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師之教學準備與教學效能及其運用 數位媒體關係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教師之教學準備與教學效能及其運用 數位媒體關係之研究"

Copied!
8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學科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蔡東鐘 博士

教師之教學準備與教學效能及其運用 數位媒體關係之研究

研究生: 洪清林 撰

中華民國 一○一 年 八 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學科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教師之教學準備與教學效能及其運用 數位媒體關係之研究

研究生: 洪清林 撰

指導教授:蔡東鐘 博士

中華民國 一○一 年 八 月

(4)
(5)
(6)

誌 謝 辭

大學畢業至今 28 年,開始擔任教職有 22 年,其中 19 年的歲月從事運動訓練 工作,連寒暑假一直也未曾間斷,舉凡田徑、游泳、棒球、躲避球、拔河、民俗 運動等均有涉獵,當聽到別人利用寒暑假或假日在研究所進修,自己仍不為所動,

熱心於訓練工作難以自拔,直到 3 年前卸下行政職務,停止了訓練工作,寒暑假 的時間空閒下來了。

自己好像又不想閒了下來,就開始思考自己可以做什麼事,進修念頭就逐漸 浮起。年紀一把了,大學是讀體育系畢業,在體育界打滾了 20 年,繼續念體育研 究所?實在提不起多大興致,那還能學什麼?想想還是學學新的知識,又感興趣 的學科,可能會好一些吧!平日喜歡玩電腦,算有網路成癮症狀吧!對於電腦科 技事物感到興趣,於是開始搜尋暑期進修班別,台東大學「教學科技」滿新鮮的 名詞,出現在奇摩搜尋中,和自己擔任教師工作與興趣相當契合,就決定報考了,

於是買書、讀書、寫計畫、準備資料、報名、高雄應考、放榜,終於錄取了!在 2010 年又開始回鍋當學生,而且還是師生角色互換。

台灣島說大不大、說小不小,雖然居住在澎湖離島,足跡已經踏遍各縣市獨 缺台東,這個要過海過山才能到達的地方,2010 年 7 月來到了台東,終於可以補 足台灣地圖中所缺失的拼圖了。初到台東的生活,非常感謝外甥宏志幫忙安排住 與行,無需勞苦奔波,可以安心於學業,第 1 年的暑假,還陪著一起上山下海,

逛遍台東的著名景點,甚至非常熱血的騎著機車,遠至花蓮秀姑巒溪。內人秀桂 總是默默支持,在離家遠赴台東學習的時間,辛苦操持家務,照顧母親與孩子,

無後顧之憂,能專心完成課業,必須獻上內心最誠摯的謝意。

記得在 2 年前,冒昧請蔡東鐘老師擔任論文指導教授,那時心裡對論文還沒 有底案,其間曾有放棄繼續學習的念頭,幸虧蔡老師的諄諄引導下,終於題目決 定、內容開始撰寫,1 年前順利提出論文計畫,在美真、啟勝、明忠的陪伴與互相 鼓勵,總算順利將論文完成。

三年時間轉瞬即過,證明自己能完成研究所的學業,當然這不是件偉大的成 就,但捫心自問努力仍然不足,衷心感謝蔡老師容忍一位老學生,不吝給予指導 與支持,終於能順利如期完成學業。歸納一下自己的心得,人生還是要「活到老,

學到老」,與大家共勉之。

(7)

教師之教學準備與教學效能及其運用 數位媒體關係之研究

研 究 生 : 洪 清 林

國立臺東大學 教育學系

摘 要

數位媒體已經開始引進教學現場之中,教師對於運用數位媒體的 基本設備需求如何,與瞭解教師在教學準備中,如何展現課程設計能 力、研訂適切教學計畫、精熟任教學科知識,在教學效能中,如何清 楚呈現教材內容、運用有效教學技巧、善於運用學習評量等層面,其 間所發生的關係,是要瞭解之重點。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進行深度訪談與參與調查,以學校建置完 整數位媒體設備的教室為研究場域,選擇具有以數位媒體教學經驗達 2 年以上之教師 5 人為對象,進行資料蒐集分析與整理。

結果發現學校建置的數位媒體設備足夠運用在教學活動、教師對 於運用數位媒體從事教學活動充滿信心、教師選擇使用電子教科書進 行課程設計、數位媒體提供教學計畫的多元化選擇、網際網路的搜尋 功能對學科知識有助益、教材呈現方便有助於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

教師教學技巧受數位媒體的影響較大、數位媒體對多元性學習評量有 幫助;建議教師應該避免過度依賴數位媒體進行教學、教師避免過度 使用數位媒體使學生失去新奇感、教師在課程中多安排動手操作的練 習、教師要有因應數位媒體故障的備案。

關鍵字:數位媒體、教學準備、教學效能

(8)

A Study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eaching Preparations,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the Use of Digital Media

Graduate: Ching-Lin Hung

Abstract

In light of the increasing use of digital media in educational contexts,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digital media, teaching preparations and teaching efficiency. It takes a close look at the basic needs of teachers in digital media facilities, and how digital media influence teaching preparations, course design, teaching plans, and teachers’ ability to become proficient in their subjects. In terms of teaching efficiency,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to effectively use digital media to present teaching content clearly, enhance teaching skills and undertake learning assessments.

This study employs qualitative research to analyse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interviews with five teachers who have more than two-year

experience in digital media teaching and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lassrooms fully equipped with digital media facilities.

The study finds that 1) the digital media facilities of schools are

adequate for teaching activities 2) the teachers feel confident of using digital media in teaching activities 3) they tend to use electronic textbook in course design 4) digital media diversify the teaching plans of the teachers 5) online search engines benefit students’ knowledge acquirement of school subjects 6) digital media enables the teachers to present teaching content with more convenience and therefore motivates the learning of students 7) digital media have more influence on the teaching skills of the teachers than on the other aspects of teaching and 8) digital media benefits diversified learning assessments. However, the study points out that the overuse of digital media in teaching practice be avoided in order to keep students’ interest. It is also suggested in the study that teachers design more teaching activities

involving manual operations and that teachers prepare backup plans in case of breakdowns of digital media facilities.

(9)

目 次

摘 要... i

Abstract ... ii

目 次... iii

表 次... vi

圖 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教學使用的數位媒體 ... 7

壹、 數位化與教學媒體的關係 ... 7

貳、 數位媒體的應用概述 ... 9

參、 數位媒體在教室的運用 ... 12

第二節 影響教師使用數位媒體的因素 ... 14

壹、 影響教師使用數位媒體的外在因素 ... 14

貳、 影響教師使用數位媒體的內在因素 ... 15

第三節 數位媒體的教學功用 ... 17

壹、 數位媒體在教學準備的運用 ... 17

貳、 數位媒體在教學效能的運用 ... 19

參、 數位媒體對教師教學的影響 ... 21

肆、 數位媒體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 22

第三章 研究設計... 2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25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26

壹、 多重個案研究 ... 26

貳、 研究場域 ... 27

參、 半結構式訪談 ... 27

第三節 受訪對象 ... 2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28

壹、 訪談大綱 ... 28

(10)

貳、 運用「數位媒體」在教學活動調查表 ... 30

參、 專家效度分析 ... 32

肆、 訪談與調查工具 ... 33

第五節 研究信度與效度 ... 33

壹、 研究者自身 ... 33

貳、 遵守研究倫理 ... 33

參、 資料之可證性 ... 33

肆、 資料確認 ... 33

伍、 譯碼確認 ... 34

第六節 資料處理 ... 34

壹、 編號 ... 34

貳、 整理擷取 ... 34

參、 資料轉譯 ... 35

肆、 摘取引用資料 ... 37

第七節 研究過程 ... 37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39

第一節 教師對數位媒體之需求 ... 39

壹、 教師使用數位媒體之狀況 ... 39

貳、 影響教師運用數位媒體操作之操作因素 ... 43

第二節 教師教學準備與運用數位媒體 ... 44

壹、 教師運用數位媒體在課程設計之情形 ... 44

貳、 教師運用數位媒體在教學計畫之情形 ... 46

參、 教師運用數位媒體在學科知識之情形 ... 47

第三節 教師教學效能與運用數位媒體 ... 49

壹、 教師運用數位媒體在教材呈現之情形 ... 49

貳、 教師運用數位媒體在教學技巧之情形 ... 51

參、 教師運用數位媒體在學習評量之情形 ... 5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57

第一節 結論 ... 57

壹、 教師選擇數位媒體的理由 ... 57

貳、 教師運用數位媒體在教學準備之情形 ... 58

參、 教師運用數位媒體在教學效能之情形 ... 58

第二節 建議 ... 59

壹、 教師應該避免過度依賴數位媒體進行教學 ... 59

貳、 教師避免過度使用數位媒體使學生失去新奇感 ... 59

參、 教師在課程中多安排動手操作的練習 ... 59

(11)

參考文獻... 61

(一)中文部分... 61

(二)外文部分... 64

附錄... 65

附錄一 訪談大綱專家修改意見表 ... 65

附錄二 教室觀察記錄表專家修改意見表 ... 70

(12)

表 次

表 1 受訪對象基本資料表 ... 28

表 2 運用「數位媒體」在教學活動調查表 ... 31

表 3 研究資料管理編號表 ... 34

表 4 訪談紀錄原始資料與擷取內容表 ... 35

表 5 研究資料分析譯碼階層表 ... 36

表 6 資料譯碼階層分析成果表 ... 36

表 7 研究資料分析引用摘取成果表 ... 37

表 8 教師運用「數位媒體」在教學活動調查統計表 ... 40

(13)

圖 次

圖 1 數位媒體相關之軟體與硬體設備圖 ... 9 圖 2 教師之教學準備與教學效能及其運用數位媒體關係架構圖 ... 26 圖 3 教師之教學準備與教學效能及其運用數位媒體關係研究流程圖 ... 38

(14)

第一章 緒論

蘇格拉底說:「教育不是滿船的填塞,而是點燃生命之火焰。 」

Education is not the filling of a vessel,but the kindling of a flame. – Socrate 教育的目的在傳遞人類所積累的知識,但人類智能有一定的負荷量,光只是 不停得填塞知識,對生活並沒有任何的幫助,唯有活用以有的知識,才能讓人類 更為進步;文明科技的進展,正讓人類主宰著目前地球現況,正如同那亮光照耀 著夜晚的黑暗,生命必然越充實。

現今教學科技的進步,已經深深影響到教師的教學活動,其運用對學生學習 知識會產生何種影響,正是諸多研究者想要探求尋找答案的目標。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從 2003 年開始實施「國民中小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取代原本的「國民中小 學課程標準」,教育部(2003)在課程綱要的修訂沿革中提到:「促進中小學教育 鬆綁、帶好每位學生、改革課程與教學、提早學習英語、協助學生具有基本學力 等建議,適為民意的反映,故在國民教育的改革行動中,必須進行新觀念的課程 改革,以滿足社會期待。」

當政府政策開始進行教育鬆綁,首先開放教科書由民間編輯,只要教科書出 版社能針對課程綱要的能力指標,設計可以符合課程目標的教材內容,經過教育 部所組織的教科書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後就能出版,不再由國家統一編定教科 書,因此課程內容日益五花八門,教科書商更是各顯神通,出現「一綱多本」的 熱鬧現象。當時國立編譯館館長藍順德(2003),在《教科書開放政策的演變與 未來發展趨勢》一文中,提出對於教科書現象的論述:「教科書開放的主要目的,

在於發揮教師專業自主,促進教學生動活潑,啟發學生多元智慧,培養學生多元 能力。」

在此同時,也開放學校對於課程的決定權,學校必須根據課程綱要,組成課 程發展委員會,決定各個學校的自主課程;然後教師依據課程需要,召開教科書 選用會議,對各家出版社所提供的教科書,進行審查挑選使用版本;最後,經由 學校成立的教科書評選委員會,決定選用最合適的教科書;而為了能順利進行教 學,因此要求教師必須在寒暑假期間,針對選用的教科書進行教學準備的工作,

同時訂定教學計畫。

由於教材不斷的更新,對於教師的教學準備工作,形成極大的壓力,各家教

(15)

求,贈送教科書使用的教材教具,配送輔助性的多媒體光碟等相關用品,期望能 被選擇為學校教科用書。

當教育改革的號角啟動,傳統教學現場中,為人所詬病的一支粉筆走天下,

已經無法適應日益五花八門的教學現場,於是各種教學媒體紛紛出籠,目的在幫 助教學過程中,能有最佳的學習效果;但是有諸多因素的影響,例如教室中的媒 體設備不足,教師缺乏媒體操作素養,使得教師不得已又回到粉筆教學的過程,

因此教學現場的問題仍持續存在著。

回想許多教學現場的教師,為了媒體教學進行準備工作,花了多少心思製作 投影片、幻燈片,或者利用錄放映機側錄電視台的知識性節目,隨時思考有多少 的媒體資源可以利用在教學上,有哪些教具在花費不多情形下可以取得,甚必須 親手製作教具,但往往費時製作的教學媒體,在教學中呈現不到 5 分鐘就結束,

因為花費的心力與教學效果不成正比,造成教師莫大的困擾。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民間出版社發展出吸引教師注意的策略,例如他們的廣 告詞中出現:「○○有一套,讓您教學準備教學一把罩!多媒體光碟:電子教案、

動畫、影片、課本圖檔,一應俱全,編講義、出考題、還是製作上課教案,您要 的資源都在這裡。Super Book 電子書:課本文字直接結合聲音、影片、動畫等 各種多媒體素材,呈現最多元的教學面貌。(龍騰文化資訊網高職教科書精彩介 紹,2011)」

當數位科技發展逐漸成熟,電腦和網路系統開始無所不在,各種職場與家庭 都開始出現其身影,無「網」不利之科技新時代逐漸開展;有一家民間出版商的 廣告詞出現:「【網站服務】提供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教學準備教學資源。○

○教師網─課程架構、教學進度表、教案、學習單、教具掛圖、教學簡報 / 動畫、

各式好用表單等,凡是教學用得到,○○教師網通通有!○○教師網的超強功 能,讓教師教學準備、教學、評量、分享通通都 EASY!(康軒教師網活動情 報,2011)」當然也是希望能吸引教師,能選用他們所出版的教科書。

接下來,教育部為了精進教學而出現「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政策,花費大 筆經費建置數位化教室,增加中小學一般教室的資訊科技設備:單槍投影機或顯 示器、網路、可攜式及可寫式電腦等資訊設備,規劃適合各學科教學使用的數 位環境(教育部,2009)。

科技世代的數位學習觀念正逐步發展之中,日漸普及化的電子教科書,與無 所不在的網路世界,將使得傳統教室的粉筆及黑板,逐漸被電腦及螢幕所取代,

面對這種數位化的衝擊改變,首先需要適應的將是教師,在第一線面對學生時,

將如何進行教學準備,提升教學效能,將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16)

第二節 研究動機

一位老師站在講台之上,根據課程目標,擬定教學策略,使用教學技巧,引 導學生進行學習;教室就如同一座舞台,教師就像導演一般,學生就是主角,跟 隨著情節翩翩起舞,往東往西、或站或臥,全由教師加以引導;但學生的表現是 好是壞,除了本身的努力,與舞台上道具的利用,二者之間的媒介互動,如何發 揮相輔相成之功效,正如同教學現場中,所運用的教材和教具,要能吸引注意並 激發學習意願,進而達成教學目標。

教材是達成教學目標之糧食,任何教師皆須進行充分教學準備。因為,在開 放教育趨勢下,教材注重生活化、鄉土化,教師需不斷編撰及尋找補充教材、教 具,以因應時代之變化及課程需求(洪燕竹,2000)。提供給學生最佳的糧食,

以求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當教室開始設置:電腦、網路連線、投影幕、電子白板、短焦單槍投影機,

數位化環境越來越完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不再是一句口號;而現代科技將 電腦運用技術逐步提升,資料數位化更是無法阻擋的趨勢,無論文字、語言、圖 像、影片等,都可以加以數位化,同時儲存資料的載體(如隨身碟、光碟、硬碟)

越來越進步,儲存容量也大至無法想像,使得資料儲存問題不再被困擾。而各種 可以製作教學媒體的工具:如錄音機、照相機、攝影機、投影機逐漸普及化,同 時能直接以數位格式儲存,不需經從前繁瑣的轉檔過程,就能經由電腦直接呈 現,價格也擺脫以往的高昂,新一代的數位媒體革命,正悄悄得醞釀成熟。

教師過去爭搶登記電腦教室,或是推著資訊車到教室忙著配線,調整各種資 訊設備,忙得滿頭大汗,甚至擔誤授課時間,只為了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大 大的降低教師使用意願,即使有再新穎的數位設備,恐怕也只有閒置的後果了。

當數位設備普及一般教室時,此一現象將逐漸消失。所以,現在的教科書出版商 會依據教科書,編製教學用電子書提供教師使用,裡面擁有豐富的資料,不僅包 涵動畫、影片、聲音等,還有一些電子筆、畫圖小工具,大大減少教師教學準備 時間,對此獲得教師得好評。

現代的教師除了教學活動外,還要應付課堂中非知識學習的一切事情:如學 生的行為、學習態度、學習成就、家長的期待、學校的行政事務、社會與論,甚 至被塑造成為聖人,在高道德行為標準要求中,種種壓力紛至沓來,往往令教師 疲於奔命、焦頭爛額,甚至忽略課程要按照規劃進行。使得教學時間相形壓縮緊 迫,無法專心致力於教學事務。

教師仍然是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如果現代科技能將教學媒體,全面轉變成為

(17)

這種的改變,並願意運用至教學中。因為,科技最終目的就是服務人群,依照人 性來發展,為人類解決各種問題。

因此,當教師有使用數位媒體的意願,會對教師的教學準備與教學效能產生 如何的改變,將是本研究所要探討的方向。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本研究在探討教師決定運用數位媒體時,會與教學準備集教學效能產生何種 關係;依據運用過數位媒體進行教學的教師之親身經驗,將其看法與心得,做出 系統化的整理、歸納級分析。

因此,本研究的探討問題如下:

一、教師運用數位媒體進行教學活動的設備需求為何?

(一)瞭解教師所需要的基本數位化設備;

(二)瞭解影響教師選擇軟、硬體設施的因素。

二、教師運用數位媒體在教學準備的情形如何?

(一)數位媒體在展現課程設計能力的運用;

(二)數位媒體在研訂適切教學計畫的運用;

(三)數位媒體在精熟任教學科知識的運用。

三、教師使用數位媒體教學後,其產生的教學效能如何?

(一)數位媒體對清楚呈現教材內容的影響;

(二)數位媒體對運用有效教學技巧的影響;

(三)數位媒體對善於使用學習評量的影響。

第四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旨在探討教師對於運用數位媒體,在教學準備及教學效能採行的方法 與策略,因此針對下列名詞加以定義。

一、 數位媒體

數位媒體是指將影片、聲音、圖像及文字,轉換成可以在電腦上判讀的數位 信號,能呈現與傳遞知識訊息的媒介,相關的硬體設備和應用軟體,均屬於其範 疇。

二、 教學準備

是指教師在授課之前,對教材內容、課程結構、學習原理等的深入理解,經 過制訂課程目標、準備教學內容、分析學生條件、擬定教學方法、運用教學媒體,

(18)

結合自己的教學知識與理念,聯繫以往的教學經驗,經過思考、選擇與確定,進 行編寫教學方案,最後決定採用的教學方法之過程。

三、 教學效能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課程學習目標,採用合宜的教學方法,能夠清 楚呈現教材內容、運用有效教學技巧、善於使用學習評量,有效運用教學時間,

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19)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記得有一次教室電腦發生故障,又急於開始上課,十萬火急去與資訊管理教 師研商解決之道,那位資訊教師在言談中提到:「現代的電腦功能越來越強大,

只要搭配投影機和投影幕,就可以將 VCD、DVD、幻燈機、實物投影機、錄放 音機等多媒體機器通通取代,當沒有電腦時,反而都不知道怎麼上課了。」

在教學現場中,電腦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教學媒體工具,除了教室現場要設 有一定的設備外,教師也被要求要具備一定的資訊素養。教師使用數位媒體進行 教學活動,現在一般都會通稱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因此,將先針對下列課 題進行文獻探討:

一、教師常運用數位媒體設備。

二、教師選擇數位媒體的影響因素。

三、教師以數位媒體實施教學的成效。

第一節 教學使用的數位媒體

論語—魏靈公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教師想要做好教學的工作,不能只憑一張嘴一隻粉筆,在諸多的教學工具 中,教師會如何進行選擇運用,往往會關係到教學效能,尤其在今日數位科技的 進步,教學也要配合與時俱進,針對學習的目的與需求,選擇適當的科技,方能 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壹、 數位化與教學媒體的關係

「媒體」是指係指人與人或人與物之間的媒介物,包括器材或設備的硬體和 教材或資料的軟體(徐照麗,2000),即為儲存資料、操作使用和傳遞信息的媒 介或工具。當「媒體」被用於教學活動時,其目的在增進學習效果,則被稱為教 學媒體(張霄亭、朱則剛,1999)。就教學媒體發展過程,可以分為:從粉筆、

黑板、圖像等,進而出現教科書、作業簿與測驗等,再進化出現各種視聽器材等

(張霄亭,1999)。

對於教學媒體的分類,目前並無一致說法,有的依照使用器材設備來區分 為:傳統媒體、近代媒體及新媒體等(陳淑英,1993);有的是按照年代發展區 分:第一代教學媒體、第二代教學媒體、第三代教學媒體、第四代教學媒體等(張 霄亭、朱則剛,1999)。

(21)

一、以印刷技術產生,如教科書(陳淑英,1993;張霄亭、朱則剛,1999)、

講義、書報(陳淑英,1993)、作業簿、測驗等(張霄亭、朱則剛,1999)。

二、平面展示如照片、地圖、統計圖表(陳淑英,1993;張霄亭、朱則剛,

1999)、提示卡、圖畫、掛圖等(陳淑英,1993)。協助平面展示如黑 板(陳淑英,1993;張霄亭、朱則剛,1999)、揭示板、絨布板、磁鐵 板等(陳淑英,1993)。

三、立體展示如模型(陳淑英,1993;張霄亭、朱則剛,1999)、標本、地 球儀、實物(陳淑英,1993)、戲劇、展覽品等(張霄亭、朱則剛,1999)。

四、產生影像聲音效果如唱片播音機、錄放音機、幻燈片放映機、電視機、

錄放影機(陳淑英,1993;張霄亭、朱則剛,1999)、透明片投影機、

影碟機(陳淑英,1993)、實物放映機、無線電收音機(張霄亭、朱則 剛,1999)。

當 1990 年代後,電子及通訊技術之開發,以影像及聲音之表達為主軸的新 資訊媒體及系統媒體(陳淑英,1993)。及運用網路資源、多媒體教學、電腦教 學等(張霄亭、朱則剛,1999)。教師可以取得的媒材更為廣泛。

近年來電腦的發展技術一日千里,而電腦的操作使用格式,不同以往的類比 訊號,而是使用一連串的 0 與 1 之數位組合型態做傳輸訊號。因此將聲音、圖像 及文字,轉換成電腦可以判讀的資訊,稱為數位化。

因此,用來從事教學活動的數位化各項軟、硬體設備,可以稱為「數位媒體」, 而這些設備必須以電腦為操作基礎,所以初步歸類如圖 1 所示:

(22)

圖 1 數位媒體相關之軟體與硬體設備圖

貳、 數位媒體的應用概述

教師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時,仍將之定位於「網路教學」;影響教師 在教學時使用電腦的因素包括:在面對困難與障礙中,以班級缺乏網路連線設 備、電腦設備不夠使用名列前茅(陳神勇,2003);而網路頻寬不足速度太慢且 容易斷線或無網路環境,會影響教師教學的心境(陳神勇,2003;鍾啟騰,2005);

甚至部份較積極的教師,雖自備筆記型電腦,也因班級缺乏網路連線,而無法應 用網路教學(陳神勇,2003)。不是所有學校的設備使用都很方便,若需要運用 到媒體器材,就可能比較麻煩。學校網路頻寬的限制,易造成連結擁有大量圖檔 的網站之困難(吳明德、陳世娟、謝孟君,2005)。

在 2003 年前,仍有近七成的班級沒有電腦設備,學校電腦教室又僅一間,

現有電腦網路設備不足、老舊故障與網路連線緩慢問題,日益嚴重,對教師應用 網路教學實在不方便(陳神勇,2003)。而電腦設備老舊,無法刺激或吸引教師 多加利用設備教學(鍾啟騰,2005)。學校電腦教室提供資訊教育的學習,有效

輸入工具:

有線、無線、螢幕 鍵盤,有線、無線 滑鼠,手寫板,觸

控式電子白板

網路連線:

有線系統 無線系統

網路搜尋引擎 如:Goolge、雅虎 奇摩、百度、Bing、

蕃薯藤等

雲端科技 視訊系統 線上共筆系統

部落格

電子教科書 電腦命題系統 教學多媒體光碟

益智遊戲 文書軟體 單槍投影機

投影幕 互動式電子白板 大型液晶顯示器 電腦:

桌上型 筆記型 平板型

數位

媒體

(23)

提升學生資訊能力,但未有新的資訊設備,教師在進行資訊融入教學時,僅能利 用電腦教室使用空檔,使用上相當不便(郭吉模,2008)。

即使想利用電腦進行教學,到電腦教室上課或借用液晶投影機均需事先預 約,且常與其它班級衝堂(陳神勇,2003)。單槍及投影機全校只有兩、三台,

因此必須輪流借用,造成教師的困擾而不願意使用(江文鉅、洪櫻玲,2006;呂 蒨娥,2009)。而且借用後教師又得自行保管這些器材,造成教師們的心理負擔

(江文鉅、洪櫻玲,2006;呂蒨娥,2009)。當教師認為數位媒體是易用、有用 時,進一步要採用則行政支援、設備、時間等,會成為需要面對及解決的因素(張 金鐘,2002)。

教師使用數位化教材教學的經驗中,設備不足是最大的問題,教師自備手提 電腦,但無力解決網路連線及投影設備問題,對有意願使用數位化教材的教師,

將有志難伸(張金鐘,2002)。相同情形下,教師應用網路教學時,以班級缺乏 網路連線設備居多,優先建置校園網路佈線,讓教師在資訊的運用能更活絡,教 師只要配合筆記型電腦(陳神勇,2003;林旻賜,2007)。希望能增購班級單槍 與大螢幕並加快網路速度(呂蒨娥,2009)。就能在教室連上網路配合教學,解 決資訊操作上的問題,在使用上更純熟,建立更高的自信心(林旻賜,2007)。

當基層的聲音逐漸傳到中央後,教育部(2009)展開行動,在「建置中小學 優質化均等數位教育環境計畫」內,其中問題評析,針對國民中小學指出下列情 形:

一、「專科教室」資訊教學設備不足

(一)善加利用電腦與網路等資訊科技工具的即時性、互動性、多媒體傳 播與自主性學習環境等特質,將可活化現場教學與學習情境與模 式。然全國中小學「專科教室」資訊教學設備嚴重不足,且部分設 備已老舊不堪使用,無法因應各科任教師教學需求。教育部多年未 能編列相關經費充實所需設備,亟待解決「專科教室」資訊設備不 足的問題。

(二)宜設立多功能 E 化專科教室,建置單槍投影機或顯示器、網路、電腦、

電子白板、攝影機、可攜式及可寫式電腦等設備。應考量用途的不同,

裝設不同的資訊設備,如:科學實驗室的 E 化應以實驗用的數位器 材為主。

二、「班級教室」資訊教學設備老舊

(一)目前「班級教室」資訊教學設備,大多利用「電腦教室」汱換之設 備重覆再生使用,無固定經費購置及維運。依據九年一貫課程之精

(24)

神,各 學 習 領 域 應 使 用 資 訊 科 技為 輔 助 學 習 之 工 具 , 以 擴展 各 領 域 的 學 習,並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適當的使用資訊 科技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成效,故資訊教學設備老舊、不足及不便 捷,易使「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無法有效落實,而「資訊科技應用 於教學創新作為」更無法發揮其功效。

(二)宜增加一般教室的資訊科技設備,如:單槍投影機或顯示器、網路、

可攜式及可寫式電腦等資訊設備,規劃適合中小學一般教室各學 科教學使用的數位環境。

同時,計畫建構中小學校園無線網路環境及無線漫遊機制,希望和既有的校 園有線網路環境互相搭配,提供老師及學生一個在校園內隨時可接取的網路,隨 時可以運用數位學習內容進行課程教學或自我進修(教育部,2009)。

因此,改善一般教室的資訊科技設備的政策,逐漸落實至教室現場之後,學 校要有一間教室設置電子白板,其使用又形成新一波風潮。當國內學者將電子白 板引進台灣,未能思考現場教師需求與感受時,是否可能導致電子白板水土不服 而棄置在教室內的角落中(蕭英勵,2007)。另外有研究指出:教師認為班班設 置互動式電子白板,可以提高教師使用的動機與機會,但學校只有幾間教師設 置,無法普及化,在教學使用前,必須先去熟悉設備;想將設備借用至教室,還 要動用人力搬動電子白板、單槍投影機、電腦及連接線,更降低教師的使用意願

(吳致維、吳咸慧、楊文輝,2010)。當然電子白板僅是諸多數位媒體之中的一 項,是否切合教育現場教師的需求,是否需要一片電子白板來進行教學活動,教 學內容是否還能保有豐富與多元,令人深思(蕭英勵,2007)。新式數位化設備 進入教室時,黑板與電子白板並存,減少對教師之衝擊(吳致維、吳咸慧、楊文 輝,2010)。

經由上述文獻探討發現,政府在 2009 年開始進行數位化教學設備改善:

一、在 2009 年前大多反應:缺乏網路連線或連線品質欠佳,教室無電腦與 單槍、投影設備,以致無法將數位化科技應用至教學中。

二、2009 年開始政府大力支持經費,規劃適合教學使用的數位環境,包含 數位設備與網路環境,使得進行數位化教學,得以順利推動。

三、由於電子白板這項新興的資訊科技教學產品,經由採購引進教室內,所 引發的設備數位化情形,對教師教學行為的關係,此項將值得探究。

四、而電子白板引進教室後,也引發是否適用的爭論,究竟教師所期望的數 位化教學設備配置為何,此項亦須進行探究。

(25)

參、 數位媒體在教室的運用

教師身處於資訊化時代,必須了解並善用各種新資訊及傳播媒體,以便有效 的蒐集資訊、安排教材、整合學習資源,將有助於提昇教師專業知能與形象,造 福學生(鍾啟騰,2005)。教師體認到數位化促使教學科技的蓬勃發展,電腦搭 配網際網路,與單槍投影機的配合運用,其高亮度功能、體積小型化、及價格降 低,對傳統教學型態有鉅大而深遠的衝擊與影響(朱耀明、古信鳳、李祈仁,

2004)。使用電腦與單槍投影方式呈現多元化的多媒體、動畫、影像,減少傳統 的口述教學型態,使教學更活潑生動(朱耀明、古信鳳、李祈仁,2004)。

以往有研究提及,教學媒介將資訊融入教學模式區分為:網路教學、多媒體 教學、錄影帶教學、虛擬教室教學、及推廣電子郵件等(溫明正, 2000)。在 調查國小教師資訊科技媒體使用頻率中,「電腦媒體」最佳,其次為「錄音媒體」,

電腦媒體已成為生活中傳達、交換訊息的快速管道之一(黃子誠,2007)。而新 式的互動式電子白板除了具有傳遞聲音、影像外,同時具有互動的特性,更能吸 引學生注意(吳致維、吳咸慧、楊文輝,2010)。所以,現代教師都應有效地應 用視聽、電子、資訊教學媒體,以提高學習和教學的能力(吳致維、吳咸慧、楊 文輝,2010)。

有研究針對澎湖縣國小教師調查,在運用網路教學意願情形,發現在班級經 營、教學計劃、教學互動、教學評鑑等層面,持正向的意願 ,並積極應用各項 網路資源,從事輔助教學(陳神勇,2003)。部分教師認為在教學中使用教學媒 體的主要原因為:比較能引起學習興趣、可以增深學習印象、使學生更了解學習 內容、會增加教學效能、節省時間(許順得,2003)。

經常應用網路教學的科目或領域,以語文領域最多,其次為自然與生活科 技。較少應用網路教學的科目或領域則是數學、健康與體育(陳神勇,2003)。

但在師資培育單位為了加強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於電腦在音樂教學上的應用、

體育教學媒體設計與製作等課程,使得藝能科在整體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有較理 想的運用(蔡淑燕,2003)。且不應限制使用科目,利用其特性應用在教學設計 及創意上,將是助力而非阻力,而非為使用而使用(張金鐘,2002)。

教師認為使用互動式電子白板輔助教學,可以提昇教學成效。使用各式視聽 教學媒體來輔助教學,目的是希望讓教學生動活潑而提高教學成效(吳致維、吳 咸慧、楊文輝,2010)。而互動式電子白板在所有教學科目的應用,可以讓自己 先對教學內容有所了解,具有提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的功能(吳致維、吳咸 慧、楊文輝,2010)。

(26)

即使認同教學媒體的優點與特性,但所有的設施均有管理使用問題。以澎湖 縣國小教師在教學中使用教學媒體所遭遇的困難為例,認為主要原因為:時間安 排困難、學校缺乏教學媒體、沒有適當可用的教學媒體、教學媒體管理不良、不 知如何運用教學媒體(許順得,2003)。學校無專門單位或專人管理教學媒體,

無法協助教師使用,操作太過困難,都會降低其使用率(江文鉅、洪櫻玲,2006)。

不過仍有個現象,班級裡面雖然有電腦,但未充分應用於教學,只是用來處理文 書工作,或供學生下課使用(江文鉅、洪櫻玲,2006)。

其它研究亦發現國小教師擔任課務節數多,兼任行政業務忙,大多身負輔導 管教學生的導師職責,每天批改作業,且須經常與家長溝通聯繫,沒有時間製作 教材(朱耀明、古信鳳、李祈仁,2004;江文鉅、洪櫻玲,2006;吳致維、吳咸 慧、楊文輝,2010;尤英愉,2010)。而能力不足,會影響教師媒體來輔助教學 的意願,所以教師還是選擇以最簡單、最方便的傳統口述方式進行教學(朱耀明、

古信鳳、李祈仁,2004;吳致維、吳咸慧、楊文輝,2010)。而教授多項科目時,

沒時間製作教材,重複使用的機會不高,且好不容易製作單一科的教材,也只能 使用一次,會影響媒體輔助教學的意願(吳致維、吳咸慧、楊文輝,2010)。

以往推行資訊融入課程,太過強調使用設備(例如幻燈機、實物投影機、電 腦、單槍投影機等),沒有考慮到課程是否適合,或只有某單元適合;更重要的 不是使用部分,課程設計才是教學最重要的部分(吳致維、吳咸慧、楊文輝,2010)。

如何讓老師方便取用,提供適當行政資源與支援,並有專人可以諮詢與維修 管理,再加上充分的軟體教材資源、齊備的硬體設施支援、使用操作的知識等,

都有助於提高使用的動機與意願(朱耀明、古信鳳、李祈仁,2004;江文鉅、洪 櫻玲,2006)。

在上述文獻討論中,可以發現:

一、數位媒體這個名詞並未被提出,一般出現的名稱有「視聽教學媒體」、

「資訊科技媒體」,但其本質仍是以電腦操作為基本概念,當使用在教 學活動中,在 2003 年以前有的稱為「網路教學」,當 2003 年開始實施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以後,則稱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二、任何媒體設備進入教室以後,都是用來輔助教學,希望提升教學成效與 提升學習動機,然因缺乏操作技能、設施缺乏管理、教師借用需負擔保 管責任、沒有充分的教材資源,都會降低使用動機與意願,致使教室即 使有各種教學媒體設備,仍然未被好好善加運用。

(27)

三、教師寧願選擇最簡單、方便的傳統口述來進行教學,卻不願意使用教學 媒體,是否因為需要再花額外時間進行課程設計,導致使用意願降低,

其理由也是值得探究的課題。

第二節 影響教師使用數位媒體的因素

智慧語錄:「學問好比腸胃裡的食物,裝下多少並不重要,吸收多少才重要。」

教師決定使用數位媒體,會依據外在與內在因素進行評估,在以往研究中其 影響狀況如何,將會一一呈現。

壹、 影響教師使用數位媒體的外在因素

教師在教學媒體(電腦、單槍投影機)運用,以年齡為背景條件時,許多調 查顯示:學歷為師專或師範之國小教師較低、任教年資 26 年以上較不積極(陳 神勇,2003)。資深的使用頻率明顯低於資淺(江文鉅、洪櫻玲,2006)。因為 年輕教師資訊能力明顯優於年長教師,且年長教師習慣於傳統教學方法,對改變 教學方式有著排斥感及不安感(江文鉅、洪櫻玲,2006;鍾啟騰,2005)。究其 原因,年輕教師接觸電腦、網路和手機的次數較年長的教師還多,因此較為瞭解

(尤英愉,2010)。

以澎湖國小教師使用網路教學意願的調查研究顯示:離島地區高於馬公市 區、參加研習時數 100 小時以上、接觸網路愈久、家中擁有上網設備,應用意願 較高(陳神勇,2003)。同樣針對屏東山區教師的研究亦顯示:非資訊系所畢業 資訊經驗有限、兼任行政無時間摸索電腦知能、地處偏遠少有機會參加資訊研 習、無相關措施鼓勵督促學習再造(鍾啟騰,2005)。另外,在彰化縣國小教師 的研究:兼主任組長高於級任與科任、研習時數 4 週以上或資訊學分 5 學分以上 高於 1 週以下或 1 學分、每天使用高於偶爾使用、市區高於鄉鎮地區、進階設備 高於中級設備(林旻賜,2007)。

但最近針對台中市國小教師的調查,在媒體訊息與符號特質項目上,發現在 性別、職務、畢業科系、研習進修和學校規模等五個背景變項,在教師媒體素養 上皆沒有顯著差異(尤英愉,2010)。

當教師資訊素養內化為技能的一部份,使用數位化教材為當然容易,而其有 用性與專業性相關(張金鐘,2002)。教師本身的能力、對媒體的喜好、教學時 間、學生的資訊素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數位教材分享的多寡、教學軟體使用介 面難易等皆會影響選擇(江文鉅、洪櫻玲,2006)。對整體教學自我效能、教學 計畫、教材呈現、教學策略與學生資訊學習表現等,有更高表現(林旻賜,2007)。

困擾老師的不是設計、編排課程的能力,而是利用電腦製作課程的資訊能力,運

(28)

用來輔助教學的前置作業,教師覺得自己的能力不足(吳致維、吳咸慧、楊文輝,

2010)。不過,教材的選用要避免產生「方向迷失」與「認知超負荷」的現象(張 金鐘,2002)。

因此,教師認為安排專家指導,需要專門管理人員,協助教師使用教學媒體

(許順得,2003)。增加國小員額編製,減少教師教學時數,讓教師有時間與心 力去製作教材(朱耀明、古信鳳、李祈仁,2004)。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爆炸、資訊發達的世代,資訊科技的發展必成為重要一 環,生活資訊科技如影隨形,教育自然無法拒於門外,應以開放的心胸接納它,

並善加利用,使之成為教育的助力(張金鐘,2002)。教師在有網際網路連線,

且受過訓練以及能獲得協助,就會利用電腦從事教學(Lanahan, 2002)。教師們 已經不可能靠著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來教授,無法使學生感官得到滿足,無法淋 漓盡致的傳達資訊給學生,充分且有效的使用教學媒體,必能提高教學效能,增 進學習效果,提高學習品質,成為有效達成教育目標的工具(江文鉅、洪櫻玲,

2006)。

根據上述文獻探討發現:

一、在 2009 年的文獻指出,會影響到教師的使用數位媒體的外顯因素有:

年齡、性別、資歷、學校規模、教學時數、畢業科系、職務、學校位置 等,但在 2010 年以後,有篇文獻認為這些都已經不明顯。

二、當阻止教師運用數位媒體進行教學的因素消失,數位化教材的取得與如 何使用來教學,又成為新課題,此即為教師進行教學準備內容的層面,

亦即本研究將探討的面向。

貳、 影響教師使用數位媒體的內在因素

雖然,教師的資訊素養在資訊科技認知、網路應用能力與軟硬體操作能力較 好,在資訊溝通表達上略顯不足,顯見教師的資訊素養尚較停留於個人單獨作業 與基本操作能力(林旻賜,2007)。即使在硬體設備充足,教材內容豐富的環境 中,如沒有好的教學設計,則其效果必有所阻礙(張金鐘,2002)。所以趨勢將 逐漸偏向課程設計與教學法,不再重視資訊技術、軟硬體學習或程式設計開發(吳 致維、吳咸慧、楊文輝,2010)。注重教學設計、理論引導、教學觀摩、心得發 表應有交流的機會,對使用數位化教材教學,才會更臻於成熟完備(張金鐘,

2002)。

教師認為需要協助的項目有:最新媒體資源的使用訓練、尋找相關教學資

(29)

資訊研習課程,提昇資訊教學能力與素養是最為迫切需要的(陳神勇,2003)。

而在網際網路應用能力、整合教學應用能力、資訊科技的認知與應用能力、教學 管理與軟體應用能力等資訊素養,持著較正面、樂觀的態度與信心(蔡淑燕,

2003)。

教師在上課之餘,往往身心俱疲,在教材編輯上,往往心有餘力不足,且大 部份教師在師資養成時並未有相關課程訓練,因此普遍缺乏軟體設計能力。至於 市售軟體不僅價格昂貴又往往不符合教師需求,因此在教材及應用軟體上教師普 遍有資源不足的困擾(郭吉模,2008)。因此,學校及教育當局在辦理資訊相關 研習或進修課程的規劃時,宜朝廣義資訊素養方面設計,不應只侷限於套裝或應 用軟體使用的技巧研習,同時針對需求與能力來規劃設計,提升資訊素養應是重 點的工作(林旻賜,2007)。所以提供充足的教育訓練與研習課程,有學習與練 習的機會,並增加教材的廣度,能很容易就取得資源,容易操作、方便教學,就 能提升使用的意願(吳致維、吳咸慧、楊文輝,2010)。

當數位媒體進入教室現場,技能層次較低的教師有許多障礙需要克服,技能 層次較高的教師使用數位化教材之教學設計,又何嘗不是一個新的挑戰(張金 鐘,2002)。建立教師資訊能力分級指標,以加強教師專業技能,改善教學方式 與提昇教學品質(陳神勇,2003)。要自我提昇使用科技的能力,充實自己使用 科技的能力(江文鉅、洪櫻玲,2006;林旻賜,2007)。因此教師必須具備基本 電腦素養,學習多媒體電腦與網路資源的應用,不論電腦為何種角色,目標都在 於幫助學生學習,提昇教學成效,現代教師必須充實個人的資訊能力,才能勝任 未來的教育工作(郭吉模,2008)。

面對日新月異的資訊科技,雖然教師都能隨著時代的腳步,但不可否認,仍 有教師抗拒時代的轉變,資訊帶給他們的壓力,對於資訊教育推動將造成阻力(郭 吉模,2008)。教師媒體素養愈高,其教學效能愈好,並可教導學生批判思考的 能力,以正確判讀訊息的真偽,成為聰明的閱聽人(尤英愉,2010)。

一般教學媒體無法如一般書籍,只要瀏覽就能瞭解內容概要,若能將媒體資 訊化、數位化,方便查詢使用,並將內容摘要置於資料庫,放在網路上便於流通,

能輕易且方便的找到所需的資訊(江文鉅、洪櫻玲,2006)。現今媒體科技日新 月異,應積極充實自己,追求專業成長,才不致出現「以『過去』的經驗,教導

『現在』的學生,因應『未來』的生活」的窘境(尤英愉,2010)。

由上述論所述,在教師的資訊素養層面來看:

一、較偏於個人單獨作業與基本操作。

二、過往研習較偏於套裝軟體的使用技巧。

(30)

三、應針對如何編製數位化課程的需求來加強能力,並建置方便查詢使用的 數位化資料庫。

當教師不再畏懼使用數位媒體,對於自己的數位化技能充滿信心時,會對教 學準備產生何種變化,值得進一步探討。

第三節 數位媒體的教學功用

禮記中庸篇:「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可以成功,沒有準備就要失敗;教學也是一樣,教 師能有充分的準備,善加運用各種知識與技能,輔以豐富的教學資源,相信必能 獲得良好的教學效能。

壹、 數位媒體在教學準備的運用

教學準備是指教師從事教學活動前,考慮各種人、事、時、地、物採行的事 先準備工作,而涵蓋哪些項目,並沒有一定的規準;因此,教學準備需要以教師 的教學設計為基礎,考慮教學的對象、內容、目標、方法、資源、環境、活動、

時間、評量等項目(林進材、林香河,2011)。

教師的專業發展能力中,能展現課程設計能力、研訂適切的教學計畫(教 案)、精熟任教學科領域知識(教育部,2008)。即在教師在教學前,妥善安排 教學準備工作,清楚教學目標、熟悉課程與教材內容,依據學校需求、學生個別 差異,設計適當的教學活動(尤英愉,2010)。

教師在教學科技融入教學,應用時機分為課前準備、引起動機、上課講授、

教學活動、課後評量等五個階段(徐新逸、吳佩謹,2002)。以往有研究指出,

教師的時間和精力畢竟有限,無法期望能製作資訊融入教學資源,由相關單位提 供教師可參考使用的資料,只要具備基本的電腦應用技能,能進行擷取、修改相 關的教材資源,供自己使用即可(吳正己,2001)。對教學課程的內涵及學生學 習策略有完全的瞭解,才能設計出資訊融入教學的的教學活動,這些能力當然不 是一蹴可及(吳文中,2000)。

從教材資源來看,推動資訊融入教學,除了教師的訓練之外,最大的問題是 提供教師們可用的教材資源(吳正己,2001)。教師在融合資訊科技於教學之策 略與方法中,以資訊科技知能和教學設計的教學前置評估、教學活動規劃之需求 最甚(張瓊穗、翁婉慈,2008)。必須針對教材、教學方法、策略等加以適當的 調整與轉化,才足以發揮作用(Rovai, Ponton, Wighting & Baker, 2007)。

從課前準備來看,覺得利用網際網路所搜尋的教學資源,使用起來相當方

(31)

(吳明德、陳世娟、謝孟君,2005)。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其實資訊科技應用廣 泛。可以選用適當的教學軟體或資訊設備,有效地進行教學及管理工作,例如運 用電腦科技管理學生學業和出席記錄、計算成績、出考卷、製作教學教材,或下 載網路資料提供課外閱讀等(邱瓊慧,2002;劉遠楨,2004)。智慧財產權問題 與學校軟硬體設備的不足,是在使用網路教學資源時遭遇到的困難,因為資料取 得涉及到版權問題,不一定是在網路上的資料就都可以使用(吳明德、陳世娟、

謝孟君,2005)。

現今資訊科技可研發出多元之教材,教學者應善加利用,思慮教學情境及學 生先備知識,運用適合學生學習吸收之表徵形式呈現,實現個別化教學,配合適 宜之教學策略,讓課程內容更為豐富且生活化,增進教學成效,幫助學生有意義 的學習(陳玉婷,2010)。運用網際網路搜尋教學資源,不僅使備課更為方便,

同時新穎且多樣化,除了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可加強課程內容的深度與廣度

(吳明德、陳世娟、謝孟君,2005)。

整體而言,教師在基本資訊科技運用上,都已經相當熟練,但學習如何利用 在教學的環境規劃、教學活動的設計、與課程結合,加強學生的學業能力,及整 理學生資料、進行學生評量上,可以更進一步加強(徐式寬、關秉寅,2011)。

嘗試資訊科技融入各領域教學,推廣及研發各種教學策略,教師的引導與學生的 自主學習,能使學習更具多元化、適性化與個別化,有助於提升學生學習成效及 學習動機(陳玉婷,2010)。在過濾及選擇網路教學資源時,注重資料的正確性、

時效性、新穎性,教學資源要能吸引學習動機與注意力,符合認知程度,才是好 的教學資源(吳明德、陳世娟、謝孟君,2005)。因此,依循教師對專業知能需 求,作相關培訓課程規劃,滿足教師專業需求(張瓊穗、翁婉慈,2008)。除此 之外,藉著團隊合作的方式,可以更快速完成教材的發展及分享,不只提供教師 教學助力,更可以節省教師許多時間和精力,提昇資訊競爭力(郭吉模,2008)。

而如何以數位媒體進行教學準備,能展現課程設計能力、研訂適切的教學計 畫、精熟任教學科領域知識,雖然有較少文獻進行探討,至於要如何運用,根據 文獻有下列幾點意見:

一、對教材、教學方法、策略等加以適當的調整與轉化,才足以發揮作用。

二、具備基本的電腦應用技能,能進行擷取、修改相關的教材資源,供自己 使用即可。

三、對教學課程的內涵及學生學習策略有完全的瞭解,才能設計出資訊融入 教學的教學活動。

(32)

四、思慮教學情境及學生先備知識,運用適合學習吸收形式呈現,實現個別 化教學。

五、利用網際網路所搜尋的教學資源,使用起來相當方便,而且資訊相當豐 富且新穎,可加強課程內容的深度與廣度。

六、在選擇網路教學資源時,需要過濾及注重資料的正確性、時效性、新穎 性。

七、教師運用基本資訊科技已經熟練,但如何利用在教學環境規劃、教學活 動設計與課程結合,對學生的學業能力、整理學生資料、進行學習評量,

可以再加強。

因此探討教師如何運用數位媒體,對於進行教學準備會產生何種關係,將是 本研究所關注重點方向。

貳、 數位媒體在教學效能的運用

教學的合規範性、教學活動的多樣性、教學活動的任務取向、熟悉教學內容 與策略、有效的教學溝通能力、建立有制度的規則、有效監控座位中的活動、轉 換各種教學技巧、有效運用學科教學時間、注意教室中的事件等項目(林進材、

林香河,2011)。除了教學規劃與準備,還有教師在教學中,使用的策略與技巧、

評量與回饋、班級經營與管理,與教師本身的專業成長與研究(尤英愉,2010)。

所以能清楚呈現教材內容、運用有效教學技巧、善於運用學習評量等三項,是屬 於教學效能的項目(教育部, 2008)。

有為數不少之研究發現,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後,教學的型態必然會產 生重大的轉變(Dexter, Anderson & Becker, 1999; Dias, 1999)。教學者若在傳統 講述式教學法上,適時運用電腦多媒體教學,透過視覺、聽覺來傳達教學訊息,

協助學習者做有組織、有意義的編碼,使學習者所接收的訊息能傳達至長期記憶 區,將有助於提升學習者的學習成效與學習記憶保留(Coleman-Martin, Keller, Cihak & Irvine, 2005)。

就應用方面,資訊融入教學的四個面向,分別是教學資源、教學工具或教學 環境、教材傳播管道和學習工具。就教學資源方面來說,是將資訊科技當成教學 資源的來源之一,像是教材、教學素材以及參考資料(徐新逸,2004)。更進一 步解釋,除了各項資訊設備的硬體操作外,也要瞭解各項設備的特性,以使教學 內容在適當的設備下,在教學流程中能順暢的展現出來,使學生能夠瞭解學習的 內容(吳文中,2000)。將訊息經過適當編碼處理後,如果能透過適當的教學策

(33)

略與設計,可使學生有機會將長期記憶中的訊息提取出來,如此,則有助於鞏固 學生知識結構的連結性(Mayer & Moreno, 2003)。

從上課效果來看,使用網際網路搜尋教學資源,不僅使備課更為方便,也更 為快速且多樣化,對於學生及課程內容都有加分的效果(吳明德、陳世娟、謝孟 君,2005)。網路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學軟體提供獨立而反覆的學習活動,

多媒體工具增進學生的學習興趣,而結合資訊科技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更活化了 教師的教學技巧(郭吉模,2008)。但運用科技於教學活動中,學生也必須要有 一定技巧來運用這些科技(吳文中,2000)。

有研究指出:經常使用電腦及網路,使教師有多方面的改變,例如,教師較 願意與別人討論所缺乏的專長,願意向學生學習;在教室中同時進行多樣的活 動;安排學生做較費時、複雜的作業;給與學生在方法、材料方面更多彈性來完 成作業(Becker & Ravitz, 2000)。數位學習除了結合傳統教學外,另搭配多媒體 動靜態交互表徵的方式,大量引用文字、圖形、聲音、影像、動畫、課後練習及 互動式按鈕等,多樣化與多互動的教學表徵,創造多元之學習情境及活潑之教學 氛圍(陳玉婷,2010)。評量的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課堂上的作品,像是學習 單,另外一種是課後的反應,對於學生的學習效果皆持正面的肯定(吳明德、陳 世娟、謝孟君,2005)。所以,資訊科技不僅提升了教師的教學效能,更提高了 教師的專業形象(郭吉模,2008)。

教學專業技能展現,著重於:教學資源發展或取得、教學活動帶領及教學評 鑑等面向的教學(張瓊穗、翁婉慈,2008)。藉由多樣化教學法與教學設計的加 持,使得視資訊科技為學習認知工具的觀點,愈來愈符合現代教育科技理論的作 法;反觀若缺乏適當的教學設計融入,純以實現科技能耐或滿足科技新鮮感的數 位學習應該只夠支撐短期熱度(Wang & Reeves, 2007)。

根據文獻的顯示,教師在運用數位媒體於教學時,不管是對學生或教師,會 發現有以下情形出現:

一、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後,教學的型態必然會產生重大的轉變。

二、數位學習可有組織、有意義的編碼,能將訊息能傳達至長期記憶區,有 助提升學習成效與記憶保留,是較有效率的學習方式,鞏固學生知識結 構的連結性。

三、資訊融入教學的四個面向,是指教學資源、工具或教學環境、教材傳播 管道和學習工具。

(34)

四、網路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學軟體提供獨立而反覆的學習活動,多媒 體工具增進學生的學習興趣,而結合資訊科技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更活 化了教師的教學技巧,資訊科技不僅提升了教學效能與專業形象。

五、若缺乏適當的教學設計融入,純以實現科技能耐或滿足科技新鮮感的數 位學習,應該只夠支撐短期熱度。

綜上所述,數位媒體進入教學活動中,對教師的教學技巧或學生的學習效 果,都有相當的助益,但也必須注意到短期熱度的效應,這也是本研究要關注到 的地方。

參、 數位媒體對教師教學的影響

視聽教學媒體的效能早被肯定,視聽教學媒體可以結合聲、光、影像與動畫,

更能具體地傳遞訊息,將抽象概念具體化,減少抽象概念的學習,提高學生的學 習興趣與動機(朱耀明、古信鳳、李祈仁,2004)。互動式電子白板可亦具有相 同功能,將抽象概念用具體的圖表、影片具體化,不必單單只用語言、文字來描 述,提昇抽象概念的學習成效(吳致維、吳咸慧、楊文輝,2010)。

教師有效的運用教學媒體,能讓學生學的更有趣、更有效率、面向更廣,因 此教學媒體不應該只是輔助的角色,應是為教學活動的一部份(江文鉅、洪櫻玲,

2006)。教師需要更多時間以從事資料蒐集、設計教學活動、規畫教學流程等教 學準備工作(呂蒨娥,2009)。視聽教學媒體可以提高教學效能的信念,並用來 輔助教學,其目的是希望能教學生動活潑而提高教學效能(吳致維、林建仲,

2010)。教師了解時代在變遷,社會在進步,教學的型態也在改變。現代教師都 應有效地應用視聽、電子、資訊教學媒體,以提高學習和教學的能力(吳致維、

林建仲,2010)。

較高的電腦自我效能不害怕利用資訊科技,利用資訊科技的優點,補足傳統 學習不足之處(邱玉菁,2004)。媒體素養越高,其在教學規劃與準備、教學策 略與技巧、教學評量與回饋、班級經營與管理、專業成長與研究以及整體教師教 學效能的表現就越好(尤英愉,2010)。在教學過程中,能反思與學生的互動關 係,隨時重視學生個別反應,以營造良好的教室氣氛,不過畢竟僅是相關而非因 果關係(尤英愉,2010)。

使用數位化教材教學時,取得的內容不一定完全符合需求,而個人發展內容 可以符合教學需求,但必定花費許多的時間(張金鐘,2002)。在實際教學情境 中,設計安排學生發現有價值的知識內容,藉由電腦學習幫助觀察、探索並找出

(35)

旁通的學習遷移效果(張沼澤,2005)。現在教科書廠商多附有教學光碟,可供 教師按照教學進度來使用(江文鉅、洪櫻玲,2006)。但是未必能真正配合教學 所需,教師最好有自行設計或製作教學媒體的能力,發展出難易度適中的教材,

引導學生的興趣,才能充分發揮教學媒體的功能,有效達成教學目標(江文鉅、

洪櫻玲,2006)。成立教材研發與整合的專業團隊,負責集結廠商提供的教材,

整合教師自編的教材,蒐集網路分享的資源,建置專屬教材庫,讓教師不再孤立 無援、單打獨鬥,讓教師在教學規劃與準備上,將更能得心應手,教學順暢亦促 使教學效能提升(尤英愉,2010)。

教師認為使用互動式電子白板輔助教學,可以先對教學內容有所了解,並做 事前的教學準備,提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吸引注意的功能,達到教學效能

(吳致維、林建仲,2010)。電子白板與電子教科書搭配,使教學更得心應手(黃 郁婷,2010)。肯定互動式電子白板對未來的教學型態,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吳 致維、林建仲,2010)。即使電子白板對教學有幫助,如果遇到硬體故障,應立 即採用其他教學方式,來完成的課程部分,不要打亂課堂進度(黃郁婷,2010)。

結合文獻的討論,發現教師使用數位媒體的理由如下:

一、結合聲、光、影像與動畫,提高學生動機。

二、更能具體地傳遞訊息,將抽象概念具體化,減少抽象概念的學習,以提 高學習成效。

三、運用得宜對「教學規劃與準備」有正向助益。

當 2009 年電子白板進入課堂後,除了具有上述優點外,還有:

一、與電子教科書搭配更能輔助教學。

二、如遇有硬體故障問題,教師必須還有備案繼續教學。

雖然數位媒體有種種優點,但是有個問題卻一再被提及,教師必須花更多的 時間進行:從事資料蒐集、設計教學活動、規畫教學流程、編製適合教材,這也 暗示不利使用的原因。教師真得如此感受嗎?

教師進行教學準備時,會不會在展現課程設計能力、研訂適切教學計畫、精 熟任教學科知識等方面,將數位媒體列入考量重點,需進一步探尋。

肆、 數位媒體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藉由資訊科技設備讓課程內容更生動有趣、課程的聲光效果更能吸引學生注 意,且與老師的互動次數也增加,電腦成為找尋資料的最佳工具(陳彥君、董修 齊,2010)。具有提高學生學習動機及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習動機 的功效(吳致維、林建仲,2010)。有利於進行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對學生

(36)

資訊學習表現發揮了潛移默化的功能(林旻賜,2007)。許多學生受資訊科技的 新奇效應吸引,以為電腦技能高能獲得豐富的學習結果(邱玉菁,2004)。有更 正向與肯定的學習態度,與較高的科技易用性、有用性認知,與科技使用態度(李 忠屏、羅希哲,2009)。新奇的教學工具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專注度,新奇的教學 刺激可活絡上課氣氛,但不可過於依賴(黃郁婷,2010)。

教學內容太難引不起學生興趣,太容易又未能達成教育目標,因此要注意內 容的活潑性及適切性,才能引起興趣(江文鉅、洪櫻玲,2006)。但在學習歷程 後期,體悟到資訊科技扮演只是工具性角色,要讓學習更簡便,提升學習結果,

是來自於自己的學習動機以及學習意願(邱玉菁,2004)。而學生程度參差不齊,

程度較高的學生對於教學媒體較感興趣,相對的,學業成績表現較差的學生對於 教學媒體的興趣缺缺(江文鉅、洪櫻玲,2006)。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確實優於傳 統教學法的學習效果,但傳統教學法在學習資源豐富環境下,和資訊科技融入教 學的學習成效差異不大(張沼澤,2005)。

師生在教與學的歷程中,同樣會遇到上網易導致不專心、合作學習時間不 足、數位設備干擾教與學的進度等等這三方面的問題(邱玉菁,2004)。教師在 教學使用教學媒體,尤其是電腦時,學生秩序的掌控是一大難題(江文鉅、洪櫻 玲,2006)。從上網易使學生不專心學習的現象來看,反映出較適合運用數位學 習方式的學習者,似乎是自制力較高、有自己學習策略的成年學習者較為適合(邱 玉菁,2004)。想要喚起並維持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得變化教學上的刺激(黃郁 婷,2010)。

在各項學習領域科目的學習效果中,語文領域學習效果量最高,遠高於自然 與生活科技領域。語文或社會科學題材,通常比較抽象或是受限於時空無法親自 體會,適合採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而自然與生活科技需要實驗觀察變化、要使用 五官觀察體會,但剩下眼睛與耳朵的刺激,反而導致學習效果不如其他科目(張 沼澤,2005)。在數學領域學習動接受互動式電子白板教學的學生,比傳統教學 的學生有較佳的效益,其多元感官與多媒體的教學型態,展現教學彈性與變通 性,進而提高教學效能(陳彥君、董修齊,2010)。目前電子白板搭配電子教科 書,其操作介面的人性化及便利性,是教學的好幫手,教師可一邊講解,一邊書 寫,課文直接呈現在白板上,全班都可看到,是一項新奇的教學工具,讓學生有 集中注意力的效果(黃郁婷,2010)。但是,部分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因為教 學題材選擇不佳,反而使學習效果低於傳統教學法(張沼澤,2005)。

利用數位媒體,可讓學生進行課內、課後的學習,或者利用視訊軟體方便遠

(37)

要多方面融合了學生的學習心力、輔助學習機制、學校學習環境、家庭環境學生 的學習方式等,才會影響學習成效(吳致維、吳咸慧、楊文輝,2010)。幫助學 生學習的關鍵,並不在硬體設備,而在於符合學習需求的軟體,以及深度思考、

同儕合作學習(邱玉菁,2004)。

學校教育目的在於豐富學生的知識,以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而教師採行的 教學方法,都在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但是經由上述文獻顯示,當各種新式的數 位媒體進入教學現場後,未必全然是正面評價:

一、教學內容太難引不起興趣,太容易又未能達成教學效果。

二、在資源豐富環境下的傳統教學法,學習成效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差異 不大。

三、容易導致不專心、合作學習時間不足、數位設備干擾教學進度。

四、學生秩序不易掌控。

五、教學題材選擇不佳,反而使學習效果低於傳統教學法。

當教師進行教學時,在清楚呈現教材內容、運用有效教學技巧、善於運用學 習評量等三項。會不會因為數位媒體而發生改變,這將是本研究的重點範圍。

(38)

第三章 研究設計

教學活動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為知識習得所採行的互動方式,無論方法、工具 為何,目的都在使師生關係緊密,讓知識習得更為有效,為研究數位媒體對教學 準備與效能產生何種影響,設計架構、方法、對象、工具、資料處理與過程詳述 如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當數位媒體進入教學活動中,其操作與否的決定權仍在於教師,當教師決定 使用在其教學活動時,則操作這些數位化軟、硬體設備的各種技能與素養因素,

就不在本研究考慮範圍之內。

但對於教學準備部分,以往甚少有研究提及,在使用數位媒體與傳統教學比 較下,經由教師的親身經驗闡述,究竟教學準備產生何種變化,將是本研究的探 究重點。

因此,針對教師使用數位媒體,對教學準備產生的改變,分成以下三個層面 進行探討:展現課程設計能力、研訂適切教學計畫、精熟任教學科知識。由於教 師使用數位媒體後,其產生的教學效能,是否也呈現在教學活動中,也想做一番 探究。請教師在教學中,依自身經驗提供看法,共有下列三個層面:清楚呈現教 材內容、運用有效教學技巧、善於使用學習評量。

教師使用數位媒體進行教學後,對於未來的發展,是否有正面評價,是否有 將數位媒體全面普及化的可能性,進一步作意見探討。

架構如圖 2 所示:

數據

圖    次
圖  1    數位媒體相關之軟體與硬體設備圖  貳、  數位媒體的應用概述  教師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時,仍將之定位於「網路教學」 ;影響教師 在教學時使用電腦的因素包括:在面對困難與障礙中,以班級缺乏網路連線設 備、電腦設備不夠使用名列前茅(陳神勇,2003);而網路頻寬不足速度太慢且 容易斷線或無網路環境,會影響教師教學的心境(陳神勇,2003;鍾啟騰,2005); 甚至部份較積極的教師,雖自備筆記型電腦,也因班級缺乏網路連線,而無法應 用網路教學(陳神勇,2003)。不是所有學校的設備使用都很方
圖  2    教師之教學準備與教學效能及其運用數位媒體關係架構圖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數位媒體逐步引進教學現場之中,勢必對教師的教學產生衝擊,而教師的教 學行為甚少被列為受訪對象,頂多能由問卷調查,進行表徵式現象的數據統計, 深層研究就甚少觸及,這也正是教育部極力推展「教師專業能力發展評鑑」之原 因所在。本研究考慮結合教師專業能力發展同時,對於教學效能作一省思,因此 採用質性研究,其方法敘述如下:  壹、  多重個案研究  以往數位媒體對教學影響的研究,在量化研究僅在問卷調查中僅佔有少數題 向,很少
表  1    受訪對象基本資料表  研究  對象  教學 年資  行政 工作  教師 身分  主要教學 學習領域  使用數位媒 體經驗年資  教師甲  12 年  無  高年級  級任教師  國語 數學 社會  藝術與人文  3 年  教師乙  5 年  無  低年級  級任教師  國語 數學  生活課程  高年級之音樂  5 年  教師丙  10 年  無  中年級  級任教師  國語 數學 社會  綜合活動  藝術與人文  2 年  教師丁  12 年  組長  科任教師  健康與體育  自然與生活科
+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運用 Zuvio IRS 與台日比較文化觀點於日本文化相關課程之教學研究 Applying Zuvio IRS and Perspective on 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 to Teaching

一、學校應力求充實教學設備及教學媒體,教師教學應充分利用教材、教具及其他教學資源。

In this study, teaching evaluation were designed to collect performance data from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f students learning with the “satellite image-assisted teaching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consumer’s impression in exploring the quality attributes of digital photo frame (DPF), in which the Kano’s model is used to classify the quality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computer attitudes, the digital learning attitude and the digital game attitude and tried to find out the factors affecting digital game-base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use data mining method in semiconductor production to explore the relation of engineering data and wafer accept test.. In this paper, we use two

北美國家有很多學院和大學把學生評鑑教師教學當成是教師教 學效能(teaching effectiveness) 的衡量指標之一。從早期 1927 年,Herman 和 Remm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