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源永續利用與循環經濟法制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資源永續利用與循環經濟法制之研究"

Copied!
19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高雄大學法律學系 碩士論文. 資源永續利用與循環經濟法制之研究 A Study of Sustainable Use of Resources and Closed-Loop Economic-based Legal System. 研究生:劉怡欣 指導教授:吳行浩. 撰 博士. 中華民國 100 年 7 月.

(2) 資源永續利用與循環經濟法制之研究 指導教授:吳行浩 博士 國立高雄大學財經法律學系. 學生:劉怡欣 國立高雄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 摘要. 本論文中對我國廢棄物清理、回收再利用政策與制度上的沿革予以探討,找 出法規適用上的盲點與運作上的缺失,分析我國《廢棄物清理法》與《資源回收 再利用法》競合上的問題與窒礙難行之處,從而提出新的思考方向與建議。經濟 發展全球化與貿易自由化對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有正反兩面的影響,為提昇我國 經濟發展與廢棄物質間的良善循環,利用源頭管制及廢棄物質循環再利用的觀念 理性思考以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實踐循環經濟模式。架構良好完善的廢棄物質循 環經濟法制,建立資源永續的廢棄物質循環經濟型社會對我國而言是屬刻不容 緩。 研究德、日等先進國家及中國循環經濟法律制度的建構,針對資源永續利用 與循環經濟理論及其發展、建構循環經濟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加以介紹,指出傳統 經濟將導致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與自然資源的短缺及衰竭。而循環經濟倡導的是 一種建立在對物質全過程控制,從物質生產和消費過程,均以不斷被循環利用為 產品生產的優先考量,經濟運行的模式為「資源─產品─消費─再生資源」,以 避免和減少廢棄物的排放量及污染的持續擴大。 本文藉由介紹並比較德、日等先進國家的循環經濟法律制度及其立法模式, 說明資源永續利用與循環經濟理念及法制對全人類及生態環境的迫切性與重要 性,藉由資源永續利用與循環經濟法律制度之研究,創新新的經濟與環境兼顧的 法律體系,俾使我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引入循環經濟理念作為修法的思考方 向,並遵循生態保護的宗旨、以廢棄物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原則,作為我國 《廢棄物清理法》及《資源回收再利用法》兩法整合理念的參考。資源的利用與.

(3) 廢棄物的清除與管理應是連續不可強行分割過程,更與國內的經濟永續發展密切 相關連,即便我國整合《廢棄物清理法》及《資源回收再利用法》之原有規定, 現有的《資源循環利用法》草案,對於我國整體生態環境與經濟的永續發展仍顯 嚴重不足,資源的利用與廢棄物的處理應是全面性、通盤性的,本文基本上是站 在宏觀的角度,說明我國應借鏡先進國家的循環經濟法制與經驗,儘速制定一部 關於資源永續利用與循環經濟的框架立法,再針對各個領域制定專項立法,期與 世界循環經濟潮流接軌,藉由源頭管制、循環經濟管理與誘因等措施達成廢棄物 產生源減量、資源永續利用與經濟永續發展之目標,為我國未來建立資源永續發 展的循環經濟型社會之修法新方向。. 關鍵字:循環經濟、生態經濟、資源永續利用、零廢棄政策、產品生命週期、源 頭管制、末端控制.

(4) 致. 謝. 寫謝辭的這一刻終於到了,隨著論文的完稿,六年的研究所生涯 也將告一段落。這些日子以來,我的心中累積多少盼望,多少感激。 無數的夜晚一個人在電腦前搜索枯腸,絞盡腦汁,時常為了某個段落 的論述,花上好幾天。雖然付出很多的心力,但是獲益良多,點滴在 心頭。 很高興能夠成為高雄大學第二屆學生,感謝家人與宗穎,在他們 的鼓勵與祝福下我順利進入研究所,在高雄大學的十年歲月裡,師長 們的教導與協助,同學間相處的情誼,每思及此,滿懷感動在我心底 流動,讓我深深覺得在高雄大學就讀期間將是我求學生涯中最美好的 記憶。 本篇論文得以完成,首先要感謝的是我的論文指導教授吳行浩老 師,吳老師學識淵博,治學嚴謹,除了讓我學習到做事應有的觀念與 態度外,更適時地在我論文撰寫過程中給予指導與教誨,師恩山高水 長,永銘我心。我也要特別感謝口試委員姚志明老師與高雄第一科技 大學廖欽福老師,於論文口試過程中,提供了學生許多寶貴的建議和 思考方向,使學生能有所進步,有更新的視野。 感謝高雄大學各位好同學好朋友,大家彼此切磋,互相砥礪,謝 謝傳璟、雅琳、紀君在我寫論文期間的幫忙及勉勵,還要感謝工作職 場上我所遇到的每一位貴人,謝謝各位長官、同仁們對我多方的包容 、諒解及成全,謝謝秀晏、惠馨、慶時、博昭、富喆、見明、怡禎提 供我電腦及工作方面的協助,更謝謝思涵在我論文撰寫期間給予的所 有支持與陪伴,因為有您們,讓我能在工作之餘順利完成研究所學業 ,迎向更寬闊的天空,謝謝您們。 最後,則要深深感謝家人對我的付出與鼓勵,謝謝爺爺、奶奶、 爸爸、媽媽多年來的養育與栽培,叔叔及姑姑們對我的關懷及幫助, 因為您們的愛,讓我無後顧之憂地追求我的理想和目標。相信在人生 的下一階段,我會繼續努力,以光榮您們,並回報您們對我的恩情。 期許自己在未來的日子,能夠更加成長,超越現今的自己。 人生在世,要感謝的人太多,在此,謹以我最誠摯的心,願 曾 經關心、祝福及幫助過我的人都能健康平安,幸福如意,生命圓滿豐 富。 劉怡欣 謹致 2011 年 7 月 於嘉義.

(5)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6. 第二章. 資源永續冺用與循環經濟法制之介紹 ......... 8. 第一節. 資源永續冺用與循環經濟源貣 .......................................................... 9. 第一項. 循環經濟產生背景 ...................................................................... 9. 第二項. 生產過程末端治理模式之省思 ................................................ 12. 第二節. 第一款. 資源及環境負荷能力有限性的認識 ................................ 12. 第二款. 從過去末端治理模式走向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 13. 循環經濟理論介紹 ............................................................................ 15. 第一項. 循環經濟的概念與內涵 ............................................................ 15. 第一款. 循環經濟的概念 ................................................................ 16. 第二款. 循環經濟與傳統線性型經濟的區冸 ................................ 16. 第三款. 循環經濟之內涵 ................................................................ 17. 第二項. 循環經濟制度建構的相關理論探討 ........................................ 20. 第一款. 循環經濟的生態系統概念 ................................................ 20. 第一目. 生態系統基本概念 .................................................... 20. 第二目. 循環經濟的生態系統概念 ........................................ 21. 第二款. 循環經濟的經濟理念 ........................................................ 24. 第一目. 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已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 .................................................................................... 24. 第二目. 循環經濟對於現有環境政策的挑戰與反思 ............ 25. 第三目. 政府在循環經濟發展完善之市場機制中發揮重要功 能 ................................................................................ 27. 第四目 第三節. 循環經濟的市場運行機制 ........................................ 27. 循環經濟發展運作原則 .................................................................... 28. 第一項. 發展循環經濟操作原則-3R 原則 ........................................... 29. 第一款. 減量化原則(Reduce Principle) ..................................... 29 I.

(6) 第二款. 再冺用原則(Reuse Principle) ....................................... 30. 第三款. 再循環原則(資源化原則,Recycle Principle) ............ 30. 第四款. 小結 .................................................................................... 31. 第二項. 第四節. 循環經濟是資源永續冺用的新選擇 ........................................ 31. 第一款. 循環經濟有助於永續冺用物質資源 ................................ 32. 第二款. 循環經濟將自然資源納入經濟循環系統 ........................ 32. 第三款. 循環經濟強調適度開發與合理生產的重要 .................... 33. 第四款. 循環經濟重新塑造新型態消費理念 ................................ 33. 循環經濟立法 .................................................................................... 34. 第一項. 循環經濟法制的基本概念 ........................................................ 34. 第一款. 循環經濟法律體系建立的意義 ........................................ 34. 第二款. 循環經濟立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 35. 第一目. 循環經濟法制保障是循環經濟穩定持續發展的基礎 .................................................................................... 36. 第二目. 觀察法律與經濟的相互關係,必頇以法律作為循環 經濟的首要監控手段 ................................................ 36. 第三目. 循環經濟法制保障提供一個足以創造完善實施循環 經濟的客觀環境 ........................................................ 36. 第四目 第二項. 循環經濟立法分析 .................................................................... 38. 第一款. 循環經濟立法的目的 ........................................................ 38. 第二款. 循環經濟法的價值 ............................................................ 38. 第三項. 第三章. 循環經濟法制以落實永續發展為立法目的 ............ 37. 循環經濟的法律關係主體 ........................................................ 40. 外國循環經濟相關法制之立法背景與特色比較 42. 第一節. 德國循環經濟立法介紹 .................................................................... 43. 第一項. 第一款. 在立法模式上的特色 ........................................................ 46. 第二款. 在法律體系上的特色 ........................................................ 46. 第三項. 第二節. 德國發展循環經濟立法實踐主要歷程 .................................... 43. 德國循環經濟立法內容與制度分析 ........................................ 47. 第一款. 德國循環經濟立法內容 .................................................... 47. 第二款. 德國循環經濟法制度分析 ................................................ 49. 日本循環經濟立法介紹 .................................................................... 51 II.

(7) 第一項. 日本發展循環經濟立法實踐主要歷程 .................................... 51. 第一款. 日本循環經濟法制發展的社會背景 ................................ 51. 第二款. 日本循環經濟法律體系制定歷程 .................................... 53. 第二項. 日本循環經濟立法的特色 ........................................................ 55. 第一款. 在立法模式上的特色 ........................................................ 55. 第二款. 在法律體系上的特色 ........................................................ 55. 第三項. 日本循環經濟法律制度之內容 ................................................ 57. 第一款. 《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法》 .................................... 57. 第一目. 定義「循環型社會」的概念 .................................... 58. 第二目. 對「廢棄物」及「循環資源」重新定位 ................ 58. 第三目. 規定循環冺用的優先處理順序 ................................ 59. 第四目. 明確政府、地方主管部門、企業及公眾的責任 .... 59. 第五目. 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計劃 ................................ 61. 第二款. 二部綜合性法律─《廢棄物處理法》和《資源有效冺用 促進法》 ............................................................................ 61. 第三款 第四項 第三節. 六部專項具體法規 ............................................................ 63. 小結 ............................................................................................ 64. 中國循環經濟立法介紹 .................................................................... 65. 第一項. 中國發展循環經濟立法實踐主要歷程 .................................... 65. 第二項. 中國循環經濟立法的特色 ........................................................ 66. 第三項. 循環經濟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介紹 .................................................................................................... 68. 第四節. 第四章. 第一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制度內容 ............ 68. 第二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檢討及改進方向 73. 外國法對於我國政府之借鑑 ............................................................ 76. 我國廢棄物管理相關政策與法制之檢討與建議 78. 第一節. 廢棄物處理政策與法制之回顧 ........................................................ 78. 第一項. 資源永續冺用與永續發展理念之意義 .................................... 78. 第二項. 永續發展理念係我國廢棄物管理相關政策與法制之指導方針 與基本原則 ................................................................................ 80. 第三項. 我國廢棄物之處置措施 (Waste - Disposal Methods)之政策 演進─從掩埋、焚化到零廢棄 ................................................ 81 III.

(8) 第一款. 垃圾掩埋政策 .................................................................... 82. 第二款. 廢棄物焚化政策 ................................................................ 82. 第三款. 零廢棄政策(Zero Waste) .............................................. 83. 第四項. 第一目. 零廢棄政策之發展與其內涵 .................................... 83. 第二目. 零廢棄政策之實踐 .................................................... 87. 我國現行廢棄物管理法制介紹 ................................................ 88. 第一款. 《廢棄物清理法》之沿革 ................................................ 88. 第二款. 《廢棄物清理法》制度面缺失 ........................................ 89. 第一目. 區隔一般廢棄物與事業廢棄物徒增處理困擾 ........ 90. 第二目. 條文規定不明確以及缺乏配套性措施 .................... 91. 第三目. 回收責任歸屬權責不明 ............................................ 91. 第四目. 重視末端控制,未從產品生命週期之全程予以整體 評價 ............................................................................ 92. 第二節. 我國現行資源回收再冺用制度簡介 ................................................ 92. 第一項. 我國資源回收再冺用制度形成背景 ........................................ 92. 第二項. 資源回收再冺用的基本概念 .................................................... 94. 第三項. 《資源回收再冺用法》之分析 ................................................ 94. 第三節. 現行《資源回收再冺用法》與《廢棄物清理法》兩法並存相關問 題分析 ................................................................................................ 96. 第一項. 「廢棄物」與「再生資源」之認定尚未釐清 ........................ 98. 第二項. 規範內容相互間產生適用上不協調 ........................................ 98. 第三項. 廢棄物循環經濟目標難以達成 ................................................ 99. 第一款. 源頭減量缺乏強制規定 .................................................. 100. 第二款. 政府負責運作回收組織,由業者繳費,清理行為義務與 費用繳納義務不合一 ...................................................... 100. 第三款 第四節. 廢棄資源循環效益無法落實 .......................................... 101. 對我國《資源循環冺用法》草案之介紹 ...................................... 103. 第一項 《資源循環冺用法》草案─立法研擬《廢棄物清理法》與《資 源回收再冺用法》雙法整併修正 .......................................... 103 第二項. 《資源循環冺用法》草案之沿革 .......................................... 104. 第三項. 對《資源循環冺用法》草案之檢討 ...................................... 105. 第一款. 草案條文過於繁複體系紊亂,內容龐雜不易遵行 ...... 105 IV.

(9) 第二款. 法規間整合不足─廢棄資源物的管理與清理流程規定不 明確 .................................................................................. 106. 第三款. 「清理行為義務」取代「費用繳納義務」沒有落實─延 伸生產者責任制度無法達成 .......................................... 109. 第四款. 廢棄責任物之回收率、再使用率與再冺用率未明確規定 ...........................................................................................112. 第五款. 整部《資源循環冺用法》草案仍是強調廢棄物產生後的 末端治理 ...........................................................................113. 第四項. 第五章. 小結 ...........................................................................................114. 結論與建議 ............................. 117. 第一節. 外國法制之經驗與啟示 ...................................................................118. 第二節. 未來修法方向之建議 ...................................................................... 121. 附錄一 傳統線性型經濟與循環經濟比較表 ......... 附錄二 廢棄物清理法規沿革 ..................... 附錄三 《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 ....... 附錄四 《資源循環冺用法》草案 ................. 參考文獻 ....................................... V. 127 128 129 141 171.

(1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隨著全球經濟的卓越發展,大量石化燃料的使用、濫砍森林等社經活 動頻繁,在資源消耗的過程中產生大量的廢棄物,造成空氣中二氧化碳、 甲烷、氫化亞氮、氟氯碳化物等易吸收長波輻射氣體(即溫室氣體)的含 量大幅增加,使得地球暖化,環境污染與自然資源的快速衰竭,嚴重影響 人類生存的環境品質1。 廢棄物污染與資源枯竭,成為威脅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嚴重問題,引起 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環境保護理念在國際社會受到重視已是不爭的事實。 人類在日常活動中所產生的污染已經超越了環境的自淨能力,廢棄物所帶 來的地球環境危機有明顯化、國際化與全球化之趨勢,環保問題成為人類 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人類開始認識到環保問題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 2. 。有鑑於此,聯合國於 1972 年召開了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1989 年 3 月.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簡稱 UNEP3) 推動 116 個國家於瑞士巴賽爾簽署了巴賽爾公約(Basel Convention)4, 該公約的目的即是為了解決層出不窮的廢棄物跨越國際運送問題。 國際社會有感於經濟必須永續發展,而地球上現有的自然資源與環境 容量已無法支撐原有的傳統線性型經濟發展模式,於是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理念應運而生 5 。在世界資源永續利用與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recycling economy,cycle economy6)思想的潮流引領下,德國、日 1 2. 3. 4. 5. 6. Cohen, D.2007. Earth’s natural wealth : An audit. New Scientist 2605,34-41. 參照薬師寺 敬済, 「循環型社会形成推進基本法」の問題--定常開放系のエントロピー論の視 座から,名城論叢,名城大学経済・経営学会,2003 年 3 月,第 3 卷,第 4 号,頁 211-224。 UNEP and WBCSD.1998. Cleaner Production and Eco-efficiency, Complementary Approaches to Sustainable. 參照行政院環保署,巴賽爾公約資訊網站,網址 http://wm.epa.gov.tw/web/index.htm,最後查詢 日期:2011/05/30) ;工研院能資所,巴賽爾公約─全球管制有害廢棄物之道,國際環保通訊, 1994 年,第 4 期,頁 8-14。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Law. 1994. 24(1). Blumberg, Donald F. 2005.Introduction to management of reverse logistics and closed loop supply chain processes. Boca Raton : CRC Press. 23-64. 參照孫佑海.張蕾,中國循環經濟法論,科學出版社,2008 年 8 月,1 版 1 刷,頁 15。 1.

(11) 本等先進國家將建立循環型社會當成永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並逐漸成為全 人類的共識。鄰近我國的中國也開始有關建設循環經濟的實踐活動,中國 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 提到,將節約資源的考量列入基本國策,以加速建構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 好型社會7。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引領與促 進下,中國於 2010 年 12 月 18 日更一致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 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持續推動經濟、環境與資 源的永續發展。 為使循環經濟型社會理念得以落實,自然資源得以永續利用及發展, 揆諸現今國際先進國家的廢棄物清理法制與政策趨勢,均以建構循環經濟 法體系,並擴大廢棄物清理的涵蓋範圍,整合廢棄物清理與資源回收再利 用制度合一的立法形式來規範廢棄物的源頭減量、回收再利用與管末處 置,並強調產品責任概念,運用廢棄物資源化的綜合立法達成廢棄物循環 利用,提升廢棄物經濟價值為資源永續利用與環境保護政策之目標8。 反觀我國長期以來未曾思考改變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可能會讓我 國的環境危機出現生機,多年來所採取的廢棄物末端清理理念未從根本上 杜絕並防範污染物的產生,且「先污染─後治理」的政策措施無法有效緩 和我國在經濟發展、資源與環境相互間的緊張關係,相較於先進國家所採 取的循環經濟源頭管制模式略有落後之嫌。 故本文認為我國應該學習國外經驗,發展循環經濟,高效能利用資源 以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作為未來處理廢棄物的新思考方向。蓋循環經濟係以 支援高度循環利用為核心理念,並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原則,具 有資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之基本特徵,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 大量廢棄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之根本改革,更是現今先進國家促進經濟發 展與協調人口、資源與環境三者平衡最具重要而急迫的工作。發展循環經 濟是世界先進國家對於資源相對短缺與大量消耗物質資源的省思,其認為 廢棄物是可以運用於循環的規律而再度被利用的9,故循環經濟型態暨循環 7. 8. 9. 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人民出版社, 2005 年 10 月,1 版 1 刷,頁 12 以下。 參照礒野 弥生,循環型社会形成推進基本法をめぐる問題と課題 (特集「循環型社会」を問 う),環境と公害,岩波書店,2001 年 9 月,第 31 卷,第 2 号,頁 2-8。Byrne, P.M.and Deeb,A.1993. Logistics must meet the “green” challenge.Transportation and Distribution, 34(2), 33-37. Vgl.Volkert Petersen, Jens-Uwe Heuer, Kreislaufwirtschafts- und Abfallgesetz, 2003, S.23ff. Vgl.Hösel/von Lersner,Recht der Abfallbeseitigung des Bundes und der Länder,Stand: Juli 1996 2.

(12) 經濟法制體系的建立對資源永續利用與解決全球經濟發展的瓶頸與制約 具有根本與迫切的現實意義。 再者,觀察我國為因應廢棄物的清除與處理,1974 年 7 月公布施行《廢 棄物清理法》 ,2002 年 7 月公布施行《資源回收再利用法》 ,對於廢棄物採 行二元清理法制體系。然而現行之《資源回收再利用法》及其施行細則與 《廢棄物清理法》及其施行細則,可發現兩部法規範內容間存在著許多的 衝突與矛盾,蓋廢棄物從預防、源頭減量管制、回收再利用至最終處置係 不可割裂的連續過程,雙頭馬車的廢棄物處理立法模式,造成規範客體「廢 棄物」與「再生資源」混淆,《廢棄物清理法》之「再利用」與《資源回 收再利用法》之「回收再利用」區分標準與界線不明、條文冗贅含糊不清、 徒具宣示意義;在缺乏強制管制效果等法律競合與權責重疊問題下,不僅 無法達到當初立法者為了達到資源永續經營、廢棄物有效管理的立法原 意,產生重複立法之情況,更造成業者適用規範上的困擾,對於源頭管制 著墨不多,未改變管末處置的本質,此種消極處理廢棄物污染問題而不由 源頭管制的「被動」立法模式,突顯我國產品生產與消費流程完全分離而 無法完整規範廢棄物清理流程的窘況,可見二法併立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 我國社會現存的資源耗費、環境污染與破壞的問題10。 著眼於我國目前對於國際先進國家為了促進自然資源永續利用,避免 廢棄物產生並兼顧經濟的發展而興起之新趨勢─循環經濟理念與相關規範 措施的探討與介紹付之闕如,學界亦未詳加論述,顯見我國對於國際的循 環經濟理念有促進之必要。故本文欲對循環經濟基礎理論、發展運作原 則、實踐模式與國外循環經濟法制保障加以說明與介紹,期能以本文對國 外先進國所採用之循環經濟法制為介紹,提供我國環境法學界關於廢棄物 與資源永續利用相關法制之研究與發展盡一份心力。 總而言之,我國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與末端治理廢棄物模式顯然正面 臨瓶頸,我國的環境法制建設亟須拓展新的研究視角,學習先進國家的循 環經濟模式,重視資源永續利用與廢棄物循環的技術可行性與經濟合理 性,掌握生態環境與經濟得以永續發展的精神,不啻是我國轉變經濟發展. 10. Rdn.3 zu §1-noch zum Abfallgesetz. 參照陳慈陽,環境法各論(二)廢棄物質循環經濟法制之研究,元照出版社,2007 年 2 月, 初版 1 刷,頁 2 以下。 3.

(13) 模式的參考方向,我國應將循環型社會等相關理念納入國家發展的規劃, 逐步達成循環經濟型社會目標,期能改善能源、經濟及環境的平衡發展。 有識於此,本文嘗試介紹德國與日本先進國家所廣為採用的循環經濟 理念及法制度,探討中國循環經濟理念法律制度之建構,並就我國《資源 循環利用法》草案進行相關的分析與檢討,期能藉由國外先進立法例的探 討,提供我國立法者在考量我國特有之國情下,制定一部循環經濟基本 法,作為我國循環經濟法律制度體系發展的基礎,與國際接軌。在逐步建 立循環經濟法體系的過程中,修正我國對待廢棄物的觀念,以循環經濟基 本法為核心,循序漸進於社會各領域訂立納入循環經濟理念的專項立法, 並建構循環經濟立法體系,通盤全面性地從社會各個角度落實循環經濟之 執行與資源的永續利用11。 希望能以本文對於循環經濟法制的介紹,提供我國廢棄物清理政策與 制度整合立法的思考方向,透過循環經濟的立法,落實循環經濟的實務運 作,以宏觀的角度提供我國一個建構資源永續發展循環經濟型社會的參 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 資源耗竭與廢棄物問題日益嚴重,逐漸成為各國經濟發展與人類生存 的制約,並造成莫大影響。由於我國過去屬於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從自然 界獲取資源,不加任何處理就將廢棄物排放到生態環境中,係「資源─產 品─污染排放」單向線型物質流動過程;而我國的環保立法觀念又採取污 染在先而後治理的方式,即生產過程的末端治理污染,此種措施不僅技術 困難度高,在防治污染的過程中亦耗費大量成本,不僅無法有效抑制國家 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更無法達到減少資源消耗與防治環境污染的效果 12. 。儘管我國針對廢棄物問題制定了《廢棄物清理法》、《資源回收再利用. 11. 參照資源循環利用法(二法合一)草案公聽會(北部地區)會議記錄,2009 年 12 月 4 日, 頁 1-15;資源循環利用法(二法合一)草案公聽會(中部地區)會議記錄,2009 年 12 月 8 日,頁 1-8;資源循環利用法(二法合一)草案公聽會(南部地區)會議記錄,2009 年 12 月 14 日,頁 1-7。 參照曲格平,發展循環經濟是 21 世紀的大趨勢,當代生態農業,第 21 期,2002 年,頁 18。. 12. 4.

(14) 法》及《資源循環利用法》草案等相關法規範,然其對於我國經濟的永續 發展,與自然資源與環境容量不堪負荷原有的傳統線性型經濟發展模式助 益不大,無法提供強而有力的根本變革。 先進國家發展的循環經濟模式是種新型態的經濟發展模式,其係不同 於我國以往所採取的傳統經濟模式與末端治理模式,蓋傳統的經濟模式係 從自然獲取資源,不加任何處理就將廢棄物排放到生態環境中,是一種「資 源─產品─污染排放」單向線型物質流動過程。而末端治理模式,是在生 產過程的末端方採取治理污染的措施,由於治理的技術困難度高,花費成 本也大,無法根本抑制地球的生態環境持續惡化與減少環境的污染與破壞 13. 。相對於我國傳統線性型經濟發展模式與末端治理模式,先進國家所採. 取的循環經濟模式即要求遵循生態學規律,合理利用物質資源與環境容 量,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將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自然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以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與資源永續利用。 故為了瞭解先進國家,諸如德國、日本與中國循環經濟理念實務運作 與法制的現況與特色,本文將介紹循環經濟理念對資源永續利用之重要 性,並歸納德國、日本與中國循環經濟法律制度之發展,藉由比較法觀點 學習德國、日本與中國逐步建構循環經濟型社會的過程與經驗,作為我國 廢棄物清理法制修法之檢討與參考,並提供可行的修法方向,促使我國廢 棄物清理法制邁向另一個里程碑,使我國能有效減少產品生產過程中廢棄 物的產生,促進自然資源能源永續發展,建立新型態的經濟發展模式。本 文認為循環經濟重視資源永續利用與廢棄物循環的技術可行性與經濟合 理性,有值得我國學習之處,其掌握生態環境與經濟得以永續發展的精 神,在逐步達成循環經濟型社會發展目標的過程中,促進資源能源、經濟 及環境的平衡發展14。 我國地狹人稠,又以出口貿易為經濟導向,更有保護自然資源,促進 資源循環,制定循環經濟法制的必要。藉由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為循環經濟 型態作為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加強源頭管制,使得我國廢棄物得以 13. Ferguson, Mark E. and Souza, Gilvan C.2010.Closwd-Loop Supply Chains:New Developments to Improve the Sustainability of Business Practices . Boca Raton : CRC Press. 1-5. 14 參照陳雄文,廢棄物清理法與資源回收再利用法二法合一修正構想,資源化產業資訊,第 23 期,2005 年 4 月,頁 2。 5.

(15) 循環利用成為再生資源,以達到保護生態環境與資源永續的理想15。簡而 言之,本文的具體目的如下: 一、本文對循環經濟產生背景及內涵作概述,進而介紹先進國廢棄物 管理制度與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之價值、定位及立法制度,介紹 德國、日本及中國以循環經濟法制建設之現況與特色,透過對比較法的觀 察,作為我國相關立法之借鏡。 二、從資源永續利用與經濟發展的角度出發,探討循環經濟立法之可 行性,說明循環經濟型社會對於資源永續發展的重要性,並嘗試分析我國 廢棄物清理制度以及資源回收再利用制度之發展歷程,並從兩法變遷過程 中,檢討現行廢棄物清理及資源回收相關政策與制度於實務執行與運作上 的缺失與改進方向。本文亦一併檢討我國《資源循環利用法》草案之缺失, 期能借鑑先進國家廢棄物質循環經濟的法規與執行經驗,作為我國建立循 環經濟法律體系之參考。藉由比較法相關規定的差異,提供我國除了整合 《廢棄物清理法》與《資源回收再利用法》為未來修法方向外,更可以思 考建構循環經濟法體系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三、提出我國循環經濟基本法及相關法令之修正方向,藉由國外循環 經濟的理論與作法為基礎,在檢討評論我國現存法制度缺失的過程中提供 我國廢棄物清理政策與法制整合之建議,期能從循環經濟高層面著手,以 減少環境污染,促進資源有效循環利用,並逐步達成零廢棄,實踐資源永 續利用與循環經濟型社會的目標。. 第三節 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方法主要是採用文獻比較法,蒐集相關書籍期刊、論文及官 方報告等資料,另上網搜尋國內外相關網站,檢索資料,針對所蒐集的廢 棄物管理與清理、循環經濟相關議題等文獻資料加以閱讀並整理。將所研 讀的資料予以系統化之歸納分析,探討其精神意涵,歸納出廢棄物清理及 15. Ferguson, Mark E. and Souza, Gilvan C.2010.Closwd-Loop Supply Chains:New Developments to Improve the Sustainability of Business Practices . Boca Raton : CRC Press.1-6. 6.

(16) 資源回收利用法制問題的癥結所在,並針對我國《資源循環利用法》草案 加以探討。 本文擬就研究所得,針對我國現有制度之運作情形及相關法律規範加 以檢討,並提出建議與結論,希望我國未來的經濟發展不受到資源有限性 制約,期能使我國國內資源永續利用,促進我國循環經濟型社會的建立, 俾與國際潮流接軌。. 7.

(17) 第二章. 資源永續冺用與循環經濟法制之 介紹. 永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不僅是環境保護行動的重要指 導原則與世界的重要潮流及趨勢,更是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模式所要面臨的 重要變革,而資源永續利用的思想便是永續發展理念的下位概念,亦是永 續發展理念的具體手段。 促進資源永續利用與經濟社會的永續發展,除了從著眼於排放廢棄 物、淨化廢棄物以及廢棄物再利用與再循環外,更應思考整體經濟社會制 度與運作方式的興革,否則對生態環境的污染與破壞將只能治標而無法治 本16。 本文以為現今惡化的生態環境已非僅藉由處理廢棄物問題即可解 決,應針對經濟增長模式、社會、政治、政策及法律制度結構等各方面作 全方位的思考與革新,方能符合當今資源永續利用與經濟社會永續發展之 需求。而循環經濟便是實施永續發展、資源永續利用的重要途徑與實現方 式,國家應制定循環經濟法制度,並推廣循環經濟理念成為全民共識,引 發產品製造者及消費者自發性地改變其生產與消費模式,以更系統化、全 面性與生態化角度來保障循環經濟制度的發展,並促進資源永續利用17。 以下本文將介紹先進國家新型態經濟發展模式─循環經濟,藉由循環 經濟法制制度的建構,以促進資源永續利用的目的。期以新的視野與宏觀 的角度促進我國經濟活動的生態化轉向,從人類社會的行為模式與經濟活 動加以變革,降低經濟發展對於自然資源的消耗與無情掠奪,實現經濟增 長、資源永續利用、環境保護和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與進步。. 16. 17. 參照李建良,永續發展與國家責任 The State Liability System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台 大學法學論叢,第 46 期,2000 年 6 月,頁 79 以下。Cohen, D. 2007.Earth’s natural wealth : An audit. New Scientist 2605, 34-41. 參照周昌弘,臺灣邁向 21 世紀的自然保育與永續發展,聯合報,1999 年 1 月 4 日,第 8 版; 曲格平,永續發展與社會變革,中國環境報,1996 年 7 月 20 日,第 1 版。 8.

(18) 第一節 資源永續冺用與循環經濟源貣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早期,人類對於自然環境的破壞較小,直到進入工 商業文明後,經濟的發展一直是社會發展的核心,於是,創造物質財富的 同時也產生了環境問題。傳統經濟運行模式呈現「資源─產品─污染排放」 的線型結構,在這種傳統線性增長發展模式下,人類大量地開採自然資 源、大規模生產、大量消耗、大量消費進而大量產生廢棄物,對於自然環 境的影響愈益顯明18。此時,大多數資源的有限性、環境自淨能力的有限 性和生態系統負載能力的有限性開始被重視,人類意識到如果繼續資源高 消耗、低利用以及污染高排放,經濟將會因而倒退,資源亦將更趨於匱乏, 環境資源將成為經濟發展的內在制約因素19。 在自然資源愈來愈短缺的情形下,必須停止經濟發展對於自然資源的 無情掠奪,以阻止地球的生態體系進入衰弱20。為了追求資源永續利用與 達到減少資源持續消耗的目的,傳統的線性型物質流受到嚴重的挑戰,人 類試圖建立一種新的經濟模式,以尋求人類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和諧共 榮,走向資源永續利用、經濟社會永續發展的循環經濟型社會21。. 第一項. 循環經濟產生背景. 從 18 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創造了物質財富,也付出了資源枯竭、 環境惡化的代價。在工業化發展的初期,人類尚未深刻意識到自然資源供 給與環境負荷能力的有限性,隨著世界人口的持續增加,經濟規模的不斷 擴大,傳統經濟發展與生產模式帶來的資源短缺、資源無法永續利用和環 18. 19. 20. 21. 參照川上 毅,循環型社会形成のための施策を総合的かつ計画的に推進--循環型社会形成推 進基本法,時の法令,国立印刷局,2000 年 12 月,第 1632 号,頁 6-21;俞金香、何文杰、 武曉紅,循環經濟法制保障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1 刷,頁 20 以下。 Ferguson, Mark E. and Souza, Gilvan C.2010.Closwd-Loop Supply Chains:New Developments to Improve the Sustainability of Business Practices. Boca Raton : CRC Press.1-6. Cohen, D.2007. Earth’s natural wealth : An audit. New Scientist 2605.34-41.Ferguson,M., V. Daniel Guide Jr. and G..C. Souza . 2006.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for false failure returns.Manufacturing &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8. 376-393. 參照曲格平,發展循環經濟是 21 世紀的大趨勢,當代生態農業,第 21 期,2002 年,頁 18 以下。 9.

(19) 境污染問題,迫使人類開始反思。從 20 世紀 60 年代迄今,許多相關的理 論與研究報告陸續發表,顯見循環經濟理念的產生和發展,是人類對人與 自然的關係重新思考的結果,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未來方向22。 所謂循環經濟理念萌生於 20 世紀 60 年代的環境保護運動。當時,美 國經濟學家肯尼斯.鮑爾丁(Kenneth Ewart Boulding)提出的「宇宙飛船 理念」23乃是循環經濟思想的萌芽代表。在環境保護運動興起的初期,鮑 爾丁就認識到必須從經濟發展過程思考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鮑爾丁認為 宇宙飛船是一個孤立無援、與世隔絕的獨立系統,靠不斷消耗自身資源存 在,最終它將因資源耗盡而毀滅。要讓宇宙飛船延長使用壽命,唯一的辦 法就是實現宇宙飛船內的資源循環,儘可能減少廢棄物的產生。而地球也 像是一艘飛船,若人類繼續不合理的開發地球資源和破壞環境,超越了地 球的負荷能力,地球就會像宇宙飛船般因資源耗盡走向毀滅24。 20 世紀 70 年代,發生了兩次世界性的能源危機,經濟增長與資源短 缺之間的矛盾突顯,引發了人們對經濟增長方式的深刻反省。1972 年,羅 馬俱樂部 (The Club of Rome) 發表了「增長的極限」 (THE LIMITS TO GROWTH)研究報告,首次向世界發出警告,其表示,如果讓世界人口、 工業化、糧食生產、污染和資源消耗像現在的趨勢繼續下去,這個行星上 的增長極限將在今後一百年中發生25。雖然這份報告有些片面及悲觀,但 是其提出的經濟增長模式的觀點,引起了社會極大關注。同年,聯合國在 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第一次環境會議(United Nation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簡稱 UNEP) ,發表了「人類環境宣言」 (Declaration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提出了人類在開發利用自然的同時,也要承 22. 23. 24. 25. 參照田中 勝.松藤敏彥.角田芳忠.石坂 薰,循環型社会評価手法の基礎知識,技報堂, 2008 年 7 月,頁 1。 宇宙飛船理論(spaceship earth)係指 20 世紀 60 年代,美國經濟學家鮑爾丁(K. E. Boulding) 提出了「宇宙飛船經濟理論」 。其含義是,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飛行的宇宙飛船,靠不斷消耗自 身有限的資源而生存。如果人們仍然像過去那樣不合理地開發資源和破壞環境,超過了地球 的承載能力,就會像宇宙飛船那樣走向毀滅。鮑爾丁的理論使人們認識到必須建立能重復使 用各種物資的「循環式經濟」 ,以代替傳統的「單向線性式經濟」 。鮑爾丁的「宇宙飛船經濟 理論」在今天看來仍有相當的超前性,它意味著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應從效法以線性為特徵 的機械論規律,轉向以閉環式為特徵的生態學規律。Boulding K. E., The Economic of the Coming Spaceship Earth. In Jarret H.,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A Growing Economy. 轉引自陳泉生,循環 經濟法研究,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9 年 11 月,第 1 版,第 1 刷,頁 2 以下。 參照范連穎,日本循環經濟的發展與理論思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年 10 月,第 1 版,頁 8 以下。 參照 THE CLUB OF ROME,網址 http://www.clubofrome.org/eng/home/(最後查詢日期:2011 /05/30) 。 10.

(20) 擔保護自然、資源永續利用的責任和義務26。 20 世紀 80 年代,人類正式走上永續發展的道路。1987 年,挪威首相 布倫特蘭夫人(Dr. Gro Harlem Brundtland)在「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The Brundtland Report). 27. 研究報告裡,第一次提出永續. 發展的新理念,並較系統地闡述了永續發展的含意。在 20 世紀 70 年代與 80 年代,循環經濟的思想只是一種前衛性的理念,當時世界各國所關心的 問題僅侷限於污染物的處理,所採取的主要措施主要是針對廢棄物進行一 系列的物理、化學或生物過程的處理,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對自然的危 害,這就是所謂末端治理模式。此種管末處理方式就是在不改變生產系統 或工業程序的情況下,針對已經產生並存在的環境問題,研究和探索具體 的污染治理技術和方法。直到 20 世紀 80 年代末期,人們方才注意到要採 用資源化的方式處理廢棄物,並開始關注廢棄物的再利用,從思想與政策 上都體現了對資源永續利用與循環經濟的重視28。 此後,具體體現循環經濟先進理念,諸如零排放、產品生命週期、生 態設計、生態工業園區、綠色技術以及清潔生產(cleaner production)29等 循環經濟融合環保概念蓬勃發展,因而整合成一套循環經濟系統,促進資 源永續利用的實現30。. 26. 27. 28. 29. 30. 參照周啟梁.陳德敏,循環經濟的理念演進及其實現途徑,科技進步與對策,2006 年 1 月, 頁 166。源自於 1987 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 」 (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al and Development,WCED)提出的一份報告。參照陳泉生,循環經濟法研究,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9 年 11 月,第 1 版,第 1 刷,頁 2 以下。參照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 會議,網址 http://www.unep.org/Documents.multilingual/Default.asp?DocumentID=97&Article ID= ( 最 後 查 詢 日 期 : 2011/05/30 ) 。 UNEP and WBCSD.1998. Cleaner Production and Eco-efficiency, Complementary Approaches to Sustainable. 源自於 1987 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al and Development,WCED)提出一份報告。參照陳泉生,循環經濟法研究,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09 年 11 月,第 1 版,第 1 刷,頁 2 以下。 參照肖忠海,我國循環經濟理論與實踐研究綜述,安徽農業科學,2009 年,第 37 卷,第 34 期,頁 17106-17019。 1990 年代,企業界在減廢後,將污染預防從廢棄物減量提升到減毒層面。從產品製造、原料 的揀選、產品運用等方面,加入環境考量因素,以達更佳的生產效率和環境經濟利益。參照 顏秀慧,廢棄物資源回收制度相關法律規範之研究,2001 年 7 月,私立東吳大學碩士學位論 文,頁 21。 參考范連穎,日本循環經濟的發展與理論思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年 10 月,第 1 版,頁 11;參照周長益.馮良,日本發展循環經濟及建設循環型社會的基本狀況,產經論壇, 節能環保月刊,2004 年,第 4 期,頁 1-4。 11.

(21) 第二項 第一款. 生產過程末端治理模式之省思 資源及環境負荷能力有限性的認識. 有限性理念源自經濟學中係指相對於人類對於物質慾望的無限性而 言31。人類對於物質的需求及慾望無盡,然而滿足人類需求與慾望的自然 資源卻是有限的32。因此,資源的有限性是客觀存在的,不論自然資源的 絕對數量有多少,相較於人類慾望無窮來說,再多的自然資源仍然不足以 滿足人類的需求,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人類對於自然資源的大規模 開採與消耗,更是導致了自然資源的急遽退化與枯竭33。為了地球資源的 永續利用與經濟社會的永續發展,人類必須節約現有自然資源的開發及避 免過度使用,提高產品的使用效能,並盡可能地將生產出來的產品在耗盡 其使用功能後能重新變成可以利用的資源34。 此外,人類的生存環境有其負荷能力,所謂環境負荷能力係指環境的 自淨與涵容能力,當環境負載能力一旦超過了一定的限度,自然界的自 淨、涵容能力就會退化甚至喪失35。而有限的環境負荷能力也意味著環境 容量,環境承載力是有限的,只能承受一定的資源和能源利用與消耗規 模,若超越了這個限度,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就會受到環境負荷能力的限 制,導致經濟發展的不可循環性36。觀察人類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也同時 產生大量廢棄物,當廢棄物排放到自然環境中便造成了環境污染與生態系 統的破壞37,人類環境所面臨的污染問題,就是近代人類社會迅速發展超. 31 32. 33. 34 35. 36 37. 參照劉亞秋,經濟學原理,2009 年 8 月,再版 3 刷,頁 3。 參照 Michael Parkin,許景翔.潘明如.盧永安.莊美娟.譚經緯.蔡合和.張美惠譯,經濟 學 Economics 8/e,2008 年 7 月,初版 1 刷,頁 2;N. Gregory Mankiw,林修葳.謝振環.饒 秀華譯,經濟學原理, 2007 年 1 月,4 版 1 刷,頁 3。 參照莊福典,經濟學(上), 2007 年 8 月,初版 1 刷,頁 3-4;黃炳文.施孟隆.陳吉仲. 王國明.曾偉君.簡立賢.劉欣芸.李建強,經濟學, 2006 年 9 月,初版 1 刷,頁 4。 參照許景翔.張俐.林為中譯,經濟學,2001 年 12 月,初版 1 刷,頁 10。 參照施能仁.施純楨,現代經濟學,2006 年 11 月,初版 1 刷,頁 11;Robert H. Frank, Ben S. Bernanke,黃柏農譯,2008 年 7 月,2 版 1 刷,頁 2;張玉琳,經濟學,2008 年 8 月,初版 1 刷,頁 2。 參照許景翔.張俐.林為中譯,經濟學,2001 年 12 月,初版 1 刷,頁 1-254。 參照沈中華.黃台心,經濟學, 2007 年 7 月,初版 1 刷,頁 2-3;王國樑.吳中書.林建甫. 蔡攀龍,經濟學原理, 2007 年 2 月,2 版 1 刷,頁 2-3。 12.

(22) 越環境容量負荷能力的結果38。倘若人類無視於資源及環境負荷能力有限 性是客觀地存在,繼續維持現有的線性經濟發展模式,則生態環境的惡化 與資源的枯竭將持續加速,地球勢將無可避免地走向毀滅39。. 第二款. 從過去末端治理模式走向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人類社會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與環境相互間的關係總共歷經三種模 式,即傳統經濟模式、生產過程末端治理模式以及循環經濟模式。 在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中,人類與環境的關係是人類從自然中獲取資 源,不思考行為將對環境會造成任何影響和衝擊而排放廢棄物,物質資源 轉化過程為「資源─產品─廢棄物」單程線性流動的經濟過程,生產方式 是以高密度開採、低密度利用、高密度污染排放來實現經濟增長,導致自 然資源的短缺與消耗,進而造成自然環境的嚴重污染與破壞40。當經濟社 會運作呈現「資源開採─產品生產、製造─物品消費─丟棄─廢棄物污染」 41. 的單向物質流動模式時,經濟發展便以大量消耗自然界資源和能源以及. 破壞人類生存的環境為代價,終將無法實現經濟的永續發展42。 對於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反省,人類認識到保護自然環境的重要性, 開始著手研究並開發治理環境污染的技術與設備。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 先進國家普遍採用末端治理即管末治理的方式進行污染防治,並投入了大 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處理環境污染問題。所謂生產過程末端治理模式 (End-of-Pipe Control),就是在整體生產過程的末端方採取措施治理污染, 也就是在廢棄物排放到自然界以前,進行一連串的物理、化學或生物的處 理過程,以最大的能力降低廢棄物對自然環境的危害43。 這種在產品生產過程末端治理的線性型物質流動模式雖然對於環境. 38. 39 40. 41. 42 43. 參照毛慶生.朱敬一.林全.許松根.陳昭南.陳添枝.黃朝熙,經濟學, 1998 年 5 月, 初版 1 刷,頁 2-221。參照許景翔.張俐.林為中譯,經濟學, 2001 年 12 月,初版 1 刷,頁 521-522。 參照馮之浚,循環經濟導論,人民出版社,2004 年,頁 10。 Ferguson, Mark E.and Souza, Gilvan C.2010.Closwd-Loop Supply Chains:New Developments to Improve the Sustainability of Business Practices . Boca Raton : CRC Press.1-6. 參照 Robert H. Frank, Ben S. Bernanke,黃柏農譯,經濟學,2008 年 7 月,2 版 1 刷,頁 2; 張玉琳,經濟學,2008 年 8 月,初版 1 刷,頁 2;崔兆杰.張凱,循環經濟理論與方法,科 學出版社,2008 年 3 月,第 1 版,頁 5。 參照松村弓彥,環境法,成文堂,2004 年 4 月,第 2 版,頁 250 以下。 參照崔兆杰.張凱,循環經濟理論與方法,科學出版社,2008 年 3 月,第 1 版,頁 5。 13.

(23) 污染發揮了作用,但就資源消耗與枯竭的過程來看,這種被動的治理模式 仍然無法達到廢棄物循環、資源永續利用與經濟永續發展的目的,因為末 端處理方式雖然比傳統經濟模式進步,但是並未改變廢棄物已經產生的事 實,污染在先而後治理的作法,並無法從源頭即預防汙染源的產生44。此 種治理技術難度很大,不但使治理廢棄物污染的成本提高、生態惡化無法 遏制,甚至於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都很難達到預期目的,難以 促使最具環境設計技術研發潛力的生產者投資開發污染少的生產方式45。 此外生產過程末端治理模式對環境問題採取污染已發生從而解決的 被動作法,無法從根本上積極地避免並預防污染,不僅能源與資源不能作 最有效利用,亦無法妥善解決不必要的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在末端治理 模式下,其物質資源流動過程仍屬線性發展模式,無法抑制人類生存環境 品質的下降和自然資源供應枯竭,以致於造成環境繼續地惡化。因此,循 環經濟模式下循環型物質流動模式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46。 回顧整個歷程,循環經濟的產生過程並非偶然,是人類對於人與自然 關係深刻反思的結果,感到生態環境的負載能力並非無限,自然資源亦非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經濟與社會要永續發展,傳統經濟模式和末端治理 模式已不敷現在亟需保護的生態環境47。為了保護環境並落實資源永續利 用與發展,從產品源頭預防和產品全過程治理做起,轉變整個傳統經濟增 長的方式,探索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減少對自然環境的消耗與生態系統的 破壞成為人類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新選擇。綜上所述,從產品生產源頭消除 或減少廢棄物污染的發生,以循環經濟替代末端治理已然成為國際性環境 與發展政策的主流,更是解決人類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衝突與矛盾最合理 的方式48。. 44 45. 46 47. 48. 請參見圖表 1 線性型物質流動模式。 參照王金南,發展循環經濟是 21 世紀環境保護的戰略選擇,環境科學研究,2002 年,第 15 卷,第 3 期,頁 33 以下。 請參見圖表 2 循環型物質流動模式。 Dekker, Rommer/Fleischmann, Moritz/Inderfurth, Karl/Van Wassenhove, Luk N. Reverse Logistics: Quantitative Models for Closed-Loop Supply Chinas . Berlin: Springer-Verlag. 2004.157-381. 參照何延軍,對我國循環經濟立法問題的思考,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 年 4 月,第 2 期(總第 45 期),頁 88 以下。 14.

(24) 自然環境. 自然環境 生產. 資源投入. 分配、流通. 消費. 廢棄物排放. 廢棄物排放. 自然環境. 自然環境. 圖表 1. 線性型物質流動模式49. 減量化. 資源. 產品. 再循環. 圖表 2. 廢棄物. 再利用. 循環型物質流動模式50. 第二節 循環經濟理論介紹 第一項. 49. 50. 循環經濟的概念與內涵. 參照李詠濤、郝春、劉學敏,日本循環經濟的戰略構建及對中國的啟示,經濟理論與經濟管 理,2007 年第 1 期,頁 71。 黃海峰.劉京輝等,德國循環經濟研究,科學出版社,2009 年 2 月,1 版 2 刷,頁 74 以下。 15.

(25) 第一款. 循環經濟的概念. 促進資源永續利用是循環經濟理念的核心與目的,為了解決環境與能 源危機的不斷擴大,人類社會歷經了從排放廢棄物到淨化廢棄物,再到利 用廢棄物的過程,認知到要朝向環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 51. 。循環經濟是把清潔生產與廢棄物綜合利用合為一體的經濟,係將物質. 能源在不斷進行循環的狀態下發展經濟,使得整個經濟循環系統和諧地納 入自然物質資源循環的過程中52。 循環經濟的本質為生態保護型經濟,其遵循生態學規律,按照自然生 態物質循環的系統和能量循環規律重構經濟系統,指導人類經濟活動與社 會發展的運作,使得所有的資源與能源都能在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 合理的利用,降低經濟活動對資源環境的過度使用及其對人類所造成的負 面影響,建立起新型態的經濟,增進資源的永續利用與循環53。. 第二款. 循環經濟與傳統線性型經濟的區冸. 傳統線性型經濟是一種單向流動的線型經濟,透過把資源持續不斷轉 變為廢棄物的過程以實現經濟的增長,具有高資源能源投入、高污染排 放、低經濟產出之特徵,對於自然資源的利用是線性與一次性的,係與環 境不相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人類在追求經濟成長的過程中,將生態環境 中的物質及能源高度的提取出來,然後把生產、流通、消費過程中產生的 污染和廢棄物大量而直接地排放到水、空氣和土壤中54。這種經濟發展形 式的後果是,由於大量開採資源,造成自然資源的枯竭,大量廢棄物排入 自然環境中,造成環境的污染與破壞55。總言之,從人與自然兩者物質流 51. 52. 53. 54. 55. 參照陳泉生,循環經濟法研究,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9 年 11 月,第 1 版,第 1 刷,頁 4。 參照陳慈陽,環境法各論廢棄物質循環清理法制之研究,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 年 2 月, 初版第 1 刷,頁 50。Dekker, Rommer. , Fleischmann, Moritz. ,Inderfurth, Karl. and Van Wassenhove, Luk N. 2004. Reverse Logistics: Quantitative Models for Closed-Loop Supply Chinas.Berlin: Springer-Verlag. 259-408. 參照陶倫康.鄢本鳳,循環經濟立法的生態化,東華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 年 9 月,第 26 卷,第 3 期,頁 235-237。 Bloemhof-Ruwaard, J.M.,Salomon, M. and Van Wassenhove,L.N.1996.The capacitate distribution and waste disposal problem.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88.400-503. 參照環境庁, 「循環型社会形成推進基本法」の概要 廃棄物を「循環資源」としてとらえる (特 集 循環型社会の形成) -- (施策の紹介),時の動き,国立印刷局 / 内閣府,2000 年 11 月,第 16.

(26) 動的關係而言,傳統的生產方式,導致現今社會經濟活動中資源能源的需 要量和廢棄物排放量,與生態系統中資源能源的供給能力和環境容量間無 法協調,進而引發資源環境與經濟增長之間產生嚴重衝突56。 相對於傳統線性型的經濟而言,循環經濟是建立在自然界物質資源不 斷循環利用的基礎上,係與環境相互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57。 「資源─產品 ─再生資源」的物質反覆循環利用過程,使得生產以及消費等經濟系統的 整個過程不產生或只產生很少的廢棄物,其具有低資源能源投入、低污染 排放和高經濟產出的特徵。在循環經濟體系下,所有的物質及能量都在這 個經濟循環的過程中釋放所有的效能,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經濟活 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儘可能最小化的程度58。 由此可知,傳統生產模式注重生產與產品價值,將營利當成生產的直 接目的,無視於資源與環境有其價值,而把自然環境當作可以無償索取的 對象,不僅破壞了生態環境,亦無法達成「永續」發展之目的。反之,循 環經濟的目的在於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促進經濟和社會的永續性發展, 以低開採、高利用、低排放為特徵,所有的物質資源和能源在這個不斷進 行的經濟循環中,達到最合理實惠、最持久也是最大功能的利用與使用。 在物質反覆循環利用的閉環式流程中,把從生產、流通、消費過程中產生 的廢棄物,有部分經廢棄物利用等加工方式分解後,形成新的資源返回經 濟運行系統中;有部分則藉由環境無害化(Environmental Sound)處理後, 形成無污染或低度污染物質返還自然環境中,由自然環境對其進行淨化處 理,以與環境友好的方式實現經濟的永續發展59。. 第三款. 循環經濟之內涵. 循環經濟理念係依照經濟成本原則,遵循經濟規律,以提升經濟效 率;並依照環境友好原則,要求人類在社會經濟活動中,採取預防為主的 56. 57. 58. 59. 44 卷,第 11 期,(通号 1029)号,頁 22-29。 參照鮑健強.黃海風,循環經濟概論,科學出版社,2009 年 2 月,第 1 版,第 1 刷,頁 33 以下。 Blumberg, Donald F.2005. Introduction to management of reverse logistics and closed loop supply chain processes. Boca Raton : CRC Press. 6-36. 參照姚慧娥.張璐,循環經濟視野化的環境法轉型,上海法學研究,2005 年,第 1 期,頁 9 以下。 參照孫軍工,循環經濟法治化探析,法律出版社,2008 年 5 月,第 1 版,第 1 刷,頁 29 以 下。 17.

(27) 作法,盡可能減少對於自然環境的不利影響,避免和減少廢棄物的產生、 排放與污染,從源頭預防以有效降低自然資源投入量和末端廢棄物的排放 量60。因此,控制經濟活動中的物質流動方式、資源能源的需要量以及廢 棄物的排放量是循環經濟的重要關鍵61。 循環經濟在經濟活動過程中重視生態系統的平衡,講究國際上流行的 高生態效率(eco-efficiency)62。所謂高生態效率亦即低密度資源能源投 入、高密度經濟產出和低密度污染排放,於滿足人類需求以及保障生活品 質的情況下,使得資源的消耗量以及廢棄物的排出量不超過地球的承載能 力63。 以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來看,循環經濟是最具永續理念的經濟運 行模式,其按照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架構出以資源高效利用和環境友好為 基礎的資源節約型經濟型態,最大限度地保護和節約資源,追求資源減量 投入並高效能利用,以及低密度排放64。循環經濟的具體表現可在技術、 經濟與社會三層面。 在技術層面上,循環經濟結合生產技術、資源節約技術與環境保護技 術,要求對污染和廢棄物的產生進行源頭預防管制和全過程處理,盡可能 降低經濟社會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與衝擊。在產品生產過程中,降低產 品資源的投入量,以減少資源能源的消耗;運用清潔生產技術,以減少產 品生產過程中所排放出的廢棄物量甚至實現零廢棄;透過廢棄物綜合回收 利用和再利用,實現物質資源的循環利用;透過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實現 生態環境的永久平衡,以落實經濟和社會的永續發展65。 60. 61. 62. 63. 64. 65. 參照吳季松,循環經濟,人民出版社,2004 年,頁 105 以下。Ferguson, Mark E.and Souza Gilvan C.2010.Closwd-Loop Supply Chains:New Developments to Improve the Sustainability of Business Practices .Boca Raton : CRC Press.1-6. Guide Jr.,V.D.,G .Souza,L.N.Van Wassenhove,and J.D. Blackburn.2006.Time value of commercial product returns.Management Science 52,1200-1216. 參照陳鍾武,關於循環經濟幾個問題的分析研究,環境科學研究,2003 年,第 16 卷,第 5 期,頁 1-6。 Markus Lehni. 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世界工商企業可持續發展 理事會,WBCSD). 2000. Eco-efficiency creating more value with less impact .4-29. UNEP and WBCSD.1998. Cleaner Production and Eco-efficiency, Complementary Approache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BCSD. 1997. Explo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lobal Scenarios 2000- 2050, Geneva. 參照余正榮,生態智慧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年,頁 200 以下。Markus Lehni. 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BCSD). 2000. Eco-efficiency creating more value with less impact.4-29. 參照李云燕,循環經濟運行機制:市場機制與政府行為,科學出版社,2008 年 3 月,1 版 1 刷,頁 17 以下。 參照范連穎,日本循環經濟的發展與理論思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年 10 月,第 1 版,頁 15。 18.

(28) 在經濟層面上,將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當成社會大眾共有稀缺的自然 資本,是一種新的經濟型態和經濟發展模式,以資源循環為特徵,以環境 友好的方式利用資源,將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相互結合,使外部成本內部 化,將人類生產活動納入自然循環過程中,使得所有的物質資源、能源都 在不斷循環的經濟過程中得到合理的高效利用,從而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 境的影響控制在最小的程度,最終實現經濟增長、資源供給與生態環境的 平衡,實現社會公平與福利的最大化66。 在社會層面上,循環經濟是以協調人與自然關係為準則,從而思考自 然生態系統運行方式和規律,使得社會生產從數量型的物質成長轉變為質 量型的服務成長,推進整個社會走向人文文化、制度創新、科技革新、結 構調整等發展,從生產到消費的各個領域提倡新的經濟規範和行為,實現 人與自然的整體協調67。 相較於傳統線性型經濟型態的不永續性,循環經濟成為在永續發展思 想和永續發展理論下的最佳經濟發展模式。涉及經濟、環境、技術與社會 的各個層面,集經濟、技術和社會於一體的新型經濟發展系統,強調以環 境友好為原則的方式利用自然資源能源,在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發 展經濟,逐步實現資源投入的最小化,經濟效益的高度化,實現廢棄物污 染排放的減量化、資源化與無害化68。在產品生產的過程中,著重於控制 廢棄物的產生,建立反覆使用物質資源的循環機制,以維護自然生態的均 衡,解決經濟發展過程中所造成人類生存環境的破壞與資源浪費,並促進 資源永續利用,以減緩地球上有限的自然資源對於人類社會經濟活動所造 成的制約69。. 66. 67. 68. 69. 參照張天柱,關於循環經濟若干問題的初步分析,中國經濟展望網,宏觀經濟論壇,2004 年, 第 9 期,轉引自范連穎,日本循環經濟的發展與理論思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年 10 月,第 1 版,頁 16。 參照范連穎,日本循環經濟的發展與理論思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年 10 月,第 1 版,頁 17。 Ferguson, Mark E., Souza Gilvan C.2010.Closwd-Loop Supply Chains:New Developments to Improve the Sustainability of Business Practices . Boca Raton : CRC Press. 1-6. 參照呂良,論循環經濟法律制度的構建,2008 年 5 月,貴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頁 4。 19.

(29) 第二項. 循環經濟制度建構的相關理論探討. 永續發展理念以生態學原理與經濟理論為基礎而形成的,由於人類對 於生態環境有限的資源產生了危機意識,進而強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並 重的情形下,唯有將生態環境作為經濟發展的一種重要生產要素納入市場 運行機制中,方可促進產品製造者研發並革新其環保設計與技術,以生產 綠色產品,激發企業朝向綠色市場的轉型,藉由物質流閉環式循環達到經 濟發展與資源永續利用的目的,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70。 循環經濟是從永續發展理念發展而來,係對於傳統經濟生產方式進行 反思的結果,故循環經濟的兩大基礎理論分別為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 理,要發展成循環經濟型社會不僅要遵循生態學原理,也要符合經濟學規 律,以資源高效能利用和環境友好原則為核心,架構出一套循環性的資源 利用系統,達到地球資源的永續發展及利用,以下本文將對於循環經濟的 兩大理論─生態學原理與經濟學原理作介紹71。. 第一款. 循環經濟的生態系統概念. 第一目 生態系統基本概念 生態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等生物有機體與環境之間生態系統的學科, 而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地域中,生物族群及其與環境之間不斷進行物質循 環和能量流動所形成的整體72。 生態學基本原理,主要內容指物種之間的生存與繁衍過程都會受到許 多態樣因素的制約與促進;生態系統從結構上有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 三大功能群,其所形成的生產、消費與分解過程是生態系統的基本代謝功 能。生態系統內存有競爭和共生的關係,藉由相互影響達到生態系統的平. 70. 71. 72. 參照劉煒,科學發展與循環經濟模式構建,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 年 12 月,初版 1 刷,頁 52-58。 Blumberg, Donald F.2005. Introduction to management of reverse logistics and closed loop supply chain processes . Boca Raton :CRC Press. 6-36. 參照艾瑞克.戴維森(Eric A. Davidson) ,齊立文譯,生態經濟大未來,2001 年 8 月 1 日,初 版 1 刷,頁 169 以下。 20.

(30) 衡,而此生態平衡並非恆定不變的,係是在物質不斷運轉,能量不斷流動 的變化中保持著動態平衡73。 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self-regulation),使生態系統中的各成分 彼此相互協調,趨向達到生態系統相對的動態平衡狀態74。在生態系統中, 由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組成的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是生態系統三大功 能類群,扮演的生產─消費─分解過程,是生態系統的基本代謝功能,物 質和能量藉由基本代謝功能不斷地循環流動75。另外再生是指生態系統具 有自我調節機制,當系統受到外來干擾後,透過自身調節以保持生態的平 衡狀態。生態系統的結構愈是複雜,自我調節能力也就愈強。然而生態系 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其限度的,一旦外來的衝擊和干擾超過生態系統本 身的調節限度時,自我調節能力將失去作用,生態系統將失去平衡。換言 之,當生態系統無法透過其自我調節恢復到原本動態平衡的狀態,便會出 現生態失調或生態平衡的破壞,這個臨界限度被稱為生態閾值 (Ecological Threshold) ,又稱為生態閾限76。. 在生態閾值範圍內,生態系統能承受一定程度的外來干擾和衝擊,可 透過自我調節功能恢復到原初的穩定狀態;然若外界干擾和衝擊超出了生 態系統的調節能力,在生態閾值範圍之外時,則生態系統不能藉著自我調 節恢復到原初動態平衡狀態,則稱之為生態失調77。. 第二目 循環經濟的生態系統概念 循環經濟的根本任務就是要藉由對生態系統的認識,讓產品製造者對 循環經濟理念有所瞭解後,按照生態系統的規律,研發先進環保設計與生 73. 74. 75. 76. 77. 參照 Lester R. Brown,蕭秀梅譯,生態經濟革命─拯救地球和經濟的五大步驟,1999 年 10 月 ,初版 1 刷,頁 45 以下。 參照東尼.麥克邁克爾(Tony McMichael) ,王新雨譯,人類浩劫─失衡生態的反噬,臺灣商 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7 年 9 月,初版 1 刷,頁 260 以下。 Popov, V. (EDT)/ Itoh, H. (EDT)/ Mander, U. (EDT)/ Brebbia, C. A. (EDT).(2010) .Waste Management and the Environment V.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9-150.Zamorano, M. (EDT)/ Brebbia, C. A. (EDT)/ Kungolos, A. (EDT)/ Popov, V. (EDT)/ Itoh, H. (EDT).2008.Waste Management and the Environment IV.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12-201. Popov, V. (EDT)/ Kungolos, A. (EDT)/ Brebbia, C. A. (EDT)/ Itoh, H. (EDT).2006. Waste Management and the Environment III.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25-155. 參照李云燕,循環經濟運行機制:市場機制與政府行為,科學出版社,2008 年 3 月,1 版 1 刷,頁 79 以下。 參照艾瑞克.戴維森(Eric A. Davidson) ,齊立文譯,生態經濟大未來,2001 年 8 月 1 日,初 版 1 刷,頁 146 以下。 21.

(31) 產技術,尋找能夠使社會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運行相適應的生產方 式,達到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物質流閉環式流動和能量的層級化利用, 最終建立起理想的社會經濟生態系統和運作模式78。唯有了解循環經濟的 生態學原理,才能夠訂定適當的法制以推動和貫徹循環經濟理念,實現經 濟活動的生態化,落實資源永續利用79。循環經濟的生態學基本原理如下80: 第一,循環經濟的生態閾值原理81。發展循環經濟必須遵循生態規律 中所展現的生態閾值原理。環境的承載、淨化與涵容能力有其限度,一旦 社會的經濟發展超越了生態閾值,就可能引發整個人類社會不可逆的災難 性後果。循環經濟理論強調在生態閾值的限度範圍內合理利用自然資源, 要求把資源能源與自然環境的消耗限制在生態閾值內,思考自然環境的承 載、淨化、涵容能力以及自然資源的再生能力後,進而使用自然資源及生 態環境82。 第二,循環經濟的物質循環再生原理。依據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 再生利用的原理,結合社會經濟系統,使社會經濟的物質流具有循環、再 生的結構與功能。因此,要實現人類的永續發展與資源永續利用,必須發 展以閉環物質循環為特徵的循環經濟,提高物質資源在人類生產、消費系 統中循環利用的比率與時間,減輕人類為增加利潤而進一步開採利用自然 資源的依賴程度,以達到節約資源,環境保護,可再生資源的恢復與不可 再生資源更長期利用的目的,促使人類社會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自然生態 系統中,實現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共生共榮。此外,在傳統經濟下,因為各 個企業的生產過程相互獨立,造成污染嚴重和和資源過多耗費,而在循環 經濟下,各企業間建構循環網絡,構成了資源共享與物質循環的重要環 節,使得上游企業的廢棄物或副產品成為下游企業的原材料,企業間的「生 產─消費─再生資源再生利用」的閉環性物質流動過程便是循環經濟體系 下的重要脈絡83。 78 79. 80. 81. 82. 83. 參照王如松,循環經濟建設的產業生態學方法,產業與環境(增刊) ,2003 年,頁 48-52。 參照俞金香、何文杰、武曉紅,循環經濟法制保障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 年 4 月,第 1 版, 第 1 刷,頁 24。 Lebreton, Baptiste.2007. Strategic closed-loop supply china Management.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Verlag. 3-100. 參照台大環境規劃研究室,環境生態學鄉土教材,2001 年 4 月,初版 1 刷,頁 23-83;朱錦 忠,環境生態學,2003 年 7 月,初版 1 刷,頁 135-190。 參照李云燕,循環經濟運行機制:市場機制與政府行為,科學出版社,2008 年 3 月,1 版 1 刷,頁 37。 參照李云燕,循環經濟運行機制:市場機制與政府行為,科學出版社,2008 年 3 月,1 版 1 2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莫三比克蘊藏豐富的天然資源,例漁產、水力資源、森林 與礦產等,曾被 EIU 列為 2010-2015 年非洲經濟成長最快速的

共同業務 教師成長 C/Q/S E/R/A 專業發展 C/Q/S E/R/A 實驗研究組 科學活動 C/Q/S E/R/A 研究發展 C/Q/S E/R/A 資料出版組 出版刊物 C/Q/S E/R/A 國際教育 C/Q/S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於二零零三年六月份發表的《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世界總體經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於二零零一年六月發表的《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全球經濟增長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二零零一年十二月份出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由於全 球經濟在下半年持續放緩和

與職業相關職能之類別概念,透過國內外文獻研究、States' Career Clusters Initiative (SCCI)、美國 O*Net

本澳主要經濟環節在 2010 年第 2 季及上半年與 2009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本年二月份出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全球經濟放緩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