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Copied!
12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題目:應用結構-行為-績效模式探討台灣 IC 設 計產業-以聯發科為個案

Applying Structure - Conduct - Performance model on Taiwan's IC design industry - Case

Study MediaTek Inc.

系 所 別 : 經 營 管 理 研 究 所 學 號 姓 名 : M09719040 簡 育 雅 指 導 教 授 : 鄧 瑞 兆 博 士

中 華 民 國九 十 九 年二 月

(2)

謝 辭

二年時光匆匆過去,這期間有來自報告及考試的壓力,也有來自學業上的 充實及成就感,還有來自老師及同學的關愛。我想這二年雖然要兼顧學業及工 作過得非常辛苦,但我的心靈上卻是收穫滿滿的,並學習吸收很多新知因而獲 得再次的成長。但學習及文憑只是求學的目的之ㄧ,結交新朋友擴展人脈才是 另一個重要的目標,這段期間同學間相處極為融洽,大家有分工合作一起完成 報告的革命情感,也有一起上課討論激起的新火花,讓我對這段求學經歷充滿 了無限美好的回憶。所以我衷心的感謝這二年來陪我一路走來的師長、同學、

親友們。要感謝的人很多,茲簡述如下:

首先我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鄧瑞兆博士,給我非常多的鼓勵及關心,並熬 夜修訂我的論文,及關注學習進度及提醒注意事項,讓我得以順利畢業,是一 位認真盡責不可多得的好老師,讓我感受到滿滿的幸福,鄧老師感謝您。及感 謝口試委員彭金堂及郭恆宏博士蒞臨指導及建議,讓本篇論文更具參考價值。

還有裴文、夏榕文、葉鳴朗、徐聖訓、蔡明春…等老師給予的課業教導,及李 友錚院長的大力協助…謝謝您們。

接著要感謝一路上互相扶持的同學,感謝麗卿畢業論文參考資料、感謝玉 滿提供產業資訊、感謝理仰博士英文指導、感謝慶華課業指導、感謝秀禧作業 支援、感謝君彥的關心、感謝培菁的鼓勵。我也要感謝不斷接受我諮詢的同事,

莊育信及程德康。以及幫我填寫問卷的八位專家們:力旺公司陳資深經理、盛 群公司蔡經理、智原公司鄭資深技術經理、聯笙公司符研發副總及陳處長、聯 傑公司盧經理、聯陽公司顧經理、聯發科公司吳資深經理…等,感謝您們百忙 中抽空給予協助。

最後要感謝我慈祥的父母及親愛的兄弟姐妹,幫忙分擔家務及給予的關 照,這一路上因為有你們的支持鼓勵,我才能無後顧之憂,順利畢業,謝謝啦。

為了紀念這二年的研究所學習生涯,我以這首打油詩來描述心路歷程:

一心一意、二年畢業、三更半夜、四下無人、五指齊發、

六臂全開、七步成句、八步成節、九九畢業、十分圓滿。

簡育雅 謹誌於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班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二月

(3)

摘 要

2008年在金融海嘯影響下,IC製造及封測產業產值皆出現衰退現象,唯有 IC設計產業持續正成長,顯示IC設計產業受景氣影響程度相對較低。而IC設計 產業附加價值率為60%,在整個半導體產業的價值鏈裡面是最高的。且在全球環 保節能意識抬頭下,IC設計是屬於無污染之知識經濟產業也是政府極力扶持之 重點產業。台灣IC設計產業在垂直分工及產業群聚效應下,在2006~2008年於 全球IC設計產業排名第二大,已具備國際競爭力。

綜合上述,本文主要的目的在於針對台灣IC設計產業之現況進行探討,並 運用產業經濟學中Mason及Bain的「結構-行為-績效」理論,分析IC設計產業市 場結構、廠商行為與營運績效。文中將以(1)最大四大廠商集中率與賀氏指標作 為衡量市場集中度之指標。(2)採取五力分析、鑽石模型、群聚效應探討該產業 之廠商行為及競爭策略。(3)從財務觀點運用績效評估指標來衡量業者之績效變 化,以探討台灣IC設計產業市場的經營狀況。(4)最後,透過SWOT、行銷4P、

專家訪談做個案研究,期望更進一步瞭解業者之經營方針、競爭力與產業未來 發展。

研究結果發現如下:(1)在市場結構方面,台灣IC設計產業,由市場集中度 指標計算得出,此市場屬於中高度集中市場,且市場集中度有上升之趨勢。(2) 從廠商行為得知,台灣IC設計產業發展目前以中低階、低價、網路服務等產品 為主;未來則以高階、微型、智慧、多功能、綠色科技、3D立體..等為發展趨勢。

(3)從營運績效得知,聯發科在2001年~2008年此八年之四項指標平均值皆領先 同業,而名列第二、三、四名業者依序為:聯詠、凌陽及威盛。(4)在個案分析 及專家訪談研究中發現,造成IC設計公司重大虧損主因為投資失利及專利侵權 訴訟;而聯發科能成為領導廠商,靠的是人才、產品及傑出經營團隊。

關鍵詞:IC設計、最大四大廠商集中率、賀氏指標、群聚效應

(4)

ABSTRACT

In 2008, due to the impact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both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es and testing-assembly industries suffered recession, but only IC design industry still grown positively, showing this industry less sensitive to economic cycle.

IC design industry yields 60% added on value, which is highest in the entire semiconductor industry value chain. On the awakening of global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IC design industry is knowledge based and pollution-free industry which is specially supported by government. The IC design industry of Taiwan, under the effect of vertical disintegration and industrial clustering effect, ranked second largest worldwide in terms of revenue from 2006-2008 and demonstrated strong global competitiveness.

To sum up,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aiwan’s IC design industry and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tatus by industrial economics based on Mason and Bain's "structure - conduct - performance" theory to analyze market structure, behavior and operating performance of IC design industry. This paper will (1) adopt Four-firm Concentration Ratio, Herfindah1-Hirschman Index as a measure of Industry concentration of the indicator (2) utilize Five Forces Model, the Diamond Model, Clustering effect of firms in the industry to explore behavior and competitive strategy. (3) evaluate from a financial point of view by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icators to measur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industry changes, and explore the operation status. (4) apply methods such as SWOT, 4P, and expert interviews of case study,in order to have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operating principle, competitiveness and future of IC industry.

Findings were as followings: (1) the market structure of IC design industry in Taiwan, from concentration point of view, is highly concentrated and in rising trend for further concentration. (2)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aiwan's IC design industry currently is low/middle-end, low-cost, Internet-based services, and etc., but future trend is high-end, small form factor, intelligent, multi-functional, green technology, 3D and etc. (3) from 2001 to 2008, total 8 years, the average value of four indexes of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for MediaTek has outperformed industry competitors, and the ranking for 2nd, 3rd,4th are Novatek, Sunplus, and VIA. (4) Findings from the case studies and expert interviews, the major financial losses for IC design companies are from litigation of the patent infringement and

(5)

failure from alternative investments, however, Mediatek became industry leader by products, people talents and outstanding management team.

Key words: IC design、CR

4、HHI、Clustering effect

(6)

目 次

摘 要... i

ABSTRACT...ii

目 次... iv

表 次... vi

圖 次...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資料來源與研究範圍... 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5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結構-行為-績效理論之沿革與內涵 ... 13

第二節 結構-行為-績效理論之相關文獻 ... 22

第三節 IC 設計產業之相關文獻... 25

第三章 IC 設計產業介紹、現況與分析... 28

第一節 IC 設計產業概述... 28

第二節 半導體產業之沿革... 34

第三節 全球與兩岸IC 市場現況分析... 37

第四節 兩岸IC 產業比較... 43

第五節 IC 產品發展趨勢... 44

第四章 台灣 IC 設計產業市場之 S-C-P 分析... 47

第一節 台灣IC 設計產業之市場結構分析... 47

第二節 台灣IC 設計產業之廠商行為分析... 54

第三節 台灣IC 設計產業之營運績效分析... 69

第五章 個案分析-以聯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例 ... 78

第一節 聯發科公司基本介紹... 78

第二節 聯發科公司人力及財務分析... 82

(7)

第三節 聯發科公司SWOT 分析 ... 86

第四節 聯發科公司行銷4P 分析... 92

第五節 專家訪談... 9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08

第一節 結論... 108

第二節 建議... 111

參考文獻... 114

(8)

表 次

表1 台灣IC 產業產值與附加價值趨勢 ... 2

表2 2008~2009 年我國 IC 產業產值統計及預估 ... 2

表3 2006 年~2008 年 IC 設計產業全球排名變化 ... 3

表4 台灣內27 家上市上櫃 IC 設計產者資料 ... 5

表5 經濟學上市場結構分類表... 18

表6 國內運用結構─行為─績效方法之相關文獻彙整 ... 23

表7 國外運用結構-行為-績效方法之相關文獻彙整 ... 24

表8 國內IC 設計產業之相關文獻 ... 26

表9 2008 年/2009 年第三季半導體市場銷售概況... 37

表10 2009 年全球前十大 IC 設計業者排名... 39

表11 中國半導體產業產值... 40

表12 2008 年中國十大積體電路設計排名... 41

表13 台灣半導體產業產值... 42

表14 2007~2008 年台灣十大 IC 設計公司排名... 43

表15 2008 年兩岸 IC 產業比較... 44

表16 IC 設計廠商營收淨額統計表... 47

表17 2001~2008 年台灣 IC 設計產業市場佔有率分析表... 49

表18 2001~2008 年台灣 IC 設計產業市場集中度... 50

表19 台灣主要IC 設計公司產品分類表... 51

表20 台灣主要IC 設計公司資本額統計... 53

表21 台灣IC 設計產業區域分佈統計表... 57

表22 台灣晶圓製造產業區域分佈統計表... 57

表23 台灣IC 封測產業區域分佈統計表... 57

表24 WEF 對各國產業聚落發展競爭力評比 ... 58

表25 2003~2007 年主要競爭國家高等教育學生占總人口比率... 59

表26 2008 年世界 GDP 前十大排名... 60

表27 2009 年第 2 次美國 BERI 公司投資環境評比總表 ... 61

表28 台灣IC 設計業銷售區域分佈... 64

(9)

表29 2004~2008 年台灣 IC 設計業應用領域比重... 65

表30 績效面評估指標計算公式... 69

表31 各IC 設計業者之純益率比較... 70

表32 各IC 設計業者之總資產報酬率比較... 71

表33 各IC 設計業者之股東權益報酬率比較... 73

表34 各IC 設計業者之每股盈餘比... 74

表35 績效評估指標彙總比較表... 77

表36 聯發科公司傑出表現... 79

表37 聯發科公司年產銷資料... 80

表38 聯發科公司研發成果... 82

表39 聯發科公司2006~2008 年度財務分析表... 85

表40 聯發科公司研發人員素質... 86

表41 聯發科公司研發計畫... 87

表42 聯發科公司近五年研發費用... 87

表43 聯發科公司SWOT 分析 ... 92

表44 訪談人員資料表... 98

表45 全球金融風暴對IC 設計產業之影響... 99

表46 台灣IC 設計產業與國外 IC 設計產業之競爭優勢比較... 100

表47 影響IC 設計產業經營績效重要因素... 101

表48 台灣IC 設計產業未來發展方向... 101

表49 台灣IC 設計產業的市場趨勢... 102

表50 聯發科公司領先同業之利基點... 103

表51 IC 設計產業如何保持人才競爭力... 104

表52 IC 設計產業如何發展研發能力... 105

(10)

圖 次

圖1 半導體產業價值鏈與附加價值率... 1

圖2 五力分析架構... 8

圖3 國家競爭優勢模型... 9

圖4 研究流程圖... 12

圖5 結構─行為─績效架構圖 ... 17

圖6 IC 產業結構演進圖 ... 29

圖7 IC 產品分類 ... 31

圖8 IC 製程 ... 32

圖9 IC 產業上下游供應鏈 ... 34

圖10 2008 年全球半導體市場概況... 38

圖11 2009 年第三季年全球半導體市場概況... 38

圖12 中國半導體產業產值... 40

圖13 2001~2008 年台灣IC 設計產業營業收入淨額變化圖 ... 48

圗14 2001~2008 年台灣IC 設計產業者市場佔有率變化圖 ... 50

圗15 2001~2008 年台灣IC 設計產業者市場集中度變化圖 ... 50

圖16 主要國家研發支出佔GDP 比重... 62

圖17 台灣研發支出佔GDP 比重... 63

圖18 台灣科技產出... 63

圖19 純益率比較圖... 71

圖20 總資產報酬率比較圖... 72

圖21 股東權益報酬率比較圖... 73

圖22 每股盈餘比較圖... 75

圖23 聯發科公司研發中心組織圖(2007)... 81

圖24 聯發科公司核心技術與成效... 82

圖25 聯發科公司人力分布圖... 83

圖26 產品生命週期模型(S 曲線)... 88

(1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IC)之產業附加價值率依序為:IC 設計 50~

60%,製造約 20~30%,封裝/測試約 10~20%,其中 IC 設計附加價值率最高;

而依投資金額來看,IC 設計約 10~100 萬元,製造約 1~20 億元,封裝/測試約 500~1500 萬元,其中 IC 設計投資金額為最小,詳見圖 1。

所謂產業附加價值(Industry Value Added,IVA),根據經濟學之定義為:「附 加價值=產值–中間投入」,而附加價值率即是附加價值佔產值的比重。所以產 業附加價值係指企業從事生產活動時,在原物料及半成品等中間投入上所新增 之產品或服務的價值,也就是產值扣掉中間投入。

投資金額

附加價值率

1 半導體產業價值鏈與附加價值率

資 料 來 源 : 「 IC 設 計 產 業 」 , 洪 士 灝 , 2005 年 11 月 , 取 自 http://www.csie.ntu.edu.tw/~hungsh/CA/IC_design_industry.ppt。

根據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ndustrial Economics & Knowledge Center,IEK)表1資料顯示,2008年台灣IC產業整體的附加價值為2,939億元,

較2007年衰退28.67%。經觀察台灣2008年IC產業整體產值衰退幅度為8.14%,

依IC產業衰退幅度大小排序為,IC製造11.20%、IC封測10.19%、IC設計6.20%,

可以發現IC設計產業是所有產業鏈裡面衰退幅度最小的。另根據IEK預估2009 年對台灣IC產業產值預估,IC設計為3866億元、IC製造為5652億元、IC封測為 2864億元,其中只有IC設計產業出現成長,可以顯示該產業具有成長潛力。

(12)

表1

台灣IC產業產值與附加價值趨勢 單位:億元 項目 2003 年 2004 年 2005 年 2006 年 2007 年 2008 年 2008 年

成長率%

2009

(F)

IC 設計 1,902 2,608 2,850 3,234 3,997 3,749 -6.20 3,866 IC 製造 4,701 6,239 5,874 7,667 7,367 6,542 -11.20 5,652 IC 封測 1,585 2,304 2,843 3,224 3,543 3,182 -10.19 2,864 合計 8,189 10,990 11,179 13,933 14,667 13,473 -8.14 12,382 整體附加

價值 2,223 3,250 2,746 3,287 4,120 2,939 -28.67 - 註:年成長公式=(2008年-2007年)/2007年*100 F:預估值

資料來源:「2008年第四季我國半導體產業回顧與展望」,IEK,李佩縈,2009b。

根據表2資料顯示,2009年第三季台灣整體IC產業產值達新台幣3,688億 元,較上季成長23.18%,較去年同期衰退2.61%。其中設計業產值為新台幣1,144 億元,較上季成長22.75%,較去年同期成長6.92%;製造業為新台幣1,711億元,

較上季成長25.62%,較去年同期衰退7.11%;封裝業為新台幣578億元,較上季 成長17.96%,較去年同期衰退5.25%;測試業為新台幣255億元,較上季成長 21.43%,較去年同期衰退3.77%。綜合上述,IC設計產業與製造、封裝及測試 產業相較之下,只有IC設計產業出現成長,顯示該產業受景氣影響程度相對較 低。(李佩縈、陳玲君,2009)

表2

20082009年我國IC產業產值統計及預估 單位:億元

年度 2008Q1 2008Q2 2008Q3 2008Q4 2008 年 2009Q1 2009Q2 2009Q3 2009Q4

預估 2009 年 季成長%) 年成長(%)

整體

產值 3428 3596 3787 2662 13473 2036 2994 3688 3664 12382 23.18 -2.61 IC 設計 916 965 1070 798 3749 748 932 1144 1042 3866 22.75 6.92 IC 製造 1702 1784 1842 1214 6542 805 1362 1711 1774 5652 25.62 -7.11 IC 封裝 565 590 610 452 2217 335 490 578 590 1993 17.96 -5.25 IC 測試 245 257 265 198 965 148 210 255 258 871 21.43 -3.77 註:1.季成長=(2009Q3-2009Q2)/2009Q2*100

2.年成長=(2009Q3-2008Q3)/2008Q3*100

資料來源:「2009年第三季我國半導體產業回顧與展望」,IEK,李佩縈、陳 玲君,2009。

(13)

根據表3 IEK資料顯示,台灣IC設計產業近三年之市佔率均保持在21%以 上,且2007年大幅成長至2007年之25.8%。經觀察2006年至2008年此三年之全 球世界排名,台灣僅追在龍頭老大美國之後,顯示台灣IC設計產業在國際上具 有競爭優勢。

表3

2006年~2008IC設計產業全球排名變化 單位:百萬美元 2006 年 2007 年 2008 年

名次 國家 產值

全球市

佔率% 國家 產值

全球市

佔率% 國家 產值

全球市 佔率%

第一名 美國 26,915 62.7 美國

26,086 61.3 美國

25,386 59.7 第二名 台灣 8,662 21.1 台灣

10,970 25.8 台灣

10,712 25.2 第三名 中國 2,134 5.2 中國

2,587 6.1 中國

2,695 6.3 資料來源:「2008年全球前三大之台灣產業/產品專刊」,IEK,李佩縈,2009a。

隨著人類文明發展帶來了一些環境污染及能源危機問題,如:全球性溫室效 應、臭氧層破洞與物種消失等危機,促使環境價值觀逐漸滲入各個科學技術領 域,發展綠色科技也漸成為人類永續發展的共識。IC設計產業為無污染之知識 密集產業,對於全球環境並不會造成污染問題;台灣IC設計產業也是推動綠色 科技之主力,如太陽能、LED、電子書…等。都可以有效降低能源使用及符合 環保節能的要求。

故本研究欲藉由探討台灣IC 設計產業「結構-行為-績效」之研究及經營發 展分析,以期望研究結果,可提出具體建議予台灣IC 設計產業業者及政府制定 相關政策之參考依據。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背景及動機,本研究擬針對台灣IC設計產業的發展現況進行探 討。並以台灣IC設計產業為分析對象,以瞭解其市場結構、廠商行為與營運績效。

本研究擬探討之目的如下:

(14)

1.了解台灣IC設計產業發展的經營狀況。

2.以產業經濟學中Mason-Bain的「結構-行為-績效」理論

(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S-C-P),探討台灣IC設計廠商之市場結構、廠 商行為與營運績效之內容

3. 以 最 大 四 大 廠 商 集 中 率 (Four-firm Concentration Ratio,CR4) 與 賀 氏 指 標 (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HHI)作為衡量市場集中度之指標。

4.藉由五力分析、鑽石模型、群聚效應以探討該產業廠商行為及競爭策略。

5.從財務觀點運用績效評估指標來衡量業者之績效變化,以探討我國IC設計產 業市場的經營狀況。

6.藉由SWOT、行銷4P、專家訪談與個案分析,期望更進一步瞭解IC設計業者之 經營方針、競爭力與產業未來發展。

7.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給台灣IC設計產業之業者參考,並供制定相 關產業政策之參考依據。

第三節 資料來源與研究範圍

一、資料來源

本文所採用之資料來源為公開的次級資料,針對資料取得是來自各家業者 公開之財務報表及官方網站、公開資訊觀測站、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 心(Industrial Economics & Knowledge Center,IEK)、拓墣產業研究所(Topology Research Institute,TRI)…..等為主。

二、次級資料

所謂次級資料(Secondary data)是指存在於企業內部或外部之既有資料,一般 指的是市面上各種出版資訊如:新聞、報章雜誌、研究報告、期刊、網頁..等。

本研究蒐集重點為: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專業圖書館, 各大學圖書館)、電子資料 庫(GSA、ITIS、TRI等)、網頁搜尋(Google、Yahoo、Yam等)、公開說明書(證管 會網站)、公司年報(各公司網站)、技術資訊(研討會論文,專業期刊等)、圖書出 版品(商業周刊、天下)..等。

(15)

三、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2001~2008年此八年為研究期間,國內上市上櫃IC設計廠商截至 2008年底止計有57家,研究對象以營收淨額佔市場約九成之27廠商為主,其研 究結果足具代表性,以下依股票代號排序如表4。

表4

台灣內27家上市上櫃IC設計產者資料

股票代號 公司 狀態 股票代號 公司 狀態 股票代號 公司 狀態 2363 矽統 上市 3034 聯詠 上市 6129 普誠 上櫃 2379 瑞昱 上市 3041 揚智 上市 6138 茂達 上櫃 2388 威盛 上市 3227 原相 上櫃 6202 盛群 上市 2401 凌陽 上市 3317 尼克森 上櫃 6286 立錡 上市 2436 偉詮電 上市 3534 雷凌 上市 8016 矽創 上市 2454 聯發科 上市 5314 世紀民生 上櫃 8081 致新 上市 2458 義隆電 上市 5351 鈺創 上櫃 8096 擎亞 上櫃 3006 晶豪科 上市 5471 松翰 上市 8261 富鼎 上市 3014 聯陽 上市 6104 創惟 上櫃 8299 群聯 上櫃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一、研究方法

本 研 究主要以 經 濟 學 者Mason 與Bain 所 提 出 的 結 構 -行 為 -績 效(Structure- Conduct-Performance,S-C-P)分析模式,探討IC設計產業結構之變化,及利用 SWOT、4P、五力分析模型、鑽石模型、群聚效應、個案分析與專家訪談..等方 法,來探討IC設計產業競爭策略,並以次級資料作為實證研究之分析依據。

(一) S-C-P分析

S-C-P模型是由美國哈佛大學產業經濟學權威Bain及Scherer等人於20世紀 建立的。該模型提供了一個既能深入具體環節,又有系統邏輯體系的市場結構 (Structure)-市場行為(Conduct)-市場績效(Performance)的產業分析框架。S-C-P框 架的基本意涵是,市場結構決定企業行為,而企業行為又決定市場運行在各個 方面的經濟績效。所以,對產業進行S-C-P分析時,必須將結構、行為與績效做

(16)

一整合性之評估。

(二) SWOT 分析

SWOT 分析法,是由美國 Weihrich(1982)教授所提出的,SWOT 四個英文字 母分別代表: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威脅(Threat)。

就是將與研究對像密切相關的各種主要內部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等,透過 調查列舉出來,並依照矩陣形式排列,然後用系統分析的思想,把各種因素相 互匹配起來加以分析,從中得出一系列相應的結論,而結論通常帶有一定的決 策性。運用這種方法,可對研究對像所處的情景進行全面、系統、準確的研究,

從而根據研究結果制定相應的發展戰略、計劃以及對策等。其中,優劣勢分析 主要是著眼於企業自身的實力及其與競爭對手的比較,而機會和威脅分析將注 意力放在外部環境的變化及對企業的可能影響上,但是,外部環境的同一變化 給具有不同資源和能力的企業帶來的機會與威脅卻可能完全不同,因此,兩者 之間又有緊密的聯繫。

1.優勢與劣勢分析 (S/W)

當兩個企業處在同一市場或者說它們都有能力向同一顧客群體提供產品和 服務時,如果其中一個企業有更高的獲利率或獲利潛力,那麼,我們就認為 這個企業比另外一個企業更具有競爭優勢。換句話說,所謂競爭優勢是指一 個企業超越其競爭對手的能力,這種能力有助於實現企業的主要獲利目標。

但值得注意的是:競爭優勢並不一定完全出現在較高的獲利率上,因為有時 企業更希望增加市場佔有率,或提供優渥的薪資福利給員工。

2.機 會 與 威 脅 分 析 (O/T)

隨著經濟、社會、科技等諸多方面的迅速發展,特別是世界經濟全球化、

一體化過程的加快,全球信息網絡的建立和消費需求的多樣化,企業所處的 環境更為開放和動盪。這種變化幾乎對所有企業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正因 為如此,環境分析成為一種日益重要的企業職能。

(三) 行銷 4P 分析

(M

arketing four P

)

所謂4P 是指產品(Product)、通路(Place)、價格(Price)、促銷(Promotion)的 組合。4P 理論的魅力在於,它為企業思考行銷活動提供了四種容易記憶的分類 方式。茲將行銷4P 詳述如下:

(17)

1.產品 (Product)

指企業對物品、服務及構想。因為消費者購買產品時會有不同的購買動機 和心理,因此企業必須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將產品區隔化。主要研究新產品開 發,產品生命周期,品牌策略等,是價格策略,促銷策略和分銷策略的基礎。

2.價格 (Price)

指廠商巧妙的定價策略來提高消費者的購買意願,甚至還可以較高的價格 獲得較高的利潤,同時也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又稱定價策略,主要研究產 品的定價、調價等市場經營銷售工具。

3.通路 (Place)

指企業以正確的數量,在正確的時間、地點將產品提供給顧客。完整的通 路及物流管理在行銷時也是必要的,完整的通路及物流管理不但可以減少公 司的成本,也可增加顧客對公司的信任。通路也跟行銷通路、實體配銷、後 勤運送、地點有很大的關係,所以商品要在哪裡販售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行銷經理在考量通路的問題時,要以顧客的心態去考量。因為唯有最方便的 通路,才能夠吸引到最多的顧客,並且給予顧客方便舒適的感覺。

4.推廣 (Promotion)

推廣的主要目標就是要告知、說服、提醒有關產品的資訊傳遞給顧客,進 而促進顧客的購物意願。是將組織與產品訊息傳播給目標市場的活動,它主 要的焦點在於溝通。透過推廣,企業試圖讓消費者知曉、瞭解、喜愛或購買 產品,進而影響產品的知名度、形象、銷售量,乃至於企業的生長與生存。

(四) 五力分析模型(Five forces model)

Porter(1980)認為透過五種競爭力的分析,有助於釐清企業所處的競爭環 境,點出產業中競爭的關鍵因素,並界定出最能改善產業和企業本身獲利能力 之策略性創新。五種競爭力能夠決定產業的獲利能力,它們影響了產品的價格、

成本及必要的投資,每一種競爭力的強弱,決定於產業的結構或經濟及技術等 特質,五力分析模型中的五大競爭力為:1.新進入者的威脅:新進入產業的廠 商會帶來一些新的產能,不僅分享既有市場,也拿走一些資源。2.既有廠商競 爭程度:產業中廠商家數之多寡是影響競爭強度的基本要素,除此之外,競爭 者的同質性、業產品的戰略價值,以及退出障礙的高低都會影響產業內的競爭

(18)

強度。3.供應商的議價能力:形成供應商議價能力主要的原因是基本的勞務或 主要的零件由少數廠商供應,沒有替代品,同時本身又欠缺向上游整合的能 力。4.購買者的議價能力:購買者議價能力除了決定於購買的數量以外,購買 者對產品的知悉程度、轉換成本高低以及向後整合可能性都是主要影響因素。

5.替代性產品或勞務的威脅:替代品決定了本業廠商訂價上限,等於限制了一 個產業可能獲得的投資報酬率。當替代品在價格或性能上所提供的替代方案愈 有利時,則對產業利潤的限制就愈大,詳見圖2說明。

2 五力分析架構

Note.From“Competitive strategy,”by M.E. Poter,(1980),Free Press,p.3.

(五)鑽石模型分析(Diamond model)

由美國Porter所提出,決定一個國家的某種產業競爭力的有四個要素:生產 要素、需求條件、相關與支援性產業、企業策略、結構與競爭程度。波特認為,

這四個要素具有雙向作用,形成鑽石體系如圖3所示。在四大要素之外還存在兩 大變數:機會與政府。機會是無法控制的,政府政策的影響是不可漠視的。

(19)

3 國家競爭優勢模型

Note.From“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by M.E. Poter,(1990),Free Press,p.127.

1.生產要素

國家在特定產業競爭中有關生產方面的特殊表現。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 要素稟賦,應該善用其優異生產條件來發展相關產業。生產要素分成以下五 類:人力資源:人力的數量、技術及成本等。天然資源:天然資源的數量與 品質,包括可取得的土地、水源、礦物、天候、地理位置。財富資源:金融 產業的資金數量及成本,以及資本市場的結構等。基礎建設:基礎建設的數 量、形式、品質與使用成本皆會影響競爭力。基礎建設包括運輸系統、電訊 系統、醫療系統、郵政系統等。知識資源:有關於財貨與勞務的科學、技術 及市場知識的多寡。

2.需求條件

主要為本國市場對產業所提供產品或服務的需求,包含下游產業、應用 市場規模之需求狀況。

3.相關與支持性產業

主要指相關產業與上游產業是否具有競爭力。相關產業的競爭優勢來源 通常來自彼此互補所達成的綜效。

(20)

4.企業的策略、結構與競爭程度

創造與持續產業競爭優勢的最大關聯因素是國內市場強有力的競爭對 手。在Porter研究的十個國家中,強有力的國內競爭對手普遍存在于具有國際 競爭力的產業中。在國際競爭中,成功的產業必先經過國內市場的搏鬥,迫 使其進行改進和創新,海外市場則是競爭力的延伸。

5.機會

某些狀況發生會改變國家的競爭優勢與產業環境。如基礎科技突破、全 球金融市場或匯率的重大變化、生產成本突然提高與戰爭。機會因素通常是 企業或政府無法事先預知的或掌控的偶發事件,它可能會對現有的市場競爭 地位或鑽石理論中的其他構面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其競爭優勢。常見的事件 有新發明、基礎科技的突破、戰爭、外在的政治發展、國外市場需求的改變 等。

6.政府

政府透過政策工具與手段會改變產業的競爭環境與條件,政府在鑽石理 論中扮演影響者,對其他構面皆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力,例如,透過管制 及其他法令,影響國內競爭狀況。

(六)群聚效應分析 (Clustering effect)

根據Viitamo(2000)對群聚所下定義為:「藉著地理位置的靠近,廠商可以互 相分享彼此接近所產生的規模與範疇經濟效果,並節省許多有形或無形的交易 成本,及區域的重要資訊的分享,因而促成了產業群聚的形成與發展。」在19 世紀時,專家學者多從區域經濟觀點提出對群聚的看法,主要是以區域距離近,

運輸成本較低的觀點,來解釋群聚經營可降低成本,這部分的觀點成為現代群 聚發展的重要基礎。現代產業群聚的探討,來自美國哈佛商學院Porter在國家競 爭力優勢(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一書中,提出「群聚效應 (Clustering effect)」概念。指出群聚效應是指當某一特定產業上、中、下游的發 展有著地域性的關連傾向,而逐漸演化成具有經濟效率的互動結構,企業彼此 間存在著高度競爭卻又相互依賴、互利共享的關係。因此,若企業間形成群聚,

則其產業可藉由內在動力進行自我發展、建構與彈性調整,而大幅提升整體產 業的競爭力。

(21)

本研究以Porter提出之群聚效應作為主要分析工具。產業群聚具有許多不同 的形式,端視其縱深程度和複雜性而定,不過絕大多數的產業群聚的形成,都 包含了:提供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廠商、供應專業元件、零組件、機器設備以及服 務的供應商、提供資金的金融機構以及相關產業的廠商。產業群聚也大多包含 了來自下游產業以及支援性產業的成員如:通路、顧客、 互補性產品、製造商、

專業化基礎設施的供應商政府與其他提供專業化訓練、教育、資訊、研究和支 援的機構,制定標準的機關。

二、研究限制

半導體發展歷史約45年,且產業循環快速,故以2001年網路泡沫化至2008 年此八年為研究期間,來檢視該產業之應變及後續發展趨勢。所謂網路泡沫化 是指: 1997年至2001年間,歐美及亞洲多國股票市場中,與科技及新興的網際網 路相關企業股價高速上升的事件。在高速上升的股價,投資者的投機活動及風 險創業投資基金的支持下,造成一個繁盛的環境,使不少網路相關新興企業一 度超越傳統企業。這段期間大量以網際網路為基礎的企業誕生,然而在其後2000 年4月相關產業中眾多公司開始相繼的倒閉。科網泡沫的爆破,使得世界上很多 國家在2000年代初期進入經濟衰退現象。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一、 研究架構

本論文研究架構,共分六章,說明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本研究運用結構-行為-績效分析方法探討台灣IC設計產業之 沿革及現況。

第二章則為文獻探討部分,共分三節:第一節為了解產業經濟學當中的結 構-行為-績效分析法之沿革與內涵,第二節則是說明有關結構-行為-績效理論過 去研究之相關文獻,第三節則對於台灣IC設計相關文獻做探討。

第三章在了解台灣IC設計產業發展沿革、特性與現況分析,共分五節:第 一節IC設計產業之概述,第二節為產業沿革,第三節全球與兩岸IC市場現況分 析,第四節兩岸IC設計產業比較,第五節產品發展趨勢。

第四章則是運用S-C-P模式分析我國IC設計產業,該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

(22)

以 最 大 四 大 廠 商 集 中 率CR4(Four-firm concentration ratio) 及 賀 氏 指 標 (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HHI)計算市場集中度,並分析產品差異程度與進出 市場條件以了解我國IC設計產業之市場結構,第二節則探討我國IC設計產業之 廠商行為,第三節則運用財務相關績效指標包括純益率、資產報酬率、股東權 益報酬率及每股盈餘等來衡量業者之經營績效表現。

第五章為個案分析與專家訪談,藉以了解IC設計產業業者之競爭力、目前 營運狀況與未來發展策略。

第六章為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

二、 研究流程

根據上述研究架構,本文之研究流程以圖4表示如下:

4 研究流程圖

確認研究動機與目的,並了解台灣IC設計產業的資料與背景

回顧產業經濟學S-C-P理論及文獻與台灣IC設計產業相關文獻探討

探討台灣IC設計產業之定義與特性並分析市場發展沿革與現況

利用S-C-P理論對台灣IC設計產業加以分析及探討,並從財務觀點衡量業者之績效 變化

進行個案分析與專家訪談,了解業者經營之方針、競爭力與產業未來發展策略 進行次級資料的收集以及資料的整理及閱讀

針對分析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並提出未來研究方向

確認研究動機與目的,並了解台灣IC設計產業的資料與背景

回顧產業經濟學S-C-P理論及文獻與台灣IC設計產業相關文獻探討

探討台灣IC設計產業之定義與特性並分析市場發展沿革與現況

利用S-C-P理論對台灣IC設計產業加以分析及探討,並從財務觀點衡量業者之績效 變化

進行個案分析與專家訪談,了解業者經營之方針、競爭力與產業未來發展策略 進行次級資料的收集以及資料的整理及閱讀

針對分析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並提出未來研究方向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將分成三節來進行探討,第一節介紹產業經濟學與其分析架構,為本 文之研究方向與理論論述,以作為後續發展之引導;第二節以結構-行為-績效理 論來探討產業分析之相關文獻;第三節為IC設計相關產業文獻之探討。

第一節 結構-行為-績效理論之沿革與內涵

一、 結構-行為-績效理論之沿革

產業組織理論最初誕生於美國,其後在這一領域裏最有影響的一些經濟學 家和最有影響的一些研究進展、研究成果也大多產生於美國。產業組織理論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簡言之,產業組織理論是運用個體經濟理論分 析廠商和市場及其相互關係的一門學科,是研究企業結構與行為、市場結構與 組織以及市場與企業相互作用和影響的一門新興應用經濟學分支。從實證研究 方法來看主要有四種:1.產業案例研究-早期較多,現在已較少見。如美國煙草 業、石油業的反壟斷。2.產業間比較研究-Bain等人均做了這種分析,包括一國 內不同產業、多國間同一產業或不同產業的比較,如對最小經濟規模問題的研 究。3.產業計量經濟學研究-如某一產業產品地理位置的確定、股票市值變化對 市場結構的影響。4.產業實驗室研究-利用電腦在實驗室內,觀察現實市場中無 法觀察到的某項變數,如信心、邊際成本等對產品價格從而對廠商市場份額、

市場集中度的影響。

產業組織理論研究的派別。1938年哈佛大學,Mason教授成立了一個包括 Bain在內的研究小組,對不同行業的市場結構、企業行為進行市值分析。哈佛 學派的主要貢獻是建立了完整的產業組織理論體系,即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 市場績效理論。1959年,Bain的產業組織(Industrial organization)一書的出版,標 誌著產業組織理論的誕生。該書是這一時期產業組織研究成果的集中體現,也 被稱為哈佛學派或正統產業組織理論。Bain提出了著名的結構-績效模式,以後 由Scherer發展成「結構-行為-績效」三段模式,它至今仍是主流產業組織理論的 基本框架。Scherer深受Bain的影響,他於1970年出版的《產業市場結構和經濟 績效》一書,集該思想之大成,折衷了來自各方面的批評,提出「市場結構-市 場行為-市場績效」模式,將Bain模式又向前推進了一步。他認為,市場結構首

(24)

先決定了市場行為,繼而決定了市場績效。與Bain不同,他更重視市場行為理 論。隨後70年代中後期,產權理論、交易費用理論及博弈論的發展,使產業組 織在理論分析基礎、研究重點和研究方法上有了實質性突破,又產生了非主流 學派,主要包括芝加哥學派和制度學派等。

(一) 結構學派

由Bain建立了市場結構決定市場行為,特別是市場績效的理論假定。他認 為,競爭是結構問題,判斷一個行業是否具有競爭性,不能只看市場行為(如定 價行為)或市場績效(如是否存在超額利潤),而應看該行業市場結構是否高度集 中,是否實際上由一個或數個寡頭控制,此外還要看進入該行業的壁壘是否很 高,以致扼制了新廠商加入競爭。由於Bain等人十分強調結構對行為和績效的 決定性作用,故人們又稱哈佛學派為結構主義學派。所謂市場結構主要是涉及 影響競爭過程的市場特徵,主要強調進入壁壘條件,包括廠商的規模及其分佈、

產品差異化程度、廠商的成本結構及政府管制程度。行為主要包括產品定價和 非價格行為。Bain強調市場結構影響單個廠商的經濟行為,包括直接和間接兩 個方面。直接影響,如廠商的內部組織結構,包括員工策略、工作條件等;間 接影響,如廠商內部資源配置及其產品定價和競爭策略。績效,主要是通過規 範的好壞標準對滿足特定目標的經濟行為的評價。

模型主要的理論邏輯包括:1.在結構-行為-績效中,模型運用了個體經濟學 分析的推論。產業的績效取決於賣方和買方的行為,賣方和買方的行為取決於 市場結構。結構反過來又取決於基本狀況,如技術和產品需求等條件。2.從理 論的邏輯來看,更多地強調了市場結構是導致廠商不同行為和績效的主要因 素。其中進入壁壘構成了市場結構決定性的要素,導致進入壁壘的因素是現有 廠商規模經濟、產品差異化、絕對成本優勢。3.更加強調經驗性的研究,由於 結構主義的主要理論結論都是通過經驗性分析得出,即關於集中度、進入壁壘 與績效的關係。在理論解釋上,很大程度依賴這種經驗性的分析變數的設定、

時間和條件。4.結構主義的反托拉斯含義十分明顯:反托拉斯政策不應該關注 于企業的行為,而更多地關注於市場結構。主要原因是:反托拉斯政策主要關 注的行為問題,如合謀和排他性競爭,主要集中于非集中化的產業中,而不是 集中度高、市場勢力更嚴重的產業。而結構主義堅持認為反托拉斯在行為中的

(25)

調整方法是無效的,因為市場勢力的最終力量是市場結構。

(二) 行為學派

20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以Stigler為代表的一些芝加哥大學學者對哈佛學派 的觀點展開了激烈抨擊,並逐漸形成了產業組織理論中的芝加哥學派。該學派 對哈佛學派的批評主要包括四個方面:1.認為壟斷競爭理論中關於下降的需求 曲線的分析在理論上不準確。2.認為張伯倫引入「有差別的產品」這一概念,

混淆了產業與市場的劃分界線,使產業的範圍變得無法定義。3.認為壟斷競爭 理論將企業規模的擴大與壟斷勢力的提高視為等同是不對的。4.認為哈佛學派 提出的S-C-P模式過於簡單武斷,事實上企業的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 之間是雙向的、相互影響的多重關係。基於上述幾方面的認識,芝加哥學派提 出產業組織問題還是應該透過完全競爭理論而不是壟斷競爭理論來加以說明。

其主要理論說明如下:

芝加哥學派更重視對結構-行為-績效的理論分析。認為應該從價格理論的基 礎假定出發,強調市場的競爭效率。芝加哥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Stigler、

Demsetz、Pasena、Myers…等。芝加哥的主要理論思想模式是競爭性均衡模型。

其關鍵是提出了在長期均衡中的配置效率和技術效率,配置效率的條件是價格 等於長期邊際成本,技術效率的條件是價格等於企業長期平均成本曲線最低 點,這就意味著產業的產出不管是資本是不足還是過剩,都處於最優規模邊界 下。在競爭性模型中,配置和技術效率主要導源於兩個結構性條件-買賣的數目 和自由進入。

從長期的競爭效率出發,芝加哥學派認為市場從在長期過程能夠達到效率 水準,反對高集中率的產業必然帶來壟斷租金,因此反對政府對市場的干預。

斯蒂格勒從產業成長角度,認為廠商的規模大小和市場的集中度與產業週期和 經濟效率有關,在產業初期,由於市場範圍狹小,產業的各環節不足以專業化 分工,而由全能型企業承擔,隨著產業的發展,市場範圍的擴大,廠商內部分 工轉化為市場分工,到了產業成熟和衰退時期,市場範圍縮小,市場分工再次 轉化為廠商內部分工。因此,產業的集中率隨市場範圍和產業週期相關。僅認 為高集中率導致高利潤率忽略了產業發展長期均衡的歷史過程。

從規模經濟角度,Stigler用生存技術來確定最佳規模水準,凡在長期競爭中

(26)

得以生存的規模都是最佳規模,因此最佳規模存在多種不同的規模,大廠商的 規模經濟也是生存技術的結果。(Demsetz,1973)認為高集中率導致高利潤率是生 產效率的結果,而不是資源配置低效率的指標。在價格行為上,Stigler進一步討 論在高集中度產業中的大廠商的競爭行為,認為由於在高集中度產業中,大廠 商仍然受到了競爭的壓力,其價格水準將制定在可維持水準,這個水準符合效 率標準。從政策上,理論強調了反競爭行為或壟斷行為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對市 場的管制導致的進入壁壘。因此,政府最好減少干預,讓市場充分發揮作用。

上述兩種理論都是從主流的個體理論出發,但在分析方法、思路及政策含 意中存在許多方面出差異:在分析方法上,結構主義強調了經驗性的檢驗過程,

通過對現象的分析得出解釋,芝加哥學派則通過理論模型分析,從價格理論固 有的前提出發,演繹出各種結論。在分析角度上,前者強調了如何改善資源的 低效率配置等市場績效作為產業組織的主要問題物件,討論市場勢力形成的固 有的結構條件;後者重視長期的競爭效率均衡,堅持短期的低效率、非均衡可 以通過技術創新、自由進入和退出來得到解決。在政策含義上,前者強調了政 府對高集中度產業的反托拉斯干預,後者反對政府干預,認為政府干預本身會 帶來壁壘,降低市場機制的配置效率。

茲將S-C-P分析模式與架構如圖5所示,其中常見之市場結構變數有市場集 中度、產品差異性及市場進入障礙等,行為變數則以定價行為、產品策略、競 爭策略等衡量,市場績效則主要以利潤或生產與分配效率為代表。

(27)

5 結構─行為─績效架構圖

資料來源:「結構行為績效之研究-以國內航空公司為例」,謝美玲,2005,頁 10。

二、 結構-行為-績效理論之內涵

(一)市場結構 (Market structure)

根據(Clarkson,1982)的定義,市場結構是指,市場或產業結構涉及影響競 爭過程性質的那些市場屬性,因此,市場結構包括企業的規模及規模的分佈、

障礙和進入條件、產品差異以及企業成本結構和政府管制的程度。市場結構具 有整體性和動態性的特點,整體性是指每個產業從整體上表現出區分於其他產 業的競爭屬性,我們通常所說的市場集中度、進入障礙和產品差異等就是指市 場結構的整體性而言的。動態性是指產業是不斷演化的,企業的競爭優勢的演 變,推動了市場結構的動態變化。技術創新是企業競爭優勢的源泉,企業目前 的技術創新活動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未來的市場競爭地位,所以可以認為企業

市場結構(S)

買方及賣方家數 產品差異度 新廠商進入障礙 成本結構 整合與多角化 市場集中度

基本條件

供給面: 需求面:

原料 需求條件

技術 成長率

產品耐用性 替代性 聯合行為 價格彈性 價值重量 購買方式 規模經濟 循環與季節性

行為(C)

定價、廣告、協商 競爭策略、產品策略 購併與聯盟、研究與發展 廠房投資、研究創新

政府管制

管制 反托拉斯 進入障礙 投資誘因 總體經濟政策 資訊政策 相關法規 稅與補貼 貿易規則 價格控制

績效(P)

生產、分配效率 技術進步 、品質 公平、利潤率 充分就業

市場結構(S)

買方及賣方家數 產品差異度 新廠商進入障礙 成本結構 整合與多角化 市場集中度

基本條件

供給面: 需求面:

原料 需求條件

技術 成長率

產品耐用性 替代性 聯合行為 價格彈性 價值重量 購買方式 規模經濟 循環與季節性

行為(C)

定價、廣告、協商 競爭策略、產品策略 購併與聯盟、研究與發展 廠房投資、研究創新

政府管制

管制 反托拉斯 進入障礙 投資誘因 總體經濟政策 資訊政策 相關法規 稅與補貼 貿易規則 價格控制

績效(P)

生產、分配效率 技術進步 、品質 公平、利潤率 充分就業

(28)

技術創新是導致市場結構變化的核心要素。傳統上經濟理論把市場結構分為兩 大類﹕完全競爭市場和不完全競爭市場,詳見表5。

表5

經濟學上市場結構分類表

市場結構 完全競爭 不完全競爭

項目 完全競爭 壟斷性競爭 寡頭壟斷 壟斷(獨佔)

廠商數目 眾多 頗多 少數 一個

產品 同質性 產品有些微差 產品有差異 只有一種產品 進出市場 自由進出 自由進出 困難 有障礙 市場資訊 完全流通 不完全流通 不完全流通 不完全流通

價格 沒有控制力 有少許控制力 具控制力 有很大控制力 代表產業 農業 服飾、餐廳、

髮廊

可樂汽水、

石油

公用事業

(水、電)

(二)市場結構的組成 1.市場主體

市場主體是指在市場上從事經濟活動,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個人和組織 體。任何市場主體參與經濟活動都帶有明確的目的,以在滿足社會需要中追 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市場主體具有營利性、獨立性、靈活性、關聯性、

平等性、合法性等特徵。

2.市場格局

市場格局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上買賣雙方在交換活動中所處的地 位和相互關係。這種地位和關係的出現,取決於市場上商品的供給與需求狀 況。

3.市場集中度

市場集中度,就是某產業市場前幾名企業市場份額占整個市場的比例。(1) 絕對集中度分析:絕對集中度是以該產業市場中最大的N個企業所占市場佔有 率的累計數占整個產業市場的比例來表示。(2)相對集中度分析:一般以Lorenz curve及Gini Coefficient 表示。

(三)市場結構的劃分依據

劃分市場結構,主要依據有以下三項:

(29)

1. 買賣雙方之市場集中度 (market concentration )

市場集中度是決定產業結構最重要的變數,說明各廠商在市場中的分佈 狀況,可從完全競爭、寡占、獨占性競爭以及獨占等方面來判定其中度之大 小,分別是集中率(Concentration Ratio)以及市場佔有率(Market-share),集中 率的分析可以用來觀察企業在一特定市場內,各企業之銷貨額佔整個市場總 銷貨額之比例關係。自1950年代以來,最經常用來測量產業市場集中情形的 指標主要有:集中率(CRn)與賀芬達─賀希曼指數,即賀氏指標(HHI) ,以下 將集中率(CRn)定義公式及說明其意涵:(周添城、薛琦、顏吉利、黃鴻、林 純瓊,1995)。

∑=

=

n 1 i K i CR n

其中CRn表示市場中前n家廠商的市場集中率,

S

Ki = SiSi表示第i家廠商 的銷貨淨額,S表示市場總銷貨額,K 表示第i家廠商銷貨額占整個市場總i 銷貨額之比率。N表示廠商從最大排列到最小的數目,一般通常使用的指標 為前四大廠商集中率 (Four-firm Concentration Ratio,CR4),其值介於0與1之 間,數值越大表示市場集中率越高,若市場是由四家廠商瓜分之情況,其數 值為1;若市場為完全競爭,則指標值趨近於0 。而根據許文富(1991)之解釋,

Bain對CR4所提出的衡量標準為:非常高度的市場集中率CR4 ≧ 75%;高度 之市場集中率CR4 = 65~75%;中高度之市場集中率CR4 = 50~65%;低度之寡 占市場CR4 = 35~50%;零碎市場CR4 < 35%。集中率計算似乎簡單且可清楚 看出市場之狀況,但僅考慮前幾家最大廠商,確忽略其他市場中之廠商,因 此本研究將另以賀氏指標(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 HHI)計算市場集中 度。根據李春長(2000)資料說明,賀氏指標是美國司法部用以判斷產業獨占 程度的指標。若產業HHI ≦ 1000,司法部認為該產業有較低之市場集中度,

表競爭情況良好;若是1000<HHI ≦ 1800,則認為該產業為中度之市場集中 度,表示市場有些問題須改善;若是HHI > 1800,則認為市場集中度頗高,

引起美國聯邦交易會的「關注」,因而可能會引發政府干預。賀氏指標即是 指每家廠商市場佔有率的平方之和,其考慮所有N家廠商市場佔有率,表示 各家廠商對市場的影響力,其公式表示如下:

(30)

∑=

=

N 1 i

i 2 K HHI

Ki表示第i家廠商銷貨額佔整個市場總銷貨額的比率,N是市場中廠商總家 數。若市場為完全競爭市場,每家廠商的市場佔有率趨近於0,故賀氏指標 值亦趨近於0。當市場為獨佔市場,其指標值為1。

2. 產品差異化

根據Stephen(1976)對產品差異之定義為:產出「特別」的東西及具有「特 定族群」的附加價值,若能擁有越多附加價值就能滿足消費者的需要。這個 特別的東西,就是差異化產品,這個特定族群,就是細分的目標消費者,產 生兩者的共同原因就是差異化。所以,產品差異化是生產者向市場提供有獨 特利益,並取得競爭優勢產品的過程及結果。獲得產品差異化的主要三個途 徑:(1)功能創新:這種創新具有能滿足從未出現過的需求的能力。功能創新 所獲得競爭上的差異化優勢,有賴於通過專利權或商業秘密這種保護得以維 持,否則很快會被覆制,市場產品由差異化走向非差異化。(2)改善性能:同 功能創新相比,第二條途徑是產品性能或服務的改良。(3)量身訂造:這是產 品走向差異化的最高形式。產品生產針對每個群體甚至每個人的不同需求,

而量身訂造,顧客的需求得到了最大滿足。

但真正差異化的來源有兩處:a.是通過市場調查,發現顧客的需求,生 產出相應的產品來滿足它,即需求決定論。b.是發明嶄新的產品,在市場創 造出新的需求並滿足它,即創造決定論。要對上述兩派觀點有個清楚的理 解,必須納入風險和報酬的概念。亦即在創造決定論中,一個新的產品可以 完全不做市場調查而發明創造出來。根據歷史經驗及數據統計,新產品成功 率不到10%,風險較大。但一旦成功,它會創造出一個巨大的新需求市場,

併成為領導者。因需求而設計出的產品,因為是基於市場調查發展出來的產 品較能被市場接受,但也較不可能在市場上成為革命性產品。

3. 進入障礙

Bain(1968)認為市場結構的不同主要來自進入障礙的有無與高低。若市 場進入障礙高,則潛在廠商進入市場的困難度高,形成寡佔或獨佔的市場。

若市場進入障礙低,則潛在廠商很容易進入市場,形成完全競爭或獨佔性競 爭的 市場。

(31)

代品;而「進入障礙」則是指進入這一特定市場遇到經濟、技術、法律障礙 之總和。一般而言,產業的進入障礙愈高,則潛在進入者愈不容易進入該產 業,既存廠商對價格更具有控制能力,透過勾結或企業間的協調,可使得產 業利潤率提高(Scherer & Ross,1990)。所以原則上,市場進入障礙愈少愈 有利於競爭。廠商之間彼此勾結、策略聯盟、購併與採取壓制競爭策略等方 式都會使整個市場產生很大變化,更會讓想進入市場的新廠商產生極大的障 礙。

Bain(1968)首次把進入障礙視為決定市場結構的重要因素。其定義為:

允許市場上在位企業賺取超正常利潤,而不受威脅的一切因素。Stigler(1968)

則從市場上在位企業與潛在進入企業成本不對稱性的角度對進入障礙做出 了定義,他認為:進入壁壘是市場上在位企業相對於潛在進入企業的成本優 勢。Bain將進入障礙的因素分為以下四種:

(1)絕對成本優勢:Bain將絕對成本優勢的原因歸結為在位企業具有生產技術 上的優勢,在位企業控制重要生產要素的供給來源。市場在位企業擁有先 進的生產技術,通過經驗的積累和研發的投入,使在位企業能夠保持一種 成本上的優勢。

(2)規模經濟:如果最小經濟規模是行業需求的重要部分,那麼市場上只能維 持少量企業的存在,這些企業能獲取超額利潤而不會引起新企業的進入。

如果市場容量不變,在位企業技術創新投入的力度越大,它實現規模經濟 的程度就越高,使新企業的進入也就越困難,那麼進入壁壘也就越大。

(3)產品差異化:市場上同一行業的產品,都不會是完全可替代的,消費者對 不同企業的產品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好,即表現出產品差異的特性。企業間 的競爭往往表現為產品的競爭,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結果必然也會表現在 產品上,即通過技術創新產生差異化產品,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4)資本要求:資本要求作為進入障礙的要素,受到了許多學者的質疑,對於 許多市場潛在進入企業來說,融資問題可能並不構成進入市場的障礙。

(四)市場行為 (Market conduct)

市場行為是市場結構、經濟績效的聯繫紐帶,市場行為通過各種策略對潛 在進入者施加壓力從而影響市場結構。但必須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中討論企業行

(32)

為方有意義,完全競爭市場中企業微弱的市場控制力決定了企業廣告、竄謀等 行為的無效性,企業可以按照市場價格銷售任何數量的產品。常見市場行為有:

1.經營銷售:定價、批量、廣告/促銷、新產品/研發、分銷。2.產能改變:擴張/

收縮、進入/退出、收購/合併/剝離。3.縱向整合:前向或後向整合、縱向合資企 業、長期合作。4.內部效率:成本控制、物流、過程發展、組織效能。

(五)市場績效 (Market performance)

經營績效是指特定市場結構下,通過特定企業行為使某一產業在價格、產 量、成本、利潤、產品質量、品種及技術進入等方面達到的狀態。其績效包涵:

1.財務:盈利性、價值創造;2.科技發展;3.雇佣對象。

第二節 結構-行為-績效理論之相關文獻

目前以「結構-行為-績效」模式來探討國內IC設計產業的研究並不多,許 多相關文獻大部份著重在金融業、服務業..等為主。以金融業為研究文獻有:杜 相如(2002)以台灣地區銀行業為例,探討銀行多角化程度及獲利率;何志遠(2003) 以台灣銀行業來探討利差之影響因素;王友慶(2005)以金管會的兩大指標為基 礎,探討在金控與非金控架構下之產業特性及分析。以服務業為研究文獻有:

謝美玲(2004)以台灣航空公司為例,探討開放天空前後之趨勢差異;張文晉(2006) 以台灣3C實體通路廠商探討在該產業的市場結構、廠商行為與營運績效之間的 交互影響關係;王馥瑋(2007)以台灣地區銀髮住宅來探討經營發展與市場結構。

但自2008年後已陸續出現以高科技產業為研究之文獻如:蔡佳佳(2008)利用 S-C-P模型及Panel data模型,探討台灣IC設計產業之市場結構與IC設計公司之廠 商行為對其經營績效的影響;楊麗卿(2009)以我國發光二極體封裝產業探討該產 業之廠商行為及競爭策略及市場的經營狀況與未來發展方向。故該理論的運用 層面已經擴展至資訊、電子、高科技…等層面發展,尤以2008年以後更為明顯。

茲將國內外近年來運用結構─行為─績效分析法之相關研究文獻彙整如表 6與 表7。

(33)

表6

國內運用結構行為績效方法之相關文獻彙整

作者 研究主題 研究內容

杜相如 (2002)

台灣地區銀行業市 場結構、行為與績效 之研究

以結構-行為-績效模型探討銀行業。其結果為:

1.銀行多角化程度、銀行放款利率,銀行分行機構數目 與產業集中度,對獲利率有正向影響。市佔率、資本適 足率和存放比率,對銀行資產報酬率有負向影響。

2.銀行資產報酬率對市場佔有率有正向影響效果。銀行 多角化程度對市場佔有率有負向影響效果。銀行的獲利 率對多角化程度有正向影響。

何志遠 (2003)

台灣銀行業利差影 響因素及產業結構- 行為-績效之研究

以避險與期望效用綜合模型及利用產業組織學裡的分 析方法來驗證。研究發現:以總資產報酬率(Return On Assets,ROA)及利差作為銀行經營績效指標時,實證結 果顯示台灣銀行業不符合S-C-P 假說或效率假說。自動 提款機市場占有率對於銀行的獲利能力是具有正向的 顯著影響效果,民營銀行的獲利能力高於公營銀行。

謝美玲 (2004)

結構行為績效之研 究─以國內航空公 司為例

以結構─行為─績效理論架構對開放天空前後作探 討。在開放天空前,廠商數量少,政府限制進入與退出 障礙高,開放天空後,市場由集中度漸漸轉為中低之市 場集中度。開放天空初期,航空業者整體效率與獲利能 力表現並不理想,出現業者合併、認購股權以及聯營的 風潮,逐漸由中低又轉成中高集中度之市場。

王友慶 (2005)

金融產業結構行為 與績效之研究--以 台灣金融控股公司 為例

以金管會兩大指標為基礎,針對台灣上市櫃銀行業在金 控與非金控架構下之產業特性,透過S-C-P 模型的分析 探討。研究發現:1.提升市佔率和資產佔有率對企業績效 有正向的影響。2.在金控架構底下之銀行其資產規模是 顯著高於其它銀行。3.在金控架構下之銀行,其績效表 現優於其它銀行。市佔率、資產市佔率及負債比率的上 升皆對於績效有正向且顯著水準的上升效果。

張文晉 (2006)

3C 通路產業市場結 構、行為與績效之研 究

以「結構-行為-績效」理論為架構,探討台灣 3C(電腦 Computer 、 消 費 性 電 子 Consumer-Electronics 通 訊 Communications)實體通路廠商。研究發現:廠商淨值比 率、遞延效果之廣告密集度、毛利率和存貨週轉率與經 營績效呈現顯著正向關係;而當期之廣告密集度和應收 帳款週轉率則與經營績效呈現顯著負向關係,唯資產總 額取對數與經營績效呈現較不顯著之關係。市場結構變 數與廠商行為變數皆呈現較不顯著的影響關係。

(34)

表6(續)

作者 研究主題 研究內容

王馥瑋 (2007)

台灣地區銀髮住宅 經營發展與市場結 構之研究

以最大四大廠商集中率(CR4)與賀氏指標(HHI)作為衡 量市場集中度之指標,對台灣銀髮住宅經營發展進行研 究。研究發現:1.台灣銀髮住宅市場傾向高度集中市 場,且規模經濟造成了此市場的進入障礙 2.以台塑集 團的養生文化村為例,其採取之廠商行為:走平價路 線、規模夠大及醫療支援。

蔡佳佳 (2008)

運用SCP 模型分析 台灣IC 設計產業

利用 S-C-P 模型及 Panel Data 模型(又稱平行數據或面 板數據,是指同時融合時間和個體雙重維度的資料結 構)探討台灣 IC 設計產業。結果發現:市佔率與遞延研 發費用率對IC 設計公司之 EPS 有顯著正向相關,成立 年數和當期研發費用率則有負向相關;而市場佔有率及 資產總額則對專利數有顯著正向相關。

楊麗卿 (2009)

市場結構、廠商行為 與營運績效之研 究—以我國發光二 極體封裝產業為例

本研究以S-C-P 模型來探討發光二極體封裝產業。研究 發現:1.該產業屬於高度集中市場。2.該產業發展短期 以Notebook、TV 背光模組為開發,長期則以照明為發 展趨勢。3.該產業業者 2005~2007 年營業收入大幅成 長約27%。4.個案公司具有量產經濟規模,且產品線完 整,滿足客戶一次購足。

表7 國外運用結構-行為-績效方法之相關文獻彙整

作者 研究主題 研究內容

Kaldor and Silverman (1948)

探討廣告支出與 新聞業界之收入

發現中度的市場集中度與廣告密集度具有正 向關係;而中度以上的市場集中度與廣告密 集度具有負向關係。

Dorfman and Steiner (1954)

最佳的廣告運用 與最佳成效之探 討

以廣告密集度方程式放入利潤率為自變數,

結果發現利潤率與廣告密集度間呈現正向 顯著關係。

Telser (1964)

廣告與競爭性兩 者間關係之分析

蒐集美國44 個產業資料,以 CR4為市場集中 度指標,廣告銷售比例為自變數,進行迴歸 分析。研究發現:迴歸係數為正但並不顯著,

因此廣告與集中度關係並不密切。

Marcus (1969)

廣告與集中度的 變化之探討

以1947 年至 1963 年美國地區 78 個消費財產 業為研究對象,首度運用複迴歸方式進行分 析;在自變數增加產業成長率、前期市場集 中度與產業特性的虛擬變數‧研究發現:廣 告密集度 對市場集中度具有正向影響‧

(35)

表7(續)

作者 研究主題 研究內容

Demsetz (1973)

市場結構、市場 競爭行為與公共 政策間關係之探 討

研究發現:集中度對利潤的影響隨著廠商規 模大小會有所差異;規模較大的廠商,享有 規模 經濟的效率,因此集中度與利潤間存在 正向關 係,但對於中小型廠商而言,集中度 與利潤卻 無正向關係。

Jeong and Masson (1990)

市場結構、廠商進 出與營運績效之 探討─以韓國 為 例

以聯立方程式進行韓國市場結構與營運績效 之分析。研究發現:集中度、廣告密集度、

產業 成長率、最小效率規模將能夠提升利 潤。

Vlachvei and Oustapassidis (1998)

希臘食品製造產 業之集中度、廣 告密集度與利潤 率之研究

研究 1994 希臘地區 38 個 4 碼食品與飲料製 造產業,研究發現:廣告對集中度沒有影響,

而 前期市場集中度、利潤率、最小效率規模 對市場集中度有正向影響關係;集中度與廣 告間成正向關係,集中度的平方則與廣告呈 負向關係,而產品總銷售成長、資本密集度 與廣告則 呈現不顯著關係。

Scholtens (2000)

巿場競爭、規模及 績效之探討─以 銀行產業為例

探討巿場集中度的高低對獨佔利潤是否有顯 著 的影響效果,而廠商規模對利潤的影響則 視其衡量變數而定。

資料來源:「市場結構、廠商行為與營運績效之研究-以我國發光二極體封裝產業 為例」,楊麗卿,2009,頁21-22。

第三節 IC設計產業之相關文獻

國內IC設計產業發展迄今約有45年之歷史,IC設計產業在整個半導體產業 扮演著領頭羊的角色,也是重要知識經濟基礎。近年來探討IC設計產業之研究 議題相當多,如:財務能力、研發能力、獲利力、成長力、產業群聚、兩岸IC 設計產業比較….等為個別探討方向。本研究為了全面性瞭解IC設計產業,擬以 市場結構及廠商行為與營運績效同時作為研究方法。以下為台灣IC設計產業之 相關文獻並彙整如表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the second quarter of 2003, the average number of completed units in each building was 11, which was lower than the average value for 2002 (15 units). a The index of

In the fourth quarter of 2002, the total import value of liquid and gas fuels reached the amount of 339 millions Patacas, representing an increase of 1.2% over the same period of

Ministry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Youth and Sports, Republic of Singapore (2008)3. Singapore’s Fouth Periodic Report to the UN Committee for the Convent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In particular, we present a linear-time algorithm for the k-tuple total domination problem for graphs in which each block is a clique, a cycle or a complete bipartite graph,

Total spending and per-capita spending of visitors for the fourth quarter of 2011 were extrapolated from 39,900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collected; besides, data for the fourth

Total spending and per-capita spending of visitors for the third quarter of 2011 were extrapolated from 47,300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collected; besides, data for the third

The value of total merchandise export for January 2011 amounted to MOP656 million, up by 5.8% year- on-year, of which value of domestic exports increased by 17.0% to MOP249 million,

•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s enriched to allow for value addedness in the reading and writing performance of the students. • Students have a positive attitude and are interested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