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男同志俱樂部藥物使用防治教育成效評估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男同志俱樂部藥物使用防治教育成效評估"

Copied!
18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博士論文 指導教授:葉 國 樑. 博士. 男同志俱樂部藥物使用防治教育成效評估 Effectiveness of club drugs prevention education among gay. 研 究 生:陳 昶 勳. 撰. 中 華 民 國 一○五 年 六 月.

(2) 致謝……………………………………………………………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v 目次 …………………………………………………………………vi 表目次 ………………………………………………………………ix 圖目次 ………………………………………………………………xii.

(3) 致謝 依稀記得小時候母親曾帶我去算命,算命先生曾預言我會讀到博 士,對於這件事我一直有點存疑,是真的嗎?我一直不是那麼愛讀書 的人。直到七年前,就在 H1N1 全球大流行的那一年,剛好有個機緣, 又挑動了我想再進修的念頭。雖然疫情來襲,工作非常繁忙,但早已 為了甄試下功夫準備,放棄,總叫人心有不甘,因此還是依照原本計 畫參加了甄試。很幸運地被錄取了,但長官卻開始透過其他同事勸說, 希望我打消再回研究所進修的念頭,理由是實際工作表現比文憑重要 多了。但,我不是一個輕易放棄目標的人,就這樣不顧一切的重返校 園,否則今天就沒有機會寫這段致謝文了。 首先最要感謝葉國樑教授,他引領我進入這個與過去所學截然不 同的學術領域,讓我在公共衛生工作上,除了醫學、流行病學等學科 外,又可以增加行為科學部分的專業素養,不僅豐富個人的知識、擴 大視野,更能學以致用,提升工作能力及質量。感謝他給我全然自主 發揮的空間,又總能在關鍵時刻指點迷津,學業才得以完成。 特別感謝擔任口試委員的四位師長,張峰義教授、陳政友教授、 李思賢教授、紀雪雲副教授,百忙之中撥冗參與計畫審查及口試,指 導計畫書及論文撰寫。在論文計畫口試時的提醒,避免研究的規劃執 行誤踩地雷;論文畢業口試時,提綱挈領地評論及提點,讓我有機會 i.

(4) 重新檢視論文撰寫的邏輯及重點,去蕪存菁,讓研究結果能夠更中肯 地呈現。四位口試委員對於論文提供的意見,深中肯綮、一針見血, 讓論文能夠順利完成,在此向四位師長表達最誠摯的謝意。 這七年來,感謝系裡的老師,孜孜不倦又親切和藹地指導。班上 的同學,家臻、雪芬、志鴻、玲如,回想當初為了準備資格考,每週 四留到晚上,吃便當讀書,互相鞭策,還真是難得的學生生活,謝謝 他們陪我一同走過。 最後謹以這本論文獻給所有關心我、支持我的人,特別是我的母 親,沒有她從小用心栽培我、支持我,盯著我不要變壞,就沒有今天 的我。. 陳昶勳. 謹誌. 2016.07.15. ii.

(5)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於評估以同志健康服務中心為防治教育平台之成 效。採用理性行為理論及自我效能等概念變項,探討男同志對於俱樂 部藥物使用的影響因素,並將價值澄清法的理念與功能及反毒技巧融 入其衛教活動,發展俱樂部藥物防治教育,評估其對於男同志俱樂部 藥物使用的行為意圖、態度、及自我效能的立即及延宕效果。 研究採「不相等實驗對照組研究設計」 ,研究對象為大台北同學 會、風城部屋、台中基地、陽光酷兒等四家同志健康服務中心為據點, 其造訪者及其社會網絡所能觸及的 18 歲以上的男同志為研究對象。 抽籤決定於台中基地於後測前辦理 40 分鐘的俱樂部藥物使用價值澄 清防治教育為實驗組,其餘為對照組。各同志健康服務中心以回應者 引介抽樣法招募參與者,並以匿名形式進行問卷調查。前測於 102 年 9 月 6 日至 102 年 11 月 21 日間辦理,實驗組 99 位,對照組 235 位。 後測於 103 年 3 月 19 日至 103 年 6 月 24 日間執行,實驗組 127 位, 對照組 266 位。後後測於 103 年 8 月 25 日至 03 年 10 月 31 日間辦理, 實驗組 133 位,對照組 247 位。 結果顯示由態度、主觀規範及自我效能所建構的模型,對於俱樂 部藥物使用的行為意圖,具有 58.0%變異量的解釋能力,其中自我效 能是最有影響力的變項,其次是態度。外在變項對於模型僅具些微影 iii.

(6) 響力。研究對象最重要的主觀規範係來自其親人。主要效標在二組皆 未於前測、後測及後後測間之差異達顯著水準。在次要效標部分,實 驗組持正向態度較強者,後後測與前測相比,其勝算有增加,並達統 計顯著意義。由介入成效可知,本計畫啟發男同志同儕間對於不使用 俱樂部藥物的正向態度。在現有常規俱樂部藥物使用防治教育,融入 價值澄清教學法的活動,值得未來繼續推動。. 關鍵詞:男同志、俱樂部藥物、理性行為理論、自我效能. iv.

(7) Effectiveness of club drugs prevention education among gay 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prevention education using LGBT community health centers (LGBT center) as the platform. 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and self-efficacy theory were adopted to explore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use of club drug among gay and bisexual men. The prevention program adopted principles of value clarification method and included refusal skills for illicit drugs. The immediate and delayed effect concerning intention, attitude, and self-efficacy of club drug use were evaluated. This study adopted non-equivalent experiment control group design. The study population was the visitor and their peer of 4 LGBT centers who is above 18 years old. One center was selected as experiment group where a 40-minute value clarification of club drug prevention program was conducted. There was not intervention in the control group. Participants were recruited using responder driven sampling. The pre-test was conducted during Sep. to Nov. 2013 with 99 and 235 effective sample in the experiment and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The post-test was conducted during Mar. to Jun. 2014 with 127 and 266 effective samples in each group. The post-post-test was conducted during Aug. to Oct. 2014 with 133 and 247 effective samples in each group. The study result showed that the attitude, subjective norm and self-efficacy explained 58% of the variance of intention. The self-efficacy was the most powerful predictor of intention, following was the attitude. v.

(8) The external variable had little impact on the model.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 of subjective norm came from their families. There was not significant change of intention in both groups among pre-test, post-test and post-post-test. Among the secondary criterion,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odd of holding positive attitud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post-post-test comparing with that in the pre-test.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is program inspired the peer to possess positive attitude about rejecting the use of club drug. Adopting value clarification in regular club drug prevention education is recommended.. Keywords:gay、club drug、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self-efficacy. vi.

(9)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待答問題……………………………………………………..4 第四節 研究假設 ……………………………………………………4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5 第六節 研究限制………..……………………………………………7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愛滋疫情現況與同志愛滋防治…..…………………………9 第二節 俱樂部藥物與愛滋病等性傳染病…………………………12 第三節 理性行動論/計畫行為理論在成癮藥物行為的研究...……20 第四節 自我效能理論………………………………………………25 第五節 價值澄清法及其應用………………………………………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33 第一節 研究設計…...……………………………………………….33 第二節 研究架構……………………………………………………34 第三節 研究對象……………………………………………………34 vii.

(10) 第四節 研究工具……………………………………………………35 第五節 實施步驟……………………………………………………47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51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53. 第一節 研究對象之社會人口學變項、俱樂部藥物使用認知及使用、 態度、主觀規範、自我效能及意圖之現況…………………53 第二節 理論架構的適切性…………………………………………72 第三節 實驗組與對照組研究對象之基本資料比較………………75 第四節 實驗組與對照組研究對象在前測效標之比較……………91 第五節 俱樂部藥物防治衛生教育介入效果評價…………………95 第六節 綜合討論…………………………………..………………11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15 第一節 結論…………………………………..……………………115 第二節 建議………………………………………..………………116 參考文獻………………………………………………………………119 附錄一 日本京都大學木原正博教授全球 HIV 感染趨勢簡報……138 附錄二 問卷內容效度考驗專家名單………………………………139 附錄三 問卷內容效度考驗專家審查………………………………140 附錄四 問卷…………………………………………………………148 viii.

(11) 附錄五 俱樂部藥物價值澄清教材…………………………………156. ix.

(12) 表目次 表 2-2-1 我國 2012 新通報感染者性行為調查分析………………..19 表 3-1-1 本研究之實驗設計 …………………………………………33 表 3-4-1 研究工具的信度考驗 ………………………….…………43 表 3-4-2 教學活動內容 ……………………………….…..…………46 表 3-6-1 本研究使用之統計方法……………………………………51 表 4-1-1 研究對象之社會人口學變項………………………………55 表 4-1-2 研究對象之社會文化變項…………………………………60 表 4-1-2(續 1)……………………………………………………………61 表 4-1-2(續 2)……………………………………………………………62 表 4-1-4 理性行為理論及自我效能各題得分情形……………………69 表 4-1-4(續 1)……………………………………………………………70 表 4-1-4(續 2)……………………………………………………………71 表 4-2-1 態度、主觀規範與構成信念的相關性檢定…….…………72 表 4-2-2 俱樂部藥物使用行為意圖之複迴歸分析…………………73 表 4-2-3 外在變項對俱樂部藥物使用意圖之差異及相關性分析…74 表 4-2-4 加入外在變項之俱樂部藥物使用行為意圖複迴歸分析…74 表 4-3-1 實驗與對照組年齡之比較…………………………………75 表 4-3-2 實驗組與對照組學歷分布比較……………………………76 x.

(13) 表 4-3-3 實驗組與對照組就學就業分布比較……………………77 表 4-3-4 實驗組與對照組出櫃情形比較…………………………77 表 4-3-5 實驗組與對照組性傾向分布比較………………………..78 表 4-3-6 實驗組與對照組婚姻狀況比較…………………………..79 表 4-3-7 實驗組與對照組過去半年曾去過的同志聚集場所分布..80 表 4-3-8 實驗組與對照組有接觸色情媒體情形分布……………81 表 4-3-9 實驗組與對照組接觸色情媒體地點分布………………82 表 4-3-10 實驗組與對照組獲得性知識的來源分布………………83 表 4-3-11 實驗組與對照組有過的不良行為分布…………………84 表 4-3-12 實驗組與對照組使用網路的目的分布…………………85 表 4-3-13 實驗組與對照組在網路上看過的色情內容分布………86 表 4-3-14 實驗組與對照組交新朋友或聯繫感情的方式分布………87 表 4-3-15 實驗組與對照組約會及性關係經驗分布………………88 表 4-3-16 實驗組與對照組對於俱樂部藥物危害認知……………89 表 4-3-17 實驗組與對照組俱樂部藥物危害資訊的來源分布……90 表 4-3-18 實驗組與對照組參加藥物使用防治相關活動比較……91 表 4-3-19 實驗組與對照組俱樂部藥物使用經驗比較……………91 表 4-4-1 實驗組與對照組在理性行為理論、自我效能與行為意圖之比 較…………………………………………………..……94 xi.

(14) 表 4-5-1 教學活動具體學習目標……………………………………95 表 4-5-2 實驗組理性行為理論及自我效能在前測、後測及後後測的比 較…………………………………………………………99 表 4-5-3 實驗組行為信念及結果評價之多重比較 Dunnett T3 檢定…100 表 4-5-4 對照組理性行為理論及自我效能在前測、後測及後後測的比 較………………………………………………………..101 表 4-5-5 對照組行為信念及結果評價之多重比較 Dunnett T3 檢定…102 表 4-5-6 重要變項皮爾森相關係數…………………………………104 表 4-5-7 實驗組與對照組後測及後後測比前測各效標勝算比……109. xii.

(15) 圖目次 圖 2-1-1 我國 HIV 感染通報趨勢……………………………………10 圖 2-1-2 我國 HIV 感染通報情形-依感染途徑………………………11 圖 3-2-1 研究架構……………………………………………………...33 圖 3-5-1 執行問卷流程……………………..…………………………50. xiii.

(16)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分為五節,第一節研究動機與重要性,第二節研究目的,第 三節待答問題,第四節研究假設,第五節名詞界定以及第六節研究限 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全球愛滋疫情及情況 HIV/AIDS 持續是全球重要公共衛生議題, 依據世衛組織 2014 年的統計資料顯示,當年有 120 萬人死於愛滋病, 累計至 2014 為止,已奪走超過 3400 萬人命。2014 年有 2 百萬人新 感染 HIV,累計存活的感染者約有 3690 萬人。 我國自 1984 年通報第一例愛滋病個案,迄今已累計超過 30000 名愛滋感染者,除了在 2005~2007 年間以注射藥癮者為感染之大宗外, 新通報感染者以性行為傳染者為多。依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2015 年底的統計,通報的感染者中 94%為男性,超過一半(58.25%)的男性 感染者是由於男男間性行為而感染,四分之一是因注射藥癮而感染。 女性佔了 6%人,透過性行為及注射藥癮感染者約各佔一半。但若以 近年的流行病學來看,現今因為注射藥癮而感染者一年不到百例,以 2015 年新增通報的 2330 例而言,97.21%為男性,2.79%為女性;男 1.

(17) 性新通報個案中,至少有八成是同性戀及雙性戀者。更值得注意的是, 15 到 24 歲的年輕族群佔全部新通報個案的比例從 2007 年的 15%, 逐步攀升到近三成,是值得社會大眾關注的警訊。 為防治愛滋病等性傳染病之傳播,政府建議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 然而據調查結果顯示,現今男同志普遍有使用俱樂部藥物的情況,對 於採行安全性行為可能造成影響,而增加其感染的風險。綜觀世界各 國男同志愛滋疫情,尚缺乏全面有效之防治策略及成功經驗供參,是 否能藉由發展該族群之社群參與,由族群內部自我覺醒,並發展解決 之道,以群體力量影響個體,改變價值觀方式,或可成為長久改變其 危險行為模式的方法之一。世界衛生組織在 2011 年出版有關男男間 性行為及變性族群愛滋病及其他性病的預防與治療指引中提出相關 防治建議有六項,包括了使用保險套等措施來預防性傳染病,愛滋諮 商與篩檢,行為介入與訊息、教育、溝通,物質濫用及經血液感染的 預防,愛滋病的照護及治療,及其他性病的防治(WHO, 2011)。其中, 在行為介入部分提到了社群層次的介入措施,藉著同儕中的意見領袖, 在接受過訓練後,提供介入的信息給予其同儕,而在其社群間引發行 為改變的效應。依世界衛生組織對相關隨機分派實驗結果的檢視,社 群層次的介入措施對行為改變具有中等的影響,能減少 25%危險行為 (RR=0.75, 95% CI: 0.51-1.09),雖然證據強度還不夠,但仍是可接受 2.

(18) 及可行的防治策略。 有鑒於社會對於同志文化尚未能完全接納,甚至存有污名化及歧 視,該族群又有其獨特文化,較難由一般公共衛生人員進行介入,故 我國疾病管制局於 2010 年起建置同志健康服務中心,目前已委託民 間專業團體於新竹市、臺中市、高雄市及新北市成立核心同志健康服 務中心,由同儕主導來進行同志社群愛滋防治宣導衛教等活動,其中 內容亦包括有關俱樂部藥物的防治。 透過同志健康中心進行防治教育,是否有其成效,應有政策評估。 因此針對此族群,探討其用藥行為的各個影響因素及評估其介入成效, 是有其必要性。群體的影響與藥物或酒精等物質濫用是有關的(Miller, Byrnes, Branner, Johnson,與 Voas, 2013),除了認知與自我效能外,為 了評估規範信念與其遵從動機在用藥上所扮演的角色,本研究以理性 行動論與自我效能為理論架構,希望能夠提供男同志社群網絡介入措 施有效性的實證基礎,以作為未來防治政策的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於同志健康中心辦理俱樂部藥物使用的相關問卷,並辦理 防治教育,透過教學活動前、後所進行的問卷調查,來達到下列目的: 一、量測行為態度、主觀規範、自我效能與俱樂部藥物使用行為意圖 3.

(19) 之間的關係。 二、檢視行為信念、結果評價與行為態度間,規範信念、順從動機與 主觀規範之間的關係。 三、評估於同志健康中心辦理俱樂部藥物防治教育,正向態度在同儕 間擴散的成效。. 第三節 待答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之待答問題如下: 一、男同志對於俱樂部藥物使用的態度、主觀規範、自我效能及行為 意圖如何? 二、理性行為理論與自我效能理論建構之架構,對於男同志於俱樂部 藥物使用行為意圖的解釋能力如何? 三、理性行為理論中次構面交乘積與構面之相關性如何? 四、外在變項是否顯著影響行為意圖? 五、男同志不使用俱樂部藥物最重要的主觀規範來源為何? 六、評估經過俱樂部藥物使用防治教育後,男同志同儕間,俱樂部藥 物使用的態度、自我效能及行為意圖,改變的狀況如何. 4.

(20)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目的及研究架構,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一、俱樂部藥物使用行為意圖的影響因素 (一)研究對象對於俱樂部藥物的態度、主觀規範及自我效能顯著地預 測其使用俱樂部藥物的行為意圖。 (二)研究對象的其他外在變項,未在態度、主觀規範及自我效能外, 顯著增加對使用俱樂部藥物的行為意圖的預測力。 二、對於俱樂部藥物的態度、主觀規範與其構成信念間的關係 (一)研究對象對於俱樂部藥物的態度與其行為信念及結果評價的交 乘積和之間有顯著相關。 (二) 研究對象對於俱樂部藥物的主觀規範與其規範信念、順從動機 的交乘積和之間有顯著相關。 三、俱樂部藥物防治教育介入後,研究對象同儕間對於不使用俱樂部 藥物持有正向態度及自我效能、無使用意圖者的勝算顯著增加。.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一、男同志:男同性戀者是指身體與生理構造與一般男性無異,但心 理和生理上受到同性所吸引的男性。本研究所稱男同志係指 18 歲以上的男同性戀者。 5.

(21) 二、俱樂部藥物( club drugs/ recreational drugs):泛指在舞會、派對或 俱樂部經常被使用的藥物,含括任何非為醫療用途,而是為了個 人愉悅及滿足所使用的藥物,也稱娛樂性藥物。 三、俱樂部藥物使用的行為意圖:依據 Fishbein(1967)理性行為理論 有關行為意圖之定義,本研究係指研究對象未來使用俱樂部藥物 的可能性。 四、俱樂部藥物使用的態度:依據 Fishbein(1967)理性行為理論有關 行為意圖之定義,本研究係指研究對象對於使用俱樂部藥物的正 向或負向評價。 五、俱樂部藥物使用的行為信念:依據 Fishbein(1967)理性行為理論 有關行為意圖之定義,本研究係指研究對象對於使用俱樂部藥物 可能導致結果的信念。 六、俱樂部藥物使用的結果評價:依據 Fishbein(1967)理性行為理論 有關行為意圖之定義,本研究係指研究對象對於使用俱樂部藥物 所產生結果所做的價值判斷。 七、俱樂部藥物使用的主觀規範:依據 Fishbein(1967)理性行為理論 有關行為意圖之定義,本研究係指研究對象對於重要參考對象, 認為他應不應該使用俱樂部藥物的社會壓力認知。 八、俱樂部藥物使用的規範信念:依據 Fishbein(1967)理性行為理論 6.

(22) 有關行為意圖之定義,本研究係指個人對於重要參考對象,認為 他是否應該使用俱樂部藥物的信念。 九、俱樂部藥物使用的順從動機:依據 Fishbein(1967)理性行為理論 有關行為意圖之定義,本研究係指對於俱樂部藥物使用,研究對 象順從重要參考對象的意願。 十、俱樂部藥物使用的自我效能:依據 Bandura(1994)對自我效能之 定義,本研究係指個人在特定情境下,對於是否能夠不使用俱樂 部藥物之能力所持的信念。. 第六節 研究限制 一、 本研究以同志健康中心為基礎,以回應者引介抽樣法來召募研 究對象,但仍不排除召募到較傾向造訪同志中心的男同志,其 未必能外推到全體男同志。 二、由於使用回應者引介抽樣法,因此前測、後測、後後測等各次問 卷所召募到的研究對象,依每次召募狀況,人數會有不一的現 象。 三、針對隱藏人口(同性戀者、非法藥物使用者)進行的匿名調查,各 次召募到的對象可能會有同一人,也很可能會是不同的人,但因 採匿名方式進行,因此所收集之資料僅為批次資料,無法有同一 個案在各測驗別的對應資料,因此在進行防治教育成效評估時, 7.

(23) 無法在研究設計上採用標準的實驗設計。 四、受限於族群特性,難以針對固定的一群對象,實施系統性的完整 防治教育介入,而是依同志健康中心辦理活動的型態,設計一次 性、短時數的防治教育,介入強度可能會有不足。 五、防治教育所提供之正確知識及以小團體進行活動的方式,可能會 有同儕操作的可能性,因研究對象感受到的社會期望,造成天花 板效應,而在問卷調查回答時,得分有偏高的情形。. 8.

(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為五節,第一節愛滋疫情與同志愛滋防治,第二節俱樂部 藥物與愛滋病等性傳染病,第三節理性行為理論/計畫行為理論在成癮藥 物行為的研究,第四節自我效能理論,第五節價值澄清法及其應用。. 第一節 愛滋疫情現況與同志愛滋防治 全球截至 2014 年底,預估已有 3400 萬人因感染愛滋死亡,目前 存活的感染者累計有 3690 萬人。2014 年,仍有新增通報感染者約 200 萬人,120 萬人因愛滋相關疾病死亡。南撒哈拉沙漠的非洲地區仍是 全球疫情最嚴重地區,全球 69%的個案集中於此,其次是加勒比海地 區、東歐及中亞,而南亞、東南亞及東亞地區亦有 5 百萬人感染。 依京都大學木原正博教授於疾病管制署演講資料(如附錄一)指 出,全球各地疫情發展情勢不一,在經歷一段因注射藥癮所造成的疫 情後,新感染的因素回歸以性行為為主,尤其是同性間行為。 我國自 1984 年發現第一個愛滋病個案後,截至 104 年底為止已 累計 31036 位感染者(如圖 2-1-1)。個案發生的危險因子,除了在 2004 至 2007 年間以注射藥癮者為主外,由於早期偵測到此一流行趨 勢,政府快速開展跨部會合作,在衛生署及法務部通力合作之下,針 9.

(25) 對注射藥癮者提供清潔針具服務及美沙酮替代療法等減害措施,疫情 快速反轉而控制,此後疫情的重點即以不安全性行為為感染的重要途 徑(圖 2-1-2)。依疾病管制署 HIV 月報 104-12 資料顯示,在所有發生 個案中,男性約佔 93%,而女性約佔 7%,然而近年新發生個案中, 男性的比例又增加了,以 104 年新通報感染者為例,全年通報個案 2330 例,其中男性 2265 例,佔 97.21%為男生,而女性 65 年,佔了 2.79%;全部個案中,1630 人(36.96%)為同性戀者,而 265 人(8.8%) 為雙性戀者,所有個案中超過四分之三為男男性性行為者。而且在年 輕族群感染的情況有愈益加重的情形,15~24 歲年齡層佔了 28.41%, 25~34 歲年齡層佔了 42.23%,35~44 歲年齡層佔了 37.78%。同儕間 使用俱樂部藥物的狀況,愈益興盛,成為影響疫情防治的重要因素。. 圖 2-1-1 我國 HIV 感染通報趨勢. 10.

(26) 圖 2-1-2 我國 HIV 感染通報情形-依感染途徑. 男同志族群有其特殊文化,以傳統之公共衛生思維及介入方式進 行防治策略,有其困難度,部分場域如同志三溫暖,公衛人員甚至難 以觸及。前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現為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參考國外 作法,於 99 年起陸續於新竹市、臺中市、高雄市及新北市成立 4 家 核心同志健康服務中心,以營造推廣健康同志的氛圍,提供同志朋友 們友善的健康服務環境及愛滋防治宣導訊息,進而帶動同志朋友提升 自我健康管理之觀念,有效預防愛滋蔓延。中心的服務內容包括了創 造多元、友善、健康的性別空間、辦理同志藝文活動展覽、提供性別 平權暨同志健康諮詢服務、辦理同志健康、文化講座與直接服務。. 11.

(27) 第二節 俱樂部藥物與愛滋病等性傳染病 俱樂部藥物(club drugs)或稱娛樂性藥物(recreational drugs),泛指 在舞會、派對或俱樂部經常被使用的藥物。正如一般物質濫用的情形 相同,與一般族群相較,俱樂部藥物的使用在男同志間是較為盛行的 (Cochran, Ackerman, Mays & Ross 2004;Pappas, & Halkitis, 2011;Lea, Reynolds, & de Wit, 2013)。愛滋感染者有使用俱樂部藥物的情形又較 非感染者為多(Drumright, Gorbach, Little, & Strathdee 2009)。常見的俱 樂部用藥包括了安非他命、搖頭丸(MDMA)、K 他命、GHB 及 poppers 等。使用俱樂部藥物與危險性行為間的因果關係,除了時序性外,還 有許多因素需要控制,例如伴侶型態、用藥及性行為地點及是否有如 憂鬱症等其他共病等,但眾多的研究皆指出,使用俱樂部用藥,藥物 作用使得性伴侶數增加,性活動頻率增加,而保險套使用減少,進而 使得發生危險性行為的風險增加。 我國依法務部新收毒品偵查案件及偵查終結分析顯示,第一級毒 品雖有減少的趨勢,然而在第二級及第三級毒品部分卻是呈現增加的 趨勢。各類毒品查獲的情形,以民國 101 年為例,以 K 他命查獲 2111 公斤為最多,安非他命 119.3 公斤其次,大麻有 14.4 公斤,MDMA 有 5.7 公斤(法務部,民 103)。而這些正是被用來作為俱樂部藥物的 新興毒品。除了以二、三級毒品作為助興使用外,另外 RUSH 或 12.

(28) poppers 雖不是毒品,而是助興劑,原本是使用於醫學上作為肌肉放 鬆劑,會令使用者情緒增強,(例如: 如果是做愛時使用,性慾會倍數 增強;跳舞時使用,會更想跳舞),身體肌肉會放鬆,疼痛感減低。 使用 RUSH 不會上癮,不「過量」使用也不會有副作用。此外威爾 鋼等性功能障礙藥物也是常常合併使用的藥物。其他國家例如澳洲, 雖然使用俱樂部藥物的比例不高,也沒有太多因使用俱樂部藥物導致 急診等醫療事件,但整體來講,其使用情形呈上升趨勢(Degenhardt, Copeland, & Dillon, 2005) ; 加 拿 大 哥 倫 比 亞 省 也 有 同 樣 的 情 形 (Lampinen, McGhee, & Martin, 2006),針對高中生的調查結果顯示有 2.5%學生有使用過,且呈上升趨勢。 俱樂部藥物的使用,通常是為了產生身體或心理上的娛樂及欣快 感,而非用來做生理或心理治療。K 他命與 GHB 會改變心智狀態或 使肌肉控制喪失;甲基安非他命及威爾鋼可增加性功能;甲基安非他 命、MDMA、Poppers、威爾鋼可以增加性及社交的慾望及信心;甲 基安非他命及 Poppers 可減少疼痛感(Romanelli, Smith, & Pomeroy, 2003; Britt & McCance-Katz 2005;Maxwell, 2005; Colfax & Guzman 2006; Drumright, Patterson, & Strathdee 2006)。 使用娛樂性藥物後導致不安全性行為的原因主要可分為兩類:一 為使用搖頭丸及 K 他命之後造成身體感知類似酒醉的影響,導致茫 13.

(29) 然而從事不安全之性行為,另一種為使用安非他命及 Rush 後因身體 會對觸碰變為敏感,因此為了歡愉的感覺而不使用安全措施;前者有 時為不自覺而無法控制之行為,後者發生原因常為有意識而選擇不作 為之行為。 Banta-Green 等人(2005)在西雅圖進行 MDMA 的流行病學研究發 現,使用 MDMA 者,有較高使用其他藥物的比例,有參加狂歡派對 的情形及有較高比例的不安全性行為。Bellis 等人(2008)對歐洲青少 年的研究發現,青少年飲酒或用藥,有相當比例是希望獲得性行為的 機會及增加性功能。Drumright 等人(2006)回顧有關藥物使用與愛滋病 或其他性傳染病感染之風險之相關文獻,即已指出甲基安非他命及亞 硝酸鹽跟感染愛滋病或其他性傳染病是相關的。甲基安非他命增加性 慾,增加性功能,及性能力信心,造成心智的變化,減少肛交時的疼 痛感,至少增加二倍感染的風險。MDMA 會改變心智狀態,增加性 功能,降低疼痛感。從現有研究來看,尚無強烈證據顯其使用 MDMA 與感染愛滋病或其他性病的相關性,但是在性行為前使用 MDMA 與 無套肛交是有相關的。GHB 因屬解離性麻醉劑,所以會降低感受疼 痛的能力,因此增加造成生理外傷的性行為,增長性行為時間,及增 加性伴侶數,且其會造成心智狀態的改變,而無法順利使用保險套, 從現有研究來看,尚無強烈證據顯其使用與感染愛滋病或其他性病的 14.

(30) 相關性,但是在性行為前使用 MDMA 與無套肛交是有相關的。K 他 命也是解離性麻醉劑,引起鎮靜及喪失肌肉控制,而發生不想要或計 畫外的性行為,K 他命也增加對疼痛的耐受性,所以也會造成較多性 伴侶數,較長的性行為時間及外傷,然而尚缺乏一致性的結果支持其 因果關係。LSD 會造成幻覺,造成心智上無法選擇使用保險套。勃起 功能障礙藥物,或因血管擴張或因增強性功能,加以如果與其他俱樂 部藥物同時使用,可能更提高感染風險。 李思賢等人(2009)的研究指出,青少年初次使用藥物多為朋友或 同學帶領,呼朋引伴,而開始用藥,而使用的是新興的非法藥物—俱 樂部藥物。一份針對台灣俱樂部藥物使用的質性調查結果也顯示,一 開始使用都是一個拉一個,年輕人因為好奇、實驗性質及好玩而開始 用藥(Leung, Li, Tsay, Callahan, Liu, Hsu, Hoffer, & Cottler, 2008),紐西 蘭甲基安非他命的研究發現其入門的方式亦同(Sheridan, Butler, & Wheeler, 2009)。 Palamar, Mukherjee, 與 Halkitis, (2008)針對男同志 及雙性戀者的調查則指出使用頻率與其想擺脫負面情緒等是正相關。 Jerome, Halkitis, 與 Siconolfi, (2009)針對紐約男同志及雙性戀者的樣 本調查結果指出,使用俱樂部藥物的動機包括增加身體感官、增加性 表現、情緒增強(emotional enhancement, emotional equivalence)、逃避 情緒(emotional escape)、增進社交互動( facilitation of social interaction 15.

(31) and ability to overcome social inhibitions)。Epstein, Botvin, Diaz, Toth 與 Schinke (1995)對於大麻使用的研的研究指出,社會影響(social influence)包括大人、朋友、所崇拜的人使用大麻的情形,可以預測青 少年是否會使大麻,缺乏相關知識、社會溝通及拒絕技巧不足,會增 加其使用的機率,自我效能跟其使用大麻或其他藥物具相關性。 Geramian, Akhavan, Gharaat, Tehrani, 與 Farajzadegan, (2012)研究結 果指出,影響青少年使用成癮藥物的因素,包括了家庭因素、好奇心、 尋求愉悅、同儕壓力、低自信心及藥物方便取得。 Fendrich, Wislar, Johnson 與 Hubbell (2003)於芝加哥進行隨機家 戶調查 18-40 歲成人用藥情形,曾用俱樂部藥物的比例達 21.7%,只 有 27.2%最近一次使用時沒有併用其他藥物,且同性戀者較多。俱樂 部藥物各項用藥彼此之間是有相關的(Halkitis, Palamar, & Mukherjee, 2007;Halkitis, & Palamar, 2008)。Chen,與 Yen (2011)針對青少年的調 查顯示,有使用 K 他命者,使用搖頭丸的情形也較嚴重。 使用俱樂部藥物者較會有不固定性伴侶、或買春的行為(Semple, Strathdee, Zians, & Patterson, 2009;Bruno, Scimeca, Marino, Mento, Mico, Romeo, Pandolfo, Zoccali, & Muscatello, 2012),且會有較多性伴 侶(Operario, Choi, Chu, McFarland, Secura, Behel, & Valleroy, 2006; Bellis, Hughes, Calafat, Juan, Ramon, Rodriguez, & Phillips-Howard, 16.

(32) 2008;Sterk, Klein, & Elifson, 2008),也會有較高不安全性行為的風險 (Rusch, Lampinen, Schilder, & Hogg, 2004;Darrow, Biersteker, Geiss, Chevalier, Clark,. Marrero, & Obiaja, 2005; Operario, Choi, Chu,. McFarland, Secura, Behel, & Valleroy, 2006 ; Pantalone, Bimbi, & Parsons, 2008 ; Parry, Petersen, Dewing, Carney, Needle, Kroeger, &Treger, 2008;Semple, Strathdee, Zians, & Patterson, 2009;Chen, & Yen, 2011;Operario, Smith, Arnold, & Kegeles, 2011;Li, Huang, Xu, Cai, Huang, & Ye, 2013),因此感染 HIV 及其他性傳染病的風險也較高 (Gorman, & Carroll, 2000;Drumright, Patterson, & Strathdee, 2006; Weidel, Provencio-Vasquez, & Grossman, 2008;Rudy et al., 2009; Sutcliffe et al. 2009;Jia et al. 2010;Fisher, Reynolds, Ware, & Napper, 2011;Freeman et al. 2011;Heiligenberg et al. 2012;Liu, & Detels, 2012; Wei, Guadamuz, Lim, Huang, & Koe, 2012)。 Mattison, Ross, Wolfson, 與 Franklin, (2001)針對參加徹夜狂歡舞 會的男同志進行調查顯示,12 個月內超過一半的研究對象使用酒精、 搖頭丸及 K 他命;Darrow 等人(2005)於邁阿密針對男同志進行問卷 調查,結果有 32%的研究對象在過去 1 年內有使用俱樂部藥物;Koblin 等人 (2007)的研究顯示,男同志用藥並進行性行為者比例達 71%。 Kipke 等人(2007)有關洛杉磯 18-22 歲男同志及雙性戀者的調查顯示, 17.

(33) 69% 的 受 訪 者 曾 用 過 俱 樂 部 藥 物 等 非 法 藥 物 。 Mor, Davidovich, McFarlane, Feldshtein,與 Chemtob(2008)在以色列特拉維夫針對男同 志的調查結果顯示,46%的受訪者在過去 6 個月內於性行為時併用藥 物。Prestage 等人(2009)針對澳洲雪梨男同性戀者的調查顯示 67.2% 的受訪者 6 個月內曾使用非法藥物。Fisher, Reynolds, Ware,與 Napper, (2011)在加州長灘對於 1794 名男性間性行為者調查發現,11%併用甲 基安非他命跟威爾鋼。Heiligenberg 等人(2012)針對荷蘭阿姆斯特丹性 病門診患者的調查,51.6%的男同志過去 6 個月曾使用娛樂性藥物。 Zuckerman 與 Boyer (2012)的回顧文章指出,年輕的男同志愈早開始 使用藥物,則有愈高的用藥情形,是造成愛滋感染的因素。 柯乃熒等人(2011)對同志三溫暖的調查,從 2004 年到 2008 年, 同志曾有使用俱樂部藥物(定義)的比例分別為 8.2%、18.8%、9.6%、 11.4%及 11.4%。且感染愛滋病毒與使用俱樂部藥物是有相關性的 (AOR=3.04,95%CI, 1.51~6.12)。柯乃熒等人(2012)再針對 1645 名男 同志有關網路尋性的調查指出,16%的受訪者在 6 個月內有使用娛樂 性藥物。 由疾病管制局針對 2012 年新通報個案的性行為調查分析結果來 看,超過五成的新感染者有從事網路尋性的行為,將近 18%曾使用過 非法藥物,而約一成的個案,在性行為時併用俱樂部藥物,而不到三 18.

(34) 成的受訪者總會使用保險套。Fendrich, Mackesy-Amiti 與 Johnson, (2008)在芝加哥針對男性間性行為者進行用藥情況的調查,發現自我 報告的使用率僅有 60%敏感性,可見冰山下隱而不見的使用人口,遠 比目前掌握的要多得多。. 表 2-2-1 我國 2012 新通報感染者性行為調查分析. N. %. 2,333. 100.0%. 1,004. 43.0%. Always use condom when doing sexual behavior. 644. 27.6%. When Having sex with partner, will inform HIV Sero-status. 526. 22.5%. Have ever used addictive drugs before initial intervention. 416. 17.8%. Using addictive drug and alcohol, when having sex. 225. 9.6%. Have new STDs during the follow up duration. 45. 1.9%. 645*. 54.9%. Items Participated in case management program in 2012. Multiple sexual partners. seeking sex partners through internet. German 等人(2006)在泰國的研究指出,一些內外在影響可以促動 停止用藥,包括對使用藥物所產生負面影響的態度、家人同儕及伴侶 的影響、外在的促進因素及障礙等等。 Walters(2000)觀察到有約 18-26%原本有酒癮、菸癮或其他藥物濫用者,竟然自然地就戒癮了, 針對這些人進行研究發現,對健康的關切、來自家人朋友的壓力及特 殊事件的發生,與其相關。 綜上,俱樂部藥物的使用已是相當普遍的情形,雖然感染愛滋病 19.

(35) 及其他性病的原因受到多重因素影響,但藥物造成心智或行為上的影 響,對於增加感染的風險是無庸置疑的。. 第三節 理性行為理論/計畫行為理論在成癮藥物行為的研究 認知的過程在獲得並維持行為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因此低估用 藥 的 風 險 及 危 害 者 , 其 用 藥 的 可 能 性 較 大 (Danseco, Kingery, Coggeshall, 1999;O’Callaghan et al., 2006);反之若持有用藥將導致傷 害的信念者,則較不可能用藥(Gonzales and Hancy, 1990;Duitsman and Colbry, 1995;Bachman, Johnson, O’Malley, 1998)。 Ramchand, Fisher, Griffin, Becker, & Iguchi (2013)的研究指出,對 於同儕是否使用藥物的認知可以有效預測用藥行為,因此他認為規範 信念是重要的預測因素。諸多行為理論中,有規範信念為其構面的, 包括了理性行動理論及計畫行為理論。 1967 年 Fishbein 提出理性行動理論(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目的在於了解及預測人的行為,而此理論的基本前題是:人是有理性 的個體,因此在採取某行為前,會先處理相關資訊,評估行為本身及 其後果等潛在因素,然後決定採行與否。因此該理論認為人們大部分 的行為表現是受個體意志控制的,並且是合乎理性的。理性行動理論 及計畫行為理論都認為行為意圖是行為的最佳預測因子,而行為意圖 20.

(36) 則又由對該行為的態度及其感受到社會常模的規範所決定。態度則由 個人對於採行某行為後可能產生結果的信念所決定,並會權衡對所產 生結果的評價。所以當個人對某行為所產生的結果持有正向評價抱有 強烈信念,則對該行行會持有正向態度。主觀規範則由規範信念所決 定,也就是其重要參考人贊成或反對其採取某行為,並受其順從重要 參考人看法的動機所影響。若個人相信重要參考人認為其該採取某行 為,並有動機去順從這期待,這個人對該行為即持有正向主觀規範。 Brubaker, Prue, 與 Rychtarik(1987)針對酒癮戒治病患的研究結果顯 示,態度跟主觀規範能有效預測其酒癮戒治的行為,其迴歸係數分別 為 0.48 及 0.32,二者跟行為意圖可以解釋行為 66%的變異量。 Litchfield & White (2006)以理性行動理論預測大學生使用安非他命的 意圖,結果支持理性行動論對行為意圖的預測能力,態度及主觀規範, 能解釋行為意圖 31%的變異量。Crano(2008)以理性行動論發展問卷, 對亞歷桑那州西南部某校七年級學生進行研究,理性行動論可以正確 預測 86%學生對吸入性興奮劑的使用意圖。 態度及主觀規範是否能成功預測其行為意圖,很關鍵的是這行為 的採取是否是個人意志所能控制控制的。為此,Ajzen 等人( Ajzen, 1991; Ajzen 與 Driver, 1991; Ajzen 與 Madden, 1986) 在架構中加入 自 覺 行 為 控 制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而 成 為 計 畫 行 為 理 論 21.

(37)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自覺控制是個人因素外能影響行為意圖 及行為的外在因素,則由控制信念與自覺能力二個概念決定。控制信 念是對於是否存在有促進或妨礙某行為的因素之信念,權衡個人認知 對各別控制因素的掌握能力,即為自覺控制。 多了自覺控制,計畫行為理論是否與理性行動論相比就有較好的 表現? Orbell, Blair, Sherlock,與 Conner. (2001)以計畫行為理論來預 測 Ectacy 的使用,理性行為理論構面解釋了 70%的變異量,若加上 自覺行為控制,解釋的變異量可達 77~84%(服用與獲得藥物),若再 加上習慣,則再增加 2%的解釋能力。Zimmermann 與 Sieverding (2010) 對青少年飲酒的研究結果發現,計畫行為理論解釋了 35%男性飲酒行 為,女性飲酒行為則可被解釋 41%的變異量。Kelly, Deane,與 Lovett, (2012)以計畫行為理論來檢視藥癮者採取戒治的意圖,模型解釋了行 為意圖 41%的變異量。Muñoz-Silva, Sánchez-García, Nunes,與 Martins (2007)比較了理性行動論與計畫行為理論,在預測二性保險套使用行 為,發現計畫行為理論可解釋保險套使用行為 35~38%的變異量,優 於理性行動論的 29~30%。Guo 等人(2007)以這二個行為理論來預測 中國青少年的吸菸行為,針對 14434 位中等及高等學校學生進行問卷 ,其比較理性行動論(模型一)、計畫行為理論(模型二)及理性行動論 加上自覺行為控制為調節因子(moderator)(模型三)等三種模型的適配 22.

(38) 性,結果發現模型二的 BIC(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a)小於模型一, 而模型三又小於模型二,也就是說計畫行為理論的模型優於理行性動 論,但理性行動論如果加上以自覺行為控制作為調節因子時,其適配 性又優於計畫行為理論。 Gerber, Newman,與 Martin (1988)以理性行動論來預測青少年嚼 菸草的行為,針對 1138 位青少年進行問卷,結果顯示理性行動論可 以解釋青少年嚼食菸草行為 13%的變異量。 Morrison, Golder, Keller,與 Gillmore (2002)針對 170 位產後婦女進 行問卷,以理性行為理論作為大麻使用的模型,經驗證性因素分析發 現,CFI=0.949,RMSEA=0.069,SRMR=0.054,其模型適配性佳, 顯示理性行動論的適用性。 Guo, Lee, Liao, 與 Huang (2014)將生活技能融入計畫行為理論作 為介入,並評估非法藥物預防計畫的長期效應,其將 24 所學校隨機 分派為實驗組與對照組,研究對象則為國中一年級學生,在基礎介入 後 6 個月及 12 個月,實驗組用藥比例低於對照組(0.1% vs. 1.7%,及 0.2% vs. 1.7%,p<0.05),且在態度、主觀規範、自覺控制、生活技能 、行為意圖等的得分均高於對照組。 Zemore 與 Ajzen (2014)以 200 位門診病患為對象,並以計畫行為 理論為基礎發展量表,用以預測物質濫用治療完成率,其模型顯示計 23.

(39) 畫行為理論可解釋意圖 56%的變異量 在 Sutton, McVey,與 Glanz, (1999) 對於 949 位 16~24 歲年輕人所 做的研究,發現對於使用保險套的預測能力,計畫行為理論並未優於 理性行動論,解釋約 34%的變異量,過去使用經驗加入模型後,解釋 的變異量大幅增加到 69%。 Cooke 與 French(2008)針對 33 篇有關篩檢意圖及實際參與的文獻 進行後設分析,態度與意圖間具有最大的相關性,主觀規範及自覺控 制則與意圖之間具中等的關係,而意圖與實際參與篩檢之間的關係僅 中等,而自覺控制與實際參與間只有極小的相關。 Armitage 與 Conner(2001)針對 185 篇計畫行為理論的研究進行後 設分析,計畫行為理論解釋了 27%行為的變異量及 39%意圖的變異 量;在理性行動理論外,自覺行為控制對行為增加 2%行為變異量的 解釋,及 5%對意圖的解釋量,但自我效能則分別增加了 2%及 7%的 解釋量。 Peters, Kok,與 Abraham (2007)等人研究對於使用 ecstasy 的社會 認知因素,從其後設分析的結果,對於俱樂部藥物使用的重要變項包 括了,態度(加權平均相關係數 0.63)、調節情緒功能(加權平均相關係 數 0.41)、會導致頻繁使用(加權平均相關係數-0.39)、造成心智副作用 (加權平均相關係數-0.40)、造成身體副作用(加權平均相關係數-0.39)、 24.

(40) 主觀規範(加權平均相關係數 0.52)、知道朋友使用(加權平均相關係數 0.43)、自覺控制(加權平均相關係數 0.52)、與有使用經驗的朋友在一 起(加權平均相關係數 0.62)、出外跳舞(加權平均相關係數 0.67)、有 人提供(加權平均相關係數 0.59)、有辦法取得(加權平均相關係數 0.57)、 便宜(加權平均相關係數 0.54)等。. 第四節 自我效能理論 除了理性行動理論外,另一可解釋個人獲得及維持某一行為時, 認知過程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的,是由 Bandura 所提出的自我效能理論 。要促成健康行為,光是提供需要採行某行為或改變某行為的理由, 並不足以產生改變,還必需要教導方法及提供資源,方能達成。有了 技能後,成功的關鍵還必需要有堅強的信念,不管面臨何種挑戰,個 人必要有自己具有充分能力可以完成某事的信心。個人對於其能力的 信念影響其行動作為,影響其努力程度,使其面對困難時的堅持不懈 。所以當個人缺乏自我效能時,即便其知能俱備,仍然無法有效管理 其行為的改變 Bandura(1986)認為在擁有相同的技能下,自我效能是表現該行為 與否的重要決定因素,自覺自我效能(perceived self-efficacy)不僅內在 評估未來的行動,還會決定人們近期的行為、影響思考模式以及在某 25.

(41) 些情境下的情緒反應。 de Vries, Margo,與 Piet(1988)的研究結果支持自我效能可以在態 度與主觀規範外,增加對行為意圖的預測能力。Guo(2015)針對 24 所 學校進行校園非法用藥防治計畫中發現,在經過 12 個月的追蹤,實 驗組與對照組相比有明顯較少的非法藥物使用,除了態度、主觀規範, 其自我效能亦高於對照組。 Yu 與 Ko(2006)針對南台灣青少年使用 MDMA 的研究結果顯示, 拒絕使用的自我效能顯著預測其意圖,並透過意圖預測其使用行為。 Victoir, Eertmans, Van den Bergh,與 Van den Broucke, (2007)針對 中學生使用成癮物質行為相關社會認知因子的研究指出,抽菸、喝酒 及大麻等三種物質使用的行為,各有其社會認知因素,但唯有自我效 能,是所有物質濫用的預測因子。 Coon, Pena 與 Illich, (1998)年針對戒癮治療者進行研究,出院後 一個月追蹤結果顯示完成沒使用者其自我效能高於還是有使用者。 Alessi 與 Petry, (2014)針對 45 位接受戒菸治療者,隨機分派實驗 對照組,進行 4 週的追蹤,並以血中一氧化碳濃度作為其繼續吸菸與 否的生化觀測值,在實驗組有 32.5%的受試者,血中一氧化碳濃度小 於 8ppm,而對照組則無。自我效能在實驗組增加了 30%,在對照組 只增加 9.5%,其結果顯示自我效能與戒菸是有相關的(r=0.60)。 26.

(42) Davis 等人(2014)針對使用大麻的大學行進行輔導,也發現自我 效 能 高 者, 較有信 心 能 戒除 大麻的 使 用 ,其 用量及 頻 率 也較 低 (F(2,269)=3.62,p<0.05)。82 人在過去一年使用量減少,其自效能平 均值為 66.8( SD=22.2),145 人維持用量不變,其自我效能平均為 57.78( SD=27.5),45 人使用量增加,自我效能平均為 56.9(SD=27.6)。 Senbanjo, Wolff, Marshall 與 Strang, (2009)針對海洛英使用者接受美 沙酮治療的個案進行研究,相較於接受美沙酮治療即不再使用海洛英 者,繼續使用海洛英者,其自我效能較差(t=9.8, p<0.001)。校正共變 數後,持續使用海洛英的最主要決定因素是其對抗自我效能不佳 (B=-0.05,p<0.001)跟對美沙酮劑量不滿意(B=0.93,p=0..0.042)。 Lozano, Stephens 與 Roffman(2006)針對尋求戒治的大麻使用者進 行 16 個月的追蹤,設定戒治目標為完全不使用者,其自我效能高於 目標設定只在特定時間使用者,16 個月後的評估發現,成功戒治者 其自我效能高於不成功者。 Doyle 與 Donovan (2014)探尋針對興奮劑使用者接受治療完成的 預測因子,研究發現除了能使用自助方法愈多的人愈能完成治療外, 自我效能是其完成治療的預測因子之一。Caviness(2013)對於 18-24 歲使用大麻青少女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在曾有企圖戒癮者,是能 顯著預測其動機。 27.

(43) 第五節 價值澄清法及其應用 1966 年在美國出版的「價值與教學」 ,正式倡用價值澄清法於教 學之上。Louis Raths 認為教育應注意「價值」的問題,並且應該要「澄 清」。價值是每個獨特的事例中,諸多情境因素經調和後,所達到獨 特而統整的結果。各種意見需要在不同情境中加以驗證,才會成為真 理。Raths 認為行為問題很多是由於缺乏價值觀或價值觀混淆所產生, 若能提供適當的教育,應該可以減少問題的發生。Raths 認為價值的 教學和其獲得的歷程,是教育過程的基本功能,他也提出了 5 個價值 獲得的標準,珍視與喜愛、慎思後選擇、重複評價、貫穿生活言行、 肯定。 Raths 等人在 1966 年把價值形成的過程劃分為三階段七準則,分 別為: 一、選擇階段:包含自由的選擇、從各種選擇可能的途徑中選擇、及 考慮各種選擇可能途徑的後果後再做選擇等三準則。 二、珍視階段:包括重視和珍惜所做的選擇、願意公開並肯定自己的 選擇等二項準則。 三、行動階段:根據自己的選擇採取行動,重複實行,形成生活型態。 相對於一般協助發展價值的方法,例如灌輸、教條、限制等,把 28.

(44) 大人事先決定的價值強加於學生,缺乏讓學生有探索及思考批判的機 會,無法使其體驗價值獲得的歷程;反之,價值澄清法,非著重於教 授特定價值,但是讓學生可以有理智思考、情緒覺察的機會,並檢視 個人行為,澄清其價值並實現於生活中。 Osman(1973)指出教授事實是有效思考的基礎,但在知識爆發的 年代,昨是很可能今非;觀念,可使了解眾多事實之間的關係及交互 作用,有助於選擇適當的事實;事實的認知及觀念的建立或然重要, 但並無法達到教學目標,更需要的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價值澄清。 Comis(2012)針對拒絕 Ectasy 的理由進行調查,對於不使用的人 來說,其認為是考量對健康的影響及不使用是基於個人價值。Hansen, 與 McNeal, (1999)針對 12 所中學的反毒課程進行觀察,發現其課程內 容,以講授毒品的現況及後果(drug use fact and consequences)、壓力 管理(stress management skills)、自尊(self-esteem)為多,而價值澄清 (value clarification)及規範教育(normative education)是比較少的。 Larimer 與 Cronce(2002)針對 1984 至 1999 年間有關大學生個人 飲酒預防或治療的研究進行系統性回顧發現,比起單純提供資訊的介 入,以認知行為技巧為基礎或是有動機回饋的方法是較為有效的。在 其回顧中,包含了 5 篇與價值澄清相關的文章,其中 2 篇研究的結果, 支持價值澄清法的成效,其他 3 篇因研究對象召募、個案流失、實驗 29.

(45) 對照組可比較性等因素,結果未見其顯著成效。雖然有些研究受限於 研 究 方 法 , 但 基 本 上 支 持 價 值 澄 清 及 規 範 再 教 育 (normative reeducation)的效果。 Schinke, Moncher, Palleja, Zayas, 與 Schilling (1988)年依據其個 人研究及相關資料,提出對於物質濫用的預防模式,在壓力管理方面, 其認為增加自尊(self-esteem)、強化控制感(sense of personal control)、 提高自信心、果敢技能(assertiveness skill)或壓力管理技巧的建立、及 價值澄清,皆是一些處理壓力有效的介入方法。 採取價值澄清法進行教學,活動內容可以抱括書寫活動、澄清反 應及討論活動(林瑞欽,1985)。活動進行時,應注意要能尊重每個人 的個人內在經驗,提供考察與評鑑的經驗結構,允許並鼓勵在有意義 的可能選擇途徑中自由選擇,經由教師協助,使批判性思考與有思想 的決定或為可能,而且教師應尊重學生的選擇。實施步驟,由教師擔 任協助者暖場,從一些輕鬆的談話開始,讓學生表明自己的立場及態 度,教師不得加以批判,其他學生亦不得有挑戰或嘲笑等,然後學生 說明其懷抱立場或態度的原因。 Lipe(2009)評論價值澄清法時指出,價值澄清法太膚淺,且價值 的定義會因人而異,而且把道德相對化。Contini(2000)在其文章中也 認為價值澄清法對罪惡視而不見,毁壞了良心。邱連煌(1978)、吳明 30.

(46) 清(1978)等人指出價值澄清法的一些爭議,包括其缺乏健全的理論基 礎,活動中不免無意中強迫個人服從多數,價值的標準太嚴,忽略正 確的價值觀念,最嚴重被批評的是只重過程不重內容。 俱樂部藥物本身大多屬非法藥物,使用者亦多屬特定隱藏族群, 一般教條、強制、灌輸的防治教育模式只會適得其反。吳明清(1978) 指出價值澄清法的爭議點,但也建議可以大膽嘗試細心運用。 Cuijpers(2002)針對 30 個校園用藥防制計畫進行系統性回顧,互 動教學模式、同儕引導(peer lead)是較好的模式,強調社會常模(norms)、 承諾不用、不要有使用意圖、有社區介入措施及加入生活技能,可增 加計畫的效果。McArthur, Harrison, Caldwell, Hickman, & Campbell (2015)系統性收集同儕引導(peer-led intervention)的菸、酒、及其他藥 物防治的介入措施進行後設分析,17 篇針對抽菸的文獻結果顯示, 實驗組抽菸的風險低於對照組(OR=0.78, 95% CI=0.62, 0.99);6 篇跟 酒精相關的文獻顯示,參與同儕引導介入措施者,其使用酒精的風險 亦較低(OR=0.80, 95% CI=0.65, 0.99);另有 3 篇的結果顯示大麻的使 用在實驗組也低於對照組(OR=0.70, 95% CI=0.50, 0.97)。藉由同儕提 供俱樂部藥物防治應是有效模式之一。 因此本研究採取由同儕引導的模式,在慣有的課程辦理模式中,將價 值澄清的方法嵌入其中,評估防治教育之成效。 31.

(47) 32.

(4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分六節,第一節研究設計,第二節研究架構,第三節研究對 象,第四節研究工具,第五節實施步驟,以及第六節資料處理與統計 分析。. 第一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之「不相等實驗對照組前後測設計」 ,研究 設計如表 3-1-1。實驗組接受「俱樂部藥物價值澄清」防治教育介入, 而對照組無提供特別的介入。教學介入前對所有研究對象實施前測, 針對實驗組研究對象提供防治教育後實施後測,對照組亦於相同時段 實施後測,所有研究對象於後測後約 3 個月實施後後測,以瞭解防治 教育對於同儕團體的影響。. 表 3-1-1 本研究之實驗設計. O1 X O3 O5 ---------------------------------------------------------------O2 X X O4 O6 O1:實驗組的前測 O2:對照組的前測 O3:實驗組的後測 O4:對照組的後測 O5:實驗組的後後測 O6:對照組的後後測 X:介入措施-俱樂部藥物價值澄清防治教育 33.

(49) 第二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採理性行為理論加上自我效能為研究理論架構,本研究之 研究架構如下:. 圖 3-2-1 研究架構. 第三節 研究對象 一、母群體 大台北同學會、風城部屋、台中基地、陽光酷兒等四家同志健康 服務中心為據點,其造訪者及其社會網絡所能觸及的 18 歲以上的男 同志為研究對象。 二、樣本. 34.

(50) 本研究採回應者引介抽樣法(Respondent driven sampling)進行收 案問卷訪問。抽籤決定於台中基地辦理俱樂部藥物防治教育為實驗組, 其餘為對照組。 前測於 102 年 9 月 6 日至 102 年 11 月 21 日間辦理,實驗組 99 位,對照組 235 位。新竹風城部屋第一次收案情形不佳,因此後測時 即予排除。後測於 103 年 3 月 19 日至 103 年 6 月 24 日間執行,實驗 組 127 位,對照組 266 位。後後測於 103 年 8 月 25 日至 03 年 10 月 31 日間辦理,實驗組 133 位,對照組 247 位。.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研究工具包括「調查問卷」及「俱樂部藥物使用價值澄 清防治教育」二種。調查問卷經過專家評量、信度分析及預試等過程, 最後完成問卷。茲將研究工具編撰步驟及內容分別說明如下:. 一、調查問卷 (一)問卷初稿擬定 調查問卷初稿係依據研究目的、研究架構,並參考 Peters(2007) 所辨認影響用藥的社會認知顯著變項完成編寫。調查問卷的內容包括. 35.

(51) 受訪者基本資料、社會文化因素、俱樂部藥物之認知與使用及俱樂部 藥物之行為信念、主觀規範及自我效能等四部分。 (二)內容效度處理 完成問卷編訂後,邀請衛生教育、公共衛生等相關領域專家學者 5 人(名單如附錄二),於民國 102 年 7 月進行專家效度考驗。由專家 針對問卷內容及措詞方面的重要性、適當性、明確性予以評分。研究 者彙整專家所提出之意見進行修改(附錄三)。 (三)預試 為了解研究對象對於問卷文字內容的理解程度、作答反應及施測 所需時間,由研究助理尋找其同儕 5 位進行預試。 (四) 完成正式問卷 本研究經過專家審查及預測之程序,完成正式問卷(見附錄四)。正 式問卷內容包括「受訪者基本資料」 、 「社會文化因素」 、 「俱樂部藥物 之認知與使用」及「俱樂部藥物之態度、主觀規範及自我效能」等資 料,問卷內容說明如下: 第一部分 受訪者基本資料 本研究收集的受訪者基本資料相關變項,包括年齡、最高學歷、 就業就學狀況、出櫃情形、性傾向、及婚姻狀況。 1、年齡:以出生年月日資料記錄。 36.

(52) 2、最高學歷:由研究對象自述領有畢業證書之學歷。 3、就業就學狀況:以目前工作或就學狀況記錄。 4、出櫃狀況:以家人、朋友是否知道其同志身份之情形記錄。 5、性傾向:以研究對象自述其對同性及異性之喜好情形記錄。 6、婚姻狀況:以研究對象與異性是否有法律上婚姻關係記錄。 第二部分 社會文化因素 社會文化因素共有 11 題,主要係取自葉國樑教授民國 99 年「北 北基青少年社會文化因素及披衣菌流行情形之調查」中所納入之社會 文化變項,內容包括: 1、曾去過的同志聚集場所:選項包括 SPA、同志酒吧、三溫暖、 健身房、趴場、公園、海灘、公廁、游泳池、同志中心及其 他,以研究對象過去半年曾去過的同志場域記錄,可複選。 2、接觸過的色情媒體:選項包括色情書刊、色情漫畫、色情影 片光碟、色情電話、色情網站及其他,以研究對象曾接觸的 媒體種類記錄,可複選。 3、接觸色情媒體的地點:選項包括自己家裡、親戚家裡、朋友 同學家、工作地點/學校、書報雜誌攤、書店、小說漫畫租書 店、網咖、旅館賓館、MTV 及 KTV 及其他,以研究對象曾 接觸色情媒體的地點類別記錄,可複選。 37.

(53) 4、獲得性知識的來源:選項包括父母、師長、兄弟姐妹、朋友 及同學、醫護人員、一般圖書館、教科書、報紙雜誌、小說 漫畫、影帶光碟、電視廣播、網路、電影及其他,以研究對 象獲得性知識來源類別記錄,可複選。 5、有過的不良行為:選項包括抽菸、嚼食檳榔、喝酒、蹺課、 蹺家、打架、飆車、賭博、在外玩到深夜及其他,以研究對 象曾有過的行為類別記錄,可複選。 6、使用網路的目的:選項包括搜尋資料、收發 email、聊天、結 交朋友、閱覽娛樂消息、購物、下載軟體、玩遊戲及其他, 以研究對象使用網路的目的類別記錄,可複選。 7、在網路上看過的色情內容:選項包括色情文章、色情圖片、 色情動漫、色情影片、色情遊戲、色情廣告、色情電話、色 情視訊及其他,以研究對象於網路上看過的色情內容類別記 錄,可複選。 8、交友及與朋友聯繫感情方式:選項包括手機、電腦網路、室 內電話、手寫信件、碰面交談及其他,以研究對象結交新朋 友及與朋友聯繫感情的方式類別記錄,可複選。 9、約會經驗及第一次約會年齡:以研究對象有無約會經驗及第 一次約會的年齡記錄。 38.

(54) 10、性接觸經驗及第一次經驗的年齡:以研究對象有無愛撫等行 為的經驗及第一次經驗的年齡記錄。 11、性行為經驗及第一次經驗的年齡:以研究對象有無與同性發 生性器官插入行為的經驗及第一次經驗的年齡記錄。. 第三部分 俱樂部藥物之認知與使用 1、參與同志中心藥物防治活動:以研究對象是否曾經參加過同 志健康中心有關俱樂部藥物防治宣導相關活動記錄。 2、是否知道俱樂部藥物危害:以研究對象自認是否知道俱樂部 藥物危害記錄。 3、獲得相關知識來源:選項包括家人、朋友、伴侶、同志中心、 衛生單位、電視媒體、網路、報章雜誌及書籍、其他,以研 究對象獲得俱樂部藥物危害的資訊來源類別記錄,可複選。 4、用藥經驗:以研究對象是否曾經使用過俱樂部藥物記錄。. 第四部分 俱樂部藥物之態度、主觀規範、自我效能及意圖 1、俱樂部藥物使用之態度量表 「俱樂部藥物使用之態度」量表包含行為信念、結果評價及態度 三個部分。此部分是指研究對象對對於所使用俱樂部藥物反應出之喜 39.

(55) 歡或不喜歡的持續性評估的看法,是個人對於使用俱樂部藥物所抱持 的正、負向評價,藉由態度的表現可預測其可能的行為。行為信念有 4 題,計分方式由「非常不可能」到「非常可能」 ,依序給 1 至 7 分。 分數越高代表研究對象對於使用俱樂部藥物的看法越負面且認知是 正確的,當個人對行為的態度愈趨正向,其行為意圖亦將愈高;若愈 趨負向,行為意圖則隨之愈低。結果評價有 4 題,皆為反向題,計分 方式由「非常好」到「非常不好」,依序給 1 至 7 分,分數愈高代表 研究對象對於使用俱樂部藥物後果的價值判斷愈正確。直接測量對於 使用俱樂部藥物態度的問題有 3 題,皆為反向題,計分方式由「非 常好/值得/必要」到「非常不好/不值得/不必要」,依序給 1 至 7 分。 2、俱樂部藥物使用之主觀規範量表 「俱樂部藥物使用之主觀規範」量表,包括規範信念、遵從動機 及主觀規範三個部分。此部分是指研究對象在使用俱樂部藥物時所感 受到的社會壓力,也就是個人感受到重要他人或團體認為他應不應該 使用俱樂部藥物之壓力。當正向主觀規範愈強烈,愈容易促使其產生 從事該行為的行為意圖,其內涵包括了規範信念及遵從動機。規範信 念有 5 題,皆為反向題,計分方式由「非常應該」到「非常不應該」, 依序給 1 至 7 分。分數越高代表研究對象所感受到重要他人對其不使 用俱樂部藥物之期望或壓力愈高。順從動機有 5 題,計分方式由「非 40.

(56) 常不願意」到「非常願意該」,依序給 1 至 7 分。分數越高代表研究 對象願意依照重要他人對其不使用俱樂部藥物之期望的程度愈高。直 接測量對於使用俱樂部藥物主觀規範的問題有 4 題,皆為反向題,計 分方式由「非常應該/支持」到「非常不應該/不支持」 ,依序給 1 至 7 分。 3、俱樂部藥物使用之自我效能量表 此部分是指研究對象對於自己有充分能力不使用俱樂部藥物的 信心,自我效能有 7 題,其中一題為反向題,計分方式由「非常困難 /不同意」到「非常容易/同意」 ,依序給 1 至 7 分。分數愈高代表研究 對象對自己具有充分能力可以不使用俱樂部藥物的信念愈高。 4、俱樂部藥物使用意圖量表 此部分是指研究對象使用俱樂部藥物的行動傾向與程度。行為意 圖共有 3 題,計分方式由「一定會」到「一定不會」,依序給 1 至 7 分。分數愈高代表研究對象不使用俱樂部藥物的心理強度愈強。. (五)信度分析 由於本研究對象難以尋找,故預試時僅針對文字理解及作答時間 收集資訊。信度分析則以前測所收集之樣本分析之。本研究以內在一 致性度係數(Cronbach’s α)檢測研究工具的內在一致性,分別分析行為 41.

(57) 信念、結果評價、規範信念、順從動機、自我效能及控制信念等向度 之內在一致性。由表 3-4-1 可知,刪除原問卷中行為信念第 24 題後 可提高其 Cronbach’s α 值至 0.85,因此併同結果評價部分相對應的題 目刪除之後,問卷中各量表之 Cronbach’s α 值介於 0.79~0.94 間,顯 示各量表之內部一致性達到水準。. 42.

(58) 表 3-4-1 研究工具的信度考驗. 題組構念 行為信念. 結果評價. 態度. 規範信念. 順從動機. 主觀規範. 自我效能. 行為意圖. 題號 23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前 37 前 38 前 39 前 40 前 36 後 37 後 38 後 39 後 40 後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43. Cronbach’s α 0.85. 0.93. 0.94. 0.79. 0.95. 0.94. 0.91. 0.9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study combines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s its research foundation, added with dimension of perceived value as

A., “Linking the Supply Chain Using the Theory of Constraints Logistical Applications and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Inventory/Buffer Management,. “

(5)The Direction-Giving Language and the Empathetic Language of the principal have reach to the outstanding level of anticipa t i on f or t he t e a c he r ’ s j ob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hospital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based 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also determine the moderating

Carbon Label Company 強調服務企業與消費者的需求,所謂企業需求,是指幫 助企業計算、查驗、減少和溝通其產品與服務的生命週期碳排放量。Carbon Label

(2011) Tracking natural organic matter (NOM) in a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plant using fluorescence excitation–emission matrices and PARAFAC. (2009) Relating freshwater organic

Based on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known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sites, several methods have been proposed for predicting interface residue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the decompose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DTPB) , aimed at investigating whether the behavior will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tegra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