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

在文檔中 詞彙戲劇化教學 (頁 13-19)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

雖然教學方法的相關書籍數量眾多,但是專論語文教學方法的專書並不多 見。在周慶華所著的《語文教學方法》中,以圖示的方式呈現探索語文教學方法 本身的目的和探索語文教學方法者的目的兩區塊來說明:

符應性的

想像力以投入體驗探索活動,進而引發其創作經驗,更提升了學童們的學習興 趣。Pinciotti和Patricia表示結合繪本與創作性戲劇教學活動對國小三年級學童多元 智慧的影響效果的研究,其創作性的戲劇活動經常與童年自然且富想像力的遊戲 相結合;Sibel更指出有越來越多的教師發現戲劇性的活動是具有高教育價值的工 具,可以啟發幼兒創造力(引自葉玉珠、葉玉環、李梅齡、彭月茵,2006);王 有福(2002)、李秀姿(2005)、林基在(2001)、楊璧菁(1997)和廖品蘭(1999)

等多位學者也發現創作性戲劇不僅對國小學童故事理解能力、閱讀興趣和生活適 應具有影響力,也對學童的創造力、認知、情感、社會、人際溝通能力與身心等 方面的發展有助益。戲劇活動融入語文教學活動中,對於學生多元智慧的觸發、

引導與發展具有實質的幫助。透過戲劇建立了一種近於真實生活的情境,可以更 具體的方式呈現日常生活中的經驗與感覺,並且使學習者自然而然的運用語言。

戲劇教學是以表演當成教學的技巧,應用戲劇的教學媒介來作為其他學科理 解的憑藉。九年一貫課程的戲劇教學,不僅指學習表演藝術,還需建立起對文學、

哲學、歷史、文化等人文學習上的平素修養。教師除了要具備戲劇表演教學能力 外,也要有領域內統整其他學科、領域外統整其他方面學習的課程設計與教學能 力,而根據不同學習階段的知識能力指標,讓學生達到探索與表現、審美與理解、

實踐與應用的學習目標。(張曉華,2004:352)

羅秋昭(2001)認為九年一貫課程揭示的是「課程統整、能力統整」的新方 向。統整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將來適應生活的能力,因為生活是複雜而多元的,它 不是單一面向的能力,學習生活就是學習一種統整的能力。杜威說「教育即生 活」,說明了教育的本質,就是教會兒童生活的能力。九年一貫課程基於這個信 念,才會把統整教學當成重要的目標。把人教育成有能力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讓每個人生活在複雜多樣的社會環境裡,都能勇敢面對問題,嘗試解決問題。語 文是工具性也是綜合性的學科,語文教學更需要作統整的設計和運用。統整的教 學,目的在加深加廣綜合性的課文內容,在檢視學習的成果,在學以致用反覆練 習中,加強語文的知識和能力。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教授Gardner在其《心智 解構:發現你的天才》一書中提出多元智慧的理論(Theoryof Multiple

Intelligence),他將傳統觀念中的智慧分割成七個不同的類別,並於稍後又加入 第八種智慧,分別為語文智慧、邏輯-數學智慧、空間智慧、音樂智慧、肢體運 作智慧、人際智慧、內省智慧與自然觀察者智慧。 (莊安祺譯,2007)而後人接

續研究的成果,則認為每人至少擁有多種不同的智能:語文智能、數學邏輯智能、

空間智能、身體運動的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內省的智能、自然觀察智能 或科技智能、經濟智能、社會智能、文化智能、學習智能等等。(鄭博真,2000;

王為國,2006;鄭燕祥,2006)如果每個人都能同時發揮這多種智慧,可使學習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藉著巧妙運用適當詞彙表達,可以達到有效的溝通、理 解、創造和建構的能力。理解詞彙正確閱讀及寫作,會運用到數學的推理、邏輯 思考的能力。數學的幾何空間,可以增進閱讀和寫作能力。戲劇表演,可以增加 詞彙學習的趣味性,還可以體會文章的美感。詞彙戲劇化教學中的朗頌、朗讀,

正是音樂節奏的智慧。在課文改編過程中,透過團體的討論,可以培養審美觀,

陶冶性情,建立正確判斷力。新的、不懂的詞彙出現時,可以多去思考,連結相 關概念,進行解決策略,這是內省智能的發展。課程統整是教改的趨勢,在教學 上我們要把統整當成教學的策略,而不是目的,如此教學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 效率。詞彙戲劇化教學正是可以把多元智慧統整運用在教學裡的教學方法。

在資訊膨脹、訊息流通快又廣的二十一世紀社會中,呈現出有別於過去社會 型態。譬如詞彙大量的增加,但在溝通交流中要求以最精準的詞彙意涵來表情達 意和需求。因此,當現實環境產生這麼劇烈的變動時,傳統語文教學所提供的學 習功能,是否能滿足孩子當前的需求及未來的變化,這是教師必須正視並在教學 內容、方式上進行修正的問題。江惜美(2011)在<應用學習科技學習語文的新 趨勢>中提到時代在進步,應用科技學語文,其目的在應用科技輔助學習,以期 達到學生自我學習的目標。九年一貫學習目標中,有關學習科技的,大約是三方 面:一是具備語文學習的自學能力,奠定終身學習的基礎;二是結合語文與科技 資訊,提升學習效果,擴充學習領域;三是應用語文獨立思考,解決問題。要達 到這三大指標,不借助學習科技是很難做到的。面對新世紀,學習已不再是強調 知識的背誦和操作的熟練,教學也不再只是重複的模仿或傳遞訊息的機械性動 作。從九年一貫課程中,不完全以教師進行知識傳遞教學為主,而是以學生的生 活經驗為中心,透過課程的一貫性與統整性,在學習過程中以知識為基礎,培養 學生具備帶得走的能力,也能加強學生的學習成效。

吳聯科(2001)在《網際網路上國語文學習系統之建置與成效研究》論文 中說,資訊科技的突飛猛進,教學方式已逐漸由傳統的教材與教具轉而利用電腦 多媒體予以輔助。透過電腦多媒體生動活潑的呈現與多樣化的功能,將可提升學

習者學習的動機與效果,使教學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戲劇化教學中運用 多媒體包括有聲讀物、錄影帶、幻燈片及電子書等,並透過多媒體呈現多變的圖 案、動畫、音效,提供學生不同的學習刺激、多重感官刺激、生動的畫面、文字 符號及聲音的輔助,可吸引兒童注意,增添了學習中的樂趣,提高了興趣與注意 力,更增進了學習的效果。

目前大部分小學教學現場,根據教師手冊中設計的語文教學活動流程是先引 起動機、接著是學生默讀課文、然後提問課文內容、再者詞語解釋、其後課文深 究及聽、說、寫作訓練。孩子從這些傳統教學活動中所學到的能力、知識是複製 且是短暫的,無法具有廣延性和實用性的效果。這麼一來,學生在國語課程中實 際的語文學習經驗就變得不切實際。雖然也有為數不少的創意教師,鑽研與開發 許多生動活潑的語文教學活動,但結果卻多半是學生享受快樂的活動,但無法連 結、累積學習的內容

大家知道,兒童時期(相當於國小就學階段)是遊戲的時期,兒童生活是遊戲 的生活。因此,從遊戲中獲取愉悅的感受,進而從具體經驗中學習知識,未來能 正確應用知識,就是基礎教育所欲達成的目標。戲劇活動融入教學學習者的態度 是主動、自發的,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在愉悅的情境下透過將舊有的經驗與新的體 驗結合,然後產生新的學習內容。老師只是一個引導者,提供學生學習過程,激 發學生學習的潛力,讓學生能夠探索自己的舊經驗,產生出屬於自我的能力。透 過這樣的戲劇性教學活動安排,可以讓學生樂於學習並強化學習內容,彌補正式 課程的缺點而強化語文教學效果。

根據上述,可以說明這套詞彙戲劇化教學理論是一套新穎的教學歷程、是屬 統整的、科際整合、多媒體運用的教學內容,也是可實際發揮高度的詞彙教學成 效的教學策略。不但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創意,也能加強學生的學習成 效,營造合群合作的班級氣氛,更能藉此增進教師的教學知能與對學生的了解。

再者,就我作為研究者的目的(行使教化)來說,不外有三方面:

(一)希望藉這一套新穎的詞彙的戲劇化教學理論的建構來自我提升詞彙教 學的成效。

(二)希望藉這一套新穎的詞彙的戲劇化教學理論來提供其他教學者改善詞 彙教學的借鏡。

(三)希望藉這一套新穎的詞彙的戲劇化教學理論來作為詞彙教學的政策擬 訂的參考。

在理論建構的每一環節都需要選擇適當的研究方法,為研究內容作最佳的闡 釋。因此,當研究問題與目的確定後,接著將本研究所需使用的方法加以說明。

教育強調人際互動與關係,對象是人,以及和人類密不可分的生活世界,而 要檢視學童語文學習經驗的研究成果,現象主義方法不失為貼切的研究方法之 一。現象學主義方法,是指探討所經驗的語文現象的方法。(周慶華,2004:94~95)

他的現象觀是指「凡是一切出現者,一切顯示於意識者,無論它的方式如何」。(趙 雅博,1990:311;周慶華,2004:95)也就是包括相關的人、事和作品,以及彼 此間互動的複雜關係。因此,第二章「文獻探討」的部分,將藉助現象主義方法 加以探討現有關於語文教學、語文教學戲劇化等相關論述,並發掘其所不足而可 以再行致力的方向。

檢視過文獻後,第三、四章談的是「既有詞彙教學的問題及其改進途徑」和

檢視過文獻後,第三、四章談的是「既有詞彙教學的問題及其改進途徑」和

在文檔中 詞彙戲劇化教學 (頁 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