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學生參與學校童軍團模式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中學生參與學校童軍團模式之研究"

Copied!
27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博士論文. 指導教授:曾永清 博士. 國中學生參與學校童軍團模式之研究 A Study on Participating School Scout Troop Model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研究生: 黃茱莉 撰 中華民國 102 年 1 月.

(2) 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中學生參與學校童軍團於人格特質、參與動機及活動涉入 之情形及其關係,並比較不同晉級程度童軍之整體差異。首先,經由文獻分析童 軍運動、人格特質、參與動機及活動涉入等相關概念,綜合其內涵、因素、相關 研究後,發展國中學生參與學校童軍團模式;其次,研究者改編林能白與丘宏昌 (1999)之人格衡量問卷、Pelletier、Vallerand、Briere 與 Blais(1989)之休閒動機 量表以及 Kyle, Absher, Norman, Hammitt 與 Jodice(2007)之修正持續涉入量表,形 成本研究之研究工具,以國中學校童軍團參與學生為研究對象,依 2010 年我國童 軍三項登記人數,採用分層比例抽樣進行問卷調查,對於全國 46 所國中發放 1200 份問卷,共計回收 1090 份,有效回收率達 91%。 經過 SPSS 12.0 與 Amos 18.0 等統計軟體分別進行描述統計、差異分析、結構 方程模式分析及群組分析,並邀請 5 位涉入程度不同之男女童軍進行訪談,獲得 本研究之理論模式適於解釋國中生參與學校童軍團行為之研究結果,童軍團團員 之人格特質對於參與動機及活動涉入具直接影響效果,而參與動機對活動涉入具 直接影響效果,人格特質對於活動涉入則具間接效果。 根據研究結果,獲致研究結論如下: 一、國中童軍團參與者之年級、擔任職務、晉級情形、露營次數、父母及導師支 持態度、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成績等背景變項表現越高,則其於童軍活動涉入 之表現顯然越佳。 二、人格特質、參與動機為正向影響國中學生參與學校童軍團活動涉入之重要因 素。 三、國中學校童軍團參與者人格特質以開放性最具代表性;參與動機以認同調節 最具代表性;活動涉入則以吸引力、認同確認及認同表達最具代表性。 四、國中學校童軍團參與者之參與動機對於活動涉入之影響勝於其人格特質。 五、人格特質對於初級及未獲研修章者之影響力顯著強於中級童軍、高級童軍或. I.

(3) 曾獲得研修章之女童軍。 六、露營、小隊合作、服務活動對於國中學校童軍團參與者最具吸引力。 本研究乃依研究結果與所歸納之結論,自童軍推廣、童軍團運作與童軍研究 等面向,提出建議供我國童軍組織、學校童軍團團長、服務員以及後續研究者參 考。. 關鍵字:童軍團、參與動機、人格特質、活動涉入 II.

(4) A Study on Participating School Scout Troop Model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personality,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and activity involvement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ting school scout troop. In addition, the influence of school scout troop participants of different rank advancement were analyzed and explored. Fristly, the study gained main concepts of scout movement, personality thory,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involvement theory by literature reviewing, and then a survey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According to the boy scouts registration data in 2010, 1200 subjects were selected from 46 junior high school scout troops in Taiwan by stratified proportional samping, and 1090 copies were counted as effective, which makes the effectiveness ratio 91%.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se variables,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of frequency distribution, factor analysis,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and multiple-group analysis were conducted. Conclusions drawn from the survey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School scout troop participants with high rank advancement, more camping experience, and high supports from parents and teachers reported strong self-determined motivation and activity involvement. 2. Personality and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activity involvement toward school scout troop participants. 3. For the participan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cout troops, openness was the strong determinant of personality traits; identified regulation was the strong determinant of motivational facets; attraction, identity affirmation and identity expression were the strong determinants of other facets.. III.

(5) 4. Th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influenced activity involvement of school scout troop participants much more than personality. 5. The effects of personality to tenderfoot scouts were stronger than to second class and first class scouts. 6. Camping, patrol cooperation and volunteering were quite attractive to the participants of school scout troops.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practical suggestions are offered for Taiwan scout association and local council, school scout troop adult leader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Keywords: scout troop,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personality, involvement.. IV.

(6) 目次 摘要 ............................................................................................................................... I Abstract ....................................................................................................................... III 目次 ..............................................................................................................................V 表次 ............................................................................................................................ IX 圖次 ............................................................................................................................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假設 ........................................................................................ 7. 第三節 名詞解釋 .................................................................................................... 9 第四節 第二章.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1 文獻探討 ..................................................................................................... 14. 第一節. 童軍運動與童軍團組訓 .......................................................................... 14. 第二節. 自我決定動機理論 .................................................................................. 23. 第三節. 人格特質理論.......................................................................................... 35. 第四節. 活動涉入理論.......................................................................................... 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50.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 50.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 ...................................................................................... 6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63. 第四節. 驗證模式 ................................................................................................. 75. 第五節. 資料分析 ................................................................................................. 8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88. 第一節. 受試者背景分析 ...................................................................................... 88. 第二節. 各變項之描述統計與差異分析 ............................................................... 91. 第三節. 驗證性因素分析 .....................................................................................107. V.

(7) 第四節. 結構方程模式分析 .................................................................................112. 第五節. 綜合討論 ................................................................................................127. 第五章. 多群組分析 ................................................................................................132. 第一節. 群組不變性檢定 .....................................................................................132. 第二節. 群組結構平均數檢定 .............................................................................142. 第三節. 綜合討論 ................................................................................................146. 第六章. 訪談資料分析 ............................................................................................150. 第一節. 國中學校童軍團參與者之人格特質 ......................................................150. 第二節. 國中學校童軍團參與者之參與動機 ......................................................153. 第三節. 國中學校童軍團參與者之活動涉入 ......................................................158. 第四節. 綜合討論 ................................................................................................166.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170. 第一節. 結論 ........................................................................................................170. 第二節. 建議 ........................................................................................................175. 參考文獻 ...................................................................................................................180 附錄……………………………………………………………………………………201 附錄一. 國內外以「青少年童軍」為研究對象之論文彙整表 ...............................201. 附錄二. 國外以「青少年」、「戶外活動」為研究主題之自我決定理論研究 ....207. 附錄三. 國內以「青少年」、「休閒」為研究主題之自我決定理論相關研究 ....211. 附錄四. 以「人格特質、參與動機」為研究主題之相關研究彙整表 ...................217. 附錄五. 以「活動涉入、參與動機」為研究主題之相關研究彙整表 ...................220. 附錄六. 以「人格特質、涉入」為研究主題之相關研究彙整表 ...........................223. 附錄七. 問卷使用同意函 ........................................................................................225. 附錄八. 「國中學生參與學校童軍團模式」問卷專家意見修訂情形 ...................228. 附錄九. 國中學生參與學校童軍團模式問卷..........................................................236. 附錄十. 不同專科章取得數之童軍團參與者自我決定與活動涉入之差異分析 ...241. VI.

(8) 附錄十一. 不同露營次數之國中童軍團參與者自我決定與活動涉入差異分析 ...243. 附錄十二. 不同職務之國中童軍團參與者自我決定與活動涉入差異分析...........245. 附錄十三. 不同家長支持態度之童軍團參與者自我決定與活動涉入差異分析 ...246. 附錄十四. 不同導師支持態度之童軍團參與者自我決定與活動涉入差異分析 ...247. 附錄十五. 研究同意書 ............................................................................................248. 附錄十六. 訪談逐字稿 ............................................................................................249. 附錄十七. 訪談資料編碼摘要.................................................................................254. VII.

(9)

(10) 表次 表 2-1 國中學生參與學校童軍團動機層面表 .......................................................... 34 表 3-1 研究預試樣本數與問卷回收統計表 .............................................................. 55 表 3-2 受訪童軍背景說明表 ..................................................................................... 59 表 3-3 研究對象抽樣比例樣本數與問卷回收統計表 ............................................... 62 表 3-4 國中學生人格特質層面及衡量項目表 .......................................................... 64 表 3-5 人格特質問卷項目分析及信度分析摘要表................................................... 65 表 3-6 參與動機問卷項目分析及信度分析摘要表................................................... 68 表 3-7 活動涉入問卷項目分析及信度分析摘要表................................................... 70 表 3-8 訪談大綱 ........................................................................................................ 74 表 4-1 受試者基本資料 ............................................................................................. 90 表 4-2 各觀察變項之描述統計摘要.......................................................................... 92 表 4-3 各觀察變項之簡單相關矩陣.......................................................................... 95 表 4-4 不同性別之國中童軍團參與者自我決定及活動涉入各層面分析摘要表 .... 96 表 4-5 不同晉級之國中童軍團參與者自我決定及活動涉入各層面分析摘要表 .... 98 表 4-6 不同晉級之國中童軍團參與者活動涉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99 表 4-7 不同學業成績國中童軍團參與者自我決定及活動涉入各層面分析摘要表 101 表 4-8 不同學業成績國中童軍團參與者活動涉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1 表 4-9 不同健體成績國中童軍團參與者自我決定及活動涉入各層面分析摘要表 102 表 4-10 不同健體成績之國中童軍團參與者活動涉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03 表 4-11 不同綜合成績國中童軍團參與者自我決定及活動涉入分析摘要表 .........104 表 4-12 不同綜合成績之國中童軍團參與者活動涉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05 表 4-13 觀察變項之標準化路徑係數摘要表 ...........................................................108 表 4-14 估計參數檢定摘要表 ..................................................................................109 表 4-15 初始理論模式基本適配度檢定摘要表 .......................................................110. IX.

(11) 表 4-16 人格特質、參與動機與活動涉入相關係數表 ............................................111 表 4-17 國中學生參與學校童軍團初始理論模式整體適配度檢定摘要表 .............114 表 4-18 初始理論模式內在結構適配度檢定摘要表 ................................................115 表 4-19 國中學生參與學校童軍團修正理論模式整體適配度檢定摘要表 .............117 表 4-20 觀察變項影響效果標準化係數分析表 .......................................................124 表 4-21 潛在變項影響效果標準化係數分析表 .......................................................126 表 5-1. 初級組與中高級組童軍兩組群群組分析恆等性檢定摘要表 .....................136. 表 5-2. 未限制模式恆等條件下之初級與中、高級兩群組巢狀模式比較摘要表..137. 表 5-3 限制測量路徑係數恆等條件下初級與中高級兩群組巢狀模式比較摘要表 138 表 5-4 限制結構路徑係數恆等條件下初級與中高級兩群組巢狀模式比較摘要表 139 表 5-6 加入晉級干擾因素後潛在變項因果關係分析表(未標準化) ...................139 表 5-7 加入晉級干擾因素後潛在變項影響效果分析表(標準化) .......................140 表 5-8 中高級群組結構平均數估計值差異分析表..................................................143 表 5-9 不同晉級情形之國中學校童軍團參與者結構平均數檢定比較摘要表 .......144 表 5-10 不同晉級情形之國中學校童軍團參與者結構平均數檢定巢狀比較表 .....145 表 5-11 未限制模式下初級童軍與中高級童軍各變項之 SMC 值摘要表 ...............147. X.

(12) 圖次 圖 3-1 研究架構圖..................................................................................................... 52 圖 3-2 國中學生參與學校童軍團模式 ...................................................................... 53 圖 3-3 研究流程圖..................................................................................................... 54 圖 3-3 國中學生參與學校童軍團因果結構模式路徑圖 ........................................... 76 圖 4-1 國中學生參與學校童軍團初始理論模式標準化路徑結構圖 .......................113 圖 4-2 國中學生參與學校童軍團修正理論模式標準化路徑結構圖 .......................118 圖 4-3 國中學生參與學校童軍團最適模式路徑圖..................................................122 圖 5-1 初級組童軍參與學校童軍團模式之參數設定 ..............................................133 圖 5-2 中高級組童軍參與學校童軍團模式之參數設定 ..........................................134 圖 5-3b 中高級組模式路徑關係 ..............................................................................141 圖 5-3a 初級組模式路徑關係圖...............................................................................141. XI.

(13)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說明本研究之研究現況與 研究價值;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假設,乃根據研究動機提出本研究所欲瞭解的現象 及其所延伸的待解決問題;第三節名詞解釋說明本研究重要名詞的操作型定義及 測量方式;最後,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提出本研究於研究對象的選擇以及 研究過程可能遭遇之不足或受限之處。.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研究背景 (一)我國童軍運動發展面臨參與人口減少之危機 有感於當時青少年的萎靡不振、視野狹隘,貝登堡(Robert, Stephenson BadenPowell) 於西元 1907 年,積極以露營、團體活動的方式開創了「童軍運動」,活 動遊戲中兼融自然體驗、體能鍛鍊、公民品格等豐富的教育意涵,因而不分性別 地吸引各國不同年齡層的青少年,迅速普及為世界性的教育運動(West, 1987)。我 國童子軍第一團創始於 1912 年 2 月 25 日湖北文華大學校之公書林,發展迄今已 逾百年,我國童軍運動發展亦於百年期間遭逢訓政時期、政府播遷來台、解嚴、 童軍運動之正名等歷史性、社會性、教育性的時代變遷(中華民國童軍總會編, 2012)。 然而,受到升學主義、少子化、休閒活動多元化等因素之影響,童軍參與人 數之逐年遞減,已受到熱心童軍運動之人士所憂心(朱珮芬,2008、李錫津, 2011),李永霑(2008)主張,招募成員乃是當前推展童軍運動最嚴峻的挑戰。 我國童軍總會之重要刊物「童子軍」,2011 年 3 月號期刊便以「如何增加童軍人 口」為主題進行探究及論述,其中,梁峻晢(2011)自中華民國童軍總會之童軍 三項登記結構探討童軍人數消長,發現 2005 年至 2010 年幼童軍、童子軍與羅浮. 1.

(14) 童軍之團數以及童軍人口數皆呈現減少之趨勢。另有李穎昕(2010)根據 2004 年 至 2008 年臺北市女童軍會所辦理之活動,進行參與人數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女童 軍活動之參與人數亦呈現逐年遞減之趨勢,2008 年之參與人數甚至未達 2004 年 一半人數;進一步對照 2006 年至 2008 年女童軍三項登記情形,臺北市女童軍與 全國女童軍登記數字亦有所減少。 可見,我國男、女童軍參與人數確有減少,此 現象需積極關注。. (二)我國童軍研究漸趨學術化但仍待多元拓展 研究者於 101 年 7 月中旬以「童軍」為論文題目檢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 加值系統」,根據檢索結果,我國以「童軍」為題目之論文達 61 筆,尤其論文數 於 2004 年後便日益增多,2006 年後所完成的童軍碩博士論文數量便達 46 筆,獨 2011 年完成之童軍論文更佔 14 筆,足見童軍研究有逐年增加之學術化趨勢。 進一步分析我國以「童軍」為論文題目之論文, 依研究題材而言,我國童軍 論文大致區分為四大範疇,分別為課程與教學專業類、心理類、組織與管理類、 其他類等,各項研究中,以對於各級童軍團、團務委員會等童軍組織之發展、運 作或現況瞭解,獲得最多關注,達 21 篇論文;其次,有 18 篇論文對於童軍運動 或童軍教育所關連之教材教法、專業知能,進行探究;對於各級童軍參與者之動 機、態度、效能等心理層面之研究,則共計 14 篇,其中以「動機」之研究為多, 諸如「高中職生童軍活動參與動機、參與體驗與滿意度之研究」(謝俊民, 2008)、「童軍活動參與者參與動機、休閒涉入與心流體驗關係之研究—以南投 縣為例」(陳淑娟,2011)、「國中生參加童軍團動機、學習投入與學習成果之 研究—以桃園縣為例」(陳忠,2004)、「臺北市國民小學社區化幼童軍團服務 員參與動機與組織承諾之研究」(杜瑋倫,2010)、「幼童軍教育課程對國小高 年級學童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白金樹,2008)。 若依研究對象分類,則可歸納為三大類,包含服務員或教師、各級學生、童 軍行政組織等,以師資、服務員專業知能為研究主體者計有 25 篇,居最大多數; 以童軍團學生為研究對象則國中童軍團與國小幼童軍團分佔 10 篇及 8 篇;高中行 2.

(15) 義童軍團、稚齡童軍、社區童軍、家長等對象之研究皆幾乎僅只有單篇研究。此 外,進一步分析我國童軍論文之研究區域,發現除了 10 篇為全國性之研究外,大 多數的研究多集中於都會區,尤其以臺北市 14 篇為最多,其次為臺中市之 9 篇、 新北市之 5 篇。 整體而言,當前我國童軍研究論文多為童軍組織運作情形之瞭解、成人領導 者之專業知能和參與活動者之心理變化等三大面向,對於童軍運動及童軍教育課 程發展現況之研究仍最受關注;再者,目前主要以臺北市、台中市等都會區為研 究範圍。相較於國外童軍研究以「歷史研究」及「社會」場域居多數比例,當前 我國童軍研究,無論就主題、焦點、研究場域及研究方法而言,均仍待多元拓展 (呂建政,2009;呂建政、陳麗敏,2012)。. 二、研究動機 (一)青少年參與童軍團活動涉入組合因素值得探究 貝登堡童軍教育方法之首要步驟乃是喚起參與童軍的興趣與意願(West, 1987), Boehmer(2005)認為童軍運動成功的原因,主要在於童軍活動能吸引青少 年,使青少年在參與過程中,體驗到不同於平日生活的冒險、刺激與挑戰,見識 並成為一個意想不到的自己。Boehamer 之論點呼應 Iso-Ahola(1999)的休閒主張, 亦即活動本質兼具新奇性與複雜性的休閒活動,能夠提供更多滿足並喚起個人需 求的機會。換言之,童軍運動的精髓乃在於它特殊的教育方式、制度和精神意涵, 除廣納社會性、技能性、知識性、冒險性等各面向類型的活動外,更重視參與個 體之心理動力及興趣需求,進而使得童軍們能從參與過程中,獲得滿足感、群體 認同,並達成自我實現的理想。為因應當前我國童軍發展之挑戰,李錫津(2011) 主張應多方瞭解我國不同地區童軍團及童軍組織中,青少年的需求動機、認知期 待。由此可見,多元地理解參與童軍活動之青少年的特質、動機、需求、想法、 投入情形等要素,對於推展童軍運動極為重要。. 3.

(16) 為解釋人類決定行為之動機過程,Ryan 與 Deci(1987) 提出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其乃是從環境脈絡、個體心理需求、動機型態等面向看待 個體行為歷程之整合型理論 ,Ryan 與 Deci(1987)認為追求勝任感(competence)、 自主性(autonomy)、歸屬性(relatedness)為人類重要的三大心理需求,而社會脈絡 支持是提供影響動機內化的機會,當環境越能滿足這些心理需求,個體對於行為 之自我決定程度越高,也越能激發個體後續行為之內在動機。除考量個體心理需 求 外 , Vallerand (2000) 進 一 步 主 張 , 探 討 動 機 亦 應 將 全 球 / 個 人 特 質 層 面 (global/personality)、脈絡/生活層面(contextual/life)及情境/狀態層面(situational/state) 等三層面納入考量,不同層面對於個體心理需求皆有其影響性,其中又以全球/個 人特質層面之影響最為關鍵。 自我決定理論不僅歷經豐厚的實證研究驗證,亦已累積跨文化、跨年齡及跨 性別之研究(Chirkov & Ryan, 2001; Frederick, 2002; Hagger, Chatzisarantis, Hein, Soos, Karsai, Lintunen, & Leemans, 2009; Hayamizu, 1997; Kuczka, 2005; Ryan & Deci, 2002),並廣泛應用於教育學習、組織工作、心理治療、體育運動、健康照 護、政治行為等研究場域,我國目前以應用於教育學習(王秀槐、黃金俊,2010; 江瑞菁,2011;林烘煜、唐淑華,2008;徐秀娟,2006)和休閒(許建民,2006; 許建民、范良誌,2011;葉麗琴,2011)範疇為主,相關研究皆顯示,自我決定 理論因其能自多元面向考量個體行為歷程,諸如心理動力、 環境背景、持續投入 等,再者,由於理論之變項皆有清楚定義且具實證研究基礎,所以,自我決定理 論確實有助於探究個體之參與行為。 童軍運動具有強調個體自主性並重視自我教育,其精神與自我決定理論具有 高度相容性,是以,研究者希冀能透過應用自我決定理論,將國內青少年童軍參 與行為與理論做一連結,深度瞭解參與童軍團之青少年的特質、動機、心理歷程 等涉入相關組合因素,除有助於童軍團長、成人服務員設計規劃活動、團務經營 外,亦能積極擘畫童軍運動發展重點與策略。此為研究動機之一。. 4.

(17) (二)人格特質對於童軍參與者之影響應再瞭解 人格特質是理解人類行為的重要面向(Reeve, 1997; Weinberg & Gould, 2010)。 休閒相關研究顯示,休閒選擇乃個體人格特質與其內在動力因素之反映與延伸, 整體而言,人類休閒行為主要受到人格特質、情感及動機等三大層面影響(Barnett, 2006; Fu, Lu, & Chen, 2009)。理解個體參與休閒活動動機時,必須將人格特質納 入考量,倘若該休閒情境越能提供個體自主選擇機會,則個體之人格特質越容易 影響其行為和經驗,Barnett 認為於休閒情境中,個人特質對於個體活動選擇具更 強之影響力(Iwasaki & Mannell, 1999; Mannell, Kleiber, & Staempfli, 2006)。 為能瞭解參與者特性,進而據以規劃適切之活動方案,國、內外休閒研究對 於人格特質議題頗為關注,並積極探究不同人格特質傾向之參與者之於不同型態 休閒活動的參與情形,例如外向性人格特質者較偏好社團、社群活動等團體性、 社交性高的休閒活動(郭亭亞、王逸峰、謝秀雄,2011;陳水蓮、蔡合和、葉欣 平、黃琬婷、郭琬琳、詹智曄,2007; Fu, Lu, & Chen, 2009);外向性與嚴謹性人 格特質者通常與身體活動類之休閒活動相關程度較高 (Lewis & Sutton, 2010);神 經質性人格特質者則較少參與休閒活動(Lu & Kao, 2009)。 童軍運動不僅廣納社會性、技能性、知識性、冒險性等各面向類型的活動, 並有小隊制度、晉級制度、榮譽制度等教育方法,使得青少年能從童軍團的參與 過程中,獲得滿足感及達成自我實現的理想(West, 1987),因其核心概念是基於自 我教育(self-education)理念,童軍團之運作自成員召募、組織制度、活動訓練至情 境營造等環節,都非常重視參與者內在動力之激發與引導(World Scout Bureau, 1998)。換言之,童軍運動非常強調參與者的自願性,鼓勵童軍團員自發性地投入 活動,營造自主選擇之氛圍;根據 Barnett 等休閒學者之論點,則個人特質對於童 軍運動參與者可能有較強之影響力。 另一方面,Detlor(1957)曾對美國具身心障礙 身份之女童軍進行研究,發現參與女童軍團者較未參與者具更正向之人格特質, Detlor 認為此乃因為童軍運動能提供參與者群體歸屬感、友情分享、服務學習、 露營及戶外活動樂趣、創作表達之自由、諾規銘之道德價值引領等特性。. 5.

(18) 考量休閒活動、人格特質之研究結果以及童軍運動特性,關注童軍團員之參 與動機,亦應積極瞭解童軍團團員之人格特質,除了能知曉當前我國童軍活動所 吸引之群體特質外;並可再進而比較、探討童軍團團員參與情形或晉級程度之差 異,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三)國中童軍團為促成青少年認同發展和持續參與之重要角色 自兒童階段起,團體之歸屬感即為認同發展的關鍵條件,尤其青少年階段之 同儕團體意見,往往主導個人對於自我概念和自尊之評價(王寶墉譯,1998)。 Bammel 及 Burrus-Bammel 極為強調青少年參與休閒活動的重要性,此階段正面臨 自我認同發展危機,休閒活動不僅能提供促進正常社交活動的機會,並能調適身 心平衡、抒解壓力,對於青少年自我認同、角色認同與社會認同之歷程發展極為 重要(涂淑芳譯,1996)。陳忠之研究主張,桃園區國中童軍團學生之參與動機 分別依序為學習生活技能、體驗野外生活、好玩、增廣見聞、自我成長與交朋友 (陳忠,2004),此不僅顯示童軍活動對於國中學生吸引面向之多元、童軍團團 員多內在動機取向,亦展現同儕團體對於國中階段少年、少女之魅力。 當前童軍研究多集中於都會區,其中以臺北市之研究為數最多。整合臺北市 童軍運動發展之相關研究,盧鵬(2011)分析臺北市高中職童軍團團員當初加入 童軍團的原因,結果發現,團員們回溯當初選擇童軍團的原因乃主要根據國中參 加類似社團之活動經驗。此顯示國中階段參與童軍團或童軍活動經驗,對於高中 職童軍團成員招募有其重要性。然而,即便臺北市女童軍會 2004 年至 2008 年之 活動辦理以國中階段女童軍的活動辦理次數最多(李穎昕,2010),臺北市國中 童軍團團長普遍認為團務運作方面最為困難的部分,依舊為招募新進童軍團員, 而童軍團員補習時間長、課業壓力大、參與意願低落則分別為影響團務運作之困 境(游韋楓,2012)。 2002 年「世界童軍發展策略」(A Strategy for Scouting) 以青年參與(youth involvement)為首要任務,透過青年參與,不僅為童軍方法重新注入活力,亦為童 軍運動成功之必要條件(中華民國童軍月刊社,2011)。傅全福(2002)主張, 6.

(19) 「團」為童軍運動之主體,童軍團之發展影響童軍運動推展。由此可見,童軍運 動之發展,童軍團組織運作與青年參與應緊密連結。 有鑑於此,研究者期待以國中學校童軍團參與者之實際經驗、感受及觀點為 基礎,建構國中學生參與學校童軍團模式,深度瞭解我國國中童軍團參與團員, 並進一步應整合團務運作和團員參與層面,完整探究國中童軍團學生之特質動機 與參與情形、童軍團運作之情境脈絡;再者,童軍運動乃世界性之全球活動,具 有共同宗旨、理念及組織制度,然而,卻也有因地制宜之本土化特性,藉由本研 究,期待能進一步作為未來跨國研究之基礎。.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假設. 壹、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與背景,本研究乃以自我決定理論為基礎,於國中學生參 與學校童軍團模式中,以人格特質為自變項,並以參與動機、活動涉入為應變項, 而活動涉入包含吸引力(attraction)、中心性(centrality)、社會聯繫(social bonding)、 認同確認(identity affirmation)、認同表達(identity expression)等五個層面。研究者 希冀透過本研究能達成以下目的: 一、瞭解國中學生參與學校童軍團於活動涉入之因素及其內涵。 二、探究國中學生參與學校童軍團,其於人格特質、參與動機與活動涉入間之關 係。 三、發展國中學生參與學校童軍團模式。 四、比較不同晉級情形之童軍於人格特質、參與動機與活動涉入之差異。 五、提出推廣國中學生參與學校童軍團之建議。. 7.

(20) 貳、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 基於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之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為: 一、國中學生參與學校童軍團模式之人格特質、參與動機及活動涉入成分為何? 研究假設 1-1:國中學生參與學校童軍團模式中,人格特質的各觀察變項達顯著 水準。 研究假設 1-2:國中學生參與學校童軍團模式中,參與動機的各觀察變項達顯著 水準。 研究假設 1-3:國中學生參與學校童軍團模式中,活動涉入的各觀察變項達顯著 水準。. 二、以人格特質、參與動機及活動涉入三個潛在變項所建構之國中學生參與學校 童軍團模式是否適切且變項間的效果如何? 研究假設 2-1:本研究所建立之理論模式適切。 研究假設 2-2:國中學生參與學校童軍團模式中,人格特質對參與動機有顯著直接 影響效果。 研究假設 2-3:國中學生參與學校童軍團模式中,人格特質對活動涉入有顯著直接 影響效果。 研究假設 2-4:國中學生參與學校童軍團模式中,參與動機對活動涉入有顯著直接 影響效果。 研究假設 2-5:國中學生參與學校童軍團模式中,人格特質對活動涉入有顯著間接 影響效果。. 三、國中學校童軍團晉級情形於人格特質、參與動機及活動涉入是否有差異? 研究假設 3-1:國中學校童軍團之初級童軍與中高級童軍於人格特質有差異。 研究假設 3-2:國中學校童軍團之初級童軍與中高級童軍於參與動機有差異。 研究假設 3-3:國中學校童軍團之初級童軍與中高級童軍於活動涉入有差異。. 8.

(21) 第三節 名詞解釋 本研究使用之專有名詞及其操作型定義如下:. 一、人格特質(personality traits) 人格乃是內在於人的動態組織,也是創造人類行為、想法、感覺等個性模式 的心理系統(Harden, 2008),人格特質意指個體內部相當持久的特質、性格或特徵, 使得個體之行為表現具一致性。就眾多人格理論中,以 Costa 及 McCrae(1985)所 提出之五大人格特質因素最廣被接受,其人格特質因素包含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 、 嚴 謹 性 (conscientiousness) 、 外 向 性 (extraversion) 、 親 和 性 (agreeableness) 與神經質 性(neuroticism) (池進通、李鴻文、陳芬儀, 2008) 。 Goldberg(1992)根據五大人格特質因素進而編製 100 題之量表,具良好信度,成為 五大人格特質因素之標準化表示方法。然而,Saucier(1994)認為 Goldberg 的 100 題人格特質量表需 10 至 15 分鐘回來作答,耗時且難以回答,因此,編製 minimarker 量表,修正後量表共計 40 題,約可在 5 分鐘內完成,即便是小樣本,亦能 合理地量測五大人格特質。 五大人格特質各因素特性簡述如下(Harden, 2008): (一)開放性(O):個體欣賞冒險、藝術、想像活動,並富有好奇心,對於新奇想 法有興趣。 (二)嚴謹性(C):個體自律、有責任感且辛勤工作,對成就感的追求勝於懶散、 好逸惡勞。 (三)外向性(E):個體富有能量,追求刺激、他人的陪伴以及正向情緒。 (四)親和性(A):個體友善、熱情且本質良善,而待人親切溫和,易獲得信賴。 (五)神經質性(N):個體情緒較不穩定,容易感受負向情感及不悅情緒,例如焦 慮、生氣、敵意。. 9.

(22) 二、參與動機(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動機(motivation)係指引起個體活動,除維持已引起之活動外,並導使該一活 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在歷程(張春興,1994)。Deci 與 Ryan(1987)提出自我決定 動 機 理 論 , 將 參 與 動 機 分 為 三 大 類 , 分別為 缺 動 機 (amotivation) 、 外 在 動 機 (external motivation)、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其中,依個體之自我決定調 節,外在動機可細分包括外在調節(external)、內省調節(introjected)、認同調節 (identified)之三大調節;而內在動機則又可再細分為刺激體驗(intrinsic motivation to experience stimulation)、實現(intrinsic motivation to accomplish)、求知(intrinsic motivation to know)等三種內在動機。 依個體之自我決定調節情形及童軍運動理念,本研究之動機類型包含六大類, 其特性簡述如下(蔡俊傑,2009;Baldwin & Caldwell, 2003; Caldwell, Patrick, Smith Palen & Wegnwe, 2010; World Scout Bureau, 1998): (一)外在調節:個體因為獎賞、懲罰、名次等外在因素而參與活動。 (二)內省調節:個體參與活動乃為了避免未參與活動之愧疚感,與個體之自尊 有關,但主要仍受到外在因素之影響。 (三)認同調節:個體雖非出自於內心意願,但個體會將參與行動與其所認同之 價值進行意義化之連結。 (四)刺激體驗之內在動機:個體乃為了體驗愉快、刺激之感受而參與活動。 (五)實現之內在動機:個體參與活動源於創造事物或超越前經驗所得之滿足。 (六)求知之內在動機:個體參與活動因為學習、探索或求取新知識之過程中的 愉悅感。. 三、活動涉入(activity involvement) 涉入(involvement)意指個體對於特別活動所投入之程度,而足以讓個體持續 參與活動的態度(Wiley, Shaw & Havitz, 2000),McIntyre 主張由吸引力(attraction)、 自我表達(self-expression)及中心性(centrality)所組成(潘淑蘭、吳忠宏、周儒,. 10.

(23) 2008)。為符合青少年發展階段需求,Kyle、Absher、Norman、Hammitt 以及 Jodice(2007)更細部釐清「自我表達」之意涵,將其分為內向自我對話與外在認同 部分,亦即「認同確認」(identity affirmation)與「認同表達」(identity expression) 依據 McIntyre 之量表延伸,修正持續涉入量表(MIS),將其劃分為五大面向,概述 如下: (一)吸引力:參與活動中所獲得的興趣、愉悅。 (二)中心性:該活動在參與者個人生活風格脈絡下的動力。 (三)社會聯繫:使活動參與者投入特定活動的社會聯繫。 (四)認同確認:活動提供自我對話、自我確認的機會及程度。 (五)認同表達:活動提供自我向他人表達的機會及程度。.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一、依研究對象而言 世界童軍運動分為童子軍與女童軍兩大系統發展,我國分別由中華民國童軍 總會與中華民國女童軍總會運作,兩大系統下的童軍制服、晉級制度、徽章、考 驗活動內容皆有不同,依現行情形,童子軍三項登記不分性別地包含男童軍或女 童軍皆可登記,然而,女童軍總會則僅接受女童軍登記。 考量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本研究之研究對象以「參與國中學校童軍團活動, 並完成中華民國童軍總會或中華民國女童軍總會登記的男、女童軍」為主,研究 問卷之基本資料部分便根據中華民國童軍總會或中華民國女童軍總會之進程,以 初級、中級、高級等進程或德、智、體、群、美等五育研修進行設計。. 11.

(24) 二、依研究內容而言 為達童軍運動之教育目的,童軍活動內容廣博多元,包含戶外活動、休閒行 為、身體活動、品格陶冶、群體生活、環境教育、野外冒險、社會服務等面向, 童軍團活動形式則含括小隊會、團集會、宣誓或晉級儀式、考驗營、服務活動等。 本研究主要乃在探討國中學校童軍團參與者之人格特質、參與動機於活動涉入之 直接、間接影響效果,考量我國童軍團運作現況以及參與國中童軍團學生特性, 本研究所探究之童軍活動內容係以中華民國童軍總會、中華民國女童軍總會之進 程以及地方童軍會、各童軍團所辦理之活動為主。. 貳、研究限制 一、文獻之限制 礙於國內對於童軍參與行為之研究仍待充實,所以對於童軍參與者之人格特 質、參與動機、活動涉入之相關理論和研究不多,自我決定理論應用於國中童軍 團參與者之研究更顯欠缺,因此,本研究於形成初始模式、編製研究工具以驗證 此一模式時,呈現集中運用幾位研究者之論述的現象,並且因而引用心理學、運 動休閒研究以能解釋童軍參與者之動機及相關因素。. 二、研究對象之限制 以我國童軍團運作情形而言,國中階段之童子軍除有以學校為主辦單位之學 校童軍團組織外,尚有以社區、宗教團體、社會團體為主辦單位之童軍團,學校 童軍團通常由學校老師擔任童軍團團長及服務員,以國中校園為主要活動場所, 並利用學校社團活動或課間、課後時間進行活動;社會童軍團則通常由社區人士 負責團務運作與活動規劃,以假日為主要活動時間,並邀請參與童軍團之家長或 社會人士擔任成人服務員。我國童軍團自發展迄今皆以學校團為主流(楊朝祥, 2004),根據「99 年度全國童軍三項登記人數統計」,童子軍階段之學校童軍團 登記情形約佔登記比例之 75﹪,學校童軍團仍佔多數(童軍業務管理系統,. 12.

(25) 2010),因此,本研究之研究對象係以學校童軍團之童軍團成員為研究對象,欲 將結論推論至社會團參與者有其限制。. 三、量化研究之限制 首先,參與童軍運動包含稚齡童軍、幼童軍、童子軍、行義童子軍、羅浮童 軍、成人服務員、樂齡童子軍等階段,本研究僅以國中學校童軍團參與者為研究 對象,欲將研究所得結論推論至其他童軍階段參與者有其限制,因此,有待後續 對於其他階段童軍參與情形之研究與比較。 其次,本研究係以問卷調查方式蒐集國中學校童軍團參與者之人格特質、參 與動機及活動涉入等測量資料,並佐以個案訪談方式進一步補充問卷填答未及之 處,研究結果僅能瞭解國中學校童軍團參與者之普遍性趨向與差異,若欲深度瞭 解國中童軍團或童軍參與者之參與模式,則應採質性研究探究。. 13.

(2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依據研究目的,本章將首先探討童軍運動之主要活動內容與團組織運作,其 次,探究自我決定理論之論述,依自我決定理論論述之層面,逐一分析影響國中 學校童軍團學生參與動機之可能層面與相關理論,以能完整瞭解國中生參與學校 童軍團之行為。. 第一節. 童軍運動與童軍團組訓. 童軍運動創始人—貝登堡曾表示,童軍運動的目標乃是為了能賦予青少年健 康(Health)、幸福(Happiness)和助人(Helpfulness)等三項重要的公民特質,並且把握 個體可塑性最高的兒童、青少年時期,鼓舞孩子們的熱情、發展他們的個性,培 養未來的成熟公民(莊坤良譯,1989)。貝登堡反思當時學校教育與青少年訓練 忽略獨立生活能力之缺失後,便融合斯巴達、羅馬、中世紀騎士精神、日本、原 始部落民族之青少年教育精神和歐洲重群體精神之體能概念,以大自然、戶外為 活動環境,設計小隊制度、榮譽制度、徽章晉級制度等童軍三大制度,於 1908 年 正式創始童軍運動,甫開始即廣受英國青少年與家長之歡迎,甚而普及至世界各 國(Freedman, 1967; Kiernan, 1939; West, 1987)。 迄今,童軍運動已成為廣納 155 個會員國的全球性世界活動,透過全球、國 家、地區、社區或學校等各層級組織之運作而實踐童軍運動理念,以日內瓦為總 部的世界童軍組織(World Organization of the Scout Movement,簡稱 WOSM)為全 球童軍運動的行政管理中心,每三年召開之世界會議乃是研議童軍運動政策方針, 以及各國意見交流之重要場合(王建華、張關林、夏伯銘譯,2007;Vallory, 2007)。統籌我國童軍運動的最高單位則是中華民國童軍總會及臺灣女童軍總會, 臺灣各地區之童軍活動由各地童軍會分轄,社區童軍團或學校童軍團乃為童軍組 織發展之最基本單位。本研究以國中童軍團參與者為主要研究對象,貝登堡童軍 運動理念以及世界童軍總會、中華民國童軍總會、中華民國女童軍總會之政策方. 14.

(27) 針影響童軍團的組織與訓練,童軍團之組織訓練則關係到國中童軍團參與者之動 機與活動涉入情形,以下茲就可能影響面向進行探討。. 一、童軍運動理念 貝 登 堡 (Baden-Powell, 2007) 主 張 童 軍 訓 練 的 四 大 主 軸 為 「 品 格 和 智 識 (character and intelligence)、手工藝和技能(handcraft and skill)、健康和體能 ( health and strength ) 、 為 他 人 服 務 、 群 體 合 作 和 善 意 ( service for others, collective co-operation and goodwill)」,童軍運動的儀典、制度、活動規劃都為 了達成這四大理想。世界童軍組織迄今仍秉持貝登堡童軍運動理念為童軍活動政 策方案之圭臬,依據世界童軍組織(World Organization of the Scout Movement)所出 版之青少年活動方案(Youth Programme: the World Programme Policy)所載,童軍運 動的重要使命旨在協助青年能對社會有所貢獻、與社會實體連結,並且也是能適 合於不同年齡階層之青少年活動,主要透過休閒娛樂之方式以達成教育性目的 (World Scout Bureau, 1992)。換言之,培養青少年品格、生活知能、服務助人、團 體群性等目標始終為童軍活動重點,服務活動、野外休閒及童軍知能亦是我國童 軍運動之發展要項,活動宗旨除了以能力為取向外,並且重視個體內在之德行教 育以及品格陶冶。程鴻傑、陳淑芬(2005)認為童軍活動參與者經由活動實作與 經驗累積,獲得獨特而有意義的休閒參與體驗。歸納相關論述發現,童軍運動除 了為公民教育、生活教育、戶外教育外,亦具有豐富的休閒教育意涵。 貝登堡童軍運動之核心概念乃是基於自我教育(self-education),童軍團之運作 自成員召募、組織制度至活動訓練等環節,都非常重視參與者內在動力之激發與 引導 (World Scout Bureau, 1998)。根據貝登堡之童軍教育哲學,West(1987)認為童 軍教育方式可分為四大階段,首先,必須喚起參與童軍的興趣與意願,其次則是 引導童軍發自內心地願意承諾服務並實踐,而後方能從童軍的行動實踐過程中, 逐步建構服務觀,最後,便是加深童軍之服務知能以及服務奉獻精神。四階段之 緊密連結皆源於貝登堡所強調的「發自於個體內心的規訓力量遠強於任何藉由懲. 15.

(28) 戒恐懼所強加於外的規則」(Freedman,1967, p.99) ,以及「一個真正的童子軍團, 必須是由兒童自願參加組合而成的,這個自願參加不是一下就湊齊的,除了要是 他們自己願意外,而且還要得到家長許可。」(傅全福,2002,頁 159),由此 可見,童軍運動對於童軍參與者內在動機引發之重視,以及對於個體自主性之強 調。 為了刺激童軍參與者之成長,誘發青少年對於童軍技能學習興趣,童軍運動 的教育方針尚有營造具吸引力、挑戰性之氛圍,進行做中學之生活實踐,且透過 活動中的符號、儀典、故事創造隱喻,以提供足夠訊息 (World Scout Bureau, 1998)。 此外,劉菁華(1983)還提出,良好的童軍訓練必須具備四大特色,第一、出於 自由意志的誓詞及指導行為的規律;第二、進步並能引人入勝的戶外活動計畫; 第三、能引導童子軍積極上進的徽章制度;第四、以小隊為基礎的品格訓練方法。 小隊制度不僅看重同儕間於活動、組織中的連結,也藉由職務之分工合作,打破 階級、種族、距離隔閡,讓彼此深入瞭解各自的優缺限制後,讓參與童軍能成為 真正互信的「夥伴」;成人服務員與童軍的關係乃建立於真誠的基礎上,經由對 話、溝通、傾聽、價值承諾之共享,發展正向且信任的關係,而絕非成人威權式 的領導(World Scout Bureau, 1998)。 依 Deci 與 Ryan(1987)的自我決定理論,自主性、勝任感、歸屬感之滿足乃為 個體基本心理需求 ,劉麗虹(2010)認為自我決定理論應用於教育場域,可以透 過追求內部目標、合理解釋之引導滿足個體之自主性需求;藉由可掌握目標之安 排、樂觀挑戰之提供、建設性回饋滿足個體之能力需求;營造合作而非競爭之學 習氛圍、培養群體之情感培育滿足個體之歸屬感需求。整合貝登堡童軍教育理念 以及世界童軍組織之運作方針,童軍團組織制度與運作重視參與者之自願性,且 透過晉級制度逐步肯定參與者之能力,可見童軍運動之訓練方式及教育設計,能 啟發青少年對於勝任感之尋求與滿足;而小隊制度、服務員之領導模式所形塑的 互動關係和氛圍,乃能凝聚青少年對於團體之認同和歸屬感,是以,童軍運動之 理念與諸多設計皆符合自我決定理論所建議之策略。. 16.

(29) 二、童軍團之組織與訓練 貝登堡主張青少年教育歷程乃需要長期且充分的準備,童軍團對於童軍活動 規劃都循序漸進地依照既定的進程和考驗運作,自孩童、少年、青少年,甚而延 伸至成人以服務員的身份一貫地投入童軍運動,所以,童軍運動是一個具有發展 性、以個體完整生命為考量的教育團體,且集合戶外遊憩、公民品格陶冶、野外 生存知能、晉級制度、環境自然知覺、社區意識等教育內涵(劉彥俊,1987、 1995)。 (一)晉級制度 童軍運動的晉級制度乃與徽章制度緊密連結,凡通過考驗、晉級後,才能於 制服配戴該級之徽章,依據我國童軍訓練章程規定,國中階段之童子軍主要為 11 歲至 15 歲,凡年滿 11 歲,經家長同意,自願申請參加童子軍活動二個月以上, 並通過基本童軍知能考驗後,即可宣誓入團、配戴初級徽章,成為「初級童子 軍」;成為初級童子軍後,持續參與童軍活動達四個月,並通過基本童軍知能考 驗後,即可配戴中級徽章成為「中級童子軍」;晉級為中級童子軍後,持續參加 童軍活動達六個月後,並通過高級童軍知能考驗後,便配戴高級章,成為「高級 童子軍」(中華民國童子軍總會訓練暨進程委員會,1992)。中華民國童軍之訓 練大致可分為童軍精神、群體生活、童軍技能等三大面向,根據初、中、高級之 差異而有廣度與深度之不同, 初級童子軍的考驗由團內團長、服務員認證即可, 然而,中級、高級的考驗便必須聯同其他團長及地方理事會服務員辦理(劉彥俊, 1992),因此,能夠獲得高級童子軍對於國中階段之童軍而言,乃是至高之榮譽 象徵,亦等同是對於學生認真積極投入童軍活動、具備童軍知能之認證。 國中階段之女童軍乃是採用「五育研修章」之方式進行訓練與考驗,五育研 修章分別為德育、智育、體育、群育、美育,每一教育面向各分別有三項研修項 目,每通過一個研修項目便可獲得一個研修章,然而,該面向之三項研修皆通過 後,方能取得該育之研修章,例如德育便有修身信仰、生活倫理、禮節儀態等三. 17.

(30) 項研修,若欲通過「修身信仰」之研修,便須達成五項考驗:(一)在生活中實 踐規律並時常反省;(二)遵守班規、校規;(三)愛惜公物節約能源;(四) 寫出日常作息表一份並自我評量;(五)有儲蓄的習慣並會記帳。智育則有公民 常識、童軍智能、自然研究等研修項目;體育包含戶外活動、衛生保健、運動遊 戲;群育則為人際關係、服務行善、領導才能;美育含括民俗文化、藝術創作、 家事女紅等(中華民國女童軍總會,2002)。整體而言,智育、體育、群育三項 與中華民國童軍晉級考驗內容較為相近,諸如知道刀斧的保養及使用法、會生火 與架柴、會設計四菜一湯的菜單、會搭架帳棚等考驗項目。. (二)徽章制度 整體徽章制度乃以榮譽心為發展主軸,不同形式、質料的徽章背後代表不同 的意義與榮耀,同時,亦有公開儀式授予童軍徽章,因此而更激勵童軍持續參與、 投入童軍活動,童軍可能獲得的徽章包括表明資格的初級章、中級章、高級章, 或是表明隸屬單位的軍籍章、團次章,或是表彰學習成果的專科章、活動紀念章 等(劉菁華,1983)。 其中,童軍專科章之訓練範圍涵蓋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野外活動、運動衛 生、職業技藝等面向,以童子軍階段之專科章為例,便含括飛機、機械、鉗工、 電工、建築、釣魚、水上救生、急救、個人衛生、露營、攝影、繪畫、生態保育 等數十項,每一項專科章皆有其基本能力要項,明確訂定參與童軍所應符合之條 件,例如若欲取得「旅行」專科章,應須符合三標準:一、知道旅行的基本意義 與一般常識;二、能旅行市鎮或鄉村作詳細報告和繪製行程略圖;三、在旅程中 須認識地區鄉土的自然與人文環境,例如地形、水文、植物、經濟(耕地、工廠、 住宅、商店等分佈)及土地利用,並作成記錄。每一項專科章皆須經考驗通過後, 方得以配戴一枚專屬布章(胡立人,1997)。自專科考驗之項目與內容,除可見 童軍活動之包羅萬象,滿足青少年向各方探索之好奇心與挑戰慾外,自專科章考 驗標準之嚴謹及齊一性,亦可瞭解獲得徽章之殊榮與獨特意義。. 18.

(31) (三)童軍活動 童軍活動內容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為常年性活動,活動包含童軍團自行舉 辦或聯合其他童軍團舉辦之小隊集會、團集會、小隊長會議、技能訓練及考驗、 各項野外活動、小隊行善服務活動、宣誓、成果展示等;第二類為季節性活動, 此類活動主要由地方理事會或童軍總會主辦,包含夏令營、冬令營、中國童子軍 節慶祝大會及創始日活動、專科章考驗營、中級或高級考驗營、小隊長訓練營等。 (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編審委員會,1992、1993),另有具童軍特殊意義之全球 性活動,諸如每年 10 月第 3 個週末所舉辦之童軍空中大會(Jamboree On The Air and Jamboree On The Internet, JOTA & JOTI)、以貝登堡及貝登堡夫人的共同生日 2 月 22 日所辦理之懷念日(Thinking Day)活動等。. (四)小隊制度 為了使每位童軍於活動中不喪失自己的個性,又能學習於個性與群性間取得 平衡與和諧,「小隊」(patrol)成為童軍團活動的基本單位,6 至 8 人組成一個小 隊,不採取集體齊一的呆板方法,重視小隊獨立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即便是同一 個團的露營,也要求各小隊間有相當的距離區隔,使小隊運作不受打擾,小隊成 員獨立為自己的小隊負責,每一個小隊設有一名小隊長,但每位小隊成員都各司 其職,有其工作,包含副小隊長、文書、美工、事務、康樂、總務、衛生等,此 外,小隊長要參與定期的小隊長會議及不定期的榮譽議庭(the Court of Honour), 討論團務進展以及團內童軍們的榮譽行為,因此,整個小隊制度從形成、運作, 進而團務連結等等,青少年自律精神與責任感、領導力之教育皆蘊含於其中(劉 彥俊,1987; Baden-Powell, 1938) 受到歷史時代需求之特殊背景影響,我國童軍活動發展之初便相當仰賴黨國、 學校教育,1929 年頒佈之「初中暫行課程標準」即已將「童子軍」列為我國學校 教育課程,而國中童軍教育課程實質上係以童子軍訓練進程為主要內容,諸如繩 結、急救、國旗繪製等(呂建政,1998;秦穗齡,2004),縱然教育部早已正式 區隔童軍運動與童軍教育課程,但是,我國童軍團自發展迄今皆以學校團為主流 19.

(32) (楊朝祥,2004),再者,受限於成員招募、活動場地、器材設備以及服務員人 力等限制,地方教育局仍以校園做為童軍推動之基地,以新北市為例,每年挹注 兩百萬之童軍經費乃採直接補助國中、小之方式辦理(陳祥麟,2012)。因此, 本研究以國民中學學校童軍團成員為研究對象,並採納童子軍晉級情形、專科章 取得數目、活動參與頻率及次數、小隊擔任職務等資料,做為瞭解國中童軍團團 員對於童軍活動之涉入情形參考。. 三、相關研究 整合國內外青少年童軍活動參與情形之相關研究,皆獲得參與童軍活動之次 數或頻率越高,則其目標行為表現越佳,亦或是童軍參與者目標行為表現優於非 童軍參與者之研究結果,曾進行研究之目標行為諸如利社會行為、露營活動滿意 度、學習投入、服務行為、休閒態度、正向人格特質、社會適應技巧、自尊、參 與動機等(江幸純,2011;林淑芬,2008;陳忠,2004;陳敏銓,2010;陳淑娟, 2011;賴敏慧,2003;蕭逢世,2009; Detlor, 1957; Reynolds, 1968; Royse, 1998), 然而,童軍參與者於性別表現上卻有差異,女童軍的利社會行為、自我效能皆優 於男童軍(林淑芬,2008;陳忠,2004;陳敏銓,2010;賴敏慧,2003);參與 年資以及職務擔任情形亦會影響目標行為之表現,臺中區國中童軍團學生參與年 資一至一年半者,滿意度較高(林淑芬,2008),國中童軍團團員擔任幹部者, 其服務行為之意願越高(陳敏銓,2010)。謝俊民(2009)、陳忠(2004)及 Goodly(2008)、Hintz(2009)之研究曾關注童軍級別或專科章取得情形對於童軍參與 者之影響進行研究,陳忠(2004)的研究發現桃園區高級童子軍的學習投入表現 優於初級與中級童子軍,謝俊民(2009)的研究則顯示童軍級別、專科章及參加 童軍團年數對於童軍參與者之參與體驗有顯著差異。可見,性別、參與年資、童 軍級別、職務擔任情形、專科章取得數目等項目,確實為進行童軍研究時值得研 究者進一步探究之議題。. 20.

(33) 至於童軍參與動機之探究,研究顯示桃園區國中童軍團學生參與之六大動機 分別為學習生活技能、體驗野外生活、好玩、增廣見聞、自我成長與交朋友(陳 忠,2004),依據自我決定理論所主張之三大心理需求分析(Deci & Ryan, 1987), 「學習生活技能」、「增廣見聞」、「自我成長」乃符合「勝任感」,交朋友則 源於「歸屬感」之內在需求;另外再以 Vallerand(2002)所提出之內在動機三類型, 則發現童軍團參與動機之「體驗野外生活」、「好玩」分屬於「刺激體驗的內在 動機」,「學習生活技能」、「增廣見聞」則屬於「求知的內在動機」,「自我 成長」屬於「實現的內在動機」。由陳忠之研究可發現,童軍團學生之參與動機 以「求知的內在動機」以及勝任感之滿足為大多數。Hayes(2004)對於女童軍媒體 資訊方案社群之研究指出,當社群越能提供關懷、支持與互信,將會增加女童軍 之參與意願,Cullen, Bartholomew 與 Parcel(1997)營養教育方案融入童軍活動,發 現童軍團具有提供社會支持與形塑規範的功能,此亦符合自我決定理論之論點, 也就是歸屬感對於個體參與動機之重要性。陳淑娟(2011)之研究則發現參與動 機與活動涉入有顯著正向相關,可做為本研究建立參與模式之參考。. 四、小結 根據上述文獻探討,童軍運動重視童軍參與者內在動機之引發,並且強調個 體之自主性;而小隊制度、服務員之領導模式所形塑的互動關係和氛圍,乃益加 凝聚青少年對於團體之認同和歸屬感;專科考驗及晉級制度乃滿足青少年多元探 索之好奇心與挑戰慾。整體而言,童軍運動具有自我導向特性及終身學習精神, 此與自我決定理論頗為相容,探究國中學生之童軍團參與應將此特性納入考量。 再者,童軍團組織進程乃具層次性,童軍的參與涉入情形亦會有所差異,當 前國內相關研究已有自專科章取得情形、參與年資、晉級情形、擔任幹部資歷等 參與行為面向進行探討,然而,對於參與童軍團成員之個體探討多屬性別、學習 風格、參與動機等單一面向,為求完整探究個體之休閒行為,應多元考量個體休 閒參與之多元面向,諸如社會人口因素、人格特質、社會需求、族群等因素(Fu,. 21.

(34) Lu & Chen, 2009),因此,本研究乃以童軍運動精神、要素及自我決定理論為依據, 自多元面向整體探究國中學生參與學校童軍團模式。. 22.

(35) 第二節 自我決定動機理論 一、動機的意義與理論 動機(motivation)係指一引起個體活動,並維持已引起之活動,進而導使該活 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在歷程(張春興,1994)。人類行為與動機向來即為各領域 所關注之重要議題。 關於動機之論述最早可溯自古希臘時期,Plato、Aristole 曾提出靈魂階層,分 別以食慾生理需求、理性思維等面向,主張人類具有主動尋求成長及統整之天生 傾向,Decartes 則認為意願(will)為最高動機的力量(Reeve, 1997)。Darwin、Hull、 Freud 分別自生物生理需求的角度,提出本能(instinct)、驅力(drive)等論述,認為 滿足生理的基本需求乃是人類行為的主要動力(Reeve, 1997)。行為主義者提出制 約理論,主張透過觀察刺激與反應之連結關係來瞭解動機;1970 年代認知科學興 起後,另有分別強調目標設定或控制覺察等認知歷程之動機理論,諸如內在動機、 目標理論、成就理論、期望價值理論、社會認知理論、心流理論等(梁月春, 2009; Iwasaki & Mannell, 1999; Reeve, 1997);此外,亦有人本主義心理學者所重 視的需求理論,其中,以 Maslow 所提出之需求層次理論最常被引用 (張松禮, 1968;張孝銘,2008;Groves, Kahalas & Erickson, 1975)。1980 年代,BeckerCarus(1985)曾自生態學立場探究動機之歷程,將社會脈絡、情境等環境因素納入 考量。 為求動機論述之完整,Deci 與 Ryan 於 1987 年融合個體需求、行為歷程和情 境脈絡等各層面因素,進一步提出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因自 我決定理論為整合型的理論,且其對於相關變項有清楚定義,使研究者能明確細 膩地探究活動參與者之內在、外在動力(李思慧、陳業宏,2010;Lewis & Sutton, 2010),自理論提出後,便廣泛地應用於教育學習、組織工作、心理治療、體育運 動、健康照護、政治行為等場域,國外休閒、戶外遊憩研究近年來亦多有引用 Deci 及 Ryan 之理論為基礎,進行休閒活動參與、持續涉入或相關量表發展之探. 23.

(36) 究(Baldwin & Caldwell, 2003 ; Caldwell, et al., 2010; Lewis & Sutton, 2010; Zimmer, 2010)。再者,自我決定理論重視個體自主性、動機內化等特性與童軍運動強調成 員自願參與、自我教育之理念有高度相容性,其他諸如小隊制度、服務員領導模 式所形塑的互動關係和氛圍,亦符合自我決定理論歸屬感之需求滿足,故本研究 乃以自我決定理論為根據,以之為發展國中童軍團學生參與動機之理論基礎。. 二、自我決定理論 自我決定理論整合心理動力論、人格特質論、認知發展論、社會認知取向等 關於動機之論點,Deci 與 Ryan 認為人類與生俱來即具有成長發展之本能,無論 是運動、拓展興趣、尋求挑戰、發現新事物等都是先天傾向之行為,然而,經過 個體心理機轉之綜合、組織,將個體知能與人格關連後,方能促成個體自我意義 之整體化、整合化與重要化,最終獲得真實的自我(Deci & Ryan, 1987)。 Deci 與 Ryan(1987)主張動機是一種動態的心理需求,個體因其本身之差異而 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需求,產生個人特有的行為表現,為求理論論述之完整性,所 以,Deci 與 Ryan 進一步延伸認知評價理論(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有機整 合理論(Organismic Integration Theory) 、因果關係取向理論(Casuality Orientations Theory) 、基本需 求理論 (Basic Needs Theory) 以及目標滿 足理論 (Goal Contents Theory) 等理論,認知評價理論著重社會脈絡對於個體內在動機行為之影響;有機 整合理論則描述個體內化、整合價值規訓之歷程,以解釋發展外在動機之動力; 因果取向理論解釋個體導因於社會環境所產生之個體差異;基本需求理論以及目 標滿足理論用以解釋動機與個人健康、幸福等重要目標之關係 (Ryan & Deci, 2002)。以下茲就自我決定理論的基本需求、動機類型、社會脈絡、動機內化進行 探討與分析。. 24.

(37) (一)基本需求 如同 Maslow 需求層次理論之主張,自我決定理論將個體內在的各種心理需 求視為與生俱來之天賦,為滿足這些本能的需求方產生各種行為,所以,個體滿 足先天的心理需求與內在成長傾向為人格整合以及培育正向心理態度的基礎條件, 而自主性(autonomy)、勝任感(competence)及歸屬感(relatedness)為人類的三大心理 需求,不僅影響內在動機之形成,也是建構個體社會發展、心理健康之要件 (Deci & Ryan, 2000)。 勝任感是指個體對社會環境感到能夠操控與勝任的程度,為了獲取足夠的勝 任感,個體經過自我評估後,會選擇挑戰性適切自己能力的工作或任務,並且嘗 試於活動中去維持或加強技能,所以,勝任感需求包含自我能力的認同以及外部 對於個體能力的認同;自主性則意指個體對其行為掌控程度的知覺,亦即個體對 於主動權的感受程度,當個體認為行為是出自於個人的自由意志、興趣,而非被 命令、被逼迫、或有被威脅的感覺時,便比較能對其所選擇的目標產生允諾及追 求的意願,簡言之,自主性需求包含對自我行為的選擇機會,以及自我意見的表 達;歸屬感涉及個體於情感上與他人之連結情形,包含關懷他人以及被他人關懷, 倘若環境能提供接納、關懷與溫暖的情感力量,則個體將更能接受各種困難與挑 戰,獲得更大的成長,歸屬感需求大部分來自於教師、家長和同儕間的連結。 Deci 與 Ryan 認為,當環境越能夠提供或滿足自主性、勝任感及歸屬感等心理需 求之正向回饋,也越能夠激發個體內在性的、持續性的行為動機,換言之,倘若 個體有自主選擇之機會、其自我能力獲得讚賞,並能融入周遭團體氣氛,則個體 便能夠自動自發地進行某種行為(林烘煜、唐淑華,2008;陳錚中,2009;Ryan & Deci, 2002)。 此外,自我決定理論將個體對於活動投入之情形分為兩大型態,一為自我涉 入(ego involvement),另一為工作涉入(task involvement),自我涉入重視行為表現 之評價,因此主要受到外在動機所影響;工作涉入則源於個體之內在動機,重視 工作任務本身的挑戰。個體受到內在動機驅動時,自我決定之功能運作亦是彈性. 25.

(38) 的,個體受到個人興趣主導,樂於尋求挑戰,且能不過度在意自我地面對選擇, 因而容易達到 Csikszentmihalyi 心流狀態中的高峰經驗;反之,非自我決定時,個 體內在積蓄著壓力與緊張的經驗,所以往往無法專注投入於活動參與的經驗中 (Deci & Ryan, 1987; Dehnel, 2010)。. (二)動機類型 個體對於訊息之因果解釋將影響個體參與之動機型態,Ryan 與 Deci(2002)依 個體動機類型,將其區分為缺動機(amotivation)、外在動機(external motivation)、 內在動機(internal motivation)等三大類,缺動機表示個體完全缺乏行動之意念,所 以個體可能完全不行動或是被動地行動,原因通常源於個體認為自己無法達成期 待的結果,或是因為個體對於自身的能力缺乏認知;外在動機乃是個體受到外在 增強物之刺激,而獲得預期的成效,是屬於非出自內心的行為;內在動機指的是 個體出於興趣和內在的滿足感而行動的狀態,此時,個體不但自主,亦是自我決 定的。 Ryan 與 Deci 提出外在動機可依據個體的自主程度,由外而內地分成四個層 次的調節(regulation)。最低層次也是最缺乏自主性者,是因為外在獎賞、處罰、 名次等因素才採取行動的「外在調節」(external regulation),此如同 Skinner 操作 理論(Operant Theory)的外在條件因果連結,例如「因為我爸媽希望,我才在空閒 時間參與這個活動」;第二層次,則是個體為了避免不參與活動所帶來的良心不 安、羞愧感或罪惡感的「內省調節」(introjected regulation),此類調節與個人自尊 有關,雖有部分內化,但仍受到外在因素的控制,例如「因為我希望能讓我的朋 友印象深刻,所以我才在空閒時間參與這個活動」;第三層次為「認同調節」 (identified regulation),個體雖非出自於內心意願,但因為參與將會帶來重要工具 性價值,於此層次,個體具有自外在調節轉化至真正自我調節的歷程,將自己參 與的行動轉化並內化為他所認同的價值,例如「因為這對我而言是重要的,所以 我在空閒時間參與這個活動」;第四層次為「統整調節」(integrated regulation), 個體乃是真正認同行為本身的價值、目標方參與或採取行動,此時個體是真正的 26.

(39) 自主者,行為表現及情緒感受的品質皆最佳,雖然統整調節動機與內在動機所展 現之品質類似,可是,因為個體仍是出於自我的因素考量,而非全然地受到內在 的興趣、樂趣所引發,所以,仍屬於外在動機行為。(林烘煜、唐淑華,2008; Deci & Ryan, 1987; Frederick, 2002; Reeve, 1997; Ryan & Deci, 2002; Vallerand, 2002)。 經過相關實證研究後, Vallerand(2002)認為,統整調節與內在動機之區辨不 易,且個體對於自我因素之考量抽象且不易測量,研究結果並不顯著,因此, Vallerand 建議應將統整調節併入認同調節。針對身體活動所發展之 SMS 量表 (Sport Motivation Scale)、MPAM 量表(Motivation for Physical Activities Measure)及 MPAM-R 修正量表(MPAM-Revised),量表乃主要探究運動者之外在動機調節類型, 然而量表亦將統整調節併入認同調節,僅只採用外在調節、內省調節、認同調節 等三類型為外在動機之層面(Frederick, 2002)。 Vallerand, Blais, Briere 與 Pelletier 另於 1993 年提出內在動機可分為體驗刺激 (intrinsic motivation to experience stimulation) 、 實 現 (intrinsic motivation to accomplish)、求知(intrinsic motivation to know)等三大類型,刺激體驗的內在動機 與感官有關,乃是為了經驗愉快的感覺而參與活動,例如「因為我覺得刺激有趣, 所以才在空閒時間參與這項活動」;實現的內在動機則是為獲得創造事物或超越 前經驗、紀錄所得之滿足,例如「因為我覺得我能表現得更好,所以才在空閒時 間參與這項活動。」;求知的內在動機意指個體為了學習、探索或求取新知識過 程中所獲得的愉悅感,例如「因為我可以學到新知識,所以才在空閒時間參與這 活動」;(蔡俊傑,2009)。儘管 Ryan 與 Deci 將動機類型分為不同類型與層面, 然而,考量個體現在行為乃受到先前經驗之影響,是以,自我決定理論仍強調應 以一連續、有機的概念來看待個體動機的發展。. (三)社會脈絡 人類心理運作至付諸行動之歷程甚為複雜,Vallerand 發展自我決定理論之論 點,認為應該更細緻、多角度、分階層地檢視動機,如此方更能掌握影響自我決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為辦理國軍退除役官兵就醫及社會醫

4.6

參加至少 兩項 活動- 合唱團 、 啦啦 隊 、 直屬家族聚會 (一學期一次). 有繳交

課輔師資人力的不足,往往也成為學童持續學習的重大問題。也因此我們長

三、參加「大專校院社團評選」之社團,應於完成線上報名後,上傳核章後之 社團評選報名表(附件 1-1)、社團組織章程、社團簡介文字資料、校內 社團評選紀錄等

學校意見 大專院校 公眾人士 傳媒 政黨立法會 、區 議會、 香港教 育城 、其他,例如專業團體、僱主、. z

(1)滿意 滿意 滿意 滿意 (2) 普通 普通 普通 (3) 不滿意 普通 不滿意 不滿意 不滿意 (4) 沒意見 沒意見 沒意見 沒意見.. 開放式題型的優 開放式題型的優

第十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應當通 過學校、社會團體、媒體、網絡 等開展國家安全教育,提高香港 特別行政區居民的國家安全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