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自我療癒的道路上─ 一位教師的生命敘說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在自我療癒的道路上─ 一位教師的生命敘說"

Copied!
25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諮商心理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莊佩芬 博士

在自我療癒的道路上─

一位教師的生命敘說

研 究 生: 吳家華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九 年 七 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諮商心理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在自我療癒的道路上─

一位教師的生命敘說

研 究 生: 吳家華 撰 指導教授: 莊佩芬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九 年 七 月

(4)
(5)
(6)

誌謝辭

終於完成了這部論文,整整三年的時間,感謝這一路上相挺、相伴、相助的 家人、師長與朋友們,有你們的支持,才能讓我無後顧之憂的完成碩士班的學業。

謝謝爸爸、媽媽的鼓勵,有您們無條件的愛與支持,才讓我得以全心全意完 成論文;謝謝妹妹在我短居臺東的三個暑假期間協理家務;謝謝寧寧貓陪伴家人 解憂;當然,還包括已經在天堂的阿公、外公和外婆,我多麼希望能當面與您們 分享這份喜悅與榮耀,我相信您們一定知道,也為我高興著,還有嘟嘟狗,很捨 不得你的離開,我想念你。

認識了將近十年的佩芬老師,謝謝您擔任我的指導教授,從未想過自己會回 到臺東來,再受教於您,這緣份將會延續下去,一日為師,終身為師,感謝您為 我的人生帶來美好的質變,您是我學習與療癒路上的貴人。

「碩士學苑」的熊、駿和良,感謝你們這幾年來的陪伴,我們都將在今年畢 業,很開心能夠跟你們在每年暑期碰面、談天、交心,互相勉勵,讓我們的求學 之路充滿歡樂與笑聲,特別是熊,提供了這麼棒的寓宅,讓我們得以專心一意的 在暑期進修之餘,有一個完善的空間讓我們無虞的生活!我會懷念在臺東暑期這 段時間和你們相的回憶……

以及小花,你是我情感上最大的支持,生命中有你,讓我更有勇氣與力量,

在論文寫作的過程中,感謝你不斷的傾聽與分享,在我的學習路途上緊緊相隨,

有你真好。

還有許多在我碩士班進修過程中給予協助與鼓勵的朋友們,讓我致上最高的 謝意,有你們的幫忙,這篇論文才得以順利完成,謝謝!

(7)

在自我療癒的道路上─

一位小學教師的生命敘說

作者:吳家華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

摘要

人生而有自我療癒的潛能,但由於外在人事境的壓迫與束縛下,

我們與內在沛然的動力隔絕開來,造成負面能量的積累卻不自知,造

成身、心、靈三個層次的病症。

我,藉由生命故事的敘說,重返生命的原點,搭上憶往的列車,

探索來時的生命歷程,回顧沿途的生命事件,知解必修的生命課題,

瞭解積累的生命障礙。

過往的一切已無法追溯與改變,但我能改寫生命故事。

我並非生命事件的受害者,在面臨打擊與挑戰時,我能尋求解套

之道,從生命有限的資源中找到力量,解開身心靈的重重枷鎖。

藉由不斷的自發或學習而來的療癒經驗,我瞭解生命中的時時刻

刻都是療癒的良機,而解碼的關鍵不假外求,就是我們自己,向內發

掘本自俱足的資源,修持的功法便是進入內在清境地的金鑰,掌握此

道,便能隨時召喚正向的能量來調癒自我。

自我療癒之路是漫長而無盡的,探索生命本身就是件有趣的事,

這歷程將不斷持續……

關鍵詞:自我敘說、生命故事、療癒

(8)

On the Road of “Self-Healing” – the Narrative of a Teacher

Chia-Hua Wu

Abstract

Human beings has the self-healing potential originally. However, due to the external constraints and oppressions, we are likely to

disconnect from our inner strength without our consciousness. As time goes on, the cumulative disconnections are easily to cause diseases on human’s body, mind and spirit. By imagining myself getting on the reminiscent train, I re-experience and re-discover my past through narration and realize that we all need to learn lessons from our lives.

Whatever happened in life becomes unchangeable; however, I can cultivate the experiences and allow the stories to develop into my life vital energy. I then understand that I am not the victim of life, rather an active agent to face the obstacles and challenges. I am able to un-trap myself from the limited resources and find the key to re-open my body, mind and spirit.

Through constant self-learning process, I realize that every moment in life is the best healing opportunity. The healing key is within one’s self and it has to come from looking into one’s life. Once we know how to look into our lives, we have got the principle to access the gold key to our inner strength and wisdom so that we can call for positive energy anytime to reach the inner piece status.

The road for self-healing is endless and self or soul searching is fun itself. I am on this road and will go on and on until one day……..

Keywords:Self-narrative, Life story, Healing

(9)

目 次

論文審定書---i

論文授權書---ii

誌謝辭---iii

中文摘要---iv

英文摘要---v

目次---vi

圖表目次---viii

第一章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一節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研究背景---1

第二節 此時不做,更待何時?自療的時候到了─研究動機---3

第二章 我們都有自我療癒的潛力─文獻探討---9

第一節 自療本能,人皆有之---9

第二節 捨本逐末的現代醫學---9

第三節 靈性療癒的新思維---10

第四節 換個角度看疾病---10

第五節 從能量啟動療癒---11

第三章 研究方法---12

第一節 後現代主義---12

第二節 敘說研究---12

第三節 行動研究---13

第四節 行動敘說---13

第四章 回首來時路茫茫---15

第一節 改變一生的決定─在故事開始之前---16

第二節 像我們這樣一個家─故事的起點---21

第三節 童年是父母親圍起來的堡壘---30

第四節 一艘以「出人頭地」為目的地的船─迷失在升學主義的海洋---51

一、童年時期---51

二、國中時期---70

三、高中時期---85

第五節 教職之路 ﹙上﹚---109

第六節 漫遊異次元空間---128

第七節 教職之路﹙下﹚---148

第五章 驚覺箍身鎖重重---155

第一節 生死課題---155

第二節 燎原的野火---167

第三節 不能說的秘密---172

第六章 自我療癒路迢迢---186

(10)

第一節 療癒意識的啟動---186

第二節 療癒的三個層次---187

第三節 療癒進行式---189

第四節 諮商理論自療─在迷霧中摸索---192

第五節 格言療法─喚醒內在力量的鑰匙---196

第六節 震撼療法─鞏固內在力量---197

第七節 靈修之路─邁向高層次的療癒---207

第八節 未來的修行方向---220

寫在口試之後---223

參考文獻---225

附錄---227

(11)

圖 表 目 次

表一:敘事行動研究流程表---14 表二:立如松修煉得到的體驗---218

(12)

第一章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節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研究背景

退伍後,回到工作崗位,踏越了兵役的絆腳石,了卻人生一樁大事,該好好 考慮下一步路怎麼走了。

在學校,考研究所,獲得碩士學位加薪,似乎蔚為風氣,隨口一問,怎麼大 家都有碩士學歷?資深前輩總是語重心長的說:

「你還年輕,快去讀個學位,以後可以加薪啊!」

聽多了,自然而然就隨波逐流,也不得不跟著追趕這股「熱潮」,但純粹為 了學位、加薪而讀書,我覺得很痛苦,想起以往對諮商的熱愛,我毫不猶豫選擇 報考相關研究所,但對於何謂「研究」,還是一知半解,只覺得時候到了,時機 成熟了,順水推舟就這麼上船……

帶著懷念與期待的心情回到臺東,曾在這兒住過四年,心裡早把它當作第二 個故鄉,夢裡思念的,都是這兒的碧海藍天,壓根兒沒想過會再回到這裡;大學 畢業,踏上歸途之時,在火車上嘆息時光荏苒之感依稀還在,如今又再度踩著這 片土地,還是以學生的身份歸來,曾經在此地發生的點滴回憶一時湧上心頭,景 色依然,但人事早已變遷,令人不勝欷歔。

能夠專心的當學生,是件幸福的事,在兒時就聽過大人這番絮叨,但在真正 脫離學生身份後,更能理解這句話的涵意。

工作時俗務纏身,不若當學生時的單純,所以坐在教室裡頭,我盡力的忘記 我是個老師,是個社會人,把自己完全當作是個學生,能夠擺脫工作,來這裡進

修學習,是件多麼幸福的事情啊!我感謝天地成全。

暑期班的課程,等於是把所有碩士班該修得的時數,濃縮在二個月內集中學 習,囫圇吞棗式的學習,一開始確實難以適應,還不太理解怎麼作研究,就要撰 寫研究計畫,還沒走路就要學飛,好像有點困難,但趕鴨子上架未嘗不好,我們

(13)

該有身在速成班的自覺,有壓力,不見得是件壞事,起碼看得見進度。

在槍林彈雨、煙硝瀰漫的氣氛中,勉強擠出我第一份作業:草擬研究計畫,

拼拼湊湊,看來是有點隨便,但對於從未寫過計畫的我而言,算是有所長進。

在研究法課堂上,期末報告就是這份研究計畫,約略讀過部份文獻後,我決 定撰寫以「自我敘說」為體裁的論文,並自認計畫名稱取得很貼切:跟自己去旅 行,心想:質性研究不就是一趟探尋之旅嗎?自我敘說不就是跟自己去旅行?正 沾沾自喜地介紹自己的論文計畫時,老師拋出讓我在臺上尷尬不已的話:

「你研究自己哪個部份?你這篇論文對學術界有什麼貢獻?」

我在講臺上愣住,麥克風前啞口無言,看得出同學們在臺下為我抓一把冷 汗,但又莫可奈何,有的人盯著我,等待我給一個漂亮的答案,老師翹著腳,看 我怎麼應付,但我竟然腦袋一片空白,有些問句又猛然飛進腦海:

「老師為什麼問我這個問題?」

「其實,我根本還沒準備好要說,在這裡說!」

「寫『自我敘說』就沒有學術價值與貢獻?」

「老師到底要什麼答案?」

一堆亂七八糟的想法冒出來,但我無法決定自己該講些什麼話,可能是文獻 讀得不夠多,也可能是沒有信心回答,可能是自己還沒準備講出心裡話,可能……

我忘記自己怎麼走下臺的,只記得當時困窘得呆站在那裡的畫面。

在第二次報告的時候,我換了另外一個「安全」的題目,一個符合老師想法,

但不是我真正想寫的題目,老師點頭默許,幫我打了成績,但我心裡卻很清楚自 己要什麼,我想敘說自我,但不知道從何開始、怎麼開始?只讀過別人的論文,

卻又不知道這條路該怎麼繼續走下去,所以那份作業,我應付了事,起碼能夠交 差,對得起老師,但對不起自己。

找指導教授算是件大事,能不能順利畢業,就看指導教授的決定。來臺東之 前,我早暗忖要請求佩芬老師擔任我的論文指導教授。我知道,她能瞭解我的。

和同學們相較,我是本系畢業的,回來自己系上唸研究所,對每位老師瞭若

(14)

指掌,我應該可以佔得先機,比同學早一步找到指導教授。我對質性研究情有獨 鍾,認同以質性研究的觀點來看世界,而佩芬老師又深諳此道,指導教授當然非 佩芬老師莫屬了!

學長光1也和我一樣,他要研究性別議題,馬上就想到佩芬老師,但回臺東 的前幾週,我們輪流找她,但始終聯絡不上,聯繫上老師的時候,真是驚喜不已。

與佩芬老師約在研究室碰面,寒暄幾句之後,向老師提出我的請求,原本以 為老師會考慮再三,沒想到她竟然一口答應,而且,在我提出自己的想法之前,

老師已先我一步:

「我要你寫自己!我要你作有意義的論文。」

「Bingo!竟然完全契合,真是超乎想像。」

我愣了幾秒鐘才回應:

「老師,您怎麼知道我要寫這個題目……」

我們相視會心而笑,如同老師所言,生命中的一切盡是自己吸來的,隱約有 股引力,將我帶回臺東,於是,命定的機緣又神奇地拉近我與佩芬老師的距離,

我不得不讚嘆命運的奧妙,如此神奇。

有佩芬老師的鼓勵,我更篤定自己要敘說,我要講自己的故事,寫有意義的 論文。諸多因由促成了這篇論文的誕生,能夠敘說自己的生命故事,我感到雀躍。

第二節 現在不做,更待何時?自療的時候到了─研究動機

論文計畫過關之後,有好一段時間,我的論文是停擺不動的。這一段時間的 我,過得有點荒唐,有點迷失方向。荒唐的是,該做的事情拖延不做,怠忽照顧 自己的身體,心性桎梏在慣性中,難以自拔;迷失的是,困頓在人生處遇的迷籠 中,未來該怎麼走,全然沒有主張。時常在夜半時分驚醒,莫名的恐懼突然湧上 心頭,感覺自己心跳得好急、好快,害怕失去生命中的所有,心裡頭有個聲音用

1 大學學長,也是我碩士班同學,但還是稱他學長。

(15)

力地譴責自己:

「你到底什麼時候才會清醒,去做你該做的事?」

可是,該怎麼做?該做些什麼?做了會怎麼樣?

我發現自己有個慣性,在作決定的時候往往思慮過度,停滯不前,到最後總 一事無成,其實在猶豫的時候,無論決定做什麼,早就可以完成一些進度了,習 慣成自然,我的人生有些時候是在過度煩惱中度過的,這些零碎的時間加起來,

是可以做不少事的。

察覺到自己的荒謬、荒唐,難免覺得心慌,再不救自己,包準病入膏肓。

最近心開始慌了─論文寫不出來,畢不了業。我很清楚,光是外在動機是不 夠的,除非內在的動力啟動,否則這一切都會停滯不前。眼看著同學、同事們一 個個畢業、敘薪,快樂地蹓躂去了,對於完成論文,我知道該去做,卻又不想動,

一拖再拖,直到現在。

記得茉莉老師2說過:人做任何事,一旦啟動開關,便停不下來了。先前曾 打開寫論文的開關,但「電力不足」,研究計畫送審通過後,論文就再也沒動過 了,雖然心裡明知道這遲早都該完成,但就是不想動,有時會告訴自己:

「時候到了,自然就會去做了!」

但這「時候」是什麼時候呢?知道自己該活在當下,在錯過一個又一個當下 之後,隨之而來又是一次接著一次的自責,對自己遲遲不完成論文而跟自己嘔 氣,因而陷在慣性的輪迴中……

沒動手做,但腦海裡是一直在鋪陳的,所以進度不算完全的停滯,只是,沒

2 我的大學老師,對我在諮商領域的學習影響甚深。

(16)

有具體的成果呈現出來,一切都只是空談。呼應之前說過的,我總是想得太多,

做得太少。

似乎我的人生總被腦海的想像給控制了,我並沒真正的「活」過。

我從小就意識到自己被文化脈絡中重重疊疊的框架給困住了,有時我知道 的、認識的,不是真實的自己,而是被社會、家庭塑造出的角色,背負著許多的

「應該、必須」,也一直被催眠,要去實踐許多「該做的事」。

小時候,被期待著要當個會讀書的好學生,要找份好工作,要當個像樣的男 人,要傳宗接代,我一直在努力地完成別人的期待,但就算每一件事情都做得恰 到好處,但那又如何?我覺得外在的事物是不能給我力量,不能為我指引方向的。

這個世界有著鉅大的系統在運作,而那力量是超乎自己想像的,每一個人都 像是實驗室裡的動物,順應著遊戲規則,汲汲營營,似乎都被自己意識到的現象 給欺騙了;又好比是水族箱中的魚,以為水族箱就是整個世界,但卻不知道箱外 的觀者正以好奇的眼光觀察著裡頭的運作,我甚至想像:我們是不是外星人的家 庭作業,而地球正是他們的水族箱,也被觀察著,不無可能,宇宙的浩瀚是超乎 人類想像的,一望見滿天星光,便頓悟到自己的渺小,人類能理解的實在太少。

我以為心中的疑惑可以從社會學理論得到解答,在大學的社會學課程,課堂 上與杜老師3的對談是最令我期待的事,我很想去瞭解這個社會─甚至這個世 界、這個宇宙─的遊戲規則,我渴望去破解人生的密碼,我想瞭解人生究竟是怎 麼一回事?生而為人的意義是什麼?隱約能體悟種種人事境就是幻象,但自己卻 只能在這幻象中游移,又被幻象中的種種有形的、無形的規範、規則給捆綁住,

而心裡總有一股離經叛道的念頭,想拆卸身上的框架,擺脫這些遊戲規則和壓迫。

3 大學三年級教授社會學導論的老師。

(17)

外在的宇宙太大,我知道自己無法在短暫的人生中得到領悟,於是轉而追尋 探索自己內在的小宇宙,我很喜歡一句話:「人,既脆弱,又堅強。」人的血肉 之軀之於鋼鐵,當然顯得脆弱無比,但堅強是來自於內在─人的心靈,它具有堅 不可摧的力量,愈是接觸它,愈能感受它的強韌,這是很神奇的事情,脆弱的軀 殼竟然包覆著堅強的心靈?那太有意思了!所以對心理學開始產生興趣。

兒時喜歡玩坊間的心理測驗,但那與正統的心理學研究可是風馬牛不相及 的,玩這些「心理測驗」,目的就是為了更瞭解自己,當時還未懂得「巴南效應」,

以為測驗結果就真的完整地解釋了自己,更信以為真,現在回憶起來,不禁莞爾 一笑,但我察覺到自己有了探索內在世界的傾向。

從大學開始接觸「輔導」,剛開始只單純地認為,身為一個教師,不就是肩 負輔助、教導學生的角色嗎?

爾後,進入了系上的輔導組,開始了我的諮商學習之路,與傳統的心理學量 化研究不同的是,諮商與輔導領域更貼近真實的人性,而自己對心理、心靈議題 是深感興趣的,我想這也是影響自己選擇此道的原因,我常思考:「我是個怎樣 的人?」在年幼的時候,所謂自我,是來自於他人的評價與期待;等到長大了一 點,會懂得藉讀書來瞭解自我,但那也只是藉別人的經驗來映照自己;學了一點 兒心理學的皮毛,又把自己套進理論裡去瞭解自己,但又發現,讀得愈多,我反 而愈不瞭解自己了……

鑽研諮商心理學的過程中,藉由許多技術,我似乎獲得了對自我片面的瞭 解,拼拼湊湊,覺得自己好像就是那樣,心裡有個意象:我彷彿看見拼圖只拼了 一些部分,還有好多好多的空白尚未填滿,我想把那些空白給填起來,看見全貌,

或許拼湊起來之後,我就能看見真實的自我了!

讀了碩士班,才知道研究不單是量化數據的闡釋,在另一個領域,有更迷人

(18)

的風景─質性研究。雖然對心理學充滿好奇,也有心一窺堂奧,但在學習統計的 過程中,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挫折,心裡是百般不認同以數字來分析人的心理再 去分門別類,甚至給予病理學的標籤,怎麼想都覺得不太對勁,後來發現心理學 跟統計學是不能畫上等號的,儘管心理學的發展,和統計學密不可分,但原來還 有另一種聲音,是重視主體性、行動取向、以個人經驗為出發點去敘說、去框架、

再建構的,我像發掘神秘寶藏的孩子一樣,對質性探究的領域懷著滿心的驚喜與 好奇想一試究竟。

敘說自我,原來並非易事。我發現自己必須進入一種「沉浸」的狀態,才能 夠使內心思想和語言輸出同步,心靈的頻率若未與「表述」這動作在相同的軌道 上,將言之無物而失真,書寫的不是自我,而是文字的堆砌,冷冰冰,沒有熱度 與情感的,而用字遣詞更需要精準,情緒與文字要完全契合,才是「真實」,這 又是另一層考究的功夫。作為一個敘說者,如何讓「自我」躍然紙上,與讀者對 話,是身為研究殿堂初級生的我,需要琢磨的功夫。

我要找回自己的主體性,用自己的話,說自己的故事。

在拼湊記憶的過程中,循著生命脈絡往回走,顧望來時路上失落的一切,然 後,知解自己的生命如何形塑,如何交織人際網絡而形成支持的系統,我的人生 從被領養的那一刻起,一個微小的事件便產生蝴蝶效應,改變自己與其他人的生 命,以及這天地宇宙間的其他事,改變了什麼?若非如此,在這天地洪流中,我 又將漂往何方?重建生命版圖並不容易,要喚起深沉的回憶,得需要一些方法。

「老師,我想也想不到該怎麼做……」

「唉!你想破頭也想不到的,需要一些辦法。」佩芬老師一語道破我的難處。

上了研究所這些日子以來,經由佩芬老師的建議,我踏進了靈性修煉的領 域,但仍難窺其堂奧,思想上似懂非懂,但在身體力行上卻不甚踏實。

(19)

相關的書籍看了一些,也接觸了和氣大愛4,這段時間斷斷續續地受傳,對 修煉也漫不經心,知道自己該持穩地修煉,卻三天打漁,五天曬網,到後來壓根 什麼也不做了,隱約理解什麼是「靈性」,但缺乏持之以恆的動力,知道自己該 修煉,但總被身心慣性控制,我知道那不是懶,而是未真切地愛自己,發自內心 地愛,才會如此隨波逐流。

一直以來,總希望「有時間、有機會」將自己生平的故事點滴載錄下來,不 為別的,只想未來鶴髮蒼蒼、垂垂老矣之時,回首此生,然後在喟歎中品味不勝 唏噓之感,某天離開人間,再把這份自傳帶進棺木中,人一旦嚥下最後一口氣,

什麼也帶不走,起碼,該把自己這一回人生,對自己的表述與評價,握在手中,

伴著我枯朽在天地塵土間,消逝。

生命旅程至今,內在的小宇宙不斷興起一波波質的巨變。我面對人生中許多 難解的謎題,在失落的桎梏中,我如何找到力量掙脫枷鎖?身為一個助人工作 者,要幫助別人找到力量,得先讓自己擁有力量,我要探究,力量從何而來?

終於,要上路了,在網路上拜讀過翁開誠老師、成虹飛老師與陳致嘉老師指 導的論文,我瞭解,原來論文也可以這麼有趣,對於量化研究大不認同的我而言,

在初參文獻時,如同發現桃花源般,知道質性研究的行動敘說取向,在本土,還 方興未艾,能夠躬逢其盛,該是件樂事。

於是,探索的旅程延續著過往,朝著下一站前行。

4 靈修團體,由周瑞宏創立。

(20)

第二章 我們都有自我療癒的潛力─文獻探討

第一節 自療本能,人皆有之

生物都有與生俱來,自我療癒的潛能,這是上天的恩賜,小至單細胞生物,

大至整個生態圈,宇宙給予萬物療癒的能力!

人也有自我療癒的本能,如同身體髮膚所受的傷害,大部分都能靠自己本身 的自療力而痊癒,心靈亦然。

人擁有身、心、靈分別三個層次的運作,而大多數人對於身體與心理的認知 較多,在身體與心理的治療也有長足豐厚的研究,一般人對於靈性的認知並不確 切,可能誤認為「怪力亂神」、「幽靈」,因而不願意接觸。

其實靈性是人皆有之,其他生物亦然。靈是能量,所謂靈修,就是能量的調 理,去修煉自己的靈性。

人事境有太多的紛擾,絕大多數的人都被現世的幻象給迷惑,在追求外在欲 望滿足的同時,喪失了對自己身心靈的照護,因而產生病症,身體的病症如癌症,

心靈的病症如憂鬱症,都是人類生命的大敵,除了可能對性命造成嚴重的威脅,

在生存的過程中,也被其所苦。

即使科學再昌明,再進步,也無法完全治癒所有的病症。人類花了許多時間 去探究這些疾病的成因,不斷利用外在事物的介入來療癒,而遺忘了我們本身便 生而俱有的自癒能力。凡病皆有因,若能在病症蔓延之前,化解病症的產生,就 是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我們太依賴外的事物來滿足自己,身心靈全力以赴去追 求外在的功名利祿,忽略內在本自俱足的珍貴資源。

第二節 捨本逐末的現代醫學

我很喜歡東方的醫療觀念:治根本、治未病,所以我們講究養生之道。

相反的,西方的醫學大多是治標不治本,有病痛就給止痛藥、打消炎針,表 面上病症是暫時消失了,但以壓制的手段來治療,只是消除表面的徵象,對於病

(21)

宏,2006﹚,看起來是消除了病毒,壓制了病痛,但事實上,在服藥打針的過程 中,無形中已經傷害到自己的身體與心靈了。

第三節 靈性療癒的新思維

由古至今,許多人都在追求身心靈的統整與療癒,並付諸行動。

周瑞宏﹙2006﹚擁有中醫博士學位,經歷了車禍的劫數之後,面臨了可能癱 瘓的絕境,藉由母親與祖母在其身體與心靈的調癒,最後產生靈性頓悟,進而傳 授諸多身心靈調癒的功法,幫助人群。

《恩寵與勇氣》一書記載 Treya Killam Willber 在面臨癌症與併發症的考 驗時,潛心於靈性修煉的歷程。

《創造生命的奇蹟》的作者 Louis Hay,也是經歷了重重磨難與挑戰,最後 戰勝病魔,並擁有自在自得的人生。

《祕密》的作者 Rhonda Byrne 在生活崩潰絕望之際,尋獲吸引力法則以自 我療癒。

人總是在困頓勞苦、面對絕境的時候才會被靈性的向度所吸引﹙Ekhart Tolle,2008﹚。

他們都是自我療癒的實踐者。

第四節 換個角度看疾病

沒有人願意與疾病共處,但疾病不一定是壞事。

如果一個文化能對某種疾病抱持著慈悲與理解,那麼任何疾病都可視為一次 挑戰,一次治療的機會。

在與疾病對抗的過程中,周瑞宏與 Louis Hay「成功」戰勝病魔。

而 Treya 雖然死亡,在其中她對生命以及靈性有更深層的頓悟,去看待死亡 與磨難,她說:

「死亡不是結束,疾病不是懲罰。」

人類似乎都被意義定了罪,註定要製造各種價值與判斷,譬如對精神疾患、

(22)

性疾患或其他傳染病的污名化,必須賦予疾病某方面的意義,而倚賴這意義,使 與社會緊緊相連,在病理外又給予其極大的道德批判,而社會眼中的批判比疾病 本身更具破壞力﹙Wilber,1998﹚,這些對患病者本身都是傷口灑鹽,二度傷害。

Wilber﹙1998﹚認為,身、心、靈不同層次的毛病,就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 決。誤認為疾病源於其他層次,會助長絕望與罪惡感。

第五節 從能量啟動療癒

周瑞宏﹙2006﹚與 Hay﹙2004﹚都認為,身心的疾病都來自於信念的扭曲,

負面信念產生負面情緒,負面情緒在身體累積負面能量,致使身體產生疾病,而 疾病本身可能是自我保護的機制在長期失調的情形下而造成的。

身心交互影響的觀念已毋須贅述,但周瑞宏、Hay 與 Wilber 都認為,除了 身體與心智情緒之外,靈性層次也與身心產生交互作用,但這些在實證研究當中 卻乏人問津。

周瑞宏與 Ekhart 都提及靈性修持「毋須證據,你就是證據」、「做就是了」,

恰巧呼應行動研究的基本精神:行動與實踐,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也正因靈性修 持無法以外在的實驗,以操控的方式來進行測量,在科學界並不受認同,也因為 在修持的過程中,對於體內能量的流動,身心靈的調理,各人感受不同,因人而 異,也恰巧彰顯個人主體性,更須以敘說方法來展現個人內在經驗,這些都是無 法仰賴實驗研究來證明的。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後現代主義

後現代主義自九○年代之後開始影響質性研究的發展,批判理性與實證主義 的科學方法才能促使社會進步的觀點。後現代主義主張相對,對同一件事可以有 不同的詮釋;重視直觀、個人經驗與感受;強調此時此地;知識該視情境與脈絡 而有所差異;寫作是研究的主要目標﹙鈕文英,2006﹚。

第二節 敘說研究

生命本身就是故事,每個生命有不同的故事,而人有編織故事的能力,亦即 對諸多事件進行組織並解釋其獨特意義的歷程。敘說者對故事情節與角色有主導 性,並推論出事件的因果關係,賦予意義﹙黃素菲,2008﹚,也就是透過故事生 活,來理解我們的生命﹙Morgan, 2008﹚。

由 Michael White 與 David Epston 所發展的敘事諮商,是透過故事的敘說 來建構當事人的主體性,避免被專家的主流論述來宰制與剝奪﹙林香君,2008﹚,

因此,敘說不但為生活現況統整出秩序與意義,也提供了自我概念的架構,在自 我敘說與對他人訴說生命故事的同時,也創造了敘說認同﹙黃素菲,2008﹚,藉 豐厚的描述,去探索生命故事中的主流故事,改寫替代故事,在新故事中得已活 出新的自我形象與新的未來。

敘事研究亦然,重視充滿豐富性、複雜性的故事脈絡與層次,觀視個體整體 的生命經驗,而非切割或抽離部分特質出來分析,以故事為理解與呈現的方法,

探索其中意義。Riessman﹙1993﹚提出藉敘事來探究人類經驗的程序:專注於經 驗、訴說經驗、謄寫經驗、分析經驗、閱讀經驗。而吳芝儀﹙2003﹚歸納文獻而

(24)

工具以增進讀者對特定人事物的理解。但生命經驗是無窮盡的,收集再多資料也 只能呈現生命的部分而非全貌,所有的回憶都是重新建構的過程,真實性亦受到 個人情緒與價值觀的影響,且在敘事過程中會揭露個人隱私,可能涉及研究論理 議題,這是研究者在論述過程應考慮的層面。

第三節 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屬於實踐取向﹙praxis-oriented﹚,研究就是一項實踐的活動

﹙research as praxis﹚,透過研究以達到充權賦能的作用﹙夏林清,1996﹚。顧 名思義,行動研究就是在行動中研究,為行動而研究,並非為研究而行動﹙黃志 順,2003;甄曉蘭,1995﹚。行動研究者使用有系統的方法來研究自己的問題,

並進而增進、修正行動﹙Sagor, 2005﹚。鈕文英﹙2006﹚就統整相關文獻,提出 行動研究的六項目標,包括:「診斷實務工作的問題、增進實務知識並提升實務 能力、發展行動方案以解決問題、發展實務理論或實務工作的者優勢能力、透過 研究產生實踐智慧以充權賦能,以及建立專業對話社群」。

綜上所述,行動研究具有改善實務工作的優點,並採用合作的方式來進行,

是團體互動的歷程,包含行動方案的介入,且重視實務工作者的參與,是一個動 態循環的過程。

第四節 行動敘說

我想嘗試以自我療癒的行動實踐歷程,書寫生命故事,統整自我,於是這個 研究計畫焉然成形,這是一段療癒的旅程,但這是沒有盡頭的旅途,於是我稱之 為「在自我療癒的道路上」。

投入這段行動敘說探究的歷程,必須行動、實踐,並反映自己的行動﹙Schon,

2004﹚,以行動經驗為研究標的,敘說的目的就是將行動經驗以文本再現,使其

(25)

得以再三檢視與協同檢視,經夥伴的提問與反映,使研究者轉舊有的視框,產生 行動的力量﹙成虹飛,2006﹚。行動敘說研究,顧名思義就是行動與敘說研究的 結合。若探究過去的行動經驗,則著重在「敘說探究」;若以目前的行動實踐為 焦點,則著重於「行動研究」。本研究將以個人過去的行動經驗結合當前的行動 實踐,以完整脈絡呈現生命歷程中的自我療癒行動,行動與敘說相互交織論述。

成虹飛﹙2006﹚曾發表敘事行動研究的流程表﹙如表一﹚:

表一:敘事行動研究流程表

行動實踐 可輔以錄音、錄影、觀察、

訪談或研究日誌來紀錄呈現 或以肢體、音樂、繪畫、詩 歌及其他藝術形式來創作表 達。

無條件接納、全 方位傾聽、真誠 相待。

敘說

報告或分享 文本

文本的詮釋與分析

夥伴反映與提問

(26)

第四章 回首來時路茫茫

在文本創作之初,我以第一人稱的方式撰述,寫了將近二萬字,卻發現以「我」

為主詞的敘說,變得敘、論混淆,我決定喊「CUT!」,重新來過。

求教於佩芬老師:

「我想突破以第一人稱敘述的限制,想試試第二人稱,甚至第三人稱來寫。」

老師輕描淡寫的回應:

「沒有限制第幾人稱的寫法是對的,我在意的是內容。」

獲得老師的首肯,我嘗試轉換視角來看自己的人生。

從「我」的角度來寫作,容易沉溺於故事情境,看不到盲點,且難以聚焦,

但在嘗試以「觀察者」的立場來寫故事,我可以抽離情境,去講一個「他」的故 事,寫起來流暢許多。

在將近十二萬字的文本完成後,又覺得流水帳似的書寫並不真摯,所以在分 析與探究的時候,我又加註了主觀的評價與說明,成為夾敘夾論的文本。

這一節所描述的是我人生中的一個關鍵事件:被領養。

父母親的這個決定,改變了「他們」的一生─這裡說的「他們」指的是我,

以及我的家人。

小花1看過文本第一節之後,第一句話就問我:「這不是你的親身經歷,這樣 寫合理嗎?」

我告訴他:「雖然這不是我的親身經歷,但這是影響我人生第一件重要的事,

我認為,必須放進來,沒有這段故事,就不會有現在的我,更不會有這篇論文的 誕生,所以,那很重要。」

故事情節的描述,大多是來自於我的聽聞,雖然不是「我」的親身經驗,但 這個事件的重要性,就像是一棵樹的種子,埋在定點,使得我生命的樹苗得以開 始生長茁壯,這是故事開始的,起點。

(27)

第一節 改變一生的決定─在故事開始之前

【夫婦倆的決定】

一九八一年初,如常的天寒地凍,年前的氣氛總是冷得讓人直打顫。

結婚二年,還沒能生下一兒半女,年輕的積福與桂花兩夫妻,心裡有點慌了。

會不會是身體有什麼毛病?上了醫院檢查,知道了桂花有不孕症的惡耗,這 個結果讓他們心都涼了半截。

「怎麼會?怎麼會……」

一心想生兒育女的桂花,一時不能接受,積福可是家裡的長子啊!小叔還在 讀書,公公盼啊盼的就是等一個金孫來抱,可怎麼……

桂花無助地哭倒在積福的懷裡,怎麼也不敢去面對現實,去面對小姑、親戚 與左鄰右舍們的閒言閒語、冷嘲熱諷。

一個生在傳統家庭的平凡女人,畢生最大的期待就是生兒育女、侍奉長輩與 丈夫,不求功名與富貴,但求家宅安康,豈料老天連這麼一點小小的心願都不施 捨?受到這樣的打擊,讓兩夫妻黯然沮喪。

那夜,夫妻倆都無法成眠。

「不如,來領養吧!」

桂花突然起身,搖了搖身旁的丈夫。她知道自己身負重任,家族親戚與鄰里 們的眼光給他們好大的壓力,再加上長輩的殷殷期盼……

「不管生的、養的,都好!」

「我就想要一個孩子,我要照顧他長大成人,看著他成家立業、結婚生子、

傳宗接代……」

桂花興奮地睡不著,積福靜靜地凝視著這個原本心如死灰的妻子又重新燃起 希望,他輕輕地擁她入懷……

「好,就這麼做吧!」

沒有什麼比這句話來得更有力量,這個決定也影響了嬰孩兒的一生……

(28)

* * *

【緣】

透過關係得知一戶姓張的人家,家境貧窮,養不起孩子,所以希望有人領養,

打聽之下才知道是個男丁,上面還有一個姐姐、一個哥哥,都已經上小五、小六 了,和嬰孩年紀相差不少,大概是不小心有了,就索性賣了這孩子。

認養那天,積福偕著桂花來到鶯歌這處舊市,可真舊!舊得活像現世地獄,

裡頭昏黑得不見天日,臭氣黴氣衝天。

「怎麼會住在這種地方?難怪要賣孩子。這哪是人住的?」

桂花摀著鼻,踩著濕黏的台階,皺著眉,望著積福。

「上去看看再說!門牌號碼是…」

找到了紙條上載著的地址,敲敲門,只見父親和一對子女迎來接待,一陣寒 喧之後,張老爹囑喚女兒把小嬰兒抱出來。

「媽媽呢?」

桂花很想親口跟媽媽說聲謝謝,雖然未生過孩子,但身為一個女人,知道自 己親生的孩子要送給別人,難免會感到難過吧!或許她不想見到這麼不堪的場 面,眼睜睜看著親生子被抱走,滋味一定不好受吧!

「她身體不舒服,在休息呢!」

張老爹指著房間,桂花沒再多問。

大概瞭解了這個家庭的背景,也該進入正題了。

「就這些數目,你點一下。」

積福把包裹遞給了張老爹。

名義上是領養,但實際上這筆錢對張家來說是天降甘霖,這嬰兒的降世沒為 張老爹帶來喜悅,而是苦惱,養孩子不用錢啊?

張老爹是個老芋仔,抗戰之後離鄉背景來到鶯歌,棲身在這貧民窟裡,難得 取了個老婆,生了子嗣,但都六十好幾了,一兒一女還在讀小學,錢吶!縱管子

(29)

孫滿堂,沒錢養個屁?換了把新台幣到手花用比較實在……

「唉呀!好可愛!」

桂花抱起小嬰孩,忍不住捏了他的臉頰,白裡透紅,還正酣睡著呢!今天開 始,他就是我的兒子了,想到這裡,桂花臉上忍不住泛起笑意。

「我有孩子了!」

掩不住嘴角的輕笑,和積福兩人相視,這時的桂花覺得好滿足、好幸福!

「我會把他當成親生兒子來養!」

這不僅是對張老爹的承諾,那是發自內心的喜悅感,沒有懷胎十月,但卻自 然地流露母愛,是天性的慈悲。

* * *

【受寵的娃兒】

回到娘家,桂花迫不及待把孩子抱給阿母瞧瞧。

「唉唷!古錐吶!你看他眼睛黑溜溜的。」弟妹們也圍過來看這襁褓中的嬰 孩,大姐的長女才剛滿三歲,現在家裡又添了人丁,還是個男娃兒,討喜得很,

雖然是外孫,但桂花的父母笑得合不攏嘴,身為阿公、阿嬤的喜悅洋溢在臉上。

「給他取個名字叫『家華』啦!你聽起來怎麼樣?」阿母問道。

「唸起來很順口,就這麼叫吧!」

桂花不忘問問積福的意見,反正媽媽這麼熱心,就這麼決定吧!

「阿爸、阿母…還有你們幾個弟妹,我和積福作了決定,就把家華當成自己 的親生兒子,我希望誰都不要告訴他,他是個被領養的孩子,你們要幫我保守秘 密……」

桂花語重心長地說。她已暗自決定,這個孩子就如他所生一般,她要和積福 用盡一生的愛來照顧,有子萬事足,人生總算沒有遺憾,對吳家也算有了交代。

於是,家華便從張家,來到吳家,一對夫妻的決定,讓他的人生倏然轉向。

那天把孩子抱來以後,桂花喜孜孜的享受初為人母的甘苦。同時,藉由朋友

(30)

的介紹,桂花的爸爸與積福同時進入了著名的肥皂廠上班,進了維修部門,這間 肥皂廠在當時可是赫赫有名的大公司,電視廣告不斷,還不時請來大明星代言,

家家戶戶都缺不了這牌肥皂,能夠進這公司可真是萬幸啊!桂花逢人就說,是這 寶貝帶來的福氣!

* * *

【驚】

抱了孩子,桂花和積福看著張家過著貧苦的窮日子,也於心不忍,自己也是 從小苦過來的,能夠理解那種捱著過的痛苦,兩人不時就帶著禮物去拜訪,也順 便塞點錢給張老爹,自己稍微能靠微薄薪水度日,而張家畢竟也是孩子的原生家 庭,資助一些不礙事的。可這天來到張宅,桂花瞧見一個女人全身髒兮兮的,講 話瘋瘋顛顛,時而面無表情,時而發出傻笑,抱著洋娃娃,在屋子裡繞來繞去。

「這是誰?」

桂花驚訝地問,張老爹支支吾吾地說:「不就是孩兒的媽嗎?」積福聽了從 椅上一躍而起,桂花眼裡泛出淚光。

「你說她是孩子的媽媽?你為什麼不早說她是瘋子、神經病?手續辦完了你 才把他放出來亮相,騙人還騙得真徹底!」

積福聽了怒氣衝天,桂花雙手扯住他的袖子,別讓他太衝動。

「你給我講清楚,不然跟你沒完沒了!」

好脾氣的積福這回真的惱火了,覺得自己像傻子一樣被騙,還癡癡呆呆的雙 手奉上新台幣給人家享受,真是愈想愈不是滋味,活像個冤大頭!

「吳先生,您聽我說,是,她是瘋子,痴呆、瘋顛,神經病一個,我一個老 頭孤身來臺灣無親無依的,你說我能娶誰呢?誰家姑娘願意嫁給一個一窮二白的 老兵呢?」

張老爹說著自己的苦處,似乎有點打動桂花。

「媽媽是神經病,孩子又不一定會這樣,你看他眼睛轉呀轉地,看起來聰明

(31)

得很,我看應該不會……」

桂花不自主地想為不能開口的孩子辯解。

「不會?到時候養大了才發現他也是個神經病,我們就後悔莫及啦!趁現在 把孩子丟回去給他們自己養算了!」

積福扼不住心頭的惱火,用力地拍了茶几。

這一拍可真是讓廳裡的空氣瞬間凝結,張老爹一對兒女嚇得把媽媽拉進房 裡,不敢吭聲。

「她天生不是這樣的,是後來才發作,後來才癲的,別緊張。」

張老爹想力挽狂瀾。

「應該不是傳染病,也不會遺傳給下一代吧?」

桂花答腔。看到桂花不慍不火,似乎已有定見,抱定了這孩子,積福的姿態 立刻軟了下來,但一語不發。

「我保證!絕對沒有問題,你看看我那兩個孩子不也是精明透頂嗎?」

「如果孩子有問題,你就抱回來!」張老爹順水推舟作了保證。

「你說的!到時候如果養出來是個神經病,你就等著把錢吐出來!」

積福因桂花的妥協而妥協,在初見其母那一剎那,桂花是真的嚇著了,她總 算恍然大悟,為什麼抱孩子那時,張家不讓媽媽露面,原來如此!現在對孩子都 投注感情了,手續辦了,錢也給了,似乎也只能義無反顧地往前走,別無他法。

積福洞悉了桂花的心意,也不再執著。

桂花望著懷裡的寶貝,他雙眼骨碌碌地轉動,哭聲又是那麼地宏亮,她慢慢 地低下頭,輕聲地朝著嬰孩說:「你不會……你不會,你怎麼會是……你不會!」

* * *

約莫在我小學四年級的夏天,政府辦理戶口校正,媽媽要我拿戶口名簿到鄰 長處給警察校對。媽媽以為我年紀小,看不懂戶口名簿,沒想到,我竟然瞥見名 冊上,在我名字下方,竟然寫著「三男」,這驚奇不亞於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從

(32)

小就期待有兄姐的自己,乍看自己不是「長子」而是「三男」,真是一下子混淆 了,是自己本有兄姐還是另有隱情呢?

我好奇得不得了,回家後,趁家人不在,偷偷拿了父母密櫃的鑰匙,打開來 翻找任何跟此事相關的線索,最後果然發現領養證書,一個十歲的孩子知道了這 個事實,冷靜得一點情緒都沒有,父母瞞了我一輩子,當然,我也瞞了他們數十 年─我知道自己是養子的事實,直到後來偶然與父親提及,他在震驚之餘,才道 出這些往事,但我叮囑父親,別告訴母親我已知曉,就讓秘密繼續是秘密吧!

在完成文本的時候,我呼了一口氣,看到這麼鉅大的文本,我搔著頭,思索 著這一切該怎麼收拾、整理。

第二節 像我們這樣一個家─故事的起點

我嘗試以「類小說」、「微傳記」的方式來撰述文本。

我必須交代清楚,我的家庭背景與生長環境……對於人物的性格特質,我刻 意安排字裡行間,不著痕跡的描述。

這是自我療癒的前因,欲瞭解自己之所以需要療癒,就必須追溯完整的生命 歷程,追本溯源去微觀探究生命中的關鍵事件與重要他人,知解生命中的枷鎖是 如何一個一個扣在自己身上的。

打從論文寫作之初,我就打算要說自己的故事,完整的故事。

* * *

【初為人父母】

有了孩子,夫妻倆生活有了重心,積福有了穩定的工作,賣力賺錢養家,桂 花就專責在家裡照顧嬰孩,初始還是阿母幫忙照顧的,約莫一個多月的時間,小 家華是在外公、外婆家,給兩老帶的。

桂花的娘家離婆家不太遠,大概就八公里的路程,隔了一個鄉鎮,不過桂花 不會騎摩托車,也沒駕照,嫁過去之後,想家時就得騎著腳踏車,一腳一腳踩回 去,八公里也得踩上老半天,但畢竟年輕,又剛出嫁,始終思念的還是娘家的父

(33)

母與手足。

把家華接回家後,一有空就用綁著揹帶,把家華背在身後,一路踩回家,為 求快,就必須繞小路、抄捷徑,走田埂、過水堤,桃園一帶的埤塘和灌溉水渠是 全臺灣數一數二的多,母子倆就搖搖晃晃地繞過水堤,阿母知道後擔心得不得 了,深怕一個不小心,母子倆跌進水堤裡還得了,荒郊野外又四處無人,要真落 水可是連命都不保,就算沒落水,被搶劫也呼天不應、叫地不靈,儘管愛女心切,

女兒也思母情深,但身為人母總有擔心不完的事。

後來夫妻倆有了積蓄,各自買了摩托車,桂花回家更方便,也節省了不少時 間,但阿母的擔心還是沒減少,擔心車子太多,女人家載著嬰兒在路上奔馳還是 讓人焦慮,桂花也遺傳到阿母這般個性,一生總為兒女操心勞苦。

* * *

【名義上的父子】

積福家並不富有,在結婚前,阿爸、阿母去訪,看到積福家竟然還是土砌的 屋子,老鼠橫行,就連廚房也是老式的爐灶,煮飯還得生火,看在父母心底真是 心酸不已。

嫁來吳家之前,阿天伯還問過桂花:「我們家這麼窮,妳怎麼還想嫁過來呢?」

儘管桂花家也是食指浩繁,好歹也開間雜貨店,住在水泥房子,阿母深怕桂花嫁 到積福家會受苦,多少夜裡躲在被子裡暗自哭泣。桂花和積福是與各自朋友出遊 時結識的,而後由積福提親,兩人算是自由戀愛而結為連理的。

積福老家在桃園市郊一處名為「松仔腳」的聚落,在當地算是世代長居,在 兩人結婚數年後,才舉家遷往家田所在,離大路較近的地起了新厝。這間厝是農 舍平房,附近就是小型工業區,除了對面幾間工廠之外,四周都是農業用地,前 不著村、後不著店,所謂的鄰居就是相隔一段距離的住宅。

積福當兵那時,一天放假回家,阿母高興的為他準備菜餚,但是興奮過度引 發腦溢血中風死亡,喜事遂變喪事,這樣讓他與阿爸的關係雪上加霜。阿母的個

(34)

性溫溫吞吞、和和氣氣的,家裡只有積福和兩個最小的妹妹脾氣個性像娘。

大家都叫積福爸爸「阿天伯」,是出了名的雷公,暴躁得很,妻子跟孩子沒 少挨過他打,一動手總把阿母打得頭破血流,積福自己小時候也被吊起來抽皮 條,就連自己長大以後,看到老父也不敢放肆,應該說,從小疏離慣了,母親又 早逝,這幾十年來與老父的關係,與其形容父子情薄,不如說是恪盡義務。

阿天伯常罵積福:「跟你阿母一樣,軟弱!賺不到幾毛錢!」

罵起人來不但強悍,還一句句刺進對方心坎,父子間的裂痕始終未癒合過,

尤其是阿母過世後,儘管阿天伯懊悔自己當初不疼惜乖巧的老婆,蹲坐在大門口 痛哭失聲,也難以挽回,積福冷眼看待─「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父與子的關 係出現難以跨躍的鴻溝。

* * *

【一家之主阿天伯】

自從桂花娶進門後,阿天伯的脾氣慢慢改變,大概是悟到自己年歲漸長,再 尖刻的脾氣也被人生歷練磨平、磨圓了,左鄰右舍和親朋好友看到,也忍不住虧 他一番:「唉唷!娶了媳婦以後不一樣囉!」

有了孫子之後更是不同,成天抱著家華,騎著腳踏車,架了個藤椅,載著小 金孫四處遊街,滿心洋溢著初為祖父的喜悅。

「我這輩子兇歸兇,在家裡是王爺公,但孫子降世以後,我就退位,換他當 王爺公!」他常告訴街坊。

確實如此,兒子、女兒長大後不順他意,還得吞他一頓臭罵,老雖老,狠勁 依然,但唯獨就媳婦和孫子,不僅沒見過他兇,還疼愛有加,漸漸地,這個老王 爺公變得愈來愈和藹可親,特別對孫子總是和顏悅色,言聽計從的,人老了,看 待事情層次不同,自然也會有所改變。

阿天伯生於日據時代,受過一點日本教育,平生務農,生有二個兒子,五個 女兒,由於家境貧窮,養不起這麼多孩子,於是把三女、么女送給人家當養女,

(35)

四女當了童養媳,二個兒子年紀相差頗多,積福只有初中畢業,弟弟吉安讀到專 科。大女兒跟二女兒個性跟阿天伯一樣暴躁,這二個從小就鬧不和。

大女兒年紀尚輕就嫁給老芋仔,兩人相差二十歲,由於生長背景與年齡有 別,再加上她性情古怪,刻薄吝嗇,情緒化再加上掌控慾強,逼得丈夫兒子最後 都棄她而去,但她就是死撐著不離婚,一旦離婚,那老頭兒的終身俸她一毛也拿 不到,她當然希望他長命百歲!

二女兒城府深,心胸狹隘,跟她大姐相比,刻薄成性,有過而無不及,因而 二人從小就鬥生鬥死,鬥到阿天伯過世以後,回來跟弟弟們爭財產時才聯袂合作 耍手段,這是她們有生以來第一次聯手出擊站在同一陣線,為了錢,什麼事做不 出來?

另外三個女兒,不是童養媳就是養女,雖然不時會回來看阿天伯,幾乎每年 都回來幫他賀壽,但畢竟都是人家的女兒、媳婦,阿天伯又對他們有所虧欠,感 情淡薄在所難免,還記得老家還有這個老父在,他也就安慰了,孝順?不敢奢望。

小兒子吉安讓阿天伯很欣慰,家裡難得出了這麼一個有出息的兒子,讓他出 門走路都有風,當年能讀專科大學都算了不起,也幸好他出生得晚,家裡還有餘 錢供他去讀。

哥哥積福就沒這麼幸運了,比這弟弟早出生十幾年,家境還很困窘,別說讀 書了,連老母煎個菜脯蛋也得切好幾塊分給全家人吃,初中畢業就到車廠賺錢養 家,但其實以他的資質,若出生在家境富裕的地方,想必有能有所成就,但畢竟 時勢造英雄,在四十年代的臺灣,能填飽肚子已是萬幸,讀書是奢求,哪一個平 民百姓不是早早就出外打工賺錢?自己個性又像娘一樣溫吞,不若弟弟那樣直 率,雖是家中長子,但阿天伯始終較疼愛吉安多一些,這在積福心中是難以拂去 的陰影。

幾十年來,這個家都是由個性剛烈的父親掌握大權,少了母親溫情的照耀,

家裡的氣氛總是冷冰冰的,直到媳婦嫁來,孫子出世,家中添了人口,才恢復起

(36)

阿天伯個性的轉變,大概因為如此。

小家華在學步的時候,時常會爬到瓦斯爐底下的櫥櫃裡躲起來,把鍋碗瓢盆 全搬出來之後,爬進去玩。本來櫃子是沒有門的,但阿天伯看小家華每次鑽進去 玩總會撞到頭,痛得大哭,看了可真不捨,於是特地去請人家做了合適的門,讓 家華打不開來,從此就不再爬進去玩了,由此可虧見他對孫子的慈愛。

* * *

【兩個調性不同的家庭】

桂花家裡和積福一樣,也是五個姐妹、二個兄弟,很是巧合。

以排行來論,桂花是次女,但實際上,大姐是阿母領養來的,個性大剌剌的,

直性子。

其實,桂花比較有老大性格,在父母過世之後,桂花幾乎是替代表母親的位 置,在心理上給弟妹們支持安慰,在經濟上也盡力資助他們度過難關,所謂「大 姐如母」莫過如此。

桂花個性是比較爭勝好強的,和積福家的姐妹不同的是,桂花一心向內,照 顧弟妹;積福家的姐妹則是鬩牆內鬨,天差地別。

當然,這也跟爸媽的教養有關,桂花的父母親管教孩子是出了名的嚴格,積 福家是慈母嚴父,桂花家則是嚴母慈父,把孩子們教得有規有矩。早年夫婦倆買 了塊地,起了厝,經營小雜貨店維生,女兒們受過教育後就出外工作賺錢,貼補 家計,幾個女兒都是街坊皆知的孝順,一家和樂融融,與積福家的氛圍全然不同。

大女兒和桂花較早婚,很早就有了孩子。另外三個女兒比較晚婚,待在家的 這些日子,真的是侍親至孝,唯一讓父母擔憂的就是年紀漸長卻未論及婚嫁。

二個兒子也都挺爭氣,長子曾開過水電行,當過老闆,後來景氣不佳,經營 不順,有了些債務,但仍力爭上游;次子像倒吃甘蔗,憲兵退役後不太順遂,但 後來成家立業後,開了間清潔公司也幹得有聲有色。

* * *

(37)

【序曲揚起】

積福家裡起了新厝,全家歡歡喜喜的遷居。

隨著兒子的降臨,積福和桂花的生活有了寄託,積福勤懇踏實,桂花俐落直 爽,二人互補的個性契合得很,攜手持家,邁入他們人生另一個階段。

* * *

【妹妹來了】

在小家華四歲那一年,積福和桂花決定再領養一個女孩,他們認為一個孩子 太過孤單,而當時政府又鼓吹「二個孩子恰恰好」的節育口號,覺得一男一女剛 好,夫婦倆拚命點還養得起,於是就透過桂花妹妹的友人,抱回了小女兒雪玲。

那個豔陽天,兩夫妻帶著兒子和朋友,去帶回初生的雪玲。

雪玲和家華原生家庭不同的是,家境還算富裕,但家裡女兒太多,所以把么 女送給別人領養。

這時雖然年幼,但小家華心裡始終有個疑問。

「媽媽從來沒有懷孕,但自從那天走了一趟遠路,曬了大半天的太陽去別人 家裡作客,之後竟然就有了妹妹!」

「是媽媽生了妹妹之後,放在別人家裡嗎?」

懂事之後,這個謎一直擺在心上,不敢問,後來也就淡忘,從此這五口之家 便定了型。

* * *

【兄弟妯娌】

之後,叔叔吉安又迎娶了嬸嬸阿梅,在厝後又加蓋了幾個房間,當作倆夫婦 的新居。

雖說是新居,但格局比前房小多了。在阿梅懷孕之後,兩人動了購置新屋的 念頭,一方面是兩人工作都在臺北,每天開車往返不勝其煩;一方面是考慮孩子 生下來以後,空間勢必不夠寬敞。和阿天伯商量以後,在他們小女兒不足周歲時,

(38)

便舉家搬到林口定居。

小家華和妹妹雪玲很喜歡嬸嬸,她的脾氣好,和叔叔的急性子互補,每天嬸 嬸下班回家,總會帶幾個麵包回來給他們享用。當時家裡經濟拮据,能吃飽穿暖 已足夠,嬸嬸每天買的幾個小麵包,在兩兄妹眼中就像稀世美食一樣,玉米麵包、

波蘿麵包…再平凡不過的基本款口味,吃起來還真是津津有味,所以從小他們就 感受到嬸嬸的好。

桂花和阿梅的關係,也相敬如賓,不會為了小事爭吵,妯娌感情像姐妹一樣,

桂花打從心底感恩阿梅對兩個孩子的照顧,過年過節也不忘幫這二個孩子添新衣 裳,阿梅很懂得人情世故,而桂花對阿梅的好也總是感念於心。

在吉安和阿梅尚未搬家之前,小家華就喜歡往叔嬸那兒跑,在堂妹出生之 後,看到嬰兒床旁堆滿了可愛的絨布玩具,總忍不住伸手去把玩,很羨慕小堂妹 有這麼多可愛的玩意兒,阿梅也不吝讓家華進房,陪著小嬰兒玩耍。

一天,阿梅煮了一盤蝦,好奇的家華聞香而至,忍不住地抓了一隻,剝下殼 來大塊朵頤,媽媽看到之後,大驚失色。

「你怎麼跑去嬸嬸那兒吃蝦了呢?」趕忙帶著家華向阿梅道歉。

「阿嫂,沒關係啦!小孩子要多吃點啊!」

雖說阿梅沒把這事兒放在心上,但桂花可是羞赧不已。錢攢得不多,沒本事 讓孩子吃好料的,還得跑到人家那兒偷吃,桂花想到就難過,之後雖然常把這事 兒當笑話跟孩子講,但孩子們知道她心裡總有根刺。等孩子長大後,家裡寬裕了 些,桂花不時就煮蝦給孩子吃,想彌補當年的虧欠。

雖說桂花與阿梅感情甚篤,但在積福一班姐妹眼中,她們是不同層次的。

桂花只有小學畢業,和丈夫兩人都靠勞力吃飯,吉安和阿梅一個是電機公司 的工程師,一個是在小學服務的職員,是拿筆吃飯的,小姑們瞧不起積福夫婦,

覺得工人沒出息,對他們講話總冷嘲熱諷,話中有刺,句句刺得他們痛在心裡口 難言。

(39)

「老娘這輩子沒讀什麼書,被你們這些『親戚』看輕,所以我把希望擺在兩 個孩子身上,我一定要栽培他們,爭口氣,不被你們這些人看輕!」

外人也就算了,被自己的親戚看不起,更是難受,桂花吃了秤砣鐵了心,非 得讓孩子出人頭地不可!

雪玲來到家裡之後,阿天伯對她可真是疼入心坎,躺在搖椅上看電視時,小 雪玲總像隻貓咪一樣,爬到阿公身上趴著撒嬌,阿公也由著她玩,爺孫常玩得不 亦樂乎。

看到雪玲和阿公感情好,幾個姑姑看了真不是滋味,妒火中燒,私底下老向 桂花責問。

「沒跟妳講,妳不知道,你們雪玲怎麼老是往阿公身上爬?好好教孩子規 矩,不要沒大沒小的。」

桂花從未答腔,壓根沒放心上,孩子跟阿公感情好,她樂都來不及了,還制 止?覺得小姑們真是無理取鬧、不可理喻。

* * *

【新厝】

新厝這邊本來是四周都是田地,都是祖先們留下來的祖產,但阿天伯幾個兄 弟在幾十年前就相繼把田地變賣,各自到市區買樓,唯獨阿天伯守著這僅有的這 塊,算是對祖宗有所交代。

庭院前側全蓋起了小工廠,變成小型的工業用地;東側是別人的地,荒廢著 任其雜草叢生、蟲蟻橫行;南側是一個年邁的推拿師傅買來作園藝栽培的,整個 園子都擺滿盆栽。只有房子西側的一畝地是吳家所有。

剛遷過來住的時候,阿天伯才六十來歲,還有力氣耕作,農忙的時候,家人 都還得幫忙插秧,宅前的庭院本來就蓋作稻埕曬穀子,農會倉庫就在附近,收割 完就把穀子變賣。

小家華生平第一次看到耕作的田地,灌進了水就像個海洋似的,學起大人捲

(40)

褲管,下田工作去,以他不到三尺的身高,踩進泥濘裡怎站得住腳?摔了個狗吃 屎,全身沾滿污泥活像個泥娃兒,可真把桂花給嚇傻了,趕緊幫他洗洗澡,換上 衣服,還告誡他別再調皮了。

某年夏天,阿天伯生了場大病,差點奪去他的性命,一輩子庸庸碌碌務農,

雖說筋骨還算堅韌,但小毛病不斷,他意識到自己年事漸長,總不能到老死都得 耕田,看到附近漸起了工廠,阿天伯開始盤算,要不要也跟進蓋廠出租,田就擺 著休耕,等病癒了再說吧!

這時,阿天伯決定將家裡的旱地填起來,蓋廠房出租。大概也估計自己未來 不再務農,也該為自己老年生活打算,附近工廠漸興,索性就鐵下心腸,花點錢 整地蓋房。

小家華看了卡通,會模仿劇情去蓋茅屋、挖地洞,有一段時間,在停耕的田 裡玩耍,可樂著呢!

玩泥巴、堆土塊,拿乾土在屋子的牆上塗鴉練字,剛學寫自己的名字和新學 的國字,忍不住揮毫表現一下,在學校看老師拿粉筆在黑板上寫字,威風得很,

自己也常想像身為老師的模樣,就連家中的木板牆也遭殃,全成了他練字的畫 板,桂花倒也無所謂,反而從這些塗鴉看出他有文字讀寫方面的天賦。

家裡的廚房還是燒灶的,當時瓦斯還貴得很,桂花只能來煮飯。灶要起火,

就得撿拾田地裡的乾枝枯葉或舊報紙來燒,燒一大鍋水給全家洗澡用,所以每次 洗澡都得拿鐵桶撈沸水,再混點冷水來沖。

小家華常幫媽媽拾木材來生火,但每每要裝水的時候,桂花總叫孩子們避遠 一點兒,怕孩子們燙傷留疤可不好。

* * *

記得小時候的社會習作,要小朋友勾選自己的家鄉是什麼型態,選項有「鄉 村、城市、小鎮」,可真是難倒我了,長大以後才知道,自己成長的地方是在市 郊的綜合區,有工廠、有農田、也河流,有住家,也有灌溉的埤塘,也難怪對一

(41)

個孩子來說,根本無從判斷這是什麼形態的環境。

這一節我略述了家庭結構、主要成員以及成長環境,也算是交代了生命故事 發展的背景,種子埋在土裡,它也需要合適的環境生長,才能夠萌芽茁壯。

第三節 童年是父母親圍起來的堡壘

我家是標準的慈父嚴母型態,媽媽老是埋怨她扮黑臉,老爸扮白臉,教訓小 孩的工作總是媽媽的責任,這也難怪,以老媽的性格,勤教嚴管,孩子不服服貼 貼才怪!

媽媽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可以省自己,不能省孩子」,「財富要存在孩子 身上,栽培孩子成家立業才是最重要的」,這種信念深植在她的心中,如同爸爸 一樣,因為本身學歷不高,賺的錢不多,所以他們在家族中一直被看輕,也讓他 們發奮要栽培兩個孩子,讓孩子們都有好學歷、好工作,他們也做到了,但付出 了寶貴的青春。直到讀大學某天回家,我竟赫然發現老爸竟然滿頭華髮斑白,才 驚覺這二老年事已高,不再是我眼中年輕力狀為家計奔波的雙親了……

慶幸自己有這麼負責任的父母親,傳統觀念的束縛讓他們背負了許多壓力,

在故事中我將細細描述。

這一段像是我的童年生活地圖,大致描繪了我的成長環境,童年的自己,活 動的領域不外乎就在這張圖上的範圍裡;而在心理上,我的童年就是讓父母親雙 手圍起來的保壘守護著。

* * *

【夫婦倆的教養】

到了家華要上幼稚園的年紀,桂花開始思忖選校的難題,在那年代幼稚園不 多,也不像後來一間間搞外語、砸大錢,經營得像貴族學校,但幼稚園還是有口 碑好壞之分,帶著小家華到處試讀參觀,最後決定在一所風評不錯、校園又寬敞 的私幼就讀,其他鄰童大部分讀的是公幼,畢竟孩子的前途可貴,省不得,多花 一點錢讀私幼,值得。

(42)

小家華的確挺惹人憐愛的,一副混血兒臉蛋,兩眼炯炯有神,街坊的嬸婆姨 媽看到他都忍不住要抱一下。

這天,積福拿了一張月曆紙,用紅蠟筆畫了許多格子,上面寫著阿拉伯數字、

英文字母和注音符號,貼在客廳給小家華認讀,讓夫婦倆驚喜的是,這小孩兒一 讀就會,一認就懂,聰明得很,積福趴在阿天伯的通舖床上製作的時候,小家華 也好奇地在旁邊端詳,積福一邊寫,一邊教小家華唸,不一會兒工夫,三十七個 注音符號跟二十六個英文字母全背起來了。

「ㄅ、ㄆ、ㄇ、ㄈ…Α、Β…」

聽著小家華毫不費力地唸著,雖不算倒背如流,也是順暢無比。

「他不笨,可還真聰明啊!」

積福驚喜不已。那張寫滿符號字母的月曆紙一直貼在客廳,可後來就沒什麼 用途,因為小家華早已把上頭的東西全記起來了。

之後,不管回外婆家,或是客人到訪,桂花總要小家華秀一段,讓大家看看,

這孩子小小年紀就這般厲害。當初的擔心似乎有點多餘了,看到家華的親生娘精 神有點障礙,還擔心得吃不下、睡不好,如今看他聰明伶俐、討人喜愛的模樣,

夫婦倆可放下多年來心中那塊大石了。

桂花接起毛衣家庭代工,稍可貼補家用,程老闆1每天載來一車一車的半成 品毛衣,每天早上,桂花把公公、丈夫和孩子安頓好之後,就一腳一腳踩著針織 機台加工。雪玲還小,當桂花忙工的時候,就把她擺在客廳裡玩,阿天伯看完報 紙也幫忙折毛衣,家裡不時就是毛屑線頭。

為了教孩子分擔家務,家華中午從幼稚園回家以後,寫完作業,桂花總指導 他幫忙掃掃地,乖巧懂事的家華,寫起功課自動自發,小小年紀就懂得自我約束,

大概也因為沒玩伴,妹妹又小,桂花不放心讓他四處遊玩,怕綁匪把他給抓走,

索性就讓他待在家裡,自己看著也安心。

從會認讀到開始上學,小家華開始認知自己好像挺聰明,讓爸媽得意得很,

數據

圖  表  目  次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this paper, we have shown that how to construct complementarity functions for the circular cone complementarity problem, and have proposed four classes of merit func- tions for

However,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said, “Although we have different standpoints and understanding, but for the purpose of propagating the Dharma, we managed to come to

• How social media shape our relationship to and understanding of breaking news events. – How do we know if information shared on social media

To look at the most appropriate ways in which we should communicate with a person who has Autism and make it.. applicable into our day to

• We will look at ways to exploit the text using different e-learning tools and multimodal features to ‘Level Up’ our learners’ literacy skills.. • Level 1 –

Know how to implement the data structure using computer programs... What are we

Since it is so, what do we cultivate for?People are looking for the ways to improve the mental state, and the courage or wisdom to face the hard moments.. But the ways of improving

• How social media shape our relationship to and understanding of breaking news events. – How do we know if information shared on social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