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人格特質理論

一、人格的意義與理論

「人格」最早衍生自拉丁文字”persona”,起源於希臘時期戲劇表演時所使用 的面具,蘊含每種面具代表每個人相異個性之意涵(Allport, 1971)。心理學界曾分 別自心理分析、現象學、社會學習、特質論等理論面向討論人格及人格發展,心 理分析學派之始祖 Freud 乃自人格結構觀點出發,提出之本我(id)、自我(ego)、超 我(superego),以分別代表人格於生物性、心理、社會之性質;Rogers 及 Kelly 現 象學派的觀點則重視個體對於情境之獨特知覺,認為個體發展的動力乃在於維持 自我結構之一致性;Allport、Eysenck 與 Cattell 等特質論學者則主張特質(traits)為 構成獨特人格的結構,才是決定個體行為的基本因素;Rotter、Bandura 及 Mischel 強調學習的觀念與原理,提出人格兼具穩定性、變化性,並且同時受到過去與現 在經驗的影響,個體行為由「認知—情感系統」及當前情境之交互作用所決定

(黃堅厚,1999)。

整體而言,人格意指個體內部相當持久的特質、性格或特徵,使得個體之行 為表現具一致性,人格亦包含情緒、人際關係、生活態度及動機等面向,具有穩 定之特性,亦能被系統化及驗證(陳億貞譯,2006; Harden, 2008)。Allport 認為,

人格乃是內在於人的動態組織,也是創造人類行為、想法、感覺等個性模式的心 理系統,特質是人格的基本單位,表示朝特定方向行動的行為傾向(洪光遠、鄭 慧玲譯,1995;陳億貞譯,2006; Allport, 1971; Harden, 2008),特質之來源有遺 傳的特性或性格等天生者,也有來自環境等之後天影響。楊國樞(1989)主張人 格是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持久性特質,此乃奠定於遺傳、

環境與經驗之交互作用,信念、價值認同、自我概念與自尊皆是構成人格之重要 部分,為決定人們追求目標之核心動機系統,反應個體思考、感覺、行動,每位 個體因擁有不同的人格特質,是以,個體亦會產生不同之行為結果,並包含多種

36

生活情境中所表現的性情,例如焦慮的、友善的、興奮的、依賴的等等(張孝銘,

2008;葉重新,2004;Dweck, 1999)。

二、五大因素人格特質理論

依據特質對於個人人格之作用,Allport 將人們之特質分為三個層次,首先為 統轄性特質(cardinal disositions),統轄性特質主導個人整體人格傾向,對個體具有 廣泛的影響力和普遍性;其次為五至十項足以描述個人行為之主要特質(central dispositions);第三層次則為次要特質(secondary disposions),次要特質所影響的範 圍最小,也最隱而不顯(陳李綢,2008)。Eysenck 應用因素分析方法以探求人格 特質,聚合若干特質實際相同的因素,形成三個人格基本向度,分別為「內傾—

外傾」(introversion- extroversion)、「神經質」 (neuroticism)以及「精神病質」

(psychopathy)(黃堅厚,1999)。

1884 年 Galton 首創運用辭典所臚列之表示特徵來區分個體之人格特質(Galton, 1949),Allport 與 Odbert 而後延續 Galton 之方式繼續發展人格特質,從辭典選出 四千五百個人們經常用以描述人格特徵之字詞,Cattell 進一步將其歸類並進行因 素分析,編訂為十六種人格因素(黃堅厚,1999)。1963 年 Norman 依據 Allport 及 Cattell 等學者之分類,確立人格的五大基本因素,分別為活躍性(surgency)、友 善性(agreeableness)、嚴謹性(conscientiousness)、情緒穩定性(emotional stability)、

社會性(culture),每個個體均包含此五大基本因素,惟高低程度不同,五種因素之 類型模式發展已相當穩健強韌,並曾進行跨文化、不同性別之研究,獲得良好信 效度,能適用於不同的文化(王建雅,2010;楊家豪、成和正、洪偉欽、呂世竹、

楊峰州、曾虹綺,2008;Barnett, 2006; Goldberg, 1992; Norman, 1963) 。

Goldberg(1981)提出「人格五因素」(Five Factor Model,簡稱 FFM)之名詞,

對於探討個別差異之研究提出建議,主張凡論及人格之個別差異,應包含五大人 格因素之概念。人格特質各因素歷經人格心理學家長期探索與驗證,其中以 Costa 及 McCrae(1985)所提出之五大人格類型(the Big Five Model)最廣被接受,包含開放

37

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嚴謹性(conscientious-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親 和性(agreeableness)與神經質(neuroticism)。John 將五大因素人格特質之英文字首 合併為「OCEAN」,令五大人格特質更便於記憶及指稱(陳李綢,2008)。

開放性(O)人格特質主要指涉個體願意尋求且體會經驗之程度,若此類型得分 較多則表示個體較具好奇心、獨創性並願意探索未知或不熟悉之事物,通常開放 性人格特質者較具有藝術細胞、富想像力、創造力且興趣廣泛;嚴謹性(C)之人格 特質則主要用以瞭解個體於行為動機具有系統性、持續性及目標取向之程度,可 分為成就導向與負責守紀律兩個層面,若得分高則表示個體自我要求高、追求卓 越、具企圖心、有效率、可靠負責、細心並具堅忍毅力;外向性(E)之人格特質則 可用以瞭解個體於人際互動上之需求情形,若得分高者,通常較具為人際取向,

社會性高、樂觀、熱情、開朗、活力充沛與主動性高;親和性(A)之人格特質關係 到個體於思想、情緒、行動上,對於人事物同情與關心之表現情形,得分高者,

表示心地溫和、樂於助人、富同理心、正直、慷慨仁慈並值得信賴;神經質性(N) 之人格特質乃關係個體之情緒穩定性,以及對環境、人際之適應程度,得分高者 通常容易焦慮、緊張、不安、敏感,也較多慮、容易擔心且自卑(王建雅,2010;

郭亭亞、王逸峰、謝秀雄,2011;陳李綢,2008; Gosling, Rentfrow, & Swann, 2003)。

三、人格特質評量工具

陳李綢(2008)認為人格特質之評量工具通常包括投射測驗、自陳量表、觀 察量表等,因投射測驗、觀察量表之情境、施測人員之限制,所以,人格特質研 究多採用自陳量表,近十年之國內研究則多採用五大人格因素之研究工具,諸如 Costa 與 McCrae(1985)之人格問卷及 Goldberg (1992)之人格五因素量表。

Costa 與 McCrae(1985) 依 據五 大 人格特 質因 素 發展人格 問 卷 (Neuroticism-Extroversion-Openness Personality Inventory,簡稱「NEO-PI」),此問卷由 181 項 目所構成,雖具有不錯之信、效度,且可由受試者之朋友、配偶進行比較性評量

38

(洪光遠、鄭慧玲譯,1995),然而,考量國中學生之閱讀能力,及研究問卷之 精簡性,因此,未採用 NEO-PI 為本研究進行研究問卷設計時之參考。Goldberg (1992)以五大人格因素編製 100 題之量表,具有良好之信度,成為五大人格特質之 標準化表示方法。Saucier(1994)認為 Goldberg 的 100 題人格特質量表至少需十至 十五分鐘才能完成,耗時且難以回答,因此,編製 Mini Marker 量表,保留量表原 有特性,並經實際驗證,以使測量結果達到較高的齊一性(Gosling, Rentfrow, &

Swann, 2003)。

評估國內外應用 Mini Marker 量表之相關研究,實施情形皆為良好(池進通、

李 鴻 文 、 陳 芬 儀 , 2008 ; 林 能 白 、 邱 宏 昌 , 1999 ; 胡 夢 蕾 、 李 怡 君 , 2004;

Catherine, Megan, Joanne, Gina, Rebecca, & Margaret,2005),其中林能白與丘宏昌

(1999)所翻譯發展之人格衡量問卷廣被應用至其他範疇,因人格衡量問卷係嚴 謹地將 40 項問題經精通中英文人士翻譯、比對後而得,所以,此問卷應用至企業 管理、資訊、休閒等研究(林士彥、吳忠宏、陳智峰,2006;林素真、林麗娟、

方世杰、陳建智,2009;胡夢蕾,2004),皆有穩定之信效度。因此,本研究將 依據 Saucier 所修訂之量表發展,並主要參酌林能白與丘宏昌(1999)之人格衡量 問卷,以測量參與國中童軍團童軍之人格特質。

四、相關研究

國內外人格特質與參與動機之相關研究整理如附錄四,彙整後發現人格特質 對於個體參與休閒活動或身體運動方面有其獨特之影響,尤其當休閒活動之情境、

活動設計越能提供個體選擇、鼓勵個體自主發展時,則個體人格特質之差異便越 能展現。諸如 Iwasaki 與 Mannell (1999)之研究即認為,理解個體參與休閒活動之 內在動機時,必須將人格特質之個人因素與情境因素納入考量,當處於自主支持 情境時,個體將具有較高之內在動機與愉悅感;越能提供個體自由選擇的機會,

則個體之人格特質越容易影響其行為和經驗(Mannell, Kleiber, & Staempfli, 2006)。

國內研究部分也印證此論點,主張個體會依照個人的人格特質與動機而選擇休閒

39

情境。此外,相關研究同樣顯示人格特質對於休閒活動之選擇亦有所影響,以外 向性(E)人格特質者為例,多數研究皆獲得外向性人格特質者較偏好社團、社群活 動等團體性、社交性高的休閒活動,或是籃球比賽、棒球比賽等具競爭性之體育 活動(郭亭亞、王逸峰、謝秀雄,2011;陳水蓮、蔡合和、葉欣平、黃琬婷、郭 琬琳、詹智曄,2007; Fu, Lu, & Chen, 2009),然而,可惜的是,過去國內之相關 研究較忽略休閒行為背後之深層心理因素,而甚少探究人格特質、休閒動機與休 閒行為之關係(張清標、鄭玉珠、劉彥良,2009)。

(一)參與動機之差異

不同人格特質者對於活動之參與動機呈現不同類型之動機類型。Chen(2005) 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主張五大人格特質與休閒動機皆有相關,然而,

除了神經質性(N)人格特質者外,其餘人格特質類型皆與休閒動機有正向相關,亦 即外向性(E)、嚴謹性(C)、親和性(A)以及開放性(O)人格特質得分越高者,其參與 動機亦越高,反之,神經質性(N)人格特質得分高者,其參與動機表現越低;陳水 蓮等人(2007)對於線上遊戲參與者進行研究,研究結果發現親和性(A)人格特質 者個性通常較為溫和、善解人意,且正直仁慈,而此類型之玩家對智慧性、社會 型、勝任—熟練型與逃避—刺激性等四類休閒動機皆有顯著影響;Lin, Chen, Wang 與 Cheng(2007) 對於健身房會員所進行之研究則發現,外向性(E)人格特質 者與休閒參與動機具正向相關,亦即整體個性偏向人際取向、熱情、活力充沛的 參與者,其參與動機亦越高;Harden(2008)不僅主張人格特質與休閒具顯著性關聯 外,更進一步提出外向性(E)人格特質者與休閒動機有顯著相關。

Lewis 與 Sutton(2010)主張外向性(E)、嚴謹性(C)、親和性(A)等三項人格特質 皆可預測運動行為之參與頻率,其中外向性(E)、嚴謹性(C)之參與頻率受到內在、

外在動機之調節,進一步細究人格特質與自我決定理論之動機類型,研究結果主 張神經質性(N)人格特質者有較高之內省調節,外向性(E)人格特質者則具有較高 的內在動機與認同調節;相較之下,開放性(O)人格特質者之內在自我調整較低,

而嚴謹性(C)人格特質者則有較高之內在自我調整,換言之,五大人格特質因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