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輔導通訊電子期刊第三十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輔導通訊電子期刊第三十期"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 1 -

(原輔導通訊第七十三期)

出版單位: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學務處 諮商輔導中心

出版日期:102 年 6 月 28 日

執行編輯:康維芬、朱琬琪

程小蘋(現為中臺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副教授) 陳珍德(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哲學博士)

壹、前言 大學生正值青少年晚期、青年初期的發 展階段,將面臨更多有關教育、生涯及自我 統整的問題,他們需要許多的協助以解決其 所 面 臨 的 課 題 (Chickerling & Reisser ,1993) 。大學生如何面對問題, 以 順 利 完 成 發 展 任 務 Neal 和 Heppner(1986) 認為善用周遭資源被視 為人生問題解決歷程的一個重要活動,大 學生是否能知覺及善用校園協助資源可 作為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評估的指標。然而 研究結果卻發現,那些需要協助且自我評 估較無效解決問題的大學生,反而較少使 用校園資源,針對此, Neal 和 Heppner 提出的解釋是:這群自評較無效解決問題 的大學生或許較常利用其他資源,如家人 或朋友,此看法事實上也符合其他的研究 發現:校園輔導單位常是學生排序最後的 使用資源(程玲玲、民 76 ; Rule & Gandy , 1994) 。 究竟大學生使用校園協助資源的態 度為何? West 等人(1991) 的研究結果指 出大學生對於輔導中心及諮商服務的認 識與實際求助行為有密切關係,學生對於 自己或是諮商缺乏清楚的認知,因此少主 動求助。Wood ' Jones 和 Benjamin(1986) 也指出即使大部分的人對心理諮商服務 有越來越積極的正向態度,但若對於諮商 服務無正確的認知,是會影響其實際的求 助行為。此外,國內的研究亦有類似或相 關的發現,學生對於學校諮商服務有較多 認識者,其求助態度較為積極(吳珍,民 84; 黃進南,民 83) 。不論有無求助經驗者, 認知性態度(即對尋求專業心理輔導結果 的信念與對這些信念的評價)及認知性常 模(乃個人對重要的參照對象要他做某種 行為的信念以及依從的意願)是影響求助 意願的兩個最重要因素(董華欣、鍾思嘉, 民 82) 。程小蘋、賀孝銘與李華璋(民 85) 對彰化師大學生進行輔導印象的調查研究 也發現:「對輔導功能的認識」及「對輔導 人員的認知」與「大學生是否使用專業諮 商服務資源」之間有正相關。值得特別注 意的是,他們指出彰化師大的學生對於輔 導功能與對輔導人員的認知雖皆有中高度 的評價,但對於自己、以及個別諮商的認 知則未必都有明確的認識,這可能會影響 尋求專業協助的行為,如此除了「對輔導 功能的認識」及「對輔導人員的認知」與 「大學生是否使用專業諮商服務資源」之 間有關,還有哪些因素影響學生使用輔導 資源呢? Deane 和 Chamberlain(1994) 的 研究發現「受輔恥感」是重要的預測因子。 程小蘋、賀孝銘與李華璋(民 85) 的研究, 經由迴歸分析找出學生能否使用輔導資源 的有效預測因素,亦發現除了「對輔導人

(2)

- 2 - 員的認知」與「對輔導功能的認識」因素之 外, 「受輔恥感」是一主要的預測因素。 而夏敏的研究(民 89) 指出大學生在遭遇心 理困擾時是否選擇求助諮商服務,受四個向 度的影響:原有的社會支持系統、諮商輔導 使用的價值評估、機構的接近性、及個人有 利與阻礙求助機構的觀念和想法。事實上, 對於人們尋求心理協助的受輔恥感的探討, 早期是由精神疾病的恥感描述開始,也因而 尋求心理協助者可能被標籤為與精神疾病 有關,意味著他是有心理問題、並且無法處 理他個人的問題,而有類似精神病患被烙印 的恥感(Sibicky & Dovidio '1986)。恥感 常被界定為一種深度恥辱感的相關用語,是 在一種特殊的人際情境中所發生的負向態 度,此種負向態度並非根據事實的經驗或是 實 際 的 經 驗 , 而 是 一 種 負 向 的 刻 板 印 象 (stereotypes) , 進 而 影 響 人 際 互 動 模 式 (Schweitzer , 1982)。受輔恥感的形成, 主要來自於個人擔心對於接受協助遭到負 向的刻板印象。人們懼怕暴露自己的缺點, 而求助行為正是在人前顯示自己能力不足、 有問題或失敗而需要協助的狀況。表面看來, 暴露自己的缺點會遭到他人負面的看法,是 焦慮的主要來源,但是是否有真正的負面看 法卻不是重點,重要的是自己先將缺點與 負面的看法之間做連結,而後才產生預期 的焦慮(余德慧,古碧玲,民 76) 。因此, 個人在求助的歷程中,可能會因為暴露缺 點且預期他人會報以負向評價,而引發個 人內在心理上的焦慮與羞恥的感覺,進而 視尋求協助為畏途。受輔恥感對求助行為 的影響,最早期的研究來自於 Fischer 和 Turner (1970) 探討大學生對於尋求專 業心理輔導的態度與看法,他們設計了一 份求助態度量表以暸解大學生的求助態 度,經由因素分析後發現:承認心理輔導 的必要程度、人際間的開放程度、信任心 理輔導人員的程度、以及對於尋求專業心 理諮商或治療所產生之恥感的容忍度,是 四個影響求助態度的因素。他們也發現, 在求助心態上將尋求專業心理諮商或治 療協助視為是個人弱點、失敗的象徵的大 學生比較不會輕易求助於學校諮商專業 的協助。此後,一些研究有相關的發現, 例如:李柏英(民 74) 指出「面子顧慮」 是四個影響國內大學生心理協助的重要 因素之一,其主要內容為:不願意自己的 困擾事件被他人知道;擔心向他人求助會 受到別人的批評或嘲笑;覺得自己遭遇到 的事情是一件丟臉、沒面子的事。程玲玲 (民 76) 研究台灣的大學生其心理求助的 歷程,發現「恥感」與「否認」是兩個重 要的運作因素,在求助歷程中,經驗較少 恥感及否認者,對於接受諮商協助及個人 使用諮商的意願採支持及積極的態度。此 外,Kushner 和 Sher 在 1989 年對於人們 尋求心理協助的決定予以概念化,他們認 為人們尋求心理協助是由驅避衝突所激起, 驅的傾向是因為困擾產生痛苦,希望尋求 協助。而避的傾向則是對於尋求協助的害 怕。Kushner 和 Sher(1991)進一步提出六 種尋求協助的潛在害怕: (1) 尋求協助令人覺得困窘 (2) 害怕改變 (3) 對治療的負向刻板印象害怕 (4) 過去的求助經驗帶來的害怕 (5) 擔心治療者會如何處理自己的問題 (6) 擔心他人負向的評價。

(3)

- 3 - 貳、研究方式與結果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大學生之求助 心態,利用深度訪談法,訪問十七位先後主 動至學生心理諮商與輔導中心申請個別諮 商之大二至大四學生,採開放式編碼分析資 料。 研究結果在求助心態上分別有:對於受 輔的期待、受輔所擔心的事、對自我尋求輔 導的看法、尋求輔導對自己的評價或看法、 公開自己接受輔導的意願與態度、調適受輔 心態的方式、以及延遲求助的原因等方面加 以探討。而尋求輔導時對自己負向的評價或 看法、公開自己接受輔導時的意願與態度, 和調適受輔心態的方式,則透露出受訪者的 受輔恥感及其對恥感的因應,以下為內容摘 要。 一、對於受輔的期待 本研究受訪者決定到輔導中心申請個 別諮商服務時,均希望能由晤談的過程中受 益: (1) 希望能藉此找到一個新的角度,重新看 清自己,整理自己,看清問題癥結,對 現況有所突破 (2) 解決困擾或問題,或找到自己所要的答 案,不做後悔的決定,及能平復情緒。 (3) 期許獲得輔導者專業的資訊。 二、受輔所擔心的事 受訪者表示在決定受輔的前後,均經 歷或多或少不同程度的顧慮與擔心。這些 顧慮有的使得受訪者出現掙扎,增加了受 輔決定的阻力,有的則出現於決定受輔至 正式受輔間,增加了前來受輔的焦慮與不 安;其擔心的內容包括對於自己的擔心、 對於同儕的擔心、對於諮商過程之間的互 動的擔心、對於輔導中心的擔心、以及對 於諮商關係影響其他關係的擔心。 三、對自我尋求輔導的看法與感受 對於自己因尋求輔導,受訪者展現正 負兩極化的解釋態度。受訪者基本上大多 肯定每個人都有輔導的需要,因為人是有 限制的、人要尋求成長、需向人學、尋求 諮詢;尋求輔導乃是找人幫忙、是進步的 動力、並非有病的人才受輔、蠻平常,醫 生也會感冒和心情不好,且尋求輔導是懂 得運用學校資源,而先前的受輔經驗亦影 響受訪者對自我尋求輔導觀念的轉變,使 之趨於接受可以找輔導老師談。但是仍有 些人有負面的感受,其源自於對接受輔導 者刻板的看法,亦認為受輔即代表長不大、 代表自己有問題、有困難、沒辦法解決。 (一)正向看法與感受 l.尋求輔導是人人需要的,因此,尋求個 別諮商很正常。 2. 尋 求 輔 導 是 可 以 協 助 自 我 成 長 的 動 力。 3. 尋求輔導是利用校內正當的資源。 4. 尋求協助並非錯事。 (二)負向看法與感受 1.代表長不大。 2.引發信心衝突。 四、尋求輔導對自己的評價或看法 受訪者因將與輔導老師進行個別諮商 而對自己產生若干看法和評價,這些評價 可分為正面的觀點和負面的看法。 (一)正面評價: ( 1) 對自己不會有不好的評價,甚至認為 自己很勇敢 (2) 只是脆弱而已,非有問題 (3) 自己只是有問題無法解決而已 (二)負面評價: (1) 求助,即代表能力不好

(4)

- 4 - (2) 對自己產生懷疑 (3) 多次依賴諮商,表示太爛 (4) 如果真有問題代表自己生病了,不再健 康,不日病人扯上關係 (5) 合理化自己不差;這些對自己負向的看 法展現了受訪者的受輔恥感,受訪者因自己 陷於問題中,無法解決,以致需向外尋求專 業協助,而產生自我貶抑的思想。 五、公開自己接受輔導的意願與態度 不願公開受輔行為的原因分析如下: (1) 自暴露缺點 (2) 不希望被他人評價 (3) 不希望隱私被破壞 (4) 不希望影響與人際間的互動 (5) 不希望他人猜測、渲染、宣傳、或為他 擔心。 在這些擔憂下,受訪者通常選擇有限度、 有條件的公開,以減少其擔心。願公開受輔 的條件如下: l. 只向具正確輔導概念者公開。 2. 對諮商事件涉入者保留。 3. 熟人詢問才答。 4. 允許知其情的同窗好友知道。 六、調適受輔心態的方式 如上所述,受訪者在困擾產生到決定受輔 間經歷或多或少的心理衝突, (包括受輔 前對許多事情的擔心與預想,因受輔而產 生的負向自我評價,以及對他人之評價的 焦慮等),最後,終於跨越尋求諮商之心 理阻力,付出行動,或未經歷負向的心理 衝突,或已做好心理調適。分析受訪者用 來調適因自我尋求輔導中心的諮商而引 發之心理趨避衝突的方法有: (1) 採問題解決導向 (2) 認知上調整 (3) 接納自我的狀態 (4) 採資源人士的參照架構 (5) 修習輔導相關課程之影響 (6) 不告知他人。 參、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一) 受訪者之受輔心態可謂一種處於趨 避衝突的心理歷程。 受輔者來到輔導中心,對於尋求專業 諮商,協助自我釐清困惑,解決問題,均 抱持著期待,亦因困擾對受訪者造成的不 舒適感,使得受訪者亟欲得到解脫而尋求 諮商協助,在期待的心情產生的同時,亦 經歷了許多使之不安的掛慮與負面評價。 個案在提出個別諮商申請前,在完成諮商 申請至正式諮商間,都要同時與期待和焦 慮共處,受輔前擔心的向度包括:對自己、 對同儕、對諮商過程間之互動、對陌生之 輔導中心以及因諮商而溯及諮商室外的關 係。在趨策力大於阻力的作用下,受訪者 才會付諸行動。檢查這些擔心,印證了 Kushner 和 Sher (1991) 的報導,尋求協 助有其潛在的顧慮。 (二)至中心尋求個別諮商服務的同學,多 半對於尋求輔導有較為正向的認知,將接 受專業協助視為一個人人都需要的事情, 而對於自我尋求輔導的看法亦較為坦然。 此項研究結果亦顯示對輔導的正確認知與 否,也就是對輔導是否仍存刻板印象,會 影響當事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自我尋求 輔導的需求。

(5)

- 5 - (三)受輔前正確、正向的受輔概念並不能全 然的對受輔的心理衝突免疫,即使是對輔導 最有認識的輔導本科系同學,亦不能完全豁 免某些心理顧慮的影響。受輔恥感係一種情 緒為主體的經驗,其產生與否並不能完全由 正確的認知「把關」但其化解則可藉認知的 再調整,信念的再確立、或對受輔行為建立 一新的觀點來轉變。 (四)心理衝突的化解需要受輔者在心態或 認知上做調整。Fischer 和 Turner(1970) 的研究指出:影響大學生尋求專業心理輔導 態度的決定因素之一為對『尋求專業心理諮 商或治療所產生之恥感的容忍度』;程玲玲 (民 76) 的研究;『在求助歷程中,經驗較少 恥感及否認者,對於接受諮商協助及個人使 用諮商的意願採支持及積極的態度』,本研 究則有更進一步的發現。本研究多半之受訪 者呈現更為正向的態度,他們在尋求輔導前 均與恥感戰鬥過,而最後跨越的關鍵乃在於 做了認知或心態上的調整,或甚至以實際付 出行動—直接至中心受輔來終結心中的忐 忑。足見「強化個人認知機轉」 及「調整 為健康務實的心態、」是面對受輔恥感反向 拉扯能量的『解藥』。 (五)先前之研究結果將受輔恥感的發生 條件限定於人際互動的情境中,認為恥感 乃個人預期到或感受到他人負向標籤所 致(Sibicky & Dovidio , 1986) ,但本 研究則發現,個人之受輔恥感除來自於對 於他人刻板印象看法的擔心外,主要來自 於其對自我的評價,尤其當個人深陷困擾 之中無法自助時,對自我的負向看法或感 受常是恥感的蘊釀溫床。 二、建議 由研究結果顯示,大學院校的輔導中 心要成功的推展業務,被一般人所接受與 認同,實非易事;由於一般人對輔導及輔 導機構的刻板印象難以扭轉,使得大學院 校輔導中心處於「先天不足」的不利處境, 也因而需更加強「思想消毒」的反向傳播 工作,以建立正確、健康而實際的輔導認 知,進而使求助者覺得求助行為是一件理 所當然的事。以下將根據研究之發現對大 學輔導中心可採行的作法以及學校課程 教育方面提出幾點建議: (一)學生輔導中心方面 1.學生至輔導中心諮商,其對自我的擔心 層面,若擔心自己太依賴、是否有嚴重的 問題、要向陌生人述說心事,以及對諮商 過程中的擔心和對輔導中心的擔心層面, 均可於正式諮商之開始由輔導老師與之釐 清,或於接案時先行說明輔導中心的做法, 以消除來申請晤談學生不必要的顧慮。 2. 輔導中心可藉由「自我肯定訓練」之舉 辦,強化同學自我的功能,勇於做對的選 擇、有利的選擇,跳脫受他人眼光影響的 枷鎖,勇於追求自己的福祉。 3. 善用行銷策略,強化輔導中心的宣傳功 能。破解受輔與「病態」、「無能」、「丟 臉」、「失控」的錯誤性聯結,賦予求助行 為正向、健康、實事求是、積極、明 智、善用資源、負責的求助新意涵,以改 變求助者對於輔導的負向態度。 4. 提高輔導中心在校內的可見度及知名 度。辦理非治療性的活動,使得同學能在 自然的過程中認識身心發展性與預防性的 功能,提前在問題出現之前即擴展與同學 接觸,讓同學將至中心視為一件自然的行 為。亦可辦理班級性、社團性之參觀活動, 或主動走入學生群中,使學生習慣輔導中 心在其大學生涯中所扮演之角色,以增加 輔導中心的自然性親和力。

(6)

- 6 - 5. 輔導中心出版品可善用過來人的資源, 在不洩密的前提之下,徵求曾受輔者分享其 受輔的心路歷程與受輔成效,以「活」的見 證與廣告的方式來傳遞受輔心路歷程的轉 變,以代替官方化、制式化的宣傳內容。 6. 將輔導中心清楚定位於可利用之「資源 性機構」以鼓勵同學積極利用資源之態度使 用中心,而非將之視為缺陷修補的處所。 7. 提升輔導義工的敏感度與應變能力。許 多學校培訓輔導義工,做為與同學接觸的橋 樑人物,不但可以拉近中心與同學的距離, 增加接觸點,還可以扮演資源者的角色,將 有需要專業協助的同學適時鼓勵與轉介至 中心受輔。但因個案之求助心情中,非常在 意同儕的眼光與評價,當其至中心申請個別 晤談時義工的存在反而會造成求助者的尷 尬。故在平日義工訓練時,教導其專業的倫 理守則,並教導其如何面臨熟識者至中心晤 談時的尷尬場面,學習以較為自然、正確的 方法反應。此外,適度公佈義工值勤時間, 讓有心閃躲的求助者可以事先避開,亦可以 減少困窘情境出現的機會。 (二)學校課程教育方面 1.加強通識教育課程中對於心理衛生及心 理健康課程的比重,使同學對於求助行為的 必要性 與正 當性有 較為 清楚 客觀 之認 知。 2. 強化同學理性思辨的能力,以理性判 斷的結果來做為決定的依歸,以抵抗受輔 的擔心或受輔恥感所造成的心理僵局。 文章出處: 輔導與諮商學報第 22 期 圖片出處: http://goo.gl/z1BGs http://goo.gl/rRxqh http://goo.gl/vzJhi 根據前文研究之建議,諮輔中心需強化行 銷宣傳功能,以提高在校內的可見度及知 名度。本校諮輔中心於本學期起更藉由 Facebook 之社群與粉絲專頁來貼近本校 學生,增進學生對諮輔中心的認識與熟悉 程度,使得同學能在網路社群中接觸心理 衛生資訊以及各項諮商服務或活動,讓同 學將至中心尋找資源視為一件自然的行為。 也期盼各位教職員能協助推廣諮商中心的 諮商服務與網路社群,以達到更佳的宣傳 效果。 歡迎教職員也加入諮商中心的社群唷!!! 一雲多螢學習社群【心靈秘境】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7 7022875789556/ FB 粉絲專頁【高應大諮商輔導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KuasCouns elingCenter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在學校行之有年的培育實習教師優良傳統風氣之下,我以擔任教育實 習輔導教師為榮,透過 開放自己的教室 (擔任校內輔導教師、集中實習輔導教 師) 、

(二)每位學生接受巡迴輔導以每週一至兩次(每次一至兩節)為原則,惟

4.輔導人員為受輔導幼兒園之負責人、教保服務人員、其他工作人員

6.輔導 人力運 用情形 暨輔導 工作整 合發展.. 藉由三級個案統計分析,建 立「特殊需求學生情緒及行

小學全方位學生輔導服務 校長分享會:..

就學與就業之職能 治療暨實習、職業 輔導評量學暨實 習、職業復健暨實 習、職能評估與職 業復健暨實習、職 業輔導評量專題研 究、職業輔導評量

成長歷程 生涯輔導課 多元學習經歷 自閉症輔導

學務處 實習處 導師 任課老師 四、進路輔導 擬定生涯輔導實施計畫。 輔導室 各處室 五、就業輔導 擬定就業輔導工作計畫及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