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標示圖像之創意、偏好與易辨程度關係研究
全文
(2) 摘要 運用設計賦予生活創意、增添價值,已是滿足基本需求後的無條件配 備。本研究以廁所之性別標示作為探討大眾對其創意、偏好及易辨的相關 問題,並針對不同背景之受測者,探究其中是否有差異存在。本研究的主 要目的為: 一、了解不同屬性之個人對性別標示創意、偏好及易辨的情形。 二、探討創意、偏好與易辨程度三變項彼此間之相關程度。 三、分析創意與偏好程度對於易辨之解釋力。 本研究以自行發展之問卷,透過電腦 PowerPoint 軟體播放及紙本問卷 之結果,以電腦統計軟體 SPSS 將其所得資料進行描述性統計、因素分析、 差異檢定、相關分析等歸納整理,結果發現: 一、不同屬性之受測者對於性別標示圖像之創意、偏好與易辨,確實有 顯著差異存在。 二、性別標示圖像之創意、偏好與易辨兩兩變項間具顯著相關。 三、構成性別標示圖像的 5 個因素各有其不同的特徵性質。 四、創意評量與偏好評量的 10 個變項對性別標示圖像之易辨有 24.5%的 解釋力。 最後,依本研究之結果,對標示圖像設計相關領域提出一些建議,亦 期望能對相關議題有所助益。. 關鍵字:標示、創意、偏好、易辨. I.
(3) Abstract Using design to make the life creative and adds value, is unconditional to meet basic needs. In this study, the gender sign icons of the toilets as to investigate the mass of its creativity, preference and recognizability related issues and subjects for different backgrounds, to explore whether there are differences.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1. To explore the condition of different attributes of individuals on the creative ,preferences and recognizability of gender signs. 2. To analysis of creativity, preference and recognizability variables, and the correlations factor between them. 3.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reativity and preference for recognizability. In this study, self-development of the questionnaire through a computer Power Point software player and the results of this questionnaire, the computer statistical software SPSS to information obtaine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factor analysis, the difference test, correlation analysis, collate and analyze,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Indeed,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attributes of individuals on the creative , preferences and recognizability of gender signs 2.The variables in creativity, preference and recognizability among gender icons 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3. Recognizability about gender icons design consist of 5 factors respectively; each factor has unique characteristic. 4.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s 10 predictive variables accounting for 24.5% of total explained varianc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udy that expects to be helpful on issues related to gender icons design fields, and offer some suggestions.. Keywords: sign icons, creativity, preference, recognizability. II.
(4) 謝誌. 兩年,碩班生活在此劃下了句點。 感謝我最敬愛的師長 莊修田教授,教授在我的碩士及大學生涯中, 授予的不只是專業知識,其中做人處事、態度更為模範,能有機會和老師 學習,倍感榮幸與感恩。同時,感謝楊紹裘老師、陳殿禮老師及劉時泳老 師於學生論文口試中提出精闢見解,使本論文更加完善。. 感謝身邊家人、朋友、同學的協助,熱心耐心的幫忙填寫問卷,使得 論文能順利完成,由衷感謝!撰寫論文過程中總有起落、心情總有浮沉, 慶幸的是能有一直陪伴在身邊的家人與朋友,因為有你們,使我擁有前進 的動力;因為有你們,使我能更加努力往自己的目標邁進;因為有你們, 使我能順利完成學業。感謝一切,感謝!. III.
(5) 目. 次.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謝誌 ………………………………………………………………………… III 目次 ………………………………………………………………………… IV 表次 ………………………………………………………………………… VI 圖次…………………………………………………………………………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名詞釋義………………………………………………………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圖像符號……………………………………………………… 7. 第二節. 視覺標示系統………………………………………………… 15. 第三節. 創意相關理論………………………………………………… 20. 第四節. 視覺偏好相關理論…………………………………………… 2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1. 第一節. 研究對象……………………………………………………… 3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31.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3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3. 第五節. 研究實施……………………………………………………… 35. 第六節. 研究資料處理方法…………………………………………… 36. IV.
(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39. 第一節. 易辨因素分析………………………………………………… 39. 第二節. 各因素屬性與特徵…………………………………………… 42. 第三節. 量表信度與受測樣本分布情形 …………………………… 45. 第四節. 描述性統計…………………………………………………… 47. 第五節. 差異檢定……………………………………………………… 51. 第六節. 相關性分析…………………………………………………… 73. 第七節. 多元迴歸分析………………………………………………… 7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81. 第一節. 結論…………………………………………………………… 81. 第二節. 建議…………………………………………………………… 83. 參考文獻 ………………………………………………………………… 87 附錄一 性別標示圖像易辨因素之圖片 ………………………………… 94 附錄二 性別標示圖像圖片出處 ………………………………………… 99 附錄三 性別標示圖像易辨各因素特徵之專家意見表 ……………… 103 附錄四 性別標示圖像之創意、偏好與易辨程度關係研究問卷 …… 108. V.
(7) 表. 次. 表 2-1 圖像符號之定義………………………………………………… 10 表 2-2 圖像符號設計原則……………………………………………… 12 表 2-3 視覺標示定義與分類…………………………………………… 15 表 2-4 標示相關名詞之定義…………………………………………… 16 表 2-5 視覺標示設計原則 ……………………………………………… 17 表 2-6 創造力的定義 …………………………………………………… 21 表 2-7 產品或作品創意指標 ………………………………………………26 表 3-1 照片篩選人士背景……………………………………………… 34 表 3-2 統計分析方法 ………………………………………………… 37 表 4-1 性別標示圖像易辨 32 題 KMO 與 Bartlett’s 球形檢定考驗 … 39 表 4-2 性別標示圖像易辨 32 題因素分析之解說總變異量………… 40 表 4-3 性別標示圖像易辨 32 題因素分析之轉軸後成分矩陣 ……… 41 表 4-4 易辨各因素特徵命名 …………………………………………… 42 表 4-5 性別分布統計表 ……………………………………………… 46 表 4-6 年齡分布統計表 ………………………………………………… 46 表 4-7 教育程度分布統計表 ………………………………………… 47 表 4-8 美工、空間相關設計背景分布統計表 ……………………… 47 表 4-9 描述性統計結果摘要 …………………………………………… 50 表 4-10 性別 t 檢定達顯著知結果摘要…………………………………52 表 4-11 美工、空間相關設計背景 t 檢定達顯著之結果摘要………… 53 表 4-12 問卷形式 t 檢定達顯著之結果摘要…………………………… 54 表 4-13 年齡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達顯著之結果摘要 ………………… 54 表 4-14「年齡」對「創意 -露骨滑稽」之 Scheffe 多重比較 ……… 56 表 4-15「年齡」對「創意 -單純幾何」之 Scheffe 多重比較 ……… 57 VI.
(8) 表 4-16「年齡」對「創意 -模糊想像」之 Scheffe 多重比較 ………58 表 4-17「年齡」對「偏好 -具象鮮明」之 Scheffe 多重比較 ………58 表 4-18「年齡」對「偏好 -露骨滑稽」之 Scheffe 多重比較 ………59 表 4-19「年齡」對「偏好 -模糊想像」之 Scheffe 多重比較 ………60 表 4-20「年齡」對「易辨 -具象鮮明」之 Scheffe 多重比較 ………61 表 4-21「年齡」對「易辨 -露骨滑稽」之 Scheffe 多重比較 ………62 表 4-22「年齡」對「易辨 -單純幾何」之 Scheffe 多重比較 ………62 表 4-23「年齡」對「易辨 -卡通趣味」之 Scheffe 多重比較 ………63 表 4-24 教育程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達顯著之結果摘要 ……………64 表 4-25「教育程度」對「創意 -露骨滑稽」之 Scheffe 多重比較 …65 表 4-26「教育程度」對「創意 -單純幾何」之 Scheffe 多重比較 …66 表 4-27「教育程度」對「偏好 -具象鮮明」之 Scheffe 多重比較 …66 表 4-28「教育程度」對「偏好 -露骨滑稽」之 Scheffe 多重比較 …67 表 4-29「教育程度」對「易辨 -具象鮮明」之 Scheffe 多重比較 …67 表 4-30「教育程度」對「易辨 -露骨滑稽」之 Scheffe 多重比較 …68 表 4-31「教育程度」對「易辨 -單純幾何」之 Scheffe 多重比較 …69 表 4-32「教育程度」對「易辨 -卡通趣味」之 Scheffe 多重比較 …69 表 4-33 於個人屬性中達顯著差異之摘要 …………………………… 70 表 4-34 具象鮮明的創意、偏好與易辨評量之相關分析 ……………73 表 4-35 露骨滑稽的創意、偏好與易辨評量之相關分析…………… 74 表 4-36 單純幾何的創意、偏好與易辨評量之相關分析 ……………75 表 4-37 卡通趣味的創意、偏好與易辨評量之相關分析 ……………76 表 4-38 模糊想像的創意、偏好與易辨評量之相關分析 ……………77 表 4-39 創意、偏好與易辨評量之相關分析 …………………………77 表 4-45 性別標示圖像易辨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結果摘要 ……………78 VII. 88.
(9) 圖. 次. 圖 2-1 知覺形成過程…………………………………………………… 28 圖 3-1 研究流程圖……………………………………………………… 32 圖 3-2 研究架構圖……………………………………………………… 33 圖 4-1 創意程度最高前三名之圖片…………………………………… 48 圖 4-2 創意程度最低前三名之圖片…………………………………… 48 圖 4-3 偏好程度最高前三名之圖片…………………………………… 49 圖 4-4 偏好程度最低前三名之圖片…………………………………… 49 圖 4-5 易辨程度最高前三名之圖片…………………………………… 49 圖 4-6 易辨程度最低前三名之圖片…………………………………… 50. VIII.
(10) 第一章. 緒論. 空間設計中含有許多重要的因素,包含家具、擺設方式、動線規劃等 等。而其中標示於供公眾使用的空間中,更是一項牽引場域裡的重要元素。 除了最基本的滿足其指示功能需求外,日前創新、日新月異的文明社會中, 所需的已不單只求能達到指引之目的,如何活化環境空間、裝點創意生活, 實為時下所強調。本研究中欲將標示之創意、偏好及易辨三變項作為主要 探討焦點,乃因標示的最基本功能為傳達,而訊息傳遞的成功關鍵即為辨 識的難易程度;又一個具其內涵精神、吸引力、象徵性創意聯想的圖像符 號,能刺激觀者的經驗延伸並加以琢磨生活中的細節,如能增其好感度則 更加促使標示附加價值的提升。透過探討不同屬性之個人對於性別標示之 創意、偏好與易辨的情形,創意、偏好與易辨三者間的關係為何?又創意 與偏好是否會影響其辨識程度?本研究將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探討。 於本章一共區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 第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現分別針對各節內容分述 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創造力的研究成果豐富了我們的文化,間接改善我們的生活品質,更 使得多數人的生活能獲得更為滿意的方式(杜明城譯,1998)。現代進步 的社會環境中,各個性質空間裡除了滿足基本需求功能外,創造生動、人 性的巧思與設計,運用於住宅、商業空間、公眾場合使用之單元規劃亦日 趨被受重視。其中,廁所的建設與管理,於普遍發展成熟的各國更是一大 指標,此乃顯示一個城市甚至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從前廁所予人汙穢、 1.
(11) 不淨的狹隘空間,搖身一變成為舒適、放鬆、甚至提供休憩之場所。也因 為如此,人們對於如廁的心態和過去就有著很大的差別,前往廁所的心情 可以是愉悅的、輕鬆的。. 進出廁所的剎那時間,指引入口的性別標示亦扮演了交界處的要角。 公共廁所的出入口,必須設有明顯的標示,包括中文(可加英文)和圖像 (北京市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所,1988)。而圖像符號的研究則於六○年代 開始被應用在當代建築上,並建立起第一批符號與建築之間相關聯的作品, 將建築當成一種非語言溝通系統來研究,並確認了將環境符號化的可能性, 表示環境可以用不同的符號和人溝通(湯潔新,2007)。廁所出入口的性 別標示圖像是指引,亦是能融合趣味、新穎、引人注目的設計。於視覺上 如能添起現代繁忙步調的一抹玩味,達雅俗共賞的品味生活則更臻期待。 而若能了解不同背景之個人對於性別標示圖像中創意、偏好與易辨的知覺 情形與關聯性,於空間中之標示設計上,不但能使得其傳遞正確訊息,排 除不必要的困擾並能設計出符合不同使用者的喜好! 故根據上述歸納出研究動機如下: 一、國內有關性別標示設計的研究較為缺乏。 二、創意設計已為市場的主流,顯示了創意的重要性。 三、了解一般大眾對於不同類型性別標示圖像的辨識程度與喜好。.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前述研究背景與動機,以下就本研究擬達成下述各項研究目的: 一、了解不同屬性之個人對性別標示之創意、偏好及易辨程度的知覺情形。 二、探討創意、偏好與易辨程度三變項彼此間之相關程度。 2.
(12) 三、分析創意與偏好程度對於易辨之解釋力。 本研究最後將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建議,期望能提供標示相關領域 之參考。.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涉及之重要名詞有「標示」 、 「創意」 、 「偏好」與「易辨」 。由 於以廁所之性別標示圖像為測量工具,因此於本研究中「創意」、「偏好」 及「易辨」之意義乃由受測者根據自己對於測量工具(照片)所呈現之內 容認知加以評量: 一、標示:指的是由網站中所篩選出來的標示照片作品;本研究將其定 義為:「以文字、圖形的單一表現或相互輔佐,藉以協助大眾理解所欲 傳達之訊息內容。」;意即用來區別男、女性廁所之指示、引導標示。 二、創意:指的是受測者對於照片中標示的外觀形式所感受到的新奇、 獨特、具巧思之程度。 三、偏好:對於外在刺激產生的正面情感,即為對事物的偏好。本研究 所指之偏好乃為由視覺感官感受之視覺偏好;指受測者「看到」照片中 標示的外觀形式,產生其喜歡之程度。 四、易辨:容易辨識;辨識可解釋為經由外在刺激使其記憶、知識、 經驗處理而得知的理解程度。本研究中所稱之「易辨」乃為由視覺感官 接收圖像符號的刺激,透過知識、經驗產生其認為男、女性別標示圖像 容易辨識的程度。 而「創意」、「偏好」、「易辨」的操作型定義,指的是這三者於「性別 標示圖像之創意、偏好與易辨」量表上的得分。在評量上所採用的程度等 級, 「創意」、「偏好」與「易辨」均分成五個等級,為 1~5 分;各項評量 3.
(13) 其總計得分越高,表示受測者認為該照片中所呈現的標示之創意、易辨程 度越高,也越喜歡。.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以探討廁所性別標示中「創意」 、 「偏好」與「易辨」變項之間 的關係為主要。受測工具中所採用的照片,以收集登載於網站之照片為範 圍,因藉由網站能廣泛且快速的大量取得而作為其資料來源。由臺灣地區 之各年齡層族群為測量對象,針對視覺上的主觀感受來分析「創意」 、 「偏 好」與「易辨」之依據。因此,獲得之研究結果於推論上有以下限制:. 一、廁所標示的形式種類多元,於照片篩選中,以較清晰明確的標示作 為蒐集參考基準。再經由本研究篩選形成問卷施測之照片,其不宜認定 為囊括所有廁所性別標示之類型。. 二、於現今文明、創新的社會中,廁所標示的方式已有別於傳統平面式 的圖像;用來區別男、女性的特徵替代物品亦日趨多元、創意,如男女 性衣物、男女娃娃等。而由於本研究採用照片為測量方式,可能與親臨 現場之感受有所差別。然而依國外學者的研究顯示,受測者對於彩色 幻燈片或彩色圖片的反應,其與於現場之經驗吻合(Hershberger & Cass,1974;Kaplan & Kaplan,1989; Oostendorp,1978)。但並非解釋為看照 片與現場實際之感受完全相同。. 三、本研究採用之測量工具(照片)中,廁所性別標示有相當多的形態, 包含造形、色彩、材質等組合變化。為使每張圖示能清楚顯示其表達涵 4.
(14) 義,研究者以影像處理軟體盡可能予以修改刪除,排除現場照明、周圍 環境等多餘背景物,藉以除去可能影響受測者評量之其他因素。但以能 保持標示之原貌為首重。. 四、本研究以照片為測量工具,由於工具本身形成的限制,故對於受測 者所測得的創意、偏好與易辨程度,僅能解釋為對照片的視覺印象之感 受,無法呈現的變項因素如:現場照明之光線效果、現實生活的廁所標 示與四周環境的相呼應等,均不在測量範圍內,而這些因素對於創意、 偏好與易辨可能具有某種程度的影響。. 五、本研究中將標示之創意、偏好及易辨三變項作為探討,乃因傳達為 標示的最基本功能,而一個具其內涵精神,能刺激觀者的延伸聯想則使 得標示的附加價值更予提升。本研究對於標示中可能呈現之其它因素則 不予以討論。. 六、本研究以紙本問卷及電腦 Power Point 播放兩種方式進行調查,所調 查之樣本無法代表所有族群,故於研究結果推論上有所限制。. 5.
(15) 6.
(16) 第二章 第一節. 文獻探討 圖像符號. 早於文字發明前,符號、圖畫就已被廣泛運用。符號是用來裝載和傳 達意義的;意義情境裡有三個因素:(1)符號;(2)符號所代表的事物;(3) 符號的使用者(何秀煌,1982) 。圖像被不同的人,為了不同的理由,以 各種方式製造和使用;它是一種文化形態,因此,我們可以把文化看作是 鑲嵌著圖像效果的一系列有意義的社會實踐(韓從耀,2008)。本研究為 探討廁所之性別標示圖像,對於圖像、符號之相關理論於以下敘述說明。. 壹、符號學相關理論 符號學(Semiotics)是專門研究符號的一門學問,是從語言學中發展出 來的一派。人類社會需要進行資訊的交換以達成交流,從中獲取訊息使用, 而資訊的媒介可以是文字、圖像、動作、語言等載體,人類的意識便透過 前述的載體得以傳達出去(陳仕韋,2009)。Stramler(1993)提出符號的三 種意圖:(1)象徵某些事物;(2)傳遞使用者事物的結構意義;(3)傳遞允許 或禁止於某時間、地點的使用訊息。可知其符號是一具某訊息的媒介物。. 符號學的建立最早是由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提 出,經由皮爾斯(Charies Peirce)、莫里斯(Charies Morris)等學者專家研究、 闡揚,使符號學於近年來成為設計創作中重要的理論基礎。有關各學派之 論點,於以下簡述之: 一、索緒爾(Saussure)符號理論 認為語言即為一種符號系統,而符號為兩個部分組合而成,第一個 部分是「signifier」 ,中文譯為「符號具」或「意符」 ,該部分表現的是符 7.
(17) 號的外在形式;而另一部分是「signified」 ,中文譯為「符號義」或「意 涵」 ,該部分則表現符號的內在涵義、概念。學者常以玫瑰花舉例: 「植 物」是它的外延意義,而「愛情」所指的就是它的內涵意義(黃恆正譯, 1998)。所以符號就是符號具與符號義的結合,是缺一不可,兩者俱到, 才能完整表達其意。而符號具與符號義間沒有絕對的必然關係存在,它 們是由社會慣例、法則或約定而來(張錦華譯,1995)。是可以任意取 決於人類社會的共同認知,可互動且能相互衍生的意義經驗。 二、皮爾斯(Charles S.Peirce)符號理埨 皮爾斯認為符號學是經驗與知識的理論,人類所有的經驗皆是在組 織符號與對象物間的意義。其可將符號分為三類: (一) 肖像型符號(icon):指符號與所代表物或概念,具有大致的形象類 似關係存在。如:煙斗與高跟鞋代表男女性廁所之區別。 (二) 指標型符號(index):指符號與對象間存在一種邏輯關係。如:刀叉 符號與用餐的關聯。 (三) 象徵型符號(symbol):符號所指涉之物件不相似也無直接關聯。如: 鴿子象徵和平,是由社會中約定俗成的。 三、莫里斯(Charles. W. Morris)符號理論 莫里斯認為符號是一門探討意義的學問,意即人類學、社會學、心 理學的交集。對其符號的形態、意義與應用等三方面加以區分為: (一)符號結合學,或稱「語法學(Syntactics)」 ,指研究此符號與其他符 號,或符號與自身間的組成關係。 (二)符號使用學,或稱「語用學(Pragmatics)」 ,指研究符號之來源、 用途,及符號與使用者間之關係。 (三)符號意義學,或稱「語意學(Semantics)」 ,指研究符號所表達之內 容意義。 8.
(18) 大多數的符號傳達其意義是相同或相通的,例如性別、危險、和平等 等符號,但也有特殊情況是因為宗教與文化還有教育等等關係,而使象徵 符號產生意義上的落差,甚至是完全相反,如烏鴉在中國代表邪惡與不吉 利,在日本代表平安與吉祥(趙飛帆,2009)。綜合言之,符號可經由其 形態來表現而被人類的感官感知,但內在涵義卻不見得為其顯現於外的具 體事物,而是透過個人學習或生活經驗、背景文化加以轉換得來。. 貳、圖像符號之定義 圖像是視覺的對象物,既屬於技術層面,又屬於文化內容,它被看作 是一種具有圖像性質的符號,在所指和參照物之間應用了一種質的相似性, 即它模仿甚至重複了事物的某些特徵,如形狀、顏色、比例、背景等(韓從 耀,2008)。符號是社會的產物,它要經過人們的約定,賦予一定的價值, 才能產生交際的作用(余佳芳、林東龍,2003)。. 事實上, 「圖像」與「符號」這兩個詞語的概念本身就有些含糊不清, 對於「圖像符號」的概念,長期以來,未能達成共識,符號學者認為圖像 就是一種圖像符號,而某些學者則認為符號是圖像的一種表達方式,是圖 像的一個組成部分(韓從耀,2008)。比較能夠使多數人認可的是,將圖 像符號定義為「一種代表性的符號類型,其中既有一定數目的可視性轉換 的規則,又可以使人重新認識某些現實中的事物。」 (引自韓從耀,2008)。 奧地利哲學家 Otto Neurath(1925)發表系統化設計的圖畫文字「ISOTYP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Typographic Education),其目的是將圖像符號國際 化及標準化(MBA 智庫百科,2010)。圖像的功能具有拉近訊息傳遞的認 知差距,圖像設計者將所欲傳達的資訊編碼(Encode)形成圖像交由媒體傳 遞出去,然後經由使用者的接收並完成訊息的解碼(Decode)過程;其中編 9.
(19) 碼的過程就是對圖像的設計,解碼的過程則是對於圖像的解讀(張國賢, 1997) 。訊息接收者依其本身思考方式建構出的圖像符號的意義,是經由 不同生活文化背景而致其相異之情形,不過亦能降低其只具文字或語言的 溝通障礙,而達較高之傳達效率。符號所指示的內涵意義,正是環境背景 與時代精神的具體反映,也是當時代人們的生活體現(姚村雄,2009)。. 根據各研究者的研究內容在眾多文獻中,使用相似語詞的如「圖形符 號」 、 「標識圖像」、 「標誌圖像」及「圖像符號」等,而英文中 Pictogram 一詞,國內並無明確翻譯的對應語彙,其意約同圖像符號、象形圖等。太 田幸夫(1993)指出 Pictogram 的五個特點:(1)輔助文字;(2)使用者為主;(3) 利用日常生活經驗;(4)反映生活;(5)雙重性。Rayan Abdullah & Roger Hübner(2006)整理各家學者的定義後,指出 Pictogram 是一種圖畫的表現方 式,不含文字或聲音而具意義的視覺媒介來表達符合事實的符號。表 2-1 將其圖像符號定義彙整如下: 表 2-1 圖像符號之定義 ◎ 卡通. Otto Neurath 趣味. 利用圖形的設計,減少文字的解釋;促使人們於社會. (1918). 環境中能得到更好的訊息認知。(引自陳仕韋,2009). 張悟非. 圖像指仿照外界物體形象而敘述。含具象與抽象符號. (1992). 及兩類的混合型。. 黃崇冀. 圖像是非文字的視覺因素組合,用以表達某種觀點;. (1993). 具有拉近訊息傳遞的認知差距. 施純銘 鮮明. 圖像及符號為超越語言和文化隔閡的表達方式,是文. (1994). 字傳達工具無法做到的。. ◎. 模糊 想像 易辨 具象. Saunders 露骨 (1994) 滑稽. 圖像是人們藉以溝通與學習的工具。. Horton. 圖像本身為無意義,而是經由人類的聯想與記. 單純 (1994). 憶,賦予它大部分人所認同之意義。. 幾何. 卡通 趣味. 模糊. (續下頁) 10.
(20) 表 2-1 圖像符號之定義(接上頁) 學者. 圖像符號之定義. 李新富. 語言的替代物、充分識別性、高度特徵及. (2003). 標準化,並具視覺美感。. 姚村雄. 以圖像方式,透過約定俗成的規則或經驗聯結,. (2009). 以作為「溝通的中介」符號。.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本研究即採用較多文獻中使用的「圖像符號」作為 Pictogram 之中譯 而有以下釋義:本研究所稱之「圖像符號」 ,為利用圖畫方式的構成表現 使接收者瞭解符號中所欲傳遞之訊息內容;意即於廁所標示中,區別男女 廁所圖像形式之傳達表現,包括具象寫實、抽象造形、簡化圖案等相異呈 現之圖形。. 參、圖像符號之設計原則 隨著資訊時代的快速變遷,各文化間的相互交流就顯得甚為頻繁。若 能將圖像符號作為有效的溝通管道,則能突破社會各階層、民族、文化的 界限,效率的傳遞訊息。象徵符號的設計係藉由文字、圖案、色彩之組合, 將事物之內容以明確具體造型、圖案,提供識別、引導、說明、警告等功 能之視覺設計(李穎杰、莊貴雲、戴芳芳,2003)。以下整理說明各學者 對於圖像符號之設計原則。 Wood&Wood(1987)指出,當圖形或形像符號需求確立後,符號應符合 下述四點準則而能達其使用效果: 一、符號和訊息應易於聯想。 二、各符號彼此間易於區分。 三、符號討人喜歡且無爭議性,並適應各種文化及情況。 四、新開發之符號應不違背國內或國際之標準。 11.
(21) K. Mullet & D. Sano 於 1995 年提出圖示設計的原則: 一、決定設計所欲傳達的必要性,及確認質感、圖案、色彩和符號等一 系列之系統化設計元素。 二、精密的檢視每一個設計元素的必要性、必要程度和缺少時可能發生 的情形。 三、試將每一元素從設計中去除,如喪失圖示之功能或美感方面之特 徵,即能確定此元素為其必要。以下就其各學者對於圖像符號設計 之原則整理說明。 表 2-2 圖像符號設計原則 學者. 圖像符號設計原則. Lodding (1983) Gittins. 可遐想的、可辨識、象徵的、簡明的、有意義的、引人注. (1986). 目的。. 黃崇冀. 圖像與文化相互獨立、易區分、易辨識。. (1993) 張繼文. 可視性、顯著性、可讀性、含意性、簡潔性。. (1995) 林榮泰. 聯想性、易學性、記憶性、有秩序的元素群組、圖與地關係. (1998). 明確、貼切傳遞訊息。. Mark S. Sanders &. 可視性、可讀性、注目性。 (引自蔡婉君,2007). Ernest J. McCormick (1998) 方裕民. 立即辨識性、普遍性、一致性、特徵描述、可溝通性。. (2003) 陳佑松. 聯想性、易學性、記憶性。. (2006) 蔡婉君. 可視可讀性、單純性、標準性、完整性、文化性。. (2007).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2.
(22) 不當的視覺設計將造成使用者記憶力之負擔或注意力的分散 (Rieber,1995)。因此,一個成功的標示圖像應能予接收者正確的訊息以達 良好的互動目的。. 肆、圖像符號之辨識 辨識是指對外界事物、圖形與文字的辨別、區別,它是一個普遍存在、 無所不在的心理能力(鄭昭明,1994)。視覺的辨識能力是指我們接收的 視覺訊息與存在於腦中相對空間的、語意的及其他有關實驗生活的相關知 識聯想(張悟非,1992) 。Mike Kennedy(2001)表示標示系統宜用國際化之 視覺圖像,以辨識性為基本原則。. 林榮泰、莊明振(1991)研究中發現,容易認識的圖像有以下幾項特性: 一、採用意義明確的具象圖形。 二、使用約定俗成的抽象符號。 三、圖像具有良好的聯想性。 不同的訊息依其複雜程度,於所認知的過程中有所不同影響。胡祖武 (1993)將影響視覺訊息不同的複雜度取決於四類,整理如下: 一、可識性:視覺訊息可以被很容易的偵測與區分。 二、顯著性:與其他訊息同時出現時容易突顯。 三、可讀性:在有文字訊息顯現時能提供適當之文字或句子傳達。 四、含意性:訊息被了解的程度。. 洪美伶、劉念德(2003)提出: 「形狀辨識」的歷程主要有下列三類理論, 整理如下: 一、模板比對理論(template-matching theory): 13.
(23) 只要是曾接觸過的,都會在腦中形成烙印或模板。其認為我們的生 活經驗創造了大量的模板,而每一個模板都與特定之意義相互聯繫,且 一個模板可以用來識別許多的圖形刺激。 二、範型比對理論(prototype-matching theory): 形狀辨識基於腦中的「範型」對外界事物的比對,如:樹有很多種 類,但產生樹的形狀辨識可能不是各種樹的模板,而是一個樹的範型。 三、特徵比對理論(feature-matching theory): 事物或圖形均有其各自組成的屬性或特徵,而要辨識某些事物或圖 形就需分析它們的屬性。而屬性與特徵的區辨能力則來自於經驗。. 陳曉儒(2005)於研究圖像符號設計中,以傳達性、注目性、符碼性、 文化性、一致性、風格性為六項準則,研究結果顯示其圖像符號最重視之 準則為傳達性,可知傳達性為圖像符號的首重要領。傳達性高也就表示其 於大眾中能產生較高之辨識度。林榮泰(1990)於兩組 AutoCAD 軟體之數位 版圖像符號將其挑選、並分組,研究結論認為容易辨識的符號具有三種特 性:(1)使用意義明確的具象圖案;(2)使用公認約定的抽象符號;(3)圖像 具有良好的聯想性。. 本研究中參考各學者對於圖像辨識之相關文獻,目前有許多相似之語 彙,如「識別性」、「識認性」、 「可讀性」等,其內涵為透過獲得外在訊息 的刺激,經由視覺感官處理的過程,再由知識、經驗產生的形態辨識歷程, 引發的認知行為程度即稱之。一個無法判讀的圖形符號則失去資訊傳達的 目的(Megges,1998)。因此,圖像符號如何表達而能使得觀者易於辨識也就 甚為重要了。本研究中所稱之「易辨」乃為由視覺感官接收圖像符號的刺 激,透過知識、經驗產生其認為男、女性別標示圖像容易辨識的程度。 14.
(24) 第二節. 視覺標示系統. 壹、視覺標示定義與分類 「標示」為一種透過可被感官察覺的途徑以表明或傳達訊息的工具 (楊學展,2007) 。視覺標示能清楚呈現環境結構,並突顯地域識別性(宮 澤功,1998) 。Annette Ridenour 於 2000 年提出,視覺標示不僅能傳遞訊息、 整合環境視覺混亂現象,設計良好的標示更可增加地區文化特色。標示的 特性乃是藉由軟體文字、圖案、箭頭、色彩的組合,將事物的精神內容, 利用明確具體的造型和資料,提供識別、引導、說明、警告等功能之視覺 設計(楊學展,2007) 。 表 2-3 視覺標示定義與分類 學者. 視覺標示定義與分類 1.導覽性:地圖、入口決策點指導等。 2.訊息性:說明書、時刻表等訊息。. Mitzi Sims. 3.指示性:機場、醫院等指標系統。. (1991). 4.辨識性:企業或特殊活動之用途。 5.法規性:特殊區域傳達事件訊息之標示。 6.裝飾性:如旗幟等。 1.辨識性:說明對象物本身之名稱,具與其他物區分的機 能,如:門牌、路名等。 2.引導性:引導式指標,提供使用者於移動中,以連續性. 廖志忠 (1997). 的確認,發揮功能。 3.導覽性:標識地區中的建築物、設施的整體資訊,為確 認地區之事物與使用者相對位置。 4.說明性:具解說資訊,說明事物內容、操作說明等功能, 若內容過於複雜可配合圖說。如:公佈欄。 5.警告性:為保持安全或維持秩序,具有督導的功能。. (續下頁). 15.
(25) 表 2-3 視覺標示與分類(接上頁) 學者. 視覺標示定義與分類 1.識別性(Identificational):表示對象本身的標示,載明對 象物名稱,為名稱標示。 2.引導性(Directional):具有引導觀者置特定目標或方向 的標示,多以線條、箭頭等指標呈現,為環境中連續 性之引導作用。. 公共標示設計手冊 AIGA. 3.方位性(Orientational):將環境、建築物中之設施相對 關係表明,使人了解區域內事務方向及目前所在地位置。. (American Institute of Graphic Arts). 4.說明性(Informational):說明事物之內容、歷史、操作 方式等訊息內容。. (1997). 5.管制性(Regulatory):提醒、禁止或管理使用行為的規 範,具維護安全秩序之機能。 6.裝飾性(Ornamental):具修飾、強調及美化環境中個別 元素之外觀。.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綜合以上各家學者專家之理論,本研究將其男、女性廁所之標示定義 為: 「以文字、圖形的單一表現或相互輔佐,藉以協助大眾理解所欲傳達 之訊息內容。」以下就相關研究中出現與「標示」相似之名詞,如「標誌」、 「標識」、「指示」等詞彙,將其名詞定義整理如表 2-4。 表 2-4 「標示」相關名詞之定義 相關名詞. 名詞定義 ˙常用於個人或企業,以特殊文字與圖形符號呈現。準 確、簡易的形態像大眾傳達特定意義。(Rayan Abdullah. 標誌. & Roger Hübner,2006) ˙目的在於傳達訊息與呈現意象特質,其造形特徵與本 身所要呈現的內在特質要素,是經由整體造形所建構 (邱欣那,2008) 。. (續下頁). 16.
(26) 表 2-4 「標示」相關名詞之定義(接上頁) 相關名詞. 名詞定義 ˙由記號學來看一個是記號另一則是意義,所以標識 常用圖形表示,顧與繪畫文字有密切關係(林品章, 2000)。. 標識. ˙在區域環境下,用以傳達、理解環境內容或行動相關 訊息的方法,藉由系統化的設計與規劃執行傳遞資訊 的任務,以確保使用者於環境活動過程中,獲安全、 迅速、舒適之目的(李新富,1998)。 ˙標示系統是「一種溝通的媒介,用以傳達環境的視覺 資訊」(陳格理,1997)。 標示. ˙視覺標示是以明顯易懂的方式,直接傳達環境之結 構,協助人們了解環境並提高行動效率(廖志忠,1997) ˙某一事物能被當作媒介來傳達某個意義,則該事物為 該意義的記號。如紅燈代表停止;紅燈為停止的記號。. 記號. (何秀煌,1982)。 ˙圖示本身所表達的意涵會影響使用者在讀取訊息上. 圖示. 的認知判斷(吳智豪,2004)。.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綜言之,空間中不同功能性質的場所中,因為有了標示系統的存在而 能傳達予人們特定的訊息,它不但是人與環境間之溝通媒介,更能增添其 創意文化特色。. 貳、標示系統設計原則 標示系統應用範圍相當廣泛,如商業、公用建物、設施及交通事業等 均普遍使用(鄭金豊,2003) 。針對其設計原則,以下整理各學者之論點。 表 2-5 視覺標示設計原則 學者. 視覺標示設計原則 學者. 林磐聳. 開放性公共環境的視覺設計,歸納六種特性: 分類 1.開放性(Openness) 4.話題性(Conversation). (1996). 2.服務性(Service). 5.審美性(Aesthetics). 3.指示性(Indication). 6.系統性(Systematization). (續下頁) 17.
(27) 表 2-5 視覺標示設計原則(接上頁) 學者. 視覺標示設計原則 學者. 1.位置:標示的最佳位置通常位於走廊交叉處、空間有出入 分類 (門、廳)變化之處。 2.內容:文字與圖繪(符號)作適當之搭配,能有助於意義的傳 達。文字若超過 3 個字(英文)則須做慎重安排,以不超過 7 個字為理想。 3.顏色:選擇大膽的色彩增其注目性,亦可增加趣味及吸引 力。不宜與標示物底板色相同。 陳格理 (1997). 4.字體:字體型式應與室內風格相配合並適當排列。 5.照明:妥善的照明條件可增予標示的視覺效果。 6.尺寸:標示板的面積依內容量、字體大小與觀視距離的影 響而有所差異。 7.形式:特殊造形對於資訊的傳達、注意力或記憶力有相當 之影響;標示之設計應具系統化與規則化之原則。 8.材料:考慮訴求目的、內容、環境條件及美觀、保養等因 素,一般常採用的材料如:木質、金屬、塑性材料。. 胡嘉昕. 標示主要以圖畫為主,文字為輔。標示之圖畫設計要領為:. (2002). 1.可讀性高,容易理解。2.造形簡潔,容易複製。3.美觀。 1.標示設計規劃中,提供使用者參與設計的過程。 2.針對所有使用者進行設計。 3.明確傳達標示內容訊息,並運用文字與圖像的結合。 4.賦予標示之邏輯性與一致性,且與環境相互調和,呈現環. Jeff Corbin (2000). 境的整體性。 5.考量使用者之安全性與行動流暢性。 6.評估使用者狀況,進行設計流程與管理之檢討。 7.標示設施之損壞維修,須維持設施之統一性,以原先之設 計範本進行維修工作。 1.視覺標示以多數人共通的語言作媒介,傳達正確內容訊息。 2.背景色彩與文字色彩的選用,應相差至少 60%,且同一標. Craig M Berger & Adriemme Eiss. (2002). 示中之色彩不超過三種為宜。 3.標示字型選用瘦長、單純的字體。 4.用以適當之國際化圖形,輔助使用者辨識訊息。 5.同一標示中不宜傳達超過三個以上之訊息。.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8.
(28) 標示設計之基本要求及基本要素必須能確實掌握可視性、可理解性、 可注意性、可讀性之基本要求,方能達到有效之視覺化設計(胡嘉昕,2002) 。 利用適切之圖文比例、型式搭配,適當融入空間場域中,可謂之畫龍點睛。. 參、標示系統之文字 文字是傳達情感、紀錄事物的符號,綜觀古今中外文的文明社會莫不 以此來作為延續文化、傳遞經驗的具體表徵(丘永福,1991)。文字的辨 識必須具備兩的條件:第一是外界某些文字形狀的刺激;第二是有關此文 字形狀的過去知識與經驗(饒真強,2005)。. 標示中的文字設計,行政院研考會環境公共標示常用符碼建置設計將 其規範設計原則如下: 一、以明視性為要,通則以黑體字形、粗體字形為佳。 二、每行字數以 15-20 個字的範圍為最佳閱讀標準。 三、中、英文雙語標示時,中、英文以 3:1 為原則。 Sanders & McCormick 於 1993 年從人因工程的觀點,在設計及評估文 字顯示所使用的人因工程效標主要為以下三種(引自王怡文,2010): 一、可視性(Visibility):能從背景中分離出文字或符號的屬性,亦及可察 覺文字或符號存在的程度,亦可稱為「可察覺性」(Detectability)。 二、視認性(Legibility):能辨別出文字或符號彼此之間差異的屬性,亦 即文字或符號易於辨識的程度,亦可稱為「可區辨性」 (Discriminability)。它有賴筆畫粗細、字體形式、對比及照明等條件 的影響。 三、可讀性(Readability):以單字、詞句或連續性文章等有意義的群組方 式表現,令人能夠解讀或辨別內容資訊主旨的屬性,亦即文字被解 19.
(29) 讀了解的程度,亦可稱為「意義性」(Meaningfulness)。 一般認為文字形式作為傳遞訊息的工具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但圖像 及符號超越語言和文化隔閡的表達方式,卻是文字傳達工具無法做到的 (施純銘,1994)。也就是說,適當的圖文配比,比起單純的文字或者圖 形的表達來的有效。廁所之性別標示設計中,通常字體的使用亦較為單純, 如: 「男」、「女」或外文的「men」 、「women」等單字表現,較為普遍而使 得容易傳達。在單字閱讀正確率方面,明體、黑體、圓體等三種字形均優 於標楷體(游萬來、蔡登傳、郭文宗,1996)。標示的設計中除了文字本身 內容的傳達外,若能透過圖形運用加以潤飾、結合文化特色,則更能發揮 其內涵意義。. 第三節. 創意相關理論. 創意、創新、創造力於現今已是大眾所熟悉的詞彙,國內外許多學者 亦以此作為研究論述。Torrance 對於創造力的研究,在傾注龐大心血後認 為其難以精確定義(Torrance,1988)。各家學派注重之層面因不盡相同而難 以形成共識,以致至今有關創造力的定義仍是難以統合。英文中, 「creativity」 的中文可譯為「創意」 ,又可譯為「創造力」;而創造力我們可以將其稱作 為「創造的能力」;「創造」(creative)一字源於拉丁文 creatus,原意為「製 造或製作」,或按字面譯為「生長」;韋氏大字典則解釋為 to bring into existence「賦予存在」之意,具有無中生有的特性。. 張春興(1989)主編之張氏心理學辭典則將創造力解釋為「在問題情境 中超越既有經驗,突破習慣限制,形成嶄新觀念的心理歷程;及不受成規 限制而能靈活運用經驗以解決問題的超常能力。」可看出其創造力一詞所 20.
(30) 表達的是原創的或創新的、將舊有的加以改良突破的一種能力。唯「創意」 一詞於中文的使用上可針對人或其作品;而「創造力」則多只針對人所做 出的描述。例如說:「他是個很有創造力的人」 、 「它有很強的創造性」 ,而 不會說「這件作品很有創造力」 (莊修田,2007) 。然而由於「創意」與「創 造力」除了在描述對象上有些差別外,基本上概念是相同的,本研究就以 「創造力」相關文獻整理分述如下。. 壹、創造力的概念 創造力的研究自 1950 年開始受重視以來,研究量極大但至今創造力 仍是一個具有多種不同定義、曖昧不明確的名詞(Wiles,1985)。它可能是發 明的能力、是生產性思考能力、擴散性思考能力,也可能是想像力 (Torrance,1984)。一直以來諸多研究學者嘗試對其做出分類,如 Rhodes(1961) 歸納創造 4P(four p’s of creativity)認為創造力可從 4P:創造者(person)、歷 程(process)、觀念的產品(products)、環境(press)進行了解。Sternberg(1988) 將創造力的發展分為個人的六項資源:(1)智力;(2)知識;(3)思考型態;(4) 人格特質;(5)動機;(6)環境情境。且強調六項資源都運用其適當程度上時, 創造力才會產生。表 2-6 為不同領域之學者對創造力所作之定義。 表 2-6 創造力的定義 學者. 定義 創造力為人類認知的能力,視為擴散性思考 (divergent. Guilford(1967). thinking)的一種,而由流暢力 (fluency)、變通力(flexibility) 及獨創力 (originality)所構成。 創造是雙重聯想,創造的歷程實際是從原來不相干的兩件. Kostler(1965) 事中找出共同的特點來;同時所作的解釋令人意想不到。 Mednick(1962) Wllach&Kogan(1965). 創造思考是一種聯想的歷程。 產出的作品是充足且獨特的。 21. (續下頁).
(31) 所謂的「創造思考」歷程,這個過程包括對問題的缺陷、知 識的溝隙遺漏之要素以及不和諧等的察覺;進而發覺困難, Torrance(1966). 尋求答案,提出有關的推測和假設;並對這些假設求證,再 求證或修正假設,再進一步求證;然後將獲得結果提出報告, 傳遞給別人。. Amabile(1983). 新奇、有用、正確、有價值的。 創造力源自於智力的歷程(intellectual process)、知識、智力的. Sternberg(1988) 風. 風格(intellectual style)、人格、動機與環境的交互作用結果。 創造是綜合發展生物學、心理學的、領域知識與社會脈絡等. Gardner(1988) 系統交互作用的結果。 因素. 以上各觀點由不同角度、主張切入論述,雖繁瑣且未能統合,但由此. 可得知創造力是人類的一種認知能力,可能由環境、智力、心理等各層面 交互下所產生的,其結果應為新穎且具價值性。. 貳、創造力相關理論基礎 創造理論在近半世紀以來的發展下,各取向理論至目前為止仍難達共 識,以下就 Guilford 的擴散思考論與幾個論點之內涵簡述之,再進行觀察 比較作以探討。 一、精神分析學派理論 精神分析學派強調潛意識(unconscious)或前意識(preconscious)的釋放作 用,認為理性控制的想法無法產生創造的新理念,只有在理性暫時失控時, 由前意識的想法中才會得到創新的想法,此一學派認為創造力是一種控制 退化的能力。 二、完形心理學派理論 對於創造力的理論,完形心理學派主張經驗的重整或事物的改進、知覺 22.
(32) 的趨合現象與頓悟等三方面。認為重組以往經驗或修改原有事物的活動就 是一種創造。而知覺趨合現象為其主要理論,乃由「局部代表整體」的概 念來推測,當思考過程中由於因素接近(contiguity)與情境相似(similarity) 的結果而產生整體事件的頓悟。 三、人本心理學派理論 人本心理學派重視創造者的創造性傾向與人格特質,認為具有創造潛能 的人須有創造的意願才能將其創造力加以表現。Rogers(1959)認為創造力 是個人實現自我、發現自我潛能並達成自我實現的目標,且須在以下三種 情境下才能產生創造力:(1)對經驗持開放的態度;(2)內控人格特質;(3) 喜歡嘗試新觀念。 四、認知發展理論 認知心理學派強調創造力是一種認知的、理性的作用,是隨著智能的成 熟和創造思考的訓練及態度的培養而逐漸發展。人類為了解決新的問題經 常需要運用創造力,而於問題解決過程中,時常須以智力作為基礎,並以 邏輯思考的方法,才能達到創造性解決問題的目的。 五、Guilford 擴散思考論 Guilford(1965)發表的智能結構論中,他認為以「思考運作向度」 的擴散思考與創造力關係最為密切,強調創造力是擴散思考的表現。 Guilford(1967)進一步認為由於「輸入內容」和「產出類別」的不同,與擴 散思考有關的智力成分至少有 16 種,而可歸納為四類:流暢力(fluency)、 變通力(flexibility)、獨創力(originality)及精密力(elaboration)。Guilford 認為 擴散思考的能力之一為「大量想出可能的反應」,即流暢力在產生構想時 最初的想法較普通,越後面的反應就越可能具有變通力與獨創力,此觀點 即流暢力是變通力和精密力的基礎。 六、創造力成分模式 23.
(33) Amabile(1983)從產品的觀點,提出創造力表現的成分模式(componential model)。認為創造力須依賴三種基本成分:內在動機(task motivation)、領 域 相 關技 能(domain-relevant skills) 及 創 造 力 相關 技 能 (creativity-relevant skills)三種成分的群集。其中,創造力相關技能屬最基本的層次,對於任何 領域的素材皆可發生作用;領域相關技能位屬中間的層次,指某一領域內 所共同具有的基本技能,非屬某特定技能;而內在動機則屬最特殊的層次, 隨領域內任務不同外,對特定任務也會因時而異。 七、Csikszentmihalyi 創造力系統理論 Csikszentmihalyi 認為創造力的發生乃是由領域(domain)、學門(field)、個 人(individual person)三個要項之相互關係得之(杜明城譯,1998) 。領域由 一套抽象的規則與步驟構成,是某特定社會或人類全體共用的象徵知識; 學門則是判定一項理念或產品能否被納進某領域;個人運用領域所賦予的 符號,有了新概念或看到新的模式,這種新奇事物經適合的學門納到相關 的領域時,創造力即產生。可歸納此觀點為其創造力是改變既有領域,或 是將既有領域轉變成新領域的任何作為、理念或產品。 八、Sternberg 創造力三元說 Sternberg(1988)提出創造力三元說(Tree-facet model of creativity),認為創 造力的產生需從三面向的交互作用結果才能產生,包括:智力(intelligence)、 認 知 思 考 風 格 (cognitive. intellectual. styles) 及 人 格 或 動 機. (personality/motivation)。若只從其中的單一面向看起則無法充分了解創造 力之概念。之後 Sternberg 更將創造力的發展擴增為六項個人資源:智力、 知識、思考型態、人格特質、動機及環境情境,並強調當六項資源都用在 適當的程度時,創造力才會產生。 由上述創造理論簡述中,可以看出創造力理論的基礎不再由單一的論 點所侷限,通常被視為各種層面交互所產生的結果。近期各創造論者跳脫 24.
(34) 派別的觀點,如心理動力論者強調創造力源自於潛意識和前意識間之關係; 行為主義論者著重於創造行為乃由學習而來;認知心理論者主張創造思考 下的心理表徵與歷程;人本新理論者則認為其取決於人格特質。而上述之 創造力理論中則假定創造力之產生是由各層面、因素共同互動的結果,其 演進可略為看出端倪。. 參、創造力評量 由於創造力之概念與本質的多樣化,幾十餘年來所創之評量的方式與 工具就亦趨多元。Hocevar 等人(Hocevar,1981;Hocevar&Bachelor,1989)在分 析評量創造的工具後,將其歸納為八類:(1)擴散思考測驗:為創造力研究 中最常使用的工具,由 Guilford 編製,主要依據擴散思考為基礎,計量個 人心理創造力層面可分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及精密力;(2)態度與興趣 量表:依其個人對創造的興趣與態度鑑別創造力之高低;(3)人格量表:認 為創造不僅是認知方面的特質,人格因素對於創造的行為亦具重要影響; (4)傳記問卷:認為個人目前的狀態是過去經驗的累積,周圍環境所接觸的 事物皆可能有助於或阻礙創造行為的發展;(5)教師、同儕或上司的評定: 主要由師長、同儕或督導人員進行評定工作,根據對一人的觀察、了解來 評定創造傾向;(6)產品評判:認為個人所發展出的產品是評判創造性高低 最直接的方式,評定的人可以是該領域的專家或一般人;(7)傑出人士的研 究:認為傑出人士所具備之特質可作為提供評量創造力的指標;(8)自陳式 創造活動與成就:創造力的高低是依個人陳述所從事的活動與成就加以判 斷。上述得知,評量創造的方法相當多樣化,然其中只有「產品評判」此 類視其為創造的產品或成果,另七類別均以人為主要的測量評定方式,相 較之下產品特質的創造力評量就顯得薄弱許多。. 25.
(35) 而評量的內容源自於研究者所創造的概念或建構,因此評量的方法又 按其對創造的定義依訊息處理論之觀點分為三項:(1)輸入:指創造者的背 景及所具有之特質(包含人格傾向);(2)歷程:包括運用創造思考的過程、 方法或進行的活動;(3)輸出:指創造的產品或其成果(毛連塭等,2000)。 以設計類產品的創意評量而言,應屬於「輸出」類的訊息。參考產品創意 的評量指標如表 2-7。 表 2-7 產品或作品創意指標比較 學者. 產品或作品的創造力指標比較 新奇向度(啟發性、原創性、轉換性);問題解決向度(適. Besemer, & Treffinger (1981). 合性、適切性、邏輯性、實用性、價值性);精進與綜合. Torrance, Weiner, Prebury, & Hendeson. 創意想像,對社會文化建設性的影響,未來導向的成分,. 向度(吸引力、複雜性、雅緻性、表達性、系統、巧妙). 所涉入的情緒感覺(未來創作劇本,如 2008 年的故事). (1987) Besemer, & O’ Ouin. (1999) Amabile. (1996). 新奇向度(啟發性、原創性、驚奇);問題解決向度(邏輯 性、實用性、價值性);精進及統合(吸引理、複雜性、雅 緻性、易了解、系統、巧妙) 使用他們自己主觀的創造力定義,依照創意的層次(非常 具有創意、有創意、無法決定、相當沒有創意、非常沒 有創意)來評定這些設計. 資料來源:張世慧(2007) 部分學者認為評量個人創造力最為直接的方式就是個人所呈現出來 的產品或作品,不過也因為所依據的創造力理論定義不一,而評判者的標 準亦不盡相同。本研究中受測者對性別標示圖像進行主觀判斷之創意程度, 依層次高低選擇其非常有創意、有創意、普通、沒創意、非常沒創意之評 定結果。. 26.
(36) 第四節. 視覺偏好相關理論. 壹、視覺認知 視覺是生物各種感官知覺中最發達的一個系統(李江山等人,1999)。 其視覺現象為視覺系統對外在光線反應的結果,經由視覺經驗的儲存,當 接收到訊息時,大腦能喚起過去的視覺記憶來做比較、判斷。視覺不僅僅 是單純接受刺激的器官,而是有主動探索、選擇、組織與判斷的作用(陳 曉儒,2005) 。人類利用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等感覺器官感知形、色、 音、味等外界訊息,而其中也當以視覺接收的訊息最為廣泛與快速。而視 覺的訊息傳遞,依表現形式可分為文字(words)、圖像(pictorgrams)、符號 (symbols)或同時併用三種的呈現方式(張悟非,1992)。. 從認知心理學的訊息處理論點來看,人類由個體的認知系統作為藉由 感官來接收外界的刺激、儲存與提取、運用訊息,將記憶分三個類型:感 官記憶、短期記憶及長期記憶。來自環境中的訊息經感覺刺激的形式由感 官接收並暫作留存,透過注意力介入之有無而被選擇為短期或長期之記憶。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 Bruner 認為人類對其環境周遭事物經由知覺將外在物 體或事件轉換為內在心理事件的過程,稱為認知表徵。將其區分如下: 一、動作表徵:讓受測者有所接觸或觸摸實物操作,或參與活動體驗。 二、圖像表徵:讓受測者看圖片、畫面,形成心像(mental image),加強 記憶。 三、符號表徵:將概念統整為抽象的符號、語言文字,並壓縮保存,一 旦須要運用時則可直接從事抽象思維。. 外界事物經由視覺接收進而刺激大腦而達成接收訊息並產生的情感 意識之運作過程,便為知覺形成的過程: 27.
(37) 外在事物. 視覺接收. 大腦認知. 回應. 圖 2-1 知覺形成過程. 透過視覺探討標示中圖像、文字的安排,除了符合視知覺的需求外, 更能促使標示傳達的效能。本研究中對於標示圖片之偏好乃指視覺之偏好, 即經由視覺感官接收後產生之刺激進而理解其傳達意義與內容,產生趨近 或趨避的情感來選擇個人偏好的程度等級。. 貳、偏好之定義 張春興(1977)提出偏好(preference)為個人對事物喜好程度的態度,即 「比較喜歡」,是一種行為傾向,不能直接觀察,只能透過個人於外顯行 為來推知。人類對於外在環境的刺激,會產生不同的情感反應(emotional reaction),根據情感反應會產生不同的感動評價(affective appraisal),因而 形成趨近或趨避的行為(Nasar,1997)。對於外在刺激產生的正面情感,即為 對事物的偏好,偏好的形成並非是縝密複雜的思考或推理,而是來自於個 體心理對環境的直接反應,包括情緒、過去經驗甚至進化原理,都會引起 觀者對於其產生「喜歡」或「不喜歡」(Kaplan,1987)。張建成(2000)指出 使用者的偏好是由於許多未知因素所構成的心理表徵,其中的理由是因為 產品的意象是由所有的設計元素所組成,而這些設計元素在影響使用者的 感覺方面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意即產品的設計影響著偏好與印象的關鍵。. 偏好是基於觀者的價值觀與其物體所表達之價值間相互產生的共鳴。 Rapoport(1977)提出人與環境交互作用包括知覺、認知及評估三階段。首先 透過感官獲得景觀訊息接受刺激,即直接接收視覺景觀的訊息或聽覺、嗅 28.
(38) 覺、觸覺等感受;第二階段為視覺景觀的特性加以組織,透過個體過去經 驗、知識、期望及社會文化背景對景觀作詮釋與價值評斷,產生認知、了 解的行為;第三階段為個人過去經驗、目前需求及心理狀態等對於環境做 出情感價值的評判進而產生偏好。. 參、視覺偏好 視覺偏好的產生須經由外界刺激個體之視覺感官,再由大腦接收進而 做出喜好程度的反應。根據科學研究顯示,人類對於外界訊息的接收,視 覺佔了大部分。對於外界的刺激,透過各感官感知、接觸、體驗,而能將 其物件之特質真實傳達給接收者。雖然每一種感覺對協助人類適應外界環 境都不可或缺,但視覺可說是最重要的人類感覺(李茂興,陳夢怡譯,2000)。 因此當我們排除聽覺、觸覺、嗅覺等其他感官,而以視覺作為焦點來探討 喜好時,即稱為「視覺偏好」。. 人們日常生活中,觸目所及均為視覺元素的組合;即線條、輪廓、形 狀、色彩與質感,如何適切的運用而使人感到愉悅、喜歡,本研究將其標 示進行分組歸納探討。本研究所指之偏好乃為由視覺感官感受之視覺偏好; 指受測者「看到」照片中標示的外觀形式,產生其喜歡的程度。研究工具 採用圖片呈現與經由電腦產生之影像進行調查,僅能探討受測者對於所看 到的外觀形式產生的視覺偏好程度,而非於真實生活中廁所門牆上的標示, 也排除現實廁所空間之外觀、風格、照明等整體空間可能連帶影響標示呈 現之因素。. 29.
(39) 30.
(4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臺灣地區之各年齡層族群對於性別標示之創意、偏 好及易辨程度,並了解其具美工、空間設計相關背景與非相關專業背景者 於創意與偏好評量上的差異。透過問卷調查進行研究,藉以得知臺灣地區 不同年齡層族群對於標示圖像的創意、偏好與易辨之實際情形。本章說明 研究對象、研究方法與流程、研究架構與假設、研究工具及研究實施方式 及研究資料處理方法等相關內容。. 第一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為探討臺灣地區之各年齡層族群對性別標示圖像之創意、偏好 與易辨關係,希望透過不同族群來檢視彼此之間的差別。於受測者個人屬 性方面,內容包括性別(男、女二分類別變項) 、年齡(20 歲(含)以下、21 至 35 歲、36 至 50 歲、51 歲(含)以上四分類別變項) 、教育程度(高中職(含) 以下、大專大學、研究所)及美工、空間相關設計背景(有、無),共四個 項目。學者 Ghiselli, Campbell, Zedeck(1981)建議有關量表的使用,樣本數 不宜少於 300,因此受測者之有效樣本設定為 300 份以上,而以年齡層每 一群體又至少於 30 份以上。.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本研究採用量化的相關研究法,以自行發展之研究工具進行資料之收 集、問卷施測,再以所獲之資料進行統計與分析。研究流程依序為:相關 文獻探討及圖片收集→問卷初擬→第一階段圖片篩選→第二階段圖片篩 31.
(41) 選→問卷正式擬定及施測→資料統計、分析→研究結果→結論與建議。.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範圍. 文獻探討. 測量圖片收集. 資料分析. 問卷初擬. 第一階段圖片篩選. 第二階段圖片篩選. 問卷擬定、施測 資料統計、分析 研究結果 結論與建議. 圖 3-1 研究流程圖.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本研究所欲探討之核心為:性別標示圖像之創意、偏好與易辨之間的 關係,當中包含了個人屬性變項所形成的差異,及創意程度、偏好程度對 於易辨的影響等。 32.
(42) 個人屬性 1.性別 2.年齡 3.教育程度 4.設計背景. 創意 易辨 偏好. 圖 3-2 研究架構圖 依據上述研究架構,本研究所要驗證之虛無假設包括: H01:不同屬性之個人,對於性別標示之創意、偏好與易辨的知覺情形並 無顯著差異存在。 H02:性別標示之創意、偏好與易辨三變項彼此間並無顯著相關。 H03:創意、偏好對於易辨無顯著解釋力。.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性別標示之「創意」 、 「偏好」及「易辨」此三變 項之間的關係。 一、測量照片選取 本研究以網路搜尋之照片作為來源。先收集 121 組男女廁所標示圖像照 片,以 Photoshop 影像處理軟體進行去背作業,刪除照片中其他不相關之 背景,使每組照片盡可能只呈現標示圖樣,降低干擾因素。進行第一階段 篩選,以電腦 Power Point 播放照片之方式呈現,由兩位設計相關背景與兩 位非設計相關背景人士選出認為適合作為評量「創意」與「辨識」程度問 卷的照片,其相關背景如表 3-1 所示。四人均選取的有 23 組,三人均選取 33.
(43) 的有 47 組;研究者將其 23 組均納入測量圖片之選定,再將三人勾選的 47 組中選出 24 組納入,共 47 組作為正式問卷施測之照片。 表 3-1 四位人士背景 A. B. 男性 49 歲 高職美術教師 美工設計背景 25 年. 設計相關背景. D. C. 非設計相關背景. 女性 25 歲 設計公司研發部門 空間設計背景 5 年. 女性 50 歲 家庭主婦 會計背景. 男性 27 歲 企管背景. 二、 「創意」程度量表 本量表以上述 47 組照片,以紙本問卷及電腦 Power Point 播放之方式呈 現;受測者進行認為其標示創意程度之高低測量。作答方式採 Likert 五點 尺度法,請受測者依據自己對各照片內容主觀的感受,分別於「非常有創 意」 、 「有創意」、「普通」、「沒創意」、「非常沒創意」五個選項擇一作答。 計分方式為「非常有創意」計 5 分、「有創意」計 4 分、「普通」計 3 分、 「沒創意」計 2 分、「非常沒創意」計 1 分;受測者在某一題項上的分數 越高,表示對此一題項的標示覺得越有創意。 三、「偏好」程度量表 本量表同上述 47 組照片,以紙本問卷及電腦 Power Point 播放之方式呈 現;受測者進行標示之偏好程度高低測量。作答方式採 Likert 五點尺度法, 請受測者依據自己對各照片內容主觀的感受,分別於 「非常喜歡」 、 「喜歡」 、 「普通」、「不喜歡」、 「非常不喜歡」五個選項擇一作答。計分方式為「非 常喜歡」計 5 分、 「喜歡」計 4 分、 「普通」計 3 分、 「不喜歡」計 2 分、 「非 常不喜歡」計 1 分,於某一題項的分數越高,表示對此題的偏好程度越高。 四、 「易辨」程度量表 34.
(44) 本量表同上述 47 組照片,以紙本問卷及電腦 Power Point 播放之方式呈 現;受測者進行認為其易辨程度之測量。作答方式採 Likert 五點尺度法, 請受測者依據自己對各照片內容主觀的感受,分別於「非常好辨識」 、 「好 辨識」 、 「普通」、 「難辨識」、 「非常難辨識」五個選項擇一作答。計分方式 為「非常好辨識」計 5 分、 「好辨識」計 4 分、 「普通」計 3 分、 「難辨識」 計 2 分、「非常難辨識」計 1 分,受測者在某一題項上的分數越高,表示 對此一題項的標示覺得越容易辨識。. 第五節. 研究實施. 本研究進行之調查,以電腦 Power Point 投影播放及紙本問卷方式進行 測量。由於本研究採用照片為測量方式,可能與親臨現場之感受有所差別。 然而依國外學者的研究顯示,受測者對於彩色幻燈片或彩色圖片的反應, 其與於現場之經驗吻合(Hershberger & Cass,1974;Kaplan & Kaplan, 1989;Oostendorp,1978)。因此,本研究以標示照片作為測量工具,由受測 者依其主觀反應作答之。. 電腦 Power Point 投影播放由集體施測與個別施測之方式進行。實施測 量前,簡要說明問卷進行的方式,受測者勾選完基本資料後,後續相關評 量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易辨程度」評量,電腦設定每張照片 顯現 5 秒;第二階段為「創意程度」及「偏好程度」量表,電腦設定每張 照片顯現 11 秒,受測者逐張勾選感受程度(五個尺度)。紙本問卷方式以 個別施測進行,實施前亦作簡要說明。受測者親自翻閱紙本標示照片,逐 一進行作答;此方式則未受時間限制。. 35.
相關文件
(3)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regarding out of school traffic guidance staff with different gender, job title, guidance counselors seniority and age in the
We used the radar echo data of the 10 most significant typhoon rainfall records between 2000 and 2010 as input variables to estimate the single point rainfall volume of the
Given different levels of homeroom teachers’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regarding students’ learning satisfaction.. Students have
(1) Parents in different ages, education backgrounds, vocations, and numbers of children in school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eacher’s changes dimension related to
2.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eaning will (including knowledge and skills enrichment, external enhancement and self-development.) among sexuality,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controlled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in score of the scale of learning satisfaction of Natural Science and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interchanging impact on mathematics learning achievements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s in terms of different teaching pedagogies.. There is a
2.The discriminations of the teenagers’s leisure hinders are als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s leisure attitudes in the attributes of gender, school systems, sufficiency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