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柳永詞與元祐詞壇之關係析論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柳永詞與元祐詞壇之關係析論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5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一○一學年度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侯雅文教授.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柳永詞與元祐詞壇之關係析論.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研究生:白依渟 中華民國一○二年六月. v.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謝辭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這是自百年樓下山後,於橋上回顧所見的景象,在深淺青綠層層交疊的山壁 中,蘊含著深幽而掘不盡的曲折與美麗,宛如撰寫論文的漫漫歷程。 看著桌上放置的,已經列印、裝訂的完稿論文,不禁想起大學畢業時,對於 中文所充滿憧憬的我,對於政大充滿嚮往的我,那樣積極熱情、躍躍欲試,又帶 有幾分生澀與惶恐,而如今,我已聽聆許多課堂,走過許多學術會議,也在此看 望風景,笑淚人事,更從浩浩湯湯的古典文學中,翻書檢字,苦思凝想,搖著筆 桿與時間競速,完成這本碩士論文。經過這一路的「歷練」 ,我已不復當年的我, 褪去生澀,多了幾分成熟與勇氣;減少一逕的懷想,多了幾分腳踏實地的眼光。 而這本論文正是烙印這些成長跡履的碑石。 能夠完成這本論文,最重要的是要感謝我親愛的家人,尤其是我的父母,感 謝他們願意支持身為長女的我,在大學畢業後,繼續攻讀研究所,完成我的「學 術夢」,未給我過多分擔家計的責任,而在我最後寫論文的半年期間,雖然我搬 離家中,住在學校附近,然而,他們對我的關心與照顧卻從未減少,反而給我更 多的鼓勵與溫暖。在就讀研究所期間,經歷了一些事,我才深深發覺到自己的研 究夢想,確實讓父母多辛苦了幾年,雖然這本論文,不能補償他們的辛勞,但是.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希望能帶給他們幾分的寬慰與喜悅,讓他們見證我的種種成長,在未來的日子裡, 我將全心回報對父母的感謝。此外,我還有一位小我多歲的妹妹,在最後寫論文 的日子裡,她正在準備大學考試,我們同時面對人生的重要挑戰,也時常分享彼 此的「奮鬥生活」,一起加油、打氣。 而這本論文的內容撰寫,則要感謝雅文老師的悉心指導。猶記得我初次向老 師提出碩論的初步想法時,老師就十分認真、細心的告訴我論題尚待思考的方向, 並提供一些研究論著,供我研讀,宛如上了一堂課般「厚實」 。之後在確立論題, 撰寫研究計畫,以及寫論文的過程中,每次和老師討論,都讓我獲益良多,也總 能「撥雲見日」 ,使許多問題「豁然開朗」 。非常感謝老師在百忙之中,依然逐字 逐句閱讀我的論文,給予我不少書寫上的建議,如今,論文已完成,雖不敢自言 優越與完善,但至少與剛開始寫論文時相比,我已學習到很多,在學術能力上, 也有所進步,這些都要感謝雅文老師的指導。另外,我在政大曾擔任通識中心陳 幼慧主任以及中文系楊明璋老師的助理,感謝他們給我機會,讓我在工作期間, 學習到更多元的事物。在擔任幼慧老師助理時,我能在文學研究的視野外,觸碰 較多與教育相關的議題,為研究生活增添新鮮的樂趣。在擔任明璋老師的助理時, 於待人處事方面,學習甚多,也偶然和一些「學姐們」相識,獲得「意外的友誼」。. Ch. engchi. i n U. v. 除了家人與師長,98 級中碩班同學、碩士班的學長姐、學弟妹,以及修習 教程時認識的大學部學妹們,亦是我要感謝的對象,由於人數眾多,在此就不一 一指名了,每個重要的緣分,都會珍藏在我心裡。98 級的中碩班同學,我們自.

(4) 碩一開始就深具「政大氣息」,以熱絡、豐富的班級活動拉近彼此的距離,顛覆 一般研究生「有名無實」的班級形式,即使到碩三、碩四時,大家開始各奔東西, 為各自的論文與未來努力,依然會關心彼此的近況,互相鼓勵。我想,我永遠不 會忘記交付論文的前幾週,和朋友們「同舟共濟」的情景,那樣酸苦的日子,因 為有彼此的陪伴和依賴,才能有些許的甘甜。另外,碩班學長姐在課業與生活上 對我的關心、協助,以及我和學弟妹們嘻笑、聊天的時刻,也都是我在政大溫暖 且美好的回憶。 致謝,既要謝「新人」,亦不忘「舊人」。 在政大就學期間,亦有許多「舊日的情誼」陪伴我進入研究所,為了要紀念 我和這些「舊友」的深刻緣分,且表達我由衷的感謝,在此將一一「寫下」他們 的名字。感謝高中好友育馨、育秀、婉儀、慧茹、旭皓,他們總是傾聽我生活中 一切的酸甜苦辣,在我遭遇挫折時,給予我最大的依靠與安慰,而旭皓與我同是 研究生,雖然領域有別,但是遇到研究事務上的瓶頸,我們都會「互求協助」, 總是旁觀者清的為對方提供解決之道。感謝大學好友明珠、玟綺、雅雯、子晴、 倖芬、慧宜、冷靜、皖倩、琇如、儀婷,同樣在我低潮時,給我許多鼓勵,每次 和她們聚會,總是歡笑不斷,能夠忘卻所有的煩惱,而聽著她們在職場上的經歷, 讓我在心態上更能勇敢、堅決的面對未來尋找工作的課題,因為有她們,讓我的 研究所生活,增添許多豐富的色彩。 除此之外,我亦要感謝高中班導,教授國文的天祥老師,我還記得剛開始上.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老師的課時,對於老師信手在黑板上引述詩文的能力十分佩服,希望自己有一天 也能讀遍那麼多書,由於我對國文的興趣,老師時常在課外和我談中文系的種種, 且另外教我們寫小論文,那時年紀尚小,很理所當然的就拿了老師提供的書籍和 資料,等到自己年紀稍長,才知道那都是老師特地去大學裡幫我們出借、影印來 的。之後我選擇中文系這條路,固然學得很開心,但是也有許多迷惘的時刻,而 老師在我畢業後,依然會以過來人的身分,給我適當的建議。另外,教了我三年 高中英文的瑞華老師,和我亦有深厚的情誼,我們是忘年之交,像母女(其實我 們之間的年齡差距尚不至此)又像姊妹,在老師面前,我可以完全是「真我」, 不用任何偽裝,可以聊天南地北任何話題,是一種很自在的相處。我能走到今日, 也要感謝兩位老師多年以來對我的關心與照顧,他們總能給我「安心」的力量。 感謝之後,將是告別。告別政大,二十年來的學生身分已然劃下句點,內心 總有說不出的惆悵──因為,曾經美麗。從今往後,我將是另一種身分。感謝上 天讓我有如此多值得感謝的人,讓我相遇、相知、相惜這些美好的緣分,未來, 我期待下一回的「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Ch. engchi. i n U. v. 依渟 2013 年 8 月 誌於中和,遙想指南山徑.

(5) 摘要 本文主要從「詩化」、「賦化」、「語言介乎雅俗」三方面,考察柳永詞與元 祐詞壇的創作關係。在第一章緒論中,透過對古代詞評與今人研究的探討,推導 出本文的論題,並闡述研究方法、研究範圍,以及史料的運用。在第二章中,主 論「『詩化』 、 『賦化』 、 『雅、俗語』的意涵與區辨指標」 ,爬梳、考察與此四項概 念相關的研究成果,辨析各家說法的異同,從中界定本文「詩化」 、 「賦化」 、 「雅 語言」和「俗語言」的意涵,並在此基礎上,建構區辨指標。在「詩化」與「賦 化」的部分,皆從「音調格律」 、 「題材情意」 、 「文體功能」 、 「表現手法」等層面, 建立詞體「詩化」 、 「賦化」的指標。在「雅語言」 、 「俗語言」的部分,則從「遣 詞用字」、「情感內容」兩方面,探究兩者的「相對差異」,以此建立兩者的區辨 指標。在第三、四章中,乃由第二章所建立的各項指標進行研析,分別論述柳永 詞與元祐詞作在「詩化」 、 「賦化」 、 「語言介乎雅俗」三方面的表現特色,其中, 「詩化」與「賦化」的作用對於詞體本色有所改造,遂使語言趨向「介乎雅俗」 的狀態,因此,三者實存在著相互因依的關係。在第五章中,主論「元祐詞人群 對柳詞『詩化』、『賦化』、『語言介乎雅俗』書寫的接受與承繼」,在三、四章的 基礎上,將柳永詞與元祐詞作進行比較,從同的面向,探討兩者的繼承關係;從 異的面向,闡析元祐詞人對於柳詞主觀接受之處。在「詩化」方面,可見元祐詞.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人對柳詞在題材、意象上的開展,較少情意上的承繼。在「賦化」方面,可見元 祐人在繼承柳詞之餘,多摻雜了關乎仕隱的政教情志,降低「賦化」的程度。在 「語言介乎雅俗」方面,元祐詞人的此類作品雖有與「賦化」相關者,但更多的 是與「詩化」相關的表現。因此,蘇軾等元祐詞人接受、繼承柳詞的意義,在於 重塑柳詞的主要表現,擴大、深化柳詞中較為偏弱的「詩化」現象。最末於第六 章結論中,總結前面各章的論述,並重申柳詞在詞學發展史上的意義。. Ch. engchi. i n U. 關鍵詞:柳永、元祐詞壇、詩化、賦化、雅、俗語. v.

(6)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方法…………………………………………………………………………………………………..8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史料說明………………………………………………………………………………11. 第二章 「詩化」 、 「賦化」 、 「雅、俗語」的意涵與區辨指標.................................19. 政 治 大 一、 「詩化」的意涵............................................................................................................19 立. 第一節 「詩化」 、 「賦化」 、 「雅、俗語」的意涵......................................................19. ‧ 國. 學. 二、 「賦化」的意涵...........................................................................................................25 三、 「雅、俗語」的意涵....................................................................................................29. ‧. 第二節 「詩化」 、 「賦化」 、 「雅、俗語」的區辨指標..............................................31. sit. y. Nat. 一、 「詩化」的區辨指標...................................................................................................31. io. er. (一) 「詩體」 、 「詞體」各具的文體特徵.....................................................................31. al. (二) 「詩化」的區辨指標...............................................................................................53. n. v i n Ch 二、 「賦化」的區辨指標....................................................................................................61 engchi U (一)賦的文體特徵………………………………………………………………………………………………61 (二) 「賦化」的區辨指標…………………………………………………………………………………….69 三、 「雅、俗語」的區辨指標.............................................................................................72 (一)從「遣詞用字」論雅、俗語的區辨指標……………………………………………………72 (二)從「情感內容」論雅、俗語的區辨指標……………………………………………………75. 第三章. 柳永詞「詩化」、「賦化」、「語言介乎雅俗」析論....................................79. 第一節. 柳詞「詩化」析論…………………………………………………………………………………..79. I.

(7) 一、從「題材情意」論柳詞的「詩化」………………………………………………………………80 二、從「文體功能」論柳詞的「詩化」……………………………………………………………….87 三、從「表現手法」論柳詞的「詩化」………………………………………………………………..92 第二節. 柳詞「賦化」析論.............................................................................................98. 一、從「音調格律」論柳詞的「賦化」………………………………………………………………..98 二、從「題材情意」論柳詞的「賦化」………………………………………………………………..101 三、從「文體功能」論柳詞的「賦化」........................................................................107 四、從「表現手法」論柳詞的「賦化」……………………………………………………………..111 第三節. 柳詞「語言介乎雅俗」析論………………………………………………………………….117. 政 治 大. 一、柳詞的「俗語言」…………………………………………………………………………………………..117. 立. 二、柳詞的「雅語言」………………………………………………………………………………………….121. ‧ 國. 學. 三、柳詞「介乎雅俗」的語言……………………………………………………………………………..125. ‧. 第四章 元祐詞人群「詩化」、「賦化」、「語言介乎雅俗」析論..........................131. y. Nat. io. sit. 第一節 元祐詞人群「詩化」析論..............................................................................131. n. al. er. 一、從「音調格律」論元祐詞人群的「詩化」…………………………………………………….131. Ch. i n U. v. 二、從「題材情意」論元祐詞人群的「詩化」……………………………………………………133. engchi. 三、從「文體功能」論元祐詞人群的「詩化」…………………………………………………..141 四、從「表現手法」論元祐詞人群的「詩化」…………………………………………………..149 第二節 元祐詞人群「賦化」析論...............................................................................156 一、從「題材情意」論元祐詞人群的「賦化」……………………………………………………156 二、從「文體功能」論元祐詞人群的「賦化」……………………………………………………162 三、從「表現手法」論元祐詞人群的「賦化」…………………………………………………….168 第三節. 元祐詞人群「語言介乎雅俗」析論.............................................................174. 一、元祐詞人群的「俗語言」………………………………………………………………………………174 二、元祐詞人群的「雅語言」………………………………………………………………………………178 II.

(8) 三、元祐詞人群「介乎雅俗」的語言……………………………………………………………………183. 第五章 元祐詞人群對柳詞「詩化」 、 「賦化」 、 「語言介乎雅俗」書寫的接受與繼承.......189 第一節 元祐詞人對柳詞「詩化」書寫的接受與繼承………………………………………190 一、從「題材情意、文體功能」論元祐詞人對柳詞「詩化」書寫的接受與繼承 .............................................................................................................................................190 二、從「表現手法」論元祐詞人對柳詞「詩化」書寫的接受與繼承……………….201 第二節 元祐詞人對柳詞「賦化」書寫的接受與繼承………………………………………208. 政 治 大. 一、從「題材情意、文體功能」論元祐詞人對柳詞「賦化」書寫的接受與繼承 ...................................................................................................................................208. 立. ‧ 國. 第三節. 學. 二、從「表現手法」論元祐詞人對柳詞「賦化」書寫的接受與繼承……………...218 元祐詞人對柳詞「語言介乎雅俗」書寫的接受與繼承……………………....223. ‧. 一、趨近「賦化」者…………………………………………………………………………………………….224. sit. al. er. io. 結論...................................................................................................................233. n. 第六章. y. Nat. 二、趨近「詩化」者…………………………………………………………………………………………….227. Ch. engchi. i n U. v. 參考書目……………………………………………………………………………………………………………238. III.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在歷代詞評中,自宋代以來評述柳永對後人影響的觀點,於現今的詞學研究 中,有被繼承與轉向的情形。下文先論述古代詞評的部分,再歸納、說明今人的 研究成果,以明後者對前者的「承變」。在古代詞評中,柳永對後代詞人的影響 主要如以下諸家所言: 黃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少游自會稽入都,見東坡,東坡曰:『不意 別後,公卻學柳七作詞。』少游曰: 『某雖無學,亦不如是。』東坡曰: 『「銷 1 魂,當此際」,非柳詞語乎?』」. 政 治 大 王灼《碧雞漫志》 : 「沈公述、李景元、孔方平、處度叔姪、晁次鷹、万俟 立 雅言,皆有佳句,就中雅言又絕出。然六人者,源流從柳氏來,病於無韻。」. ‧ 國. 學. 2. ‧. 蔡嵩雲《柯亭詞論》 : 「周詞淵源,全自柳出。其寫情用賦筆,純是屯田家 法。……夢窗深得清真之妙,其慢詞開闔變化,實間接自柳出。惟面貌全 變,另具神理,不惟不似屯田,并不似清真。」3. y. Nat. sit. n. al. er. io. 黃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書中載記,蘇軾批評秦觀填詞學習柳永風味一事,從 中可見柳詞對於秦詞有所影響,由「銷魂,當此際」一語,可知秦詞頗似柳詞之 處在於,言情直露而少蘊藉。另外,葉夢得《避暑錄話》中,嘗言秦觀詞「猶以 氣格為病」,故蘇軾常戲曰:「山抹微雲秦學士,露花倒影柳屯田。」4蘇軾以戲 謔的口吻將秦觀與柳永詞中的名句並列而述,乃因二人的詞作皆病於氣格卑弱, 此亦是蘇軾批評秦觀「銷魂,當此際」一語之所在。王灼《碧雞慢志》中指出, 沈唐、李甲、孔夷、孔榘、晁端禮、万俟詠等人的雅詞皆承襲柳詞而來,然有無 韻之病,缺少含蓄的韻味。從這些論述中可見,柳詞中的婉約、本色詞作對於後 人有所影響,且都有言情直露,氣格卑弱之失。而在蔡嵩雲《柯亭詞論》中,則 另外指出柳永的賦化筆法對於後人亦有影響,周邦彥以賦筆寫情,吳文英長調中 的鋪展與收合變化,皆延承柳詞而來。 從《唐宋諸賢絕妙詞選》與《避暑錄話》二書的記載,可以看出蘇軾對於柳. Ch. engchi. 1. i n U. v. 【清】張宗橚:《詞林紀事》 (臺北:鼎文書局,1971 年),卷 6,頁 179。 【宋】王灼: 《碧雞漫志》 ,收入唐圭璋編: 《詞話叢編》 (北京:中華書局,1990 年) ,冊 1,頁 83。 3 【清】蔡嵩雲:《柯亭詞論》 ,收入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冊 4,頁 4912。 4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 ,卷下,收入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 版社,2006 年),第 2 編,冊 10,頁 286。 2. 1.

(10) 詞有批評之意,而在歷代其他文人的評述中,亦多可見將柳詞與蘇詞視為殊途的 表現,茲舉數例觀之: 胡寅〈酒邊集序〉 : 「眉山蘇氏,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 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垢之外,於是《花間》 為皂隸,而柳氏為輿台矣。」5 俞文豹《吹劍續錄》:「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比柳詞 何如?』對曰:『柳郎中詞,只好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 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公為之絕 倒。」6 沈祥龍《論詞隨筆》 : 「唐人詞,風氣初開,已分二派。太白一派,傳為東 坡,諸家以氣格勝,於詩近江西。飛卿一派,傳為屯田,諸家以才華盛, 於詩近西崑。後雖迭變,總不越此二者。」7. 政 治 大 胡寅〈酒邊集序〉中,讚賞蘇詞的題材跳脫豔情本色,能夠直抒胸臆,展現曠放 立 之風,因此勝出《花間》、柳永之作,此中乃將蘇詞「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 ‧. ‧ 國. 學. 綢繆宛轉之度」的非本色表現與《花間》、柳永的本色特質對舉。俞文豹《吹劍 續錄》中,依據柳詞與蘇詞寫作內容不同所形成的兩種演唱風格,表明二人詞風 之異,柳永傾向柔婉,蘇軾則傾於豪放。沈祥龍《論詞隨筆》中,以派別評述詞. er. io. sit. y. Nat. 家,且取詩派作喻,指出蘇軾承李白一派,以豪壯的氣格見長,近於剛健的江西 詩派;柳永承溫庭筠一派,以文采的敷衍見長,近於華靡的西崑詩派。其中,蘇 詞「以氣格勝」的特色正與前文引述蘇軾評論柳永、秦觀詞作「病於氣格」的說 法,形成對比。. al. 不過,在趙令畤《侯鯖錄》中嘗載一則蘇軾對於柳詞的正面評價,其書載:. n. v i n Ch 東坡云: 「世言柳世卿曲俗,非也。如〈八聲甘州〉云: 『霜風凄緊,關河 engchi U 冷落,殘照當樓。』此語於詩句,不減唐人高處。」 8. 蘇軾指出,柳詞並非皆為俗露之作,〈八聲甘州〉中數句寫景之語,足可與詩歌 媲美,具有「唐人高處」 。在彭孫遹《金粟詞話》中,亦有類似的看法,其云: 「柳 七亦自有唐人妙境,今人但從淺俚處求之,遂使《金荃》 、 《蘭畹》之音,流入掛 9 枝、黃鶯之調,此學柳之過也。」 彭孫遹以為,柳詞中近於唐詩妙境者為佳作, 然另有淺俗之作,今人不知學柳詞高處,反學柳永的俗詞,且流於鄙俚,有損晚 5. 【宋】胡寅: 〈酒邊集序〉 ,見施蟄存主編: 《詞籍序跋萃編》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年),頁 168-169。 6 【宋】俞文豹:《吹劍續錄》 ,見【明】陶宗儀: 《說郛》 (臺北:新興書局,1963 年),卷 24, 頁 431。 7 【清】沈祥龍:《論詞隨筆》 ,收入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冊 5,頁 4049。 8 【宋】趙令畤: 《侯鯖錄》 ,卷 7,收入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 《全宋筆記》 ,第 2 編,冊 6,頁 259。 9 【清】彭孫遹:《金粟詞話》 ,收入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冊 1,頁 723。 2.

(11) 唐、南唐以來正宗的柔婉詞風。在這兩則評論中,可知柳詞除了有婉約典雅的本 色詞作,以及過於直露的淺俗作品以外,另有詩化之作,而此類作品的格調較高, 因此受到稱譽。 綜觀上述對於古代詞評的探討,可以發現大多將柳詞定位為柔婉的風格,且 有直露、無韻,過於淺俗的缺失,而柳永對後人的主要影響亦在於此,由於如此 定位柳詞,所以,可以看到許多將柳永與蘇軾詞作、詞風對舉的論述,以柳詞的 柔婉、卑弱,凸顯蘇詞的曠放、超逸。另外,柳詞的賦化表現及其對後人的影響, 亦有所關注。相對而言,柳詞中「不減唐人高處」的詩化表現則屬較為邊緣的論 述,並非柳永在歷代詞評中的主流評價。 在現今的詞史著作中,亦多延承古代詞評的主流看法,為柳詞定位。如王易 《詞曲史》一書,基於前文引述的胡寅〈酒邊集序〉之言,指出「自有柳耆卿, 而詞情始盡纏綿;自有蘇子瞻,而詞氣始極暢旺。柳詞足以充詞之質;蘇詞足以 大詞之流。非柳無以發兒女之情;非蘇無以見名士之氣。以方古文,則分具陰柔 陽剛之美者也。故後之言詞者並舉二家為宗,而東坡之沾溉尤溥矣。」10儼然將 柳、蘇之詞視為幾近背反的風格,柳詞擅於抒寫陰柔的兒女之情,蘇詞則多表露 陽剛的名士之氣,兩人同為詞史上的重要詞家,而以蘇詞的影響性較大。另外, 關於柳詞影響後人之處,王易指出,秦觀詞婉麗處似柳,黃庭堅詞除了有豪放似 11 東坡處,亦有纖艷似耆卿者, 將秦、黃對於柳詞的承繼面向歸諸兒女之情的書 寫,以及婉艷的詞風。.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張建業、李勤印《中國詞曲史》書中,在專論柳詞的部分,提及「柳永對後 來的一些詞人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秦觀、賀鑄、周邦彥在長調的創作上與柳永 一脈相承。……就是對於蘇軾、辛棄疾等,柳詞也有一定的影響。」12此中指出. n. al. er. io. 秦、賀、周的長調創作受柳詞影響,但並未明確實指影響之處是在題材內容,還 是表現技巧方面,抑或兩者皆有,另外,對於蘇、辛繼承柳詞之處,書中更未詳 細論述。而在專論蘇詞時,引述前文舉例的俞文豹《吹劍續錄》之記載,藉此說 明,「這不但表明了蘇軾詞與柳永詞在藝術上的區別,也表明了蘇軾詞內容上的 開拓在當時產生的影響。」13將柳、蘇之作視為不同詞風的表現,且將蘇軾定位 為「豪放詞派的創立者」,在元祐詞人中,黃庭堅、晁補之受蘇軾影響,亦屬豪 放派詞人,秦觀、賀鑄之詞,則以本色的婉約風格為主,屬於婉約派詞人,其中, 豪放派的藝術特徵是與婉約派相對的。14 黃拔荊《中國詞史》書中,提出柳詞對於後人的影響主要在於婉約詞風,以 及長調的結構與賦化筆法,前者如沈唐、李甲、晁端禮等人的雅詞,後者如秦觀、 賀鑄、周邦彥、吳文英等人的慢詞。15楊海明《唐宋詞史》一書,亦指出柳永的 10 11 12 13 14 15. Ch. engchi. i n U. v. 王易:《詞曲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年),頁 155。 王易:《詞曲史》,頁 155-156。 張建業、李勤印: 《中國詞曲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 年) ,頁 67-68。 張建業、李勤印: 《中國詞曲史》,頁 74。 張建業、李勤印: 《中國詞曲史》,頁 77-94。 黃拔荊: 《中國詞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年),頁 181、183。 3.

(12) 長調對於後人有所影響。在柳永創作大量的長調後,長調的力量甚為「膨脹」, 元祐詞人中,蘇軾、黃庭堅、秦觀、晁補之等人多有長調之作,至大晟詞人群, 長調亦繁。16而長調的創作亦為詞體帶來新的表現手法,柳永的長調中常見鋪敘 形容、開闔起伏的筆法,對於婉約派、豪放派詞人皆有影響,婉約派如沈唐、李 甲、晁端禮、周邦彥、吳文英詞中鋪敘展衍的技巧,豪放派如蘇軾、辛棄疾詞中 大開大闔的變化。17 綜觀上述的詞史著作,大體承繼古代詞評的多數觀點,說明柳詞與蘇詞的差 異、柳詞對婉約詞人的影響,以及柳永長調的賦化筆法對後人的影響。近來有若 干學者開始省思這些主流論述,從詞體詩化的角度,對柳詞與蘇詞,乃至與其他 元祐詞人的關係側重闡發其相近的面向,鬆動過去的論述觀點。如葉嘉瑩〈論柳 永詞〉一文,依據趙令畤《侯鯖錄》中蘇軾稱賞柳詞「不減唐人高處」的評論, 闡析兩人的創作關係。葉嘉瑩以為,唐詩之高處在於盛唐詩歌的「興象」特色, 盛唐詩中常以開闊高遠的景物,傳達一種感發的力量,且具有勁健之音節,表現 出博大的氣象。此番特質正是蘇軾有得於柳詞之處,如蘇詞中與柳永同調的〈八 聲甘州〉(有情風萬里卷潮來)即寫出高遠的景象,傳達出強大的感發力量。此 外,柳永以男子的口吻紀寫旅途之所見,並以自己的語言抒發感懷,而不因襲陳 18 言,很可能都曾給予過蘇軾若干的啟發和影響。 王昊〈蘇柳詞關係論〉文中指出,蘇軾對於柳詞的承繼乃有階段性的演變, 在初填詞作的學藝時期,蘇軾承襲柳詞之處主要為俗詞作品,在彊村叢書本《東.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坡樂府》末卷未編年的詞作中,有與柳永十分相近的俗詞,除了格調體貌上的師 法之外,另有化用柳詞辭句的表現。而進入詞藝成熟期後,蘇軾轉以柳永的雅詞 為中介,襲取、借鑒並超越之,尤其對於柳永羈旅行役詞、懷古詞中的「詩人之 旨」深有體察,如蘇軾的第一首長調〈沁園春 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在內 容上即與柳永多數的羈旅行役詞相同,皆寫宦旅滋味,且在章法結構上明顯受柳 詞影響。另外,柳詞中以闊大的自然景象表達心中寄慨的手法亦為蘇軾所接受, 如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即可見延承柳永〈雙聲子〉(晚天蕭索)詞中內容 19. Ch. engchi. i n U. v. 與手法的痕跡。 劉揚忠《唐宋詞流派史》一書,在論析柳詞與蘇詞的創作關係之外,亦為柳 永的詞史地位重新翻案。書中指出,宋詞中第一個開拓題材、擴大詞境的,並非 蘇軾,而是柳永,柳詞中的都市風光、名山勝水、太平盛世繁華景象及失意士子 羈旅之愁等等題材,在唐五代與宋初之詞中極為少見,因此,柳詞並非全是柔婉 綺靡之作,上述開拓題材的作品中,雄健的氣度與大開大闔的筆法,已被後來的 蘇軾、辛棄疾等人所吸取和借鑑。由此看來,許多研究認定豪放派是蘇軾創立的, 把柳永視為純粹的婉約派,如此既高估了蘇軾在詞史上的地位,同時對柳永也極 16. 楊海明: 《唐宋詞史》 ,收入《楊海明詞學文集》 (鎮江:江蘇大學出版社,2010 年) ,第 2 冊, 頁 182-183。 17 楊海明: 《唐宋詞史》,收入《楊海明詞學文集》,第 2 冊,頁 208-209。 18 見葉嘉瑩: 《唐宋詞名家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年) ,頁 67-70、85-86。 19 見王昊: 〈蘇柳詞關係論〉 ,《中國文學研究》總第 64 期(2002 年),頁 40-43。 4.

(13) 不公平。 另一方面,此書引述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之言:「張子野詞,古今一大轉 移也。……但含蓄不似溫、韋,發越亦不似豪蘇膩柳。」20在「豪蘇膩柳」的差 異之外,闡析柳、蘇之詞「發越」的共相,所謂「發越」,乃是昂揚外射之意。 柳、蘇之詞雅俗不同道,但兩人的個性都是外傾型的,表現在文學創作上,兩人 都不事過多的含蓄蘊藉,都喜歡快言快語地直抒胸臆,開闔動蕩地宣洩激情,氣 勢充暢地謀篇布局,正是在這些方面,作為後起者的蘇軾對於柳詞有所學習和仿 效。而柳詞中一部分自抒士子胸懷的羈旅行役、登山臨水及懷古傷今之作,實已 融進了詩人的健朗風格、詩歌的高曠境界和詩化的句式格調,已表現出一些「以 詩為詞」的端倪,這一點與蘇軾的革新詞體的意願與方向不謀而合,因此,蘇軾 曾讚揚柳永〈八聲甘州〉有「不減唐人高處」的表現。21 以上論著對於蘇軾承襲柳詞之處約略有相同的看法,可從題材情意、表現手 法兩方面觀之。在題材情意上,柳永以自身的文士口吻,抒寫羈旅行役的旅途、 感懷,以及詠懷史跡的感思作品,在蘇詞中皆可見相近的內容,而在表現手法上, 柳永以大開大闔的筆法描寫高遠博大的景物,寄情於景,表現宛如盛唐詩歌的雄 健氣象、高曠境界,亦為蘇軾所汲取,因此,蘇軾豪放詞風之形成,其中乃有柳 詞的影響作用。 除了探討柳、蘇之詞的創作關係,王兆鵬《唐宋詞史論》一書,對於柳詞產 生的影響,已論及蘇軾以外的元祐詞人。此書從審美層次研析詞從唐末五代至南.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渡時期的流變,在「主人公的轉換」 、 「情感的流程」 、 「空間場景的位移」三方面 的考察過程中,皆標舉柳詞對於前人詞作的改變與創新,同時指出元祐詞壇有依 循柳詞發展取向之處,已能點明柳永對元祐詞壇的主導性。在「主人公的轉換」 方面,柳永使詞中抒情人物的形象從以女子為主的類型化、非我化,轉向自我化、 個性化的特徵,柳詞中失意的文人形象在張舜民、蘇軾、黃庭堅、晁補之、賀鑄 等人的詞作中亦可見。在「情感的流程」方面,柳詞中可見自我命運、生存苦悶 的沉思與體驗,而元祐詞人如蘇軾、黃庭堅、秦觀、晁補之、李之儀等人,也都 從不同的側面展現出他們對個體人生苦悶,以及自我不幸命運的體驗和感受,反 映出抒情取向的趨同性。在「空間場景的位移」方面,柳詞中的審美空間從唐五 代詞常見的畫樓繡閣場景,轉移到自然山水、都城市井之中,而元祐詞人如蘇軾、 黃庭堅、秦觀等人的作品,詞中的空間亦可見自然山水的建構,包含流放之地、 謫居之所的景觀,且從中融注了生命的感懷。22 這些研究觀點相對於過去的論述,具有轉向的意義,使長久以來看待柳詞較 為邊緣的看法,獲得彰明。然而在論述上,部分的研究僅以「失意情感」的面向 就將柳永與元祐詞人的抒情內容視為等同,未加細分,並以此論斷柳永與元祐詞 人詩化的直接關係,其中的合理性並不十分充足,因為柳詞的失意情感多由功名. Ch. engchi. 20. i n U. v. 【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收入唐圭璋編: 《詞話叢編》,冊 4,頁 3782。 以上兩段之說明分別見劉揚忠: 《唐宋詞流派史》 (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7 年) ,頁 177、 195。 22 見王兆鵬: 《唐宋詞史論》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年),頁 55-77。 21. 5.

(14) 的落空而來,與蘇軾等元祐詞人因政局波瀾而產生的失志之情,境界有別,因此, 本文將詳加論析柳詞與元祐詞作在題材情意上的個別表現,進而比較兩者的異同。 另外,在現今的研究中,對於詞體詩化的討論雖多,但在「詩化」意涵的界定上, 意見尚屬紛陳,未有明確、整全的共見,且有與「雅化」一詞相互混用的現象, 故本文將於第二章梳理前人的研究,對詩化的意涵進行界義,並提出明確的區辨 指標。 除了詩化的部分,在古代詞評與現今的詞史著作中,另論及柳詞的賦化表現 與對後人的影響,這部分在前人的研究論著中亦可見,如曾大興《柳永和他的詞》 書中第七章即探討「柳永以賦為詞論」的議題,曾大興指出,柳詞中常稱引屈原 以還的賦家及其賦作文句,其中,稱引最多的是宋玉之名,由此可見,賦家宋玉 與「以賦為詞」的柳永之間,形成了一種極為清晰的傳承關係。另外,柳詞中「橫 向鋪敘」 、 「縱向鋪敘」 、 「逆向鋪敘」與「交叉鋪敘」的手法,以及使用虛詞,寫 立警策句以救鋪敘過於平板的表現,皆為賦體影響所致。23 張進〈論柳永詞的「賦法」〉一文論道,柳詞的賦法是將詩六義之「賦」 ,以 及文體之「賦」的特質引入詞中,對於前者,柳永吸收了漢魏樂府「直書其事」 的表現手法,對於情事的敘寫多平鋪直述,較少寄託。對於後者,共有三方面的 借鑒,其一,吸收漢代大賦鋪采摛文的手法,極盡鋪排、誇張之能事,寫盡了皇 宮、都市的富麗氣象與繁華物態;其二,吸收宋玉辭賦與六朝小品文賦寫景抒情 的作法,以情景交融的筆法創造出婉曲層深之意境;其三,在語言上吸收辭賦駢.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偶與用典的特色,多用四六駢偶句式與排比句式,且大量引用了經史、詩文中的 典故,鋪排入詞。24綜觀張進論析的柳詞賦法,雖然分述多項,但是大多皆指向 鋪敘手法的運用,僅有駢偶句式的特點涉及形式層面的表現。 此外,吳惠娟〈試論北宋詞發展的重要途徑——賦化〉25、李嘉瑜〈論「以 賦為詞」的形成——以柳永、周邦彥詞為例〉26二文,對於柳永詞作傾向賦體的 特徵大抵不離曾大興、張進二人的論述範疇。另一方面,柳詞的賦化手法亦為後 代詞人所承繼,劉揚忠《唐宋詞流派史》書中有言:「自北宋中期以來,柳永始 創的長調慢詞的體式和『以賦為詞』的章法技巧,實際上成了整個詞壇各家各派 共同享用的藝術財產。」27劉楊忠並未實指受柳永影響的詞人,而在上文提及的 曾大興、張進、吳惠娟、李嘉瑜等文,則指出蘇軾、秦觀、李清照、辛棄疾、吳 文英、周邦彥等人,都有受柳詞賦化手法的影響,其中,蘇軾、秦觀二人屬於元 祐詞人群。 在這些研究中,對於柳詞「賦化」的界說仍未完善,常與「詩化」的觀念交. Ch. engchi. 23. i n U. v. 曾大興: 《柳永和他的詞》 (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1990 年),頁 106-120。 張進:〈論柳永詞的「賦法」〉 ,《陝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 6 卷,第 3 期(2004 年 9 月),頁 57-59。 25 吳惠娟: 〈試論北宋詞發展的重要途徑——賦化〉,收入王水照等人編:《首屆宋代文學國際研 討會論文集》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年),頁 556-569。 26 李嘉瑜: 〈論「以賦為詞」的形成——以柳永、周邦彥為例〉 , 《國立編譯館刊》第 29 卷,第 1 期(2000 年 6 月),頁 133-148。 27 劉揚忠: 《唐宋詞流派史》 ,頁 174。 24. 6.

(15) 雜、混淆,如張進〈論柳永詞的「賦法」〉一文,以「吸收宋玉辭賦與六朝小品 文賦寫景抒情的作法」作為柳詞的賦化手法之一,然而,宋玉辭賦與六朝小賦的 抒情筆法屬於詩體的特徵,為賦體詩化的表現,並非賦體本有的特色,因此,不 應納入詞體賦化的範疇,這樣的論述缺失在吳惠娟〈試論北宋詞發展的重要途 徑——賦化〉文中亦可見。而造成「詩化」與「賦化」觀念混淆的原因在於將詩 六義之「賦」與賦體之「賦」,同樣視為詞體賦化的源頭,如張進文中所論,然 而,兩者的本義並不相同,顏崑陽〈漢代「賦學」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意義〉 文中有言: 「一般之論漢賦者,每引詩六義中之『賦』 ,以詮釋『賦』體之命義。 然則,漢代賦學卻未見引六義之『賦』以說賦體之『賦』者。有關六義之『賦』 的解釋,……所涉及的是主觀之『意』,在表達上直接或間接、隱或顯的『意象 形式』 。漢賦之『賦』 ,其所謂『鋪』 ,涉及到的則是言說排列次序的『敘述形式』。 因此,漢賦之『賦』與六義之『賦』並無語義上之淵源。」28由於前人的論述對 於詞體賦化的界義並不完備,所以,在闡析柳詞的賦化表現,以及對後人的影響 時,亦有疏漏之處,本文將於第二章確立賦化的意涵,並訂立區辨指標,詳加論 析柳詞、元祐詞作的賦化表現,以及兩者的創作關係,推進此部分的研究。 此外,楊海明《唐宋詞史》一書,另指出柳詞中「俗不傷雅」、「雅俗共賞」 的作品,在語言上有俗有雅,交錯結合,形成委婉明白、細密自然的詞風,曾風 29 靡當日詞壇,影響到後代詞人。 並舉柳永〈八聲甘州〉為例,進行說明,茲引 全詞如下:.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淒慘,關河冷落,殘照當樓。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 n. al. er. io. 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歎年來蹤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顒望, 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30. Ch. i n U. v. 詞中有俗有雅,俗處如「想佳人、妝樓顒望」之句,曾被陳廷焯批評為「俗極, 亦不檢點之過」,31雅處如「漸霜風淒慘,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數句,蘇軾有 「不減唐人高處」之譽。在這首詞中,「佳人妝樓」之類句子的「俗味」並沒有 沖掉「霜風淒緊」之類句子的「高雅」,因此,在總體上就顯出了「俗(而並) 不傷雅」的風格特色來。這類作品正是柳詞真正被人稱道的地方,由於柳永的社 會地位正好處於士大夫與市民生活圈子相切的位置上,而能寫出這些「雅俗共賞」 的詞作。32 在杜若鴻《柳永及其詞論衡》書中,亦有類似的論述,此書指出, 《樂章集》. engchi. 28. 顏崑陽: 〈漢代「賦學」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意義〉 , 《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1996 年),頁 118。 29 楊海明: 《唐宋詞史》,收入《楊海明詞學文集》,第 2 冊,頁 208。 30 唐圭璋編: 《全宋詞》 (臺北:洪氏出版社,1981 年) ,頁 43。本論文所引之宋代詞作皆據此版 本,為省篇幅,後文引述詞作時,僅在詞作後面標註頁碼,不另作註。 31 【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收入唐圭璋編: 《詞話叢編》,版本同註 8,頁 3904。 32 此段說明主參楊海明《唐宋詞史》,收入《楊海明詞學文集》,第 2 冊,頁 207-208。 7.

(16) 中並非每首詞都可截然以雅、俗區分,有一部分乃為「雅俗並陳」的作品,如〈雨 霖鈴〉(寒蟬淒切)一詞為柳永與戀人的惜別之作,上片依序描寫淒涼的場景, 以及設帳餞行、淚眼惜別之狀,逐層點染離別的感傷,下片筆鋒一轉,直道出「多 情自古傷離別」,從個人的心緒擴大至普泛化的人間離合,最終懷想往後孤身一 人的日子,將了無滋味。全詞寫來,情真意切,而詞中用語,有文雅之句如「今 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賀裳《皺水軒詞筌》評為「自是古今俊句」, 33 備受後人推崇,另有通俗文句如「念去去」、「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此去經 年」 、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頁 21)等,更是明白如話,自然易懂, 呈現出柳詞通俗而不失典雅的語言風格。由此可見,這種語言並非普泛意義上的 「通俗」之意,就其創作思維之演化,是由雅而俗,經過「雅化」的通俗,溝通 了雅俗兩者,其本質兼具市民與士大夫階層的文化特性,在兩宋詞壇上為特殊的 表現。34 而在楊海明、杜若鴻的論述中,皆未深入探討柳永此類的語言特色對後代詞 人的影響,如在元祐詞作中,亦可見類似的用語表現。在本文的研究中,將以「介 乎雅俗的語言」稱之,意指此類語言介於典雅的文人用詞和俚俗的民間語彙之間, 展現出明白曉暢的語言風格,並以此考察柳詞中雅俗之間的語言和元祐詞壇的創 作關係。另外,此類「介乎雅俗的語言」在詞中出現,乃與詩化、賦化的作用相 關,而使詞體的本色語言產生改變,此項緣由在前人的研究中亦未指明,本文將 對此進行探討與闡釋。.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從「詩化」 、 「賦化」 、 「語言介乎雅俗」三方面,探討柳 永詞與元祐詞壇的關係,此論題之確立,乃延續前人對於柳詞的評述,以及闡析 柳永詞與元祐詞作繼承關係的進路,不過,本文將進一步解決前人研究中尚存的 問題,如上文所述者。另一方面,本文也將深入研析,進一步論述柳詞與元祐詞 作在詩化、賦化方面的輕重、高低之別,由此可知,柳詞中雖然可見詩化的傾向, 但是賦化才是柳詞在詞體越界上的主要表現,蘇軾等元祐詞人繼承柳詞的意義, 在於重塑柳詞的主要表現,將它導向詩化,進而擴大、深化詩化的表現,此為元 祐詞人主觀選擇、接受的結果,此項觀點在前人的研究中亦未彰明,故本文將一 併闡析元祐詞人對柳詞的接受與承繼面向,而「接受」面向的詮釋,本文乃受西 方姚斯等人的「接受理論」啟發,由強調讀者賦予作品意義的角度,進行論述, 以期推進現有的研究成果。. Ch. engchi. 第二節. i n U. v. 研究方法. 為開展本文的研究論題,擬採下列的研究方法,循序達至研究目的,以下依 論題所需進行說明。 33. 【清】賀裳: 《皺水軒詞筌》 ,見唐圭璋編:《詞話叢編》 ,冊 1,頁 703。 此段說明主參杜若鴻: 《柳永及其詞之論衡》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年) ,頁 129-133。. 34. 8.

(17) 一、本文的論題在於考察柳永詞與元祐詞人群體詞風的關係,基於此,第一 個論題必須確立元祐詞人群體的範圍。為了達到此一研究目的,本文所採取相應 的研究方法是:為北宋詞人群體的分期,建立區判的標準,然後持之界定元祐詞 人群。 本文對北宋詞壇之分期乃採王兆鵬《唐宋詞史論》的說法,書中對於前人的 分期意見有所探討,指出先前的分期論述往往沒有遵循最基本的歷史原則,沒有 完全顧及作家的時代先後,因而讓詞史的發展過程有時被割裂、顛倒。王兆鵬本 於歷史分期的原則,從政治環境的變化、詞人群體的迭興、詞作「體制」的變革, 將宋詞發展分為六代詞人群,而北宋詞壇則分入前三代中,與本文有關者為前兩 代。 第一代詞人群,以柳永、范仲淹、張先、晏殊、歐陽修等為代表,另有宋祁、 杜安世等人,主要身處於真宗、仁宗兩朝的「承平」時代,除了柳永、張先之外, 多是臺閣重臣,由此又可分為兩個創作陣營,柳永、張先為一陣營,范仲淹、晏 殊、宋祁、歐陽修等為另一陣營,其中以柳、張二人對詞體的開創性較高。第一 代詞人先後於仁宗朝中期(大約為十一世紀五○年代)相繼辭世,唯有張先、歐 陽修活至七○年代,加以第二代詞人群多於七○年代後才嶄露頭角,因此,可以 此為時間分限,將第二代詞人群的創作年代歸入神宗、哲宗、徽宗三朝。 第二代詞人群依社交群體劃分,可分為二,其一是以蘇軾為領袖的蘇門詞人 群,黃庭堅、秦觀、李之儀、趙令畤、陳師道、晁補之、毛滂等屬之,晏幾道、.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賀鑄等雖不屬蘇門,但與之過從甚密,仍可歸入其中。其二是以周邦彥為領袖的 大晟詞人群,晁沖之、曹組、萬俟咏、田為、徐伸、江漢等屬之,他們都曾在大 晟樂府內供職。就創作時代而言,這兩個群體略有先後之別,神宗、哲宗兩朝以 蘇門群體為主,徽宗詞壇則以周邦彥等大晟詞人為主。王兆鵬的分期,可供本文 進一步訂立「元祐詞壇」之界義,此將於下文詳述,現在先回歸此時代的環境, 以了解第二代詞人群與第一代詞人群的分別。神宗、哲宗與徽宗三朝是為政治變 革的時代,新舊黨派此起彼伏、相互傾軋,蘇門群體的升沉榮辱,變化不斷,因 此,第二代詞人群比第一代詞人群更多、更普遍的感受到仕途的迍邅與人生的失 意,多在詞中表達個體生存的憂患與生命的苦悶。35第三代詞人群由於不在本文 的研究範圍中,茲不贅述。 二、本文的論題之二,在於從「詩化」 、 「賦化」 、 「介乎雅俗語言」三方面, 考察柳詞與元祐詞壇的關係。為達到此一研究目的,本文所採取相應的研究方法, 乃是先確立詩體、賦體、詞體在文體上的區辨指標,以及「雅語言」、「俗語言」 的區辨指標。然後,才能在這類指標下,逐一分析、歸納柳詞與元祐詞壇個別「詩 化」、「賦化」,以及語言介乎「雅俗」的表現。 此一區辨指標,在於界定詩體、賦體、詞體各自具有的特徵,而可相互區分. Ch. engchi. i n U. v. 辨識。關於這一點,歷代文人有關「本色」的論述,若干可以提供本文建立指標 的依據。此一指標,可以表現在如下不同層面上:1、音調格律;2、題材情意; 35. 以上三段對於北宋前中期詞壇分期之說明乃參王兆鵬:《唐宋詞史論》,頁 5-25。 9.

(18) 3、文體功能;4、表現手法。以「詞」之本色而言,如李清照〈詞論〉提出「詞 別是一家」之說,包括「協音律」 、 「詩文分平側,而歌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 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等相關概念,36已指明「詞體」的特徵之一在於音調協 律,平仄格律隨樂音而定的特質,不同於「詩體」,僅作「平側」的區分。 又如胡寅〈酒邊詞序〉所謂「眉山蘇氏,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 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乎塵垢之外」 ,37朱彝尊〈紫 雲詞序〉云:「詩際兵戈俶擾流離瑣尾,而作者愈工。詞則宜於宴嬉逸樂,以歌 詠太平」38等相關論述,文中所謂「度」 ,正含有標準之意。據此可見「詞體」的 特徵之二、三在於以「日常人事聚散」 、 「男女交往」 、 「女子體態」或那類可比佳 人的「秀美景物」為題材。在功能上,主要為宴會娛樂之用。不同於「詩體」以 家國政教的經驗、高遠壯闊的景物、橫跨古今的歷史觀照為題材,在功能上,主 要為言志詠懷之用。 又如沈義父《樂府指迷》云: 「作詞與詩不同,……又有直為情賦曲者,尤 39 宜宛轉回互」 ,班固《漢書‧藝文志‧詩賦略論》:「競為侈麗閎衍之詞,沒其 40 「合纂組以成文,列 風諭之義」 、劉歆《西京雜記》載司馬相如論「作賦」云: 41 綿繡以為質,一經一緯,一宮一商,此賦之迹也」 、陸機〈文賦〉云: 「賦體物 42 而瀏亮」 等論述,可見「詞體」的特徵之四在於「抒情」時表現手法力求「含 蓄宛轉」 ,因而體式上以「婉約」為正。不同於「詩體」 ,可以直陳慷慨;也不同 於「賦體」,以「體物」為主,在表現手法上,著重時空順序展衍的鋪敘手法。.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在「雅語言」、「俗語言」的區辨指標上,則先做「歷史語彙」與「流行口 語」的區分。這二個名稱概念,曾大興《柳永和他的詞》已經提出並有相關的界 義,可資參考。另外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43多收宋金元時流行的「通俗語」 、. n. al. er. io. 「方言」,可援以為區辨之用。此外,所謂「雅」、「俗」語言的區辨,除了語彙 本身用詞之外,也和其所承載的情感內容,是否流於情欲或訕笑嘲謔有關。故如 清陸鎣《問花樓詞話》云:「其流也,揭帖搆污,豔詞宣穢,詞曲一道,風雅掃 地矣。……大雅君子,所當切鑒者也」44,其中所謂「豔詞宣穢」 ,便指向那類以 俗語抒寫性愛情欲之內容者。 三、本計畫的研究論題之三,乃是論析元祐詞人對柳詞的接受與繼承。在 研究方法上,主要採取分析、歸納和比較。具體操作方式如下:首先援用前述已 建立區辨「詞體」 、 「詩體」 、 「賦體」的指標,以及區辨「雅語言」 、 「俗語言」的. Ch. engchi. 36. i n U. v. 見【宋】李清照著,王學初校註: 《李清照集校註》 (臺北:里仁書局,1982 年),頁 195。 【宋】胡寅: 〈酒邊集序〉,見施蟄存主編:《詞籍序跋萃編》 ,頁 169。 38 【清】朱彝尊著,王利民校點:《曝書亭全集》 (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年),頁 454。 39 【宋】沈義父:《樂府指迷》 ,收入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冊 1,頁 281。 40 【漢】班固等撰:《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 年) ,卷 30,頁 1756。 41 【漢】劉歆撰:《西京雜記》 ,卷 2,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冊 1035,頁 9。 42 【晉】陸機撰,張懷瑾:《文賦譯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年),頁 29。 43 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 44 【清】陸鎣: 《問花樓詞話》 ,收入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冊 3,頁 2545-2546。 37. 10.

(19) 指標,分別對柳永詞,以及具代表性的元祐詞人詞作,進行區分、汰選,把符合 「詞本色」的詞作劃出不論,將可見「詩化」 、 「賦化」以及「介乎雅俗語言」的 詞作挑選出來,做為主要考察的對象。然後,逐篇分析其「題材情意」 、 「文體功 能」、「表現手法」與「語言用字」,以便歸納出柳永和元祐詞人所各具的書寫成 就。 然後在上述的基礎上,就「音調格律」、「題材情意」、「表現手法」、「文體 功能」與「語言用字」等方面,比對柳詞和元祐詞人在「詩化」 、 「賦化」以及「介 乎雅俗語言」上所表現的異同,從同的面向,探討兩者的繼承關係;從異的面向, 闡析元祐詞人對於柳詞主觀接受之處。 當然,本文也明確意識到,對於「指標」的建立,帶有研究者主觀的認定 在內,不過此一認定,並非全然出於研究者虛想所成,還照顧了歷史上文人相關 論述、評說的史料,因此是主客視域融合的結果。蓋從「詩化」 、 「賦化」以及「介 乎雅俗語言」的角度,去論述柳詞與元祐詞人之關係的詞史意義時,本就是屬於 後設建構的論題,而前人在對柳永的詞史地位進行評斷時,亦大多本此後設建構 的立場,只是對自身建構所預設之特定立場的自覺意識較為幽隱不顯,而未予以 明確交代。本文亦延續、承繼這類思維,重新詮釋柳永的詞史地位,然而,在「方 法學」的交代上,正有意自覺說明自身建構所預設的立場,以建立學術對話的基 礎。. 政 治 大. 學.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史料說明. Nat. sit. y. ‧. ‧ 國. 立. n. al. er. io. 依本文的論題與研究方法,主要的考察對象為柳永與元祐詞人,另由前文研 究方法的說明,可知柳永與元祐詞人分屬北宋第一代與第二代詞人群,在此則呼 應前文所述,進一步對「元祐詞壇」在第二代詞人群中的範限作一說明。關於「元 祐詞壇」之界義,本文主要依循彭國忠《元祐詞壇研究》的論述,以下採其觀點 說明之。45 回歸歷史,「元祐」乃為北宋哲宗皇帝即位之初所使用的年號,時間僅約八 年(1086-1093),不過,在宋人的一些文章中,卻可見「元祐」一詞並不僅意指 政治上的一段時期,而具有某些文化意涵,如:. Ch. engchi. i n U. v. 朱熹〈題荊公貼〉 : 「先君子自少好學荊公書。先友鄧公志宏嘗論之,以其 學道於河洛,學文於元祐,而學書於荊舒,為不可曉者。」46 張孝祥〈高侍郎夫人墓誌銘〉 : 「始侍郎公與元祐諸公遊,嘉言懿行,太夫 47 人悉能記之。」. 45. 見彭國忠: 《元祐詞壇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年),頁 4-9。 【宋】朱熹: 《朱子全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年),頁 3864。 47 【宋】張孝祥著,徐鵬校點:《于湖居士文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頁 288。 46. 11.

(20) 葉夢得《石林燕語》 : 「子由自嶺外歸許下,號穎濱遺老,亦自為傳,家有 遺老齋。蓋元祐人至子由,存者無幾矣。」48 吳曾《能改齋漫錄》 : 「蔡元長……宣和間,使令其子約之,招致習為元祐 學者。是以楊中立、洪玉父諸人皆官於中都。又使其門下客著《西清詩話》 以載蘇、黃語,亦欲為他日張本耳。」49 朱熹文中,「河洛」、「荊舒」皆以地名指稱學術特質,與之並列的「元祐」 則以時期代表文學風尚,而張孝祥、葉夢得則直稱「元祐諸公」、「元祐人」,吳 曾更指出蘇軾、黃庭堅為元祐時期的重要學者,因此,在文章的語脈中, 「元祐」 雖然意指年號,但是,卻實指該時期的文人,而非僅指明年代上的時間,而這些 文人,如蘇、黃的生年並非始於元祐,其生命年限亦非短短的元祐八年可以框限, 因此,不能僅以歷史年號來詮釋宋代文獻中的「元祐」意涵,必須擴大至文化與 文學的範疇才更切合真實情況。 在文學批評的著作中,即可見將「元祐」賦予文學意義的說法,如嚴羽《滄 浪詩話‧詩體》中,「以時而論者」有「元祐體」,其下自注云:「蘇、黃、陳諸 50 「元祐文章,世 公。」 以「元祐體」作為詩壇代稱。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云: 51 稱蘇、黃。」 此處文章,可包括詩、文在內。近代陳衍的「三元說」則將「元 祐」視為古典詩歌的黃金時期之一,其曰: 「余謂詩莫盛於『三元』 ,上元開元, 52 中元元和,下元元祐也。」 另於《宋詩精華錄》劃分宋詩階段,云: 「今略區元.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y. Nat. 豐、元祐以前為初宋,由二元盡北宋為盛宋,王、蘇、黃、陳、秦、晁、張具在 焉,唐之李、杜、岑、高、龍標、右丞也。」53將「元祐」界定為哲宗年間迄北. sit. n. al. er. io. 宋末年的大段時期,並指出其中的代表文人,因此,「元祐」一詞可用以指稱王 安石、蘇軾、黃庭堅、陳師道等人活躍於北宋後期的詩壇,而這些文人大多從事 詞的創作,故亦可代稱詞壇,如湯衡〈張紫微雅詞序〉有言:「其後元祐諸公, 嬉弄樂府,寓以詩人句法,無一毫浮靡之氣,實自東坡發之也。」54顯然直接將 「元祐」一詞由從詩人身分轉為詞人身分的指稱。 因此,本文所謂「元祐詞壇」的範疇、意義,乃依循宋人用法,以元祐年號 (1086-1093)之時限,再適度前後延展其範圍,作為特定文學時期的代稱。若以 當時的文壇盟主以及最晚下世的詞人,蘇軾(1036-1101) 、賀鑄(1052-1125)的 生卒年來看,「元祐詞壇」一詞所包含的時間大約為元祐年間以及前後三十年左 右,期間的詞人有王安石(1021-1086)、蘇軾(1036-1101)、黃裳(1044-1130)、 黃庭堅(1045-1105) 、晁端禮(1046-1113) 、王詵(1048-1104) 、晏幾道(1048-1113) 、. Ch. engchi. 48. i n U. v. 【宋】葉夢得著,李欣校注:《石林燕語》 (西安:三泰出版社,2004 年)卷 10,頁 216。 【宋】吳曾: 《能改齋漫錄》 (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 年),卷 10,頁 299。 50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 (臺北:里仁書局,1987 年),頁 53。 51 【宋】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 年),前集卷 49,頁 334。 52 陳衍:《石遺室詩話》,卷 1,收入張寅彭主編:《民國詩話叢編》(上海:上海書店,2002 年) 冊 1,頁 21。 53 陳衍選評,曹旭校點:《宋詩精華錄》 (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 年),卷 1,頁 5。 54 【宋】湯衡: 〈張紫微雅詞序〉,見施蟄存主編: 《詞籍序跋萃編》 ,頁 213。 49. 12.

(21) 秦觀(1049-1100) 、李之儀(1048-?) 、賀鑄(1052-1125) 、陳師道(1053-1102)、 晁補之(1053-1110)、張耒(1054-1114)、毛滂(1060-約 1124)等人。在現今的 研究中,大多著眼於蘇軾及其門人之詞作,本文則會將其他較少受到關注的元祐 詞人作品也納入考察,以期較全面地展現元祐詞壇的實貌。另一方面, 「詩化」、 「賦化」 、 「語言介乎雅俗」的傾向雖是元祐詞壇的主要表現,然而並非每位詞人 皆如此,亦非皆與柳詞有創作上的繼承關係,因此,本文將在研究過程中,詳加 考察每位詞人的作品風貌,選取符合本論題的詞人作品,進行分析與論述,而非 將所有元祐詞作皆納入論之。 基於本文的研究範圍,將採用相應的史料進行研究。本文對於史料的界定, 主要參考張連生〈重新審視「史料」的定義問題〉一文的定義,文中指出,「史 料是指反映某一特定歷史事實的原貌的材料」 ,55而本文的論題主要從「詩化」 、 「賦 化」 、 「介乎雅俗的語言」三方面,探討柳永詞與元祐詞作的關係,以下將據研究 論題所涉及的史料分類說明如下:. 政 治 大 一、柳永與元祐詞人的詞集文本 立. ‧. ‧ 國. 學. 本文所引用的詞作主要以《全宋詞》為準,在析論作品時,另參《增訂注釋 56 全宋詞》 一書,而柳永、蘇軾、黃庭堅與秦觀四家詞已見不少今人校注之單行 本,將一併參看,以下分別說明四家詞的版本與選擇標準。. sit. y. Nat. (一)、柳永詞版本說明與選擇. er. io. 柳永詞的校注本較為重要者有賴橋本校注的《柳永詞校注》57、顧之京等人 編著的《柳永詞新釋輯評》58與薛瑞生校注的《樂章集校注》59三種,由於此三本 書在校注、輯評方面各有其優點,因此皆為本文旁參的版本。賴橋本的校注本註 解詳盡,為本文解析詞作的工夫,提供良好的參照。顧之京等人的輯評本因年代 較後,資料的蒐集、整理較為完整,包含古代詞評與現代學者對柳詞的看法。而 薛瑞生的校本則是在《樂章集》的版本考察、參校方面,細膩辨析,該書以朱彊 邨《彊邨叢書》所收的《樂章集》為底本,另以明毛晉刻《宋六十名家詞》、唐 圭璋《全宋詞》、金陵吳重熹石蓮庵刊《山左人詞》及其後附的繆荃孫校記、曹 元中校記補遺相互參校,擇善而從,異文別出,闌入校記。60. n. al. Ch. engchi. i n U. v. (二)、蘇軾詞版本說明與選擇 55 56 57 58 59 60. 張連生: 〈重新審視「史料」的定義問題〉, 《河北學刊》,2007 年第 2 期,頁 92。 朱德才主編:《增訂注釋全宋詞》(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 年),冊 1-4。 賴橋本校注:《柳永詞校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年)。 顧之京等人編著: 《柳永詞新釋輯評》 (北京:中國書局,2005 年)。 薛瑞生校注:《樂章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 年)。 薛瑞生校注:《樂章集校注‧前言》,頁 27-28。 13.

(22) 蘇軾詞的版本眾多,較為重要者有朱孝臧編年、龍榆生校箋的《東坡樂府箋》 、曹樹銘校編的《蘇東坡詞》62、石聲淮與唐玲玲合箋的《東坡樂府編年箋註》 63 薛瑞生箋證的《東坡詞編年箋證》64、鄒同慶與王宗堂合校的《蘇軾詞編年校注》 65 、朱靖華等人編著的《蘇軾詞新釋輯評》66數種,本文主要旁參石聲淮與唐玲玲 61. 之合箋本、薛瑞生之箋證,以及朱靖華等人編著之本,此三本書皆為蘇詞進行編 年,可相互參照,作為本文詮解詞作的依據。而朱靖華等人編著之作由於出版時 間最後,因此,在前人校注成果的汲取、輯評資料的採擷最為完備。此書共收蘇 詞四百一十首,是目前收詞最多者,增收詩中詞、歌辭及民間小樂府等屬填詞性 質的作品,另有相當數量的詞依據編者群的新論據、新觀點重新進行編年,少數 疑似者,則以「暫編」法出之。67本書的優點在於其完備性,然而其中重新編年 的詞作,有些必須與其他校注本相互參照,進一步商榷、釐析,方能確實掌握寫 作背景,而此書增收數類屬於填詞性質的作品,在詞學的研究上,能否納入討論, 亦必須詳加審視。是故此書雖然完備,提出新的看法,但仍需與其他箋註本參照, 辨明其中的合理性。. 政 治 大. 立. (三)、黃庭堅詞版本說明與選擇. ‧ 國. 學. 68. ‧. 黃庭堅詞的校注本主要有嚴壽澂校點的《山谷詞》 、馬興榮與祝振玉合校 的《山谷詞校注》69二種,本文主要旁參馬興榮與祝振玉校注的版本,原因在於. n. al. er. io. sit. y. Nat. 其出版的時間最新,蒐羅資料較為完備。在校對方面,此書以明毛晉汲古閣《宋 六十家詞》本《山谷詞》為底本,另外參校八種宋、明、清、民國之刻本與校本, 箋校精詳,而在箋注作品本事、交遊、故實、詞語以及年譜編寫方面,蒐集許多 相關資料,70有助於研究之用。. Ch. (四)、秦觀詞版本說明與選擇. engchi. i n U. v. 秦觀詞的校注本較為重要者有忍寒居士校注的《淮海居士長短句校注》71、 饒宗頤編校的《淮海居士長短句》72、包根第箋釋的《淮海居士長短句箋釋》73、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朱孝臧編年,龍榆生箋校:《東坡樂府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 。 曹樹銘校編:《蘇東坡詞》 (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2002 年)。 石聲淮、唐玲玲箋註:《東坡樂府編年箋註》 (臺北:華正書局,2000 年)。 薛瑞生箋證:《東坡樂府箋證》 (西安:三泰出版社,1998 年)。 鄒同慶、王宗堂校注:《蘇軾詞編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 年),冊 1-3。 朱靖華等人編著: 《蘇軾詞新釋輯評》 (北京:中國書局,2007 年),冊 1-3。 朱靖華等人編著: 《蘇軾詞新釋輯評‧凡例》 ,頁 1-2。 嚴壽澂校注:《山谷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 馬興榮、祝振玉校注:《山谷詞校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年)。 馬興榮、祝振玉校注:《山谷詞校注‧前言》 ,頁 14-15。 忍寒居士校注:《淮海居士長短句校注》(臺北:世界書局,出版時間不明)。 饒宗儀編校:《淮海居士長短句》(香港:龍門書局,1966 年)。 包根第: 《淮海居士長短句箋釋》 (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2 年)。 14.

(23) 徐培均與羅立綱編著的《秦觀詞新釋輯評》74、徐培均箋注的《淮海居士長短句 箋注》75數種,本文主要旁參徐培均與羅立鋼合編,以及徐培均獨箋的版本,原 因在於此二書出版的時間較其他諸本為後,箋校較為完備,徐培均獨箋之本乃以 迄今所見的最完整宋本,日本內閣文庫藏宋乾道高郵軍學本《淮海居士長短句》 為底本,與吳湖帆藏本、一九三○年故宮博物院影印本對校,並另外以十一種明、 清與民國之刻本、編印本參校,校對的書目十分整全。而在箋注方面,徐培均透 過對《淮海集》詩文的箋注及《秦少游年譜長編》的撰寫,對於秦觀詞的認識也 更為深刻,除了詳加考訂詞作的年份外,更對典實、詞語做詳實的箋釋與徵引, 並採「以詞證詞」的方式,探尋詞體的特色和韻味,76在解讀詞作方面,提供了 豐富的相關史料與詮釋的參考。而徐培均與羅立綱合編的《秦觀詞新釋輯評》, 在主要版本的對校方面皆同徐培均獨箋之本,在箋注方面,徐培均撰寫卷上、補 遺的部分,卷中、卷下則由羅立綱執筆,77由於出版時間的不同,此書又可與徐 培均獨箋之本相互參照。. 政 治 大 二、歷代詩話、詞話、賦話、筆記與其他文學批評等史料 立. ‧. ‧ 國. 學. 這部分可供檢閱的材料頗多,在詞學批評的部分,如張璋等人編《歷代詞話 續編》、唐圭璋編《詞話叢編》、朱崇才編《詞話叢編續編》、施蟄存編《詞籍序 跋萃編》、金啟華等人編《唐宋詞集序跋匯編》等。在詩學與賦學批評的部分,. n. al. er. io. sit. y. Nat. 如班固等撰《漢書》 、劉勰《文心雕龍》 、鍾嶸《詩品‧序》 、蕭統《文選‧序》、 李調元《雨村賦話》等,以及其他散見於筆記與賦作之序的材料。 本文主要從中揀選適宜的史料論析詞體、詩體、賦體的文體特徵,訂立「詩 化」 、 「賦化」及「雅、俗語」的區辨指標,另外,詞學批評中談論柳詞與元祐詞 作的史料,亦會於文中適時引用,輔以論證。. Ch. engchi. i n U. v. 三、以柳永或蘇軾等元祐詞人為主題的現當代學術論著 (一)、泛論柳永或蘇軾等元祐詞人的論著 此類論著雖未與本文的論題直接相關,但其中有部分的論點可供本文援用, 屬於「支援型」的材料,如繆鉞《古典文學論叢》 、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 、 《唐 宋詞名家論稿》、繆鉞與葉嘉瑩合著《靈谿詞說》等書中探討柳詞與元祐各家詞 作的篇章。又如曾大興《柳永和他的詞》、宇野直人著,張海鷗、羊昭紅譯《柳 永論稿──詞的源流與創新》 、杜若鴻《柳永及其詞之論衡》 、彭國忠《元祐詞壇 研究》等專論柳詞與元祐詞作的研究。另外,其他泛論柳詞與個別元祐詞人的專 74 75 76 77. 徐培均、羅立綱編著:《秦觀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局,2005 年)。 徐培均箋注:《淮海居士長短句箋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 徐培均箋注:《淮海居士長短句箋注‧前言》 ,頁 10-12。 徐培均、羅立綱編著:《秦觀詞新釋輯評‧前言》,頁 14-15。 1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文永十二年 (乙亥) 正月中旬之候。為聽聞五教章三十講。暫栖息栂

教學流程 配合範疇 單元舉例 備註 第一步:你講我講大家講 讀、寫 水果圖片 字詞卡 字詞類別. 第二步:文章大電視 聽、讀

單元一:上學 圖畫書 單元二:泛愛 童詩 小二、小三 單元三:四季 童詩 單元四:友情 童話 小三、小四 單元五:謙遜 寓言 單元六:創意思維 童話 小四、小五

閱讀劇本 了解劇情 文學賞析 音樂欣賞 創作背景、 配器法等 不同版本 深入探討 與原著的 關係 作出評論.

文學賞析能力:形式、節奏的感 悟、從詩歌與政治的關係了解詩 歌的怨刺作用,探討深層的主題

單元 單元一 單元二 單元三 單元四 單元五 單元六 主題

 是月初八日  十四及十五   并月二十三  下九及三十   三時十五齋  受持八分戒 

  釋若訥奉旨住上天竺。常領徒千人。大弘三觀十乘五重六即之道。其詞辯若瀉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