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國社會科學家使用開放近用期刊與研究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我國社會科學家使用開放近用期刊與研究影響"

Copied!
1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我國社會科學家使用開放近用期刊與研究影響

研究成果報告(精簡版)

計 畫 類 別 : 個別型 計 畫 編 號 : NSC 98-2410-H-004-165- 執 行 期 間 : 98 年 08 月 01 日至 99 年 07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 計 畫 主 持 人 : 王梅玲 計畫參與人員: 此計畫無其他參與人員:王梅玲 處 理 方 式 :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9 年 09 月 17 日

(2)

我國圖書資訊學者使用開放近用期刊與研究影響

Use and Research Impact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by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tists in Taiwan

計畫主持人:王梅玲

研究助理 :吳萱

執行單位: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

(3)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計畫類別:ˇ個別型計畫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 98-2410-H-004-165

執行期間:98 年 08 月 01 日至 99 年 07 月 31 日

計畫主持人:王梅玲

研究助理:吳萱

本成果報告包括以下應繳交之附件:

□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及發表之論文各一份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書一份

執行單位: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

中 華 民 國 九十九 年 八 月 三十日

我國圖書資訊學者使用開放近用期刊與研究影響

Use and Research Impact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by

(4)

0B

摘 要

關鍵詞:學術期刊、電子期刊、學術傳播、開放近用期刊、期刊使用、圖 書資訊學者

中文摘要

學術期刊的出版在 2003 年進入了「開放近用運動」(Open Access Movement) 劃時代里程,其理念是將學術資源放在網際網路上開放自由取用。開放近用運動 開創與商業出版並行新局面,使用者可以免費取用學術文獻資訊,由作者或其他 單位支付出版及維護資源的費用,免除價格及授權的困擾,並且把經過同儕評閱 的學術文獻資源,無限制地供科學家、學者、教師、學生及其他人自由取閱。 台灣開放近用期刊發展正在起步,圖書資訊相關學術期刊已有採用開放近用 之概念發行。本研究探討開放近用期刊的使用現象與研究影響,以台灣地區的圖 書資訊學學者為研究對象,探討他們對開放近用期刊的認知、使用行為、發表論 文於開放近用期刊現象、比較一般學術期刊與開放近用期刊使用、以及開放近用 期刊對其研究影響。研究目的包括: (1)探討開放近用運動對我國圖書資訊學家 學術傳播影響。(2)研究我國圖書資訊學家對開放近用期刊的認知。(3)研究我國 圖書資訊學家查詢與使用開放近用期刊行為。(4)研究我國圖書資訊學家在開放 近用期刊發表論文現象。 (5)研究開放近用期刊對我國圖書資訊學家是否有研究 影響。(6)比較我國圖書資訊學學者開放近用期刊使用與研究影響與他國研究之 差異。 本研究利用問卷調查,進行資料分析,涵蓋圖書資訊學者資訊需求、開放近 用期刊認知、開放近用期刊使用、引用與發表,以及學者使用開放近用期刊的行 為特徵。從本研究調查獲知 95%圖書資訊學者認識開放近用期刊,有 85%學者 使用開放近用期刊,有 69%學者引用開放近用期刊,有 38%學者在開放近用期 刊發表論文。 95%的臺灣圖書資訊學者認識開放近用期刊,僅有 5%不認識,顯示臺灣圖 書資訊學者普遍認知高。臺灣圖書資訊學者對開放近用期刊定義看法,普遍認為 其是電子期刊;是免費下載,拷貝,存檔與使用;是免費期刊;是允許作者保有 著作權;以及是學術期刊;較不同意其具有同儕評論。臺灣圖書資訊學者對開放 近用期刊特色,普遍同意其是易於取用全文;資訊發佈快速;以及易於檢索;較 不認同開放近用期刊的學術權威以及國際具有競爭力。

(5)

85%的圖書資訊學者使用開放近用期刊,較國外相關研究的學者使用率為 高。受調查的圖書資訊學者共使用 29 種開放近用期刊,15 種中文,14 種英文, 前 10 名期刊有共 261 人次使用,佔 91%的使用,分別是:(1)國家圖書館館刊; (2)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淡大);(3)圖書資訊學研究(學會);(4) D-lib Magazine; (5)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師大);(6)圖書資訊學刊(臺大);(7)大學圖書館; (8)Information Research;(9)ARIADNE;(10)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 臺灣圖書資訊學者使用開放近用期刊目的以研究主題相關、幫助研究及保持 新知為居多,其次是幫助教學、發表著作、幫助專業服務、個人興趣。圖書資訊 學者使用開放近用期刊,88%以上受訪者均表示滿意,滿意度甚高。但學者對開 放近用期刊價值看法較低,58 人受訪者同意開放近用期刊與商業期刊一樣好, 佔 68.23%,不及對開放近用期刊的高滿意度,顯見圖書資訊學學者尚不認同開 放近用期刊具有與商用學術期刊一樣的品質。 38 位(38%)臺灣圖書資訊學者發表在開放近用期刊,相較於 95%學者對於開 放近用期刊有認識,學者發表開放近用期刊較少。圖書資訊學者開放近用期刊發 表篇數主要以 1 至 4 篇為最多。圖書資訊學者引用開放近用期比率,69 人受訪 者(69%)有引用,引用開放近用期刊以 20%以下有 22 人(31.88%)最多;引用比例 約 21-40%有 16 人(23.19%),顯示臺灣圖書資訊學者引用開放近用期刊比例較 低。15 位不使用開放近用期刊的圖書資訊學者表示其不使用原因主要為不知道 哪些是開放近用期刊。 本研究歸納總結並提出下列建議:(1)建議臺灣開放近用期刊積極申請收錄 在開放近用期刊名錄,以提高使用與國際聲望。(2)加強推廣開放近用期刊的觀 念。(3)建議可由國家圖書館領導合作建立臺灣開放近用期刊名錄。(4)建議臺灣 著手建置華文開放近用期刊名錄以利學者與使用者利用。(5)建議可進一步針對 學者近年發表論文進行引文分析,以探討開放近用期刊的使用是否具有研究影響 力。(6)建立臺灣開放近用出版的理論與調查產業現況。(7)進一步對臺灣社會科 學學者進行開放近用期刊使用與研究影響力的探討。

(6)

Abstract

Keywords: Scholarly Journals; Electronic Journals, Open Access Journals, Electronic Journals Use

In 2003, the academic journals entered into the "Open Access Movement" milestone. Its idea is the academic journals free accessed in the Internet. Users can access freely to academic literature. By the author or their institution to pay the costs of publishing and maintenance fees.

The development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in Taiwan is just beginning. The related LIS journals were published in OA models, such a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dia and Library Sciences (JoEML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Library Science Research etc. This study mainly focuses on the impact of using Open Access Journals and user’s cognitive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The objects of this study are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LIS) scholars in Taiwan. The main aim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s: (a) the impact of Open Access Movement to LIS scholars ;(b) the research of LIS scholar’s cognitive;(c) the behavior of searching and using OA Journals;(d) the research of LIS scholars publishing;(e) the impact of OA Journals to LIS scholar’s research;(f) comparing of using and influence between our LIS scholar and other countries.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through questionnaires to acquire related data,

including the information needs of LIS scholars, the cognition of OA Journals, about the using, citing and publishing of OA Journals and finding the behavior of scholar using OA Journals.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95% LIS scholars had acknowledge of OA Journals; 85% LIS scholars using OA Journals and 69% LIS scholars citing OA Journals; 38% LIS scholars publishing on OA Journals.

The study also makes some suggestions: (1) to recommend Taiwan’s OA Journals apply into DOAJ; (2) to enhance the promotion of the concept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3) to establish the Taiwan Open Access Journals List;(4) to recommend for further using citation analysis on scholar’s publication;(5) to establish the Taiwan OA publishing industry theory and the status of the

investigation;(6)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Taiwan Social Science scholars using OA Journals and use of influence.

(7)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重要性 4 第三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四節、名詞解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開放近用運動及其學術出版 9 第二節、開放近用期刊意涵 11 第三節、開放近用期刊認知與使用研究 13 第四節、開放近用期刊的研究影響 15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 第一節、研究架構 22 第二節、研究方法 23 第三節、資料蒐集與分析 24 第四節、研究工具 24 第五節、研究實施步驟 25 第四章、 圖書資訊學者開放近用期刊認知與使用調查分析 第一節、基本資料 26 第二節、學者的資訊需求 32 第三節、學者對開放近用期刊的認知 37 第四節、學者開放近用期刊的使用與發表論文 42 第五節、綜合討論 51 第六節、結論 57 第五章、 開放近用期刊對圖書資訊學者研究的影響 第一節、前言 60 第二節、研究方法 65 第三節、圖書資訊學者發表論文的書目分析 66 第四節、圖書資訊學者開放近用期刊論文引用文獻的分析 85

(8)

第五節、綜合討論 95 參考書目 99 附錄一、圖書資訊學學者開放近用期刊認知與使用調查問卷 106 附錄二、臺灣圖書資訊學者論文發表的期刊資料表 110

(9)

1B

圖表目次

表 3-1 問卷發送對象統計表 22 表 4-1 問卷發送對象統計表 26 表 4-2 受訪者基本資料表 29 表 4-3 受訪者研究主題調查表 31 表 4-4 受訪者網站經驗調查表 31 表 4-5 受訪者是否擔任主編調查表 32 表 4-6 學者發表學術著作統計表 33 表 4-7 學者發表論文語言別統計表 33 表 4-8 學者發表學術著作數量統計表(依身分) 34 表 4-9 學者發表學術著作數量統計表(依學門) 34 表 4-10 學者查找研究資料主要管道 35 表 4-11 學者研究經常使用資源 36 表 4-12 學者使用電子期刊頻率統計表(身份) 36 表 4-13 學者使用電子期刊次數統計表(學門) 37 表 4-14 學者是否使用開放近用資源統計表 38 表 4-15 學者使用開放近用資源調查 38 表 4-16 學者開放近用期刊認知統計表(依身份) 39 表 4-17 學者開放近用期刊認知統計表(依學門) 39 表 4-18 開放近用期刊定義看法統計表 40 表 4-19 開放近用期刊特色看法統計表 40 表 4-20 學者是否使用開放近用期刊(依身份) 41 表 4-21 學者是否使用開放近用期刊(依學門) 41 表 4-22 學者是否使用開放近用期刊 42 表 4-23 學者使用開放近用期刊種數統計表 42 表 4-24 學者使用開放近用期刊目的統計表 43 表 4-25 學者使用開放近用期刊滿意度 44 表 4-26 學者對開放近用期刊價值統計表 44 表 4-27 開放近用期刊查詢管道統計表 45 表 4-28 開放近用期刊取得來源統計表 45 表 4-29 學者使用開放近用期刊困難統計表 46 表 4-30 學者發表期刊選擇因素統計表 46 表 4-31 是否發表論文在開放近用期刊統計表(依身份) 47 表 4-32 是否發表論文在開放近用期刊統計表(依學門) 47 表 4-33 國內外開放近用期刊發表統計表 48 表 4-34 開放近用期刊論文發表篇數統計表(身份) 48 表 4-35 是否引用開放近用期刊統計表(依身份) 49 表 4-36 是否引用開放近用期刊統計表(依學門) 49

(10)

表 4-37 引用開放近用期刊統計表 50 表 4-38 開放近用期刊未來發展看法統計表 50 表 4-39 不使用開放近用期刊原因統計表 51 表 4-40 學者使用開放近用期刊統計表 52 表 4-41 開放近用期刊認知與使用的相關分析表 53 表 4-42 開放近用期刊認知與學者論文發表引用的相關分析表 54 表 4-43 學者開放近用期刊使用行為特徵分析表 55 表 4-44 學者開放近用期刊引用行為特徵分析表 56 表 5-1 表 5-2 研究學者基本資料表 ACI 學者中文論文發表期刊統計表 67 68 表 5-3 ACI 圖書資訊學者中文論文發表的期刊分布表 69 表 5-4 ACI 學者發表中文期刊論文的被引用次數統計表 70 表 5-5 ACI 學者發表中文論文統計表 72 表 5-6 SSCI 學者發表英文期刊論文統計表 74 表 5-7 SSCI 學者發表英文論文的期刊統計表 75 表 5-8 SSCI 學者發表英文論文被引用次數統計表 77 表 5-9 圖書資訊學者發表論文統計表 78 表 5-10 72 位學者發表論文統計表 81 表 5-11 72 學者發表文獻被引用次數統計表 84 表 5-12 ACI 圖書資訊學者中文論文的引用文獻類型表 85 表 5-13 圖書資訊學者中文論文引用期刊文獻分布表 85 表 5-14 ACI 圖書資訊學者中文論文引用文獻期刊分區 86 表 5-15 ACI 圖書資訊學者中文論文引用文獻多產期刊 86 表 5-16 圖書資訊學中文論文引用期刊文獻年代分布表 88 表 5-17 ACI 圖書資訊學者中文論文引用文獻分布情況表 89 表 5-18 SSCI 圖書資訊學者英文論文的引用文獻類型表 91 表 5-19 SSCI 圖書資訊學者英文論文引用文獻分布表 91 表 5-20 SSCI 圖書資訊學者英文論文引用文獻期刊分區 92 表 5-21 SSCI 圖書資訊學者英文論文引用期刊文獻多產期刊表 92 表 5-22 圖書資訊學者英文論文引用期刊文獻分布情況依年代 94 表 5-23 圖書資訊學者英文論文引用期刊文獻分布情況依學者 94

(1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學術期刊的出版在 2003 年進入了「開放近用運動」(Open Access Movement)劃時代里程。 這一年,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出版《PLoS Biology》,開創開放近用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 的首例,造成出版界轟動。有些報導說:「這是即時將研究上網連線之科學期刊」。其後 《Nature》、《Science》、《The Scientists》、《Wall Street Journal》等全球有名期刊,陸續將年度最 佳科學論文列為眾人可「開放近用」者。(王秀華譯,2007)

回顧學術期刊的發展,其始自 1665 年法國巴黎之《Journal des Scavans》與英國倫敦之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發行。由於內容豐富、資訊新穎、同儕評審保證學術品質特色成 為學術傳播重要媒體,並受到科學家歡迎。二十世紀以降,學術研究受到重視,商業期刊數 量不斷增加,產生數千億美金的商業機會。商業出版社不斷擴充學術市場,從學者大量購買 論著,但圖書館卻要花更多經費購買期刊,以美國研究圖書館學會(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簡稱 ARL) 為例,其 120 餘個會員在 2003 年要花美金 4 億 8 千萬購買期刊,預測 2015 年增至 19 億美金,以每年 40%成長。但圖書館預算逐年縮減,產生學術傳播的危機。科 技與醫學期刊不合理訂價現象引起學術社群高度不滿,於是美國研究圖書館學會在 2000 年推 動「圖書館員創造改變」計畫(Librarian Create Change),立陳學者深陷學術傳播危機,而呼籲 「創造改變」,希望從商業出版社將學術出版品控制權回歸學者,使全世界學者與大學研究機 構受益。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2003)美國「圖書館員創造改變」活動孕育了開 放近用運動。

在網際網路普及、電子出版興起、以及學術傳播危機環境下,2001 年發生「開放近用」 運動(Open Access),簡稱 OA,其理念是將學術資源放在網際網路上開放自由取用。2002 年, 美國研究圖書館學會推動「開放近用學術資源以支持學術界」,促進學術研究社群對開放近用 的重視,鼓勵圖書館員、校園行政單位、大學教師、政策制定者討論開放近用和應用在研究 機構。開放近用的重要是社會可從公開交換想法受益;對民主的社會來說,取用資訊是必備 的,公眾健康、經濟、公眾政策都依賴在取用和使用資訊上,開啟取用受著作權保護的資料 可激發創作力和促進新知識的發展,同時也平衡創作者、出版者、使用者間的利益競爭,而 不是抑止資訊自由的流動。(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2008)

開放近用定義有許多,最常引用的是 2001 年 12 月 Open Society Institute 在 Budapest 召集 會議產生的「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s」(簡稱 BOAI)。其界定「開放近用」(Open Access): 「係指學術文獻應該在線上免費提供,學者不必付費即可免費取用。這些學術文獻主要涵蓋 同儕評閱期刊論文,但也可包括未經同儕評閱之預印本。開放近用意指學術文獻可在 Internet 免費提供,允許使用者閱讀、下載、拷貝、傳播、列印、檢索,或連結論文全文作索引,將 其如同資料納入軟體,或是使用,只要合乎法律目的,就沒有財務、法律與科技屏障。唯一

(12)

複製與傳遞的限制,是有關著作權的角色,應該賦予作者有權控制其著作完整與有權地被適 當的辨識與引用。」(C.W. Bailey,2006)

開放近用之推動有兩種重要的策略:自我典藏(Self-Archiving)以及開放近用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自我典藏是學者需要工具與協助以貯存期刊論文放在開放檔案中,這種實務 稱作自我典藏。自我典藏檔案均配合 Open Archives Initiative 制定的標準,檢索引擎與其他工 具可視分散各地檔案當作一體。使用者無須知道檔案存在何處,也可找到與使用這些自我典 藏期刊論文。開放近用期刊出現,是因為學者需要方法來啟動新時代期刊以達開放近用,並 且協助現有期刊轉型成為開放近用之形式。由於這種期刊必須廣為傳布,所以新期刊不再執 著著作權限制,而著重在使用著作權與其他工具以保證所有論文永久開放近用。由於價格一 直是取用屏障,新型期刊將不再收取訂閱費,而轉向其他方法轉嫁成本。(Open Access Institute,2008) 開放近用期刊出版不僅希望爭取較佳論文,也希望提供學者專家平等取用學術資源機 會。根據《PLoS Bilology》三位編輯 Patrick O. Brown、Michael B. Eisen 及 Harold E. Varmus 在 發刊辭說道,其刊行目標不僅在爭取最佳生物學相關論文,更期望成為開放近用期刊。既可 成為科學教育極佳資源,又可協助醫師和病患做出資訊充足之醫療決定,也加強籌碼予任職 於規模小預算少之機構學者,給他們充分發揮之平台。(王秀華譯,2007)。

開放近用運動開創與商業出版並行新局面,使用者可以免費取用學術文獻資訊,由作者 或其他單位支付出版及維護資源的費用,免除價格及授權的困擾,並且把經過同儕評閱的學 術文獻資源,無限制地供科學家、學者、教師、學生及其他人自由取閱。Lund University Libraries 建置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開放近用期刊網站,蒐集具學術價值且可供免費使用的 電子期刊。由於開放近用期刊發展快速,從 2002 年不到 1,000 種,到 2009 年已發展 4,530 種 開放近用期刊,1,758 種期刊提供論文,共收錄 335,415 篇全文論文,並且提供許多檢索工具 查檢使用,也受到各學門、學者、出版社的重視。科技與生物醫學開放近用期刊發展最多, 其使用與研究影響格外受到注目。(Lund University Libraries,2009)

開放近用期刊是指在網際網路上免費取用學術期刊,這與要透過訂購,或是採購資料庫 查詢取用的商業期刊大不相同。其具有免費提供的便利並排除了商業出版社的障礙,但其品 質控制、同儕評閱機制、出版經營模式、著作權問題、查詢工具與典藏管理,也受到質疑與 挑戰。開放近用期刊常遭遇質疑其學術品質是否與一般學術期刊一樣好?是否仍受同儕詳閱 機制保障?其著作權屬於作者或出版社?其不收費原則下要如何經營?開放近用期刊是否有 同儕評閱常有討論,多數都採用同儕評閱,但也有高品質開放近用期刊未採,例如 D-Lib Magazine。在著作權方面,開放近用期刊著作權歸屬於誰及使用創用 Creative Commons 或類似 授權均有問題?有些認為開放近用期刊是免費取用,或是免費取用加上限定使用著作權,與 一般著作權不同。(C.W. Bailey,2006)

開放近用期刊透過網際網路免費取用,故其查詢工具不同於一般商業期刊,另外發展了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與 Open J-Gate 等檢索工具。這些新檢索工具來自許多研發計 畫,如圖書館整理名錄而編製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有網路引擎提供,如 Google

(13)

Scholar;也有引用文獻資料庫收錄開放近用期刊,如 ISI 公司之 Web of Science;也有出版社 整理研發,如 Elsevier 公司編製 Scopus 資料庫,與 citebase 與 citeseer. IST 實驗性系統等,以 提升查詢使用開放近用期刊機會。

另一方面,有學者提出由於開放近用學術資源免費網路提供,這種便利取用提高學術資 源的閱讀與研究影響。Lawrence 分析 119,924 篇 1990-2000 年電腦科學與相關領域的會議論文, 發現免費線上提供增加了論文的影響力,影響更多論文引用,所以提供線上取用的論文其引 用數量較非線上取用的論文為高,且有越來越多電腦科學的期刊論文提供線上服務。(S. Lawrence,2001)Lawrence 研究發現引起後續許多討論。ISI 公司的創辦人 Eugene Garfield 也指 出:「線上取用增加閱讀與引用文獻的現象已然出現」。(Antelman, K.,2004) Antelman 研究觀察四個領域的論文在不同的階段使用開放近用的情形,包括:哲學、政 治學、電子工程學和數學。他觀察這些領域中作者的網路免費取用的論文在 ISI 公司的 Web of Science 資料庫中的影響是否有提升。研究結果證明,開放近用的論文是有較高的研究影響力, 並顯示不同領域的學者確實已實踐開放近用精神,將論文在網路免費提供,並且獲得到獎勵 和回饋。(Antelman, K.,2004) ISI 公司也從事 OA 論文與非 OA 論文研究影響的比較研究,發現僅在科技與生物醫學領 域期刊論文較有顯著表現。也因為開放近用期刊發展規模仍小,根據 2008 年的 Ulrich's International Periodicals Directory 資料庫統計,30 萬種期刊中,開放近用期刊不過只有 3,700 餘 種,僅百分之一左右,故許多研究仍無法證明開放近用期刊的研究影響的顯著,尤其是在圖 書資訊學相關研究較少。(J. Testa, and Marie E. M.,2004)

台灣開放近用期刊發展正在起步,根據李治安研究,圖書資訊相關學術期刊已有採用開 放近用之概念發行。例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出版的《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 期刊及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出版的《圖書資訊學研究》,均於網站上免費提供期刊文章的電子 版,但仍保留紙本出版的商業發行。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所發行的《教育資料與圖書 館學》已發展開放近用模式,並收錄在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在傳播學門,政治大 學新聞學系也將其期刊《新聞學研究》以開放近用方式出版發行。(李治安、林懿萱,2007) 開放近用運動發展以來,已受到全世界學術界與出版界矚目。開放近用期刊是對高價格 與較難取用的商業期刊的一種制衡機制,也使得公共科學的學術成果可以公平與便利的藉由 網路提供民眾與學術界自由取閱,十分值得倡導。2003 年開放近用期刊出版以來,受到熱烈 討論,但有關使用者對開放近用期刊的查詢與使用行為較少研究。雖然有許多探討開放近用 期刊的研究影響,但多偏重科技與生物醫學領域,較缺乏圖書資訊學領域。我國圖書資訊學 期刊已開始採用開放近用模式出版。但開放近用運動已在我國發展很少探討。在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其提及雖然收錄開放近用期刊是分語言與國家,但以其 96 種圖書資訊 學領域開放近用期刊郤只登錄一種中文開放近用期刊,即【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因此研究 我國圖書資訊學學者對開放近用期刊的觀念與使用,以及對他們的學術研究是否發生影響是 重要值得討論的議題。

(1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重要性

本研究探討開放近用期刊的使用現象與研究影響,以台灣地區的圖書資訊學學者為研究 對象,探討他們對開放近用期刊的認知、使用行為、發表論文於開放近用期刊現象、比較一 般學術期刊與開放近用期刊使用、以及開放近用期刊對其研究影響。開放近用期刊儘管面臨 許多挑戰與質疑,但仍然大幅成長,從 2001 年不到 1,000 種,到 2009 年之 4,530 種,証明其 受到歡迎。許多有關開放近用期刊的研究影響論文開始出現,在電腦科學、科技醫學領域相 關研究顯示開放近用期刊論文的引用率較一般期刊論文顯著,而且有著相似引用文獻型態。 但在圖書資訊學開放近用期刊研究影響探討較少。我國近年也大量發展開放近用期刊,如圖 書資訊學門的《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以開放近用形式出版並發行紙本期刊,其他出版社也 陸續跟進。開放近用期刊不斷發展受到重視,但在圖書資訊學研究較少,故引發研究者之動 機。 本計畫旨在研究我國圖書資訊學家對開放近用期刊的認知與使用情形,並進一步探討對 他們學術研究的影響。並比較與國外發展有無差異?本計劃研究的目的如次: 1. 研究我國圖書資訊學家對於開放近用期刊的認知。 2. 研究我國圖書資訊學家查詢與使用開放近用期刊行為。 3. 研究我國圖書資訊學家在開放近用期刊發表論文現象。 4. 研究開放近用期刊對我國圖書資訊學家是否有研究影響。 5. 探討我國圖書資訊學開放近用期刊的出版現況。 6. 比較我國圖書資訊學學者開放近用期刊使用與研究影響與他國研究之差異。 本計畫的研究假設與問題如下: 1. 我國圖書資訊學學者大都認識開放近用期刊的重要性? 2. 我國圖書資訊學學者重視開放近用期刊,會使用、引用其論文並投稿在其期刊? 3. 大量使用與投稿開放近用期刊的學者其資訊行為的特色是從事數位資源教學研究並 且常用電子傳播的學者? 4. 我國圖書資訊學學術期刊採用開放近用期刊出版? 5. 我國圖書資訊學學者引用開放近用期刊論文多於商業學術期刊論文?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圖書資訊學家使用開放近用期刊與對其研究影響;並比較與國外發 展有無差異?國內外期刊發展有無差異?研究的目的包括:(1)探討開放近用運動對我國圖書

(15)

資訊學家學術傳播影響。(2)研究我國圖書資訊學家對開放近用期刊的認知。(3)研究我國圖書 資訊學家查詢與使用開放近用期刊行為。(4)研究我國圖書資訊學家在開放近用期刊發表論文 現象。 (5)研究開放近用期刊對我國圖書資訊學家是否有研究影響。(6)比較我國圖書資訊學 學者開放近用期刊使用與研究影響與他國研究之差異。 開放近用期刊隨著科技不斷進展,其出版與使用現象不斷演變,並涉及期刊、論文、引 用文獻等層次,本計畫受到人力與物力侷限,研究範圍與限制如下: 1. 以我國圖書資訊學家開放近用期刊使用行為為主,包括資訊需求、對開放近用期刊 的認知、資訊查詢、期刊使用、期刊引用、與傳統學術期刊比較。 2. 以學者為中心,以圖書資訊學家的學術著作、引用與發表期刊歷程為主,不涵蓋出 版社經營模式、圖書館館藏管理、與著作權探討。 3. 以我國圖書資訊學門大學教師為主要研究對象。

第四節 解釋名詞

1. 開放近用(Open Access)

依據 2001 年 12 月 Open Society Institute 在 Budapest 會議產生的「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s」(簡稱 BOAI),其界定「開放近用」(Open Access):「係指學術文獻應該在線上 免費提供,學者不必付費即可免費取用。這些學術文獻主要涵蓋同儕評閱期刊論文,但也可 包括未經同儕評閱之預印本。開放近用意指學術文獻可在 Internet 免費提供,允許使用者閱 讀、下載、拷貝、傳播、列印、檢索,或連結論文全文作索引,將其如同資料納入軟體,或 是使用,只要合乎法律目的,就沒有財務、法律與科技屏障。唯一複製與傳遞的限制,是有 關著作權的角色,應該賦予作者有權控制其著作完整與有權地被適當的辨識與引用。」開放 近用之推動有兩種重要的策略:自我典藏(Self-Archiving)以及開放近用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Open Access Institute,2008)

2. 開放近用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

開放近用期刊是開放近用推動的一種重要策略,其出現是因為商業科技醫學期刊過於昂 貴讀者無法使用期刊,需要啟動新時代期刊讓讀者可以免費在網路上使用期刊,並且協助現 有期刊轉型成為開放近用形式。故可界定其係在 Internet 免費提供學術期刊,允許使用者閱 讀、下載、拷貝、傳播、列印、檢索,或連結論文全文作索引,將其如同資料納入軟體,或 是使用,只要合乎法律目的,就沒有財務、法律與科技屏障。唯一複製與傳遞的限制,是有 關著作權的角色,應該賦予作者有權控制其著作完整與有權地被適當的辨識與引用。由於這 種期刊必須廣為傳布,所以新期刊不再執著著作權限制,而著重在使用著作權與其他工具以 保證所有論文永久開放近用。(Open Access Institute,2008)開放近用期刊具有下列特色:(1) 是學術期刊;(2)運用品質控制機制與傳統期刊相同;(3)是數位化;(4)免費提供;(5) 允許作者保有著作權;(6)可使用 Creative Commons 或相似著作授權。(Charles W. Bailey,

(16)

2006)雖然開放近用期刊不向使用者收費,但其出版處理並非免費,一般開放近用期刊包括至 少三種成本支出:同儕評閱,手稿印製準備,電腦伺服器空間。所以開放近用期刊仍有成本 經費的需求以及需要決定經營模式與策略。(Peter Suber,2007) 3. 學術期刊(Scholarly Journals) 學術期刊是連續出版的期刊,收錄學者專家所撰寫的論文,刊登前,須先通過同儕審查, 多由學術團體、研究機構、大學院校出版。(宋建成,2007)學術期刊主要刊登研究報告、學術 論文、綜合評述,其評定必須符合下列標準:(1)同儕評閱機制:係投稿件內容由主編或編務 諮詢委員會委請相關領域之學者專家,常以雙盲匿名方式,進行實質評論與建議,達成是否 接收該稿件刊登之決議。(2)編務諮詢委員會:由多位學者專家所組成,是為輔助或督導期刊 編務之內部組織,主要角色在於共議擬定編輯政策。(3)稿件學術性:學術稿件除應具備原創 性外,亦須衡量研究的重要性、論述的創新、觀點的周延性、研究方法的嚴謹性、引用註釋 的妥切性、文章的結構性以及評估稿件整體的學術或實用價值。(4)學術編輯政策:以學術社 群為主要讀者群,秉持以科學論述與研究發現為核心內容之期刊稿件收錄旨趣。(邱炯友, 2007) 4.電子期刊(Electronic Journals)

美國科羅拉多州研究圖書館聯盟(Colorado Alliance of Research Libraries)將電子期刊定義 為:「可透過網路取用的各種期刊、雜誌、e-zine、webzine、新訊或任何電子形式的連續出版 品,這些電子期刊可利用不同科學技術以電子化的方式取用,例如:全球資訊網、gopher、檔 案傳輸、電傳、電子郵件、或社群討論 (listsev)」。(Louise Cole,2004)簡單而言,電子期刊就 是目前圖書館所收錄的電子版的連續性出版品。本論文所稱之電子期刊係透過網路取用的學 術電子期刊,包括可同時提供紙本與電子形式,或僅提供電子形式的電子期刊,以及電子期 刊資料庫等。

5. 資訊行為(Information Behavior)

資訊行為又稱資訊尋求行為(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是為了滿足資訊需求而採取的 途徑。Wilson 其界定資訊行為(Information Behavior),是指人們有關資訊資源與管道的所有行 為,包括主動與被動資訊尋求與資訊使用,因此,也包括面對面溝通,或被動接受資訊,如 看電視等。(T. D. Wilson,2000)Wilson 界定資訊行為模式,「係人確認自己的資訊需求、用各 種方式搜尋資訊及使用或傳播資訊的活動;內涵包括四大要素:資訊需求、促發需求的因素、 回應需求的歷程與行動、影響回應需求的因素」。 林珊如從資訊需求的發生到資訊利用的過程,將資訊行為研究分析對象歸納為資訊需 求、資訊搜尋、資訊蒐集、資訊評估與資訊利用等五面向。使用者產生資訊需求後,開始產 生資訊搜尋的行為,透過資訊系統進行資訊的蒐集,取得資訊資源後進行資訊的評估進而利 用資訊。資訊行為研究企圖了解人們如何找尋所需、所要的資訊,促使人們去找尋資訊的前

(17)

因或動機,以及找到資訊後如何研判資訊的相關性、又如何使用、利用所得資訊的過程與結 果。(林珊如,2001)林珊如又界定使用者研究(User Studies),係針對特定個體或群體的資訊需 求、資訊搜尋與使用行為進行了解的研究。(林珊如,2003)

參考文獻

宋建成,「漫談期刊」,全國新書資訊月刊 9 期(民 96):8。 李治安、林懿萱,從傳統到開放的學術期刊出版-開放近用出版相關問題初探,圖書館工作 與研究 140 期(2007 年),頁 34-43。 林珊如,「資訊行為之定義與範疇」,賴鼎銘編著,圖書資訊學概論 (臺北縣:國立空中大 學,民 90 年),頁 223-226。 林珊如,本土化數位圖書館與博物館使用者研究-資訊需求、資訊搜尋與使用行為之探討 (臺 北市:文華,2003),頁 9。 邱炯友,學術傳播與期刊出版 (臺北市:遠流,2006),頁 36-37。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 “About Create Change 2000,”. Retrieved July 30,2003,From http://www.createchange.org/librarians/ intro/aboutcc.html.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 Framing the Issue Open Access, 2002. Retrieved December18,2008. From http://www.arl.org/scomm/open_access/framing.html.

C.W. Bailey, ”What is Open Access ?”Open Access : Key Strategy, Technical and Economic Aspects(Oxford : Chandos , 2006),13-26.

Charles W. Bailey, ”What is Open Access ?”Open Access : Key Strategy, Technical and Economic Aspects(Oxford : Chandos. , 2006),13-26.

J. Testa, and Marie E. M.. The Impact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A Citation Study from Thomson ISI. (2004)Retrieved from http://www.isinet.com/media/presentrep/acropdf/impact-oa-journals.pdf K Antelman, Do open access articles have a greater research impact.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y(2004): 372-382.

K Antelman, Do open access articles have a greater research impact.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y(2004): 372-382.

Louise Cole, “Back to Basics: What is the E-Journals?”Serials Librarian 47:1/2 (2004):78. Lund University Libraries,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2009, Retrieved

(18)

Open Access Institute, The 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 ,2001.Retrieved December,18,2008,From http://www.soros.org/openaccess/meeting.shtml.

Open Access Institute, The 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 ,2001.Retrieved December,18,2008,From

http://www.soros.org/openaccess/meeting.shtml.

Peter Suber, “Open Access Overview: Focusing on open access to peer-reviewed research articles and their preprints,” Last revised June 19, 2007.

http://www.earlham.edu/~peters/fos/overview.htm retrieved Dec. 28,2009. S. Lawrence, “Online or Invisible? “Nature 411(2001):6837.

T. D. Wilson, “Human Information Behavior,” Informing Science 3:2(2000):49-54.

Willinsky, J.; 王秀華譯,學術論文公開取閱之精神(The Access Principle:The Case for Open Access to Research and Scholarship)(台北市:五南,民 96 年)。

(19)

第二章文獻探討

學術期刊為學術傳播重要的媒體,創造許多商業出版機會,也是科學家研究與教學的重 要資源。商業學術期刊數量不斷增加帶來巨大的商機,但不斷上漲的價格引發學術圖書館購 買的困難。2000 年,美國研究圖書館界提出「學術傳播危機」的窘境,倡議出版便宜與免費 的學術期刊,把學術傳播權還給作者與讀者。2001 年,由於網際網路普及、電子出版興起、 以及學術傳播危機,而促進「開放近用」運動(Open Access,簡稱 OA)。其理念是將學術資源 放在網際網路上開放自由取用,並提出二種重要策略,一是呼籲學者與學門實行自我典藏, 一是主張出版開放近用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簡稱 OAJ) (Open Access Institute,2008)。 2003 年,出版開放近用期刊《PLoS Biology》建立學術期刊新典範,迄今約有 4 千餘種 收錄在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 資料庫。開放近用期刊是指學術期刊在網際網路上免 費提供取用,這與商業期刊要透過訂購紙本期刊,或是採購資料庫以查詢取用電子期刊不同。 其有免費提供的便利並排除了商業出版社的障礙,但其品質控制、同儕評閱機制、著作權出 版經營模式、查詢工具、典藏管理,也受到質疑與挑戰。另一方面,有學者提出由於開放近 用學術資源免費在網路上提供,這種方便取用性提高學術資源的閱讀與研究影響,於是引發 相關研究。以下將開放近用期刊的使用與研究影響相關文獻分從開放近用運動與及學術文獻 出版、開放近用期刊意涵、開放近用期刊認知與使用、開放近用期刊研究影響四方面探討。

第一節 開放近用運動及其學術出版

二十世紀以降,學術研究受到重視,商業期刊數量不斷增加,產生數千億美金的商業機 會。商業出版社不斷擴充學術市場,從學者大量購買論著,但圖書館卻要花更多經費購買期 刊,以美國研究圖書館學會(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簡稱 ARL) 為例,其 120 餘個 會員在 2003 年要花美金 4 億 8 千萬購買期刊,預測 2015 年增至 19 億美金,以每年 40%成長。 但圖書館預算逐年縮減,產生學術傳播的危機。科技與醫學期刊不合理訂價現象引起學術社 群高度不滿,於是美國研究圖書館學會在 2000 年推動「圖書館員創造改變」計畫(Librarian Create Change),立陳學者深陷學術傳播危機,而呼籲「創造改變」,希望從商業出版社將學 術出版品控制權回歸學者,使全世界學者與大學研究機構受益。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2003)美國「圖書館員創造改變」活動孕育了開放近用運動。 開放近用運動肇始於學術傳播的危機與網際網路的普及,在 2001 年開始發展,其有許多 定義,來自不同計畫討論,最重要的是「The 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簡稱 BOAI)計畫, 是 2001 年 12 月由 Open Society Institute 在 Budapest 召集會議討論的重要宣言。其界定開放近 用(Open Access)是「指學術文獻應該在線上提供學者不必付費即可免費取用;這些學術文獻涵 蓋同儕評閱期刊論文,但也可包括未經同儕評閱之預印本。所謂開放近用學術文獻意指可在 Internet 免費提供,允許使用者閱讀、下載、拷貝、傳播、列印、檢索,或連結論文全文作索 引,將其如同資料納入軟體,或是使用,只要合乎法律目的,則沒有財務、法律與科技屏障。

(20)

唯一複製與傳遞的限制,是著作權的角色,應該賦予作者有權控制其著作且完整與有權地被 適當的辨識與引用。」(Open Access Insitute,2008)

BOAI 為促進開放近用學術文獻,提出兩種策略:自我典藏(Self-Archiving)以及開放近 用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自我典藏是學者需要工具與協助以貯存其期刊論文在開放檔案 中,這種實務稱作自我典藏。當自我典藏檔案均配合 Open Archives Initiatives 制定的標準,檢 索引擎與其他工具可視分散各地檔案當作一體。使用者無須知道檔案存在何處,也可找到與 使用這些自我典藏學術文獻與期刊論文。開放近用期刊的出現是因為學者需要方法來啟動新 時代期刊以達開放近用,並且協助現有期刊轉型。由於這種期刊必須廣為傳布,所以新期刊 不再為著作權問題限制出版,他們將保證所有論文永久開放近用,由於價格一直是取用屏障, 新型期刊將不再收訂閱費,而轉向其他方法以轉嫁成本。

有二份重要文件也是促成開放近用發展的推手,一是 The Bethesda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Publishing,係在 2003 年由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召開會議討論的成果。另一 是 The Berlin Declaration on Open Access to Knowledge in the Science and Humanities,係在 2003 年 10 月召開的 Conference on Open Access to Knowledge in the Science and Humanities 會議討論成 果,並在 2005 年 3 月進一步研訂 Berlin3 Open Access,發表二項宣言:(1)要求研究者貯存他 們一份出版論文放在開放近用典藏。(2)鼓勵研究者將其著作論文出版在開放近用期刊,並 提供協助。(C.W. Bailey,2006) 2002 年,美國研究圖書館學會進一步推動「開放近用資訊以支持學術界」,鼓勵圖書館員、 校園行政單位、大學、教師、決策者討論開放近用和其在研究機構的應用。開放近用的重要 是社會可從公開交換想法受益;對民主的社會來說,取用資訊是必備的,公眾健康、經濟、 公眾政策都依賴在取用和使用資訊上,包括著作權。取用受著作權保護的資料可激發創作力 和促進新知識的發展,著作權為了公眾利益存在,透過保護作者的權利和著作權,來激勵知 識的進步。同時也平衡創作者、出版者、使用者間的利益競爭,而不是抑止資訊自由的流動。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2008)

邱炯友、蔣欣樺(民94年)探討開放近用營運模式,提及數位形式OA文獻費用較低於傳統 出版紙本形式的文獻,但是在執行OA之時仍需要經費和人力的奧援,因為OA之運作成本仍 存在,但卻不經由使用者付費之途徑取得報酬。邱炯友歸納目前市場上開放近用學術期刊所 採取經營模式有幾種不同的選擇,有些出版機構提供傳統紙本訂閱及線上電子檔無償開放讀 者近用兩種出版模式並行,有些則僅出版線上版的開放近用期刊;就採取傳統與開放近用模 式並行的出版機構而言,有些期刊的開放近用版本與紙本同時發行,有些則在傳統紙本出版 相當時間後,才提供開放近用版的期刊內容。此外,亦有期刊採取混合開放近用(Open Access Hybrid)的出版模式,由作者自己來決定是否將作品無償開放給社會大眾閱讀、下載,若作者 做出開放近用的決定,則須支付相當費用給出版機構(邱炯友、蔣欣樺,2005)。 開放近用對作者與讀者帶來有許多好處,開放近用的出版模式除了可增加讀者的數量以 外,另一個潛在的利益是作者可以得到更多關於其作品的回應,開放近用期刊的出版者可以 透過網際網路及資訊科技,為每一篇文章建立線上論壇,另外,作者亦可以將其研究的基礎

(21)

資訊,以不同的形式(如聲音、影片、數據、實驗筆記及資料庫等)置於網站上供讀者檢驗 參考,如此將可提升研究的準確性及嚴謹度。從讀者的角度而言,開放近用出版除了降低接 近使用期刊的成本以外,更重要的是,讀者可透過Google Scholar、CiteSeer或CiteBase 等搜尋 引擎找尋其所需求的學術論文。對於其他領域的相關主題研究可能不易得知,但是透過開放 近用出版的期刊及網際網路,研究者將可更輕易的取得其他領域的相關文獻,就此而言,開 放近用的出版模式亦有助於跨領域研究。(李治安、林懿萱,2007)

有關開放近用期刊的經營,以Information Research期刊為例, 1995年開始,T. D. Wilson 接受 Lund Univ. Library支持而創辦本期刊,包括論文與書評,具備同儕評論機制,有35%論 文接受率。開放近用的出版加快論文發表的速度,約一季時間可刊出,較一般學術期刊的三 季時間刊行快多了。其著作權是由作者依創用CC方式保有著作權(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 止改作、授權必須作者同意)。該期刊收錄在下列查詢工具中:Google Scholar、INSPEC、LISA、 SSCI、Current Content、JCR、ISI Alerting。(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2002)

第二節 開放近用期刊意涵

學術期刊的出版在 2003 年進入了「開放近用運動」(Open Access Movement)劃時代里程。 這一年,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出版《PLoS Biology》,開創開放近用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 的首例,造成出版界轟動。有些報導說:「這是即時將研究上網連線之科學期刊」。其後 《Nature》、《Science》、《The Scientists》、《Wall Street Journal》等全球有名期刊,陸續將年度最 佳科學論文列為眾人可「開放近用」者。(王秀華譯,2007) 開放近用期刊是開放近用推動的一種重要策略,其出現是因為商業科技醫學期刊過於昂 貴讀者無法使用期刊,需要啟動新時代期刊讓讀者可以免費在網路上使用期刊,並且協助現 有期刊轉型成為開放近用形式。故可界定其係在 Internet 免費提供學術期刊,允許使用者閱 讀、下載、拷貝、傳播、列印、檢索,或連結論文全文作索引,將其如同資料納入軟體,或 是使用,只要合乎法律目的,就沒有財務、法律與科技屏障。唯一複製與傳遞的限制,是有 關著作權的角色,應該賦予作者有權控制其著作完整與有權地被適當的辨識與引用。(Open Access Insitute,2008)由於這種期刊必須廣為傳布,所以新期刊不再執著著作權限制,而著重 在使用著作權與其他工具以保證所有論文永久開放近用。雖然開放近用期刊不向使用者收 費,但其出版處理並非免費,一般開放近用期刊包括至少三種成本支出:同儕評閱,手稿印 製準備,電腦伺服器空間。所以開放近用期刊仍有成本經費的需求以及需要決定經營模式與 策略。(Suber Peter,2007) 開放近用期刊具有下列特色:(1)是學術性;(2)與傳統期刊一樣運用品質控制機制;(3) 是數位化;(4)免費提供;(5)允許作者保有著作權;(6)可使用 Creative Commons 或相似 授權。Bailey 依出版社將開放近用期刊出版社分為下列類型:(1)天生開放近用出版社。如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BioMed Central 。(2)傳統出版社,如 Hindawi Publisher Co.。(3)非 傳統出版社,如 A Journal of Law and Technology。Willinsky 依資金來源分為:作者付費型開放 近用期刊;隸屬單位付費型開放近用期刊;附加價值型開放近用期刊;延遲出版型開放近用

(22)

期刊;部分出版型開放近用期刊;選擇性出版型開放近用期刊;與合作出版型開放近用期刊。 (W. Bailey,2006)

開放近用期刊發展快速成為重要學術資源, Lund University Libraries 主動建置開放近用 期刊網站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希望廣為蒐集具學術價值且可供免費使用的電子 期刊。根據該目錄系統最新統計,2009 年已發展出至少 4,530 餘種開放近用期刊,這些期刊 並有許多檢索管道可以查檢使用,同時也受到各學門、學者、出版社的重視。尤其在科技與 生物醫學領域開放近用期刊發展最多,有關科學家的使用與研究影響格外受到注目。(Lund University Libraries,2008) 開放近用期刊是電子期刊,需要在網路上提供取用,因此需要有取用系統或工具。出版 社積極研發查詢開放近用期刊的工具, OA 文獻之傳播方式至今尚未有一完善之組織架構, 因此使用 OA 文獻之使用者大多直接利用網路搜尋引擎尋找OA 學術文獻,引起出版社注意 到新興的資訊使用行為,Elsevier公司建置了Scirus 檢索引擎與Scopus資料庫,提供學者對OA 文獻與其他網路學術文獻品質及引用情形查詢功能,以及許多OA 學術資源。此外,Scopus 亦 可顯示每篇文章被引用次數,以瞭解該文章被引用之情形。(王秀華譯,2007) 吳紹群、吳明德研究開放式資訊取用在學術傳播系統中成功運作條件,期刊文獻除了出 版外,需要有良好的儲存方式、知識組織、查詢機制、檢索服務。目前OA運動已經提出了 OAI-PMH的組織模式,圖書館界也對Google寄予期望,認為Google Scholar 可以用於搜尋OA 形式的研究文獻。開放近用期刊的查詢不同於一般學術期刊,其查詢工具有了新的發展,傳 統學術傳播模式之下,期刊所刊載的文章是一次文獻,期刊論文索引、電子期刊資料庫等機 制可以扮演二次文獻的角色。OA的一次文獻可以有各種不同的文章版本,如pre-print、 post-print;而二次文獻可能是各大及研究機關的OA目錄、OAI-PMH、Open Access Journal的聯 合目錄(如DOAJ),或是引文資料庫提供的網路學術文獻查詢服務(如ISI的Current Content) 等,都可以擔任OA的二次文獻角色。OA的三次文獻則可以由學術資料搜尋引擎來扮演(例 如Google Scholar、Scirus),讓使用者可以經由學術資料搜尋引擎找到OA文章,進而接觸有關 OA的各種檢索管道。(王秀華譯,2007) 張陳基探討開放近用期刊的出版模式,以BioMed Central為案例分析開放近用期刊經營模 式,發現為減少出版成本及控制期刊品質,透過線上出版系統的應用,將出版流程成功整合 在網路環境下,保證作品的質量,開放近用期刊的發展將使學術傳播回歸理性交流,讀者享 受到更多元化的資訊服務。張陳基歸納成功的Open Access出版模式有下列要件:首先是節省 訂戶管理的費用;其次是如果所有期刊採用OA經營模式,圖書館及學術單位將減少期刊訂閱 經費的支出,第三是研究學者可以盡可能傳播個人或是組織的研究成果;最後是研究學者將 依照服務層次、期刊重要性及費用來挑選所要發表的期刊。他肯定OA提供學術傳播新模式, 學術出版最後將會回歸理性交流,讀者可以享受到更多元化的資訊服務。(張陳基,2005) 李治安、林懿萱(民96年)分析國家科學委員會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所建立的台灣社會科學引 文索引資料庫(TSSCI)於2006 年所收錄的74 種社會科學相關期刊,發現多數未採取開放近用 出版。而各領域學術期刊採取開放近用的比例差別頗大。在人類、社會、政治、經濟及區域

(23)

研究等學門中,採取開放近用出版模式與未採取該模式的期刊數目均相當接近,其中區域研 究學門所收錄的期刊中,採取開放近用出版模式的期刊已佔多數;而在教育、心理、法律、 管理及綜合等學門,採取傳統出版模式的期刊仍佔絕對多數,其中法律學門,完全沒有期刊 採取開放近用的出版模式。在傳播學門,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將其出版期刊《新聞學研究》以 開放近用方式出版發行。 李治安、林懿萱研究圖書資訊學期刊,發現已採用開放近用之概念發行。例如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出版的《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期刊及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出版 的《圖書資訊學研究》,目前均於網站上免費提供期刊文章的電子版,但仍保留紙本出版的 商業發行方式;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所發行的《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除了以開放 近用方式發行之外,亦鼓勵作者自我典藏,但仍保留商業資料庫付費之制度。國立台灣大學 圖書資訊學系所出版的《圖書資訊學刊》,並不提供訂閱,而是以交換贈送的方式發行紙本, 但同時亦將第一期至近年發行的總共二十餘期期刊電子檔內容至於網站上供大眾免費利用。 然也有採行傳統商業訂閱模式者,如政治大學圖書館出版的《圖書與資訊學刊》及世新大學 資訊傳播學系出版的《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Open Access Insitute,2008)

吳紹群、吳明德對於台灣出版開放近用期刊提出若干建議:(1) OA期刊在經營品質上必 須能與傳統期刊並駕齊驅,方能證明其在學術傳播系統中的價值。(2)圖書館需多方面協助OA 期刊在學術傳播系統中發揮應有功能。圖書館目前提供的服務,讀者仍無法由OA期刊中獲得 需要的資訊。(3)大學與學術界的態度對OA期刊的發展至關重要。(4)OA自身的經營政策需要 審慎設計。(5)OA的經營者在收費政策上應小心拿捏,方不致於影響作者的投稿能力和機構的 支持意願、在學術傳播運作上造成新的障礙。(6)合作將會是OA是否能在學術傳播體系中立足 的關鍵。(7)OA理念推動者或參與者,需與期刊出版者找出雙贏的相處之道。(吳紹群、吳明 德,2007)

第三節 開放近用期刊認知與使用研究

開放近用期刊有許多參與者,包括作者、讀者、評論人、編輯、出版社、學術研究機構、 圖書館等,學者在開放近用期刊學術傳播過程中扮演多種角色,是讀者、作者、評論人、與 編輯。因此學者與研究者的認知與使用研究可了解開放近用期刊的發展與影響。 李治安、林懿萱探討開放近用期刊能否經營成功,關鍵性因素是期刊能否建立卓著的學 術聲譽。對作者來說,在開放近用的期刊上刊登文章,或許可以增加被閱讀的次數及被引用 的頻率,但是在開放近用期刊建立起一流學術聲譽之前,許多作者可能還是會把最滿意的著 作優先投稿至如Science或Nature 傳統的一流學術期刊,以獲得學術界普遍肯定,就此而言, 開放近用期刊似乎不易在短時間內,挑戰既有的一流學術期刊所建立的學術聲望。因此,開 放近用期刊能否在學術市場成功,將端視學術界能否以成功的集體行動支持開放近用的出版 模式。(Open Access Insitute,2008)

(24)

種智慧財產的形式,學術期刊出版對作者的意義是成就回饋、認知、升等,生涯提升與申請 研究計畫等;其間接回饋是學者尋求其論文公諸於世以獲得學術聲望。有人稱讚開放近用學 術資源使科學與學術的營運更加有效率,開放近用期刊比付費期刊更有效被取用,因為取用 一篇開放近用期刊論文使用電腦滑鼠超連結的方便瞬間可取用論文文本。開放近用期刊迅速 發展,並且發展出多元營運模式。另一方面,開放近用期刊引起許多爭議,如是否是維持同 儕評閱,多數開放近用期刊都具備,但也有高品質期刊未採,如D-Lib Magazine。開放近用期 刊的著作權也常引發爭議,如是否必須使用創用Creative Commons或類似授權?有些認為開 放近用期刊只是免費取用,或是免費取用加上限定使用著作權,與一般著作權不同。開放近 用期刊也如同一般學術期刊具備查詢機制,但另外發展查詢工具,如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或Open J-Gate等系統專門提供查檢取用開放近用期刊。(李治安、林懿萱,2007)。 2006年, Swan 提及這些年OA已為學術機構、研究部門、圖書館與出版社接受並努力 發展 。但郤在有些研究證明學者無法有積極的行動表現,對OA反應遲緩卻步不前,對於研 究社群有一些障礙。一般而言學者在發表作品主要動機是為傳播同儕研究成果、改善生涯發 展、提高個人聲望、獲得經費,少數會想到金錢回報,主要動機是為了獲得影響力。但從Kurtz 與Brody研究,發現學者尚未將作品與OA聯想,未想到是優先相關,根據2005年Swan與Brown 研究有1/4研究者把論文放在其網站或系所網站,20%自我典藏在機構典藏,郤很少放在主題 學門典藏庫。有1/4學者至少投稿一篇論文在OAJ,僅有49%未來三年會將論文投稿其OAJ。 所以學者意願與OA實務發展有距離,主要原因有四:(1)對OA認知發生問題,許多研究人員 不知道OA概念,忽略其應用。(2)缺乏清楚認識OA與知道其意義與好處。(3)研究人員沒有興 趣;不認為取用研究文獻是一問題。(4)有許多人不熟悉OAJ,所以無法投稿至OAJ。未來要 改善OA與OAJ,Swan建議:(1)要加強OA與研究人員作品之能見度,使其知道下載論文可以 預期被引用的可能性,及其論文被看見而可被引用更多。(2)而Google Scholar與OAJ相關計畫 將可使OA論文提高能見度。(3)典藏管理者利用提供使用率設計來幫助編輯處理。(4)典藏管 理者可以提供指南幫助研究者願意自我典藏。(5)計畫經費主持者可以幫助學者出版其論文在 OAJ上,可以提供經費幫助其他學者出版發表論文,或提供經費幫助期刊出版。(Alma Swan, 2006)

有關學者對於開放近用期刊的認知,英國出版者協會(the Publishers’ Association)委託倫敦 城市大學資訊學系之「資訊行為與評估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formation Behavior and the Evaluation of Research)進行系列研究。2004年,該中心網路調查97個國家3,787位作者對於期 刊出版體系之看法與建議。該研究列出一般作者對期刊出版的認知因素:學科相關性、被索 引及摘要服務資料庫之收錄、期刊影響係數(impact factor)、編審委員會(editorial board)、 電子版本的可得性、期刊的流通情形、同儕評閱的速度、紙本式之可得性、稿件容易被接受 以及期刊價格。對於具OA期刊發表經驗的作者而言,他們較認同OA期刊具備高品質、廣被 收錄於索引資料庫、時尚等特性;而他們認為OA期刊不應該是:採作者付費出版、短暫現象、 自我出版、沒有發行紙本式的期刊、沒有適當的典藏、不具作者職場上的優勢。因此,可以 得知他們對於OA期刊的想法中仍有傳統期刊出版的概念。有投稿OA期刊經驗的OA作者及年 輕的作者,都認為未來OA 文章的品質會改善,將會更易取得文章,可見發表OA作者對於OA 期刊持正面積極的態度。(Ian Rowlands等,2004)

(25)

2005年, Nicholas, Huntington與 Rowlands進一步調查研究學者對於開放近用期刊出版 的看法。本調查研究想要知道OA開放近用出版量,作者對於發表論文在OA期刊之態度,作 者對於OA期刊出版有何應用。調查是在2004年以Ciber由NOP發出問卷,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資料庫作者名錄發出,共有全世界97國家近4,000位作者回覆。本研究提供大規模 跨領域國際期刊作者意見調查,作者針對期刊出版對OA期刊表示看法。研究目的有四:(1) 作者對於OA認知如何?(2)作者在OAJ發表多少論文?(3)作者對於在OA期刊發表的看法為 何?(4)作者認為OA期刊出版未來可以有那些應用?本研究也作各學門領域的國家地理分布 是否有所不同的分析。研究結果發現:有34%學者不知道OA,66%學者知道OA,表示仍有許 多學者研究人員不認識OA。只有11%學者在OA期刊發表過論文,89%學者未在OA期刊發表過 論文。對於OA期刊的特色,較同意為:自由取用、具有高品質、不提供紙本的期刊、具有優 良索引、具有領先地位。對於OA期刊出版未來可以有那些應用,較同意:提供圖書館更多經 費、終止印刷紙本、易於取用、引起典藏保存問題、較少退稿、出版社改善服務、較少具體 紙本等。發表的學者因地理不同,南美、亞洲、東歐學者較多發表OA期刊。也因學科也不同, Biochemistry, neurosciences, mathematics, materials sciences學者較認識OA期刊,而人文社會科學 較不知OA,也可能是其期刊出版數較科技學門為少。有網站經驗學者較會出版發表在OA期 刊。但整體而言學者對於OA期刊特色與未來發展與應用較無一致看法。(David Nicholas等, 2005) 2009 年,Frandsen 基於開發中國家受限於取用研究資源與期刊昂貴訂費,而探討開發中 國家研究者對於開放近用期刊的認知與使用。其假設開發中國家應該是 OA 擁護受益者,所 以開發國家作者可能會較比已開發國家傾向 OA。研究方法採用書目計量分析 OA 出版之出版 行為與引用行為並驗證 OA 對於開發中國家之影響,選取 150 種生物學期刊,包含 6 個次領 域,分別是 Entomology, Zoology, Microbiology, Biochemistry, Genetics, Biotechnology 進行出版 行為與引用行為分析,取用 2006 年 Web of Science 與 JCR 這 150 種期刊資料,用多元線性 回歸分析,並且也作國際合作研究分析。在研究中,將地區分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取 2006 年 150 種期刊,每一期刊至少 10 萬篇文章及其 Citation 分析。研究結果:(1)開發中國家作者 占 12.33%,JIF 為 2.79,OA 文章為 0.26。(2)開發中國家作者並未較已開發作者更重視 OA 論文。(3)開發中國家作者也未比已開發國家作者更多投稿至開放近用期刊,作者主要考量期 刊的品質。(4)開發中國家作者未比已開發國家多引用 OA 文章。(5)但 OA 期刊會吸引某些開 發中國家及已開發國家作者投稿至 OA 期刊,而且多引用 OAJ 文章。在此一研究中無法證實 開發中國家作者會比較受到 OA 吸引。 (Frandsen,Tove Faber,2009)

第四節 開放近用期刊的研究影響

開放近用學術資源由於在網路免費提供有助於提高閱讀與引用率而引發系列的探討。 Lawrence(2001)鑒於越來越多電腦科學的期刊論文提供線上服務,分析 119,924 篇 1990-2000 年電腦科學與相關領域的會議論文,發現提供線上取用的論文其引用數量較非線上取用的論 文為高,證明免費線上提供增加了論文的影響力,且會影響到更多文章引用。自此之後,探 討開放近用論文的研究影響力增加論文不斷。(Lawrence, S.,2001)ISI 公司創辦人 Eugene

(26)

Garfield 也指出:線上取用增加閱讀與引用文獻的現象已然出現。(Antelman, K,2004) Antelman觀察四個領域的論文在不同的階段採用開放近用的情形,包括:哲學、政治學、 電子工程學和數學,研究這些領域作者的網路免費取用論文在ISI Web of Science資料庫中的影 響是否有提升。研究結果發現,開放近用免費的論文是有較高的研究影響力,不同領域的學 者確實已採用開放近用發表論文,並獲得到獎勵和回饋。根據該研究,開放近用與非開放近 用論文在引用率上有差異,開放近用論文的引用率在哲學和電子工程學中較低,分別是45% 和51%,在政治學和數學較高,分別是86%和91%。開放近用論文所佔比率各領域不同,哲學 領域中有17%為開放近用論文,在政治學為29%,電子工程學為37%,數學為69%。開放近用 論文比率最高的領域不代表其領域開放近用論文引用率的影響力最高。(Frandsen,Tove Faber.,2009) 2004年,許多學者探討開放近用期刊是否比非開放近用期刊有更高的影響? Tomas ISI公 司從事相關研究,多以科技與生物醫學開放近用期刊為研究對象,因為社會科學開放近用期 刊只有少部份具有較高的影響係數,而人文藝術領域缺乏相關引用文獻影響係數報告,故少 對人文學與社會科學進行研究。Testa, McVeigh(2007)利用ISI資料庫收錄在 Journal Citation Report(JCR)之科學與技術期刊探討OA期刊的影響力,其選擇中148種OA期刊與在JCR該學 科期刊相比較,以探討OA期刊與傳統期刊之影響力。若以學科主題來觀察引用之傳播情形: 在這148種期刊中,其內容跨越了JCR中的12個分類主題,進一步將這些期刊粗分為四個主要 領域,分別為醫學、生命科學、數學和工程學,以及物理學和化學,以1999至2002年期刊分 析。研究結果顯示OA期刊和其他的期刊有同樣的引用模式,但是根據被引用文獻年代來看, 較趨向於引用早期之文獻。開放近用期刊有潛力去吸引更多的讀者。但本研究未顯示開放近 用期刊有比傳統期刊引用文獻有更多的影響。綜上所述,許多研究為方便取樣而根據Web of Science 以及JCR 所收錄之期刊引用文獻分析評鑑OA 期刊影響力的結論並不具說服力,因 為,OA 期刊只占ISI資料庫所有期刊極少比例,所以如此研究結果無法類推結論。(Testa, J. and Marie E. M.,2004) 2004年,Harnad 和 Brody比較物理學科同一期刊之OA論文與非OA論文引用之分析,他 們先利用在ISI 資料庫中之所有物理學之非OA 文獻,而這些文獻是從1991 年到2001 年之 7,000 種期刊所出版之1,400 萬篇文章作為非OA文獻之數量,與26 萬篇由作者自我典藏之文 獻做引用情形之比較,目的是測試OA 文獻跨所有ISI 十年資料庫中的1,400 萬文章中之優勢 為何?結果顯示出OA文獻與非OA 文獻之影響力之比率為5.8%與2.8%,表示OA 文獻在引用 文獻之影響力高於非OA 文獻。Harnad 和 Brody進一步闡釋,愈來愈多的期刊允許作者可以 就本身作品進行自我典藏,其理由就在於部分期刊認為期刊影響力來自於文章本身的影響 力,而另一部份是因為期刊急於想要去證明他們並未要和OA 對抗。這些研究掀起期刊中OA 與非OA論文之研究影響力探討的熱潮。(Harnad, S. B. T.,2004)

開放近用的倡議對於科學傳播有很大的影響,很大部分是根基於科學期刊的出版。2007 年,Tonta, Unal , Umit AL 這篇探索性文章研究了開放近用論文在不同主題學科間的影響。 這篇實證研究在評鑑不同學科對於開放近用論文在引用上的不同。開放近用論文在生物與經

(27)

濟學有較高的研究影響,而在硬科學、都市與高共同性領域像物理學、數學、化學工程則不 見得有高引用率。作者考慮的是開放近用論文對於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藝術學的研究影響, 「研究影響」定義為每篇文章被引用的次數。九個學科的期刊論文是從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選出,每一篇論文的引用資料來自 Elsevier’s Scopus 資枓庫。該研究把九領域依照硬 /軟、都市/田野、聚集/分散程度分為三組,第一組包括物理學、數學和化學工程代表硬科學 和應用科學,其社會面是集中和都市的;第二組是經濟、生物與環境科學兼具軟硬性質,經 濟學較生物學和環境科學都市的;最後一組是社會學、哲學和人類學代表軟學科,其社會面 向是分散和田野的。開放近用論文的引文率在第二組有最好的表現,得到了所有引用率的一 半以上(53.7%),其次是第一組(26.5%),最後是第三組(19.7%)。在同組內,開放近 用論文的引用率也有不同,像第二組的生物和經濟學的引用率就遠高於環境科學;在第三組 中,開放近用論文在人類學科的引用率甚至是社會學和心理學的四倍之多。樣本中的論文來 自於 46 個不同領域的開放近用期刊,超過 60%的開放近用論文是出版後三年就被接受,開放 近用論文較少引用超過三年以上的論文。物理學、數學、生物學和心理學的半衰期都是 2 年, 而化學工程、經濟、環境科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則為 3 年。這項研究證實了開放近用論文 的研究影響力會隨不同領域而異,開放近用論文在硬學科,社會面向為都市性的和集中性的 學科不比混合性的學科有較多的引用率。(Tonta, Ünal,2007)

2008年,Turk在Citation Impact of Open Access Journals一文中,研究LIS開放近用期刊之現 況,採用文獻探討模式,其界定「Citation Impact」引用文獻影響力為引用次數替代的測量方 法,由於透過Web形式取得引用文獻,而另產生一種新的引用模式─電子引用(electronic citation)。引用文獻影響力可以用來測量期刊論文在某一領域之影響力,論文被閱讀及引用可 視為其對於其他研究者在這個領域發生的影響力。有些研究探討「個別文獻」,有些探討「期 刊層級」,在論文探討研究發現,OA與被引用論文有正相關。然而,在大部份的研究中,並 沒有針對OA和Non-OA文章在同一期刊來作I.F分析比較,而一個作為OA的評估影響力方法應 是在同一卷期中評估文章的引用影響力。 2007年,Hitchcolc研究中,預估每年學術出版有20% 是OA方式,而且OA不斷增加影響力。在研究工具取樣上,多以ISI之WoS、Scopus與Google Scholar三種資料庫,彼此的重複性不高。在2007年Tonta的研究中也發現相似的地方,他發現 硬科學(hard-Science)(physics, mathematics, chemistry)和軟科學(soft-science)(social science)相 較之下,硬科學的引用數量均較軟科學高。 2008年,Vaughan與Shaw比較46種LIS線上與非線上引用文獻,利用Web of Science,再從 網路上重複檢索每篇文章之引用,發現許多電子引用文獻(42%)來自於網路上之紙本,同一論 文網路引用文獻次數高於書目引用次數。在研究中有三點發現:1.網路引用次數可提供論文 之引用文獻影響力評鑑指標,可相等於傳統書目之分析2.使用不同檢索引擎會出現不同研究 結果3.OA在科學領域有較高引用文獻影響力。(Turk, Nana,2008) 2009年,Mukherjee探討在OA期刊對於圖書資訊學的學術影響力為何,其以Google Scholar 作為LIS引文分析的工具,其研究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先挑選出17種圖書資訊學主題之 OA期刊,第二部分再利用Google Scholar分別找出這些文章的引用次數,第三部分企圖分析 出這些被引用文章的引用來源及其自我引用的情形。從研究發現,在2000到2004年中,文章

數據

表 4-10  學者查找研究資料主要管道  N=100  項目(複選)  專任師  兼任師 碩士生 博士生 人數  百分比% 圖書館資料庫  42  15  33  6  96  96.0  Google Scholar  34  12  23  3  72  72.0  圖書館線上  目錄  31  11  24  4  70  70.0  Google  33  8  21  5  67  67.0  其他搜尋引擎  9  4  4  3  20  20.0  其他  1  0  1  0  2  2.
表 5-7  SSCI 學者發表英文論文的期刊統計表
表 5-11    72 學者發表文獻被引用次數統計表
表 5-15  ACI 圖書資訊學者中文論文引用文獻多產期刊
+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提升全民科學素養是近年來先進國家逐漸重 視的議題,期望未來公民能具有足夠的科學素

R實用型 工 較約束的 迴避 工程師 實用實際 I研究型 理 較內斂的 理性謹慎 科學家 理性科學 A藝術型 文 較不安定 隨興自我

於高中就學期間,參加政府機關或學術研究機構舉辦與該科相關之國際性或全

臺灣研究 參考工具 電子期刊 報紙 社會科學 文學 綜合. 國中小 高中職

各位可以直接參與系學會的時間是每個學期舉辦的 期初⼤會 與 期末⼤會 。所有系學會重要的事情都會在這時候公佈,這是系學會最

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曾任 國家科學委員會特約研究員。榮 獲國家科學委員會優良研究獎、美國東

我利用了這個機會拜訪了 Freudenthal Institute 的所長,也是數學史家的 Jan van Maanen

新加坡於 2001 年頒布新綱要,數學教材從統一版本開放至六種版本,本研究據 以考察的國小數學教科書是 2003 年 Times Media 出版國小一至五年級 My Pals are here!Mat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