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研究結果
本研究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份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大學生早年與父/
母依附型態的分類標準;第二部分研究的目的是分析大學生早年依附與成 人依附的關係,以及早年依附經驗、成人依附傾向、依附連續型態與憂鬱 傾向、問題解決能力的關係情形。全章共分五節:第一節為雙親教養態度 量表分數轉換為早年依附型態的切截分數決定;第二節到第四節為第二部 份研究的研究結果,條列如下:第二節為早年依附與成人依附的關係分 析,第三節為早年依附經驗與成人依附傾向對憂鬱傾向、問題解決能力的 預測情形,第四節為不同依附連續型態在憂鬱傾向、問題解決能力上的差 異情形。
第一節 雙親教養態度量表轉換為早年依附型態的 切截分數決定
有關早年依附型態的研究多是針對兒童當時的依附情形,通常以實驗 室觀察或母親根據嬰幼兒日常活動情形評估的方式進行,其中引為代表的 是Ainsworth(1979)的「陌生情境法」。然而,在早年依附的回溯性量表方 面,多只提供向度分數,而沒有可用以分類早年依附型態的量表與標準,
較常使用的早年依附回溯性量表如:孩童自陳雙親行為量表(CRPBI)、雙 親教養態度量表(PBI)、早年被撫育記憶(EMBU)…等量表的情形亦是如此。
本研究選用「雙親教養態度量表」作為早年依附經驗的測量工具,此 量表只提供「雙親照顧」與「雙親保護」的分數資料,並沒有可用以分類 早年依附型態的標準,但本研究中有關依附連續型態的研究方面,需要早
年依附型態與成人依附型態的分類才得以進行,因此本研究將進行前導研 究以建立「雙親教養態度量表」分數轉換為「早年依附型態」的切截分數 標準。
在第一部份的研究當中,研究者用以分類回溯性早年依附型態的工 具,是改寫自王慶福(民 86)「人際依附風格量表」的輔助量尺,此輔助量 尺將個體與人際的依附型態分為四類,每種依附型態皆有一個敘述句,由 受試者依照符合程度,由最符合的敘述型態排列至最不符合的敘述型態,
原適用於分類成人依附型態,研究者在不改變其語意的情況下,改寫成適 合成人用以回憶早年與父/母依附型態的形式,要求受試者選出最符合自己 早年與父/母相處情形的類型,敘述句如:「對自己的看法較負面,傾向認 為自己是比較沒價值、不可愛的;而對父親/母親則有較正面的評價。會不 斷的尋求父親/母親的接納和肯定,擔心父親/母親不喜歡自己,很在乎父 親/母親對自己的看法。」…等共四個敘述句。其中只有對自己和父/母皆 持正面看法的大學生(A 型)屬於「早年與父/母安全依附型」,其他三類(B 型、C 型、D 型)不是對自己持負面態度,就是對父/母持負面態度,這三 類皆歸類為「早年與父/母不安全依附型」,其中自己與父親、母親相處情 形是分開來評估的。「回溯性早年依附分類量尺」詳細情形請參考王慶福(民 86)的輔助量尺。
根據「回溯性早年依附分類量尺」將男、女大學生分別分類為「早年 與父/母安全依附型」與「早年與父/母不安全依附型」,並針對不同早年依 附型態之男/女大學生的雙親教養態度兩個因子得分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當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達顯著時,再分別針對男、女大學生,進行 雙親教養態度兩個因子對早年依附型態的邏輯斯迴歸分析與區別分析,最 後,根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邏輯斯迴歸分析、區別分析之結果,以及不 同早年依附型態男/女大學生的雙親教養態度量表分數分布,決定早年依附 型態分類的切截分數標準。
壹、不同早年依附型態大學生的雙親教養態度差異分析:
在建立分數轉換標準前,研究者欲瞭解不同「早年與父/母依附型態」
的大學生在「父/母關懷」、「父/母保護」得分差異是否達顯著水準,若不 同早年與父/母依附型態的「父/母關懷」或「父/母保護」分數差異未達顯 著時,則未達顯著差異的因子就無法用以區分早年與父/母的依附型態。
本研究第一部份以「早年與父/母依附型態」為自變項,分別以「父/
母關懷」、「父/母保護」為依變項,再分別對男大學生與女大學生進行單因 子變異數分析。不同早年與父依附型態之男大學生在父親關懷與父親保護 的平均數、標準差、t 考驗統計結果如表 4-1-1;不同早年與母依附型態之 男大學生在母親關懷與母親保護的平均數、標準差、t 考驗統計結果如表 4-1-2;不同早年與父依附型態之女大學生在父親關懷與父親保護的平均 數、標準差、t 考驗統計結果如表 4-1-3;不同早年與母依附型態之女大學 生在母親關懷與母親保護的平均數、標準差、t 考驗統計結果如表 4-1-4:
表 4-1-1 不同早年與父依附型態之男大學生在父親關懷與父親保護上的 t 考驗摘要表
變項 早年與父安全依附型態(n=42) 早年與父不安全依附型態(n=56)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父親關懷 25.5000 .85557 19.3929 .68266 5.646***
父親保護 17.8095 .46258 19.1786 2.99787 -2.195*
*p<.05 ***p<.001
表 4-1-2 不同早年與母依附型態之男大學生在母親關懷與母親保護上的 t 考驗摘要表
變項 早年與母安全依附型態(n=59) 早年與母不安全依附型態(n=39)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母親關懷 26.2881 .61969 22.1538 .85409 4.011***
母親保護 18.0847 .37940 18.7692 .47111 -1.134
***p<.001
表 4-1-3 不同早年與父依附型態之女大學生在父親關懷與父親保護上的 t 考驗摘要表
變項 早年與父安全依附型態(n=62) 早年與父不安全依附型態(n=37)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父親關懷 26.8226 .58697 19.3514 .88040 7.329***
父親保護 17.5968 .30461 18.6757 .40279 -2.148*
*p<.05 ***p<.001
表 4-1-4 不同早年與母依附型態之女大學生在母親關懷與母親保護上的 t 考驗摘要表
變項 早年與母安全依附型態(n=66) 早年與母不安全依附型態(n=33)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母親關懷 27.6970 .55258 20.8182 .88169 6.884***
母親保護 17.8939 .31816 19.1212 .48414 -2.171*
*p<.05 ***p<.001
表4-1-1 顯示,不同早年與父依附型態的男大學生在知覺「父親關懷」
與「父親保護」得分上有顯著差異,亦即早年與父安全依附之男大學生的
「父親關懷」分數顯著高於早年與父不安全依附的男大學生,其平均數分 別為25.50 與 19.39(t=5.646, p<.001);早年與父安全依附之男大學生的「父 親保護」分數顯著低於早年與父不安全依附的男大學生,其平均數分別為 17.81 與 19.18 (t=-2.195, p<.05)。
表4-1-2 顯示,不同早年與母依附型態的男大學生在知覺「母親關懷」
有顯著差異,亦即早年與母安全依附之男大學生的「母親關懷」分數顯著 高於早年與母不安全依附的男大學生,其平均數分別為26.29 與
22.15(t=4.011, p<.001);但在「母親保護」得分方面,與母安全依附的男大 學生和與母不安全依附的男大學生並沒有顯著差異,其平均數分別為18.08 與18.7692(t=-1.134, p>.05)。
表4-1-3 顯示,不同早年與父依附型態的女大學生在知覺「父親關懷」
與「父親保護」得分上皆有顯著差異,亦即早年與父安全依附之女大學生 的「父親關懷」分數顯著高於早年與父不安全依附的女大學生,其平均數 分別為26.82 與 19.35(t=7.329, p<.001);早年與父安全依附之女大學生的
「父親保護」分數顯著低於早年與父不安全依附的女大學生,其平均數分 別為17.60 與 18.68(t=-2.148, p<.05)。
表4-1-4 顯示,不同早年與母依附型態的女大學生在知覺「母親關懷」
與「母親保護」得分上皆有顯著差異,亦即早年與母安全依附之女大學生 的「母親關懷」分數顯著高於早年與母不安全依附的女大學生,其平均數 分別為27.70 與 20.82(t=6.884, p<.001);早年與母安全依附之女大學生的
「母親保護」分數顯著低於早年與母不安全依附的女大學生,其平均數分 別為17.89 與 19.12(t=-2.171, p<.05)。
小結:
由表 4-1-1、表 4-1-2、表 4-1-3 及表 4-1-4 發現:就「父/母關懷」得分 方面,無論是男大學生或女大學生,早年與父/母安全依附者之「父/母關 懷」得分皆顯著高於早年與父/母不安全依附者。就「父/母保護」得分方 面,除了不同早年與母依附型態的男大學生,在「母親保護」得分未達顯 著差異之外,早年與父安全依附的男大學生之「父親保護」分數顯著低於 早年與父不安全依附的男大學生;而且早年與父/母安全依附的女大學生之
「父/母保護」分數皆顯著低於早年與父/母不安全依附的男/女大學生。
簡而言之,除了早年與母依附型態不同的男大學生之「母親保護」分 數未達顯著差異之外,其餘早年與父/母安全依附的男/女大學生,其「父/
母關懷」分數皆顯著高於早年與父/母不安全依附的男/女大學生;早年與 父/母安全依附的男/女大學生,其「父/母保護」分數皆顯著低於早年與父/
母不安全依附的男/女大學生。為了進一步找出能夠有效預測早年與父母依
附型態的因子,本研究進行大學生「父/母關懷」、「父/母保護」對「早年 與父/母依附型態」的邏輯斯迴歸分析與區別分析。
貳、大學生早年與父母依附型態決定因素的邏輯斯迴歸:
本研究第一部份就早年與父/母依附型態的不同,分為早年與父/母安 全依附組以及早年與父/母不安全依附組,再進行邏輯斯迴歸分析以瞭解
「父/母關懷」與「父/母保護」在影響「早年與父/母依附型態」上的重要 性。邏輯斯迴歸分析結果如:表4-1-5、表 4-1-6、表 4-1-7、表 4-1-8:
表 4-1-5 男大學生早年與父依附型態決定因素的邏輯斯迴歸分析結果 變項名稱 係數估計值 標準誤 Waldχ2 對比值(OR)
常數項 4.482 2.323 3.722
父親關懷 -.208 .051 16.686** .812 父親保護 .026 .091 .079 1.026
**p<.01
表 4-1-6 男大學生早年與母依附型態決定因素的邏輯斯迴歸分析結果 變項名稱 係數估計值 標準誤 Waldχ2 對比值(OR)
常數項 3.332 2.067 2.584
母親關懷 -.162 .047 11.702** .850 母親保護 .011 .081 0.18 1.011
**p<.01
表 4-1-7 女大學生早年與父依附型態決定因素的邏輯斯迴歸分析結果 變項名稱 係數估計值 標準誤 Waldχ2 對比值(OR)
常數項 4.635 2.704 2.938
父親關懷 -.313 .068 21.333** .731 父親保護 .116 .120 .923 1.123
**p<.01
表 4-1-8 女大學生早年與母依附型態決定因素的邏輯斯迴歸分析結果 變項名稱 係數估計值 標準誤 Waldχ2 對比值(OR)
常數項 6.569 2.959 4.928
母親關懷 -.350 .079 19.451** .704 母親保護 .069 .121 .326 1.072
**p<.01
表 4-1-5 顯示,影響男大學生早年與父親依附型態的重要因素是「父 親關懷」(Waldχ =16.686,p<.001),而非「父親保護」(Wald2 χ =0.079,p>.05);2 表4-1-6 顯示,影響男大學生早年與母親依附型態的重要因素是「母親關 懷」(Waldχ =11.702, p<.001),而非「母親保護」(Wald2 χ =0.18, p>.05)。 2
表4-1-5「父親關懷」的對比值(OR)為 0.812,顯示:父親關懷每增加 一個單位(即父親關懷得分增加一分)時,男大學生早年與父安全依附的可 能性就會比原來的得分情形增加0.812 倍;表 4-1-6 的「母親關懷」對比值 (OR)為 0.850,顯示:母親關懷每增加一個單位(即母親關懷得分增加一分) 時,男大學生早年與母安全依附的可能性就會比原來的得分情形增加0.850 倍。
表4-1-7 顯示,影響女大學生早年與父親依附型態的重要因素是「父 親關懷」(Waldχ =21.333, p<.001),而非「父親保護」(Wald2 χ =0.923, 2 p>.05);表 4-1-8 顯示,影響女大學生早年與母親依附型態的重要因素是「母 親關懷」(Waldχ =19.451, p<.001),而非「母親保護」(Wald2 χ =0.326, 2 p>.05)。
表4-1-7「父親關懷」的對比值(OR)為 0.731,顯示:父親關懷每增加 一個單位(即父親關懷得分增加一分)時,女大學生早年與父安全依附的可 能性就會比原來的得分情形增加0.731 倍;表 4-1-8「母親關懷」的對比值 (OR)為 0.704,顯示:母親關懷每增加一個單位(即母親關懷得分增加一分)
時,女大學生早年與母安全依附的可能性就會比原來的得分情形增加0.704 倍。
小結:
根據邏輯斯迴歸(logistic regression)分析統計結果顯示:無論是男大學 生或女大學生,都只有父親/母親關懷對個體早年與父/母依附型態有顯著 解釋力,父親/母親保護對個體早年與父/母依附型態皆沒有顯著解釋力。
參、大學生雙親教養態度對早年依附型態的區別分析:
為了瞭解早年與父/母安全依附及早年與父/母不安全依附之間差異的 強弱,因此進一步以「父/母關懷」、「父/母保護」為預測變項,以「早年 與父/母安全依附型態」、「早年與父/母不安全依附型態」為效標變項進行 區別分析,求其標準化區別係數及正確分類比例。有關男/女大學生的雙親 教養態度與早年與父/母依附型態的區別分析結果如:表 4-1-9 至表 4-1-12。
表 4-1-9 男大學生父親教養態度預測早年與父依附經驗區別分析表
預測 人數 早年與父安全依附
人數(百分比)
早年與父不安全依附 人數(百分比) 早年與父安全依附 42 33(78.6%) 9(21.4%) 早年與父不安全依附 56 13(23.2%) 43(76.8%)
正確分類比例 77.6%
χ2=27.266, p<.001
表 4-1-10 男大學生母親教養態度預測早年與母依附經驗區別分析表
預測 人數 早年與母安全依附
人數(百分比)
早年與母不安全依附 人數(百分比) 早年與母安全依附 59 35(59. 3%) 24(40. 7%) 早年與母不安全依附 39 15(58. 5%) 24(61. 5%)
正確分類比例 60.2%
χ2=14.719, p<.001
表 4-1-11 女大學生父親教養態度預測早年與父依附經驗區別分析表
預測 人數 早年與父安全依附
人數(百分比)
早年與父不安全依附 人數(百分比) 早年與父安全依附 62 50(80.6%) 12(19.4%) 早年與父不安全依附 37 8(21.6%) 29(78.4%)
正確分類比例 79.8%
χ2=42.787, p<.001
表 4-1-12 女大學生母親教養態度預測早年與母依附經驗區別分析表
預測 人數 早年與母安全依附
人數(百分比)
早年與母不安全依附 人數(百分比) 早年與母安全依附 66 48(72.7%) 18(27.3%) 早年與母不安全依附 33 7(21.2%) 26(78.8%)
正確分類比例 74.7%
χ2=38.197, p<.001
男大學生的父親教養態度和早年與父依附型態的區別分析結果如下:
「父親關懷」的標準化區別係數數值為0.986,「父親保護」的標準化區 別係數數值為-0.037,顯示:「父親關懷」比「父親保護」更能夠區別男 大學生「早年與父依附型態」,其χ =27.266 達.001 顯著水準,由表 4-1-92
顯示正確區別力為77.6%。
男大學生的母親教養態度和早年與母依附型態的區別分析結果如
下:「母親關懷」的標準化區別係數數值為0.996,「母親保護」的標準化 區別係數數值為-0.013,顯示:「母親關懷」比「母親保護」更能夠區別 男大學生「早年與母依附型態」,其χ =14.719 達.001 顯著水準,由表 4-1-102 顯示,正確區別力為60.2%。
女大學生的父親教養態度和早年與父依附型態的區別分析結果如
下:「父親關懷」的標準化區別係數數值為0.972,「父親保護」的標準化 區別係數數值為-0.119,顯示「父親關懷」比「父親保護」更能夠區別女 大學生「早年與父依附型態」,其χ =42.787 達.001 顯著水準,由表 4-1-112 顯示,正確區別力為79.8%。
女大學生的母親教養態度和早年與母依附型態的區別分析結果如 下:「母親關懷」的標準化區別係數數值為1.006,「母親保護」的標準化 區別係數數值為0.018,顯示:「母親關懷」比「母親保護」更能夠區別 女大學生「早年與母依附型態」,其χ =38.197 達.001 顯著水準,由表 4-1-122 顯示,正確區別力為74.7%。
小結:
由以上的區別分析結果可知,無論是男大學生或女大學生,其「父親 /母親關懷」皆比「父親/母親保護」更能預測其「早年與父/母依附型態」,
且正確區別力都在60.2%以上,因此本研究採用「父親/母親關懷」分數來 分類「早年與父/母依附型態」是合適的。
肆、總結:
由差異分析的結果顯示,除了不同早年與母依附型態男大學生的「母 親保護」分數未達顯著外;其餘狀況下,早年與父/母安全依附的男/女大
學生,其「父親/母親關懷」與「父親/母親保護」分數皆達顯著差異。
為了進一步找出能有效預測早年與父/母依附型態,本研究進行邏輯斯 迴歸分析,結果顯示:無論是男大學生或女大學生,只有「父親/母親關懷」
對個體「早年與父/母依附型態」有顯著解釋力,再加上區別分析結果亦顯 示:無論是男大學生或女大學生,其「父親/母親關懷」皆比「父親/母親 保護」更能預測其「早年與父/母依附型態」,且正確區別力皆在 60.2%以 上。
邏輯斯迴歸分析以及區別分析的結果都顯示,採用「父親/母親關懷」
分數來分類「早年與父/母依附型態」是比較合適的,因此本研究決定單獨 採用父親/母親關懷因子來分類第二部分研究受試者(n=673)的早年與父/母 依附型態,並依照第一部份研究中的早年與父/母安全、不安全依附組的父 親/母親關懷分數分布,來定義第二部分研究之受試者(n=673;男=273,女
=400)的早年與父/母依附型態。
伍、大學生早年依附型態與雙親關懷分數分佈及第二部分研究的 研究樣本早年依附型態切截分數決定:
一、第一部分研究中男大學生早年依附型態與雙親關懷分數分佈,以及第 二部分研究樣本之早年依附型態切截分數的決定:
本研究第一部份的結果顯示,與父安全依附男大學生的關懷分數分佈 為10~36(詳見附錄二的表1);與父不安全依附者的關懷分數分佈為8~33,
去除父關懷分數為10、11、29、30、31、33共6筆極端資料。因此將男大 學生與父依附的關懷分數定義為:29分(包含)以上為與父安全依附,17分 (包含)以下為與父不安全依附;其餘為與父模糊依附。據此標準,在第二 部份研究中的男大學生與父依附情形分布如下:與父安全依附的男大學生
有33名(12.1%)、與父不安全依附的男大學生有54名(19.8%)、與父模糊依 附的男大學生有186名(68.1%)。
在第一部份研究中,早年與母親安全依附之男大學生的母親關懷分數 分佈為16~36(詳見附錄二的表2),不安全依附者的母親關懷分數分佈為 10~33, 除去母親關懷得分為16、18、31、32、33共5筆極端資料,定義 母親關懷分數在30(含)以上的男大學生為早年與母親安全依附;18分(含) 以下的男大學生早年與母不安全依附;其餘的為與母模糊依附。據此標 準,第二部份研究中的男大學生與母依附情形分布如下:與母安全依附的 男大學生有56名(20.5%)、與母不安全依附的男大學生有30名(11.0%)、與 母模糊依附的男大學生有187名(68.5%)。
二、第一部分研究中女大學生早年依附型態與雙親關懷分數分佈,以及第 二部分研究樣本之早年依附型態的決定:
本研究第一部份的結果顯示,與父安全依附女大學生的關懷分數分佈 為13~36(詳見附錄二的表 3);與父不安全依附女大學生的關懷分數分佈為 8~32,去除 13、17、29、30、32 共 5 個極端分數,因此將女大學生與父 依附的關懷分數定義為:26 分(包含)以上為與父安全依附,19 分(包含)以 下為與父不安全依附;其餘為與父模糊依附。據此標準,第二部分研究的 女大學生與父親依附情形分布如下:早年與父親安全依附的女大學生有51 名(12.8%)、與父親不安全依附的女大學生有 122 名(30.5%)、與母模糊依 附的女大學生有189 名(56.8%)。
在第一部份研究中,女大學生與母親安全依附者的關懷分數分佈為 13~36(詳見附錄二的表 4);女大學生與母親不安全依附者的關懷分數分佈 為4~30,去除 13、29、30 共 3 筆極端資料。因此將女大學生早年與母親 的依附型態定義為:母親關懷分數28 分(包含)以上定義為早年與母親安全 依附型態,母親關懷分數19 分(包含)以下定義為早年與母親不安全依附,
其餘定義為早年與母親模糊依附。據此標準,第二部分研究的女大學生與 母親依附情形分布如下:與母安全依附的女大學生有156 名(39.0%)、與母 不安全依附的女大學生有55 名(13.8%)、與母模糊依附的女大學生有 189 名(47.3%)。
第二節 早年依附與成人依附的關係分析
本研究分別以兩種方式來探討大學生的依附連續情形:第一個部分,
探討大學生早年依附經驗對其成人依附傾向的預測情形;第二部分,探討 大學生早年(與父/母)依附型態與成人依附型態的關聯性。
壹、大學生早年依附經驗對成人依附傾向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
為探討大學生早年依附經驗對成人依附傾向的預測情形,本研究以
「父親關懷」、「父親保護」、「母親關懷」、「母親保護」為預測變項,再分 別以「成人安全依附傾向」、「成人偏執依附傾向」、「成人恐懼依附傾向」、
「成人疏離依附傾向」為效標變項,進行多元逐步迴歸分析,以考驗研究 假設1-1。表 4-2-1 與圖 4-2-1 是整體大學生的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結果;表 4-2-2 與圖 4-2-2 是男大學生的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結果;表 4-2-3 與圖 4-2-3 是女大學生的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結果。
表 4-2-1 整體大學生的「父親關懷、父親保護、母親關懷、母親保護」預 測「成人依附傾向」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n=673)
效標變項 投入變項 R2 R2增加量 F 值 標準化迴歸係數(β) t 值 成人安全依附 父親關懷 .110 .110 82.754*** .257 5.651***
母親關懷 .120 .010 45.492*** .124 2.727**
成人偏執依附 父親關懷 .022 .022 14.930*** -.148 -3.864***
成人恐懼依附 父親關懷 .030 .030 20.422*** -.172 -4.519***
成人疏離依附 無 n.s.
**p<.01 ***p<.001
.257***
-.148*** .124**
-.172***
-
-
圖 4-2-1 整體大學生早年依附經驗預測成人依附傾向的迴歸分析圖
**p<.01 ***p<.001
表 4-2-2 男大學生的「父親關懷、父親保護、母親關懷、母親保護」預測
「成人依附傾向」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n=273)
效標變項 投入變項 R2 R2增加量 F 值 標準化迴歸係數(β) t 值 成人安全依附 父親關懷 .099 .099 29.823*** .315 5.461***
成人偏執依附 無 n.s.
成人恐懼依附 父親關懷 .039 .039 10.892*** -.197 -3.300**
成人疏離依附 無 n.s.
**p<.01 ***p<.001
.315***
-.197**
-
-
圖4-2-2 男大學生早年依附經驗預測成人依附傾向的迴歸分析圖
**p<.01 ***p<.001
母親關懷
母親保護 父親保護
父親關懷 成人安全依附
成人恐懼依附 成人偏執依附
成人疏離依附 母親關懷
母親保護 父親保護
父親關懷 成人安全依附
成人恐懼依附 成人偏執依附
成人疏離依附
表 4-2-3 女大學生的「父親關懷、父親保護、母親關懷、母親保護」預測
「成人依附傾向」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n=400)
效標變項 投入變項 R2 R2增加量 F 值 標準化迴歸係數(β) t 值 成人安全依附 父親關懷 .121 .121 54.905*** .251 4.200***
母親關懷 .136 .015 31.253*** .156 2.608**
成人偏執依附 父親關懷 .041 .041 17.125*** -.227 -4.536***
父親過度 保護
.052 .011 10.963*** -.108 -2.155*
成人恐懼依附 母親關懷 .029 .029 11.902** -.170 -3.450**
成人疏離依附 無 n.s.
***p<.001
.251***
-.227***
-.108*
- .156** -.170**
-
圖 4-2-3 女大學生早年依附經驗預測成人依附傾向的迴歸分析圖
**p<.01 ***p<.001
由表4-2-1 與圖 4-2-1 顯示:在整體大學生早年依附經驗中,「父親關 懷」、「母親關懷」對「成人安全依附傾向」的預測達.001 顯著水準 (F(2,670)=45.492,p< .001),決定係數 R2=.120,表示這兩個變項能解釋整 體大學生「成人安全依附傾向」總變異量的12.0%,解釋量偏低,研究結 果雖支持研究假設1-1,但似乎並不明顯。由標準化迴歸係數(β)可知:在 整體大學生早年依附經驗對成人安全依附傾向的預測情形中,以「父親關 懷」(β=.257,t=5.651,p<.001)最具預測力,其次是「母親關懷」(β=.124,
t=2.727,p<.01);而且整體大學生的「父親關懷」、「母親關懷」得分越 母親關懷
母親保護 父親保護
父親關懷 成人安全依附
成人恐懼依附 成人偏執依附
成人疏離依附
高時,其「成人安全依附傾向」得分越高。
再由表4-2-1 與圖 4-2-1 顯示:在整體大學生早年依附經驗中,只有「父 親關懷」能預測其「成人偏執依附傾向」達.001 顯著水準(F(1,671)=14.930,
p< .001),決定係數 R2=.022,表示這個變項只能解釋整體大學生「成人偏 執依附傾向」總變異量的2.2%,解釋量偏低,研究結果雖支持研究假設 1-1,但似乎並不明顯。由標準化迴歸係數(β)可知:在整體大學生早年依 附經驗對成人偏執依附傾向的預測情形中,整體大學生的「父親關懷」
(β=-.148,t=-3.864,p<.001)得分越高時,其「成人偏執依附傾向」得分越 低。
接著,由表4-2-1 與圖 4-2-1 顯示:在整體大學生早年依附經驗中,只 有「父親關懷」預測「成人恐懼依附傾向」達.001 顯著水準
(F(1,671)=20.422,p< .001),決定係數 R2=.030,表示這個變項只能解釋整 體大學生「成人恐懼依附傾向」總變異量的3.0%,解釋量偏低,研究結果 雖支持研究假設1-1,但似乎不明顯。由標準化迴歸係數(β)可知:在整體 大學生早年依附經驗對成人恐懼依附傾向的預測情形中,整體大學生的
「父親關懷」(β=-.172,t=-4.519,p<.001)得分越高時,其「成人恐懼依附 傾向」得分越低。
最後,表4-2-1 與圖 4-2-1 顯示:在整體大學生早年依附經驗中,並無 變項能夠有效預測其「成人疏離依附傾向」,研究結果並未支持研究假設 1-1。
由表4-2-2 與圖 4-2-2 顯示:在男大學生早年依附經驗中,只有「父親 關懷」預測「成人安全依附傾向」達.001 顯著水準(F(2,270)=29.823,
p< .001),決定係數 R2=.099,表示這個變項只能解釋男大學生「成人安全 依附傾向」總變異量的9.9%,解釋量偏低,研究結果雖支持研究假設 1-1,
但似乎並不明顯。由標準化迴歸係數(β)可知:在男大學生早年依附經驗對
t=5.461,p<.001)得分越高時,其「成人安全依附傾向」得分越高。
接著,由表4-2-2 與圖 4-2-2 顯示:在男大學生早年依附經驗中,只有
「父親關懷」能預測其「成人恐懼依附傾向」達.001 顯著水準
(F(1,271)=10.892,p< .001),決定係數 R2=.039,表示這個變項只能解釋男 大學生「成人恐懼依附傾向」總變異量的3.9%,解釋量偏低,研究結果雖 支持研究假設1-1,但似乎並不明顯。由標準化迴歸係數(β)可知:在男大 學生早年依附經驗對成人恐懼依附傾向的預測情形中,男大學生的「父親 關懷」(β=-.197,t=-3.300,p<.01)得分越高時,其「成人恐懼依附傾向」
得分越低。
最後,表4-2-2 與圖 4-2-2 顯示:在男大學生早年依附經驗中,並無變 項能夠有效預測其「成人偏執依附傾向」、「成人疏離依附傾向」,研究 結果並未支持研究假設2-1。
由表4-3-3 與圖 4-3-3 顯示:在女大學生早年依附經驗中,「父親關懷」、
「母親關懷」對「成人安全依附傾向」的預測達.001 顯著水準
(F(2,397)=31.253,p< .001),決定係數 R2=.136,表示這兩個變項能解釋女 大學生「成人安全依附傾向」總變異量的13.6%,解釋量偏低,研究結果 雖支持研究假設1-1,但似乎並不明顯。由標準化迴歸係數(β)可知:在女 大學生早年依附經驗對成人安全依附傾向的預測情形中,以「父親關懷」
(β=.251,t=4.200,p<.001)最具預測力,其次是「母親關懷」(β=.156,t=2.608,
p<.01);而且女大學生的「父親關懷」、「母親關懷」得分越高時,其「成 人安全依附傾向」得分越高。
再由表4-2-3 與圖 4-2-3 顯示:在女大學生早年依附經驗中,有「父親 關懷」、「父親保護」對「成人偏執依附傾向」的預測達.001 顯著水準 (F(2.397)=10.963,p< .001),決定係數 R2=.052,表示這兩個變項能解釋女 大學生「成人偏執依附傾向」總變異量的5.2%,解釋量偏低,研究結果雖 支持研究假設1-1,但似乎並不明顯。由標準化迴歸係數(β)可知:在女大
學生早年依附經驗對成人偏執依附傾向的預測情形中,以「父親關懷」最 具預測力,其次是「父親保護」;而且女大學生的「父親關懷」(β=-.227,
t=-4.536,p<.001)、「父親保護」(β=-.108,t=-2.155,p<.05)得分越高時,
其「成人偏執依附傾向」得分越低。
接著,由表4-2-3 與圖 4-2-3 顯示:在女大學生早年依附經驗中,只有
「母親關懷」能預測其「成人恐懼依附傾向」達.001 顯著水準
(F(1.398)=11.902,p< .01),決定係數 R2=.029,表示這個變項只能解釋女 大學生「成人恐懼依附傾向」總變異量的2.9%,解釋量偏低,研究結果雖 支持研究假設2-1,但似乎並不明顯。由標準化迴歸係數(β)可知:在女大 學生早年依附經驗對成人恐懼依附傾向的預測情形中,女大學生的「母親 關懷」(β=-.170,t=-3.450,p<.01)得分越高時,其「成人恐懼依附傾向」
得分越低。
最後,由表4-2-3 與圖 4-2-3 顯示:在女大學生早年依附經驗中,並無 變項能夠有效預測其「成人疏離依附傾向」,研究結果並未支持研究假設 1-1。
小結: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顯示,整體、男、女大學生的成人安全依附傾向與成人恐 懼依附傾向可以被其早年依附經驗預測;整體、女大學生的早年依附經驗可以預 測其成人偏執依附傾向;而整體、男、女大學生的成人疏離依附傾向皆無法為早 年依附經驗所預測,以上研究結果部份支持假設1-1。由迴歸係數可知:整體大 學生的「父親關懷」、「母親關懷」得分越高時,其「成人安全依附傾向」得分 越高,且整體大學生的「父親關懷」得分越高時,其「成人偏執依附傾向」與「成 人恐懼依附傾向」得分越低;男大學生的「父親關懷」得分越高時,其「成人安 全依附傾向」得分越高、「成人恐懼依附傾向」得分越低;女大學生的「父親關 懷」、「母親關懷」得分越高時,其「成人安全依附傾向」得分越高;女大學生
的「父親關懷」、「父親保護」得分越高時,其「成人偏執依附傾向」得分越低;
女大學生的「母親關懷」得分越高時,其「成人恐懼依附傾向」得分越低。
貳、大學生早年依附型態與成人依附型態的關聯性分析:
由於男、女大學生的早年與父/母依附型態有性別差異(見本章第一 節),所以本研究不針對全體大學生,只分別針對男、女大學生進行「早年 與父/母依附型態」和「成人依附型態」的卡方檢定。男、女大學生早年(與 父/母)依附型態和成人依附型態的關聯性研究結果如:表 4-2-4、表 4-2-5。
當卡方檢定結果中的標準化殘差值大於1.96,顯著水準達.05 以上;標準 化殘差值大於2.58 時,顯著水準達.01 以上(王保進,民 85)。
表 4-2-4 男大學生早年依附型態與成人依附型態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成人依附型態 變項名稱 成人安全依附 成人不安全依附 成人模糊依附 總人數 χ2
早年與父依附型態 11.900*
與父安全依附 17 7 14 38 df=4 標準化殘差值 1.4 -2.0* .8
與父不安全依附 10 25 19 54 標準化殘差值 -1.7 .9 .7
與父模糊依附 60 73 48 181
標準化殘差值 .3 .4 -.8
總人數 87 105 81 273
早年與母依附型態 10.653*
與母安全依附 25 13 18 56 df=4
標準化殘差值 1.7 -1.8 .3
與母不安全依附 5 16 9 30 標準化殘差值 -1.5 1.3 .0
與母模糊依附 57 76 54 187
標準化殘差值 -.3 .5 -.2
總人數 87 105 81 273
*p<.05
表 4-2-5 女大學生早年依附型態與成人依附型態之卡方檢定 成人依附型態 變項名稱 成人安全依附 成人不安全依附 成人模糊依附 總人數 χ2
早年與父依附型態 23.919**
與父安全依附 46 45 54 145 df=4 標準化殘差值 2.5* -2.4* .7
與父不安全依附 14 70 38 122 標準化殘差值 -2.5* 2.2* -.5
與父模糊依附 28 62 43 133
標準化殘差值 -.2 .4 -.3
總人數 88 177 135 400
早年與母依附型態 16.444**
與母安全依附 44 53 59 156 df=4
標準化殘差值 1.7 -1.9 .9
與母不安全依附 5 34 16 55 標準化殘差值 -2.0* 2.0* -.6
與母模糊依附 39 90 60 189
標準化殘差值 -.4 .7 -.5
總人數 88 177 135 400
*p<.05 **p<.01
表4-2-4 顯示,男大學生的早年與父/母依附型態和成人依附型態之間 並非互相獨立,也就是兩者之間有顯著的關聯性存在(χ =23.919,p<.01;2
χ =16.444,p<.01),研究結果支持研究假設 1-2。由標準化殘差值可知:2
早年與父安全依附男大學生,出現成人不安全依附型態的比率顯著低於早 年與父不安全依附和早年與父模糊依附的男大學生。但男大學生的早年與 母依附型態與成人依附型態之間關聯性的標準化殘差值皆未達顯著。
表 4-2-5 顯示,女大學生的早年與父/母依附型態和成人依附型態之間 並非互相獨立,也就是兩者之間有顯著的關聯性存在(χ =23.919,p<.01;2
χ =16.444,p<.01),研究結果支持研究假設 1-2。由標準化殘差值可知:2
早年與父安全依附女大學生,出現成人安全依附型態的比率顯著的高,而 成人不安全依附型態的比率顯著的低;相反的,早年與父不安全依附女大 學生,出現成人不安全依附型態的比率顯著的高,而成人安全依附型態的 比率顯著的低;另外,早年與母不安全依附女大學生,其成人安全依附型 態的比率顯著的低,而成人不安全依附型態的比率顯著的高。
小結: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發現,男、女大學生的早年(與父/母)依附型態與成 人依附傾向之間皆有顯著關聯性存在,研究結果支持研究假設1-2。由標 準化殘差值可知:早年與父安全依附男大學生顯著不傾向成人不安全依 附;早年與父安全依附女大學生,出現成人安全依附型態的比率顯著高於 早年與父不安全依附的女大學生;早年與父不安全依附女大學生,出現成 人不安全依附型態的比率顯著高於早年與父安全依附的女大學生;早年與 母不安全依附女大學生顯著傾向於成人不安全依附,而不傾向於成人安全 依附。換言之,成人依附型態似乎傾向於延續早年依附型態,而不改變。
第三節 大學生早年依附經驗與成人依附傾向對憂鬱 傾向、問題解決能力的預測情形
為探討大學生的早年依附經驗與成人依附傾向對其憂鬱傾向、問題解 決能力之預測情形,本研究以「父親關懷」、「父親保護」、「母親關懷」、「母 親保護」、「成人安全依附傾向」、「成人偏執依附傾向」、「成人恐懼依附傾 向」、「成人疏離依附傾向」為預測變項,分別以「憂鬱傾向」、「問題解決 能力」為效標變項,再分別針對整體大學生、男大學生、女大學生進行多 元逐步迴歸分析。
壹、大學生早年依附經驗與成人依附傾向預測憂鬱傾向的結果:
本節第一部份在探討大學生早年依附經驗與成人依附傾向對憂鬱傾 向的預測情形,即考驗研究假設2-1。表 4-3-1 和圖 4-3-1 是整體大學生的 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結果;表4-3-2 和圖 4-3-2 是男大學生的多元逐步迴歸分 析結果;表4-3-3 和圖 4-3-3 是女大學生的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結果。
表 4-3-1 整體大學生的「早年依附經驗與成人依附傾向」預測「憂鬱傾向」
之多元逐步投入迴歸分析摘要表(n=673)
投入變項 R2 R2增加量 F 值 標準化迴歸係數(β) t 值 成人安全依附 .339 .339 343.409*** -.394 -11.556***
成人偏執依附 .387 .048 211.106*** .214 6.388***
父親關懷 .421 .034 162.289*** -.137 -3.660***
成人恐懼依附 .428 .007 124.996*** .088 2.720**
母親關懷 .434 .006 102.138*** -.094 -2.559*
**p<.05, **p<.01, ***p<.001
- -.137***
. -.094* - -.394***
.214***
088**
圖 4-3-1 整體大學生早年依附經驗與成人依附傾向預測憂鬱傾向的迴歸分析圖
*p<.05, **p<.01, ***p<.001
成人安全依附
成人恐懼依附 成人偏執依附 母親關懷
母親保護
憂鬱傾向
成人疏離依附 父親保護 父親關懷
表 4-3-2 男大學生的「早年依附經驗與成人依附傾向」預測「憂鬱傾向」
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n=273)
投入變項 R2 R2增加量 F 值 標準化迴歸係數(β) t 值 成人安全依附 .280 .280 105.520*** -.366 -6.902***
成人偏執依附 .336 .056 68.310*** .213 4.068***
父親關懷 .380 .044 54.983*** -.206 -4.079***
成人恐懼依附 .393 .013 43.307*** .124 2.348*
**p<.05, ***p<.001
- -.206***
- - -.366***
.213***
.124*
圖 4-3-2 男大學早年依附經驗與成人依附傾向預測憂鬱傾向的迴歸分析圖
*p<.05, ***p<.001
成人安全依附
成人恐懼依附 成人偏執依附 母親關懷
母親保護
憂鬱傾向
成人疏離依附 父親關懷
父親保護
表 4-3-3 女大學生的「早年依附經驗與成人依附傾向」預測「憂鬱傾向」
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n=400)
投入變項 R2 R2增加量 F 值 標準化迴歸係數(β) t 值 成人安全依附 .386 .386 249.709*** -.441 -9.914***
成人偏執依附 .425 .039 146.472*** .236 5.547***
母親關懷依附 .461 .036 112.923*** -.201 -5.176***
***p<.001
- -.201***
- -.441***
.236***
圖 4-3-3 女大學生早年依附經驗與成人依附傾向預測憂鬱傾向的迴歸分析圖
***p<.001
由表4-3-1 及圖 4-3-1 顯示:早年依附經驗中有「父親關懷」、「母親 關懷」,成人依附傾向中有「成人安全依附傾向」、「成人偏執依附傾向」、
「成人恐懼依附傾向」,共五個變項可以預測整體大學生的「憂鬱傾向」,
達到.001 顯著水準(F(5, 627)=102.138,p< .001),決定係數 R2=0.434,表示這 五個變項能解釋整體大學生「憂鬱傾向」總變異量的43.4%,研究結果部
成人安全依附
成人恐懼依附 成人偏執依附 母親關懷
母親保護
憂鬱傾向
成人疏離依附 父親關懷
父親保護
分支持研究假設2-1。由標準化迴歸係數(β)可知,在整體大學生早年依附 經驗與成人依附傾向對憂鬱傾向的預測情形中,以「成人安全依附傾向」
最具預測力(β=-.394,t=-11.556,p<.001),其次是「成人偏執依附傾向」
(β=.214,t=6.388,p<.001),再其次是「父親關懷」(β=-.137,t=-3.660,
p<.001);而且整體大學生的「父親關懷」、「母親關懷」(β=.088,t=2.720,
p<.01)、「成人安全依附傾向」得分越高時,其「憂鬱傾向」得分越低;
「成人偏執依附傾向」、「成人恐懼依附傾向」(β=-.094,t=-2.559,p<.05) 得分越高時,其「憂鬱傾向」得分越高。
由表4-3-2 與圖 4-3-2 顯示:早年依附經驗有「父親關懷」,成人依附 傾向有「成人安全依附傾向」、「成人偏執依附傾向」、「成人恐懼依附 傾向」,共四個變項可以預測男大學生的「憂鬱傾向」,達到.001 顯著水
準(F(4, 268)=43.307,p< .001),決定係數 R2=0.393,表示這四個變項能解釋
男大學生「憂鬱傾向」總變異量的39.3%,研究結果部分支持研究假設 2-1。
由標準化迴歸係數(β)可知,在男大學生早年依附經驗與成人依附傾向對憂 鬱傾向的預測情形中,以「成人安全依附傾向」(β=-.366,t=-6.902,p<.001) 最具預測力,其次是「成人偏執依附傾向」(β=.213,t=4.068,p<.001),再 其次是「父親關懷」(β=-.206,t=-4.079,p<.001);並且男大學生的「父親 關懷」、「成人安全依附傾向」得分越高時,其「憂鬱傾向」得分越低;
「成人偏執依附傾向」、「成人恐懼依附傾向」(β=.124,t=2.348,p<.05) 得分越高時,其「憂鬱傾向」得分越高。
由表4-3-3 與圖 4-3-3 顯示:早年依附經驗有「母親關懷」,成人依附 傾向有「成人安全依附傾向」、「成人偏執依附傾向」,共三個變項能預 測女大學生的「憂鬱傾向」達到.001 顯著水準(F(3, 396)=112.923,p< .001),
其決定係數R2=0.461,表示這三個變項能夠解釋女大學生「憂鬱傾向」總 變異量的46.1%,研究結果部分支持研究假設 2-1。由標準化迴歸係數(β)
中,以「成人安全依附傾向」(β=-.441,t=-9.914,p<.001)最具預測力,其 次為「成人偏執依附傾向」(β=.236,t=5.547,p<.001),再其次為「母親關 懷」(β=-.201,t=-5.176,p<.001);而且女大學生的「母親關懷」、「成人 安全依附傾向」得分越高時,其「憂鬱傾向」得分越低;「成人偏執依附 傾向」得分越高時,其「憂鬱傾向」得分越高。
小結:
由以上結果可知,無論是在整體大學生或男、女大學生方面,早年依 附經驗與成人依附傾向皆可以預測其憂鬱傾向,但並非每個變項都達顯著 水準(p<.05),研究結果部分支持研究假設 2-1。
在早年依附經驗中,「父親關懷」、「母親關懷」可以預測整體大學生 的「憂鬱傾向」,當「父親關懷」與「母親關懷」得分越高時,整體大學 生的「憂鬱傾向」得分越低;「父親關懷」可以預測男大學生的「憂鬱傾 向」,當「父親關懷」得分越高時,男大學生的「憂鬱傾向」得分越低;「母 親關懷」可以預測女大學生的「憂鬱傾向」,當「母親關懷」得分越高時,
女大學生的「憂鬱傾向」得分越低。
在成人依附傾向方面,「成人安全依附傾向」、「成人偏執依附傾向」、
「成人恐懼依附傾向」能預測整體大學生的「憂鬱傾向」,當整體大學生 的「成人安全依附傾向」得分越高時,其「憂鬱傾向」得分越低,當整體 大學生的「成人偏執依附傾向」與「成人恐懼依附傾向」得分越高時,其
「憂鬱傾向」得分越高;「成人安全依附傾向」、「成人偏執依附傾向」、
「成人恐懼依附傾向」能預測男大學生的「憂鬱傾向」,當男大學生的「成 人安全依附傾向」得分越高時,其「憂鬱傾向」得分就越低,當男大學生 的「成人偏執依附傾向」與「成人恐懼依附傾向」得分越高時,其「憂鬱 傾向」得分越高;「成人安全依附傾向」、「成人偏執依附傾向」能預測 女大學生的「憂鬱傾向」,當女大學生的「成人安全依附傾向」得分越高
時,其「憂鬱傾向」得分越低,當女大學生的「成人偏執依附傾向」得分 越高時,其「憂鬱傾向」得分越高。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顯示:在早年依附經驗與成人依附傾向對於大學生 憂鬱傾向的預測方面似有性別上的差異。
貳、大學生早年依附經驗與成人依附傾向預測問題解決能力的 情形:
本節第二部份在探討大學生早年依附經驗與成人依附傾向對問題解 決能力的預測情形,即考驗研究假設2-2。表 4-3-4 和圖 4-3-4 是整體大學 生的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結果;表4-3-5 和圖 4-3-5 是男大學生的多元逐步迴 歸分析結果;表4-3-6 和圖 4-3-6 是女大學生的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結果。
表 4-3-4 整體大學生的「早年依附經驗與成人依附傾向」預測「問題解決 能力」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n=673)
投入變項 R2 R2增加量 F 值 標準化迴歸係數(β) t 值 成人安全依附 .245 .245 217.381*** .413 11.850***
成人疏離依附 .279 .034 129.883*** .198 5.909***
母親關懷 .293 .014 92.476*** .122 3.606***
***p<.001
- .122***
- .413***
.198***
圖 4-3-4 整體大學生早年依附經驗與成人依附傾向預測問題解決能力的 迴歸分析圖
***p<.001
成人安全依附
成人恐懼依附 成人偏執依附 母親關懷
母親過度保護
問題解決能力
成人疏離依附 父親過度保護 父親關懷
表 4-3-5 男大學生的「早年依附經驗與成人依附傾向」預測「問題解決能 力」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n=273)
投入變項 R2 R2增加量 F 值 標準化迴歸係數(β) t 值 成人安全依附 .137 .137 42.841*** .279 4.887***
成人疏離依附 .201 .064 34.035*** .270 4.876***
母親關懷 .217 .016 24.898*** .131 2.343*
*p<.05, ***p<.001
-
- .131*
.279***
.270***
圖 4-3-5 男大學生早年依附經驗與成人依附傾向預測問題解決能力的 迴歸分析圖
*p<.05, ***p<.001
成人安全依附
成人恐懼依附 成人偏執依附 母親關懷
母親過度保護
問題解決能力
成人疏離依附 父親過度保護 父親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