前國內以國中生為研究對象 探討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並不多,又因個人的健康行為自我效能 和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顯著相關,且較少有針對健康概念 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關係進行探討,故本研究選擇國中學生作為研究 對象,探討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現況並分析健康概念、健康行為自 我效能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關係。.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主要研究目的如下: 一、 瞭解研究對象健康概念、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之現況。 二、 瞭解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之不同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差 異。 三、 分析研究對象的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關係。. 3.

(4) 四、 分析研究對象的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關係。 五、 探討研究對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重要預測因子。.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探討下列問題: 一、 研究對象之健康概念、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為 何? 二、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之不同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上是否有 顯著差異? 三、 研究對象之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是否有顯著關係? 四、 研究對象之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是否有顯著 關係? 五、 影響研究對象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預測因子為何?.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問題,提出下列研究假設:. 4.

(5) 一、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之不同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上有顯著 差異。 二、 研究對象的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顯著相關。 三、 研究對象的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顯著相關。 四、 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變項、健康概念及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對健 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顯著預測力。. 第五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有關之名詞釋義如下: 一、 國中生 指臺匇縣某國民中學九十七學年度在學的學生。 二、 健康概念 指每個人對健康定義的認知,健康概念會影響個人的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包括四個層面:臨床性健康概念、功能性/角色性健康概念、 調適性健康概念,以及安寧幸福性健康概念(黃毓華、邱啟潤,1997)。 三、 健康行為自我效能 指個人對於健康促進行為實行能力之信念,包含四個層面,分別. 5.

(6) 是運動、心理安適、營養以及健康責任(高淑芬、蔡秀敏、洪麗玲, 1999)。 四、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指個人為達成維護或提升健康層次,自我實現和自我滿足的多層 面行動與知覺,包括社會支持、生命欣賞、健康責任、壓力處理、營 養行為以及運動行為等六個層面(Chen, Wang, Yang 及 Liou, 2003)。 五、 健康概念量表 指黃毓華、邱啟潤(1997)依據 Laffrey(1986)所發展之「健康 概念量表」(Health Conception Scale)進行中文版的修訂與測詴後之 健康概念量表。 六、 健康行為自我效能量表 指高淑芬、蔡秀敏及洪麗玲(1999)根據 Becker, Stuifbergen, Oh, & Hall(1993)所發展之「自評健康行為能力量表」(Self-Rated Abilities for Health Practices Scale)進行中文版的修訂及經文化調整後製訂之健 康行為自我效能量表。 七、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 指 Chen, Wang, Yang 及 Liou ( 2003 ) 參 考 Walker, Sechrist & Pender(1987)所發展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Health Promotion. 6.

(7) Lifestyle Profile, HPLP)經文化調整後製訂針對青少年使用之「青少年 健康促進量表」(Adolescent Health Promoting Scale, AHP)。. 第六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的主要限制如下: 一、 本研究僅以臺匇縣某國中學生為母群體進行研究,因此研究結果 無法推論至全國各國中之學生。 二、 本研究採橫斷式研究,僅能探討變項間的相關性,無法推論因果 關係。. 7.

(8) 8.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四節,包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意涵、社會人口學變 項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關係、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關係 以及自我效能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關係。. 第一節.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意涵. 一、 健康促進(Health Promotion)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於 1986 年召開 第一屆以健康促進為主題的國際會議,在會議中發表「渥太華健康促 進憲章」的五大健康促進行動綱領為建立健康的公共政策 (Build Healthy Public Policy )、 創 造 支 持 性 的 環 境 ( Create Supportive Environments)、強化社區行動力(Strengthen Community Actions)、發 展個人技能(Develop Personal Skills),以及轉變健康服務的方向 (Reorient Health Services) ;並將健康促進定義為「使人們能增加控制 和改善健康的過程(Health promotion is the process of enabling people to increase control over, and to improve, their health)」。 Green 和 Kreuter(1999)指出健康促進是「結合了教育和環境的 9.

(10) 支持,以促進有益於健康的行動和狀態;也尌是使人們能增加控制他 們健康的決定因素」 (Health promotion is the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supports for actions and condition of living conducive to health)。健康促進是積極的增加人們的安適以及實現人們健康的潛 能(Pender, 1996) ,也是使個人、家庭、團體和社區在他們的任何需求 或發展階段中達到健康和安適的完美狀態(Simnett, 1995),目的在於 加強人們增進個人健康的能力或是健康的潛能(江東亮、余玉眉, 1994)。 健康促進包含了健康教育和健康資訊、預防性的醫療測量、健康 的公共政策、健康和安全的環境 ,以及社區和組織健康的發展等 (Simnett, 1995),也包含了預防(prevention)、健康教育( health education)和健康保護(health protection) (Butler, 2001) 。健康促進的 場所涵蓋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包括健康城市、健康促進學校、健康促 進醫院和健康職場(Davies & MacDonald, 1998)。 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經常被混用,健康促進並非以疾病或特殊健 康問題為導向,而疾病預防則是避免性的行為(黃毓華、邱啟潤, 1996) 。 「預防」是指人們採取行動以降低或除去特定的危險因子; 「促 進」則是健康的人更努力的增進自己的健康, 「促進」的層次是超乎預. 10.

(11) 防之上的(陳拱匇預防醫學基金會,1997) 。健康促進是在尋求正向的 健康潛能,疾病預防則是在阻止或降低疾病和特殊健康問題對個人健 康的影響(王秀紅,2000)。 健康的概念不僅是負面的疾病或死亡,更有積極的健康和最適的 安適狀態,健康是可改變的連續量。因此,如何使健康更加健康便是 一大重要工作,也尌是健康促進工作(黃雅文、姜逸群,1995) 。姜逸 群(2006)並指出公共衛生的使命是在如何使人們活得長久、健康, 而健康促進則是其重要的方法之一。 黃松元(2000)指出健康促進主要工作重點包括吸菸、喝酒、藥 物濫用、營養、駕駛行為、運動、性教育、家庭發展、危險因子的處 理、心理壓力調適、適應能力、自尊心的增強以及安全生活等。另外, 健康促進活動可以使正在從事危險行為或增加自己負面健康的健康 人,能改變其行為並維持健康及安適的行為(江麗玉等譯,2004)。 2005 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在泰 國曼谷所召開的第六屆健康促進國際研討會中,發表了「曼谷健康促 進憲章」 ,其中也指出了健康促進是公共衛生的基本功能,有助於發展 傳染病、非傳染病及其他健康威脅的衛生工作。 綜合上述健康促進的概念與定義,可以看出健康促進是促使人們. 11.

(12) 願意為自己的健康主動的控制和改善,是超乎預防之上的,並且需要 健康政策、環境、社區、經濟等各方面的支持。此外,健康促進是在 人們還很健康的時候,發展社區和個人的策略,以協助人們採行維護 和增進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型態) 。因此,健康促進著重的是正面的 健康(positive health) (邱清華等,1999) 。健康促進也是一個包含知識、 態度和健康行為的複雜網絡(Kulbok & Baldwin, 1992)。. 二、 生活型態 Walker, Sechrist & Pender(1987)定義生活型態為個人可以控制的 所有行為,包括生活中對健康可能造成傷害的行為。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1998)將生活 型態(對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定義為「具有同一型態的生活,並受 到個人人格特質、社會的影響、社經因素,以及居住環境的條件相互 影響」(Lifestyle is a way of living based on identifiable patterns of behavior which are determined by the interplay between an individual’s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social interactions, and socio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living conditions )。 生活型態不只是個人的責任,也和其社會文化背景有關 (Palank,1991) 。尹祚芊(2000)認為生活型態是指生活作息、習慣、 12.

(13) 嗜好(飲食、喝酒、吸菸、嚼檳榔) 、是否規律運動、充足睡眠以及均 衡飲食等,生活型態是人們基本的日常生活狀況,與健康有著密切的 相關。 然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型態;部落或群體有共同的生活方 式,個人的健康會因不同的生活方式而不盡相同(陳拱匇預防醫學基 金會,1997) 。此外,將生活方式歸納為較廣義的說法是「與健康有關 的行為」 (health-related behavior)或「健康的生活方式」 (healthy life style)(丁志音,1988)。 Dever(1976)指出與生活型態有關的危險行為包括飲食過量、膽 固醇的攝取、酒精成癮、飲酒、吸菸、藥物依賴以及成藥的使用、過 量的糖份攝取等。而 Pender(1996)指出個人的生活型態和選擇會影 響其健康,包括身體活動和體適能、營養、吸菸、酒精和其他藥物的 使用、家庭計畫、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暴力和不當的行為,以及教 育和社區的計畫。. 三、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個人的健康行為分可為三類,分別是健康行為(Health Behavior)、 疾病行為(Illness Behavior)及疾病角色行為(Sick Role Behavior) ,其. 13.

(14) 中健康行為又可分為兩種:健康檢查發現個人的健康問題及個人為了 促進和維持健康所採取的行為,例如運動或節食等(Kasl & Cobb, 1966)。 Palank(1991)指出,健康的價值或健康的重要性對個人來說,即 在於其健康促進行為的實行和維持。 Walker, Sechrist & Pender(1987)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定義為個人 為達成維護或提升健康層次、自我實現和自我滿足的多層面行動與知 覺,並提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包含了自我實現、健康責任、運動、 營養、人際支持,以及壓力處理等六個層面。其內涵如下: (一) 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個人能力極大的發揮,包括對 生命樂觀、喜歡自己、生活有目的、感到快樂,以及正向成長 等。 (二) 健康責任(Health Responsibility):關心自己的健康、承擔健康 的責任、接受健康的教育並在需要時向專業人員求助,包括適 時的求醫、監測血壓及膽固醇、討論關於健康的事、閱讀健康 相關書籍等。 (三) 運動(Exercise):規律的運動,包括伸展運動、每週三次重度 運動、休閒活動,以及脈搏的監測等。. 14.

(15) (四) 營養(Nutrition) :關心飲食的樣式和食物的選擇,包括吃早餐、 每天吃三餐、沒有防腐劑、閱讀食物標籤、粗糙食物/纖維的攝 取等。 (五) 人際支持(Interpersonal Support):親近和親密的行為,包括能 與他人討論問題、經常讚美他人、和朋友相處、關心關愛等。 (六) 壓力處理(Stress Management) :睡眠和壓力的管理,包括放鬆 的時間、察覺壓力來源、冥想/放鬆、情感表達、壓力控制等。 而國內Chen, Wang, Yang 及Liou(2003)參考Walker, Sechrist & Pender 於 1987 年 發 展 之 健 康 促 進 生 活 型 態 量 表 ( 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Profile, HPLP)經文化調整後製訂針對青少年使用之「青少年 健康促進量表」(Adolescent Health Promoting Scale, AHP),則將健康 促進生活型態分為社會支持、生命欣賞、健康責任、壓力處理、營養 行為以及運動行為等六個層面。 Pender, Walker , Sechrist及Frank-Stromborg(1990)探討589位職場 員工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結果發現以自我實現和運動得分最高,得分 最低的是健康責任。楊瑞珍、蘇秀娟、黃秀麗(2001)進行不同學制 學生(包括小學、國中、高中職及大學)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研究, 結果發現各級學制學生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單項得分皆偏低,平均值. 15.

(16) 在0.3-2.6分之間,該量表中以健康責任的得分最低,營養得分最高。 陳政友(2001)調查高中職與大專學生健康生活型態,包括運動 行為、休閒活動、心理壓力調適、飲食行為、藥物使用與濫用等五個 次量表,其中高中職與大專學生皆以休閒活動得分最低。另外,在大 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研究,包括自我實現、健康責任、壓力處理、 人際支持、營養及運動等六的分量表,發現以自我實現的得分最高(黃 毓華、邱啟潤,1997)。. 四、 健康促進相關模式 Pender(1987)提出健康促進模式(Health Promotion Model),是 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的延伸,該模式的理論基礎是價 值期待論(Expectancy-Value Theory)和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健康促進模式是以能力和方法為方向的模式,和健康信念模 式不同的是其不包含健康行為的「恐懼」和「威脅」 ,而是著重促進高 層次的健康(Pender, 1996)。 健康促進模式有下列七點基本假設: (一) 人們有追求和創造其健康的潛在可能性。 (二) 人們有自我覺察的能力,包括評估自己的競爭力。. 16.

(17) (三) 人們詴圖在改變和穩定中達到個人可以接受的平衡,以達到個 人價值的正向成長。 (四) 個人會主動調整自己的行為。 (五) 個人在生理、心理、社會三方面與環境的互動,會因環境和時 間的改變而有所不同。 (六) 健康專業人員是人際環境的一部分,對人們的生命具有影響。 (七) 自我啟蒙是行為改變的要素。 基於上述基本假設,提出健康促進模式(圖2-1)的三大要素為認 知-知覺因素(Cognitive-Perceptual Factors)、修正因素(Modifying Factors),以及健康促進行為的參與(Participation in Health-Promoting Behavior): (一) 認知-知覺因素:個人採取或維持健康促進行為的主要因素。 包括下列七項因素: 1. 健康的重要性(Importance of health) 2. 自覺健康控制(Perceived control of health) 3. 自覺自我效能(Perceived self-efficacy) 4. 對健康的定義(Definition of health) 5. 自覺健康狀況(Perceived health status). 17.

(18) 6. 自覺健康促進行為的利益(Perceived benefits of health-promoting behavior) 7. 自覺健康促進行為的障礙(Perceived barriers of health-promoting behavior) (二) 修正因素:修正因素可能會影響健康促進行為的行動,包括下 列五項因素: 1. 人口學特性(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2. 生物學特性(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3. 人際間的影響(Interpersonal influences) 4. 情境因素(Situational factors) 5. 行為因素(Behavioral factors) (三) 參與健康促進行為:個人參與健康促進行為受到認知-知覺因 素、修正因素,以及行動線索的影響。 而後,Pender(1996)修正此模式(圖2-2),將健康的重要性、 自覺健康控制以及行動的線索由模式中刪除;健康的定義、自覺健康 狀況、人口學特性及生物學特性歸為個人因素,並加入過去的相關行 為,將個人因素與過去相關行為列為個人的特性與經驗;人際間的影 響及情境因素修正為影響行為的認知和情感因素;且增加三個新的變. 18.

(19) 項,包括和行動有關的感受、行動計畫的承諾及目前的需求或喜好。 此修正之健康促進模式的三大要素為個人特性與經驗(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Experiences ) 、 特 定 行 為 的 認 知 和 情 感 (Behavior-Specific Cognitions and Affect),以及行為結果(Behavioral Outcome): (一) 個人特性與經驗:個人的特性和經驗都會影響到其往後的行 動,包括下列兩項因素: 1. 過去相關的行為(Prior Related Behavior) 2. 個人因素(Personal Factors) (二) 特定行為的認知和情感 1. 自覺行動利益(Perceived Benefits of Action) 2. 自覺行動障礙(Perceived Barriers to Action) 3. 自覺自我效能(Perceived Self-Efficacy) 4. 行動相關感受(Activity-Related Affect) 5. 人際間的影響(Interpersonal Influences) 6. 情境影響(Situational Influences) (三) 行為結果 1. 行動計畫的承諾(Commitment to a Plan of Action). 19.

(20) 2. 目前的需求或喜好(Immediate Competing Demands and Preferences) 3. 健康促進行為(Health-Promoting Behavior). 20.

(21) 認知-知覺因素. 修正因素. 健康的重要性. 人口學特性. 自覺健康控制. 生物學特性. 自覺自我效能. 人際間的影響. 對健康的定義. 情境因素. 自覺健康狀況. 參與健康促進行為. 從事健康促進 行為的可能性. 行為因素 行動線索. 自覺健康促進 行為的利益. 自覺健康促進 行為的障礙. 圖 2-1 健康促進模式 譯自 Pender, N. J. (1996). 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 21.

(22) 個人特性 與經驗. 行為的認知和情感. 行為結果. 自覺行動利益. 自覺行動障礙 過去相關行為 自覺自我效能. 目前的需求 (低控制) 或喜好 (高控制). 行動相關感受 個人因素: 生理 心理 社會文化. 行動計畫 的承諾. 健康促進 行為. 人際間影響(家 庭、同儕、健康照 護提供者); 規範、支持、模範. 情境影響; 選擇 需求特質 美學. 圖 2-1 修正健康促進模式 譯自 Pender, N. J. (1996). 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 22.

(23) 第二節. 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關係. 社會人口學是影響個人執行健康促進活動的修正因素之一,個人 生活型態的選擇和變動的經濟、文化、物質及社會環境有關(Kulbok & Baldwin, 1992) ;而個人的生活圈(Life-cycle)是影響生活型態的重要 因素,像是家庭、朋友及同儕團體等都會影響個人的看法、態度和行 為(Badura, 1984)。 Pender(1996)指出影響個人執行健康促進活動的因素,包含了生 物、心理和社會文化三方面。在生物因素方面包括了年齡、性別、身 體質量指數、處於青春期或更年期、需氧量、力氣、靈活度,以及平 衡情形等;在心理因素方面包括了自尊、積極性、個人的能力、自覺 健康狀態,以及個人的健康概念;而在社會文化因素方面則包括了種 族、種族的地位、文化適應、教育程度及社經狀況。 Palank(1991)也指出,年齡、性別、種族、種族的地位和收入等, 皆是廣泛的在健康行為研究上被探討。 Pender, Walker, Sechrist, & Frank-Stromborg(1990)在美國六家公 司進行職場員工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調查,研究發現女性、年齡較大 者較能持續的參與公司的健康促進計畫,也有較健康的生活型態。. 23.

(24) Duffy, Rossaw 及 Hernadaz(1996)針對墨西哥裔美國女性進行健 康促進生活型態的調查,發現年齡較大、教育程度較高者,其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量表的得分較高。 在國內的部分,陳政友(1998)進行大學一年級學生健康生活狀 況及健康危險評估實驗研究發現,女性體重超重情形顯著較男性嚴 重;而女性及社經地位較高者在「自我照顧」、「交通安全」方面的得 分是較高的。另外一項針對大學四年級學生進行健康生活型態調查研 究發現,女生在「健康生活型態總分」、「營養」、「自我照顧」、「交通 安全」、「藥物使用」以及「情緒管理」等五個項目的得分都較男生為 高;而在高社經家庭的學生的健康生活型態也高於低社經家庭的學生 (陳政友,1999)。 另外,陳政友(2001)調查臺灣地區高中職與大專學生健康生活 型態,發現在性別方面,除了運動行為是男生優於女生之外,其他的 健康生活型態皆是女生較佳;而父母親教育程度較高的學生、父親的 職業以及家庭社經地位都對個人健康生活型態是有影響的。 楊瑞珍、蘇秀娟、黃秀麗(2001)進行臺匇市不同學制學生健康 促進生活方式之研究,包括國小、國中、高中(職)以及大學學生。 研究發現在「人際支持」及「壓力管理」兩項行為中,所有學制的學. 24.

(25) 生都是女生優於男生,大學生更是所有健康行為都是女生優於男生; 而父母的教育程度則與學生的某些健康促進行為有關,父母教育程度 較高者,子女的健康促進行為也較佳,尤其是國小的學童影響較為明 顯。 其他研究也顯示出教育程度高、高社經地位者的健康促進行為較 為正向(王秀紅、邱啟潤、王瑞霞、李建廷,1992) ,而家庭氣氛、親 子關係愈好者,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落實也愈好(黃春太、姜逸群、 黃雅文、胡益進,2007)。 由上述文獻可知,人口學特性是影響個人健康行為的重要決定因 素之一,與個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是有相關性的。. 第三節. 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關係.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1948)將健康 界定為「身體、心理及社會完全安適狀態,不只是沒有生病或身體虛 弱而已」(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 ,並於 1998. 25.

(26) 年再次將健康界定為「動態性的身體、心理、靈性及社會完全安適狀 態,不只是沒有生病或身體虛弱而已」(Health is a dynamic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spiritu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 健康是日常生活的資源,並非生活的目標。健康是一個正向的概 念,不但強調社會和個人的資源,也強調身體的功能(W.H.O,1998)。 健康的定義在個人、家庭和社區層面是不同的(Pender,2006) ,而健康 的概念是彈性的,且對於健康的定義是會隨著時間而變化的( Wylie,. 1970)。 Ewles 和 Simnett(1985)提出健康的概念有六個層面: (一) 身體健康(Physical Health):是最常見的概念,指的是有關身 體方面的功能。 (二)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有清楚且條理的思考能力。 (三) 情緒健康(Emotional Health) :有認知情緒的能力,像是害怕、 高興、悲傷及生氣,並且能夠適當的表達這些情緒。情緒健康 也包括壓力、緊張、憂鬱和焦慮。 (四) 社會健康(Social Health):能夠和他人維持人際關係。 (五) 靈性健康(Spiritual Health) :靈性健康在某些人來說和宗教信 念及行為有關,而其他則是和個人信仰、行為的原則以及獲得 26.

(27) 心情平靜的方法有關。 (六) 社團健康(Societal Health):指周圍的環境對個人的健康的影 響。 Larson(1999)則對健康的定義提出四個模式: (一) 醫學模式(Medical model):沒有疾病或是失能。 (二) 世界衛生組織模式(WHO model) :生理、心理及社會的完全安 適狀態,不只是沒有生病或身體虛弱而已。 (三) 安適模式(Wellness model):健康促進並朝高功能、有活力、 舒適的狀態前進,是心理、生理和靈性的整合。 (四) 環境模式(Environment model) :身體和社會環境的適應-疼痛、 不適和失能的平衡。 個人對於健康的概念,將會影響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執行。 Laffrey (1986)指出,許多研究者大多偏重於測量健康狀況與健康行 為,對於健康概念較少有研究。健康在個人或是其他層面是多面向且 可應用的。健康是先天固有與後天習得的自我潛能實現,藉由實行有 目標行為、自我照護的能力及滿意的人際關係,以維持其完善及和諧, 並能因應相關環境而做調整(Pender, 1996) 。 Kulbok 和 Baldwin(1992) 認為健康促進行為取決於對行為的正向或負向價值、文化的觀點、性. 27.

(28) 別、啟發性的影響以及對行為目的的察覺。 Laffrey(1986)發展健康概念量表,指出個人的健康概念可分為 四個層面: (一) 臨床健康概念(Clinical health conception) :健康是以疾病、身 體不適或是症狀的出現為主的概念,是最傳統也最普遍的定 義。 (二) 功 能 / 角 色 性 健 康 概 念 ( Function/role performance health conception) :健康是以個人的身分和角色為主的概念,包括許 多重疊的角色,如丈夫、父親、妻子、員工、學生或是朋友等, 不同角色有不同的定義。 (三) 調適性健康概念(Adaptive health conception):健康是會隨情 境改變,是彈性可調整的,且會適應環境而改變。 (四) 幸福安寧健康概念(Eudemonistic health conception) :健康是安 適狀態的,是超越普通狀態而要達到高層次的安適狀態。 在國內的部分,研究調查大學生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發現個人 的健康概念與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成正相關(林建得、陳德宗、丁春 枝,2002;黃毓華、邱啟潤,1997;葉琇珠,1999)。 綜觀上述文獻,可知個人對於健康的概念是彈性,是會隨時間變. 28.

(29) 化而有所不同的,且個人的健康概念對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是有影響 的。. 第四節. 自我效能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關係.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指個人評估自己能執行某種行為的把 握程度。自我效能是由Bandura所提出的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衍生而來的。自我效能包含結果期望(outcome expectancy) 以及效能期望(efficacy expectancy) 。結果期望指的是個人對於執行某 行為產生某種結果之特定期望;效能期望是個人對執行某行為之信心 程度,效能期望是影響行為改變的最主要之決定因素。自我效能的來 源有四,包括成尌表現、替代經驗、語言說服以及情緒激發。然而, 個人的行為改變會受到其自覺自我效能所影響(Bandura,1977)。 自我效能是支持個人健康促進行為的可能決定因素之一 (Palank,1991)。自我效能和自信(self-confidence)並不相同,自我 效能指的是個人與環境及自我調適和能力、經驗、成尌等的交互作用 之結果,是個人行為改變的決定因素(高淑芬、蔡秀敏,洪麗玲,1999) 。. 29.

(30) 自我效能較高者相信自己有動機、技能,且較能夠採取行動以達 成目標,因此容易產生高結果期望;而自我效能較低者,容易自覺結 果期望不是正向的,因而採取行為的動機較低、學習技能也較為被動 (紀雪雲、張榮珍、王惠珠、陳毓璟、周素珍、戴桂英,2007) 。自我 效能的定義特徵有三項,包含個人判斷自己有自我控制能力的信念、 個人認為自己能達成預期行為之信心,以及個人為執行某種成功行動 之思考與判斷能力(蔣立琦、郭雅雯、林綽娟,2004)。 在Pender所提出之健康促進模式(Health Promotion Model)中,也 將自覺自我效能列為影響個人健康促進行為之重要因素 (Pender,1996)。 Stuifbergen 和 Becker(1994)研究失能者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 預測因子,發現一般性的自我效能與個人的健康行為有高度相關。 在國內的部分,研究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關 係,發現健康行為自我效能愈高者,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也較佳(宋 素真、黃瑞美、林麗英,2001;洪麗玲、高淑芬,1997;劉俐蓉、姜 逸群,2004) ,且研究也發現健康行為自我效能是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 最佳預測因子(洪麗玲、高淑芬,1997)。 綜觀上述文獻,可知個人的自我效能是影響其達成某種行為的影. 30.

(31) 響因素之一,而個人對於健康行為的自我效能也會影響其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 31.

(32) 32.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為五節,包括研究架構、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研究步 驟及資料處理與分析。. 第一節 研究架構 依據研究目的及國內外文獻,研擬出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如下: (見 圖 3-1) 健康概念 臨床性健康概念 功能性/角色性健康概念 調適性健康概念 安寧幸福性健康概念 社會人口學變項 性別 年級 身體質量指數 父母教育程度 父母職業 父母婚姻狀況.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社會支持 生命欣賞 健康責任 壓力處理 營養行為 運動行為 健康行為自我效能 運動 心理安適 營養 健康責任. 圖 3-1 研究架構 33.

(34) 第二節. 研究對象. 一、 母群體 本研究因時間、人力及物力的考量,研究對象以立意取樣選取臺 匇縣某國中九十七學年度第二學期一至三年級在學學生為母群體。母 群體人數共 2704 人,排除啟智班和音樂班學生後,母群體人數共 2616 人。母群體年級及性別之分佈情形見表 3-1。. 二、 樣本 依據Krejcier and Morgan(1970)所提出的樣本大小曲線,母群體 人數為2600人時,樣本人數為335人;母群體人數為2800人時,則樣本 人數為338人。因考量學生作答不完整或廢卷等因素,故取1.2倍,以每 班33人計算,共需抽取12個班級為樣本。 本研究採比率機率抽樣法(Probability Proportionate Sampling, PPS)進行抽樣,先將母群體依年級分層,再將各年級以班級為單位, 因母群體班級數在25至26班之間(一年級共25班、二年級共25班、三 年級共26班),因此以6為抽樣區間,先抽出起始點定位,各年級按此 起始點定位抽取4個班級,共計12個班級,樣本人數404人。. 34.

(35) 表 3-1 母群體人數一覽表 年級. 男生. 女生. 合計. 一年級. 452. 435. 887. 二年級. 425. 423. 848. 三年級. 436. 445. 881. 合計. 1313. 1303. 261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參考國內外相關文獻,並依據研究對象的特性,採用國內 編製之結構式問卷。問卷內容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個人基本資 料,第二部分為健康概念量表,第三部分為健康行為自我效能,第四 部分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一、 個人基本資料 包括性別、年級、身高、體重、父母教育程度、父母職業以及父 母婚姻狀況等。 二、 健康概念量表 採用黃毓華、邱啟潤(1997)依據Laffrey於1986年所發展之「健康 概念量表」(Health Conception Scale)進行中文版的修訂與測詴後之 健康概念量表。原量表經因素分析後所得四個因素,包括臨床性、功. 35.

(36) 能性、調適性及安寧幸福性等四個層面的健康概念。原量表係由28個 題目組成,萃取四個因素,共可解釋變異量的61.7%。各分量表之內部 一致性係數Cronbach’s alpha值為.867 至.884,一週後再測的信度為.84。 黃毓華等針對562名大學生進行研究,經因素分析後,選取四個因 素,共可解釋的總變異量為62.3%。四個因素包括臨床性、功能/角色 性性、調適性及安寧幸福性之健康概念,各分量表之內部一致性係數 Cronbach’s alpha值在.79至.90之間,總量表則為.91,兩週後再測信度 為.57,各分量表係數則在.41至.86之間(見表3-2)。 本研究進行預詴,各分量表之內部一致性係數Cronbach’s alpha值 在.78至.90之間,總量表則為.90;而正式施測各分量表之內部一致性係 數Cronbach’s alpha值在.83至.89之間,總量表則為.92(見表3-2)。各 分量表內容如下: (一) 臨床性健康概念(Clinical health conception):共有五題,從 疾病醫學來定義健康,包括沒有生病的症狀、不需要看醫師、 沒有生病、不需要使用任何藥物,以及沒有身體或心理上的毛 病。 (二) 功 能 / 角 色 性 健 康 概 念 ( Function/role performance health conception):共有七題,指健康為一個人有能力以合適的方式. 36.

(37) 去執行其日常生活角色,包括能完成日常生活該做的事、能夠 做必頇要做的事、很有創意的過生活、能盡到日常生活的責任、 能以自己最滿意的方式生活、能夠盡到自己身為兒子(女兒)、 朋友、學生等應盡的責任,以及行為表現能達到自己所預期的 層次。 (三) 調適性健康概念(Adaptive health conception):共有七題,指 健康為能對改變的環境做彈性的調適和有能力應付環境中的壓 力,包括能適應周遭環境的改變、能適應生活上的改變、能應 付外來壓力、能夠依環境的需要做改變和調適、能夠依事情的 實際狀況做調適,而不強求、能應付週遭環境的改變,以及不 被一般性的壓力所擊倒。 (四) 安寧幸福性健康概念(Eudemonistic health conception):共有 五題,指健康的安適狀況,有能力去超越日常生活狀況達到安 適的較高層次,包括感覺快活、自由自在、以高昂的興致熱誠 迎接每一天、能實現最高的理想目標、能發揮個人全部潛能, 以及身心功能處在最佳狀況。 選項採六點計分,分為「非常不同意」、「大致不同意」、「有一點 不同意」 、 「有一點同意」 、 「大致同意」及「非常同意」 ,分別給予1至6. 37.

(38) 分。. 表 3-2 健康概念量表之信度 項目. 中文版修訂量表. 本研究預詴. Cronbach’s α 再測信度 Cronbach’s α. 本研究正式施測 Cronbach’s α. 臨床性. .81. .86. .80. .83. 功能/角色性. .88. .65. .78. .83. 調適性. .90. .41. .90. .89. 安寧幸福性. .79. .56. .78. .80. 總量表. .91. .57. .90. .92. 三、 健康行為自我效能 採用高淑芬、蔡秀敏及洪麗玲(1999)根據Becker等人於1993年所 發展之「自評健康行為能力量表」(Self-Rated Abilities for Health Practices Scale)進行中文版的修訂及經文化調整後製訂而成之健康行 為自我效能量表。原量表經因素分析後,萃取四個層面的健康促進行 為能力,包括心理安適、健康責任、營養以及運動,各分量表之內部 一致性係數Cronbach’s alpha值為.74至.85之間,總量表則為.91。高淑芬 等人係針對臺灣某半導體公司1507名員工進行研究,預詴之內部一致 性係數Cronbach’s alpha值為.93,兩週後再測信度為.956,各分量表係 數在.903至.998之間(見表3-3);正式研究之總量表之內部一致性係數 38.

(39) Cronbach’s alpha值為.94,各分量表係數在.78至.88之間。 本研究進行預詴,各分量表之內部一致性係數Cronbach’s alpha值 在.65至.81之間,總量表則為.87;而正式施測各分量表之內部一致性係 數Cronbach’s alpha值在.76至.88之間,總量表則為.93(見表3-3)。 健康行為自我效能量表是用以測量個人對於健康促進行為實行能 力之信念,包含四個層面、28項題目的健康促進行為能力,各分量表 內容如下: (一) 營養(Nutrition) :共有7題,包括每天能吃到均衡的六大類食物、 知道自己的理想體重、能夠每日刷牙、能夠判斷哪些是高纖維 的食物、能夠在經濟負擔能力範圍內吃到合乎健康的食物、能 夠從食品的成分標示中知道哪些食品對健康有益,以及每天能 夠喝足夠身體所需的水。 (二) 心理安適(Psychological Well Being) :共有7題,包括能夠能夠 使用一些方法讓自己放鬆、能夠不讓自己感到孤單、能夠做讓 自己感到舒服的事情、能夠不讓自己感到無聊、當心裡有煩惱 時,我能夠跟朋友或家人訴說、知道自己面對壓力時的反應, 以及能夠做生活上的改變以減少壓力。 (三) 運動(Exercise) :共有7題,包括能夠做對自己有益的運動、能. 39.

(40) 將運動列入日常規律性的活動中、能夠找到自己愛好的運動方 式、能夠在住家附近找到方便運動的場所、知道何時該停止運 動、能夠做伸展性的運動,以及運動時,能避免自己受傷。 (四) 健康責任(Health Responsibility) :共有7題,包括能夠找到可提 供保健資訊的地方、能夠注意到自己身體上的不良變化、知道 身體上出現哪些症狀時,應該去看醫師或護士、能正確使用藥 物、能找到可提供健康諮詢的醫師或護士、知道自己健康方面 的權利,以及當有需要時,能夠找到他人幫忙。 選項採五點計分,以自評有把握做到的程度「0%」、「25%」、 「50%」、「75%」、「100%」分別給予0至4分。得分愈高,代表其 健康行為自我效能愈正向。 表 3-3 健康行為自我效能量表之信度 項目. 中文版修訂量表. 本研究預詴. 本研究正式施測. Cronbach’sα. 再測信度. Cronbach’sα. Cronbach’sα. 心理安適. .79. .903. .81. .83. 健康責任. .89. .973. .81. .88. 營養. .80. .998. .65. .76. 運動. .85. .950. .73. .83. 總量表. .93. .956. .87. .93. 40.

(41) 四、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採用Chen, Wang, Yang 及Liou(2003)參考Walker, Sechrist & Pender 於 1987 年 發 展 之 健 康 促 進 生 活 型 態 量 表 ( 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Profile, HPLP)經文化調整後製訂針對青少年使用之「青少年 健康促進量表」(Adolescent Health Promoting Scale, AHP)。 Walker等人發展之原量表共有48個題目,包括自我實現、健康責 任、運動、營養、人際支持以及壓力處理等六個分量表。原量表之六 個分量表係經因素分析後,每個因素的負荷量在.35以上,六個因素共 可解釋變異量的47.1%。而總量表之內部一致性係數Cronbach’s alpha 值為.922,各分量表係數在.702至.904之間;兩週後再測信度為.926, 各分量表係數在.808至.905之間(Walker, Sechrist & Pender, 1987)。 Chen 等人(2003)所編製之青少年健康促進量表(Adolescent Health Promoting Scale),針對臺灣地區 12 至 22 歲之青少年共 1128 人進行 研究。量表經因素分析後,共可解釋變異量的 51.14%,總量表之內部 一致性係數 Cronbach’s alpha 值為.932,各分量表為.748 至.878 之間(見 表 3-4)。 本研究進行預詴,各分量表之內部一致性係數Cronbach’s alpha值 在.63至.92之間,總量表則為.93,而正式施測各分量表之內部一致性係. 41.

(42) 數Cronbach’s alpha值在.74至.92之間,總量表則為.95(見表3-4)。 青少年健康促進量表由 40 個題目組成,包括六個分量表,分別是: 社會支持、生命欣賞、健康責任、壓力處理、營養行為以及運動行為。 各分量表內容如下: (一) 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 :共有 7 題,包括能和他人討論自己 關心的問題、給別人關懷或溫暖、會主動關心或聯繫他人、維 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有煩惱會告訴其他人、喜歡和親人保持聯 絡,以及每天都會微笑或大笑。 (二) 生命欣賞(Life-Appreciation) :共有 8 題,包括對生命感到快樂 和滿足、努力朝正向成長和改變、喜歡自己、努力的知道自己 的優缺點並能接受、努力讓自己覺得生活是有意義的、努力的 了解對自己重要的事是什麼、努力讓自己感到每天是有樂趣及 有挑戰的,以及努力的檢討並改正自己的缺點。 (三) 健康責任(Health-Responsibility):共有 8 題,包括每次購買食 品時會看標示、會尋找健康的資訊、儘量選擇少添加物的食品、 關心自己的健康、飯後會刷牙並使用牙線、會努力維持適當的 體重、站立或坐著都會保持抬頭挺胸的姿勢,以及用餐前會洗 手。. 42.

(43) (四) 壓力處理(Stress-Management) :共有 6 題,包括能注意自己情 緒的變化、感覺到有壓力時能知道壓力來源、每天花一些時間 放鬆自己、會安排時間並設定優先順序、對於不合理的要求會 以適當的態度去反應,以及每天睡眠約 6 至 8 小時。 (五) 營養行為(Nutrition Behavior):共 6 題,包括三餐時間固定、 每天吃早餐、每天三餐都包括五大類食物、攝取富含纖維素的 食物、飲食選擇清淡不油膩的食物,以及每天至少喝水 1500cc。 (六) 運動行為(Exercise Behavior):共 5 題,包括每天作運動或伸 展操(或柔軟體操)、每週至少三次每次 20-30 分鐘重度的運 動、每週從事健康體能的運動、運動前暖身,以及每天做伸展 運動。 選項採五點計分,分為「從不」 、 「很少」 、 「有時」 、 「經常」和「總 是」等五個選項來了解受詴者對每一題目的同意程度,分別給予 1 至 5 分。分數愈高,代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愈好。. 43.

(44) 表 3-4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之信度 項目. 修訂量表 Cronbach’s α. 本研究預詴 Cronbach’s α. 本研究正式施測 Cronbach’s α. 社會支持. .836. .87. .88. 生命欣賞. .878. .92. .92. 健康責任. .789. .76. .83. 壓力處理. .770. .74. .82. 營養行為. .755. .63. .74. 運動行為. .748. .73. .77. 總量表. .932. .93. .95. 第四節 研究步驟. 本研究進行之步驟如下: 一、 問卷預詴 為瞭解研究對象填答問卷之實際情形、施測時可能遭遇的問題以 及問卷的適切性,於正式施測前二週,排除樣本班級之後,在各年級 隨機抽取一個班做為預詴對象,共得 97 份問卷。. 44.

(45) 二、 正式施測 本研究採比率機率抽樣法(Probability Proportionate Sampling, PPS),在各年級抽取四個班級做為研究對象,於民國98年3月16日至3 月23日進行問卷施測。於施測前與學校主管人員聯繫,取得學校同意, 並由研究者與各抽樣班級之教師聯繫,說明研究目的及施測方法,由 研究者及學校教師協助進行施測,作答時間約25至30分鐘。. 三、 問卷回收與處理 本研究共發出 404 份問卷,回收 404 份,回收率為 100%。經檢核、 整理,剔除漏答太多者之無效問卷後,實得有效問卷 398 份(一年級 135 份,二年級 131 份,三年級 132 份) ,問卷有效率為 98.5%。.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問卷回收後經整理、檢查、進行編碼,並以 SPSS 12.0 電腦統計套 裝軟體進行資料建檔與統計分析。採用之統計分析方法如下: 一、 描述性統計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之年級、性別、身體質量指數、父母教 45.

(46) 育程度、父母職業、父母婚姻狀況等以次數(Frequency)、百分比 (Percentage)描述;健康概念、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及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以平均值(Mean)、標準差(SD)進行描述。. 二、 推論性統計 1. 以獨立樣本 t 考驗(t-test)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 檢定社會人口學變項不同在健康概念、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健康 促進生活型態上之差異。經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後有顯著差異者, 組間變異數同質時以 LSD 法(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LSD) 進一步進行事後比較;組間變異數不同質時,則以 Dunnett’s T3 法進一步進行事後比較。 2. 以皮爾森積差相關(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考驗研 究對象之健康概念、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間 的相關性。 3. 以多元迴歸(Multiple regression)分析社會人口學變項、健康概 念及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重要預測因子。. 46.

(47) 表 3- 5 本研究統計分析方法說明 變項. 統計方法. 性別. Frequency distribution. 年級. Percentage. 身體質量指數 父母教育程度 父母職業 父母婚姻狀況 健康概念. Mean. 健康行為自我效能. S.D..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不同社會人口學變項在健康促進生. t-test. 活型態上的差異. One-way ANOVA LSD (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Dunnett’s T3 法.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健康概念、健 康行為自我效能之間的關係 社會人口學變項、健康概念、健康 行為自我效能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之預測力. 47.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Multiple regression.

(48) 48.

(49)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本章共分為四節,包括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分析;研究對象社會人 口學變項、健康概念、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相關; 研究對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重要預測變項以及討論。. 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分析. 本節將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健康概念、健康行為自我效能 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以描述性統計分析。在本研究中,部分題目因少 數學生漏答或資料不明確,進行統計分析時將該樣本排除,因此不同 研究變項,人數不盡相同。 一、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 本研究探討之社會人口學變項包括性別、年級、身體質量指數 (BMI)、父親教育程度、母親教育程度、父母婚姻狀況、父親職業以 及母親職業等八項。 (一) 性別 研究對象之性別為男生共 198 人(49.7%) ;女生共 200 人(50.3. 49.

(50) %)。 (二) 年級 研究對象中一年級有 135 人(33.9%) ;二年級 131 人(32.9%) ; 三年級 132 人(33.2%)。 (三) 身體質量指數(BMI) 研究對象身體質量指數(BMI)介於 17.6-22.7(正常)者最多, 共 229 人(57.8%) ;其他依次為<17.6(過輕)者為 74 人(18.7%) ; 介於 22.7-25.1(過重)者為 47 人(11.9%) ;≧25.2(肥胖)者為 46 人(11.6%)。 (四) 父親教育程度 研究對象父親教育程度以高中或高職者最多,共 124 人(31.2 %);其他依次為專科或大學者,有 101 人(25.4%);國中者有 77 人(19.3%) ;不知道父親教育程度為何者有 55 人(13.8%);研究 所者有 20 人(5.0%) ;小學以下者有 15 人(3.8%) ;父不詳者(父 親過世或孤兒)有 6 人(1.5%) 。 (五) 母親教育程度 研究對象母親教育程度以高中或高職最多,共 174 人(43.7%) ; 其他依次為專科或大學,有 95 人(23.9%) ;國中有 47 人(11.8%) ;;. 50.

(51) 小學以下者有 22 人(5.5%) ;不知道母親教育程度為何者有 47 人 (11.8%)研究所有 10 人(2.5%),母不詳者(母親過世或孤兒) 有 3 人(.8%)。 (六) 父母婚姻狀況 研究對象父母婚姻狀況以父母共同生活為最多,共 326 人(81.9 %) ;其他依次為父母離婚者有 49 人(12.3%) ;父母沒有住在一起 (分居)者有 10 人(2.5%);父親過世者有 9 人(2.3%) ;母親過世 者有 2 人(.5%);不知道者有 2 人(.5%)。 (七) 父親職業 研究對象父親職業以第四類技術性工人為最多,共 94 人(23.6 %) ;其他依次是第三類半專業、一般公務人員,有 91 人(22.9%) ; 第二類專業人員、中級行政人員,有 80 人(20.1%);第五類半技 術、非技術工人,有 75 人(18.8%) ;其他(不知道或父親過世等 無法作答者)有 29 人(7.3%) ;第一類高級專業人員、高級行政人 員,有 25 人(6.3%);未回答者有 4 人(1.0%) 。 (八) 母親職業 研究對象母親職業以第五類半技術、非技術工人為最多,共 157 人(39.4%) ;其他依次是第四類技術性工人 77 人(19.3%);第三. 51.

(52) 類半專業、一般公務人員,有 75 人(18.8%);第二類專業人員、 中級行政人員,有 63 人(15.8%);其他(不知道或母親過世等無 法作答者)有 14 人(3.5%) ;第一類高級專業人員、高級行政人員, 有 8 人(2.0%) ;未回答者有 4 人(1.0%)。. 表 4-1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 變項名稱 性別 年級. 身體質量指數. 父親教育程度. 母親教育程度. 人數. 百分比. 男 女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17.6(過輕) 17.6-22.7(正常) 22.7-25.1(過重). 198 200 135 131 132 74 229 47. 49.7 50.3 33.9 32.9 33.2 18.7 57.8 11.9. ≧25.2(肥胖) 小學以下 國中 高中或高職 專科或大學 研究所 不知道 父不詳 小學以下 國中 高中或高職. 46 15 77 124 101 20 55 6 22 47 174. 11.6 3.8 19.3 31.2 25.4 5.0 13.8 1.5 5.5 11.8 43.7. 專科或大學 研究所 不知道 母不詳. 95 10 47 3. 23.9 2.5 11.8 .8. 52.

(53) 表 4-1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續) 變項名稱 父母婚姻狀況. 父親職業. 母親職業. 人數. 百分比. 父母共同生活 父母離婚 父母沒有住在一起(分居) 父親過世 母親過世 不知道 第一類 第二類. 326 49 10 9 2 2 25 80. 81.9 12.3 2.5 2.3 .5 .5 6.3 20.1. 第三類 第四類. 91 94 75 29 4 8 63 75 77 157. 22.9 23.6 18.8 7.3 1.0 2.0 15.8 18.8 19.3 39.4. 第五類 其他 未答 第一類 第二類 第三類 第四類 第五類 其他 未答. 14 3.5 4 1.0 註:父母親職業「第一類」為高級專業人員、高級行政人員; 「第二類」為專業人 員、中級行政人員;「第三類」為半專業、一般公務人員;「第四類」為技術 性工人;「第五類」為半技術、非技術工人。. 二、 研究對象健康概念量表得分情形及分析 本研究之健康概念量表分為四個層面,分別是臨床性健康概念(7 題)、功能/角色性健康概念(6 題) 、調適性健康概念(7 題)以及安 寧幸福性健康概念(6 題) 。健康概念量表共 26 題,每題得分為 1-6 分,. 53.

(54) 總分在 26-156 分之間。由表 4-2 的研究結果發現,研究對象在四個量 表中以調適性健康概念得分最高,平均值為 33.53,標準差為 6.24,其 他依次是安寧幸福性健康概念、功能/角色性健康概念、臨床性健康概 念;而健康概念總量表的得分平均值為 117.86,標準差為 19.13,最大 值為 156,最小值為 26。. 表 4-2 健康概念量表及分量表得分情形 變項名稱. 平均值. 標準差. 最小值. 最大值. 排序. 臨床性健康概念 功能/角色性健康概念 調適性健康概念 安寧幸福性健康概念. 27.73 28.13 33.53 28.47. 7.45 5.28 6.24 5.25. 7 6 7 6. 42 36 42 36. 4 3 1 2. 健康概念總量表. 117.86. 19.13. 26. 156. 由表 4-3 及表 4-4 的研究結果發現,研究對象健康概念各題得分情 形以安寧幸福性健康概念中的「以自己最滿意的方式生活」為得分平 均值最高者,平均值為 5.09,標準差 1.13;而得分最低的是臨床性健 康概念中的「即使不舒服,但不至於病到需要看醫師」 ,平均值為 3.30, 標準差為 1.58。 臨床性健康概念分量表共 7 題,以「沒有身體或心理上的毛病」 得 分最高,平均值為 4.70,標準差 1.34;得分最低的是「即使不舒服,. 54.

(55) 但不至於病到需要看醫師」,平均值為 3.30,標準差 1.58。 功能/角色性健康概念分量表共 6 題,以「能夠做我必頇要做的事」 得分最高,平均值為 4.92,標準差 1.03;得分最低的是「實現最高的 理想目標」,平均值為 4.49,標準差 1.33。 調適性健康概念分量表共 7 題,以「能夠依環境的需要做改變和 調適」得分最高,平均值 4.93,標準差 1.09;得分最低的是「能應付 外來壓力」,平均值 4.59,標準差 1.33。 安寧幸福性健康概念分量表共 6 題,以「以自己最滿意的方式生 活」得分最高,平均值 5.09,標準差 1.13;得分最低的是「感覺快活, 如在雲端」,平均值 4.39,標準差 1.27。. 55.

(56) 表 4-3 健康概念量表各題得分情形 變項名稱. 平均值. 標準差. 分量表 排序. 總量表 排序. 4.58 3.64 3.39 3.30 4.19 4.02. 1.43 1.61 1.54 1.58 1.56 1.48. 2 5 6 7 3 4. 18 24 25 26 22 23. 23.沒有身體或心理上的毛病 功能/角色性健康概念. 4.70. 1.34. 1. 14. 3.能完成日常生活該做的事 5.能夠做我必頇要做的事 7.很有創意的過生活 15.實現最高的理想目標 16.能盡到日常生活的責任 22.能盡到自己身為一個兒子(或女兒)、朋 友、學生等應負的責任 調適性健康概念. 4.69 4.92 4.57 4.49 4.84 4.79. 1.15 1.03 1.24 1.33 1.10 1.20. 4 1 5 6 2 3. 15 5 19 20 7 13. 2.能夠適應週遭環境的改變 8.能適應生活上的改變 12.能應付外來壓力 13.能夠依環境的需要做改變和調適 18.能夠依事情的實際狀況做調適,而不強求 20.能應付週遭環境的改變 25.不被一般性的壓力所擊倒 安寧幸福性健康概念 1.感覺快活,如在雲端 11.以高昂的興致和熱誠迎接每一天 17.以自己最滿意的方式生活. 4.82 4.82 4.59 4.93 4.89 4.81 4.79. 1.08 1.14 1.33 1.09 1.09 1.08 1.24. 4 3 7 1 2 5 6. 10 9 18 2 6 11 12. 4.39 4.82 5.09. 1.27 1.33 1.13. 6 3 1. 21 8 1. 21.發揮個人全部潛能 24.行為表現能達到自己所預期的層次 26.身心功能處在最佳狀況. 4.63 4.65 4.97. 1.20 1.20 1.20. 5 4 2. 17 16 3. 臨床性健康概念 4.沒有生病的症狀 6.不需要看醫師 9.即使不舒服,但不至於病到需要吃藥 10.即使不舒服,但不至於病到需要看醫師 14.沒有生病 19.不需要使用任何藥物. 56.

(57) 表 4-4 健康概念量表各題得分分佈情形 變項名稱. 臨床性健康概念 4.沒有生病的症狀 6.不需要看醫師 9.即使不舒服,但不至於病 到需要吃藥. 非常 不同意 n (%). 大致 不同意 n (%). 有一點 不同意 n (%). 有一點 同意 n (%). 大致 同意 n (%). 非常 同意 n (%). 19 18 52 69 105 135 (4.8) (4.5) (13.1) (17.3) (26.4) (33.9) 58 35 97 74 71 63 (14.6) (8.8) (24.4) (18.6) (17.8) (15.8) 62. 49. 101. 81. 61. 42. (15.7) (12.4) (25.5) (20.5) (15.4) (10.6) 10.即使不舒服,但不至於病 到需要看醫師. 72. 54. 99. 67. 65. 40. (18.1) (13.6) (24.9) (16.9) (16.4) (10.1) 14.沒有生病. 35 22 70 78 86 103 (8.9) (5.6) (17.8) (19.8) (21.8) (26.1). 19.不需要使用任何藥物. 23 38 89 91 69 87 (5.8) (9.6) (22.4) (22.9) (17.4) (21.9). 23.沒有身體或心理上的毛病. 11 19 48 66 108 145 (2.8) (4.8) (12.1) (16.6) (27.2) (36.5). 功能/角色性健康概念 3.能完成日常生活該做的事. 7 9 41 95 136 109 (1.8) (2.3) (10.3) (23.9) (34.3) (27.5). 5.能夠做我必頇要做的事. 2 (.5). 7.很有創意的過生活. 8 11 59 108 94 118 (2.0) (2.8) (14.8) (27.1) (23.6) (29.6). 15.實現最高的理想目標. 15 15 49 108 94 111 (3.8) (3.8) (12.5) (27.6) (24.0) (28.3). 16.能盡到日常生活的責任. 5 10 22 102 125 133 (1.3) (2.5) (5.5) (25.7) (31.5) (33.5). 22.能盡到自己身為一個兒子 (或女兒)、朋友、學生 等應負的責任. 7 10 37 96 102 145 (1.8) (2.5) (9.3) (24.2) (25.7) (36.5). 7 27 82 143 132 (1.8) (6.9) (20.9) (36.4) (33.6). 57.

(58) 表 4-4 健康概念量表各題得分分佈情形(續) 變項名稱. 調適性健康概念 2.能夠適應週遭環境的改變 8.能適應生活上的改變 12.能應付外來壓力 13.能夠依環境的需要做改變 和調適. 非常 不同意 n (%). 大致 不同意 n (%). 有一點 不同意 n (%). 有一點 同意 n (%). 大致 同意 n (%). 非常 同意 n (%). 6 (1.5). 3 (.8). 37 84 148 119 (9.3) (21.2) (37.3) (30.0). 5 9 37 82 129 133 (1.3) (2.3) (9.4) (20.8) (32.7) (33.7) 13 16 51 88 103 126 (3.3) (4.0) (12.8) (22.2) (25.9) (31.7) 5. 4. 32. 80. 125. 149. (1.3) (1.0) (8.1) (20.3) (31.6) (37.7) 18.能夠依事情的實際狀況做 調適,而不強求. 6. 4. 27. 94. 128. 139. (1.5) (1.0) (6.8) (23.6) (32.2) (34.9) 20.能應付週遭環境的改變. 5 5 31 101 133 122 (1.3) (1.3) (7.8) (25.4) (33.5) (30.7). 25.不被一般性的壓力所擊倒. 10 10 39 78 116 144 (2.5) (2.5) (9.8) (19.6) (29.2) (36.3). 安寧幸福性健康概念 1.感覺快活,如在雲端 11.以高昂的興致和熱誠迎接 每一天. 10 21 62 100 119 85 (2.5) (5.3) (15.6) (25.2) (30.0) (21.4) 11. 15. 36. 82. 82. 171. (2.8) (3.8) (9.1) (20.7) (20.7) (43.1) 17.以自己最滿意的方式生活. 9 (2.3). 21.發揮個人全部潛能. 4 14 50 108 100 121 (1.0) (3.5) (12.6) (27.2) (25.2) (30.5). 24.行為表現能達到自己所預 期的層次. 3 (.8). 7. 12. 22 64 112 187 (5.5) (16.1) (28.2) (47.1). 42. 107. 110. 118. (1.8) (3.0) (10.6) (27.0) (27.8) (29.8) 26.身心功能處在最佳狀況. 5 12 32 74 91 183 (1.3) (3.0) (8.1) (18.6) (22.9) (46.1). 58.

(59) 三、 研究對象健康行為自我效能量表得分情形 本研究之健康行為自我效能量表分為四個層面,分別是營養(7 題)、心理安適(7 題)、運動(7 題)以及健康責任(7 題)。健康行為 自我效能量表共 28 題,每題得分為 0-4 分,總分在 0-112 分之間。得分 愈高,表示其健康行為自我效能愈高。由表 4-5 的研究結果發現,研究 對象在四個分量表中以健康責任得分最高,平均值為 20.27,標準差為 5.80,其他依次是營養、心理安適、運動;而健康行為自我效能總量表 的得分平均值為 77.94,標準差為 18.00,最大值為 112,最小值為 0。. 表 4-5 健康行為自我效能量表及分量表得分情形 變項名稱. 平均數. 標準差. 最小值. 最大值. 排序. 營養 心理安適 運動 健康責任. 19.42 19.21 19.04 20.27. 4.76 5.52 5.64 5.80. 0 0 0 0. 28 28 28 28. 2 3 4 1. 總量表. 77.94. 18.00. 0. 112. 由表 4-6 及表 4-7 的研究結果發現,研究對象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各 題得分情形以營養分量表中的「我能夠每日刷牙」為得分最高者,平 均值為 3.62,標準差.72;而得分最低的是心理安適分量表中的「當心 裡有煩惱時,我能夠跟朋友或家人訴說」,平均值為 2.27,標準差為. 59.

(60) 1.29。 營養分量表共 7 題,以「我能夠每日刷牙」 得分最高,平均值為 3.62,標準差.72;得分最低的是「我每天能吃到均衡的六大類食物」 , 平均值為 2.32,標準差.90。 心理安適分量表共 7 題,以「我能夠做讓自己感到舒服的事情」 得分最高,平均值為 3.10,標準差.98;得分最低的是「當心裡有煩惱 時,我能夠跟朋友或家人訴說」 ,平均值為 2.27,標準差 1.29。 運動分量表共 7 題,以「我能夠找到自己愛好的運動方式」得分最 高,平均值 2.99,標準差 1.09;得分最低的是「我能將運動列入日常 規律性的活動中」,平均值 2.31,標準差 1.18。 健康責任分量表共 7 題,以「我能正確使用藥物」得分最高,平 均值 3.16,標準差 1.00;得分最低的是「我能夠找到可提供我保健資 訊的地方」,平均值 2.63,標準差 1.15。. 60.

(61) 表 4-6 健康行為自我效能量表各題得分情形 變項名稱. 平均值. 標準差. 次量表 排序. 總量表 排序. 2.32 2.86 3.62 2.49 2.78. .90 1.16 .72 1.17 1.08. 7 2 1 6 3. 26 11 1 25 14. 2.73. 1.08. 4. 18. 2.67. 1.07. 5. 21. 8. 我能夠使用一些方法讓自己放鬆 9. 我能夠不讓自己感到孤單 10. 我能夠做讓自己感到舒服的事情 11. 我能夠不讓自己感到無聊 12. 當心裡有煩惱時,我能夠跟朋友或家人訴說 13. 我知道自己面對壓力時的反應 14. 我能夠做生活上的改變以減少壓力 運動. 3.09 2.76 3.10 2.76 2.27 2.74 2.57. 1.04 1.17 .98 1.14 1.29 1.07 1.12. 2 4 1 3 7 5 6. 5 16 4 15 28 17 23. 15. 我能夠做對自己有益的運動 16. 我能將運動列入日常規律性的活動中 17. 我能夠找到自己愛好的運動方式 18. 我能夠在住家附近找到方便運動的場所 19. 我知道何時該停止運動 20. 我能夠做伸展性的運動 21. 運動時,我能避免自己受傷 健康責任 22. 我能夠找到可提供我保健資訊的地方 23. 我能夠注意到自己身體上的不良變化 24. 我知道身體上出現哪些症狀時,應該去看醫 生或護士 25. 我能正確使用藥物 26. 我能找到可提供我健康諮詢的醫生或護士 27. 我能夠知道自己健康方面的權利 28. 當我有需要時,能夠找到他人幫忙. 2.85 2.31 2.99 2.85 2.72 2.52 2.87. 1.09 1.18 1.09 1.21 1.10 1.16 1.06. 4 7 1 3 5 6 2. 13 27 6 12 19 24 10. 2.63 2.94. 1.15 .98. 7 3. 22 7. 2.89. 1.09. 5. 9. 3.16 2.68 2.89 3.13. 1.00 1.24 1.07 1.02. 1 6 4 2. 2 20 8 3. 營養 1. 我每天能吃到均衡的六大類食物 2. 我知道自己的理想體重 3. 我能夠每日刷牙 4. 我能夠判斷哪些是高纖維的食物 5. 我能夠在我經濟負擔能力範圍內吃到合乎 健康的食物 6. 我能夠從食品的成分標示中知道哪些食品 對我健康有益 7. 我每天能夠喝足夠身體所需的水 心理安適. 61.

(62) 表 4-7 健康行為自我效能量表得分分佈情形 變項名稱. 營養 1. 我每天能吃到均衡的六大類食物. 0% n (%). 25% n (%). 50% n (%). 75% n (%). 100% n (%). 6 65 156 137 33 (1.5) (16.4) (39.3) (34.5) (8.3). 2. 我知道自己的理想體重. 20 (5.1). 34 74 123 145 (8.6) (18.7) (31.1) (36.6). 3. 我能夠每日刷牙. 1 (.3). 5 (1.3). 4. 我能夠判斷哪些是高纖維的食物. 26 52 107 122 89 (6.6) (13.1) (27.0) (30.8) (22.5). 5. 我能夠在我經濟負擔能力範圍內 吃到合乎健康的食物. 15 (3.8). 6. 我能夠從食品的成分標示中知道 哪些食品對我健康有益. 16 (4.0). 7. 我每天能夠喝足夠身體所需的水 心理安適 8. 我能夠使用一些方法讓自己放鬆. 34. 36 61 294 (9.1) (15.4) (74.1). 93. 135. 120. (8.6) (23.4) (34.0) (30.2) 33. 105. 133. 111. (8.3) (26.4) (33.4) (27.9). 5 59 109 114 111 (1.3) (14.8) (27.4) (28.6) (27.9) 9 (2.3). 29 58 123 177 (7.3) (14.6) (31.1) (44.7). 9. 我能夠不讓自己感到孤單. 16 48 87 108 135 (4.1) (12.2) (22.1) (27.4) (34.3). 10. 我能夠做讓自己感到舒服的事情. 8 (2.0). 11. 我能夠不讓自己感到無聊. 15 46 90 115 132 (3.8) (11.6) (22.6) (28.9) (33.2). 12. 當心裡有煩惱時,我能夠跟朋友或 家人訴說. 38. 17 73 128 171 (4.3) (18.4) (32.2) (43.1). 85. 98. 83. 93. (9.6) (21.4) (24.7) (20.9) (23.4) 13. 我知道自己面對壓力時的反應 14. 我能夠做生活上的改變以減少壓 力. 12 43 89 145 107 (3.0) (10.9) (22.5) (36.6) (27.0) 15. 58. 105. 125. 95. (3.8) (14.6) (26.4) (31.4) (23.9) 62.

(63) 表 4-7 健康行為自我效能量表得分分佈情形(續) 變項名稱. 運動 15. 我能夠做對自己有益的運動 16. 我能將運動列入日常規律性的活 動中. 0%. 25%. 50%. 75%. 100%. n (%). n (%). n (%). n (%). n (%). 12 (3.0). 33 100 109 142 (8.3) (25.3) (27.5) (35.9). 25. 79. 116. 100. 77. (6.3) (19.9) (29.2) (25.2) (19.4) 17. 我能夠找到自己愛好的運動方式 18. 我能夠在住家附近找到方便運動 的場所. 9 40 62 122 164 (2.3) (10.1) (15.6) (30.7) (41.3) 18. 42. 86. 83. 166. (4.6) (10.6) (21.8) (21.0) (42.0) 19. 我知道何時該停止運動. 14 47 86 138 112 (3.5) (11.8) (21.7) (34.8) (28.2). 20. 我能夠做伸展性的運動. 18 63 107 110 98 (4.5) (15.9) (27.0) (27.8) (24.7). 21. 運動時,我能避免自己受傷. 11 (2.8). 健康責任 22. 我能夠找到可提供我保健資訊的 地方. 17. 32 89 131 134 (8.1) (22.4) (33.0) (33.8) 52. 104. 110. 114. (4.3) (13.1) (26.2) (27.7) (28.7) 23. 我能夠注意到自己身體上的不良 變化. 8 (2.0). 24. 我知道身體上出現哪些症狀時,應 該去看醫生或護士. 8. 23. 85. 150. 131. (5.8) (21.4) (37.8) (33.0) 45. 77. 120. 147. (2.0) (11.3) (19.4) (30.2) (37.0) 25.我能正確使用藥物 26.我能找到可提供我健康諮詢的醫 生或護士. 5 (1.3) 27. 27 62 110 194 (6.8) (15.6) (27.6) (48.7) 50. 74. 118. 127. (6.8) (12.6) (18.7) (29.8) (32.1) 27.我能夠知道自己健康方面的權利. 9 (2.3). 37 85 121 144 (9.3) (21.5) (30.6) (36.4). 28.當我有需要時,能夠找到他人幫忙. 10 (2.5). 24 51 131 181 (6.0) (12.8) (33.0) (45.6). 63.

(64) 四、 研究對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得分情形及分析 本研究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分為六個層面,分別是營養行為 (6 題)、社會支持(7 題)、健康責任(8 題)、生命欣賞(8 題)、運 動行為(5 題),以及壓力處理(6 題) 。健康促進量表共 40 題,每題 得分為 1-5 分,總分在 40-200 分之間。得分愈高,表示其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愈正向。由表 4-8 的研究結果發現,研究對象在六個分量表中以 生命欣賞得分最高,平均值為 29.52,標準差為 7.44,其他依次是社會 支持、健康責任、壓力處理、營養行為、運動行為;而健康促進總量 表的得分平均值為 139.89,標準差為 27.06,最大值為 200,最小值為 40。. 表 4-8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及分量表得分情形 變項名稱. 平均數. 標準差. 最小值. 最大值. 排序. 營養行為 社會支持 健康責任 生命欣賞 運動行為 壓力處理. 21.42 26.52 25.10 29.52 15.75 21.58. 4.15 6.18 6.61 7.44 4.37 5.24. 6 7 8 8 5 6. 30 35 40 40 25 30. 5 2 3 1 6 4. 總量表. 139.89. 27.06. 40. 200. 由表 4-9 及表 4-10 的研究結果發現,研究對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64.

(65) 各題得分情形以營養行為分量表中的「每天吃早餐」為得分最高者, 平均值為 4.19,標準差 1.11;而得分最低的是健康責任分量表中的「每 個月至少觀察身體一次,看有無改變或異常狀況」 ,平均值為 2.44,標 準差為 1.29。 營養行為分量表共 6 題,以「每天吃早餐」 得分最高,平均值為 4.19,標準差 1.11;得分最低的是「每天選擇清淡不油膩的食物」,平 均值為 3.19,標準差.91。 社會支持分量表共 7 題,以「每天都會微笑或大笑」 得分最高, 平均值為 4.05,標準差 1.14;得分最低的是「有煩惱會找人談」 ,平均 值為 3.50,標準差 1.29。 健康責任分量表共 8 題,以「每次買食品時會看成分標示與有效 日期」 得分最高,平均值為 3.76,標準差 1.21;得分最低的是「每個 月至少觀察身體一次,看有無改變或異常狀況」 ,平均值為 2.44,標準 差 1.29。 生命欣賞分量表共 8 題,以「知道生命中哪些部份對我而言是重 要的」 得分最高,平均值為 4.08,標準差 1.03;得分最低的是「欣賞 自己」 ,平均值為 3.30,標準差 1.25。 運動行為分量表共 5 題,以「每週從事健康體能的運動(如散步、. 65.

(66) 游泳、打球)」 得分最高,平均值為 3.63,標準差 1.28;得分最低的 是「每天作運動或伸展操(或柔軟體操)」 ,平均值為 2.70,標準差 1.12。 壓力處理分量表共 6 題,以「每天找一些時間放鬆自己」 得分最 高,平均值為 3.82,標準差 1.20;得分最低的是「每天會安排作息時 間,不致匆忙慌亂」 ,平均值為 3.20,標準差 1.17。. 表 4-9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各題得分情形 變項名稱 營養行為 1. 每日三餐時間都固定 2. 每天選擇清淡不油膩的食物 3. 攝取含有豐富纖維素的食物(如全麥、水 果、蔬菜) 4. 每天喝水至少 1500cc(一般紙杯約 8 杯) 5. 每天三餐都包括五大類食物(如魚肉蛋奶 類、米麵類、蔬菜類、水果類、少量油) 6. 每天吃早餐 社會支持 7. 給別人關懷或溫暖 8. 會主動關心、聯繫周遭的人 9. 和他人討論自己的關心的問題 10. 每天都會微笑或大笑 11. 喜歡和親人保持聯絡 12. 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13. 有煩惱會找人談. 66. 平均值. 標準差. 次量表 排序. 總量表 排序. 3.79 3.19 3.48. 1.01 .91 1.04. 2 6 3. 9 33 26. 3.40. 1.15. 5. 28. 3.43. .98. 4. 27. 4.19. 1.11. 1. 1. 3.68 3.81 3.70 4.05 3.80 4.04 3.50. 1.14 1.12 1.17 1.14 1.16 1.02 1.29. 6 3 5 1 4 2 7. 18 7 16 3 8 4 2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國際性或大型行進管樂比賽,是各校親師生開拓視野的重要里程碑;除了 每年例行性的全國音樂比賽決賽之外,臺灣也有幸於 2019 年在臺北承辦世界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顯示,食道癌 發生率在台灣地區每年約有 2000 多名新 病例發生,於 2017

年青的學生如能把體育活動融入日常生活,便可提高自己的體育活動能

 課程發展議會於 2002 年提出將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 同,以及承擔精神,作為促進學生全人發展和終身學習的首要培育的正 面價值觀和態度;並因應社會發展和學生需要,於

來源 : 世界衞生組織文件 — WHO 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 Health synthesis

例如,參閱:黃啟江,《因果、淨土與往生:透視中國佛教史上的幾個面 相》〈第六章·從佛教研究法談佛教史研究書目資料庫之建立〉,(台北:臺 灣學生書局,2004 年),頁 237-252; Yasuhiro

[r]

申請途徑: 衛生署– 母嬰健康院 電話: 2112 9900. 衛生署母嬰健康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