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城鄉地區母親親職效能與幼兒社會能力 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城鄉地區母親親職效能與幼兒社會能力 之相關研究"

Copied!
18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郭李宗文 博士

城鄉地區母親親職效能與幼兒社會能力 之相關研究

研 究 生: 張紝楟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二 年 三 月

(2)
(3)
(4)

謝誌

終於完成論文,寫這一篇謝誌,這是我最期待的事情。經過四年的暑期進修 以及艱辛的論文寫作過程,今日終於修成正果,真的非常的開心!非常感謝在研究 所的歲月中,一路陪伴我成長的師長、同學、家人、朋友、同事,因為有你們的 包容、支持與鼓勵,才使得我的論文能順利完成。

首先,非常感謝我的指導教授郭李宗文教授,在百忙中仍悉心的指導論文的 架構以及內容,撥岀許多的時間為我解惑,當我迷失在論文的寫作時,能精準地 點出我的問題,給予嚴謹地指導,使我在論文寫作的過程中,從谷底再出發。

其次,要感謝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鄧蔭萍教授,以及台東大學 教育學系熊同鑫教授兩位口試委員,悉心審閱論文,給予多方面指正,在修改論 文上有莫大的助益,使論文內容更臻完整,尤其兩位學者的風範,以及誠懇的態 度,更是我學習的榜樣。

再來,感謝師岀同門的同學韋翎、以璇、千真、芳雯、美妤、薇如,在學術 研究路上互相扶持、相互砥礪;研究所同窗好友張簡、麗靜、彩慧、靜雯、恩惠、

盈秀彼此的加油鼓勵,讓我有動力繼續向前邁進;寶貝女兒靚筑協助英文翻譯;

敬雯爸爸、弟弟裕清檢視英文摘要翻譯的正確性,在這段辛苦耕耘的過程中,你 們的加油和協助,讓我精力旺盛、充滿信心,大家一起打拼的日子真好!我也非 常感謝為我大力發送、回收以及填寫問卷的老師,因為你們的幫助,使我的論文 得以順利圓滿完成,由衷的感謝。

感謝我最親愛的家人,父母親以及公婆對我的支持與鼓勵,感謝老公櫂明的 體諒與包容,當我忙的焦頭爛額時,願意整理家務、照顧兩位女兒,讓我無後顧 之憂;寶貝女兒在我求學的過程中,願意千里迢迢跟著我到台東求學,他們的乖 巧與陪伴,是我繼續求學的安定力量,讓我能品嚐這份辛勤耕耘後的甜美果實。

最後,想跟已經在天上的婆婆說:「阿母,謝謝您的包容,讓我可以在您生病 的時候,安心的完成論文,成就了我,祝福您在天堂,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在此,我願意將喜悅分享給所有曾經幫助過我的人,謝謝您們,我愛您們!

張紝楟 謹誌

(5)

城鄉地區母親親職效能與幼兒社會能力 之相關研究

作者:張紝楟

國立臺東大學 幼兒教育學系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城鄉地區學齡前幼兒母親親職效能與幼兒社會能 力的現況,並比較不同背景變項對本議題的差異情形,更進一步探討 母親親職效能與幼兒社會能力之相關性,以及這兩者之間的預測解釋 力。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以「母親親職效能問卷」及「幼兒 社會能力量表」為研究工具,以一百學年度就讀於台北市、台東縣公

私立幼兒園滿四足歲至六足歲之幼兒及其母親為研究對象,得 450 份

有效問卷,研究結果及發現歸納如下:

一、台北市母親親職效能較台東縣為高。 「母職心理功能」在母親

親職效能各層面的平均數為最高分。

二、台北市與台東縣幼兒社會能力沒有顯著差異。 「互動行為」在

幼兒社會能力各層面的平均數為最高分。

三、母親親職效能在城鄉地區、父母教育程度、父母職業類別、

家庭收入、父母族群類別、幼兒年齡等背景變項有顯著差異。

四、幼兒社會能力在「幼兒年齡」的背景變項有顯著差異。

五、母親親職效能與幼兒的社會能力無顯著相關性。

六、不同背景變項方面,幼兒年齡、父親教育程度、城鄉地區、

父親職業、幼兒性別等變項對「幼兒社會能力」有預測力;

(6)

在母親親職效能方面, 「母職心理功能」層面對「幼兒社會能 力」有預測力。

七、不同背景變項方面,家庭收入、母親職業、幼兒年齡、父親 職業對「母親親職效能」有預測力;在幼兒社會能力方面,

各層面對「母親親職效能」沒有預測力。

另分別對幼兒主要照顧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以供參考。

關鍵詞:親職效能、社會能力、城鄉地區、幼兒

   

(7)

The Correlation Study between Mothers’

Parenting Self-Efficacy and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Jen -Ting Chang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 of mothers’

parenting self-efficacy (PSE) and pre-school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o compare their demographic variables, and to realize the correlation and the predictability between mothers’ PSE and pre-school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s.

In this quantitative research, the self-designed mother’s PSE questionnaire and the young children social competence scale were used as the research tools for collecting data.

The population was mothers with four-to-six-year-old pre-schoolers in Taipei City and Taitung County. The valid sample size was 450.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1. Taipei’s mothers presented higher mother’s PSE than Taitung’s mothers. The mother’s psychological function was with highest mean among all the PSE dimensions.

2.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aipei and Taitung’s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s. The interactive behavior was with highest mean among all the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s.

3.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 parent education, parent occupation, family income, parents’ ethnic, and children’s age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ith mother’s parenting self-efficacy.

4. Children’s age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t in their social

competences.

(8)

5. Mothers’ parenting self-efficacy and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6. Children’s age, fathers’ education, living area, fathers’ occupation, and children’s gender had predictability about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s. The mothers’ psychological function in mother’s PSE had predictability about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s.

7. Among all the demographic variables, the family income, mother’s occupation, children’s age, and father’s occupation had predictability about mother’s PSE.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s had no predictability on mother’s PSE.

Practical suggestions and implications were made for caregivers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ors and related researchers.

KeywordsParenting self-efficacy, social competence, Urban and rural areas, Young children

 

(9)

目次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ⅲ 

目次 ... v 

表目次 ... vii 

圖目次 ... i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自我效能理論基礎 ... 9 

第二節  親職效能與相關研究 ... 14 

第三節  幼兒社會能力與相關研究 ...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9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40 

第三節  研究對象及抽樣方法 ... 4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43 

第五節  研究程序 ... 52 

第六節  資料處理 ... 5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57 

第一節  人口背景與現況分析 ... 57 

第二節  母親親職效能之差異分析 ... 66 

第三節  幼兒社會能力之差異分析 ... 100 

第四節  母親親職效能與幼兒社會能力之典型相關分析 ... 126 

第五節  母親親職效能對幼兒社會能力預測分析 ... 129 

第六節  幼兒社會能力對母親親職效能預測分析 ... 13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3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13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140 

參考文獻 ... 143 

中文部分 ... 143 

(10)

西文部分 ... 149 

附錄一 預試用問卷 ... 151 

附錄二 正式問卷 ... 156 

附錄三 母親親職效能量表之修訂情形 ... 161 

附錄四 抽取台北市、台東縣公私立幼稚園名單 ... 165 

附錄五 台北市、台東縣正式問卷發送與回收統計表 ... 166 

附錄六 母親親職效能量表項目分析表 ... 167 

附錄七 「母親親職效能量表」因素負荷量 ... 169 

附錄八 研究結果摘要 ... 171 

附錄九 問卷審查之專家名單 ... 173 

附錄十 「幼兒社會能力量表」授權使用同意書 ... 174   

   

(11)

表目次

表1 親職效能之定義 ... 17 

表2 親職效能之內涵 ... 19 

表3 幼兒社會能力之定義 ... 29 

表4 社會能力的評量工具及內涵 ... 32 

表5 出生序與幼兒社會能力之相關研究 ... 36 

表6 預試樣本分配表 ... 41 

表7 台北市、台東縣公私立幼兒園問卷調查抽樣比例表 ... 42 

表8 極端組比較、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 45 

表9 母親親職效能量表項目分析指標數據表 ... 46 

表10 『母親親職效能量表』因素分析表 ... 49 

表11 『母親親職效能量表』之各層面信度分析表 ... 49 

表12 幼兒社會能力之各層面信度分析表 ... 51 

表13 母親背景變項次數分配表 ... 58 

表14 幼兒背景變項次數分配表 ... 61 

15 母親親職效能之描述性統計(N = 450) ... 62 

16 母親親職效能現況之描述性分析(N = 450) ... 64 

17 幼兒社會能力之描述性統計(N = 450) ... 64 

18 幼兒社會能力現況之描述性分析(N = 450) ... 66 

表19 城鄉地區在母親親職效能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67 

表20 母親年齡在母親親職效能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68 

表21 父親教育程度在母親親職效能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70 

表22 母親教育程度在母親親職效能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73 

表23 父親職業在母親親職效能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75 

表24 母親職業在母親親職效能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79 

表25 家庭收入在母親親職效能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82 

表26 父親族群在母親親職效能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86 

表27 母親族群在母親親職效能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88 

表28 家庭型態在母親親職效能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89 

表29 幼兒年齡在母親親職效能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90 

表30 幼兒性別在母親親職效能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92 

表31 出生序在母親親職效能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93 

表32 子女數在母親親職效能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95 

表33 家長背景變項在母親親職效能之差異彙整表 ... 97 

(12)

表34 城鄉地區在幼兒社會能力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100 

表35 母親年齡在幼兒社會能力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101 

表36 父親教育程度在幼兒社會能力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103 

表37 母親教育程度在幼兒社會能力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104 

表38 父親職業在幼兒社會能力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106 

表39 母親職業在幼兒社會能力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109 

表40 家庭收入在幼兒社會能力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112 

表41 父親族群在幼兒社會能力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115 

表42 母親族群在幼兒社會能力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116 

表43 家庭型態在幼兒社會能力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117 

表44 幼兒年齡在幼兒社會能力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119 

表45 幼兒性別在幼兒社會能力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121 

表46 出生序在幼兒社會能力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122 

表47 子女數在幼兒社會能力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124 

表48 不同背景變項在幼兒社會能力之差異彙整表 ... 125 

表49 母親親職效能與幼兒社會能力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 127 

表50 母親親職效能與幼兒社會能力典型相關之結構係數分析摘要表 ... 127 

表51 整體幼兒社會能力之迴歸係數摘要表 ... 130 

表52 整體母親親職效能之迴歸係數摘要表 ... 133   

   

(13)

圖目次

圖 1 個體行為自我效能的三個主要決定因素圖 ... 10 

圖 2 效能預期與結果預期的關係 ... 11 

圖 3 母親親職效能與幼兒社會能力之研究架構圖 ... 39 

圖 4 研究程序圖 ... 54   

                                         

   

(14)

   

(15)

第一章 緒論

本硏究旨在了解城鄉地區母親親職效能與幼兒社會能力之相關研究;是以對台北 市與台東縣的母親親職效能調查研究為主,輔以教師對幼兒社會能力之評量,比較城 鄉地區母親親職效能的差異,希望能透過幼兒家長的教養行為與態度以及帶班導師多 方了解幼兒社會行為的角度,了解城鄉地區母親親職效能與幼兒社會能力的關聯,進 而根據硏究結果,提出結論及建議。全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硏究背景與動機;第二 節研究硏目的與問題;第三節名詞釋義;第四節硏究範圍及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本研究是根據鄧蔭萍、郭李宗文(2012)國科會的研究架構,此國科會研究主題 為「母親親職效能、教養行為與幼兒社會-情緒發展之研究」,而本研究的主題是城鄉 地區母親親職效能與幼兒社會能力之相關研究。本研究的研究架構與鄧蔭萍、郭李宗 文(2012)國科會相似,但是樣本數不同,研究工具只有母親親職效能量表相同,而 幼兒社會能力量表卻不同,且國科會是兩年的研究,以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為研究設 計,本研究只以量化調查研究為主。

個人的生命循環過程中,學前幼兒發展最受到學者的重視,孩子早年的經驗是成 長和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而家庭是最基礎的社會單位,也是孩子成長茁壯的場所。

母親更是孩子從出生到成人最重要的教養者,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親對於孩子都具 有一定的影響力。

家庭的功能,對孩子影響深遠,社會能力最初的養成教育場所就是家庭,是孩子 初始的社會生活、知識、禮儀、道德等學習的場所。因此,家庭教育就顯得非常的重 要,而家庭教育中,又以家中的主要照顧者(母親),擔負此項教養的重責大任,所以,

探討母親親職效能就顯得十分重要。

什麼是親職效能呢?這個概念起源於社會學習論學者 Bandura(1977)的自我效 能理論,是指個人預期自我能力的一種信念,它會影響個人面臨困境時的堅持度。如 果將此概念應用在親職角色上,就是父母對於親職能力具有信心且預期能夠勝任的一 種信念。針對親職效能的研究,學者指出親職效能已被當作是預測正向教養行為的一 項重要指標(Coleman & Karraker, 1998)。因此,如何了解並促進父母親的親職效能是 親職領域的一個重要的課題。

(16)

在這個變遷的社會裡,現代人的價值觀已不同以往,社會結構的改變,雙薪家庭 的增加,台灣的家庭型態的改變,還有三代同堂的家庭日益減少,女性在學歷的提高,

形成台灣職業婦女參與勞力工作越來越多,單親或是隔代教養家庭增加,以及城鄉父 母教養型態的差異,有越來越多的父母親對於自己養育孩子及支持孩子學業表現的信 心日益缺乏(Holloway, 2010)。所以,探討家長的親職效能就顯得非常重要。

貳、研究動機

關於親職效能之研究,國外文獻已累積一定的數量(Coleman & Karrakeer, 1998 &

2000; Teti & Gelfand, 1991),研究方面包括母親教養自我效能對子女及對自己的影響,

以及父親自我效能感對教養滿意度的影響等。目前搜尋到的國內研究的篇數並不多,

包括三篇期刊論文(呂翠夏,2002;陳富美,2005;劉百純、陳若琳,2010)以及 22 篇碩士論文(吳心怡,2007;呂貞嬅,2007;李旻津,2006;沈品汝,2007;周禧慧,

2011;林宜芳,2010;林詩韻,2008;林翠玲,2006;涂毓蓉,2002;馬惠芬,2003;

商瑞娟,2007;張兆麗,2006;許靜芳,2005;郭美娟,2010;陳楷仁,2009;陳鳳 珠,2007;黃美惠,2007;黃凱霖,1995;葉婉真,2008;劉百純,2009;潘怡彣,

2006;戴蘭青,2009)。但是,針對母親親職效能的論文,僅(陳鳳珠,2007;葉婉真,

2008;劉百純,2009;潘怡彣,2006)四篇,大部分研究對象是父親或是父母親。因 此,本研究擬以母親為對象,探討母親親職效能,此為研究動機之一。

國外的研究也指出在美國和歐洲,具較高親職效能的父母親比起低親職效能的父 母親,在與孩子的互動表現得更加樂觀、威信並與孩子的互動具有一致性(Holloway, 2010)。Holloway 在柏克萊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育有學齡孩子的日本母親常常認為 自己的親職效能是不足的,也發現親職父子之間的親密關係有助於孩子社會行爲能力 的發展,當父親對孩子的教養態度是正向積極時,則孩子容易認同父親,具有內在道 德感,可增進孩子的利社會行爲和慷慨行爲。並且發現親職自我效能是為家長的滿意 度和親職效能的重要指標(Holloway, Suzuki, Yamamoto, & Mindnich, 2005; Yamamoto, Holloway & Suzuki, 2006)。(引自鄧蔭萍、郭李宗文,2012,國科會未發表草稿,頁 1)。

國內的學者也發現,在台灣不同地區的教養態度,也有可能出現城鄉之間的差異,

李宗文(2003)研究結果顯示台灣城市與鄉村的母親在教養型態上有顯著的差異性存 在,推測可能是研究地區的不同,造成城鄉之間教養態度的差距。尤淑純和蔡玉瑟(1998)

研究結果顯示城鄉父母的教養差異在於「反應」的因素而非在「要求」的因素。再者,

國內大部分的親職效能的研究,多是偏重於與父母親自我變項,如:父親或是母親、

家庭社經地位背景等變項來探討,為了補足研究文獻中的斷層,本研究採用「城鄉地 區」變項來分析,了解城鄉母親教親職效能的異同,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至於幼兒社會能力的研究,簡淑真(1984)認為養成社會能力是幼兒時期的主要 發展任務之一,擁有社會能力的幼兒能成功的適應社會環境,與同儕或大人維持滿意 及良好之互動關係,是奠定穩定的人格及情緒發展的基礎,因此具備社會能力可以視

(17)

為幼兒發展成功的指標。陳若琳(2002),認為關於家庭如何影響幼兒社會能力的文獻 仍很缺乏,陳富美(2002)研究也發現,母親的教養行為與幼兒的正向社會行為有關。

母親越常採用民主的教養行為,孩子的親和行為越佳,整體正向社會行為也越好。反 之,母親若越常採用放縱的教養方式,孩子獨立及親和行為表現則越差。但是權威的 教養會透過與放縱教養的交互作用影響幼兒行為。陳富美(2005)也指出,父母的教 養行為會影響孩子的生活適應,然後孩子的生活適應再影響父母的親職效能感。由此 得知,母親教養行為會影響孩子的社會行為與能力,因此,研究者欲透過母親的不同 背景變項了解母親親職效能的異同,並探究母親親職效能是否會影響幼兒正向的社會 能力。此為研究動機之三。

研究者在幼稚園服務十五年的教職生涯中,也發現大部分的家長很關心自己孩子 的社會能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幼稚園裡,除了知識的學習之外,希望能培養孩子 健全的人格,表現有禮貌、在班上有好人緣,有較佳的社會能力,與同學有良好的互 動和友伴關係,具備良好的社會能力,因而發覺幼兒良好的社會能力非常的重要,如 果幼兒階段能培養良好的社會能力,就能奠定良好的人格基礎。

因此,研究者想要了解幼兒母親親職效能的高低?只能從少數母親口中得知一二,

無法有效的評估其母親的親職效能,提供母親施行有益的教養行為與信念,這樣的情 形,讓硏究者對於母親的親職效能十分好奇,加上國內對於母親親職效能之硏究相當 少,而針對城鄉母親親職效能與幼兒社會能力之相關研究,國內尚未發現實證硏究說 明兩者之間的相關。所以,硏究者想進一歩探討城鄉地區母親親職效能與幼兒社會能 力的關係。

 

(18)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壹、根據研究動機所述,本研究主要目的如下:

(一)探討城鄉地區母親親職效能與幼兒社會能力之現況。

(二)探討不同背景變項與母親親職效能的差異情形。

(三)探討不同背景變項與幼兒社會能力的差異情形。

(四)探討母親親職效能與幼兒社會能力的關係。

(五)探討不同背景變項與母親親職效能對幼兒社會能力的預測程度。

(六)探討不同背景變項與幼兒社會能力對母親親職效能的預測程度。

貳、基於研究目的,擬假設研究問題如下:

(一)城鄉地區母親親職效能與幼兒社會能力之現況爲何?

(二)不同背景變項與母親親職效能是否有所差異?

(三)不同背景變項與幼兒社會能力是否有所差異?

(四)母親親職效能與幼兒社會能力的關係爲何?

(五)不同背景變項與母親親職效能對幼兒社會能力的預測程度為何?

(六)不同背景變項與幼兒社會能力對母親親職效能的預測程度為何?

 

(19)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幼兒

張春興(1996)幼兒通常指 3~6 歲的幼兒。本研究所指稱的幼兒係指幼兒在學齡 前於幼兒園所接受正規教育的幼兒。在本研究中指的「幼兒」乃是指一百學年度就讀 台北市和台東縣公私立幼兒園的幼兒,年齡為滿四足歲至滿六足歲以上的幼兒為研究 對象。

貳、城鄉地區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定義,「鄉村」是指農業人口比率較高之地區。「鄉村」地區 的特色是,人口密度較低、地理位置較偏遠、弱勢族群較多,建設較少。「城市」則是 以人為主體,以空間利用為特點,以集聚效益為目的,集約人口、經濟、科學、文化 的空間地域系統,為一定區域範圍內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本研究將臺北市歸為

「城市地區」,臺東縣歸為「鄉村地區」,以台北市和台東縣為本研究的兩個地區。

參、親職效能

「親職效能」的概念建立在 Bandura(1997)的自我效能理論基礎之上,意指父 母在參與親職時,知覺自身在親職上能否表現適當、勝任並且持有積極正向的信念,

是一種整體性的評估。而本研究的親職效能定義為「母親預期自己有能力扮演好親職 工作的一種信念,亦即知覺自己在教養上能勝任親職工作、並持有積極正向的信念」。 本研究依據因素分析的結果,將母親親職效能命名為五個面向,如下所述:

(一)母職信念

母親對自我效能的信念會決定他是否願意面對問題的情境,及如何選擇適當的方 式選擇自己能力可以勝任,又具挑戰性可促進自我成長的活動。

 

(20)

(二)母職技能表現

高效能的母親會集中注意力去熟悉作業的性質;但低效能的母親則先想到可能的 錯誤而懷疑自己的能力。

(三)母職堅持度

面對困難時,高效能的母親有較大的容忍力也堅持較久;高學習效能的母親會付 出較大的努力去了解並克服學習的困難。

(四)思考模式和情緒反應

低效能的母親在面對環境時會感受到較高的困難和畏懼,總想著自己的能力不足,

易導致自信心的降低、產生恐懼感、焦慮和逃避行為;高效能的母親則認為自己有能 力處理,有意願面對問題並更加努力。

(五)母職心理功能

高自我效能母親面對困難時,會減低焦慮和自我抑制,透過對成功的預期,能增 加應付問題的努力;低自我效能母親面對困難較易輕言放棄,將關注的焦點從作業本 身轉變為低自我期待,倍感焦慮與心理壓力。

本研究的「母親親職效能量表」為自編量表,所得分數愈高為母親親職效能愈高;

反之,所得分數越低,則為母親親職效能越低。

肆、社會能力

幼兒社會能力(social competence)是指幼兒適應幼兒園環境以及與同儕互動時所 表現出的正向社會能力。本研究所稱的「社會能力」是以陳若琳(2005)所編製之「幼 兒社會能力量表」來定義社會能力,內涵包括「合群合作」、「互動行為」、「禮貌」、「獨 立自主」與「利他行為」五大向度,各面向得分越高,表示幼兒社會能力越好,得分 越低,表示幼兒社會能力越低。分述如下:

(一)合群合作

合群合作係指能與同伴合作、能遵守規則及參與團體活動等行為。

(二)互動行為

互動行為係指會加入其他孩子的活動、邀請其他人一起玩或活動、能與他人相處 愉快、以及會與認識的人主動打招呼等行為。

 

(21)

(三)禮貌

禮貌係指會注意與他人相處的禮節、會愛惜別人的物品、會為自己的過失道歉並 做補救工作。

(四)獨立自主

獨立自主係指能獨立工作或遊戲、會保護自己的權利與物品、能負責以及處理自 己能力所及的事務、以及能向他人表達自己的看法等行為。

(五)利他行為

利他係指能主動留意別人的需要、表現關心別人的行為、懂得照顧弱小與適度的 妥協與讓步等行為。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在父母親職角色相關研究顯示,母親在照顧和教養子女之事務參與程度高於父親

(利翠珊、陳富美,2004;林惠雅,2008),為了能得到真實有效的研究資料,本研究 以台北市和台東縣100 學年度就讀公私立幼兒園四足歲至六足歲就讀中班和大班之幼 兒與母親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區域

本研究因受限於時間、人力與經費不足等因素,故僅以台北市和台東縣為研究範 圍,因此在研究結果的解釋及推論上必須相當謹慎。

(三)研究時間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資料引用以100 學年度下學期(101 年 2 月至 101 年 6 月止)所得的資料為準。研究期間由 100 年 8 月至 101 年 8 月止。

(四)研究內容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量化研究,係採用自編的「母親親職效能問卷」與陳 若琳(2005)編製之「幼兒社會能力量表」所得的分數,然而受試者在填答問卷時受 個人因素或社會期望的影響,未能確實回答,因此,有測量誤差存在。

(22)

貳、硏究限制

(一)研究變項

本研究以幼兒背景變項(包括年齡、性別、出生序、子女數)及母親的背景變項

(包括母親年齡、教育程度、職業類別、家庭收入、族群類別、家庭型態)為研究變 項,以探討城鄉地區母親親職效能與幼兒社會能力之關係。至於其他可能的影響因素,

則未列入本研究的變項中。

(二)研究結果推論

本硏究旨在探討台北市與台東縣城鄉地區,母親親職效能與幼兒社會能力的關係,

是屬於台北市和台東縣地區的代表,若要推論至台北市和台東縣地區以外的母親親職 效能與幼兒社會能力的關係,應審慎爲之。

另外,本硏究以至少育有一名正在就讀幼兒園子女之家庭爲樣本,故無法推論至 子女非幼兒之家庭。再則,子女若非就讀台北市和台東縣地區公私立幼兒園,如其他 幼教機構的幼兒家庭,亦不在本硏究之推論範圍。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硏究旨在探討城鄉地區母親親職效能與幼兒社會能力的關係,蒐集文獻,進 行分析、歸納與比較,並以文獻探討的結果作爲本硏究的基礎,進行硏究設計。探討 的內容共分三節,第一節爲自我效能理論基礎;第二節為親職效能與相關研究;第三 節爲幼兒社會能力與相關研究。

第一節 自我效能理論基礎

本節內容主要是以自我效能的理論內容為基礎,探討自我效能的定義、來源。

壹、自我效能的意義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概念的出現是源自於 Bandura(1977),將自我效能定義 為個人能否成功執行一特殊行為,以獲得確切結果之信念。Bandura(1997)則將自我 效能定義為個體為了達成預定的表現目標,而對自己組織與執行行動過程所需能力的 判斷。換句話說,自我效能不僅要探討的是個體相信自己能夠做什麼的信念,更強調 個體對自我能力的判斷(引自黃美惠,2007,頁 16)。自我效能的測量已被廣泛應用 到各領域,因自我效能有獨特性,會因為從事的工作內容不同,而對自我有不同的能 力判斷。

自我效能運用在父母領域方面,提出親職效能感(馬惠芬,2003;呂貞嬅,2007)、

父母效能感(黃凱霖,1995;許靜芳,2005;黃美惠,2007;李旻津,2006)都是以 自我效能為出發的主題。

研究者認為自我效能包含幾個定義:(1)自我效能是一種個人對於被交付的工作,

自己認為能夠成功的一種信念。(2)自我效能是個人知識或技能與行為之間的重要媒 介。(3)自我效能會因為工作性質或任務內容而有所不同。(4)自我效能具有激發積 極行為的作用。因此,研究者將自我效能定義為個人根據以往的經驗,對未來將完成 特定工作或任務時,所需能力的自我判斷或評估,即對自我能力有效達成預期目標程 度的一種信念。

 

(24)

貳、自我效能的理論基礎

Bandura(1997)認為,個人(person)行為(behavior)與環境(environment)

所形成的P-B-E 關係,是個體行爲自我效能的三個主要決定因素(圖 1),個人因素包 含認知能力、生理特質、人格、信念、態度等,行爲因素則包括動作反應、社會互動 及語言等,環境因素則包括物理環境、家庭及朋友,以及其他社會影響力量等,這些 多重因素交互影響而使個體的自我體系逐漸建構而成,並成爲指導行爲表現方式的作 用力量。

綜上所述,母親之親職效能也會受到個人、行為與環境的影響。母親個人的因素 包括母職信念、母職技能表現、母職堅持度、思考與情緒反應,母職心理功能...等等;

行為則與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教養方式、社會輿論的力量、社會能力有關;環境則包 含周遭環境、家庭、社區、社會支持、工作場域、文化背景等有關。由此可知,自我 效能會受到環境中社會能力的影響。

圖1 個體行為自我效能的三個主要決定因素圖

註:譯自Bandura(1997).Self-efficacy:Exercise of control(p.6)New York:W.H.Freeman and Company.引自葉婉貞,2008,22 頁。

 

  P(個人因素)

E(環境)

B(行為)

(25)

(一)效能預期與結果預期

自我效能感的主要槪念包括:個體、行爲及結果。其關係呈現於圖 2,其中的效 能預期(efficacy expectancy)與自我效能感的槪念較爲接近,意指個體認爲執行能達 到所預期結果之可行性。而結果預期則是(outcome expectancy)是個體預期執行此特 定行爲會產生的特定結果,可提供個體行爲的準則。自我效能中「效能預期」對行爲 的預測力較「結果預期」強(Bandura, 1997)。若個體雖知某項行爲會獲得預期結果,

但自認無力達成,仍不會採取行動。所以,個人行爲表現受其自我能力信念的影響大 於個人實際的能力(Bandura, 1986)。

圖2 效能預期與結果預期的關係

註:譯自Bandura(1997).self-efficacy:Exercise of control(p.22)New York:W.H.Freeman and Company.引自葉婉貞,2008,頁 23。

針對幼兒母親而言,母親會對於自己照顧幼兒工作上有所期待與要求,在自己心 中有一個成功母親所應有的條件,此即爲結果預期。經由自己從事親職工作的行爲以 達到她所預期的目標。而效能預期則是自己對與個人是否有能力達成此一『理想媽媽』

目標的信念。若其越深具信心,則越有可能達成此一目標;反之,若母親的自我效能 越低,則越難以達成效能預期的目標。

(二)不同程度的自我效能感其行爲的差異

不同程度的自我效能感將形成效能預期(efficacy expectancy),個體透過認知的評 價過程去預期自我效能,以決定自己是否要去執行此行爲,決定要付出多少努力和持 續程度(Bandura, 1986)。具有較高的自我效能感的母親,便會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完成 重要的工作,常持正向態度接受挑戰,也會較有自信去執行此教養行爲,且較有活力 願意付出努力,即使最後仍有障礙,也較有意願持續去努力克服;具有較低的自我效 能感的母親,則會被自我懷疑(self-doubts)所困擾,害怕執行該教養行為延緩努力,

甚至有完全放棄努力的想法。

綜上所述,對不同程度的自我效能感的比較中可知,若母親的自我效能越高,母 親便會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完成親職工作,當面臨失控狀態時,較能夠以正向積極的態

個體(person) 行為(behavior)

結果預期 效能預期

結果(outcome)

(efficacy expectancy)  (outcome expectancy) 

(26)

度接受挑戰,而不將其視爲危機,且較有意願付出努力去克服困境,即使最後仍有障 礙,也願意堅持下去;若母親具有較低的自我效能,則會自我懷疑,害怕無法勝任母 職工作,延緩努力,甚至有完全放棄努力的想法,如此一來,將對幼兒與母親本身的 發展將有負面的影響。

(三)影響自我效能感的來源

Bandura(1986)認爲人類行爲是經學習而來,而非本能,人類經驗雖由行爲匯聚 而成,但也會藉由回饋作用影響行爲,正向經驗會增強行爲出現的頻率,自我效能是 經由不斷的經驗累積與學習而來。Bandura(1997)認爲自我效能的學習可經由下列四 種方式逐漸增強、強化自我效能。茲分述如下:

1. 成就表現結果(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

Bandura(1997)認爲成就表現結果,即個人在學習上的精熟經驗是最具影響力之 效能來源,因爲它是依據個人的真實的親身經驗而形成。個人的成功經驗有利於提高 對自我能力的預期效能;重複的失敗經驗則會對自我能力產生疑慮,因而減低自我效 能,尤其是當失敗經驗發生在學習活動起萌時,其影饗力會更大。因此,挫敗對自我 效能的影響,會依發生的時機與經歷歷程的不同而有差異。自我效能一旦建立後,可 類 化 到 其 他 相 關 情 境 。Bandura ( 1997 ) 並 認 爲 人 們 會 自 己 建 立 很 多 成 就 標 準

(performance standards),再依據這個自我的成就標準來評量自己成就的好壞。

因此,母親若有正向教養行為的經驗,便會影饗其自我效能感。若此經驗是成功 的,將會使母親有較高的信心;若爲失敗的經驗,則會使母親擔任親職工作時較害怕 再次挫敗而降低其自我效能。因此,舊有的經驗會影響母親在從事親職工作時母親親 職效能的高低。除此以外,對這份工作的精熟度也會對自我效能產生影響。幼兒年齡 越大,表示母親角色扮演時間較久對其自我效能應有所影饗,或者是母親對孩子的照 顧與相處時間越多,累積的經驗値也越高。因此幼兒的背景變項及母親的背景變項,

對母親親職效能將會有所影響,因此有其探討的必要。

2. 替代性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

個人藉由觀察他人在不同情境中所採取的有效因應策略,加以學習模仿,藉此建 立觀察者對本身的自信(Bandura, 1986)。然而,當觀察者看見他人若因某些因素遭遇 失敗時,也會受影響,且會因此降低自信,進而削弱自己願意努力的程度。Bandura

(1986)在其硏究中指出,人類可從他人的行爲中學習,此學習過程有二個階段:(1) 透過觀察,看見他人如何行動,若結果是正向,則會增強這些行爲;(2)若結果是負向,

則會主動削弱這些行爲。由此觀之,替代經驗除了對知覺自我效能有正面影響外,也 可能會有負面影響。

母親在進行教養工作時,可藉由觀察身邊的朋友、親戚、同事等的經驗中加以學 習,並評估自我的能力。找尋與自己有相類似情況的例子,以提升或降低親職效能。

(27)

母親的年齡、教育程度、職業、族群類別、家庭收入及型態也會影響到母親的社會網 絡的大小,其社會網絡較大,可觀察的對象較多,可從他人的經驗中加以學習,並評 估自我的能力。

3. 語言說服(verbal persuasion)

語言說服(verbal persuasion)乃利用他人鼓舞性的談話或正面的回饋來使個人相 信其具有完成任務的能力,改變人類行爲最廣泛且容易的來源是經由語言的增強,其 目的在使人相信他們可成功達成所欲追求的目標,這是應用在建立個體自我效能的最 佳方式。尤其由具有重要意義者所提供的言語説服,如父母或主管的鼓勵,可產生信 心去追求成功,進而增加成功機會。他人的激勵與自我說服會幫助自己相信具有達成 目標的能力。Bandura(1986)的許多硏究支持語言的説服,即使未提供真實的經驗基 礎,仍可創造預期的效能。但此種方式所引發的效能預期通常是脆弱且短暫,一旦面 對困苦的威脅或長期失敗,又會迅速的消失。

由此可以推論:擁有較高的社會能力與正向信念,應可使幼兒母親具有較高的自 我效能。經由重要他人如配偶、公婆、父母等給予語言上的鼓勵、資訊的提供,精神 上的肯定、物質上的協助都可以達到語言說服的功效,藉以創造預期的效能,讓母親 更具信心,因此了解母親的心理功能有其必要性。

4. 情緒的激發(emotional arousal)

人們常會因爲激動的情緒而降低其表現水準,進而影響自我效能的預期。當個人 有愉快的情緒時,會比震驚、緊張與極度激動時,較容易產生成功的預期。所以人們 常以思考和情緒反應判斷自己的能力,當情緒無不適情況時,會較傾向於預期成功。

母親有穩定的思考和情緒反應,會影響其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由上述可知,母親對自 己情緒反應的覺察,可以調適自己的心情,進一歩造成自我效能的高低差異,因此了 解母親的思考與情緒反應是有必要的。

綜上所述,自我效能的建構是一種自我說服的複雜歷程,自我效能之信念是不同 的效能訊息歷經複雜的認知過程後的產物,自我效能一經建立後,將以不同的方式影 響人類的行為。由此觀之,母親自我效能較高者,即使遭遇困難也會持續努力克服;

母親自我效能較低者,容易因為遭遇失敗、挫折和困難而導致自我效能降低。因此,

增強母親的自我效能,將可促進母親行為的改變,進一步改變母親的親職效能。

 

(28)

第二節 親職效能與相關研究

本節將針對親職效能的定義與相關理論來做探討,內容分爲四個部份:親職效能 的緣由與重要性、定義、內涵及其相關研究,來探討其相關性及對母親親職效能之影 響。分別加以論述如下:

壹、親職效能的緣由與重要性

(一)親職效能的緣由

由於國內親職效能的相關文獻,主要概念大多建立在Bandura 的自我效能理論基 礎上,故從自我效能的定義做為說明本研究「母親親職效能」之概念依據。

Bandura(1977)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理論指出,自我效能是個人對自我能 力預期的信念,當個人決定執行某一行為之前,對於行為的結果會預先做一推論,然 後再評估自己的能力是否足以勝任,然後再決定是否執行此一行為。詳盡來說,自我 效能較高的人,會採取主動積極的行為並持續努力去做,達到行為預期的效果;反之,

自我效能低落的人,較容易出現消極被動的行為且無法有持續前進的動力(馬惠芬,

2003;陳富美,2005;黃凱霖,1995;Bandura, 1977),具體而言,自我效能決定了個 人的內在思考歷程、行為動機的引發與最後具體行動的執行力,擁有積極正向的自我 效能,才能培養積極正向的態度,並促進勝任能力的發展。由此可見,自我效能的運 作就如同效能預期般,是個人對自我執行該行為的能力評估,在個人是否付諸行動的 過程之中扮演著關鍵的因素(引自郭美娟,2010,頁 20)。

(二)親職效能的重要性

為人父母者在扮演父母的角色,教養子女時,具有較高自我效能的父母,將能與 子女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在子女的學習與成長歷程中,發揮主動而積極的影響。

親職效能是促進父母參與子女教養行為的重要先決條件之一(陳富美,2005);

Coleman 和 Karraker(1998)指出,父母親宜重視與肯定自我的親職效能表現,因為 在孩子各個階段的親職歷程中,親職效能扮演重要的作用,且為達成最好的親職互動 品質,父母親除了須具備充分的親職知識與技巧外,更需學習信任自己的能力可以勝 任親職工作。再者,Coleman 等人(2002)研究發現,擁有較高親職效能的父母親,

會比一般的父母親提供更適合孩子發展的教養環境,同時也較能回應孩子的需求;而 Coleman 和 Karraker(2003)研究中指出,父母親若具有較高的親職效能,對於親職 角色也會有較高的興趣產生,比較能接受親職挑戰,從中獲得成就與滿足(引自郭美 娟,2010,頁 21)。

(29)

另外的學者 Hollway、Suzuki、Yamamoto 和 Behrens(2005)研究發現,擁有較 高親職效能的父母親,在面對子女教養問題時會以比較樂觀的方式處理,父母彼此在 教養子女的態度會較為一致;此外,國內外許多研究亦證實親職效能是父母親參與子 女的教養工作及親子間互動關係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陳富美,2005;Coleman &

Karraker, 1998; Teti & Gelfand, 1991)。

綜上所述,父母親若擁有較高的親職效能,面對教養子女的親職工作時,即使面 對挫折,亦能適時調整自己的壓力,進而增加成就感。故提升母親的親職效能,將可 促使母親在面對教養工作時的自信心。

貳、親職效能之定義

透過自我效能的了解,發現親職效能和自我效能感是類似的,而親職效能是將自 我效能感之概念應用於母親教養的領域。

Montigny 和 Lacharite(2005)國外方面以親職效能為主題的研究已為數不少,而 國內以親職效能為研究主題者逐漸增多(引自郭美娟,2010,頁 22),因此本研究將 以 Bandura 的理論作為基礎,搜尋相關國內外的親職效能定義,形成本研究親職效能 的定義。

國內的學者也對親職教育有所解釋,黃凱霖(1995)將親職效能定義為「父母指 導子女學習時,對自我的能力信念」效能的四個因素,有「洞察、能力、滿意、肯定」

四個部分。馬惠芬(2003)以就讀於新竹科學園區幼兒園所之雙薪家庭的父親進行研 究,在「父職自我效能」的研究中,提到在親職角色上自覺能表現適當且能愉快勝任 的一種信念;還有學者認為親職效能是父母引導子女學習時,對自我的能力信念(黃凱 霖,1995)。許靜芳(2005)研究不同社經地位之國小學童家長之父母效能感對家長參 與的影響,其綜合相關研究定義親職效能為父母在參與兒童教育的過程中,自己所擁 有的親職知能應用於親職行為的知覺和親職滿意度。陳富美(2005)以國小學童父母 進行研究,將親職效能定義為,父母親相信自己的親職能力可以達到預期成果的信念;

沈品汝(2007)以學齡前幼兒父親為研究對象,將父職效能概念解釋為父親在參與親 職時,知覺自己在親職上能否表現適當、勝任並且持有積極正向的信念;劉百純和陳 若琳(2010)以新手父母為研究對象,將親職效能定義為父母親在執行親職工作時,

對自己養育幼兒預期信念及評估自己扮演親職角色的能力及勝任的程度。

而張兆麗(2006)研究「新竹縣國民小學學童父母參與親職教育活動與父母效能 感、親子互動之研究」中將親職效能定義為父母相信自己對子女的學業表現能產生正 面的影響的信念,亦即父母有足夠的能力指導子女的學習,包括態度與價值各方面,

而子女也能夠經由父母的指導加以學習。

黃美惠(2007)研究「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自我效能感與學童親子關係滿意度研 究」中,將親職效能定義為父母在親子情感交流、溝通表達上,對自我能力的信念,

包括對其行為結果的信心,能達此結果的難易等級以及類化程度的評估。

(30)

吳心怡(2007)將親職效能定義為父母親在子女學習督導、親子溝通、人際交往、

生活常規、身體健康各個重要向度上,對自我親職能力能幫助與影響子女的信念與判 斷。

呂貞嬅(2007)研究「育有國小學童父親母親婚育年齡與其親職效能之研究」中,

將親職效能感定義為「父母親對於自己親職角色及行為的主觀感受與自信程度」。陳楷 仁(2009)以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為研究對象,將親職效能感定義為父母親預期自己 有能力扮演好親職角色之信心。

商瑞娟(2007)也整合研究,將親職效能感解釋為父母自覺自己能有效教養兒女 的能力信念。郭美娟(2010)定義「父親的親職效能」為父親預期自己有能力扮演好 親職工作的一種信念,亦即知覺自己在教養參與上能勝任親職工作、肯定自我表現並 持有積極正向的信念。

在國外部分,Dumka、Stoerzinger、Jackson 和 Roosa(1996)的研究中,親職效 能是指父母親能否成功表現親職角色,以及能否發揮功能照顧孩子的生活並解決問題 等能力之信心;Coleman 和 Karraker(2000)將親職效能解釋為父母親對本身具備親 職相關能力的信心,以及知覺自己能正向影響孩子行為發展的自我親職能力;而 Hudson 和 Elek(2001)認為親職效能是父母在幼兒照顧活動上所具備的知識與技巧之 信心,即能勝任成為有效能父母親的程度(引自郭美娟,2010,頁 23)。

綜觀上述各個學者的研究與相關的理論,本研究認為親職效能為父母對於自己親 職能力的評價和信心,而親職能力涉及家長的教養態度和行為。也就是說,親職效能 是父母對教養的信念與勝任教養的能力評估,而顯現於外是父母實際的教養行為與方 式。故以本研究以 Bandura(1977)所提出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理論以及國內 學者對親職效能的定義為其依據,定義「母親親職效能」為母親預期自己有能力扮演 好親職工作的一種信念,亦即知覺自己在教養上能勝任親職工作、並持有積極正向的 信念。

茲將國內外研究者的論點以表1 分述如下:

 

(31)

表1

親職效能之定義

研究者(年代) 親職效能定義

黃凱霖(1997) 「父母指導子女學習時,對自我的能力信念」效能的四個因素,有

「洞察、能力、滿意、肯定」四個部分。

馬惠芬(2003) 雙親家庭中,育有學齡前子女的父親在執行親職時的教養參與行 為、勞務參與行為以及情感參與行為時,自覺在親職角色上能表現 適當且勝任愉快的一種信念。

陳富美(2005) 父母親相信自己的親職能力可以達到預期成果的信念。

許靜芬(2006) 研究不同社經地位的家長參與與自我效能,亦是以整體的父母效能 感為主。

張兆麗(2006) 指父母參加親職教育之後指導子女時,對自我能力的看法。

黃美惠(2007) 父母在親子情感交流、溝通表達上,對自我能力的信念,包括對其 行為結果的信心,能達此結果的難易等級以及類化程度的評估。

商瑞娟(2007) 將親職效能感解釋為父母自覺自己能有效教養兒女的能力信念。

呂貞嬅(2007) 父母親對於自己親職角色及行為的主觀感受與自信程度。

吳心怡(2007) 父母親在子女學習督導、親子溝通、人際交往、生活常規、身體健 康各個重要向度上,對自我親職能力能幫助與影響子女的信念與判 斷。

沈品汝(2007) 父親在參與親職時,知覺自己在親職上能否表現適當、勝任並且持 有積極正向的信念。

陳楷仁(2009) 父母親預期自己有能力扮演好親職角色之信念 劉百純和陳若琳

(2010)

父母親在執行親職工作時,對自己養育幼兒預期信念及評估自己扮 演親職角色的能力及勝任的程度。

郭美娟

(2010)

父親預期自己有能力扮演好親職工作的一種信念,亦即知覺自己在 教養參與上能勝任親職工作、肯定自我表現並持有積極正向的信念。

Dumka 等人

(1996)

父母能否成功表現親職角色,以及能否發揮功能照顧孩子的生活並 解決問題等能力之信心。

Coleman 和 Karraker(2000)

父母對本身具備親職相關能力的信心,以及自己能正向影響孩子行 為發展的自我親職能力。

Hudson 和 Elek

(2001)

父母在幼兒照顧活動上所具備的知識與技巧之信心,即能勝任成為 有效父母親的程度。

資料來源:國內學者研究者整理,國外學者引自郭美娟,2010,頁 24。

 

(32)

參、親職效能之內涵

目前國內外有關親職效能的研究,在探討其內涵時,有的學者會以整體的面向進 行探究,亦有學者會針對特定範圍、任務進行探討。

在整體面向探討方面,陳富美(2005)親職效能量表參考了國內外學者相關研究 編制而成的父母親職效能量表,運用整體效能做為親職效能的評估面向;在針對特定 範圍、任務進行探索方面,Coleman 和 Karraker(1998)針對具備適當的兒童照顧知 識與技能、對親職相關能力的信心以及親子之間的互動等三個面向進行評估探討,學 者並主張應採用綜合多元量表,以便真正瞭解親職效能對父母親的影響(Coleman &

Karraker, 2003)。

另外沈品汝(2007)研究亦建議可採多向度的親職效能量表進行探討,使研究能 更具體呈現親職效能與父職參與的相關性;而劉百純和陳若琳(2010)所提出的親職 效能量表中之親職角色評價、教養信心及教養能力等三大向度,能涵蓋對於親職效能 各個評估面向的探討。

本研究的「母親親職效能量表」採用 Bandura(1986)的理論基礎與郭李宗文、

鄧蔭萍、黃韋翎等人共同編製量表。Bandura(1986)認為自我效能並非固定不變的,

它屬於自我系統中動態的層面,包括認知、社會及行為的次技巧之衍生能力。母親親 職效能的重要性,可分述如下:

(一)母職信念

母親對自我效能的信念會決定他是否願意面對問題的情境,及如何選擇適當的方 式選擇自己能力可以勝任,又具挑戰性可促進自我成長的活動。例如:母親的信念會 影響他願意面對親職的情境,選擇適當的方式勝任親職工作,促進自我成長。本研究 將此面向設定為「母親的信念」,簡稱「母職信念」。

(二)母職技能表現

高效能的母親會集中注意力去熟悉作業的性質;但低效能的母親則先想到可能的 錯誤而懷疑自己的能力。本研究將此面向設定為「母親的動機和作業表現」,簡稱「動 機和作業表現」。

(三)母職堅持度

面對困難時,高效能的母親有較大的容忍力也堅持較久;高學習效能的母親會付 出較大的努力去了解並克服學習的困難。本研究將此面向設定為「母親的堅持度」,簡 稱「堅持度」。

 

(33)

(四)思考模式和情緒反應

低效能的母親在面對環境時會感受到較高的困難和畏懼,總想著自己的能力不足,

易導致自信心的降低、產生恐懼感、焦慮和逃避行為;高效能的母親則認為自己有能 力處理,有意願面對問題並更加努力。本研究將此面向設定為「母親的思考模式和情 緒反應」,簡稱「思考模式和情緒反應」。

(五)母職心理功能:

高自我效能的母親面對困難時,會減低焦慮和自我抑制,透過對成功的預期,能 增加應付問題的努力;低自我效能的母親面對困難較易輕言放棄,將關注的焦點從作 業本身轉變為低自我期待,倍感焦慮與心理壓力。本研究將此面向設定為「母親的心 理功能」,簡稱「心理功能」。

綜上所述,研究者根據歸納Bandura(1986)的論述編製量表,並將本研究的「母 親親職效能量表」之內涵,理解為五個向度:母職信念、母職技能表現、母職堅持度、

思考模式和情緒反應、母職心理功能五個內涵,做為本研究「母親親職效能量表」之 評估向度,探究母親親職效能的全貌。

茲將國內外研究者的論點以表2 分述如下:

表2

親職效能之內涵

(續下頁)

 

研究者 年代 親職效能的內涵

黃凱霖 1995 父母參與子女的課後學習活動時對自我能力的信念,且經因素 分析出洞察、能力、滿意以及肯定四部分。

馬惠芬 2003 情感表達與溝通的效能、教養效能、照顧效能、整體的親職效 能感

陳富美 2003 學業表現、教養能力、親子互動以及整體效能 張兆麗 2006 洞察、能力、滿意、肯定

吳心怡 2007 學習督導、親子溝通、人際交往、生活常規、身體健康 呂貞嬅 2007 成就表現、替代經驗、語言說服、生理狀態

陳楷仁 2009 父母知覺子女表現、子女親職支持行為

郭美娟 2010 親職角色評價、教養信心以及教養能力等三個向度 Teti 與

Gelfand

1991 整體效能、照顧知能

Dumka 等人 1996 整體效能、教養效能、衝突解決

(34)

表2(續) 

資料來源:國內學者研究者自行整理,國外學者引自陳楷仁,2009,頁 22。

肆、親職效能之相關研究

親職效能感會影響親職的各個層面行為,尤其是在親職效能影響母親的研究,本 文將親職效能的相關實徵研究中與親子有關的背景變項加以整理,說明如下:

(一)幼兒年齡

黃凱霖(1995)研究發現基本的家庭變項,如子女數、子女年齡及子女性別等與 整體父母效能感具有顯著的相關。

Colema 和 Karraker(2000)研究中,比較國小階段難養氣質與易養氣質兒童的母 親,發現認為自己孩子是難養氣質的母親,其親職效能感和兒童年齡並無相關;但是 認為自己孩子屬於高社會性(易養氣質)的母親,親職效能感則隨著兒童年齡增加而 增加(引自潘怡彣,2006,頁 27)。

李宗文(2003)研究結果發現,幼兒的年齡與母親的教養方式有區辨性,即幼兒 的年齡愈大,母親偏向威權開明的教養方式增加。鍾鳳嬌(1997)的研究也發現父母 會對年齡較大的幼兒使用較多的解釋說明,對年紀較小的幼兒則運用較多的回饋。

綜上所述,幼兒年齡與親職效能的相關研究很少,究竟幼兒年齡是否會對母親親 職效能造成顯著的影響嗎?值得再進一步深入探討。

(二)幼兒性別

國內學者王叢桂(2000)指出,父親對兒子的注意高於女兒,不過他對兒子的要 求與限制也比較多,對女兒則較溫柔與易親近。

研究者 年代 親職效能的內涵

Coleman 與 Karraker

1997 整體效能、照顧知能、親子互動 Reece 與

Harkless

1998 照顧知能 Kwok 與

Wong

1999 整體效能、照顧知能

Brody 等人 1999 整體效能、教養效能、情感溝通 Jackson 2000 整體效能

Hudso 與 Elek 2001 照顧知能

(35)

馬惠芬(2003)研究結果發現,子女性別對父親自我效能有顯著影響,換言之,

父親對女兒的親職自我效能較兒子高,甚至對女兒的親子關係也比較滿意。林翠玲

(2006)研究卻發現擁有男孩的父親,其父職效能感比擁有女孩之父親高。

陳鳳珠(2007)研究結果,子女性別不同,其親職效能有顯著差異,子女性別與 親職效能有顯著的關連。反之,亦有部分研究結果顯示,父母管教方式不會因性別不 同而有所差異(陳雅莉,1993;林惠雅,1999b)。

Yamamoto 等人(2006)以日本的父母親為研究對象,將教養期待、參與度與親 職效能感做相關研究,發現子女的性別與父母親的親職效能感有關,當子女為女生的 父母親,在教養子女能力及協助子女發展的自信程度的親職效能感較高(引自林宜芳,

2010,頁 16)。然而,陳楷仁(2009)研究結果卻發現,有女兒的父母親職效能感與 有兒子的父母相比沒有顯著差異。

由上述可知,子女性別可能會對父母的親職效能有不同的影響,然而這對幼兒母 親而言,是否子女性別也會影響其親職效能呢?本研究將檢視這項因素與親職效能的 關聯。

(三)出生序與子女數

黃凱霖(1995)研究發現基本的家庭變項,如子女數、子女年齡及子女性別等與 整體父母效能感具有顯著的相關。李旻津(2006)研究結果顯示,子女數 1 個之雙薪 家庭國小學童父親的親職效能感較高。國外學者Gross、Rocissano 和 Roncoli(1989)

研究指出早先的孩子照顧經驗以及孩子的出生序可以預測學步兒母親的信心(引自黃 美惠,2007,頁 24)。

林惠雅(1999)研究結果顯示,子女排行愈前者,母親愈認為孩子具有獨立思考、

判斷是非、觀察學習、自我控制、主動探索之自我能力。然而,陳莉雅(1993)以國 小父母親為對象,研究發現,城鄉父母對子女的管教態度不因子女的排行而有顯著差 異。

如今,家庭中的子女數銳減,甚至獨生子女已經成為一種新趨勢,家庭中每個孩 子都是父母親的寶貝,孩子的自主權高漲,父母的親職行為與信念也應該隨之調整,

不能再按照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子女身上。

由上可知,幼兒母親的親職效能有可能會因子女出生序、子女數的不同而有所差 異。本研究將檢視這些因素與親職效能的關聯。

(四)母親年齡

年齡代表一個人的成熟度,也與他的生活能力有關。洪榮正(2004)研究發現,

年紀較輕的母親其親職壓力較大。父母在子女不同的發展階段扮演稱職的親職角色,

自然能減輕自身的親職壓力,而親職效能感也會隨之提升。

陳富美(2005)以台北縣市地區就讀國小五、六年級的兒童及其父親、母親為研 究對象研究顯示,母親年齡的差異未顯現在其親職效能上。

(36)

由上述可知,母親年齡與親職效能的相關研究很少,究竟母親年齡是否會是否會 對親職效能造成顯著的影響嗎?值得再進一步深入探討。

(五)職業

Coleman 和 Karraker(1998)研究中,發現職業會影響親職效能。

Hudson、Elek 和 Fleck(2001)研究指出初任母親的自我效能感會隨著母親回到 工作職場造成母親自我效能感的變化,因此將母親的職業列入本研究之背景變項加以 探討(引自葉婉真,2008,頁 30)。吳承珊(2000)的研究也發現,職業專業性愈高 的母親對孩子管教時所採用的「反應」行為愈多。

由上述可知,職業與親職效能的相關研究很少,從事不同職業的母親其親職效能 有可能也會有所不同,究竟母親的職業是否會對親職效能造成顯著的影響嗎?值得再 進一步深入探討。

(六)族群

台灣是一個族群融合的多元社會型態,包括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以 及人數逐漸增加的新住民,不同的文化背景是否蘊含著不同的親職效能,有其探討的 空間,因此將此一變項納入這次的問卷當中。

周禧慧(2011)研究平地與原住民幼兒母親在親效能感與親職壓力上的現況及差 異情形,研究結果發現平地及原住民幼兒母親具中上程度的親職效能,且平地與原住 民幼兒母親在「整體親職效能感」並無顯著差異,但是,原住民幼兒母親在「整體親 職壓力」層面達顯著性差異。研究者比較平地與原住民幼兒母親平均數後,發現原住 民幼兒母親「整體親職壓力」顯著高於平地幼兒母親。研究結果發現族群與不同背景 變項之幼兒母親對親職效能感無交互作用。

綜上所述,周禧慧(2011)研究發現族群與幼兒母親對親職效能感無交互作用。

並且國內研究族群與親職效能的相關研究很少,而且不同族群有其固有的文化,不同 族群是否會對親職效能造成顯著的影響嗎?值得再進一步深入探討。

(七)家庭型態

Olsen(1971, 1976)報告年代的台灣家庭,大多為三代同堂的家庭和兩代的小家 庭,相較於小家庭中的母親,大家庭的母親較常使用直接的方式來管教小孩,大家庭 在訓練孩子的時候較少強調自我信賴的部份,而較關注孩子從外來權威的學習(引自 李宗文,2003,頁 181)。本研究的家庭型態分為小家庭(父和母及子女同住)、單親

(父或母及子女同住)、隔代(祖父母與孫子女同住)、三代同堂/折衷家庭(祖父母、

父母、及子女同住)、大家庭(父和母及子女與其他親戚同住)、其他。

林振隆(2005)探討外籍配偶親職勝任感及親職教育需求之研究,研究發現家庭 類型、長子女年齡、目前子女數等不同背景變項之外籍配偶其親職勝任感未達顯著差 異。

(37)

綜上所述,家庭型態與親職效能的相關研究很少,究竟母親的家庭型態是否會對 親職效能造成顯著的影響嗎?值得再進一步深入探討。

(八)教育程度

多數的研究皆表示親職效能感與教育程度有相關,而且教育程度較高者的親職效 能感優於較低者。Bandura(1997)提到精熟經驗為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來源,精熟經 驗指的是個人於學習上成功表現的結果。而教育程度較高者在學習上有較多的成功經 驗,所以當自我效能感發揮於教養方面其表現也較佳。

黃凱霖(1995)研究指出教育程度變項與整體父母效能感呈現顯著的相關。陳富 美(2003)研究發現家長的教育程度,會影響到親職效能感,且陳富美(2005)以台 北縣市地區就讀國小五、六年級的兒童及其父親、母親為研究對象的研究結果也顯示 教育程度較的高的父母親,親職效能也較高。張兆麗(2006)研究對象為有國小學童 的家長,其中學歷在研究所、大學並參加親職教育活動、以一學期參加一次以上活動 者、以一學期參加五小時以上活動之父母,呈現較佳的父母效能感。

呂貞嬅(2007)研究指出教育程度變項與整體父母效能感呈現顯著的相關。戴蘭 青(2009)研究國小學童父親的親職效能感、婚姻品質與共親職之關係研究結果發現,

不同教育程度的國小學童父親,其共親職之抵制行為,與其親職效能感的高低有關。

陳楷仁(2009)的研究顯示父母教育程度為大學(專科)或研究所以上,其親職效能 感顯著高於國(初)中。

林詩韻(2008)以早期療育服務之主要照顧者為研究對象,發現其教育程度較高 有較好的親職效能感。周禧慧(2011)研究也發現,全體幼兒母親的親職效能感會因 學歷等變項之不同而有顯著性差異。

至於國外的研究,Hoover-Dempsey 等人(1992)的研究也指出家長的教育程度與 父母效能感有顯著關聯;Coleman 和 karraker(2000)的研究顯示母親的家庭收入和教 育程度高,其父母自我效能感也較高。教育程度乃社經地位的指標之一(引自黃美惠,

2007,頁 24)。

綜上所述可知,不同的教育程度其父母的親職效能有可能有所不同,本研究將以 此因素進行親職效能的探討,以驗證親職效能感與教育程度的關係。

 

(38)

(九)家庭收入 1. 社經地位

家庭收入是影響親職效能的重要因素。馬惠芬(2003)高社經地位的父親,會比 較願意參與親職工作,其親職效能感也較高。反之,當家庭經濟情況較差時,父母親 會對環境產生無力感,這種無力感也會表現在親職效能感上,此因經濟困難而降低的 親職效能感,會使父母表現出較無親職效能的教養行為(陳富美,2005)。

許靜芳(2006)以彰化縣為例,發現小學家長參與子女的課業較頻繁,但是對於 學校事務與社區事務較少參與,其研究結果發現,中、高社經地位之國小學童家長,

父母效能感高於低社經地位之國小學童家長,且社經地位會受到父母效能感之中介而 影響家長參與,因此在進行研究時應考慮家庭社會經濟階層。黃美惠(2007)的研究 也顯示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家長,其中高社經地位的父母自我效能感高於低社經地位的 父母,且 Coleman 和 karraker(1998)也認為低社經地位的家庭與親職效能感較低是 有相關的。

2. 雙薪家庭

馬惠芬(2003)研究發現,配偶有工作時,父親就明顯參與較多親職,反之,若 配偶沒有工作在家中扮演全職家庭主婦時,父親就可能會把教養兒女的事認為是配偶 該更多擔負的責任,因此較少參與親職工作,並且兩者答到顯著差異。這與黃馨慧(2000)

所提到的研究結果相符合,她的研究發現,男性在參與傳統女性的家務工作以及分擔 性的家務工作上,雙薪家庭的男性就明顯多於單薪家庭的男性。李旻津(2006)研究 亦發現,雙薪家庭國小學童父親其經濟感受愈充裕、社經地位愈高,則親職效能感愈 佳。

3. 家庭收入

陳鳳珠(2007)研究發現家庭平均月收入在母親親職效能感上無顯著差異。還有 呂貞嬅(2007)研究台南地區的國小學童家長,發現在個人收入方面,父親的親職效 能感達到顯著水準,而母親的親職效能感也未達到顯著水準。但是周禧慧(2011)研 究卻發現,全體幼兒母親的親職效能感會因家庭月收入等變項之不同而有顯著性差 異。

綜上所述可知,社經地位、雙薪家庭、家庭收入,有可能會影響親職效能,本研 究以家庭收入進行探討,以驗證親職效能與家庭收入的關係。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name common laboratory apparatus (e.g., beaker, test tube, test-tube rack, glass rod, dropper, spatula, measuring cylinder, Bunsen burner, tripod, wire gauze and heat-proof

If using electronic screen products is needed, parents should accompany children and provide timely guidance.. Parent

It provides ethnic minority parents (hereafter referred to as “parents”) with useful information including Hong Kong’s education system, major education policies

Effective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school affairs may be linked to parent educational programs which is central to high quality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of the children. The

Treatment and Education of Autistic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Handicapped Children (TEACCH).

Family with marital couple owns sufficient economic resources, parents with healthy mental usually spend more time to accompany and take care of children, therefore the children's

The grade of the children, education level of parents, the occupation of parents, and the number of times meals are cooked at home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a perception

Among them, service quality and sex, age, level of education, marital status, average month income and class Present notable difference... Job Pressure and service quality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