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人際關係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人際關係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Copied!
14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呂錘卿 博士

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人際關係與工作

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研究生:余雅芳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六 月

(2)

謝 誌

感謝神!能再次成為學生,是祂極大的恩典!

在中教大這段求學過程中,要兼顧學業與教學,雖然很辛苦,卻使我

快速成長,不僅拓展思維見聞,並深刻體認學海無涯。雖然研究生的身份

即將結束,但期勉自己要以研究的 精神與方法不斷地終生學習。

回首論文的撰寫歷程,雖有數不盡的甘苦回憶,但承蒙恩師呂錘卿主

任秘書的悉心指導,在其公務及學術繁忙之際,仍不厭其煩細心啟迪,鉅

細靡遺提出寶貴建議,讓我按部就班順利完成論文,在此致上最誠摯的謝

意。亦感謝口試委員賴清標校長及江志正教授,在口試過程中對於我論文

相關盲點給予卓見指正,使其更臻完善。

感謝授課師長們兩年來的教導,讓我在學術領域裡盡情探索。感謝同

窗好友的照顧,這段切磋共勉的時光將是我最難以忘懷。感謝協助我完成

問卷調查的八所完全中學主任、組長及受測教師群,因有您們提供寶貴的

資料,方能如期完成論文實證數據。

由衷感謝我所任職的長億高中陳田雄校長,對於我在職進修的鼎力支

持。亦感謝學校同仁們(柯金城主任秘書、榮福主任、美玉主任、國振組

長、啟勝組長、雅玲學姊、永貴、鈺珣…等)在我求學期間給予的熱心協

助,以及感謝我所教導的 306 畢業班同學們的全力配合,讓我得以兼顧課

業及教學。

感謝先生-年峰,在論文寫作過程中適時提供寶貴的意見,分擔大小的

(3)

家務,使得此論文成為我倆親密關係的鮮活見證。而兩位可愛的女兒家瑜、

家歆,妳們永遠是我最大動力來源,也讓我無後顧之憂完成學位夢想。

最後,謹以此論文獻給我的父母及兄長,感謝經常在電話的另一端關

心疼愛,每日為我禱告,讓我深深體會那數十年如一日的親情,來自於不

求回報的付出。最後我感激所有的人事物。如同聖經約翰一書四章十九節

所言:

「我們愛,因神先愛我們。」與之互勉,祝福大家。

余雅芳 謹誌 98.6

(4)

摘 要

本研究主要是以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人際關係與工作滿意度相關之情形 為探討主題,除了瞭解教師人際關係、敎師工作滿意度之現況,並分析不同背景 變項與教師人際關係以及與敎師工作滿意度的相關情形,進而探討台中縣市完全 中學教師人際關係對教師工作滿意度的關連性以及預測情形,並據以提出結論與 建議,以供完全中學、完全中學敎師以及未來研究的參考,期能裨益於完全中學 之推動。 本研究主要採用文獻探討、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以560位台中縣市完全中 學敎師作為研究樣本,本研究編製「教師工作環境知覺調查問卷」做為調查工具, 正式問卷共發8校560份,回收有效問卷492份,有效樣本回收率為87.86﹪,所得 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 以及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歸納出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

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人際關係之現況屬中上程 度

。 二、

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在工作滿意 度之表現屬中上程度。

三、

不同性別、服務年資、學歷、擔任職務及學校所在地之教師在教師人際

關係有差異。

四、

不同職務及學校所在地之教師在工作滿意 度有差異。

五、

教師人際關係與工作滿意 度二者有顯著相關性。

六、

教師人際關係各層面中,以「歸屬」對整體及各層面之工作滿意 度最具

預測力。

關鍵字:完全中學、教師人際關係、工作滿意度

(5)

A stud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Job Satisfaction in the Complete

Schools of Taichung City and County

YU, YA-FANG

ABSTRACT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job satisfaction in the complete schools of

Taichung City and County. It investigat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teacher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job satisfaction in the complete schools of

Taichung City and County,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 personal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further prob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job satisfaction in the complete schools of

Taichung City and County relationship . Based on the results, the research

tends to submit feasibl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complete schools, the

teachers and further research.

This study was mainly conducted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questionnaire for investigating on teachers’

organization environment edited by the researcher was used as the tool of

research. There are 560 questionnaires issued to 8 schools and recovered 492

effective questionnaire, with effective return rate of 87.86%. The data obtained

is processed by means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way variance analysis, the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alysis,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d others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6)

the following:

1.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of teachers in the complete schools of

Taichung City and County is a little higher than middle degree.

2. The job satisfaction of the teachers in the complete schools of Taichung City

and County is a little higher than middle degree.

3. The scores on teacher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the complete schools of

Taichung City and County were varied with gender, teaching experiences,

academic degree, job position, and the location of school.

4. The scores on teachers’ job satisfaction in the complete schools of Taichung

City and County were varied with job position, and the location of school.

5. There’s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eacher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job satisfaction in the complete schools of Taichung City

and County.

6. In multiple regression for teacher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o job

satisfaction, the “inclusion “has the more significant predictability.

(7)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待答問題...6

第四節

名詞釋義...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完全中學的概述

...11

第二節 人際關係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19

第三節 工作滿意度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32

第四節 人際關係與工作滿意 度之相關實證研究

...4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7

第一節

研究架構...47

第二節

研究假設...49

第三節

研究對象...50

第四節

研究工具...55

第五節

實施程序...62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3

(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5

第一節

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人際關係與工作滿意度

的現況分析...65

第二節 不同背景之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在人際關係

與工作滿意度的差異...………...69

第三節 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人際關係與工作滿意 度

的相關情形分析………...93

第四節 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人際關係對工作滿意度

之預測力分析...

...

...9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1

第一節

結論...101

第二節

建議...106

參考文獻

...111

一、中文部分

...111

二、西文部分

...

123

附錄

...126

附錄一

教師工作環境知覺調查問卷(預試問卷)...126

附錄二

教師工作環境知覺調查問卷(正式問卷)...130

附錄三

指導教授推薦函...133

附錄四

問卷調查實施說明...134

(9)

表次

表 2-1

完全中學分佈情形...15

表 2-2

完全中學改制設立時間...15

表 3-1 97 學年度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概況

...51

表 3-2 預試施測學校

...52

表 3-3 正式施測學校

...53

表 3-4

正式問卷調查有效樣本之基本資料統計分析...54

表 3-5

本研究五點量表之得分程度指標...57

表 3-6

同事關係量表預試問卷之項目分析摘要...60

表 3-7

工作知覺量表預試問卷之項目分析摘要...61

表 4-1

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人際關係之現況分析摘要...66

表 4-2

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工作滿意 度之現況分析摘要...67

表 4-3 不同性別之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在人際關係整體

及各分層面之差異分析...70

表4-4 不同婚姻狀況之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

在人際關係整體及各分層面之差異分析...72

表4-5

不同服務年資之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

在人際關係整體及各分層面之差異分析...73

表4-6

不同學歷之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在人

際關係整體及各分層面之差異分析...75

表4-7

不同職務之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在人際關係整體

及各分層面之差異分析...77

表4-8 不同學校所在地之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在人際關

係整體及各分層面之差異分析...79

(10)

表4-9 不同背景變項之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人際關係差

異情形摘要...81

表4-10 不同性別之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在工作滿意 度

整體及各層面之差異分析...82

表4-11 不同婚姻狀況之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在工作滿

度整體及各分層面之差異分析...83

表4-12

不同服務年資之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在工作滿

意度各層面之差異分析...85

表4-13 不同學歷之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在工作滿意度

整體及各分層面之差異分析...87

表4-14 不同職務之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在工作滿意度

整體及各分層面之差異分析...89

表4-15 不同學校所在地之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在工作

滿意度整體及各分層面之差異分析...91

表4-16 不同個人背景之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工作滿意

度之差異分析摘要...92

表4-17 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人際關係與工作滿意 度之

積差相關分析摘要...93

表4-18 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人際關係各層面對整體工

作滿意度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96

表4-19 教師人際關係各層面對「內在滿意」之多元逐步

迴歸分析摘要...97

表 4-20 教師人際關係各層面對「外在滿意」之多元逐步

迴歸分析摘要...97

(11)

圖次

圖2-1 人際關係的基本內涵

...23

圖2-2 人際互動的報酬評估

...26

圖2-3 Heider的P-O-X模式

...27

圖2-4 傳統理論與Herzberg理論對於滿足與不滿足

兩者關係的不同看法...36

圖3-1 研究架構

...47

(12)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暸解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人際關係與工作滿意度之關係,並根 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本章為緒論,共分成五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 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待答問題,第四節為名詞釋義,以及第五節為研究範 圍與限制,以下分別敘述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科技的進步,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有形距離縮短許多,一天之內,可從地球的 一端,到達地球的另一端。然而,它並沒有同時縮短人與人之間的無形距離,高 科技的溝通方式使我們減低與他人面對面互動的能力,持續疏離與冷漠的結果, 即使近在咫尺,都遠如天涯。為了重拾現代人們內心深處的渴望,找回人與人之 間的那份熱情,人際關係是現代人必修的一門學問。 盧梭亦認為在人的知識中,最有用、最能夠使人進步的就是與人的關係(大 石勝男等,2000)。而學校即是社會的縮圖,從外表看來沒什麼變化的教師辦公 室裡,卻有各式各樣的人,有年輕人與經驗豐富的人、男性與女性、健康與生病 的人、單身者與有配偶為家庭煩惱的人等。在辦公室裡,敎師之間的人際關係就 像世界地圖的投影一般,有同盟國,也有情勢緊張的國境,偶爾還會出現小摩擦、 小競爭,這是一幅複雜的人類地圖。然而,教師往往是影響教育成敗的關鍵,若 要培育內心豐富的孩子,就必須有個充分滋潤的學校,教師的不和睦就像家中雙 親不和睦是一樣的,會造成孩子們情緒的不穩定。所以身為培育者的教師們,彼 此之間就必須保有溫暖的空氣。

(13)

由於研究者自師大畢業後分發至台中縣,目前所任教之學校,是屬於由國中 改制而成的完全中學。完全中學的設立,是社會環境需求的產物,可提供學生及 家長多一種選擇的機會。為了紓緩國中學生升學壓力、促進高中教育發展的區位 平衡、增進教育資源充分利用、降低公立高中班級人數、提升教育品質、快速增 加高中容收量以及因應國中畢業生就讀高中之需求,教育部自八十五學年度起試 辦完全中學。截至九十七學年度為止,計有六十八所學校參加試辦計畫。完全中 學之所以如雨後春筍般地快速成長,係因其有以下優點:第一,交通便利,節省 學生舟車勞頓和奔波上學的時間。第二,增進地方發展,結合地方文教特色,樹 立學校特色,培養學生愛鄉愛校的情操,促進社區發展。第三,資源共享,不必 另覓校地,高國中硬、軟體設備共用共享,節約教育經費。第四,提供更多升學 管道,快速擴展高中容量,增加國中生就學機會,降低高中班級人數,提升教育 品質(朱桂芳,2006)。 雖然完全中學的設置,有助於教育發展區位平衡及調整高中、高職比例,但 將高、國中安排在同一所學校,由於目標、課程均不相同,會產生許多干擾,有 待通盤檢討,予以克服(林清山、林天佑,1995)。教育部在完全中學評鑑報告 (2000)裡亦提到:「完全中學學生人數多,班級數多,堪稱兩所學校的規模。 影響所及,不管在行政業務量,或者在學生生活教育上,平心而論,皆是困難重 重,壓力甚大。」舉例而言,完全中學行政人員同時需負責國、高中兩套的業務, 因其業務複雜,再加上鼓勵教師擔任行政之誘因不足,行政人員易生倦勤,留不 住人才,行政傳承受到影響,且新手行政人員因經驗缺乏,工作易遭挫折。 另一方面,原來的國中已成立多年,有其固定的運作模式及教師次級文化, 成立高中部以後,加入新的一批老師自成另一次級文化,衝擊原來舊有的文化, 使得完全中學在新舊教師次文化裡,也面臨人際的衝擊,在教育部對完全中學的 評鑑報告(2000)曾提到:「在校務推動領導上,宜加強行政單位與教師同仁、家 長及學生之溝通協調措施,以凝聚辦學目標之共識,化解不必要之誤解。」例如:

(14)

完全中學國、高中教師常會因不同的學生,而對行政人員有不同的要求,或基於 公平性而對行政人員有相同的要求,使得行政人員面對此種次級文化常出現矛盾 及衝突的現象。由於完全中學體制的獨特性,涵蓋國、高中兩個不同階段,其組 織與成員的複雜性,以及國、高中部教師之間人際關係的特別性,因此研究者想 要了解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之間人際關係互動的情形,此乃本研究動機之一。 任何教改的終極目標,無非是要增進教育品質,提高國家競爭力。而基礎教 育就是國家教育目標紮根的平臺,因此,國、高中的教學占相當重要的地位。成 立完全中學後,面臨了各種衝擊和挑戰,對於校務的推動,完全中學教師所扮演 的角色甚為重要。在理想的工作情況下,工作能擴展生活領域,也能提供與他人 建立關係、滿足個人喜悅與自我成就、自我實現(王議賢,2004);倘若學校同 仁之間平時忙於課務,缺乏彼此深層互動的機會,再加上對事情的見解不同,遂 導致認知的落差,造成誤解與隔閡,則會影響校務發展。吳宗立與林保豊(2003) 在研究中指出,當工作不滿意時,會影響工作情緒,造成工作壓力。教師工作壓 力的來源包括人際關係不和諧,特別是與工作上有關聯的的同仁,如有理念相左 或缺乏共識的情況,便容易缺乏支持與回饋,導致教學困難、業務不順以及情緒 上的壓力與困擾,進而影響工作士氣與情緒。另外,陳益世(1998)表示工作壓 力越大則工作滿意越低,而對工作滿意的程度,將直接影響組織效能與服務品 質。因此,了解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工作滿意度的現況,即為本研究的動機之 二。

國外學者(Jesus & Conboy,2001;Patricia,2001)也指出,假如我們希望 提供更好的教育給下一代,就必須關心教師的心理健康與快樂感,學校也有責任 提供一個健康的工作環境給教師,因為只有維持教師的健康與能力層次,才能造 就一位有效能的教師。畢竟,有什麼樣的教師,就有什麼樣的學校;有什麼樣的 教師,就會教出什麼樣的學生,可見教師素質的重要性。然而,每位教師在面對 教育工作時,在與同事的關係上以及對工作滿意的情形卻有不同的表現,此等差

(15)

異引發研究者想要探討哪些因素會影響教師人際關係與工作滿意度。經由蒐集相 關實證研究後發現,有關人際關係(江欣霓,2002;吳瓊洳 ,1997;李冠儀,2000; 林淑華,2002;涂秀文,1999;曾愛淑,2003;劉敏珍,2000)以及工作滿意度 (方代青,2000;王翠品,2002;王銘傑,2004;余景達,2002;吳慧君,2004; 吳濟華、陳協勝,2001;孫得功,2003;張政傑,2004;梁丁財,2002;陳世志, 2003;謝月香,2002;韓長淮,2002)的研究相當多,但針對完全中學教師人際 關係與工作滿意度的研究並不多見。因此,本研究將藉由人際關係、工作滿意度 實證研究之探討,進一步分析影響完全中學教師人際關係與工作滿意度之背景變 項因素。茲歸納彙整國內相關實證研究結果,本研究將性別、婚姻狀況、服務年 資、學歷、擔任職務以及學校所在地等六個因素列為背景變項,以進行更深入的 探究是否不同背景之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人際關係與工作滿意度有差異,此為 本研究的動機之三。 再者,教師「想要服務的學校」,因人而異,各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基本的 還是人際關係。尤其在現今社會裡,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經過去,團隊合作(team work)模式已成為工作的基本樣貌,與人互動的社交能力,往往是決定事業成敗 的關鍵,自然是不可忽視的關鍵課題。而人際合作的基石就是建立與維持和諧的 人際關係;然而,我們不能選擇主管,也無法選擇同事,如果同事之間,擁有良 好的互動關係,那麼,工作滿足程度會較高;反之,如果彼此的關係不佳,則可 能產生不滿、挫折,甚至增加離職的可能性(Jablin,1985)。由於人際關係為 影響工作滿意之因素(徐正光,1977),有隔閡的人際關係,例如針刺般的語言、 諷刺的笑容或沉默等等,會使教師的內心對教學工作感到更加地疲憊。相反地, 只要老師彼此之間的人際關係順利,即使教育觀點不同,即使是有問題的孩子存 在,即使工作非常的繁忙,即使家長的干涉很多,一切都是可以克服的,如此一 來,教職員的團隊工作便會進行得很順利,整個校園就會顯得活潑、有朝氣。易 言之,同事間的關係是影響工作滿足與工作品質的重要因素(蔡翠娥,2004)。

(16)

因此,想進一步探討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人際關係與工作滿意度之關係情形, 則為本研究的動機之四。 基於上述原由,本研究主要是以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人際關係與工作滿意 度相關之情形為探討主題,除了瞭解教師人際關係、敎師工作滿意度之現況,並 分析不同背景變項與教師人際關係以及與敎師工作滿意度的相關情形,進而探討 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人際關係對工作滿意度的關連性以及預測情形,最後提出 具體建議以供完全中學、完全中學教師及後續研究者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之研究動機,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 瞭解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人際關係之現況。 二、 瞭解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現況。 三、 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人際關係、工作滿意度的差異 情形。 四、 分析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人際關係與工作滿意度之間的相關及預測情 形。 五、 歸納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期有助於台中縣市完全中學、完全中學 教師及後續研究者參考。

(17)

第三節 待答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待答的問題如下: 一、 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人際關係之現況為何? 二、 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現況為何? 三、 不同背景變項之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其教師人際關係是否有差異? 四、 不同背景變項之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其工作滿意度是否有差異? 五、 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人際關係與工作滿意度是否有相關? 六、 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人際關係對工作滿意度是否有預測力?

第四節 名詞釋義

茲將本研究中所包含的重要名詞與研究變項分別界定如下:

一、完全中學

完全中學,又稱一貫制中學,是指同時設立國、高中部,且二部在統一的行 政系統下運作的中學而言。本研究之完全中學係指台中縣市立完全中學,共計八 所,不包含私立完全中學。

二、教師人際關係

教師人際關係是指在校園內教師之間互動交往的情形與程度,包括在此校園 文化下,教師之間互動方式、時機、內容、及感受等。本研究將教師人際關係的 內涵分成「情感」、「歸屬」及「控制」三個層面:「情感」層面係指教師表達和

(18)

接受情感的需求,亦即完全中學教師在學校組織中與其他老師們,彼此瞭解、互 相支持、相互關愛、傾訴心事、共商問題及共享喜悅的程度;其次,「歸屬」層 面係指教師希望能被其他同事認同接納,在群體情境中產生歸屬的需求,亦即完 全中學教師在學校組織中與其他老師們相處時,彼此相互接納、良好互動、氣氛 融洽以及愉快相處的程度;最後,「控制」層面係指教師希望能成功地影響周遭 人事的需求,亦即完全中學教師在學校組織中對於其他老師們的影響程度。 本研究之教師人際關係,其操作性定義係指受試者在研究者所編製的「同事 關係量表」上的得分情形。其內容包括「情感」、「歸屬」及「控制」三個分層面。 在量表中得分愈高者,表示教師人際關係愈佳;得分愈低者,表示教師人際關係 愈差。

三、教師工作滿意度

教師工作滿意度 係指教師對於學校工作各層面的情感反應與主觀的價值判 斷,當教師在工作環境中感受實際獲得的報酬與其預期應獲得的報酬,差距愈 小,則工作滿意度愈高;反之,則工作滿意度愈低。本研究將教師工作滿意度的 內涵分成「內在滿意」和「外在滿意」二個層面:「內在滿意」係指包括成就感、 責任感、工作本身、自我成長等來自內在的因素;「外在滿意」係指包括薪資、 升遷發展、安全保障、工作環境、地位、政策與行政、上司督導、人際溝通關係 等來自外在的因素。 本研究之教師工作滿意度,其操作性定義係指受試者在研究者所修訂的「工 作知覺量表」上的得分情形。其內容包括「內在滿意」、「外在滿意」二個分層面。 在量表中得分愈高者,表示教師工作滿意度愈高;反之,則教師工作滿意度愈低。

(19)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可分成「研究地區與學校」、「研究對象」、「研究內 容」等三方面,分述如下:

(一)就研究地區與學校而言

本研究範圍限定在台中縣市立完全中學,不包括私立完全中學。

(二)就研究對象而言

本研究是以九十七學年度在台中縣市完全中學編制內之合格國、高中專任教 師;包含教師兼組長、教師兼主任等行政人員。

(三)就研究內容而言

本研究內容旨在了解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人際關係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 情形,並兼及個人背景變項之分析。有三個重點分述如下: 1.背景變項以性別、婚姻狀況、服務年資、學歷、擔任職務以及學校所在地等六 個層面來探討。 2.教師人際關係之內容包括「情感」、「歸屬」、「控制」等三個分層面來探討台中 縣市完全中學教師人際關係之現況。 3.工作滿意度之內容包括「內在滿意」和「外在滿意」二個分層面來探討台中縣 市完全中學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現況。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限於時間、人力與經費等因素,使研究範圍無法涵蓋各層面及相關變 數,因此於解釋研究結果與推論時,為求客觀與審慎,本研究之研究限制,分為 「研究對象」、「研究變項」、「研究工具」等三方面,分述如下:

(20)

(一)在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範圍因主、客觀因素侷限下,只限定在台中縣市完全中學之教師。故 研究結果只能針對台中縣市作解釋和應用。其結果若要推論到其他層級學校或縣 市學校,則有待進一步研究。

(二)在研究變項方面

影響教師人際關係與工作滿意度的因素頗多,本研究以下述之背景變項(性 別、婚姻狀況、服務年資、學歷、擔任職務及學校所在地)來探討,周延性有其 限制。

(三)在研究工具方面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方式進行,雖然研究者強調本研究僅作學術研究之用,但 受試者在填答問卷時難免會顧及學校校譽或個人因素,若有所保留或隱瞞,可能 會影響研究之真實性。

(21)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針對國內外有關人際關係及工作滿意度等理論及相關研究進行探討,以 做為本研究的發展基礎。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為完全中學的概述;第二節為人 際關係的理論與相關研究;第三節為工作滿意度的理論與相關研究;第四節為教 師人際關係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實證研究,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完全中學的概述

本節從完全中學的定義、完全中學的發展背景、完全中學的實施現況、完全 中學目前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完全中學校內文化之相關研究等五個部份,對完全中 學作一概略性的說明。

一、 完全中學的定義

完全中學,又稱六年一貫制中學,係指中等教育前後期(亦即現行國、高中 階段)的學生同處一校並在統一的行政系統下運作的中學,其管轄權屬於地方政 府。 本研究所指完全中學是指台中縣市由國中改制而成的縣市立完全中學,不含 私立完全中學,共計八所。完全中學特性有四:一是課程設計一貫;二是修畢前 三年課程的學生可依志願修習後三年課程,獲得統整的學習;三是後三年課程可提供 學生適性多元之選擇機會;四是行政組織與教職員工員額編制單軌運作,教育資源 統合運用(教育部,1995)。

(23)

二、 完全中學的發展背景

民國四Ο年代,我國的中學都是六年制中學。民國五十年開始,中等教育政 策改為「省辦高中、縣市辦初中」,我國六年制中學開始分為初中和高中。民國 五十七年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將所有公立中學分為初中和高中。從民國五十 七年到八十年,我國六年制中學只存在私立中學或國立大學附屬中學;這二十餘 年間,中等教育是國中、高中兩校分設的(張梅雪,2003)。 民國八十年,因應教育機會均等的世界潮流,產業升級需要具學習潛能的成 員,教育價值觀轉變為投資以及消費的性質等因素(楊順南、詹志禹、鄭同僚, 2002),社會對高中的需求增加。為了要迅速增加高中容量,政府遂於民國八十 四年試辦完全中學,讓一校兼設國中部和高中部,六年制中學(稱為完全中學) 重新成為我國中等教育學制之ㄧ。 經綜合歸納相關學者研究及看法之後(吳武雄,1996;卓英豪,2000;秦夢 群,2006;梁金盛,1996;楊丹青,1995),分析我國辦理完全中學之背景因素 如下:

(一)因應世界潮流趨勢

中等教育係延續初等教育,並銜接高等教育。近年來,中等教育的世界潮流 趨勢,紛紛採取延緩分化並提供學生適性發展之途徑,而以具通識性質並提供課 程選擇彈性之普通高中為主流。為因應世界潮流,而有廣設高中之研議,才有經 濟速成的國中改制為完全中學政策之產生。

(二)合理地調整高中、職學生比例,以適應當前社會需求

我國於民國六、七十年間步入開發中國家,由於當時產業蓬勃發展,需要大

(24)

縮,形成高中、高職三比七學生比例。 近年來,由於社會快速變遷,教育多元化與自由化深受重視,加以中等教育 漸趨全民化的潮流,未來國家建設人力素質勢必普遍提升。在資訊產業快速發 展,服務行業不斷勃興,加上父母對子女期望更為殷切的今天,國中畢業生競相 升學高中,卻因為升學機會有限,導致影響國中教學正常化及學生身心的健全發 展。因此,我國規劃在九十學年度達成高中職比例為五比五(教育部,1995), 而完全中學的設立,將擴增高中容量,有助於此目標的達成。

(三)均衡地方的區域發展

學校的設置對於地區人才的培育、地區的發展都有正面的影響。以往我國 高中的設置集中在都會區或大城鎮,分佈極不均衡,造成文教發展的嚴重失調。 完全中學的設置,一方面可使地方文風鼎盛;二來可促進地方發展,同時也可 培養學生愛鄉愛校的情操,有助於均衡地方的區域發展。

(四)配合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減輕國中生升學壓力

完全中學的設置有利於教育部推動「高中職社區化」實施方案,提高國中 畢業生就讀社區內高中職。配合多元入學方案,採取推薦甄選、申請入學及直 升入學等方式使國中畢業生進入社區內高中職就讀。各高中職並依社區特色發 展課程及類科,考慮地方特色及社區資源,發展學校特色,達成學校社區化、 社區學校化的理想目標發展。此方案的實施,是希望紓解國中生升學壓力、打 破「明星高中」的迷思,進而導引國中教學正常發展,為延長國民教育為十二 年奠定基礎。

(五)教育資源充分應用

因應公立高中的實際需求,將原有的國中改制為完全中學,不必另覓校地,

(25)

可以在現有基礎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時程短、經費少)成立高中。而且國、高 中的硬、軟體設備共用共享,可發揮最大的效用,有利節省教育經費,提昇教 育資源應用的效率。

(六)就近入學,減輕家長及學生負擔

以往因為高中設置城鄉不平衡,再加上「明星高中」的迷思,常常有大批 的國中畢業生須到外地求學,學子每天往返通車,對交通造成嚴重的負擔,更 消耗大量的社會成本。完全中學的設置,可提供學區國中畢業生多一種選擇的 機會,因為學校就在家的附近,學生不需天天趕車擠車,節省時間、金錢、體 力的浪費及交通安全上的顧慮,減輕家長及學生負擔。 綜合上述可知,完全中學的試辦過程有其時代的背景,其成立的目的亦為 因應當時社會的需求。民國八十年初,高中升學管道狹窄,國中畢業生升學壓 力大,這與延長教育、升學大學的社會需求相悖。由於高中教育需求擴增,且 學校區域分布不均,而有廣設高中之研議,於是政府將部份國中改制為完全中 學,成為改進高中教育的主要項目之ㄧ。推行完全中學政策之後,高中校數與 容量顯著成長,相對地高職萎縮顯著,而人力政策規劃高中高職學生數比例五 比五的目標也在九十學年度依進度達成(教育部,2002)。

三、完全中學的實施現況

我國完全中學政策係因應地區教育發展需要,充分利用教育資源,並增加國 中生入學高中機會,建立彈性學制,教育部於民國八十四年頒布「完全中學試辦 計畫」,台灣省政府教育廳訂定「台灣省各縣(市)試辦完全中學注意事項」, 縣市政府得基於促進地區均衡發展及教育機會均等等因素,依據人口、交通、行 政區域及現有高中分布情形,選定國中予以改制為完全中學。

(26)

根據教育部在「完全中學試辦計畫」中其實施目標為:建立多元彈性學制, 達成適性教育理想;均衡各地高中教育發展;增加高中學生收容量,減輕國中畢 業生升學壓力,降低高中班級人數,提昇教育品質;充分運用教育資源,建立學 校特色,提高教育效能;配合進行教育實驗及規劃特殊性向學生發展之需要(教 育部,1995)。 依完全中學實施目標顯示,此政策要達成建立彈性學制、均衡高中教育、增 加高中容量、國中升學減壓、發展學校特色等。由此可知,完全中學政策的產生 與社會經濟發展、人力發展規劃、學生升學需求等有密切相關。以下進一步將全 國完全中學分佈情形、改制設立時間加以分析,茲以表 2-1、表 2-2 說明如下: 表 2-1 完全中學分佈情形 縣 市 別 基隆市 台北縣 台北市 桃園縣 新竹市 新竹縣 苗栗縣 台中市 台中縣 南投縣 彰化縣 雲林縣 嘉義縣 台南市 台南縣 高雄市 高雄縣 屏東縣 宜蘭 縣 台東縣 合 計 校 數 3 13 11 2 3 1 2 3 5 1 2 2 1 2 2 4 6 3 1 1 68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網頁彙編(教育部,2008) 由表 2-1 可知,截至九十七學年度統計,全國已核准設立之完全中學共有六 十八所。台灣省二十三縣市中有二十縣市設有完全中學(除了嘉義市、花蓮縣、 澎湖縣之外),其分布情形以台北縣市最多,共計 24 所,高雄縣市有 10 所居次, 台中縣市亦有 8 所,而東部地區僅有 1 所。 表 2-2 完全中學改制設立時間 學 年 度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合 計 校 數 1 0 2 5 8 9 9 9 12 7 2 2 0 1 0 1 68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網頁彙編(教育部,2008)

(27)

由表 2-2 可知,完全中學之設立自八十一學年度由「台北市立大同國民中學」 改制為「台北市立大同高級中學附設國中部」為始,漸漸推演至各縣市並擴增學 校數目;尤其在八十八、八十九、九十學年度改制為完全中學的學校,皆可獲得 教育部三千萬元補助款,這巨額補助對於財政拮据的地方政府而言,也影響其完 全中學辦學的意願,這三個學年度共有二十八所完全中學設立,是完全中學設立 的巔峰期。截至九十七學年度,全國已核准設立之完全中學計有六十八所,在我 國中等教育學校獨樹一幟,在地方教育中堪稱重要教育施政(王宮田,1999;邱 錦昌、林邦傑,1996)。

四、完全中學面臨的困境

雖然,完全中學試辦至今,已達成一些初期目標,但是不可諱言的,也遭遇 到一些困境。研究者彙整相關研究及學者論點(戈伯元,2003;周祝瑛,2003; 秦夢群,1996;涂順安,2002;張梅雪,2003;羅文基,2002),以及研究者服 務於完全中學之心得及觀察,整理歸納完全中學發展至今所面臨的問題。茲就課 程與教學方面、訓輔方面以及行政方面三個部份說明如下。

(一)在課程與教學方面

就上課時間而言,國中部 45 分鐘;高中部每節 50 分鐘,一校兩套鐘聲。有 些學校為了統一鐘聲,上課時間皆為 50 分鐘,但國中部教師基本時數未減,造 成不合理。而國、高中部教師的基本授課時數、鐘點待遇不同,影響國中部教師 的教師情緒。另外,學校定位困難,辦學重心易有偏頗,往往造成國、高中教師 間的心結;班級數與學生數太多,壓縮資源分享空間與品質,造成資源分配不均 的爭議;國、高中課程落差太大,影響六年一貫課程的整合;國中小九年一貫課 程與完全中學六年一貫課程如何調適的問題;學校預算由地方政府負擔,然而地 方政府財源拮据,縣(市)立完全中學的教學資源比不上國立高中;高中部教師

(28)

流動率偏高,對教學品質影響頗大;國、高中部教師因教學對象的不同,彼此之 間較少共同溝通話題;國中部學生僅少數名額直升高中部,教師亦無意願從事 國、高中二部教學,導致無法整體規劃課程的一貫性;國、高中部教師是分開甄 選,師資方面難以合而為一,且社會大眾仍存在著國、高中老師地位高低的迷思; 以及面臨新舊不同教師次級文化,對國、高中教師的人際關係產生衝擊等問題。

(二)在訓輔方面

因為國、高中生身心發展不同,學校輔導管教方式有別,易造成學生間的隔 閡與不平的心態。另一方面,學校活動必須同時兼顧國、高中,較難處理。例如: 畢業典禮、校慶、畢業紀念冊等等,高中老師希望活潑化,而國中老師則較重視 傳統。在社團活動方面,難以國、高中合併辦理;教官兼生活輔導組長工作繁重, 所扮演之角色、業務、執掌與員額編制,都待釐清;以及國、高中之輔導業務繁重, 輔導人力不足,均影響到完全中學的服務品質。

(三)在行政方面

行政人員同時需負責國、高中兩套的業務,業務量激增,部份處室人力不足, 行政人員工作負擔沉重。而且行政人員需參加兩種層級之相關會議,疲於奔命。 另外,教師授課時數、每節授課時間及鐘點費扣稅等事務,產生「一校兩制」之 困擾;會計單位亦須編制兩套預算,且須分開執行處理。預算分配方面,如圖書 採購、專科教室的建置……等,不易兼顧國、高中部之需求;員工所得稅扣繳繁 瑣,且公務繁重,扣稅有違公平正義原則;行政人員需繳稅又公務繁重,影響國 中部教師兼任行政工作之意願;教育主管單位支援不足,交辦業務又多;完全中 學法令不夠完備,造成行政人員與老師間的溝通障礙;傳統以升學率衡量辦學績 效標準,影響完全中學政策的實現;另外,完全中學的設立,有高中教育「國中 化」等顧慮之產生。

(29)

綜上所述,由於完全中學體制的獨特性,涵蓋國、高中兩個不同階段,其業 務量當然也倍數成長。完全中學的行政員額編制相較於國立學校已嫌不足,卻以 更少的人力,承擔兩套業務,工作負擔沉重可知。常見的狀況是行政人員需參加 兩種層級之相關會議,疲於奔命。此外完全中學的法令不夠完備,造成行政人員 與老師間的溝通障礙;學校定位困難,辦學重心易有偏頗,往往造成國、高中教 師間的心結;加上教育主管單位支援不足,交辦業務又多;種種劣勢加總下,完 全中學面臨到更大的挑戰,因而研究者想加以深入探究。

五、完全中學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蒐集國內完全中學之相關論文研究報告,以探討我國完全中學之相關 研究,進而對完全中學的概況能更加了解,茲說明如下。 經研究者查詢於全國碩博士論文網站,輸入關鍵字「完全中學」,查詢結果 共有二十九篇論文,其中只有一篇碩士論文和本研究較為相關,鄒慶德(2002) 在其《完全中學教師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某完全中學為例》碩士論文得到 的結論有二:一是就完全中學教師人際現象發現到,國、高中教師互動機會少, 彼此心結重;教師兼職行政人員面臨人際困境;教師因為爭取空間、資源分配、 溝通不良、認知差異而不睦。二是解決人際衝突的機制有:增加資源分配公平性、 增加互動機制、建立制度文化。其建議有二:一是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重新思索完全中學的定位與發展方向;對便宜化教育嚴肅面對;補助完全中學經 費,改善國高中設備的懸殊差異;增設試務組、活動組及幹事工友,減輕行政負 擔;落實學校本位的人事調整與經費自主。二是對學校的建議有:學校未來發展重 心宜國、高中一體,教學與行政並重;善用行政管理哲學,減低行政人員與老師間的 衝突;改進校師甄選方式,消彌教師階層意識;加強溝通協商機制,建立公平合理的 學校制度;尊重傳統經驗智慧,引進創新發展;加強教師人際關係之能研習,提升教 師人際關係技巧。

(30)

而其他完全中學相關研究之探討主題大都集中在完全中學現況之了解、試辦 之成效、優缺點以及未來之發展提出具體意見,對於教育行政當局有相當的助益 (戈伯元,2001;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4;邱錦昌、林邦傑 ,1996; 邱錦昌、林邦傑,1997;程景添,2002;黃政傑、李隆盛,1995)。上述之研究 方法,大多以文獻分析、座談、訪視及問卷調查的方式,從事完全中學相關問題 之研究。然而教師的人際關係及次文化著實影響學校整體的發展,而且教師的認 同感與參與感是促進學校發展的動力,但針對完全中學校園裡教師人際關係對工 作滿意度影響的研究尚付之闕如,因此研究者擬探討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人際 關係與工作滿意度相關之情形。

第二節 人際關係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本節從人際關係的意涵、人際關係的理論及人際關係的相關研究等三個部份 來探究人際關係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一、 人際關係的意涵

人是群居動物,每個人都需要同伴,只有在與別人交往、分享工作經驗、思 想、和觀點的樂趣及互相影響之下,我們才能得到個人的成就感。事實上,我們 無法脫離人群而獨立生存,畢竟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我們必須與他人發生互動的 行為,以滿足我們的需求。換言之,人之所以存在,是因為與他人的關係。如果 將彼此間的人際關係消除掉,那麼人就什麼也不是了。以下就人際關係的定義和 人際關係的基本內涵二部份將人際關係的意涵做進一步的論述。

(31)

(一)

人際關係的定義

所謂「人際關係」,就字面意義來看,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陳皎眉、鍾 思嘉,1996)。在我們生活週遭到處充滿著各種類型的人際關係:如親子關係、 性別關係、工作關係、婚姻關係、同儕關係、 師生關係等。就人際關係而言, 因其用意甚廣,研究範圍也大,經歸納專家學者對於人際關係意義的論點發現, 人際關係的定義包含著「人與人」、「思想與情感」、「溝通方式」、「知覺與 反應」、「交互作用」、「交互影響」以及「滿足需求」等重要因素,茲說明如 下。 1. 人與人之間 人際關係的基礎係建立於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藉以傳達彼此之間的想 法、觀念及情感,因而人與人之間的人際關係就此連結。歸納專家學者對於人際 關係意義的論點發現,人際關係的定義皆涵括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誠如林欽榮 (2001)認為人際關係,係指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關係,亦即為人際相處之道,故 亦可稱為人我關係或人己關係。 2. 思想與情感 人類與天地萬物最大之差異,在於每個人都擁有其獨立的思想與情感,二者 在相互微妙運作下,相互之間的人際關係就此連結。林淑華(2002)認為人際關 係是人與人之間的心理交會、情感的溝通以及生命的對話所形成的一種特殊關 係,涵括親情、友情、師長、朋友、同學等等之間的互動、依存關係。陳韻如(1994) 亦認為人際關係是人透過語言、思想、情感等反應與他人交互作用、互相影響, 以達成某種共同目的的歷程。

(32)

3. 溝通方式 「溝通」是一種信息的傳遞和交流,而人類社會透過特有的「語言」及「文 字」進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在不斷的溝通的過程中,發展出各式各樣的溝通方 式,亦使相互之間人際關係得以拓展。DuBrin (1996)亦認為人際關係是使用有 關人類行為有系統的知識,以增進人與人之間有效的溝通,促進社會交往,以提 升個人的幸福與生涯發展。另外, Keith Davis(1972)認為人際關係,係指運 用一切有效方法,如溝通、協調、合作,來激勵員工,使其獲得需要的滿足,進 而達成組織之最高目標。 4. 知覺與反應 在人與人相互溝通的過程中,人際關係是否連結成立,端賴雙方的前端知覺 處理及後端反應回饋,如雙方對於前後端能達成一平衡狀態,那人際關係得以逐 步開展,人際脈絡亦開始建立。蔡培村(2000)亦認為人際關係是指二個或二個 以上的人,將其思想、情感透過各種語言或非語言的行為方式加以知覺、評鑑、 反應,彼此產生交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歷程。 5. 交互作用 人際關係的建立,在於彼此雙方所要表達的語言、文字及情感,不論是理性 或非理性,是否能產生交互作用,藉以達成彼此之間需求,而此一交互作用是否 成功,則需仰賴有效的溝通及積極的回饋。張春興(2007) 認為人際關係是指人 與人之間的交互關係;關係的和諧與否,決定於個人待人處事的態度與能力。另 外,曾端真、曾 玲珉譯(1996)認為人際關係是指二個互相熟識的個體間的一連串 的互動關係。Schutz(1966)認為人際關係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為達成某種 目的之互動關係。

(33)

6. 交互影響 人際關係的運作過程中,除單向的讓對方的瞭解自己之外,亦雙向相互影響 彼此行為模式,而在相互影響的結果下,往往帶動社會的進步及文明的發展。陳 嬿竹(2002)亦認為人際關係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在互動過程中影響著彼此 的想法、感受和行為。 另外,Brammer(1993)認為人際關係又稱人群關係,亦 指人與人之間互相交往,交互影響的一種狀態,它是一種社會影響的歷程。 7. 滿足需求 人為何追求與別人之間相互連結,從而建立關係,在於人有人際需求的慾 望,此一需求可為無形的情感交流或有形的物質交換,當交流與交換交互進行 時,彼此之需求達到相互滿足狀態,人際關係因而形成。朱敬先(1992)認為人 際關係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心理關係及心理距離,它反映了個人或團體尋求滿足其 社會需求的心理狀態。另外,張美紅(1997)認為人際關係指的是人與自己、他 人、環境與超自然之間精神的聯繫,常藉由各種角色名稱來顯現其存在,它不但 可以滿足個體的情感需求,也可以成為獲得社會資源以及援助的工具。 綜合上述因素,採取一個較整合性的定義,亦即人際關係是指運用一切知識 去分析了解人性,將人當人看,注重人性與人格尊嚴,認識自我,接納他人,並 以高度智慧與待人接物之藝術,技巧地處理周遭人際之間的問題,進而達到和 諧、健康、快樂的人我關係。而本研究之教師人際關係,是指教師個人在學校裡 與其他同事互動交往的情形與程度。

(二)

人際關係的基本內涵

人際關係為「關係的存在」。人絕對不是獨立的個體存在,人在現實具體的 日常生活當中,經常藉由向其他人展示自己是如何的存在,來表現出自己。個體

(34)

和外在社會的接觸網絡構成一個人際關係架構,蔡培村(2000)認為一個人與外 在世界的關係,是透過「愛」、「誠」、「信」三方面與外界互動,一個人的人 際關係良好與否,端視他在這些方面的表現,其基本內涵見圖 2-1,此與陳皎眉、 鍾思嘉(1996)認為人際溝通除有良好的溝通技巧外,還必須加上重要的特質- 真誠、無條件的愛與關懷和同理心是相同的,茲分別說明如下: 在「愛」方面,係以關懷的態 度來面對外在的人、事、物,包括「接納」、 「尊重」與「關愛」三個要素。首先,對於他人要給予最基本的接納,盡量減少 偏見;其次,要能尊重他人,不強迫他人改變來配合自己,試著以同理心來對待 他人;再者,主動去關心他人、給予幫助,如此自然可以和對方發展 良好的關係。 在「誠」方面,係以一種真實誠懇的態度來待人處世,包括「忠誠」、「真 誠」與「真實」三個要素,首先,無論對事對人都應堅持自己的信念與承諾,不 宜見風轉舵;其次,與人相處時要能誠懇相待,把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加以表達; 再者,做人實實在在、腳踏實地,不虛偽不做作,如此自然可以和對方發展良好 的關係。 圖2-1 人際關係的基本內涵 資料來源:蔡培村(2000)。人際關係。

(35)

在「信」方面,係指對自己、對他人都能夠抱持著相信、肯定的態度,包含 「自信」、「互信」與「信人」三個要素,首先,即是對自己要有信心、瞭解自 己的能力;其次,對彼此的信任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最後,在信人之前, 應該對情勢、對人有所評估,培養自己識人之明,如此自然可以和對方發展良好 的關係。 綜上所述,由人際關係基本內涵的分析可知,一個人的人際關係良好與否, 決定於他與周圍的人互動時,這些內涵是否可以充分展現,亦即能以愛去接納、 關懷和尊重他人,以誠與人交往,並以信與對方建立互信互諒的關係。因此,若 能掌握人際關係的基本內涵,必能增進人際關係的優勢。

二、人際關係的理論

人際關係乃牽涉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上述意涵可知,人際關係所包含的 層面極廣,絕非只是「點頭」、「握手」而已,舉凡思想、情感,都能透過各種 行為方式來彼此知覺、反應。在職場上每一個人都需要與他人合作,此種關係並 非靜態的結構體系,而是動態的人為體系。為了解說人際關係的本質,學者們乃 提出各種相關理論,吾人若就這些相關理論基礎加以瞭解,並將其應用於平時的 生活脈絡之中,更能有助於人際關係的發展。以下擇列人際需求理論、社會交換 理論以及平衡理論等三個人際關係理論加以論述之

(一)

人際需求理論

Schutz(1966)在《人際關係的底層》(The Interpersonal Underworld) 提出人際需求論(Interpersonal needs theory),主張人際關係是否要開始、 建立或是維持,得依雙方的人際需求相互配合的程度而定。他將人際需求分成三 部分:情感(affection)、歸屬(inclusion)及控制(control),而不同需 求類型的人,會發展出不同的人際反應特質(彭懷 恩,2005),茲分別說明如下。

(36)

情感的需求反映出個人表達和接受情感的需求。人們用語言和非語言表達情 感的方式,可用一連續光譜來說明其間的差異。光譜的兩端分別是「缺乏人際關 係(underpersonal)」與「過度人際關係(overpersonal)」。「缺乏人際關 係」的人態度冷漠、不易與人親近、缺乏親和力,並且往往會逃避他人善意的情 感付出;反觀屬於「過度人際關係」的人,態度積極熱情,很容易信任他人,似 乎 每 個 人 都 是 他 們 的 莫 逆 之 交 。 至 於 在 兩 極 端 之 間 的 是 「 適 度 人 際 關 係 (Moderated personal)」的人,他們易於表達和接受情感,更能從與他人的互 動的歷程中,獲得快樂。 歸屬的需求是個人希望能被他人認同接納,在群體情境中產生歸屬的需求, 想要與他人建立並維持一種滿意的相互關係的需要。藉著參與使隸屬的需求獲得 滿足,即藉由參與和他人共同的活動,使人感覺融入群體,產生歸屬感,進而滿 足歸屬的需求。不過滿足這種需求的人際互動量有差異。一個極端是「缺乏社交 (undersocial)」的人,他們通常希望獨處,只是偶而接受朋友邀請,享受被 接納的快樂,因為他們並不需要很多的社會互動來獲得滿足。另一個極端是「過 度社交(oversocial)」的人,他們通常需要同伴、無法忍受獨處,因此當有活 動時,他們一定出席。他們的門戶總是敞開的-歡迎每個人,也期待別人歡迎他 們。而在光譜中間屬於適度社交(Moderated social)」的人,他們能隨著情境 的變化而決定自己是否參與團體;可以一人獨處,也可以參與活動以滿足歸屬的 需求。 控制的需求是個人希望能成功地影響周遭人事的需求。個體的控制需求程度 具有差異性,可用 一連續光譜來說明 其間的差異。光譜 的一端是「逃避型 (waiver)」的人,他們完全不願決定或掌握任何事,能不負責就不負責,凡事 服從,甘願當配角。另一個極端是「獨裁型(autocrat)」的人,特點是好支配、 控制他人,享受最高的權力地位,喜歡做決定,不僅為自己而且也為任何人做決定。 在光譜中間屬於民主型(democrat)」的人,是理想的典型。他們能適時依循或

(37)

領導,並且勇於合宜地表明意見或支持他人看法。 由此可知,此理論強調人際關係是人的基本需求,若這三部份需求滿足的 人,就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另外,並說明人際關係中的互動行為,是程度上的差 異而不是全有或全無;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增進或惡化有時是因為彼此人際需求的 相容或相悖,所以與他人互動時,可細心觀察對方的情感、歸屬與控制需求(曾 端珍等譯,2000),來加深彼此的交流。因此,Schutz的理論優點在於可用以解 釋許多人際行為,讓我們更深入瞭解人際關係,並做為個人人際衝突與抉擇的參 考。

(二)社會交換 理論

Thibaut和Kelly在一九八六年借用社會學的社會交換論,創立了人際關係的 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該理論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藉由互 動所獲得的報酬(reward)和代價(cost)的互換結果來決定。報酬是接收訊息 者所重視的結果,常見的報酬有好的感覺、聲譽、經濟收益和感情需求的滿足。 代價是接收訊息者不想蒙受的損失,包括時間、精力和焦慮。此理論認為個人的 社會行為是利己的,並且在交換的過程中,必然牽涉到利益問題,因此雙方的交 換如果不能讓彼此滿意,其社會的互動也就不會產生(如圖2-2)。 圖2-2 人際互動的報酬評估 資料來源:徐西森等(2002)。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 代價 人際關係持續: 報酬 > 1 代價 人際關係終止: 報酬 < 1

(38)

所以,此理論假定人能從經濟觀點進行理性的行為分析,尋求對個人有利的 關係,避免付出太多。人們期待報酬高,代價低的互動,有意識地、故意地衡量 任何關係的代價與報酬-換句話說,人們理性地選擇繼續或終止關係。然而,雖 然人可能在大部分的情況下是理性的,但卻仍無法解釋複雜的人類非理性行為。 不過,從投資報酬觀點來檢視關係,仍是有幫助的。特別是在關係停滯時,可檢 視雙方的代價和報酬,以便在關係完全惡化前調整某些層面的關係。

(二)

平衡理論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Heider(1958)提出平衡理論(Balance theory)來解釋 態度改變的原理。該理論認為人際關係中,個人與他人的態度和認知信念不一致 時,會促使個人態度的改變,亦即平衡的認知引起一種令人愉悅的滿意狀態,若 認知不平衡則有向認知平衡轉化的趨勢,亦即人際關係是一種人際間的平衡關 係,人際關係的建立,須透過環境與人的互動,因此包括三部份:一個是P(person) 代表個人,一個是O(other)代表另一個人,另一個是X代表共同關心的事件。因 此,P-O-X 形成一個人際互動的系統,將 P-O,O-X以及P-X三者間的關係以 “+”或“-”號表示,若三者乘積為正,代表和諧的人際關係;反之,則顯示 人際關係不和諧,如圖2-3所示。

X

(共同的對象)

P

(我)

O

(對方)

圖2-3 Heider 的P-O-X 模式 資料來源:楊慕慈(2002)。人際關係與溝通。

(39)

平衡理論解決了以情感關係為基礎的態度形成過程,認為當關係不平衡時, 我們會不喜歡對方,因此會試著調整自己的認知體系-改變自己或是改變對方, 例如以溝通協商等方式使其對於事物有一定程度的認知與瞭解後,那麼這不平衡 的狀態則可趨於平衡,如此便可保持良好和諧的人際關係(曾愛淑,2003)。

從以上分析可知,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維持,係受到許許多多因素的影響。就 學理而言,人際關係有時為個人需求或意願的結果,有時則受到人際交換過程和 成果影響,有時則為個人心理或人際的平衡所決定的。然而,若就行為的觀點而 言,人際關係亦為個人與其環境交互作用的綜合結果。是故,人際關係是相當錯 綜複雜的。研究者認為 Schutz的人際需求理論,最能測量出完全中學教師人際 關係之情形,並據以作為本研究問卷之理論依據。

三、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

有關人際關係的研究相當多,但針對完全中學教師人際關係的研究並不多 見,本研究將藉由人際關係實證研究之探討,進一步分析影響完全中學教師人際 關係之背景變項因素。茲歸納彙整國內相關實證研究結果,說明如下。

(一)

性別與人際關係

關於性別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發現其結果有如下二種情形,茲說明如下:其 一為女性高於男性,係指女性的人際關係表現較男性為佳(吳瓊洳,1997;林淑 華,2002;涂秀文,1999;陳忠正,2006;劉敏珍,2000);另一種則是男女無 差異,亦即人際關係不因性別而有所差異(江欣霓,2002;李冠儀,2000;曾愛 淑,2003;謝月香,2002)。經上述研究發現,因性別不同對完全中學教師人際關 係是否有差異,其研究結果至今尚未獲得一致性的結論,故仍值得作進一步之探 討。

(40)

(二)

婚姻狀況與人際關係

關於婚姻狀況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相關實證研究因研究對象不同,因此 婚姻狀況並未納入個人背景變項,研究者認為婚姻狀況對於完全中學教師人際關 係之影響有探討之必要性,因此將婚姻狀況納入個人背景變項,以利本研究之進 行。

(三)

服務年資與人際關係

關於服務年資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發現其結果有如下二種情形,茲說明 如下:其一為正相關,即服務年資愈久則人際關係愈佳,韓長淮(2002)研究中 發現,服務年資「6-15年」的職員,在人際關係上的表現明顯優於「5年以下」 的職員;江欣霓(2002)研究國小教師不同的任教年資,在人際關係方面會產生 顯著的差異情形;另一種則是無相關,在實證研究中,李冠儀(1999)同樣對國 小教師不同的任教年資,在人際關係方面的研究結果卻發現無差異現象。綜合上 述的研究發現可知,多數人際關係相關的實徵性研究顯示,服務年資愈長,其人 際互動、交往關係愈良好,至於服務年資不同對完全中學教師人際關係是否有差 異,其研究結果至今尚未獲得一致性的結論,有待進一步探討。

(四)

學歷與人際關係

關於學歷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在實證研究中,李冠儀(1999)、謝月香 (2002)針對國小教師所做的研究中發現,不同的教育程度與人際關係之間並無 顯著性差異;另外,韓長淮(2002)在對東部大學各校院職員所做的研究分析中 亦發現,學歷與人際關係並不存在顯著性差異;林淑華(2002)在其對國小學童 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論文中,發現家長高社經地位的學童在人際關係上明 顯優於家長中、低社經地位的學童。至於學歷與完全中學教師人際關係間實際相 關如何,有待進一步研究。

(41)

(五)

擔任職務與人際關係

關於擔任職務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在實證研究中,江欣霓(2002)、謝 月香(2002)研究發現,不同職務的國小教師其之表現並無顯著差異。李冠儀 (1999)研究發現,擔任不同職務之國小教師在人際關係層面上達到顯著性差 異。韓長淮(2002)在對東部地區大學校院職員調查研究中,認為擔任主管者大 都年資較深、薪級較高、人脈較廣、工作成就感較高,並能展現才華,獲得職場 與社會人士的尊重,故整體人際關係明顯優於非主管人員。至於擔任職務與完全 中學教師人際關係間實際相關如何,有待進一步研究。

(六)學校所在地與人際關係

關於學校所在地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在實證研究中,林淑華(2002) 對國小學童人際關係之研究中認為,可能都市化的生活背景提供更多的學習機 會,從不同角色的觀摩與交換學習,豐富了社交技巧與提升人際往來智慧,城市 學童的人際關係明顯優於鄉鎮學童。李冠儀(1999)的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學校 地區之國小教師在人際關係向度上,並不因學校地區不同而在人際關係上有所差 異。故面對城鄉差距愈來愈縮短的今日,學校所在地的影響作用應該愈來愈不明 顯;然而,學校所在地與完全中學教師人際關係間實際相關如何,有待進一步研 究。 歸納上述各項實證研究可知,不管在學童、青少年、教師或企業員工,人際 關係對於個人意義重大。不同的個人背景變項,可能因研究樣本、測量工具、研 究時間、研究方法與研究對象等相關因素的差異,而產生不同的研究結果,因此, 在對完全中學教師有關此方面的問題仍缺乏研究的情況下,研究者認為實有進一 步研究及探討的價值。故參酌上述影響人際關係的個人因素後,本研究將性別、 婚姻狀況、服務年資、學歷、擔任職務以及學校所在地等變項納入教師的個人背

(42)

景變項,作為探討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人際關係的主要背景變項。

四、小結

在現代講求「專業分工」的社會裡,任何工作幾乎無法獨立完成,須靠團隊 合作,大家各自貢獻所長、或靠集思廣益、共同決策。所謂「三個臭皮匠,勝過 一個諸葛亮。」團結力量大,團體常比個人來得思慮周延。反之,若不注重人際 關係,工作將增添許多有形無形的阻力。所謂「以和為貴」,平時即加強「人和」, 這是工作成功的一大要素。惟有和諧的、互助的人際關係,才能有助於個人人格 的發展與成長並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繁榮。良好的人際關係係建立在互信互賴的基 礎上,必須以人性為出發點,容許個別差異的存在,尊重他人的人格尊嚴,講求 誠信的原則,尋求他人的合作(林欽榮,2001)。推至在職場上,和諧的人際關 係在於交往過程中的雙方是否彼此信任、扶持、相互接納與尊重關懷。 綜合歸納上述人際關係的意涵、理論及實證研究等文獻探討後, 本研究以 Schutz的人際需求理論,以「情感」、「歸屬」及「控制」作為本研究「同事關係 量表」之三個分層面,來了解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人際關係之現況。首先 ,「情 感」的需求則可反應個人表達和接受情感的需求,適度的表達自己的情感,也能 適度的接受他人對自己的情感,若能在情感表達或接受甚或拒絕方面控制得當, 則能帶動整個團體良好的工作氣氛。其次,「歸屬」需求可以讓人覺得在團體中 很重要、很有價值且需要被愛與被關懷的感受,如此可促進團體的和諧,增進同 事間的友誼,強化彼此對工作的信心;再者,在「控制」需求方面,以負責的態 度,在人際互動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適度的去影響或領導整個團體,使團體產 生良好的互動關係,則可帶領整個團體邁向成功之路。因為人是社會性的動物, 不可能離群索居,我們渴望透過與他人互動並建立關係,以滿足人際關係的需 求,若此三種需求滿足者,則會對自己的人際關係感到滿意。

(43)

第三節 工作滿意度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本節從工作滿意之定義、工作滿意的相關理論和教師工作滿意的相關研究等 三個部份來探究教師工作滿意的理論分析與相關研究。

一、工作滿意的定義

對工作滿意度的研究可追溯至 1930 年代 Mayo 等人的霍桑實驗(Hawthorne Experiment)。其研究結果指出:若要提高工人的生產力與效率,除了要改善其 工作環境外,還必須重視工作者的工作態度與人際關係。而後其所提出的「人群 關係理論」,推翻了科學管理泰斗 Taylor 的理論,認為人不是機器,不應只顧 及生理及安全需求的滿足,還須顧及自尊及自我實現等層面的滿足,至此管理科 學研究的重心便轉移到「人」本身的問題(林佳芬,1999;石雅惠,1988;張忠 祺,1998)。 工作滿意的概念最初是運用在工商業界的員工,認為員工的情感會影響其工 作行為,工作人員的人群關係與社會及心理因素乃是決定工作人員的工作滿意度 與工作團體生產力的主要因素(韓繼成,2002),希望經由對人類行為的了解, 來激勵工作者的潛在能力,進而提高生產的品質和績效。在教育上,隨著教育管 理企業化的潮流,有關教師的工作滿意度,也被認為會影響到教育的實施成效而 受到普遍的重視(蔡培村,1985)。 首先將工作滿意的觀念運用於教育界是 1935 年 Hoppock 的研究。在其著作 「工作滿意」(Job Satisfaction) 一書中,以自編的問卷測量教師四種不同的 工作態度,包括對工作的喜好程度、滿足於工作的評述、想變換工作的想法及原 因以及自己與他人對工作的喜好程度的比較等,來調查五百名教師工作滿意的情 形。結果發現,滿意程度高的教師與校長及同事的人際關係極為良好(饒邦安,

(44)

1991)。 多年來,有關教師工作滿意度的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一直是學校人事管理 上的重要課題。因工作滿意度涉及個人對過去經驗和目前狀況的覺知,同時也表 達個人對未來工作的冀望,且由於學者們對工作滿意的理論依據、研究對象、研 究方法、範圍和取向各不相同,因此工作滿意度定義也不盡相同,經歸納專家學 者對於工作滿意的論點發現,工作滿意的定義包含著「工作層面」、「情感反應」、 「主觀的價值判斷」等重要因素,茲說明如下。

(一)

工作層面

凡與其工作職務相關的各層面,皆影響個人對工作的滿意度,經歸納專家學 者對於工作滿意的論點發現,工作滿意的定義皆涵括工作層面。誠如張春興 (1994) 認為工作滿意係指個人或多數員工對其所任工作感到滿意的程度。 Robbins (2001) 認為工作滿意可視為個人對工作所持有的一般性態度。若成員 的工作滿意度高,則會對他的工作抱持積極態度。相反的,成員的工作滿意度低, 則表示對工作不滿,有著負面態度。

(二)

情感反應

由於個人對與其工作職務的相關層面,如與自我本身連結較深切部分,往往 產生特殊的生理或心理上的情感反應,而這些情感反應所表現之結果,往往影響 個人對工作滿意程度高低。誠如吳清基(1980)認為工作滿意係指對現任職務所 具有的一種積極情意導向的程度。黃隆民(1985)亦認為工作滿意係指工作者對 工作上各方面及整體所具有的一種感覺或情意取向。黃榮真 (1992) 認為工作滿 意係指工作者對工作環境與自己需求程度之間滿意的感受,涵蓋工作各層面感受 或情感性反應。另外,Hoppock (1935) 認為工作滿意是個人對自己所擔任的工 作的主觀感受,是一種綜合生理、心理和環境等各因素的滿意感受程度。Saal

數據

表 4-14(續)  不同職務之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在工作滿意度整體及各分層 面之差異分析(N=492)  層 面 職務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變異數分析 Scheffé 事後比較 SV  SS  df  MS  F  外 在 滿 意 國中部導師  144  28.41  4.46  組間  1212.53  4  303.13  14.16***  5>1 5>2 5>3  5>4 國中部專任教師 61  26.56 5.69  組內  10423.52  487 21.40 高中部導師 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implementing the key tasks, schools should build on past experiences and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key tasks in line with the stage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through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

Jesus falls the second time Scripture readings..

專案執 行團隊

運用 Zuvio IRS 與台日比較文化觀點於日本文化相關課程之教學研究 Applying Zuvio IRS and Perspective on 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 to Teaching

In this study, we took some elementary schools located in Taichung city as samples to analyze the quality properties of academic administration serv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of each student at Chiayi City Schools are more than that of Chiayi County Schools because the size of class at most of Chiayi City Schools is

Given different levels of homeroom teachers’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regarding students’ learning satisfaction.. Students h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