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詞彙戲劇化教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詞彙戲劇化教學"

Copied!
19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周慶華 博士

詞彙戲劇化教學

研究生:謝綺環 撰

中華民國一○一年六月

(2)
(3)
(4)

謝 誌

首先最要感謝的是指導教授周慶華老師,在求學這段期間看到老師不 僅花很多時間教我們研究的方法與態度,也對學生付出滿滿的愛與關心,

深深影響我做學問、做人的態度,能遇到老師,真是我生命中的貴人。

此外,特別感謝口試委員王萬象老師、蔡佩玲老師在口試時提供不同 面向的觀點,改正論文原先忽略之處,使得本論文能更臻完美。感謝田桂 香校長常關心我的學業。感謝學校老師們給予的鼓勵。本論文順利完成,

在此致上深深的謝意。

在這段求學的期間雖然沉重,雖然辛苦,但日子卻過得很充實,更提 升我自己教學工作的專業能力。將學生擺在教學的第一考量,是我永遠的 教育信念,我將利用這份研究結果,持續的在教學中落實,期許自己能幫 助更多的學生獲得真正的學習。

最後,這段時間裡要感謝的是家人的體諒與支持,讓我無後顧之憂的 讀書,我的人生是由你們的愛鎔鑄而成。感謝這些精采的課程和豐富的學 習,開闊了我的人生!此時此刻,道不盡感謝的心情,僅獻上我最誠摯的 祝福。

謝綺環 臺東 2012.06

(5)

詞彙的戲劇化教學

謝綺環

國立臺東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 摘要

人類的社會生活是複雜的,為適應這種複雜局面的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交際 媒介也是多種多樣的,如語言、手勢、書信等;但是在尋常交際的場合,大家大 量使用的媒介只有語言。而語言中最活躍的因素則是詞彙。不過,因社會文化背 景不同或資訊尚未吸收理解,而無法讓人理解語彙的準確概念時,就會使人如墜 入五里雲霧中,不知所云。依據教育學家的說法,兒童時期(相當於國小就學階 段)是遊戲的時期,兒童生活是遊戲的生活。因此,從遊戲中獲取愉悅的感受,

進而從具體經驗中學習知識,未來能正確應用知識,就是基礎教育所欲達成的目 標。而基於這個前提,利用讀者劇場,故事劇場、偶戲、相聲等創作性戲劇化的 具體作法,將語文教學內容加以統整改編搭配多媒體運用並讓學生主動參與改編 演出,也就成了這最基本的詞彙教學的不二法門。而透過這樣戲劇化教學的活動 安排,可以讓學生樂於學習並強化學習內容,彌補正式課程的缺點而強化語文教 學效果。

關鍵詞:詞彙教學、戲劇化教學、讀者劇場、故事劇場、偶戲、相聲

(6)

Dramatized Vocabulary Teaching HSIEN CH’I-HUAN

Institute of Language Education, National Tai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social life of human being is complex, in order to get with this complication, the interaction media between people becomes diversified, such as language, gesture and written communication. In a normal social setting, the interaction media that people make use of the most is language. In language,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 is vocabulary, but due to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 of social cultural or the information has not been understood completely, that will make us misunderstand or unintelligible.

According to a statement of educationist, childhood (especially at elementary school period) is the period of recreation. The life of children is the life of recreation, therefore getting joyful feeling from a recreation to learn knowledge from a concrete experience, and to use knowledge properly in the future, which is the goal that basic education wants to achieve. Base on the presupposition, using readers’ theater, story theater, puppet show and cross talks to express their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The interconnected and revised text of language teaching uses with multimedia and let students get involved in revising and performing, that is the only one way for basic vocabulary teaching. Through such theater-oriented teaching activities, it helps students to be more joyful in learning and intensify the learning content; it makes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formal curriculum and enforces the effects of language teaching.

Keywords:

Vocabulary teachingdramatizationreadingpuppet showtheaterreaders’ theaterstory theatercross talk and two-man comic show 

(7)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其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戲劇化教學 ………13

第二節 詞彙與戲劇結合的教學運用………26

第三章 既有詞彙教學的問題及其改進途………35

第一節 詞彙教學現況………35

第二節 欠缺廣延性及實用成效………42

第三節 透過戲劇化教學來謀求改善………48

第四章 戲劇化教學的新嘗試………55

第一節 戲劇化教學的優勢………55

第二節 戲劇化教學給詞彙教學的新刺激………61

第三節 戲劇化教學給詞彙教學注入新活力………67

第五章 詞彙戲劇化教學的理論基礎………72

第一節 統整的需求………72

第二節 科際整合的趨勢………79

第三節 多媒體運用的新潮流………85

(8)

第六章 詞彙戲劇化教學的方向………90

第一節 運用偶戲的活潑化帶動詞彙教學的進程………92

第二節 藉用相聲的諧趣化增添熱絡詞彙教學的效果………97

第三節 利用讀者劇場的美聲效應加強詞彙教學的接受………104

第四節 使用故事劇場的敘述扮演總綰詞彙教學的展衍………109

第七章 實務印證及其成效評估……… 116

第一節 實施對象………116

第二節 實施流程與工具運用………119

第三節 資料蒐集及其分析檢核………141

第八章 結論………156

第一節 相關理論建構與實務印證的成果………156

第二節 未來研究的展望………159

參考文獻………161

附 錄 一、資料編碼表………177

二、詞彙結合讀者劇場教學活動資料………178

三、詞彙結合故事劇場教學活動資料………180

四、詞彙結合偶劇教學活動資料………182

五、詞彙結合相聲劇教學活動資料………184

(9)

圖 次

圖 1-2-1 探索語文教學方法的目的 ………4

圖 1-3-1 本研究理論建構圖示 ………11

圖 3-2-1 思想與語言及其訊息運作歷程的一般模式………43

圖 3-3-1 語文教學策略活動示意圖………53

圖 5-0-1 統整性/科技整合/多媒體運用教學方法的關係 …………72

圖 5-1-1 生字與新詞關係 ………77

圖 5-2-1 課程統整類型 ………80

圖 5-2-2 統整連續體 ………81

圖 5-2-3 科際整合模式 ………81

圖 5-2-4 多元智慧課程統整教學計畫 ………83

圖 6-0-1 詞彙戲劇化教學策略 ………92

圖 8-1-1 本研究理論建構成果………158

(10)

表 次

表 2-1-1 戲劇化教學法相關研究成果………17

表 3-1-1 九年一貫「識字與寫字能力」分段能力指標一覽表…………36

表 3-2-2 語文教學的三個層面………47

表 4-2-1 三種詞彙教學法的比較………62

表 6-0-1 溝通方式與媒介關係圖………91

表 6-0-2 戲劇融入語文教學的價值分項表………91

表 6-4-1 溝通媒介………110

表 7-2-1 詞彙戲劇化教學進程表……… 120

表 7-2-2 詞彙讀者劇場教學設計………121

表 7-2-3 詞彙故事劇場教學設計………126

表 7-2-4 詞彙布偶教學設計………131

表 7-2-5 詞彙相聲教學設計………136

(11)

第 一 章 緒 論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小朋友的行為如果再不改善,會讓老師們覺得汗顏。」這是一個偏遠小學 早上升旗典禮時的場景:「請問,汗顏是什麼意思?」等了一陣子,總算有個六 年級的男生舉手:「汗顏就是流浪漢的顏色。」頓時,老師們個個無言以對。「高 樓大廈就是爬到很高的樓房,就嚇了一大跳。」這又是會令人噴飯的說詞。此外,

像晨間整潔工作,老師對著一位一年級男生連說了三次「菸蒂撿起來」,對方無 動於衷。直到老師指著菸蒂請男學生撿起來時,他才自言自語「原來是香菸掉在 地上,叫做菸蒂」。類似這種雞同鴨講、不知所云的現象,在偏遠弱勢的學校屢 見不鮮。先天的環境資源與刺激不足,導致國語文能力亟需加強。但檢視目前語 文教育環境,林柔蘭(2003)指出,我國國語文教學長期受到教材與時間進度等 因素限制,傾向過度注重語文知識背誦與字詞抄寫的重複練習,使用以教師為中 心的教學方式,忽略了動態的學習策略與生活經驗的連結性,而未能顧及學生為 學習主體。

我個人服務於偏遠的山地小學十餘年,每天接觸到的幾乎都是原住民的學 童,在課堂上小朋友常常使用自己習慣且特殊的話語交談、提問,除了受制於本 身母語的語法,其母語是將動詞放在前面、主詞放在後面,還有一些詞語的發音 也比較特別,像「加油」會說成「加ㄧㄡˇ」。而且布農族人本來就沒有文字,

只靠著口語相傳,詞彙原本就少,小朋友常常會自行創造語詞或語句,把母語加 在國語裡面。如用「淅瀝」造句,小朋友造出「我昨天看到一隻sidi(羊)在山 上。」在國內探討有關原住民學童的研究中常會被提到,原因不外是原住民學童 在家使用的語言是不同於學校教學中使用的語言。如Cazden強調少數族群學生低 成就係肇因於:(一)家庭生活和學校教學的語言不同;(二)師生溝通方式的 誤差。(引自譚光鼎,1998:66)

吳武典(1976)認為在語言的發展中,出生後三、四年內缺乏與語言成熟的 成人交談的機會,會使得在語言的使用上有所限制,無疑的也侷限了表達能力及 思考方式。

(12)

語文能力與學習表現的密切關係,在九年一貫教育體制下更顯重要。在強調 學生能表現出自我的學習成果,語文能力的提升是不可少的部分。當學生運用語 言的能力不足時、無法表達思想、傳遞訊息,對於學習或是同儕認同方面將會形 成落差。語言是建構知識的主要媒介,因此運用語言能力的高低對其社會關係、

社會地位、自我評價和學業成就均有密切關係。語文成就差異會影響其他學科的 學習。(吳鼎,1979)

然而,許多教科書內容分析的研究卻指出,學校的教科書大多是以主流文化 或中產階級的觀點來編製。(Baruth & Manning, 1992;孫大川,1993;陳枝烈,

1994;游進昌,2000)因此,對許多弱勢學童而言,他們學習的教材,往往與其 背景知識脫節,這將使得弱勢學童的學習處於不利的地位,因為與經驗脫節的教 材不僅降低學習的意義性與動機,同時也會加重學習的認知複習的意義性與動 機,同時也會加重學習的認知負荷。(陳淑麗、曾世杰、洪麗瑜,2004)

「九年一貫課程」的語文學習領域中,基本理念敘述得很清楚明白:(一)

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靈活應用本國語言文字的能力,以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聽、

說、讀、寫、作等基本能力,並能使用語文,充分表情達意,陶冶性情,啟發心 智,解決問題;(二)培養學生有效應用華語文,從事思考、理解、推理、協調、

討論、欣賞、創作,以擴充生活經驗,拓展多元視野,面對國際思潮;(三)激 發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提升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以體認本國文化精髓;(四)

引導學生學習利用工具書,結合資訊網路,藉以增進語文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培 養學生自學的能力。(教育部,2008)由此可見,國語科的教學活動對於學生未 來一生的學習活動有著深遠影響。然而,語言文字的學習僅僅仰賴學校有限的教 學時間是不夠的,還需要家庭給予刺激及足夠的互動,學童對語言文字的運用才 會更加熟悉。也就是說,國語文的教學成敗,家庭也負有極大的責任。但在現實 社會中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在家庭教育功能缺乏的弱勢家庭、文化不利的學童也 勢必增加。於是在學生語文能力的習得過程中,教師們對語文教材的掌握與學習 內容的發揮,就成了學童學習語文的最大助力。因此,教師能否給予學生適時的 引導,如何避免錯誤發生而有助於學習的效力並藉此增進學生的語文能力是很重 要的。

詞彙是現今漢語使用的基本單位,用以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涵。兒童在生活中

(13)

經由常聽、常說、常看「詞」的形,而達成形、音、義的聯結。但是當他們面對 單一個漢字時,卻必須加以切割,在尚未達到辨識自動化前,難免出現張冠李戴 的現象。然而,學習詞彙並非是一個簡單的背誦過程,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理解、

記憶過程。倘若能讓學生在情境中帶入不同的詞句字彙,增加學生之間互相學習 的機會,在自然的環境中使用語言,並有空間練習各種聲調大小、語氣強弱或者 表情變化,甚至手勢動作,來傳達所扮演角色的情緒或情感,然後讓別人了解,

用口語和非口語的方式來達到人際之間溝通的目的,建立自我的語言溝通技巧。

(林佳慧,1994;陳仁富,1999;林玫君,2003)設計過的學習內容不僅更符合 生活情境,學習者更是透過具體的經驗而強化語文學習的成效,讓學生在現實生 活情境溝通時不僅能正確理解他人的話語,也能明確表達自我的想法,讓溝通更 為順暢。於是如何幫助兒童掌握詞彙的意涵,對於發展兒童詞彙知識與增進兒童 閱讀理解能力,是語文教學一個必要的方向。

只是一般的教學者都忽略了詞彙教學的重要性,很少知道要採用戲劇化教學 來強化學童的詞彙學習,以致相關的教學經常功能不彰。而我個人有感於詞彙教 學的不能不提升成效的「使命」召喚,願意率先來開闢「詞彙的戲劇化教學」的 新領域,建構一套具實用性的詞彙教學理論,既能改變大家的觀感,又可以伺機 去實踐。

第二節 研 究目的與研究方法

雖然教學方法的相關書籍數量眾多,但是專論語文教學方法的專書並不多 見。在周慶華所著的《語文教學方法》中,以圖示的方式呈現探索語文教學方法 本身的目的和探索語文教學方法者的目的兩區塊來說明:

(14)

符應性的 對 諍 探索語文教學方法本身的目的 的 關

係 建設性的 辯 探索語文教學方法的目的 證 的

謀取利益 關 互 係 體

樹立權威 的 探索語文教學方法者的目的 係 行使教化 關

圖1-2-1 探索語文教學方法的目的圖(資料來源:周慶華,2007a:17)

目前許多相關的語文教學研究偏重於探索語文教學方法者目的的達成,也就 是想透過探討語文教學活動來謀取利益、樹立權威、行使教化。但如我身為基礎 教育線上的教師,卻希望透過探討語文教學活動除了要達到探索語文教學方法者 的目的外,更希望能在探索語文教學方法本身的目的上,建構出更高層次的理論 模式,讓實際教學者能在穩固的理論下使用所建議的教學方法。Bruner曾指出學 校應是讓學生學習如何求知的場所,而非一個灌輸知識的地方。(引自林秀玟,

2004)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包括兩個部分:一為研究本身的目的(就是建構一套 新穎的詞彙的戲劇化教學理論);一為我作為研究者的目的(行使教化)。

就研究本身的目的來說:根據我個人長期觀察、親自參與教學的現場經驗,

發現過去詞彙的教學大部分偏重在靜態知識上,包括大都是老師講、學生聽的活 動,過多時間耗於字詞抄寫的重複練習,單一零碎欠缺語境的造句、句式練習,

重視語言形式結構而忽略內容中意義的連貫關係。這些練習和活動我們不能說它 沒有功能,畢竟只要有學習就有收穫,只是這樣的做法太傾向單一的向度,忽略 了動態的學習策略、生活相映情境、經驗連結性等對孩子也是重要的學習內容;

而且孩子從這些教學活動中所學到的能力,一般評估也僅能侷限在某些情況下有 效,無法具有廣延性和生產性的效用。近幾年來,創作性戲劇教學在專家學者們 的大力推廣下,戲劇進入語文教學活動時,成了提升語文能力的利器,各類型多 元活潑富創意並結合傳統戲劇的教學活動應運而生。

林玫君(1999)認為藉由戲劇藝術幫助學童察覺自己是創造者,結合認知與

(15)

想像力以投入體驗探索活動,進而引發其創作經驗,更提升了學童們的學習興 趣。Pinciotti和Patricia表示結合繪本與創作性戲劇教學活動對國小三年級學童多元 智慧的影響效果的研究,其創作性的戲劇活動經常與童年自然且富想像力的遊戲 相結合;Sibel更指出有越來越多的教師發現戲劇性的活動是具有高教育價值的工 具,可以啟發幼兒創造力(引自葉玉珠、葉玉環、李梅齡、彭月茵,2006);王 有福(2002)、李秀姿(2005)、林基在(2001)、楊璧菁(1997)和廖品蘭(1999)

等多位學者也發現創作性戲劇不僅對國小學童故事理解能力、閱讀興趣和生活適 應具有影響力,也對學童的創造力、認知、情感、社會、人際溝通能力與身心等 方面的發展有助益。戲劇活動融入語文教學活動中,對於學生多元智慧的觸發、

引導與發展具有實質的幫助。透過戲劇建立了一種近於真實生活的情境,可以更 具體的方式呈現日常生活中的經驗與感覺,並且使學習者自然而然的運用語言。

戲劇教學是以表演當成教學的技巧,應用戲劇的教學媒介來作為其他學科理 解的憑藉。九年一貫課程的戲劇教學,不僅指學習表演藝術,還需建立起對文學、

哲學、歷史、文化等人文學習上的平素修養。教師除了要具備戲劇表演教學能力 外,也要有領域內統整其他學科、領域外統整其他方面學習的課程設計與教學能 力,而根據不同學習階段的知識能力指標,讓學生達到探索與表現、審美與理解、

實踐與應用的學習目標。(張曉華,2004:352)

羅秋昭(2001)認為九年一貫課程揭示的是「課程統整、能力統整」的新方 向。統整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將來適應生活的能力,因為生活是複雜而多元的,它 不是單一面向的能力,學習生活就是學習一種統整的能力。杜威說「教育即生 活」,說明了教育的本質,就是教會兒童生活的能力。九年一貫課程基於這個信 念,才會把統整教學當成重要的目標。把人教育成有能力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讓每個人生活在複雜多樣的社會環境裡,都能勇敢面對問題,嘗試解決問題。語 文是工具性也是綜合性的學科,語文教學更需要作統整的設計和運用。統整的教 學,目的在加深加廣綜合性的課文內容,在檢視學習的成果,在學以致用反覆練 習中,加強語文的知識和能力。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教授Gardner在其《心智 解構:發現你的天才》一書中提出多元智慧的理論(Theoryof Multiple

Intelligence),他將傳統觀念中的智慧分割成七個不同的類別,並於稍後又加入 第八種智慧,分別為語文智慧、邏輯-數學智慧、空間智慧、音樂智慧、肢體運 作智慧、人際智慧、內省智慧與自然觀察者智慧。 (莊安祺譯,2007)而後人接

(16)

續研究的成果,則認為每人至少擁有多種不同的智能:語文智能、數學邏輯智能、

空間智能、身體運動的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內省的智能、自然觀察智能 或科技智能、經濟智能、社會智能、文化智能、學習智能等等。(鄭博真,2000;

王為國,2006;鄭燕祥,2006)如果每個人都能同時發揮這多種智慧,可使學習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藉著巧妙運用適當詞彙表達,可以達到有效的溝通、理 解、創造和建構的能力。理解詞彙正確閱讀及寫作,會運用到數學的推理、邏輯 思考的能力。數學的幾何空間,可以增進閱讀和寫作能力。戲劇表演,可以增加 詞彙學習的趣味性,還可以體會文章的美感。詞彙戲劇化教學中的朗頌、朗讀,

正是音樂節奏的智慧。在課文改編過程中,透過團體的討論,可以培養審美觀,

陶冶性情,建立正確判斷力。新的、不懂的詞彙出現時,可以多去思考,連結相 關概念,進行解決策略,這是內省智能的發展。課程統整是教改的趨勢,在教學 上我們要把統整當成教學的策略,而不是目的,如此教學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 效率。詞彙戲劇化教學正是可以把多元智慧統整運用在教學裡的教學方法。

在資訊膨脹、訊息流通快又廣的二十一世紀社會中,呈現出有別於過去社會 型態。譬如詞彙大量的增加,但在溝通交流中要求以最精準的詞彙意涵來表情達 意和需求。因此,當現實環境產生這麼劇烈的變動時,傳統語文教學所提供的學 習功能,是否能滿足孩子當前的需求及未來的變化,這是教師必須正視並在教學 內容、方式上進行修正的問題。江惜美(2011)在<應用學習科技學習語文的新 趨勢>中提到時代在進步,應用科技學語文,其目的在應用科技輔助學習,以期 達到學生自我學習的目標。九年一貫學習目標中,有關學習科技的,大約是三方 面:一是具備語文學習的自學能力,奠定終身學習的基礎;二是結合語文與科技 資訊,提升學習效果,擴充學習領域;三是應用語文獨立思考,解決問題。要達 到這三大指標,不借助學習科技是很難做到的。面對新世紀,學習已不再是強調 知識的背誦和操作的熟練,教學也不再只是重複的模仿或傳遞訊息的機械性動 作。從九年一貫課程中,不完全以教師進行知識傳遞教學為主,而是以學生的生 活經驗為中心,透過課程的一貫性與統整性,在學習過程中以知識為基礎,培養 學生具備帶得走的能力,也能加強學生的學習成效。

吳聯科(2001)在《網際網路上國語文學習系統之建置與成效研究》論文 中說,資訊科技的突飛猛進,教學方式已逐漸由傳統的教材與教具轉而利用電腦 多媒體予以輔助。透過電腦多媒體生動活潑的呈現與多樣化的功能,將可提升學

(17)

習者學習的動機與效果,使教學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戲劇化教學中運用 多媒體包括有聲讀物、錄影帶、幻燈片及電子書等,並透過多媒體呈現多變的圖 案、動畫、音效,提供學生不同的學習刺激、多重感官刺激、生動的畫面、文字 符號及聲音的輔助,可吸引兒童注意,增添了學習中的樂趣,提高了興趣與注意 力,更增進了學習的效果。

目前大部分小學教學現場,根據教師手冊中設計的語文教學活動流程是先引 起動機、接著是學生默讀課文、然後提問課文內容、再者詞語解釋、其後課文深 究及聽、說、寫作訓練。孩子從這些傳統教學活動中所學到的能力、知識是複製 且是短暫的,無法具有廣延性和實用性的效果。這麼一來,學生在國語課程中實 際的語文學習經驗就變得不切實際。雖然也有為數不少的創意教師,鑽研與開發 許多生動活潑的語文教學活動,但結果卻多半是學生享受快樂的活動,但無法連 結、累積學習的內容

大家知道,兒童時期(相當於國小就學階段)是遊戲的時期,兒童生活是遊戲 的生活。因此,從遊戲中獲取愉悅的感受,進而從具體經驗中學習知識,未來能 正確應用知識,就是基礎教育所欲達成的目標。戲劇活動融入教學學習者的態度 是主動、自發的,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在愉悅的情境下透過將舊有的經驗與新的體 驗結合,然後產生新的學習內容。老師只是一個引導者,提供學生學習過程,激 發學生學習的潛力,讓學生能夠探索自己的舊經驗,產生出屬於自我的能力。透 過這樣的戲劇性教學活動安排,可以讓學生樂於學習並強化學習內容,彌補正式 課程的缺點而強化語文教學效果。

根據上述,可以說明這套詞彙戲劇化教學理論是一套新穎的教學歷程、是屬 統整的、科際整合、多媒體運用的教學內容,也是可實際發揮高度的詞彙教學成 效的教學策略。不但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創意,也能加強學生的學習成 效,營造合群合作的班級氣氛,更能藉此增進教師的教學知能與對學生的了解。

再者,就我作為研究者的目的(行使教化)來說,不外有三方面:

(一)希望藉這一套新穎的詞彙的戲劇化教學理論的建構來自我提升詞彙教 學的成效。

(二)希望藉這一套新穎的詞彙的戲劇化教學理論來提供其他教學者改善詞 彙教學的借鏡。

(18)

(三)希望藉這一套新穎的詞彙的戲劇化教學理論來作為詞彙教學的政策擬 訂的參考。

在理論建構的每一環節都需要選擇適當的研究方法,為研究內容作最佳的闡 釋。因此,當研究問題與目的確定後,接著將本研究所需使用的方法加以說明。

教育強調人際互動與關係,對象是人,以及和人類密不可分的生活世界,而 要檢視學童語文學習經驗的研究成果,現象主義方法不失為貼切的研究方法之 一。現象學主義方法,是指探討所經驗的語文現象的方法。(周慶華,2004:94~95)

他的現象觀是指「凡是一切出現者,一切顯示於意識者,無論它的方式如何」。(趙 雅博,1990:311;周慶華,2004:95)也就是包括相關的人、事和作品,以及彼 此間互動的複雜關係。因此,第二章「文獻探討」的部分,將藉助現象主義方法 加以探討現有關於語文教學、語文教學戲劇化等相關論述,並發掘其所不足而可 以再行致力的方向。

檢視過文獻後,第三、四章談的是「既有詞彙教學的問題及其改進途徑」和

「戲劇化教學的新嘗試」,採用強調後設思考的哲學方法(周慶華,2007b)來加 以探究。此外,基進(radical)是一種空間和時間中的特殊的相對關係,旨在突 破一切既有的規範(傅大為,1994);而以它作為改善教學的策略所形成的理論,

就是基進教學理論。(周慶華,2007a)以此理論,來處理本研究第五、六章談論 的「詞彙戲劇化教學的理論基礎」、「詞彙戲劇化教學的方向」。

所謂「質性研究法」,是指實證研究的模式之一。它特別重視參與觀察和深 度訪談,以便取得相關的語文資料而形塑一套理論知識。它有五個特質:(一)

研究中蒐集的資料,是人、地和會談等「軟性」資料的豐富描述;(二)研究問 題並非由操作定義後的變項來界定,而是在複雜的情境中形成研究;(三)研究 焦點可以在資料蒐集中發展而成,而不是一開始就設定待答問題或待考驗的假 說;(四)了解行為必須由被我的內在觀點出發,外在因素僅居次要地位;(五)

傾向於在被我的日常生活情境裡,跟被我作持久接觸,以蒐集資料。它的模式約 略是「經驗 介入設計 發現/資料蒐集 解釋/分析 形成理論 回到經驗」。(高敬文,1995)最後,則運用此質性研究法來進行詞彙戲劇化教學 的「實務印證及其成效評估」。根據所蒐集到的觀察日誌、訪談錄音、回饋單等 資料轉化為文本形式,然後透過資料轉譯進行分析,將實證的資料,透過交互對

(19)

照運用、歸類和比較等作為理論建構的印證。

以上各種研究方法,只要有它所能發揮的功能,相對的就會有它所受到的侷 限(周慶華,2004:164),因為有所侷限,無法完全顧及研究對象的各個層面,

所以運用各種研究方法互相搭配論述,使我的研究能更趨於完善。

第三節 研 究範圍及其限制

本研究採取理論建構的模式。而所謂的理論,是一組有條理的命題,這些命 題與行為或結構有關,而且在相當廣泛的範圍中均可適用。換句話說,理論是一 種有組織的知識;這種知識是由一組通則結合成的系統,彼此相聯,並且表示變 項間的關係。(呂亞力,1991:18;周慶華,2004:7)而理論建構,則講究創 新:大致上從概念的設定開始,經由命題的建立到命題的演繹及其相關條件的配 置等程序而完成一套具體系且有創意的論說。(周慶華,2004:329)理論建構 透過概念設定、命題建立、命題演繹等步驟求新意而產生。理論基礎除了可以提 供研究主要概念及各概念間的關係,使研究者能以這些概念更深入探討新的現 象;還可以以各概念間的架構,組織整篇文章的理念,以便詮釋整篇論文。根據 這論點,本研究要建構的理論,必須先將所涉及的面向一一列出。其中在研究詞 彙戲劇化教學的意涵上,涉及詞彙、戲劇化教學之間的關係,這樣形成概念一:

詞彙、戲劇化教學。

此概念一形成後,戲劇化教學還涉及新嘗試、統整、科際整合、多媒體運用 的教學,希望藉由現代化的教學模式能讓學生培養多元智慧。這便形成概念二:

新嘗試、統整、科際整合、多媒體運用、偶戲、相聲、讀者劇場、故事劇場。

概念一、概念二都設定後,接著要建立命題以確認所要發展的觀點。這裡要 建立的命題有五個:既有詞彙教學欠缺廣延性及實用成效(命題一);戲劇化教 學可以給詞彙教學新刺激與注入新活力(命題二);詞彙戲劇化教學有趨時的理 論基礎(命題三);詞彙戲劇化教學可以多向度展開(命題四);詞彙戲劇化教學 能透過實務來印證成效(命題五)。而依據先前的論述,再經由研究後,可以透 過詞彙戲劇化的教學活動設計及實踐來檢證,而使得相關的命題,可以演繹出:

本研究的價值,可以藉來自我提升詞彙教學的成效(演繹一);本研究的價值,

可以提供其他教學者改善詞彙教學的借鏡(演繹二);本研究的價值,可以作為

(20)

詞彙教學政策擬訂的參考(演繹三)。以下就本研究的「概念設定」、「命題建 立」及「命題演繹」的發展進程,圖示如下:

(21)

概念 1.詞彙、戲劇化教學(概念一)

設定

2.新嘗試、統整、科際整合、多媒體運用、

偶戲、相聲、讀者劇場、故事劇場(概念二)

1.既有詞彙教學欠缺廣延性及實用成效 (命題一)

2.戲劇化教學可以給詞彙教學新刺激與注入 新活力 (命題二)

理 論 命題

建 建立 3.詞彙戲劇化教學有趨時的理論基礎 構 (命題三)

4.詞彙戲劇化教學可以多向度展開 (命題四)

5.詞彙戲劇化教學能透過實務來印證成效 (命題五)

1.本研究的價值,可以藉來自我提升詞彙教 學的成效 (演繹一)

命題 2.本研究的價值,可以提供其他教學者改善詞 演繹 彙教學的借鏡 (演繹二)

3.本研究的價值,可以作為詞彙教學政策擬訂 的參考 (演繹三)

圖 1-3-1 本研究理論建構圖示

(22)

根據上述的理論架構,可以看出本研究所要研究的範圍。從概念可以設定的 範圍來看,「詞彙的戲劇化教學」中有許多的概念,在論述時為了條理思路,選 擇「詞彙」「戲劇化教學」來運用。從命題建立有的範圍來看,為了要能「命題 完構;而這種完構,一方面得包蘊著前面所提出的相關概念;一方面還得自我侷 限範域。所謂自我侷限範域,是指所要建立的命題可以無止無盡,而限於論述的 時間性只好選擇迫切需要的來建立,以便接續相關演繹的進行」(周慶華,2004:

45),所以本研究在命題建立的範圍內會將教科書裡的詞彙以偶劇、相聲、讀者 劇場、故事劇場的具體作法來完構。最後從命題演繹可以有的範圍來看,由於「命 題的演繹可以有無限多的展演,必須有所節制;以至自我圈定範圍也就「勢必」

不可避免了。(同上,48)因此,「詞彙的戲劇化教學」的命題演繹範圍,就得 從取材上與所要解決問題關涉的層面來限定。

在取材上,由於本研究採用戲劇活動融入詞彙教學的方式進行,所以本研究 使用的教材則方便以現行康軒版國語教科書為研究文本進行實驗檢證。然而,教 科書教材屬於靜態的平面學習材料,戲劇化的教學是屬於動態性的立體學習活 動,想要結合這兩個不同的範疇,就需要改編國小語文教材從敘述的平面變成立 體活動的戲劇活動。這就可作為語文戲劇化的教材,以提供更具體更豐富的學習 內容,達到較佳的學習成效。

至於在所要解決問題關涉的層面:首先詞彙戲劇化是要運用戲劇的方式來表 達,它和兒童劇和創作性戲劇活動有密切的關係。本研究不是要討論「創作性戲 劇活動」的表達方式及其運用,而是要直接運用「創作性戲劇活動」中部分戲劇 類型的特殊型態,藉由戲劇活動或遊戲來強化學生學習態度,提升教學效能。但 因「戲劇化」的模式有很多,本研究無法予以全數運用進行檢證,僅能擇優採用 方便在小學教室實施的偶戲、相聲、讀者劇場、故事劇場進行具體教學來驗證,

其餘則因個人能力不足或太費時間而不予考慮。還有上課時間因九年一貫課程實 施後,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教學時數,一周只有五節,只能選取部分課文結合戲劇 化教學來進行詞彙練習。此外,學習者的成長文化背景、個別差異、城鄉差距、

教育的環境差異等因素,也是本研究無法「旁衍兼顧」的。以上教學上無法兼顧 的部分,就成了本研究的限制,期許自我以後有機會,能再安排其他戲劇活動,

開創學生學習的多樣性,或有興趣的研究者可以繼續深入印證。

(23)

第 二 章 文 獻 探 討

本章的目的在檢討跟本研究有關的戲劇活動內涵、戲劇活動和語文教學相關 的論述,以及國內學者曾做過有關戲劇融入詞彙教學的研究。這是要透過現行的 資料如期刊、學術論文、專書……等等,來檢視目前詞彙教學和創作性戲劇議題 被討論的情況,並企圖找出可以輔助本論述寫作的內容、概念、資料,作為用來 建構詞彙戲劇化教學的素材。本章共分二節,分別從戲劇、詞彙與戲劇的結合二 個面向來探討相關理論基礎與文獻,並提出本研究的取向。第一節是戲劇化教學 的意義與相關研究,第二節是詞彙與戲劇結合的教學運用的意義與相關研究。

第 一 節 戲 劇 化 教 學

本節將綜合許多專家學者的看法,針對戲劇化教學的意義與相關研究作進一 步的說明探討。

一 、 戲 劇 化 教 學 的 意 義

探討「戲劇活動」在教育上的影響作用前,有必要了解戲劇的定義、戲劇在 教育上的意涵等概念。戲劇教育首次列入國家課程是在1998年由教育部公布的

「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歷經2001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 程暫行綱要」實驗教學,於2003年元月又公布「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 術與人文領域」的國家課程(張曉華,2004,345),戲劇教育的種子自此在國家 課程中生根發芽。

何三本(1989)對戲劇的定義:戲劇是為了達成一個特定的教育目的或功能 而設計出的一種遊戲活動,而這個遊戲活動只不過是達成這個目的的一種手段而 已,孩子同樣可以感到高興和滿足。因此,老師可以將它運用在教室裡,以達成 教育的目的。

美國兒童戲劇協會(CTAA)將創作性戲劇作了以下的定義:創作性戲劇活動 是一種以非演出的、即興的、注重過程的戲劇活動形式。透過領導者帶領參與者,

運用角色扮演的遊戲,去體會、想像及反思人們的生活經驗;可藉此反映出參與 者的概念與能力,並促進本能和邏輯的思考,產生愉快的美感經驗,同時增進個 人的知識。(Davis & Behm, 1978)在1977年後,美國兒童劇場協會的專家學者們,

(24)

除了修定創作性戲劇的專有名詞之外,也對其定義進行修定。而新的定義如下:

創作性戲劇是一種即席、非表演、且以過程為主的戲劇形式。其中由 一位「領導者」帶領一群團體,運用「假裝」的遊戲本能,共同去想像、

體驗、且反省人類的生活經驗。(引自林玫君,2003:14)

林玫君(2003:14)延伸上述的定義又加以闡述:創作性戲劇的過程,是一 種即興自發的教室活動,著重參與者經驗重建的過程和其動作及口語「自發」的 表達。針對師生互動和戲劇技巧的運用,她也認為應該鼓勵「開放自然」的上課 氣氛,透過一些引起動機的技巧,及肢體、默劇、口語等即興的戲劇創作,教師 可以和幼兒一起運用自己的身體與聲音對話把戲劇中的想像世界表達出來。

張曉華(1999:29)也指出創作性戲劇這種教學方法,是以戲劇或劇場的技 巧,建立群體參與的互動關係,以引導學生,發揮創作力與相互合作的精神,來 豐富課程的內容及愉快的經歷實作的學習過程,並促進學習意願與教學效果。

陳仁富(1999)認為創作性戲劇能提供一個沒有危險、沒有競爭的安全環境,

讓參與者學習集體的創作、溝通彼此的想法,同時感覺和享受戲劇經驗。此外,

創作性戲劇著重於學童的學習過程而非最終舞臺戲劇展演(陳仁富,2001;楊璧 菁,1997),啟發性的過程意義遠大於表演成果的意義。創作性戲劇的目的在於:

從戲劇活動過程中,透過集體智慧啟發學童創造思考能力,而不是教導學生如何 表演;讓學生能藉由親身參與,感受創作性戲劇活動過程的樂趣,而不是死記硬 背劇本的內容。創作性兒童戲劇的本質,類似幼兒自發性的扮演遊戲,也就是扮 家家酒,是即興自發的教室戲劇活動,其發展的重點在於參與者經驗重新建構的 歷程。(楊佳惠,2000)

王華陵(1997)認為創造性戲劇既包含戲劇的本質,卻又以教育及個體的開 發為最終目的,所以創造性戲劇是身心開展的媒介,是即興、互動又講求過程的 教育活動,是認識自己、體驗生活的方式,是教學互動的方式,可配合教學的需 要來進行課程中認知、技能、情意的學習,也是人際互動與人際關係的活化劑,

是個體覺醒並改善行為的觸媒。

張曉華(2007:43)說創作性戲劇是透過創造性戲劇教學法的生動有創造性 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充滿樂趣中學習,並促進兒童人格的成長,能夠發揮自我

(25)

的潛能,提供制約與合作的自由空間,藉以發揮創造力並使參與者在身體、心理 與口語上均有表達的機會,自發性的學習,以為自己未來的人生奠定基礎。創作 性戲劇教學是由學童自發性參與活動,尊重他們的個別經驗與參與過程,集合眾 人的創意,透過角色扮演和肢體展演,培養學童語文、思考、動作、感覺、溝通 與表達的能力。(蔡慧君,2008)

「戲劇」運用在語言學習時,意指一種教學活動,使學習者扮演成某種情境 中的人物。換句話說,戲劇活動在教學中其實指的是學習者在課堂內模擬真實情 境的角色扮演或模仿活動。模仿是人類的天性,而戲劇正是源自模仿,藉由表演 或遊戲,透過表情、動作與聲音,表達現實生活中的情境。戲劇教學是以表演當 成教學的技巧,應用戲劇的教學媒介來作為其他學科理解用。九年一貫的戲劇教 學不僅僅學習表演藝術,還需建立起對文學、哲學、歷史、文化等人文學習上的 平素修養。教師除了要具備戲劇表演教學能力外,也要有領域內統整其他學科,

領域外統整其他方面學習的課程設計與教學能力。根據不同學習階段知識能力指 標,讓學生達到探索與表現、審美與理解、實踐與應用的學習目標。(張曉華,

2004:352)

二、戲劇化教學的功能

Graham提出兒童戲劇可以做到:(一)提供兒童娛樂;(二)提供廣泛的想 像力,給兒童心理上的需要;(三)提供經驗讓兒童可以了解自己的性格,了解 人群;(四)從戲劇的經驗培養兒童將來成唯一個聰慧的、可以評論戲劇演出的 成人觀眾。(引自Lewis,1995)

鄭黛瓊(1999)認為戲劇教育的功能有下列數點:(一)表達聲音、語言、

肢體的能力;(二)開發並輔導兒童認知及行為發展的潛力;(三)訓練兒童觀 察及處理事件的能力;(四)增加學生對課業內容深究的興趣;(五)培養學生 對藝術鑑賞與判斷的能力;(六)培養兒童劇場禮儀;(七)培養兒童創作戲劇 的能力;(八)培養賞析文學作品的能力。

國外學者Stern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指出戲劇活動融入外語教學上的一些重 要影響,列舉如下:

(一)強化學習動機:戲劇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提高語言學習認 知。

(26)

(二)增進學生自尊:戲劇活動在課堂上可以成為一種培養學生口語能力表 達的工具及加強自信和自尊。

(三)降低遭受拒絕的敏感:戲劇活動減少學生的焦慮,學生可透過參與戲 劇遊戲,學會相互合作。

(四)增強同理心:戲劇活動可使學生學習站在別人的立場,也可讓他們在 團體中學習與人相處。(引自張逸帆,2000)

魯雋口述張宜萱撰文的<從戲劇中學習情緒>中表示,傳統語言教學,並不 會以情緒的角度思考和引導,對戲劇操作而言,只要抓對情緒,語言變得容易,

也更加豐富。所有的語言都和敘述有關,敘述本身就是戲劇的一部分,任何一句 話都不會憑空出現,有前因後果,重要的是情緒蘊含其中。(魯雋,2005)

徐守濤(1999)認為戲劇是最自然的語言和膽識訓練,站在臺上說話,不是 每一個人都能應付裕如的;但在戲劇教育中,演出者必須站出來,在眾人面前表 演、說話,無形中它就是一種訓練,一種機會,讓兒童走上舞臺。

Bruner 曾指出在兒童的發展中,透過不斷的討論及分析自我與他人的學習經 驗中,戲劇活動能鼓勵孩子發揮其聆聽及細心觀察的能力。(引自林玫君,1994)

以上學者們的研究,可據以了解到戲劇活動融入教學與目前教育當局所推動 教育改革的理念相互呼應,那就是學習是主動、自發的,學生學習的過程是透過 將舊有的經驗與新的體驗結合,然後產生新的學習內容。老師只是一個引導者,

提供學生學習過程,激發學生學習的潛力,讓學生能夠探索自己的舊經驗,產生 出屬於自我的能力。

從研究者的戲劇教學經驗中,可以了解到戲劇化的教學可提供教學上多項的 效能:(一)利用口語、肢體正確、精準表達詞彙的意義;(二)培養表演能力;

(三)因戲劇種類多樣,可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而這正好符合九年一貫課程 綱要語文學習的基本理念中的「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靈活應用本國語言文字的能 力。以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聽、說、讀、寫、作等基本能力,並能使用語文,充分 表情達意,陶冶性情,啟發心智,解決問題」、「培養學生有效應用華語文,從事 思考、理解、推理、協調、討論、欣賞、創作,以擴充生活經驗,拓展多元視野,

面對國際思潮」。(教育部,2003:19)

(27)

三、戲劇化教學的相關研究

本研究所指的「戲劇活動」,是以「戲劇活動」為手段促使達到教學目標的 教學活動,並非以走上劇場或舞臺演出為目標的戲劇教學。由於本研究以實際教 學應用成果為主,所以在蒐集相關研究成果上,也以教師運用教學成效為討論範 圍。茲將國內目前戲劇教學的相關研究敘述如下:

表 2—1—1 戲劇化教學法相關研究成果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題目 研究方法 部分研究結果和發現

廖品蘭

(1999)

國小二年 級兒童

《戲劇教 學對國小 二年級兒 童故事理 解、回憶與 學習動機 影響之實 驗研究》

運用自編的故事理解 測驗進行測量兒童的 故事理解能力,並請 個別的兒童進行故事 的口語自由回憶,加 以錄音;教學結束 時,運用故事教學回 饋問卷及學習動機晤 談的方式收集資料。

每週一次,每次 80 分鐘,為期八週的教 學。

(一)在整體的故事 理解測驗上,除了一 篇故事測驗實驗組優 於討論組外,其餘各 次都無顯著差異。

(二)在描述統計 上,戲劇教學對兒童 故事理解有正向的影 響。

(三)戲劇教學對增 進兒童故事回憶能力 有顯著效果。

(四)戲劇教學對兒 童學習動機的促進上 有顯著的影響,扮演 組兒童對故事課有較 高的閱讀挑戰性,及 較高的價值感與興 趣。

張連強 聽覺障礙 《創作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 創作性戲劇活動能

(28)

(2000) 學童家長 性戲劇活 動對聽覺 障礙學童 家長生活 影響的研 究:以臺北 市立啟聰 學校為例》

法,研究工具是將中 文修訂版的「最近生 活經驗調查量表」加 以改良,並以「階段 性回饋表」來了解活 動進行中的狀況。

舒緩壓力,藉由這樣 的活動來創造、思考 出更適當的解決方案 並且能以更正面、更 健康的態度來面對往 後的人生。

王慧勤

(2000)

五年級學 生

《扮演遊 戲 國 語課的另 一扇窗》

採用詮釋研究法及用 敘述性分析,將教室 生活中的師生對話視 為研究主題,並以敘 說方式重現出研究者 理解的經驗世界。

(一)學生經由虛擬 的課文情境體驗學 習,係依賴豐富的兒 童生活經驗。

(二)在明確的小組 討論規範下,學生充 分發揮鷹架支持以增 進國語文的學習效 果。

(三)學生能從討論 編劇過程獲得豐富的 情意學習與情境認知 訊息。

(四)在學生經由分 組編劇而後上臺扮演 遊戲的學習過程中,

課文內容的具體比文 體形式重要。

(五)學生從角色分 配的學習過程,獲致 了正面與負面的情意 經驗。

(29)

黎淑慧

(2002)

四年級學 童

《創作性 戲劇應用 於國民小 學國語文 課程進行 角色扮演 教學活動》

以板橋市中山國小四 年三班共 35 人為研 究場域,採行動研究 方式,進行為期 20 節課的教學。

創作性戲劇:

(一)可作為學科學 習與教學應用的媒 介。

(二)可使學生的學 習更為活潑、有趣。

王文信

(2002)

二位老師 和五年級 學童

《國小教 師實施表 演藝術戲 劇教學之 個案研究》

採用質的研究方法中 的個案研究進行。採 用觀察、訪談、文件 分析等方法蒐集資 料,另外佐以問卷調 查協助了解個案學生 接受戲劇教學的學習 情形。

(一)學生在個案教 師自由開放的情境帶 領下,展現出真正的 行為與反應,透過課 程教材與戲劇教學結 合,從實際操作過程 中增進其對課文內容 的理解。

(二)經由小組合作 與回饋,學習人際間 互動與成長。

(三)學生透過戲 劇活動的參與和欣 賞,能培養學生對戲 劇元素完美呈現的成 就動機。

林素花

(2002)

國小六年 級十六位 學習動機 低落的學 生

《戲劇教 學對提升 學習動機 低落兒童 學習動機 之研究》

為期八週,每週二 次,每次四十分鐘的 戲劇教學。實驗前後 施予「動機量表」評 量,統計考驗採共變 數分析,考驗實驗成

(一)戲劇教學對增 進兒童學習動機整體 效果上,具有顯著效 果。

(二)戲劇教學對增 進兒童學習動機中的

(30)

效。另外,加上研究 者針對實驗組學生及 其級任教師進行訪 談。

價值成分、期望成分 與情感成分,具有顯 著效果。

(三)在訪談部 分,師生都肯定戲劇 教學對於提升學生學 習動機的成效。

李翠玲

(2003)

低年級 《戲劇性 活動融入 語文領域 教學之研 究 以 低年級為 例》

以低年級學生為研究 場域,採用行動研究 方式,進行為期二年 的戲劇性活動融入語 文領域教學歷程。

(一)學生經由表演 的虛擬的情境中體驗 學習,是兒童生活經 驗的再經驗。

(二)在教學活動 中,學生充分參與戲 劇活動,以不同的學 習形式,增進國語文 的學習效果。

(三)學生能從角色 扮演的過程獲得豐富 的情意學習與情境認 知訊息。

(四)研究者能從 戲劇活動過程中得到 極大的成就感,卻也 面臨極大的壓力。

康志偉

(2003)

特教班 《親師生 合作學習

「戲劇活 動」的行動 研究:以臺

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 法,並輔以問卷調查 方式,進行質性分 析。而資料蒐集係經 由檔案資料、方案計

(一)帶動孩子學 的興趣與表現的機 會。

(二)家長認同戲劇 活動對增進親子關係

(31)

北縣豐年 國小特教 班為例》

劃、文件資料、觀察 記錄、深度訪談、問 卷調查等方式進行,

並以三角檢驗法來考 驗信度、效度,以形 成行動研究的結論。

與提升孩子能力有教 學成效。

(三)增加學生潛能 的發揮。

(四)觀眾回饋啟動 特教班嘗試應用戲劇 活動於教學上的信 心。

(五)擴展了親師生 集體創作的多樣性與 可能性。

吳美如

(2003)

四年級學 童

《戲劇活 動融入國 小四年級 語文領域 教學的行 動研究》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 法,並於每次教學 時,將教學的過程予 以錄影,教學後再作 謄寫及分析。研究中 透過文件內容分析、

現場參與觀察、和學 生的深度訪談、教學 回饋單等方式進行資 料蒐集與分析。

(一)能有效增進學 生的語文能力、學習 能力、學習動機。

(二)能增進學生閱 讀理解能力,並幫助 學生閱讀記憶。

(三)學生能發揮豐 富的想像力,並應用 改寫和續寫的方式寫 作。

(四)能培養學生互 相尊重欣賞的態度,

並體認團結合作的重 要。

吳如茵

(2006)

四年級的 學童

《以戲劇 活動降低 國小學童 學習英語 的焦慮:以

本研究使用 Horwitz 等人所設計的外語學 習焦慮量表(FLCAS)

以探究受試者在接受 戲劇活動教學前的外

結果顯示戲劇教學有 效地降低了低成就學 童的英語學習焦慮。

(32)

臺南縣國 小學童為 例》

語學習焦慮程度。

林麗嬈

(2006)

三年級學 童

《視覺藝 術結合戲 劇活動在 藝術與人 文領域應 用的研 究:以三年 級學童為 例》

本研究選取三年級兒 童三十位,進行五個 單元二十二節的課 程,以了解兒童在藝 術與人文領域學習的 改變情形。

(一)兒童對藝術活 動的參與態度,有正 向積極的提升。

(二)能夠增進兒童 對畫家的認識和繪畫 的欣賞。

(三)可以提升個人 的內在知覺,促進社 會性成長,增進兒童 角色動作表現的能力 和態度。

(四)可以增進兒童 語言表達的能力及音 樂表現的能力。

(五)以繪畫、想像 活動結合肢體律動的 藝術感通學習,是很 有效的教學模式。

劉惠愉

(2006)

六年級 學童

《戲劇活 動融入國 小社會學 習領域教 學的研究》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 資料處理與分析方 法,進行系統化的歸 納、整理與分析,以 得出研究結果與結 論,並提出具體建 議。

戲劇活動在社會科教 師教學和學生學習上 都有明顯提升和助 益。

廖慧娟

(2007)

低年級 學童

《兒童戲 劇活動導

研究者採用行動研究 法,以所任教的國小

兒童戲劇活動:

(一)能讓低年級學

(33)

入國小低 年級寫作 教學的研 究》

一年級學生為對象,

針對低年級國語課程 中出現的童詩、記敘 文、應用文及童話故 事等四種文體共進行 十二次的寫作教學,

並對整個實踐歷程作 詳實的紀錄與省思。

生對寫作有積極正面 的態度、有效提升學 生的寫作意願,並增 加學生對寫作的信 心。

(二)教師具備對兒 童戲劇的基本素養,

更能確實掌握教學目 標。

(三)家長對寫作教 學的支持,對學生的 寫作學習有正面的影 響。

(四)教師透過與協 同研究教師的教學討 論,能有效提升教學 品質。

簡良哲

(2007)

四年級 學童

《創作性 戲劇活動 提升學童 同儕人際 關係的行 動研究》

本研究採質量並用的 行動研究,質性部分 包括觀察、訪談;量 化部分包括量表和問 卷。

(一)能顯著提升學 童的人際關係。

(二)能提升學童「人 際溝通能力」。

(三)能促進良好的 班級經營。

(四)能改進教師的 教學策略及專業知 能。

吳佳芬

(2007)

三位國小 資優學童

《應用戲 劇活動在 國小資優 班學童創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

以個案研究法探究國 小資優學生參與戲劇 活動的情形。

對於個案創造力中流 暢力、變通力、獨創 力三個向度上產生正 向結果。

(34)

造力的研 究》

詹斯匡

(2007)

六年級 《兒童創 造力開發 之教學研 究以圖畫 書創作為 例》

研究者希望能利用不 同的思維模式及具有 創造力的腦力激盪方 法來引導學生,設計 成三大主題的教學設 計,透過相關圖畫書 的思考與討論,讓學 童能應用創造力中思 考的流暢性、獨創性 等表現於圖畫故事書 創作,並透過分析學 童的圖畫書創作作品 來檢視此教學研究。

(一)研究蒐集資料 都證實,圖畫書創意 思考教學策略可以開 發學生的想像力並激 發其創造力的表現。

(二)圖畫書創意思 考教學策略可以增加 其思考的多樣性、可 能性,並提升學生創 作的興趣。

(三)學生可以應用 思考的流暢性、獨創 性等表現於圖畫故事 書創作。

林佳蓉

(2009)

高年級 學童

《創作性 戲劇活動 應用在國 小閱讀教 學的行動 研究》

研究者採行動研究的 方式,經「行動、觀 察、省思、修正」的 歷程檢視教學成效,

資料蒐集以訪談、觀 察、學習單、文件資 料、教學省思札記為 主。

(一)創作性戲劇活 動能提供每一位學生 展現自我的機會。

(二)讓學生更喜歡 閱讀。

(三)同時有助於國 小高年級學童閱讀能 力的提升。

(四)對於閱讀動機 也有正向的影響。

除了以上表所列出的文獻,我還參考以下文獻,作為研究的依據:

王有福(2002)《創作性戲劇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兒童創造力影響的研究》;

林素鳳(2003)《戲劇教學在國小一年級統整課程中的應用》;

廖淑文(2005) 《戲劇教學案例建立的研究 以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為

(35)

例》;

林明皇(2005)《創作性戲劇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與自尊影響的研究》; 王毓茹(2006)《戲劇教學案例建立的研究以國小低年級生活課程為例》; 許岳真(2006)《創造性戲劇教學應用在國小環境教育的行動研究》; 陳麗芬(2007)《應用創作性戲劇教學於鄉土藝術課程的教學實驗研究》; 洪慧瑄(2007)《創作性戲劇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口語流暢力影響的行動 研究》;

劉家華(2007)《戲劇教學中教師問話技巧的探究》;

陳惠芬(2008)《童詩戲遊記 戲劇教學策略融入國小四年級童詩教學的 行動研究》;

宋宜宣(2008)《戲劇教學策略融入社會領域情意教學的行動研究》; 葉玉環(2008)《創作性戲劇教學對幼兒自我概念、人際智能與創造力的探 討》;

劉韓儀(2008)《創作性戲劇教學對國小選擇性緘默症》; 林璧玉(2008)《創造性的場域寫作教學》;

廖五梅(2009)《唐傳奇戲劇化在閱讀教學上的應用》; 林秀娟(2011)《說演故事在閱讀教學上的應用》; 許璦玲(2012)《語文戲劇化教學》;

李玉玫(2012)《創意戲劇化圖畫書教學》; 林怡沁(2012)《寫作戲劇化教學》。

綜合上述相關研究,歸納發現創作性戲劇教學的功能與效果為:引起學生的 學習動機,使學生的學習態度得到改變,並對戲劇產生極大的興趣;增進學習成 效、增加生活適應力,以積極態度面對生活;建立學生自信心,肯定自我,並從 中獲得成就感;促進師生關係的互動與交流,增進同儕情感交流,並發揮互助合 作精神。在學校中運用創作性戲劇是透過團體相互溝通、合作共同去想像、規畫、

討論及演出,從中觀察、模仿、進而創作,增加其學習經驗並開發多元智慧。學 習關鍵在於過程,並非結果的演出。創作性戲劇利用戲劇活動融入教學,對學生 有正面的幫助。在認知方面,不但能增加學科學習的效果,更能增進口語表達能 力。在情意方面,不但能學習處理真實生活中的問題,學生能積極參與以理解他 人、並適當的表達情緒與回應感受,改善偏差行為,更能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36)

藉此教學法也可增進學童在團體之間建立良好的互動模式,並解決協調合作的困 難。有鑑於此,學校課程透過創作性戲劇的實作與演繹,不僅可以豐富教材內容,

同時也增添了教學的技巧與方法的應用層面,使得學童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更充 分的了解到該課程的教學目標與其內在意涵,同時並予以學生實際的操作與應用 所學習的知識,可以更加順利達到知識內化的效果。

在我收集取樣的相關論文中,大部分研究者多採用行動研究法,行動研究是 一種既具有行動實踐又具有理論批判的研究方法。在這個方法中研究者和研究對 象是夥伴關係。研究對象(學生)的經驗可能因為涉及智識程度、意願、性別、

階級、種族等優越感知有無,而造成研究對象告知的結果與現實有所差異。在這 樣的情況下,行動研究最後一樣也不得不回歸功能性的範疇,完全為研究者的權 力意志所發用訂例。(周慶華,2004:208~215)這種研究方法可以有效改善他 們目前的困境和問題,但無法將成果經驗類化到其他讀者或研究者的身上。

目前為止,針對語文課程中詞彙與戲劇化教學進行研究的文獻資源,極為缺 乏,可供教師参考的詞彙教學創作性戲劇課程設計的文獻仍有不足。雖然有少數 研究於教學活動中會進行相關詞彙能力的教學,但在研究中大多集中探討教學後 學生的「識字」表現,鮮少討論學生的詞彙學習表現。縱然「字」和「詞彙」都 是學習閱讀的基礎,但在中文裡的「字」,多數不是構成句子的意義單位。(張 郁雯,2004)中文裡的「字」是形體單位或書寫單位,只能間接地表音或表義;

「詞彙」才是組成句子的意義單位。(方金雅,2001)

第二節 詞彙與戲劇結合的教學運用

語文科的各項基本能力,可能是左右兒童在各項主要學業成就表現的最大因 素之一,這是眾所皆知的。語文的學習是一切學科的基礎,也是人們訓練思維、

開發智力的工具。(羅秋昭,1999)吳敏而、趙鏡中、魏金財(1998)認為語言 是表達思想情感的工具,也就是思想是可透過語言為媒介來傳遞。在教育部

(2003)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也提到,國小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在於培養學生 聽、說、讀、寫、作的能力以及文化與習俗等方面的學習。然而,在語文科教學 中,字彙與詞彙的習得是閱讀理解的基礎。中文裡有「詞優效應」存在(鄭昭明,

1981),詞彙與閱讀理解間也有中度至高度的正相關。因此,以學習與教學的觀

(37)

點而言,詞彙學習明顯地比字彙學習來得重要。因此,本研究以詞彙教學為導向,

結合戲劇特性進行教學。以下就詞彙教學的重要性、詞彙教學的相關課題和詞彙 與戲劇教學的結合等研究成果分別檢討其效能。

一、詞彙教學的重要性

語言是有意義的線性序列。人們所說和所聽到的、可接受的句子,都是由「詞」

這種語言單位按照一定次序組合而成的語言形式。詞彙系統最基本的功能,就是 提供語言交際的材料。詞是一種語言載義的基本單位,也是語言與社會及文化整 體關係的一個綜合體。(方麗娜,2003)詞彙是語言組織中能夠獨立運用的,具 有聲音、意義和語法功能的基本單位,也可說是能夠自由運用最小的音義結合 體。我們利用語言文字溝通時,最重要的就是要理解每個詞彙的意義。詞彙是利 用具有表義特徵的字詞所記錄的語言,更具聯想力。詞的意義來自於出現的語言 中,因此詞的意義必須透過它所出現的句子、語境、語篇去學習。然而,在傳統 語言教學中,語言形式與語言功能常常呈現分離的狀態,就是學生在課堂上學習 到許多詞彙及語法知識,但實際應用時往往還是使用簡短的句式和早已學會的單 字,因此課堂上的學習,並無法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

「詞彙」在本研究中所指為「詞」,依據教育部(2000)所編的《國小學童 常用字詞報告書》,將「詞」定義為語句中具有完整概念且能獨立自由運用的基 本單位。一般而言,句子中最小的且具有一定意義能夠獨立運用的單位,便稱為

「詞」。(方金雅,2001)

方麗娜(2003)認為在語言結構諸要素中,詞彙與社會的關係最為緊密,對 社會發展反應靈敏,變化較快;語音、語法相對穩定得多。反映在教學上,語音 教學和語法教學具有階段性,是有限的;詞彙教學則具有長期性,是無限的,它 存在於整個教學的始終,在語言教學中佔有重要地位。詞彙教學的效果,直接影 響著語言教學的效果。沈添鉦、黃秀文(1996)認為字詞彙的認識與習得是語文 學習的基礎。魏金財(1999)也認為從識字、識詞是閱讀基礎的角度來看,字詞 彙的認識與學習,是閱讀理解書面語言的必要條件。

過去教學研究顯示,倘若閱讀教學的重點仍是以識字技巧為主,其識字成效 則無法有效類化到閱讀理解中。(王瓊珠,2001)

(38)

國內外相關研究發現(Aaron & Joshi, 1992;方金雅,2001;吳淑娟,2001;

歐素惠,2003),詞彙能力和閱讀理解間有顯著相關,藉由詞彙教學能增進兒童 的閱讀理解能力。Nicholson也提到閱讀理解需要對詞義有所了解,因此對於閱讀 理解能力差的讀者,必須改善其詞彙能力。(引自歐素惠,2003)

詞彙教學的目的,不僅希望學生使用正確的詞彙來表達,還要學會鑑賞運用 千變萬化的語言以及優美的表達方式。因此,對詞義有足夠的認識,才能正確、

靈活的善用詞彙,也才能適切的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

二、詞彙教學的相關課題

詞彙不但是理解、溝通的基礎,更是識字教學的管道。詞彙教學不單單只是 識別、記誦、抄寫詞彙而已,而是需要一起考慮語義、語用、語法的問題。(魏 金財,1997)張慧君(2002)指出詞彙教學的內容,可分為展示詞彙、詞彙解釋 及詞彙練習幾部分。而詞彙教學的目標,除教授詞彙的意義之外,還必須讓學生 習得詞彙的用法。Harmon(1998)認為詞彙的學習是一件很複雜的工作,它可以 發生在任何的情境之中,從隨機的口語、寫作指導,到直接的詞彙教學。羅秋昭

(1999)在談到識字教學時曾建議識字教學應從詞入手,因為「詞」是有意義的、

最小單位符號,在講解字義時,從詞入手學童比較容易了解字義。湯廷池(1993)

認為「詞」的含義,除了「字面意義」或「言內之意」外,還牽涉到「言外之意」,

包括由字面意義引伸出來的「比喻意義」以及與談話的「語言情境」有關的「人 際意義」與「情緒意義」。所以要正確理解詞義,不單是從字面意義加以理解,

也應從不同角度或是上下文的語境中加以理解。

目前國內有關詞彙教學的實證研究並不多,多數詞彙研究都是集中於了解詞 彙與閱讀理解間的相關性。以下就國內詞彙教學研究的結果加以討論。

劉英茂(1978)在<文句脈絡對於詞義學習的影響>研究中發現到,在文字 脈絡中理解的生詞比單獨學習生詞來得不容易遺忘,且在生詞的運用上,單獨學 習生詞遠不及在文句脈絡中學習生詞。

尹玫君和簡楚瑛(1984)在<三種生詞教學法的比較研究>研究中發現到,

三種詞彙教學法對受試者的詞彙學習都有正向的教學效果,其中以文句脈絡教學 法的教學效果較佳。

數據

表 3-1-1  九年一貫「識字與寫字能力」分段能力指標一覽表(資料來源:教育部,                                2008)  D-1-1 能認識常用中國文字 1,000-1,200 字。     1-1-1-1 能認識常用中國文字 1,000-1,200 字。    1-1-3-2 能利用部首或簡單造字原理,輔助識字。  D-1-2 會使用字(辭)典,並養成查字(辭)典的習慣。     1-2-3-1 會利用音序及部首等方法查字(辭)典,並養成查字(辭)典的習慣。  D-1
表 3-2-2 語文教學的三個層面(資料來源:羅秋昭,1999:21)   層面       類型   課程內容  具體項目  主學習  認知、技能  (顯著課程)  1、依據課程標準。 2、教材學。 3、語文相關教材。  1、認識字、詞、句型。 2、閱讀課文內容。  3、說、讀、寫、作的操作能力。 副學習  技巧、方法  (暗喻課程)  1、語文的特性。  2、非 語 文 形 式 的 相 關知識與技能。  1、語文的節奏。  2、語文的思維的訓練。 3、語文與文化的關係。  4、使用工具書的技能。  輔學
圖 5-2-4    多元智慧課程統整教學計畫圖  美國各地目前正掀起一股中文學習熱潮。美國西北大學研究人員指出,受過 音樂訓練的人學習華語會表較容易,因為兩種學習都需要用到大腦中、主管音域 的區塊。研究報告中指出,他們針對 20 個不會說華語的人進行研究,其中一半 沒有受過音樂訓練,另一半至少學過一種樂器達 6 年以上。經過測試,結果發現 有音樂背景的人,在聽到華語後,大腦的活動比較活躍。另外,研究也發現,說 華語的人,要比說英語的人具備更複雜的音域模型編碼能力。這可能與華語的四 聲有關。研究人員表示,這
表  6-0-1溝通方式與媒介關係圖(資料來源:吳敏而,1998)                                戲劇是群體參與的藝術創作活動,它具有包含文本、表演、設計、科技等綜 合性,更具有即興、遊戲等為一的生活性。將戲劇融入詞彙教學,則因應不同詞 彙的性質,可以有不同的融合方式。語文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的表現,這與戲劇 的綜合特性十分契合。將戲劇融入語文的學習,有助拓寬語文學習的空間,提高 語文學習的趣味。  由以上論述可知,國語文活動教學應是指導學生綜合學習並朝向各面向能力 發展,其與
+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Like the governments of many advanced economies which have formulated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in learning and teaching,

Making use of the Learning Progression Framework (LPF) for Reading in the design of post- reading activities to help students develop reading skills and strategies that support their

• Oral interactions are often indivisible from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of an English task, and as such, speaking activities can be well integrated into any

• to develop a culture of learning to learn through self-evaluation and self-improvement, and to develop a research cultur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earning targets: A guideline for schools to organiz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to develop our students' capability in using IT. Hong

Through an open and flexible curriculum framework, which consists of the Learning Targets, Learning Objectives, examples of learning activities, schemes of work, suggestions for

• Teaching grammar through texts enables students to see how the choice of language items is?. affected by the context and how it shapes the tone, style and register of

Provide all public sector schools with Wi-Fi coverage to enhance learning through the use of mobile computing devices, in preparation for the launch of the fourth IT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