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屏東縣國小教師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認知與實施戶外教學意願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屏東縣國小教師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認知與實施戶外教學意願之相關研究"

Copied!
11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屏東大學生態休閒教育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黃任閔 博士. 屏東縣國小教師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認知 與實施戶外教學意願之相關研究. 研究生:陳湘婷 撰. 中華民國 104 年 8 月 19 日.

(2) 國立屏東大學生態休閒教育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班 碩士論文 研究生:陳湘婷 題目:扉東韓國小教師六堆客家文化盟區認如與實施戶外教學 意廟之相關研究 本論文業組審查及口試合格特此證明. 論文口試委員會主席掃毒(,. �{i. 委員. 委員苟... ;(4. 灰. ff\. 指導教授:三種必闕 主任:. 中華民團. 才干拌勻 104. 年. 8. 月. 19. 日.

(3) 謝詞 從在鍵盤上敲出這本論文的第一個字開始,心裡就期待著付梓 這一刻的來臨,歷經三個暑假,終於完成了!此時,研究所進修的 點滴畫面從腦海中一幕幕呈現,苦中有甘,酸中帶甜,許多美好而 充實的記憶,正在細細回味中。 感謝論文的重要關鍵推手―黃任閔教授,從研究主題的選擇、 文獻的探討、研究架構的建立、問卷的設計,內文的撰寫,予以悉 心的指導與啟迪,並對初稿逐字審閱,在論文撰寫的過程中,獲益 良多。同時,感謝口試委員徐欽賢教授與吳勤榮教授,仔細檢閱, 提供精闢寶貴的建議,增益內容的深度與廣度,使論文更臻嚴謹與 完善。此外,感謝協助發放與填寫問卷的老師們,當每一份問卷轉 化成為統計數字時,在在感受到背後蘊涵的那份襄助之情。 感謝同窗好友倖年、淑芳、盛芸、憶姝、雪芳、思媫、瑩貞、 枚娟、芯怡、秀女、巧文、長青、淑貞、千玉、玉榮、淳蓁、淑美, 相互激勵,無私分享,活絡班級氛圍,大家充滿好奇、熱情與信心 的言行,像是發電機,一次又一次在智識與心靈上供給成長動能, 開展視野,讓我發現生活的亮點,為進修期間增添豐碩美麗的光采, 真的很開心有緣成為這個大家庭的一員,我會一直珍惜這份特殊的 情誼。 感謝家人的體諒、包容、全力的支持、溫馨的關懷及鼓勵,總 是帶給我滿滿的幸福感,滋潤著身心,激發朝向目標逐步勇敢邁進 的動力,專心完成學業與論文寫作。 感謝每一位曾經為我點亮明燈的你們,我是幸福的,更是幸運 的,因為有你們! 湘婷 謹誌 2015 年 8 月 i.

(4) ii.

(5) 屏東縣國小教師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認知 與實施戶外教學意願之相關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屏東縣國小教師對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的認知與實施 戶外教學的意願之現況,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在認知與意願的差異情形, 進而探討國小教師在園區認知及戶外教學意願之間的關係。本研究採問 卷調查法,以「屏東縣國小教師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認知與實施戶外教學 意願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以屏東縣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採配額抽 樣方式,共發出 470 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 435 份。根據問卷填答結果, 利用 SPSS 17.0 統計軟體,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 皮爾遜積差相關等方法進行資料分析。依據分析結果,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屏東縣國小教師對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的認知良好,以「生態資源」 層面得分較高,以「設施服務」層面得分較低。 二、年齡、服務年資、是否參觀過園區與是否曾經運用園區進行戶外教 學等四個不同背景變項的屏東縣國小教師,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的 認知上有顯著差異。 三、屏東縣國小教師運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實施戶外教學的意願高 ,以 「學習引導」層面得分較高,以「障礙解決」層面得分較低。 四、年齡、現任職務、學校視導區與是否曾經運用園區進行戶外教學等 四個不同背景變項的屏東縣國小教師,在運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實 施戶外教學的意願上有顯著差異。 五、屏東縣國小教師對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的認知與實施戶外教學的意願 有顯著正相關。. 關鍵詞: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戶外教學、認知、意願. iii.

(6) iv.

(7) A Related Study on the Cognition of Liudui Hakka Cultural Park and the Intention to Implement a Field Trip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Pingtung County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tatus on the cognition of Liudui Hakka Cultural Park and the intention to implement a field trip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Pingtung County.. The study. analyzed the variations resulting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on the cognition and the intention and then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gnition of the park and the intention to implement a field trip among these teachers.. This study adopted survey method, with “Questionnaire on the. cognition of Liudui Hakka Cultural Park and the intention to implement a field trip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Pingtung County” being the research tool, and with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Pingtung County being the research samples.. The study adopted the quota sampling method,. issued 470 questionnaires, and collected 435 valid questionnaires.. The. collected data was analyzed through the SPSS 17.0 statistical software, includ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e-way. MANOVA,.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the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s: First,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Pingtung County possessed good cognition of Liudui Hakka Cultural Park, with the level of “Ecological. v.

(8) resources” getting the highest scores and the level of “Facilities and services” getting the lowest ones. Seco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the cognition of Liudui Hakka Cultural Park, depending on the four different background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Pingtung County: their ages,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of visiting the park, and experience of carrying out a field trip to the park before. Third,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Pingtung County were highly intended to use Liudui Hakka Cultural Park for implementing a field trip, with the level of “Study guiding” getting the highest scores and the level of “Obstacles solving” getting the lowest ones. Fourth,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the intention to use Liudui Hakka Cultural Park for implementing a field trip, depending on the four different background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Pingtung County: their ages, current positions, supervised regions of the school, and expereicne of carrying out a field trip to the park before. Fifth,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t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gnition of Liudui Hakka Cultural Park and the intention to implement a field trip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Pingtung County.. Keywords: Liudui Hakka Cultural Park, field trip, cognition, intention. vi.

(9) 目次 謝詞……………………………………………………………………………….…i 摘要…………………………………………………………………………….…iii Abstract………………………………………………………………………….v 目次…………………………………………………………………………….…vii 表次…………………………………………………………………………….…ix 圖次………………………………………………………………………….…x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問題…………………………………………………………………………3 第四節 研究範圍…………………………………………………………………………4 第五節 名詞釋義…………………………………………………………………………5.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相關研究…………………………………………7 第二節 戶外教學理論與相關研究……………………………………………11 第三節 認知理論與相關研究……………………………………………………17 第四節 意願相關研究………………………………………………………………25 第五節 認知與意願之相關實證研究………………………………………33 第六節 本章總結………………………………………………………………………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35 第二節 研究流程………………………………………………………………………36 vii.

(10) 第三節 研究假設………………………………………………………………………37 第四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39 第五節 研究工具………………………………………………………………………44 第六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54.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55 第一節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認知之分析……………………………………55 第二節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戶外教學意願之分析……………………68 第三節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認知與實施戶外教學意願之相關 分析………………………………………………………………………………8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5 第一節 結論………………………………………………………………….…………85 第二節 建議………………………………………………………………………………87 第三節 研究限制………………………………………………………………………91. 參考文獻………………………………………………………………………93 附錄………………………………………………………………………………97. viii.

(11) 表次 表 2-1 戶外教學定義一覽表 ............................................................. 11 表 2-2 Piaget 認知發展期一覽表 ...................................................... 14 表 2-3 認知定義一覽表 ..................................................................... 17 表 2-4 認知相關研究層面一覽表 ..................................................... 19 表 2-5 個人背景變項對認知的差異性分析一覽表........................ 23 表 2-6 個人背景變項在認知差異性之相關研究結果彙整表 ....... 24 表 2-7 意願定義一覽表 ..................................................................... 25 表 2-8 意願相關研究層面一覽表 ..................................................... 27 表 2-9 個人背景變項對意願的差異性分析一覽表........................ 31 表 2-10 個人背景變項在意願差異性之相關研究結果彙整表 ...... 32 表 3-1 正式樣本抽樣分析表 ............................................................. 40 表 3-2 正式問卷施測樣本統計表 ..................................................... 41 表 3-3 受試者基本資料分析表 ......................................................... 43 表 3-4 問卷內容效度專家名單一覽表 ............................................ 46 表 3-5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認知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 47 表 3-6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戶外教學意願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 48 表 3-7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認知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 50 表 3-8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戶外教學意願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 52 表 3-9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認知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 53 表 3-10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戶外教學意願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 53 表 4-1 屏東縣國小教師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認知之現況分析 摘要表………………………………………………………………………………57. ix.

(12) 表 4-2 不同性別的國小教師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認知之 差異分析表.............................................................................. 58 表 4-3 不同年齡的國小教師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認知之 差異分析表.............................................................................. 59 表 4-4 不同年齡的的國小教師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認知之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60 表 4-5 不同最高學歷的國小教師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認知之 差異分析表.............................................................................. 61 表 4-6 不同服務年資的國小教師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認知之 差異分析表.............................................................................. 61 表 4-7 不同服務年資的國小教師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認知之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62 表 4-8 不同現任職務的國小教師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認知之 差異分析表.............................................................................. 63 表 4-9 不同任教年段的國小教師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認知之 差異分析表.............................................................................. 64 表 4-10 不同學校視導區的國小教師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認知 之差異分析表 ......................................................................... 64 表 4-11 是否參觀過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的國小教師在六堆客家 文化園區認知之差異分析表 ................................................ 65 表 4-12 是否參觀過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的國小教師在六堆客家 文化園區認知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66 表 4-13 是否曾經運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進行戶外教學的國小 教師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認知之差異分析表 ................... 66. x.

(13) 表 4-14 是否曾經運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進行戶外教學的國小 教師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認知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67 表 4-15 屏東縣國小教師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戶外教學意願之 現況分析摘要表 ..................................................................... 69 表 4-16 不同性別的國小教師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戶外教學 意願之差異分析表 ................................................................. 71 表 4-17 不同年齡的國小教師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戶外教學 意願之差異分析表 ................................................................. 72 表 4-18 不同年齡的的國小教師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戶外教學 意願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3 表 4-19 不同最高學歷的國小教師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戶外 教學意願之差異分析表 ......................................................... 74 表 4-20 不同服務年資的國小教師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戶外 教學意願之差異分析表 ......................................................... 74 表 4-21 不同現任職務的國小教師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戶外 教學意願之差異分析表 ......................................................... 75 表 4-22 不同現任職務的國小教師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戶外 教學意願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76 表 4-23 不同任教年段的國小教師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戶外 教學意願之差異分析表 ......................................................... 77 表 4-24 不同學校視導區的國小教師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戶外 教學意願之差異分析表 ......................................................... 77 表 4-25 不同學校視導區的國小教師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戶外 教學意願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78. xi.

(14) 表 4-26 是否參觀過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的國小教師在六堆客家 文化園區戶外教學意願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79 表 4-27 是否曾經運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進行戶外教學的 國小教師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戶外教學意願之差異 分析表...................................................................................... 80 表 4-28 是否曾經運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進行戶外教學的國小 教師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戶外教學意願之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 81 表 4-29 國小教師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認知與實施戶外教學意願 之積差相關分析摘要表 ........................................................ 82. xii.

(15) 圖次 圖 2-1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導覽圖 ..................................................... 10 圖 2-2 經驗塔─有效的學習方式 ..................................................... 13 圖 2-3 訊息處理系統.......................................................................... 19 圖 3-1 研究架構 .................................................................................. 35 圖 3-2 研究流程 .................................................................................. 36. xiii.

(16)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以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為實證之區域,探討屏東縣國小教師對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的認知與實施戶外教學的意願之關係,本章共分為五 小節,第一節針對研究背景與動機進行陳述;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 節為研究問題;第四節為研究範圍;第五節為相關名詞的釋義說明。.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現代社會的快速變遷,影響博物館傳統的角色與功能,從舊時重視 「有形遺產」的收藏、保存、展示與研究,館藏品的蒐集大都依據其歷 史、藝術、自然、科技等性質來選擇,逐漸演變為集合人類文明重要的 建築設計、藝術展演、文化資產與消費的場所,進而營造一種情境式、 參與式、互動式與全感知的展示教育方式(劉百苓,2008) 。六堆客家文 化園區就是根據此種將「以物為主」轉變成「以人為主」的生態博物館 概念,融入地方區域、社區規劃構思,所展現出來的生態教育園區(歐 迪民,2004)。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緣起於 1996 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公布「全 國文化生活圈文化硬體(展演)設施發展綱要計畫」,在蘇嘉全於 2000 年縣長任內,基於六堆地區暨客家族群在南臺灣開拓史上所具有的重要 地位,選擇屏東縣內埔、長治、麟洛三個鄉鎮交界處的臺糖 20 公頃土地, 全力推動「屏東縣客家文化園區」設置計畫,行政院於 2004 年核定將其 提升為國家級建設,訂名為「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梁育誠,2010)。園 區之規劃,以客庄常民生活與自然生態作為雙主軸概念,建置傘架客家 聚落建築區、田園地景區、自然草原區、九香花園景觀區等四大區域, 並設立壟間、菸樓、兒童探索空間、多媒體展示館等(客家委員會客家 1.

(17) 文化發展中心,2014) 。由此可知,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展現多樣化的自然 與人文生態景觀,蘊含豐富的教學資源,可提供實地觀察體認。 戶外教學是教師引導學生認識環境的重要媒介,提供學生在課堂外 實際探索、親身體驗的學習機會,以彌補學校正規課程中實務性的不足 (鍾尚哲,2011) 。透過戶外教學課程的實施,讓學生運用感官觀察,從 直接的、實際的、生活的體驗中學習,深入瞭解環境,覺知人與環境的 關係,進而培養其尊重及愛護環境的情懷(王鑫、朱慶昇,1995;陳美 音,2007) 。其中,教師是戶外教學的主導者,在整個教學活動的實施及 規劃上具有決策權,除了設計戶外教學的內容與流程,還要扮演觀察、 輔導、及協助學生學習的角色(余雅芳,2003) ,所以,教師本身的認知 與意願具有相當的重要性,會直接影響戶外教學地點的選擇與 戶外教學 活動的學習效果,但許多教師在研擬戶外教學的行程上,往往礙於時間、 交通、費用、安全及教學方便性等考量(王靜如,1991;余宗翰,2000; 謝鴻儒,2000) ,而選擇風景遊樂區、主題樂園等地點,或是全權交由旅 行社辦理,並沒有一套按照學習歷程設計的系統性教學活動,學生常淪 於走馬看花,無法激發對於環境的敏銳性,拓展學習經驗,此時,戶外 教學就失去其延伸正規課程的意義(鄭坤昌,2005)。 因此,本研究欲瞭解教師對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的認知程度為何?實 施戶外教學的意願為何?藉由探討兩者的現況情形及其關聯,作為提升 教師對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的認知及實施戶外教學的意願之依據,讓教師 深刻體驗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是具有深度教育意義的戶外教學地點,進而 提高其運用園區實施戶外教學的意願,增進戶外教學的效能。 依據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以「屏東縣國小教師六堆客家文 化園區認知與實施戶外教學意願之相關研究」為主題,探討國小教師的 認知與實施戶外教學的意願之關係,做深入的調查分析,並整理歸納研 究結果,提出具體的建議,供政府主管機關、學校行政單位、教師,做 為推廣園區戶外教學活動參考之用。 2.

(18)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旨在探討屏東縣國小教師對六堆客家文 化園區認知與實施戶外教學意願之間的關係,具體研究目的如下: 一、暸解屏東縣國小教師對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的認知之情形。 二、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屏東縣國小教師在對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的認知 之差異情形。 三、暸解屏東縣國小教師運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實施戶外教學的意願之 情形。 四、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屏東縣國小教師在運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實施 戶外教學的意願之差異情形。 五、探討屏東縣國小教師對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的認知與實施戶外教學的 意願之相關情形。.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提出所要探討的問題,以作為研究設 計與資料分析的基礎,具體研究問題如下: 一、屏東縣國小教師對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的認知之情形為何? 二、不同背景變項的屏東縣國小教師對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的認知之差異 為何? 三、屏東縣國小教師運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實施戶外教學的意願之情形 為何? 四、不同背景變項的屏東縣國小教師運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實施戶外教 學的意願之差異為何? 五、屏東縣國小教師對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的認知與實施戶外教學的意願 之相關情形為何? 3.

(19) 第四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主題為「屏東縣國小教師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認知與實施戶外 教學意願之相關研究」 ,將研究範圍分為研究地區、研究對象、研究法與 研究變項,其內容分述如下:. 一、研究地區 本研究為區域型研究,係以屏東縣為調查範圍,包含屏東市、潮州 鎮、東港鎮、恆春鎮、萬丹鄉、崁頂鄉、新園鄉、林邊鄉、南州鄉、琉 球鄉、枋寮鄉、枋山鄉、車城鄉、滿州鄉、高樹鄉、九如鄉、鹽埔鄉、 里港鄉、內埔鄉、竹田鄉、長治鄉、麟洛鄉、萬巒鄉、新埤鄉、佳冬鄉、 霧台鄉、瑪家鄉、泰武鄉、來義鄉、春日鄉、獅子鄉、牡丹鄉、三地門 鄉等三十三個行政區域。.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係指 103 學年度任教於屏東縣國民小學的專任教師,包 含級任教師、科任教師及兼任行政工作的主任、組長等教師。. 三、研究法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問卷為工具,蒐集研究資料,進行統計 分析,從而瞭解受試者的觀點與意見。. 四、研究變項 本研究的變項為認知與意願,在認知方面,分為「生態資源」、「活 動體驗」、「設施服務」三個層面;在意願方面,分成「教學準備」、「學 習引導」、「障礙解決」三個層面。此外,在樣本的背景變項方面,則針 對「性別」、「年齡」、「最高學歷」、「服務年資」、「現任職務」、「任教年 段」、「學校視導區」、「是否參觀過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是否曾經運用 過六堆客家文化園區進行戶外教學」等九個因子進行探討。 4.

(20) 第五節 名詞釋義 本節針對本研究的重要名詞與研究變項,加以界定與解釋,使其意 義更加清楚明確,茲說明如下:. 一、國小教師 國小教師是指具有合格的教師證書,並任教於國民小學之專任教師 (鍾尚哲,2011) 。本研究中的「國小教師」是指 103 學年度任教於屏東 縣國民小學之專任教師,包含級任教師、科任教師及兼任行政工作之主 任、組長等教師。. 二、六堆客家文化園區 文化園區是指具有地方代表性之產業及文化活動,提供外來遊客體 驗與感受地方生活特質之聚落,在設計上融合了博物館和公園的特性(梁 育誠,2010) 。本研究中的「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是指隸屬於行政院客家 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的屏東縣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採生態博物館之 概念,建構為具有研究交流、藝文民俗、產業育成、觀光導覽及文化保 存等功能的生態教育園區。. 三、戶外教學 戶外教學是以環境為導向的教學,透過與戶外環境的接觸,實際增 進學生對環境的認識,體驗人與環境的關係(王靜如,1991) 。本研究中 的「戶外教學」是指屏東縣國小校外教學,特別是在學期中舉辦的全校 性、全學年性或全班性之校外參訪學習活動。. 5.

(21) 四、認知 認知是指個體經由意識活動,對事物認識與理解的心理歷程(張春 興,1996) 。本研究中的「認知」是指屏東縣國小教師在研究者修編的「六 堆客家文化園區認知量表」中,對園區「生態資源」、「活動體驗」、「設 施服務」三個層面的瞭解程度。量表得分愈高,表示教師對園區的認知 程度愈佳;得分愈低,表示教師對園區的認知程度愈差。. 五、意願 意願為個體對某行為的必要性之看法或為達成某種目標而呈現的行 為傾向(鍾尚哲,2011) 。本研究中的「意願」是指屏東縣國小教師在研 究者修編的「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戶外教學意願量表」中,進行園區戶外 教學活動時,針對「教學準備」、「學習引導」、「障礙解決」三個層面的 配合程度。量表得分愈高,表示教師對於運用園區實施戶外教學的意願 愈高;得分愈低,表示教師對於運用園區實施戶外教學的意願愈低。. 6.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瞭解教師對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的認知與實施戶外教學的 意願之關係,本章進行相關文獻與實證研究的探討,以期能藉以形成本 研究之理論基礎與研究架構之依據。共分為六節,第一節為六堆客家文 化園區相關研究;第二節為戶外教學理論與相關研究;第三節為認知理 論與相關研究;第四節為意願相關研究;第五節為認知與意願之相關實 證研究;第六節為本章總結。茲將各節內容說明如下:. 第一節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相關研究 本節主要在探討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的相關資料及研究,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為六堆的起源;第二部分為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的成立經過;第 三部分為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的規劃理念;第四部分為六堆客家文化園區 的主題區域。. 一、六堆的起源 西元 1721 年(清康熙 60 年) ,朱一貴之亂,威脅到客家先人聚落的 生存時,各地士紳義勇集合於內埔媽祖廟聚議,成立民間義勇,共有中、 前、後、左、右、先鋒及巡查營,保衛家鄉,抵禦外侮。由於平亂有功, 獲清廷敕建忠義亭,並以忠義亭為精神堡壘。當時的六營後來演變為六 堆,即中堆(竹田)、前堆(麟洛、長治)、後堆(內埔)、左堆(新埤、 佳冬)、右堆(美濃、高樹)、先鋒(萬巒)。六堆鄉鎮橫跨高雄、屏東兩 縣,在清朝時代皆隸屬鳳山縣,日據時期也同屬阿猴廳或高雄州,光復 後,美濃改隸高雄縣,其餘則隸屬屏東縣,所以「六堆」並非行政區域, 而是同一族系精神的結合體(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2014)。 7.

(23) 二、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的成立經過 由於當年客家人渡海來臺時,多集中於臺灣南部的六堆聚落,使得 此一地區成為南臺灣的客家重鎮,並具有完整的聚落區域範圍及豐富的 客家文化資產。於是在 1998 年,由屏東縣政府文化局提出規劃,申請補 助經費,未獲通過,後改由委託高雄市公共事務管理學會規劃,於 2001 年 3 月文建會召開第二次審查會議正式通過,行政院核定設立及補助工 程經費。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為更強化跨縣市鄉鎮的客家資源整合及促進 區域客家產業觀光再發展,提出「臺灣南北客家文化園區設置計畫」 ,經 行政院於 2004 年 2 月 19 日核定將「屏東縣客家文化園區」提升為國家 級建設,訂名為「六堆客家文化園區」 ,並特別成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臺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 ,專門負責推動執行此項任務(許升榮,2004; 梁育誠,2010;曾彩金,2002)。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位於屏東縣內埔鄉建興村信義路 588 號,跨越內 埔、長治、麟洛三個鄉鎮交界,隸屬於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歷經多年籌 建,於民國 100 年 10 月 22 日,正式開園使用。此園區將做為六堆的入 口平臺,以活化地方鄉鎮聚落為目標,協助地方呈顯、保存、加值及行 銷客庄風貌與文化產業(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2014)。. 三、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的規劃理念 根據盧圓華(2002)計畫主持的《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建築計畫案期 末報告書》中,明確地指出「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總體營造的建築計畫 理念如下: (一)延續「生態博物館」及「類博物館」二大規劃理念。 (二)將「大公」社群意識(即公共性社會結構)納入整體建築考量。 (三)在文化園區、生態博物館與類博物館的理念下,將核心園區和 地方園區之間的結構關係,藉由「大公」意識,建立起六堆地區特有的 「客家社區總體營造」。 8.

(24) (四)以「開放式營建」 (open building) 的建築技術和建築思潮中的 「結構主義」 (structuralism) 二種理論及透過設計規範的方式,來實現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的社區總體營造理念。. 四、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的主題區域 依據六堆客家文化園區(2014)的內部導覽資料,將現有的區域簡 介如下,其園區的導覽圖如圖 2-1 所示:. (一)傘架客家聚落建築區 基於為大地打傘遮蔭的設計概念,結合客家紙傘與斗笠的意象,以 六頂鋼構傘架結構體為主,打造出一個與客家文化親近,與自然人文生 態聯結之區域。. (二)演藝廳 主要作為戲劇、音樂、舞蹈、傳統戲曲等的表演空間,辦理各項客 家與非客家表演藝術活動,藉此提升客家表演藝術活動能量,亦可與非 客家的表演活動相互觀摩,以拓展六堆表演藝術風潮。. (三)多媒體展示館 為園區的特展空間,一樓設有 2 間特展室,不定時以特展方式展示 客家文化。二樓設有兒童探索空間,以透過多媒體互動遊戲及設計的傳 統親子互動遊戲,讓小朋友及家長瞭解客家文化。. (四)九香花園景觀區 客家將土地之神福德正神稱為伯公,為遵循客家盤花祭祀伯公文化 傳統,於園區初墾之地,設立開基伯公,並將客家聚落裡頭,常民每日 至伯公上香的路程裡,可隨手摘取的花卉,包含野薑花、仙丹花、芙蓉、 山馬茶、夜合、含笑、桂花、樹蘭、緬槴等,依不同的植物生長屬性, 配置在開基伯公附近,取名為九香公園,使來園遊客體驗傳承客家人的 祭祀風俗,及崇天敬地的精神。. 9.

(25) (五)自然草原區 為重現豐富的原生植物群,依季節於環園景觀自行車道旁種植喬木, 並於園區中央設置生態池,栽植多種水生植物。. (六)田園地景區 田園區規劃以稻作、菸葉為主,並種有客庄常見果樹及經濟作物, 另配置菸樓、夥房及壟間等傳統建物,作為文化體驗之戶外展場。. 圖 2-1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導覽圖 資料來源:六堆客家文化園區(2014) 。園區導覽圖。取自 http://thcc.hakka. gov.tw/wSite/liuduimap/map.htm. 10.

(26) 第二節 戶外教學理論與相關研究 本節主要針對戶外教學的相關文獻進行回顧,分為三部分:第一部 分為戶外教學的定義;第二部分為戶外教學的理論基礎;第三部分為戶 外教學的相關實證研究。. 一、戶外教學的定義 蔡淑惠(2004)提出戶外教育即是戶外教學,戶外教學是基於發現 學習原則與感官的使用,使學生從直接的、實際的、生活的體驗中學習, 提升學童對於周遭環境的敏銳性、感受性及同理心,幫助學童達成各學 科統整的一種方式。 在戶外教學的定義上,參酌相關資料,有多位研究者提及,茲整理 如表 2-1 所示: 表 2-1 戶外教學定義一覽表 研究者. 年代. 戶外教學的定義 戶外教學的本質應是體驗性的學習,主要發生在戶. Priest. 1986. 外的環境中,需整體地使用所有感官,且是跨學科 課程的學習,讓學生學習有關人際和人與環境的關 係等。 戶外教學是透過教師有系統的設計後,帶學生走出. 徐治霜. 2006. 校園,作一系列觀察、參訪、探索的經驗活動,利 用校外的資源、情境,提供給學生不同的感官刺激 ,藉以增加學習經驗。 戶外教學是透過教師的教學經驗及事先計畫,配合 學校相關課程 或特殊 學習主題,帶 領學生 走出校. 林士揚. 2007. 園,運用校外社會資源及環境,提供學生進行相關 學習活動,協 助學生 獲得課本知識 以外的 學習經 驗。 (續下頁) 11.

(27) 研究者. 年代. 戶外教學的定義 戶外教學可以跟各科領域課程相結合,利用戶外的. 賴信婷. 2008. 自然或人文資源來進行教學活動,讓學生透過感官 上的刺激與探索,獲得最直接的經驗。 戶外 教學是利 用戶外 的自然或社教 資源與 各相關. 鍾宏寬. 2011. 領域課程結合來進行教學活動,帶領學生透過感官 上的刺激與探索,獲得最直接的經驗。 戶外教學就是戶外教育,是走出教室,教學者利用 戶外真實自然的情境作為教學媒介,從事有意義的. 鍾尚哲. 2011. 教學活動;讓學習者直接接觸、親身體驗,並透過 身體感官接受刺激,加上雙手操作,從中獲取學習 經驗的一種教學方式。 戶外教學是教師根據各學習領域課程作設計,利用. 黃淑琪. 2013. 戶外的自然或人文資源,讓學生透過感官上的刺激 與探索,獲得最直接的經驗,體驗人跟環境之間的 關係的一種學習方式。. 綜合上述定義,本研究認為戶外教學乃是利用戶外真實的自然情境 作為媒介,從事有意義的教學活動,讓學生透過感官接收刺激,經由實 際的環境中親身接觸體驗,從中直接獲取學習經驗的歷程。. 二、戶外教學的理論基礎 戶外教學的活動課程規劃應根據理論,配合學生的學習歷程,做系 統性的設計,以發揮教學成效,茲將戶外教學理論基礎分述如下:. (一)Dale 經驗塔論 美國教育學者 Dale 提出學習的過程應由具體的經驗循序至抽象的 符號,因而倡導經驗塔的理論(如圖 2-2),愈上層的,其觀念愈抽象, 學生愈不易理解;而愈下層的,其觀念愈具體,學生愈容易理解。因此, 學生運用感官親身參與的直接經驗學習活動,不僅有很高的學習動機和 興趣,還可運用其所得的學習經驗為基礎,繼續發展新的學習(王鑫、 朱慶昇,1995) 12.

(28) 從人類獲取經驗的層次來看,學習的方式當然是愈直接的體驗,效 果愈好、愈持久(王鑫、朱慶昇,1995)。所以,教師藉由戶外教學,讓 學生直接在戶外環境探索體驗,可獲得最具體的學習經驗,增進學習效 果。. 6. 6.符號學習(文字、圖、標誌) 5.視或聽的教材之一(圖表、線畫草圖、錄. 5. 4 3. 音帶) 4.藉視聽器材獲得的經驗(電影、錄影帶等) 3.模型或經設計而得的經驗(展覽、展示、 模型). 2. 2.觀察得到的經驗(觀看示範或操作表演). 1. 1.直接的、有目標而獲得的體驗(實際參與). 圖 2-2 經驗塔—有效的學習方式 資料來源:王鑫、朱慶昇(1995) 。戶外教育的範疇。教師天地,75,4。. (二)Bruner 發現學習論 美國心理學者 Bruner 主張學習應在實際的教學情境中,配合學生的 經驗,設法設計有利於學生發現各種結構的情境,而且必須讓學生自己 去發現這些有價值的結構。教師善用發現教學法的優點,引導學習者藉 由戶外教學資源,去觀察與發現問題和事實真相,會比傳統的直接灌輸 知識或戶外的解說教育,更具學習效果(李崑山,1996)。. 13.

(29) (三)Piaget 認知發展論 Piaget 認為在成長過程中,認知發展可分成感覺動作期、前運思期、 具體運思期、形式運思期等四期(如表 2-2)(張春興,1996),小學階 段正好處於具體運思期(7~11 歲),也就是認知的發展需要具體實物來 幫助思考,建立知識的概念,因此,透過戶外具體的環境,經由感官的 接觸和親身參與,可幫助兒童學習,達成教學目標。. 表 2-2 Piaget 認知發展期一覽表 期別. 年齡. 基模功能特徵 1.憑感覺與動作以發揮其基模功能。. 感覺動作期. 0~2 歲. 2.由本能性的反射動作到目的性的活動。 3.對物體認識具有物體恆存性概念。 1.能使用語言表達概念,但有自我中心傾向。. 前運思期. 2~7 歲. 2.能使用符號代表實物。 3.能思維但不合邏輯,不能見及事物的全面。 1.能根據具體經驗思維以解決問題。. 具體運思期. 7~11 歲. 2.能理解可逆性的道理。 3.能理解守恆的道理。 1.能做抽象思維。. 形式運思期. 11 歲以上. 2.能按假設驗證的科學法則解決問題。 3.能按形式邏輯的法則思維問題。. 資料來源: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頁 90)。臺北市:東華。. (四)建構主義 建構主義主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是協助者;知識是由具備認 知能力的學習個體主動建構,並非被動接受,認知功能是用來組織經歷 事物或經驗的,因此,應用在戶外教學上,以引導兒童去探索,強調過 程的體驗、觀察、發現、思考,並在自己的腦海裡建構知識體系(李崑 山,1996)。 14.

(30) 三、戶外教學的相關實證研究 戶外教學能夠豐富學習者的環境學習經驗,也是有效的教學方法之 一,鄧好周(2002)在調查臺北縣國小教師戶外環境教學現況與障礙之 研究中,結果顯示教師都肯定戶外環境教學的積極功能,認為戶外環境 教學有其教育上的價值,能讓學生從活動中去接觸自然、體驗自然、增 進人際關係,發展多元智慧。 謝鴻儒(2000)調查研究發現目前國小都沒有成立戶外教學委員會 ,以推展戶外教學相關事宜,大部分的教師在學校行事曆的排定下,以 學年為單位,每學期實施一次及一天時間的戶外教學,採用主題模式的 課程,最常配合的學科是自然科、最常去的地點是遊樂區,且不到四成 的教師有使用輔助教材。 熊湘屏(2002)調查研究發現戶外教學最常與藝術與人文、社會及 自然與生活科技三大領域結合,進行的活動內容是以從事欣賞性、娛樂 休閒、野外觀察探索及在社教機構進行的學習活動為主,教師會在活動 中或是活動後進行評量,評量方式以活動報告、心得寫作、學習單及活 動中的觀察為主。 黃瑞棋(2013)在國小教師實施戶外教學之決策研究,發現在需求 認知方面,教師以同意「讓學生有親身體驗的機會」比例最高;在資訊 蒐集方面,以「其他老師」比例最高;在選擇與評估方面,教師同意以 「安全性」比例最高;在購買決策方面,教師同意以「決策方式是透過 教學群討論」比例最高;在支付戶外教學費用上,教師以不同意「付款 由老師支出」之比例最高;戶外教學的舉辦,以 301~500 元之價格為最 多;戶外教學人數集中在 100 人以下,活動時間長度以 6~8 小時為最多; 活動性質以戶外環境教育為最多,活動方式以引導參觀並說明為最多; 辦理時間以平常教學日為主,教學方式以由當地解說員帶領解說為最多; 辦理方式以個別學年比例最高,交通工具以遊覽車為主。. 15.

(31) 鍾尚哲(2011)的調查研究中,歸納實施戶外教學能達到下列目的: (一)提供兒童探索和觀察的機會,從自然中獲取知識,並對自然生 態有更深入的瞭解。 (二)培養兒童敏銳觀察、獨立思考、溝通發表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 (三)訓練兒童學習戶外生活技能並發展生態保育觀念。 (四)幫助兒童建立良好人際關係及對環境的責任感。 (五)孕育兒童正確的環境價值觀及環境態度,進而在日常生活中進 行環境保育行動。 劉小萍(2009)指出實施戶外教學的阻礙可分為五項因素: (一)行政因素:行政單位不支持、舉辦戶外教學手續過於繁雜、學 校活動太多,無暇安排。 (二)教師自身因素:教師工作量太多、實施戶外教學的能力有限、 實施戶外教學的認知與經驗不足、缺乏相關戶外教學的進修訓練。 (三)課程因素:教學課程太緊湊,無暇安排、缺乏戶外教學的相關 教材資源、課程調整與時間安排有困難。 (四)安全因素:顧慮安全,恐懼發生意外、人數過多,秩序管理不 易、教師負擔的責任太大、交通狀況不佳。 (五)其它因素:交通工具安排不易、經費太高,學童無法負擔、人 力支援不足、學童與家長沒有參加的意願、學校缺乏實施或推行的經費。 綜合上述研究得知,大部分的老師都認同戶外教學的功能且實施的 意願也頗高,但多數老師也認為戶外教學或實地參觀的次數明顯不足; 影響實施戶外教學的障礙因素有課程教材、行政態度、教師能力、學生 管理、交通、安全、時間、經費等。若能妥善排除這些障礙,必能增加 戶外教學活動的可行性,並且提高教師的辦理意願。. 16.

(32) 第三節 認知理論與相關研究 本節主要針對認知的相關文獻進行回顧,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為 認知的定義;第二部分為認知的理論基礎;第三部分為認知的衡量方式; 第四部分為認知的相關實證研究。. 一、認知的定義 認知是指個體經由意識活動,對事物認識與理解的心理歷程,舉凡 知覺、想像、辨認、推理、判斷等複雜的心理活動,均屬認知的範疇(張 春興,1996) 。在認知的定義上,參酌相關資料,有多位研究者提及,茲 整理如表 2-3 所示:. 表 2-3 認知定義一覽表 研究者. 年代. 認知的定義. Robbins. 2005. 認知是個人對某一目標或事件的信念。. 張裕祥. 2007. 認知是個體對於一件事件或活動的看法。 認知 是指個體 接受 外 在某些特殊事 物所傳 達之訊. 羅功明. 2007. 息刺激後,再將此訊息作一連串內化、編譯、整理 的連續過程,所得到對此一事物的認識與瞭解。. 賴信婷. 2008. 鍾尚哲. 2011. 黃淑琪. 2013. 認知即認識和知道,是對事物的瞭解過程。 認知為個人在所處環境中,對事物的理解程度及對 問題的思考方式,從而表現出之判斷行為。 認知是指個體對人或事物的瞭解、認識和看法。. 綜合上述定義,本研究認為認知乃是個體對事物的認識與看法。而 本研究中之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認知是指屏東縣國小教師對六堆客家文化 園區的瞭解程度。. 17.

(33) 二、認知的理論基礎 認知領域主要分成認知發展理論與訊息處理論兩大理論取向,認知 發展論強調認知發展的階段及認知的結構發展,而訊息處理論 則是探討 人類知識處理的歷程,其重點在於認知歷程的發展。茲說明如下:. (一)Piaget 認知發展論 Piaget 認為認知結構是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知識系統,包含基模 和心理運作兩部分,而認知發展具有組織和適應兩項功能。認知結構與 認知功能是相互形成的,個人的認知結構靠組織的功能,將結構內元素 結合在一起;同時任何一個同化或調適的活動皆能轉化認知結構, 使其 運作具有動力性和改變性,進而獲得新的知識經驗(陳李綢, 1992)。. (二)Bruner 表徵系統論 Bruner 指出表徵的概念是一種媒介或認知模式,將人類對其環境中 周遭事物,經知覺而將外在物體或事件轉換為內在心理事件的過程,稱 為認知表徵(張春興,1996) 。人類透過動作、形像、符號這三種表徵方 式,將新經驗融合於內在認知結構中,而獲得智能的發展。上述三種表 徵系統是平行並存的、互補的,而非互相取代的,從動作表徵進入形像 表徵時,前者仍繼續執行其認知功能,而符號表徵也包含許多動作及形 象的認知方式(朱敬先,2001)。. (三)訊息處理論 訊息處理論是解釋人類在環境中,經由感官覺察、注意、辨識、轉 發、記憶等內在心理活動,以吸收並運用知識的歷程。訊息處理系統可 分為感覺登錄、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三個階段。由圖 2-3 可知,訊息經 感覺登錄而編碼,由知覺決定其在短期記憶進一步的應用,然後成為長 期記憶儲存訊息之一部分,且可於任何時候自動回溯到運作記憶進行運 思作用。因此,人是訊息的主動處理者,啟導經驗以進行學習,搜集訊 息以解決問題,確認所知以完成新學習,並非被動的接受環境影響,而 是主動的從事選擇、練習、專注等反應,以追求達成目標(朱敬先,2001)。 18.

(34) 執行控制歷程. 短期記憶. 學習. 感覺登錄 刺激. 長期記憶 (自發性. 知覺 編碼. 運作記憶. 回溯. 暫時儲存. 訊息) 永久儲存. 圖 2-3 訊息處理系統 資料來源:朱敬先(2001)。教育心理學(頁 229)。臺北市:五南。. 三、認知的衡量方式 本研究參酌資料,針對認知相關的研究主題及其研究層面,茲彙整 如表 2-4 所示:. 表 2-4 認知相關研究層面一覽表 研究者. 張裕祥. 年代. 2007. 研究題目. 研究層面. 國小教師校外農業體驗. 增進師生情感、培養基礎科. 教學認知、需求及參與. 學技能、增進學習成效、結. 意願之研究. 合九年一貫課程、結合校外 教學、增進對農村文化的了 解。. 賴信婷. 張淑珍. 2008. 2009. 基隆市國小教師對戶外. 海洋教育政策的認知、教學. 海洋教學的認知與推行. 目標的認知、教材師資的認. 意願之研究. 知、可行性的認知。. 國小教師對生態旅遊的. 建基於自然環境、環境教育. 認知及以生態旅遊方式. 解說、永續發展、環境意識. 進行戶外教學意願之調. 、利益回饋。. 查研究 (續下頁) 19.

(35) 研究者. 鍾宏寬. 年代. 2011. 研究題目. 研究層面. 中壢市國小教師對實施. 海洋教育政策、海洋戶外教. 海洋戶外教學的認知與. 學的目標、海洋戶外教學的. 意願之研究. 準備、海洋戶外教學的實施 成效。. 鍾尚哲. 2011. 屏東縣國小教師運用國. 森林生態資源、體驗教學活. 家森林遊樂區進行戶外. 動、園區設施服務、九年一. 教學的認知、需求及意. 貫課程實踐。. 願之研究 黃淑琪. 林銘鈴. 2013. 2014. 屏東縣國小教師對生態. 環境意識、利益回饋、環境. 旅遊認知及生態旅遊戶. 教育與解說、生態保育、永. 外教學意願之研究. 續發展、基於自然環境. 高雄市國小教師對濕地. 濕地的定義與類型、濕地的. 的認知及濕地戶外教學. 功能、濕地的保育. 的意願之研究. 綜合上述研究,歸納出本研究的三個衡量層面「生態資源」、「活動 體驗」 、 「設施服務」 ,作為建構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認知量表的面向及問項 的基礎,藉以瞭解屏東縣國小教師對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的認知之情形。. 四、認知的相關實證研究 張裕祥(2007)在國小教師校外農業體驗教學認知、需求及參與意 願之研究中,從研究結果發現大部分受訪教師對於校外農業體教學都有 很高的認知程度。在背景變項方面,國小教師的年齡、任教年資及職稱 對於校外農業體驗教學之認知具有顯著差異。其中,年齡愈低、年資愈 淺的教師在「增進學習成效」、「結合九年一貫課程」、「結合校外教學」 及「增進對農村文化的了解」層面上的認知程度愈低;年資愈淺、級任 導師兼任組長的教師在「增進師生情感」層面上較低;級任導師兼任組 長的教師在「結合九年一貫課程」層面上低於其他職稱的教師。而經驗、 性別、任教地區、最高學歷則未具有顯著差異。 20.

(36) 賴信婷(2008)在基隆市國小教師對戶外海洋教學的認知與推行意 願之研究中,發現受訪教師對於戶外海洋教學有很好的認知。受測教師 中學校所在地、學校規模、海洋教育研習時數的三個變項,對戶外海洋 教學的認知達到顯著差異。其中,中正區的教師在「教材師資」層面上 高於安樂區及七堵區的教師,中正區的教師在「可行性」層面上高於安 樂區的教師;學校規模 19~36 班的教師在「教材師資」與「可行性」層 面上高於 49 班以上的教師;海洋教育研習時數達 21 小時以上的教師在 「教材師資」層面上高於研習時數 10 小時以下的教師。而任教班級人數、 性別、年齡、服務年資、最高學歷、任教年段、是否曾加入保育團體 、 是否曾經舉辦過戶外海洋教學則未達顯著差異。 張淑珍(2009)在國小教師對生態旅遊的認知及以生態旅遊方式進 行戶外教學意願之調查研究中,發現苗栗縣國小教師對生態旅遊有相當 程度的認知,介於普通與非常瞭解之間。在背景變項部分,顯示參加生 態旅遊的次數、參加生態旅遊研習次數及是否聽過生態旅遊一詞是會影 響教師對生態旅遊的認知。其中,參加生態旅遊與研習次數愈多的教師 在「建基於自然環境」 、 「環境教育解說」 、 「永續發展」 、 「環境意識」 、 「利 益回饋」層面上均高於次數少的教師;聽過生態旅遊一詞的教師在「建 基於自然環境」、「環境教育解說」、「永續發展」、「環境意識」層面上均 高於不曾聽過的教師。而服務學校地理位置、是否為綠色學校、性別、 年齡、現任職務、最高學歷、個人每年旅遊次數、是否加入相關保育團 體等八個背景變項的不同則不會造成顯著差異。 鍾宏寬(2011)在中壢市國小教師對實施海洋戶外教學的認知與意 願之研究中,發現教師對於海洋戶外教學活動的認知程度普遍良好。受 測教師的學校規模、班級人數、年齡對海洋戶外教學的認知達到顯著差 異。其中,學校規模 21~35 班的教師在「海洋戶外教學的準備」層面上 高於 36~48 班的教師、年齡 31~40 歲的教師在「海洋戶外教學的準備」 層面上高於 41~50 歲的教師。而性別、服務年資、最高學歷、任教年段、 21.

(37) 海洋教育相關研習時數、有無實施過海洋戶外教學則未達顯著差異。 鍾尚哲(2011)在屏東縣國小教師運用國家森林遊樂區進行戶外教 學的認知、需求及意願之研究中,發現屏東縣國小教師對森林生態資源 有很好的認知,並對於森林保育有助於保存生物多樣性有很高的認同; 相對而言,教師對園區設施服務的瞭解狀況則較差,尤其是園區提供主 題活動課程和申請免費環境解說導覽的服務部分。年齡、任教年資、擔 任職務、是否任教過自然、班級人數、國家森林遊樂區的旅遊以及運用 經驗,影響教師運用國家森林遊樂區進行戶外教學的認知。其中,以年 齡 31~50 歲、任教年資 21 年以上、任教過自然、去過及運用過國家森 林遊樂區的教師對「森林生態資源」層面較熟悉;任教年資 16 年以上及 有運用經驗的教師對「教學活動體驗」層面帶給學童影響的認同感較高; 以有運用經驗的教師對「園區設施服務」層面較熟悉;以年齡 31~50 歲、 及有運用經驗的教師對「九年一貫實踐」層面有較高的認同。而性別、 任教年段、是否參加過自然相關研習、學校所在地區則未達顯著差異。 黃淑琪(2013)在屏東縣國小教師對生態旅遊認知及生態旅遊戶外 教學意願之研究中,發現屏東縣國小教師對生態旅遊的認知很高,達中 上程度。在性別、年齡、教育背景、現任職務、教學年資、學校規模、 是否曾從事生態旅遊、是否參加過生態旅遊相關研習以及是否曾加入保 育團體等九個背景變項,在生態旅遊的認知上皆沒有顯著差異。 林銘鈴(2014)在高雄市國小教師對濕地的認知及濕地戶外教學的 意願之研究中,發現高雄市國小教師對濕地的認知狀況良好,達中上程 度。是否曾加入保育團體與是否參觀過濕地二個社經背景變項,對教師 濕地的認知達顯著差異。其中,曾加入保育團體的教師在「濕地的定義 與類型」及「濕地的保育」層面上均高於不曾加入保育團體的教師。而 性別、年齡、年資、職務、教育程度、是否參加過濕地相關研習則未達 顯著差異。. 22.

(38) 針對上述相關研究,茲將個人背景變項對認知的差異情形,分析整 理如表 2-5 所示:. 表 2-5 個人背景變項對認知的差異性分析一覽表 研究者 (年代) 張裕祥. 個人背景變項 有顯著差異 年齡、任教年資、職稱. 無顯著差異 經驗、性別、任教地區、最 高學歷. (2007). 賴信婷 (2008). 張淑珍 (2009). 鍾宏寬 (2011). 鍾尚哲 (2011). 黃淑琪 (2013). 林銘鈴 (2014). 學校所在地、學校規模、 海洋教育研習時數. 任教班級人數、性別、年齡、 服務年資、最高學歷、任教 年段、是否曾加入保育團 體、是否曾經舉辦過戶外海 洋教學 參加生態旅遊次數、參加生 服務學校地理位置、是否為 態旅遊研習次數、是否聽過 綠色學校、性別、年齡、現 生態旅遊一詞 任職務、最高學歷、個人每 年旅遊次數、是否加入相關 保育團體 學校規模、班級人數、年齡 性別、服務年資、最高學歷、 任教年段、海洋教育相關研 習時數、有無實施過海洋戶 外教學 年齡、任教年資、擔任職務、 性別、任教年段、是否參加 是否任教過自然、班級人數 過自然相關研習、學校所在 、是否去過國家森林遊樂區 地區 參觀或旅遊、是否運用過國 家森林遊樂區進行戶外教學 性別、年齡、教育背景、現 任職務、教學年資、學校規 模、是否曾從事生態旅遊、 是否參加過生態旅遊相關研 習、是否曾加入保育團體 是否曾加入保育團體、是否 性別、年齡、年資、職務、 參觀過濕地 教育程度、是否參加過濕地 相關研習 23.

(39) 綜合上述研究,並依據研究主題及研究目的,本研究擬以性別、年 齡、最高學歷、服務年資、現任職務、任教年段、學校視導區、是否參 觀過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是否曾經運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進行戶外教學 等九個因子,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的認知上是 否有所差異。茲將上述各相關研究中,背景變項對認知的差異性分析, 彙整如表 2-6 所示:. 表 2-6 個人背景變項在認知差異性之相關研究結果彙整表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 性別 年齡 最高 服務 現任 任教 學校 是否 是否 學歷 年資 職務 年段 行政 有過 有過 區域 參觀 運用 經驗 經驗. 研究者. 年代. 張裕祥. 2007. -. +. -. +. 賴信婷. 2008. -. -. -. -. 張淑珍. 2009. -. -. -. 鍾宏寬. 2011. -. +. -. 鍾尚哲. 2011. -. +. 黃淑琪. 2013. -. -. 林銘鈴. 201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註:-表無顯著差異;+表有顯著差異。. 24. -. - -. +. +.

(40) 第四節 意願相關研究 本節主要針對意願的相關文獻進行回顧,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為 意願的定義;第二部分為意願的特性;第三部分為意願的衡量方式;第 四部分為意願的相關實證研究。. 一、意願的定義 鍾尚哲(2011)指出意願為個體對某行為必要性的看法或為達成某 種目標而呈現的行為傾向。在意願的定義上,參酌相關資料,有多位研 究者提及,茲整理如表 2-7 所示:. 表 2-7 意願定義一覽表 研究者. 年代. Folkes. 1988. 王玉唐. 2006. 意願的定義 意 願為一個人 主觀判 斷其未來可能 採取行 動的傾 向。 意願為個人經過思慮考量,評估自身能力並產生認 同感,願意付諸行動的心理狀態。 意願是 設定目 標後, 想要達成目標 的一股 欲望,. 賴信婷. 2008. 靠著這欲望來達成目標。 意願是指心中篤定意向並且願意完成一項目標或. 鍾宏寬. 2011. 是任務。 意願是個人對某行為認同的看法,並願意付諸行動. 黃淑琪. 2013. 林銘鈴. 2014. 達成某種目標而呈現的行為傾向 。 意願是個人對某種行為的認同,而願意以實際行動 達成某特定目標的行為傾向 。. 25.

(41) 綜合上述定義,本研究認為意願乃是個體經過縝密思考後,對未來 某行為或參與某事件的可能性或意向。而本研究中之戶外教學意願是指 屏東縣國小教師欲以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實施戶外教學之行為意向。. 二、意願的特性 林瑞欽(1990)認為意願是個體在面對選擇時,表現自我對客觀所 做的認證作用,是個體自主的、非勉強的對某種行為標準的事件,促使 實現的心理狀態,並具有以下五點特質: (一)意願是認知的。個體對某種客體形成意願時,是要經過慎思熟 慮的理智思考,不是盲目衝動、任情恣意的行為。 (二)意願是一種決定。個體在多種選擇中所做下的決定,決定與責 任是如影隨形,個體做出決定,就要承擔其責任。 (三)意願是一種自我涉入 (self - involvement) 的心理作用,首先個 體對於產生意願的客體,有伴隨可欲,積極的感受的正向知覺,然後, 個體才願意涉入自我。 (四)意願是由個體對自我所做下的承諾,故帶有激勵個體貫徹始終 的行動動能。更由於對自己立下無上的命令,而促使個體對所欲的標的 加以認同,同時也陶冶個體對之忠誠信實。 (五)意願是一種動機形式,具有強烈的促發個體朝某特定標的行動 力量。. 三、意願的衡量方式 本研究參酌資料,針對意願相關的研究主題及其研究層面,茲彙整 如表 2-8 所示:. 26.

(42) 表 2-8 意願相關研究層面一覽表 研究者. 年代. 張裕祥. 2007. 賴信婷. 2008. 張淑珍. 2009. 鍾宏寬. 鍾尚哲. 黃淑琪. 林銘鈴. 2011. 2011. 2013. 2014. 研究題目 國小教師校外農業體驗 教學認知、需求及參與 意願之研究 基隆市國小教師對戶外 海洋教學的認知與推行 意願之研究 國小教師對生態旅遊的 認知及以生態旅遊方式 進行戶外教學意願之調 查研究 中壢市國小教師對實施 海洋戶外教學的認知與 意願之研究 屏東縣國小教師運用國 家森林遊樂區進行戶外 教學的認知、需求及意 願之研究 屏東縣國小教師對生態 旅遊認知及生態旅遊戶 外教學意願之研究 高雄市國小教師對濕地 的認知及濕地戶外教學 的意願之研究. 研究層面 應然參與意願、實然參與意 願。 配合教學目標的意願、教學 準備的意願、克服障礙的意 願、整體的意願。 環境倫理面向、環境教育面 向、永續發展面向、教師個 人行為意圖。 海洋戶外教學的學習提升、 海洋戶外教學的準備、海洋 戶外教學的障礙解決、海洋 戶外教學的總體意願。 意願的傾向、意願的順序、 不願意原因。. 環境教育面向、環境倫理面 向、教師行為意向 學生、教師行為意向、濕地 保育. 綜合上述研究,歸納出本研究之三個衡量層面「教學準備」、「學習 引導」 、 「障礙解決」 ,作為建構運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戶外教學意願量表 的面向及問項之基礎,藉以瞭解屏東縣國小教師運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 實施戶外教學的意願之情形。. 27.

(43) 四、意願的相關實證研究 張裕祥(2007)在國小教師校外農業體驗教學認知、需求及參與意 願之研究中,發現有 96.4%的受試教師認同校外農業體驗教學整體而言 對學生是有助益的,亦即大部分受試教師對於校外農業體驗教學具有相 當高的應然參與意願;有 88.1%的受試教師對校外農業體驗教學具有實 然參與意願,即表示大多數的受訪教師願意實際安排學生進行校外農業 體驗教學活動。在背景變項方面,國小教師之任教年資及經驗對於校外 農業體驗教學之參與意願具有顯著差異。其中,任教年資愈長的教師在 「應然參與意願」層面上高於任教年資較短的教師;具有校外農業體驗 教學經驗的教師在「實然參與意願」層面上高於不具有經驗的教師。而 性別、任教地區、年齡、職稱、最高學歷則未具有顯著差異。 賴信婷(2008)在基隆市國小教師對戶外海洋教學的認知與推行意 願之研究中,發現教師推行戶外海洋教學活動的意願總平均得分為 2.96 分(低於 3 分的願意選項) ,整體的推行意願並不高。四個面向之平均值 由高到低依序為配合戶外海洋教學目標、教學活動的準備、整體的意願、 克服戶外海洋教學活動的障礙,結果顯示教師雖然較傾向舉辦戶外海洋 教學,讓學生從中獲益,以達成教學目標,但從現實面來看,當舉辦戶 外海洋教學遇到困難時,教師克服障礙的意願並不高。在背景變項方面, 學校所在地、學校規模、海洋教育研習時數和是否曾舉辦戶外海洋教學 在戶外海洋教學活動的意願上達到顯著差異;其中,中正區的教師在各 個層面上的意願普遍高於安樂區和七堵區的教師;學校規模 19~36 班的 教師在各個層面上的意願均高於 49 班以上的教師;海洋教育研習時數超 過 21 小時的教師在「配合教學目標」 、 「教學準備」 、 「整體的意願」層面 上均高於未曾參加過的教師;曾經舉辦過戶外海洋教學的教師在各個層 面上均高於未曾舉辦過的教師。而任教班級人數、性別、年齡、服務年 資、最高學歷、任教年段和是否曾加入保育團體則未達到顯著差異。. 28.

(44) 張淑珍(2009)在國小教師對生態旅遊的認知及以生態旅遊方式進 行戶外教學意願之調查研究中,發現苗栗縣國小教師對以生態旅遊方式 進行戶外教學具有高度的意願,在達到環境教育、環境倫理、永續發展 的環境教育目標上,老師們都表達了相當高的意願,但在教師個人行為 意圖面向則相對較低些。在背景變項方面,顯示曾參加生態旅遊及生態 旅遊研習、加入保育團體及聽過生態旅遊一詞之教師對以生態旅遊方式 進行戶外教學的各個層面之意願顯著較高;服務學校地理位置、是否為 綠色學校、性別、年齡、現任職務、最高學歷、個人每年旅遊次數等七 個背景變項的不同,則不會造成顯著差異。 鍾宏寬(2011)在中壢市國小教師對實施海洋戶外教學的認知與意 願之研究中,發現教師在提升自我能力或做教學準備的意願較高,但實 際辦理戶外教學活動時,面對困難及克服障礙的意願較低,進而影響到 總體意願偏低。此外,學校規模、班級人數、年齡、服務年資、海洋教 育相關研習時數對海洋戶外教學的實施意願達到顯著差異。其中,學校 規模 21~35 班的教師在「海洋戶外教學的總體意願」層面上高於 36~48 班的教師;年齡 22~30 歲的教師在「海洋戶外教學的障礙解決」、「海洋 戶外教學的總體意願」層面上高於 31~40 歲及 41~50 歲的教師;服務年 資未滿 5 年的教師在「海洋戶外教學的教學準備」層面上高於年資 5 年 以上的教師;海洋教育研習時數 10 小時以內的教師在「海洋戶外教學的 教學準備」層面上高於未曾參加過的教師。而性別、最高學歷、任教年 段、有無實施過海洋戶外教學則未達顯著差異。 鍾尚哲(2011)在屏東縣國小教師運用國家森林遊樂區進行戶外教 學的認知、需求及意願之研究中,發現屏東縣國小教師運用國家森林遊 樂區進行戶外教學意願很高,有 86%的教師同意進行此類活動對國小學 童是必要的;更有高達 90.7%的教師願意運用國家森林遊樂區來進行戶 外教學活動。在選擇戶外教學地點時,教師會優先考慮地理交通方便、 園區資源豐富以及教師本身對園區生態瞭解的園區,以期讓學童在活動 29.

(45) 進行的過程中可以得到最好的學習。至於教師不願意運用國家森林遊樂 區進行戶外教學的理由,則以交通路程遠、安全性不足、以及秩序難以 掌握為較主要的因素。在背景變項方面,年齡、擔任職務、主要任教年 段、是否任教自然、班級學生人數、學校所在地區、是否運用過國家森 林遊樂區進行戶外教學達到顯著差異。其中,年齡 31~40 歲及 41~50 歲 的教師在「是否必要」層面上高於 30 歲以下的教師;擔任主任職務的教 師在「是否願意」層面上高於科任教師;任教高年級的教師在「是否必 要」層面上高於低年級的教師;任教自然領域的教師在「是否必要」及 「是否願意」層面上高於非自然領域的教師;學校所在地區位於北區的 教師在「是否必要」層面上高於中區的教師;有運用經驗的教師在「是 否必要」及「是否願意」層面上均高於不曾運用過的教師。而性別、任 教年資、班級學生人數、是否參加過自然相關研習、是否去過國家森林 遊樂區參觀旅遊則未達到顯著差異。 黃淑琪(2013)在屏東縣國小教師對生態旅遊認知及生態旅遊戶外 教學意願之研究中,發現屏東縣國小教師對生態旅遊戶外教學的意願很 高,達中上程度。在性別、年齡、是否曾從事生態旅遊、是否參加過生 態旅遊相關研習以及是否曾加入保育團體等五個背景變項,在生態旅遊 戶外教學的意願上有顯著差異。其中,男性教師在「教師行為意向」層 面上高於女性教師;曾從事生態旅遊的教師在「教師行為意向」層面 上 高於不曾從事的教師;曾參加過生態旅遊相關研習的教師在「教師行為 意向」層面上高於不曾參加的教師;而在教育背景、現任職務、教學年 資及學校規模不同之教師,在生態旅遊戶外教學的意願上則沒有顯著差 異。 林銘鈴(2014)在高雄市國小教師對濕地的認知及濕地戶外教學的 意願之研究中,發現高雄市國小教師對濕地戶外教學的意願相當高,達 中上程度。性別、職務、是否曾加入保育團體與是否參觀過濕地四個社 經背景變項,對教師濕地戶外教學的意願達顯著差異。其中男性教師在 3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Understanding and inferring information, ideas, feelings and opinions in a range of texts with some degree of complexity, using and integrating a small range of reading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information, ideas,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opinions on familiar topics with elaboration.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information, ideas, personal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simple information, ideas,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opinions on familiar topics with some elaboration.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information, ideas,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

Teacher then briefly explains the answers on Teachers’ Reference: Appendix 1 [Suggested Answers for Worksheet 1 (Understanding of Happy Life among Different Jewish Sects in

The min-max and the max-min k-split problem are defined similarly except that the objectives are to minimize the maximum subgraph, and to maximize the minimum subgraph respectively..

運用 Zuvio IRS 與台日比較文化觀點於日本文化相關課程之教學研究 Applying Zuvio IRS and Perspective on 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 to Teaching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ackaging of products which reflects loc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has a direct and positive influence on consumers’ purch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