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活動涉入理論

一、活動涉入之意義

涉 入 (involvement) 之 概 念 起 源 於 社 會 心 理 學 , 由 社 會 判 斷 理 論 (social judgement theory)發展而來,社會判斷理論積極探究個體態度與環境交互作用之關 係,將涉入視為個體行為決策過程之重要考量之一(Slater & Armstrong, 2010)。自 個體訊息處理歷程觀點而言,涉入程度之高低不同,亦影響個體進行選擇時之行 為差異(Ghafelehbashi, Asadollahi, & Nikfor, 2011)。涉入初始用於消費者行為及行 銷學,Crugman 於 1965 年首先探究消費者涉入如何影響電視廣告之運作,而將涉 入應用至消費者行為及行銷學中(Ghafelehbashi, Asadollahi & Nikfor, 2011),而後 隨即引起廣泛注意,至 1977 年 Bryan 將涉入用以探討鮭魚釣客行為之研究後,涉 入概念逐漸應用至運動休閒、遊憩等相關研究中(陳慧如,2010、徐欽賢、徐欽 祥,2010),1989 年 McIntyre 以露營車使用者為研究對象,探究露營愛好者休閒 涉入與營地選擇之關係,其對於休閒涉入之分類以及研究結果,成為後續休閒涉 入研究之重要依據 (McIntyre,1989; McFarlane, 2004)。整體而言,涉入除可用以探 究與產品或活動特性、決策之關係外,亦可瞭解個體與知覺服務品質或休閒遊憩 活動之關聯。

因為涉入涵蓋複雜之概念,因此學者對於涉入之定義分歧(Havitz & Mannell, 2005; Higie & Feick, 1989)。Rothschild 主張涉入是一種由特殊情境或刺激所引發 的興趣或關心狀態,同時會影響個體資料蒐集、訊息處理和決策擬訂(張孝銘,

2008;張魁峯、林靈宏,2009)。Wiley 等學者則認為涉入乃是指個體對於特別 活動所投入的程度,是一種讓參與者對活動持續下去的態度 (Wiley, Shaw, &

Havitz, 2000)。Day、Stafford 與 Camacho(1995)彙整相關論述與研究後,大致將涉 入 意 義 之 切 入 面 向 分 為 三 類 , 諸 如 Kassarjian 將 涉 入 視 為 一 種 特 徵 (trait) , Greenwald 及 Leavitt 則視涉入為一種歷程(process),Rothschild 便以狀態(state)之觀 點解釋涉入。Day、Stafford 與 Camacho 認為,以狀態(state)之觀點解釋涉入,最

43

獲大多數研究者所認同。張孝銘(2008)主張個體之涉入行為源自於動機影響,

其後可能發展成持續涉入休閒活動,並產生休閒行為。

二、活動涉入之分類

論及涉入之分類,學者多採「對象」與「本質」兩大分類方式(黃君慧等譯,

2002;黃明蕙譯,2006;黃斌展、李城忠、劉邦揖、黃文昌,2008;葉妤貞、黃 芳銘、林珊如,2007;張魁峯、林靈宏,2009),以對象分類主要乃考量個體處 理 涉 入對 象之 行為 表現 ,諸 如 產 品涉入(involvement with product) 、廣告涉入 (involvement with advertisement)及購買決策涉入(involvement with purchase)等。以 本質分類,則考量個體對於涉入行為之關係強度,可區分為情境涉入(situational involvement)、反應涉入(response involvement)與持續涉入(enduring involvement)。

本研究主要探討童軍團參與者之活動涉入,研究目的主要關心國中階段童軍參與 者涉入童軍活動之強度,因此,本研究宜自涉入之本質分類角度進行探究。

情境涉入指個體在特定情境下對於議題或活動的短暫關心和投入,無論此議 題或活動對個體是否重要,都會對個人行為產生影響(Havitz & Howard, 1995);持 續性涉入則表示對活動付出長時間的投入及關注,當個體之過去經驗或價值結構 與該議題或活動有關連時,即產生較高程度之持續涉入,McIntyre 與 Pigram(1992) 認為情感性依附、忠誠度、自我投入等說法,便是指稱持續性涉入,持續性涉入 亦是穩定的(Havitz & Mannell, 2005);反應涉入則是認知或行為過程的複雜度或廣 泛度,自參與者反應涉入之過程中,可以瞭解個體與該活動或議題之關係。葉妤 貞、黃芳銘、林珊如(2007)認為持續涉入適合用以探討參與者於一般普遍休閒 活動之參與態度或見解,而情境涉入及反應涉入則適合用於探討外在事件刺激下,

參與者對於事物之投入情形。

以國中童軍團學生之參與涉入而言,國中學生欲加入童軍團,須參與童軍活 動至少達兩個月以上,並且經過童軍諾言、規律、銘言之背誦和實踐,以及基本 童軍技能之學習後方得宣誓入團,由此觀之,無論依據參與時間亦或者是活動內

44

容,國中童軍團團員之參與於本質上應屬於持續涉入之概念,然而,基於考量童 軍團係以多元活動為主要教育實踐形式,諸如小隊會、露營、團集會、社團活動 等,因此,本研究對於「涉入」此一變項統以「活動涉入」為構面名稱,以能符 合童軍運動之精神。

三、活動涉入之層面及評量工具

涉入構面乃具有多面向性之特質,Mowen 與 Minor(黃君慧等譯,2002)認 為影響個體涉入程度的因素包括四大類,第一類是活動類型;第二類是個體所接 受的訊息特性;第三類則是個體當時所處的情境特性;第四類為個體本身的個性。

亦即當休閒活動本身富有刺激性,不但蔚為風潮且帶有「酷」、「炫」等訊息時,

則喜歡追求新鮮感的個體涉入的程度便會越高。張魁峯、林靈宏(2009)提出價 格、興趣、認知到的風險、外顯性、情境因素為影響個人涉入程度的主要因素。

休閒領域學者多依據 Kapferer 與 Laurent(1985)所提出之見解,認為涉入之要 素分別為產品對於個體之重要性、個體自產品所得到之愉悅感、由產品得到自我 表現之知覺、誤購產品所關聯之潛在風險以及誤購產品所關聯之風險結果,其中,

Havitz 及 Howard(1995)認為,重要性及愉悅感為持續性涉入之基礎;而風險所關 聯之潛在風險與結果,則較適用於非休閒 情境(Havitz & Mannell, 2005)。延續 Kapferer 及 Laurent 之論點,McIntyre 反覆驗證後發現重要性以及愉悅感可聚合成 同 一 因 素 , 並 將 其命 名 為 吸引 力 (attraction) , 因 而 以 吸引 力 、自 我 表 達 (self-expression)及中心性(centrality)作為休閒遊憩領域持續涉入行為之三大要素(張孝 銘、林芫任、李城忠,2009;張良漢,2007;潘淑蘭、吳忠宏、周儒,2008)。

休閒研究學者長期以來主張休閒認同驅使休閒行為,個體對於休閒的承諾、

使命感往往取決於經由此一休閒活動所能表達和確認自我的機會(Jun, & Kyle, 2012) , 基 於 對 於 認 同 之 重 視 與 關 懷 , Kyle, Absher, Norman, Hammitt 和 Jodice(2007)進一步細緻地釐清「自我表達」內向自我對話與外在認同部分,將其 區分為「認同確認」和「認同表達」兩大面向,並依據 McIntyre 之量表延伸,修

45

正持續涉 入量表 (MIS) ,將 活動之 持續 涉 入 整合 為五 大面向 , 分別 為 吸引力 (attraction) 、 中 心 性 (centrality) 、 社 會 聯 繫 (social bonding) 、 認 同 確 認 (identity affirmation)、認同表達(identity expression)。

Erikson(1958)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認為個體在發展過程中乃經歷各式的發展危 機(developmental crisis),嘗試解決不同階段之發展危機,朝向健康人格發展乃是 個體之發展任務(developmental task),而青少年階段最重要的發展任務是自我認同 (self-identity)。本研究之研究對象正值青少年認同發展危機階段,為能對於國中階 段童軍團團員之認同有更多瞭解,因此,本研究乃採用 Kyle 等學者(2007)之修正 後持續涉入量表為瞭解國中學校童軍團學生活動涉入程度之研究工具。

依 Kyle 等學者(2007)之持續涉入理論,吸引力意指活動中所獲得的興趣、愉 悅,是個體將某一刺激連結到某特定情境的程度,可以此瞭解此一活動對於個體 之重要性及意義;中心性主要意指該活動在參與者個人生活風格以及生活型態脈 絡下的動力,可瞭解所參與的休閒活動對於個體生活所佔的中心地位;社會聯繫 乃是活動參與者投入特定活動時之社會互動情形;認同確認乃是活動提供自我對 話、確認的機會及程度,可瞭解個體對於活動之認同情形,以及因為活動經驗增 強自我認同所獲得之自主性;認同表達則是指該活動提供自我向他人表達的機會 及程度,可用以知曉個體自我表現的狀態,以及能進一步說服他人參加此活動

(張良漢,2007; Kyle, et al., 2007; McFarlane, 2004)。

Havitz 與 Mannell(2005)認為高涉入屬於正向詞彙,與持久性、頻率、參與密 度等行為指標具正向關聯,然而,受限於場地環境、自由時間、經濟等不利因子 考量,高涉入非必然等同於主動積極參與,乃是代表參與者於活動中投入自我 (ego)之情形。McFarlane(2004)主張個體於涉入構面之表現情形,亦可知曉個體後 續參與休閒活動之行為,諸如吸引力為促使個體積極精進朝向休閒專業化之先備 因素,而認同確認及認同表達則與個人主義程度較高的活動有關,例如攀岩、滑 雪即屬具較高程度個人主義的休閒活動。

46

歸納而論,透過對於活動涉入之探討,可以瞭解童軍團活動對於我國國中童 軍團參與學生之重要程度,進一步探究自我投入情形,以及積極瞭解促使童軍團 團員持續參加童軍活動之理由。惟休憩涉入行為量表雖然已廣泛應用於相關研究,

然而,仍應謹慎考量並檢核修正後問卷之信效度評估(陳慧如,2010),本研究 將採納此意見,審慎檢核本研究之研究工具。

四、相關研究

(一)參與動機與活動涉入

彙整參與動機與活動涉入之相關研究(參閱附錄五),研究結果皆認同參與 動機對於活動涉入具正向影響,諸如梁月春(2009)曾對於遊憩球類活動之參與 進行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動機對活動涉入程度確實有正向影響;另外,鄭峰茂

(2010)以高山登山者為研究對象以及李明儒、郭家瑜(2011)對於參與帆船運 動者之研究,亦同樣印證參與動機對於活動涉入具顯著正向影響之結論;國外學 者 對 於露 營 活 動 愛好者 亦 驗證活 動參與動機確實能預 測活動 涉入情形 (Kyle, Absher, Hammitt, & Cavin, 2006)。

Kyle, Absher, Hammitt 與 Cavin(2006) 進一步探討參與動機各層面與活動涉入 各層面之關係,研究結果發現參與動機中的「逃避」層面正向影響「吸引力」層 面,並能預測休閒涉入中的「社會聯繫」層面;而參與動機中的「學習」層面則 正向影響「中心性」層面,並能預測休閒涉入中的「認同表達」層面;參與動機 中的「自然」、「聯繫」、「學習」等層面則會正向影響「認同確認」層面。若 根據 Ryan 與 Deci(1987)自我決定理論之動機型態歸類,「逃避」一層面之動機乃 個體出自於其他工具性價值之獲得而參與活動,並非對於活動本身認同所做出之

Kyle, Absher, Hammitt 與 Cavin(2006) 進一步探討參與動機各層面與活動涉入 各層面之關係,研究結果發現參與動機中的「逃避」層面正向影響「吸引力」層 面,並能預測休閒涉入中的「社會聯繫」層面;而參與動機中的「學習」層面則 正向影響「中心性」層面,並能預測休閒涉入中的「認同表達」層面;參與動機 中的「自然」、「聯繫」、「學習」等層面則會正向影響「認同確認」層面。若 根據 Ryan 與 Deci(1987)自我決定理論之動機型態歸類,「逃避」一層面之動機乃 個體出自於其他工具性價值之獲得而參與活動,並非對於活動本身認同所做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