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戲劇化教學

在文檔中 詞彙戲劇化教學 (頁 23-3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戲劇化教學

本節將綜合許多專家學者的看法,針對戲劇化教學的意義與相關研究作進一 步的說明探討。

一 、 戲 劇 化 教 學 的 意 義

探討「戲劇活動」在教育上的影響作用前,有必要了解戲劇的定義、戲劇在 教育上的意涵等概念。戲劇教育首次列入國家課程是在1998年由教育部公布的

「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歷經2001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 程暫行綱要」實驗教學,於2003年元月又公布「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 術與人文領域」的國家課程(張曉華,2004,345),戲劇教育的種子自此在國家 課程中生根發芽。

何三本(1989)對戲劇的定義:戲劇是為了達成一個特定的教育目的或功能 而設計出的一種遊戲活動,而這個遊戲活動只不過是達成這個目的的一種手段而 已,孩子同樣可以感到高興和滿足。因此,老師可以將它運用在教室裡,以達成 教育的目的。

美國兒童戲劇協會(CTAA)將創作性戲劇作了以下的定義:創作性戲劇活動 是一種以非演出的、即興的、注重過程的戲劇活動形式。透過領導者帶領參與者,

運用角色扮演的遊戲,去體會、想像及反思人們的生活經驗;可藉此反映出參與 者的概念與能力,並促進本能和邏輯的思考,產生愉快的美感經驗,同時增進個 人的知識。(Davis & Behm, 1978)在1977年後,美國兒童劇場協會的專家學者們,

除了修定創作性戲劇的專有名詞之外,也對其定義進行修定。而新的定義如下:

創作性戲劇是一種即席、非表演、且以過程為主的戲劇形式。其中由 一位「領導者」帶領一群團體,運用「假裝」的遊戲本能,共同去想像、

體驗、且反省人類的生活經驗。(引自林玫君,2003:14)

林玫君(2003:14)延伸上述的定義又加以闡述:創作性戲劇的過程,是一 種即興自發的教室活動,著重參與者經驗重建的過程和其動作及口語「自發」的 表達。針對師生互動和戲劇技巧的運用,她也認為應該鼓勵「開放自然」的上課 氣氛,透過一些引起動機的技巧,及肢體、默劇、口語等即興的戲劇創作,教師 可以和幼兒一起運用自己的身體與聲音對話把戲劇中的想像世界表達出來。

張曉華(1999:29)也指出創作性戲劇這種教學方法,是以戲劇或劇場的技 巧,建立群體參與的互動關係,以引導學生,發揮創作力與相互合作的精神,來 豐富課程的內容及愉快的經歷實作的學習過程,並促進學習意願與教學效果。

陳仁富(1999)認為創作性戲劇能提供一個沒有危險、沒有競爭的安全環境,

讓參與者學習集體的創作、溝通彼此的想法,同時感覺和享受戲劇經驗。此外,

創作性戲劇著重於學童的學習過程而非最終舞臺戲劇展演(陳仁富,2001;楊璧 菁,1997),啟發性的過程意義遠大於表演成果的意義。創作性戲劇的目的在於:

從戲劇活動過程中,透過集體智慧啟發學童創造思考能力,而不是教導學生如何 表演;讓學生能藉由親身參與,感受創作性戲劇活動過程的樂趣,而不是死記硬 背劇本的內容。創作性兒童戲劇的本質,類似幼兒自發性的扮演遊戲,也就是扮 家家酒,是即興自發的教室戲劇活動,其發展的重點在於參與者經驗重新建構的 歷程。(楊佳惠,2000)

王華陵(1997)認為創造性戲劇既包含戲劇的本質,卻又以教育及個體的開 發為最終目的,所以創造性戲劇是身心開展的媒介,是即興、互動又講求過程的 教育活動,是認識自己、體驗生活的方式,是教學互動的方式,可配合教學的需 要來進行課程中認知、技能、情意的學習,也是人際互動與人際關係的活化劑,

是個體覺醒並改善行為的觸媒。

張曉華(2007:43)說創作性戲劇是透過創造性戲劇教學法的生動有創造性 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充滿樂趣中學習,並促進兒童人格的成長,能夠發揮自我

的潛能,提供制約與合作的自由空間,藉以發揮創造力並使參與者在身體、心理 與口語上均有表達的機會,自發性的學習,以為自己未來的人生奠定基礎。創作 性戲劇教學是由學童自發性參與活動,尊重他們的個別經驗與參與過程,集合眾 人的創意,透過角色扮演和肢體展演,培養學童語文、思考、動作、感覺、溝通 與表達的能力。(蔡慧君,2008)

「戲劇」運用在語言學習時,意指一種教學活動,使學習者扮演成某種情境 中的人物。換句話說,戲劇活動在教學中其實指的是學習者在課堂內模擬真實情 境的角色扮演或模仿活動。模仿是人類的天性,而戲劇正是源自模仿,藉由表演 或遊戲,透過表情、動作與聲音,表達現實生活中的情境。戲劇教學是以表演當 成教學的技巧,應用戲劇的教學媒介來作為其他學科理解用。九年一貫的戲劇教 學不僅僅學習表演藝術,還需建立起對文學、哲學、歷史、文化等人文學習上的 平素修養。教師除了要具備戲劇表演教學能力外,也要有領域內統整其他學科,

領域外統整其他方面學習的課程設計與教學能力。根據不同學習階段知識能力指 標,讓學生達到探索與表現、審美與理解、實踐與應用的學習目標。(張曉華,

2004:352)

二、戲劇化教學的功能

Graham提出兒童戲劇可以做到:(一)提供兒童娛樂;(二)提供廣泛的想 像力,給兒童心理上的需要;(三)提供經驗讓兒童可以了解自己的性格,了解 人群;(四)從戲劇的經驗培養兒童將來成唯一個聰慧的、可以評論戲劇演出的 成人觀眾。(引自Lewis,1995)

鄭黛瓊(1999)認為戲劇教育的功能有下列數點:(一)表達聲音、語言、

肢體的能力;(二)開發並輔導兒童認知及行為發展的潛力;(三)訓練兒童觀 察及處理事件的能力;(四)增加學生對課業內容深究的興趣;(五)培養學生 對藝術鑑賞與判斷的能力;(六)培養兒童劇場禮儀;(七)培養兒童創作戲劇 的能力;(八)培養賞析文學作品的能力。

國外學者Stern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指出戲劇活動融入外語教學上的一些重 要影響,列舉如下:

(一)強化學習動機:戲劇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提高語言學習認 知。

(二)增進學生自尊:戲劇活動在課堂上可以成為一種培養學生口語能力表 達的工具及加強自信和自尊。

(三)降低遭受拒絕的敏感:戲劇活動減少學生的焦慮,學生可透過參與戲 劇遊戲,學會相互合作。

(四)增強同理心:戲劇活動可使學生學習站在別人的立場,也可讓他們在 團體中學習與人相處。(引自張逸帆,2000)

魯雋口述張宜萱撰文的<從戲劇中學習情緒>中表示,傳統語言教學,並不 會以情緒的角度思考和引導,對戲劇操作而言,只要抓對情緒,語言變得容易,

也更加豐富。所有的語言都和敘述有關,敘述本身就是戲劇的一部分,任何一句 話都不會憑空出現,有前因後果,重要的是情緒蘊含其中。(魯雋,2005)

徐守濤(1999)認為戲劇是最自然的語言和膽識訓練,站在臺上說話,不是 每一個人都能應付裕如的;但在戲劇教育中,演出者必須站出來,在眾人面前表 演、說話,無形中它就是一種訓練,一種機會,讓兒童走上舞臺。

Bruner 曾指出在兒童的發展中,透過不斷的討論及分析自我與他人的學習經 驗中,戲劇活動能鼓勵孩子發揮其聆聽及細心觀察的能力。(引自林玫君,1994)

以上學者們的研究,可據以了解到戲劇活動融入教學與目前教育當局所推動 教育改革的理念相互呼應,那就是學習是主動、自發的,學生學習的過程是透過 將舊有的經驗與新的體驗結合,然後產生新的學習內容。老師只是一個引導者,

提供學生學習過程,激發學生學習的潛力,讓學生能夠探索自己的舊經驗,產生 出屬於自我的能力。

從研究者的戲劇教學經驗中,可以了解到戲劇化的教學可提供教學上多項的 效能:(一)利用口語、肢體正確、精準表達詞彙的意義;(二)培養表演能力;

(三)因戲劇種類多樣,可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而這正好符合九年一貫課程 綱要語文學習的基本理念中的「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靈活應用本國語言文字的能 力。以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聽、說、讀、寫、作等基本能力,並能使用語文,充分 表情達意,陶冶性情,啟發心智,解決問題」、「培養學生有效應用華語文,從事 思考、理解、推理、協調、討論、欣賞、創作,以擴充生活經驗,拓展多元視野,

面對國際思潮」。(教育部,2003:19)

三、戲劇化教學的相關研究

(2000) 學童家長 性戲劇活

黎淑慧

效。另外,加上研究

北縣豐年

臺南縣國

入國小低

造力的研

例》;

林明皇(2005)《創作性戲劇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與自尊影響的研究》; 王毓茹(2006)《戲劇教學案例建立的研究以國小低年級生活課程為例》; 許岳真(2006)《創造性戲劇教學應用在國小環境教育的行動研究》; 陳麗芬(2007)《應用創作性戲劇教學於鄉土藝術課程的教學實驗研究》; 洪慧瑄(2007)《創作性戲劇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口語流暢力影響的行動 研究》;

劉家華(2007)《戲劇教學中教師問話技巧的探究》;

陳惠芬(2008)《童詩戲遊記 戲劇教學策略融入國小四年級童詩教學的 行動研究》;

宋宜宣(2008)《戲劇教學策略融入社會領域情意教學的行動研究》; 葉玉環(2008)《創作性戲劇教學對幼兒自我概念、人際智能與創造力的探 討》;

劉韓儀(2008)《創作性戲劇教學對國小選擇性緘默症》; 林璧玉(2008)《創造性的場域寫作教學》;

廖五梅(2009)《唐傳奇戲劇化在閱讀教學上的應用》;

廖五梅(2009)《唐傳奇戲劇化在閱讀教學上的應用》;

在文檔中 詞彙戲劇化教學 (頁 23-36)