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客觀表現與社會比較對青少年自尊的預測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客觀表現與社會比較對青少年自尊的預測"

Copied!
14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論文. 指導教授:張文哲 博士. 客觀表現與社會比較 對青少年自尊的預測. 研究生:張梅楓. 撰.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六月.

(2) 誌 謝 詞 五年來,一直期待自己能直接跳到寫「誌謝詞」的這個時刻,現在總算 盼到了,卻擔心遺漏了什麼未能表達我的每一份感謝。來來回回、刪刪減減, 隨著感謝的一一道出,我總算完成了我的論文。 謝謝我的指導老師張文哲教授,感謝您收我為徒,給我一個跟著您學習 的機會。每次跟您 meeting,我的學習都能更上一層樓,尤其老師精闢的思 考與見解,總能帶我跨越寫論文的障礙。好多時候,我失去了信心與走下去 的勇氣,您的鼓勵,悄悄的又把我帶回做研究的路上。您永遠是最棒的指導 老師! 謝謝兩位口試委員鄭婉敏教授與劉政宏教授,在口試時細膩與專業的意 見,讓我的論文可以更精緻的呈現。使得我能以不一樣的角度思考論文的架 構,也能從中看到自己寫這篇論文的價值。 感謝南崁、重慶、幸福、埤頭四所學校的學生們,看到你們的成長故事, 加上你們的分享,這份論文才能啟程。 謝謝生命中每個階段的好朋友,陪我一起成長,一起微笑,有你們真好! 親愛的雅珠,我們的緣分從小學到現在,生活中的大小事都能跟你分享。 懷慈、宛芯、雅淇、淑蘋在重慶歲月中的扶持與打拼,我一直記得大家 遵守的堅持,也總是懷念那些酸甜的日子。 彰師大輔諮系 90 級同窗好友,慧貞、勻銘、于雅在寫論文的典範,讓我 知道我並不孤單。尤其,面對我無厘頭的問題打擾,還能適當給我最棒的經 驗分享與鼓勵。感謝勝芬、雅萍、玉伶、婉如、碧峨,透過各種方式傳達你 們的關心與祝福。我相當幸運能遇到大家,你們永遠是我活力的來源。 謝謝師大心輔夜碩班的同學,那段白天上班、晚上進修求學過程,因為 有你們也特別快活,大家相同的工作經驗,討論起來總能激發更多的新意。 圓惠、慧珊、燕惠、筱婷、筱甄、瑜芳、豐毓、萍薇、雯華、玉鈴、秀如、 小玲、慧芳、嘉玲、許靜,學習上因為有你們而更美好,這本論文也是跟你 們一起激發而成。 謝謝南崁高中輔導室的工作伙伴雅玲主任、淑芳、姜姜、慧婷、翊平、 美豐、俊煌、幸妙、玉梅、鈺娟、舒璧、惠珊、春秀,在我寫論文期間對輔 導工作的支援,與論文口試前的加油打氣,讓我在緊張氣氛中,能感受到許 多的溫暖。謝謝嘉慧陪著膽小的我往返師大,在論文口試中的幫忙,你要加 油哦,接下來換我挺你。謝謝我遇到的好人秀靜,特定幫我看了原文摘要。.

(3) 謝謝我可愛的家人們, 「情比姊妹深」的大哥、大嫂,及「總把我當妹妹」 的弟弟,我一直能感受到你們的關心。筠喬的原文協助,姪兒宇凡的可愛, 以及公公、婆婆、大姊一家的默默支持,給了我許多正向的動力。謝謝思寧、 宇翔、育珮、尚儒願意扮演研究中的青少年代表,分享給我許多最受用的寶 貴想法。謝謝小舅舅在我讀書期間收留我,給我溫暖的窩;謝謝阿嬤、阿姨、 姨丈、舅舅、舅媽的關懷,讓我知道我是幸福的。 感謝我老爸張雲勇先生、老媽蕭星輝女士,鼓勵我進修,更一肩幫我扛 起照顧小孩的責任,讓我能無後顧之憂的寫論文。能當您們的女兒是我最大 的福氣,這份論文的成就與驕傲,都屬於您們。 最後,謝謝我親愛的老公子賢,忍受處於論文高壓五年的我,全力支持。 聽我抱怨、聽我分享,陪伴起起伏伏的每一個過程,是你成就了我、成就了 這份論文。我是如此的幸運與歡喜,能與你共組家庭、能與你相愛扶持。謝 謝兩位可愛的天使,少棋寶貝與肚子裡的牛妹妹,擁有你們是生命中最美好 的事,因為你們,媽媽終於完成了!. 梅楓 謹誌 2009.07.09.

(4) 客觀表現與社會比較對青少年自尊的預測 摘要 本研究是在探討青少年自尊的預測,主要目的有五項: (一)了解青少年 在「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儕關係」等方面的客觀表現,對自尊 的預測力。(二)了解青少年在「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儕關係」 等方面的社會比較,對自尊的預測力。(三)了解青少年在「家庭因素」方 面的社會比較,對自尊的預測力。(四)了解在「個人因素」社會比較之外, 加上「家庭因素」之社會比較後,對自尊的預測力是否增加。(五)了解青 少年在「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儕關係」三方面客觀表現與社會 比較,兩者對自尊之相對預測力如何。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資料蒐集,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青少年社會 比較量表」、「外表評價量表」、「同儕關係量表」、「原生家庭榮耀羞恥 量表」、「自尊量表」 。研究樣本為桃園縣、台北市、彰化縣三所國民中學的 二、三年級學生,共計178名。所得的資料以因素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階 層迴歸分析、多元迴歸分析、描述統計等統計方法加以處理。 本研究分為客觀表現「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儕關係」三項 指標與社會比較「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儕關係」、「家庭狀況」 四項指標,對青少年的自尊預測做探討。綜合研究結果,本研究主要發現如 下: 一、「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儕關係」三項客觀表現對「自尊」 有預測力。 二、「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儕關係」三項社會比較對「自尊」 有預測力。 三、「家庭因素」之社會比較可以增加「個人因素」之社會比較對自尊的預 測力。 四、七個因素中,「同儕關係社會比較」、「家庭狀況社會比較」、「外表 i.

(5) 評價社會比較」對自尊的預測力最高。 五、社會比較因素對自尊的預測力大於客觀表現因素對自尊的預測力。.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未來相關研究與青 少年教育輔導的參考。. 關鍵字:社會比較、自尊、羞恥感、原生家庭. ii.

(6) The Prediction of Self-Esteem from Some Objective and Social Comparison Variables in Adolescents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examine the prediction of self-esteem from objective and social comparison variables in adolescents. The main fiv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1) to explore to what extent the objective measures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appearance evaluation and peer relationship can predict self-esteem in adolescents; (2) to explore how academic achievement, appearance evaluation and peer relationship as measured in terms of social comparison can predict self-esteem in adolescents; (3) to examine how family factor in terms of social comparison can predict self-esteem in adolescents; (4) to examine the increase in predictive power after the family factor is added to the individual social comparison factors; (5) to determine the relative predictive powers of objective and social comparison variables on self-esteem. The present study used questionnaire method to collect data. Five measures were adopted, including Adolescents Social-Comparison Scale, Appearance Evaluation Scale, Peer Relationship Scale, the Family-of-Origin Glory and Shame Scale, and Self-Esteem Scale. The participants were 178 second-grade and third-grad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rom three schools in Taoyuan County, Taipei City and Changhua County. The data obtained in this study were analyzed by factor analysis, Pearson correlation,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 this study, the three measures of the objective performances are academic achievement, appearance evaluation and peer relationship. The four measures of social comparison are academic achievement, appearance evaluation, peer relationship and family. The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prediction of adolescents’ self-esteem from these measur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3 objective variables, academic achievement, appearance evaluation and peer relationship have predictive powers on self-esteem. 2. The 3 social comparison variables, academic achievement, appearance evaluation, peer relationship and family have predictive powers on self-esteem. 3. The prediction of self-esteem made by individual social comparison factors can be enhanced with the addition of the family social comparison factor. 4. Among the 7 variables, the social comparisons of appearance evaluation, peer iii.

(7) relationship and family have the highest predictive power on self-esteem. 5. The social comparison variables have higher predictive power on self-esteem than objective variables. Based on the findings, several suggestions are also proposed for the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of adolescent students.. Keywords:social comparison, self-esteem, shame, family of origin. iv.

(8) 目 錄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i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6 第三節 名詞釋義…………………………………………………………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自尊的相關理論與研究…………………………………………13 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儕關係與自尊的關係………………20 社會比較與自尊的關係…………………………………………29 家庭狀況的社會比較與自尊的關係……………………………39. 第三章 方法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研究架構…………………………………………………………45 研究對象…………………………………………………………46 研究工具…………………………………………………………48 研究程序…………………………………………………………64 資料分析…………………………………………………………66. 第四章 結果 第一節 青少年在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儕關係、家庭狀況與自 尊間的現況與相關………………………………………………69 第二節 青少年在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儕關係客觀表現對自尊 的預測力 ……………………………………………………… 73 第三節 青少年在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儕關係的社會比較對自 尊預測力 ……………………………………………………… 79 第四節 青少年「家庭因素」之社會比較與自尊的關係………………85 第五節 青少年社會比較的結果與客觀表現,對自尊預測之差異……88. 第五章 討論 青少年在「學業成績」、 「外表評價」、「同儕關係」客觀表 現對自尊的預測力………………………………………………93 第二節 青少年在「學業成績」 、 「外表評價」、「同儕關係」社會比 第一節. v.

(9) 較對自尊的預測力………………………………………………96 第三節 青少年「家庭因素」之社會比較對自尊的預測力……………99 第四節 青少年社會比較的結果與客觀表現對自尊預測力……………101 第五節 綜合討論…………………………………………………………10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05 第二節 建議………………………………………………………………109.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113 英文部分 …………………………………………………………………117. 附錄 附錄一 附錄二. 生活經驗問卷(預試) ………………………………………120 生活經驗問卷(正式) ………………………………………127. vi.

(10) 附表目次 表 2-2-1. Coie 和 Dodge 的社會計量地位分類標準…………………………26. 表 3-2-1 「原生家庭榮耀羞恥量表」、「自尊量表」有效預試樣本人 數分配表 ………………………………………………………… 46 表 3-2-2. 正式研究樣本人數分配表…………………………………………47. 表 3-2-3. 有效樣本人數分布分配表…………………………………………47. 表 3-3-1 「原生家庭榮耀羞恥量表」項目分析結果摘要表 ………………55 表3-3-2. 「原生家庭榮耀羞恥量表」因素分析結果……………………… 56. 表 3-3-3 「自尊量表」 ………………………………………………………58 表 3-3-4. 研究者新增之自尊量表題目………………………………………58. 表3-3-5 「自尊量表」項目分析結果摘要表 ………………………………62 表3-3-6 「自尊量表」因素分析結果 ………………………………………63 表4-1-1. 各變項的平均數、標準差及有效樣本數…………………………70. 表4-1-2. 研究樣本在各變項得分的相關係數表……………………………72. 表4-2-1 「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儕關係」客觀表現之 複迴歸分析摘要表…………………………………………………74 表4-2-2. 青少年客觀表現對自尊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之模式摘要表……75. 表4-2-3. 青少年「學業成績」客觀表現對自尊之階層迴歸分析…………76. 表4-2-4. 青少年「外表評價」客觀表現對自尊之階層迴歸分析…………77. 表4-2-5. 青少年「同儕關係」客觀表現對自尊之階層迴歸分析…………78. 表4-3-1 「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儕關係」社會比較之 複迴歸分析摘要表…………………………………………………80 表4-3-2. 青少年社會比較對自尊的多元逐步迴歸分析之模式摘要表……81. 表4-3-3. 青少年「學業成績」社會比較對自尊之階層迴歸分析…………82. 表4-3-4. 青少年「外表評價」社會比較對自尊之階層迴歸分析…………83. vii.

(11) 表4-3-5. 青少年「同儕關係」社會比較對自尊之階層迴歸分析…………84. 表4-4-1 「家庭狀況」社會比較之迴歸模式分析摘要表 …………………85 表4-4-2. 青少年「家庭因素」社會比較對自尊之階層迴歸分析…………86. 表4-5-1. 客觀表現與社會比較對自尊的預測力……………………………88. 表4-5-2. 客觀表現與社會比較對自尊的聯合預測力………………………89. 表4-5-3. 七個變項對「自尊」的多元逐步迴歸分析………………………91. viii.

(12) 附圖目次 圖 2-1-1 自尊 ABC 圖…………………………………………………………14 圖 3-1-1 研究架構 ……………………………………………………………45. ix.

(13)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要在說明研究的動機與目的,提出待答問題與假設,並闡述研究 問題及相關名詞定義。全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 為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第三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無可避免的是面臨與他人相較,例如:分數幾分? 跑步的速度多快?誰長的比較漂亮?誰的人緣比較好?這是一個極為普遍, 且每一個人都曾經有過的經驗。對於剛生產完的婦女,應該都記得有這似曾 相識的一幕,來探望的親友往往就在嬰兒室外「比較」了起來,「我們家的 寶貝比較白」、「那個嬰兒的體型比較大」,比較是從出生就開始。而隨著 人們長大進入學校後,無論主動或被動都會被逼著與他人做出「競爭」的比 較,「你這次月考第幾名?」、「他有沒有被選為當幹部?」、「某某班上 整潔與秩序得到優勝」、「某某班上這次運動會得到精神總錦標」,無論個 人或團體,在德智體群美各方面,一定會進行一番龍爭虎鬥,分出高下。成 年進入社會後,「比較」還是如影隨形,生活中的各面向,無論是就業機會、 異性交往都還是必須與他人相較,「教師甄試正取第一名」、「公教人員薪 水比較穩定」。 人的一生從搖籃到走向人生的終點,可謂是一連串社會比較與自我評價 的歷程(Suls & Mullen , 1982)。正因為如此,社會比較的歷程在人類的日常 1.

(14) 生活中,扮演重要的位置,而這些比較後的結果,往往也會影響到個體對自 己的看法。. 一、青少年期是社會比較的高峰期 人們透過互相比較來認識自己。 Festinger(1954)提出社會比較理論 (social comparison theory),認為人皆有對自己能力與意見自我評估的驅力。 這也正說明了社會比較的動機,我們可能為了了解自己在某一方面的表現而 選擇他人進行比較,從而判斷自己能力的優劣。 Suls 與 Mullen(1982)認 為,社會比較在青少年階段是人生中的高峰期,也就是說在青春期階段,「社 會比較」是頻繁的發生在生活之中。如同李慧娟(民 92)發現 77.7%的國中 生常做學科成績的社會比較,而 43.4%的國中生常在身體外貌上做胖瘦的比 較,45.5%的國中生會與他人比較人緣的好壞,社會比較相當重要。 再加上研究者認為,這個階段青少年的認知複雜性提高,及同儕團體影 響力的增加,因此同儕之間的社會比較之作用力最大。然而青少年在比較什 麼?進行社會比較後的結果,對其所帶來的影響如何?這是值得探討的層 面,因為在學習情境中的社會比較,對學習者的發展與適應扮演著頗為重要 的角色。因此,本研究選擇以處於社會比較高峰期的青少年為研究對象,探 討青少年的社會比較。. 二、青少年期的社會比較對自尊有影響 青少年期的種種變化是人生中非常值得關注的階段。青少年時期正是兒 童轉形為成人的過渡時期,「自尊」(self-esteem)是基本需求,更是重要發 展任務,而個體評估自尊的方法之一,即是透過與他人的社會比較。根據研 究,社會比較會影響個人主觀的情感(Emmons & Diener , 1985,引自黃德祥, 民83),當互動的雙方進行比較時,可能會突顯了一方的優勢和另一方的劣 2.

(15) 勢,使處於劣勢的一方經歷負向的情緒而損害其自尊(Devellis et al , 1993, 引自黃建榮,民92)。且Taylor, Wayment 和 Carrillo(1996)認為探討社會 比較方向與情感反應時,自尊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影響因素,需要了解社會比 較的方向,以及社會比較的可能性、目的與結果。既然社會比較在學校情境 與班級團體中是不可或缺的經驗,那麼「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比較結果 對青少年自尊的建構有何種作用? 社會比較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而深具影響力的社會互動歷程。根據社 會比較理論,人們一般會選擇與自己相似或相近的人作為比較的對象。但其 後許多方面的研究發現,不同的動機與目的,人們對比較對象的選擇也會有 所不同。Wood (1989)認為應該把社會比較研究的重點,由強調對比較對 象的選取,轉移至探討社會比較的效果。然而目前,國內幾篇研究論文均著 重社會比較方向的選擇與頻率的探討,但忽略了社會比較後的結果好壞對青 少年的影響。如張琇珺(民89)研究國小學童在學業成績方面之社會比較傾 向,並探討社會比較方向對其自尊心、提升成績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對生活 幸福感的效應;林春如(民91)探討國小學童學業成績之社會比較及自我比 較對其學業效能期望、學業表現、自尊心及情緒經驗的效應;黃建榮(民92) 探討國小學童社會比較及自我比較的取向,並探討其相關成因及影響。經過 整理,研究者發現國內文獻缺少了「社會比較結果」的分析,比人優秀的結 果是否提升自尊?而不如他人的結果是否確實造成更低的自尊? 研究顯示,當人們進行向上比較之後,當獲得的訊息是他人優於自己時, 較可能引發負向的情緒,進而使得自我評價會降低;相反的,當人們進行向 下比較之後,當獲得的訊息是自己優於別人時,則較可能引發正向情緒,進 而提高自我評價(Medvce & Savitsky , 1997;Wills , 1981)。既然社會比較是 青少年無法避免的經驗,那麼當青少年面臨社會比較的經驗,無論是向上比 較(upward comparison) 、平行比較(lateral comparison)或向下比較(downward comparison),比較的結果是比人強、比人差或平手,才是對青少年自尊產生 3.

(16) 影響的重要因素。. 三、國內有關分析青少年客觀表現與社會比較差異之研究尚缺乏,值 得深入研究 Festinger的社會比較理論中提到,當情境中缺乏客觀標準用以自我評估 時,人們為減低其不確定感,便會藉由與相似他人進行比較,以滿足自我評 估之需求。之後亦有研究顯示,即使在具備客觀標準的情境之下,人們仍會 選擇進行社會比較,做更進一步的自我評價(Klein ,1997)。可以想像一個國 中學生,面對月考發下來的考卷是75分,已經有客觀的評分,但究竟是考好 還是考壞,沒有透過比較不會知道,因此仍會尋找同學做社會比較,了解其 他人的表現,以評定自己更精準的評價。那麼面對75分的客觀分數,以及面 對75分與他人比較後的結果,兩者對青少年而言有何不同?究竟青少年的客 觀表現對其自尊的預測,與社會比較結果對其自尊的預測是否一致?若不一 致,何者對自尊的預測作用較強? Wood(1996)認為,針對社會比較訊息的結果,個人所進行之評估可能 是有偏誤的,並非全然的客觀、真實。所以,隨著評估的不同,其產生的效 果則會有所差異。由此來看,個體在團體中的客觀表現與社會比較結果的訊 息,對青少年自尊影響應該有所不同。比如說,若某位學生數學成績已達到 80分的水準,但其跟同學比較過後,卻認定自己的數學成績在全體同學中是 糟糕透頂的。這種不一致的現象時常發生在青少年的比較中,令人好奇的是 這位學生在整體的自尊表現為何?何種結果對其自尊的預測力較大? 然而,目前國內並無探討青少年在客觀表現與社會比較兩種不同訊息, 對其自尊作用之相關研究。因此,值得深入的討論,並對未來研究方向提出 具體的建議。 根據日常生活的經驗,無論是何種方向的比較,我們對自我的評價高低 與正負向感受往往取決於比較後的結果。因此本研究關心的是青少年社會比 4.

(17) 較後的結果與自尊的關係到底為何?是否透過社會比較歷程後的勝負結果, 加深了青少年自尊提升與低弱的現象?以及進一步分析「客觀表現」與「社 會比較」對青少年在自尊上的影響。.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了解青少年在「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儕關係」等方面的客 觀表現,對自尊的預測力。 二、了解青少年在「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儕關係」等方面的社 會比較,對自尊的預測力。 三、了解青少年在「家庭因素」方面的社會比較,對自尊的預測力。 四、了解在「個人因素」社會比較之外,加上「家庭因素」之社會比較後, 對自尊的預測力是否增加。 五、了解青少年在「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儕關係」三方面客觀 表現與社會比較,兩者對自尊之相對預測力如何。 六、根據研究結果及文獻分析,提出建議做為青少年輔導的依據與參考。. 5.

(18)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基於上述的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探討下列問題: 一、青少年在「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儕關係」等方面的客觀表 現,對自尊是否有預測力? 二、青少年在「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儕關係」等方面的社會比 較,對自尊是否有預測力? 三、青少年在「家庭因素」方面的社會比較,對自尊是否有預測力? 四、青少年在「個人因素」上之社會比較與在「家庭因素」上之社會比較, 後者是否能增加前者對自尊的預測力? 五、青少年在「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儕關係」三方面,客觀表 現與社會比較,兩者對自尊之相對預測力如何?. 根據文獻討論與研究目的,本研究的假設如下: 一、青少年在「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儕關係」等方面的客觀表 現,對自尊有預測力。 二、青少年在「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儕關係」等方面的社會比 較,對自尊有預測力。 三、青少年在「家庭因素」方面的社會比較,對自尊有預測力。 四、「家庭因素」之社會比較可以增加「個人因素」之社會比較對自尊的預 測力。 五、青少年在「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儕關係」方面,社會比較 的結果對自尊的預測關係大於客觀表現。. 6.

(19)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了使本研究所使用的變項及名詞意義更為明確,茲將重要名詞加以界 定如下:. 一、青少年(adolescent) 「青少年」指兒童期到成年期之間,為生理變化開始到身心成熟的發展階 段,以法律觀點而言,是指十二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之人(黃德祥,民89)。 本研究所指之「青少年」,是九十七學年度國中一年級到國中三年級的 學生。再者,考量到國中一年級學生,在九月初才入學,與班上同學的互動 時間較少,故本研究以國中二、三年級學生為主。. 二、 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 係指人們在某些特定情境下、或基於某些心理需求與目標,因而主動選 擇標的對象,進行比較(徐富珍,民86)。而本研究中,社會比較是指青少 年於學校生活情境中,針對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儕關係、與家庭狀況等 方面,主動選擇目標對象來進行比較後得到的結果,評價自身學業成績、外 表評價、同儕關係與家庭狀況等方面的等第、好壞。. 三、 學業成績(academic achievement) 學業成績是指經由學習後所獲得的特定知識量,可用來評價學生的學習 表現(吳新華,民83),而學習表現常指教學過程中學習的知識與技能,常 用測驗分數、老師評定的等第,或兩者兼採來表示之(Good , 1973)。 李慧娟(民92)指出當前國中生最常進行的社會比較內容即是「學業成 7.

(20) 績」的比較,而且內容以「學科成績」最多,所佔比例高達77.7%。 (一)社會比較學業成績 以受試者自己評定「學業成績在團體中的表現」做為「社會比較」的指 標,由研究者自編之「青少年社會比較量表 」中所得分數,題目為:「跟全 班同學比較起來,你覺得你的成績高低在班上屬於哪一個等第」、「跟全班 同學比較起來,你覺得你的學業表現在班上屬於哪一個等第」、「跟全班同 學比較起來,你覺得你的讀書能力在班上屬於哪一個等第」為代表。以十點 量表(1 至 10)為自評的結果,計分方式為評 1 者給 1 分,評 10 者給 10 分, 依此類推,分數愈高,表示自覺與同儕比較後,在團體中的成績表現越佳; 分數越低,表示自覺與同儕比較後,在團體中的成績表現越差。 (二)客觀學業成績 本研究所採用的學業成績以民國九十七學年度第一次段考的成績代表其 客觀表現。以數、英、國、自、社五科成績加總,並化作 T 分數作為學生的 客觀成績表現。. 四、 外表評價(appearance evaluation) 外表評價,指的是個體如何描述自己與他人的外表,及評論自己與他人 的外表的美醜。李慧娟(民 92)分析國中生的身體外表也是國中生常做的社 會比較。其中包含胖瘦(43.4%)、打扮穿著(36.6%)、身材(35.0%)、 身體部位(30.4%)、氣質(29.7%)、頭髮(26.7%)、外表臉孔(25.2%)、 肌肉(18.4%)與帥氣(15.9%)。 本研究指的外在評價為評價外表美醜的程度,分為客觀表現與社會比 較,以下說明兩個部份: (一)社會比較外表評價 指個體主觀的比較自己在團體中外表漂亮與否的程度。本研究以受試者 在研究者自編之「青少年社會比較量表 」中所得分數,題目為:「跟全班同 8.

(21) 學比起來,我的面貌美(帥)醜在班上屬於那一個等第」、「跟全班同學比 起來,我的整體外貌吸引力在班上屬於哪一個等第」、「跟全班同學比起來, 我的身材好壞在班上屬於哪一個等第」,以十點量表(1至10)自評的結果做 為「社會比較之外表評價」的指標。計分方式為評1者給1分,評10者給10分, 依此類推,分數愈高,表示自覺與同儕比較後,在團體中的外表越佳,越帥、 越美;分數越低,表示自覺與同儕比較後,在團體中的外表越差,越醜。 (二)客觀外表評價 指個體在所屬的班級團體中,個體被同儕認定的外表美醜。以「外表評價 量表」之得分表示,得分越高,代表受試者客觀的外表評價較好,外表越佳; 得分越低,則代表受試者客觀的外表評價較差,外表越差。. 五、 同儕關係(peer relationship) 同儕關係即同儕人際關係(peer relationship),又稱為「社會關係」或「友 伴關係」(石培欣,民88)。青少年與同等地位同儕交往互動的情況與程度, 也就是其與同班同學相處情形(李慧娟,民92)。 李慧娟(民92)表示有四成以上的國中生重視人際關係的社會比較,其 中以「朋友多少」、「人緣好壞」為主要,分別為 45.5%、41.0%。 本研究指的同儕關係為個體在同儕團體受歡迎的程度,分為客觀表現與 社會比較,以下說明兩個部份: (一)社會比較同儕關係 指個體主觀的比較,並認定自己在同儕團體中受喜歡的程度。本研究以 受試者在研究者自編之「青少年社會比較量表 」中所得分數,題目為:「跟 全班同學比較,我受歡迎程度在班上屬於那一個等第」、「跟全班同學比較, 我的人緣在班上屬於那一個等第」、「跟全班同學比較,我被同學排擠的程 度在班上屬於那一個等第」(反向記分題)。以十點量表(1至10)自評的結. 9.

(22) 果做為「社會比較同儕關係」的指標。計分方式為評1者給1分,評10者給10 分,依此類推,分數愈高表示自覺與同儕比較後在團體中越受喜歡,分數愈 低表示自覺與同儕比較後在團體中越不受喜歡。 (二) 客觀同儕關係 指個體在所屬的班級團體中,個體被同儕評定受歡迎或排擠的程度。以 「同儕關係評定量表」之得分表示,得分越高,代表受試者得到同儕團體較 高的關係評價,有較好的同儕關係;得分越低,則代表受試者得到同儕團體 較低的關係評價,有較差的同儕關係。. 六、 家庭狀況社會比較(family of origin social comparison) 指的是青少年將自己家庭狀況與其他同儕做社會比較,比較後對家庭的 產生的感受。比較的狀況可能包含:家庭的社會地位、聲望、父母職業、經 濟狀況、或其他家庭背景、成員……等家庭各種面向。本研究認為家庭狀況 比較後的結果優劣、好壞,會使個體對原生家庭狀況產生榮耀或羞恥的感受, 當家庭狀況優於他人,個體會感到光榮;反之,個體會經驗到羞恥的感受。 以受試者在研究者自編「原生家庭榮耀羞恥量表」上的得分表現,作為青少 年家庭狀況社會比較的指標。分數愈高,表示受試者的家庭狀況社會比較的 結果愈佳,其對家庭之感受越榮耀;得分愈低,則代表其家庭狀況社會比較 的結果愈差,受試者對家庭之感受越羞恥。 原量表在施測時,因擔心「原生家庭榮耀羞恥量表」名稱對受試者產生 防衛效果,故以「家庭感受量表」代表之。. 七、 自尊(self-esteem) 根據張氏心理學辭典(張春興,民91)的定義,自尊(self-esteem) 是 指個體對自身的感受;對自己有價值感,有重要感,因而接納自己,喜歡自 10.

(23) 己的程度。本研究採用林杏足(民92)對自尊的定義:即個體對自我的評價 與感受。而在評價的背後有依據的參照標準,標準可能是自我內在的標準, 也或許是他人或社會的標準。而且是對全面整體自我、或特定的生活面向的 能力或特質所做的價值評量,因而產生對自己正向或負向的感受。 本研究者以受試者在自尊量表上的得分,作為自尊的指標,在量表上得 分愈高者,表示該受試者的自尊愈高;反之,則表示受試者的自尊愈低。. 11.

(24) 12.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整理和歸納與本研究主題相關的理論與研究結果,以作為本研 究的立論基礎。本章共分成四節:第一節為自尊相關理論與研究;第二節為 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儕關係與自尊的關係;第三節為社會比較與自尊的 關係;第四節為家庭狀況的社會比較與自尊的關係。. 第一節. 自尊的相關理論與研究. 長久以來,自尊(self-esteem)就相當受到心理學者的重視,有許多學者 都探討關於自尊的研究。儘管如此,在眾多的研究中,自尊的定義隨著研究 目的和界定的不同,而出現不同的詮釋。因此,本節擬從探討自尊的定義, 再探究自尊的類型,最後針對青少年的自尊特徵作論述。. 壹、自尊的定義 張春興(民 91)在張氏心理學辭典中,提出對自尊(self-esteem)的定 義:個體對自身的感受,對自己有價值感、有重要感,因而接納自己、喜歡 自己。 Rosenberg(1965)認為自尊是對自我的積極或消極的態度,而此態 度是整體的,也是特定的。自尊是個人依照個人自我概念的各種特質的評量, 而對自己身為人的價值高低的評價(Shaffer , 1999 / 2002)。自尊是個人對自 己的觀感,及對自己的價值與重要性所做的整體性的情感性評價(李郁文, 民 92;林清文,民 92)。. 13.

(26) 綜合參考不同的研究文獻,可以將自尊的定義整理為:. 一、自尊是自我評價的結果 自尊的定義是個體對自己的感受評價,或他人對自己的感受評價。自尊 與自我評價(self-evaluation) 或評估有密切關聯,即自尊是透過自我主觀的 判斷,或評估、判斷而認定自我價值程度。Coopersmith(1967)認為自尊是 個人對自己所作的一種經常維持一定的評價,表現出一種對自己贊成或不贊 成的態度。 Grieger ( 1975 ) 提 出 自 尊 ABC 圖 ( Self-concept → Self-evaluation → Self-esteem ),認為自尊是自我評價過程的最終產物。自尊(C)不是個體 所持有的特質本身(A)所產生,而是個體對特質的自我評價(B)結果;亦 即不是因為個體對自己持有某些特質(A)產生了自尊,而是個體對自己的特 質所作的自我評價的過程,才導致自尊(C)的產生。所以「自尊」(C)是 個體對「自我概念」(A)做「評價」(B)後的最終產物。. 自. 評 Self-evaluation. A. B. 圖 2-1-1 自尊 ABC 圖. 14. 尊. 價. 自我概念 Self-concept. Self-esteem. C.

(27) 然而,個人的自我評估會隨著個人所處的經驗場合或扮演的角色而有所 不同。例如:個體可能認為自己是個無可救藥的讀書白痴,但卻是個優秀的 運動達人;個體可能覺得自己是個認真負責的教師,卻否定了自己在家庭中 為人父母的表現。因此,隨著個體所處場合與角色不同,個體對自我的評價 與感受也會有所差異,而其中最重要的概念為:自尊是對自我概念評價的結 果。. 二、自尊是社會互動的產物 除了情感、認知、評價的成份,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社會互動」。 自尊除了對自我的評價外,也受他人的知覺而評價自己。也就是說,自尊是 自己對自我在情感上是否贊同自己的心情感受,尤其在與他人互動中,或在 面對問題處理、解決方法的應對上,個體會一直修正或重新定義對自我所抱 持的態度或評價。林杏足(民92)提出自尊的定義為自我知覺的結果,包含 個體對自我的評價與感受。而在評價的背後有依據的參照標準,標準可能是 自我內在的標準,也或許是他人或社會的標準,而且是對全面整體自我,或 特定的生活面向的能力或特質所做的價值評量,因而產生對自己正向或負向 的感受。McGrath(1992)亦主張:自尊是有關個人有價值被愛的整體評價判 斷,伴隨著快樂、不快樂的感受,與知覺到的生活中的重要他人的觀點相當 有關。 從此觀點來看自尊的定義,個體與重要他人的互動中,以及從他人口語 或行為表現回饋中,個體可以得到對自我的評價。因此,個體接觸的環境與 他人,對個體自尊的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亦即,自尊除了和自己 如何看待自己、感覺自己有關,也和別人如何看待自己、感覺自己有關(李 郁文,民92;張秀雄,民78)。 綜合以上所述,本研究視自尊為個人的自我評價,但這種評價是經由個 人知覺到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而得到的;也就是說,當個體與他人互動後,個 15.

(28) 體會經驗到他人對自己的回饋,這些回饋的訊息不斷累積,而成為個體評價 自己的訊息,個體再根據此訊息形成對自我一種喜歡與否的感受,這種感受 就是「自尊」。. 貳、自尊的類型 對於自尊的建構上並沒有一定的定義,隨研究不同,各學者對自尊類型 的主張也很不一樣。. 一、 自尊是單一或整體內涵 主張此觀點的學者認為自尊是個人對自我價值的整體感受,是經由個體 整體的表現,而不是特定的行為、經驗之自我評價而形成的。如 Rosenberg (1965)視自尊為個人的、整體的自我價值感,自尊是對自我的積極或消極 的態度,而這種態度是整體性的,也是獨特的。Rosenberg 在其發展的自尊 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中,即為測量整體性的自尊。而且國內大多 數探討「自尊」為變項的研究中,多採取此觀點,認為自尊是個體在不同情 境中對自我評價的整體一致性(王艾雯,民91;李幸玲,民93;胡秀娟,民 96;黃慧芬,民88;蔡芬芳,民85)。. 二、 視自尊為多向度或多層面的組成 主張此觀點的學者認為自尊是個體對自我價值的評價與感受,但也由於 個體的整體自尊在不同或特定的生活經驗、領域所感受到的價值程度而有不 同。如 Coopersmith(1967)認為自尊是個體對自己評價做的主觀判斷,即個 體對自己所做的經常性、整體性的評價,也是對自己的能力、重要性與成敗、 價值等方面所持的讚許和貶抑的態度。Pope , McHale 和 Craighead (1988) 則認為自尊與個人的生活經驗息息相關,個人的自尊可由以下五個生活因素. 16.

(29) 進行了解: (一)社會的自尊(social esteem):個體對自己作為別人朋友的感覺為 何,重視的是個體對自己與同儕的關係與互動上的滿意程度。 (二)學業的自尊(academic esteem):個體自覺學業能力與成就上是 否夠好,即個體對自己身為學生的評價。然而其中的標準多為家庭、朋友、 師長所影響進而塑造,如能達到標準,自尊較為正向。 (三)家庭的自尊(family esteem):反應個體對自己作為家庭一份子的 感受。是否感受到自己是家中重要的、有價值的成員,能安心地接受家中父 母、手足間的愛與尊重而不會感到擔心。 (四)身體的自尊(body esteem):指個體對自己身體的感受與體態表 現的滿意度,即身體意象,然而,女生較為關心外表,男生則較為注重運動 能力。個體對自身外表的評價會影響自尊,若自己對外貌有較為負面的評價, 個體將有可能是較低的自尊。 (五)整體自尊(global esteem):個體對自我一般性的評價,也是對自 我所有層面的評價。因此若個體對自己整體評價較為正向,則會對自己整體 的滿意度較佳,自尊也較高。 國內學者吳怡欣及張景媛(民 89)即是根據 Pope 等人的論點內涵,編 製「自我尊重量表」,共包含了家庭自尊、學業自尊、社會人際自尊、身體 意象自尊、利他自尊及整體自尊六部份。林杏足(民 92)則參考國內外相關 理論與文獻,所編製的「青少年自尊量表」亦屬於多向度與多層次的自尊建 構,共包含學業能力感、生理能力感、人際能力感、家庭能力感、學業控制 感、無力感、掌控感、家庭控制感、學業價值感、生理價值感、人際價值感、 家庭價值感、外在認可、內在評價、絕對標準十五分量表。十五個基本量尺 分數各有六題,加上測謊題六題,共九十六題。 綜合上述的定義與討論,可以了解「自尊」是個人對自我各層面的評價 與感受。此評價可以是整體的,也可視為個別的,且隨著不同研究者的需要, 17.

(30) 或不同領域的專業,而有不同之看法與主張。青少年在評價自己上,是統整 各類情境中的表現與整合了所有重要他人的回饋訊息,而對自己的綜合印象 與評價,故本研究採用的是整體建構概念來認定自尊,即採取 Rosenberg (1965)所認為的自尊,係指個體對自我整體上的概括性看法與感受。本研 究視「自尊」為社會互動的評價結果,由此觀點探討社會比較結果對青少年 整體自尊的影響。. 參、青少年自尊發展的特性 整理影響青少年的自尊相關研究,大多數研究中發現,有關「性別」對 自尊的影響均發現,在青少年階段,女生的自尊略低於男生。如李娟慧(民 89)發現青春期男生的學業自尊與生理自尊比青春女生高,且青春期男生在 自尊內涵中的能力感與控制感比青春期女生高;林柏廷(民 94)以中部國中 學生為研究對象,結果顯示青春期男生的自尊傾向高於青春期女生;徐嫚淳 (民 96)發現青春期男生的能力感自尊、身體自尊高於青春期女生;Kling , Hyde , Showers 與 Buswell(1999)依據數千份研究的結果,亦發現在青少年 階段,女生的自尊略低於男生。雖然,另有賴佳菁(民 85)指出不同性別的 自尊並沒有顯著的差異,然而還是有較多的研究顯示男生自尊大於女生。因 此,青少年在自尊的表現上確實存在男女的差異。 除了性別,青少年「身體意象」與自尊也是常被討論的因素之一。青少 年「身體意象」愈正向者,其自尊愈高;而自尊愈高,也有助正向的身體意 象(李幸玲,民 93;李曉蓉,民 86;林秀洲,民 94 周玉真,民 81;孫玉中, 民 93;黃雅婷,民 89;賈文玲,民 90;趙國欣,民 93)。 「學業成績」與「同儕關係」在青少年階段,也常與自尊畫上相關等號。 這與青少年的角色有關,意謂身為學生的角色即有對自己身為學生的評價; 再加上進入注重同儕的階段,亦存在自己身為別人朋友的評價為何。因此許. 18.

(31) 多研究顯示青少年的學業成績與自尊有相關(張玉玲,民 89;鄭芳媛、賴香 如,民 96);且青少年的同儕關係與自尊有相關,同儕關係越好,自尊越高 (Buhrmester , 1990;林世欣,民 88)。 個體發展到青少年階段,自我認定的追尋是一個大任務,「我是誰?」 的探索在青少年期達到最高峰。另一方面也正是進入皮亞傑的「形式運思 期」,認知發展已能夠發展出對自己看法,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尤其青少年 的自尊發展比兒童期更複雜,除了家庭,學校與社會亦為影響青少年發展的 重要場域(黃德祥,民 83)。因此,探討在學校情境中青少年的自尊表現為 何更顯得重要。 參考以上文獻,對於青少年的自尊,研究者歸結出幾項思考觀點: 一、青少年時期為「自尊」發展重要的階段。 二、青少年在社會中擔任的角色,包含「學業」與「人際」上的表現, 是青少年發展的任務,獲得這些角色的觀點與評價,成為自尊參照 的重要內容。 三、由於青春期身體與第二性徵的改變,青少年對身體的「外表評價」 將影響其自尊表現。 四、「同儕關係」在青少年階段成為青少年自尊的重要來源,青少年藉 由與同儕相較、參照,評估自己的能力與價值。 以下,將分別進一步探討青少年在「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儕關 係」與自尊之間的關係。. 19.

(32) 第二節. 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儕關係與自尊的關係. 本節將分別探討青少年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儕關係與自尊的關係。 先分別析論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儕關係的基本概念,再進一步探討學業 成績、外表評價、同儕關係與自尊的關係。. 壹、學業成績與自尊的關係. 一、學業成績的概念 張春興(民90)認為「學習」係指經由練習而使個體的行為產生較為持 久改變的歷程;而「成就」則是指個人的先天遺傳基礎,加上後天環境努力 學習的結果,使得個人表現在某方面的實際能力;或指經由正式的課程、教 學設計之特殊教育經驗所獲致的知識、理解和技能。所謂「學習成就」,乃 係指透過學習歷程獲致較為持久性的行為結果(簡茂發,民67)。根據余民 寧(民76)的說法,「學業成就」、「學業成績」、「學業表現」與「學業 平均成績」的概念,有時候是一致的,指的是同一種概念;且吳新華(民83) 指出「學業成就」是指經由學習後所獲得的特定知識量而言,以「學習成績」 為學生「學習成就」的指標之一,也就是說能以「學習成績」代表學生在學 「學業成就」上的好表現是其重要 習上的表現與成就。對青少年期的學生而言, 的任務之一,因為「學業成就」代表其在校學習成果的具體指標依據,而學業總 平均因取得容易,常常被拿來作為學生學業成就之依據(石培欣,民88)。 成就測驗的測驗分數具有客觀公正的特性,因此,如欲評量學業成就的高 低,應以成就測驗之分數作為指標(余啟名,民83)。就像目前現況,學生學業 成績的評定,大多用測驗分數或排名的等第,或二者兼採的方式來表示。因此, 本研究採用成就測驗之分數作為「學業成績」指標,以九十七學年度第一學期學. 20.

(33) 生第一次月考數、英、國、自、社五科成績總分,並化作T分數,作為學生的客 觀成績表現。. 二、 學業成績與自尊的相關 學生在求學階段主要任務為完成學業,因此學業成就的高低自然影響學 生對自己的看法。一般來說,低學習成就的學生往往自尊心低落,及不健全 的自我概念,對自己常常有負面的評價。陳月英(民 90)即指出低成就學生 的特徵之一就是擁有消極的自我觀念,而國外學者 Whitmore(1980)亦指出 學業成績為低成就的學生,可能造成其自我觀念低弱、低自尊表現,且人際 關係亦較為孤立。 如此說來,學業成績與青少年的自尊有所相關。鄭芳媛、賴香如(民96) 發現台北市國中生在學業成就與自尊的表現有相關。張春興(民84)亦認為 自尊與學業表現兩者之間具有互為因果的關係,自尊可能影響學業的成就; 學業成就也可能影響自尊。張玉玲(民89)提出學業成績與自尊有正相關, 自尊高者,學業成就較高;自尊偏低者,其學業成就較低。從上述推論,學 業成績與自尊有正相關。. 貳、外表評價與自尊的關係 青少年在青春期階段,身體外表急遽的發生改變,主要性徵與第二性徵 的出現,都會使其對自己的外表相當在意。在教育第一現場的教師應該能夠 具體的觀察到現階段的國中生,外表是他們相當重視的第一要務。青少年期 望能透過漂亮、帥氣的外表得到同儕的肯定與讚賞,並藉此肯定自我、表現 個人特色,所以整天梳理、隨時注意儀容的行為在學生眼裡是重要的。尤其 教育部在民國九十四學年度起「解除髮禁」後,學生可自由的決定自己想要 的髮型,因此重視外表情況更是明顯。. 21.

(34) 一、外表評價的概念 「外表評價」 ,指的是個體如何描述自己與他人的外表,及評論自己與他 人的外表的美醜,因此涉及個體關於外表的感受與態度。 「外表評價」與「身體意象」有關,外表評價是身體意象的一環,個體 透過外表評價決定個人的身體意象。如 Cash(1990)所編製的「多向度身體 和自我關係量表」(Multidimensional Body Self-relations Questionnaire , 簡稱 MBSRQ),提供全面性、寬廣的評估角度,可同時測量受試者知覺、情感與 行為層面的身體意象,其中即包括對外表(appearance)、體能(fitness)、 健 康 或 疾 病 ( health / illness ) 三 大 項 目 之 評 價 ( evaluation ) 與 取 向 (orientation)。且 Grogan(1999)認為身體意象的內涵應含三個要素:在 知覺層面上,對自己身體大小的推估;在想法層面上,對自己身體吸引力的 評價;以及在感受層面上,對自己身體體型的感覺。而國內的研究者周玉真 (民81)認為身體意象是一個動力的概念,隨著個體身體的發展和改變,個 體與外在的人、事、物等交互經驗、比較,依據同儕與社會文化對外表美醜 所持的標準,並接收來自他人對其身體特徵的評價與反應後,影響個人身體 意象滿意的情形。 由此看來,「身體意象」聚焦於個人對身體整體或身體各部分的滿意度 及觀感,偏重在個人層面;而「外表評價」指的是個人如何評價自己的外在, 認為他人如何評斷自己的外表,偏重在與社會互動。然而兩者的概念其實有 部分的重疊,亦即個體的接受自己與他人對外表的評價,並與同儕、社會文 化對外表美醜的比較,而形成對自身身體滿意度,這個即構成身體意象。因 此往後本研究亦會援用身體意象的相關文獻與概念進行分析與思考。 個體的外表表徵會引起的不同反應與經驗,形成個人成長的基礎,對日後 的心理發展有重大的決定。因此,青少年對自我的認知,有很大一部分來自 外表,外觀美醜、身體的狀況,對其學業成績、人格養成、同儕關係及社會 22.

(35) 適應均影響至深。. 二、外表評價與自尊的相關 青少年一方面經歷身體的發展與成熟,另一方面則不斷探索自己、尋求 認同。青少年在形容自己時,外表特徵代表其部份的自我,「外表形象」會 內化成為對其自我的描述,尤其「外表的我」是形容「我」的重要來源。身 材肥胖的學生,容易被冠上負面的特質,如遲鈍、懶惰等,也容易被取不雅 綽號,如阿肥、大隻佬,除了影響同儕人際關係外,更容易造成低自尊(周 玉真,民81)。 青少年透過與同儕互動,來建立自己對自我的態度與觀點,他人眼中的 「自己」時常就是他們用來形容自我的來源。因此,青少年在對自己的身體 滿意度中,受自己對自己外表的評價有關,更受他人對自己外表評價有關。 Friedman(1997)即認為,同儕間的評論,是影響青春期價值觀建立的重要 因素,甚至代表著社會標準。而青少年注重的外表,當同儕對自身美醜訂下 一個標準,這標準的好壞、高低,勢必影響青少年對自我的概念。王麗瓊(民 90)針對國中生身體意象之調查發現,同儕的評論與嘲笑是影響青少年建構 身體意象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學生階段,同儕與朋友的態度與行為皆會對個 人產生莫大影響。大多數人都希望可以符合同儕的標準來獲得團體的認同, 同儕對於個體身體所表現出來的態度,會影響到個人的身體意象。再加上以 Pope , McHale , 和 Craighead(1988)對自尊的定義來看,身體意象也是自尊 的建構之一。因此,同儕對青少年具深遠的影響力,尤其是互相評論彼此身 體外觀、特徵的差異時,在言語中的評論或嘲諷,都會影響個人身體意象的 發展與高低,而身體意象即是青少年的自尊建構,因此,外表評價低的青少 年,自尊也將低弱。 Gleason , Alexander 和 Somers(2000)發現無論男性或女性,他人負面 評價的經驗均可以明顯預測低自尊,同儕之間的比較會成為青少年評估自己 23.

(36) 外表、身材,或者是否需要節食的標準,對於青少年身體外表的知覺、態度 和評價確實有一定的影響力。他人對我們外表的看法勢必深深的影響到我們 對自己外貌的認知,根據研究,個人對身體滿意的程度則會表現在自尊上, 自尊愈高者,對於整體身體意象的看法與評價會愈高,對青少年身體意象的 看法與評價愈為正向、積極(Siegel et al. , 1999)。國內亦有部分學者,探討 身體滿意度、身體意象對自尊的影響(李幸玲,民93;李曉蓉,民85;林秀 洲,民94;周玉真,民81;孫玉中,民93;黃雅婷,民89;賈文玲,民90; 趙國欣,民93),發現到體能、健康、外表皆與自尊有正相關,即指當青少 年對於自己外表、體能和健康感到愈滿意,其自尊愈高。. 参、同儕關係與自尊的關係 一、 同儕關係的概念 「同儕團體」是指兒童或青少年們自由組合的團體,成員們在年齡上極 為相近,團體間成員關係密切。成員認同團體中的行為標準,有隸屬感,且 有類似的價值觀念(張春興,民91)。「同儕關係」即「同儕人際關係」(peer relationship),又稱為「社會關係」或「友伴關係」(石培欣,民88)。「同 儕關係」指的是青少年與同等地位同儕交往互動的情況與程度,也就是其與 同班同學相處情形(李慧娟,民92)。對青少年而言,同儕關係是最重要的, 是青少年階段發展的重要任務,並影響其日後人際適應及社會能力。所以, 青少年在同儕團體中所建立的人際關係品質好壞是相當重要的。 根據 Erikson 的社會發展理論得知,青少年基於身心發展與社會需求, 逐漸脫離父母的影響,轉而加入同儕之間的活動,深受同儕影響。自己的思 考模式、價值觀、行為與信仰等也同化在同儕團體中。如果個體同儕關係良 好,就覺得快樂、有安全感;如果遭到同儕拒絕或排斥,則容易產生挫折、 焦慮、低自尊等等負面情緒,在同儕團體中被視為一個受歡迎的人,是青少 24.

(37) 年心中最關切的問題(雷庚玲、曾慧芸,民88)。王鍾和(民92a)提到人際 關係是青少年最在乎的部分,青少年會覺得因父母師長無法了解自己的感 受,因而強烈尋求同儕朋友的支持。加上青少年每天至少要花十小時的時間 在學校環境與同儕相處,若人際關係技巧不好,則容易被同學排擠,形成壓 力。 大部分在兒童或青少年同儕關係的評估上,會使用同儕接納(peer acceptance)作為指標。而同儕接納具有「人緣」與「地位」兩個特質,通常 人緣好的青少年社會地位(social status)較高,也較受到同儕歡迎(李慧強, 民78)。亦即所評量的同儕關係是個體於所屬同儕團體中受歡迎的程度或社 會地位的類別。 同儕關係的研究中,大致可分為四種評量方法:自我評量、同儕評量、 教師評量及觀察法。而根據 Newcomb , Bukowski , 和 Pattee(1993)的分析 中發現,研究中較常被使用的是「同儕評量」及「教師評量」,因為其有較 客觀性,且實施較方便,並可大樣本進行研究的優點。然而研究者思考,青 少年與同儕相處的時間最多,同班同學應該最能了解彼此的人際關係,同儕 的評量比教師的評量更有意義,因此,本研究採「同儕評量」法,藉以了解 青少年在客觀表現的同儕關係。 而同儕評量在概念上是「團體對個人的看法」,與個體實際在團體中的 表 現 有 關 。 一 般 常 見 的 有 兩 種 評 量 方 法 主 要 有 「 同 儕 提 名 法 ( peer nomination)」、「同儕評定法(peer rating)」二種。以下分別論述:. (一)同儕提名法 評量方法是透過正向與負向提名的方式,請受試者於所屬團體中,選擇 幾位符合某一陳述內容的人。例如:「請選出班上同學中你最喜歡的人」或 「請選出校外教學活動,你最不想要同組的夥伴」。再計算受試者在班級中 被正向提名與負向提名次數,將之轉為標準分數,最後求得每個人的「社會 25.

(38) 喜好(social preference)」與「社會影響(social impact)」分數。最後根據 Coie , Dodge 與 Copottelli(1982)之分類標準,可將學生在班級中的社會地位分為 「受歡迎(popular)」、「被排斥(rejected)」、「被忽視(neglected)」、 「受爭議(controversial)」及「一般(average)」五種類型,分類標準如下 表。. Coie 和 Dodge (1988)的社會計量地位分類標準. 表2-2-1. Z 分數. 最喜歡提名. 最不喜歡提名. 社會喜好. 社會影響. LM. LL. SP = LM - L. SI = LM + LL. 受歡迎. z>0. z<0. z > 1.0. ---. 被排斥. z<0. z>0. z < -1.0. ---. 受忽視. z>0. z>0. ---. z < -1.0. 受爭議. z<0. z<0. ---. z > 1.0. 一般組. ---. ---. 1.0 > z > -1.0. 1.0 > z > -1.0. 社會地位. (SP = zLM - zLL,SI = zLM + zLL ,z 為標準分數). 然而,上述方法只能將受試者社會地位作一分類,若要用於統計計算上, 相當不便。因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劉焜輝(民88)提出個體的「社交測 量地位指數」(Index of Sociometric Status Score , Isss),用以瞭解學生在同 儕團體中受歡迎或被排斥的程度,方便統計上的使用。計算公式如下:. 1 CRS mc − mr + ) Isss= ( 2 N −1 d. 26.

(39) N:團體成員數(做答者全體) CRS:選擇和排斥的差數 mc:相互選擇數 mr:相互排斥數 d:選擇排斥限制數. 理論上來說,Isss 在概率分配上是近乎常態的,最大值是 +1,最小值 是 -1,平均值為 0,Isss 值在 + 0.45 以上的,被認為是人緣較好。反之, 如果在 - 0.3 以下則是不受歡迎,是被團體疏遠的。 (二)同儕評定法 「同儕評定法」的評量方式是由團體成員評定某人或團體成員間彼此評 定,在某種預定標準給予一個分數。例如:「你對某位同學喜歡的程度」,1 是非常不喜歡,4為普通,7為非常喜歡。 Bukowski 與 Hoza(1989)認為同 儕評定法的目的在於了解受試者在所屬團體中受歡迎的程度,而不像上述同 儕提名法只區分出個人社會地位的類別。優點是方便做數量上的計算,最大 的缺點是太花時間、會讓受試者感到煩躁。 本研究的同儕關係,指的是實際個體在與同儕相處的情形。因此,採用 同儕評定法,了解其在班上受歡迎與被排斥的程度。. 二、 同儕關係與自尊的相關 青少年階段個體隨著年齡的增長,與同儕相處的時間也會增加,與同儕 的互動是其生活中很重要的面向之一;由於生理和心理發展的特殊性,使得 青少年受同儕的影響大增。Armsden 和 Greenberg(1987)的研究發現,青少 年後期與同儕依附關係的品質好壞,和青少年的自尊有關。Berndt(1982)則 提到,緊密且穩定的同儕關係有助於青少年的利它行為及自尊表現。林世欣 (民 88)認為國中學生的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整體相關皆達顯著水準;也就 27.

(40) 是說國中學生的自我概念,與同儕間的人際關係有所關聯。 從上述得知,青少年的同儕關係好壞與自尊相關。. 28.

(41) 第三節. 社會比較與自尊的關係. 根據經驗,在生活上,無時無刻都在進行社會比較,1954 年 Festinger 提 出一連串的假說與推論,來解釋存在於人類的比較行為,稱為社會比較理論 (social comparison theory),說明個體為什麼要進行比較、如何比較、和誰 比較。. 壹、社會比較的涵義 Festinger(1954)認為由於人們具有評估自己能力和意見的需求(need) 或驅力(drive),所以當人們對本身的能力或意見,產生不確定感時,而情 境中又缺乏客觀的評量標準時,個人會嘗試與相似他人進行比較來降低其不 確定感。也就是說,人們會藉由與相似他人的比較,來了解自己意見的好壞 及能力的高低,並建立一個改善標準。除此之外,社會比較亦可視為是一個 「理解」的歷程,個體透過判斷自己與他人的相對位置,來理解他所屬的社 會情境,透過社會比較除了可以了解自己,也可以理解他人,以及理解彼此 之間的關係狀態(林以正,民 88)。後來,許多學者認為社會比較的範圍, 應該不限於了解自己能力和意見而已,還包括生活中個體在意的各種面向(詳 後)。. 貳、社會比較的動機與方向 社會比較理論中談到,個體之所以會進行不同的社會比較方向,是為了 想要滿足自我的某些動機,大體而言,關於社會比較可整理出下列三種動機 (張滿玲,民88):. 29.

(42) 一、正確的自我評價 ( self-evaluation ) 個體會有想正確了解自己的時候,目的是在自我了解與界定。通常在個 體的意見與能力在和他人進行比較之後,才能較準確的了解自我的情況。因 此,透過社會比較讓個體更正確的對自我做出評價。. 二、自我進步 ( self-improvement ) 個體有時候會和可以做為成功典範的人做比較,經由和他人的社會比較 而提昇自我效能的一種歷程,主要在改善自我的能力或知識。但有時候會得 到反效果,和表現比自己好的人做比較會令人氣餒,或有能力不足的感覺, 甚至於會有忌妒與羞恥感。. 三、自我彰顯 ( self-enhancement ) 個體會尋求可以展現自己有利的比較,其主要是希望藉由社會比較以達 到維護自尊、改善情緒的目的。通常在威脅的情境中發生,個體能降低焦慮、 維持自尊。 而依據以上三種不同的比較動機,個體會進行不同的社會比較方向來滿 足其需求,通常社會比較對象大致可分為三種:向上比較、平行比較、向下 比較。. 一、向上比較(upward. comparison). 指個體與條件、屬性或成就較佔優勢的人做比較(Seltzer , 1980)。若 以自我改善的動機來看,通常個體會選擇比自己優異的人為比較對象,這正 符合一般我們所言「見賢思齊」的說法,激勵自己,向賢能者看齊,才能提 升自己。. 30.

(43) 二、平行比較(lateral. comparison). 指個體與條件、屬性或成就與自己相近的人做比較(Seltzer , 1980)。若 以滿足自我評估的動機而言,通常個體會選擇相似他人為對象進行比較,因 為可以較準確的了解自我的情況。Seltzer(1980)認為青少年即將由兒童期 過渡到成年期,因此相似條件、屬性與成就的對象最容易被拿來做社會比較, 也就是說青少年一般會選擇這類平行的社會比較。. 三、向下比較(downward. comparison). 指個體與條件、屬性或成就較自己差的人做比較(Seltzer , 1980)。當個 體要滿足自我拉抬的動機時,則往往會選擇較自己差的他人來做比較,因為 他可以從中得到安慰,增加自信。 由此來看,社會比較的動機與方向的關係應是如此:「社會比較動機」 替社會比較的方向提供一股驅力,根據不同比較需要尋求不同方向的比較, 而「社會比較方向」則回頭滿足社會比較的某種動機,兩者可說是互為必要 的條件。. 参、社會比較的內容 Festinger(1954)所提出之社會比較,認為社會比較的內容是以能力 (ability)與意見(opinion)為主要的面向,但後續有許多研究者認為應不只 如此。包含:林以正(民88)認為其實只要受試者在生活上面臨的主要問題 都可能成為社會比較的向度,包含「學業」、「生活型態」、「意見想法」、 「外貌」、「社交技巧」、「運動能力」、「財富」、「飲食習慣」、「人 格」等,都可以是社會比較的範疇。而吳典容(民82)的研究發現,青少年 最常與他人做比較的事物包括下列各項目: 「成績」 、 「學業」 、 「外表」 、 「人際 關係」 、 「個性」 、 「服裝」 、 「嗜好」 、 「偶像」 、 「才藝」 、 「體育」 、 「家世」…等。 李慧娟(民92)的研究發現:當前的國中生傾向與同學進行「學業成績」、 31.

(44) 「能力」、「人際關係」、「身體外貌」等方面的社會比較。在國外相關研 究 ,Jagacinski 與 Nicholls(1987)認為比較的訊息應為六類,包括:「能 力」、「能力的增進」、「榮耀」、「成就感」、「羞恥感」及「罪惡感」 等。 以研究者在教學現場的觀察發現,在中學生階段,「學業成績」幾乎是 每天都被評比的,無論個體是否願意,此種比較訊息與回饋充斥於班級與校 園中。而「外表美醜」與「同儕關係」是青少年所注重的,其與青少年發展 出來的角色與任務有關,正因為是個體在意的,與他人進行比較更是無法避 免。研究者上述論點可由下列研究中得到證實:根據林以正(民 88)對大學 生的研究中發現,大學生最常進行社會比較的具體事件是「學業」、「生活 型態」、「意見想法」、「外貌」、「社會交往」。吳典容(民 82)也提出 國中生經常選擇的比較內容及生活中重要的比較內容,出現頻率很高的項目 為「學業」、 「外表」及「人際關係」三項。李慧娟(民 92)亦發現國中生最 常做學科成績的比較佔全人數的 77.7%,重視身體外貌的比較佔全人數的 43.4%,45.5%的國中生會與他人比較人緣。 綜合以上論述看來,在青春期的階段「學業成績」、「外表評價」與「同 儕關係」的社會比較是青少年學生頻繁進行比較的內容與範疇。由此可知, 這三項不但是青少年的比較興趣與內容,此三項社會比較的結果對青少年成 長與發展應該有相當大的影響,是個值得研究的議題。研究者將以此三項為 研究的變項,希望瞭解青少年在同儕間的「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 儕關係」相互比較情形,以及分析與他人進行社會比較後的結果優劣,會對 他們的自尊帶來何種作用。 此外,本研究也加入對原生家庭中的「家庭狀況」的比較項目,是因 為前三項是針對個體自身的表現與能力,但研究者認為個體的比較行為不只 是發生在「自己」的身上,也可能將親近他人與外人比較,而青少年的親近 他人正以「家人」為主。因此,研究者認為青少年在「家庭狀況」這部分的 32.

(45) 社會比較結果,相對其他三類「個人因素」的社會比較結果,對個體的自尊 產生的更為加重的影響。也就是說,「家庭因素」社會比較結果,可在其他 三類「個人因素」的社會比較結果之外,增加對自尊的預測力。此部分的文 獻探討,留在第四節將做進一步的討論。. 肆、青少年的社會比較發展 社會比較歷程乃個體以社會標準而非物理標準和他人做比較的現象。根 據 Suls 與 Mullen(1982)將人生的比較歷程大致分為三類:. 一、時間性的比較(temporal. comparisons). 指的是個體對不同時段內的自我表現作比較,個體把自己現在的表現與 過去的表現相比,是一般的社會比較,也可以說個體與不同時間的自己作比 較。此類型的社會比較於三、四歲開始至老年階段皆普遍的在進行,是一種 人生各階段都會進行的模式。. 二 、 與 不 相 似 他 人 之 社 會 比 較 ( social. comparison. with. dissimilar. others) 指的是個體會與自己不相似背景的他人做比較,此類型的社會比較源自 於三、四歲時,在兒童期中期(4~8歲)與中年(40 ~65歲)初期兩階段形成 兩個高峰,但在青少年期急劇下降。. 三、與相似他人之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 with. similar. others). 指的是個體會與自己相似背景的他人做比較,比如:同性別、同年齡…… 等,通常為團儕團體。此類型比較亦源自於三、四歲時,由兒童期後期逐漸 上升,至青少年期形成高峰,之後又平緩的下降。. 3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article is to investigate market concentration ratio and performance influencing factors analysis of Taiwan international tourism hotel industry.. We use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lassroom management of the homeroom teacher by analyzing th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ree questions (1) whether there is interaction between stock selection and timing, (2) to explore the performance of &#34;timing and stock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ystem is to design a virtual reality learning system for operation practice of total station instrument, and to make learning this skill easier.. Student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It also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ir leisure lives, or even health.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extent to which leisure constraint and leisure activity demand to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use data mining method in semiconductor production to explore the relation of engineering data and wafer accept test.. In this paper, we use two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find the factors of affecting 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work stress, to study whether the gender, age, identity,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