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體驗學習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運用/ 58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體驗學習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運用/ 58"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體驗學習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運用

王為國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 臺灣教育評論學會會員

一、前言

在 國 際 局 勢 與 國 內 社 會 變 遷 之 下,國民小學課程與教學需因應趨勢 而進行調整與革新。2008 年綜合活動 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中,指出培養核心 素 養 是綜 合活 動學 習 領域 的主 要 內 涵,提出了十二項核心素養,包含: 自我探索、生活管理、人際互動、危 機辨識與處理、自我管理、生活適應 與創新、社會關懷與服務、戶外生活、 尊重生命、資源運用與開發、尊重多 元文化、環境保護等。課程綱要中提 出八項教學原則,其中一項原則即是 強化體驗學習,其內涵是提供多元感 官的探索活動,重視情意與技能的涵 養與體驗(教育部,2015)。綜合活動 要納入體驗學習,是因為綜合活動的 主要取向與屬性是透過體驗、省思與 實踐等歷程,是培養生活技能與建構 核心能力的一種生活實踐學習(范信 賢、李駱遜,2012)。綜合活動學習領 域有別於其他學習領域,強調要以活 動為主,讓學生透過活動當中學習團 隊與溝通協調能力、解決問題能力、 反思能力。這些活動的安排,必需要 讓學生有實際的經驗與體會,要跳脫 僅僅是知識上的學習,更要注意學生 在情意上的培養。再者,在十二年國 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中提出未來 的領域教學以素養為導向,要整合知 識、技能與態度,注重情境化、脈絡 化的學習,重視學習歷程、方法及策 略,強調實踐力行的表現;由此觀之,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在素養導向的教學 設計中,更應強化在情境與歷程中的 體驗、省思與實踐。 目前有關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中運 用體驗學習所面臨的問題是:1.體驗學 習常被窄化為大賣場式的課程設計、 營造歡樂的氣氛,未能深思體驗學習 的真義(王全興,2006)。2.綜合活動 的體驗學習仍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在 體驗之後較少進行反思和建構內化的 意義,降低體驗學習的成效(丘愛鈴, 2006)。體驗省思也常集中於少數學生 或僅少數參與者,且教學過程緊湊, 學生較難沉澱(李坤崇,2011)。目前 在國小階段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課綱 中明訂有體驗的精神,但在教學實施 方面仍有努力空間,故仍應釐清體驗 學習的意義,明瞭體驗學習的實施歷 程,以下分別敘述之。

二、釐清體驗學習的意義

學習不僅要聽、看,也能實際體 驗與作中學,對於學生的學習才有最 大的效益,亦即學校教育中的學習應 該是「看、聽、聞、想、做」。此即荀 子《儒效篇》提到:「不聞不若聞之, 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 不若行之;學至于行之而止矣。」。Kolb 認 為知識的 創造是 由 經驗的轉化 而 成,知識的產生來自於知識獲取和轉 化的結合,知識是轉化的過程,不是 被獲得或被傳遞的獨立實體(Kolb,

(2)

1984)。而國小學生因認知與心理發展 之故,其學習方式更應該以作中學及 體驗為主。 本文認為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中 體 驗 學習 之內 涵, 至 少包 含具 有 實 作、具有活動歷程、具有反省歷程、 重視實踐運用的能力、具有多元經驗 與意義等內涵,茲說明如下: (一) 具有實作 體驗學習要讓學生從實際的經驗 中學習(吳清山、林天祐,2004),讓 學生夠有實際操作的機會,透過實際 接觸大自然、遊戲、學習材料、環境 等讓學生產生具體經驗,進而對經驗 產生感受與反省。由於體驗學習能夠 結合學生先備經驗、現在體驗及未來 想 像 ,而 使學生 成為 一個生活實踐 者。就此觀之,體驗學習需透過做中 學(learning by doing)的理念,強調 起而行、做而省(李坤崇,2011);Dewey 說 經 驗( experience)包含嘗試行動 (trying)及承擔後果(undergoing) 兩種,個體必須有所作為,才會產生 經驗,但經驗之具有意義,乃是在作 為中吸取苦樂結局作為今後繼續嘗試 或改變行為的參考(林玉体,1995)。 例 如在綜合活動學習 領域能力指標 「 4-1-4 體 會 環 境 保 護 與 自 己 的 關 係,並主動實踐。」,教師可安排學生 在公園裡觀察、實際動手撿拾垃圾, 引 發 學生 思考 公園 髒 亂所 帶來 的 影 響,進一步思考該如何維護公園環境 整潔。 (二) 具有活動歷程 體驗是一種從參與各種活動的開 始、中間與結束,所經過的過程,而 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是參與者而非旁 觀者,同時會歷經較多動態的作業。 例 如在綜合活動學習 領域能力指標 「4-2-2 運用簡易的知能參與戶外活 動,體驗自然。」,教師帶領學生拜訪 公園的過程中,自由撿拾各種自然素 材、仔細觀察它的外型、觸摸它的質 地與紋理、透過小組溝通與合作,來 表達在春天裡,喜歡的季節圖像或從 事的趣味活動(湯慧心、蔡惠婷、林 雅婷,2015)。 (三) 具有反省歷程 Dewey 認為教育是經驗的改造與 重組,經由反思而行動的辨證歷程可 獲得良好的經驗,並促使經驗連續不 斷地更新與進步,進而啟發實踐智慧 (方德隆、丘愛鈴,2014)。體驗學習 中學生透過實際參觀、訪談、動手操 作,從而內心能夠獲得感受,並進而 可 以透過省 思中獲 得 個人深刻的 體 會,而這樣的體會將會給學生帶來長 期的記憶,不容易遺忘。學生的反思 內省是體驗學習過程的關鍵要素,學 生從一連串省思中,得以強化生活能 力(吳清山、林天祐,2004)。例如在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能力指標「3-2-1 參 加團體活動,並能適切表達自我、與 人溝通。」,教師可透過探索活動,讓 學生體驗團隊合作的精神及重要性, 之後教師協助學生回憶活動中澄清出 來的團隊合作方法,如:要聽聽別人 的意見,隊友一起來幫忙才能做到,

(3)

互相鼓勵等等,並協助學生共同討論 達成共識(吳秀惠、鍾淑華、詹智慧, 2015)。 (四) 重視實踐運用的能力 整個學習過程中,能力習得重於 知識獲得(吳清山、林天祐,2004)。 在體驗學習的過程後,學生能夠獲得 實踐運用的能力。例如在綜合活動學 習領域能力指標「3-2-1 參加團體活 動,並能適切表達自我、與人溝通。」, 教師進行學生熟悉的遊戲活動後,再 以合宜、聚焦且具深度的引導反思提 問為橋樑,將孩子熟悉的遊戲活動與 教師欲教的團隊合作概念搭建成相通 的兩塊領域,讓孩子建構起團隊合作 的概念與實踐運用的能力(吳秀惠、 鍾淑華、詹智慧,2015)。 (五) 具有多元經驗與意義 體驗是感官(觸覺、嗅覺、聽覺、 視覺、味覺)、情緒(高興、興奮、焦 慮、害怕、同情心、依附感)、物理條 件(溫度、強度、能量水準)以及認 知(建構知識、建立信念、解決問題) 等的結合(Carver, 1996)。體驗學習也 符合後現代課程豐富性的精神,在對 話和互動中產生多元意義的解釋(方 德隆、丘愛鈴,2014)。例如在綜合活 動學習領域能力指標「4-2-2 運用簡易 的知能參與戶外活動,體驗自然。」, 教師讓學生運用全身的感官體驗春天 的美、溫度、溼度、味道等,讓春意 滋潤孩子的身心靈。在「眼」的方面, 安靜與仔細地觀察。在「鼻」的部份, 聞花香或植物的味道。在「耳」的部 份,聽聽看周遭有什麼聲音?在「身」 的部份,用手撥弄小草上的露珠,摸 一摸泥土濕潤的觸感;脫下鞋光著腳 踩泥土或草地;感受春風吹拂到身上 的感覺。在「口」的部份,品茗春茶。 在「心」的部份,閉上眼睛,學習寧 靜的感受,並讓孩子自由發表心裡對 於春天的感受(湯慧心、蔡惠婷、林 雅婷,2015)。

三、明瞭體驗學習的實施歷程

教師在設計與進行綜合活動學習 領域的體驗學習時,可以歷經設計、 體驗、反省與回饋、評量等階段,並 且是循環進行的。茲說明如下: 圖 1:體驗學習的實施歷程 (一) 設計階段 在設計階段教師要思考體驗學習 的目標、活動、步驟以及執行方式, 同時要考量學生的舊經驗、學習興趣 與能力,據以設計適合的學習活動, 提供學生具有體驗與反思的機會。 (二) 體驗階段 教師要依據所設計的體驗學習活 動進行實施,引導學生實際體驗。其 步驟為:1.引導階段:教師要詳細說明

(4)

目標、活動實施方式、安全規則等, 並且引起學生參與的興趣。2.提問階 段 : 引導 學生 針對 活 動方 式提 出 疑 問,澄清活動實施方式。3.體驗階段: 教師可以透過參觀、實作、調查等活 動讓學生參與其中,學生應該是主動 地體驗,而非被動地吸收,讓學生獲 得知識的體驗與心靈的感動。在過程 中,教師應該建立誠信、尊重、開放 及關心的氣氛,讓學生感受到溫暖與 關懷,能夠安心地在活動中進行學習。 (三) 反省與回饋階段 反省思維是體驗學習中重要的階 段(Andresen, Boud &Cohen, 2000), 體驗活動之後,要讓學生有機會針對 先前活動予以反省,運用口頭發表、 書寫、繪畫等多元方式,來表達自己 的想法與收穫。反省旨在將學生體驗 所獲得的意義萃取出來(謝智謀、王 怡婷譯,2010)。在反省的過程,教師 也要給予學生回饋,以促進其作進一 步地反思。 (四) 評量階段 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表現、學生的 作品或學生的發表等瞭解學習成效, 評估體驗學習的成效,可運用多元智 能評量的觀念,運用學生最適合、擅 長的方式表現其學習成果(王為國, 2015)。體驗學習的評量方式最主要是 教師的觀察,透過教師觀察學生的學 習歷程、諸如:觀察學生如何觀察?觀 察學生如何解決問題?觀察學生如何 規劃與執行?觀察學生有何學習成果? 此外,在評量階段,也可檢討體驗學 習的實施過程,據以作為後續實施的 參考。

四、建議及結語

基於上述之探討,茲提出以下建 議。 (一) 加強教師進行體驗學習的能力 體驗學習之內涵,至少包含具有 實作、具有活動歷程、具有反省歷程、 重視實踐運用的能力、具有多元經驗 與意義等內涵。而體驗學習的實施歷 程可以包含:設計、體驗、反省與回 饋、評量等階段,而這四個階段是循 環的。職前教師與在職教師均要明瞭 體驗學習的內涵、精神與方式,建議 舉辦專業成長活動與工作坊,讓教師 從實際體驗中體會體驗學習的作法, 瞭解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體驗精神, 深化活動設計內涵,讓體驗學習的真 正意涵能夠落實。 (二) 深化學生體驗學習的反思活動 體 驗 學 習 不 僅 是 讓 學 生 能 夠 體 驗,更需融入反思活動(Moon, 2004), 建 議各校除 了舉辦 體 驗式的活動 之 外,也應該在體驗之後,能夠引導全 體學生進行深刻的反省活動。例如: 詢問學生在種稻的過程中,你想到那 些事情?在種稻的過程中,你看到了甚 麼?在插秧的過程中你的感覺是甚麼? 在收割稻子的過程中,有哪些態度和 感受是過去沒有的?藉由這次種稻的 體驗活動中,你有發現自己在知識、 技能或者態度方面有那些改變?你覺 得這次的體驗活動中,有哪些是可以 向其他人分享的?學生除了能夠體驗 農夫種稻的辛苦之外,必須能夠從反

(5)

省中,建構及內化個人意義,如:農 夫 種 稻很 辛苦 ,我 以 後不 要浪 費 米 飯,要把飯粒吃光,感謝農夫種稻米 給我們吃。 本文從發掘綜合活動學習領域運 用體驗學習面臨的問題出發,繼而釐 清體驗學習的意義,並探討體驗學習 的實施歷程,最後提出建議,希望能 對體驗學習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實 施有所助益。 參考文獻  方德隆、丘愛鈴(2014)。十二年 國民基本教育綜合活動領域綱要內容 之前導研究。教育研究月刊,247, 5-19。  王全興(2006)。體驗學習的理念 及其在教育情境的應用。臺灣教育, 640,32-36。  王為國(2015)。多元智能教育理 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 丘愛鈴(2006)。臺灣綜合活動學 習領域研究的回顧與展望。高雄師大 學報,20,21-44。  吳秀惠、鍾淑華、詹智慧(2015)。 我 們 這 一 team 。 2015/2/24 取 自 http://laes.ntcu.edu.tw/Research/Content .aspx?sid=9&bid=711  吳清山、林天祐(2004)。體驗學 習。教育研究月刊,126,151。  李坤崇(2011)。綜合活動學習領 域概論。臺北市:心理。  林玉体(1995)。西洋教育思想 史。臺北市:三民。  范信賢、李駱遜(2012)。國民中 小學各類課程內涵與取向研析-綜合。 載於洪若烈主編:國民中小學各類課 程內涵與取向研析(頁259-293)。新北 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 教育部(2015)。國民中小學九年 一貫課 程綱要綜合活動學習 領域 。 2015/4/16 取 自 http://teach.eje.edu.tw/9CC2/9cc97.php  湯慧心、蔡惠婷、林雅婷(2015)。 春 日 節 氣 好 生 活 。 2015/2/11 取 自 :http://laes.ntcu.edu.tw/Research/Cont ent.aspx?sid=9&bid=280  謝智謀、王怡婷譯(2010)。體驗 教育:帶領反思指導手冊。臺北市: 幼獅。

 Andresen, L., Boud, D., & Cohen, R. (2000). Experience-based learning. Understanding Adul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2, 225-239.

 Carver, R. (1996). Theory for practice: A framework for thinking about experiential education. Journa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19(1), 8-13.

(6)

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 Moon, J. A. (2004). A handbook of reflective and 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Routledge Falmer.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關注事項 1 11 1: : :因應初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差異擴大 : 因應初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差異擴大 因應初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差異擴大 因應初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差異擴大, , , ,加強 加強

貼近學生生活 增加學習興趣 善用應用機會 提升表達能力 借用同儕協作 提升學習動機 豐富學習經歷

學習語文必須積累。語文能力是在對語文材料大量反復感受、領悟、積累、運用的過程中

古今並重 全面均衡 研習能力 學生興趣. 配合

透過六個學習範疇,建 構 學科知識 、發展 共通 能力 、以及培養正面的

在整個學與教過程中,教師按不同因素(如課程和學習目標、學生的興趣、能力和需要等)運 用適切的學與教策略 [

學生平均分班,非 華語學生與本地學 生共同學習主流中 文課程,參與所有 學習活動,並安排 本地學生與非華語 學生作鄰座,互相

全方位學習指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的學習,以達至在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