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戲劇化教學給詞彙教學的新刺激

在文檔中 詞彙戲劇化教學 (頁 71-77)

第四章 戲劇化教學的新嘗試

第二節 戲劇化教學給詞彙教學的新刺激

魏金財(1998)綜合各家學者所言,將詞的定義歸納為從詞的意義、從句子 的組織、從音義結合等三方面來下定義,但總括而言「詞」的定義是一個具有完 整意義,且能自由運用的最小造句單位。此外,詞基本上代表了一個概念,而這 個概念必須經由語言和文字符號來傳達其意義。「詞」的意義必須存在句子中,

經由句子情境來定義詞的意義。以藉由了解詞彙在句子中的意義,進而達到對句 子的理解。

在中文詞彙中,極少純粹的單義詞,普遍存在著一詞多義的現象。因此,一 個詞彙如果離開了具體的語言環境,其意義往往難以理解。(高莉芬,1995)這 也是教育部(1993)主張「課文中的生字、難字,及易誤字詞,要從語詞和語句 中去辨認,必須多用不同方式練習和應用,不可獨立死記」的原因了。換句話說,

有關詞義的教學,宜先認識語句,再由語句理解詞義,才不致誤解詞義。

人類在運用聽、說、讀、寫,以進行表達思想感染,有利於學習、工作、生 活時,在在都必須仰賴語言文字為利器。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思維工具、交際工 具,也是社會傳遞信息的工具。(倪寶元,1995)語言這種交流的作用貫穿在一 切的交際活動中,這是其他工具學科(如數學科)所沒有的特性。詞彙是語言的 材料;語法是語言的規律。無論想得粗淺的,想得精深的,都擺脫不了語言的質 料和形式。語言是一種工具,就個人說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達思想的工具;就 人與人之間而言是交際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葉聖陶,1980)在生活中,我們觀

察兒童、他人和反省自己的言語活動,可以察覺到,我們能否把思維情感表達的

圖中所傳遞的資訊。

(四)無法顧及不同程度或程度亟待加強的孩子們,他們在如此制式的教學中就 有可能被邊緣化,以致學習成效更差。

反觀詞彙教學戲劇化,在吳美如(2003)的研究中,綜合各學者的意見,將 戲劇教學的實施程序歸納如下:

一、計畫

指教師對整體戲劇教學活動的執行內容、進行策略、教學目標、教學時 間與器材準備的規劃;也包含學生在課程中對戲劇進行的方式的編排討論 等。

二、主題解說與規範

老師運用各種不同的方式把戲劇活動主題呈現出來(如戲劇遊戲、說故事、

布偶、示範等),並在主活動開始前先清楚的說明活動內容、介紹活動的程序與 進行時的規則,並適時引導學生擔任各工作及共同參與討論。

三、扮演

包括課程中全班或分組的排演與正式呈現。教師須依情況分配場地、時間供 各組進行演練,在演練過程中,教師可採從旁指導或參與某一個角色(老師入 戲),來促進戲劇活動的推展。呈現時則需待大家都安靜下來,聽老師的指示而 開始,通常「開幕」是表示開始與結束的常用訊號。

四、檢討與評論

檢討與評論回饋是在戲劇活動中很重要的一環。扮演完畢後,全部的參與者 要在教師指導下,對整個過程進行檢討與彼此回饋,檢討回饋的目的是要使學生 對活動內容有更深入的體會和了解,老師也可以藉討論回饋的機會,加強該課程 的特殊教學目標,並有利於下一次的演出。

五、複演

經過檢討回饋後,重複上述過程,或把重點放在故事中另一個角色、或故事 中其他的片段進行演出,當然也可再重複加強第一次呈現的部分,只要老師及學 生們喜歡,這些過程在時間允許下可反覆不斷的練習與呈現。

由上述的流程可發現創造性戲劇教學是由學童自發性參與活動,尊重他們的 個別經驗與參與過程,集合眾人的創意,透過角色扮演和肢體展演,培養學童語 文、思考、動作、感覺、溝通與表達的能力。詞彙是通向語言交際的橋樑,而詞 彙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能適切表達自我的想法,理解他人言語,並與能他人 做良好的溝通,所以詞彙學習成效的廣延性及實用性而言,戲劇帶給詞彙教學莫 大的發展空間。如:

第一,戲劇融入詞彙的教學並非單一說明、解釋其意義,學習者聽其意義而 背誦詞彙的教學模式,而是在教學活動中劇本編寫以學生的用語作為教學的起 點,考慮學生語言的自然發展進程,角色扮演中統整聽、說、讀、寫、作的教學 方式,將學生的生活經驗融入課程。戲劇學習來激發學生創造力及融入情境中的 學習,透過演出前對整體故事概要敘述、人物對話、角色分析、穿插的歌謠、韻 文都有一種完整的圖像在腦海中。這種學習成為長期記憶且不容易忘記的,還可 以達到溝通式的語言技巧。(Wessels, 1987)

第二,戲劇教學活動除了能從個別表演,分組活動、集體創意等來進行活動 與表演,提供趣味性的學習環境,有了學習的趣味性後,學生學習起來也就更有 主動性,因此給予學習的「學習任務」是相當有效的一個方法。學習任務可藉由 老師虛構出來的故事,也可以藉由一同尋找出問題的解答來賦予任務。當小組各 自有任務並且需要互相分享與連結時,他們可以交流彼此的情報,並且看見事情 的不同面向。在邏輯的教學上以及文學、自然科目、歷史的探究上,可以讓孩子 發現問題的不同面向,也可以展現成就感並利用許多不同途徑提供學生成功的經 驗。

第三,教師扮演引導和輔助者的角色,可將課程所學,統整、串連及編成一 系列的戲劇,讓學生排練加以演出,讓學童在由淺到深、由易而難的參與實作活 動,在喜歡學習活動的內容與方式氛圍下,加深學生於所學課程內容的印象深 刻,從而不僅達到複習及統整的學習功能,還能強調學習者的角色該是主動的參 與者而非被動的接收者。

第四,戲劇至少融合美術、繪畫、音樂、文學、建築與舞蹈等藝術領域的綜 合表現,當我們每個人參與戲劇表演的時候,也充分發揮了生命的元素。例如肢 體、聲音、角色、情意及心像等天賦能力與後天學得的經驗。教師依課程特性及 教學需要,選擇適合的戲劇教學活動融入一般課程教學,學生學習到多種戲劇表 演方式,擴展藝術、美感的學習,並培養其表演能力。

黃光雄主編的《教學原理》-書提到角色扮演運用於教育情境中,讓學生經 由對問題情境的扮演和討論,來探究人際關係中的情感、態度、價值問題,以及 共同解決問題策略,並引 Bennett 對角色扮演的教育功能的觀點如下:

第一,透過角色扮演,可讓學生在自由的氣氛下,充分的表達出真正的情感。

第二,透過角色扮演,可擴展學生對各種角色的認識,並學習理性的態度,

來面對多變的社會環境。

第三,藉著安全氣氛的建立,以及同學友伴的支持鼓勵,角色扮演法能提供 給學生嘗試各種正負向角色的機會。

第四,教師可以引導和催化的身分,來取代傳統教學權威角色,使學生在更 多的參與和互動下,獲得更深的體驗,及達成更佳的學習效果。

第五,藉著角色扮演,讓學生以他人的角度,來了解人際間的問題。(黃光 雄,1999:221-222)

Milory 認為角色扮演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他認為透過教師的引導和催 化,學生以自發的方式嘗試各種角色的演出並進行討論,往往就能達成一些教育 上的目的。(引自黃光雄,1999:222)

因此,採用戲劇作為教育的工具,對於學習者而言,既有趣又有用,同時又 以過程為本的學習經驗,當可藉由演出和創作,以培養出對於戲劇和藝術的美感 與觀賞力。在陳杭生(1986)認為戲劇化教材的特質,包括有:(一)教學活動 過程的部分;(二)為學習教材而進行的表演;(三)將抽象的語言符號具體化 的學習;(四)由學習者全體參與的分工合作活動;(五)不注重傳統戲劇形式 的表演;(六)人人是演員,人人也是觀眾;(七)表演的情節、對白,是由教 師輔導學習者共同設計;(八)不計較表演的逼真、精采與否,重視表演活動的 過程;(九)教師扮演的是引導者而不是導演,較易與參與學習者打成一片。

創作性戲劇的教學活動是以戲劇的環境,來提供有趣味的學習情境,以使學 習者產生自發參與的動力,藉以提高學習的意願;連帶地,在愉快且民主氣氛的 方式進行底下,鼓勵每個人儘量以自發性的表現來進行即興的演出。也由於學習 者是處在快樂的學習環境當中,較為容易與團體融合在一起,從而帶動彼此之間 的互動合作、腦力激盪以及激發出創作的潛能。所以創作性戲劇在國民小學階段 國語文課程的運用,是在課堂中注入一不同的新元素、新刺激,使得在既有的教

學方法中,於課堂中激盪出更多元的面貌,因戲劇本身在課堂的運用是有其卓越 的成效,而創作性戲劇本身更是可將教學素材戲劇化、故事化的最有利的媒介的 一。

在文檔中 詞彙戲劇化教學 (頁 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