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東縣國小教師校外教學的教學準備、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台東縣國小教師校外教學的教學準備、"

Copied!
17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 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台東縣國小教師校外教學的教學準備、

考量因素與目的地選擇關係之研究

研 究 生: 洪莉媛 撰

指導教授:施孟隆 先生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九 年 八 月

(2)
(3)
(4)

誌謝辭

終於寫到最後一個階段 了,回想這段求學過程,自己除了身 兼國小級任導師的工作外,還要當個研究所的好學生,兼顧課業 以及論文的順利完成,雖然頗為艱辛,但 是成果也很 甘甜 。

首先要感謝恩師 施孟隆教授在這三年來暑假求學期間擔任 本班導師與我個人的指導教授,在接受老師的研究指導時,常常 是老師主動提醒我們的進度,並督促我們快步邁向畢業。同時老 師也很關心我們的生活與工作,這種「亦師亦父」的情感,讓我 永生難忘,真的很幸運也很感謝能夠受到施老師的照顧與 指 導。

而論文計畫與口試審查,承蒙 何俊青教授和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呂錘卿教授於百忙之中撥冗詳閱,並且提出寶貴的建議,使本論 文更臻完善。在求學期間,感謝一起求學的同班同學,尤其是又 菁、馨誼、秋滿、穎蓁與鶯倩,時常照顧我這小妹妹,感謝您們 一路上的陪伴及鼓勵,令我在 求學路上不覺得孤獨。另外感謝台 東縣三民國小的同仁在進修期間對我的鼓勵與協助,尤其感謝李 正如主任,在自己工作繁忙之際,還要撥空協助我論文的 進 行;

也要感謝本論文中專家學者對問卷所提供寶貴的意見,並時時給 予鼓勵與肯定。更 加感激讓我問她千 遍統計也不厭煩的璧毓,還 有協助我將摘要翻譯英文的致潔。

也要感謝關心、栽培我的雙親與家人,因為有你們的協助與 支持,讓我可以全力以赴,順利完成學業;最後感謝的是這一路 上與互相陪伴、支持與勉勵的坤良。最後將此研究成果與所有關 心我、支持我及幫助我的師長、親友們共同分享,感謝您們!

研究生 洪莉媛 謹誌

中華民國 99 年 08 月

(5)

台東縣國小教師校外教學的教學準備、

考量因素與目的地選擇關係之研究

洪 莉媛

國立台 東大 學社會 科教 育學 系社 會 科教 學 碩士 班

摘 要

本 研 究 主 要 在 探 討 台 東 縣 國 小 校 外 教 學 的 實 施 情 形 和 目 的 地選擇的現況,並分析教師背景變項、教學準備、考量因素與校 外教學目的地選擇之間的關係。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台東 縣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共得有效問卷 420 份。利用描述性統計、

t 考 驗、 單因 子變 異數 分析 、 卡方考 驗、 結構 方程 式等 統計 方法 進行分析,歸納研究發現, 說 明如下:

一、台東縣 國小 教師「每 學期實 施一 次」校外 教學,大 部分

實施的動機為「配合學校行事曆規定」 ,且由「全校」或「學年」

統一辦理的比例最高,交通工具以搭乘「遊覽車」為主,辦理時 間為「平常教學日」並以「一天的」教學活動安排為主,活動費 用則是收取「201~500 元」的金額為主。 二、台東縣國小校外教

學目的地的決策依據主要為「教師群討論」 ,目的地的類型以「風

景區」的比例最高。活動流程 多以「多點式」的方式 進行,對目 的地的熟悉 度主要 是「去 過且 蒐集相關資 料」,教 學方式 以 「由 當地解說員帶領解說」和「由教師帶領學生親自教學」為主,活 動性質則以「探索體驗」為多。三、台東縣國小教師實施校外教 學前的準備 情形良 好,最 重視 「行 前教 育 」;目的 地選擇 的 最大 考量為「安全」與「花費」。四、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對校外教 學目的地的選擇、教學準備與考量因素有顯著差異。五、國小教 師校外教學的教學準備對目的地的考量因素具正向影響效果。

最後,根據研究之 結論,針對教 師、學校 單位與 教育 行 政機 關等提出具體的建議,同時也從研究的變項、對象與方法等,提 出未來進一步研究的方向,以供參考。

關 鍵詞 :校 外教 學、 教學 準備 、考量 因素 、目 的地 選擇

(6)

Taitung County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Selection of Field Trip Destinations - Relations to Teaching

Preparation and Other Considerations

Li-Yuan Hung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status quo of student field trips in Taitung County elementary schools as well as how field trip destinations are selected whi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eld destination selection and teachers’ backgrounds, teaching preparation, considerations, and purpose of field trips are analyzed.

Taitung County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ere surveyed and 420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and examin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 test, one-way ANOVA, Chisquare and SEM.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

1. Field trips are usually organized “once every school semester” in Taitung County elementary schools. Most field trips are arranged in accordance to the “school policy” and “field trips for the whole school” and “ field trips for the whole grade ” are the most common. Results show the main transportation is“ by coach” . Most field trips are held on“ school days”as “one-day trips”.

Student fees for field trips generally fall between NTD$201 to NTD$500. 2. The decision of field trip destinations is usually made through “discussions between teachers”. “Scenic areas” account for the highest percentage in the type of field trips destinations while destinations usually include “multiple sites”. Teachers are familiar with selected destinations since they “have been to the destination and have collected relevant information. ” The main teaching method for field trips is usually “local guides providing tours” and

“guidance of teachers” while the nature of field trips is usually for

students to “explore and experience”. 3. Elementary schools in

(7)

Taitung County are well prepared before field trips. “Safety education” prior a field trip is usually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while “safety” and “expenses” are the top two factors taken in consideration when selecting a field trip destination. 4.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has been found between teachers ’ backgrounds and their choices of field trip destinations, teaching preparation, and considerations. 5. “Teaching preparation” bears positive influence on field trip destination selection.

Lastly, it is hoped that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serve as reference for teachers, schools, and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s while the variables, participants, and method of this study can be further expanded for future studies related to this topic.

Keywords: field trips, teaching preparation, considerations,

destination selection

(8)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問題 背景 與動 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與待 答問 題 ---4

第三節 名詞 釋 義 ---5

第 四節 研 究 流程 ---7

第五 節 研究 範 圍 與 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 一節 校 外 教 學 的 意 涵 --- --9

第二節 校外教學的發展與相關理論 ---20

第三節 校外教學的施行 ---32

第四節 校外教學的教學準備、考量因素與目的地選擇之相關研究 --- ---- ---- ---- --- ---- ---- ---- ---- ---- ---- ---- --- -- 51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 一節 研 究 架構 與 假 設 ---5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1

第三節 研究工具---63

第四 節 實施 程 序---70

第 五節 資 料 處理 與 分 析 ---71

(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教師基 本 資料 與校 外教 學 實施 現 況之 分 析 ---75 第二節 國小教師 校外 教學 的教學 準備 、考 量因 素與 目的 地選擇 之 描 述 性 分 析 --- --- -- ---- --- --- ---- --- --- --- --- --- --- -- ---- --- 85 第三節 國小教師 校外 教學 的教學 準備 、考 量因 素與 目的 地選擇 之 差 異 性 分 析 --- --- -- - --- --- --- ---- --- --- --- --- --- --- -- ---- --- 93 第四節 國小教師 校外 教學 的教學 準備 、考 量因 素與 目的 地選擇 之 關 係 模 式 ---11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 一 節 結 論 - - - -- - - 1 2 7 第 二 節 建 議 --- --- --- --- -- --- ---130

參考文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7

附錄

附錄一 教育 部國 民 中小 學 辦理 校外 教 學實 施原 則 ---145 附錄二 臺東縣政府所屬高級中學以下學校暨幼稚園校外教學活動

實施要點 ---148 附 錄 三 專 家 意 見 一 覽 表 ---150 附錄 四 台 東縣 國 小 教 師校 外 教學 的 教 學 準備 、 考 量 因素 與 目的 地

選 擇 之 關 係 調 查 問 卷 --- ---156

(10)

表 次

表 2-1 校 外 教 學 目 的 與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目 標 --- --- -1 5 表 2-2 Hall 的 戶 外 教 學 方 式 ---40 表 2-3 校 外 教 學 的 教 學 準 備 、 考 量 因 素 與 目 的 地 選 擇 之 關 係 ---- --- -- - --- 5 7 表 3-1 研 究 對 象 分 層 區 域 與 國 小 --- --- ---62 表 3-2 抽 樣 架 構 --- ---63 表 3-3 問 卷 回 收 情 形 統 計 --- --- --- --- 6 3 表 3-4 教 師 基 本 資 料 的 題 項 說 明 --- ---64 表 3-5 校 外 教 學 實 施 現 況 的 題 項 說 明 --- 65 表 3-6 校 外 教 學 目 的 地 之 類 型 的 類 別 分 配 --- ---6 5 表 3-7 教 師 校 外 教 學 之 教 學 準 備 的 題 目 分 配 --- ---6 6 表 3-8 選 擇 校 外 教 學 目 的 地 之 考 量 因 素 的 題 目 分 配 --- -- -- -- --- -- -- -- -- -- - 6 6 表 3-9 專 家 名 單 --- 67 表 3-10 台 東縣 國 小 教 師校 外 教 學的 教 學 準 備 、考 量 因 素 與目 的 地 選擇 之 關係

調 查 問 卷 之 項 目 分 析 - - - 6 9 表 3-11 台 東縣 國 小 教 師校 外 教 學的 教 學 準 備 、考 量 因 素 與目 的 地 選擇 之 關係

調 查 問 卷 之 信 度 分 析 - - - 6 8 表 4-1 受 測 教 師 基 本 資 料 之 描 述 統 計 分 析 - - - -- - - -- - - - 7 6 表 4-2 台 東 縣 國 小 校 外 教 學 實 施 現 況 統 計 ( 一 ) ---7 9 表 4-3 台 東 縣 國 小 校 外 教 學 實 施 現 況 統 計 ( 二 ) ---8 3 表 4-4 教 師 辦 理 校 外 教 學 的 教 學 準 備 各 構 面 之 描 述 統 計 - - - 8 6 表 4-5 教 師 辦 理 校 外 教 學 的 教 學 準 備 各 題 項 之 描 述 統 計 - - - 8 7 表 4-6 選 擇 校 外 教 學 目 的 地 之 考 量 因 素 各 構 面 之 描 述 統 計 - - - 8 9 表 4-7 選 擇 校 外 教 學 目 的 地 之 考 量 因 素 各 題 項 之 描 述 統 計 - - - 9 0

(11)

表 4-8 校 外 教 學 目 的 地 類 型 各 構 面 之 描 述 統 計 - - - 9 2 表 4-9 台 東 縣 國 小 校 外 教 學 目 的 地 選 擇 現 況 之 次 數 分 配 - - - 9 2 表 4-10 不 同 人 口 變 項 與 教 學 準 備 之 差 異 分 析 --- 9 4 表 4-11 不 同 校 外 教 學 變 項 與 教 學 準 備 之 差 異 分 析 - - - 9 6 表 4-12 不 同 辦 理 動 機 與 教 學 準 備 之 差 異 分 析 --- - -- - -- -- - -- -- - -- -- - -- -- - -- -- 9 7 表 4-13 不 同 活 動 性 質 與 教 學 準 備 之 差 異 分 析 --- - -- - -- -- - -- -- - -- -- - -- -- - -- -- 9 8 表 4-14 不 同 教 學 方 式 與 教 學 準 備 之 差 異 分 析 --- - -- - -- -- - -- -- - -- -- - -- -- - -- -- 9 8 表 4-15 不 同 人 口 變 項 與 考 量 因 素 之 差 異 分 析 --- 100 表 4-16 不 同 校 外 教 學 變 項 與 考 量 因 素 之 差 異 分 析 --- --- ---- ---- --- - 10 2 表 4-17 不 同 辦 理 動 機 與 考 量 因 素 之 差 異 分 析 --- 103 表 4-18 不 同 活 動 性 質 與 考 量 因 素 之 差 異 分 析 --- 103 表 4-19 不 同 教 學 方 式 與 考 量 因 素 之 差 異 分 析 --- 104 表 4-20 不 同 性 別 的 教 師 選 擇 校 外 教 學 目 的 地 之 差 異 分 析 --- --- - --- --- 1 0 5 表 4-21 不 同 年 齡 的 教 師 選 擇 校 外 教 學 目 的 地 之 差 異 分 析 --- --- -- -- --- 1 0 6 表 4-22 不 同 教 學 年 資 的 教 師 選 擇 校 外 教 學 目 的 地 之 差 異 分 析 - - -- - - -- - - -1 0 7 表 4-23 不 同 最 高 學 歷 的 教 師 選 擇 校 外 教 學 目 的 地 之 差 異 分 析 - - -- - - -- - - -1 0 8 表 4-24 不 同 擔 任 職 務 的 教 師 選 擇 校 外 教 學 目 的 地 之 差 異 分 析 - - -- - - -- - - -1 0 9 表 4-25 不 同 任 教 年 段 的 教 師 選 擇 校 外 教 學 目 的 地 之 差 異 分 析 -- - - -- - - 11 0 表 4-26 不 同 班 級 人 數 的 教 師 選 擇 校 外 教 學 目 的 地 之 差 異 分 析 - - - -- - 111 表 4-27 不 同 學 校 規 模 的 教 師 選 擇 校 外 教 學 目 的 地 之 差 異 分 析 -- - - -- - - 11 2 表 4-28 不 同 辦 理 次 數 與 校 外 教 學 目 的 地 選 擇 之 差 異 分 析 ---- --- --- - --- --- 11 3 表 4-29 不 同 辦 理 次 數 與 校 外 教 學 目 的 地 選 擇 之 差 異 分 析 ---- --- --- -- -- --- 11 4

(12)

表 4-30 不 同 決 策 依 據 與 校 外 教 學 目 的 地 選 擇 之 差 異 分 析 - - - -- - - 1 1 5 表 4-31 不 同 熟 悉 度 與 校 外 教 學 目 的 地 選 擇 之 差 異 分 析 -- - - -- - -- - - -- - - -- - - 11 6 表 4-32 有 效 問 卷 之 信 度 分 析 --- --- -- --- --- --- --- --- --- -- 118 表 4-33 結 構 模 型 適 配 度 評 鑑 指 標 與 檢 驗 結 果 --- -- --- -- --- -- - -- - - --- -- --- -- 1 2 6 表 4-34 教 學 準 備 、 考 量 因 素 與 目 的 地 選 擇 之 因 子 分 析 --- ---12 2 表 4-35 教 學 準 備 、 考 量 因 素 與 目 的 地 選 擇 之 影 響 效 果 ---124

(13)

圖 次

圖 1-1 研究 流程 ---7 圖 2-1 戶 外 教 育 的 主 要 內 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7 圖 2-2 D a l e 的 經 驗 金 字 塔 - - - 2 9 圖 2-3 戶 外 學 習 階 層 --- --- --- --- 29 圖 2-4 學 習 情 境 中 個 人 與 環 境 的 概 念 架 構 - - - 3 1 圖 2-5 戶 外 教 學 流 程 ─ 定 點 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8 圖 2-6 戶 外 教 學 流 程 ─ 步 道 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8 圖 2-7 戶 外 教 學 流 程 ─ 多 點 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8 圖 3-1 研 究 架 構 ---60 圖 3-2 線 性 結 構 模 型 ---73 圖 4-1 台 東 縣 國 小 教 師 校 外 教 學 的 教 學 準 備 、 考 量 因 素 與 目 的 地 選 擇 之 結 構

模 型 分 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1

(14)

第一章 緒論

本 研 究 旨 在 探 討 台 東 縣 國 小 教 師 實 施 校 外 教 學 現 況 之 研 究 , 本 章 共 分 為四節 ,第 一節為 研究 背景 與動 機 ;第二 節為 研究目 的與 待答 問題 ; 第三 節為名 詞釋 義,第 四節 則為研 究方 法與流 程,第 五節 則為 研究範 圍與 限制。

第一節 研究問題背景與動機

一、研究問題背景

校 外 教 學 是 指 兒 童 在 老 師 帶 領 , 家 長 協 助 下 , 一 起 走 出 校 門 , 踏 入 社 區、社 會、 田野、 大自 然裡 進行 有 教育目 的學 習活動 (李 崑山 , 1999)。

台灣省 政府 教育廳 於《 台灣 省各 級 學校校 外教 學參考 手冊 》中 明白 指 出,

校外教 學是 一種達 成課 程目 標的 途 徑(沈 六, 1997) 。校 外教 學雖 然 不是 正式的 學科 ,但長 久以 來卻 被廣 泛 的應用 在各 正式學 科的 教學 中, 是 學校 重要的 教學 活動之 一, 對學 生的 學 習與課 程目 標的達 成有 重要 的影 響 。 美 國 教 育 學 家 杜 威 ( J. Dewey) 1916年 提 出 「 教 育 即 生 活 」 , 主 張 教 育應「 由做 中學」 ,才 有深 刻的 體 認,他 認為 唯有 與 生活 中的 種種 問 題和 需要相 關的 知識, 才不 再只 是學 校 課程中 呆板 、記憶 性的 知識 。而 藉 由蘊 含體驗 活動 的校外 教學 ,可 讓學 生 在親手 做、 親眼看 及親 身參 與中 , 獲得 更深層 的感 受與成 長( 李雅 婷、 尤 沛婕, 2008)。

而 教 育 部 於 1962年 公 佈 的「 國 民 學 校 修 訂 課 程 標 準 」,明 定 在「 總 綱 」 的教學 通則 內,要 求教 師利 用廣 大 的自然 界和 社會做 為活 的教 材, 指 導兒 童從事 遠足 、參觀 、社 區調 查和 社 會服務 等活 動,使 學生 在實 際生 活 中觀 察體驗 ,使 生活與 教育 打成 一片 , 知識與 行動 打成一 片。 依據 以上 課 程標 準,從 此各 級學校 開始 實施 俗稱 的 「遠足 」、 「郊遊 」 或 「畢 業旅 行 」等 類型的 校外 教學。

後 來 由 於 政 治 民 主 化 與 社 會 自 由 化 的 變 遷 趨 勢 , 雖 然 經 過 了 無 數 次 的 中小學 課程 標準修 訂與 最近 的九 年 一貫教 育改 革浪潮 ,校 外教 學不 但 沒有 銷聲匿 跡, 實施至 今反 而更 形重 要 。原因 之一 是課程 改革 後開 始重 視 鄉土 教育, 使學 生認識 自己 的家 鄉, 進 而培養 愛護 鄉土的 情懷 。 2001年 「 九年 一貫課 程綱 要」, 說明 鄉土 教學 要 採用「 融入 各科教 學」 的方 式實 施 。當 前各小 學將 鄉土教 學融 入各 學習 領 域的教 科書 、習作 和教 學指 引乃 是 必要

(15)

的工作 (陳 添球, 2004)。 林瑞 榮 ( 2000)則 提到鄉 土教 育的 教材 可 從生 活環境 、歷 史文 物 、自 然環 境、 傳 統藝術 和文 化中擷 取。 錢復 美( 2000)

指出為 了創 造有意 義的 鄉土 教育 學 習,讓 學生 融入社 區之 中, 而非 只 在學 校的高 牆之 內學習 。許 嘉文 ( 2005)則進 一步 說明鄉 土教 育融 入各 科 時應 注意「 趣味 性與實 用性 」, 藉由 生 活周遭 可經 驗、可 觸摸 到的 事物 來 激發 學生的 學習 興趣, 加上 生動 有趣 的 實地參 觀與 實際操 作, 更能 讓兒 童 在此 過程中 ,滿 足求知 慾望 ,激 發學 習 興趣, 提高 教學效 果。 由以 上可 說 明,

校外教 學是 實施鄉 土教 育的 一大 利 器。

校 外 教 學 實 施 至 今 反 而 更 形 重 要 的 原 因 之 二 是 2001年 「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綱要」 ,其 課程強 調以 生活 為 中 心 、以學 生為 主體, 提供 孩童 學以 致 用的 機會, 使教 育內容 和實 際生 活融 合 ,達到 「教 育即生 活」 、「 由做 中 學」

的教育 目標 。李崑 山( 1996)就 指 出校外 教學 是一種 始終 融入 教育 意 義及 結合、 統整 各科之 學習 活動 。因 此 九年一 貫強 調課程 的一 貫與 統整 , 校外 教學不 但具 有統整 性的 特色 可以 結 合各種 課程 或學習 領域 ;另 外課 程 以基 本能力 來解 釋課程 目標 ,以 學習 領 域取代 以往 的學科 組織 ,以 基本 和 彈性 授課節 數取 代以往 全國 齊一 的節 數 ,賦予 學校 和教師 更充 裕的 課程 發 展空 間,校 外教 學的發 展與 應用 空間 也 更寬裕 靈活 。蘇明 俊與 江新 合( 2004)

指出無 論如 何,以 校外 教學 來改 變 教學的 做法 以因應 教育 改革 的要 求 ,似 乎是被 普遍 認同的 觀點 。

教 育 部 於 2008年 5月 函「 國 民 中 小 學 辦 理 校 外 教 學 實 施 原 則 」( 見 附 錄 一)為 落實 國民中 小學 辦理 校外 教 學,以 擴充 學生知 識領 域、 增加 學 習體 驗、整 合學 習效果 、深 化認 識臺 灣 ,規定 校外 教學為 學校 課程 與教 學 之一 環,依 據國 民中小 學九 年一 貫課 程 目標, 以學 校本位 課程 為主 軸, 結 合領 域教學 及彈 性課程 ,規 劃各 年級 有 系統的 校外 教學課 程活 動, 活動 內 容以 學生學 習為 核心,增進 自然與 人文 關懷、認識家 鄉及 愛護 家鄉為 主要 目標,

避免流 於以 旅遊玩 樂性 質為 主 之 活 動, 每 學年 以辦理 至少 一次 為原 則 。 隨 著 教 育 改 革 的 推 動 , 教 育 品 質 的 提 升 , 校 外 教 學 課 程 日 益 重 要 。 有 關校外 教學 地點的 選擇 、學 習的 效 果及校 外教 學目標 的達 成, 將是 規 劃校 外教學 活動 的核心 所在 (沈 進成 、 許淑祉 , 2006)。 「國 民中 小學 辦 理校 外教學 實施 原則」也說 明了校 外教 學的地 點部 份,以 學生 生活經 驗為 中心,

把握由 近及 遠之原 則, 國小 低年 級 由在地 社區 出發, 延伸 至在 地鄉 鎮 ;國 小中年 級由 在地鄉 鎮出 發,延 伸至 鄰近鄉 鎮;國 小高 年級 由在地 縣市 出發,

(16)

延伸至 鄰近 縣市; 國中 由在 地縣 市 出發, 延伸 至鄰近 縣市 及全 國各 地 。並 考量不 同年 級學生 體能 負荷 ,避 免 舟車勞 頓影 響學習 效益 ; 避 免至 易 發生 危險地 區, 確保師 生安 全。

二、研究動機

現 今 國 小 皆 會 在 每 學 期 間 舉 辦 校 外 教 學 , 舉 辦 校 外 教 學 的 用 意 雖 美 , 但容易 流於 空泛 ,而未 確實 考量 所 選擇的 目的 地是 否有教 育意 義, 活 動的 內容是 否符 合學生 的心 智;造成校 外教學 結束 後,學 生腦 海中 空留「 好 玩」

或「不 好玩 」的 印象, 卻無 實質 上 的成長 。 在 熊湘 屏( 2002) 的研 究 中,

屏東縣 國小 戶外鄉 土教 學活 動之 實 施方式 多「配 合學 校行 事曆」安排 在「平 常教 學 日 」,並以 搭乘「 遊覽 車」進行「 1日 以內 」的教 學活動 為最 普 遍。

葉依涵 〈 2008〉 的研究 也顯 示彰 化 縣國小 校外 教學 大多是 為了 配合 學 校行 事曆的 規定,一 學年 辦理 一次,目 的地的 類型 以「 主題 樂園 」的 比例 最高。

研究者 身為 台東 縣國小 教師 ,欲 瞭 解台東 縣國 民小 學校外 教學 的實 施 現況 與目的 地為 何,此 為本 研究 動機 之 一。

研 究 者 本 身 即 為 台 東 人 , 從 小 學 到 高 中 皆 就 讀 於 台 東 縣 內 的 學 校 , 印 象所及 參與 過的校 外教 學, 都是 教 師們主 導了 校外教 學的 策劃 ,而 學 生就 是抱著 與同 學出遊 玩樂 的心 情, 教 師則是 懷著 消極配 合只 求平 安回 家 的心 態,甚 至每 年全校 都去 同一 個地 方 ,回 想 起來 幾乎都 是「 初鹿 牧場 」 這個 場域;所以,只有 超過 兩天的 行程 如 畢業旅 行,才 能到 西部 都市 遊覽參 觀 。 現在自 己成 了學校 教師 ,面 臨要 辦 理校外 教學 時,就 會警 惕自 己, 盡 量不 要複製 小時 候不愉 快的 校外 教學 經 驗在學 生的 回憶裡 。任 教至 今, 研 究者 卻發現 教師 在安全 因素 、收 費的 多 寡、路 程與 時間等 考慮 下, 以及 兼 顧教 育意義 、學 生的興 趣、 家長 的經 濟 與認同 等因 素,能 符合 眾多 考量 的 校外 教學地 點真 的不多 呢! 因此 ,研 究 者 欲分 析臺 東縣國 小教 師校 外教 學 之準 備事 項 與考 量因素 的情 形 , 是為 本 研究動 機之 二。

校 外 教 學 活 動 於 每 學 年 甚 至 每 學 期 至 少 需 配 合 行 事 曆 辦 理 一 次 , 而 關 於選擇 校外 教學活 動的 地點 ,除 須 由校方 依各 縣市政 府所 擬定 的國 民 中小 學暨幼 稚園 校外教 學活 動實 施要 點 辦理外 ,還 須配合 教師 專業 ,考 量 學生 需求來 做決 定。 還 要再 加上 聯繫 交 通與目 的地 單位、 與同 事之 間的 溝 通協 調等多 重的 工作負 擔下,也難 怪教 師們在 校外 教學地 點的 選擇 上了 無 新意,

常常重 複。 如 薛承 泰( 2003)指 出 自「鄉 土教 學」成 為教 改的 一環 後 ,各

(17)

縣市政 府教 育單位 無不 配合 ,在 教 材的撰 寫投 入心力 ,並 同時 透過 戶 外教 學方式 強化 鄉土教 學的 效果 。然 而 ,這番 美意 在戶外 教學 地點 不足 、 地區 交通混 亂與 學 校敷 衍了 事的 心態 下 ,成為 老師 與家長 的負 擔, 甚至 成 為學 童們的 夢魘 。雖然 如此 ,也 有許 多 如張道 榮 (2009) 相當 喜歡 利用 校 外教 學的方 式引 導學生 學習 各種 知能 , 由此可 知教 師對於 辦理 校外 教學 可 能擁 有不同 的看 法與經 驗, 因此 研究 者 欲比較 不同 的人口 變項 與不 同的 校 外教 學實施 情形 的教師 ,對 於校 外教 學 的教學 準備 、考量 因素 與目 的地 選 擇之 差異情 形。

李 崑 山 ( 2006) 指 出 校 外 教 學 地 點 的 選 擇 , 應 配 合 課 程 需 要 , 學 習 的 需求, 要合 乎下列 原則 :即 教育 性 、易達 性、 安全性 、學 習性…等基 本條 件,必須 事先做 好教 學規 劃與 設計,才能提 升教學 品質,達 到「寓 教於 遊、

寓教於 樂」 的教學 策略 。國 民小 學 的課程 目標 會依照 年級 別不 同而 設 計,

因此規 劃校 外教學 活動 時必 須依 照 不同的 年級 別,配 合場 域資 源設 計 ;另 外活動 場域 的資源 也會 影響 學生 校 外教學 活動 時間的 長短 ,所 以在 選 擇校 外教學 地點 時必須 多方 考量 各場 域 的校外 教學 合適性 。國 中小 學生 校 外教 學場域 的決 定,一 般常 由學 校行 政 人員與 老師 ,考量 教學 目標 、學 生 的偏 好、家 長的 看法及 學生 的管 理等 因 素來加 以選 擇,顯 見學 校行 政人 員 與老 師對校 外教 學場域 的選 擇扮 演非 常 重要的 角色。(沈 進成、許淑祉,2006)。

而一個 適當 的校外 教學 場域 必須 能 協助教 師達 成 校外 教學 的目 標與 成 效,

因此研 究者 擬以台 東縣 為研 究場 域 ,探討 台東 縣國小 教師 校外 教學 的 教學 準備、 考量 因素與 目的 地選 擇之 間 的關係 ,此 為本研 究動 機之 三。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一、研究目的

根 據 以 上 動 機 , 因 此 興 起 本 研 究 的 研 究 旨 趣 , 期 望 透 過 本 研 究 的 分 析 對此研 究領 域有所 貢獻。具體 而言,本研究 擬達 成之研 究目 的主 要有 四 個,

分述如 下:

(一) 瞭解 台東縣 國小 校外 教學 的 實施和 目的 地選擇 之現 況。

(二) 分析 台東縣 國小 教師 於實 施 校外教 學的 教學準 備 與 考 量 因 素 。

(三)比 較 教 師的 不同 人口 變 項與 校外教 學 屬 性,對 於 校 外教學 的教 學準備 、考 量因素 與目 的地 選擇 之 差異情 形。

(18)

( 四)探 討台 東縣 國小 教師校 外教 學的教 學準 備、考 量因 素與目 的地 選擇之 間的 關係。

二、待答問題

基 於 本 研 究 之 目 的 , 研 究 者 提 出 下 列 待 答 問 題 :

(一) 台東 縣國小 校外 教學 的實 施 情形和 目的 地選擇 情形 如何 ?

(二) 台東 縣國小 教師 於實 施校 外 教學的 教學 準備為 何?

(三) 台東 縣國小 教師 於選 擇校 外 教學目 的地 之考量 因素 為何 ?

(四 )不 同背景 變項 的台 東縣 國小 教師在 校外 教學的 教學 準備 之差 異 情形為 何?

(五 )不 同背景 變項 的台 東縣 國小 教師在 選擇 校外教 學目 的地 之考 量 因素 的 差異 情形為 何?

(六 )不 同背景 變項 的台 東縣 國小 教師在 校外 教學目 的地 類型 之差 異 情形為 何?

( 七)台 東縣 國小 教師 校外教 學的 教學準 備、考 量因 素與 目的地 選擇 之間的 關係 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國小教師

本 研 究 所 指 之 國 小 教 師 為 台 東 縣 之 現 職 國 小 教 師( 包 括 校 長、主 任、組 長、級 任教 師、 科任教 師) ,且 目 前屬於 各學 校編 制內之 正式 教師 而 言。

本 研 究 的 定 義 則 是 指 98學 年 度 於 台 東 縣 公 立 國 小 任 職 之 正 式 編 制 教 師 而 言。

二、校外教學

校 外 教 學 是 由 學 生 、 教 師 和 參 與 工 作 的 校 外 教 學 資 源 人 物 共 同 發 展 的 課程, 是一 種有 目標、 有 規 劃的 綜 合性教 學活 動 , 而範圍 是指 校外 各 地為 實施教 學的 地點 ,著重 的是 落實 「 教育即 生活 」的 理念, 運用 校外 資 源與 學科的 結合 所進行 的教 學活 動, 提 昇學習 意願 。

本 研 究 校 外 教 學 的 定 義 是 「 教 師 利 用 學 校 以 外 的 各 類 資 源 , 進 行 一 種

(19)

有目標 、有 規劃 的綜合 性教 學活 動 ,使學 生從 直接 的、實 際的 、生 活 的體 驗中學 習 , 範圍則 不包 含校 園內 之 戶外教 學活 動 。 」

三、校外教學的教學準備

校 外 教 學 活 動 的 計 畫 與 準 備 過 程 相 當 重 要 , 籌 備 過 程 周 詳 嚴 密 , 完 善 的教學 準備 工作才 能使 教學 活動 順 利推展 ,學 生方能 獲得 有效 的學 習 。關 於校外 教學 前的準 備工 作, 首先 要 確定教 學目 標,以 及教 學對 象、 參 加人 數和支 援的 人力、 進行 方式 、教 學 活動內 容、 活動時 間長 短、 教學 地 點、

交通工 具安 排、安 全因 素考 量、 教 學場地 設施 、路線 探勘 、經 費來 源 等。

本 研 究 的 定 義 是 將 實施 校 外 教 學 活 動 前 的 教 學 準 備 工 作 與 辦 理 事 項 分 為四個 構面 ,包 含「籌 備工 作」 、 「資源 的瞭 解與 引入」 、「 教學 設 計」

與「行 前教 育」等 。

四、校外教學的考量因素

學 校 於 辦 理 校 外 教 學 時 , 教 師 通 常 依 課 程 的 需 要 、 活 動 地 點 的 特 性 、 距離遠 近、 教學 目標、 教學 對象 、 教學科 目、 活動 時間長 短等 的考 量 ,來 選擇校 外教 學的 地點 。 校外 教學 目 的地的 選擇 應合 乎下列 原則 :教 育 性、

易達性 、安 全性、 學習 性…等 基本 條件, 事先 進行勘 察與 完善 規劃 。 本 研 究 之 校 外 教 學 的 考 量 因 素 , 其 定 義 是 針 對 選 擇 目 的 地 時 的 考 慮 原 因,包 括了 五個 構面, 有「 安全 層 面」、 「時 間與 金錢的 花費 」、 「 資源 層面」 、「 教師能 力」 與「 感受 層 面」等 。

五、校外教學目的地

為 瞭 解 現 今 台 東 縣 國 小 教 師 對 校 外 教 學 目 的 地 選 擇 的 偏 好 及 趨 勢 為 何 , 並探究 台東 縣國 小校外 教學 的現 況 ,本研 究的 定義 是將 可 供 教 師選 擇 的校 外教 學 場 所 分為 四種類 別: 「休 閒 娛樂類 」、 「環 境教育 類」 、「 社 會資 源類」 與「 探索 體驗類 」。 其中 再 細分為 休閒 農場 、動( 植) 物園 、 主題 樂園、 古蹟 遺址 、風景 區、 野外 探 察、社 教機 構、 交通機 構、 公用 事 業、

私人機 構與 政府機 關等 十一 種類 型 ,並不 包含 校園內 之場 所。

(20)

第四節 研究流程

本 研 究 於 動 機 確 立 後 , 隨 即 開 始 進 行 蒐 集 相 關 文 獻 , 透 過 閱 讀 文 獻 同 時也逐 步聚 焦於研 究方 向; 確定 研 究方向 之後 ,接 下 來的 研究 流程 為 歸納 整理校 外教 學相關 之文 獻, 而後 建 立研究 架構 ,著手 開始 進行 研究 , 實施 流程如 圖 1-1。

圖 1-1 研究 流程 擬定研 究題 目

回顧 相 關文 獻

建立 研 究架 構 與假 設

編 製 與 設計 問 卷

專家效 度檢 核

問 卷 預 試

修正問 卷

正式問 卷施 測

資料處 理與 分析

結論與 建議 資 料 回 收與 整理

(21)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 研 究 分 別 就 文 獻 探 討 及 問 卷 調 查 的 方 法 進 行 , 以 回 答 研 究 問 題 , 茲 依研究 區域 、研究 對象 、研 究內 容 與研究 方法 等方面 ,說 明本 研究 的 範圍 與限制 如下 :

一、研究範圍

(一)就研究 區域 而言

本 研 究 之 研 究 區 域 是 以 台 東 縣 之 行 政 區 域 為 範 圍 , 包 含 縣 內 之 十 六 個 鄉鎮市 的公 立國民 小學 。

(二)就研究 對象 而言

本 研 究 係 以 台 東 縣 九 十 八 學 年 度 公 立 國 民 小 學 之 現 職 教 師 為 研 究 母 群體, 並據 以抽樣 取得 本研 究之 樣 本。

(三)就研究 內容 而言

本 研 究 為 台 東 縣 國 民 小 學 實 施 校 外 教 學 之 調 查 研 究 , 研 究 中 所 指 的 校 外教學 並 不 包含校 園內 的戶 外教 學 ,乃大部分 學校 採一 年一 次或兩 次 實施 之校外 教學 ,或配 合其 它特 殊情 況 舉辦的 校 外 教 學 , 例 如 : 班 親 會 舉 辦 、 畢業旅 行等 。

二、研究限制

(一)就研究區域與對象而言

本 研 究 受 限 於 人 力 、 物 力 、 時 間 等 因 素 影 響 , 僅 以 台 東 縣 國 小 教 師 作 為研究 之母 群體, 就縣 內的十 六鄉 鎮市之 國小 進行抽 樣, 所得之 研究 結果 受到限 制, 研究結 果亦 無法 推論 至 其他縣 市。

(二)就研究方法而言

1.文 獻 分 析 法

因 國 內 外 並 沒 有 明 確 區 分「 校 外 教 學 」、「 戶 外 教 學 」與「 戶 外 教 育 」 之異同,故 本研 究在 相關理 論與 實 證性研 究上 有所限 制,將「校 外教 學」、

「戶外 教學 」與「 戶外 教育 」等 的 文獻通 用。

2.問 卷 調 查 法

本 研 究 係 採 用 問 卷 調 查 法 , 是 屬 於 量 化 研 究 , 受 試 者 在 填 寫 問 卷 時 容 易受到 情緒、 情境、 壓力 或外 在其 他因素 的干 擾,而 影響 調查結 果的 代表 性 。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研 究 者 進 行 文 獻 探 討 時 , 發 現 眾 多 國 內 外 學 者 專 家 分 別 對 於 「 戶 外 教 育」與「戶外 教學 」闡 述出許 多見 解,但 針對「 校外 教學 」總是 輕輕 帶過,

著墨不 多。因 此本 研究 進行 國內外 的文獻 探討 時,如 同許 多專 家學者 將「校 外教學 」、 「戶外 教學 」與 「戶 外 教育」 等三 者視為 通用 。 本 章主 要 分為 四節, 第一 節為校 外教 學的 意涵 ; 第二節 為校 外教學 的發 展與 相關 理 論;

第三節 為校 外教學 的施 行; 第四 節 為校外 教學 的教學 準備 、考 量因 素 與目 的地選 擇之 相關研 究。

第一節 校外教學的意涵

本節探 討校 外教學 的意 涵, 包括 校 外教學 的定 義、校 外教 學的 目的 與 校外教 學的 內容 等 三方 面。

一、校外教學的定義

研 究者發 現相 關文 獻針對 「校 外教學 」的 定義, 大多 以「 戶外 教 育」

或「戶 外教 學」的 名詞 替用 ,所 以 三者常 混淆 不清。 因此 本研 究欲 整 理分 析出這 三者 彼此的 關聯 ,最 後歸 納 出校外 教學 的定義 。

(一)戶外教育與校外教學

校 外 教 學( Outschool education)這 一 個 名 詞 是 台 灣 的 教 育 界 所 使 用 的 名詞, 而國 外學者 普遍 以「 戶外 教 育」( Outdoor Education)一 詞來 說明 其意義 。研 究者整 理「 戶外 教育 」 相關國 外文 獻後, 發現 由於 每個 人 的觀 點和立 場不 同,而 用不 同的 方法 詮 釋出定 義。 雖然如 此, 但是 仍然 可 以從 中發現 有以 下的共 同點 (丁 冰如 , 1998、 周儒 、黃淑 芬譯 , 1994、

Donaldson,1968、Gair,1997、Hammerman et al.,1985、Lund,1997、Lewis,1975、

Orion & Hofstein ,1991 、 Priest,1986、 Rillo,1985) : 1. 戶 外 教 育 實 行 的 場 地 主 要 是 在 戶 外 。

2. 戶 外 教 育 是 所 有 學 科 、 知 識 與 技 能 的 綜 合 體 。 3. 戶 外 的 教 育 是 做 中 學 的 經 驗 過 程 。

另外,研 究者 也探 討了 國內學 者針 對「戶外 教育 」的定 義,即 是將 以 上的三 個共 同點加 以擴 充說 明,如 王鑫( 1995) 指出 戶外教 育是 指課 堂外

(23)

的活動 ,基 於發現 學習 原則 與感官 的使用 ,使 學生 從 直接 的、實 際的 、生 活的體 驗中 學習, 並藉 這種戶 外習 得的智 能,促 進學 生認 識自我 以及 他在 社會環 境中 的角色 ,同 時有 助於學 生對特 定主 題,如 環境、 地球 資源 等的 瞭解。 郭正 煜( 2002)說 明戶 外教 育的範 圍涵 括了整 個大 自然 的環 境 ,個 體與環 境中 各項因 子的 交互 作用 為 戶外教 育的 內容,而 培養 個體 積極 面對 挑戰與 處理 事件的 能力 則是 戶外 教 育重要 的內 涵。黃 書婷( 2008)提 出戶 外教育 就是 學生離 開制 式的 教室, 走出狹 隘的 教室, 走入 社區、 大自 然和 社會裡 ,做正 常的 教學 活動, 學生 可以從 戶外 教育活 動做 中學 ,得到 不同 於教室 教育 的省思 和收 穫。

綜 合 以 上 國 內 外 學 者 的 定 義 而 言 , 戶 外 教 育 是 一 種 輔 助 各 項 課 程 教 學 的一種 方法 ,是屬 於跨 學科 的統 整 活動, 內容 包含了 利用 人文 與自 然 的各 種資源 ,地 點則強 調在 戶外 的環 境 中,並 且強 調直接 使用 感官 的學 習 ,去 獲得第 一手 的經驗 與體 驗, 它必 須 與室內 教學 互相配 合, 發揮 相輔 相 成的 效果 。

而 《 台 灣 省 各 級 學 校 校 外 教 學 參 考 手 冊 》 ( 沈 六 , 1997) 說 明 校 外 教 學是一 種達 成課程 目標 的途 徑, 包 含了多 種的 課程領 域, 而教 學的 範 圍可 以從學 校教 室之外 ,到 四周 幾公 里 的路程 之內 ,皆可 為校 外教 學的 地 點。

另外 王 靜如 ( 1991)指 出校 外教 學 是教師 運用 社會上 相 關 的教 學資 源 ,彌 補教學 的不 足。王 佩蓮 ( 1998) 並 強調校 外教 學著重 於自 然環 境中 學 習,

利用相 關活 動與學 科的 結合 ,擴 展 教學空 間, 提昇學 習意 願和 教學 效 果。

近 年 來 , 在 教 育 改 革 潮 流 的 帶 動 及 要 求 教 學 品 質 的 提 昇 之 下 , 各 級 學 校除了 對校 外教學 的需 求日 益增 加,也使 得校外 教學 的形 式由過 去的 郊遊、

遠足等 休閒 遊憩型 態, 開始 轉變 為 具有教 育意 義的戶 外教 育活 動, 而 「校 外教學」即是「 戶外 教育」的項 目 之一(王 永賢,2000)。由此 可得 知「校 外教學 」與 「戶外 教育 」兩 者的 特 點十分 雷同 ,校外 教學 可謂 是戶 外 教育 的一種 實施 方式。

( 二)戶外教學與校外教學

相 較 於 國 外 學 者 的 戶 外 教 育 ( Outdoor Education) 之 稱 呼 , 國 內 學 者 則多以 「戶 外教學 」一 詞闡 述。 研 究者發 現國 內學者 王鑫 ( 1995) 對 戶外 教育的 定義 與 朱慶 昇(1993)對戶 外教學 的定 義完全 相同:「戶 外教 育(戶 外教學 ) 是 指課堂 外的 活動 ,基 於 發現學 習原 則與感 官的 使用 ,使 學 生從

(24)

直接的 、實 際的、 生活 的體 驗中 學 習,並 藉這 種戶外 習得 的智 能, 促 進學 生認識 自我 以及認 識個 人在 社會 環 境中的 角色 ,同時 有助 於學 生對 特 定主 題,如 環境 、地球 資源 等的 瞭解 。 」另外 ,李 崑山 ( 1996)更 明確 指 出戶 外教 育 即是 戶外教 學。 因此 「戶 外 教育」 與「 戶外教 學」 兩者 常被 視 為相 通。

研 究 者 將 國 內 學 者 專 家 對 於 「 戶 外 教 學 」 的 定 義 整 理 出 以 下 的 共 通 點

(王靜 如, 1991、 王鑫 , 1995、 朱 慶昇, 1993、 李 崑 山 , 1996、 張 坤 鄉 、 王文華 , 2007、黃 朝恩 , 1990、 黃 朝恩, 1991) :

1. 戶 外 教 學 是 透 過 學 校 教 室 外 的 環 境 進 行 教 學 活 動 。

2. 戶 外 教 學 使 學 生 從 直 接 的 、 實 際 的 、 生 活 的 體 驗 中 學 習 。 3. 戶 外 教 學 是 讓 兒 童 獲 得 統 整 的 概 念 。

綜 合 以 上 文 獻 所 述 , 戶 外 教 學 為 透 過 教 師 有 系 統 的 設 計 後 , 帶 學 生 踏 出戶外 與走 出校園 ,利 用戶 外的 自 然與社 會資 源以從 事真 實生 活的 直 接體 驗,作一 系列觀 察、參 訪、探索 的教 學活動,提供給 學生 不同 的感 官刺 激,

藉以增 加學 習經驗 ,協 助其 瞭解 學 科、環 境與 人之間 的相 互關 係, 並 促進 其認知 、情 意、技 能的 發展 。

另 外 一 方 面 , 李 崑 山 ( 1994) 依 地 點 不 同 將 戶 外 教 學 分 為 校 園 內 之 戶 外教學 與校 園外之 戶外 教學 二類。 徐榮崇 ( 2005)將 戶外教 學定 義分 為廣 義和狹 義的 兩種, 茲分 別敘 述如 下 :

1.廣 義 的 戶 外 教 學

指 教 室 以 外 的 地 方 均 屬 戶 外 教 學 的 範 疇 ; 由 學 生 、 教 師 和 參 與 工 作 的 校外教 學資 源人物 共同 發展 的一 種 課程, 是有 目標、 有規 劃的 綜合 性 教學 活動。 在學 校以外 的社 區、 田野 、 大自然 裡進 行有助 於學 生學 習的 活 動,

是一種 走出 學校, 在校 外的 場所─不論是 戶內 或戶外 環境 ,進 行已 規 劃好 的教學 活動 。

2.狹 義 的 戶 外 教 學

指 特 定 的 教 學 地 點 , 此 地 點 與 學 校 有 一 點 空 間 與 時 間 的 間 隔 , 此 教 學 常導致 安全 堪慮、 時間 不足 以及 經 費短缺 等問 題的發 生。

在《 台 灣 省 各 級 學 校 校 外 教 學 參 考 手 冊 》中 明 白 的 指 出( 沈 六,1997):

「校外 教學 是一種 達成 課程 目標 的 途徑, 它包 含 (1)從教 室內延 伸到 校 外 ; (2)在 課 程 的 任 何 階 段 所 要 獲 得 的 一 系 列 的 直 接 經 驗,這 些 經 驗 將 增 加 一 個 人對環 境與 人生的 了解;(3)一種課 程設計,包含 學生、教師、和參 與 工作

(25)

的校外 教學 資源人 物發 展最 適宜 的 教與學 環境 」,亦 提及 校外 教學 是 科學 教育、露營教 育、自然 教育或 環境 教 育等的 加強,包含 了多 種的 課程領 域,

而教學 的範 圍可以 從學 校教 室之 外 ,到四 周幾 公里的 路程 之內 ,皆 可 為校 外教學 的地 點。

由 此 可 看 出 戶 外 教 學 與 校 外 教 學 擁 有 極 相 似 的 共 通 點 。 李 晶 ( 2001)

則明確 指出 近年常 為國 內教 育學 界 引用之 「戶 外教學 」亦 可視 為「 校 外教 學」的 一種 形式。 因此 可知 「校 外 教學」 與「 戶外教 學」 兩者 的特 點 非常 相似, 所以 常視為 通用 。

(三)校外教 學

「 校 外 教 學 」是 國 內 常 用 於 中 學 和 小 學 的 名 詞 , 有 別 於 一 般 教 學 的 空 間場域 ,只 侷限在 學校 和教 室當中 ,出了 校門 之外, 稱之 為校外 教學 。其 意義在 於老 師與學 生離 開學 校的 教 學活動 場域, 到學校 外從 事的 教學 或活 動稱之。而狹 義的 校外 教學,是以 學 校外的 區域 為基地 從事 教學 活動 稱 之;

但廣義 的校 外教學 ,除 教育 活動 外 ,還包 括 各 種 非 正 式 教 學 的 參 訪 活 動 、 體驗活 動和 旅遊行 程等 。在 台灣, 校外教 學的 操作型 定義 ,主 要是針 對學 校或老 師帶 著學生 走出 學校 的藩 籬 ,進行 活動皆 稱之。 因此 就校 外教 學發 生的場 域而 言,其 有可 能發 生在戶 外,這 會有一 部份 重疊 到戶 外教學 ;也 有可能 活動 的地點 在室 內,例如:博物館、美術 館等 等(郭 靜如,2004)。

歸 納 以 上 所 述 , 李 崑 山 ( 1996) 明 確 指 出 「 戶 外 教 育 」 就 是 「 戶 外 教 學」 ; 李晶 ( 2001)指 出近 年常 為 國內教 育學 界引用 之「 戶外 教學 」 亦可 視為「 校外 教學」 的一 種形 式, 因 此這三 者經 常為人 所認 為互 相通 用 之關 係。 只 要是 在戶外 所實 行的 活動 , 不論其 目的 為何或 要逹 到的 目標 為 何,

都可以 將它 視為戶 外教 育, 若是 以 教學為 目則 可稱它 為戶 外教 學。 若 是將

「戶 外 教學 」與「 校外 教學 」兩 者 嚴格分 辨, 就是實 施地 點的 差異 , 戶外 教學所 包含 的範圍 指的 是教 室以 外 的地點 ,而 校外教 學指 的則 是學 校 校園 以外的 地點 。

另 有 多 位 專 家 學 者 進 一 步 說 明 校 外 教 學 是 由 學 生 、 教 師 和 參 與 工 作 的 校外教 學資 源人物 共同 發展 的課 程 ,是一 種有 目標、 有規 劃的 綜合 性 教學 活動 ( 李晶 、林儷 蓉, 2001、沈 進 成、許 淑祉 , 2006)。 而校 外教 學 的範 圍是指 校外 各地為 實施 教學 的地 點,著重 的是落 實「 教育 即生活 」的 理 念,

運用校 外資 源與學 科的 結合 所進 行 的教學 活動 ,提昇 學習 意願 。然 而 在李

(26)

晶與 林 儷蓉 ( 2001)進 一步 指出 校 外教學 就是 在教室 以外 的社 區、 田 野、

大自然 裡, 不論是 戶內 或戶 外環 境 ,進行 有助 於學生 學習 的活 動。

如 前 所 述 , 「 戶 外 教 育 」 、 「 戶 外 教 學 」 與 「 校 外 教 學 」 三 者 既 然 視 為通用 ,本 篇論文 研究 主題 名稱 卻 選擇採 用「 校外教 學」 ,最 重要 的 考量 是本研 究的 研究對 象是 國民 小學 教 師,選 擇「 校外教 學」 更能 貼近 與 符合 其本身 的認 知。 原 因之 一是 「 校 外 教學」 這一 個名詞 是台 灣的 教育 界 普遍 所使用 的名 詞,尤 其是 於國 民中 小 學之階 段, 如教育 部所 發函 的公 文 之標 題即是 「國 民中小 學辦 理校 外教 學 實施原 則」 (見附 錄一 )。 另外 , 原因 之二 是 本研 究目的 為 瞭 解台 東縣 國 小校外 教學 目的地 選擇 的決 策現 況 ,本 研究將 以實 施地點 做為 區分 ,排 除 校園內 之戶 外教學 ,將 教學 活動 實 施地 點在學 校校 區之外 的戶 外教 學稱 為 校外教 學。

因 此 , 本 研 究 的 「 校 外 教 學 」 採 用 比 較 模 糊 而 且 廣 泛 的 定 義 , 也 就 是 目前大 多數 學校的 操作 型定 義,老 師與學 生離 開學校 的教 學活 動場 域 ,除 教育活 動外,還包 括各 種非正 式教 學的參 訪活 動、體 驗活 動和旅 遊行 程等。

綜合以 上, 本 研究 所指 的校 外教學 是不包 含校 園內之 場所 ,其 定義為 「教 師利用 學校 以外的 各類 資源,進行 一種有 目標、有規 劃的 綜合性 教學 活動,

使學生 從直 接的、 實際 的、 生活 的 體 驗中 學習 。」

二、校外教學的目的

王 鑫 ( 1992) 指 出 校 外 教 學 的 目 的 在 於 配 合 學 校 教 學 及 彌 補 學 校 教 學 的不足 。而 根據《 台灣 省各 級學 校 校外教 學參 考手冊 》( 沈六 , 1997)指 出校外 教學 的目的 在於 以生 活教 育 與品德 教育 為中心 ,培 育德 智體 群 美五 育均衡 發展 之學童。李 晶( 2001)認 為校外 教學 的教學 目標 除了 認知 領 域、

情意領 域、 技能領 域外 ,社 會面 中 人際互 動亦 是重要 單元 ,也 就是 由 校外 教學的 活動 中學習 人際 關係 的經 營 ,有助 於日 後社會 關係 的建 立, 因 此以 教學目 標為 本,整 理出 校外 教學 的 四大目 的:

( 一)配合 學校 課程,從 直接體 驗 來 學習 相關 知識,以 達成認 知領 域 之教學 目標 。

(二) 啟發 不同的 興趣 ,以 達成 情 意領域 之教 學目標 。

( 三) 學習 生活中 的各 種行 為, 以 達成技 能領 域之教 學目 標。

( 四) 增進 人與人 之間 的關 係, 以 達成人 際關 係發展 之教 學目 標。

而 「國 民中小 學辦 理校 外教 學 實施原 則」 之課程 目標 清楚 說明 了 校外

(27)

教學為 學校 課程與 教學 之一 環, 依 據國民 中小 學九年 一貫 課程 目標 , 以學 校本位 課程 為主軸 ,結 合領 域教 學 及彈性 課程 ,規劃 各年 級有 系統 性 的校 外教學 課程 活動, 據以 實施 。校 外 教學課 程活 動內容 以學 生學 習為 核 心,

增進自 然與 人文關 懷、 認識 家鄉 及 愛護家 鄉為 主要 目 標, 避免 流於 以 旅遊 玩樂性 質為 主之活 動。

由 以上 可得知 ,校 外教 學的 目 標即是 達 到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目 標 為 依 歸 。

教 育 部 2001年所公 布實 施至 今的 國 民中小 學九 年一貫 課程 綱要 中,可 以知 道基本 理念 為國民 中小 學課 程應 以 生活為 中心,配 合學 生身 心能力 發 展歷 程;尊 重個 性發展 ,激 發個 人潛 能 ;涵詠 民 主 素 養 , 尊 重 多 元 文 化 價 值 ; 培養科 學知 能,適 應現代 生活 需要 。認為國 民教 育之 教育目 的在 透過 人與 自己、 人與社 會、 人與 自然等 人性 化、生 活化、 適性 化、統 整化 與現 代化 之學習 領域 教育活 動, 傳授基 本知 識,養 成終身 學習 能力, 培養 身心 充分 發展之 活潑 樂觀 、 合群 互助、 探究 反思、 恢弘前 瞻、 創造進 取與 世界 觀的 健全國 民。

同 時 綱 要 中 也 明 示 課 程 設 計 應 以 學 生 為 主 體 , 以 生 活 經 驗 為 重 心 , 正 與校外 教學 的目的 互相 謀合, 重視 學生經 驗之 統整及 身心 的發 展;課 程的 彈性與 連續, 有彈 性自主 的空 間, 戶外教 學無 疑是達 成新 課程 理念 的 利器

(紀承 維,劉 惠元 , 2004)。 因此 若能善 用校 外教學 的方 式於 課程 中 ,將 有助於 達成 九年一 貫課 程目 標, 研 究者將 兩者 之間的 關係 整理 如下 表 2-1 所 示 。 由 此表 可得 知 ,校 外教 學的 目的和 九年 一貫課 程的 目標, 關係 非常 密切, 可說是 息息 相關, 若能 善用 校外教 學的 方式於 課程 中,把 學生 置於 社會與 自然 的情境 中, 藉由 校外 教 學的覺 知 、 學 習 、 參 與 、 決 策 與 行 動 , 將有助 於九 年一貫 課程 目標 之達 成 (謝鴻 儒, 2006)。 舉辦 完善的 校 外教 學,不 但貫徹 九年 一貫 課程的 理念 「應以 學生生 活為 中心」 ,也 符合 九年 一貫課 程的 的課程 設計 「透 過人 與 自己、 人 與 社 會 、 人 與 自 然 等 人 性 化 、 生活化 、適性 化、 統整化 與現 代化 之教育 活動」 ,期 能達到 國民 教育 目的

「培養 身心 充分發 展之 活潑 樂觀、 合群互 助、探 究反 思、恢 弘前 瞻、 創造 進取與 世界 觀的健 全國 民」 。

(28)

表 2-1 校外 教學 目的 與九年 一貫 課 程目標 九年一 貫

課程目 標 校外教 學的 目的 參 考 文 獻

增進自 我瞭 解,

發展個 人潛 能

1.提 供 個 人 自 我 瞭 解 的 機 會 2.發 展 新 的 興 趣 與 技 能

Ford,1981 Lewis,1975 Passmore,1997 培養欣 賞、 表

現、審 美及 創 作能 力

1.增 進 情 意 與 自 然 美 的 薰 陶 2.提 供 創 造 生 命 力 的 基 礎 3.培 養 對 戶 外 的 鑑 賞 與 責 任

李崑山 , 1995 Passmore,1997

提升生 涯規 劃與 終身學 習能 力

1.培 養 樂 觀 進 取 積 極 的 人 生 觀 2.視 戶 外 活 動 為 終 身 喜 悅 來 源 3.學 習 就 業 所 需 技 能

李崑山 , 1995 Ford,1981 Lewis,1975 Smith,1987 培養表 達、 溝通

和分享 的知 能

1.更 瞭 解 自 己 教 師 與 整 體 教 育

2.提 供 承 擔 使 命 和 領 導 團 體 互 動 的 經 驗 3.傳 遞 知 識 經 驗 和 技 能 予 他 人

Passmore,1997 Ford,1981 Lewis,1975 發展尊 重他 人、

關懷社 會、 增 進團隊 合作

1.孕 育 群 體 和 諧 相 處 的 要 領 2.訓 練 群 體 共 處 的 本 領 3.發 揮 尊 嚴 尊 重 他 人

李崑山 , 1995 黃朝恩 , 1990 Ford,1981 Lewis,1975 促進文 化學 習

與國際 瞭解

1.擴 大 學 習 的 領 域

2.對 環 境 獲 致 通 盤 的 瞭 解 3.檢 驗 當 今 社 會 與 文 化 價 值

李崑山 , 1995 黃朝恩 , 1990 Passmore,1997 增進規 劃、 組織

與實踐 的知 能

1.加 強 學 以 致 用 的 能 力 2.提 供 統 整 的 門 徑

3.發 現 學 校 課 程 與 戶 外 學 習 的 關 係

黃朝恩 , 1990 Passmore,1997 運用科 技與 資訊

的能 力

1.培 養 科 學 研 究 的 基 本 能 力 2.培 養 和 訓 練 基 礎 科 學 能 力

黃朝恩 , 1990 李崑山 , 1995 激發主 動探 索和

研究的 精神

1.發 展 正 確 對 待 環 境 的 態 度 2.幫 助 學 生 參 與 戶 外 探 究 3.激 發 研 究 鄉 土 環 境 的 興 趣

Hammerman et al.,1985 Smith,1987

李崑山 , 1995 培養獨 立思 考與

解決問 題的 能力 培養主 動參 與解決 面對 的環 境問 題 Hammerman et al.,1985 資料來 源: 研究者 整理 自謝 鴻儒 ( 2006: 13) 。

(29)

三、校外教學的內容

就 國 內 國 小 正 式 課 程 而 言 , 王 鑫 ( 1995) 指 出 戶 外 教 學 是 理 論 與 實 際 兼顧, 以及 課本內 容驗 證, 課外 的 加深加 廣 , 也是整 體性 的活 生生 教 材,

它是非 常合 乎五育 並重 的教 育目 標,內容 上德 育(生 倫、健教)、智 育(學 科知識、自然 奧妙)、體育( 遊憩 活動)、群 育(維 護環 境、群 體生 活)、

美育( 欣賞 自然、 愛護 字畫 情操 ) 等樣樣 皆具 備。

李 崑 山 ( 1995) 認 為 戶 外 教 學 的 內 容 涉 及 自 然 、 社 會 、 生 活與 倫 理 、 健康 教 育、音 樂、美 勞、國 語、數 學 等,是各 學科 實際 內容 的整合 與印 證,

是統合 與觀 察能力 的訓 練。 九年 一 貫課程 以個 體發展 、社 會文 化及 自 然環 境等三 個面 向,提 供語 文、 健康 與 體育、 社會 、藝術 與人 文、 數學 、 自然 與科技 及綜 合活動 等七 大學 習領 域 ,藉由 校外 教 學活 動前 之整 體規 劃 ,可 以融入 或統 整七大 課程 領域 之內 容 、設計 教學 主題與 教學 活動 ,也 涵 蓋了 七大學 習領 域的內 容。

Guthrie( 2003)也 提 到 校 外 教 學 幾 乎 可 以 讓 任 何 課 程 在 戶 外 有 效 的 被 教導與 學習 ,幾乎 每個 科目 都能 運 用戶外 的資 源從事 校外 教學 ,讓 學 生透 過實際 的感 官體驗 而加 深印 象。

除了正 式課 程所包 括的 戶外 教學 更 包括了 非正 式課程,學者 Smith提 出 將戶外 教育 的內涵 分成 三大 部分( 引 自 王 鑫,1995),其 三者關 係如 圖 2-1:

(一) 戶外 探究: 是一 種偏 向技 能 本位的 方式 ,如爬 山、 露營 和徒 步 旅行等 戶外 活動,這 些活 動通常 帶 有某種 程度 的危險,帶給 學生 對大自 然的 體驗。

(二) 戶外 研究: 在地 理、 歷史 、 人類學 、自 然科學 等學 科是 很重 要 的,它是 一種 戶外 觀察、發現、感 知的活 動,也 是從 戶外學 習活 動中建 立自 我觀念 的過 程。

(三) 戶外 生活體 驗: 是使 學生 在 真實生 活情 境中實 際去 體會 ,促 使 學生自 我成 長與社 會化 發展 ,為 將 來的成 人生 活做準 備。

(30)

圖 2-1 戶外 教育 的主 要內涵 資料來 源: 引自余 宗翰 ( 2000:13)。

Priest和 Gass (1997)則 指 出 戶 外 教 育 包 含 了 兩 種 主 要 的 課 程 如 下 :

(一) 冒險 教育: 包括 了戶 外休 閒 ,重點 是個 人內在 (人 與他 自己 本 身)及 人際間(存 在於人 類彼 此間 )的關 係,藉 由克 服野外 的挑 戰,可 以成 功的帶 給個 人正 向的 改 變。

(二) 環境 教育: 包括 了生 態研 究 ,重點 在生 態系統 (生 態系 統中 所 有組成 的動 態和依 賴關 係)以 及社 區及區 域(人 和周 圍環境 的交 互關係 )的 關係。

安 全 感 成 就 感 滿 足 感 喜 悅 感 感 知

( 三 ) 戶 外 生 活 體驗 . 個人 與社 會的 發展 . 自我 體驗

. 獨立 與自 信 . 人際 關係 . 與他 人配 合 . 學習 與他 人合 作 . 發展 責任 感

( 一) 戶 外 探 究 . 安 全 的 體 認 . 生 理 的 技 能

. 個 人 與 社 會 的 發 展 . 休 閒 預 備

. 冒 險

(二) 戶 外 研 究 . 對環 境的 喜悅 . 美的 體認 . 理論 的發 展 . 環境 的體 認 . 尊重 與關 注 . 保育

(31)

另 外 從 下 列 學 者( 王 鑫,1995、李 崑 山,1995、Ford,1981、Staley,1979、

Hammerman,1994)的 研 究 知 道 戶 外 教 育 的 非 正 式 課 程 還 包 含:環 境 教 育 、 探險教 育、 經驗教 育、 保育 教育 、 野營教 育、 戶外探 索、 終身 學習 、 自然 資源、 鄉土 教育、 休閒 教育 等。

至 於 校 外 教 學 活 動 的 內 容 , 日 本 學 者 森 田 勇 造 提 出 , 學 童 的 戶 外 ( 校 外)教 育活 動內容 可分 為: 自然 生 活方面 (自 然觀察 、農 林水 產體 驗 、野 外生活 ), 野外運 動方 面( 遠足 、 野外遊 憩) ,歷史 傳統 方面 (民 俗 祭典 活動,社區 古蹟 探訪)等三 種型 態( 引自胡 安 慶、蔣 憲國、張惠 真,1997)。

研 究 者 依 據 王 順 美 ( 1993) 、 徐 治 霜 ( 2006) 、 謝 鴻 儒 ( 2000) 的 研 究, 整 理出 目前符 合 校 外教 學活 動 性質與 內容 的類別 ,分 述如 下。

(一)休閒娛樂活動

一種是 以欣 賞為主 的活 動, 靜下 來 聆聽大 自然 的聲籟 ,欣 賞大 自然 的 圖書, 活動 的目的 是要 親近 大自 然 、愛自 然、 體會自 然界 的瑰 麗與 偉 大。

另外一 種是 紓解課 業壓 力, 放鬆 心 情,可 以促 進親師 生情 誼的 活動 。 此類 戶外教 學活 動,多 以遊 樂區 、觀 光 區、果 園、 渡假村 、公 園為 主, 但 缺乏 系統性 的規 劃、教 學歷 程不 夠具 體 及缺少 教學 活動設 計的 戶外 教學 活 動,

常常流 於形 式上的 教學 參觀 或以 玩 樂性質 為主 的郊遊 ,如 此一 來, 學 習上 的助益 性不 高。寓 教於 遊, 寓教 於 樂,本 是一 件好的 教學 策略 ,但 必 須事 先做 好 教學 規劃與 設計 ,才 能提 升 教學品 質, 相對提 升教 師專 業尊 嚴 與形 象(李 崑山 , 2006)。 由此 可知 , 休閒娛 樂性 質的校 外教 學也 應該 設 計有 意義的 活動 流程, 並引 導學 生在 娛 樂之餘 ,隨 時運用 所學 ,也 藉此 機 會學 習待人 處事 。

(二)環境教育活動

此 類 型 有 兩 種 , 一 是 以 參 與 現 實 社 會 的 環 境 聚 會 為 主 的 活 動 , 如 旁 聽 有關的 公聽 會、說 明會 及街 頭運 動 ,並事 後在 教室相 互討 論, 以加 強 對現 實環境 事件 的深層 認識 及關 聯, 並 學習參 與、 關心公 共政 策的 態度 。 二是 以改善 環境 為目的 的活 動, 透過 社 區環保 團體 的義工 服務 ,如 花木 認 養、

資源回 收等,學生 從做 中學,習 得 現 實的經 驗與 技能,透過 付出 更加愛 惜,

以建立 對環 保的承 諾。 戶外 環境 教 育可以 幫助 學生瞭 解人 和自 然環 境 的關 係,提 昇學 生對環 境的 知覺 ,強 化 環境保 護的 信念與 行動 ,啟 發學 生 敏銳 觀察、 獨立 思考與 創作 發明 的能 力 ,讓學 生養 成對環 境的 尊重 與關 懷 ,增 進基本 的生 態知識 ,欣 賞、 愛護 與 認識環 境生 態原理 (朱 慶昇 , 1993;彭

(32)

文珊、 周玉 秀, 2005) 。校 外教 學 既然是 實施 環境教 育很 好的 方式 之 一,

戶外環 境教 學的進 行方 式就 應該 依 據教學 者的 實際需 要與 學校 當地 特 性,

因人 、 因地 、 因時 而作 調整 或選 擇 ,無論 地點 在校園 內或 鄰近 社區 , 實施 方式採 用步 道、定 點 、 多點 或綜 合 式,各 種方 式也可 以互 相交 叉運 用 ,以 達到環 境教 學的最 佳效 果與 目標 ( 劉世和 , 2003)。

(三)社會資源利用

此 類 分 為 兩 種 , 一 是 以 在 社 教 機 構 學 習 為 主 的 活 動 , 到 動 物 園 、 博 物 館、國家 公園、自然 中心 等,去 學習 有系統、主題 式的 展示,可能 為圖 片、

模型、 實物 或可實 地動 手操 作的 設 施,使 課本 所學具 體化 ,以 加深 概 念、

建立態 度。也 可以 是參 觀現有 設施 運作過 程為 主的活 動,正在運 作的 農場、

資源回 收、 自來水 廠、 工廠 等。 在 當場參 觀或 實際操 作過 程中 ,可 瞭 解現 實的社 會運 作對環 境資 源的 利用 與 保護。二是以 訪視 歷史 遺跡為 主的 活動,

從歷史 角度 看社區 人們 的遷 移、 環 境的改 變、 人類歷 史文 明與 自然 環 境的 關係, 大自 然本身 的時 空變 化。 透 過找尋 舊的 紀錄、 描述 、探 訪社 區 的長 者有關 過去 的生活 方式 ,探 查歷 史 遺跡與 舊建 築,觀 看評 析樹 木的 年 輪,

從歷史 的角 度看社 區人 們的 遷移 、 環境的 改變 、及人 類歷 史文 明與 自 然環 境的關 係( 彭文珊 、周 玉秀 , 2005)。

(四)探索體驗活動

其 一 是 以 探 索 調 查 現 況 為 主 的 活 動 : 藉 由 五 官 、 器 材 等 細 心 調 查 探 索 周遭環 境, 活動結 束時 ,看 看有 何 發現? 探索 時有何 感受 及感 想, 這 些活 動為的 是要 更接近 與認 識我 們周 遭 的環境 。另 外則 是 親身 感受 體驗 為 主的 活動, 例如 DIY自己 動手 做的 活動 、參觀 機構 時讓學 生模 擬體 驗的 活 動,

或是休 閒農 場運用 生產 資源 於校 外 教學活 動中 ,以農 畜產 品生 產場 所 的參 觀體驗 佔多 數,生 活資 源方 面亦 著 重於農 家生 活體驗 的參 與( 李晶 、 林儷 蓉, 2001) 。

綜 觀 上 述 各 學 者 專 家 所 見 , 可 見 校 外 教 學 的 內 容 真 是 包 羅 萬 象 , 校 外 教學雖 不是 一個正 式的 課程 或單 獨 的學科 ,但 它的內 容卻 涵蓋 了學 校 所有 的課程 ,可 以和所 有的 科目 領域 結 合,並 且非 正式課 程的 各種 教育 , 也都 包括在 內, 而校外 教學 的活 動內 容 更是有 多種 型態可 供結 合以 實施 。 校外 教學是 一種 廣闊多 樣的 訓練 與活 動 之學習 方式 ,其核 心是 從真 實的 經 驗中 以促進 個體 的認知 、技 能與 情意 之 發展目 的, 而這些 活動 通常 都是 在 戶外 進行, 校外 教學實 在有 其必 須性 與 重要性 。

(33)

第二節 校外教學的發展與相關理論

古 云: 「行萬 里路 , 勝 讀萬 卷書」 ;又 云:「 百聞 不如 一見 , 百見 不如一 試」 ,這些 都說 明了 校外 教 學的重 要。 另外李 崑山 ( 1996) 指 出早 在中國 春秋 時代,孔子 周遊列 國 期 間和隨 行的 弟子,時常 就地取 材講 課時,

也已經 有戶 外教育 的影 子了 。林 玉 體( 2005) 提出有 歷史 記載 的戶 外 教學 活動, 可回 溯紀元 前注 重實 用性 的 埃及教 育; 所以由 Hammerman等 人

(1985)的 研究知 道戶 外教 育早 已 存在人 類歷 史上, 行之 久遠 ,只 是 當時 沒有使 用專 有名詞 界定 ,也 沒有 形 成一套 有系 統的教 育方 法。

本 節 分 成 校 外 教 學 的 發 展 及 校 外 教 學 的 相 關 理 論 兩 部 分 , 先 瞭 解 十 七 到二十 世紀 國內外 校外 教學 的發 展 過程, 再探 究校外 教學 的相 關理 論 ,包 含校外 教學 的理論 基礎 與學 習理 論 。

一、戶外教育的發展歷程

許 多 學 者 ( 李 義 男 , 1993; Ford,1981; Ibrahim, & Cordes,1993) 認 為 從人類 教育 發展的 歷史 來看 ,很 難 找到校 外教 學啟始 的淵 源。 如果 從 校外 教學活 動的 觀點來 說, 可 以 上溯 至 人類的 教育 起源, 因為 最早 的教 育 模式 其實就 是環 境教育 :所 有的 學習 都 是向大 自然 學來的 (陳 佩正 , 1999)。

早期學 習是 透過直 接的 體驗 來達 到 文化傳 承的 目的, 學習 不一 定只 限 定在 教室內 發生 ,這個 觀念 早在 還沒 有 學校、 教科 書之前 就產 生了 。

林 玉 體 ( 2005) 指 出 十 六 世 紀 西 方 唯 實 論 興 起 , 可 說 是 戶 外 教 育 雛 型 的產生 。唯 實論注 意具 體的 經驗 世 界,強 調感 官功能 的重 要性 ,側 重 自然 的資源 ,扭 轉了歐 洲教 育發 展方 向 ,也帶 來一 連串的 變革 與啟 發。

十七世 紀時,捷 克教 育家 Comenius(1592-1670)提 倡直觀 教學,使兒 童用 自 己的 眼、耳 、手 直接 分析 判 斷,養 成獨 立思考 的能 力, 認為 兒 童在 學習過 程中 實際的 經驗 遠比 文字 上 的閱讀 來得 重要, 正是 戶外 教學 觀 念萌 芽開始 (林 玉體, 2005)。

十八世 紀,法國 教育家 Rousseau(1712-1778)提倡 自然主 義教 育,主 張教學 上要 重視自 然環 境資 源的 利 用,與 大自 然多接 觸, 以「 實物 教 學」

方式培 養兒 童問題 解決 的能 力, 戶 外教育 濫觴 於此( 王鑫 , 1995) 。 瑞士教 育家 Pestalozzi(1746-1827)受到Rousseau教育 思想 的啟 發,相 當贊成 在自 然環境 中的 直觀,認為 透過感 官來 認識遠 近實 物,可 增加 印 象,

(34)

也可獲 得較 牢固的 知識 ,整 個大 自 然界對 兒童 而言, 都可 刺激 孩童 思 考,

許多教 室內 學不到 的,都 可以 在戶 外補足。多位 學者( Ford,1981;李義 男,

1993;王 鑫,1995)認 為 Pestalozzi應 用 真 實 的 物 體、 第 一 手 經 驗 在 農 舍 的 學校教 導兒 童,是 戶外 教育 的先 驅 者。

到了十 九、 二十世 紀, 戶外 教學 活 動開始 興盛 。根據 王鑫 ( 1995) 、 周儒與 呂建 政 譯( 2008)、 彭文 珊 與周玉 秀( 2005) 提到 美國 戶外 教 育發 展過程 ,研 究者將 其整 理如 下。

(一)創始前期( 1930年前)

真 正 的 戶 外 教 育 可 以 追 溯 到 十 九 世 紀 美 國 的 自 然 思 想 家 Thoreau

(1817-1862),他 在課 程進行 之後,會 帶著學 生進 入森 林或 是田野 裡 一同 探索自 然界 ,這些 行為 開啟 了美 國 戶外教 育的 傳統, 1920年代 這個 快 速成 長的年 代,對 戶外 教學 重要的 影響 力來自 Sharp的推 動。從 1861年到1930 年 可以說 是有 組織的 夏令 營急 速成 長 的年代 ,不 過這些 早期 的戶 外教 育 在教 育體系 中是 獨立的 活動 ,其 目的 是 以運動 、觀 察及娛 樂為 主。

(二)創始期(1930-1939)

這 時 是 有 關「 露 營 教 育 」觀 念 的 建 立 時 期。Sharp這 位 戶 外 教 育 運 動 之 父,他 對戶 外教學 的影 響也 是透 過 露營活 動的 領域而 來的 。在 此時 期 冒險 性的戶 外活 動通常 被認 為只 是學 校 課程的 附屬 部分, 舉辦 時間 多半 是 在暑 假的月 份, 而不在 正常 的學 年之 中 ,在這 一段 時期, 戶外 教育 剛被 認 為是 可實行 的教 育方法 ,也 很少 有人 嘗 試將戶 外的 學習活 動與 學校 的課 程 結合 起來,戶外學 習活 動只 是延 續傳統 夏令營 的模 式,如 研究 自然、露營 技 能、

水上活 動、 遠足、 射箭 等, 目的 是 實踐教 育即 生活的 理念 。

(三)實驗期(1940-1952)

1940年 代 則 進 入 以 遊 憩 為 主 導 的 階 段 , 強 調 遊 憩 性 露 營 活 動 的 戶 外 教 學,多 半 教 導戶外 生活 技能 及戶 外 休閒活 動技 能。此 時建 立了 可供 長 期使 用的住 宿型 戶外教 育課 程, 如夏 令 營和各 種戶 外社團 活動 大量 出現 。 各種 夏令營 活動 的內容 已經 和學 校的 課 程有相 當的 連結, 在各 種的 戶外 相 關活 動中, 常可 見到配 合指 定課 程的 活 動型態 ,這 些配合 課程 設計 的活 動 都有 漸進、 分級 ,以及 獎勵 措施 。這 段 時期保 育教 育、健 康生 活、 有意 義 的工 作經驗 、社 會化、 團體 輔導 以及 民 主化的 生活 都納入 學校 露營 的課 程 ,戶 外活動 已經 由娛樂 導向 和營 地型 的 課程, 轉型 為與學 校課 程相 呼應 的 型態 了。

數據

表    次  表 2-1  校 外 教 學 目 的 與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目 標 ---------- ------------------------ -1 5  表 2-2  Hall 的 戶 外 教 學 方 式 ------------------------------------------------------40  表 2-3  校 外 教 學 的 教 學 準 備 、 考 量 因 素 與 目 的 地 選 擇 之 關 係 ---- --- -- - --- 5 7  表 3-1  研
表 4-8  校 外 教 學 目 的 地 類 型 各 構 面 之 描 述 統 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2  表 4-9  台 東 縣 國 小 校 外 教 學 目 的 地 選 擇 現 況 之 次 數 分 配 - - - - - - - - - - - - - - - 9 2  表 4-10  不 同 人 口 變 項 與 教 學 準 備 之 差 異 分 析 --------------------------------
表 4-30  不 同 決 策 依 據 與 校 外 教 學 目 的 地 選 擇 之 差 異 分 析 - - - - - - - - - - - - -- - - 1 1 5  表 4-31  不 同 熟 悉 度 與 校 外 教 學 目 的 地 選 擇 之 差 異 分 析 -- - - -- - -- - - -- - - -- - - 11 6  表 4-32  有 效 問 卷 之 信 度 分 析 -------- ----- -- ------- ----- ----- ----- ----- -----
圖    次  圖 1-1  研究 流程 --------------------------------------------------------------------------7  圖 2-1  戶 外 教 育 的 主 要 內 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7  圖 2-2  D a l e 的 經 驗 金 字 塔 - - - - - - - - - -
+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students in learning in inequalities with one unknown, as well as to collect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and errors in problem solving..

In this study, we took some elementary schools located in Taichung city as samples to analyze the quality properties of academic administration serv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一、學校應力求充實教學設備及教學媒體,教師教學應充分利用教材、教具及其他教學資源。

This research adopted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in the scope which containing 134 elementary schools, which have accepted field survey for Traffic Safety Education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of each student at Chiayi City Schools are more than that of Chiayi County Schools because the size of class at most of Chiayi City Schools i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of the food quality and service quality for the quantity foodservice of the high-tech industry in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