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籍母語者與日、美籍學習者華語拒絕語用研究及教學建議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籍母語者與日、美籍學習者華語拒絕語用研究及教學建議"

Copied!
27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系暨研究所 博士論文. 臺籍母語者與日、美籍學習者 華語拒絕語用研究及教學建議 A Study on the Chinese Refusal Strategies by Taiwan Mandarin Speakers and Japaneseand English-speaking Learners of Chinese and its Teaching Application. 指導教授:謝佳玲 研究生:方淑華. 博士 撰. 中華民國一〇七年二月.

(2) 謝辭 很感恩終於完成博士論文,有機會在此表達心中深深的感謝。 全職工作的情況下,完成研究所學業,特別是最後階段的論文,對我來 說是項不容易的挑戰,這過程與其說是寫論文的過程,更不如說是面對自己 內心焦慮、無力、不安與缺乏自信的過程。由於不知如何與這樣的自己相處, 因此這段煎熬的期間比別人長,但也因為期間長,讓我有更多時間咀嚼自己 的逃避與抗拒習性,看清楚它們所帶來的能量消耗。我感恩這些受苦,讓我 得以不斷地從中修正自己的感知與行動,練習觀照與覺知,迎向與受苦同在 的黎明曙光。 在這段辛苦的歲月中,若沒有來自師長、同事、好友與家人的鼓勵、協 助以及體諒,這本論文不可能產出,而我也透過這個漫長的經歷,體認到這 群人的美好,想藉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謝佳玲老師對我的指導與包容,是老師的課程 啟發了我對語用研究的興趣,也是老師對我這個學生的包容與細心指導,才 能讓此論文的呈現更加專業。感謝口試委員曹逢甫教授、陳純音教授、陳淑 惠教授以及王萸芳教授百忙之中抽空仔細閱讀我的論文,寶貴而中肯的建議 讓我受用無窮,更感謝他們對論文的肯定,讓我對研究之路有更堅強的信心。 感謝教過我的鄧守信教授、葉德明教授、信世昌教授、曾金金教授、陳俊光 教授、陳振宇教授、賴貴三教授、陳雅芬教授、翁玲玲教授、黃沛榮教授、 邢志群教授、何寶璋教授等在我博士班生涯中給予的所有教導和訓練,培養 了我在華語文教學領域中的知識,奠定在實務工作背後的學術理論基礎。 另外我也要感謝國語中心歷屆主任周中天主任、陳浩然主任以及沈永正 主任對我在工作之暇投入研究與進修的支持,能在師大一邊工作又同時進修, 何其幸運。感謝好友兼同事莉萍與靜儀老師在我叨擾他們時,總是放下手邊 的事情傾聽,並提供專業的回饋與建議。感謝文化組歷屆團隊夥伴ivy、Lisa、.

(3) cc、Jennifer、小麥、小旺、冠引、欣昀、艾珈、怡如、素卿、宜臻、雅萍、 佳妤、旻樺等優秀的工作表現,在我必須兼顧工作與研究之時,總是支持體 諒並給予諸多協助。 在最後論文衝刺的關鍵期,我要特別感謝昱蓉、至蹼、欣穎、芳芳、旻 樺,不僅實際在排版、統計、潤稿與校對方面給予及時又高效的幫忙,面對 我的焦慮與求助,不僅沒有避開拒絕,反而選擇陪伴與支援,沒有你們這段 期間的鼓勵與幫忙,這本論文不可能順利完成。此外,還有無法細數的、身 邊的每一位學長姐、同學、學弟妹、朋友、同事的加油打氣,以及參與此論 文的所有受試者之熱心幫忙,謝謝你們,非常感恩。 最後要感謝我親愛的家人:父親方文山先生、母親董水女士(好山好水:) ) 對我的無盡的愛,哥哥育英、弟弟宗裕默默的關心,公公婆婆對我長久的體 諒,親愛的三鈴每天帶給我的陽光般心情,以及所有親朋好友的關心與照顧, 您(你)們對我的好與愛,都是推動我前進的泉源與動力。 謹以此文獻給所有愛我及我愛的人。 淑華微笑感恩.

(4) 臺籍母語者與日、美籍學習者華語拒絕語用研究及教學建議 摘要 本論文比較日、美籍華語學習者(以下簡稱日、美籍學習者)與臺籍 華語母語者(以下簡稱臺籍母語者)於拒絕請求及提供(贈與)情境下之 拒絕語用及感知差異,並探討社會變因對拒絕策略的選用是否有顯著影響, 根據分析結果,本文提出以華語作為第二語的拒絕語用教材設計及其教學 討論。 本研究研究對象分三組:臺籍母語者10位、日籍學習者10位以及美籍 學習者10位。研究語料蒐集分為口語語料與感知調查,口語語料採取開放 性角色扮演方式收集,感知調查採回顧式口述報告方式收集。前項研究工 具讓本研究得以檢視研究對象在互動性、連續性會話結構下的拒絕言語行 為之真實樣貌,後項研究工具讓本研究得以進一步探究拒絕言語產出與背 後文化感知之間的關係。 策略分析結果顯示,在整體策略方面,臺籍母語者與日籍學習者達顯 著性差異者有:條件應允、負債感、玩笑交情、緩和語以及預備語等5項; 臺籍母語者與美籍學習者達顯著性差異者有:否定意願、陳述原則、負債 感、玩笑交情、回報互惠、表示歉意以及緩和語等7項。本文檢視學習者之 策略內容,歸納美籍學習者直接程度過高,使用較多嚴肅道歉語;日籍學 習者則是明確程度不足、拒絕語句過短。此外,兩組學習者在運用緩和語 修飾拒絕行為的頻率明顯不足,對回絕贈與時的禮貌慣用語以及華人文化 中特有的「貶己尊人」之表達形式與內容則缺乏了解,以致禮貌程度不足。 在社會變因的影響方面,「社會地位」變項雖然對三組皆造成顯著性影 響,但產生影響的細節不盡相同,在對不熟師及不熟友的拒絕贈與情況下, 有社會地位顯著差異的組別是臺、日兩組,美籍組雖然也有社會地位顯著差 異結果,但出現於請求情境。在對熟識師及熟識友的拒絕贈與情況下,只有 臺、美兩組展現社會地位的顯著差異結果,日籍組則無。「社會距離」變項. i.

(5) 方面,差異結果主要出現於「熟友 vs. 不熟友」的組別,且顯著性差異只 出現在臺、美兩組,日籍組未出現。 在拒絕感知調查方面,研究者依情境感知、變項感知與文化感知等三 個面向分別討論,在情境感知方面,學習者認為最難的拒絕情境為對不熟 師的贈與情境,其次為對不熟師的請求情境;在影響拒絕的變項感知方面, 三組皆認為社會地位是最大的影響變項;在文化感知方面,針對拒絕過程 中的堅持性行為,調查結果呈現日籍學習者的接受度最高,臺籍母語者次 之,美籍學習者最後。 最後,綜合上述語用策略分析以及感知調查結果,本文提出針對中高 級程度的跨文化拒絕語用教材編寫暨教學應用之相關討論。預期本研究對 日、美籍學習者與臺籍母語者的策略與感知之調查與分析成果,可擴大拒 絕中介語語用研究之內涵,並為華語作為二語的拒絕語用教學拋磚引玉, 激盪出更多的相關研究探討。 關鍵詞:拒絕言語行為、中介語語用、跨文化、感知研究、華語教學. ii.

(6) A Study on the Chinese Refusal Strategies by Taiwan Mandarin Speakers and Japanese-and English-speaking Learners of Chinese and its Teaching Application Abstract This dissertation examines the differences of the refusal strategies and the perceptions between Japanese Mandarin Chinese learners and American Mandarin Chinese learners, in comparison to Taiwan Mandarin speakers upon receiving requests and offers. The social variations (social status and social distance) are also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due to the influence it may have on the selection of refusal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this dissertation suggests a more comprehensive design to teach Chinese refusal skills to those learn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in the hope of improving their pragmatic competence. For this research, there are three culturally different group of subjects: 10 native Taiwan Mandarin speakers, 10 Japanese learners of Chinese and 10 American learners of Chinese. The elicitation method used for data collection is open-role play, and the perception data is collected through the method of retrospective self-report. The production data indicates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five refusal strategies: conditional acceptance, indebtedness, jokes, mitigators, and hesitation-fillers between Japanese learners of Chinese and Taiwan Mandarin native speakers. Between American learners of Chinese and Taiwan Mandarin speakers, there are seven strategies showing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statement of principle, indebtedness, jokes, rewards, apologies, and mitigators. Through further examination on the content of the refusal strategies, this dissertation concludes that American learners of Chinese are comparatively more direct and. iii.

(7) utilize formal apologies while showing an act of refusing; whereas Japanese learners of Chinese tend to be ambivalent and use brief responses. Compared with Taiwan Mandarin speakers, both American and Japanese learners of Chinese use much less mitigators, which reduces the force of a refusal leading to face-threatening outcomes. Due to the lack of polite “common words”, such as ‘búyòngla’ (it is not necessary). and certain strategies (such as. indebtedness and jokes largely used by Taiwan Mandarin speakers) both American and Japanese learners of Chinese’ pragmatics are not appropriate enough especially when refusing a gift offer. In regards to the influence of how the social status plays in the selection of refusal strategies, the chi-square test shows that all three groups are tested statusconscious especially when facing the superiors and the equals. As for the social distance,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ly appears in the Taiwanese and American groups when they reject the familiar/unfamiliar friends. It does not show an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Japanese group. Regarding the perception study, the data reveals that making a refusal to an unfamiliar superiors’ gift ranks as the most difficult decision among the 8 roleplay scenarios. All three groups agree that the most significant variation for refusal is social status. With regards to the cultural awareness, the perception data of the three subjects conclude with Japanese learners of Chinese as the most. tolerant. in accepting the persistent behavior when making refusals, while American learners are the least tolerant.. Keywords: refusal speech act,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cross-culture, perception, Chinese teaching. iv.

(8) 目錄 目錄 ................................................................................................................................. V 表目錄 ............................................................................................................................IX 圖目錄 .......................................................................................................................... X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 8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8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10 第五節 本文架構 .................................................................................................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7 第一節 語用學相關理論探討 ............................................................................. 17 言語行為理論 ....................................................................................................... 17 東西方禮貌原則 .................................................................................................. 21 中介語語用............................................................................................................ 26 第二節 拒絕行為研究 ......................................................................................... 28 拒絕的定義............................................................................................................ 28 拒絕的策略研究 .................................................................................................. 30 拒絕的中介語語用研究 .................................................................................... 43 拒絕的影響變項與文化感知 .......................................................................... 47 第三節 總結 ......................................................................................................... 5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53 第一節 需求調查 ................................................................................................. 53 調查目的 ................................................................................................................ 53 調查對象 ................................................................................................................ 53 研究設計 ................................................................................................................ 54. v.

(9) 調查結果與研究啟示 ......................................................................................... 56 小結 .......................................................................................................................... 64 第二節 預試研究 ................................................................................................ 66 預試目的................................................................................................................. 66 預試對象................................................................................................................. 66 預試設計................................................................................................................. 67 預試研究工具 ....................................................................................................... 70 預試實施與結果 .................................................................................................. 75 不足與改善 ............................................................................................................ 77 第三節 正式實驗 ................................................................................................ 84 實驗目的................................................................................................................. 84 實驗對象................................................................................................................. 84 實驗工具與設計 .................................................................................................. 85 實驗流程................................................................................................................. 89 語料整理與分析 .................................................................................................. 90 第四節 總結 ........................................................................................................ 94 第四章 實驗結果與討論 ............................................................................................. 95 第一節 華語拒絕策略分類架構 ........................................................................ 95 直接拒絕................................................................................................................. 97 間接拒絕............................................................................................................... 101 支援(輔助)拒絕............................................................................................ 111 修飾拒絕............................................................................................................... 113 小結 ........................................................................................................................ 115 第二節 策略選用結果與討論 .......................................................................... 116 拒絕策略總體分析結果 .................................................................................. 116 拒絕策略次類分析結果 .................................................................................. 119 小結 ........................................................................................................................ 140 第三節 變項對策略選用之影響 ...................................................................... 142 社會地位變項 ..................................................................................................... 142. vi.

(10) 社會距離變項 ..................................................................................................... 157 小結 ........................................................................................................................ 165 第四節 感知研究結果 ....................................................................................... 166 拒絕難度感知 ..................................................................................................... 166 拒絕變項感知 ..................................................................................................... 168 拒絕文化感知 ..................................................................................................... 170 小結 ........................................................................................................................ 176 第五節 總結 ....................................................................................................... 177 第五章 教學討論與應用 ............................................................................................ 179 第一節. 跨文化語用教學 ................................................................................ 179. 一、 跨文化的溝通能力 ........................................................................................... 179 二、 跨文化的語用教學 ........................................................................................... 180 三、 跨文化言語行為教材....................................................................................... 182 第二節 華語拒絕贈與語用模式 ....................................................................... 186 第三節 華語拒絕語用教學 ............................................................................... 189 拒絕教材設計理念 ........................................................................................... 190 拒絕教材單元範例 ........................................................................................... 193 拒絕語用教學建議 ........................................................................................... 203 第四節 總結 ....................................................................................................... 20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209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貢獻 ................................................................................... 209 第二節 研究限制 ............................................................................................... 212 第三節 研究建議 ............................................................................................... 214 參考文獻 ...................................................................................................................... 215 附錄一 外國人中文拒絕調查 .................................................................................... 229 附錄二 徵求研究對象廣告 ........................................................................................ 233 附錄三 需求調查與預試研究受試者背景資料 ........................................................ 234. vii.

(11) 附錄四 正式實驗受試者背景資料 ........................................................................... 235 附錄五 預試角色扮演說明單暨回顧式訪談 ........................................................... 236 附錄六 正式實驗角色扮演說明單暨回顧式訪談 ................................................... 245 附錄七 正式實驗策略分類總表 ............................................................................... 252 附錄八 顯著性統計結果 ........................................................................................... 253 附錄九 拒絕策略視角取向 ....................................................................................... 258 附錄十 拒絕策略出現語境 ....................................................................................... 259 附錄十一 預試結果 ................................................................................................... 260 附錄十二 拒絕情境難度感知 ................................................................................... 261. viii.

(12) 表 二-1 以功能分類 ................................................................................................... 18 表 二-2 言外行為的種類 ........................................................................................... 19 表 二-3 言外行為的種類 ........................................................................................... 19 表 二-4 禮貌原則分類 ............................................................................................... 23 表 二-5 中華文化禮貌原則 ....................................................................................... 24 表 二-6 中介語用學研究面向 ................................................................................... 26 表 二-7 拒絕的定義 ................................................................................................... 28 表 二-8 拒絕策略之過往文獻整理 ........................................................................... 31 表 二-9 拒絕直接策略的歸類差別 ........................................................................... 36 表 二-10 拒絕間接策略的歸類差別 ......................................................................... 37 表 二-11 拒絕支援策略的歸類差別 ......................................................................... 38 表 二-12 拒絕修飾語策略的歸類差別 ..................................................................... 39 表 二-13 本研究分析語料之文獻基礎 ..................................................................... 41 表 三-2 學習者拒絕經驗 ........................................................................................... 56 表 三-3 學習者最困難之拒絕類型 ........................................................................... 57 表 三-4 學習者的拒絕難度感受 ............................................................................... 57 表 三-5 學習者拒絕時的考量 ................................................................................... 58 表 三-6 學習者選擇的拒絕方式 ............................................................................... 58 表 三-7 日、美學習者中文被拒經驗與感受 ........................................................... 60 表 三-8 對臺灣人禮貌拒絕的了解程度 ................................................................... 60 表 三-9 怎樣拒絕才禮貌 ........................................................................................... 61 表 三-10 日美學習者對於與台灣文化對比的差異 ................................................. 61 表 三-11 學習者自覺用中文拒絕的難點 ................................................................. 62 表 三-12 自覺中文課對拒絕的幫助程度 ................................................................. 63 表 三-13 自覺中文教材對拒絕的幫助程度 ............................................................. 63 表 三-14 學習者希望可以從中文課學到哪些情境的拒絕 ..................................... 64 表 三-16 預試研究拒絕扮演語境 ............................................................................. 68. ix.

(13) 表 三-17 預試回顧式訪談題目與訪談目的 ............................................................. 69 表 三-18 預試研究修改範圍 ..................................................................................... 83 表 三-22 拒絕情境設計簡表 ..................................................................................... 86 表 四-1 直接次類一覽表 ......................................................................................... 101 表 四-2 間接次類一覽表 ......................................................................................... 109 表 四-3 支援(輔助)次類一覽表 ......................................................................... 112 表 四-4 修飾次類一覽表 ......................................................................................... 115 表 四-5 三組總體策略使用頻率 ............................................................................. 117 表 四-6 社會地位變項的卡方檢定表 ..................................................................... 143 表 四-7. A組的卡方檢定結果 ................................................................................ 143. 表 四-8 臺籍對不熟師與不熟友的策略差異 ......................................................... 144 表 四-9 日籍學習者的顯著性差異表現 ................................................................. 146 表 四-10 美籍學習者對不熟師與不熟友的表現差異 ........................................... 148 表 四-11 B組的卡方檢定數據 ............................................................................... 150 表 四-12 臺籍母語者對熟師與熟友的拒絕策略差異 ........................................... 151 表 四-13 美籍學習者對熟師與熟友的拒絕策略差異 ........................................... 153 表 四-14 社會距離變項顯著差異總表 ................................................................... 157 表 四-15 C組的顯著差異情形 ............................................................................... 158 表 四-16 臺籍母語組對熟友與不熟友的拒絕策略差異 ....................................... 158 表 四-17 美籍學習者對熟友與不熟友的拒絕策略差異 ....................................... 161 表 四-18 學習者對於拒絕情境的感知結果 ........................................................... 167 表 四-19 最大影響變項感知結果 ........................................................................... 168 表 四-20 影響三組變項之感知 ............................................................................... 169 表 四-21 日、美籍學習者對目標語拒絕文化之了解程度 ................................... 171 表 四-22 拒絕傾向 ................................................................................................... 172 表 四-23 學習者的認知 ........................................................................................... 173 表 四-24 對堅持送禮之感受 ................................................................................... 175 表 四-25 對堅持請求之感受 ................................................................................... 176 表 五-1《新實用漢語課本》第一冊第六課對話二 ............................................... 183. x.

(14) 表 五-2《遠東生活華語》第二冊第五課節錄 ....................................................... 184 表 五-3 曲禹宣(2013)回應朋友贈與模式 ......................................................... 186 表 五-4 本研究拒絕贈與主要模式與策略 ............................................................. 188. xi.

(15) 圖 三-1 實驗流程. 89. 圖 四-1 三組直接次類使用分布圖. 119. 圖 四-2 三組研究對象間接策略次類比較 圖 四-3 三組研究對象支援策略次類比較. 122 134. 圖 四-4 三組研究對象修飾策略次類比較. 136. xii.

(16) 第一章 緒論. 本文旨在研究比較日、美籍華語學習者(以下簡稱日、美籍學習者)與 臺灣籍華語母語者(以下簡稱臺籍母語者)之拒絕語用差異,並根據分析結 果提出語用教學建議。第一節敘述本文研究背景與動機,說明本研究之重要 性;第二節界定研究範圍;第三節闡明研究問題與目的;第四節為名詞釋義; 最後,第五節說明本論文的章節架構。. 「語用」是語言使用的簡稱,「語用學」(pragmatics)簡而言之就是研 究語言使用和語言溝通進行的的學科1(Akmajian, 1979) 。在語言學裡,它是 一個極其重要的分支,標誌著語言學研究從型態、句法、語義等階段,進入 另一個更縱貫語言形式、意義和語言使用的新階段。一般而言,語用學新興 研究領域又可分為認知語用學、跨文化語用學、及中介語語用學等。 中介語語用學2(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ILP),在語用學及語言教學 交叉領域中,有著日益重要的地位。這個領域研究人們使用第二語言(或外 語)時的語用行為過程,探討該行為過程與使用者的母語以及第二語言間的 關係(Kasper, 1992),其研究內容涵蓋言語行為、語用遷移、語用理解以及 語用失誤等。 其中最常被探究的研究範疇為「言語行為」(speech act),著重於研究 人們在特定語境下,如何產生和理解第二語言的言語行為,並討論學習者在 運用第二語言時的感知能力及過程,以及習得第二語言過程時的中介語行為 模式(Kasper, 1996)。言語行為議題之所以如此受中介語語用學界重視的 原因,實與跨文化交流中必須廣泛、大量使用言語來實施行為有關。. “Pragmatics is the study of language use and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Akmajian, 1979:267) 中國習慣翻譯成「語際語語用學」,本文使用臺灣較通用的「中介語語用學」之翻譯一 詞。 1 2. 1.

(17) 日、美籍學習者華語拒絕語用研究. 目前中介語言語行為的研究種類已有許多,諸如請求、道歉、感謝、抱 怨、讚美以及拒絕等等。在這些言語行為中,拒絕因為不容易說出口,怕給 人帶來失望,向來被視為是一種既複雜又困難,需具備高度的語用能力才能 適切表達的言語行為(Gass & Houck, 1996)。我們以「請求─拒絕」的對話 為例加以說明:. (1)甲:請你幫我做份問卷,好嗎?(請求言語行為) 乙:不好意思,我現在有其他急事要做,可以先問問其他人嗎?(拒 絕言語行為). 例句(1)中,甲方用請求的言語試圖請求別人進行填寫問卷的這個行 為;而乙方則透過道歉、說明原因以及提供建議等連串話語手段表示無法接 受請求之拒絕行為。 拒絕行為之所以複雜困難,實與禮貌概念有關,禮貌是人類文明的標誌、 社會活動的準繩,人與人在進行溝通時,常將禮貌視為客氣的社會行為。然 而,由於拒絕行為本質具有「威脅他人面子」的特徵(Brown & Levinson, 1987),為了避免傷害他人面子、破壞和諧關係,人們一方面要保持禮貌, 一方面卻又得施行威脅面子行為,是以在拒絕對話中,常會見到來來回回、 數種言語策略同時或接續出現的舉措,Gass & Houck(1996:49)稱它是「一 種需要長時間協商及採取保全面子措施」的過程。 禮貌雖是人類社會共同的準繩,只是禮貌同時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有 明顯的民族性。某個民族認為是禮貌的,另一個民族也許認為是不禮貌的, 反之,某個民族認為是不禮貌的,另一個民族也許認為並無不合宜之處。學 者不僅對禮貌原則的共通性有著不同的區分與見解(Brown & Levinson, 1987; Gu, 1990;Leech, 1983;Mao, 1994),對不同文化反映出來的禮貌獨特性, 也有相當多的討論(王愛華,2001;畢繼萬,1996;Gao, 1998a;1998b;Gu,. 2.

(18) 第一章 緒論. 1990;Park & Guan, 2009)。當這些屬於不同母語文化的獨特性影響著學習 者的二語表達時,或當學習者對目標語語用知識了解程度不足而有所誤用時, 就可能會說出不甚恰當的話語,讓人覺得突兀或難為情,誤解或尷尬也就於 焉產生。 以下以本文收集到的美籍學習者之中介語拒絕語例加以說明。. (2)甲:謝謝你昨天接受我的訪問,這個禮物送給你。(臺籍母語者TS) 乙:*啊!什麼......不需要,這個......禮物......不需要,......買我午飯。 (美 籍學習者 AS07). 例(2)的對話發生在臺籍母語者(甲)及美籍學習者(乙)的「提供 ─拒絕」之角色扮演中,筆者推論乙方應該是受英語母語習慣之影響,將英 文拒絕話語‘you don't have to’或‘It's not necessary’直譯成華語「不需要」 說出,對臺籍母語者來說, 「不需要」的拒絕回應聽來不只是過於直接粗魯, 而且還讓人有種禮物對收禮人沒有用處、沒有價值的意涵,對送禮者的面子 與心意,不單是沒有顧及還有所傷害;而「買我午飯」顯然是‘buy me lunch’ 的直譯,也非正確華語語用,不會出現在臺籍母語者的拒絕回應中。美籍學 習者如此,日籍學習者又如何呢?以下是另外一則日籍學習者的拒絕語料:. (3)甲:謝謝你昨天留下來接受我的訪問,這個禮物送給你。 (臺籍母語者 TT) 乙:*沒用給我這麼厲害的禮物,謝謝。(日籍學習者JS06). 筆者推論例(3)乙方的日籍學習者也是受了日語母語的影響,加之還 未能掌握正確華語語用,雖然拒絕回應簡短,但卻有兩個語用不當之處。第 一個不當用法是「不用」與「沒用」的混淆,由於日語與華語的否定用語在. 3.

(19) 日、美籍學習者華語拒絕語用研究. 語法上並非完全對應,日籍學生對華語的否定語「不」與「沒」 ,一向有區 分上的困難,因此此處失誤應該是日語母語的語用負遷移所致;第二個不當 用法是將「貴重」誤用成「厲害」 ,推測也是受日語強調性副詞「すごい」 的影響所致。以上不管是以其母語拒絕習慣,或是因未能掌握正確目的語語 用知識所做出之拒絕回應,都非臺籍母語者慣用或期待的拒絕回應方式。 從以上兩個中介語語例可看出不同民族間由於禮貌習慣不同,在進行跨 文化溝通時,因為語用負遷移的情況,容易有失禮情事發生。如當受話對象 的社會地位高於自己時,不當拒絕造成的不只是尷尬,更可能會傷及對方的 顏面,埋下誤解之根。請見例(4)。. (4)甲:同學,老師有個研究計畫是關於「日本首相的輪替問題」 ,需要找 幾個受訪者,請問你現在有沒有空? 乙:教授,不好意思,我現在有一點很重要的事,如果我以後會幫你 的話,你再來找我,我會幫你,但是現在不好意思,我真的已經有事 情啊。(華語學習者,引自賴紋萱,2012:109). 在例(4)中,這位美籍學習者整體華語表達相當流暢,甚至已學會用 臺灣人常掛在嘴上的「不好意思」來拒絕。但由於拒絕的對象是教授,賴紋 萱(2012)認為這樣的拒絕對華語母語人士來說,稱不上得體,他指出失禮 原因有二:其一,臺籍母語者的習慣,應該是晚輩主動找長輩,而非要長輩 再來找晚輩幫忙;其二,以下對上,使用「幫」不及「協助」來得禮貌。除 此以外,研究者還發現其他三處偏誤,一為學習者對長輩應使用更有敬意的 「您」來尊稱,而非對平輩所用的「你」 ,二為語尾助詞「啦」在此為誤用, 不僅沒有緩和語氣,反而顯得不耐煩;三為能願動詞會與可以的混淆, 「會 幫你」應為「可以幫您」。. 4.

(20) 第一章 緒論. 跨文化溝通本屬不易,而對華語學習者來說,不好開口的拒絕行為無疑 是難上加難。除了要具備一定的目標語語言能力之外,也需了解拒絕行為在 母語與目標語方面的語用差別,才能得體地拒絕。在與華語母語人士溝通時, 初級學習者由於語言能力不佳,即便是語用有所不當也多半能被諒解,然而 中高級學習者的語言能力應對已接近無礙,因此,當他們在不明就裡的情況 下,使用不符目標語文化期待的拒絕策略時,往往更容易招致誤解(BardoviHarlig et al., 1991) 。現有文獻中雖不乏不同文化體系的拒絕策略比較之論述 (Beebe et al., 1990;Bella, 2011;Chen & Zhang, 1995;Fe'lix-Brasdefer, 2003; Liao & Bresnahan, 1996) ,但尚未有以中高級華語學習者做為研究對象的拒 絕中介語之語用研究。 在研究者的實際工作場域中3,不乏這類因文化不同所導致的語用失當 之實例。研究者常聽聞教師或行政同仁抱怨學生都已學到中高級,拒絕時卻 還是欠缺禮貌的情況。例如曾有一位老師表示,美國學生用華語拒絕他時, 那種直接、無緩和修飾,以及不用「您」指稱的表達方式,讓他覺得不被尊 重;而在日本學生的拒絕方面,一般人的刻板印象是,日本人非常間接、委 婉,不公開拒絕,然而精通日語的行政同仁卻有「日本人用華語拒絕,反而 不及其使用日語母語拒絕來得禮貌」之感慨。從例(2)與(4)的中西跨文 化溝通例子中顯示出,較之中華文化,英美文化背景的學生沒那麼注重尊師 重道與階級地位的差序格局;而例(3)的中日跨文化溝通語例則透露了, 在拒絕的表達上,同屬東方文化的臺灣與日本,日本文化背景的學生反而會 出現因跨語言的藩籬,導致禮貌程度無法展現的窘境。 一般說來,面臨拒絕情境,想以禮貌方式應對,舉世皆然,但東西方禮 貌規約不盡相同,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探討。在來臺學華語的族群中,東方學 生向來以日本籍人士高居首位,而西方學生中則以美國籍人數為最多4。這. 研究者任教於華語中心,常有機會面對不同國家學習者使用華語以及教師評論或修改學 習者語句的真實情境。 4 外籍學生人數統計資料來源: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http://www.edu.tw。 3. 5.

(21) 日、美籍學習者華語拒絕語用研究. 兩個國籍的中高級學生在面臨必須拒絕華語母語人士的情境時,究竟都是如 何表達,其表達是否又真如上述老師以及行政人員所言,不夠禮貌或禮貌程 度無法展現?我們能否從其華語拒絕表達背後的感知(perception)原因得知 端倪,梳理出哪些行為表現是受了其母國文化的影響?哪些又是與他們對目 標語的文化感知有關?這些疑惑引發了研究者的研究動機,希望以來臺人數 最多的日、美籍學生為對象,探討華語拒絕禮貌與感知因素以及文化之間的 關連性。 然而,綜觀現今華語拒絕中介語用(大崎由紀子,2011;李婉妤,2005; 舒兆民,2007;賴紋萱,2012)之研究仍屬少數,且研究的情境限於請求及 邀請情境,並沒有針對華人特有的贈與(提供)5情境進行探討者,較之其他 語言的中介語語用之探討(Ahmad Al-Issa, 2003;Beebe & Takahashi, 1989; Chang, 2009;Fe'lix-Brasdefer, 2008a;Allami & Naeimi, 2010)明顯不足,即 便有所討論,內容也大多著重於對學習者產出的語言策略所進行的分析。雖 然這些研究對母語者與學習者的拒絕策略進行了異同性之比較,但在學習者 感知層面的探討上還是相當稀少;在相同的語境下,同時提供不同國籍學習 者的二語產出之對照研究更是匱乏。 誠然,文化、感知與語言之間的關係密切難分,語言的表達在某個層面 上其實是說話者文化及感知角度的一種具體展現。因此,在探討說話者語言 表達之餘,若能同時就語言產出的潛在文化、感知過程,也就是「說話者為 何這麼說」的文化及背後原因加以深入探討,將更能增進言語行為研究面向 的廣度與精確度(Félix-Brasdefer, 2008a;Kasper & Schmidt, 1996;Lin, 2014)。 故本研究認為有必要以華語母者為基準,收集語料,訂定更明確的華語拒絕 語義形式,而後針對華語學習者之拒絕中介語,進行跨文化語用比較,找出 與母語者的異同之處,並就表達不盡合宜之處提出更具針對性的語用教學設. 5. 拒絕贈與情境屬於提供情境的一種,為免混淆,本研究使用更符合本文情境的贈與一詞。. 6.

(22) 第一章 緒論. 計,相信這種基於實際語料的比較分析更能直接嘉惠學習者,也是華語教學 領域中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實證性研究。 此外,如上文所述,社會因素也是影響言語行為重要的變項,在拒絕言 語行為相關研究中,從社會語用面向諸如語境、地位、距離、性別、語言程 度等切入面向之論述不少(Al-Issa, 2003;Bardovi-Harlig & Hartford, 1990; Beebe et al., 1990;Chang, 2009;Garcia, 1999;Liao & Bresnahan, 1996;Nelson, Batalb, & Bakary, 2002;Nelson, Carson, Batalb, & Bakary, 2002;高婉瑜,2009) 。 其中,地位與距離一向被公認為是對語言選擇及面子威脅程度最具影響的兩 大因子(Brown & Levinson, 1987;Holmes, 2008) ;除此之外,說話者也常 因情境不同,例如在面對請求、建議、邀請或贈與的不同情境中,採取不同 的拒絕形式(Chang, 2009)。而在言語行為與社會文化關連性的文獻中,學 者也提出拒絕與其他言語行為一樣,都受到文化本質與情境因素的交互牽制, 文化本質包括個體主義(individualism)與集體主義(collectivism)的取向 差異(Ang & Kuo, 2002);情境因素則涉及溝通主體的地位、親疏、性別以 及溝通的主題或場合等變項(Lii-Shih, 1994)。因此,本研究以臺灣、美國 與日本的大學生做為考察對象,探討在跨文化的交互影響下,不同國籍的華 語學習者在回應請求與贈與兩種拒絕模式6中,與臺灣的臺籍母語者有何異 同,並從中解析禮貌策略的選擇如何反映文化與情境、地位及距離之間的交 互作用,期望研究結果對中介語語用分析與華語作為二語的語用教學能有所 啟發。 綜合上述,拒絕是言語行為中具有相當難度但卻無法避免的溝通行為, 它與禮貌的概念有關,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不同的拒絕禮貌形式。它也依溝通 的情境與對象不同而有所差異,展現出情境與社會因素的影響差別。學習者 進行跨文化拒絕時,要想得體說「不」 ,不得罪人,首先最好是能對自己可 能會產生的語用失誤有所意識與了解,便能避免不少誤會與尷尬。而語言教. 本研究最初欲探討請求、建議、邀請及贈與等四種典型拒絕情境,但在預試研究後,選 擇拒絕請求及拒絕贈與其中兩項為主題,原因請見第二章第二節文獻探討。 6. 7.

(23) 日、美籍學習者華語拒絕語用研究. 學界若能在母語者的拒絕語用基準上,比較不同國別的學習者之間的差異、 原因與可改善之處,從而提出更有針對性的語用教學,相信更能直接嘉惠二 語學習者,有效提升其語用能力。本文基於這樣的研究背景與動機,展開日、 美籍學習者的華語拒絕語用調查與教學應用研究。. 基於上述研究背景與相關文獻不足之處,本節提出本文之研究範圍、目 的與問題。在研究範圍方面,含括拒絕言語行為的策略、感知、變因與教學 四個面向,分述如下: 一、 拒絕行為的策略:係以臺籍臺籍母語者的語料為基準,討論日、美籍 學習者與臺籍母語者之間的拒絕行為策略之異同。 二、 拒絕行為的感知:討論臺籍母語者與日、美籍學習者三組研究對象拒 絕行為背後的感知原因。 三、 拒絕行為的變因:討論社會因素與情境類型對拒絕行為的影響程度, 社會因素包括地位與距離兩項變因;情境類型包括「請求─拒絕」以 及「提供─拒絕」兩類情境。 四、 拒絕行為的教學:從不同國籍學習者的語用失誤,歸納華語作為第二 語的拒絕語用教學材料。. 根據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以及於研究範圍中所描述的研究方向,列出本 文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歸納更加詳細的華語母語者拒絕語言形式 在拒絕的語意公式(semantic formula)方面,一般都以Beebe et al.(1989) 的文獻為基準,但由於該文獻探討的語言是英語,因此陸續有研究提出此語. 8.

(24) 第一章 緒論. 意公式應用在不同的語言文化環境下,有其不足與受限之處(Gass & Houck, 1999;Bella, 2011) 。由於本文研究的是華語拒絕,為了更精確討論不同文化 語言對禮貌拒絕形式的差異,有必要以前人的研究基礎,釐定更符合華語文 化的拒絕語言形式7。 二、比較日、美籍學習者與臺籍母語者選用拒絕策略之異同 透過語料的分類與統計,本研究欲比較學習者與母語者在贈與及請求情 境下,所選用的拒絕策略之差異情形,並就有顯著差異之策略,提出研究討 論。 三、探討地位與距離變因對跨文化拒絕行為的影響 本研究在相關文獻的基礎上,於情境、地位與距離等因素交互影響下, 比較不同國籍的研究對象所展現的華語拒絕策略有何差異。根據文獻,語言 表達受情境、說話者和聽話者的相對地位與距離等各項因素影響而有不同 (Thomas, 1995),而不同文化的拒絕表達也因文化的禮貌概念展現出不同 的策略。因此本研究假設,日、美國籍人士在拒絕情境、地位及距離等變因 影響下,所使用的跨文化華語拒絕策略也會有所不同。若研究假設成立,透 過語料的收集與分析,本研究將可觀察到日、美兩個國籍學習者在相關變因 的影響下所選用的拒絕策略與華語母語人士之間的異同。 四、檢視日、美籍學習者與臺籍母語者對拒絕的感知之異同 根據前人研究,第二語言學習者之所以有目標語語言行為表達不當的情 況,原因之一即是學習者將母語文化的認知與習慣直接套用到第二語言的行 為表現。這種文化感知方面的語用遷移(pragmatic transfer)不只表現在語 音、詞彙、句法等語言形式上,也表現在社會價值觀念的轉移上(Kasper, 1992)。因此本研究以日、美國籍的華語學習者為代表,透過角色扮演後的. 語意公式的建立需基於一定的人數基準,受限於本文研究語料數較少,本文採「語言形 式」一詞以示區別,希望作為建立語意公式的初步探討。 7. 9.

(25) 日、美籍學習者華語拒絕語用研究. 訪談與自我報告,希望探討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習者之拒絕行為感知過程有何 異同。 五、提出更有針對性的華語拒絕語用教學設計 本研究希望藉由策略與感知分析結果,以及學習者語用失誤之總結歸納 來達成。由於現今的拒絕言語行為相關學術研究成果,大多關注於拒絕語用 策略的分析與歸納,對教學層面的討論較少,因此本文將歸納學習者的實際 語用失誤,提出更有針對性的語用教學設計與討論。希望藉由這些面向的分 析,提供華語教師在教學上具體有根據的教學內容,並幫助學生運用學習成 果,改善跨文化人際溝通技巧,避免可能產生的誤會。 對應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提出五個研究問題如下: 一、 在本文選定的拒絕請求及贈與情境下,臺籍母語者的拒絕禮貌策略在 語言形式與功能上有何特徵? 二、 在研究問題一的拒絕策略架構基礎上,臺籍母語者與日、美籍華語學 習者使用的策略有何異同? 三、 臺籍母語者與華語學習者在面對請求、贈與相同情境下,地位與距離 是否影響其拒絕策略的選擇? 四、 華語學習者與母語者對拒絕難度、策略選擇過程的感知有何異同之處? 五、 以上日、美籍學習者的語用策略與感知調查結果如何應用於拒絕的語 用教學?. 華語 在語言的界定中,與「華語」一詞意義相近的詞有「漢語」 、 「國語」、 「普通話」、「中文」等說法。上述這些詞語廣義上指的都是「中文」,但因 歷史因素及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習慣的稱說,在中國一般使用「漢語」及「普. 10.

(26) 第一章 緒論. 通話」稱之,在臺灣使用「國語」一詞,「華語」則使用於中國及臺灣以外 之東南亞等地區。近年來,在臺灣的華語教學領域裡, 「漢語」常用來指稱 學科或學術研究的範圍,而「華語」一詞則指語言教學或學習的語言(舒兆 民,2010)。在本論文中,用於語言本體討論及與教學相關部分皆使用「華 語」一詞,如「華語學習者」 、 「華語教學」等,但若為引文或為書名,則保 留原作者所使用之「漢語」一詞,如盧志芳(2003)《現代漢語中的假拒絕 言語行為研究》等。 華語學習者 在本研究中,華語學習者指的是以華語作為外語或第二語言學習之外籍 學習者。本文語料的學習者之研究對象來源主要為日本籍華語學習者及美國 籍華語學習者,在文中有時會簡稱為日籍學習者與美籍學習者。 拒絕 在語用學領域中,學者就拒絕行為的真假性進行區分,將拒絕分為真實 拒絕與虛假拒絕(冉永平、賴會娣,2014) 。以下說明本研究的拒絕屬性: 1. 真實拒絕 真實拒絕屬於威脅面子的言語行為,此類行為通常與另一組行為相搭配, 構成一段對話。對話的第一部分常以請求、邀約、提供以及建議作為起始, 是對話中的「引發語」 ,而真實拒絕則是作為不願或不想接受這四種行為時, 所產生的「回應語」。 2. 虛假拒絕 有別於上述的真實拒絕,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常會遇到一些心口不 一的拒絕現象,心裡想接受,但口頭上卻表示不接受。盧志芳(2003)將 這種形式的拒絕定義為假拒絕,泛指所有違背「誠意原則」 ,不是真心實意 的拒絕,亦即藉助拒絕的形式來表達其他意圖的言語行為。 只是,真實拒絕與虛假拒絕行為的辨識,有些容易判定,有些則不然。 盧志芳(2003)指出,在「典型環境」諸如恭維、感謝、稱讚、關心等情境. 11.

(27) 日、美籍學習者華語拒絕語用研究. 中出現的拒絕一般來說是假拒絕,而在「非典型環境」 ,諸如請求、邀請、 提供或建議等情境中出現的拒絕則有真也有假,比較難以識別。 1. 本研究的拒絕屬性 本研究中的拒絕語境為「非典型環境」 ,也就是「真假拒絕並存的環境」 。 要辨識拒絕行為的真實與虛假性質較難,加之本研究對話語料發生於跨文化 語境中,溝通雙方對拒絕的真假性可能不具共識,因此本研究不會以真實與 虛假的二分法則界定拒絕行為,但會參考相關研究的劃分,探討學習者與母 語者對不管是真或假拒絕的表現與感知是否有所不同。 中介語語用 中介語(interlanguage)指的是受到兩種語言或文化影響的語言,包括 目標語及母語的部分特徵,它有別於第一語言或第二語言,自成一格 (Selinker, 1972)。中介語語用(interlanguage pragmatics)則是以此假說為 基礎,研究使用二語或外語的語用行為過程和母語間的關係,探討語言、社 會和文化因素所引發的正向或負向遷移(Kasper, 1992) 。根據西方學者的理 論,何自然、冉永平(2009)進一步將中介語語用的研究面向歸為四類:言 語行為、語用遷移、語用理解以及語用失誤。言語行為研究的是學習者的溝 通策略,並將其與目標語母語者相互對比。語用遷移則是探究學習者與目標 語母語相異的溝通策略,是否是來自第一語言的影響,包括語法結構與語用 能力。而語用理解研究則著重在調查學習者對於言外行為以及社會因素的理 解。最後,語用失誤乃是藉由語言形式、語用對比分析、中介語的調查來歸 納學習者的偏誤和特徵。本論文的研究主題為日、美籍學習者的華語拒絕語 用與感知,側重於言語行為的調查與研究,但也涉及其他語用遷移、語用失 誤以及語用理解等三個面向的探討。 相鄰話對 日常生活中的對話,有許多話輪(turn)常常是以成對的方式出現,當 說話者啟動第一個話語,聽話者通常會以某種特定話語的方式加以回應,以 維持正常互動,常見的例子如例(5)至例(6):. 12.

(28) 第一章 緒論. (5)甲:現在幾點了? 乙:三點半。 (6)甲:幫我倒個水好嗎? 乙1:沒問題! 乙2:不會自己倒啊!. 如例(5)「詢問─回答」 、例(6) 「要求─接受/拒絕」成對出現的話 輪,Schegloff(1968)以相鄰話對(adjacency pair)稱之。其中第一個話對 (the first-pair part)又可視為起始的話輪(the first turn) ,第二個承接的話 對(second-pair part)則可視為回應的第二話輪(the secord turn) 。當回應話 對符合對方期待時,稱之為受偏愛的回應(preferred response),如例(6) 中的第一個接受回應話對「沒問題」;相反的,當回應話對不符合期待時, 則稱之為不受偏愛的回應(dispreferred response) (Levinson, 1983) ,如例(6) 的第二個拒絕回應:「不會自己倒啊」。 社會距離 社會距離(the social distance between S and H)指的是在溝通行為中, 溝通一方(發話者)對另一方(受話者)之間彼此的熟識、親密或一致程度。 根據Brown & Levinson(1987)的看法,在具體語境中,威脅面子的程度與 表現禮貌的需求主要取決於三個獨立的文化因素變項,除了社會距離外,社 會權勢(the relative power of H over S)與情境負擔程度(the ranking of the imposition)也是影響的變項。 社會地位 社會權勢時常與社會地位(social status)相提並論,互有重疊但也有所 區 分 。 社 會 權 勢 指 的 是 溝 通 一 方 對 另 一 方 言 行 的 控 制 權 力 ( Brown &. 13.

(29) 日、美籍學習者華語拒絕語用研究. Levinson, 1987) ;社會地位指的是個體在社會群體中的社會階級,可概分為 上位者(superiors) ,平位者(equals)及下位者(inferiors) (Cansler & Stile, 1981) 。 情境負擔程度 情境負擔程度指的是在情境中,溝通一方進行言語行為的合理程度,或 溝通另一方所應付出的財物或努力,或願意接受此情境行為的心理負擔程度 (Brown & Levinson, 1987) 。在本研究中,因「情境負擔程度」一詞較冗長, 為節省文字篇幅,以「負擔程度」一詞替代。 語用策略 語用策略(pragmatic strategies)是語言使用者在溝通中為了達到某種目 的而使用的言語策略。為了讓人們更了解語用情況,比利時語用學家 Verschueren(1999)提出了語言順應論(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認為 語言的使用實際上是人們不斷地對語言做出選擇的過程。此一語言選擇發生 在各個層面並具有許多特點,除了語言形式以外,也包含了語言使用策略。 本文研究的「拒絕策略」,指的即是在拒絕類型的溝通活動中,拒絕者為了 能更有效實現其溝通意圖,而採取的計謀或策略。 感知判斷研究 言語感知判斷研究(judgement and perception)是為了觀察受試者在言 語產出研究中可能忽略的現象,如受試者對情境中社會因素的看法、對目標 語母語者言語行為的接受程度以及說明自己為何那麼說的感知觀念等。在中 介語語用學中,常採用後設語用判斷(metapragmatic judgement)的方法來 輔助收集這些受試者對言語行為的評斷、理解或感知等心智過程。本研究著 重的是對言語行為的感知過程,採用回顧式訪談報告及等級劃分法來收集研 究對象的言語感知。8. 感謝口試委員陳純音教授的寶貴意見,將本文探討面向之一的感知研究,於名詞釋義節 次先行列出,加以解釋說明。 8. 14.

(30) 第一章 緒論. 禮貌語塊與套語 「語塊」(chunk)的概念來自Miller(1956)對記憶系統的研究,Wray (2008)將之定義為一種預製的語言單位,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語構成, 序列可連續或不連續,出現頻率高,一般作為記憶中整體儲存、提取和產出 的語言單位,例如,固定短語“by the way”、搭配詞“catch a cold”、諺語“kick the bucket”、結構性短語“could you pass…, please?”等等。許多學者將語 塊概念運用在語言使用與學習上,如:衛乃興(2003)認為語言使用的過程 就是將高度慣例化的搭配置入話語的過程;周健(2007)則提出使用語塊可 以提高語言輸出的流利度,在面對不同交際場景及交際對象時,選取適合的 語塊可以提高交際的得體性,因此語塊也具備了社會交際的功能。 禮貌套語(polite formula)指的是應酬的客套話或流行的公式化的言談, 是由若干詞素或單詞組成作為一個獨立的項目來學習和使用之語言片段,例 如“Bless you”作為英語中,當一方打噴嚏時,另一方慣以祝福安康之禮貌慣 用語。而“How are you”則是英語中見面打招呼的禮貌套語(Richards et al., 2005)。 本研究華語拒絕對話中也常出現一些高度使用的拒絕語塊或套語,例如 「沒關係」、「不用啦」,其概念與用法類似英語中的禮貌套語,因此本研 究在第五章教學應用討論中,將這類在拒絕贈與中常用的高度慣用語或熟語 稱為「禮貌套語」,作為臺籍母語者在贈與情境常用拒絕模式之一。. 第五節 本文架構 本論文共分六章,其中包括: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 範圍、研究問題與目的、名詞解釋以及本文的研究架構,總括介紹本文研究 梗概。第二章為文獻探討,首先概述語用學相關理論,包括言語行為理論、 東西方禮貌原則、中介語語用等;其次介紹含括定義、策略、感知、影響變 項等的拒絕言語行為相關研究。第三章為研究方法,詳述本文的研究階段與. 15.

(31) 日、美籍學習者華語拒絕語用研究. 流程,依序介紹不同階段使用之研究工具、語料來源與語料收集等研究方法。 第四章為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首先定位本研究的拒絕分類架構;其次分別 從量與質的面向上,對比三組研究對象的拒絕策略頻率以及實際策略內容的 差異所在,然後觀察社會地位與社會距離變項對研究對象拒絕行為的影響, 最後討論拒絕背後的感知調查結果。第五章為語用教學探討及教學應用,以 前述本研究臺籍母語者的拒絕語言形式為基準,根據日、美不同國籍學習者 的拒絕語用失誤及其感知對應關係,提出更有針對性的拒絕語用教學建議。 第六章為結論與建議,總結本文研究結果、研究侷限及未來展望。. 16.

(3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的文獻回顧從三個面向進行探討,第一節回顧相關語用學理論,討 論拒絕在此領域的立足點,包含言語行為理論、禮貌原則、以及跨文化溝通 研究。第二節介紹拒絕行為相關研究,包括拒絕定義、拒絕的策略分類、拒 絕的中介語語用以及拒絕的變項與感知等相關研究。. 本節從語用學的相關理論文獻回顧中討論拒絕行為,包括言語行為理論、 東西方禮貌原則以及中介語語用,說明本文的拒絕行為在這些理論中的相關 定位及探討原則。. 言語行為理論 言語行為(speech act)是語用學中重要的研究課題,歷來哲學家認為 語言的作用是陳述訊息或描述事物,沒有其他作用,然而隨著言語行為的 研究開展,語言的「行為」功用得以彰顯。以下分別從功能與結構分類兩 個面向介紹言語行為理論。 以功能分類 英國哲學家Austin(1962;1975)提出言語行為,指出語言的功能主要是 用來「陳述」 ,以及實施「行為」 。在他最早的理論(Austin, 1962)中,先是 提出以言指事(constative)及以言行事(performative)的言語行為二分說, 之後在《如何以言行事》中加以修正確認言語行為三分的新模式,闡述語句 的執行力(force)包含三種面向之行為(Austin, 1975) 。以拒絕回應所使用 的道歉策略為例,當一位受話者對提出請求的發話者回答「例(7)呃…… 很對不起」……的話語時,受話者所實施的行為即已包括上述三種行為:一 為說出帶有「對不起」話語的言內行為;二為透過說「對不起」實施「拒絕」 的言外行為;三為意圖緩和拒絕行為可能產生的不禮貌之言後行為。. 17.

(33) 日、美籍學習者華語拒絕語用研究. (7)甲:請問可以幫我做份問卷嗎? 乙:呃……很對不起……9. 研究者將這種以功能分類區分言語行為的方式整理如下表。 表 二-1 以功能分類 種類. 說明. 以拒絕舉例. 言內行為 (locutionary act). 發話者單純發出語音、 詞彙、片語或句子來傳 達話語的字面意義。. 發話者說出帶有「對不起」的 話語。. 言外行為 (illocutionary act). 發話者透過言語實施 行為。. 發話者透過說「對不起」實施 「拒絕」行為。. 言後行為 (perlocutionary act). 言語所造成的結果。. 發話者意圖緩和拒絕行為可 能產生的不禮貌,或減輕受話 者被拒絕當下覺得沒有面子 的情緒。. 在Austin提出的理論基礎下,美國語言哲學家Searle(1975)進一步發展 言語行為理論,為言內行為及言外行為做了分類,把言內行為分為說出詞句 的 話 語 行 為 ( utterance act ), 以 及 透 過 主 語 和 謂 語 所 實 施 的 命 題 行 為 (propositional act) ;另外,他也依據屬性,將言外行為分為以下五大類別:. 9. 研究者收集之真實語料。. 18.

(3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表 二-2 言外行為的種類 種類. 說明. 舉例. 宣告(declaration). 話語說出即改變周遭現況。. 法官宣判、婚禮宣告新人 結為夫婦. 闡述(representative) 說話者針對他認定屬實狀況 適時的陳述、斷言、描述 加以報告。 抒發(expressive). 表述說話者感受 。. 各種如愉悅、痛苦、感激 等心理狀態. 指令(directive). 說話者叫他人行事的言語行 命令、請託、建議 為,表達說話者的需求。. 承諾(commissive). 說話者承擔實施某行為義 務。. 承諾、威脅、拒絕. 除Searle的分類外,其後英國語言學家Leech(1983)亦針對實施的行為 是否禮貌之本質,從競爭或和諧關係的準則,將言外行為重新分成四類,茲 將Leech的歸納列舉如下:. 表 二-3 言外行為的種類 種類. 說明. 舉例. 競爭類(competitive) 在本質上不禮貌,其言外功 能和社會目標相互競爭 和諧類(convivial). 請求、拒絕. 在本質有禮貌,聽話者為語 邀請、致謝 言活動中的受益者. 合 作 類 非關禮貌,遵循合作原則,以 聲明、宣布 (collaborative) 傳遞訊息為目的, 衝突類(conflictive) 本質不禮貌,言外功能和社 威脅、責罵 會功能相衝突. 19.

(35) 日、美籍學習者華語拒絕語用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的拒絕被Searle歸在承諾類,他認為拒絕是一種 使拒絕者「承諾不施行某個行為」之言語行為。而Leech則是將拒絕歸在競爭 類,原因在於他認為拒絕他人的行為與禮貌本質相衝突。兩位學者的歸類各 有其觀點,並都試圖為言語的行為特點訂出類別與歸屬範疇,但由於言語行 為的屬性複雜,不同文化間對相同行為的感知與理解也有差異,簡單的類別 歸屬或者無法描述出其複雜細微的特性,有必要再從其他面向進行補充。以 下再從間接言語行為面向進行探討。 以句法結構分類 言語行為分類的另一個面向,是從語句的句法結構出發,學者將之區分 為直接言語行為(direct speech act)及間接言語行為(indirect speech act) (Searle, 1975)。直接言語行為指的是能明確表示話語實施的行為,其言語 行為直接對應句型結構;若句型結構和言語行為沒有直接的對應關係,則屬 於間接言語行為,分別舉例如例句(8) 、例句(9)。. (8)我不去。(直接言語行為) (9)請其他人去可以嗎?(間接言語行為). 例句(8) 「我不去」的「以言行事」用意非常直接,說話者明白說「不」 進行拒絕,是直接言語行為。但例句(9)則有兩層含意,第一層可視為直 接請求言語行為,是從表面字義進行解釋;第二層則較複雜,說話者並非請 求,而是透過用較委婉或迂迴的「請求」語言形式來達成說話者真正行為的 「拒絕」目的,屬於間接式的言語行為,Searle定義像這樣「以某一言語行 為間接來實施另一種言語行為」的言談謂之「間接言語行為」。 李櫻(2012)指出,在日常對話中,間接言語行為的使用頻率非常高, 甚至高於直接言語行為。換句話說,在人們的實際交談中,祈使句不一定只 是用來命令,疑問句也不一定只代表詢問而已。相反的,同樣的言語行為在. 20.

(3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不同的語境下,可能就是不同的語言行為,代表不同的含意。而且並非所有 間接言語行為都一定比直接言語行為禮貌,還必須同時考慮其他情境因素, 如個人因素、溝通雙方的關係、社交情境以及交談主題等等(Thomas, 1995; 李櫻,2012) 。 整體而言,言語行為理論的出現與發展確實為語言研究帶來新的視角, 讓研究的角度從句子本身的結構,轉向句子表達的意義、意圖以及社會功能 等面向,也對相關領域研究產生實質影響。只是,言語行為理論在傳統上將 行為本身當成靜態研究,主要還是依附於說話者而存在,並非建構於說話人 與聽話人連續性的互動之中(Gonzalez-Lloret, 2010) 。此外,言語互動和禮 貌現象之間的關係極為複雜,並非言語行為理論可以完整詮釋清楚的,例如 Mey(1993)指出言語行為應該與說話者所處的社會語境結合起來;而 Wierzbicka(1985)也指出,英語中的承諾、命令、警告等言語行為是透過 常規方式行使,但在其他語言中很可能有其文化依存性,所以也必須討論言 語行為的文化特殊性。本文接下來討論的東西方禮貌原則以及跨文化溝通禮 貌體系皆為言語行為理論的不足提供了更多更廣的理論依據,從不同面向檢 視人際溝通行為,首先討論東西方禮貌原則。. 東西方禮貌原則 禮貌概念為人類社會所共有,但禮貌原則卻因東西方文化不同,而有各 自的文化特性,以下就禮貌的普世共通性與禮貌的文化特性分述之。 西方研究 西方語用學領域的禮貌概念,或從面子維護觀點,或從會話準則觀點, 或從會話契約觀點,或從語用等級觀點探討禮貌的語用現象,其中以Brown. 21.

(37) 日、美籍學習者華語拒絕語用研究. & Levinson(1978 ; 1987)的「面子理論」 (Facework Theory)10及Leech(1983) 的「禮貌原則」 (Politeness Principle;PP)與本研究最相關,首先探討如下。 Brown & Levinson(1978 ; 1987)所認為的禮貌具備三種共通性。基本 上是從說話者角度出發,都與面子有關,有三個要點: (一)面子分為積極 面子和消極面子; (二)為滿足面子的需求,說話人會採取適度的行為; (三) 基於面子需求,採取適度行為的溝通雙方之間需要一定的互知。對Brown & Levinson而言,積極面子和消極僅是針對定義上的相對性來說,無關好壞。 積極面子指的是希望得到他人贊同、認可、喜愛、肯定,如果這些需求得到 滿足,那麼積極面子即受到維護;消極面子則是指擁有自主的權力、行事的 自由,行為不受外人干預,如果這些條件獲得滿足,那麼消極面子也就受到 維護。此外,人與人溝通時也會因社會地位、社會距離以及情境的負擔程度 等三種因素給對方帶來或大或小的壓力,若能將這些威脅面子行為化解至最 低甚至是無,就是一種禮貌。 Leech(1983)對禮貌的觀點不同於Brown & Levinson (1987),他的禮貌 歸類有六條準則。下表說明Leech 認為這六個禮貌原則是由損益程度(the cost/benefit scale) 、選擇程度(the optionality’ scale) 、間接程度(the indirectness scale) 、權力程度(the authority scale)以及社會距離(the social distance scale) 五個語用原則來衡量。此外,他強調溝通時,說話者往往會站在溝通對象, 亦即力求符合聽話者的心理需求之禮貌立場,讓別人多受益,自己多吃虧, 來使對方感受到受尊重。. 面子理論(Facework Theory)又稱面子保全論(Face-Saving Theory;FST),本文兩者 互用。 10. 22.

(3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表 二-4 禮貌原則分類 種類. 說明. 得體準則(Tact Maxim). 減少表達有損於他人的觀點. 慷慨準則(Generosity Maxim). 減少表達利己的觀點. 讚譽準則(Approbation Maxim). 減少對他人的貶損. 謙遜準則(Modesty Maxim). 減少對自己的表揚. 一致準則(Agreement Maxim). 減少自己與別人在觀點上的不一致. 同情準則(Sympathy Maxim). 減少自己與他人在感情上的對立. 以上兩個理論為人際溝通所重視的面子與禮貌基準開啟了研究先河,並 引起後續東西方學者的理論質疑與實驗反證。例如,許多文獻即經由更深入 闡釋文化背景,藉此說明禮貌行為表現因不同文化有所差異(畢繼萬,1996; 王愛華,2001;Gao, 1998a;1998b;Gu, 1990;Park & Guan, 2009;Yabuuchi, 2004)。誠然,在承認禮貌的共通性之同時,確實必須體認到禮貌的文化獨 特性。因此,在探討言語行為的禮貌問題的同時,亦須顧及不同國家的禮貌 文化特徵之差異。基於上述,本研究接下來探討禮貌文化的獨特性。 東方研究 東方學者對西方學者所提禮貌共通的論點,並不盡然同意(Gu, 1990; 徐盛桓,1992;曲衞國、陳流芳,1999)。事實上,即使同屬東方文化,不 同國家種族間,對於何種言語表達合乎禮貌,何種不然,也有相對或程度上 的比較(光井佑介,2011;李嶼,2015)。 1. 在中華文化與英美文化的比較方面 以Gu(1990,1992)所提出的華人禮貌原則最具代表性,他認為漢文化 的禮貌觀念與西方不盡相同,提出東方的禮貌概念根源於孔子以禮治國的學 說,指出中國人的禮貌與階級制度有關,需要透過界定個人的社會地位及角 色來維持社會秩序,這種帶有階級制約的成分與意識在內的禮貌,與現代西. 23.

(39) 日、美籍學習者華語拒絕語用研究. 方的禮貌截然不同。他也修正了Leech的禮貌原則,列舉五條中華文化禮貌 準則,簡述要義如下。 表 二-5 中華文化禮貌原則 禮貌原則. 說明. 貶己尊人準則. 指謂自己要「貶」要「謙」,指謂他人,要「抬」要「尊」。. 稱呼準則. 稱呼語用意為表示尊敬,給對方面子。. 文雅準則. 在表達時選用雅言,多用委婉語,避免使用穢語. 求同準則. 溝通雙方力求和諧一致,意見不同時,先褒後貶、先禮後兵. 德言行準則. 減少他人付出的代價,增大對他人的益處;誇大別人給自己 的好處,縮小自己付出的代價。. 除了Gu(1990,1992)提出的中華禮貌原則之外,徐盛桓(1992)也指 出西方學者Leech的禮貌原則未能涵蓋語言中一些常見的現象,有所不足, 為此,他提出包含了兩方面新的禮貌原則,分別是促進各方關係,以及為促 進關連所採取的策略。 此外,曲衞國、陳流芳(1999)也提出了一些補充性的看法,從人己之 間的親疏遠近關係,將中華文化的禮貌準則分成了親近準則與社會關係準則, 強調因自己與他人間的親疏遠近關係,因而有不同的禮貌策略。 2. 在日本文化與中華文化的比較方面 就同屬東方的集體主義來看,大崎由紀子(2011)區分得更為精細,他 認為中華文化的集體是家族主義,以家族為社會單位,家族是以血緣關係作 為連結的團體;而日本文化的集體主義則不同於中華文化,並不是以血緣關 係為基礎,而是根源於早期生活緊密連結的村落文化之影響。他指出日本人 從小就必須學習如何在集體裡生存,不主張個人意見,將集體利益置於個人 利益之上,對衝突的處理,盡量採取迴避的原則,反應在語言上,就有模糊 的傾向。另外,光井佑介(2011)則從民族性格層面討論日本人與華人的差 異,他舉出對照於華人的「熱情豪邁、真誠坦率、當機立斷」,日本人的三. 2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eachers may encourage students to approach the poem as an unseen text to practise the steps of analysis and annotation, instead of relying on secondary

Xianggang zaji (miscellaneous notes on Hong Kong) was written by an English and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by a local Chinese literati.. Doubts can therefore be cast as to whether

Teachers may consider the school’s aims and conditions or eve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approach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 and ability; or develop

(1)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commonly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Music are included in this glossary.. (2) The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學生平均分班,非 華語學生與本地學 生共同學習主流中 文課程,參與所有 學習活動,並安排 本地學生與非華語 學生作鄰座,互相

二、 學 與教: 第二語言學習理論、學習難點及學與教策略 三、 教材:.  運用第二語言學習架構的教學單元系列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大學及絕大部分專上院 校接納應用學習中文(非華語學生適用)的「達 標」

  此外, 圖書館亦陸續引進英美文學、外語學習與研究等 相關資料庫,如 19 世紀以前出版的經典文學名著 Literature Online, Early English Books Online 與 Nax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