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國古典短篇文言小說中的身體想像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國古典短篇文言小說中的身體想像"

Copied!
7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二、報告內容 (一)前言 本研究計畫原預計進行三年期之研究(參下表),其第一、二、三年期預計 目標依序為第一年期計畫:「魏晉短篇文言小說的身體想像」;第二年期計畫:「唐 代短篇文言小說的身體想像」及其附論「宋元短篇文小說的身體想像」之文本分 析;第三年期計畫:「明清短篇文言小說的身體想像」及計劃總結論:「中國古典 短篇文言小說的身體想像」。希望以三年時間能針對古典文言小說之身體想像此 一課題進行全面分析,並以充裕之時間觀察不同時代進程中該命題呈現之差異 性。 由於僅獲准一年期經費,目前僅能就原計第一期計畫進行分析研究。而魏晉 小說依魯迅之說,約略可區別為「志人(軼事、笑話類)」及「志怪」兩大系統, 其於小說形式及內在意蘊迥然不同。以形式言,「志怪」小說之發展顯然較「志 人」系統為完整,較有利於敘事分析,故本研究乃以前者文本為範圍,並標舉其 中最具代表性之《搜神記》《搜神後記》為例進行分析。 本研究除就「搜神」二書之文本關乎「身體想像」之敘事部份加以分類歸納 外,並嘗試解讀其所呈現現象之意涵及生成機制。期能藉其中所建立之分析條目 及運用之分析方法、分析結論,為後續研究就之參照座標。 (二)研究目的 當前對於「身體」之研究,大部分集中於史學、思想、經學等領域之學者, 就後二者言,其長久以來規範於政治秩序、社會生活、宗教祭祀、心性思想、禮 樂制度、倫理教化等範圍中,其議題包括心、性、氣、政、禮、德、民風、天下 等關鍵字者,已不同程度地涉及了「身體」概念之探討。因此,就學界而言,對 「身體」問題的討論,並非新興的課題。至於在文學的領域中,「身體」議題之 相關研究則受前者啟發雖已有學者投入研究,但古典小說方面則較寥寥,故本計 畫的提出,希望能借重前述領域已然之研究成果,將「身體」研究之觸角,向古 典小說方面加以拓展,一方面超越傳統小說範疇中人物形象、角色互動的研究框 架,為古典小說研究拓展新議題、開發新的研究層面,亦希望能進達到初步之科 際整合之嘗試。 筆記、傳奇等短篇文言小說既具有古典小說之起始與初步成熟之里程碑意 義,因此本計畫擬以短篇文言小說為分析文本,即是希望以此為起始點,從頭溯 源,以在後續研究方面能針對宋元明清短篇白話小說、明清章回小說等不同語言 系統、體裁甚至主題之古典小說系統性地分析,終而建立中國古典小說之身體觀 之全面考察。本次計畫及針對原擬第一期之預計目標,以志怪小說為範疇,除就 小說之文本進行分析,更能挖掘凸顯更深層之意蘊。而就上述長程之研究目的而 言,期能於古典小說重要之發軔時期作品,獲致初步之研究成果,以為後起小說 類型相同議題研究之參照座標;同時,對於研究方法模型之嘗試與建立,以提供 後續系統研究之模式依據。

(2)

(三)文獻探討 國內與本計畫(古典小說研究範疇)直接相關之研究並不多見,故以下就學 界關乎「身體」研究之概況擇要而述。 就集體研究而言,大部分之身體研究仍集中於人文科學如人類學、思想及史 學界,如 1992 年到 1995 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成立「疾病、醫療與文 化」討論會,1995 年該討論會的成員,與該所人類學組另一群以宗教、禮俗研 究為重心的學者結合,成立了「生活禮俗史研究室」,並包含了「疾病、醫療與 文化」與「宗教史研究」兩個小組。其中「疾病、醫療與文化」組又於於 1997 年成立了「生命醫療史研究室」,擬結合不同學科、不同單位的學者,以「生命 與醫療」為核心課題,共同開拓新的研究領域,以增進學界對於各個歷史時期和 各個人類社會的整體認識。並擬藉著各種形式的研討會、出版品,以及長期不斷 的搜集研究資料。該研究室所架設之網站提供了豐富的中外身體史文獻書目,足 供學界參考。 此外,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在 1994 年至 1996 年間由李亦園教授主持的中研 院主題計畫「文化、氣與傳統醫學科際綜合研究」,集中相當強的研究力量從人 類學、醫療史、科技史等角度,針對進行整合性研究。其子計劃包括 1. 傳統醫 學的診療體驗、民俗實踐與經典理念綜合研究;2.氣功健身者「氣」之測量及評 估;3.氣的醫學與心理學研究;4.神通 (特異功能) 現象的研究;5.禪坐、斷食 與中國食物冷熱系統;6.「身體修練」的文化信仰實踐研究;7.「靜」、「物我 合一」法則在氣功修練上的運用與「一而靜」、「天人合一」思想關連性之研究 等。學者領域涵蓋了人類學(李亦園、余舜德等)、傳統醫學(崔玖)、甚至物 理(李嗣涔)等,即可見「身體」議題之多重性與豐富性。這個計畫結束後,民 族所進而延續此研究課題而在 2002 年成立了「醫療與身體經驗研究群」,由張 珣、余舜德兩位學者主持,除了架設網站提供相關學術資源之討論、聯結,並推 動一連串之演講與討論會,為「身體感」之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上述中研院對身體議題之研究,無疑對於學界具有引領之意義,故以國內學 界而言,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即設有「身體與文明研究中心」,定期舉辦讀書會 及演講;然而在中文系方面,身體研究則偏向小眾或個人之研究型態。如由清華 大學楊儒賓教授所帶領一項研究計畫,針對「身體與社會」為計劃總題,集合鄭 毓瑜教授等學者由不同角度撰寫論文;而 2004 年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舉 辦「東亞文學研究的新視野學術研討會」其中便以「中國人文傳統的身體與自然」 為三項討論核心議題之一。凡此,相對於人文科學方面之研究景況,中文學界對 「身體」議題之討論,雖只有量少而質精之論文陸續發表,仍可見其方興未艾之 勢。大致而言,集中於思想及文化範疇討論者較多,純文學領域的研究者少,有 者也集中於詩賦等文類,較少觸及小說之討論。 至於個人研究方面,基本上期刊論文之論題分佈除不脫前述範疇,唯在現代 文學方面,身體理論呈現更多元之討論,諸如電影、劇場、小說等文本,皆可見

(3)

身體研究實已深入各體文學形式,而這一點正是古典文學所不能及者。在學位論 文方面,就文學範疇而言,大陸現代文學方面有武漢大學博士論文《身體的解放 與規訓——中國現代文學身體意識論》(黃曉華:2005 年)外,由於資訊取得較 為侷限,古典文學方面則筆者未見;國內則有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魏晉時空下的身體展演~《世說新語》之研究》(周翊雯:2002 年)及國立政 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三言》之越界研究》(吳玉杏:2003 年) 等稍與古典小說身體研究相關。前者分析文本雖可視為「志人小說」之類,然其 研究進路仍較偏向文化思想之範疇;後者之分析文本固屬純小說,然「身體」議 題但為其「越界」研究其中一項切入角度而已。因此總體看來,古典小說之身體 研究,猶待學者努力開發。 總括而論,將身體研究置於文化研究之視野下,是一個兼具廣度深度之研究 位置,唯所據以分析之文本為何種性質而已。而本計劃之精神所在,亦希望以這 樣的研究視野來定位小說文本分析,使其分析成果,不以小說文類之本位思考為 滿足,而是能呈現中國傳統身體思惟系統其中一個面向,藉此檢視並反思相對於 大傳統思想之經書典籍、及雅文學傳統之詩賦文章,做為小傳統、俗文學文本之 小說文類,其所呈現之身體思考向度,呈現什麼樣的面貌,而這樣的呈現,對於 理解中國傳統對於人本價值的追求,又具有什麼樣的意義。以此,雖以小說文類 之研究本體而言,身體研究之議題猶待耕耘,然若據前述身體研究之精神而觀, 學界之研究成果,及各項研究資源無異皆成為本計畫豐富之滋養來源及分析之參 照對象;而本人之前所針對系列「小說人物」所進行之研究,雖並未直指「身體」 研究,然對人際之間之互動、個人行為能之析解等等,實已進入身體研究之範疇, 對本計劃而言,相信亦足具基礎研究的意義。 (四)研究方法 本計劃之所採用之研究方法將參照文化理論中對於「身體」與「社會-文化」 互構之理念,及中國文化特有視域下對於「身體」之定位,視「身體」為一思維 與權力之場域,其所具有之符碼如何標示、符旨如何被定義、其間所作用之力度 向量如何操作,以解析「短篇文言小說」範疇下之「身體觀」與「身體感」如何 展演,並透過「身體之狀態」「身體之功能」「身體之界限」「身體之巫術」等 四個項目加以具體之分析。 採用這樣之研究方法之因,如前所言,身體研究應置於文化研究之視野下, 而不論經典或小說、正史或雜談,其意義都是這個文化層級結構中某一面向的文 本而已。小說文類之身體研究,也應觀照傳統中國文化之特質與思維邏輯,而國 內身體研究之重鎮與發端在於思想及歷史領域之學者,並已累計了十年以上之研 究成果,因此本計劃除參考文化理論中對於身體研究的觀點外,最主要的當借重 國內思想領域之研究成果,以為本計劃研究架構及方法進路之啟發與參照。 上述研究方法之理念,在於認為「人」既是群居之動物,從社會文化理論之 觀點言,「身體」之意義乃透過「社會-文化」所形塑;然而,「社會-文化」亦 是由身體所建構。透過日常生活運作或組織制度的「編碼」,社會的各種文化價

(4)

值、禮儀規範、象徵語法、制度操作、生活儀式等,無不影響甚至內化到每個身 上,並構成人類存在最基本的行止依據,舉凡個人安身立命所依據之倫理主張、 美學判斷、知識能力、情感認同等,都受此行指依據所指揮;正是當人們依之而 動靜之際,「社會-文化」也其運作中得以繼續運轉、複製。 依前所述,「身體」與「社會-文化」之互構關係,將是一種「歷時性」之 關係。且隨著時代的不同,「社會-文化」對「身體」之「編碼」亦會產生異變。 尤其越在文明深厚與講究傳統之社會中,生活中的每一個身體動作或細節,其實 都是這些文明軌跡的「符碼」或「體現」。而隨著時代之遞進,人不不斷接受新 的刺激,也不斷重新調整、抗拒、或接受新的舊的社會文化訊息,正是在這樣拉 扯迎拒之過程中,新的社會文化風貌也不斷被重塑或加強。基於這樣的認知,不 論從梅洛龐帝到傅柯,論述重點或有歧異,然其觀察之根本精神,則都能認識到 身體已逐漸被凸顯為自我形構和社會生活交織的場域,也因而成為自我和社會對 話的場域。 在文化理論中,「身體」乃被視為一個論述之場域,而其結論之樣貌必然關 乎議題之探討是由什麼樣的「文化景框」中切入。對中國這個民族而言,既具有 深遠之文化傳統,亦形成獨特之思維型態,則思考「身體」議題,就必然須將之 置於中國文化之思維中加以關切。如黃俊傑在<中國思想史中「身體觀」研究的 新視野(評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中國文哲研究集 刊》:20:541-563,2002 年)已指出,就認知模式言,「身體」就是一種思維方 法;由政治運作看,「身體」又是一種權力符號。這兩個方面,是中國身體觀研 究的主要方向。而作為政治權力展現場所的「身體」,黃俊傑認為可從兩個角度 思考:其一,身體乃一種「隱喻」(metaphor)或「符號」(sign),負載豐富的 政治思想與價值,以展開關於國家等政治組織之原理、運作的論述。其二,身體 乃一抽象物件,以落實並具體化國家權力之支配和控制。此外,黃俊傑評介《Body, Subject Power in China》一書,亦肯定其中關於展現中國文化中「身體觀」概 念所具有之多樣性與特殊性、並顯示出在中國文化中「身體」具有強烈的社會性 與政治性等觀點。按黃俊傑對於中國身體觀研究之掌握,重點即在於其整合了「身 體」之符號性,並具體落實到國家、政體、社會秩序之宏觀場域加以解讀,統合 了中國傳統思想特質中內在工夫修養與外在理政治國結合之文化思想特質。這樣 的論述進路雖是置於思想領域中,然其精神與文化理論中對於身體研究之觀點, 卻有不謀而合之處。 至於「小說」,做為一種敘事文類,其本質就是在透過各種不同的敘事機制 「說故事」,敘事者如何將生命經驗、情感觀點透過小說敘事加以記錄或傳揚, 則在敘事文本中擔任代言的「人」,便成為最重要的觀察標的。要了解小說中的 「人」要「敘」什麼「事」、「如何」敘事,最明顯之指標便是觀其「身體訊息」。 本計畫將依小說發展階段之不同,分段觀察在不同發展階段中,該時代文化思想 (包括政治、道德、倫理、信仰、人情、文學、經濟等各個不同層面)所投射於 小說叙事表現之影響層面如何,而小說文本因展現什麼樣的身體訊息,又如何展 現? 則依循前文所揭示之研究方法,在分析之進路上,將取法人類學對身體研

(5)

究「身體觀」與「身體感」的區別,依「身體之狀態」「身體之功能」「身體 之界限」「身體之巫術」等四個項目做具體之分析。其中「身體之狀態」主要 呼應「身體觀」之概念,其乃處理一個文化對於身體的理解方式,而理解之具 體化即是符碼化之結果,故「身體之狀態」旨在分析敘事者如何觀看身體、並 建立小說敍事所呈現之身體美學;其餘三個項目則呼應「身體感」之概念,其 乃處理文化所塑模出的身體感受或是行為,這種感受與行為往往在有意識的練 習或是無意識的模仿中,透過練習、實踐而可能產生某種「慣習」(habitus), 使得人們認為自己的感受或是行為反映著某種真實。依此概念,「身體之功能」 即在解析身體做為人之外顯形軀,及行動力之載體,其如何與中國傳統思維中 內在之「心」或「情」「意」「才」「識」配合,以實踐主體之意志或行為目 標;同時,也要了解這樣驅動下所展現之身體功能,在小說敍事中,在情節之 推動上,具有何種功能性意義。「身體之界限」則相對於前二者「狀態」與「功 能」之本位分析,本項目以身體為主體,分析其與外在世界之互動關係,包括 個人意志或行為對外在世界之干涉能力,及生命體對於周遭境遇(包括人際與 社會)之容受程度。至於「身體之巫術」,由於小說不論發展到任何階段,所 謂「神鬼之不誣」「視怪為常」「以異為真」的態度幾本上始終存在,因此對 於身體之變異之描述也所在多有,故相對於前者觀察身體與現實社會之互動關 係,本項目觀察身體所展現出對非現實性空間或狀態之感知能力。 (五)結果與討論 1.研究結果 (1)前言 本計畫原以「中國古典短篇文言小說之身體想像」為命題,擬進行三年期之 研究,由於僅獲准一年期,並參考審查委員之建議,因此適度調整其範圍,將其 分析鎖定魏晉志怪小說,並以《搜神記》及《搜神後記》為分析文本,至於全面 性之分析則待之以他日。 魏晉時代,士人階層崇尚黃老,道家哲學本來就強調「貴身」思想1 ,以「人」 為思考的中心;加上政治氣氛及東漢以來重視人物品評的風氣,也關注「人」的 表現、與如何在某種具體環境、情境氛圍下如何展現的問題。由這樣的背景中發 展出的貴身思想,展現於個人文筆時,便是透過「自我」以感受這個世界,藉著 「我」與「他(或它)」的對比、互動,從而反省自我的處境、定位,甚至確認、 強化自己的情感與思想。對於魏晉詩歌中身體思考的討論不乏其人2 ;相對的, 筆記小說的作者群與前述士人階層不但重疊,有些作者本身也曾是被品評者3 , 1 張再林:<作為「身體哲學」的中國哲學的歷史>,《西北大學學報》2007 年 37 卷第 3 期,頁 54。 2 如鄭毓瑜:<身體時氣感與漢魏抒情詩 —漢魏文學與楚辭,月令的關係>,《漢學研究》22 卷 2 期,2004 年 12 月,頁 1-34;又氏著:《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台北:麥田出版, 2005 年。 3 如《世說新語.排調第二十五》「干寶向劉真長敘其搜神記,劉曰:『卿可謂鬼之董狐。』」

(6)

因此身體如何被關注、觀看,即小說中所呈現之「身體想像」的圖譜究竟如何, 亦應加以討論。事實上,小說的主要元素就是「人」,以古典小說而論,不論筆 記、傳奇、話本、章回,不論主配角,「人」(而且是「自然人」)的角色從未在 文本中缺席,古典小說的文本世界,本就是一個以「人」為中心、從「人」出發 為思考構築而成,因此討論古典小說中的「身體想像」,自然有其意義,也不應 在「身體史」的討論中缺席。 魯迅將魏晉小說粗分為「志人」與「志怪」兩大系統4 ,誠為的見。以《世 說新語》為代表的「志人」小說,其以「人」為視線焦點之敘事特質不言而明, 討論者固已有之5 。由於寫作動機之故,「志人」小說對於「身體」之關注,自是 較「志怪」小說為明確而單純;相對的志怪系統對於「身體」之相關敘事,似乎 較為隱晦。由敘事角度來看,古典小說一般都是採取第三人稱之視角,而不論「傳 錄」或「作意」,尤以「志怪」而言,所呈現於文本者如「神話與傳說」、「五行 數術」「民間信仰」「鬼神世界」「變化現象」「殊方異物」「服食修鍊及仙境傳 說」「宗教靈異與佛道相爭」6 等題材,似乎以記「他」為主,鮮見「我」(敘事 者)之存在;然而,若仔細分析小說敘事,便可以發現,志怪系統的文本雖以蒐 奇錄怪為主,其敘事動機卻都是透過敘事者對人身的比擬、人事的關注、人際的 關係而發,「我」雖隱身而其實無處不在-這其中,自然也意味著對「身」如何 自處的思考。因此,「志怪」小說的身體思考相較於「志人」小說,更為多重, 對所傳達的訊息,視界應更為寬廣,當然其因之所以展示的「身體想像」圖譜也 較為複雜--這些都值得研究者加以探究。 在眾多魏晉志怪小說中,各書的書寫目的並不相同,或者為教徒之宣揚教 義、或者為文士之搜奇獵怪7 ,不一而足。而動機各異,敘事角度、敘事內容自 然有別,其中所呈現之身體想像自然也不相同,故探討魏晉志怪之身體想像,自 不宜將所有作品混而論之。然欲進行全面性的探討恐亦非一篇論文即可釐清,而 書之中,《搜神記》既為代表之作,除作者干寶編輯之目的及精神明確,其敘事 技巧、文本情節之完整性,亦堪為魏晉小說中傑出之作;至於《搜神後記》作為 其續書,姑且不論其作者是否為陶淵明,在材料性質及編輯意義上確實具有一定 的因襲性8 。因此本研究結果擬以《搜神記》為主、《搜神後記》為輔,以為探討 之依據。 (2)《搜神記》與《搜神後記》之身體想像圖譜 4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 5 相關研究多集中於碩士論文,如周翊雯:《魏晉時空下的身體展演∼《世說新語》之研究》, 國立中興大學中研所,2002 年;吳勝男:《《世說新語》中「自我」展現之研究 》,臺北市立 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2005 年;吳惠玲:《世說新語之人物美學研究》,國立師範大 學國研所,2007 年等。 6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年。 7 同前註。 8 李劍國:《新輯搜神記、搜神後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 年)<前言>「胡應麟輯錄《搜神 後記》考」論之甚詳,,可參看。

(7)

所謂「身」,實具有其多重義:是純然生物性的「肉體」、是具有哲學意味與 「心」相對的敵體、亦是相對於「他者」而象徵「我」的「主體」。然而不論所 指涉者為何,對任一個人而言,「身體」是最真實的存在,它確實可見、可感、 可動,是個人獨處時當下唯一可掌握者,也是精神昂然時必然面對的門檻。透過 對於「身體」的感受、想像、認知,「我」得以自我認定,並得以思索如何自處、 如何與他人外物共存。作為一種思考存在的展演場域,如何紀錄對於「身體」的 想法,不同特質的作者表現於敘事文本的重點必然有所別。透過對文本的細讀, 筆者發現《搜神記》所呈現對於身體的思考,蘊意複雜,「身體」有時是一個全 然生理性的軀殼,但有時也是具有主體性意味的場域,且二者之間,並非對立。 書中牽涉到「身體」的敘述,議題多樣,而主要趨向為以下兩個面向,即「對『我』 之關注」,及「『我』與『他』的對應或互動」。表面上敘事元素極為多元,其實 各項之間隱然有其內在聯繫,不但寓寄彼時之身體觀念,由宏觀來看,更可據此 開展出魏晉文人對於身體之思考架構。 就「對『我』之關注」言,「身體」的意義多指向「肉體」,第一層乃以個人 身體為關注焦點,敘事集中於對靜態的「形體特徵」之描述;第二層為從前者衍 生出對身體之延伸思考,如對身體動態行動能力所謂「身體自由度」之想像、對 身體致疾等「醫療」之認知、與壽夭相關之「生死禍福」之紀錄等。由「生死禍 福」方面,則又對應出「兒孫報應」之議題,則此層次「身體」的意義,則適生 理性而哲學性,最終指向「身體」與「主體」的辯證思維。其關係如下圖所示: 對「我」之關注-1.形體特徵 ┐靜態 └2.身體自由度 ┘動態 3.醫療想像 ┐具體 4.生死禍福 ┘抽象 ┐肉體 └5.兒孫報應 ┘主體 上述關係圖的項目除「生死禍福」的相關文本出現於《搜神後記》外,於皆 出現於《搜神記》。二書之項目歸屬顯示了有趣的對應性,即其展示出對於身體 的思考,乃是由靜態而動態、由具體而抽象、由生物性而哲學性,亦即呈現一漣 漪式、核心式的思維模式。而由宏觀面來看,這種思考方式其實正與前文所指出 的對於身體議題思考的兩大面向之間之關係相同。 如前所述,前文乃以「肉體」指涉為主的「對『我』之關注」,正是單一針 對身體思考的基本思維,由此向外推出視界,進而思考身體與他者的互動關係, 乃有「『我』與『他』的對應或互動」等諸多議題。而這個思考面向之下,又聚 焦於以下諸議題:一為人際關係,其重點則分別表現在「婚姻」、「情色」與「性 別」之思考;一為自身與週遭客觀環境互動之問題(溝通幽冥、感應)。其關係 如下圖所示:

(8)

「我」與「他」的對應或互動-┌(自我與他人關係)┌6.婚姻┐現實 | └7.情色 └(自我與外界互動)-8.溝通幽冥┘幽冥 與前一關係圖示相異的是,其文本幾乎都集中在《搜神後記》。其對於「身體」 的指涉已轉向身體主體性的思考,其情境則分別指向「現實社會」與「幽冥世界」 兩類對比的空間。按這一層關係圖示相關文本的產生,本有小說天生體質之故。 蓋「小說」的源頭既不脫《漢志》所謂「街談巷議、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其 生成本源於社會生活的副產品,因此小說不論體例如何發展,事件構造、情節鋪 展必然不脫離人世社會,即使意在講怪述奇,說鬼描仙,其發生場景必不脫離人 間、至少也以人間為敘事空間的某一部分。因此,前者重點雖以「我」為核心, 者發生關係,不論「身體」靜處或移動,往往與外界有所牽動或受後者影響,故 分析「搜神」二書對身體想像之思考軌跡,除前者所揭示的「對『我』之關注」 外,更從而思考作為主體之「我」與客體之「他」之關係,而衍生出「『我』與 『他』的對應或互動」的關注面向。 合併兩類思考面向綜而觀之,便可發現前者的敘事元素基本上皆是屬於「現 實社會」之性質,此則進一步開展出身體與幽冥空間的聯想。二書在議題上的偏 重呈現以下的對應關係: 面向 《搜神記》 《搜神後記》 狀態 定位 空間 1.形體特徵 2.身體自由度 3.醫療想像 靜態 肉體 (生物) 個人 4.生死禍福 對 「我」 之 關 注 5.兒孫報應 6.婚姻 7.情色 現 實 社 會 人際 「我」 與 「他」 之 對 應 8.溝通幽冥 動態 主體 (哲學) 幽冥空間 由上表可以看出,綜觀「搜神」二書之相關敘事,其所開展出的身體想像圖 譜,是一種兼容並蓄、鉅細靡遺、包含具體關切與抽象思考的身體思維;而由各 個議題所對應之書籍時代先後,亦可發覺對於身體之想像乃是由核心個體以致於 人際宇宙之漣漪式結構。整體而言,當關注的焦點集中於自然之肉體時,敘事者 乃是透過「常/異」的比對與想像,並以偏重後者的態度認知自己身體的各種狀 態與極限。而當此關注由自然肉體向上提升到一個抽象思考的層次,進而思考身

(9)

體的主體性意義時,前述「相對性」精神則表現為「常/異」為情境之前提下, 更以之置入「我/群」的層級對應關係,透過層級關係中「我」的相對位置如何, 以定位出「身體」的存在意義。而因應「我/群」以至「現實/幽冥」等不同層次 的層級關係,所展示出的身體認知是一種具流動性質的主客體相容狀態,顯見敘 事者對於身體想像,絕不是一種僵化的二元論,而是兼容並蓄、主客合一的共同 體。而這樣的身體想像圖譜,也展現了對於「我」之存在感與價值意義的豐富性。 9 (3)建構身體想像圖譜之深層機制 本階段之研究分析結果已如上述,然其基本上只能反映以文人為作者身分之 志怪作品之觀點概貌,其消融「主體」「肉體」對立二分之區野,而表現出兼容 並蓄、以「身體」為出發點以思考群我關係之思維方式,確實與傳統中國哲學之 身體觀有緊密呼應之處。 上述這種小說現象之呈現,其深層機制之一與作者所具之強烈文人色彩有極 大之關係。蓋干寶所處之晉世去先秦未遠,儒道思想的影響極為濃厚,況干寶本 身既為學養豐富之史官,所接受浸潤於當代哲學思想者不可謂不深;又有《晉紀》 一書,則於傳統哲學思想之接受上有其兼容之態度。固然據干寶自序《搜神記》, 謂其所錄乃「仰述千載之前,記殊俗之表,綴片言于殘闕,訪行事于故老,將使 事不二跡,言無異途,然后為信者,固亦前史之所病…今之所集,設有承于前載 者,則非余之罪也。若使采訪近世之事,苟有虛錯,愿與先賢前儒,分其譏謗。 及其著述,亦足以發明神道之不誣也。群言百家,不可勝覽﹔耳目所受,不可勝 載。亦粗取足以演八略之旨,成其微說而已。」又《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亦云其 第六卷,第七卷全抄續漢書五行志;則書中所錄諸篇,編輯的意義大於創作。然 而,這些篇章之挑選,既服務於干寶之主觀意識,即使來自諸書或口傳,亦已經 其過濾篩選,乃為一有意識之編輯之成果;且各類議題,也不約而同地見其集中 性10 ,《搜神後記》向來亦以《搜神記》之續書視之,故二書內容相當能反應如干 寶當代及此一類身分文士對於「身體」想像之文學圖譜,則其所傳達出志怪小說 身體想像之訊息,「搜神」二書之代表性當無庸置疑。 而其時文人處於濃厚之佛道儒思想交相激盪之時代中,浸潤既深,不論《搜 神記》或《搜神後記》之作者,雖時有先後,但作為志怪作品之編撰者,學者已 9 由於本報告書之篇幅有限,相關分析結果較詳細之敘述,請見附錄「論魏晉志怪小說之身體想 像-以《搜神記》《搜神後記》為例」一文及其附表。 10 今天所見搜神記疑為明人胡應麟輯自諸書而成,已非干寶原書面貌,但根據該書若干殘卷,可 以看出干寶原書乃以類相從(參中華書局李劍國說)。因此不論卷次條目之真實訓為何,就全書之 編輯精神來說,不但顯見其編輯上的動機極強,在內容之蒐集上,亦必有相當之集中性-而分類 之標準,則是來自於干寶之主觀意識。故今人李劍國在汪绍楹之基礎上重新校注《搜神記》,重 新分卷時,便認為原書體力奈分篇記事,故恢復各篇篇名,依次為「神化」(一~三卷)、「感應」 (四~九卷)、「妖怪」(十一~十五卷)、「變化」(十六~二十卷),二十一~三十卷缺。此由可見干 寶編輯內容材料之集中性與主觀意識。

(10)

指出其身分屬文士者,其思想傾向則多儒釋道並陳11 ,因此如前文所指出之小說 現象,對於如何透過身體之各個面向以認知世界、定位其存在狀態與主客體質 性,其根本之深層機制實來自傳統思維中之身體觀念。 前述小說現象不論表現為哪一系統之身體思維,實皆指向敘事者突出「身體」 地位、以「身體」作為體現或認知場域之思考模式,此與張再林指出先秦哲學意 謂著「身體的挺立12 」,正有其不謀而合之處。事實上,學者並由甲骨文「大」「天」 「元」等字的構造指出,身體乃被彰顯為具有主體論意義,「中國古人是一種以 『依形軀起念』的至為直觀的方式構造其終極性理念,從而不是抽象的意識而是 具體的身體乃是其心目中真正的萬念之源13 」。小說探討「身體」之多重面向議題 如此豐富,正是源於先秦以來「貴身」「宗身」之身體思維模式。 試觀先秦典籍,無論《尚書》「其集大命於厥躬」(<太甲>)、「天之厲數在 汝躬」(<大禹謨>),已經隱約可見後世將天道、世道的實踐與身體聯想的論 點;而「慎厥身」(<皋陶謨>)、「祇厥身」(<伊訓>)、「修厥身」(<太甲>) 等,更表現出鮮明的「宗身」之旨;至於《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君子貴其身, 而後能及人,是以有禮」、《禮記‧哀公問》「敬身為大」、《中庸》「君子之道本諸 身」,則是充分彰顯了傳統哲學的「貴身」思想。凡此,已可見中國傳統思維中, 確然已形成中國特有之「身體思維」。 至於儒道二家,或者有陰陽氣質的差異,然對「身體」的體認皆表現為一種 「反求諸身」式的思考模式14 。如儒家學說重修身,《論語》「吾日三省吾身」「其 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寢不尸,居不容」「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 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都;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 之在得」。孔子論修身,極頻繁地由外在衣飾、儀容神情、動靜舉止、行為做事 各方面全角度地以身體為體現修身的表現載體。而孟子發揮貴身之論,除謂「反 身而誠」「守身為大」「以道殉身」等以身體為實踐中心的論點,如《孟子‧離婁 上》之「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其身正而天下歸之」等論 點,更進一步將個人身體推演而為政治身體,而此點論述,由反向思之,其實也 正指出了個人地位與大我社會的層級關係性。當然,孟子提出以仁義理智之四端 及所謂「盡心知性」的論點,似乎導向一種以「心」為「身」之內在支持根據之 身心二分論,將內外合一之身體特質另闢論述蹊徑,雖使身體性質定位發生歧 義,實亦由不同角度豐富了對身體的思考層面。而《老子》亦曰「見小曰明,守 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雖然論修身的方向與孔子 有別,但「貴身」的出發點却並無二致。由此可見,儒道對於身體之旨的指涉雖 有所區別,儒家多以社會倫理為其綱維,道家以自然宇宙為其畛域15 ,而卻不約 11 同註 6,P38。 12 同註 1,P53。 13 同前註。 14 同前註,P52。 15 同前註,P55

(11)

而同表現出「貴身」的論述方向,皆以「身體」為體現其思維之場域,。 六朝文士既然浸潤儒道思想頗深,自然也接收了這樣的思維模式,故蕭統亦 謂「親己之切,無重於身」16 。則文士撰為志怪,自然同時也接渡了前述思維方 式而表現於小說文本了。所謂「『身體』是個人在場的標誌之一17 」,故表現於小 說者,便是其中大量出現以個人「身體」為核心思考之諸議題,不論是關切到自 身的身體生理機能、行動動能、乃至疾病變化,或藉著身體與自然之比對(如自 身異常現象或與動物感應)或感應(如動物感應)以解釋世事變化。而身體作為 一種「體現的邏輯」,消解了精神和肉體的二元性,因而成為一種「思維範式」18 , 以文士為作者之志怪小說既然接收上述身體思維,小說現象故表現出兼融身體主 客體之相關敘述。 此外,小說對於身體思維之出發點,固然在於「對我之關切」,然當視野範 圍擴及人際甚至更大的層級關係,以藉此鏡像映照出個人之存在時,乃集中在婚 姻情色之男女之道與幽冥感應,此仍是傳統身體思維的體現。誠如《周易》以人 之立身與行為方向與宇宙由太極-兩儀-四象-八卦之動態生成次序之相依 附,提出所謂「乾道成男,陰道成女」的陰陽交感思想,其從身體出發構建宇宙 世界之秩序,學者乃認為此正深刻地影響了後世以男女性別變異解釋災祥的詮釋 系統19 ;《禮記‧中庸》曰「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以立社會倫理的原型20 。而學 者也指出,中國古代哲學中的天人合一與儒道互補之文化對話,乃通過身體為載 體所呈現21 。凡此,「男女(夫婦)之際」與「層級關係」本就是先秦身體思維中 最早藉以認識世界的重要也是基礎座標,則志怪小說作者在關注「我」與「他」 之人際甚至天際時,當然也基因複製了這樣的多重性質:當思考個人人際關係 時,重點著重於婚姻與情色之想像;當目光轉向一個範圍更大的外在世界(屬於 空間維度)或更茫眛不可掌握之未來命運(屬於時間維度)時,對於種種時空變 異,更是透過「感應」之方式加以理解。而這些理解過程中,「身體」正是不同 程度地扮演著感知之主體或承載訊息之客體的角色。 (4)小結:志怪小說身體想像圖譜與傳統中國哲身體思維之再現 學者們認為中國傳統哲學中對於身體的認知與西方哲學極為不同,後者以身 體為心或靈魂的奴役,即認為意識是主體,身體是客體;但前者卻是「身體本體 論22 」以「身」出發以體會世界的哲學,其以身體是作為為政治權力、社會規範、 16 同前註引。 17 謝有順<文學敘事中的身體理論>,《小說評論》,2007 年第 5 期,P149。 18 見燕連福:<中國哲學身體觀研究的三個向度>(《哲學動態》2007 年第 11 期)引吳光明《On Chinese Body Thinking:A Cultural Heim eneutics》,P53。

19 同註 1,P54。 20 燕連福<中國傳統文化的對話方式-從身體的視角看>,《青海社會科學》,2007 年第 5 期, P151。 21 同前註,P149。 22 參同註 18 燕連福文引張再林<作為「身體哲學」的中國古代哲學>(《人文雜誌》2005 年第 2 期),P52。

(12)

精神修養、隱喻指向的表現主體,是一種「身體主體」的思維。23 而這種主客合 一之身體思維,體現的是「我/非我」、「靈魂/肉體」、「內在世界/外在世界」之 交融思考24 。正因身體具有高度的隱喻性,無論宇宙的「天道」、或倫理的「人道」, 皆透過身體加以體現,故所謂「身體」之「身」,遂超越自然定義下的血肉身軀, 而成為具有高度抽象意義「化身」、「道身」乃至「佛身」,這種透過身體而進行 「天/人」、或「宇宙自然/人的身體」之對話,使傳統文化表現出「天人合一」 之獨特色彩25 。在這樣的深層機制之上,「搜神」二書作為魏晉志怪小說之典範文 本,固然因其「小說」之小道性質,使文本並無法呈現深入而嚴肅之身體論述; 但也正因其不須負擔哲學論述之包袱,藉著在小說表層敘事文本所蒐集到大量相 應的跡證,透過現象歸納與敘事分析,其所建構出志怪小說之身體想像圖譜,除 了呼應上述「我/非我」、「靈魂/肉體」、「內在世界/外在世界」等之思考重點外, 更由不同角度展現出更為生活化與生動性的身體思維,可說爲後世讀者由一個更 活潑的角度提供了體認傳統身體思維模式的途徑。 2.討論 本節將就兩部分討論之。 (1)就原計畫之呼應與落實: 上述分析結果如對應於原計畫所擬定之分析項目「身體之狀態」「身體之功 能」「身體之界限」「身體之巫術」,亦可獲得相當之印證: 對應 類目 系統 純粹記異 身體相關之觀察 服飾妝容與國家盛衰 1. 形 體 特徵 身體異相與治亂 長壽與飲食 養生 病痛成因 鬼神致疾 醫療與求神問卜 分析敘事者如何觀看身體、並建 立小說敍事所呈現之身體美學 身 體 之 狀 態 醫療偏方 3. 醫 療 想像 醫療與捨身 耐用度與行動力 變化能力 解析身體做為人之外顯形軀,及 行動力之載體,其如何與中國傳 統思維中內在之「心」或「情」 「意」「才」「識」配合,以實 身 體 之 功 2. 身 體 自由度 行為能力 對 「 我 」 之 關注 23 同前註,P52。及前註 1 所引文。 24 同註 20。 25 同前註,P150。

(13)

意志與身體 子孫代受 踐主體之意志或行為目標;同 時,也要了解這樣驅動下所展現 之身體功能,在小說敍事中,在 情節之推動上,具有何種功能性 意義。 能 5. 兒 孫 報應 捨身全孝 3. 醫 療 想像 用蠱 形神與禍福 親朋與禍福預示 特異動物與禍福預兆 動物殺生報復 醫療相關 觀察身體所展現出對非現實性 空間或狀態之感知能力 身 體 之 巫 術 4. 生 死 禍福 死而復生 6.婚姻 7.情色 以身體為主體,分析其與外在世 界之互動關係,包括個人意志或 行為對外在世界之干涉能力,及 生命體對於周遭境遇(包括人際 與社會)之容受程度 身 體 之 界 限 8.溝通幽冥 「 我 」 與 「 他 」 的 對 應 或 互 動 由以上對應表可以發現,「搜神」二書所展現出之身體想像,透過身體「狀態」 「功能」「巫術」之三個角度之思考,聚焦為對於「我」為核心之思考。其思維 路徑,恰是藉著身體「異」與「常」的對比,定位其「主體」或「客體」性質。 進一步論之,志怪小說作者似乎正是藉著身體的靜止狀態、行動功能、以及感應 能力,勾勒出「人」面對「自我」「家庭」「社會」「國家」「宇宙」等不同層級時, 當如何自處之問題,而尤其偏向對於「非常」或「異」之情境下「個人」存在意 義。而藉著「搜神」二書所得到的初步結論是,就對於身體的定義來看,顯然志 怪小說敘事者觀念中的「身體」,兼具綜合性、流動性的主體意義與客體功能; 至於二者如何結合與表現,端視所出位置情境如何:大致而言,所面對的層級越 高,個人的主體性越低,客體意義的工具性越強,與外在世界的聯繫性及象徵性 也越高。然而,這並不意味當空間中只有個人存在時,享有最大的自由度。由分 析中可知,關於「身體的界線」,所反映出的正是個人與外界的互動關係,「搜神」 二書所表現出的議題集中於婚姻與情色方面。藉著行為的越軌,可知此際個人身 體絕對的自主性,然而,由敘事分析可以看出,敘事者對於這樣的身體自主權是 充滿了不安與疑慮的。則整體而論,志怪小說所表現出的身體想像,就其圖譜呈 現言,固然多元;但就想像的終極關懷言,實亟欲為個人的存在追尋一可能之答 案。

(14)

本階段之研究分析結果已如上述,然其基本上只能反映以文人為作者身分之 志怪作品之觀點概貌,其消融「主體」「肉體」對立二分之區野,而表現出兼容 並蓄、以「身體」為出發點以思考群我關係之思維方式,確實與傳統中國哲學之 身體觀有緊密呼應之處。不過,對於作者具有佛或道教徒身分之作品,其所呈現 之身體想像如何呈現?是否另有面貌?則非此文所能處理者,亦是本文不足之 處,而唯待於來日再另立專題論析。 (2)對後續研究之思考: 承前所言,本研究屬於初始、基礎研究,然於後續研究方面,則可有以下發展之: 研究角度 研究路徑 研究目的 就斷代研究言 針對六朝不同身分性質 作者之志怪作品進行分 析,統合歸納 建立六朝志怪小說身體 想像較完整之圖譜 就小說史研究言 針對不同朝代之作品進 行分析,統合歸納 建立古典小說身體想像 之完整圖譜 就小說文類言 針對不同體裁之作品進 行分析,統合歸納 思考不同體裁小說對於 身體想像之差異,從而思 考雅俗身體觀之差異性 就小說題材言 針對不同身主題之作品 進行分析,統合歸納 思考不同題材小說對於 身體想像之差異,從而思 考不同情境下身體觀之 差異性 故本研究之結果雖屬局部,然其所擬定觀察之「身體」項目、使用之分路徑、對 於各項分析所建立起來的參照座標,對於後來研究應如何修正分析路徑、理論模 式、結論意義,皆具有示範意義,可供後續研究之套用或修正。 三、參考文獻 (1)儒家思想與身體觀 黃俊傑<古代儒家政治論中的「身體隱喻思維」>(《鵝湖學誌》9:1-25)、 <中國古代思想史中的「身體政治學」特質與涵義>(《歷史月刊》141:82-90) 二文先後發表於 1992 年及 1999 年,皆由政治論角度切入,從身體角度思考政治 生活之形態及其運作。前者考察作為中國古代思想家籌謀政術、思考政理之隱 喻、符號的身體,其意涵中所反映的「具體性思維方式」,從而揭示所謂「身體 政治論」,認為在私\內在領域(身體)與公\外在領域(國家)之間並無斷裂, 故「修身」之道可由內向外推擴而成「治國」之術,亦即身體與國家實存在著互

(15)

為依賴之關係。後者則結合「隱喻思維」與「身體思維」兩個面向,分析古代儒 家政治論對身體隱喻之運用,解析所謂「有機體論」(organism)之立場,揭示 政治與身體之互依關係,並展現中國文化「模擬式」與「聯繫性」之思維傳統。 作者由極宏觀之角度揭示了在中國特有社會文化情境中個人「身體」定位之思 考,這樣高瞻遠矚之研究視野,對於學者思索「身體」之功能及價值意義時,能 參照中國社會文化結構之特殊性,由「面」(由大我到小我)而非「點」(「身體」 本身)去思考「身體」之存在問題。 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 年):該書輯多位學者之論文,廣泛涉及中國古代身體觀各面向,除彰顯中國身 心思想的特質,更掘發出豐富多樣的研究進路,為學界對於身體觀之研究方面, 提供了寬闊之研究視野。如湯淺泰雄<“氣之身體觀”在東亞哲學與科學的探討 >,作者認為東方「形而上學」不宜與西方「metaphysics」等量齊觀,而應名 之 曰 「 超 醫 學 」 ( metamedicine ) 或 「 超 醫 學 性 的 心 理 學 」 (meta-medico-psychology)。作者由心理學和生理學角度考察身體之運動、身 體感覺、情感本能等各種經絡回路,以強烈的西學色彩解釋東方思想特質,大量 運用西方神經醫學的理論架構來研究東方身體修行的課題,並透過比較以凸顯後 者的特質。其論述充滿現代感,但仍有學者(如大陸學者周瑾)指出由古代醫學 文獻的內在脈絡入手,可能更為切實,以免因文化差異而形成有所「隔」之問題。 中日學者的態度雖有所異,然如湯淺之研究進路,仍有值得吾人省思之處。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 年): 作者以孟子學為核心,並延伸到宋明理學。全書八章,透過對宏觀式之儒家身體 觀原型之考察,乃至公孫尼子養氣說、孟子踐形說、管子精氣說與全心論、帛書 等春秋以降儒家身體觀的主脈及旁說加以耙梳解析,抽繹出「二源三派」之說, 並結論出「形—氣—心」之身體結構觀,充分展現了儒家心身體驗之形上學精義。 對於以儒家思想為主軸之大傳統結構而言,作者兼具宏觀建構與細部肌理之論 述,頗能為讀者開展出清晰而新穎之身體觀核心概念全景。 栗山茂久的《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陳信弘譯,臺北: 究竟出版社 2000 年版):作者主要從「觸摸方式」、「觀看方式」和「存有(being) 方式」三方面加以探討比較古希臘與古中國身體論述及其文化根源。其認為:一、 在脈搏認知方面,古希臘從解剖學角度來掌握血管脈動的變化;古中國則是通過 描述性語言、經驗和技藝來掌握脈動中「氣」之變化,並詩意地表現出來。二、 在身體方面,古希臘由解剖學角度理解身體肌肉,注重解剖身體之「分節」,表 現出「有主宰」之身體觀;中國則注重「望色」,以察識人內在自然的生命力, 表現為術數化之身體觀。前者解剖學以動物為中心,後者則觀察人類與植物的相 似性。三、兩種身體觀的存有形式可從對「血」和「風」的觀念態度加以比較。 希臘醫學恐懼不良之血液狀態所引發之生理炎症,並認為人須時刻以自己的意志 去掌握這個世界和自己的健康;中國醫學則恐懼血氣流失及所引發之生命衰竭, 而身體可能隨時為「虛風」所影響,但人亦可藉修煉來保持健康。凡此對身體觀

(16)

念著重點的差異,正指向了對於人處於不斷變化之世界中其存在意義此一命題不 同的思考方向。透過栗山藉著兩大古老文明民族身體觀異同之比較,尤可以深切 認知到傳統中國基於對「生命」而非「使命」之生命觀之實踐,所具體落實於身 體觀者,就是對「操作」的重視,因而表現在嘗試與感知各方面之敏感度。 其他如張再林:<作為「身體哲學」的中國哲學的歷史>(《西北大學學報》 2007 年 37 卷第 3 期)、燕連福:<中國哲學身體觀研究的三個向度>(《哲學動 態》2007 年第 11 期)、氏著燕連福<中國傳統文化的對話方式-從身體的視角 看>(《青海社會科學》,2007 年第 5 期)等,皆以「身體」為論述核心,綜論 中國傳統哲學中之身體命題,提出所謂「身體思維」之思維範式,皆立論精到, 頗值得參考。 (2)醫療與身體 蔡璧名《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 體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社,1997 年),當為該領域迄今最全面詳實 的著作。全書純由醫典文本去摸索思想的脈絡,透過《內經》研究,一方面檢視 古代醫家身體觀,並支持對其他思想體系的理解;一方面進而討論中國哲學範疇 中「形神」與「氣」等命題,從身體與自然的互動中探索養生之道,進而論述生 命關懷之價值選擇。作者透過歷時性之角度,從功能、發用角度對身體內部循環 系統展開深入綿密的辯證考察,進而解析出中國古代之身體觀,「絕非自度自化、 自生自滅的孤立存在,而總是著落在變動不居的時空網路之中與時遷化」(323 頁),其指出了傳統身體觀中「自然」與「身體」之密切關聯,不但就傳統養生 觀念提出一超越性之結論,更呼應了傳統哲學中的生命關懷。對於欲綜合理解上 下層思維之身體觀之學者而言,作者之研究無異為二者打開一道通衢,堪稱極具 啟發性之研究。 李建民《方術、醫學、歷史》(台北:南天書局,2000 年):本書分為三 輯,收錄作者二十九篇方術史、醫學史之論文。「輯一」為「方術的身體」,探 討古代生命觀,其議題乃以身體與方術為核心加以開展,針對包含醫籍等文獻所 見對於屍體、人魄、形影、胞衣、房中、人字、媚道、陰門陣等資料之探討;「輯 二」為「新醫史之路」,評介台灣、大陸、日本等醫學史研究狀況及主要研究課 題;「輯三」為「生活禮俗史散策」,則屬作者對於生活禮俗史之隨筆。作者受 杜正勝「新社會史」研究倡議影響,投入生活史及心態史之研究頗深。本書「輯 一」部分由各種不同的方術課題切入,多面項地探討古人對於身體之觀念,而「輯 三」由心態史角度探討生命禮俗觀念與作為,正可與前者互為表裡。相較於思想 界多由經典心性論之大傳統視域討論身體觀,作者由小傳統之術數方技層面加以 觀照,不但可與前者形成對話,其意義更在於由民間知識和信仰的角度為身體議 題的研究係數建立更周延的參考指標。 (3)文學中之身體觀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 年):全書區分為三個單元,分別為「單元一:意象化的城市」,乃以東晉南朝 時期之「建康」為核心,透過名士\市井等不同階層與此城市之互動,建構出對

(17)

於這個城市的空間想像與歷史圖象。「單元二:文體與地方感」,分別藉著探討 <大哀賦>及<遊後樂園賦>,展現透過作者情懷及文體書寫,真實的地理空間 如何重現為一種非關地域的「地方感」。「單元三:自然中的氣氛」,以身體感 知為出發,以<詩大序>與漢魏抒情詩為分析為本,探析「身體-抒情傳統-自 然」之對話與激盪。本書為作者年來針對中國人文傳統「空間」觀的系列研究, 書中雖然以空間論述為主軸,但因此所引發之延伸議題,如對古典文學中「自然」 與「身體」之思考,對於古典文學之研究面向而言,皆具有新穎而深刻之啟發性。 尤其收錄在第三單元中之<身體時氣感與漢魏「抒情」詩--漢魏文學與楚辭、 月令的關係>(本文亦收入鄭毓瑜編《中國文學研究的新趨向:自然、審美與比 較研究》(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年),按本書乃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 心舉辦「東亞文學研究的新視野學術研討會」之會議論文集),融會歷史、思想 與文學材料於一爐,同時又能妥切化用現象學、人文地理學等西方觀點;展現文 學與哲學、地理學,甚至是古典體氣醫療等相關領域的深刻關連。誠為古典文學 身體研究之典範之作。 劉苑如的《身體‧性別‧階級—志怪小說美學與常異論述》(中央研究院中 國文哲研究所,2002 年)雖由包括導論在內之四篇獨立論文組成,但全書實統 攝在以身體、性別、階級等三個角度之下,以切入六朝志怪文本,討其中「導異 為常」之概念。其中<身體與記憶-六朝志怪中的性別變亂>為本研究提供了極 佳之方法取徑,特別注意到性別變化與身體詮釋之關係、及其詮釋系統之深層結 構之關係。 周翊雯《魏晉時空下的身體展演∼《世說新語》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 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 年):作者首先勾勒《世說新語》的時代背景,是一 個政治與思想多變,也是個性解放的時代。在此情境之下,作者觀察到此時代特 質下之身體展演表現為「人物品藻—身體表情的開展」「身體越界—禮與非禮之 間的徘徊」及「天人關係—自然與身體的交融化合」等特色;對應到《世說新語》, 透過「時間與身體」「空間與身體」等維度之觀察,則表現為縱情縱酒、養生惜 時,及與自然相互啟迪、變換流離等不同的身體展演方式。最後歸結出「『身體』 在魏晉知識分子的心中,已不純然只是外在的軀殼而已,它已然被提升到了完全 可由自我掌控的私有領地。他們也藉著身體,宣示著自我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之結論。在學位論文之研究區塊中,針對古典文學身體研究議題的發揮,作者可 謂極早使力者。雖然實質上來看,論文較有創發性的在於第三章「壓縮的生命與 解壓縮的身體」與第四章「空間之中的身體」,其餘論述大致不脫既有六朝時代 文化個性解放之討論成果,對於《世說新語》中階級宰制與身體功能之討論也還 有很大的空間,但其能緊扣文化特色與文本之間之依存關係,並聚焦於「身體」 之命題,問題意識仍值得肯定。 吳玉杏 《《三言》之越界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 年): 全文之重點在第三章到第五章,分別自「性別越界」「情色越界」「身體越界」

(18)

等角度分析《三言》之越界現象及意義。作者自述其「論述架構,是以越界的概 念做為切入點,從界限的流動不定,去掌握跨越的意義,藉此蠡測人的心理世界 與真實的經驗感。並以中國的自我觀及『常』與『非常』的概念做為樞軸,探究 《三言》中意識型態與文本實踐的繫連。」故「身體」研究只是在此「越界」概 念下所探討的一個分項而已;而重點章節之討論焦點,雖然不脫傳統討論《三言》 所多半會涉及之情色、禮教、他界等議題;但整體而言,即使「性別」「情色」 只是在「越界」之命題下加以探討,其問題之核心仍來自於對身體之操作,與第 五章針對「身體」越界之探討在分析肌理上仍有其貫通性。因此本論文對於開拓 古典小說身體議題而言,仍有其先鋒之意義。 (4)其他

承蒙本計畫評審委員建議 Bryan Turner 的《The Body and Society》及其 中譯本,限於能力,在本計畫結案之前,筆者尚無法直接閱讀原文,至於其中譯 本雖有繁簡體之出版品,然簡體本已缺書無法購得,而繁體本本地書商尚在洽談 版權,尚未付印,期能日後有機會能拜讀,謹向評審委員之推薦致以謝忱。至於 其他哲學及社會學方面之參考書籍,如楊大春:《語言、身體、他者》(北京:三 聯書店,2007 年)、黃華:《權力,身體與自我》(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年),前者主要借重其中篇「主體‧身體‧經驗」有關當代法國哲學中對於「肉 體主體化」與「身體經驗」之論述;後者主要參考其第二編有關傅柯對「權力/ 身體」之理論重點。然而由於法國哲學自笛卡兒「我思故我在」以至沙特存在主 義,對於「身體」之論述自有其思想脈絡,與中國傳統哲學大相逕庭;而傅科對 於「權力/身體」亦有其結構主義機制及當時法國社會之背景,亦不與本計畫的 文本時代相符。故二書僅以為參酌其分析方法及切入角度之啟發,並未全然套用。 四、計畫成果自評 (一)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 本計畫原定為三年期計畫(詳下表),目前只獲執行一年期,復參酌評審委 員之建議,故將研究焦點集中於「搜神」二書之相關分析。實際分析之結果,原 計畫所擬「身體之狀態」「身體之功能」「身體之界限」「身體之巫術」等四項 身體分析類目,就「搜神」二書而言,確然能加以對應,相關說明,詳參前文「二 (五)結果與討論」之「結果」。 本研究在分析之始,由於古典小說之相關研究尚未見由全面性之角度切入分 析者,故可供參考之分析模式付之闕如,須由筆者由零開始。就此而言,固然, 如前文及附表所見之分析類目純粹根據文本母題而建立,然其類目及子目內在關 係之歸納、與兩大身體思維系統之建立,借重於哲學及社會學等跨領域之研究重 點者頗多,俾使訊息紛亂之小說現象得以化煩為簡,而獲致有效之意義解讀,從 而初步建立以「搜神」二書為例之魏晉志怪小說身體想像圖譜。則就此研究成果 而言,大略尚能落實原計畫中對於科際整合、跨界研究之研究初衷。 本計畫原擬進行之三年期研究目標及預期成果如下:

(19)

項目 年 度 預期完成之工作項目 預期完成之工作成果 第 一 年 第一年期計畫:「魏晉短篇文言小說的身體 想像」 1. 能具體結論六朝志怪小說所展現之身 體想像,並寫成工作報告或學術論文。 2. 修正並確立分析模式之可行性。 第 二 年 第二年期計畫:「唐代短篇文言小說的身體 想像」,及附論「宋元短篇文小說的身體想 像」 1. 能具體結論唐代小說文本所展現之身 體想像。 2. 能對就宋元短篇文小說的身體想像做 出具體分析,並比較其作為唐代小說之 餘緒,其承繼性或獨立性之意義。 3. 能就上述分析結果寫成工作報告或學 術論文。 第 三 年 第三年期計畫:「明清短篇文言小說的身體 想像」並提出結論:「中國古典短篇文言小 說的身體想像」 1. 能具體結論明清小說所展現之身體想 像。 2. 能對比較分析歷代短篇文言小說身體 想像之異同性並做出具體結論。 3. 能就上述分析結果寫成工作報告或學 術論文,或學術專書。 由於只通過一年期研究,故本次研究成果就原計畫言,研究內容雖能符合原第一 年期目標,但就整體成果言,與原計畫仍有差距。 (二)達成預期目標情況 本研究計畫原計分三年進行,其原始預期進度已如上述(並參前文「二(五) 結果與討論」)。由於僅獲准以一年期進行,故雖原訂第一期原始進度初度可謂達 成,然整體而言,此部分之成果實僅佔原計畫之 33%。 (三)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值 本研究結果屬初始、基礎研究,後續研究之可行性已如前述-「二(五)結 果與討論」之「討論」部分之(2),故應具有一定之學術價值。 (四)是否適合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 適合在學術期刊發表。如附錄所附之論文「魏晉志怪小說之身體想像」,擬

(20)

於學術期刊或學術會議發表。然為能充分說明本計畫之分析成果,故內容不憚其 煩,故如正式發表,須經過修改其長度以求更為整飭,本附錄所見為初稿。 (五)主要發現或其他有關價值等

(21)

五、附錄

魏晉志怪筆記身體想像-以《搜神記》《搜神後記》為例

一、前言 魏晉時代,士人階層崇尚黃老,道家哲學本來就強調「貴身」思想26 ,以「人」 為思考的中心;加上政治氣氛及東漢以來重視人物品評的風氣,也關注「人」的 表現、與如何在某種具體環境、情境氛圍下如何展現的問題。由這樣的背景中發 展出的貴身思想,展現於個人文筆時,便是透過「自我」以感受這個世界,藉著 「我」與「他(或它)」的對比、互動,從而反省自我的處境、定位,甚至確認、 強化自己的情感與思想。而「詩」向為中國傳統文學的主流文體,對於魏晉詩歌 中身體思考的討論不乏其人27 ;相對的,筆記小說的作者群與前述士人階層不但 重疊,有些作者本身也曾是被品評者28 ,但身體如何被關注、觀看,換言之,小 說中所呈現之「身體想像」的圖譜究竟如何,卻較乏人討論,不免令人遺憾。事 實上,小說的主要元素就是「人」,以古典小說而論,不論筆記、傳奇、話本、 章回,不論主配角,「人」(而且是「自然人」)的角色從未在文本中缺席,古典 小說的文本世界,本就是一個以「人」為中心、從「人」出發為思考構築而成, 因此討論古典小說中的「身體想像」,自然有其意義,也不應在「身體史」的討 論中缺席。 魏晉小說就內容言,魯迅將之粗分為「志人」與「志怪」兩大類型29 ,誠為 的見。以《世說新語》為代表的「志人」小說,其以「人」為視線焦點之敘事特 質不言而明,討論者固已有之30 。由於寫作動機之故,「志人」小說對於「身體」 之關注,自是較「志怪」小說為明確而單純;相對的志怪系統對於「身體」之相 關敘事,似乎較為隱晦。由敘事角度來看,古典小說一般都是採取第三人稱之視 角,而不論「傳錄」或「作意」,尤以「志怪」而言,所呈現於文本者如「神話 與傳說」、「五行數術」「民間信仰」「鬼神世界」「變化現象」「殊方異物」「福十 修鍊及仙境傳說」「宗教靈異與佛道相爭」31 等題材,似乎以記「他」為主,鮮見 「我」(敘事者)之存在;然而,若仔細分析小說敘事,便可以發現,志怪系統 的文本雖以蒐奇錄怪為主,其敘事動機卻都是透過敘事者對人身的比擬、人事的 26 張再林<作為「身體哲學」的中國哲學的歷史>(《西北大學學報》2007 年 37 卷第 3 期),P54。 27 如鄭毓瑜<身體時氣感與漢魏抒情詩—漢魏文學與楚辭,月令的關係>,《漢學研究》22 卷 2 期, 2004 年 12 月,頁 1-34;又氏著《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台北:麥田出版,2005。 28 如《世說新語.排調第二十五》「干寶向劉真長敘其搜神記,劉曰:『卿可謂鬼之董狐。』 29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 30 相關研究多集中於碩士論文,如周翊雯 《魏晉時空下的身體展演∼《世說新語》之研究》國 立中興大學中研所,2002 年;吳勝男《《世說新語》中「自我」展現之研究 》,臺北市立教育 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2005 年吳惠玲《世說新語之人物美學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國研所 2007 年等。 31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年。

(22)

關注、人際的關係而發,「我」雖隱身而其實無處不在-這其中,自然也意味著 對「身」如何自處的思考。因此,「志怪」小說的身體思考相較於「志人」小說, 更為多重,對所傳達的訊息,視界應更為寬廣,當然其因之所以展示的「身體想 像」圖譜也較為複雜--這些都值得研究者加以探究。 在眾多魏晉志怪小說中,各書的書寫目的並不相同,或者為教徒之宣揚教 義、或者為文士之搜奇獵怪32 ,不一而足。而動機各異,敘事角度、敘事內容自 然有別,其中所呈現之身體想像自然也不相同,故探討魏晉志怪之身體想像,自 不宜將所有作品混而論之。然欲進行全面性的探討恐亦非一篇論文即可釐清,而 書之中,《搜神記》既為代表之作,除作者干寶編輯之目的及精神明確,其敘事 技巧、文本情節之完整性,亦堪為魏晉小說中傑出之作;至於《搜神後記》作為 其續書,姑且不論其作者是否為陶淵明,在材料性質及編輯意義上確實具有一定 的因襲性。因此本文擬以《搜神記》為主、《搜神後記》為輔,以為探討之依據。 二、《搜神記》與《搜神後記》之身體想像 所謂「身」,實具有其多重義:是純然生物性的「肉體」、是具有哲學意味與 「心」相對的敵體、亦是相對於「他者」而象徵「我」的「主體」。然而不論所 指涉者為何,對任一個人而言,「身體」是最真實的存在,它確實可見、可感、 可動,是個人獨處時當下唯一可掌握者,也是精神昂然時必然面對的門檻。透過 對於「身體」的感受、想像、認知,「我」得以自我認定,並得以思索如何自處、 如何與他人外物共存。作為一種思考存在的展演場域,如何紀錄對於「身體」的 想法,不同特質的作者表現於敘事文本的重點必然有所別。透過對文本的細讀, 筆者發現《搜神記》所呈現對於身體的思考,蘊意複雜,「身體」有時是一個全 然生理性的軀殼,但有時也是具有主體性意味的場域,且二者之間,並非對立。 書中牽涉到「身體」的敘述,議題多樣,而主要趨向為以下兩個面向,即「對『我』 之關注」,及「『我』與『他』的對應或互動」。而各項之間,似亦非各自表述, 而是隱然有其內在聯繫。則由宏觀來看,可據此開展出魏晉文人對於身體之思考 架構。 就「對『我』之關注」言,「身體」的意義多指向「肉體」,第一層乃以個人 身體為關注焦點,敘事集中於對靜態的「形體特徵」之描述;第二層為從前者衍 生出對身體之延伸思考,如對身體動態行動能力所謂「身體自由度」之想像、對 身體致疾等「醫療」之認知、與壽夭相關之「生死禍福」之紀錄等。由「生死禍 福」方面,則又對應出「兒孫報應」之議題,則此層次「身體」的意義,則適生 理性而哲學性,最終指向「身體」與「主體」的辯證思維。其關係如下圖所示: 對「我」之關注-1.形體特徵 ┐靜態 └2.身體自由度 ┘動態 32 同前註。

(23)

3.醫療想像 ┐具體 4.生死禍福 ┘抽象 ┐肉體 └5.兒孫報應 ┘主體 上述關係圖的項目除「生死禍福」的相關文本出現於《搜神後記》外,於皆 出現於《搜神記》。二書之項目歸屬顯示了有趣的對應性,即其展示出對於身體 的思考,乃是由靜態而動態、由具體而抽象、由生物性而哲學性,亦即呈現一漣 漪式、核心式的思維模式。而由宏觀面來看,這種思考方式其實正與前文所指出 的對於身體議題思考的兩大面向之間之關係相同。 如前所述,前文乃以「肉體」指涉為主的「對『我』之關注」,正是單一針 對身體思考的基本思維,由此向外推出視界,進而思考身體與他者的互動關係, 乃有「『我』與『他』的對應或互動」等諸多議題。而這個思考面向之下,又聚 焦於以下諸議題:一為人際關係,其重點則分別表現在「婚姻」、「情色」與「性 別」之思考;一為自身與週遭客觀環境互動之問題(溝通幽冥、感應)。其關係 如下圖所示: 「我」與「他」的對應或互動-┌(自我與他人關係)┌6.婚姻┐現實 | └7.情色 └(自我與外界互動)-8.溝通幽冥┘幽冥 與前一關係圖示相異的是,其文本幾乎都集中在《搜神後記》。其對於「身體」 的指涉已轉向身體主體性的思考,其情境則分別指向「現實社會」與「幽冥世界」 兩類對比的空間。按這一層關係圖示相關文本的產生,本有小說天生體質之故。 蓋「小說」的源頭既不脫《漢志》所謂「街談巷議、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其 生成本源於社會生活的副產品,因此小說不論體例如何發展,事件構造、情節鋪 展必然不脫離人世社會,即使意在講怪述奇,說鬼描仙,其發生場景必不脫離人 間、至少也以人間為敘事空間的某一部分。因此,前者重點雖以「我」為核心, 者發生關係,不論「身體」靜處或移動,往往與外界有所牽動或受後者影響,故 分析《搜神》二書對身體想像之思考軌跡,除前者所揭示的「對『我』之關注」 外,更從而思考作為主體之「我」與客體之「他」之關係,而衍生出「『我』與 『他』的對應或互動」的關注面向。 合併兩類思考面向綜而觀之,便可發現前者的敘事元素基本上皆是屬於「現 實社會」之性質,此則進一步開展出身體與幽冥空間的聯想。二書在議題上的偏 重呈現以下的對應關係: 面向 《搜神記》 《搜神後記》 狀態 定位 空間 1.形體特徵 對 「我」 2.身體自由度 靜態 肉體 (生物) 現 實 個人

(24)

3.醫療想像 4.生死禍福 之 關 注 5.兒孫報應 6.婚姻 7.情色 社 會 人際 「我」 與 「他」 之 對 應 8.溝通幽冥 動態 主體 (哲學) 幽冥空間 由上表可以看出,綜觀「搜神」二書之相關敘事,其所開展出的身體想像圖譜, 是一種兼容並蓄、鉅細靡遺、包含具體關切與抽象思考的身體思維;而由各個議 題所對應之書籍時代先後,亦可發覺對於身體之想像似乎是由核心個體以致於人 際宇宙之漣漪式結構,而如此圖譜所呈現出意義如何,值得進一步探究。 以下,分別就「搜神」二書所呈現「身體想像」之相關文本,分類論述之。 (一)身體特徵 《搜神記》中對於身體之關注,首先集中生理方面等特徵之記載,且集中於 「異」的紀錄,其內容包括外觀(服飾)、姿態、肢體、性別等。 至於其記敘的目的,或有純粹「記異」之作,如: 偓佺者,槐山採藥父也。好食松實,形體生毛,長七寸,兩目更方。(《搜 神記》1-533 ) 魯少千者…少千拄金杖,執象牙扇,出應門(1-14) 對於身體異相或體態表現的描述,雖流於表面,但可發現其乃服務於以下敘述策 略,即透過身體的特殊性,以彰顯其人之特異性。各條寥寥數語,但完全聚焦於 所述對象的形體或體態之特殊性,顯見「身體」已成為理解「『異』人」的一個 凝視的中心。 但也有文本主在敘述他事,但敘事片段局部聚焦於對方身體相關之觀察,如: 淮南王安好道術…正月上午,有八老公詣門求見…公知不見,乃更形為八 童子,色如桃花…援琴而弦歌曰(1-15) 園客者,濟陰人。貌美,邑人多欲妻之,客終不娶。(1-27) 成公知瓊...服綾羅綺繡之衣,資顏容體,狀若飛仙。自言七十,視之如 十五六女…然我神人,不為君生子,亦無妒忌之性,不害君婚姻之義。… 33 指《搜神記》卷一、總第五條,本文各篇引文出處皆仿此,不另說明。按本文卷次條目係引用 木鐸出版社汪紹楹校注版,下不另注。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據美國的研究指出網上體育課一般都以體適能為主 (Fitness-focused), 但主要的學習成果以認知 多於技能 (difficult to provide real-time psychomotor feedback, which is invaluable

語文是思想感情的載體,而思想感情是語文的內容。中國

 「香港是中國不可分離的部分,培養學生的國民

常生活的課題,增加學生對中國歷史、中 華民族和文化,以及國家發展的興趣;整

年級 教學重點 學科活動 價值觀及態度 三年級 主題:粵劇 中文科:認識粵劇的背景

使學生認識中國文化的優 點,加強學生對中國文化的 尊崇,及培養學生對其他民 族、他們的文化、價值觀及 生活方式,採取一個積極的

• Early experiences have long term impacts on brain power.. • Creative play and quality care make all

目前的課程改革優先強化學生五種觀念:國民身份認同、責任感、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