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理科教育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理科教育之研究"

Copied!
17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吳文星. 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理科教育之研究. 研究生:周慧茹 2012 年 7 月. 撰.

(2)

(3) 摘要 本文以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理科教育為研究主題,旨在探討公學校理科教育 之課程沿革、師資情形、教科書編纂過程與內容、教學活動之實施等,藉此對日 治時期的公學校理科教育有較適切的瞭解。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各國紛紛興起新教育運動,日本亦受此新教育思潮之影 響,省思理科教育的問題,新聞、雜誌、教育研討會也常以「戰爭和理科教育」 或「戰後的理科教育」作討論議題。臺灣亦受教育思潮之影響,1922 年頒布新 臺灣教育令,增加公學校理科的教學時數。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世界各國普遍 急切的進行振興科學的活動,1941 年,日本以「鍊成皇國民之基礎」為目的實 施「國民學校令」,臺灣則廢除小學校和公學校,一律改制為國民學校,改理科 為理數科理科。 日本理科教科書的調查與編纂,由「小學校理科教科書編纂委員會」負責, 臺灣設有「臺灣公學校教科用圖書審查委員會」,未再單獨設置理科書編纂委員 會,若遇有專業內容需審查時,再聘任理科學專家擔任臨時委員進行審查。臺灣 公學校理科教科書,自第一期《公學校用理科帖》開始,即使用臺灣總督府編纂 之版本,教材選定和內容與日本相異,究其緣由,在於日本與臺灣風俗習慣、環 境生態、動植物樣貌皆不同所致。因此,將日本小學校理科教科書,與臺灣公學 校理科教科書作內容分析比較後,得知臺灣理科教科書實具有因地制宜之特性。 過去研究日治時期教育史的論文,大多著重探討殖民地的同化教育、同化意 識等如何透過國語、歷史、修身、體操等教科目呈現,進而達到塑造帝國國民之 目標,然而尚未有關於理科教育之研究。設置理科教育的目的,在於獲得自然物 和自然現象之相關知識,瞭解其與人類日常生活之關係,及培養觀察力與對自然 的興趣。因此,探討公學校理科教育之定位,分析其內容,期望能看到殖民地教 育體系下的另一種教育的樣貌。. 關鍵字 公學校、小學校、理科、教授要目、教科書、學校園.

(4)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理科課程之設置與實施………………………………………………….. 9 第一節. 戰前日本小學校理科教育之沿革…………………………………... 9. 第二節. 臺灣公學校理科課程之設置與發展………………………………. 21. 第三節. 理科師資之培育與特色………………………………………………... 35. 第三章 理科教科書之編纂 .......................................................................... 43 第一節. 理科教材之調查與編纂…………………………………………. 44. 第二節. 教科書之編印……………………………………………… ………………... 58. 第四章 各期理科書內容之分析…………………………………………………….. 67. 第一節. 1917 年版公學校用理科帖 ………………………………………... 68. 第二節. 1924 年版公學校理科書 …………………………………………….. 76. 第三節. 1940 年版初等理科. 85. 第四節. 1943 年版初等科理科 …………………………………………………... ……………………………………………….…. 89. 第五章 理科教學活動之實施 ………………………………………………………. 93 第一節. 理科教學活動設計 ……………………………………………………….. 第二節. 學校行事與理科教育 ………………………………………………….. 103. 第三節. 理科與其他學科之聯絡 ………………………………………………. 111. 第四節. 理科與社會教育之聯絡 ………………………………………………. 116. 93. 第六章 結論 …………………………………………………………………………………. 127. 附錄一. 1938 年總督府編修官與編修書記 …………………………………………………… 133. 附錄二. 1913 年公學校教科目教授要項調查委員 …………………………................ 137. 附錄三. 1922 年公學校理科教授要目調查委員..……………………….......……….. 143. 附錄四 《公學校用理科帖》 (臺灣總督府)目錄 ..……………………….......…………. 146. 附錄五 《尋常小學理科書》 (日本國定第二期)目錄 ..………………….......…………. 148. 附錄六 《公學校理科書》 (臺灣總督府)目錄 ..……………………….......…………... 150. 1.

(5) 附錄七 《尋常小學理科書》 (日本國定第三期)目錄 ..………………….......…………. 152. 附錄八 《初等理科書》 (臺灣總督府)目錄 ..……………………….......………………. 154. 附錄九 《尋常小學理科書》 (日本國定第四期)目錄 ..………………….......…………. 155. 附錄十 《初等科理科》(臺灣總督府)目錄 ..……………………….......………………. 157. 附錄十一 《初等科理科》 (日本文部省)目錄 ..……………………….......………………. 158. 參考書目 …………………………………………………………………………………………………………. 159. 2.

(6) 表次 表 1-1 日本小學校國定理科書(兒童用)一覽表…………………………………………. 7. 表 1-2 臺灣公學校用理科教科書(兒童用)一覽表…………………………………….. 8. 表 2-1. 1900 年四年制高等小學校各學年理科教學程度一覽表…………………. 13. 表 2-2 1907 年六年制尋常小學校各學年理科教學程度一覽表 ………………. 15. 表 2-3 1919 年 尋常小學各學年理科教學程度一覽表 …………………………….. 表 2-4 1941 年國民學校課程每週上課時數表 ……………………………………………. 16 19. 表 2-5 1912 年各學年理科教學程度一覽表. 24. ………………………………………………. 表 2-6 1922 年公學校第四-六學年各科每週上課時數表 ……………................. 26. 表 2-7 1922 年公學校各學年理科教學程度一覽表. ...................................... 26. 表 2-8 1922 年公學校高等科理科每週上課時數表. ...................................... 27. 表 2-9 1922 年高等科各學年理科教學程度一覽表. ...................................... 27. 表 2-10 小學校各學年理科教學程度一覽表 ................................................... 28. 表 2-11 高等小學校各學年理科教學程度一覽表 ........................................... 28. 表 2-12. 1941 年國民學校每週上課時數表 ...................................................... 33. 表 2-13. 1941 年國民學校各學年理數科理科教學程度一覽表 ...................... 33. 表 3-1. 1937-1938 年總督府編修官與編修書記概況表…………………………. 51. 表 3-2 1913 年公學校教科目教授要項調查委員概況表 ……………………………. 52. 表 3-3. 1922 年師範學校與公學校教授要目調查委員一覽表 …………………. 55. 表 3-4 日本小學校國定理科書(兒童用)一覽表 ........................................ 64. 表 3-5 臺灣公學校用理科教科書(兒童用)一覽表....................................... 65. 表 4-1 《公學校用理科帖》教材屬性分類表 …………………………………………….. 68. 表 4-2 《尋常小學理科書》(國定第二期)教材屬性分類表 ……………………. 69. 表 4-3 《公學校理科書》教材屬性分類表 …………………………………………………. 76. 表 4-4 《尋常小學理科書》(國定第三期)教材屬性分類表 ……………………. 77. 表 4-5 《初等理科書》教材屬性分類表 …………………………………………………... 85. 表 4-6 《尋常小學理科書》(國定第四期)教材屬性分類表 ……………………. 86. 3.

(7) 表 4-7《初等科理科》教材屬性分類表 ……………………………………………………….. 89. 表 4-8 《初等科理科》內容性質分類 …………………………………………………………. 90. 表 5-1 公學校教學設計 .………………………………………………………………………………. 94. 表 5-2 公學校第六學年教學設計……………………………………………………………………. 95. 表 5-3 大甲公學校第四學年教授案例 ……………………………………………………….. 99. 表 5-4 大甲公學校第四學年教授案例 ………………………………………………………... 100. 表 5-5 臺北第二師範校附屬公學校第四學年教學設計…………………………………. 101. 表 5-6. 東園公學校製作之理科曆 ……………………………………………………………. 106. 表 5-7 大甲公學校「校外觀察要目」 ………………………………………………………. 109. 表 5-8. 東勢公學校第六學年校外理科指導案……………………………………... 109. 表 5-9. 1930 年 4 月至 1931 年 2 月臺灣理科少年團之活動…………………………. 118. 表 5-10 1933 - 1941 年展覽會活動…………………………………………………………...... 120. 表 5-11 1938 - 1940 年臺北子供理科會的採集活動.………………………………….. 125. 表 5-12 1939 – 1941 年標本、模型、手工作品等之展覽會…………………………. 126. 表 6-1. 129. 臺灣公學校兒童用理科教科書一覽表 ..........…………………………………. 4.

(8) 圖片目次 圖 2-1 〈第三章 水の事〉, 《訓蒙窮理圖解》………………………………………………... 10. 圖 3-1 《公學校用理科帖》之內頁………………………………………………………………... 61. 圖 3-2《公學校理科書》之內容 ……………………………………………………………………. 62. 圖 3-3 《初等理科書》之內容 ……………………………………………………………………... 63. 圖 3-4 日本《初等科理科》和臺灣《初等科理科》之封面………………………….. 64. 圖 3-5《初等科理科》之內容 ……………………………………………………………………….. 64. 圖 5-1 小半天分校場-水中動植物教學 ……………………………………………………..... 107. 圖 5-2 大甲公學校-養魚槽 ……………………………………………………………………………. 107. 圖 5-3 北斗公學校---化學藥品櫃………………………………………………………………….. 107. 圖 5-4 草屯公學校---鄉土的蝶類…………………………………………………………………. 107. 圖 5-5 昭和 5 年 臺灣理科少年團會員的照片……………………………………………... 119. 圖 5-6 展覽會展示之情形 ………………………………………………………………………….. 122. 圖 5-7. 1934 年督府博物館舉辦「博物館週」活動………………………………………... 123. 圖 5-8 博物館展出的動物標本 …………………………………………………………..... 124. 圖 5-9 博物館展出的礦物標本 ………………………………………………………………... 124. 5.

(9) 第一章 緒論. 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理科」一詞,為博物、物理、化學以及生理之統合,概言之,理科為整合 與自然相關之科目。1日本將各分科統合為理科一科,是受到德國之影響,理科 的學科名稱,即是譯自德語(Natur kunde) 。2其實,理科一詞剛開始出現在日本 的小學校令時,教師們無不抱持著「理科是什麼?」,頻頻對此發出疑問與討論 之聲。3日本所謂「教科書」即「教科用圖書」 ,意指「教科」的書,乃依據國家 對教科之規定,制定完成之學習用書。4總督府本著同化為目的之差別教育,在 臺灣建立近代西式化的公學校教育,主要在於訓練臺灣人近代化觀念,透過學校 教育適時地使用教科書是必然的。在殖民地主義教育之氛圍下,教科書常成為殖 民者灌輸意識形態之工具,然而,作為教授近代科學知識的理科,通常被視為反 映文明開化與啟蒙思潮,似乎與國語、修身、歷史等教科書之概念和意涵大相逕 庭。因此,分析公學校理科教科書或可使我們重新審視日治時期的初等教育政策 和變化。 關於日治時期教育之研究成果豐碩,其中,探討國語、修身、歷史、地理、 體操、音樂等各學科教育之內容,已有不少論著。在上述學科之教科書內容中, 往往可見總督府意識形態之投射,或臺灣政治、社會現象之反映。然而,迄今尚 未有關於日治時期公學校理科之專題研究。目前關於公學校理科的研究,僅探討 國語讀本或鄉土教育時,略述一二而已,著實仍頗有進一步討論之空間。日治時 1. 2. 3 4. 所謂的自然科學,即以自然為研究對象,歸納整理自然界相關知識為目的,整備成系統性之學 問。參考自:伊神大四郎, 《三訂現代理科教育法 演習と資料 小學編》 (東京:明治圖書出版 株式會社,1981 年),頁 12。 海後宗臣,《日本教科書大系 近代編 第二十四卷 理科(四)》 (東京:講壇社,1967 年),頁 126。 堀七蔵,《日本理科教育史 第一》(東京:福村書店,1961 年 2 月),頁 122。 渡部宗助,〈国定教科書と植民地教科書比較研究の魅力と困難─教科書の政治.社會.文化 ─, 《植民地教育史研究年報 第 10 號 植民地教育史研究會のこれから》 (東京:皓星社,2008 年 4 月),頁 7。 1.

(10) 期,公學校教育的內涵包括教授國語、落實道德教育、培養實學知識等,理科通 常被視為實學範疇。本研究旨在探討公學校各期的理科教科書內容,如何隨著社 會與文化之改變而修訂?其教材比例之變化與分配情形是否反映出當時國家之 須求?臺灣公學校用理科書與日本小學校、臺灣小學校用理科書之同異何在? 本研究擬試著以岩崎敬道所提出的兩個假設性問題,來探討「殖民地教育下 之理科教育」 。5其一,理科不教授自然科學。其二,殖民地教育為日本教育之實 驗,並且具備某種先進性。第一種假設,實為理科教育史研究常出現之議題,例 如,真船和夫撰《理科教授論》一書,6亦提出「不宜認為理科是教授自然科學 的想法」7。尤其,殖民地臺灣的公學校教育若僅純粹教導自然科學知識、使學 生升學至中學校以求得更精確深入的理科學問等,實與總督府以培養公學校學生 畢業後即投入臺灣產業,成為社會的基礎人力之觀念相違背。第二種假設,可以 說是殖民地教育之特殊性,正好與第一種假設相反,試圖將日本教育體制所無法 實現之部分,在殖民地試行。例如 1940 年木村太郎在《帝國教育》發表〈小學 理科書の改定を望す〉一文,一面針對小學理科書修訂提出建議,一面比較文部 省審定之教科書與朝鮮總督府編纂之教科書,指出朝鮮總督府編纂之教科書較為 傑出。8 綜上所述,本論文擬先探討日治時期臺灣教育政策下,理科在公學校之定位 和內容。接著透過學者對公學校理科教材調查與編纂等活動,進而探討教材內容 與選擇之標準,重新檢視總督府的政策與教育、學科等之關係,以及教育政策如 何反映在教科書內容等。教材不限於書本,教學內容亦不限於教科書範圍之內, 9. 因此,惟有透過分析總督府編纂的理科教科書之內容,並與同時期日本小學校. 理科書作比較,方能呈現出臺灣公學校理科用書之特殊性。最後,探討理科教育 5. 6. 7 8. 9. 岩崎敬道(1951-) :東京都立大學畢業,取得教育學博士學位。1981 年擔任公立學校教員,現 任職於埼玉縣立浦和西高校。為科學教育研究協議會會員。參考自:樂天ブックス, http://books.rakuten.co.jp/ 下載日期:2011 年 05 月 12 日。科學教育研究協議會,為自然科學 教育相關,日本最大的民間團體,並發行《理科教室》月刊誌。參考自:科學教育研究協議會, http://homepage3.nifty.com/kakyoukyou/下載日期:2011 年 05 月 12 日。 岩崎敬道, 〈植民地教育史.教科書研究(理科)の目標と視點〉, 《植民地教育史研究年報 第 10 號 植民地教育史研究會のこれから》(東京:皓星社,2008 年 4 月),頁 13。 真船和夫,《理科教育法》(東京:誠文堂新光社,1963 年)。 岩崎敬道, 〈植民地教育史.教科書研究(理科)の目標と視點〉, 《植民地教育史研究年報 第 10 號 植民地教育史研究會のこれから》(東京:皓星社,2008 年 4 月),頁 14。 水心,《教材及教學法》(臺北:正中,1956 年),頁 5。 2.

(11) 如何實際操作和實地講解,亦為本研究的課題。. 二、 研究回顧. (一)關於日治時期公學校教育之研究. 關於日治時期臺灣教育研究之著作,主要有吉野秀公《臺灣教育史》10、臺 灣教育會《臺灣教育沿革誌》11、佐藤源治《臺灣教育の進展》12三書。三書雖 本乎統治者的立場和理念,敘述殖民地教育發展過程,忽略臺人被統治的感受, 但仍為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礎。13時人的相關研究,李園會《日 據時期臺灣初等教育制度》一書,概要闡述日治時期小、公學校教育制度之變化、 各期教育政策之規定和修訂等。總督府教育政策具有階段性,向來關於分期沒有 一定的標準,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師範教育之研究》14一書,主要以統治政策 改變導致教育政策及制度之變革作為分期之依據而劃分為三期,即 1895─1918 年的試驗時期、1919─1936 的進展時期,以及 1937─1945 的強化時期。這些分 期有助於對總督府的教育政策有更深入的瞭解,以及教育政策之演變過程與教科 書之關聯。. (二)關於師範教育之分析. 關於日治時期師範教育之研究,以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師範教育之研究》 一書最為詳實,將教育政策分為三期,進而探討師範教育機關的創設及演變過. 10 11 12 13. 14. 吉野秀公,《臺灣教育史》(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27 年)。 臺灣教育會,《臺灣教育沿革誌》(臺北:臺灣教育會,1939 年)。 佐藤源治,《臺灣教育の進展》(臺北:臺灣文化株式會社,1943 年)。 葉碧苓,〈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書法教育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9 年)。 吳文星, 《日據時期臺灣師範教育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8)(臺北: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3 年)。 3.

(12) 程。其中,對於師範學校師資的資格、教學之分析、臺籍教師之形成,以及該書 殖民政策與教育政策的關聯性之掌握,皆成為筆者重要的依據。鄭政誠《南臺灣 的師培搖籃》15一書,內容係 1919 年以後臺南師範學校的課程、師資聘用與流 動、學生來源與戰爭期間的學校生活等。謝明如〈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 之研究(1896-1919)〉16一文,釐清國語學校在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統治行政與 殖民地教育之地位、與總督府之關聯,以及各科之師資和教學內容等。. (三)關於學科教育之分析. 關於日治時期公學校教育之內涵,蔡禎雄於 1991 年完成〈日本統治下臺灣 における初等學校教科體育の歷史的考察〉17一文,獲得筑波大學博士學位。該 論文係以殖民政策之演變為背景,探討初等學校體育科的實施情形,可說是日治 時期學科教育史研究之先驅。詹茜如〈日據時期臺灣的鄉土教育運動〉一文18, 探討臺灣鄉土教育運動之展開,以及公學校其他教科目與社會鄉土教育之內容, 並與同一時期的日本國內,及戰後臺灣鄉土教育略作比較。在第三章學校鄉土教 育之內容,分別以小、公學校編纂之鄉土讀本,以及國語、修身、理科、地理等 教科目之內容,作為探討之文本。對於理科的論述雖不多,然文中指出實用性及 大眾性為理科教育鄉土化之一大特色,以及地理、理科及實業、家事等科目,著 重以科學方法認識鄉土,獲取科學的國民知識。有助於筆者對理科教育之認識。 葉碧苓〈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書法教育之研究〉一文19,探討公學校書法課課程 沿革、師資培育、教科書編印概況及其內容、教學活動概況,以及社會書法活動 與公學校書法教育之關係,在學科教育研究上,可謂為具完整之架構。該文對書 法教科書之編印制度、編輯委員會、每一期執筆者對於書法風格之影響等,以及 15 16. 17. 18 19. 鄭政誠,《南臺灣的師培搖籃》(臺北︰博揚文化,2010 年 12 月)。 謝明如,〈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之研究(1896-1919)〉,(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碩士論文,2007 年 6 月)。 蔡禎雄, 〈日本統治下臺灣における初等學校教科體育の歷史的考察〉 (日本筑波大學教育學 博士學位論文,1991 年)。 詹茜如,〈日據時期臺灣的鄉土教育運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2 年)。 葉碧苓,〈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書法教育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9 年)。 4.

(13) 對各期教科書之分析方法,對筆者論文寫作有所助益。. (四)關於教科書之分析. 日本對臺的殖民政策,以及臺灣總督府編纂教科書所建立的一套公學校圖書 審查系統,影響臺灣教科書教材的選擇與內容之呈現。許佩賢〈塑造殖民地『少 國民』-日據時期臺灣公學校教科書之分析〉20一文指出,公學校並不是一個純 粹的「教育」場所,而是具有勞動力供給源的基本訓練所、行政機關末梢的輔助 機能,以及順應統治者須要,加強意識形態的灌輸等三種性格的一個特殊空間。 教科書的內容也支援公學校的上述角色,負擔塑造殖民地少國民的任務。透過對 公學校國語、修身、歷史、地理等教科書各期版本之演變及內容之分析,並與日 本國內小學教科書相互比較,探討日本殖民政府的教育目標,以及對臺灣人學童 灌輸的價值觀念和集體記憶之型塑。陳虹彣〈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教育政策之分 析研究-以公學校國語教科書內容分析為例-〉21一文,先分析殖民地與殖民主 義之概念,再重新整理公學校規則,釐清各期教育目的與公學校的定位。在教科 書內容分析上,首先進行國語教科書內容的量化分析,再深入作質性分析。指出 教科書與政治、教育的決策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陳虹彣〈日治時期台灣人用教科 書與日本國定教科書之比較研究─以 1937-1945 年國語教科書的編輯與教材為例 ─〉22博士論文,探討日本與臺灣之國語科先後設立的情形,以及國語教科書編 輯的沿革與特徵。比較日本與臺灣國語教科書的編輯者與教材內容,明確界定臺 灣教科書的特徵。蔡蕙光〈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的歷史教育-歷史教科書之分析〉 23. 一文,闡明日本近代歷史教育之變遷過程,將臺灣公學校放入該脈絡探討,全. 篇以「國體」為其主軸,指出教科書則有助於涵養國民精神。 20. 21. 22. 23. 許佩賢,〈塑造殖民地『少國民』-日據時期臺灣公學校教科書之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歷史 所碩士論文,1993 年)。 陳虹文,〈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教育政策之分析研究-以公學校國語教科書內容分析為例-〉 (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年)。 陳虹彣,〈日治時期台灣人用教科書與日本國定教科書之比較研究─以 1937-1945 年國語教科 書的編輯與教材為例─〉(國立暨南大學比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2008 年) 。 蔡蕙光,〈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的歷史教育-歷史教科書之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歷史所碩士 論文,1999 年)。 5.

(14) 蔡錦堂〈日本據台初期公學校「國語」教科書之分析〉24一文,析論 1896、 1901、1913 年版的國語教科書之內容結構和特色,以瞭解當時的教育方針和目 標。指出 1904 年公學校規則修訂後,公學校教育目標已變成以培養國民性格與 傳授日常普通知識技能的實學為主,並以國語、德育教學為手段。分析之結果, 顯示科學和實學知識之課文始終占最多篇幅。周婉窈〈實學教育、鄉土愛與國家 認同-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第三期「國語」教科書的分析〉25一文,鑑於實學知 識和鄉土教材所占比重最高,乃進而探討其特色和對臺灣學童可能產生的影響, 略論鄉土愛與國家愛之關係。而實學教育造就出以文明進步為核心價值的台灣 人,至於鄉土教材所培養的「鄉土愛」能否造就出對日本的「國家愛」,則是有 待探討的課題。文中並討論理科與實學教育的關係,指出國語與理科都教實學知 識,惟理科之內容更專門且更具系統。此外,關於教科書插圖之研究,周婉窈〈寫 實與規範之間-公學校國語讀本插畫中的臺灣人形像〉26一文,分析公學校各期 國語讀本插圖中人物的造型、服飾、背景的特色和差異,第二期插畫以「斷髮不 纏足」,揭示革除陋習邁向現代化,不過本土色彩仍然濃厚。到了第三期,已無 法從服裝辨別台灣人或日本人,充分顯示當局「日臺融合」的企圖。中田敏夫〈近 代日語的成立與臺灣總督府編纂國語讀本〉27一文,探討公學校教科用圖書審查 會與國語教學研究會的關係,以及對臺灣國語教學的影響,指出審查委員個別的 發言與影響力是非常重要的問題,但有關情形仍不明。 總而言之,必須先究明日本統治下,各個教科有怎樣的規定與要求、因應這 些要求而編纂怎樣的教科書、各教科書有幾次的改訂、教科書中教了什麼、每次 改訂的時代背景如何等「事實」,才能比較臺灣殖民地的教科書與日本國內的教 科書。28. 24. 蔡錦堂,〈日本據台初期公學校「國語」教科書之分析〉 ,《中國與亞洲國定關係史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 ,(淡江大學歷史系,1993 年),頁 245-300。 25 周婉窈〈實學教育、鄉土愛與國家認同-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第三期「國語」教科書的分析〉 , 《臺灣史研究》第 4 卷第 2 期,頁 7-55。 26 周婉窈〈寫實與規範之間-公學校國語讀本插畫中的臺灣人形像〉 , 《台大歷史學報》第 34 期, (台灣大學歷史系,2004 年),頁 87-147。 27 中田敏夫, 〈近代日語的成立與臺灣總督府編纂國語讀本〉 , 《第三屆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2001 年 12 月),頁 139-141。 28 許佩賢,〈塑造殖民地『少國民』-日據時期臺灣公學校教科書之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歷史 所碩士論文,1993 年),頁 11。 6.

(15) 三、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文研究主要採歷史研究法與文獻分析法。研究步驟方面,首先蒐集日治時 期日本與臺灣的教育法令與政策、檔案資料、教師用與學生用的教科書等史料, 以及《臺灣日日新報》 、 《臺灣新民報》 、 《臺灣教育》 、 《臺灣博物學會會報》等報 紙雜誌。其次,蒐集臺灣、日本學者專家之著作和學位論文。 歷史研究之特色在於(1)歷史研究侷限在過去發生之現象;(2)具有獨特 性; (3)受限於歷史研究的史料; (4)瞭解過去發生之現象,並合理解釋之; (5) 鑑往知來。將歷史上的教育活動,用語言、文字予以重建,即為教育史。因此, 教育之研究亦須運用歷史研究法。29本文以一手史料為主,輔以其他相關研究, 並以客觀與微觀的角度切入問題,冀望盡量呈現歷史事件之原貌。 文獻分析法是以系統而客觀的界定、評鑑並綜合證明的方法,主要目的在於 瞭解過去、洞察現在、預測將來。30本研究以分析日治時期公學校理科教科書為 主,包括教師用書與兒童用教科書,並以當時的教授要目即所謂的教學指引等參 考用書,進一步分析教科書。文獻分析與探討,使公學校理科教育得以更完整地 呈現。 表 1-1 與表 1-2 分別列出日本國定理科書及臺灣公學校理科書之分期情形:. 表 1-1 日本小學校國定理科書(兒童用)一覽表. 期數. 第一版發行年份. 讀本名稱. 卷數. 第一期. 1910 年. 尋常小學理科書. 卷一、卷二. 第二期. 1918-1919 年. 尋常小學理科書. 卷一、卷二. 第三期. 1922-1924 年. 尋常小學理科書. 卷一~卷三. 第四期. 1929-1931 年. 尋常小學理科書. 卷一~卷三. 第五期. 1942-1943 年. 初等科理科. 卷一~卷三. 29 30. 徐宗林、周愚文,《教育史》 (臺北:五南,1997 年),頁 4-5。 葉至誠、葉立程,《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臺北:商鼎文化,1999 年)。 7.

(16) 表 1-2:臺灣公學校用理科教科書(兒童用)一覽表. 期數. 初版發行年份. 讀本名稱. 卷數. 第一期. 1917 年. 公學校用理科帖. 卷一、卷二. 第二期. 1924 年 1937 年. 公學校理科書 公學校理科書 第一種. 卷一~卷三 卷一~卷三. 第三期. 1940-1942 年. 初等理科書. 卷一~卷三. 第四期. 1943 年. 初等科理科. 卷一. 由表 1-2 可知,公學校第二期理科書的使用期間最長。1937 年,改名稱為《公學 校理科書 第一種》 ,乃為了與原住民學童使用的教科書有所區別,之後公學校用 教科書一律分為第一種與第二種。 《公學校理科書 第二種》卷一至卷三,分別於 1935-1936 年編輯完成並出版,31不在本文探討範圍內。筆者在分析兒童用理科 教科書內容之同時,致力於收集各期教科書以求文本完善。目前的理科教科書中 缺少《初等理科書 第四學年用》 (即卷一) ,因此無法進行更完整之分析。此外, 臺灣國民學校用的理科書《初等科理科》,也因受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之影 響,未能及時出版卷二與卷三兩冊。 本文以總督府的公學校教育政策作為背景,根據臺灣的公學校規則之規定, 建構公學校理科教科目之制定及發展情況。本研究擬分析各期教科書之內容。首 先,比較公學校第一期理科書《公學校用理科帖》與日本國定第二期理科書。其 次,比較公學校第二期理科書《公學校理科書》與公學校第一期、日本國定第三 期理科書。其三,分析臺灣公學校第三、第四期理科書,即以《初等理科書》與 《初等科理科》作為文本,與前期公學校的理科書,及同一時期日本理科書相比 較。. 31. 參考: 《臺灣總督府學事第三十三年報》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1936 年) ,頁 37、《臺灣總督府 學事第三十四年報》(臺灣總督府文教局,1937 年),頁 37。 8.

(17) 第二章 理科課程之設置與實施. 第一節 戰前日本小學校理科教育之沿革. 一、日本教育制度初設階段. 江戶時代以蘭學為中心,至幕末開港後漸轉向歐美。隨著明治維新的文明開 化思潮,在各地設立洋學塾或外國語學校,翻譯歐美的書籍作為教科書。加上日 本傳統學問中沒有適宜發展為近代理科的部分,是以日本的理科教育幾乎是將歐 美的科學教育直接移植過來。32另一方面,明治維新時期提出富國強兵、殖產興 業和文明開化等三大政策,在文化教育方面採積極學習西方、大力發展基礎教育 兩項措施,由是翻譯並引進不少歐美書籍,歐美各國的教育思想也湧入日本,例 如從美國引進的《庶物指教》一書,以數學和理科為題材,著重介紹透過接觸實 物和實驗的方式,進行學習的教育思想,對理科教育也產生很大的影響。其中, 又以英國的科學、技術和理科教育對日本理科教育的影響最顯著。當時日本使用 的教科書多從英國教科書翻譯而來,較為重要的是從《科學入門叢書》中,選譯 《化學》 、 《物理》及《植物》等內容,這套叢書強調實驗和觀察的重要性,並透 過實驗和觀察培養學生的科學思想。33同一時期,日本國內學者福澤諭吉 (1835-1901)認為東洋社會停滯的原因在於缺乏數理的認識和獨立精神。並將 「自然」從人的主觀價值中解放出來,成為純粹客觀的知識對象,而學問的核心 方法則在於實驗的精神,34著有《訓蒙窮理圖解》等作品。其他尚有小幡篤次郎 (1842-1905)著《天變地異》 、中村一翠譯編《訓蒙道理圖解》等書籍。顯然地,. 32. 33. 34. 海後宗臣, 《日本教科書大系 近代編 第二十四卷 理科(四)》 (東京:講談社,1967 年) ,頁 73-74。 鄭長龍、林長春、陳耀亭,〈日本理科課程發展史研究〉 ,《化學教育》第 1 期(化學教育會, 2000 年),頁 8。 丸山真男, 〈福澤於「實學」轉回-福澤諭吉哲學研究序說-〉 ,頁 110-123,轉載自:周婉窈, 《海 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2003 年) ,頁 232。 9.

(18) 國民的啟蒙成為日本重要的課題之一。 1872 年日本頒布近代教育史上第一個新「學制」,35在國家政策的具體方案 下將尋常小學分為上、下二等,應修習的學科包含「理學大意」 、 「博物學大意」、 「化學大意」和「生理學大意」等理科之科目。36其後,規定教科書採審定制度, 每一科目都有數種版本。小學校所使用的理科教科書大多選自幕末到明治維新洋 學發展以來所出版的自然科學書或理科的啟蒙書,以及之後陸續翻譯出版的理科 書。37例如福澤諭吉的《訓蒙窮理圖解》一書,主要在解說空氣、水、風等自然 現象,廣為當時小學校當「理學輪講」之教科書使用。38因此,學制的發布可視 為近代初等理科教科書形成之基礎。39然而,此時尚未有「理科」之學科,僅被 置於理學課程中。40. 圖 2-1 〈第三章 水の事〉,《訓蒙窮理圖解》. 資料來源:福澤諭吉, 《訓蒙窮理圖解》(東京:慶應義塾,1871 年)。. 1879 年公布「教育令」 ,廢除舊學制,翌年公布「改正教育令」 , 1881 年依 35. 36 37. 38. 39. 40. 即是頒布有關近代學校制度的規章,規定學區、學校、教員、學生與考試、海外留學生、學 費、貸款、專門學校等。根據學制,日本全國分為 8 大學區,各大學區設一所大學,每一大學 區又分為 32 中學區,每區設 1 所中學校,中學區又分為 210 個小學區,每區各設立 1 小學校, 以普及教育。換言之,學制的發布確立日本近代式學校體系與制度。參考自:周婉窈,《海行 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 (臺北:允晨文化,2003 年),頁 298。 堀七藏, 《日本の理科教育史 第一》 (東京:福村書店,1961 年 2 月),頁 3-11。 海後宗臣,《日本教科書大系 近代編 第二十四卷 理科(四)》(東京:講談社,1967 年), 頁 79。 海後宗臣,《日本教科書大系 近代編 第二十四卷 理科(四)》(東京:講談社,1967 年), 頁 9。 海後宗臣,《日本教科書大系 近代編 第二十四卷 理科(四)》(東京:講談社,1967 年), 頁 80。 伊神大四郎編, 《三訂現代理科教育法 演習と資料》(東京:明治圖書,1981 年),頁 31。 10.

(19) 「改正教育令」制定「小學校教則綱領」 ,並將小學分為初等科(3 年) 、中等科 (3 年)與高等科(2 年)三等,應修習學科中與理科相關表為「博物」 、 「物理」、 「化學」、「生理」。博物、物理從中等科開始授課,高等科加入化學、生理。同 時,教學方法亦有所改良,之前僅是老師口述講解、學生作筆記,至此,綱領明 確指出須利用實地觀察、模型、標本,以方便學生理解。教學方法之改變,乃與 1879-1887 年間裴斯塔洛齊(J.H.Pestalozzi, 1746-1827)教育學說的流行有關。日 本文部省曾於 1872-1873 年先後聘請美國教育專家斯科特(M.M.Scott,1843-1922) 等人到日本研究教學法,同時編輯出版介紹歐美國家教育思想的《教育雜誌》41; 斯科特也應東京師範學校之邀傳授教育學,42傳授美國新的學級教學法「一齊教 學法」與裴斯塔洛齊的「直觀教學法」。43斯科特帶來美國的教具、掛圖,以及 教授教科書的使用方法等,並逐漸推廣至日本各地區的師範學校。影響所及, 1876-1878 年間,公立師範學校的補助金增加,並自美國購入理化學器械分配至 各府縣師範學校。44由於開發教學法與問答教學法備受學界關注,使得理學相關 之學科亦受到影響而進步。45 至 1885 年,森有禮(1847-1889)就任文部大臣,全面改革教育制度,特別 是基礎教育的小學校制度。翌年,頒布「小學校令」,將小學校畫分為尋常小學 校(4 年)與高等小學校(4 年),尋常小學校變為義務教育。46據「小學校令」 第 13 條之規定,小學校的教科用書須經由文部省檢定方可使用。同年,制定「小 學校的學科及其程度」,規定高等小學校之學科為修身、讀書、作文、習字、算 術、地理、歷史、理科、圖畫、唱歌、體操等科目。其中「理科」是統合過去的. 41. 鄭長龍、林長春、陳耀亭, 〈日本理科教育發展史略〉, 《中學化學教學參考》第 153 期(陝西 師範大學,1996 年),頁 1。 42 東京師範學校:在 1886 年因師範學校令的制定而分為高等師範學校與尋常師範學校。在日本 的師範教育體制中,東京高師貴為「教育的總本山」,各府縣立師範學校無不以東京高師為典 範,隨著東京高師畢業生之赴任,該校開發的教學法亦隨之普及於各地。參考自:謝明如, 〈日 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之研究(1896-1919)〉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7 年 6 月),頁 107。 43 直觀教學法,強調實物教學的重要性。海後宗臣,《日本教科書大系 近代編 第二十四卷 理 科(四)》 (東京:講談社,1967 年) ,頁 84。 44 伊神大四郎,《三訂 現代理科教育法》(東京:明治圖書出版株式會社,1981 年),頁 32。 45 堀七藏, 《日本の理科教育史 第一》 (東京:福村書店,1961 年 2 月),頁 92-94。 46 〈小學校令の制定〉, 《學制百年史》 (東京:帝國地方行政學會,1981 年),參考網址: http://www.mext.go.jp/b_menu/hakusho/html/hpbz198101/hpbz198101_2_051.html, 下載日期 2010 年 9 月 17 日。 11.

(20) 博物、物理、化學之科目。概言之,理科為整合與自然科學相關之科目,47「理 科」學科名稱之由來與德國語 Naturkunde 有關,48此乃日本理科教育的重要改革。 因此,理科之本質乃是日本將美、英的民主主義式教育制度與教育思想,轉 變為德國的國家主義式教育制度與教育思想。49其後,對日本教育影響較深的國 家也自歐美轉變為德國,50此乃值得注意之現象。此外,據「小學校的學科及其 程度」之規定,高等小學校每週教學總時數為 30 小時 30 分(男),其中,理科 每週 2 小時,並規定該學科之程度為:. 理科是與生活有密切相關之物,例如果實、穀物、蔬菜、草木、人體、動 物蟲魚、金銀銅鐵等,以及兒童日常生活常見之物,例如日、月、星、空 氣、溫度、水蒸氣……蒸汽機械、眼鏡、虹、槓桿、滑車、天秤、磁石、 電信機等。51. 由上顯示,理科以天然物與自然現象為主要教材,教材皆以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之 事項為基準。從此,日本小學校理科教科目之內容和範圍遂有初步之規定。 1890 年公布新「小學校令」,明示小學校教育之目的為:「留意兒童身體之 發達,培養道德教育及國民教育之基礎,並傳授生活必須之普通知識技能。52」 關於小學校制度之規範更加詳細,規定義務制尋常小學校分設三或四年制,高等 小學校分設及二、三或四年制,而高等小學校應習科目與之前相同,各學科每週 教學總時數為 30 小時,其中,理科每週 2 小時;同時,亦規定小學校使用教具。 據「小學校設備準則」之規定,將教具分為甲、乙兩種,甲種之基本教具為黑板、 板擦,博物標本、理化器械等理科相關之教具設備,乃是因應理科課程而設,53 47. 48 49 50. 51 52. 53. 海後宗臣,《日本教科書大系 近代編 第二十四卷 理科(四)》(東京:講談社,1967 年), 頁 126。 伊神大四郎編, 《三訂現代理科教育法 演習と資料》(東京:明治圖書,1981 年),頁 34。 真船和夫,《理科教育法》(東京:社光新堂文誠株式會社,1963 年),頁 8。 海後宗臣,《日本教科書大系 近代編 第二十四卷 理科(四)》(東京:講談社,1967 年), 頁 126。 堀七藏, 《日本の理科教育史 第一》 (東京:福村書店,1961 年 2 月),頁 120-122。 〈小學校令の制定〉, 《學制百年史》 (東京:帝國地方行政學會,1981 年),參考網址: http://www.mext.go.jp/b_menu/hakusho/html/hpbz198101/hpbz198101_2_051.html, 下載日期 2010 年 9 月 17 日。 〈小學校令の制定〉, 《學制百年史》 (東京:帝國地方行政學會,1981 年),參考網址: 12.

(21) 顯示出小學校教育逐漸重視利用理科之相關器材進行實際觀察和操作。翌年,公 布「小學校教則大綱」,更明確指示各教科目之要旨、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內 容更加詳盡。理科之要旨為「對於日常天然物及現象要細密地觀察,要能理解人 生與之的相互關係等」,係受德國理科教育之影響,對植物、動物學的研究自原 本的形態分類研究轉為重視生態研究。此外,前小學校雖將自然科學各教科合為 理科一科,惟內容幾乎未有改變。直至制定「小學校教則大綱」,方明確顯示制 度上統整理科之目的與內容。又規定:「最初主要以學校所在地方的植物、動物 等自然現象為主」,著重以鄉土的角度為出發點,並留意與產業的關係等,顯示 當時理科教學思想之進步。該規定之意義在於成為理科教學要旨之原型。54 1900 年改正小學校令,隨之制定「小學校令施行規則」,依 10 年來教師教 學之實施經驗,改正小學教育。55小學校分為四年制尋常小學校、二、三或四年 制高等小學校,並訂定各科各學年的教學程度。茲將四年制高等小學校理科,製 成表 2-1:. 表 2-1 1900 年四年制高等小學校各學年理科教學程度一覽表. 第一學年. 第二學年. 第三學年. 植物、動物、礦物 植物、動物、礦物 通常物理化學之 及自然現象. 及自然現象. 第四學年 通常物理化學之. 現象、元素及化合 現象、元素及化合 物、簡易器械之構 物、簡易器械之構 造作用、人身生理 造作用、植物動物 衛生之大要. 礦物相互及對人 生之關係、人身生 理衛生之大要. 資料來源:堀七藏,《日本の理科教育史 第一》(東京:福村書店,1961 年 2 月),頁 134。. http://www.mext.go.jp/b_menu/hakusho/html/hpbz198101/hpbz198101_2_051.html, 下載日期 2010 年 9 月 17 日。 54 海後宗臣,《日本教科書大系 近代編 第二十四卷 理科(四)》(東京:講談社,1967 年), 頁 131-132。 55 堀七藏, 《日本の理科教育史 第一》 (東京:福村書店,1961 年 2 月),頁 133。 13.

(22) 由上可知,隨著學年之增長,理科的教學程度更深、學習內容更廣。第一、二學 年以博物學為主,植物、動物及礦物等教材僅就現象加以說明。第三學年以後方 出現物理、化學之教材,第四學年,著重探索各種事物與人日常生活之關係。. 二、國定制教科書時期. 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後,日本國內近代產業興盛,影響理科教育之發展。 56. 1886 年「小學校令」訂定以來,原明確規定教科書的檢定制度,由於教科書. 販賣競爭問題,以及 1902 年之教科書收賄事件等,57於是,文部大臣菊池大麓 (1855-1917)決定將教科書改為國定制。58然而,並非所有科目之教科書皆改為 國定。據 1903 年「小學校令施行規則中改正」規定: 「小學校教科書用圖書中, 修身、國語、算術、日本歷史、地理及圖畫之著作權在文部省。但體操、裁縫、 手工、理科及尋常小學唱歌等兒童用圖書則不採定。」59 儘管如此,文部省仍 在教科書調查委員會之外另設立「理科書編纂委員會」,負責編纂小學教師用理 科書,以供教師參考。601907 年公布「小學校令施行規則改正」,規定尋常小學 校義務制延長為 6 年,將原二年制高等小學校併入尋常小學校,藉以連結尋常小 學與高等小學校之教科課程,61高等小學校遂改以修業年限 2 年為主。因此,尋 常小學校應習學科增加日本歷史、地理、理科等,並規定理科改自第五、六學年 授課,62每週教學時數 2 小時。關於理科之規定: 尋常小學校主要以兒童目擊所得之植物、動物、礦物及自然之現象為教學. 56. 57. 海後宗臣,《日本教科書大系 近代編 第二十四卷 理科(四)》(東京:講談社,1967 年), 頁 143。 1902 年,教科書廠商之一的普及舍社長,將筆記本遺忘在火車上,由於筆記本紀錄廠商和學 校、政府人員間,教科書採購中間的收賄行為,因而揭露出來。範圍牽連甚廣,教科書廠商如 集英堂、金港堂、普及舍,文部省、府縣機構、師範學校等負責教科書採購的人員。. 58. 奧田真丈,《教科教育百年史》(東京:建帛社,1985 年),頁 367。 《教科書国定ニ就テ》 (東京:文部省,1901 年),頁 39。 60 堀七藏, 《日本の理科教育史 第一》 (東京:福村書店,1961 年 2 月),頁 165。 61 〈義務教育制度の確立〉,《學制百年史》(東京:帝國地方行政學會,1981 年),參考網址: http://www.mext.go.jp/b_menu/hakusho/html/hpbz198101/hpbz198101_2_048.html, 下載日期 2011 年 5 月 30 日。 62 堀七藏, 《日本の理科教育史 第一》 (東京:福村書店,1961 年 2 月),頁 128。 14 59.

(23) 內容,特別重要的,在於使知植物、動物、礦物之名稱、形狀、效用及發 育之大要,並教導一般物理化學之現象,及人身生理之初步。63 各學年理科之教學程度如表 2-2:. 表 2-2 1907 年六年制尋常小學校各學年理科教學程度一覽表. 第五學年. 第六學年. 植物、動物、礦物及自然之現象,通常 植物、動物、礦物及自然之現象,通常 物理化學之現象. 物理化學之現象,以及人身生理之初步. 資料來源:堀七藏,《日本の理科教育史 第一》(東京:福村書店,1961 年 2 月),頁 135。. 若與前期高等小學校理科第一、二學年之教學程度為「植物、動物、礦物及自然 之現象」相較,尋常小學校第五、六學年之理科程度呈現提昇之現象。透過此次 規則改正,尋常小學校中理科教科目之位置亦隨之確立。此外,1911 年再修訂 小學校令施行規則,尋常小學理科之內容並未更改,只將「家事之大要」加入高 等小學校理科中,以教導女學童。64小學不使用兒童用理科教科書之情況則持續 至 1910 年將理科納入國定教科書為止。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各國紛紛興起新教育運動,日本亦受此新教育思潮之影 響。日本自明治時期模仿歐美文化,講求富國強兵,至大正期間轉而追求培養創 造能。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契機,促成日本省思理科教育,新聞、雜誌或教育研 討會,常以「戰爭與理科教育」或「戰後的理科教育」為題,65當時可稱為教育 擴充之時期。常為了改定教育政策,先是 1917 年,在內閣設置臨時教育會議, 提出各學級學校問題。66參酌該會議的報告內容後,1919 年改正小學校令。據該. 63. 64 65 66. 海後宗臣,《日本教科書大系 近代編 第二十四卷 理科(四)》(東京:講談社,1967 年), 頁 143。 堀七藏, 《日本の理科教育史 第一》 (東京:福村書店,1961 年 2 月),頁 129。 唐澤富太郎,《教科書の歷史》(東京:創文社,1956 年),頁 560-561。 據當時內閣總理大臣寺內正毅表示, 「臨時教育會議」乃是為完成一直以來的教育制度,解決 各問題。在會議期間,分別針對小學教育、男子的高等普通教育、大學教育、專門教育、師範 教育、視學制度、女子教育、實業教育、通俗教育、學位制度等九項議題,進行探討。參考自: 〈臨時教育会議と教育改善策〉,《學制百年史》(東京:帝國地方行政學會,1981 年),參考 網址:http://www.mext.go.jp/b_menu/hakusho/html/hpbz198101/hpbz198101_2_079.html, 下載日期 2011 年 5 月 30 日。 15.

(24) 令,小學校學科課程方面盡量使教科得因地方情況之不同呈現各地之特質。並尊 重理科,進而改善理科教育等,以涵養國民精神。67臨時教育會議幾次討論中, 曾提出為適應兒童身心之發展,應整理與排列尋常小學校的學科課程,將地理、 歷史、理科改為自第四學年開始教學,改善之前教學科目急增之情況。68依「小 學校令施行規則改正」之規定,「家事科」自高等小學校「理科」分離,單獨設 科,並改為尋常小學校第四學年開始理科教學。各學年各科每週教學總時數為 28 小時(男),其中,理科每週教學時數 2 小時,69教學程度如表 2-3:. 表 2-3. 1919 年 尋常小學各學年理科教學程度一覽表. 第四學年. 第五學年. 第六學年. 植物、動物、礦物及自然 植物、動物、礦物及自然 植物、動物、礦物及自然 之現象,通常物理化學之 之現象,通常物理化學之 之現象,通常物理化學之 現象. 現象. 現象,以及人身生理之初 步. 資料來源:堀七藏,《日本の理科教育史 第一》(東京:福村書店,1961 年 2 月),頁 137。. 由上表顯示,新設之第四學年理科教學程度之內容與第五學年相同,原五、六學 年則與之前相同。此外,大正期間尚有一次「小學校令施行規則」改正,理科部 分並未更動。另一方面,日本國內中學校規則亦改正,將「物理及化學」改自第 三學年開始教學。總而言之,小、中學校的理科教學總時數之增加乃第一次世界 大戰期間,各國體認到科學教育的重要性之表現。70. 67. 〈第一次世界大戦後の教育方策〉, 《學制百年史》 (東京:帝國地方行政學會,1981 年),參 考網址:http://www.mext.go.jp/b_menu/hakusho/html/hpbz198101/hpbz198101_2_078.html, 下載日期 2010 年 9 月 17 日。 68 〈臨時教育会議における小学校教育改善の方針〉 , 《學制百年史》 (東京:帝國地方行政學會, 1981 年),參考網址: http://www.mext.go.jp/b_menu/hakusho/html/hpbz198101/hpbz198101_2_081.html, 下載日期 2010 年 9 月 17 日。 69 堀七藏, 《日本の理科教育史 第一》 (東京:福村書店,1961 年 2 月),頁 137。 70 奧田真丈,《教科教育百年史》(東京:建帛社,1985 年),頁 374。 16.

(25) 三、皇民化時期 受昭和年間不景氣、勞動爭議等社會問題之波及,使得著重兒童實驗與觀察 之聲逐漸衰微,對實用性質與技術層面的關注取而代之。71同一時期,日本國家 主義的統制教育於滿洲事件、盧溝橋事件後呈逐漸增強之勢。1937 年,頒布「教 育審議會官制」72,1938 年舉辦第十回總會,審議討論「國民學校、幼稚園並師 範學校相關要綱」 。內閣總理大臣近衛文麿(1891-1945)對教育有如下之期望: 「伴隨著國運之伸張,我國在東亞與世界之地位與使命越重大之際,以教學本旨 為準則,因應時代之要求,為將教育內容及制度全面刷新,首先刷新對國民全體 的基礎教育。……以皇國之道的修練為旨,鍊成皇國民、昂揚國民精神、啟發智 能、謀求體位之向上、培養產業與國防之根基、充實國力等,以育成大國民。」 國民學校要綱依此趣旨進行討論。73最後,日本政府根據該審議會所提出「有關 國民學校、師範學校以及幼稚園教育」的諮詢報告,於 1941 年 3 月修訂小學校 令,頒布「國民學校令」74,廢除「小學校」名稱,改稱「國民學校」。據「國 民學校令」規則,將國民學校分為六年制初等科與二年制高等科,其目的依皇國 之道為準則,實施普通教育,以實現皇國民鍊成。文部省重新編成教育的內容與 目的,並統合各教科為國民科、理數科、體鍊科與藝能科四科目,另於高等科增 設實業科。其中,理數科又畫分為「理數科算術」與「理數科理科」兩項。75希 冀該五項科目發揮各自之特色,以達成相互間之緊密關聯,並歸於國民鍊成之一 途。76 依據「國民學校令施行規則」第 7 條規定,理數科要旨為:. 71 72. 73 74. 75 76. 奧田真丈,《教科教育百年史》(東京:建帛社,1985 年),頁 374-383。 其設置教育審議會之主旨在於:「鑑於文化的進展與中外情勢的轉變,為培養國家永遠的根 基,必須審議教育的內容與制度,才能圖謀改革振興國家教育。」第 1 回的審議會,乃針對總 理大臣近衛文麿的諮詢提出討論,後又針對國民教育、師範教育、各種學校教育等相關問題, 提出審議報告。1941 年舉行完第 14 回會議後,遂解散教育審議會。參考自:李園會,《日據 時期臺灣教育史》(臺北:國立編譯館,2005 年),頁 554。 堀七藏, 《日本の理科教育史 第三》 (東京:福村書店,1961 年 2 月),頁 874。 〈国民学校令の公布〉 ,《學制百年史》(東京:帝國地方行政學會,1981 年),資料來源: http://www.mext.go.jp/b_menu/hakusho/html/hpbz198101/hpbz198101_2_114.html, 下載日期 2011 年 5 月 30 日。 〈國民學校令〉敕令第 148 號,1941 年 3 月 1 日。 〈國民學校令施行規則〉文部省令第 4 號,1941 年 3 月 14 日。 17.

(26) 理數科在培養得以正確地考察、處理平常的事物與現象,並且引導生活的 實踐、涵養合理創造的精神、貢獻國運的發展之基礎為要旨。 使明瞭科學之進步在於貢獻於國家使其興盛,並自覺鑑於皇國之使命,達 成文化創造之任務。 養成自發性、持久地研究自然的理法之態度。77 由上可知,理數科之宗旨,在於規定培養國民的科學與創造的精神,並自覺皇國 為己之使命。上述理念實與橋田邦彥(1882-1945)文相實施之基本國策與教育 刷新政策相關。78新政策主要內容即在於「發揚國體精華」 、「以國家奉仕為第一 以確立國民之道德」與「科學之振興」等三項。當時,橋田文相針對科學振興表 示:「現下這樣的時局,科學之振興有兩種方法,一為基礎科學之振興,一為國 防科學。……。科學之研究與教育須一致方能達成效果。……所謂科學振興最重要 的在於基礎和應用,須以貢獻國家、興隆日本文化為第一要義,即日本科學之樹 立。因此,作為振興科學之科學者對未來將成為科學者之青少年學童,施以發揚 國體主義與振興科學之要旨。」79要而言之,橋田文相認為生產合理化、發展重 要產業、戰時體制之基礎皆與科學的力量相聯繫。80故振興科學之理念亦成為理 數科之形成和發展之要義。又依「國民學校令施行規則」第 9 條關於理數科理科 之規定,其要旨在於:. 關於自然界的事物現象及自然的理法之應用,使其得到國民生活所須之常 識和技能,學會利用科學方式處理,並涵養科學的精神。. 從上可知,「理數科理科」目的之本質,與理數科相同,皆以培養正確、詳細的 77 78. 79. 80. 奧田真丈,《教科教育百年史》(東京:建帛社,1985 年),頁 385。 橋田邦彥(1882-1945) ,東京大學醫學部畢業,專攻生理學。曾到德國、瑞士留學,歸國後任 職東京大學生理學講座。1937 年任第一高等學校長兼任東京大學教授。同年擔任教育審議會 委員,參加戰時下之教育刷新計畫。他擔任文部大臣施行政策之基本,乃教育審議會決定內容 之具體化表現。著作有《生理学》 (1933)、《行としての科学》(1939) 、教學叢書第九輯《科 學する心》(1940)等。參考資料:唐澤富太郎,《日本の近代化と教育》(東京:第一法規出 版株式會社,1976 年), 頁 206-207; 〈橋田邦彥〉, SPYSEE 網站 http://spysee.jp/橋田邦彦/47142/, (下載日期:2011 年 3 月 8 日)。 〈眞の日本精神に立脚 教學刷新、皇運を扶翼 橋田文相談を發表〉, 《臺灣日日新報》 第 14,509 號,1940 年 8 月 3 日,第 2 版。 唐澤富太郎,《日本の近代化と教育》(東京:第一法規出版株式會社,1976 年),頁 207。 18.

(27) 思考方式,以及瞭解事物。關於教學程度之規定,一至三學年為「自然的觀察」; 四至六學年皆為「理科一般」。國民學校各教科目每週上課時數如表 2-4: 表 2-4 1941 年國民學校課程每週上課時數表. 學 國民科 實業科 理數 體鍊 藝能科 年 科 科 度 修 國 國 地 農 工 商 水 算 理 武 體 音 習 圖 工 裁縫 身 語 史 理 業 業 業 產 數 科 道 操 樂 字 畫 作 (女) 一. 10. 5. 5. 3. 二. 11. 5. 6. 3. 三. 2. 8. 四. 2. 8. 五. 2. 7. 2. 2. 六. 2. 7. 2. 2. 5. 1. 6. 2. 5. 2. 6. 男3 女1. 5. 2. 男3 女1. 5. 2. 1. 2. 3 男5 女3. 2. 6. 2. 男5 女3. 2. 6. 2. 男5 女3. 2. 資料來源:〈國民學校令施行規則〉文部省令第 4 號,1941 年 3 月 14 日。. 由上表可知,第一、第二學年的「自然的觀察」每週上課時數與算術科合計共 5 小時;第三學年為 1 小時;第四至六學年理科上課時數為每週 2 小時。因此,理 數科理科總時數合計較前大幅增加。 「國民學校令」中增設低學年級的理科課程,為前幾期小學校令所未規定。 然而實際上,低學年理科特設運動由來已久。1919 年設立之民間團體「理科教 育研究會」,曾於大正、昭和年間召開 9 回的「全國理科教育研究大會」。1919 年舉辦第一回理科研究大會,提出擬「於小學校自初學年授自然科之方案」與「低 學年特設理科」為題之建議案。81指出:. 現今國民科學知識的普及、涵養科學的興趣及精神為當務之急。……兒童 對自然之興趣、疑問與極為旺盛的知識欲,從幼兒期開始,到少年期則更 進一步。……然而,現在兒童初學習的三、四年間並未配合兒童之發展給 予適當指導,對其未來之發展乃一大阻礙。82 81 82. 堀七藏, 《日本の理科教育史 第二》 (東京:福村書店,1961 年 2 月),頁 581。 〈低學年理科の設置に対する建議〉 ,(理科研究大會,1919 年),引用自奧田真丈,《教科教 育百年史》(東京:建帛社,1985 年),頁 379-380。 19.

(28) 京都府師範學校訓導垂井增太郎,曾調查 75 所當時被認為教具研究自由之師範 學校附屬小學校,及為了研究教育各種問題而設立之私立小學校的自然科實施狀 況。結果,發現約有三分之二的小學校特設該科,其名稱或稱為「直觀科」,或 稱「鄉土科」、 「自然科」等。83在大正新教育運動的潮流下,主要是以兒童中心 主義為基礎而發展,其中,實踐新教育的代表為日本東京的成城小學校,該校具 有鮮明的施行「實證性教育研究」的實驗學校性格,84例如在課程設置上第一至 三學年不設修身科,算術科自第二學年,理科自第一學年開始教學。85教諭松原 惟一於 1931 年發表「鄉土中心低學年之自然研究」一文,觸及低學年理科設置 等內容。86又 1936 年舉辦之全國理科教育協議大會與理科協議會中,亦向文部 省建議於低學年特設理科。由此可知,從第一到第三學年開始教「自然的觀察」 一科,實現理科教育者長年以來的心願。87 國民學校令實施後至 1945 年,理科始終為理數科的一環,其教學要旨和教 學內容與前幾次小學校令規則有很大的不同。從前以「培養愛自然的心」為要旨, 國民學校令時期轉變為「涵養科學的精神」 ,並要貢獻於國家的皇國民鍊成思想。 就理科教科目的每週教學總時數而言,由於初等科自低年級開始設置「自然的觀 察」,反而使得國民學校的理科教科的總時數大幅增加。明治時代理科教育是透 過文字教導抽象的概念,到大正時期轉變為依照實驗觀察的方式教導具體的事物 現象,就這點而言,可以說是日本理科教育的拓展。88. 83. 84 85. 86. 87 88. 垂井增太郎,〈自然科實施の現狀〉, 《理科教育》卷 13 第 4 號,(1930 年),引用自堀七藏, 《日本の理科教育史 第二》(東京:福村書店,1961 年 2 月),頁 621-626。 唐澤富太郎,《日本の近代化と教育》(東京:第一法規出版株式會社,1976 年),頁 156。 吳德為, 〈關於日本大正時期新教育運動的研究〉 , 《長春大學學報》卷 13 第 4 期, (長春大學, 2003 年 8 月),頁 72。 其他如《理科教育の根本問題》 (玉川學園,1931 年)、 《實驗中心.五年生の新理科指導の實 際》(小學館,1930 年)、《尋常小學理科研究書》(玉川學園,1931 年)等理科相關之著作。 奧田真丈,《教科教育百年史》(東京:建帛社,1985 年),頁 379-387。 佐藤和韓鵄,〈序說 日本理科教育の課題と新道標〉,《歐米比較 最近の理科教育思潮》(東 京:寶文館,1940 年),頁 5。 20.

(29) 第二節 臺灣公學校理科課程之設置與發展. 1898 年臺灣總督府發布「臺灣公學校規則」,開宗明義表示:「公學校以對 本島人子弟施德教、授實學,用以養成國民之性格,並使其精通國語為主旨。並 規定六年制公學校應修習學科為修身、國語、作文、讀書、習字、算術、唱歌與 體操科。」89當時,地理、理科、歷史等科則尚未列入學校的教科目。教導兒童 實學為公學校的教育目標之一,僅次於德教。公學校教科程度關於國語之規定 為:「國語是教音韻之性質、言語之種類典則應用、及會話,並地理、歷史、理 科相關之說話。」90故雖未將理科、實業、農業等具實用性質教科目列入,惟國 語科亦兼具授實學之功能。1904 年臺灣總督府首次修訂公學校規則,明定「公 學校以教授本島人兒童國語、施德教,養成國民之性格,並授以生活必須之普通 知識、技能為主旨。」91公學校之教育目標,已變成國民性格之培養與日常普通 知識技能之實學教學為主,而以國語、德育教學為手段。92尤其是國語,依公學 校規則規定,「應該選擇談話與文章通順之國語作為典範,避免雜亂之方言。其 教材為修身、歷史、地理、理科、產業等生活必須之事項。93」綜上可知,公學 校理科未單獨設科時,國語科正好扮演傳授與生活相關的理科知識的角色。 臺灣小學校從設立至 1902 年發布「臺灣小學校規則」 ,由於是以日本的小學 校令及施行規則為藍本,分為四年制尋常小學與二或四年制高等小學校;94加上 有不少臺灣小學校學生轉入日本的小學校,以及昇入中學校就讀,臺灣高等小學 校的教科目比照日本,顯然較臺灣公學校早設置地理、理科、日本歷史等教科目。 每週教學總時數為男 28 小時、女 30 小時,理科每週 2 小時。 日俄戰爭後,日本不僅國際地位提高,國力亦隨之增強,國民自信心高漲, 認為有進一步提高國民知識的必要。於是,1907 年以敕令第 52 號修訂「小學校 令改正」,將尋常小學校的義務教育年限由 4 年延長為 6 年,同時,將理科、地 89 90 91 92. 93 94. 臺灣總督府,《府報》第 349 號,1898 年 8 月 16 日,頁 31。 臺灣總督府,《府報》第 349 號,1898 年 8 月 16 日,頁 32。 臺灣總督府,《府報》第 1492 號,1904 年 3 月 11 日,頁 25。 蔡錦堂,〈日本據臺初期公學校「國語」教科書之分析〉 ,《中國與亞洲國家關係史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 (臺北:淡江大學歷史系,1993 年),頁 246。 臺灣總督府,《府報》第 1492 號,1904 年 3 月 11 日,頁 25。 吉野秀公,《臺灣教育史》(出版地不詳,1927 年 10 月),頁 181。 2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國文 英文 數學 物理 化學 生物 地科 歷史 地理 公民.. 試題書

民國 57 年,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正式實施, 教科書改由國立編譯館主編, 數學教科書之編製 成立有

各位老師,您聽過「臺灣文史教學研習」嗎?國立臺灣圖書館(以

吳佳勳 助研究員 國立台灣大學農經博士 葉長城 助研究員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 吳玉瑩 助研究員 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博士 陳逸潔 分析師 國立台灣大學農經系博士生 林長慶

臺中榮民總醫院埔里分院復健科 組長(83年~今) 中山醫學大學復健醫學系職能治療 學士.. 南開科技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研究所

日據時期日本佛教之台灣佈教.

數學是科學研究的基本工具,科技發展是臺灣保持國際競爭力的命脈。因此 當今年 2 月,教育部公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夏俊雄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 王偉仲 召集人.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